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化發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萬仙山 低碳旅游 發展模式
一、萬仙山景區概況
萬仙山景區坐落于河南省新鄉市輝縣西北部太行山腹地沙窯鄉境內,距鄭州市110公里,距新鄉市75 公里,交通便利,數條高速公路和省道從景區周邊通過。景區總面積 64 平方公里,由中華影視村――郭亮村、清幽山鄉――南坪、人間仙境――羅姐寨三個風景區和300多個景點組成,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物種繁多,奇花異草多達上百余種。1990年萬仙山景區被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3年被評審為省級地質公園,2005年被評審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此外萬仙山景區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紅色旅游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攀巖公園。著名的影視基地、寫生基地、拓展基地、避暑基地也都坐落于此。
二、 旅游發展現狀
(一)旅游經濟收入持續增長,發展態勢較好。
根據河南萬仙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數據調查顯示, 2009年游客接待42萬人次,公司實現收入近1486萬元,旅游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2010年份游客接待53萬人次,公司實現收入2565多萬元,旅游綜合收入超過1億元;2011年游客接待81萬人次,公司實現收入5184萬元,同比增長49.48%,旅游綜合收入23328萬元;2012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萬仙山景區共接待各地游客10萬人次,旅行團隊1047個,旅游綜合收入 3000萬元,實現了接待人數和綜合收入的雙增長。2013年春節黃金周期間,景區共接待游客56.6萬人次,同比增長22.6%,旅游收入2.4億元,同比增長27.7%,各項指標再創新高。萬仙山景區近幾年的發展步步向上,無論是旅游接待人數還是綜合收入都比上年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二)低碳意識淡薄,可持續發展舉步維艱。
萬仙山景區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各項配套設施趨于完善,景區綜合收益逐年升高。然而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這已經嚴重阻礙了景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步伐。比如:許多景點垃圾回收處理工作做的還不是很完善,最受游客青睞的幾大主景區環境保護工作差強人意,更甚至一些較小的、偏遠的景點根本無人打掃,因而導致游客隨意丟棄的垃圾漫天飛舞。景區內部能源供應系統并沒有發揮最大的作用,一些新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在景區內部使用甚少。
三、萬仙山景區低碳旅游發展模式構建
(一)當地政府大力支持。
萬仙山景區低碳旅游的推行,必定會遇到諸如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的制約,輝縣市旅游局作為當地旅游資源開發的參與者,在開發萬仙山景區時應當使用實證的科學手段,對于其低碳旅游的發展給予支持。
1.政策保障
政府作為萬仙山景區低碳旅游發展模式構成中的一員,發揮的作用極為重要。政府不僅能夠約束碳排放的制造者,還能制約碳排放的消費者,政府強有力的政治跟法律手段能夠為整個低碳化的實現推波助瀾。萬仙山景區實現低碳旅游必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并且嚴格執行。當地政府應當及時制定并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引導低碳旅游消費,為低碳旅游的實施提供政策保障。
2.資金援助
通過分析萬仙山景區低碳實施的困境,發現制約景區低碳化的主要瓶頸是缺乏資金。因而政府可以為景區提供專項財政支持,或者積極招商引資。保證萬仙山景區在發展低碳化過程中不會因為資金缺乏而停滯不前,政府應當做好資金援助工作為萬仙山景區低碳化推行保駕護航。
3.技術支持
低碳旅游作為一項新的旅游活動方式,雖然市場前景廣闊,但是由于可借鑒的成功模式非常少,尚未形成一個成熟的運行模式,前期工作的開展勢必面臨一些技術門檻的限制。政府應當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低碳技術,為景區設施、設備的低碳化運營提供技術支持。
(二)旅游企業積極實施。
1.旅游酒店低碳化
在旅游活動中,酒店主要負責為游客提供餐飲、娛樂及住宿服務,可以算作是旅游環節中碳排放較多的角色。為了實現低碳旅游,酒店也必須發揮出重要的作用。酒店實現低碳旅游可以從硬件設施跟軟件設施兩個方面來開展工作。
2.旅行社低碳化
旅行社作為聯系旅游者跟旅游景區的紐帶,在倡導實現低碳化旅游的環節上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旅行社作為旅游活動的引導者,許多低碳旅游活動都可以從這里推行。例如發展電子商務旅游,鼓勵顧客在旅行社官方網站自行選擇旅游目的地,這樣不僅減少了顧客往來公司使用交通工具造成的碳排放,還為企業在無紙化辦公這一塊實現了低碳化。其次,旅行社宜提倡游客體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友好型旅游方式,例如購買徒步旅游、單車旅游等旅游產品。同時導游人員在整個旅游活動中要及時向游客普及低碳理念,宣傳低碳旅游活動的作用及意義,繼而積極引導游客保護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減少碳排放,鼓勵他們自覺地爭做低碳旅游者。
3.旅游景區低碳化
景區作為旅游目的地,每天接納游客數以萬計,游客的到來必將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景區在實現低碳化開發建設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低碳化、循環利用”的開發設計原則,以科學理論作為指導,來開發建設景區,把可持續發展跟低碳理念融為一體。景區實現低碳化旅游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開展工作。一是安裝LED電子顯示屏,循環播放低碳旅游的相關知識,使游客真正體會到萬仙山景區實現低碳旅游的意義跟價值二是萬仙山景區宜在特定地區建設綠色停車場,禁止機動車停放,減少景區內機動車尾氣排放對景區環境的污染;三是景區內部的垃圾桶、休息亭、指示牌等設備也需要考慮使用綠色環保材料,營造低碳旅游的整體氛圍。四是可以制定限時開放的政策,限制游客數量,使游客數量跟景區環境承載量相適應。
(三)旅游者認真履行。
旅游者作為整個旅游活動的主體,在萬仙山景區低碳旅游發展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要時刻履行自己的義務,樹立“保護環境、低碳旅游”的意識,從自身做起,為萬仙山景區低碳旅游的推行貢獻力量。這篇論文認為,身為游客我們可以從下面幾點來踐行低碳旅游消費:低碳飲食,低碳住宿,低碳出行,低碳游覽,低碳購物。
參考文獻:
[1]梅燕.發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業研究,2010(9).
關鍵詞:低碳背景;包裝設計;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5-0078-01
一、低碳包裝設計概述
在低碳發展的背景下,低碳包裝設計的概念也被設計界提出,并逐漸得到了推廣。具體來說,低碳設計指的是:設計師將產品包裝的各個設計環節中的碳排放量,例如設計理念、材料選擇、加工過程、物流回收等控制在最低水準的一種設計方式。基于低碳理念的產品包裝設計,將資源的最優化利用、能量的低損耗及碳排放量的控制作為產品包裝設計的前提,以產品包裝在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最優作為根本目標,完成產品包裝設計的所有流程。
目前,國際上對低碳產品包裝設計的衡量原則以5R作為標準,其主要內容為:
(1)在產品包裝設計中降低材料的用量:要求在保證產品功能和美觀程度的設計基礎上,盡量降低產品設計中的材料損耗。
(2)提倡產品包裝材料的二次使用效率:提倡對使用過的產品包裝進行二次回收,對其中能夠再次使用的包裝材料進行處理并繼續使用,進一步減少資源的浪費。
(3)獲取產品包裝廢料中的剩余價值:對不能二次利用的產品包裝廢料進行焚燒和降解處理,并從中獲取材料新的價值。
(4)進行產品包裝材料的再循環處理:回收并處理使用過的產品包裝,對其進行加工提煉,制作成新的產品用于社會生產的其他領域。
(5)在產品包裝設計中降低能源損耗:要求設計師在整個產品包裝的設計流程中,將能源節約擺在第一位,盡力避免由于資源損耗所造成的能源浪費。
二、低碳背景下進行產品包裝設計的主要模式
(一)在產品包裝材料中進行低碳化處理
1.選擇多功能的包裝材料完成產品的包裝設計。例如,巴西Bobs快餐品牌店在2011年新推出的漢堡包食品包裝設計圖,與眾不同的是,他們決定使用一種“可食用材料”來包裝漢堡,從此人們可以不用打開包裝,直接涂上番茄醬一口咬下去,同時此舉也產生更少的垃圾。這種針對食品的多功能材料包裝設計,可謂低碳包裝設計的經典范例。
2.選擇低損耗、輕量化的材料完成產品的包裝設計。在產品的包裝設計中盡量采用低損耗和輕型材料,并通過科學改進及合理的結構設計,實現產品包裝質量的高可靠性和高強度性。如可口可樂公司旗下著名飲用水品牌——“冰露”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來臨之際,的低碳飲用水包裝設計實物圖,該包裝由可口可樂中國公司自主研發設計,采用了高科技環保輕量材料構成,瓶身重量僅為9.8克,重量降低了35%,相應降低了35%的碳排放量,此外,瓶中的飲用水被喝完后,瓶身還能夠輕松扭擠,節省70%以上的回收空間。
(二)在產品包裝結構中進行低碳化處理
1.采用減量化的產品包裝結構設計理念。通過對產品包裝外形結構的合理設計,實現產品內容與包裝外形結構的合理配比,從而實現低碳化設計的效果。例如披薩餅的外包裝,如采用八角形的包裝盒則比采用傳統方形包裝盒要節省15%的包裝原材料,即減少了15%的碳排放。如此減量化的包裝設計處理,使得碳排放得到了合理地控制。
2.采用多功能的思想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師在設計產品包裝時,應通過合理的包裝結構配比,使產品包裝在發揮基本功能之余還能產生其他作用,使得包裝材料得到二次利用,避免丟棄造成的碳排放。例如Yves Behar公司設計的兒童飲料包裝外殼,兒童喝完瓶中飲料后,瓶子還能成為全新的智力玩具。
三、結論
隨著社會生活朝著更文明的方向發展,低碳生活的理念將逐漸深入人心。因此,設計師在進行產品包裝設計時,除了需要考慮包裝設計的視覺美觀性和市場購買效果,還需要將低碳設計的理念融入其中,以全新的視角去詮釋包裝設計。
【關鍵詞】低碳經濟;城市規劃
低碳經濟就是要降低能源消耗量,降低大氣排放量,降低污染率的一種城市發展方式,其實就是通過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減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使不可再生能源成為可再生能源,從而提高能源的使用能力,也起到了給城市環境凈化的作用,減少了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
1 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
1.1 國際低碳經濟的發展
隨著世界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經濟建設的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人類對自然能源過渡的開發利用使得能源量大大降低,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了世界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低碳經濟”的想法首先是由英國人想出的,逐漸的這一概念被世界所認可和廣泛推廣,六年前,聯合國預言氣候的變化將會導致世界發生紊亂和生態平衡的問題,并要求各發達國家在近年內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大大降低,全面實行低碳經濟。次年的世界環境日就將傳統觀念進行了蛻變,使得低碳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進步。09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將低碳經濟發展的理念推向了新高峰。如低碳文化和低碳人生或是低碳生產的新思想,以至于低碳理念更加的被世界所認識,使低碳經濟增進了各國之間的情誼,促進了國際的合作與交流。
1.2 國內低碳經濟現狀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低碳經濟更是成為了我國發展的必然形式。我國在低碳經濟的不斷探索道路上克服艱辛,尋求成功的突破口。2009年,低碳與生態經濟博覽會在江西南昌成功舉辦,國家低碳經濟代表人也在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并通過提出合理化建議希望能夠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2 建造低碳城市
2.1 低碳城市的意義
低碳經濟是社會發展新形勢下的以中國新的發展方式,他能夠從最大程度上做到節能環保,對人類的生活方式進行了改革,將城市引領想了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低碳經濟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低碳城市局勢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包括對生產和消費上的節低碳,使城市能夠更好的向節約型發展,也是為了使城市的環境能夠更好的得到保護,保持能源消耗最低和污染氣體排放最低。
2.2 低碳生活方式
居民在生活過程中,政府大力倡導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比如,在政策的制約下,居民在出行是大多出現步行的交通方式,改變了以往乘公交或是私家車的形式,就算是使用交通工具也將傳統燃料用清潔燃料代替;或是人們在購買產品的時候,在超市都會選擇用環保的布袋來裝載物品;用餐時,不再用一次性飯盒和一次性筷子;平時的生活中,能夠養成不浪費水源能源的好習慣,隨手關閉水龍頭和電燈等;人們在上完廁所后能夠及時的沖水;在居民生活中,會養一些植物來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所以,可見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已經廣泛普及到千家萬戶,我們要從自身做起,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
2.3 低碳經濟的創新發展
低碳經濟實質上是對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中進行的改革。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離不開能源革命的改革創新。能源發展的歷史是輝煌的,但能源發展的道路是坎坷的,在這個世界上,最能夠擁有能源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才稱之為能源大國。在我國科技發展創新的當下,迎合經濟危機發展的背景,能源的作用更應該得到發揮和應用。千禧年后,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應勢的進入到能源開發方向的研究討論之中,并從研究中得出了總結,那就是,科技是決定能源未來的重中之重,科技才能創新。
從科技角度來看,我們不僅要重新認識自然資源的價值同時也要重視資源生產率,產業的發展形式要根據時代的形勢來發生改變,可以依靠頂尖的技術來促進產業升級的速度,與此同時,也提高了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3 低碳創新技術措施
3.1 替代技術
傳統的資源工藝和產品被新能源、材料、產品所替代,稱之為替代技術,那么這種發式的好處在哪里,一方面大大的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在生產過程中減輕了因環境帶來的壓力。
3.2 減量技術
用較少的物質能源消耗來達到生產的目的,從根本上將資源得到了節約,減小了污染程度。
3.3 二次利用技術
就是通過對能源的再次利用來減少了能源的消耗,更近一步達到低碳的要求。
3.4 循環技術
對重要元素進行循環分析,就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得到再次有效的循環利用。
4 加快技術開發
加快低碳經濟的開發,加快低碳生產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使環保產業能夠健康發展,與多個地區間進行溝通交流和學習,加快環保節能的力度,推動合同的管理,是節能減排的理念得到更好的發展。將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做合理的調整,使得低碳的形式得到體現。
5 倡導低碳生活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經濟理念,低碳經濟沒有什么大眾化的定義,低碳經濟設計到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遍及到所有服務業。廣大市民倡導節能低碳的環保理念,希望能夠把健康、自然、安全的低碳經濟作為生活方式,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慣。在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中,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消費還是生產,各個方面都踐行“低碳經濟”。
任何政策的落實都需要經歷一個從懵懂到成熟的階段,他的發展道路是坎坷的,在這其中也會有很多的問題存在,那么這就需要各個行業在實行低碳經濟的過程中避免問題的產生,如果發生問題,就要第一時間將其解決,政府和有關部門也要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用法律法規進行完善,政府部門要加強和其他部門的聯系溝通,能夠一起合力將污染和排放問題得到控制和禁止。
6 結語
如何將低碳經濟更好的運行到城市當中來,成為了當今世界學術人士共同關注的話題,低碳城市對經濟會產生很多影響這是必然的,低碳經濟也將會改變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推廣“低碳生活”,實現經濟低碳化、生產低碳化、創新低碳化,用我們的雙手不斷創造,用實際行動來踐行。普及低碳經濟、建造生態環境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姜明軍,王維洲,吳悅.節能減排對電網企業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能源研究與利用,2011(05).
在目前全球新的經濟背景和發展趨勢下,各國經濟發展模式正從傳統能耗方式轉變為高效的低碳經濟,各市場企業主體所推進的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利益形態正經歷著企業成本問題的現實檢驗。根據英國石油公司提供的最新全球數據,中國作為世界第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其初級能源消費量占世界總量比重逐年上升,已由1980年的6.28%提高到2010年的16.23%,而此間美國、歐盟25國消費量呈逐年下降,至2010年我國已超過歐盟25國消費量(見圖1);我國煤炭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總量比重的12.6%,因煤炭生產和消費分別占能源總量的76.8%和69.3%,已成為世界煤炭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并形成了碳排放密集型的能源發展模式。我國碳排放70%來自產業經濟部門,目前發展低碳經濟重點在產業經濟領域,且應產業經濟低碳化,而目前的鋼材、水泥、電力等“高碳產業”發展的合理性已無法承載新一輪經濟增加的低碳代價。
新經濟環境下,國內經濟體的協同發展是推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我國應對生態環境的努力勢必觸及絕大多數碳排放量的企業利益,此間因成本增減以及由此產生的成本問題已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問題,但確須摒除企業忽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發展模式。筆者運用相關理論借鑒及比較分析的方法,從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成本角度,對低碳模式下企業成本進行分析,并考察其戰略成本管理的可行性,有助于構建企業成本管理體系,對于適應企業主體內外部環境變化需要以及推行戰略成本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相關文獻回顧及評述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于低碳經濟及對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問題關注極大,推動了我國低碳經濟下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的成果研究。綜合而言,相關文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低碳經濟方面 Grubb(2004)指出在工業化初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隨著人均收入增加而提高,認為“低碳經濟是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促進提高能效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從而實現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綠色經濟模式”;謝軍安等(2008)提出應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發展低碳經濟,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促進節能減排,鼓勵對低碳技術創新和研發;付允等(2008)研究了各層面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指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為節能優化、減少化石能源碳排放量、鼓勵研發低碳技術以及確立我國的碳排放交易機制。
(二)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方面 英國學者西蒙(1981)首次提出戰略成本管理就是“通過對企業自身以及競爭對手的有關成本資料進行分析,為管理者提供戰略決策有用的信息”;邁克爾·波特(1985)在《競爭優勢》、《競爭戰略》中正式提出價值鏈理論,指出運用價值鏈進行戰略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美國管理會計專家桑克(1993)在《戰略成本管理》中指出戰略成本管理是“在戰略管理的一個或多個階段對成本信息的管理性運用”,構建并詳細闡述了當今應用最為廣泛的成本管理模式,該模式得到學者和企業界普遍認可,并得到廣泛應用。1998年,英國教授羅賓·庫伯(1998)詳細描述了戰略成本管理,提出了以作業成本制為核心的戰略成本管理體系,把作業成本法全面推向了戰略應用;陳珂(2001)在《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研究》中從基本理論與應用理論兩個層面對戰略成本管理的程序與方法進行了系統研究;陳勝群在《企業成本管理戰略》中從戰略目標的定位、實施戰略的對象和構成戰略的手段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
目前國外在戰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方面,建立并完善了戰略成本管理基本理論框架和方法體系,這對促進我國企業運用戰略成本管理思想和方法獲取競爭優勢具有現實應用價值。而我國對于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初步奠定了理論研究基礎,目前對此問題研究多集中在傳統經濟競爭環境下,而在新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對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理論和應用研究缺乏理論探討與創新。
三、成本因素分解:低碳模式下企業成本管理影響
一定時期成本管理的理論方法反映了一定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管理科學發展水平。傳統成本管理面對新經濟環境的變化表現出許多不適,如成本構成因素分析向無形成本動因轉變、成本管理理念向提高企業可持續性競爭優勢轉變等。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企業外部環境變化,成本管理的目標、內容和方法都應進行適應性跟進,尤其在新經濟發展環境下,應與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戰略相匹配,由此得出低碳經濟發展對企業成本的差異性影響。
(一)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短期內成本增加 我國基本依賴工業高速增長拉動經濟高速增長,轉變增長方式、改變經濟結構已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傳統經濟在利潤最大化目標驅使下,采取掠奪式經驗,在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明顯表現為“三高”(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特征,成本管理目標亦是單純降低企業內部成本而取得利潤最大化。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鼓勵消費者購買產品服務功能而非僅是產品本身,并強化企業的社會服務功能, 要求企業更重視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形成以低碳技術為發展方向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見圖2)。
低碳工業本質則是把低碳設計與資源綜合利用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工業生產的發展模式,此發展模式對企業低碳項目技術水平、生產碳排放則要求更高,企業須在加強低碳技術創新、開發低碳技術乃至企業設施設備等方面加大投入,促使企業短期內生產成本增加。一是能源技術改造會增加短期成本。而如何化解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賴,如何跨越資源、能源瓶頸約束實為目前主要難題。要減少碳排放,推動能效技術、能源轉換和利用效率,建立低碳能源系統和低碳技術體系,都須依賴企業在獲取低碳技術創新和研發過程中進行大量資金投入。二是低碳經濟條件下,在企業生產工藝、技術或產品性能改造方面會增加短期成本。低碳經濟對企業技術、產品以及廢棄物處理方式的要求都與傳統工業不同,目前需改造傳統高碳產業,發展低碳技術產業,協調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與污染減排,以及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所采用的碳收集技術等方面都須增加投入,因此,企業低碳技術以及減排費用成本在低碳經濟發展前期是增加的。
(二)低碳模式為企業管理帶來成本優勢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任務與發達國家相比存有相應差距,但經客觀分析可知,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具有一定基礎以及成本優勢,并可為企業全面實施低碳條件下戰略成本管理創造相應條件。
一是能源低碳技術基礎的形成帶來的成本優勢。在低碳能源技術領域,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雖可再生能源成本高,仍有相當部分已商業化的低碳技術,如太陽能熱水器運用,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光熱發電兩種技術目前已在運行。而新能源、低碳建筑、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等一批核心技術目前已有突破,產業化推廣程度增加,都為企業全面采用低碳技術、實施低碳工業奠定了成本優勢。
二是我國企業低碳經濟特定階段帶來的成本優勢。因我國企業尚處于低碳經濟發展初期,企業數量遠低于傳統工業發達國家,而建立新企業、購買新設備成本比改造更新舊企業、舊設備成本低,與日本、美國和歐盟等經濟體相比,我國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成本相對較低。
三是企業制造工藝方面技術革新與新工藝使用帶來的成本優勢。企業制造工藝如在產品制造上能盡可能延長使用壽命,則成為低碳經濟的最大體現,因而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即是最大低碳排放的應有之義。
四是穩固的政策支持為企業低碳發展帶來的成本優勢。積極運用政策手段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是極富經濟效率的調控措施。目前,針對企業發展低碳經濟采取的政策工具,如稅收、補貼、貸款、宣傳教育和技術培訓等不同政策手段廣受企業歡迎,亦為企業采用低碳技術創造了良好環境,進一步強化了企業節能減排的動力。
四、低碳模式下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可行性分析
戰略成本管理是在分析內外部環境變化基礎上,基于企業經營戰略制定成本的管理模式,是對傳統成本管理進行的功能拓展。美國學者John·K·Shank和Vijay Govin-darejin在《創造競爭優勢的新工具——戰略成本管理》(1993)中將戰略成本管理內容劃分為戰略定位、價值鏈分析以及成本動因分析,因戰略成本管理的屬性決定企業所采取的戰略是進行戰略成本管理的基礎,其著眼于降低成本情況下未來目標實現和長期競爭優勢構建,在方法上是將戰略管理的分析方法與成本信息收集和利用有效契合,從而構成戰略成本管理基本分析框架。
(一)戰略定位分析 戰略定位分析是企業確定采取競爭策略,建立與企業戰略相適應的成本管理措施而抗衡競爭者的分析方法。在戰略成本管理中,戰略定位分析實質是要求其戰略不同而采用相應的成本管理系統。在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環境變化迥異,競爭戰略較之前明顯不同,企業成本管理內涵更為豐富。從企業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目標聚集戰略等三種基本競爭戰略分析,其與低碳經濟模式契合度表現分述如下:
首先,成本領先戰略在諸戰略中最為明確,在該戰略指導下,企業目標是要成為其產業中的低成本生產(服務)廠商,在低碳經濟條件下,成本最低化內涵更為豐富,一方面要求企業維持原有降低成本的措施,另一方面在原有基礎上將企業低碳措施前后延伸,實現在企業生產經營之前環節考慮能源資源的低碳化,在企業生產經營之后環節考慮企業生產消耗性污染排放和企業產品使用的低碳化,由此,在低碳經濟下企業成本領先戰略就與低碳環境下企業競爭戰略更為切合。低碳模式下,企業必須發現和開發所有成本優勢資源與所有可能低碳的環節。成本領先戰略可通過大規模生產和嚴格成本控制來實現,但更應通過節能技術、提高能效技術以及減排技術引進與使用來實現。
其次,差異化戰略是突出產品某一方面特定功能而增強企業產品的競爭力。這種特殊需求在低碳環境下可成為低碳最終目標,因低碳經濟不僅要求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低碳化,對消費者來說亦有低碳生活低碳消費的要求。實施差異化戰略企業須通過降低不影響產品性能的成本,保持與競爭對手成本相近,使企業能以較低成本維持產品的差異性,但因各種條件限制,全面、長期地取得成本領先和差異領先的地位并不現實。
再次,目標集聚戰略是通過某種產品系列的細分區段或某細分市場而取得目標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實施此戰略前提是企業能夠集中有限資源以高效率和效果為戰略對象服務,以超越廣闊范圍的競爭對手。實質上,目標聚集戰略中的成本聚集戰略是一種低成本戰略。目前,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已成為企業必然選擇,企業競爭戰略務必以低碳發展為前提,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目標集聚戰略,無論是成本領先目標集聚戰略,還是差異領先目標集聚戰略都應圍繞企業低碳發展目標展開,充分挖掘企業可能的低碳環節,以獲取成本優勢與差異優勢。如企業能夠在某目標市場上獲得成本領先或差異領先的地位,且目標市場產業結構具有吸引力,則實施該戰略的企業必會獲得超過產業平均水平的收益。
在世界倡導低碳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下,企業應立足社會大環境對企業長遠發展進行戰略定位。從長期來看,如企業發展低碳獲得成功,不僅節約了生產經營環節成本,且與同行業競爭中,企業產品因低碳效能而獲得與競爭對手產品有明顯區別的特殊溢價,從而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優勢。
(二)價值鏈分析 企業經營管理實際上是一種價值活動管理,價值鏈分析是戰略成本管理的邏輯起點。每種產品從其最初原材料投入到入市為消費品,須經無數相互聯系的作業環節,而價值鏈分析主要是從原材料供應商開始到最終產品消費者止,通過其間一系列相關作業整合而控制成本。
首先是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對單個企業而言,每種最終產品歷經的作業鏈會形成競爭戰略競爭上的價值鏈,對此分析可確定單元價值鏈上的成本與效益。如企業價值鏈上所有活動的累計總成本小于競爭對手時,就具有了戰略成本優勢。由于低碳經濟目標是通過減少碳排放以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在此種經濟模式下,企業運營過程與傳統工業產品的各作業鏈的高耗費、高排放,以及對工藝技術、生產過程的要求、廢棄物處理均有不同。而低碳經濟更強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結合,對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可得出最基本價值鏈,實現最大可能的低碳化,然后分解其為單獨作業,并使每一作業都能低碳化,以實現戰略目標下價值作業的優化組合,最終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
其次是行業價值鏈分析。從最終用戶角度看,價值鏈一般按行業構成,任一企業都是價值鏈上的一個環節,相關行業之間有交叉價值鏈。行業價值鏈分析是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的延伸,是從戰略高度進行分析,逐步降低成本或調整企業在行業價值鏈中的位置及范圍,以取得成本優勢。在低碳經濟環境下,行業價值鏈分析演變為對企業能源、動力和材料的低碳化到企業生產過程低碳化的分析,通過對上游能源、材料等因素與企業生產工藝低碳的控制,實現可持續的成本降低并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
最后是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在行業中,競爭對手價值鏈和本企業價值鏈在行業價值鏈中處于平行位置。通過對競爭對手價值鏈的分析,可測算競爭對手成本并與之相比較,根據企業不同戰略,確定揚長避短的策略爭取成本優勢。在低碳經濟模式下,企業間競爭變成了新能源、新技術、新工藝在行業價值鏈中使用的競爭,由此要求企業不僅要注重價值鏈分析,亦要注重行業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并通過分析將其與本企業價值鏈分析結果相比較,揭示出決定競爭優勢的差異所在,從而根據企業不同的戰略確定成本管理策略。
(三)成本動因分析 成本動因是引起產品成本發生的原因。戰略成本動因對成本影響比重較大,從戰略成本動因來考慮成本管理,可控制企業日常經營中大量潛在的成本問題,以實現低碳經營。從價值角度看,每一創造價值的活動都具有獨特的成本動因,以此解釋每一個創造價值活動的成本。因此,對于發展低碳經濟的企業而言,價值創造活動與低碳技術、制度創新以及企業可持續發展是其成本動因的重要因素。就此意義而言,低碳技術創新如順應國際環境即可使企業獲得長期發展,另外對相關企業進行整合,可使企業發揮“專業集成、投資集中、資源集約、效益集聚”的整體優勢,這也是企業成本動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結論
從競爭戰略理論分析可以得出,無論企業采取何種戰略,亦無論企業處于何種競爭環境,成本問題始終是企業戰略制定、選擇和實施過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而在低碳經濟條件下,如何利用成本戰略為企業贏得成本優勢和競爭優勢,亦是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內容,并構成了戰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內容。同時,與戰略成本管理相關的另一問題是實施成本控制戰略,成本控制戰略可歸屬于低碳戰略,其以成本管理過程為軸心展開,并強調成本控制措施的構造與選擇。而價值鏈分析、作業成本管理、成本規劃與設計等則具有成本降低成份,此層面的成本管理戰略旨在構造基礎寬廣、具有長期性持續效應的降低成本的措施體系。
企業低碳發展是順應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實施雖存在諸多環境或條件障礙,但就目前國情而言,政府對低碳工業發展承負著主要責任,即需為企業低碳環境下戰略成本管理創造有利的內外部條件,通過建立與完善法律保障體系,轉變并樹立低碳成本管理意識,提供相應低碳技術支撐,加大低碳生產經營的相關政策激勵,在企業低碳發展前提下,增強并促進我國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有效實施,以助于解決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普遍面臨的戰略成本管理問題。
[本文系甘肅聯合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編號:2012YBTS02)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謝軍安、郝東恒、謝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與對策》,《當代經濟管理》2008年第l2期。
[2]付允、馬永歡、劉怡君:《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年第3期。
[3]譚洛丹:《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問題研究》,大連海事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關鍵詞:會計本質;知識經濟;低碳經濟;新經濟形勢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2-0-01
一、知識經濟與低碳經濟的背景介紹
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 Based Economy),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形態;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是現代化發展的三個階段;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教育、文化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部門,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資源。而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投資模式、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教育的職能與形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在產業結構方面,一方面,電子貿易、網絡經濟、在線經濟等新型產業將大規模興起;另一方面,農業等傳統產業將越來越知識化。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二、我國會計會計理論界對于會計理論的主流觀點
1.會計信息系統論
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在紀念該學會成立50周年的文獻《論會計基本理論》中提出會計基本上是一個信息系統。所謂會計信息系統論,不過是運用信息系統論的觀點,重新認識、界定會計的本質。這逐步被學術界所接受,并與管理活動論共同列為我國80年代有關會計本質討論的兩大主流派觀點。
2.會計管理活動論
在1980年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閻達五教授與楊紀琬教授合作發表了題為《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兼論會計學的科學屬性》的學術論文,首次提出了“會計管理”概念,視會計為一種管理活動。
三、新經濟形勢下對會計本質觀點的解析
1.在當今新經濟形式背景下,信息的使用者不僅僅需要了解本單位的財務方面的信息,還要了解企業所賴以生存的大背景信息和更豐富的前瞻性信息。而且,在當今的大環境背景下,這些非財務的信息在企業所需的信息比重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重,例如企業的核心技術、管理團隊的背景資料、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產業的競爭形式、國家對于自身企業的政策支持(特別是一些特殊的行業如采掘業等)、節能環保政策技術、國際大環境的形勢變化(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如經濟危機)等,而這些信息是在財務信息上是無法得到體現的。
2.根據會計管理論的觀點,會計被視為為一種管理活動,這一概念的提出與“管理工具論”相比,“管理活動論”在理論上是一個重大突破,為會計工作適應改革開放,適應企業會計轉軌變型的要求,提供了理論依據,是我國會計歷史上的歷史性的進步。在當今的新經濟形勢下,企業管理的范圍得到擴大,也神話了管理的內涵。同時,由于信息化處理程度的提高,企業管理的手段更為豐富。所以,以前對于會計本質的認識有點模糊,范圍過大,無法區分好會計管理和其他管理活動的界限。因此這一概念應該更為具體地規定。
3.控制是會計所表現出的重要的特征,它正在逐步成為會計的重要職能之一,但是不能用控制去籠統的概括會計的本質。新經濟形勢下知識經濟的發展豐富了控制手段,夸大了控制的界限。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管理的金字塔越來越扁平,控制的界限早已不再局限于地域,遠程控制成為了可能。因此,這種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財務控制在經營控制中的作用得到了弱化,而片面強調會計的控制職能只會以偏概全,應該使得其意義更為深化。
四、會計本質應將其放置在新經濟形勢下進行考量
新經濟形勢的改變,改變的是社會的大環境,改變的是會計環境,改善的是會計手段。在這一全新的環境下,我們有必要重新去考量會計的本質。傳統的“管理活動論”、“信息系統論”、“控制系統論”雖然都不能很完整地概括新形勢下會計的本質,但卻各自在某一方面抓住了會計本質的精髓,而這僅僅是由于認識角度的不同,而這三種理論都需要對會計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和豐富。
正如前文所例舉的,知識經濟與低碳經濟下的會計本質應對新經濟形勢更加快速地適應,加快對虛擬衍生金融工具、網絡企業、電子商務等新生事物的理論解釋,并要在世界當今大環境下不斷深化與所屬特殊歷史背景的融合,使得會計本質更能體現現代新經濟形勢下的時代特色。
同時,在當今世界局勢新一輪變換之中,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應有意識地根據我國當今經濟社會現狀,緊扣時代脈搏,不斷與新興的經濟社會內涵相結合,走出一條由我國特色的、承接我國發展脈絡的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葛家澍,劉峰,著.會計理論[M].財經出版社,2003.
關健詞:耐火材料;鎂碳材料;含碳量;納米技術;分散性
1 耐火材料的工程應用
耐火材料具有一定的高溫力學性能、良好的體積穩定性以及熱穩定性,是各種高溫設備必需的材料,其耐火溫度一般在1580℃以上,包含天然礦石及各種人工制品。耐火材料按其化學成分可分為酸性、堿性和中性;按耐火度可分為普通耐火材料(1580 ~ 1770℃)、高級耐火材料(1770 ~ 2000℃)、特級耐火材料(2000℃以上)和超級耐火材料(大于3000℃)四大類;按礦物組成可分為硅酸鋁質(粘土磚、高X磚、半硅磚)、硅質(硅磚、熔融石英燒制品)、鎂質(鎂磚、鎂鋁磚、鎂鉻磚)、碳質(碳磚、石墨磚)、白云石質、鋯英石質等。隨著當今高溫工業的飛速進步,耐火材料正日益成為其不可或缺的支撐材料,并廣泛應用于建材、電力、水泥、鋼鐵及軍工等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
上世紀70年代初,隨著鋼鐵鑄造技術的發展,傳統氧化物基耐火材料逐步顯示出其落后性,研究者們開始嘗試將石墨引入到傳統氧化物基耐火材料中,形成了氧化物-碳復合耐火材料,鎂碳耐火材料即是其中的一種,它曾經在鋼鐵鑄造工業的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1-3]。鎂碳耐火材料在我國也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隨著目前潔凈鋼技術、爐外精煉技術、鋼鐵工業節能減排技術及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鎂碳耐火材料由于較高的石墨含量(12 ~ 20wt%),也逐步開始無法滿足生產要求。主要原因包括:(1)碳的導熱系數高,造成含碳耐火材料熱損耗大,從而使煉鋼能耗增加;(2)高碳含量引發的鋼水增碳效應降低了鋼材的理化性能;(3)石墨氧化導致材料結構疏松,其高溫強度、抗侵蝕性等快速衰減,降低了耐火材料的使用壽命。
這些問題急需進一步優化其工藝,尤其是降低其含碳量來加以解決。在這種技術背景下,國內外大量學者都開展了低含碳量、高性能的鎂碳耐火材料的研究,這主要包括:(1)將碳源從微米尺度向納米尺度發展,優化基質結構;(2)改善結合劑的碳結構,提高其抗氧化性進而提高材料的強度和韌性;(3)抗氧化劑的復合使用及對碳素原料進行保護處理,提高碳的抗氧化性。這些研究都力求使鎂碳耐火材料中的碳含量低于8 wt%,有的甚至低于3 wt%,從而最大限度降低對鋼水的增碳,同時,還能改善煉鋼能耗,提升耐火材料的使用壽命[4,5]。
2 國內外采用納米技術改善鎂碳材料的研究現狀
隨著鎂碳耐火材料的低碳化(碳含量低于8wt%)的研究,人們發現,鎂碳耐火材料降碳后,其抗熱震性和抗侵蝕性也都大幅下降,這很難滿足實用要求。因此,高性能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近期,研究者們發現在鎂碳耐火材料中引入納米技術來降低碳含量是制備高性能、低碳化耐火材料的一種重要方法。
Tamura等2003年首次開展了將納米炭黑引入到鎂碳耐火材料中的研究[6]。隨后九州耐火材料公司采用該技術開發了低碳鎂碳耐火材料,在碳含量僅為1 ~ 3 wt%的情況下,鎂碳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抗侵蝕性和抗氧化性都得到提高,而且其隔熱性能也有所改善[7]。同時,他們還研究了含2 wt%的單球形炭黑的鎂碳耐火材料,發現其具有高的耐壓強度及優良的抗熱震性。兩年后,他們的研究又揭示了低碳鎂碳材料的抗熱震性和抗侵蝕性提高的微觀原因[8-9]。含納米炭黑和雜化樹脂的低碳鎂碳材料經高溫熱處理后,內部會生成大量的柱狀、纖維狀或晶須狀的碳化物,它們形成的相互交錯的網絡結構提高了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和抗侵蝕性。Yasumitsu等人[10]也利用單球形炭黑,開發了低碳鎂碳材料(碳含量為4 wt%),與傳統鎂碳材料相比,它具有相同的抗熱震性和更優異的抗侵蝕性。黑崎公司與新日鐵公司[11]也利用納米技術制備了低碳鎂碳材料(碳含量為10 wt%或8 wt%),結果表明:與傳統鎂碳材料相比,它的保溫性能和高溫服役壽命更好。針對納米炭黑在鎂碳材料中表現出誘人的性能,Tamura等人[12]進一步深入研究了納米技術在耐火材料中的應用技術理念,并指出未來納米技術的重點在于提升納米顆粒在耐火材料中的分散性和形貌可控性。印度人Bag等[13-14]也制備得到了納米石墨和炭黑為復合炭源的低碳鎂碳材料,其納米石墨和炭黑的含量分別為3 wt%和0.9 wt%,發現其性能優于石墨含量為10 wt%的傳統鎂碳材料。此外,還有國外研究者[15-16]將SiC、TiC等復合的納米炭黑以及碳納米纖維等引入鎂碳耐火材料中,成功將其碳含量降至3wt%左右,且材料的抗熱震性和抗侵蝕性優良,抗氧化性明顯改善。這是由于在鎂碳材料中添加的復合結合劑在高溫還原條件下熱處理后可原位生成碳納米纖維,它們在空間相互交織成三維網絡,使得低碳鎂碳材料不但具有優良的熱震穩定性和抗侵蝕性,還具有較高的高溫強度及較低的熱導率,可明顯降低爐襯的熱損失,提高其服役壽命。
國內諸多學者也開展了含納米碳的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研究。朱伯銓等[17]采用納米炭黑制備了碳含量小于6 wt%的低碳鎂碳材料,發現其高溫服役壽命與國外進口鎂鈣材料相當。李林等[18]將納米炭黑-酚醛樹脂引入鎂碳磚中,發現其氣孔尺寸減小,高溫性能提高。孫加林等[19]研究了3 wt%低碳鎂碳材料的性能,發現其力學性能、抗氧化性和抗熱震性隨炭黑顆粒尺寸的減小而提高,當炭黑達到納米量級時,試樣的抗熱震性能比傳統16 wt%高碳鎂碳材料更為優異。顏正國等[20]以硼酸和炭黑為原料,采用碳熱還原法合成部分石墨化B4C-C復合納米粉體,并利用其對鎂碳磚進行了低碳化改性。發現它作為碳源和抗氧化劑用于低碳鎂碳磚時,不僅可以使其常規物理性能滿足實際工程的需求,而且還能讓耐火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及熱震穩定性。華旭軍等[21]以金屬鈦、氧化鈦及炭黑為原料在真空感應爐內合成了炭黑和TiC復合納米粉體,開發出碳含量為4 ~ 6wt%的低碳鎂碳磚。謝朝暉等[22]將二茂鐵引入到低碳鎂碳磚中提高了材料的抗侵蝕性和抗熱震性,這源于二茂鐵熱解產生的納米 Fe 粒子催化基質原位反應生成大量的尖晶石晶須。
3 納米技術在鎂碳耐火材料中的應用前景
在低碳耐火材料中引入納米物相可提高其高溫強度、抗熱震性和抗侵蝕性。這是因為納米物相可改善鎂碳材料的顯微結構,使材料結構致密化、微細化,起到提高物理強度的作用。同時,納米相彌散在材料中有助于緩解熱應力,使裂紋偏轉或裂紋被釘扎,從而耗散大量的能量,充分提高材料的韌性。納米粒子包裹石墨可提高含碳材料的抗氧化性,以及防止鋼渣的侵蝕和滲透等[23]。總之,將納米技術應用到鎂碳耐火材料中,可為開發高性能、低碳化鎂碳耐火材料提供新方法。
但納米技術在鎂碳耐火材料中的應用研究尚處起步階段,仍有很多工程問題需要解決,其中最顯著的就是納米材料的團聚問題。納米材料,包括納米顆粒、納米纖維及納米管等,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和表面能的存在,以及由于其納米顆粒間的范德華力大于其自身重量的原因,導致其在實際工程中往往存在團聚現象。團聚后的顆粒尺寸將不再在納米范圍內,從而失去納米材料的小尺寸效應帶來的活性。此外,團聚現象使納米材料在鎂碳材料中分布均勻變得十分困難,極易由于團聚而在材料局部富集,這不僅不能改善鎂碳材料的耐火性能,反而還會降低其理化性能。
因此,發展納米材料在鎂碳耐火材料中的均勻分散技術至關重要。這可采用超聲分散、納米表面化學修飾等方法。例如,我們可以采用超聲分散來改善納米炭黑在鎂碳材料中分布的均勻性。在超聲波的劇烈震蕩下,處在液態環境下的納米碳會有微泡形成和破裂的交互過程,伴隨著這一交互過程,耐火材料中將激起由于能量瞬間釋放而產生的高強振動波。這些短暫的高能微環境,將在材料中產生局部高溫、高壓或強沖擊波和微射流等效應,能很好地地弱化納米粒子間的范德華力,從而有效地制止納米粒子間的團聚現象[24-25]。但這些分散技術目前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將它們應用在工業化大規模生產中還需要解決好設備及工藝參數等諸多實際問題,包括對超聲功率和超聲時間等重要工藝參數的反復摸索。因為納米相在耐火材料中的超聲分散時間并非越長越好,而是存在一個最佳的值。當超聲時間超過某一臨界值時,超聲激勵時產生的局部高溫增加,使體系溫度升高,熱能和機械能都不斷增加,反而會使得納米顆粒碰撞的幾率增加,導致其進一步團聚。
此外,納米技術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另一關鍵問題是工藝成本較高。眾所周知,由于納米纖維等納米材料制備工藝復雜,設備要求高,導致其價格昂貴。這就使得采用納米技術來改善鎂碳材料性能時,性能改善與成本降低間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將納米粉引入到氧化物制品中以降低其燒結溫度,但降低燒結溫度所節省的成本往往還不能抵消由于引入納米材料后原料成本的上升。那么,最終使用納米相復合后的耐火材料由于其經濟效益的降低往往會阻礙它們在實際工程領域中的應用。這就需要我們深入探討在耐火材料中引入納米材料和微米材料的性價比問題。如果引入納米尺度的原料與微米尺度的原料對耐火材料性能改善的差異性較小,而且,引入微米尺度的原料同樣能達到耐火工程的要求,則引入納米技術并不具有實用的性價比。
因此,在納米原材料的選用上,除了要考慮其對耐火材料性能和顯微結構的提升,對其工程性價比也要進行優化。實際使用中,后者往往還是決定耐火材料是否能在工程應用中推廣的關鍵因素。目前,在納米技術領域中,將納米原材料以溶膠、凝膠的形式引入比直接引入其相應的固態納米顆粒往往更利于其在耐火材料中的分散,并且溶膠、凝膠的價格相對低廉,對于提高耐火材料的理化性能及其服役壽命具有更現實的意義。此外,采用納米前驅體技術,并使其在加熱過程中產生原位分解形成納米結構,也能在耐火材料中產生極佳的分散效果。而且,這種原位分解產生的納米結構可與耐火材料基體進一步化學反應形成新的納米物相,從而還能進一步優化材料的顯微結構和理化性能。這種納米前驅體技術不僅價格低廉,關鍵是它能使納米原料分散性得到極大改善,充分發揮納米材料的小尺寸效應和化學活性。因此可以預計,在未來的耐火材料工業中采用化學凝膠或納米前驅體技術將展現出美好前景。
4 結 語
低碳鎂碳耐火材料在潔凈鋼生產和煉鋼節能減排技術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研究表明,采用納米技術可獲得與傳統高碳鎂碳耐火材料性能相當的低碳鎂碳材料,是制備優質高性能鎂碳耐火材料的新途徑,極具工程實用化前景。但目前納米技術在鎂碳耐火材料中的應用研究還處在實驗室階段,真正將其應用到耐火工程中還存在許多挑戰。尤其是,解決好耐火材料納米物相的分散性問題和性價比問題至關重要。采用化學凝膠技術或納米前驅體技術不僅工藝可行、性價比高,更重要的是,還能利用其原位分解效應實現良好的納米物相分散,是目前最適合工業化應用的技術手段,將在未來的耐火材料工業中展現出美好前景。
參考文獻
[1] 李林. 低碳鎂碳復合材料性能提高的途徑及材料顯微結構的研究[D].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5.
[2] Ewais E M. Carbon based refractories[J]. Journal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 2004, 112(10): 517-532.
[3] 阮智, 李楠. MgO-C耐火材料對鋼水的增碳作用及機理的研究進展[J]. 材料導報, 2004, 17(7): 26-29.
[4] 朱伯銓, 張文杰. 低碳鎂碳磚的研究現狀與發展[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2008, 31(3): 431-434.
[5] 彭小艷, 李林, 彭達巖等. 低碳鎂炭磚及其研究進展[J]. 耐火材料, 2003, 37(6): 355-357.
[6] Tamura S, Ochiai T, Takanaga S, et al. Nano-tech. refractories-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no structural matrix[C]. Proceedings of UNITECR’03 congress, Osaka, Japan, 2003: 517-520.
[7] Takanaga S, Ochiai T, Tamura S, et al. Nano-tech. refractories-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no structural matrix to MgO-C bricks[C]. Proceedings of UNITECR’03 congress, Osaka, Japan, 2003: 521-524.
[8] Tamura S, Urushibara Y, Matsuura O, et al. Nano-tech. refrctories-6: Observation of the texture after carbonization of nano-tech. refractories [C]. Proceedings of UNITECR’07 congress, Dresden, Germany, 2007: 627.
[9] Tamura S, Ochiai T, Matsui T, et al.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and perspective of nanotech refractories[C]. Nippon Steel Technical report No. 98, July, 2008.
[10] Yasumitsu H, Hirashima M, Matsuura O, et al. Nano-tech. refractories-9: The basic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ano structured marix in MgO-C bricks[C]. Proceedings of UNITECR’11 congress, Kyoto, Japan, 2011.
[11] Tanaka M, Kamioa H, Yoshitomi J, et al. Nano-tech. refractories-10: Nano-tech. MgO-C bricks for converters to minimize the heat loss[C]. Proceedings of UNITECR’11 congress, Kyoto, Japan, 2011.
[12] Tamura S, Ochiai T, Takanaga S, et al. Nano-tech. refractories-8: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and evolution of nano-tech. refractories[C]. Proceedings of UNITECR’11 congress, Kyoto, Japan, 2011.
[13] Bag M, Adak S, Sarkar R. Study on low carbon containing MgO-C refractory: Use of nano carbon[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2, 38(3): 2339-2346.
[14] Bag M, Adak S, Sarkar R. Nano carbon containing MgO-C refractory: Effect of graphite content[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2, 38:4909-4914.
[15] Matsui T, Goto K, Yamada Y,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nano-tech magnesia carbon bricks[A].Proc.of UNITECR’05, Orlando, US, 2005:176-179 .
[16] Hattanda H, Yotabun T, Tsuda T, et al. Nano-Tech.Refractories-7: Application of nano structured matrix to SN plates[A]. Proc.of UNITECR’07,Dresden,Germany,2007: 204-207.
[17] 朱伯銓, 張文杰, 姚亞雙. 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研究現狀與發展[J]. 耐火材料, 2006, 40: 90-95.
[18] Li L, Tang G S, He Z Y,et al.Effects of dispersion and content of nanometr carbon on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low carbon MgO-C materials[A].Proc.of UNITECR’09, Salvador, Brazil, No.007.
[19] Liu B, Sun J L, Tang G S, et al. Effects of nanometer carbon black on performance of low-carbon MgO-C composites[J].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0, 17(10): 75-78.
[20] 顏正國,陳偉,于景坤. B4C-C復合粉體的合成及其在低碳鎂碳磚中的應用[J].過程工程學報,2009,9( 5) :1011-1016.
[21] 華旭軍,朱伯銓,李雪冬等. TiC-C復合粉體的制備及其對低碳鎂碳磚抗氧化性能的影響[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2007, 30(2):145-148.
[22] 謝朝暉,葉方保.二茂鐵對MgO-C耐火材料基質顯微結構的影響[J].材料導報,2009,23(5) : 115-118.
[23] Mousom B, Sukumar A, Ritwik S. Study on low carbon containing MgO-C refractory: Use of nano carbon[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2, 38(3):2339-2346.
一、引言
“低碳”,意指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低碳旅游”這一概念于2009年在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中提出,低碳旅游是旅游業對低碳經濟的積極響應方式。國內外關于低碳旅游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國外低碳旅游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公眾對低碳旅游的態度、旅游業碳排放(如旅游交通的碳排放、旅游目的地的碳排放、碳排放稅等等)的測定及旅游業減碳措施等三個方面。
國內低碳旅游研究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專家、學者主要關注低碳旅游的概念、發展思路、低碳景區及低碳旅游目的地的評價體系及應用方面的研究。
國內外對舒適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氣候旅游舒適度及旅游服務質量方面,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氣候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氣候對旅游者行為的影響以及氣候旅游資源評價與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旅行社和旅游景區服務質量等方面,主要研究者有馬麗君、孫根年等。
綜上所述,將低碳理念引入舒適旅游研究當中,對低碳舒適旅游活動進行相關研究的文獻基本沒有,國內外的研究在這一領域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低碳不一定舒適,同樣,舒適也不一定低碳,本論文主要從“既低碳又舒適”視角來來分析旅游活動,擬探討低碳舒適旅游活動的含義及低碳舒適旅游活動的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及實踐價值。
二、低碳舒適旅游
低碳舒適旅游,顧名思義就是既低碳又舒適的旅游活動,即在旅游過程中,在提倡節能減排,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不降低旅游者的旅游體驗質量的旅游活動。低碳是客觀的,是能夠量化的,是硬指標;而舒適則是主觀的,很難被量化,是軟指標;所以在低碳舒適旅游過程中,旅游者的心態及旅游行業所提供的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三、低碳舒適旅游監控與保障體系構建
(一)構建原則
1、低碳性原則
世界旅游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的研究報告表明:全球旅游業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重來源途徑。以2005年為例,全球旅游部門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人類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5%,其中與旅游業相關的運輸業占了2%,純旅游業的碳排放量占到3%。可見旅游業在發展的同時,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樣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旅游業應該對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積極響應,在整個旅游行業當中,盡可能少的排放二氧化碳。《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堅持節能環保,推進低碳旅游方式,在全行業推進節能環保的綠色發展理念,走生態旅游、低碳旅游的道路,促進旅游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2、舒適性原則
大多數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是給自己生理及心理減壓,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花錢買享受,買服務”,《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善監管體系,提高游客滿意度,建立以游客滿意度為核心的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在低碳前提下,要盡可能的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為游客提供舒適的服務。
3、綜合性原則
低碳舒適旅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必須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從旅游活動要素角度考慮,低碳舒適旅游活動涉及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購、娛”等各個方面;從利益相關者角度考慮,低碳舒適旅游活動與政府相關部門、旅游企業、旅游目的地(景區)及旅游者等利益相關者有密切聯系;從旅游空間過程角度考慮,低碳舒適旅游活動與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旅游目的地等密切相關;從旅游效果角度考慮,低碳舒適旅游既要節能減排,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又要保證游客的旅游體驗質量,使其感到旅游過程是舒適的。
4、協調性原則
低碳不一定舒適,同樣,舒適也不一定低碳。低碳舒適旅游的效果是既低碳又舒適的旅游,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既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又要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舒適。這就要求旅游利益相關者相互協調,相互理解,構建和諧旅游。政府部門應對低碳舒適旅游的發展提供必要支持;旅游目的地(景區)應將低碳理念融入景區的建設和管理當中,加強低碳化建設與管理;旅游企業等應在低碳的前提下,給旅游者提供舒適的服務;旅游者應改變傳統的旅游觀點,樹立低碳旅游理念,在旅游過程中盡量選擇低碳消費生活方式,減少碳的排放。
(二)指標體系
根據低碳舒適性旅游監控與保障體系指標構建原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旅游活動的“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設計相關評價指標,在咨詢相關專家、旅游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監控與保障指標體系進行篩選和增減,最終依據層次分析法的相關原理,確定由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及指標層組成的低碳舒適旅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見表1)。
四、討論與展望
低碳舒適旅游涉及眾多方面和因素,要構建完善合理的低碳舒適旅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本文只是對于這一理論體系進行初步探討和嘗試,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眾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一)指標選取問題
低碳舒適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活動的方方面面,同時與旅游者、政府相關部門、旅游企業、旅游目的地(景區)及社區居民等旅游利益相關者密切相關,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及專家咨詢等方法構建的低碳舒適旅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只是對這一體系的初步認識,如何構建一個完整的、可操作性強的低碳舒適旅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二)指標重要性程度問題
對指標重要性程度進行定量化(賦權重)的方法有很多,有客觀賦值法,有主觀賦值法。低碳舒適旅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涉及指標眾多,每個指標的重要性程度差異較大,不同利益相關者對指標有各自的認識,這就需要集思廣益,充分考慮各利益相關者因素。本認為采取三角模糊數綜合評價法及層次分析法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但需要做大量的問卷調查,問卷調查要涉及不同的旅游利益相關者。
(三)指標量化問題
關鍵詞:脫鉤理論;工業;碳鎖定
引言
最早系統的提出和使用“碳鎖定”概念的是西班牙學者Gregory C.Unruh,他在2000至2006年先后發表了對“碳鎖定”的分析最有影響力的三篇重要論文:《理解碳鎖定》、《解除碳鎖定》和《碳鎖定的全球化》。Unruh指出,低碳節能技術的應用與擴散之所以艱難,是由于近代工業國家碳基技術一制度復合體的出現,在所產生的技術、制度、產業、組織等鎖定效應和規模報酬遞增驅動的路徑依賴的影響下,使高效可行的新技術難以獲得市場和投資者的青睞;他認為對現有技術體系的變革,需要循序漸進,并首先提出三種遞進式的政策途徑;最后他對‘碳復制”現象做出了判斷,即在經濟全球化的促進下,‘碳鎖定”可能從發達國家,最終蔓延至發展中國家;隨后Martin和Sunley通過對鎖定效應的進一步研究,指出“鎖定”將經歷“正鎖定”和“負鎖定”兩個階段,而負鎖定會損害技術創新,并且導致規模報酬保持遞減。在Unruh的研究基礎上,謝來暉(2009)對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提出了新的認識,并指出解除碳鎖定即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本質要求。王岑(2010)從低碳經濟內涵、低碳經濟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入手,針對我國工業化發展實際,提出從建立發展低碳產業相關技術等方面尋求技術創新的解鎖路徑。林秀群(2014)以云南省為例對區域碳鎖定進行了判定研究,并提出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管理應將減輕碳超載、提升碳承載力、控制能耗總量納入。
1江蘇省工業發展概況
1.1江蘇省工業發展概況
工業作為主導產業,是拉動江蘇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民營經濟逐漸顯露崢嶸,工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至2013年末,全省共有工業企業法人單位35萬個,比2008年末增長29.8%,從業人員1640.8萬人,比2008年末增長了16.8%。如圖1所示2014年江蘇省工業增加值達到26962.97億元,與1998年相比,增加了約7.5倍,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1.42%,對全省經濟的貢獻率平均達44.93%。
1.2江蘇省工業碳排放概況
本文采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中的方法,對江蘇省工業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測算,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C表示江蘇省工業能源消耗所產生的C02排放總量(10);i為能源消費類型;Ei為第i類能源的最終消耗量,按標準煤計(10),能源數據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1998-2012年);K為第i類能源的折算系數,為方便計算,本文統一折算為萬噸標準煤,其中焦爐煤氣、天然氣和其他煤氣折煤系數單位為kgee/eu.m;a;為第i類能源的CO2排放系數,即每萬噸標準煤第i類能源的C02排放量,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各類能源平均低位發熱量及《2006年IPCC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中的C02排放因子計算得到;本文計算的能源種類包括:煤炭類、油品類和燃氣類。根據公式(1)及各類能源的折煤系數和碳排放系數,我們可以測算出1998-2014年江蘇省工業部門以及不同能源種類碳排放量。
由圖2可以看出,從1998年至2014年,江蘇工業碳排放量增長了近1.8倍,由8712.11萬噸增加到24020.21萬噸,年均增長率達到9.66%,江蘇省工業經濟則表現出增速高、總量大的特征,這一時期江蘇省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對能源的消耗,所以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不可避免。
總之,只有明確了江蘇工業碳排放總量和工業發展水平,才能從最直觀的角度考查鎖定效應的大小,并找出解鎖對策,有效促進江蘇省工業向低碳經濟模式的轉變。
2江蘇省工業碳鎖定測算及分析
2.1江蘇省工業碳鎖定測算
本文主要參考王志華等人對鎖定效應的脫鉤理論測算方法,對江蘇省工業碳鎖定狀態進行測算。脫鉤理論描述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程度耦合關系的變化。若用C表示江蘇省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Y表示江蘇省工業產出,C/Y表示江蘇省工業碳排放強度,則三個變量的增量分別如下所示:
如表3所示,把等于零這重情形排除在外,使三種變量的關系反映出6種不同的狀態:當產出下降時,碳排放量及其強度反而上升,則表現為“絕對鎖定”,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最為不利;當產出和碳排放量均下降時,但碳排放強度卻隨之增加,則表現為‘相對鎖定”;三項指標同時有所上升則表現為“增長鎖定”;三項指標同時有所下降,則表現為“衰退解鎖”;當產出和碳排放量均上升時,碳排放強度反而下降,則表現為“相對解鎖”,表明經濟質量已經有所提高;當產出增長時,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強度卻處于下降狀態,則表現為“絕對解鎖”,是低碳經濟的目標。
以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利用多目標線性加權函數法的數學模型從“食、住、行、游、購、娛”六個方面對街區低碳發展的各項指標進行衡量,用以計算出其影響力最大的指標,并對其低碳旅游發展現狀給予評價,分析現階段街區旅游產業在低碳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的低碳化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測度
隨著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歷史文化街區越來越受到游客的關注和歡迎,因此,在低碳旅游的背景下,將低碳理念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開發相融合,探索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的低碳發展之路,使歷史文化街區成為社會節能減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同時又是一項漫長的工作。國內對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的相關研究較少,且大多仍停留在關于街區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街區的發展途徑和模式上,定量研究和數學方法的運用較少,缺乏一定的說服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1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案例點選擇平江歷史街區位于蘇州古城東北隅,是蘇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史街區,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聚集了極為豐富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街區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現傳統風貌、美化環境景觀、傳承歷史文化的基本要求,相繼實施了房屋修繕、河道清淤、碼頭修整、駁岸壓頂、綠化補種、路面翻建、管線入地等基礎性工程;不但保護了古井、牌坊、古橋、古樹、古建筑等歷史建筑,同時也保護了街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市先后組織編制了《蘇州市低碳發展規劃》、《蘇州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工作初步實施方案》等低碳發展計劃,而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作為蘇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在發展旅游產業中踐行低碳環保理念能夠為促進城市的低碳減排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1.2調查過程為了對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進行測度,筆者從2015年6月到11月向專家發放了15份《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評價研究專家征詢問卷》,有效率達100%;向游客發放300份《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評價研究游客調查問卷》,有效問卷287份,有效率達95.66%。
1.3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衡量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的程度,僅用幾個指標并不容易加以判別,需從各個環節建立一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從而能夠對街區進行全面而客觀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鑒于此,本研究將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的指標體系按照四個層次進行劃分,包括目標層、指標層、要素層和因子層等,具體由34個因子組成,如表1所示。
2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的測度和評價方法
2.1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評價指標的量化處理本文采用歸一化法對各指標的數據進行無量化處理。
2.2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評價指標的權重確定本文基于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和Matlab軟件等計算各指標層評價因子的權重值及其最大特征值,最后進行一致性檢驗。首先,依據評價指標相對重要性的標定值,整理成相對重要性判斷矩陣,記為A;其次,利用層次分析法和方根法求解判斷矩陣A的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對應的特征向量,經過歸一化后記為Z,最后計算矩陣的一致性指標和系數檢驗。
3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水平測度和評價
3.1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的水平測度本文將各項評價指標采用多目標線性加權函數法進行計算,從而反映出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的水平。
3.2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的水平評價本文在借鑒國內外關于碳排放和低碳旅游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業低碳發展階段的評價等級標準,運用多目標線性加權函數法計算出Y值,判斷街區旅游產業的低碳發展水平,具體階段等級劃分如表2所示。
4評價分析結果
由表2可知,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現階段處于弱低碳街區的發展階段,總分為4.5682。制約其低碳發展的因素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低碳旅游日趨流行的當下,節能減排等環保指標應成為評定低碳街區等級的硬性指標。低碳旅游的關鍵要素是節能、環保和生態,發展低碳旅游需要轉變固有的粗放式經營發展模式和理念,必須以維護街區的生態環境為根本。第二,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曾在一段時間內受到短期利益的驅動,在資源規劃和開發過程中重利用而輕保護,結果導致其旅游資源價值遭到貶低,更嚴重的是其生態環境也遭到了惡化。特別是一些開發商忽視科學的規劃,在開發過程中大量地拆遷,并在運營過程中超額接待游客,大幅度超過街區環境承載力,最終導致街區的旅游資源和環境過度利用而遭到破壞。第三,近年來,全國各地旅游業迅猛發展,但歷史文化街區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與合理的管理,加之生態環保意識的缺失,一些游客在街區內隨意丟棄垃圾,使得街區內的生態環境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然而街區內垃圾廢渣的處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勢必會造成極度不必要的碳排放。
5結論
第一,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文資源、歷史建筑以及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等良好的基礎條件,進行全面的科學論證和調查研究,綜合考慮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從而建立一個資源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低碳旅游體系。第二,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應當加大低碳宣傳效率并豐富宣傳模式,這就要求當地政府要加強管制力度,同時讓游客正確樹立并強化自身低碳旅游的意識和理念,從而在整個旅游過程中做到節能減排以降低污染。除此之外,街區管委會還可從食、住、行、游、購、娛六個旅游產業對游客在加強宣傳的基礎上,隨時對其予以低碳旅游的教育,從而強化游客低碳旅游的意識。第三,加強低碳技術的應用,加快低碳街區的建設。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可以充分利用低碳技術,采用節能降耗技術,并將一些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應用到街區建設和管理中,從而降低自身的運營成本,同時還可以達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以實際行動建設低碳街區。第四,控制好街區生態承載量,促進街區低碳發展。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應根據自身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特點進行合理規劃,測算出街區科學的環境承載量以控制游客數量,尤其需控制好街區旅游旺季的客流量。第五,推行低碳積分獎勵措施,提高游客環保意識。街區應積極制定低碳旅游積分計劃,同時倡導旅游者積極實行積分計劃,鼓勵游客在各個產業中盡量減少碳排放,并以積分計劃為依據對游客的旅行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
[參考文獻]
[1]葉青.歷史文化街區的低碳發展之路———以福州三坊七巷為例[J].城市探索,2011,(12):17-18.
[2]高暢,夏青.碳足跡視角下的歷史街區保護策略和量化評價———以天津五大道歷史街區持續性保護規劃為例[C].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7426-7435.
[3]姚佳.基于低碳理念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邵翔,等.“低碳”視角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J].中國名城,20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