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音樂藝術特征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撒拉族 音樂 挖掘 繼承
撒拉族是我國西北地區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縣一帶。撒拉族傳統音樂包括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兩類,其中民間音樂較為豐富,尤其是以民歌為主體。撒拉民歌有多種形式,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樂器品種較少,普遍流傳的僅口弦一種,未有獨立器樂曲。縱觀幾十年來學者們對撒拉族音樂所做的工作,主要成就有以下幾方面:
一、對撒拉族主要聚居區的民歌進行了重要的調查和記錄,積累了相當數量的曲譜資料,為撒拉族音樂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60年12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和中國藝術研究所擬定了有關編輯《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草案)》,根據這一精神,青海和甘肅音協組織了音樂家深入撒拉族地區采風。據資料記載,中國音樂學院教師杜亞雄也曾于20世紀60年代前往撒拉族地區采風,發表了一些介紹、研究撒拉族民間音樂的論文,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河畔紅花――介紹撒拉族民間音樂》①。
1979年《中國民歌集成》編纂工作得到恢復后,各省對各民族民歌進行了普查?!吨袊耖g歌曲集成?甘肅卷》收集撒拉族民歌32首。1994年,《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甘肅卷》中收錄了楊鳴鍵的《撒拉族民歌簡介》一文,對撒拉族民歌做了全面介紹,也對撒拉族民歌的特點進行了比較細致的分析?!吨袊耖g歌曲集成?青海卷》共收入撒拉族民歌70首,2000年再次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青海卷》收入撒拉族民歌71首。除此之外還有《青海花兒曲選》(青海群眾藝術館編印,1979年)其中收錄撒拉族花兒41首;《青海民間歌曲百首》(1960年編?。?,其中收集撒拉族花兒11首,宴席曲4首、號子6首、其他4首?!吨袊嚰伞罚ㄇ嗪>恚┗刈迦隼宀糠种惺珍洿驍噧呵?首;《駝泉清清――歌唱循化歌曲選》,由青海本地作曲家及音樂愛好者創作撒拉族歌曲共188首;《青海撒拉族花兒曲選》馬正元編,名人出版社,2004年;青海省群眾藝術館編印《青海民間小調》,1978年。關于舞蹈的有《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叢書》(青海卷),1989年,中國戲劇出版社;由中國戲劇家學會青海分會、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編,其中收錄了撒拉族花兒劇《駱駝泉》;《青海民族民間舞蹈集成》1989年,介紹了撒拉族舞蹈概況,收錄了民族舞蹈7部,并在其中附有舞蹈圖示和樂譜。
二、音樂文化著作中對撒拉族傳統音樂的介紹
從中國少數民族大的民族領域研究音樂文化的著作,其中有的篇章涉及了撒拉族傳統音樂文化,對撒拉族音樂及其風格進行了客觀的描述和介紹,使撒拉族民間音樂得到不同程度的昭示
綜合類主要有:田聯韜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年),在本書中按藝術體裁將撒拉族民歌進行了分類;袁炳昌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第一卷)(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其中撒拉族的音樂史分為四個部分;喬建中的《中國經典民歌鑒賞》(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杜亞雄編著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蔡廷玉為《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554頁,1989年)編寫了《撒拉族音樂》部分。此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中對“撒拉爾玉爾”“撒拉號子”“撒拉婚俗”“撒拉曲”“撒拉少年”“撒拉戲”條目以及《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辭典》中對“撒赫稀亞格拉”(哭嫁歌)、“撒拉爾玉爾”“撒拉花兒”等條目均有介紹。
三、對撒拉族音樂及某些專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主要論文:鐘子林《撒拉族音樂概況》,中央音樂學院院刊,1959年總89期;張谷密.撒拉族“花兒”調式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03);馬忠國.撒拉族民歌概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84(04);范曉峰.撒拉族民歌研究[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01);馬盛德,司馬力.試談撒拉族舞蹈[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0(03);王海龍.青海撒拉族民間音樂調式旋律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8(04);張靜軒.撒拉族民歌及其音樂特征述略[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5(02);王海龍.青海撒拉族哭嫁歌研究[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9(07);張云平.撒拉族哭嫁歌藝術特征研究[J].民族藝術,2009(02);晁元清.撒拉族民歌《阿里瑪》遐想[J].音樂創作,2010(03);王玫.淺論青海撒拉族民歌的多元文化特征[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5);韓建業.開發利用撒拉族說唱藝術[J].青海民族研究,2005(01);王海龍.青海撒拉族民間宴席曲研究[J].民族藝術,2009(03);郭德慧.撒拉族民間音樂文化構成因素初識[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02);郭曉瑩.土族花兒和撒拉族花兒的藝術共性[J].中國土族,2008年夏季號。
除此之外,涉及到音樂藝術方面的論文還有朱剛、李延凱的《撒拉族民間文學簡介》,馬學義的《撒拉族民進文學簡介》,馬成俊的《撒拉爾歌謠初探》。
(二)論文集:《百年撒拉族文集》其中收集了21世紀以前撒拉族論文,其中包括了音樂類的有張谷密的《撒拉族花兒調式研究》,馬忠國的《撒拉族民歌概述》,馬盛德、司馬力的《試談撒拉族舞蹈》等。
(三)專著:蒼海平的《撒拉族音樂文化概論》,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9月。本書系統地介紹和分析了撒拉族民族民間音樂,參考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分類方法,對撒拉族現收集到的民間音樂作品進行了分類,并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梳理和分析,對收集到的100多首民歌逐一進行了極細致的曲式分析和研究。
在音樂創作方面。創作歌曲《新循化》《阿里瑪》等;歌舞音樂《摘花椒》《黃河放排》《駝泉清清》《打墻》等。舞蹈方面有1989年由蔡廷玉、尹崇堯編劇的撒拉族花兒劇《駱駝泉》。
近年來,撒拉族的新型歌劇也有了新的發展。比較優秀的劇目有撒拉族花兒劇《駝泉清》《打麥場上》等。隨著時代的前進,撒拉族音樂將獲得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它將繼續不斷地激勵撒拉族人民在增強民族團結、繁榮民族文化的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教育和娛樂作用。
結語
撒拉族音樂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現發表的論文只是簡單地將現收集到的撒拉族民歌做了分類和說明,并沒有新的挖掘和整理。2.研究的視野還不夠擴展,至今也沒有涉及到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進行深層次分析研究的著作和論文。3.關于撒拉族音樂的淵源沒有論文進行分析和研究。4.撒拉族民間音樂仍需深層次挖掘和整理。5.對撒拉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應加強力度。6.撒拉族音樂研究還處于以個人研究為主、各自為政的狀態,現在的研究成果零星散亂,且深度不夠。
注釋:
課題名稱:
舞蹈藝術欣賞
—— 一門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課程
學生姓名:
系 別:
音 樂 系
專 業:
音 樂 學
指導教師: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了諸多發展趨勢,包括:經濟全球化、以信息技術為導向的新技術革命、全球經濟的市場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人類生存方式、文化價值觀念 、文學活動以及藝術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 。
我之所以會選擇《舞蹈藝術欣賞》課程作為我關注的問題,是因為我覺得,在這個變化多彩的社會中,我們這些正處于畢業階段的高師音樂系學生應多學習專業以外的多面知識,以不變應這萬變的復雜社會。
雖然《舞蹈藝術欣賞》這門課程并不成為我們系的一門必修課程,但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并不亞于專業課程。“舞蹈藝術欣賞”與其他藝術的關系是如此的緊密,對舞蹈中各種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對音樂系不同專業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從我自身的體會來說,舞蹈藝術欣賞對學習舞蹈專業很有幫助,對舞蹈藝術作品的反復領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構成美的技法,不僅直接培養了舞蹈藝術欣賞能力,為自己的表演和創作尋找到坐標,而且對舞蹈專業工作者來說,也是一種受教育的過程,是開闊眼界,學習并借鑒他人舞蹈藝術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變化萬千的舞蹈世界中不僅要通過自身的實踐,還要多看、多聽、多鑒賞,因此,《舞蹈藝術欣賞》課程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視的,更要成為我們音樂系的一門核心課程。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一、開頭
⒈由學習者在《舞蹈藝術欣賞》這門課程中的課堂表現引發我對學習者的調查;
⒉學習者的態度是由于《舞蹈藝術欣賞》課程本身的幾大特殊性所導致,分別是:
① 學習者——本系各個專業學生;
② 課程時間的安排——大四的第一個學期;
③ 課程的性質——非必修(選修)的專業課程;
二、⒈ 舞蹈藝術欣賞的概念;
⒉ 分析舞蹈藝術欣賞與其他藝術的關系;
⒊ 特別提出《舞蹈藝術欣賞》課程對舞蹈專業學生的重要性;
⒋ 從感知方面來談欣賞舞蹈的三個層面 :
①形象感覺 ②體驗想像 ③探究領悟
⒌舞蹈藝術欣賞的審美價值;
三、結尾
呼吁全系學生要用更為認真的態度來對待《舞蹈藝術欣賞》這門課程。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 為什么《舞蹈藝術欣賞》課程不能得到重視?
2. 什么是舞蹈欣賞?
3. 舞蹈藝術欣賞與其他藝術有沒有關系?
4. 舞蹈藝術欣賞課程對專業學習者有沒有作用?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1、網上、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
2、請教指導老師黃平副教授,確定選題方向;
3、與同學共同討論本課題,互相交流意見;
4、寫好開題報告;
5、根據已選題目進一步搜集資料,并擬好論文提綱;
6、論文寫作;
7、論文修改并定稿。
進度安排:
1、9月10日——10月30日 依據論文參考選題,作好論文先期搜集工作;
2、11月1日——11月20日 選題,寫開題報告;
3、11月24日——05年3月6日 開題報告定稿,接受畢業論文任務書;
4、3月6日——3月20日 論文寫作階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論文中期檢查;
5、3月20日——5月10日 修改論文階段;
6、5月10日——5月15日 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田靜主編 《中國舞蹈名作賞析》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490-1999
[2] 汪流 《藝術特征論》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6
[3] 科林伍德 《藝術原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4] 選自《全國舞蹈教育研討會文集》中黃小明著《試論高校素質教育中〈舞蹈藝術欣賞〉課程的特殊性 》
[5] 宗白華 《美學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6] 賈作光《賈作光舞蹈藝術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版
[7] 于平著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4
[8] 王宏建主編 《藝術概論》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2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注:此表由學生本人填寫,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檔,指導教師和學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研究型人才;過程培養
課題: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民族音樂學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BC1212104
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分支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但因我國高等院校的民族音樂學專業普遍開設較晚,其在學科理論、課程體系、教學經驗、教育規劃等方面仍積淀淺薄,學術人才嚴重匱乏,論文科研成果相較于其他先進國家和地區更是鳳毛麟角。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癥結在于高校對民族音樂學研究型人才過程培養的不重視。優質的過程培養是誕生優秀的學術研究成果的前提,培養研究型人才的過程越細致,所產生的研究成果的質量也就越高。因此,下面筆者將針對如何改善民族音樂學專業研究型人才的過程培養這一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民族音樂學專業研究型人才“過程培養”的現狀
研究型人才的過程培養包括對民族音樂學課程的學習、課后文獻的查閱、藝術實踐等學習活動。從當前各方面的情況來看,我國高校民族音樂學研究型人才的過程培養中還存在著以下幾種問題。
(一)學生底子薄,基礎不扎實
相關調查表明,大部分民族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前,既沒有藝術實踐經驗,又基本沒有閱讀過相關的文獻,論文寫作能力較差。即便有些學生之前有接觸過民族音樂學課程,但也存在基礎不扎實、學習不完備、實踐運用較少的問題。
(二)忽視過程培養的重要性
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學習民族音樂學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論文寫作的任務,而往往輕視了學術造詣的培養,再加上薄弱的知識基礎,學生對于論文創作往往都是應付了事,成文空洞,毫無深度,質量低下。
(三)不重視實踐教學,實習基地數量不足
當前高校對于民族音樂學課程的設置配比不規范,藝術實踐學分比例失衡。例如,培養方案總學分為35分,而實踐僅占1個學分。大多數學生對于藝術實踐都是敷衍了事,只為混學分,并未意識到實踐活動的重要性,這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同時,當前的民族音樂學專業學生的數量已遠遠超過了高校現存實習基地的容載負荷,陳舊的硬件配置也已無法滿足當代信息化社會的時代要求,警鐘已響徹上空。
(四)跨學科特征,導致研究主體混亂
民族音樂學具有多學科的特點,融合了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語言學等各種社會科學門類,其人才培養體系具有跨學科的屬性。然而,由于我國民族音樂學專業才剛起步,還未形成一套針對跨專業學習的研究體系,這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盲目性。例如,有些學生并不具備人類學的理論知識,在借鑒和引用相關研究成果時,只能生搬硬套甚至出現錯誤引用的現象。更有甚者還有主次顛倒的情況發生,即有的學生將文化課作為主要學習內容,而忽視了原本應作為研究主題的音樂本身。
二、改善民族音樂學研究型人才過程培養的方法
針對當前我國高校民族音樂學專業研究型人才的過程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我主要提出了以下幾點改善建議。
(一)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
針對學生基礎薄弱的問題,教師應發揮導師的引導作用,開辟課內外的多種渠道,并進行及時有效的課外指導。課程設置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量體裁衣,如我們可以為基礎差、起點低的學生增設補充課程。對于興趣、能力和專業基礎不同的學生,教師可以盡早為其規劃研究的民族、樂種方向,從而使學生將來的學習能夠有的放矢。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民族音樂學學科特點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探索民族音樂的好奇心。教師對于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拓展了學生主動研究的空間,學生在逐步沉淀中穩固了民族音樂學的基本功,并在此基礎上慢慢擴展了學習的范圍。
(二)加強對研究方法的指導
在當前的民族音樂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缺少對學術研究方法的指導,課堂多以理論講解為主,氣氛沉悶,導致學生對過程培養產生了厭惡的情緒。因此,教師應在民族音樂學課程內容中增加對研究方法的指導,通過課堂上的實戰演練等方式,激發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推動學生的研究進程,從而使學生在一個良好的研究環境下創作出高質量的論文作品。可見,在過程培養中融入學術研究方法的指導,將過程對結果的支撐力展現出來,可以有效地讓學生意識到過程培養對于學術成果的重要性。
(三)增加實踐課程學分比重,抓緊建設藝術實習基地
針對當前部分高校實踐學分過低的現狀,首先高校應優化民族音樂學課程的學分配置,增加藝術實踐的學分比重,平衡理論和實踐課程的配比,使學生充分意識到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其次,為適應民族音樂學專業研究型人才的教育工作,高校應及時改善教學結構,抓緊建設民族音樂學的藝術實習基地,與各民族文化機構及少數民族地區加強學術交流,滿足現今學術研究的資源需求。
(四)以音樂為研究主體,打好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
針對民族音樂學跨學科的屬性而導致的學生學習主體偏離音樂本體的問題,我認為,教師在民族音樂學的教學中,應強調民族音樂學以音樂為本體核心研究內容的本質特征,重點培養學生在音樂理論方面的分析能力,并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學術研究的全局觀,之后才是對人類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研究時根據學習的先后順序定義研究的主客體。尤其是對于基礎薄弱、缺乏辨別能力的民族音樂學專業的新生來說,更應該首先進行基礎課程的補充。另外,對于已經具備一定民族音樂基礎的學生,我們應首先鼓勵其對音樂技能進行創新,同時指導他們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幫助學生全面而準確地把握以音樂本體作為研究主題的民族音樂學理論體系。
總之,過程培養是高校培養民族音樂學專業研究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盡管民族音樂學在我國起步較晚,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著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忽視學術研究的過程培養、不重視實踐教學及學習研究方法盲目混亂等問題,但只要教師始終堅持以音樂本體作為民族音樂學首要的研究內容,加強對學生的過程培養,增加藝術實踐活動,就一定能為社會輸送更多符合要求的民族音樂學研究型人才,從而為建設知識型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摘要]莫扎特歌劇音樂具有優美輕快、音樂形象豐富多樣,同時富有民族性及藝術性,正是這些音樂特征才使得莫扎特歌劇生命力旺盛、朝氣蓬勃。研究莫扎特歌劇的音樂特征,有助于更好的演唱莫扎特的歌劇音樂。
[關鍵詞]民族性莫扎特歌劇音樂特征
莫扎特在德國民族歌劇的發展上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莫扎特的歌劇無論是從音樂還從題材,都逐漸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個人特色。下面對他歌劇的音樂風格加以闡述。
一、莫扎特的歌劇富有民族性,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氣息
在莫扎特的以前,意大利歌劇風靡整個歐洲,德國乃至歐洲各個國家創作的歌劇音樂風格、體裁形式等都是意大利化的,演唱也是用意大利文,各個國家對意大利歌劇已經達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莫扎特對此深感鄙夷,極為的憤慨,他曾在1785年3月21日寫給詩歌教授曼海姆的信中怒斥那些崇洋的導演指揮“無知無能”,大聲疾呼要:“認真地開始象德國人一樣思想,象德國人一樣行動,說德國話,并用德文唱歌!!!”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時,莫扎特也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寫一部德國歌劇,這是我多年來最為熾熱的愿望!這可以從德國舞臺上把意大利人的統治趕下去!一個內在的聲音有時在告訴我,親愛的上帝就是為此而特地把我送到這個世界來的!”確實如此,莫扎特為德國民族歌劇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稱為德國民族歌劇的奠基人。
莫扎特的一部小歌劇《巴斯汀與巴斯汀娜》,是他十二歲時以法國盧梭的《鄉村仆者》為藍本,用德文寫出的一部歌劇。而后又創作成熟的德國歌劇《后宮誘逃》、《魔笛》等作品。這些歌劇,從唱詞、對話到音樂全都具有德國民族特點,歌劇的旋律、調式、曲體結構及和聲。都可以看出德國民族音樂的特點,如旋律常用分解和弦、四度音程起拍、自然音階、常用大調及一段或分段曲式等等。特別是《魔笛》這部歌劇,它是以德國歌唱劇體裁為基礎,采用德語演唱的一部歌劇。劇中角色帕帕基諾的音樂則是帶有鮮明的德奧民間音樂風格的通俗歌曲,如在《魔笛》第一幕第二曲和第二幕第二十曲的帕帕基諾的詠嘆調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張洪島是這樣評價《魔笛》的民族性的“確實,這部歌劇是莫扎特全部歌劇中最富于民族精神和民間氣息的作品。即使在對宣敘調的運用上,他也改變了《費加羅的婚禮》或《唐·璜》里那種意大利式的宣敘調,而采用了接近巴赫受難曲中那種深刻抒情的德國式的宣敘調了。”
《費加羅的婚禮》雖然是用意大利文寫的,但是這部歌劇音樂也是德國化的。除了里面的一個西班牙風格外,其余幾乎的全是與德國民歌有著密切關系,有的就是直接吸取的德國民歌,例如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一幕第二場和第八場費加羅的謠唱曲和詠嘆調,就都是采用民歌曲調的獨唱曲。謠唱曲的主旋律實際上就是德國民歌《違法的獵人》的起句:費加羅詠嘆調《你再不要做情郎》的進行曲音調,就是采用了德國民歌《鄉曲民兵》的曲調。
因此,莫扎特開創了德奧民族歌劇風氣的先河,可以稱為是解決創作民族歌劇任務較早的作曲家之一。
二、莫扎特歌劇音樂具有優美、輕快的特點
莫扎特在歌劇創作上非常重視音樂在歌劇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視音樂對人物形象的塑對人物心理描寫和刻畫的作用。在歌劇中,他常常用音樂賦予每個角色獨特的個性,使作品散發出瑰麗的藝術風采。
關于音樂在歌劇中的作用和地位,他曾多次鮮明的闡明自己的觀點,如“在一出歌劇中間,詩必須絕對服從音樂”,“音樂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旁的東西忘了”“在歌劇中,詩歌永遠是音樂馴從的女兒,”從這些話語中可以看出莫扎特非常重視音樂在塑造形象和描繪情感上的主導作用。在演唱和分析莫扎特的歌劇時,我們在曲子中常常會看見莫扎特注有這樣的速度術語,Allegro(快板)、Allegretto(小快板)、Vivace(很快、活潑的快板)、Presto(急速的快板)等等,在旋律上莫扎特追求自然輕松、精巧、典雅純凈的音樂線條,音色上表現出晶亮透明、圓潤優美,節奏上強調均勻生動活潑。這些都充分的體現了莫扎特歌劇音樂的典雅輕快、優美燦爛的特征。如歌劇《唐璜》中的第二幕第一場唐璜的詠嘆調“請你來到我窗前”,全曲是輕快的6/8拍,小快板速度,歌曲的節奏活潑歡快,旋律優美動聽,活生生地把唐璜盼望采列娜快快來到他身邊的急切心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即使是時憤怒心情的描繪,莫扎特也是同樣能輕快、典雅來表現,如歌劇《魔笛》中第二幕夜后的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燃燒》這一高難度的花腔女高音唱段,充分的表現了夜后對女兒的愛、恨、悲、憤的復雜之情。特別是那一次次沖擊的f3音,像是晶瑩剔透的笛聲。沖破九重云霄后,又久久回旋于高空,緊緊地縈繞在人們的心間。這種人聲器樂化的音色,將優美、典雅輕快的音樂特征推向了頂點。達到了讓人難以忘懷的境界。
三、運用重唱刻畫人物形象,展開戲劇情節
關鍵詞:通俗唱法,個人條件,基礎訓練,綜合訓練
通俗唱法在我國是20世紀80年代逐漸興起的,它作為一種世界性的通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已受到我國民眾的普遍歡迎。通俗唱法也可稱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娛性等藝術特色,擅長抒發以個人為主體的內心情感。一般說來,其演唱注重掌握語言的韻律,講究吐詞、咬字的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經常運用輕聲、氣聲以及顫音、滑音、音色變化等裝飾性技法。通俗唱法是借助音響擴大效果,以閃耀變化的舞臺美術燈光渲染氣氛,用各異的演唱方法,集舞蹈表演、伴唱、伴舞,電聲樂器伴奏,集說唱于一體的演唱藝術。聲音的主要特點是完全用真聲歌唱,接近生活語言。演唱風格有輕柔自然的;有高亢強勁的;有民謠風格的;有搖滾樂式的;有說唱敘事式的;有隊列進行曲式的;有藝術歌曲形式的。是全世界性、目前還在不斷的相互交融發展、感染性最強、普及性最大的一種演唱方法。
1 學習通俗唱法的個人條件
美聲、民族對于演唱者的個人條件,尤其聲音,都有著具體且比較統一的要求。美聲唱法大多要求音域寬廣、聲音洪亮,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民族唱法則在聲音的亮度、甜美度上側重一些。相對于前兩者,通俗唱法在聲音的要求上顯得更為寬松,更注重演唱者的個性。
比如張惠妹那富有標志性的沙啞聲音,按照美聲或民族的要求,這樣的條件是不適合唱歌的,在生活中,這種聲音也往往被戲稱為“莎士比亞”。但是,由于她的演唱功底深厚,具有豐富的舞臺控制力和表現力,使得這種聲音反而成了她獨樹一幟的風格。因此,在聲音條件上,通俗的范圍要寬泛一些。
但是,對于聲樂教師而言,沒有統一的對聲音條件的要求,反而對平時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話說:“沒有要求就意味著更高的要求”。如何幫助不同的學生在沒有任何標準可供參照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找準適合其風格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判斷力、豐富的經驗、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少走彎路,盡快找到適合自己聲音個性和音樂風格的定位。
2 聲音的基礎訓練
通俗唱法要求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使聲音松弛、通暢、圓潤、富有彈性,具體包括:
2.1氣息訓練。在氣息訓練上,通俗與另外兩種唱法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在于:氣息是歌唱的“發動機”,歌唱時要求以氣帶聲、以氣推聲,這一點對于任何唱法都一樣。在民族、美聲的聲樂教學中,“氣息向下”是訓練的基本原則。這是因為歌唱時氣息向下,發出的聲音才有根基、有力量,音色才能統一,尤其唱高音時能夠輕松地跨越。在這點上,任何唱法都是通用的。因為通俗歌曲同樣要求高、中、低音區音色統一,演唱聲情并茂,而這些如果沒有氣息向下、聲音向上的支撐,是無法做到的。
不同之處在于:由于通俗歌曲特有的音樂風格、藝術特征和審美觀念,在氣息向下的力度、深度上,與民族、美聲相比略有不同。簡單地說,在氣息使用的原則正確的前提下,只要流暢、通順,能滿足歌曲音樂表現和藝術處理的需要就夠了,而不需要將氣息吸得太深、力度太大。
2.2發聲訓練。對于通俗唱法而言,發聲訓練主要體現在打開口腔和喉嚨上。
有些通俗歌手在演唱時,雖然音色優美、樂感很好,但是由于口腔咬得太緊,致使氣息堵塞、聲音不流暢,尤其影響高音部分的發揮。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有選擇地借鑒美聲唱法經常提到的以“打哈欠”方式為誘導的打開口腔腔體的訓練方法,要求學生養成以最自然狀態張開嘴唱歌的習慣。在訓練中盡量以“a、e、o、u”等元音進行張口發生練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的歌唱機能得到鍛煉、口腔更為放松。論文參考網。
當然,打開口腔不是越大越好,應該根據不同歌曲的不同風格要求而定;另外,應用雙耳旁頜向上開的力量把上頜打開,決不能向下拉下巴。
在打開喉嚨的訓練上,通俗唱法要求它應隨聲區的變化而變化,即低聲區低喉位,中聲區中喉位,高聲區高喉位,這一點與美聲有較大區別。論文參考網。美聲由于歌唱的需要(尤其演唱歌劇時),打開喉嚨是為了構建和擴大自身腔體,最大限度地獲得共鳴,獲得飽滿、洪亮的聲音,因此,絕對不允許高喉位;通俗打開喉嚨只是為了共鳴腔體的暢通,聲音能夠順利發出,只要聲音通暢,能滿足歌曲表現的需要,喉嚨不開也無妨。
2.3語言訓練。論文參考網。語言對于表達歌曲內容、傳遞思想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一名歌手在吐字咬字方面不清楚,就很難和觀眾溝通。在平時的訓練中,教師就應通過朗誦歌詞、演唱歌曲等手段,細致到每一個字、每一句歌詞,要求字頭、字腹、字尾的準確發音,字與字之間的連接,以及句與句之間感情的連貫。
總之,在通俗唱法的聲音基礎訓練上,由于通俗歌曲自身的音樂風格、藝術特征和審美觀念,決定了它與美聲、民族唱法相比,既有內在的聯系,又有一定的區別。
3 綜合訓練
通俗唱法的綜合訓練主要體現在對舞臺表演的訓練和對藝術修養的培養上。
舞臺表演包括舞蹈、形體、臺風等。在形體和臺風方面,三種唱法都要求形體優美,臺風自信、得體、富有表現力;在舞蹈方面,通俗則比另外兩種唱法有更高的要求。最經典的例子就是Michael Jackson,他作為一代世界級的巨星,令人們癡迷的不僅是他的歌聲,還有他那出神入化的舞技。當然,對于聲樂教師來說,兼顧舞蹈的教學是太強人所難了,但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至少要對各種當代流行的舞蹈有一定的鑒賞力、理解力,才能對學生在這方面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
與民族、美聲相比,藝術修養的培養在通俗唱法的訓練中往往被忽略。但是,通過許多成功的歌手身上不難看出,他們除了歌唱得好之外,還能身兼詞曲作者、制作人,這就得益于較高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應充分引起重視,在抓好聲音訓練的基礎上,合理的結合音樂理論知識(樂理、和聲、視唱練耳等)、文化藝術修養的學習,才能培養出真正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優秀歌手。
通俗唱法作為“人類用歌聲抒感的最自由的唱法”,以自然、平實的聲音,平民化的音樂表現形式,貼近生活的內容,易于傳唱的旋律,被廣大的人民群眾所喜愛。因此,每一位音樂工作者都有義務、有責任去研究它、提高它、改進它,使之得到更大、更全面的發展和完善,使它更好的為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服務。
【參考文獻】
[1]徐元勇. 通俗歌曲演唱教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8-01
[2]王效恭. 怎樣唱好流行歌曲. 金盾出版社. 2010-01
[3]安妮·佩克漢姆、邵曉潔. 當代流行歌手聲樂技能訓練. 2009-09
[4]陳楠楠.通俗歌曲演唱的藝術特征[J].藝術研究,2003
一、大規模、大規格
本屆學術論壇可謂盛況空前,在規模、規格上創國內流行音樂高等教育領域之最,教育部辦公廳主任劉家富、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兼中國音樂學院院長金鐵霖任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徐沛東任名譽主席。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唐小我,文化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李兆泉等領導也出席盛會。前來出席本次論壇的機構有全國多所音樂藝術院校: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以及南京藝術學院、上海電影電視藝術學院、天津師范大學和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擔當本次論文評選組的評委有:四川音樂學院副院長易柯、《人民音樂》副主編于慶新、《音樂周報》副總編陳志音、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專家趙世民、中國傳媒大學音樂系主任曾遂今、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院長李罡?!皩W院杯”決賽評委可謂業內精英:四川音協主席兼四川音樂學院院長敖昌群、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協會常務副主席付林、詞曲作家林明陽、中國唱片總公司音樂總監蘭齋、橙天娛樂集團副總裁霍紹文、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陳小奇、橙天歌歌數碼科技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歐丁玉、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流行音樂學院院長烏多達門。
本次“學院杯”決賽選手為全國九大音樂學院和設有流行音樂專業教育的藝術、師范院校通過嚴格選拔,各派兩名選手參加最終角逐。邀請賽通過層層嚴格選拔,最終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優秀歌手獎、最佳男女歌手獎及伯樂獎。一等獎充分體現了“學院杯”區別于其他流行音樂比賽的主旨特征,上海音樂學院獲得伯樂獎。論壇組委會共收到27篇論文,經過評委的認真評選和投票,共評出10篇獲獎論文。一等獎獲得者為余政儀、施濤;二等獎獲得者為施濤、王建元;三等獎獲得者為鄒亞非、尤靜波、黃山;優秀論文獎獲得者為劉柱喜、劉繼斌、孟光、梅梅、黃德俊。
二、高峰論壇精彩紛呈
近20年來,流行音樂在我國發展尤其迅速。如今,我國的專業藝術院校、師范院校中開設流行音樂相關專業已相當普及,如何構建流行音樂的教育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加本次論壇的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從根本目的上看,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流行音樂教育論壇是為了促使學術的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通過各院校之間交流與溝通,共同努力使中國流行音樂高等教育走向完善。
教育部辦公廳主任劉家富在發言中指出,高校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重要力量,我們高校的領導、專家、教授們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牢牢把握繁榮先進文化、建設和諧社會這個當代文化工作主題,加強東西方藝術的大融匯,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十七大”確立的宏偉目標而奮斗。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學院院長金鐵霖從通俗音樂唱法的角度談了自己對流行音樂的認識,流行音樂對國家發展建設有很強的凝聚力,是大眾喜愛的一種音樂體裁。他闡述了學校培養對流行音樂發展的重要性,希望學校能培養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音樂人才。四川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柴永柏指出,本次論壇是為我國的流行音樂建設與發展有關問題進行廣泛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目的在于積極推進流行音樂的教學理念、教材建設、培養目標的研究討論,盡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流行音樂高等教育體系,加強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的長期學術交流。四川音協主席、四川音樂學院院長敖昌群指出,這次論壇將本著探討研究的精神展望中國流行音樂專業教育的未來前景,將建立中國特色流行音樂體系。期待貼近生活、貼近人民的新星誕生。他預祝為中國特色流行音樂吶喊的媒體和制作機構更加蓬勃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川音樂學院施濤在11月9日的交流大會發言中談到,在藝術類高等教育中,流行歌曲演唱專業不適合分級教學,把音域作為衡量標準,那是對演唱者個性特征的抹殺。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尤靜波作了“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幾點思考”的發言,他從中國流行音樂80誕辰作為引言展開發言,從文化需要引導、教材需要統一、創作需要質量、樂壇缺少評論等方面對中國當今流行音樂現狀作了分析。天津音樂學院劉柱喜在發言中,以團隊協作式樂隊組合音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多元文化背景下流行樂隊組合為題,談及該院的教學成果。南京藝術學院王建元在發言中談到自己對流行音樂學科建設的個人見解,他認為流行音樂教學必須有科學的教學理念。沈陽音樂學院楊維忠從流行音樂高等教育的課程改革和教材研討方面談了該院的教學心得。武漢音樂學院朱愛國從拓展教學外的思路和模式方面談了自己的體會。
三、專家講學博采眾覽
11月10日的論壇從流行音樂的專業建設、流行音樂學院教育的發展等方面展開了探討,表達了對中國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的展望和期待,即理論與實踐并重。共安排了六位有關方面專家作重要的學術報告,這六個專題報告分別是:來自橙天歌歌數碼娛樂公司總經理歐丁玉的《流行音樂的人才培養》,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流行音樂學院院長烏多達門的《流行音樂的教學要與社會實踐、藝術實踐相結合》,匈牙利音樂舞蹈聯合藝術大學埃貢?泊卡的《匈牙利的流行音樂教學》,荷蘭芬提斯搖滾音樂學院瑪麗安?托塞安特的《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關系》,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專家趙世民談了《從流行音樂看中國甲骨文》,他認為中國甲骨文有很深的哲學內涵,他重點解釋了“樂、泰、奏、通、和”的甲骨文涵義。他指出,中國流行音樂教育要與社會實踐、藝術實踐相結合。中國傳媒大學曾遂今談到了《網絡音樂及其對流行音樂教育的影響》,他認為,新出現的網絡音樂給中國音樂帶來了巨大沖擊。從音樂創作到音樂傳播再到音樂愛好者的音樂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開放性、互動性、低成本的優勢,給越來越多喜歡唱歌的人提供了一個平臺,這個平臺的運用就需要從事流行音樂教學的老師引導。
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構建科學、規范、獨立的流行音樂教育體系是一個全新的、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工作,這對流行音樂學科的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它包含了教育思想、學科建設、課程設置、藝術實踐、科研創作等多個方面,從前期建設到后期的不斷完善,這可能是需要幾代人來完成的一個巨大工程。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我們認真、謹慎,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數字音樂時代的來臨給中國流行歌壇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中國流行音樂如果可持續發展,仍然需要通過優秀作品的發表和流行優秀歌手的走紅來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音樂院校應該站在全新的思維上考慮和制定流行音樂的教育方針,院校教育一定要和社會實踐、藝術實踐相結合,使得教育成為唱片業的產業基礎。同時,中國享有目前全世界最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擁有由老中青幾代人構成的音樂從業隊伍,所以必須給年輕人補上民族民間音樂這一課,只有讓他們學習、了解到我們祖國豐富的音樂資源,才能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
與會專家們還認為,首屆“學院杯”流行音樂邀請賽將是本次論壇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將打破現今流行音樂的比賽模式,建立流行演唱比賽的全新機制,建立流行演唱比賽的全新的專業評判標準和審美導向,逐漸達到與國際流行趨勢的對接。
結語
此次流行音樂論壇旨在更好地開展流行音樂理論研究和活動,促進高等院校音樂藝術和教育的交流、繁榮創作,提高高等院校流行音樂教育水平,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音樂人才。論壇為期三天,主要內容包括專家論壇、原創音樂評比、教育交流以及流行音樂展演等活動,與會專家們就中國流行音樂歷史與發展、流行音樂在高校的教育現狀和專業定位、流行音樂高等教育的課程改革和教材研討、流行音樂演唱中的唱法、流行樂器與流行樂隊演奏技法、作曲技法、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關系、流行音樂的產業化運作與營銷、流行音樂經紀人制度等問題進行了深刻詳細的研討。
此次論壇雖然只有三天,但經過全體代表的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各項活動并卓有成效!全國近百名學者專家和業內精英參加了此次盛會并帶來了流行音樂學術研究的前沿成果、音樂產業界的思維動向、流行音樂教育的第一手經驗。由于全國各音樂藝術院校的積極參與,使得我們搭建了流行音樂教育和學術交流的平臺,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次盛會將會對中國流行音樂發展起到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在許多的教科書中都有關于歌唱情感表達的相關章節的介紹。例如在胡郁青主編的《中外聲樂曲選集》這本書中,第一部分關于歌唱技巧的介紹中就提到了歌唱者在演唱的時候要“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關于歌唱中情感把握與表達的文章也是屢見不鮮的。例如由李靜寫的論文《歌唱中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現》就詳細的介紹了如何表達作品的情感;再如金美淑的論文《歌曲情感表現的若干原則》也是對這一問題的論述。除此之外,有關這一論題的文章還有文鐵林的《“聲情”如何并茂―聲樂聲情關系再探》以及程娟娟的《淺析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處理―以古老的歌為例》等等。
通過對相關書目和文章的梳理,關于歌唱中情感的表達與把握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扎實的演唱技巧是情感表達的基礎
在許多的論文中都提到聲樂技巧是歌者表現歌曲的基礎。聲樂技巧包含很多方面的內容。例如發聲、咬字、音色、氣息等等。只有聲樂技巧得到充分的發揮,才能賦予作品新的生命。 所以歌者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和演唱技巧,要把作品情感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行腔的情感把握
演唱者可以在行腔過程中揉入泣聲和笑聲。同時氣口的巧妙運用也可以產生感人肺腑的效果。也有學者談到演唱時說、唱、喊等技巧的應用也會產生打動人心的效果。
(二)咬字吐字的情感把握
字是歌詞的基本元素,演唱者根據作者對字的用聲要求進行二度創作,從而達到“情由感發,感從字來”的境界。演唱時通過“俏”、“重”、“響”、“柔”等演唱技巧把字的情感唱出來。
二、對作品創作背景的了解
每一首作品都產生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因此對作品時代特征和創作背景的了解對把握歌曲情感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在周箐和李麗梅的論文《歌曲黃水謠演唱情感分析》一文中就提到要把握《黃水謠》這首作品的情感就必須了解該作品是大型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的第四樂章,是一首女中音獨唱曲。只有抓住了《黃水謠》這首歌曲“的情感,但潛伏著希望和斗爭”這一中心思想情感基調,并圍繞這個主題進行創造和刻畫,才能把情和聲有機的結合起來。
三、對歌曲的音樂分析
對作品的分析主要包括作品的曲式結構、調式調性、旋律、和聲、速度、力度、節奏、節拍等的分析。通過對這些相關因素的分析可以對作品譜面有個理性的認識,進而對作品有整體的把握,為歌曲情感表達打下基礎。
四、表演中的情感表達
在很多的論文中都提到,對歌曲的情感表達如果沒有“演”,“唱”也是膚淺的。歌者在演唱時通過表演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會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歌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通過面部傳情
注意面部表情和眉目的傳情達意,充分發揮“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的作用。借助眼神和面部表情把歌曲的“酸甜苦辣”表現出來。
(二)通過動作傳情
中國戲曲很講究手、眼、身、法、步。這在演唱中對歌者也是很重要的。協調優美的肢體語言同樣會給作品情感表達增添無窮的魅力。
(三)通過妝飾傳情
妝飾傳情即演出時的服飾要與演唱歌曲相符合,合適的色彩搭配和服裝款式也會為表演者很好的投入演出做鋪墊。
五、想象與聯想對歌曲情感表達的意義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可以概括音樂最基本的內涵。而音樂的內涵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正如圣桑所說:“音樂始于詞盡處?!彼軅鬟_出任何語言不能表達的那些印象和心靈狀態。而聲樂作品的內涵更廣闊、更豐富、更深邃。因此,演唱者要把歌曲所包含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必須運用想象力充分發揮表演者的聯想和想像,盡量去啟發音樂的想象力,去抒發歌曲所描繪的內容和情感。
六、個人素養對歌曲情感把握的意義
也有學者認為,歌者的音樂素養對歌曲情感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影響。一個綜合素質較高的歌者,對作品的把握和表達會更準確更全面更深刻,對歌曲的詮釋也會更加真實。
以上觀點是筆者對歌曲情感表達現有觀點的大致梳理,可以看出大家對歌曲情感的把握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歌者的個人閱歷尤其是實際情感經歷對于把握作品情感也有重要的意義。藝術源于生活,每一首聲樂作品都是基于現實生活創作的,有著深厚的生活積淀。一個個人情感經歷不豐富的歌者,要表現好作品中抽象的情感內容是十分困難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沒有親身的實際經歷是不能夠完整真實的詮釋作品情感的。
《樂書要錄》基本內容考證 趙玉卿
明清俗曲作品名稱小考 徐元勇
長安古樂"俗語"詮釋 程天健
湘西苗歌的種類及特征分析 張藝
《陜北大嗩吶音樂》讀后 李武華
細胞衍化理論與琴曲旋法形態--古琴曲《流水》探析 相西源
2001年全國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會在天津舉行 栩生
逸詞賞幽心 繁聲弄遠意--論古代詞曲的風格特征與演唱 張曉農
索科洛娃·斯維特拉娜教授舉行學術講座和音樂會 張津波
歌唱音準問題研究 劉大巍
女中音聲部容易出現的認識誤區 薛紅平
假聲漫議 喬新建
內心視覺在節奏訓練中的潛在作用 胡艷
美育與求知: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的反思 魏啟元
高師音樂課程改革芻議--兼及對理論作曲課程設置的認識 翟學京
楊蔭瀏音樂文獻工作管見 景月親
淺談音樂美學中的現量說 鄒璐
試論西方音樂中的二元對立現象 梁睿
平湖韻長安情--從"紀念任鴻翔先生琵琶專場音樂會"說起 思昀
現代國樂專業教育及樂隊建設的世紀回眸與展望 魯日融
20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藝術歌曲 胡天虹
西安鼓樂中套詞、北詞、南詞、外南詞、京套的曲式結構 褚歷
余志剛教授應邀為我院師生做學術報告
從劉鶚的《老殘游記》談王小玉的歌唱藝術 陳四海
詩意地言說--和聲本體論研究 楊和平
心理自由是音樂創作的關鍵 羅瑾
巴洛克音樂形態與相關音樂思潮 王珊
比較研究劉天華和華彥鈞的二胡曲 楊瑞慶
簡論弓弦樂器"泛音"訓練的意義與方法--以小提琴為參照 王怡
辨證哲學觀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與實踐 楊孜孜
有關高師音樂技法集體課實踐與研究的若干問題 徐文武
精彩紛呈各盡其妙--98級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綜述
論高師音樂史教學中的"環境感" 張婧
樂感與視唱 董焰,陸小玲
論沃爾夫的藝術歌曲(上) 白君漢
鳳陽歌的傳播與分布 許國紅
訪著名華裔指揮家湯沐海 閻寶林,湯沐海
張培豫激情演繹"火鳥"和"悲愴" 李寶杰
魂牽夢縈憶延安--讀《山高水長--延安音樂回憶錄》 翟詠
音樂--戲曲現代戲之魂--兼及對京劇"樣板戲"音樂的評價 馮光鈺
聽傅聰--文化、藝術、人生
"西部開發"與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保護及傳承 孫航
敦煌壁畫上的打擊樂器 莊壯
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發展軌跡掃描 杜興梅
長安古樂的物質構成與形態特征 程天健
簡論古代中越音樂交流 李未醉,蘇前忠
中國音樂學院鄒文琴教授應邀來我院講學
論音樂本質的客觀性與主觀化的表現內容 范曉峰
秦胡研究立項通過專家論證
時代的脈搏永恒的旋律--時期革命歌曲創作述評 徐帆
北京舞蹈學院王玫教授應邀來我院講學
充滿時代氣息的藝術杰作--普羅科菲耶夫《第五交響曲》音樂學分析 王文瀾
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12屆年會小記
論音樂直覺思維與培養 任志琴
梁欣、金偉作品收入《民族器樂曲論選集》
小提琴教學中音準綜合能力的培養 麻西水
瓊林瑤樹聲行云流水韻--論中國古代琴歌的演唱特色 張曉農
關于鋼琴演奏技能形成的系統分析 吳磊
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伴奏淺析 徐勵
聲樂學習過程簡論 李小琴
音樂批評的對象--"音樂批評學"探索之六 明言
20世紀上半葉我國音樂心理學文獻的初步讀解 楊和平
從《悲劇心理學》看朱光潛悲劇美學觀 趙巖
《繡荷包》及其審美啟示 錢建明
中國兒童歌曲創作百年回顧 楊瑞慶
論漢代黃鐘標準 張柏銘
我院長安古樂學社應邀參加第七屆中國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
從漢畫像看鼓吹樂的形態特征及功用 馮建志
論梆子腔的劃時代貢獻 徐燁
"等程結構論"與調性思維模式 馬東風
音符高點的相距間隔在作曲教學中的作用 程寶華
我院教師陳勇勇奪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金牌
箏樂表現的本質考察及審美細節把握 樊藝鳳
不同演奏版本中彈性節奏的比較--以肖斯塔科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的五種演奏版本為例 楊凌云
源自心靈的舞曲--論肖邦圓舞曲之美 張覬
論京劇唱腔與歌劇美聲唱法之異同 滑靜
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管窺 翟志榮
音樂教育中信息手段的建立與實踐 韓蘭魁,李寶杰,程寶華,劉小山
地方高師音樂專業教育目標及定位考察 王德君
論高師聲樂小組課的優勢整合與劣勢化解 肖兵
流行音樂與文化消費 王黎
山西霍州書田野調查 趙海英
試論龜茲樂舞及其東漸 衛凌
唐代音樂文化的兩大體系--大唐雅樂與燕樂 李石根
敦煌壁畫上的吹奏樂器 莊壯
先秦音樂美學思想對曾侯乙鐘磬形成的影響 王安潮
道教音樂的內核、外緣及分層觀 蒲亨強
青城山道教音樂與外地道教音樂的關系 甘紹成
中國樂理是"易"的樂理 杜亞雄
我對"同均三宮"問題的思考與研究--在中國傳統音樂前沿課題研討會上的發言 楊善武
沉痛悼念李凌同志
"同均三宮"論證的新角度 蒲亨建
燕樂二十八調緣何無徵 李來璋
談"均"與"宮" 吳志武
聲樂藝術造型特征論 張曉農
聲樂技巧模式初論 李小戈
演唱者臨場心理障礙的形成與調控 滑靜
聲樂教育中的技術訓練與素質培養 田怡
20世紀小提琴教育理論著述概覽 吳佳,楊九華
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蔡俊超
《五更鳥》在陜西東西府地區之流變 牛東梅
《理想國》和《論語》中的音樂思想之比較 林達
黃檗宗聲明(梵唄)東傳過程中的變容原因之文化闡釋 周耘
論明清俗曲興盛發展之原由 徐元勇
唐朝三代帝王對盛唐音樂繁榮的貢獻與歷史局限 李西林
漢語單音詞結構影響下的旋律形態 陳應時
周勤如博士來我院講學
傳統吟誦的用譜與傳承方式 秦德祥
五聲性調式的轉調與和聲的處理方法--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之四 樊祖蔭
全音階在現代音樂創作中的運用--樂曲《二人臺>音樂結構分析 陳士森
斯特拉文斯基的《莎士比亞歌曲三首>--"深躺五尋之下的父親"之分析 陳雅春
記西安音樂學院大提琴藝術節
超越生命情懷的人生感喟--我聽二胡與交響樂隊《曙光> 王平
社會性別與音樂 湯亞汀
從音樂藝術的本質看音樂教育的雙重任務 王唯
也談注釋、參考文獻的規范化問題--編稿瑣記之三 蔡際洲
1985年以來我國音樂文獻學研究綜述 單亞莉
論歌唱發聲的高位置 陶立新
歌唱共鳴初探 孫麗珠
《二泉映月>音樂特質初論 呼延梅文
和音訓練的最佳途徑與結構意識 趙小平
《溪山琴況>審美價值論簡析 趙玉靜
《薤露>考 巫東攀
論音樂審美意象 江旭東
墨、道音樂美學思想之比較 杜洪泉
論荀子的音樂思想 陳四海
我國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再劃分 劉育林
吟誦音調與平仄聲調 秦德祥
中日尺八一脈相承 應有勤
絲綢之路樂器考 勞沃格林,方建軍,林達
20世紀西方打擊樂述略 李林
聽覺動力--音響認知的審美建構 宋超
"首屆少年腦力奧林匹克競賽音樂能力電視大賽"十周年回溯與反思 黃明智
自然調式音級傾向關系在視唱中的應用 王天宏
箏演奏指法符號的規范與統一 魏軍
嗩吶弱音吹奏的訓練與掌握 張寧
即興伴奏學習以綜合音樂能力為前提 何上峰,梁靜
歌唱:音樂藝術魅力的最深源泉--歌唱藝術散論之一 李欣
音樂教育中的人文素質培養 林惠芬
首先講述中國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意義。
其次,對中國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音樂結構因素的主要特征進行了探討。
最后,對繁榮發展中國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提出了3個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合唱作品 合唱音樂 結構因素 通俗 簡煉
Abstract: Study of China popular songs adapted for chorus works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orus art, and will improve masses music quality. In this articl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study of China popular songs adapted for chorus works are studied by taking the whol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 the chorus music of such special style is made comparatively comprehensive analyses in theory.
In this article, it is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respects.
Firstly, China popular songs adapted for chorus works are made the basic definipion in theory.
Second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 factors of various music has been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