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李紳的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②、書記員宣布仲裁庭紀律。
③、首席仲裁員宣布開庭并依次核對當事人、人的身份以及人的權限是否明確,告知當事人在審理中的權利和義務。
④、首席仲裁員公布仲裁員、書記員名單,詢問當事人對本庭組成人員有無申請回避的要求。
⑤、首席仲裁員宣布案由。
(2)庭審調查庭審調查,先按申訴方、后被訴方的順序聽取申訴方的申訴和被訴方的答辯,如有第三人,接著由第三人陳述。在申訴、答辯的基礎上,對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問題進行當庭調查。調查的順序一般是:
①、詢問當事人及第三人,以及他們的人;當事人、第三人、人可以提出證據。
②、如有證人出庭,仍按申訴方、被訴方的順序,由證人提供證言。證人提供證言后,當事人和其他仲裁參加人有權向證人發問,證人有義務對證言加以解釋和補充。 在證人不出庭的情況下,由仲裁庭如實宣布書面證詞。
③、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對當事人提供和仲裁庭收集的與該案有直接關系的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 除法律規定不準公開外,都應當庭出示。
④、宣讀鑒定結論。鑒定人出庭的由鑒定人宣讀。經仲裁庭許可,當事人可以向鑒定人發問。鑒定人未出庭的,由仲裁庭宣讀。
⑤、宣讀勘驗筆錄。
⑥、聽取申訴方、被訴方的最后陳述。
(3)仲裁庭調解
選材要求典型
制作任何一部片子,都是從考慮“拍什么”開始的。多年來,各條戰線制作的黨史文獻紀錄片已蔚然大觀、浩如煙海,如今我們想在黨史片的海洋中再投入一粒石子,素材必須要選好。
立足淄博革命時期的黨史軼事,選取典型素材,突出“淄博個性”。我們要做的不是“大黨史”,而是一部紅色方志,所以在選材上不求去反映波瀾壯闊的大革命全局,而側重于反映大時代中淄博革命先輩的行動。為此,淄博市委組織部、淄博市委黨史委和淄博市電視臺工作人員多次召開會議,研討拍攝素材,最終選取了50個題材,涉及淄博黨的歷史上的眾多重要機構、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時間跨度為從1922年大革命時期到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地點上涵蓋淄博市五區三縣。這些機構、事件和人物都曾在淄博本土產生過深遠影響,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也是淄博群眾耳熟能詳的。
挖掘歷史往事的當代意義。記錄過去的歷史,既是對過往時間長河的追思,也是對今日社會生活的燭照。所以無論我們反映的內容有多古老,都始終不能忽略挖掘歷史軼事的當代價值。在策劃這部系列片的內容時,我們更側重于反映淄博人的革命故事,讓那些尚在世的淄博先輩講述他們對歷史的貢獻,展示淄博人的革命精神風貌。孫玉祥老人是原魯中軍區二團偵查員,17歲參軍入伍,后跟隨部隊入東北作戰,參加過解放北平戰役。他講起這段歷史來神采奕奕、精神抖擻,我們有時讓他歇一歇,他每次都“哦”一聲,接著又講下去。后來他講完了,緊緊握著我們的手說:“謝謝你呀年輕人,感謝你們還沒有忘記我們。”那一瞬間我們心里有一種沉重的感覺:一個民族是不能沒有歷史、不能忘懷歷史的,從人們漸漸淡忘的回憶中挖掘集體足跡,對于患上集體健忘癥的我們來說,不也是一種當代意義嗎?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啊。
史事務求真實
真實是黨史系列片最基本的屬性。要保證真實,需從拍攝內容、采訪對象和歷史考證上下功夫。
拍攝內容要真實。作為史實紀錄片,內容的真實性是第一要素,這一點如確保不了,其他方面下再多功夫也沒有用。為了保證內容的真實,我們拍攝所依托的材料都是經過多次修改、考證,由黨史委公開出版發行過,經受過時間考驗的。而且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們對素材又進行了大量篩選,凡是事件雖有記錄,但細節多有爭議的,慎選;凡是找不到親歷者或間接見證者的,慎選。
多用采訪對象的口述。能找到親身經歷者的素材,他們的口述都會占成片的大部分篇幅。而通過親歷者的講述,我們也可以更真實地了解當年發生的故事。沂源縣東里鎮東里村的翟作東老人是日本轟炸東里店事件的親歷者。1939年6月7日, 日軍出動15架飛機轟炸東里店,4000多間房屋化為灰燼,300多人被炸死,翟作東老人的父親就死在了這場轟炸當中。70多年過去了,當年還是孩子的翟作東如今已經兩鬢斑白,曾經家破人亡、火海漫天的景象,支離破碎地印刻在他的腦海里。當年過耄耋的他將這些殘存的記憶碎片拼接在一起講述出來的時候,泣不成聲,哭得像個孩子。哭過之后,翟作東擦干眼淚說:“我一輩子都生活在東里店,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里曾經發生的事情。”講述東里往事,讓人們記住侵略者的罪行,在他看來是歷史交給他的使命。也許有人會懷疑,他講的都是真的嗎?很遺憾,我們的節目不能對此給出一個科學的認證。但是我相信老人流下的淚水是真的,所以淄博大地曾經付出的血的代價也是不容懷疑的。
考證好每一處遺跡。在拍攝淄博國民促進會議遺址的時候,我們偶遇一個年至耄耋的老大爺。他告訴我們說:“小伙子,遺址不在景德東(書上記載的遺址),應該在西冶街中段。”老大爺的隨口一說,卻讓我們心驚不已。如果連地方都弄錯了,那是對歷史最大的不負責任。我們急忙聯系黨史委人員,并走訪了很多老鄉,通過求證對比,最終確定了老大爺的話的真實性。黨史書上的記載竟然存在錯誤,而這錯誤竟然是作者和讀者都認可的,這讓我們感到意外。此后,我們又格外加強了對于遺跡的考證工作,片中所涉及的每處遺跡,我們都聯合黨史委進行了再確認,在實地拍攝時也總是不忘向當地老鄉調查取證。
采訪力求深入
追尋一段往事,如果僅僅按照書本上有的去說,那我們制作的片子就顯得不必要。要拍片,就要拍出新的東西,為“大黨史”拾遺補缺。所以,我們把制作過程中的采訪定位為深度采訪,采訪對象要廣泛,采訪內容要細致。
廣泛尋找歷史見證者。淄博的歷史一定要有淄博的印記,只有在淄博群眾內心深處扎根的記憶才最能代表淄博的歷史個性,所以我們在淄博當地以及那些在外地的退休淄博老干部中廣泛尋找歷史見證人。找歷史見證人是制片工作的一個難點,為此我們付出了極大努力。首先,我們根據黨史委歷年來的記錄,請黨史委工作人員幫忙尋找。每個區域在黨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黨史委都掌握著詳細的資料;很多革命前輩或者他們的后代,在黨史委那里都有記錄。由他們來找可以提高尋訪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事半功倍。其次,在采訪中順藤摸瓜,隨機尋訪。我們在采訪拍攝對象時,一邊聽他們講述自身見聞,一邊適時提問:“當時還有誰?”“現在還能找到那個人嗎?”通過這種方法很可能找到黨史委遺漏的見證人或者他們的后人。我們在沂源拍攝南麻戰役時,就是通過這種方法找到了當時魯村鎮組織民兵支援前線的老書記。
深入挖掘親歷者的回憶。“老人家,我們想聽聽當年您的故事。”“好,我給你們講講。”隨著這樣的開場白,很多老人打開了他們的記憶閘門,也打開了話匣子。這時候我們要做的首先就是傾聽。采訪中我們發現他們給你講的唯一動力就是你想聽,你想怎么聽決定了他們會怎么講,你聽得是否仔細決定了他們講得是否全面認真。其次,我們還需要有技巧地對他們進行引導。采訪時,有些親歷者不愿重提往事,戰爭的創傷對人的心理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們需要學會引導,掌握問話技巧,才可能讓這部分被采訪者打開記憶的閘門。在面對面的采訪中,作為采訪人一定要讓采訪對象覺得你是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讓他有安全感,不懼攝像機的存在。所以在每次開機前,我們都會預留一部分時間跟采訪對象交流,讓他們放松下來,慢慢地沉浸到往事中去。在采訪過程中,我們會設置一些感嘆詞和簡單的問答語,以此與被采訪者形成互動、產生共鳴。
物理世界里面有什么?物理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物質的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的研究對象非常豐富,包括聲、光、熱、力、電等自然現象,大至日、月、星辰,小到分子、原子、電子:不但研究固體、液體、氣體等實物,還要研究電場、磁場等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
物理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引起了深刻的變化。這種影響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17、18世紀,由于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和熱力學的發展。推動了世界上第一臺動力機械――蒸汽機的發明:對蒸汽機的深入研究,又促進了內燃機、蒸汽輪機的發明。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火車、汽車、輪船、飛機……引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工業化時代。
第二階段:到了19世紀,在法拉第等科學家的電磁理論的推動下,人們成功地制造出了發電機、電動機、用電器等設備,引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人了工業電氣化時代。試想,如果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
第三階段:20世紀以來,由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人們對原子、原子核結構的認識日益深入。促進了半導體技術、激光技術、紅外遙感技術、超導技術、納米技術、信息技術等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現代通信、自動化、空間科學等高新技術的時代。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一場偉大的革命。我們的生活也在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可以說。物理學是現代技術的重要基礎,物理學對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物理學這么重要。能起這么大的作用,是不是物理很神秘?很難學?其實不然,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物理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中“物理的影子”無處不在。
汽車已經成為我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圖1所示的幾個圖片,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圖1A顯示乘車要系安全帶。圖1B顯示高速公路上不同車輛限速不同。圖1C提醒雨雪天氣要謹慎慢行。圖1D顯示轉彎路段路面內低外高,圖1E提醒汽車轉彎要減速。可是,乘車時為什么要系上安全帶?高速公路上為什么要限速?雨雪天為什么要減速慢行?轉彎處的路面為什么要修成傾斜(內側稍低,外側稍高)的?汽車轉彎時為什么要限速?這些都是物理學研究的內容,學習力學知識后,你就會知道。
再請看圖2所示的四個圖片。
圖2A顯示的是一個小實驗。讓兩張紙自由下垂,然后在兩張紙的中間向下吹氣,你猜一猜兩張紙片是會分開還是并攏?
圖2B顯示的也是一個小實驗。在一個倒置的漏斗里放一個乒乓球。先用手指托著乒乓球,然后對準漏斗細管向下用力吹氣。松手后乒乓球會掉下來嗎?
圖2C顯示的是一架正在起飛的飛機。
圖2D顯示的是車站站臺上的黃色安全線。
這四個圖片之間有什么關聯嗎?圖2A、圖2B中的器材在生活中是很容易找到的。做這樣的實驗并不難,關鍵是你是否做了。實驗隱藏的規律是否找到!大家可以試一試。這兩個實驗的結果出乎預料。令人稱奇。而實驗所揭示的物理規律能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如,可解釋飛機為什么能升空。人為什么要站在站臺上黃色的安全線之外。還能解釋打乒乓球時上旋球和下旋球落點位置怎樣變化,旋轉前進的足球為什么路徑會發生彎曲而形成“香蕉球”等。唐代詩人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利用這兩個實驗所揭示的物理規律,可以說明屋頂茅草被卷走的真正原因。利用這兩個實驗所揭示的物理規律。還可以制成噴霧器、水流抽氣機、汽油發動機的霧化器等。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每天我們都要借助眼睛獲取大量信息。然而由于用眼不當或生理變化等原因。有的人會近視。有的人會遠視。為了能看得清楚,就需要配戴眼鏡。如圖3所示是兩副鏡架相同的眼鏡。你能區分出哪副是老花鏡,哪副是近視鏡嗎?你知道眼鏡的度數是怎么算出來的嗎?你知道近視眼與遠視眼的成因嗎?你知道哪種眼鏡能做放大鏡使用嗎?你知道老花鏡什么時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時候成縮小的像嗎?學習光學的知識后。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2、除了郁金以外,將所有香料混在一起,并用篩子篩過。
3、將上述原料磨碎,輾成粉末,拌勻,使之充分混合即成。
4、炒鍋用小火燒熱,放入郁金,以木勺邊攪拌邊炒。待顏色變成橘色,加入其他的辛香料,約炒5分鐘。
去年國慶黃金周,我游覽了神往已久的石林。
石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之一,是世界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和爸爸媽媽跟隨導游姐姐來到了景區內,我一下子被這神奇的美景吸引住了,望著這茫茫石海,我情不自禁的問導游姐姐:“這鬼斧神工的石林是從哪里來的啊?”導游姐姐講:傳說,有一位大力神拿著神奇的鞭子,本來要趕這群千姿百態的石頭去堵波濤滾滾的洪水,可是,不知是神鞭失靈了,還是這群有靈性的石頭戀上了這方水土、這方人,便匆匆的在這里安了“家”,可真有趣。
石林有許多數不勝數的景點:如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風洞等等。大石林的石頭千奇百怪,有的像利劍一樣刺破天空、有的像唐僧、有的像豬八戒、還有的像威武的將軍,高高的聳立在石峰上、尤其是蓮花峰上的那石頭,像朵朵綻放的蓮花。一座座石峰、一根根石柱似乎在爭奇斗艷。行走在峰林間,穿梭在石洞里,我仿佛被帶進了迷宮,如果沒有導游姐姐引路,我們恐怕要迷失方向。
1、是《知足常樂》(又名:我和丈母娘的十年戰爭)中的角色。
2、《知足常樂》是都市情感劇,由單聯全執導,歸亞蕾、秦海璐、劉濤及馮一非領銜主演。該劇講述了一個勢利的丈母娘和她三個女兒及三個地位懸殊的女婿之間的故事。
(來源:文章屋網 )
1、利率的合理區間是大于零小于平均利潤率。
2、利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借貸資金額(本金)的比率。利率是決定企業資金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企業籌資、投資的決定性因素,對金融環境的研究必須注意利率現狀及其變動趨勢。
3、利率是指借款、存入或借入金額(稱為本金總額)中每個期間到期的利息金額與票面價值的比率。借出或借入金額的總利息取決于本金總額、利率、復利頻率、借出、存入或借入的時間長度。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錢所支付的代價,亦是放款人延遲其消費,借給借款人所獲得的回報。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與本金的百分比計算。
(來源:文章屋網 )
1、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娘家準備的陪嫁至夫家的結婚用品及財產財物,如房子、車子、衣被、家具及其它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其所準備的嫁妝也會不同。
2、嫁妝多少依據女方家的實力地位而定,嫁妝的數額通常代表著女子的出身和地位,展現這個女子是名門貴女還是寒門貧女,古代大戶人家嫁女,會贈送巨額嫁妝,以向男方家展示自己的實力雄厚。嫁妝窮富懸殊,厚薄不一,但是自古以來嫁妝都是遠遠比彩禮豐厚的,到了21世紀,在部分農村地區彩禮和嫁妝的分量出現顛覆性變化,但在較發達地區,嫁妝依然比彩禮豐厚很多,一般是陪嫁轎車和房子。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指導學生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探究海子的孤獨悲情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一首充滿著溫情和熱愛的詩,但細細品讀此詩就能在這溫情和熱愛下,發掘出作者的孤獨和悲涼。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材,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詩歌的第一句,作者充滿了熱烈的期望,滿懷信心地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做一個平凡人做的平常的事:喂馬,劈材,周游世界。并且用“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創設了一個開闊、浪漫、溫暖的境界,散發出暖融融的、溫馨的幸福氣息。但是,誦讀之下、羨慕與向往之余,又讓人心生疑惑:“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那么今天呢?今天就不幸福嗎?甚或今天的生活是不幸的呢?在此可引導學生品讀分析“從明天起”這句話。“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可見作者對今天是不滿意的,甚至說今天是不幸福的,所以才向往幸福,才熱烈地期望從明天開始能夠得到幸福、過得幸福;再則,“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明天就一定能幸福嗎?僅僅是定了這樣的一個目標,作了這樣的一個決定就一定幸福在握嗎?幸福不是超市里待售的物品,今晚決定了明天就可以買到。所以,指導學生反復地品讀“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就可以探知作者在這樣熱烈的期望下,只是表達了一個蒼白的愿望,表達了一個無法實現卻又讓人心生向往的心愿,可以在平實的語言下,讀出作者深藏著的不幸與歷經掙扎的悲痛。
詩歌的第二節第一、二兩行,詩人表達了對塵世生活及其溫情的向往。“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積極、幸福、愉快的形象,好像一個抑制不住快樂的新郎,正在急忙地向親人分發喜糖,讓每個人都分享自己的幸福快樂,其實,這一虛構的場景遮蓋不住今天的失落與悲涼。“從明天起”,為什么不可以從今天就開始呢?如果你感到幸福,任何時候你都能做一個幸福的人,為什么不今天就做一個幸福的人呢?從明天才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可見作者今天的不幸福。從明天起就能享受幸福,就能讓大家分享幸福,可見詩人對幸福的強烈渴望和“做一個幸福的人”的心愿。
那么,作者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呢?“喂馬,劈材,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作者向往的幸福只是一種普通平民過的普通平凡的生活,只是一種原始的淳樸的農村生活,這是多么簡單的心愿啊!但在這個物質至上的社會,這種回歸大自然的生活也是可望不可及的,猶如茫茫暗夜里的游子對著遠方的燈火產生的一點遐想而已。
詩人不能做到“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詩人也不能從“做一個幸福的人”當中獲得幸福,因為詩人掙脫不了今天的孤獨、掙脫不了現實的慘淡。詩人在最后一節中對“陌生人”祝福,祝愿“陌生人”能夠“有情人終成眷屬”,“在塵世獲得幸福”,這本是博大的胸懷,是對塵世凡民的矜憫,細讀此句,仿佛施粥濟貧的場景在目。但是,在這大慈大善之下,詩人掩飾不了心中覆蓋生命的悲涼與巨大的絕望,詩人在祝愿世人都獲得幸福之后,毅然決然地拋棄了自己強烈渴望的幸福,只用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就把自己徹底地揚棄在幸福之外。
在指導分析以上內容之后,可以再總結自己對這首詩總體的感受:作者是一個積極陽光的人,但是從“我只愿”三個字,就解讀出了詩人對自身孤獨命運的體認與自甘棄逐的心愿,看出作者內心無人理解的孤獨和追求失敗的悲傷。品讀這樣的詩歌,體悟這樣的悲情,難免不泛起層層的淚光,因為,在這樣單純、明朗和溫暖的詞語下,我們感受到了作者深藏著的孤獨和悲傷。
二、指導學生閱讀《項脊軒志》,探究歸有光的振興悲情
《項脊軒志》是歸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同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也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項脊軒的敘述和人物對話的描寫獲得自己對文章的思考和情感的挖掘。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歸有光的遠祖歸隆道曾在太倉項脊涇居住,作者自號項脊生,又把書齋命名為“項脊軒”含有懷宗追遠之意。文章被刪掉的一節“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與作者自謂項脊生、賦書齋為項脊軒的做法都表現了作者重振家業、光宗耀祖的抱負。但理想與現實之間不但有較遠的距離,還有許多難以預料的崎嶇和磨難。細讀此文就可以品出作者在平淡的敘述中流露出來的無限酸楚與悲辛。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從作者的表述來看,項脊軒只是一個破敗不堪、昏暗潮濕的陳年小屋。因為“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不謂不小;“塵泥滲漉”不謂不破;“雨澤下注”不謂不漏,即使“稍為修葺”也僅僅是“使不上漏”而已;“室始洞然”也僅僅是光線稍亮而已,要說這小屋子的條件如何好如何讓人喜愛也未免自夸了些,所以從常人的角度,是不會喜歡這間小屋的。但作者字里行間卻透出由衷的深情與怡然,“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我們從這里可以讀出的不是閑逸之樂,也不是高雅之情,而是一個年輕的學子面對光明前景的奮發砥礪之志。能有這樣一間屬于自己的小屋,任滿懷豪情的心在書海遨游,擔起振興家族的重任,作者在這里表現出的情感自然是昂揚奮發的。只是伴隨這奮發圖強、復興家業的理想的竟然是家道逐漸的衰落。“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可以窺見歸家家業的盛大,而“迨諸父異爨”表現出的分鍋而食已知大家庭再難以維持,“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大家族不但分崩離析,由籬為墻的變化也表明了家族成員之間只能各自保全自己。家族的衰敗與隔離傷害了歸有光的家族自尊心,也激發了他重振家族的豪情。作者借祖母“竟日默默在此”的問話就表露了一個封建士子復興家業、光宗耀祖的抱負。祖母的寥寥數語袒露了作者的心志,而祖母又持一象笏至并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也流露出封建家長對重振家業的無限希望。作者自己的抱負與志向不通過自己表露出來,而是通過祖母的言語表露出來,從中可見作者的用意:重振家業不只是我歸有光的追求,而且是歸家先輩給予的重任和期盼。文中“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一句,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為一個成年男子,怎么會在書房里“長號”?是什么使作者在此痛哭流涕?結合前文可以揣摩,作者此時的痛哭自然不是因為過于思念祖母,而是功名未舉,重振家業的夢想破滅后、那巨大的失敗感使作者悲從中來、且不能克制自己而 “長號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