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圣誕節英語手抄報范文

    圣誕節英語手抄報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圣誕節英語手抄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圣誕節英語手抄報

    第1篇:圣誕節英語手抄報范文

    【關鍵詞】社團活動;英語教學;自主;創新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改革、優化英語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好英語社團活動是對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帶動英語教學的有效手段。

    一、社團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陶行知先生曾說:“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的確,興趣是開發智力、挖掘潛能的鑰匙。然而大量詞匯、短文的背誦及枯燥乏味的語言點講解常常使得學生興味索然。而社團活動的自主性、多樣性、開放性等特點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成為“樂之者”,在自由、歡快的氛圍中接受新東西。首先,社團活動的目標定位在基礎技能的學習與運用及整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它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與信息,把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其次,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及不同需要和利益,社團活動的活動類型豐富多樣,如:English corner(英語角)、Audio-video corner(視聽角)、Reading corner(閱讀角)、Writing corner(寫作角)、Household corner(生活角)等,讓學生成為活動的真正主人。同時在活動內容的組織上,力求范圍廣泛、生動、新穎,讓活動隨時融入身邊人、身邊事,賦予英語活動“與時俱進”,從而促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最后,社團活動的場所可以根據活動的內容作出大膽選擇,可以在教室,可以在草地、樹底、河邊;座位也可以自由設計,扇形、圓形、對稱形、一字形等,不拘一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一次次心動中掀起情感波瀾,讓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最佳學習境界。

    二、社團活動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之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在社團活動中,我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廣泛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事物,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在活動中學習和發展。

    下面以某校English corner活動為案例。活動背景及主題:圣誕節即將來臨,以此為契機,舉辦以“Merry Christmas”為主題的英語角活動。

    活動目的:1.促使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濃厚興趣,創造學校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2.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3.拓展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4.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組織策劃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

    活動準備:1.會員查找圣誕節資料,設計、制作英語手抄報。2.會員精心布置活動場地,粘貼準備好的手抄報,讓活動環境充滿濃濃的節日氣氛。3.師生合作,準備圣誕音樂、歌曲以及圣誕禮物。

    活動內容:1.歌曲串串連:跟著圣誕音樂(歌曲)、依據投影的歌詞,欣賞并跟唱圣誕歌曲。2.自由論談:投影相關提示(如:話題、詞匯等),就圣誕節為話題,分組用英語互相交流,互通有無,為下一輪活動做好準備。3.競答比賽:先由圣誕老人(教師扮演)發問,各組進行搶答;再由各組組員之間互問互答。答對者、提問者、得分最高的小組均可得到圣誕禮物。4.才藝展示:各組準備一個與圣誕節相關的英語節目,鼓勵組內全員參與,形式不限,如:朗誦、小短劇、唱歌、講故事等。

    社團活動給傳統教育注入了活力,寓教于樂,讓師生解放了思想,跳出了書本的禁錮,拓展、開放了教學內容,充分利用課外資源,開展實踐活動,讓孩子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社團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長久以來,迫于考試和升學的壓力,不得不讓學生在大堆的題海中“磨煉”應試技巧,忽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導致許多學生死讀書、怕交際,從而影響他們的長遠發展。社團活動是對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它豐富了學生精神生活,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了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它激發學生自發活動,在活動中產生的愉快,激勵學生設想和創造某些現實生活中尚不存在或不完善的東西,學生在自發地、愉快地學習時,靈感、才華、創造力就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正如德國著名教育家費希特所說:“在這種面向所有學生的教育中,學生不管其天賦能力如何,激發學生對學習純潔之情的途徑,那就是鼓勵學生自發的活動”社團活動作為第二課堂,它內容豐富、新穎,形式多樣,方法靈活。活動中可以自編自演英語短劇、角色配音、創意制作英語小報等,也可以舉辦一系列的展示或比賽活動。如:閱讀筆記展示、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歌曲比賽等,還可以在一些國外節假日里,如萬圣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圣誕節等,舉行一些相應的英語活動。這樣學生就會從活動中受到激勵和啟發,產生聯想和靈感,從而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總之,開展好有效的社團活動,將英語社團活動與英語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告別聾啞英語、告別“紙上談兵”。這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英語新課改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第2篇:圣誕節英語手抄報范文

    英語交際離不開語言,語言來自生活。口語交際是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由于小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很少,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盡量模擬社會生活,創設交際情境,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其知識面,豐富交際內容。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語言,對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非常重要。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寬松的氣氛下,通過與學生的游戲、交談等活動,在短時間內營造良好的交際氛圍,讓每個學生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如果說寬松的氣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那么激發學生興趣就是這扇窗戶中閃現的第一道風景。

    在教學中,筆者摸索了一些培養英語學習興趣的方法,經過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 游戲法

    小學生思想單純,愛模仿,敢開口、膽子大。在教學中,開始他們聽不懂,教師就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動作、表情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形式多樣的氣氛中學習,還要把課堂游戲作為劑。比如在學完各種顏色詞后,可以做“顏色蘿卜蹲”游戲,一種顏色的蹲完叫另一種顏色的蹲,這種游戲參與的人多,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有時課堂上還可以教唱一些簡單的兒童英語歌曲、英語歌謠、英語繞口令等。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英語書法比賽、手抄報比賽、講故事比賽、舞蹈、猜英語謎等。

    二、 角色表演法

    小學生好奇好動,敢大膽地使用語言,因此扮演不同的角色是鍛煉學生聽說能力的極好辦法。比如在學習了職業名詞后,可讓學生扮演teacher、 farmer、 worker、doctor、 nurse 、policeman、 cook 等角色,讓其他同學說出職業名詞,不斷地練習句型:What does he/she do? Where does he/she work? 還可以讓學生練習買東西、問路、打電話、借書等等。

    三、 動手法

    畫一幅上了不同顏色的漂亮圖畫、親手做一樣精美的實物,是小學生最喜愛、最拿手的活動,特別是在六一兒童節、教師節、母親節、圣誕節、新年等節日即將來臨之際,教師讓學生們事先做些準備,想好要做些什么,并想好完成之后可以作為禮物送給誰。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根據教師語言指令,去畫,去涂色或者自由發揮。有一次,筆者觀摩了一位外教上課。他讓學生們畫喜愛的圖畫,涂上顏色,然后用剪刀裁成想要的形狀,再用一根絲帶捆扎好,做成圣誕節賀卡,先懸掛在教室的窗戶上,讓全班同學一同欣賞,然后再送給親朋好友。賀卡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美麗極了,筆者情不自禁地拍了好幾張照片留念。

    四、直觀法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直觀教具。如在教學服裝類名詞和顏色詞時,我們要用到這些句型:What’s this/that? What color is this/that......? What are these/those? What color are theses/those ......? 我就帶上各種顏色的外套、短裙、連衣裙、T-恤衫、襯衫、長褲、短褲、鞋子等,用猜測的方式讓小朋友們猜猜我要從包里拿出來的是什么,什么顏色的。我反復使用以上的句型進行操練。運用直觀教具,易于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

    五、TRY法

    TRY法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 的縮寫。也就是老師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系列指令性語言,讓學生對這些指令性語言做出動作上的反應 。這是一種流行的兒童學習英語過程中可采用的活動。特別是在兒童還不能對語言進行輸出之前可以通過動作表現兒童對語言是否理解。如在教祈使句的指令性用語時,就可以教學生做動作:Come. Go. UP. Down. Run. Walk. Hop. Sit. Stand. Come in, please. Stand up. Sit down. Come to the blackboard. Go back to your seat. Run to the door. Walk to the window. Hop to the teacher等。 教學時,先一個詞組一個詞組發出指令,學生做動作,然后讓學生邊做動作邊模仿教師發出的語言指令,由單詞到詞組,逐漸過渡到全句,同學們可以邊發出語言指令,邊做出動作。這樣,學生們說得輕松、準確,接受快,壓力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編寫設計TRY的各種活動,靈活運用,使學生快樂學習。

    六、多方引導法

    第3篇:圣誕節英語手抄報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閱讀教學

    當前,轟轟烈烈的英語閱讀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說、講、唱、演充斥著整節課堂,我們可以真正地感受到孩子們對英語的熱情。然而也存在了不少困惑:低年級段注重聽、說的訓練而忽視了詞匯的積累,學生會不會在高年級段遇到篇幅較長的文章在閱讀時造成困難?培養學生閱讀方法是否單一?補充的閱讀材料是否真正起到了提高閱讀水平的效果?

    此外,即便是同一年級的學生,因著成長經歷、學習閱歷、閱讀水平等等的不同,在英語閱讀時也會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

    1.逐字逐句的閱讀。閱讀理解的過程是口、眼、心共同協作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不應該一個詞一個詞地讀、理解,而是應該抓住關鍵字詞通過思考聯想揣摩意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根據上下文解釋句義。像逐字逐句理解的閱讀這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不但降低了閱讀速度,而且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She picks it up ."中的"pick up", 要理解成“把…撿起來”,而在“I am picking up oranges.” 中的“pick up”就是“摘”的意思。如果只是簡單的把"pick up"的意思解釋成“撿起來”,就造成了語句意思的偏歧。

    2.對于文化傳統知識知之甚少。許多英語閱讀的文章,都會涉及到西方的一些傳統文化,因此對于文化背景了解程度也決定了閱讀句義的理解。如在講關于圣誕節的短文時,一些孩子對于這個節日文化了解膚淺,造成了對于短文理解的偏差。

    綜上所述,我將在所教學的五六年級班級進行閱讀教學嘗試,現總結如下:

    一、閱讀前注重適時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對于小學生來說,感性上的認識更能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因此,在課前導入應該做到導之入情、導之有理、導之應景:

    (一)利用書中資源直接導入

    英語教材中有著生動形象的插圖。它們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在為理解內容上起到意想不到的啟發作用。因此,我們更應好好利用這些現成的資源以求達到發揮最大的效用。例如教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Lesson9 The Palace Museum一課時,短文向我們介紹了 The Palace Museum并附有插圖。孩子們光讀課文內容很難想象故宮博物館的悠久歷史,于是,我先領著學生看插圖感受建筑的雄偉。在歷史文化的熏陶下,閱讀的熱情自然而然的高漲起來,理解課文內容則更為簡單了。

    (二)利用表演導入

    直觀生動,富有表現力是表演式導入的特點。課堂上,學生成為課本的主角演員,參與其中,就感到興味盎然,注意力特別集中。再加上老師的旁白,就做到聲畫兼有的效果。例如在講解Lesson 4 Jenny and Danny Arrive這課前,先讓幾個學生表演 Jenny and Danny一起去找好朋友Li Mingde 的場景,教師再加以旁白,將學生引入課文的場景當中,他們很快地融入課堂中了。

    (三)利用簡筆畫導入

    簡筆畫在英語教學中應用能夠很好地節約時間,又可以準確生動地表達詞義或句義,比枯燥的講解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比如在教學Lesson 7 Arriving in Beijing之前,我就用簡筆畫j將人物、街道和各種車輛畫出來。待畫完后北京街道場景就展現到學生眼前,接下來的閱讀教學就可以順利進行了。

    二、閱讀中強化方法的引導

    學生在對課文內容有了閱讀欲望的時候,老師在閱讀上策略和技巧的指導可以幫助那些閱讀困難,理解歧義等問題的學生提高分辨、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多說、多動,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環節中去。例如教學Lesson 24 A Wonderful Trip這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朗讀文章,并且自己學提問題,其他同伴回答。孩子們立刻積極地參與提問題的活動中了。但他們提的問題過于地簡單,如:Where is Daisy Lives ?What is her hobby ?于是,我建議學生深入課文就內容提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通過小組商量,提的問題就有價值多了。如:Why she feeil happy? Way is A Wonderful Trip ? How do you she go home? 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文章有了深入的理解了。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這樣更容易抓住文章的關鍵內容。

    (二)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傳統

    一種語言的存在,是民族文化的體現,更滲透了民族信仰,要想想好這個民族的語言,就必須了解它的文化。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必不可少。如在教學圣誕節時,就要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圣誕節的資料以及西方國家的其他節日,為教學順利進行打好基礎。

    三、閱讀后進行針對性練習

    第4篇:圣誕節英語手抄報范文

    本文結合《英語課程標準》中對文化意識的要求,重點挖掘了教材中的語言文化因素,從教學內容、情感教育以及創設文化氛圍這三個方面就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文化意識闡述了自己的看法,通過探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指出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同時闡明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方法,進一步有效地提高小學英語教學,使學生能夠準確、得體、流利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關鍵詞】文化意識 教學內容 情感教育 文化氛圍 培養

    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播,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是的,我們的英語教學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基本技能的過程,更是一個引導他們理解英語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英語教學內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教學英語的同時有必要讓學生去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之處。如英語對話中經常出現的"dear"一詞在西方國家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國這個詞一般只用于親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間。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既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又能幫助學生將來在與西方人的交往中保持不卑不亢、大方得體的心態和修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才能最終實現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交流。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面對剛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怎樣才能在實施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加學生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呢?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簡單談談自己的幾點粗淺認識:

    1 結合教學內容滲入文化意識的培養

    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英語課程標準》著重提出了"文化意識"這一新內涵,明確指出"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目標總體描述"和"內容標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內容,并有詳細的描述。這表明: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教學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們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以中西方人們見面打招呼為例,我們在吃飯時間碰見熟人經常會用"吃飯了嗎?"來打招呼,假如我們在中午吃飯時間見到英國人也這樣問:"Did you have the lunch?",他們很可能會以為你要請他們吃午飯呢!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加以說明。

    又如在廣州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1的課文中出現的句子"Good morning, Miss White!",我在教學時就及時告訴學生: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師,英美國家習慣稱老師為"Sir、 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教師這種職業,一般不做稱呼用語。再如,學習到"How old are you?"這個句型時,我就及時告訴學生:在西方國家問年齡特別是問女士年齡時,他們往往會說:"Sorry, it's a secret."。因為西方人認為年齡、收入等屬于個人隱私,隨意打聽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讓學生明白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是圍繞課文中的英語交際活動來展開的,這些內容可以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好模仿的心理特點,我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語言的運用。

    如我在教學廣州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16 In The Market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能用英語進行購物,于是我就設計了一個場景,讓學生模擬在市場購買東西,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相當于市場里不同的攤位,每個攤位都有各自不同的物品,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任意的攤位上購買東西。首先,我請班里一個英語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當顧客,示范如何去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輪英語對話下來,學生們個個都聽得很認真,接著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也來親身體驗一番。在學生們一輪又一輪的英語對話中他們真切體會到了西方的文化,如我們去買東西時,售貨員通常會直接問顧客想要買什么,而英國人通常會說:"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學生們在一個個"真實"的場景中不知不覺地融入到西方的文化氛圍之中。

    2 在情感教育中結合文化意識的培養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該重視師生情感交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營造寬松、民主的溝通氛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把情感教育與文化意識培養結合起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英美傳統、文化習俗進行講述,或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與所學內容有關的語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資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讓學生對英美文化以至于對英語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從一個側面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

    如,節日文化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筆者則巧借這個話題,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課前,學生自己去尋找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有哪些自己獨特的節日以及相關的背景知識,如節日的來歷、吉祥物以及節日有關的一些活動等等。學生在尋找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有關的文化內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學生們在課堂中紛紛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Mid-Autumn Festival中秋節等; 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

    在教學圣誕節一課時,我和學生們一邊唱著圣誕歌一邊用圣誕樹、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濃濃的圣誕氛圍。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們各自介紹他們收集到的有關圣誕的相關知識,然后我結合學生們所講的內容,通過網絡資源再具體介紹學生們感興趣的和圣誕節有關的西方文化。課室里飄蕩著悠揚的圣誕歌聲,學生們已經迫不及待地紛紛搶著與扮演"圣誕老人"的我積極對話,與同學交換禮物和圣誕卡片。這樣,從收集資料到課堂情景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用真實的情感體驗了西方的節日文化,還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同時,我還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我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開始,都會吃新年大餐等等,然后從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各自的不同之處。談及贈送禮物時,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先是推辭一番,然后再表現出不情愿地接受,接受后也不會當面打開禮物。而在英語文化中,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會推辭,而是表示感謝,然后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一番。這是由于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內斂是一脈相承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感受了西方文化,進一步加強了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

    3 創設文化氛圍,開展文化意識的培養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有計劃地開發和利用多種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努力創設文化氛圍讓學生融入到英語國家文化當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我的兩點做法是:

    3.1 巧設課室環境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我們大多數的課室布置都是對稱結構,給人一種嚴肅氣氛。課室前后墻對應掛上一些名人名言,以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而英語國家課室的布置則像個小型展覽會,別出心裁。于是我借鑒他們的經驗,開設了班級英語角,在班級的英語角建立西方文化集錦,及時張貼和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有的是手工英語卡片展覽;有的是手工實物布置如toy shop, fruit shop, bedroom等;有的是英語手抄報展等等。通過小小的英語角認識和傳遞西方文化知識,讓學生直面文化,體驗文化,感受文化的滲透給學習帶來的愉悅。

    如在學習和"Christmas"相關的內容時,我通過英語角開設一系列與圣誕文化有關的集錦:有圣誕禮物放在襪子里面――關于圣誕襪的傳說;有圣誕美食――教你做香濃美味提子蛋糕;還有圣誕祝福語等等。除此之外,平常我也鼓勵學生自己動手來創設教室環境,他們可以張貼英文書法作品、自制英文卡片、英語諺語,也可以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英語國家的風景名勝、風俗習慣等資料。當學生對這些豐富多彩、充滿濃郁異國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時,他們對英語和英語文化的興趣也就越濃厚。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

    3.2 利用課外環境培養跨文化意識

    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延續,相對于有限的課堂學習,課外的學習卻是無限的。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充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激發創新思維火花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活動的有效延伸,是英語常規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師應努力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去營造英語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能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

    如每周定時開辦英語小廣播,讓學生們在課外也能夠感受到西方文化;在課前或課間播放英語歌曲,讓學生在校園里也可以感受濃郁的英語文化氛圍,充實它們的課余英語學習。課外布置學生多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接的文化知識。只要我們肯用心捕捉周圍和英語有關的生活現象,生活中就有取之不盡的鍛煉聽說能力的時機和場所。如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留意、尋找生活中的英語:看一些符合小學生認知能力的相關英語視頻;找街頭的英語標語;閱讀簡短英語讀物;編chant等等。只有通過真實生活中的演練,他們才能更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令學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增加文化底蘊,增強文化交際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

    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導入,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英美文化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驗,更重要的是我們認識到文化的導入對英語的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教學就好比語言課堂中的一道"營養大餐",它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這些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體會到:在向學生教授英語時,將英語與它所承載的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的重要性。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讓語言插上"文化"的翅膀,長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飛得更高,更穩,更遠!

    【參考文獻】

    [1] 張會靜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5

    [2] 朱媛 《小學英語教學也應滲透文化意識》,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9

    [3] Harmer,J. 《How to Teach English》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第5篇:圣誕節英語手抄報范文

    一、小學生英語課堂參與的現狀

    目前,小學生英語課堂參與情況主要有以下幾點:被動參與型學生居多、學生課堂參與形式單一、學生課堂參與機會不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流于形式等。

    二、提高小學生有效參與英語教學活動的策略

    (一)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教學觀念,深入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教師不僅要改變自身觀念,更要科學地了解自己的服務對象。了解學生,就要了解他們的身心特征、認知水平、學習風格、情感態度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從而為學生量身打造參與英語學習的有效方法。

    營造民主、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低焦慮的環境中參與到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甜甜的微笑以及“well done”“wonderful”“excellent”等真誠的鼓勵,都是英語課堂氣氛融洽和諧的催化劑。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策略和方法。學生學法越靈活、越富于創造性,學習效果也就越好,學生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從開展和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入手,提高學生教學參與的有效性。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表現欲強。教師利用玩、演、視、聽、唱、畫等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和個人活動、兩人活動、小組活動、全班活動等組織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參與的愿望。其中小組形式的學習模式很值得教師運用。這種形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降低學生焦慮情緒,還可以彌補大班教學學生參與度低下的缺點。例如,學生在小組內學習天氣詞和句型“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It is....”時,首先由學習能力、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協助教師督促組員參與英語學習活動。而后,教師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讓學生調查當天各城市天氣情況。進而,讓學生根據組內各個成員的能力愛好確定“信息采集員”“記錄員”“小記者”“天氣圖標繪制員”“天氣播報員”等角色,在協作中完成學習目標。形式、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自然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愿。

    從創設學習情境入手,提高學生教學參與的有效性。外語學習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依賴于大腦皮層各個區域的協調合作。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如實物、圖片、簡筆畫、錄音、歌曲、視頻等,讓學生在情境中利用多感官自然地參與到語言學習的活動中。

    (三)綜合使用評價機制

    教學中的評價方式主要有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使用終結性評價,更要重視形成性評價,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成長與發展。例如,在課上,教師對待學生的發言要給予微笑的眼神、贊許的評語,對錯誤回答問題的學生耐心指導,注意糾錯的方式,保護學生自尊心、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參與英語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四)課內外結合,設計有效的作業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師如果能設計出融趣味性、實效性為一體的作業,達到課內外相結合,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有效程度將會進一步提高。例如,在設計有關詞匯方面的作業時,教師可以培養學生自主設計圖文并貌的卡片的能力,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手抄報等形式歸納總結某一階段所學的單詞。這些方式可以作為單詞抄寫的有效補充方式。教師也可以培養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完成具有一定主題性質的作業。例如,圣誕節讓每組學生共同學唱一首英文歌,或者以小組形式共同設計一組有關圣誕節方面的文化展,等等。通過布置這種開放性的英語作業,為學生的自主參與提供了保障。

    四、學生課堂參與情況的評價方法

    教學評價方法多樣,有課堂參與行為問卷、訪談和課堂觀察、單組實驗等;學生自己寫關于他們任務參與過程的自我報告;利用Skinner、Belmont等設計的等級量表。

    第6篇:圣誕節英語手抄報范文

    “回歸生活”――新課程的生長點。

    小學英語新課程實施已經好幾年了,其中課程標準提出“在用中學,在學中用”,所以我們一直尋求著一種最佳的教學方法--生活情境化教學,讓生活情境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使生活理念、課堂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真正發揮英語的交流作用。

    在英語教學工作中,教師必須努力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受到感染,這不但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和切身經歷來應用所學的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認識他們所學知識的作用和意義,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將生活情境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有利條件

    “教育即生活、即生長,即經驗改造。”

    (一)從學生方面出發

    教學內容可以是學生自身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性別、外貌、愛好、性格等許多方面。我們老師可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表達。如介紹自己時“My name is Chen Jie. I'm from China. I am 11. I am qiuet. I have black hair and big eyes. I like apples and oranges...” 等。

    Home(家)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成員稱呼、職業狀況、家居擺設是學生相處最多的,所以我們的教學內容可以是這方面與學生的聯系比較多。除了可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加入這些成分,還可以對它們進行一些拓展。如,讓學生帶著家人的照片來學習家庭成員,他們很愿意主動學習與表達,并互相進行交流。“This is my father. He is a driver”, “This is my mother . She is a doctor.”,“This is my sister. She is a student.”等。

    (二)從學校資源出發

    學生的很多時間是在校園里度過的,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他們會對學校里的人、事、物有種好奇感。在這個大家庭里,他們可以學習、生活、運動,可以結識很多好朋友,認識許多老師,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就可以利用這些資源。比如“Our English teacher is Miss Dai. She’s tall and kind...”,“This is our classroom, there is a teacher’s desk, two boards,...”,“I have a friend. She is Amy. She is pretty...”等。

    另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會見到或碰到很多與英語有關的,如廁所WC;ON SALES;KFC;CCTV等。此外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的品牌英語,如舒膚佳(香皂)Safeguard保護者,納愛斯(香皂)Nice美好的,波導(手機)bird鳥,藍貓blue cat,金利來(領帶),蘇泊爾(壓力鍋)Super特級品,雅戈爾(襯衫)Younger更年輕的,捷安特(自行車)Giant巨人,聯想(電腦)Legend傳說……,這些品牌英語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三、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化,提高教學效率

    “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造更多的情景”。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盡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用英語進行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所學語言成功地達到某種目的后的愉快。要使小學生能夠在40分鐘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生動和真實的語言情景,做到教學情境化。

    (一)借助生活創設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

    教學內容是教學之本,小學英語教學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口語和語感,所以我們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現在我們用的PEP教材就是一套教學內容生活化的課本,話題包括:數字、顏色、身體、食品、玩具、個人情況、家庭、學校、朋友等。這些都離不開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教師很容易地將教學內容和生活聯系起來。

    (二)在課堂教學中加入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游戲、活動

    課堂上需要教師整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適當運用于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自己喜愛的活動中學會了新知,他們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例如,在教學PEP Book 3 Recycle 2“Merry Christmas”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圣誕節那天舉辦一個Party,精心布置好教室,掛上彩帶,貼上漂亮圖片,效仿國外過圣誕節的習俗,為學生講述有關圣誕的語言及文化,然后讓學生學唱歌曲“Merry Christmas”,并在歌聲中互贈禮物或相互問好或讓學生來表演節目,也可以讓學生為節日策劃活動,這樣非常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興趣。

    (三)運用多種媒體設計情境

    小學英語中的大部分單詞是表示具體事物的或意思比較明確或學生接觸比較多的。這為教師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借助實物、圖片、簡筆畫、教具和多媒體等,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感受英語。比如,在教學apple, banana, orange...等水果時,學生最喜歡的就是老師把實際的東西帶到課堂上;在教學things in my room中的mirror, trash bin, air conditioner等等時,我就運用多媒體課件,找一些漂亮的圖片,滿足孩子視覺上的要求,同時給學生一些事先準備好的小圖片和一個房子模型,讓孩子自己設計自己的room。這樣一來,學生就把周圍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融進了課堂。

    四、利用課外時間,開展拓展性練習、生活化的活動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我們學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能用英語進行表達、交流和交往。隨著觀念的更新,教學已不僅局限于課堂,而是開放型的。因此,我們要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學生拓寬英語使用的環境,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走向生活,用英語交流。首先我們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要做到有趣味性、實用性、創造性,使語言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下面我把自己積累的一些簡單且豐富多樣的英語課外作業介紹如下。

    1.學生們經常去商店、超市、公園,能見到、買到許多常見的事物,我們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如:教學外來食品(漢堡包hamburger,薯條French fries...)和飲料(可樂coke,咖啡coffee...)詞匯時,可以讓學生了解這些東西的同時,找找富有中國特色的食品英語是如何說的,如:湯圓sweet dumplings,油條Fried bread stick ,泡飯porridge, 火鍋Hot pot等等。這些學生接觸的更多的食品同樣使他們感到耳目一新。教師在教學房間(living room, bath room...)后,可以讓學生在家里把這些單詞寫在卡片上,然后貼在門上,讓自己進出都看得到。

    2.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運用簡單的詞句。如,Thank you. Morning. How are you?...教師還可以介紹一些其他,課本上不常出現的,After you.你先請。這是一句很常用的客套話,在進/出門,上車得場合你都可以表現一下。Is that so?真是那樣嗎?常用在一個人聽了一件事后表示驚訝、懷疑。 Sorry. I don’t know .對不起,我不知道。You are a great help.你幫了大忙Congratulations.恭喜你,祝賀你。Thanks anyway.無論如何我還是得謝謝你。當別人盡力要幫助你卻沒幫成時,你就可以用這個短語表示謝意。

    3.教師在課外為學生創造必要的機會,舉行如唱歌、講故事、朗誦、自制手抄報等富有競爭氣息的比賽活動。我曾在四年級給孩子們組織過一次“英語游園活動”。活動是在學校的露天舞臺舉行,活動內容包括了四年級孩子學過的所有內容:Introduce yourself, In the zoo(animals), Ordering food in KFC, Visiting your friend...在整個過程中,每個活動項目都有一個高年級同學負責打分,學生必須通過英語對話才能通過這個項目。最后所有項目結束后,根據總分高低能得到一定的獎品。

    五、結束語

    第7篇:圣誕節英語手抄報范文

    一、加強情感教育,誘導興趣

    英語教學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也是一種情感活動過程。學生的學習情感調控的好,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首先要讓學生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身感受英語知識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其產生肯定的學習情感。其次,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感情投入,通過日常教學中許多細微之處對學生科學引導、熱情幫助,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由厭學轉化為好學、愛學、樂學。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批評的藝術和技巧,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個人尊嚴。教師要特別注意遵循“表揚+幫助”的原則,避免“批評與訓斥”。

    誘導興趣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比如:化“靜”為“動”,游戲“熱身”;溫故知新,競賽“熱身”;化“繁”為“簡”,靈活“熱身”;巧用媒體,輕松“熱身”; 追“根”究“底”,拓展“熱身”等等,不勝枚舉。關鍵的是教師要跳出課堂的限制,通過虛擬的情境,通過生動的游戲,通過豐富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完成40分鐘課堂教學的興趣。

    二、運用多方位教學,激發興趣,培養興趣

    學習語言最怕缺乏語言環境。老師應運用多媒體,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把抽象的語言、單調的詞匯、語段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習情趣。

    ——趣味導課。風趣的開場白,生動的故事,再配以投影、錄音機等所承載的視聽材料、影視歌曲、電影錄音剪輯等,都會不由自主地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

    ——教唱歌曲。許多初中英語學習內容可以用歌詞來表達,而融入音樂,則能加深學生理解,建立語言環境,使學生自然投入到情境學習中。

    ——掛圖展示。它把學生由毫無寄托的空想引到了實在的畫面上。例如,將所授的單詞或語句制作成相應的掛圖,然后讓學生看圖說話,要求將單詞或語句運用其間。

    ——實物呈示。當講授到一些名詞時,實物呈示可以讓學生有更切實的感受。例如:講 bag pen watch等單詞時,則呈示書包、鋼筆、手表等實物,這樣,教學的效果好得多。

    ——簡筆圖示。這種畫不要求仔細的臨摹寫實,它只是配合教學需要的一種達意傳神的簡單圖示。以舊版課文“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為例:教師繪出六幅六個盲人摸象不同部位的簡筆畫,然后啟發學生用英語講述盲人的心理活動及與其他盲人的對話。

    ——對話表演。英語是表音文字,通過模擬對話,讓學生讀出語感。可根據課文實際,扮演文中人物,或改編課文內容、假設人物,然后由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根據課文,進行情節性對話,讓學生學會語言的具體運用。

    ——合作競答。競答比賽是極好的課堂活動,尤其在檢測學生舊知識方面。教師在實施此活動時可以把學生編成小組,促進組間互動和組內合作,使復習環節更加生動有趣,吸引學生參與。

    ——情境激勵。在教學中,教師不可能把真實場景搬進課堂,但可以模擬情境,建立貼近現實生活的語言環境。遇到西方節日時,可以舉辦相應活動,比如,圣誕節裝飾圣誕樹、唱圣誕歌;復活節做彩蛋等。或者通過舉辦英語角、參觀外國繪畫展、參加英語課本劇比賽等,讓學生參與互動,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實踐能力。

    三、利用課外活動,延伸興趣

    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課,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主能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例如:舉辦英語文娛晚會、故事會、知識競賽、手抄報、演講等課外活動,從報幕到解說,從評比到頒獎,一般不準使用漢語,盡可能讓學生全部使用英語,這類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說英語的真實場所,同學們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另外,自編視聽小品,根據課文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每學期我都組織學生自編自導幾個視聽小品和對話錄像。如:一個學生請同學們參加birthday party的對話、小品,幾個同學購物的對話小品等,當同學們看到自己同學的表演之后,極大的調動了他們說英語的欲望,積極參與,重播時,我采取消聲讓同學們配音的辦法,使他們在樂中學、做中學、動中學。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會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得到了提高。學生樂于學習、善于總結、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也逐漸養成。

    四、強化成就感,鞏固興趣

    第8篇:圣誕節英語手抄報范文

    一、開發課程資源,讓課堂“活”起來

    1.讓教材“活”起來

    教材,不能說話也不會動。我們可用電腦、錄音機等,讓其動起來、形象起來、發出聲來。

    如,教學水果名稱時,可營造摸、聞、嘗、猜等情景,讓學生感知和學習。教動物單詞時,利用多媒體出示動物形象、聲音,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刺激學生。

    2.讓教室“活”起來

    教室設施,可組成不同情景:運動場、玩具店、小車間、小商場、小舞臺等。

    如,教fruits時,可設計在一家水果店中店主在熱情地招呼大家:

    Shopper: Can I help you?

    Buyer: I want some pears.

    Shopper: Sorry, we have no pears now. Do you like peaches?

    Buyer: Yeah, very much. It tastes well.

    教Asking the way , shopping 等項目時,可將桌椅布置成電話亭、商店、柜臺、街道、建筑物等,用自制的教具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性格、情感、話語,再現不同人物的形象。

    3.讓教法“活”起來

    泛泛地灌輸,課堂氣氛沉悶、枯燥。我們可采用多種教法,如演示法、模仿練習法,游戲教學法、歌曲教學法、繪畫教學法等,進行唱歌、跳舞、游戲、繞口令,讓學生在“樂中學”,又在“學中樂”。

    如,記憶單詞時,用諧音法、兒歌唱讀法、象形法;學習語法時,用歸納法、類推法……

    二、開發非智力因素,讓學生“動”起來

    1.開發“動覺”――運用“TPR”

    “全身反應法”簡稱“TPR”,是指把語言學習的過程與動作緊密結合,運用動作加強語言的理解能力。此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訓練動覺過程中身心協調,多感官通道參與,而且在玩中看、聽、說,能夠進一步理解語言、運用語言。

    邊說邊運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積極地參與各項活動。

    2.開發“視覺”――運用多種空間手段

    小學生的記憶方式側重形象記憶。所以,我們可采用多媒體、掛圖、圖片、實物、畫簡筆畫、涂色等法來輔助。

    3.開發“交際功能”――運用多種合作方式

    英語,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人際間的相互交往。因此,多開發一些情景會話。

    如,瘋狂購物競賽:教師選出六名學生當售貨員,把一疊單詞卡片(含動物、水果、交通工具、文具、衣物和食品)混合起來發給售貨員。再把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每小組購一類物品,要求售貨員和顧客分別用A: Can I help you?B: Yes,I want...句型進行交易,在規定的時間里,看哪組買到的東西最多。課堂上交際的活動還有找朋友、摘蘋果、滾雪球、單詞接力賽等。

    三、開展英語活動,把語言“用”起來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構建友好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學有所用”。

    1.英語活動小組

    (1)演唱組,學習朗誦英語歌曲。

    (2)朗讀組,學習朗讀英語小詩、文章。

    (3)表演組,編排兒童話劇、故事短劇及課本劇等。

    (4)游戲組,結合字母、詞匯、句型學習進行游戲活動。

    (5)廣播組,為定期的英語廣播節目,進行編排。

    2.英語競賽

    形式有書寫比賽、記單詞比賽、朗讀比賽、查字典比賽、歌詠比賽、英語智力競賽等。

    3.英語晚會

    晚會是規模大、人數多、形式活潑的一種課外活動,一般可在期末或節假日時舉行,包括演唱英語歌曲、演奏音樂、朗誦詩歌、表演短劇、講故事、猜謎語等。

    4.英語角

    英語角活動可定時、定點在學校開展活動,英語愛好者都可以參加。隨意交談,不必過分糾正學生的錯誤,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用英語交談,盡量創造比較自然的語言環境。

    5.英語學習園地或英語手抄報

    內容主要圍繞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兩個方面。例如,介紹與課文有關的背景知識,英語學習方法,說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刊登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笑話、格言、謎語英語語言發展知識以及課文中的疑難解答等。

    第9篇:圣誕節英語手抄報范文

    新時期新形勢下,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縮小城鄉差別,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全面掌握農村教育的現狀,深入剖析城鄉小學英語教育的差距,才能不斷推進城鄉英語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我區農村學校英語教育的現狀

     

    1.筆者所在的學區正在創建現代化教育先進區,農村學校的電化教學設備已經跟城市學校沒有明顯的差別,每個教室都配備齊全電子白板、實物投影、多媒體電腦等,還設有圖書角。

     

    2.筆者通過調研發現,農村學校外語師資力量非常薄弱,教學人員不足是最大的問題,絕大部分英語教師是非英語專業的轉崗或兼課教師,他們通常會被安排教語文、英語或數學、英語,還要當班主任,甚至既要跨學科,又要跨級教學,每周二十節課甚至更多。相比人員超編的城市學校的英語教師,一般要擔兩到三個教學班的英語課,每周十四至十六節課,他們的工作量大得多。教學人員不足使得他們除了上課和批改作業,再沒有空余的時間開展教研活動,因此,很少有機會能敞開心扉進行教學交流。

     

    3.農村學校強調應試教育,教師會圍繞考試范圍實施教學行為。城市學校的英語優秀課例常常讓農村教師覺得無法學習,很難應用,什么游戲教學、主題教學、口語交際、綜合運用語言等,在他們的意識里,是浪費時間,學生收獲不大,他們也操作不來。由于大多數轉崗教師存在語音不夠準確,口語水平較低的現象,盡管他們有強烈的責任心,踏實肯干,有不甘人后的奮勇拼搏精神,但是由于自身素質問題,這些老師極少運用英語教學,也沒有想過要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更不會創設一些情景讓學生運用知識進行交際,學校領導也沒有考慮過外語教學的特殊性,導致絕大部分學生缺乏鍛煉機會。

     

    4.由于實行“一費制”,地方財政相對緊張,絕大部分農村學校沒有為學生訂購錄音帶或光盤,學生沒有任何輔助學習的語音材料。大部分家長也沒有培養孩子聽的意識,家里連錄音機都沒有。因此,老師想讓學生回家預習或聽音、跟讀都是無法落實的。

     

    5.農村的孩子踏實又本分,老師布置的作業基本上能完成,但是沒有幾個孩子能主動看課外書或英語動畫片,他們既沒有英語繪本,又沒有播放英語錄音帶或光盤的設備,更別談網絡學習了。《一起作業》《口語易》等英語學習平臺開發得多么好,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效果的鞏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這些城市孩子能輕易獲取的學習資源對于農村和山區的孩子都是難能可貴的。

    二、多措并舉,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1.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統籌和投入力度,真正把農村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從思想上要關注農村,行動上傾斜農村,嚴格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加大教師交流的力度,為農村學校增員增編,均衡調整城鄉教師編制,使之趨向合理化。

     

    2.硬件已配齊,軟件要跟上。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應該注重人才的培養。因此,應加大師資培訓的力度,應以培訓加考核的方式,不斷提高農村在職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所有名師、先進教師、高級教師和骨干教師都應該到薄弱學校支教或帶教一年或以上,因為先進的理念只有經過實踐證明,才能成為真理。只有真正融入農村學校的集體當中,真真實實地進行教學實踐,才能把城市的先進理念與農村學校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

     

    3.學校應該重視英語學科,不能因為該學科教師人數少,就邊緣化了。學校不重視,教師也就不重視。學校領導首先要領會課標精神,讓教師深刻理解基礎教育小學階段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以及他們該了解的文化背景,或是結合生活實際的種種事例。素質教育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而不僅僅是提高應試的能力。因此,學校應該創設良好的學習英語的氛圍,如:開設英語廣播、英語板報或手抄報設計、英語名言征集等,激發孩子學習英語的熱情,促使孩子主動學習課外知識,拓寬知識面。

     

    4.地區紅領巾校外培訓基地應該關注農村學校孩子,應盡量派出志愿者或義工教師到農村開展活動,豐富農村孩子的課余生活,增長見識。如,圣誕節Party、英語角活動、英語跳蚤市場(義賣活動)等,為城鄉孩子搭建交流的平臺。農村孩子的自卑,在于缺乏展示的平臺,只要我們多創造機會,讓他們多鍛煉,一定能與城市的孩子無異,甚至更強。

     

    相信通過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和孩子們的共同努力,城鄉小學英語教育差距一定會不斷縮小,教育公平一定會實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a级成人免费毛片|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午夜私人影院入口|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美女| 在线免费成人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 成人h在线播放|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黄网在线免|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美国成人免费视频| 黄色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在线免费成人网| 女性成人毛片a级| 成人午夜又粗又硬有大| 成人观看网站a|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