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學與中醫藥學范文

    中醫學與中醫藥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學與中醫藥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學與中醫藥學

    第1篇:中醫學與中醫藥學范文

    “循證醫學”從文字的表述上可以認為指的是“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圍繞著什么是“證據”?如何獲取“證據”?如何利用“證據”?“證據”的價值是什么?這是循證醫學討論的焦點。

    (1)循證醫學強調臨床醫學的實踐和診療、醫護決策必須建立在醫生個人的優良臨床知識、經驗、技能與從系統研究中獲取的最佳的臨床證據的完善結合基礎上[3]。從系統研究中所獲取的證據,也稱之為“外部證據”(Externalevidence)。個體的診療知識、經驗與技能來源于醫學教育和醫學實踐,同時必須在不斷地學習和利用外部證據時得到充實與更新。從這一角度看,實施循證醫學是醫護人員終身自我學習的過程。為了改善對病人的診療結果,兩者缺一不可。不從系統研究中獲取最佳外部證據,診療水平無法提高,舊的、無用甚至有害的診療方法無以摒棄,新的、有益的診療方法無以應用;沒有以個人的診療知識、經驗為基礎,易為外部證據所左右,因為即使是最佳的外部證據,也不一定適合某一具體病人。循證醫學是“科學治病”(臨床決策科學化)的醫療模式。

    (2)系統研究包括基礎醫學研究,但更主要指的是臨床上有關疾病診斷、治療、預后、康復、預防措施以及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循證醫學強調應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開展上述的研究,以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具有充分說服力的證據基礎上,從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可應用價值。對于防治措施的效果的評價,從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中所獲取的證據被認為其真實性和可靠性最強,而來自應用Meta分析對多個隨機對照試驗的綜合結論對比于單個的隨機對照試驗具有更強的說服力。下述關于證據的真實性級別的評定在國際普遍被采納*。證據級別的評定(其真實性依次減弱):Ⅰ級,證據來源于所有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綜述。Ⅱ級,證據來源中至少有一個試驗應用了正確的隨機對照設計。Ⅲ_1級,證據來源于設計良好的對照試驗,但未用隨機方法。Ⅲ_2級,證據來源于設計良好的隊列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尤以多個中心或多研究組的為佳。Ⅲ_3級,證據來源于多個時間序列,或有干預或無干預措施;無對照組但效果顯著的試驗亦包括在此級中(如1940年青霉素治療的結果)。Ⅳ級,有威望的專家基于臨床經驗的描述性研究或專家委員會報告的意見。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臨床研究課題都必須是應用隨機對照試驗,應針對不同的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可應用的設計。例如,評價診斷方法的價值,通常應用的是橫斷面研究(Cross_sectionalstudy)。

    (3)臨床流行病學強調臨床研究以人的整體作為對象,而不是人體的局部,更不是動物[1]。基于這一觀點,循證醫學認為從臨床試驗中獲取的證據必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應將病死率、致殘率、生存期以及心腦血管系統的重要臨件如急性心肌梗塞、腦卒中、猝死、心衰加重等作為主要的結局指標(Primaryoutcome),并十分重視對病人主觀感受、功能狀態、生存質量(Qualityoflife)和衛生經濟分析(Economicanalysis)的評價,而單純的生物學指標包括實驗室理化檢測和體征發現諸如血脂、血糖、血壓升高等被視為次要指標(Secondaryoutcome)或替代指標(Surrogateoutcome)。次要指標只有在被證實與真正重要臨床結局具有相關性、并確定是由于治療所帶來的結果時才具有意義[1,5,6]。實踐循證醫學和臨床流行病學這一理論,對推動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建立具有積極的意義。

    (4)循證醫學強調診療效果(Effective-ness)和效益(Efficiency)的統一。循證醫學的創始人英國流行病學家ArchieCochrane正是因其1972年發表論著“療效與效益:健康服務中的隨機反映”[4]而聞名的。自該文首次提出關于在健康服務中如何才能達到既有效果、又有效益的命題以來,對臨床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持久的、廣泛的革命性影響[7~10]。Cochrane在該文及隨后的著作中,強調隨機對照試驗的重要性,提倡開展進行系統性綜述(Systematicreview),指出系統性綜述在臨床研究結論和衛生健康服務的結果這兩者間的連接中所占有的關鍵作用。1987年,也就是Cochrane去世的前1年,他提到有關孕婦和新生兒的醫療保健的隨機對照試驗系統性綜述是“在隨機試驗研究的歷史上和衛生健康服務評估中一個真正的里程碑”,并且建議其他專業也應遵照這樣的做法[1]。Cochrane主張,這些有用的資源應該合理地被應用于衛生健康的服務中,擔心這些資源不能為那些需要用它來進行決策的人們所利用,并猛烈抨擊質量低劣的研究和過時的研究對健康服務決策帶來的危害。20世紀80年代以后,Cochrane的主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并推動著世界范圍內臨床醫學的許多重大變革,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得到普遍重視。國際性的醫學文獻系統性分析合作網絡已經形成[9,10,12];不少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的防治方法得到重新評價,建立在循證醫學基礎之上的新的研究結論正在被應用于臨床實踐,改善了患病人群的預后[13~15]。獲取最佳的外部證據,并與個人診療經驗相結合,其最終目的在于合理地利用衛生資源,改善病人的診療結果,取得療效與效益的統一。

    2循證醫學與臨床流行病學的關系

    循證醫學與臨床流行病學是關系十分密切的姊妹學科。臨床流行病學一詞的提出始于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初期,臨床流行病學發展為臨床醫學的基礎學科。臨床流行病學方法確立了以群體為研究對象的原則,以期全面、準確、系統地獲取臨床研究中的信息,并應用概率論和嚴格的邏輯推斷,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推導研究結論,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基礎之上。臨床流行病學強調在回答臨床問題的科學研究中,應用嚴謹的科研設計、合理解釋研究結論,應用最佳證據指導臨床決策,同時也十分重視臨床醫師對醫學文獻的批評性鑒定(Criticalappraisal)能力的培養。這些原則與方法都為循證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在談及循證醫學的時候,往往無法離開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與臨床流行病學的關系可用圖1表示。3中醫藥學臨床研究的基本特點眾所周知,中醫藥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其防病治病方法和理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研究中得到了不斷的發展。筆者認為,中醫藥臨床研究的基本特點似可從下述幾方面加以概括:

    (1)在臨床實踐中提出并檢驗假說是中醫藥學臨床研究的重要模式。對于假說的檢驗,以至于理論的產生、方法的形成都主要通過在人體身上的醫療實踐而完成。因此,臨床實踐在整個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的構建和發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這一點與西醫學從動物實驗—臨床研究的過程有著顯著的差異。直接的臨床研究結論避免了結論外推過程中從動物到人的種屬差異,但同時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實驗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為的誤差,也由于醫學倫理的原因,有些從臨床觀察中提出的假說無法通過臨床研究加以驗證。由于臨床研究的復雜性,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中醫學的臨床研究和中醫的學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中醫藥的臨床研究以疾病防治與養生保健的方法、理論為重要內容。“辨證論治”集中體現了中醫藥學對人體生理、病理規律的認識和臨床治療水平,是有別于現代醫學診療體系的一大特色和優勢。“辨證”是論治的前提。“證候”是疾病(泛指非健康,不是單指西醫學中的“疾病”單元)過程中某一階段(時點)機體對內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綜合反映,在宏觀上表現為特定的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等)的有機組合,是從整體觀出發對疾病內在變化的概括。抓住“證候”這一關鍵環節開展臨床研究,有可能帶動臨床其他領域的進展,并推動中醫藥學術的發展。然而,由于證候的判斷(辨證)乃以癥狀、舌象、脈象等一系列軟指標或定性指標為依據,并很大程度上還有賴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因此,證候研究的客觀性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一難題的解決仍有待于科學方法學的應用。

    (3)中醫藥臨床實踐,歷來重視人的稟賦、體質、心理活動(七情)以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中醫臨床不僅是以“病”為研究對象,更重要的是以患病的“人”作為對象,這就決定了“個體化治療”成為中醫學的重要醫療模式,同時也決定了中醫對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認識規律,臨床治療學(例如,多種治療方法的綜合,復方的應用)等具有多維的性質和豐富的內容。因而對于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的衡量、治療反應的評價上不應僅限定于生物學發病機理微觀指標的改變,更應重視其自身整體功能的調節及對于環境(自然、社會)的適應能力。這些方面,反映了中醫藥臨床研究的難度與復雜性;另一方面,也向現有的臨床科研方法學帶來了新的挑戰。

    (4)中醫藥學的傳統研究方法對中醫藥理論體系和診療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研究方法內容極其豐富,既有哲學方法,如歸納、演繹、推理判斷、概念化等,也有一般的科學方法,如觀察法、比較法、類比法、分類法、調查法、試錯法等,也有自身獨特方法。其中的許多方法也是現代科學方法論的雛形或者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正是中醫學獨具特色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相結合的過程。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束縛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許多已經萌芽或初步形成的方法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總的來說,中醫藥傳統科研方法著重于宏觀性、整體性和直觀性,因而形成了宏觀描述較多而精確量化較少、綜合推理較多而具體分析較少、直觀觀察較多而實驗研究較少的特點。“三多”是其優勢;而“三少”卻是劣勢,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醫藥學的發展。正確地應用現代科研方法學,合理地繼承中醫學傳統研究方法,促進兩者的有機結合,將對發揮中醫藥學的固有優勢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4循證醫學與中醫藥學

    循證醫學和中醫學分別形成、發展于不同年代,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哲學基礎、思維方式和方法。它們之間是否互相沖突?抑或互有聯系,或可相互為用和結合?循證醫學的方法能否應用于中醫學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4.1循證醫學與中醫藥學的若干共同特點

    從上述關于循征醫學基本特點和中醫藥學臨床研究基本特點的討論,我們不難看出,這兩門學科有著許多共同點,可能也應該可以互用。有學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循證醫學無任何新意可言。雖然這個術語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成為熱門話題,但新東西僅僅是收集資料的標準、分析資料的工具以及資料得以使用的社會背景[7]。事實上,人類社會自從有醫療實踐以來,就一直在尋找有關證據以揭示疾病與健康的規律,尋找和發現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中醫藥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十分重視在獲取臨床證據的基礎上,運用中醫藥理論進行思辨。中醫學關于證候的理論和實踐就是明證。“證”是“證據”、“證明”,“候”是外觀、是表現。從四診獲取信息、證據,進而進行辨證、施治。中醫學還十分重視醫學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并強調歷代醫著在理論、實踐上的指導意義。這和循證醫學強調從醫學研究文獻所獲取的系統信息指導臨床決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循證醫學著重從人體對于干預措施的整體反應去選擇臨床試驗的結局指標,和中醫學關于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觀,其思辨方式則幾乎是一致的。中醫藥學的發展、循證醫學的興起,其目的同樣在于提高診療水平、改善人群的健康狀況。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兩門學科之間無法互相滲透。有學者認為,循征醫學和傳統醫學并不是相互對抗的術語[16]。事實上,國內外應用臨床流行病學、循征醫學的方法開展傳統醫學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進展,在提示和證明包括中醫藥、針灸在內的傳統治療方法的有效性方面做了極有意義的工作[17~21]。

    4.2循證醫學方法在中醫藥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總的來說,循證醫學方法可廣泛地應用于中醫藥臨床研究的各個領域。從推動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關鍵環節看,下述有關領域的研究,循證醫學方法的應用顯得特別重要。

    4.2.1中醫藥治療性研究文獻系統性分析(Systematicreview)醫學文獻的系統性分析是醫學科研的基礎性工作,對指導臨床醫學的治療決策也具有重大的意義。自1992年英國Cochrane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國際上對臨床醫學文獻的系統性分析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形成了國際性的合作研究網絡。在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衛生部的支持下,華西醫科大學已加入該合作網絡。我國中醫藥臨床醫學研究文獻的系統性分析工作可以說還處于初始狀態。醫學文獻的系統性分析不同于傳統的描述性綜述(Traditionalnarrativereview)。它是應用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方法對某一課題或項目所有的研究論文進行全面、系統的質量評估的定性分析,同時對符合條件的研究論文加以綜合,進行定量的Meta分析(Meta_Analysis),以較全面準確地掌握該項研究的現狀,研究結論的真實性程度及其可應用性,為臨床決策或者為未來的研究決策提供依據。傳統的文獻綜述是一種敘述性綜述(Narrativereview)。其最基本的弱點在于沒有規定系統的方法以獲取原始數據或綜合其發現,而是憑綜述者的主觀判斷。這樣,綜述文章的質量和結論就無法得到恰切的評價;另一方面綜述者沒有通過定量方法來綜合數據,當發現相同幾個研究具有不同的結果時,綜述者往往主觀加以選擇或摒棄、或無所適從[22]。應用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方法進行中醫藥治療性研究文獻的系統性分析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至少將在下述幾方面發揮其重要作用:①全面了解中醫藥臨床科研方法學的應用狀況、存在問題,對研究質量的總體水平作出評估;②對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較客觀的評估以指導臨床治療決策,也可為患者、衛生管理部門、醫療保險部門及藥品研制者提供有用的信息;③對未來的臨床研究決策提供建設性意見;④為進一步開展中醫藥臨床研究在方法學上提出指導性意見;⑤由于合理的治療決策及研究決策的推行,將極大地提高對衛生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提高衛生經濟效益;⑥由于文獻系統分析法是國際醫學界公認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將有利于與國際學術界進行交流,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有關系統性分析、Meta分析的具體方法與評價在此不作贅述。

    4.2.2探討建立具有相對“黃金標準”的證候專家量表,推動證候的標準化和客觀化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學的核心,是中醫學有別于西醫學的特色和優勢。隨著歷史的發展,中醫學的辨證體系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對指導臨床實踐和治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辨證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一定標準對于疾病或亞健康狀態的思辨、分析、度量和歸類的過程。從真正的科學意義上說,作為度量客觀事物的標準,必需具備準確性和可靠性的特點。然而,由于學科的特點和歷史的原因,中醫學的證候標準在上述的兩個特性上仍有相當的距離。50年代以來,我國衛生管理部門、中醫藥界在證候的標準化、規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由于這一工作的難度和研究方法學上的不盡成熟,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有必要在原有基礎上,選擇若干中醫學的“基礎證候”或“基本證候”,在廣泛分析文獻的基礎上,通過設立問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專家咨詢(“老手法”)。并經過嚴格的數理統計分析,從效度(Validi-ty)、信度(Reliability)和反應度(Respon-siveness)加以評價[23~25],將有可能建立具有相對“黃金標準”的證候專家量表。證候的標準化和客觀化不僅對于指導臨床治療、提高臨床療效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助于國際醫學界認識中醫學證候的客觀存在,對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也有重要的作用。

    4.2.3中醫藥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直至目前為止,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仍然為醫學界所公認是對干預措施有效性評價提供最有力支持強度的研究方法。應用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對中醫藥有效性進行評價,也具有同樣的價值。近年來,隨著臨床流行病學/DME方法在中醫系統的引入,國家《新藥審批辦法》的公布與實施,中醫藥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逐步得到重視,試驗設計水平在不斷提高。然而其應用范圍仍相當有限,方法學上也存在諸多問題,加之中醫藥治療特點給研究帶來的難度,以至不少中醫藥療效評定未能得到廣泛的認可,阻礙了中醫藥走向世界。中醫藥的臨床試驗應遵循隨機、對照、重復、盲法的一般原則,同時必須結合中醫藥的理論與臨床特點,進行專業設計,尤其是對重大疾病的辨證論治綜合治療方案的有效性評價,對進一步揭示中醫藥的辨證論治規律將具有重要的價值。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對研究結論的真實性具有無可置疑的價值,將使中醫藥有效性的評價建立在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并加速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進程。

    第2篇:中醫學與中醫藥學范文

    關鍵詞: 中藥學教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改革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一塊瑰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延續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隨著西醫東漸,現代醫藥科技的高速發展,中醫漸漸失去了它往日的光彩,成了即將封存入庫的古董,很多大型的綜合醫院完全成了西醫的天下。中醫真的行將入木了嗎?不,中醫博大精深,在很多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西醫是“治人的病”,中醫是“治病的人”,揭示了中醫的優勢在于重視整體,重視人的個體差異。另外,中醫在“治標治本”、“治療未病”、醫療保健、治療疑難雜癥等方面,都具有西醫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中西醫是在兩個不同的哲學體系下產生出來的不同科學,我們很難用西醫的理論解釋中醫現象,也很難用中醫的理論解釋西醫的現象。對待中醫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它,因為它畢竟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療效顯著。

    弘揚祖國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責任尤其重大。然而中醫藥教學存在著很多的弊端,例如:重視技術,忽視德育;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更新;教法簡單枯燥,缺少臨床實踐機會;內容龐雜而教時安排較少,等等。那么如何搞好中醫藥教學,使中醫藥教學跟上時代步伐呢?我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一、培養學生對中醫藥學的熱愛之情、獻身之志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當學生對學習發生興趣時,總是學習積極主動,樂此不疲。教師要利用中醫藥學的特點點燃學生的興趣,比如講述名人軼事,中醫諺語典故,參觀標本室,參加采藥實踐,辨別中草藥材,或進行知識搶答賽,等等。例如用扁鵲治病的典故,或電視劇《神醫喜來樂》的片段,激發學生學習中醫藥的興趣。只有興趣還不夠,還要在以后的中醫藥學習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中醫事業的熱愛,并堅定獻身中醫藥事業的志向。因此,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志趣,教師還應不斷地對他們進行人生觀和理想的教育,引導他們為繼承祖國的醫療事業而奮斗終身。

    二、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

    1.根據學校類型及培養目的進行分層次教學,科學設置課程及課時。對于致力培養臨床中醫師及中醫藥科研人才的學校,課程設置要完備,課時要充足。對于中高職學校,培養西醫為主,粗知中醫的兩用人才,課程可選擇的安排。要求每一位中醫工作者熟練掌握兩套醫學體系從事臨床工作,是很困難的,這樣會造成“中不中,西不西”,并且很容易使得中醫醫師在臨診時丟失中醫的基本特色。應該多元化培養中醫院校學生,使其適應社會、醫療的需求。將中醫院校的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分別培養成為不同中醫人才的醫師,為中醫醫學體系的生存、繼承、繁榮和發展而工作。

    2.適當更新教學內容。中醫中藥學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更新緩慢,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把現代科學的前沿科研成果融入到中醫藥學的教學中去。例如,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之功,現代臨床證明其還具有明顯的平喘鎮咳祛痰作用,還可治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哮喘等疾病;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泄熱之功,現代臨床驗證其還有降脂作用;茯苓具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寧心之功,現代臨床驗證其還有抗腫瘤作用,治療各種惡性腫瘤。從銀杏葉里提取的銀杏黃酮可治療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從青蒿里提取的青蒿素可治療瘧疾等。

    3.在中藥學的教學中,還要有比較、有鑒別地橫向聯系講解,譬如說用于安胎的藥物很多,但作用機理不同,適應證也就有所不同,如黃芩可以清熱安胎,砂仁可以行氣安胎,白術可以益氣安胎,杜仲可以補腎安胎,等等。另外,在教學中還要有機地縱向聯系進行講解,譬如說講半夏時,通過配伍生姜即小半夏湯可用治痰飲犯胃之惡心嘔吐,通過配伍陳皮即二陳湯可用治濕痰咳嗽,而通過配伍厚樸即半夏厚樸湯可用治梅核氣,這就充分體現了中醫辯證用藥、遣藥組方的整體觀念。

    三、進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

    1.變以教師講解為主,為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在上課之前布置自學思考題,學生圍繞思考題先自學查資料。例如火麻仁的臨床應用,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火麻仁的藥性:味甘,性平,歸脾、大腸經;功效:潤腸通便;臨床上用于腸燥便秘。難點例如中藥有關臨床的實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述,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加強趣味性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在教學中適當穿插名人事例、中醫典故、中醫諺語等,教學形式靈活多樣,采用課堂討論,組織知識競賽,等等,寓教于樂,以激發學生學習中醫藥的興趣。另外,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參加野外采藥辨藥與臨床觀摩,強化實踐教學,要求學生積極動手、細心觀察,驗證所學知識,從而把書本知識與教學實驗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學習中藥學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在臨床中實際應用中藥的創新能力。

    3.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多媒體教學直觀性強,便于學生理解。如在講述何首烏的性狀特征時,形容其斷面具“云錦狀花紋”,學生往往很難想象出其真實原貌,計算機多媒體成象系統可將何首烏藥材的形狀及斷面特征反映在電腦屏幕上,學生一目了然,教師無需板書,節約的時間可用于將重點難點講解透徹,例如對一些目前應用最廣的生藥和國內外正在研究的新動向可以重點講解。另外,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大量的教學信息預先貯存在計算機內隨時調用,也可以方便地將多種生藥進行比較,使學生更清楚地理解各種生藥的差異,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我們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大膽進行中醫藥學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刻苦鉆研中醫藥學教學業務。我們的中醫藥學教育要致力于培養獻身中醫藥事業的接班人,致力于中醫的傳承和發展,致力于中醫藥這個寶庫的寶藏的挖掘。因為只有中醫的精髓得以真正發揚光大,中醫藥能夠更好地造福于人民,中醫學整個醫療體系能夠更科學地加以闡述,才會使得中醫這門古老的醫學煥發青春光芒。

    參考文獻:

    [1]謝鳴.方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

    [2]高學敏.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6.

    第3篇:中醫學與中醫藥學范文

    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對中醫藥學論文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當科學數據成為一種資源,支撐著科學研究的第四范式——數據科學時,對中醫藥學科學研究的推動作用將與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發揮同樣重要的作用。 

    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工程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以文摘數據庫建設為起點。由于吳蘭成研究員的遠見,在數據庫建設之初就與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的MEDLINE數據庫采用了相同的建設模式,即運用主題標引的方法加強數據庫的查全率與查準率。為了貫徹這一思想,首先必須建設與《醫學主題詞表》(MeSH)相配套的中醫藥學主題詞表,才能夠實現主題檢索。中醫藥學主題詞表采用了與MeSH詞表相一致的結構,把其未收錄的、而在中醫藥科學文獻中又頻繁出現的概念編制成中醫藥學主題詞表,用于中國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的標引。經過主題詞標引的中國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具有更為精確的查準率和更為全面的查全率,成為當時國內外主要應用的中醫藥文獻數據庫。在數據庫建設初期,收錄了國外多語種期刊發表的與中醫藥相關的文獻;后來由于經費和人員等原因,不再收錄中文以外的文獻,文摘量也逐漸減少。進入21世紀后,受清華同方、萬方數據等全文數據庫的影響,中國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的建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用戶量逐漸減少。但隨著信息爆炸,無效文獻越來越多,單憑關鍵詞檢索越來越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主題詞檢索又引起了用戶的注意。因此,到目前為止,文摘型的中國中醫藥期刊文獻數據庫憑借著其特有的主題詞標引,依然吸引著一批用戶。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對數據需求的不斷增加,國家在科學研究基礎條件建設方面逐漸加大投入,對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經費的投入也不斷加大,此時產生了一大批單表型數據庫,如中國中藥數據庫、中國方劑數據庫、疾病診療數據庫等。這批數據庫的建設主要是為了滿足臨床和科研人員對某一方面數據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中醫藥數據庫群逐漸形成,中醫藥科學數據平臺初見雛形。 

    20世紀90年代末期至21世紀初期,是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工程最為活躍的時期。由于多學科的介入,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等一批具有強大計算機研究實力的單位形成合作關系,開展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研究。與此同時,由于國家經費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對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的要求不斷提升,加之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單位的規模均偏小,因此,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虛擬研究院應運而生。 

    在此期間,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轉向了結構型數據庫,試圖通過數據拆分、數據清洗、數據關聯實現數據間關聯關系的發現。通過不斷的磨合,最終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與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建立了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開發與建設中醫藥科學數據平臺,這項合作至今已經持續了17年。在此平臺上,我們建立了中藥基礎數據庫,實現了中藥數據間的關聯檢索與統計功能,能在數秒內完成所有中藥的歸經、性、味統計,化學成分與中藥關聯檢索,中藥與功效關聯檢索等;中藥藥理數據倉庫基于8個軸,實現了中藥材、化學成分的藥理作用頻次、藥理實驗頻次排序及相關文獻關聯;中國中藥化學成分數據庫實現了化學成分與實驗條件的關聯;還有一大批疾病數據庫,實現了各種疾病證候、癥狀、方劑、中藥、西藥的統計,以及診斷標準的關聯等。在中醫藥科學數據平臺上建設了42個結構型數據庫,并實現免費共享。 

    中醫藥信息研究單位規模都相對較小,人員結構不盡合理,僅依靠1~2個中醫藥信息研究單位難以承擔如此浩大的工程。為此,建立了中醫藥科學數據工程虛擬研究院(以下簡稱虛擬研究院)。虛擬研究院相對穩定,但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成員最多時有37個中醫藥大學、學院、研究院所及西醫相關單位和計算機研究相關單位參與建設。虛擬研究院之所以能夠相對穩定,并一直持續到現在,主要是其組成結構、運作模型及操作平臺相對合理。虛擬研究院的組成結構是縱橫支撐,橫向為各組成單位是穩定的事業單位組織,保證了組織機構的穩定性,縱向是各數據庫形成的課題組,保證了參加人員的穩定性。其運行機制主要是依托課題項目,按課題項目的運行機制,同時實行協調管理,即人力集成虛擬化、組織結構柔性化、知識產權模糊化、并行作業分布化。虛擬研究院的操作平臺是面向Intemet的中醫藥異地、遠程、同步數據共建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部署了3級審校程序、3級權限管理程序,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中醫藥科學數據共建。 

    目前,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工程正在向提高數據質量、服務臨床與科學研究需求方向努力。同時,隨著大數據理念及數據科學理念的逐步發展,數據應用理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正在探索通過Hadoop平臺上的MapReduce,在計算機上從全文本數據中自動抽取所需要數據,實現數據的半自動結構化和半自動關聯,并逐漸回歸中醫藥數據的本體,不再追求從所有數據中發現中醫藥的一般規律,而是基于1個醫生、1個科室、1個醫院、1個流派的全數據發現具有個體化特征的經驗性規律。隨著國家科技立法的進程不斷推進,中醫藥科研數據匯交最終能夠實現,為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工程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而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工程的持續推進,最終也將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2中醫藥信息標準建設工程 

    中醫藥信息標準建設工程也是一個長時間持續推進的工程。中醫藥信息標準的研制最早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建設的中醫藥學主題詞表,該詞表規范了中醫藥文獻檢索的主題詞,開創了中醫藥信息標準研制的先河。20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開展了中醫藥名詞術語標準的研究,并了一批國家標準和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標準。除了這些標準外,為了協調全國的數據庫建設工作,研制了一批必須的標準表,放置在共建平臺上供建庫使用。這批標準表雖然不是公開的標準,但在中醫藥科學數據庫建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劃“中醫疾病分類代碼等基礎標準示范研究”中設立了16個中醫藥信息標準課題,這些課題的設立和完成極大地推進了中醫藥信息標準的研制工作,并為此后的中醫藥信息國際標準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1國際標準化組織 

    進入21世紀后,中醫藥信息國際標準的研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最先開展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中醫藥信息標準研制是從健康信息技術委員會(TC215)開始的。在此之前,中醫藥信息標準從未進入過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視野,而我國中醫藥信息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也從未參與到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標準研制工作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具有開展中醫藥主題詞表、中醫藥學語言系統、中醫臨床術語系統的研制工作基礎,所以崔蒙、李海燕等主要在ISO/TC215的語義工作組(WG3)進行標準研究工作。當時ISO/TC215的與會專家認為醫學信息學的語義標準已經完全能夠涵蓋中醫藥信息學的需求,認為中醫藥沒有獨立的信息模型。為此,崔蒙、李海燕及其研究團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說明中醫藥信息學不僅在內容上與醫學信息學有所區別,而且在信息模型上也有所區別,最終得到了國際醫學信息學專家的認可。標準的最基本要求是專家共識,國際標準的最基本要求是專家共識基礎上的國家實體的認同,因而,獲得國際醫學信息學專家的認同,為此后中醫藥信息國際標準研制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在于C215中說服國際醫學信息學的專家認同不存在東亞、東洋、東方等以地區命名的傳統醫學的概念,認同中醫藥學已經是一個國際通用性的醫學,研制中醫藥信息標準是具有國際意義的。 

    2009年,ISO成立了中醫藥技術委員會(TC249),其中第五工作組為名詞術語和信息工作組。由于該工作組的工作范圍與7C215有所交叉,經ISO/TC215與ISO/7C249協調建立了聯合工作組(JWG),即TC249的JWG1(信息學聯合工作組)和TC215的JWGQ(中醫藥信息學聯合工作組),負責協調需要由2個技術委員會共同完成的中醫藥信息標準的研制工作。TC249的建立進一步推動了中醫藥國際信息標準研制工作的開展。 

    到目前為止,ISO已經了3項中醫藥信息標準,均由我國主導研制。(1)“ISO TS 17938:2014中醫藥學語言系統語義網絡框架”于2014年,由崔蒙研究員作為負責人,該項標準規定了中醫藥學語言系統的語義類型、語義概念及語義關系,并對其進行了詳細定義。該標準的提出不僅規范和支持了中醫藥學語言系統的建設,還為中醫藥學術語系統和本體創建提供了語義標準,為中醫藥學語言系統和統一的醫學語言系統映射提供了支持,對中醫藥學術語信息的交換具有重要意義。(2)“ISO TS17948:2014中醫藥文獻元數據標準”于2014年,由崔蒙研究員作為負責人,該項標準規定了中醫藥文獻元數據標準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覆蓋中醫藥學領域具有共性的全部元數據內容,為中醫藥學文獻資源提供了一套通用的描述元素。它能規范、科學、合理地描述中醫藥學文獻,提供有關中醫學文獻的標識、內容、分發、質量、限制和維護信息,以支持中醫藥文獻的收集、存儲、檢索和使用,促進中醫藥文獻資源的交流與共享,對中醫藥文獻資源的系統保護和深度利用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的這2項標準是迄今為止ISO首次的中醫藥信息標準,對中醫藥術語信息系統和文獻信息系統的建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3)“ISO/TS18790-1:2015中醫藥信息標準體系框架與分類”標準于2015年,由李海燕研究員作為負責人,該項標準是ISO/TC215與ISO/7C249的首個聯合工作項目,實現了中醫藥信息標準體系的頂層設計,有助于中醫藥行業內部共識及其與大健康信息標準之間的銜接,對于中醫藥信息標準體系建設、信息標準制修訂、規劃計劃制定等具有深遠意義。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展的疾病分類代碼11版(ICD11)的研制工作,首次將傳統醫學納入其中,專門開辟了ICTM一章。ICD11采用了與以往各版都不同的形式,將本體的概念引入了ICD11的修訂中,以醫學臨床術語系統(SNOMED CT)為其術語池,解決精確診斷的問題。因此ICTM也必須采用傳統醫學術語系統作為其本體支撐。目前,中醫藥臨床術語系統是最佳選擇,但由于未能與日、韓達成統一意見,術語池的構建工作處于被擱置狀態。無論如何,ICTM出現在ICD11中,是中醫藥信息標準國際化的一大進展。 

    第4篇:中醫學與中醫藥學范文

    論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到中醫藥教育和事業的未來。在高等中醫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醫規律;適合需求,培養復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關鍵,改革教學模式;強調源頭,提高教師素質:更新觀念,教育要與時俱進。

    中醫藥教育是中醫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層次、多專業的中醫藥教育體系,實現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規模化、規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川。在對中醫人才的培養和中醫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21世紀對高素質中醫藥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在擴招、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的新形勢下,對中醫藥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到中醫藥教育和事業的未來。然而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十分艱巨的系統工程,沒有現成的規模可以照搬,需要進行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與探索。中醫藥院校作為中醫藥教育的載體和執行者,在進行高等中醫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醫規律

    1.1正本清源,培養中醫人才近來有人發起了“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的網絡簽名活動,雖然終究只是一場網上鬧劇,但涉及人數上萬人,其中不乏我們中醫藥院校培養的“人才”。這對我們目前的中醫藥院校教育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有必要正本清源,培養專業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醫人才。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醫藥院校必須按照中醫藥學自身發展規律辦事,必須以中醫中藥知識的教學為核心,汲取現代多學科知識(包括西醫知識)為我所用,發展自己,壯大自己。西醫知識要學,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也要教,但主從關系一定要明確,中醫院校首先強調的是中醫思維方式的培養、中醫理論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醫也好,其他學科知識也好,都是為了中醫發展的需要。

    作為中醫藥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必須首先要解決對中醫的思想認識問題,明確立場觀點。培養的人才要信守中醫,否則只能培養假中醫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醫藥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以中為主,西為中用,衷中參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為主,甚至甘愿屈于從屬地位。

    1.2尊重規律,服從中醫理論體系,中醫學是我國獨有的一門醫學類應用專業學科,在自然科學高等發展的當代有,其獨特而完整的理論體系,也不能為現代醫學所診釋,而與西醫學按各自的客觀規律而彼此獨立的自我發展。中醫學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是其在獨特理論體系指導下的強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為一門學科都有其內在的必然聯系與規律,任何專業的教學均必須服從其專業知識結構的特點,中醫學也不例外。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專業教育中,學科的專業知識是內容,教學方式是形式,在教學內容與形式矛盾統一中,應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內容。同時中醫學又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學科。所以在中醫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不能單純追求教學形式上的完美,必須充分尊重和服從中醫學的特殊規律,體現中醫學的理論為出發點,以增強學生的中醫學理論知識為根本,以掌握、提高臨床治病能力為指導思想。脫離中醫學基本規律的教育教學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養模式,會嚴重影響中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甚至培養的學生不再是中醫學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適合需求,培養復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構筑新型中醫人才中醫藥院校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中醫人才。中醫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因此,在具體人才培養上,必須注重從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協調發展來構筑新型復合型中醫人才,以提高學生競爭能力,緩解就業壓力。首先教學中,要構建以中醫藥學科、中西醫結合學科為主體,與現代多學科相結合的綜合知識體系。其次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具體舉措有:第一,調整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許多教研室結合各自特點,認真抓好課程的整體設計,在理論、實踐教學內容上重新進行了構建和改革,加大實踐教學投入和實踐教學比重;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使醫學生能夠“早臨床、多臨床,早實踐、多實踐”。第二,改革教學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結合。第三,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盡可能地使教師具有扎實而系統的理論功底,豐富而有用的實踐積累和經驗,科學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善于總結和升華實踐經驗。第四,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增加臨床教學基地。加強與各級中醫院、中藥廠、飲片廠及中醫藥研究機構聯系,建立穩定持久良好關系,擬在非直屬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實習醫院及中藥教學基地、中藥實習基地等不同層面,建立教學基地網絡,同時注重實習過程管理,嚴格考核制度,確保臨床實踐教學質量。第五,開展創造性教學活動。理論教學要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問題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以往存在的以“三個中心”(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為主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突出對學生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的培養,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啟發性教學。臨床教學中將繼續推進高水平的臨床病例分析和疑難病例討論,堅持實習醫師值班制度,門急診小手術盡量安排實習生作第一助手等,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六,積極開設選修課和第二課堂活動。每學期都為學生開設近20門選修課。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學生興趣和性格的多樣化。在教師正確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營造民主、寬松的教育氛圍。第七,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科研學術活動。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另外醫學生素質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教育等幾個方面。現代高等醫學復合型人才的素質應該是綜合全面的。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工作,不僅是對醫學專業知識的傳授,還擔負著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并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從中醫學的現代化與國際化發展趨勢看,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將是人才需求的重點。為此,高等教育應強化基礎學科,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基礎寬厚、適應力強的實用型復合人才。注重不同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通過開設綜合性課程、增設選修課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質。同時,注重科學精神、人文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追求真理、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形成認真踏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鑄就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品質,訓練填密嚴謹、辨證創新的科學思維,掌握符合實際、揭示規律的科學方法。突破培養“專門高級人才”的教育觀念,實現專門的知識、能力、素質與廣泛適應性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能力結合的高素質醫學服務型人才。

    2.2人才培養,突出層次類型教育的價值取向實質是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的體現,也就是說教育要滿足社會的需要,適應社會的經濟,政治要求,促進社會的進步發展,但同時也要滿足受教育者個體的需要,為實現求職和成長創造條件。因此,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不同層次的各類中醫人才。由于中醫藥教育價值取向受中國傳統教育價值取向的影響很深,長期忽視整體價值,壓抑個性發展,不利于中醫藥創新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帶來了發展的盲目性,培養模式的單一性和人才培養的不全面性。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醫人才,包括專科、本科、研究生多種層次,中醫、中藥、中西醫、管理、營銷多種方向,科學研究、臨床醫師、管理、國際交流多種類型,因此,作為中醫藥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突出層次,區分類型,設置相應的教學計劃,開設合適的課程。

    3抓住關鍵,改革教學模式

    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是采取什么教學模式及其配套的學制、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體系及教材等方面。中醫學的教育由中醫學、西醫學和社會科學、外語、計算機等通識教育課程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學完和掌握這些知識,非常困難,因此在學制要增設7或8年制,以培養高素質的中醫人才。中醫藥院校教材的分科越來越細,但在基本理論、辨證論治及理法方藥方面存在大量重復內容,因此必須,緊緊圍繞培養目標,優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同時也可以參考國外教學模式,實行PBL(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打破學科和課程限制,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問題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減少課時總數,減少必修課門數,大量增設選修課,實行學分制,以人為本。注意加強學生臨床能力的培養,包括加大臨床實習和見習時間,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引入SP(標準化)病人進行臨床考核等。

    4強調源頭,提高教師素質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業在于教師,“大師比大樓更重要”。正如周濟部長指出:高校的發展,第一位的、起關鍵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師隊伍。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素質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目前,我國中醫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種客觀情況,教師的中醫學臨床素質及其對中醫學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養高質量中醫學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為制約中醫藥教育的環節。要堅持教授講課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制度,強化教師考核制度,鼓勵教師脫產學習或在職進修,鼓勵院校之間及國內外教師間進行交流,著眼培養素質全面、專長明顯的新型師資。

    5更新觀念,教育要與時俱進

    第5篇:中醫學與中醫藥學范文

    關鍵詞:高血壓;血管重構;中醫藥;綜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34

    中圖分類號:R259.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1-0134-03

    Research Status of TCM Intervention of Vascular Remodeling in Hypertension QU Fan, YANG Xi-yan (Department of Geriatric Medicine,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Vascular remodeling is an important pathological link of maintaining and developing high blood pressure. TCM has the advantage of comprehensive regulation effects with multiple channels, multiple links and multiple targets. Applying TCM treatment in vascular remodeling is a good point cut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tion.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CM treatment of vascular remodeling in hypertention,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idea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hypertension; vascular remodeling; TCM; review

    目前,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估計全國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其中高血壓患者2.7億[1]。長期高血壓易導致心、腦、腎、血管等靶器官功能性損害和器質性病變,其中以血管功能失衡及損傷修復引起的血管重構是高血壓維持、發展的關鍵病理環節。因此,尋求高血壓血管重構的有效干預藥物、干預靶點,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中醫藥具有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的綜合調節作用,能夠預防、減輕,甚至逆轉高血壓血管重構。本文就中醫藥干預高血壓血管重構的研究現狀作一概述,以期為中醫藥治療高血壓提供思路。

    1 辨證分型研究

    老年高血壓病患者頸動脈硬化、左室構型與痰證、血瘀證及痰瘀互結證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血瘀證與痰瘀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均增高,但痰瘀組IMT較血瘀組明顯,痰瘀組左室構型以向心性肥厚、離心性肥厚為著[2]。評估120例不同證型高血壓病患者的血管重構情況,結果顯示肝陽上亢證患者發病年齡較輕,血管重構的程度較輕;

    基金項目: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201007003-03)

    通訊作者:楊錫燕,E-mail:

    痰濕壅盛證炎癥反應、胰島素抵抗與血管重構關系密切;肝腎陰虛證、陰陽兩虛證病程較長,多同時伴有靶器官的損害,血管重構程度較嚴重[3]。將124例高血壓患者分為肝火亢盛、陰虛陽亢、陰陽兩虛和痰濕壅盛證,觀察中醫證型與IMT、彈性及順應性的關系,結果顯示肝火亢盛證患者血管受損的程度較輕,僅表現為血管彈性及順應性的減低,無明顯IMT增厚;陰陽兩虛、痰濕壅盛型除血管阻力及搏動指數明顯增高外,IMT較正常組顯著增厚[4]。此外,觀察105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中醫證型及頸動脈血管重構的情況,并以35例正常人作對照,結果顯示肝火亢盛證24例(22.9%)、陰虛陽亢證37例(35.3%)、痰濕壅盛證16例(15.2%)、陰陽兩虛證28例(26.7%);高血壓患者平均內膜增厚數、平均斑塊形成數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其中肝火亢盛證、陰虛陽亢證患者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指標明顯低于陰陽兩虛證、痰濕壅盛證組(均P

    2 中藥復方研究

    2.1 天麻鉤藤飲

    采用二腎一夾方法制備腎性高血壓大鼠模型,運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干預8周,結果表明天麻鉤藤飲可改善腎性高血壓大鼠中動脈、小動脈的血管重構現象,其機制可能與其降低血管局部組織內皮素含量有關[6]。此外,鉤藤復方可以降低胸主動脈中膜厚度、中膜膠原面積百分比、Ⅰ型膠原蛋白,具有抑制血管重塑的作用,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遷移,從而減少間質分泌和血管壁結構重塑[7]。

    2.2 芩丹膠囊

    運用芩丹膠囊(黃芩、黃連、鉤藤、桑寄生、益母草、丹參、川芎、地龍等)干預老年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HR)12周,結果表明芩丹膠囊不僅能夠有效降低SHR血壓,而且可以顯著降低胸主動脈外膜Ⅰ、Ⅲ型膠原mRNA及蛋白的表達,提示芩丹膠囊具有抑制動脈血管外膜重構的作用[8]。

    2.3 血脂康

    運用血脂康干預SHR 8周,觀察胸主動脈血管重構細胞外基質蛋白和膠原蛋白的變化,結果顯示高劑量血脂康組管壁/腔比值明顯低于模型組(P

    2.4 潛陽合劑

    運用潛陽合劑(地黃、鉤藤、牡蠣等)干預SHR 8周,結果顯示潛陽合劑高劑量組大鼠胸主動脈血管外徑、內徑、血管中膜橫截面積、血管橫截面積較模型組減小(P

    2.5 天麻、鉤藤、石決明、牡蠣、牛膝混合劑

    運用天麻、鉤藤、石決明、牡蠣、牛膝混合劑(平肝潛陽法)干預SHR 4周,結果顯示平肝潛陽法可以降低大鼠收縮壓,顯著降低胸主動脈中膜厚度、中膜厚度與腔內徑比值,逆轉主動脈壁平滑肌細胞表型變化,增強動脈壁脂聯素mRNA及蛋白的表達,提示平肝潛陽法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SHR血壓,而且明顯逆轉動脈血管重構,其機制可能與上調血管脂聯素表達有關[11]。

    2.6 復方丹參滴丸

    運用復方丹參滴丸干預SHR,結果顯示在有效降壓的同時,早期、長期聯合運用復方丹參滴丸,可能通過減少基質金屬蛋白酶-2、內皮素-1表達及增加層黏連蛋白表達來遏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長率,從而改善血管壁的重建和增厚[12]。

    2.7 清熱降壓方

    運用清熱降壓方(黃連、鉤藤、澤瀉)干預SHR 8周,結果顯示清熱降壓方能降低血清Ⅳ膠原(ColⅣ)和轉化生長因子-α(TGF-α)含量,抑制胸主動脈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表達,降低主動脈平滑肌細胞CD62P含量,提示清熱降壓方可以抑制SHR胸主動脈重塑,其機制降低血清ColⅣ和TGF-α含量、抑制主動脈bFGF表達、降低主動脈平滑肌細胞間的黏附有關[13]。

    2.8 腦心多泰膠囊

    將陰虛陽亢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對照組(培哚普利)20例和治療組(培哚普利加腦心多泰膠囊)20例,結果顯示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呈明顯下降趨勢,療效優于對照組(P

    3 單味藥及有效成分研究

    3.1 半邊蓮生物堿

    在飲水中加入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劑L-NAME制備高血壓大鼠模型,觀察半邊蓮生物堿對高血壓大鼠腦動脈內皮素-1表達的影響,顯示半邊蓮生物堿可抑制高血壓大鼠腦基底動脈內皮素-1 mRNA和蛋白的表達,提示半邊蓮生物堿在預防和治療高血壓誘發的腦血管重構中起重要的作用[15]。

    3.2 燈盞細辛

    運用燈盞細辛注射液干預SHR血管重構,結果顯示燈盞細辛組心肌間質膠原面積、含量及膠原容積分數較對照組明顯減少,提示燈盞細辛注射液能明顯改善心肌間質及血管重構[16]。

    3.3 冬蟲夏草

    采用縮窄左腎動脈復制兩腎一夾型高血壓模型,觀察冬蟲夏草對心肌肥厚、血管重構的影響,結果顯示冬蟲夏草可降低心臟肥大指數、血管壁厚與內徑比值,提示冬蟲夏草能改善高血壓大鼠心肌肥厚及血管重構[17]。

    3.4 粉防己堿

    采用兩腎一夾法制備腎血管性高血壓大鼠模型,運用粉防己堿干預8周,結果顯示粉防己堿可以降低大鼠尾動脈、冠狀動脈、腎小動脈管壁厚度和壁/腔比值,減少腎小動脈管壁平滑肌細胞數,提示粉防己堿可有效防止腎血管性高血壓大鼠血管重構[18]。

    3.5 姜黃素

    運用姜黃素干預SHR血管重構6、12周,結果顯示高劑量姜黃素組(400、200 mg/kg)頸動脈中膜厚度小于模型組(P

    3.6 黃芪、紅芪超濾物

    分別運用黃芪、紅芪超濾物干預鹽性高血壓大鼠4周,結果顯示黃芪超濾物與紅芪超濾物能明顯緩解鹽性高血壓大鼠胸主動脈血管壁異常增厚,抑制大鼠血壓的異常上升與體質量的異常下降,提示黃芪超濾物與紅芪超濾物緩解血管壁重構是可能其降壓機制之一[20]。

    4 問題與展望

    血管重構既是維持血管穩態的適應性生理過程又是許多重要血管疾病共同的關鍵病理環節。運用中醫藥干預高血壓血管重構,是高血壓防治的切入點,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中醫藥干預高血壓血管重構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臨床研究方面,缺乏高質量的臨床試驗來驗證中醫藥治療高血壓血管重構的療效。②基礎研究方面,中藥復方干預高血壓血管重構的藥效物質基礎、整合調節機制研究較少,作用機理有待明確。③轉化應用方面,基礎研究證實有效的方藥,缺乏有效的轉化應用。針對上述問題,應從以下方面展開研究:①借助循證醫學,開展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提高中醫藥治療高血壓血管重構的證據等級;②基于網絡藥理學、系統生物學,揭示中藥治療高血壓血管重構的整合調節機制;③基于轉化醫學理念,將基礎研究證實治療高血壓血管重構有效的方藥,及時應用于臨床,促進基礎醫學和臨床應用之間的相互轉化。

    參考文獻:

    [1]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11.

    [2] 顧衡強,陳國通,鄒襄谷,等.老年高血壓頸動脈硬化左室重構與中醫證型關系的研究[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6,16(4):1-3.

    [3] 王英杰,胡婉英.原發性高血壓病人血管重構與中醫證型相關關系的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5(1):11-13.

    [4] 王玉燕,龔乃鵑,董瑾瑩,等.高血壓病中醫證型頸動脈血管內-中膜厚度、彈性及順應性的相關性研究[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9(5):269-270.

    [5] 段開駿,劉潔,白春錦,等.不同中醫辨證分型的高血壓患者頸動脈血管重構變化[J].中醫藥學刊,2006,24(5):893-896.

    [6] 莫雪妮,楊益寶,黃紹湘,等.天麻鉤藤飲對高血壓大鼠血管重構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9):149-152.

    [7] 劉宇,魏國,金迪,等.鉤藤復方對RH 大鼠動脈壁形態學及主動脈C1CF 含量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2,39(2):362-363.

    [8] 郭雪峰,張繼東,姜紅,等.芩丹膠囊對老年自發性高血壓大鼠血管外膜Ⅰ、Ⅲ型膠原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11):1178-1182.

    [9] 林忠偉,王卓,朱桂平,等.血脂康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血管重構及膠原蛋白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5,23(3):256-260.

    [10] 劉春,蔣梅先.潛陽合劑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胸主動脈重構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2):205-206.

    [11] 鐘廣偉,李煒,陳民敬,等.天麻、鉤藤、石決明、牡蠣、牛膝混合劑對高血壓大鼠血管重構的影響[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8,16(9):812- 815.

    [12] 葉武,葉美顏,馮培芳,等.復方丹參滴丸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血管壁重建的干預及可能機制[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7,15(3):181-184.

    [13] 孫敬昌,李運倫.清熱降壓方防治自發性高血壓大鼠血管重塑機制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9(4):313-315.

    [14] 王國印,方邦江,楊建梅,等.中藥腦心多泰膠囊聯合治療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患者對頸動脈重構的效果[J].心臟雜志,2010,22(3):376- 378.

    [15] 林雪群,祝高春.半邊蓮生物堿對高血壓鼠腦動脈血管重構的作用[J].神經解剖學雜志,2013,29(1):79-83.

    [16] 周建中,雷寒,陳運貞,等.燈盞細辛注射液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心室及血管重構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2):122-125.

    [17] 吳秀香,李淑云,馬克玲,等.冬蟲夏草對腎性高血壓大鼠血管重構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5,18(1):46-47.

    [18] 彭韜,李慶平.粉防己堿對腎性高血壓大鼠小血管重構的影響[J].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3(1):8-10.

    [19] 謝駿,胡B,毛家亮.姜黃素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血管重構的作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4(12):1737-1742.

    [20] 王志旺,劉永琦,魏舒暢,等.黃芪、紅芪超濾物對高血壓大鼠抗氧化及血管形態學的影響[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4,34(19):1650-1653.

    第6篇:中醫學與中醫藥學范文

    關鍵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德育滲透;分層教學

    中醫藥理論與傳統的中國哲學密不可分。在教育行業中,很多教師、學者喜歡引用國內外教育界的科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并收獲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對于傳統中醫藥理論在教育界的發掘、推廣卻研究甚少。故此,作為一名中醫藥專業的教師,以中藥炮制學的教學為例,簡要剖析中醫藥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發展和應用。

    1“整體觀念”的含義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1.1“整體觀念”的含義

    “整體觀念”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的是人體內外環境的和諧統一,既包含了人體內部環境的統一性,也注重人與自然的統一性。

    1.2“整體觀念”的課堂生態系統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

    課堂生態是教學環境與教學系統相互作用的統一體,教師、學生、課程這三要素構成了課堂生態的主體結構,而教學便是將教師、學生、課程有機串聯起來的動態過程。教師和學生以課程為媒介,進行正向和反向交流,通過進行“物質”(教學內容)、“能量”(情感、態度、信念等)轉換和交流等,從而實現該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1]。教學中的“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體現出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是不可缺少的程序,而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要備這些內容,更是要深入實踐,備好實踐環節,才能實現教、學、做的統一。例如,中藥炮制學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中藥炮制理論、工藝、規格、質量標準、歷史沿革及其發展方向的應用性學科,要求學生不僅僅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對一些常見中藥材按照規范進行炮制操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整體觀念”來努力優化課堂生態系統。這一優化包含了微觀教學環境———“人的因素”(教師和學生)的優化以及宏觀教學環境———學校環境(教室、實驗室、實訓中心)和社會環境(中藥炮制飲片廠等實訓基地)的優化。只有將微觀教學環境和宏觀教學環境均納入到教學的整個環節中來,才能實現“天人合一”,教學的“整體觀念”便充分體現出來,中藥炮制學的課堂生態系統才能實現持續的良性動態平衡。

    1.3以“整體觀念”進行知識點的耦合與傳導是提升教學水平的有效方法

    作為一名教師,教好學生的前提是自己的專業素養過硬,但掌握專業知識并不等于就能夠教好學生。每一門課程的教學都會分成各個章節,并包含了多個知識點,而每一次教學只能講授很少的一部分。要把課講好,不僅僅要備好每一章節的課,更要把整本教材進行通讀,要把整本書甚至是延伸至教材外的許多知識點在腦中串聯,以一種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反哺于學生,才能夠將知識行之有效地傳授給學生。這種巧妙拼接知識點的耦合與傳導的備課方法便是貫徹了“整體觀念”。以中藥炮制學為例,中藥炮制方法按炮制順序分為凈制、切制和炮制三大類,教學過程中又按照總論和分論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總論中的基本理論知識貫穿在分論中的每一味藥材的炮制過程中。除此之外,分論中的每一味藥材的炮制方法也進行了歸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共性”炮制方法的教學,然后再對每一味藥材的“個性”特點進行講述,將學習的思路串聯起來,從而便于學生找出共性部分和個性部分,并以表格的形式總結出來。以白礬、石膏炮制方法為例,詳見表1。

    1.4“整體觀念”的教學是實現德育滲透的有效手段

    評判一名教師的教學水平,可分為三等:下等唯材施教,純屬紙上談兵;中等教用結合,傳授一技之長;上等教書育人,方顯德才兼授。德育滲透是指教育者根據教育目標和培養要求通過借助載體、營造氛圍、引導教育對象,使之接受有關的思想、觀點、作風、行為。德育滲透本身就包含了“整體觀念”,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以學科教學中豐富的素材、直觀的場景,向學生展示道德和價值準則,與德育灌輸相比而言,德育滲透更順乎自然,更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2]。在傳統中醫藥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教師要有“整體觀念”,將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和道德水平并重,采用德育滲透的方式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將德育的理念有機融合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在中藥炮制學的教學過程中,針對每一味藥材的教學,穿插一些古代醫學家和中草藥的故事,不僅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滲透德育。

    2“辨證論治”的含義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2.1“辨證論治”的含義及“辨證論教”的提出

    “辨證論治”是傳統中醫藥理論的又一基本觀點。古人在大量臨床觀察的基礎上,吸納當時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數學等知識,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模式,并力求把觀察到的復雜自然現象歸結為幾個簡單的基本概念和關系。“辨證”即是認證的過程,“論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經歷代醫家的發展和演繹形成了一個有著濃厚哲學思想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中醫藥理論體系[3]。在此,將“辨證論治”引入到教學中來,便賦予了它新的含義,可以稱之為“辨證論教”,即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2.2“辨證論教”即實現現代教學概念中的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首先,對于剛入學的新生來說,其對本專業的認知還是處于空白狀態,因此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要強調的是認知教學,學校開設的“教學認知周”便是很好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學認知周”,就是指在新生入學時,安排一周時間,通過帶領本專業的學生去以后將會從事的崗位熟悉工作,從而使得新生能夠對本專業迅速產生一種認識和認同感,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譬如像藥學專業的學生將會被帶至藥廠、藥店、醫院藥房、藥品批發、零售企業等一線實訓基地去參與整個生產、銷售活動。而對于即將走向實習崗位的學生來說,即可按照學生的畢業去向分層分班教學,設定模塊化方向,既保證知識的連貫性和傳承性,又滿足了學生的就業崗位需求。其次,對于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來說,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采用對證處理、分層教學的方式。譬如,在中藥炮制學的實訓教學中會發現,學生對于“炒法”這個簡單的操作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那些曾經在廚房有過烹飪經驗的學生,鏟刀運用得嫻熟,知識點傳授起來比較快,教學時只需要糾正其錯誤方式方法就可以了;而對于那些從未運用過鏟子的學生來講,“炒法”這一個動作便需要不厭其煩指導,并讓學生不停地反復練習,經過幾次的實訓課才能夠達到與前者相同的教學效果。

    2.3“辨證論教”即實現教學方法的靈活變通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要符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像理論知識可以采用講授法、類比法等教學;而實驗實訓便需要采用示教法、任務驅動法等。中藥炮制學的教學同樣如此,理論教學的講授和實驗實訓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實驗實訓課程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中醫藥傳統理論中的哲學思想,經過了幾千年歷史的積淀,依舊璀璨奪目,對當今的各行各業均有借鑒和指導意義。本文通過研究闡述了中醫藥理論“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在中藥炮制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顯示了中醫藥理論強大的生命力。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將進一步探索,以使得中醫藥理論古為今用,推動中醫藥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傳承。

    作者:王云峰 史菁菁 單位: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張筑生.高職院校德育體系整合創新[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

    第7篇:中醫學與中醫藥學范文

    論文摘要:中國加入WTO后,中醫藥留學生教育即面臨嚴峻的挑戰,也同時存在著更大的發展機遇。通過分析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現狀及入世對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影響,提出了發展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對策。

    目前,中醫藥已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評價“中醫藥是世界傳統醫藥的榜樣”,并向各國鄭重推薦。不少專家預言21世紀將是中醫藥世紀。由于人類經濟、文化和生活變革,疾病譜的變化、人口的老齡化、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生存環境的破壞和日益加重的污染,西藥的毒副作用,使人們的保健意識日趨增強,日益青睞于天然藥物、天然保健品和傳統藥物、傳統療法。全球范圍的中醫藥熱方興未艾。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各種類型的中醫藥機構。中醫藥在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國已被廣泛應用,歐美一些國家也在逐步解除對中醫藥的限制。部分國家將中醫藥納人醫療保險范疇,并在法律上予以認可,一些國家已開辦了中醫藥正規學歷教育。目前,在我國正式加人WTO以后,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經濟全球化對教育的挑戰,中醫藥留學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分支,也必將受其沖擊,從而帶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存在著更大的發展機遇,如何面對“人世”對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影響,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工作者應該研究的一個新課題。

    1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現狀

    從國內方面看,具有政府獎學金資格的高等中醫藥院校還較少,在國際上缺乏吸引力;許多高等中醫藥院校留學生教學和生活設施嚴重不足;個別院校只重經濟效益,忽視教育質量,影響了我國高等中醫藥對外教育的聲譽;有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不夠鍵全,部門之間因利益不均而各行其是的現象比較嚴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地區發展也很不平衡,社會化的服務和管理水平還難以適應留學生增加的需要;攻讀學位的高層次留學生的數量和質量也有待提高。從國際方面看,世界中醫藥留學生市場的竟爭日趨激烈,一些發達國家相繼開辦了中醫藥的正規學歷教育,從而爭奪了部分的中醫藥留學生生源市場。

    2入世對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影響

    我國加人WTO,對中醫藥留學生教育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從總體上說,它有利于擴大中醫藥留學生生源。中醫藥作為現代醫療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可和好評。目前,在我國學習的留學生中,除語言生外,學習中醫藥的人數位居第一。隨著21世紀“心身醫學”時代的到來,亞健康狀態及心理、精神疾病將占60%以上,國際社會回歸自然的趨勢不斷增加,各國對天藥物的研究日趨活躍,為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我國加人WTO,有利于提高中醫學的國際地位,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加人WTO后,中醫藥留學生教育面臨的競爭將更激烈,國(境)外中醫藥教育產業將進一步擴大,生源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對中醫藥留學生教育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3發展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對策

    3.1轉變觀念,作好準備,迎接挑戰面對加人WTO后的新形勢,中醫藥留學生教育必須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審時度勢,作好準備。首先,要熟悉和掌握WTO協議的主要內容及規則,找出中醫藥留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差距,認真分析、研究相應的對策,采取有效措施,如教育、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要從職能和政策上提供指導和支持,為擴大中醫藥留學生教育規模創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第二,各中醫藥院校要進一步練好內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競爭,要樹立開放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益意識和生存危機感、改革緊迫感和發展責任感,盡快走自我生存、自我壯大、自我發展的道路。第三,要善于從本地區、本校的實際出發,選擇具有優勢、特色的專業,如除開設中醫藥學歷教育外,應根據國(境)外學生的實際需要,大力開展短期教育,以吸引更多的因工作原因不能接受學歷教育的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

    3.2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面對“人世”的沖擊,各級教育、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根據國際市場競爭規范和我國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地參與中醫藥留學生教育政策的制定。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部門要切實重視中醫藥留學生教育工作,加強領導,通過調研,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發展戰略。

    就目前的中醫藥留學生教育宏觀形勢來說,有兩大因素不容忽視。一是留學生的費用問題。目前在我國,除少數高等中醫藥院校由國家提供的獎學金外,其他院校很少能拿出資金來設立獎學金,而且所能提供給留學生的勤工助學崗位又非常有限。因此,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亦成為吸引來華留學生的關鍵因素之一。一方面各高等中醫院藥校要拿出一部分資金設立留學生獎學金,以此吸引更多留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特別是中等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同時也要借助社會力量,爭取在學校設立各種類型的獎學金,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另一方面國家也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以便與國際接軌,如允許留學生在一定范圍內打工,及盡可能地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從而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二是語言問題。在英語已經成為國際通用語言的今天,開展對留學生的英語授課變得很重要。從目前的情況看,許多非英語國家都開始了對留學生的英語授課,而這一變化在吸引留學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各高等中醫藥院校應創造條件,盡可能地開展中醫類專業留學生的英語授課,并為此而編寫英文版中醫教材,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3.3加快中醫藥留學生教育改革,提高競爭力要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

    3.3.1教育內容的改革。隨著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增加,層次逐步提高,學習專業擴大,對高等中醫藥教育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各高等中醫藥院校要根據學科發展的特點,及時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和設置,改革教育內容,加快建設新形勢所需要的留學生教育體系和課程結構。在教學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教學計劃更有彈性以及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只有教學質量提高,才會提高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國際知名度,也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

    3.3.2教學手段的改革。先進的教學設備、教學手段以及良好的教學氛圍,對留學生來說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和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強有力的網絡化技術已使全球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的變革成為可能。所以應該加快信息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廣多媒體等新的教學手段,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3.3.3創辦跨國教學中心,加強聯合辦學,促進國際化人才培養。隨著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日趨發展,人們的時空觀念已起了很大變化,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日趨活躍,網上教學、聯合辦學、創辦跨國教學中心已成為當今時代教育的主要趨勢,要建立自己的網絡教學,改變陳舊的課程設置,補充新的教學內容,提高辦學層次和水平。

    第8篇:中醫學與中醫藥學范文

    關鍵詞:術語標準;小兒推拿;腧穴;英譯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4.004

    中圖分類號:R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4-0013-03

    Necessity and Suggestions to Including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in TCM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YE Xiao1, FANG Li2 (1.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2.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version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CM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enacted by different authoritative organizations worldwide. However,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have never been included in them. The article illustrated the necessity of including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CM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y, present state and specificity of these points. It also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of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such as different records of acupoints numbers, applications in the clinic and strategies applied in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accordingly, hoping that the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can be included in the further revised version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CM.

    Key words: standard terminologies;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English translation

    為適應頻繁的中醫藥國際交流,國內外相應組織或機構一直嘗試設立中醫藥國際術語標準。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1999年組織專家學者開展了“中醫藥名詞術語英譯標準化研究”項目,并出版了《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1];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04年了《中醫藥學名詞》[2];世界中醫藥聯合會2007年刊發了《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3];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2007年頒布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傳統醫學術語國際標準》[4]。但這些標準并未納入小兒推拿穴名詞條。

    小兒推拿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通過對腧穴或部位施予一定的手法操作,以此調節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方式改善小兒體質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一種保健與治療方式。很顯然,小兒推拿是中醫藥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而腧穴t是小兒推拿的基礎。鑒于此,筆者將從小兒推拿的歷史、現狀和穴名特殊性三方面,闡述將其穴名納入國際術語標準體系的必要性。同時,針對小兒推拿穴名的特點,筆者也將總結該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建議,從而推進其納入國際術語標準體系的進程。

    1 納入國際術語標準體系的必要性

    1.1 歷史悠久

    小兒推拿是推拿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后世用錢匕刮法治療小兒疾病的記載[5]。其后,葛洪《肘后備急要方》記載了“卒腹痛”捏脊療法;《千金要方》提出了藥物與手法相結合的膏摩,并將此用于小兒推拿;《太平圣惠方》載有許多膏摩方;明清時期,各具特色的小兒推拿專著出現,如最早的小兒推拿著作《小兒按摩經》[6],以及《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廣意》《幼科推拿秘書》《幼科鐵鏡》等。可見,小兒推拿自古以來就是中醫藥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可將其相關術語排除在國際術語標準體系之外。

    1.2 應用廣泛

    小兒推拿作為一種傳統中醫外治療法,簡便易行,防病治病,療效顯著。因此,我國民間有大量小兒推拿師存在,市級以上的中醫醫院也大都有小兒推拿醫師,前來就診的患兒絡繹不絕。同時,小兒推拿的內容都包含在推拿學的教材中,小兒推拿課程是大多數中醫藥院校針灸推拿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其他中醫專業學生也會接觸小兒推拿的知識,不少國際友人也進相關中醫院校和醫院專門學習小兒推拿知識與技術。因此,將小兒推拿相關術語納入國際術語標準體系,可促進中醫學的國際交流和影響。

    1.3 腧穴特殊

    世界衛生組織曾在1991年頒布過涵蓋成人人體腧穴英文名的《針灸術語的國際標準》,但小兒推拿的腧穴與成人差異很大,除十四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外,還存在大量與針灸穴位迥異的小兒推拿特定穴。小兒推拿特定穴是小兒推拿療法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有腧穴,一般呈點、線或面分布,以雙肘、膝以下為多,為臨床實踐所常用。所以,雖然成人人體穴位已納入國際術語標準體系,但筆者并不認同小兒推拿穴位也已納入該標準體系。

    2 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2.1 腧穴數量

    現代書籍對小兒推拿的腧穴數量論述不一。如俞大方主編的高等醫藥院校教材《推拿學》[7]介紹小兒推拿常用的腧穴及特定穴82個,其中小兒推拿特定穴45個;曹仁發主編的《中醫推拿學》[8]記載小兒推拿常用腧穴65個;張素芳主編的《中國小兒推拿學》[9]記載腧穴94個;金義成主編的《小兒推拿》[10]論述腧穴最多,達到160個。因此,要讓小兒推拿穴名納入國際標準化體系,須先根據文獻研究和臨床應用等情況確定其納入標準。

    2.2 臨床應用

    目前,小兒推拿腧穴臨床應用較為混亂,主要原因是腧穴存在同穴異名、同名異穴及同穴異位等現象。同穴異名是指許多小兒推拿腧穴存在同一腧穴有不同名稱,在成人的腧穴中也有該現象,如百會又名三陽、五會、巔上及天滿等,總筋又名總經、總位、總心及總心筋等。同名異穴是指腧穴名稱相同,但腧穴的位置、主治作用不同。如陽池,既可能是十四經穴的陽池,也可能是腕上陰陽的陽池。同穴異位是指一個腧穴有多重不同的定位,如脾經,有的定位在大指末節,有的定位在大指根節,還有的定位在屈大指側。這些問題給小兒推拿腧穴定位帶來困難,給臨床應用帶來諸多爭議。另外,手法操作也存在名稱相同而操作要領不同,或不同手法操作卻又有許多相似名稱。因此,將小兒推拿穴名納入國際術語標準體系前,須先對其腧穴進行規范化研究,并制定統一的標準。

    3 英譯策略

    對于小兒推拿腧穴與針灸腧穴相同的十四經穴和奇穴,筆者建議可采用約定俗成的方式,沿用以往標準而無需另作英譯。但對小兒推拿的特定穴,則需另作安排,宜事先擬定相應的英譯策略。在以往一些含有小兒推拿穴名英譯的出版物中,其特定穴英譯均直接采用了音譯的方式,如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中國推拿》[11]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漢英對照)小兒推拿》[12]。對小兒推拿穴名采用音譯的方式雖然對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還可避免產生多個英譯版本的混亂,但會令海外人士難以記憶,也使穴名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得不到表達。《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傳統醫學術語國際標準》的前言中就提到其英譯原則是盡量避免使用漢語拼音[4]。而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主編的《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僅提到英譯原則應對等、精煉、保持文化特征和使用常用語言,并未提到避免使用漢語拼音[3]。對此,筆者認為可采用英譯名加拼音備注的方式對小兒推拿特定穴進行規范化英譯。

    4 結語

    小兒推拿是推拿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藥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及中醫術語國際標準不斷推出和修訂的背景下,應考慮將小兒推拿穴名納入現行相關標準。當然,目前小兒推拿的穴名英譯尚存在諸多問題,須進一步規范化研究。

    參考文獻:

    [1] 謝竹藩.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4.

    [2]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3]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stern Pacific Reg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EB/OL].[2016-05-06].http://wpro. who.int/publications/who_istrm_file.pdf?ua=1.

    [5] 李G寧,楊配力,吳金勇.小兒推拿發展史略[J].北京中醫藥,2009, 28(2):142-144.

    [6] 顧曉旭,李軍,頡旺軍.小兒推拿文獻學術發展探析[J].中醫外治雜志,2012,21(6):53-54.

    [7] 俞大方.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8] 曹仁發.中醫推拿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9] 張素芳.中國小兒推拿學[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2.

    [10] 金義成.小兒推拿[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8.

    第9篇:中醫學與中醫藥學范文

    關鍵詞:醫學院校;心理健康;強迫癥狀;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R749.8

    文獻標識碼:A

    1.調查方法

    此研究通過利用國內成熟的強迫癥自測量表,通過問卷中各變量與總分平均分之間的關系分析強迫癥狀在我校學生中各專業、年級、性別、來源地、專業高中分科等的分布狀況和嚴重程度,為學校更好的解決學生強迫癥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實證依據。

    2.問卷結果分析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380份,有效率95%。樣本得分均值為93.7763,表明我校學生總體呈現中等程度強迫傾向。

    (1)強迫癥狀與各專業類別之間的關系。本次調查共覆蓋我校共25個專業,根據各專業情況分為3類,其中醫學類207份,占比54.5%,樣本得分均值為97.9659;藥學類86份,占比22.4%,樣本得分均值為88.4588;非醫藥類88份,占比23.2%,樣本得分均值為97.9659。結果表明,醫學類專業相對于藥學類和非醫藥類強迫傾向較為明顯。其中以醫學類中西醫臨床專業得分最高,藥學類市場營銷專業得分最低。

    (2)強迫癥狀與各年級之間的關系。本次調查共涉及4個年級類別。其中大一53份,占比13.9%,問卷總分的均值為88.0755;大二142份,占比37.4%,問卷總分的均值為88.7394;大三141份,占比37.1%,問卷總分的均值為97.5816;大四及以上44份,占比11.6%,問卷總分的均值為104.7045。強迫傾向得分隨年級的增加而增加,年級為大四及以上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強迫傾向,大一與大二年級學生得分較低且無明顯差別。

    (3)強迫癥狀與男女性別之間的關系。此次調查男生130人,占比34.2%,樣本得分平均值為94.8538;女生250人,占比65.8%,樣本得分平均值為93.2160,男女生在得分方面基本無差異,無明顯的強迫傾向區別。

    (4)強迫癥狀與高中文、理分科之間的關系。此次調查高中分科為文科的101份,占比26.2%,問卷總得分的均值為91.7723;理科為279份,占比73.4%,問卷總得分為91.7723。高中分科為理科的學生強迫傾向得分明顯高于文科學生。

    (5)強迫癥狀與學生在家中排行之間的關系。此次調查中獨生子女家庭158份,占比41.6%,強迫傾向得分平均分為96.3228;家中排行為老大的134份,占比35.3%,強迫傾向得分平均分為91.5224;家中排行最小的77份,占比20.3%,強迫傾向得分平均分為94.6883;其他的為11份,占比2.9%,得分為78.2727。獨生子女家庭的得分明顯高于其他類別,強迫傾向較為嚴重,排行為其他的基本沒有表現出強迫傾向。

    (6)強迫癥狀與學生來源地之間的關系。將學生的生源地劃分為城市和農村兩類,來自城市的為130份,占比34.2%,樣本得分平均分為96.2846;來源地為農村的為250份,占比65.8%,樣本得分平均分為92.4720。以上結果表明,來源地為城市與農村的學生有較為明顯的強迫癥差異,來自城市的學生心理壓力相對更大。

    3.干預措施探討

    (1)學校方面。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校園環境,要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室的作用,多舉辦關于強迫癥心理健康的有關講座。對高年級醫學類學生開展有關強迫癥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去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與治療,對應屆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專業指導。

    (2)個人方面。強調自我調節,多運動。努力改變已形成的刻板好勝的性格和做事原則,提高對醫學類知識的學習興趣,強調正面觀點,減輕負面看法,改被動為主動,以積極的心態學習各種醫學知識。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午夜片一一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香蕉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午夜a级成人免费毛片|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午夜兔费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亚洲成人第一页|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成人性生话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非洲|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小说 |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老同学|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