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衛生室健康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衛生保健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不僅僅滿足于疾病的治療,對獲得健康知識的需求也愈來愈迫切。圍生期健康教育是以孕產婦為服務對象,具有專科特色的護理模式。近兩年,我們根據孕產婦的特點,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作用,言傳身教,通過對產婦的健康教育、產程護理、產后宣教、吸吮訓練、圍生期心理、母親角色的適應等幾方面的知識耐心地傳授,有效地提高了孕產婦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使圍生期孕產婦、圍產兒患病率明顯下降,深受孕產婦及家屬、社會的歡迎。
1 方法
1.1 產前健康教育 采取孕婦集中授課、看錄像、贈書面資料、開設咨詢熱線等形式,對每一位就診的孕婦,從孕期保健及自我監護,胎動及臥位等異常情況識別與預防,臨產先兆及就診時機,母乳喂養,乙型肝炎、艾滋病預防檢測等幾方面進行宣教,并做好登記。
產婦入院后進行必要的環境、制度、人際介紹后,應用護理程序對其產前認識進行評估,針對評估情況制定護理教育計劃實施,做好分娩的準備。
1.2 產程中的正確護理 為減輕產婦的痛苦,從思想到行為上給予指導,讓產婦樹立分娩信心,進食清淡有營養流食,以補充產婦體力上的消耗,不能進食的產婦給予補液治療,教會產婦呼吸,使其正確使用
腹壓,正常分娩。
1.3 產后宣教 幫助產婦充分休息,對產婦的創口及新生兒臍部細心護理。我們將產褥期一般知識、衛生指導、母乳喂養等知識編成內容豐富、條理清楚、攜帶方便的小冊子,發放給產婦及家屬;通過示范,讓產婦掌握正確哺乳姿勢及方法;母嬰同室,早吸吮、早開奶,按需哺乳。
1.4 質量評估 通過圍生期健康教育,孕產婦能順利完成“接受-認識-參與-自覺行為”的過程,孕產婦、圍產兒患病率減少,產婦產后恢復快,母乳喂養率及質量提高,護理人員素質提高,職業意識增強。
1.1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法律依據
在《精神衛生法》正式頒布實施之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開展多年,但一直是靠政策性的文件進行驅動和指引,缺乏國家層面的正式立法支撐,該法的出臺實質性地改善了這一困境。《精神衛生法》第16條明確規定: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精神衛生知識教育,配備或者聘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人員,并可設立心理健康輔導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一條款實質性地賦予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該工作相關從業人員相應的法律地位。同時,該條款將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提升到法律義務層面,督促各高校切實加強對相關工作的重視,積極配備相應的場所、設備和經費,招聘和培養專業師資以及開設相關的公共必修課程。
1.2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業隊伍專業化建設
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主要包括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進行學生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開展心理衛生知識宣傳、組織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以及培養學生朋輩輔導隊伍等,其中大部分對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有極高的要求。20世紀末在各高校剛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初,由于心理學和精神醫學學科背景師資的缺乏,曾廣泛采取的方法是由思政課老師教授心理健康課程、由政治輔導員兼任心理咨詢老師等,這種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專業知識往往會使工作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心理學專業的普及,再加上相關從業資格準入制度的規范化,近年來這一現象出現明顯的轉變,但仍然有高校因為重視不夠而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專業化建設與時俱進。《精神衛生法》中第67條第2款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進行崗前和在崗培訓,應當有精神衛生的內容,并定期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第23條第1款明確規定“心理咨詢人員應當提高業務素質,遵守執業規范,為社會公眾提供專業化的心理咨詢服務”。這兩款條目在法律層面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業人員的準入和自身成長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將督促各高校聘請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專職老師,并為他們的專業技能成長提供相應的保障,如鼓勵和資助考取專業資格進階證書、參加各類心理咨詢技術學習班等,這無疑會促進這支隊伍的專業化建設。
1.3為高校心理干預情境中各方權責劃分提供了基本的指導框架
在高校心理干預情境中,經常需要和學生個案的家長(監護人)進行溝通,取得他們的配合與支持。長期以來,由于社會偏見等原因,精神和心理障礙個體及其家屬在強烈病恥感的驅動下往往不愿意正視問題。具體到高校心理干預情境中,由于擔心子女的精神/心理問題會給他們貼上“標簽”,影響到他們以后的就業、婚娶等人生發展軌跡,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對子女已經確診的精神或心理障礙采取隱瞞的應對方式,對子女在校發生的疑似精神/心理障礙發作采取回避、否認甚至責難的應對方式,這樣不但不利于個案(疑似個案)學生自身問題的及時妥善干預,也會給校園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之前面對這樣的家長,校方往往只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盡量讓家長理解支持。《精神衛生法》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此類工作的被動和尷尬。該法第16條第4款“學校和教師應當與學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近親屬溝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表明了在發現學生出現精神/心理障礙(疑似障礙)時校方所需承擔的告知義務,也賦予了校方就個案學生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的相關權力。而該法第28條第2款“疑似精神障礙患者發生傷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或者有傷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的,其近親屬、所在單位、當地公安機關應當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將其送往醫療機構進行精神障礙診斷”,既強調了監護人對于個案學生需承擔的送治義務,也賦予了校方在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時采取相關措施的權力。第49條“精神障礙患者的監護人應妥善看護未住院治療的患者,按照醫囑督促其按時服藥,接受隨訪或者治療”則明確規定了已確診個案學生的家長在其子女在校期間所需承擔的看護義務,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個案學生在校期間因精神/心理障礙導致的各類意外發生后校方所需承擔的損失風險。
2《精神衛生法》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戰
2.1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工作權限界定模糊
《精神衛生法》第23條第2款規定“心理咨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第51條規定“心理治療活動應當在醫療機構內開展”。這些條目明確限制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范圍。一般而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中心配備的專職心理教師大多都具備國家(二級或三級)心理咨詢師(員)從業資格認證,僅極少數具備心理治療師從業資格認證。加上法律對心理治療的場所有明確的規定(應當在醫療機構內開展),因此在學校情境下的心理干預只能為心理咨詢,不能涉及心理治療。而在大多數心理干預的實踐中,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界限并不明晰,這將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在進行心理干預時需要更加謹慎地規避可能發生的法律風險,不但不利于學校情境下的心理干預的開展,更會將原本可以在學校情境下進行的干預全部轉介到醫療機構。這樣既增加了社會不必要的醫療負擔,也會使那些原本問題輕微的學生因為病恥感而不去醫療機構,反而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機。
2.2對學生個案問題的判斷和處理受限制
《精神衛生法》第29條規定“精神障礙的診斷應當由精神科執業醫師作出”;第三十條規定“精神障礙的住院治療實行自愿原則”。這兩條法律條款主要是致力于減少“被精神病”這一社會不公現象的,體現的是對人最基本權利的尊重和對人性的關懷。但在某些校園心理危機干預情境下,這兩條法律會在一定程度下限制問題的處理,即在權衡如何保障問題個案正當權益和確保其人身安全以及校園環境安全時面臨一定困惑。當有學生出現疑似精神障礙時,學校心理健康教師不能對其作出診斷,只能運用相關心理和精神衛生知識做預判,然后建議學生自己或者家長陪同學生去醫療機構進行診斷。這時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學生因為病情的影響失去自知力(或部分自知力)從而不愿意就醫,家長因為擔心子女被貼上“標簽”也不配合學校的建議,這往往導致學生個案的問題被拖延,不利于其及時得到妥善診治并導致問題惡化,也給校園的安定帶來了潛在的威脅。
3《精神衛生法》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調整策略
《精神衛生法》的頒布實施,在社會層面迎合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構建法治社會的大背景,是符合時展進步規律的;對于社會個體而言,該法也充分體現了對于公民的人權尊重以及人文關懷。反映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務中,《精神衛生法》對相關的工作即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應當積極地調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著力方向,抓住機遇和規避風險,以求適應形勢的發展。
3.1進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規章制度
當前高校情境下的心理健康服務基本是按照各高校自己所定的規章制度來開展的。《精神衛生法》使得各高校在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的時候,不但要考慮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還要遵循國家法律的相關規定。這些規章制度的改進落實到實際中表現為:在心理普測、心理危機干預、個體咨詢等環節上,需引入知情同意環節,并形成正式書面材料;在輔導個案材料的保存和呈報等環節上,需強化保密觀念和措施;在涉及嚴重心理障礙學生的處理中,要明確規定學校心理中心的功能只能是告知監護人并建議轉介,而非直接干預/治療。
3.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轉移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的內容主要是對心理障礙學生提供專業輔導。隨著《精神衛生法》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從業人員的工作權限作出了明確的限定,以前那種關注問題解決的工作模式將發生改變。高校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轉移至心理衛生教育、心理科普知識宣傳、心理問題學生的前期預警等,而把對專業素質要求更高的嚴重心理障礙干預等工作移交至其他對應的社會機構,如醫院等。此外,在大學生心理輔導這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傳統工作業務范疇內,更多地推進針對普通大學生的成長輔導,如職業生涯輔導、人際交往輔導以及積極心理品質養成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這種工作重心的轉移同時也迎合了當下心理學界從關注人們心理問題到關注人類積極品質的轉變的大趨勢。
3.3重新思考學生主體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
關鍵詞:公共衛生;突發性;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471-01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健康教育在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措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人們經歷了SARS、禽流感等一系列變故后獲得的共識。如何充分發揮健康教育的作用,筆者有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1 強調健康教育的先導性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要害在于“突發性”,人們事先不知道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發生什么樣的公共衛生事件。例如,2003年在我國爆發的SARS病流行,就是在人們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起初的防治對策十分被動,健康教育也顯得蒼白無力。經過這一次的經驗教訓,人們更加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健康教育的先導性也凸顯出來。先導性就是在突發事件尚未出現時,就進行健康教育的措施。比如,“有病早治、無病預防”,“發現疫情要立即報告”,以及一些基本的衛生保健常識,都應該在平時就不斷地加強宣傳。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特大地震,黨和政府意識到“大災之后”有可能發生“大疫”,提前采取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內的一系列預防措施,使整個災區沒有發生疫病流行,沒有心理障礙產生后果的現象發生,這充分顯示了強調健康教育先導性的成果。
2 注意健康教育的及時性
平時開展的健康教育是在沒有發生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情況下進行的,多少總有點按部就班、從容不迫的性質。而一旦突發事件發生,就應當立即開展各項防治措施,健康教育又是首當其沖。這是刻不容緩的工作,必須以最快的速度行動起來,決不能遲疑不決,觀望不前。我國在SARS病的防治之初,健康教育多少有點“馬后炮”,失去了最佳的防控時機。而對于禽流感,就大不一樣。由于健康教育及時,防控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減少了損失。
3 把握健康教育的科學性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后,人們的反應各不相同。有的人麻痹大意,掉以輕心,認為沒有什么大不了,對防控措施漠然處之。有的人則容易驚慌害怕,不知所措,喪失信心,甚至寄希望于一些迷信活動,求神拜佛。健康教育要不偏不倚,把握好科學性,做到全面、完整。既要引起人們的重視,又要樹立防治的信心。在宣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時,不要造成大家的恐慌,而是要引導民眾投入正確的防控行動。“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各地開展了嬰幼兒腎結石的篩查行動。少數地方存在片面和夸大的宣傳,引起部分群眾的恐慌。有些醫院篩查、做B超的地方人滿為患,有些群眾連合格的奶粉都不敢食用,這都是忽視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造成了不該發生的現象。
4 追求健康教育的針對性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內容千差萬別,防控措施也是千頭萬緒,但只有針對突發事件性質的防控措施才能奏效。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所決定的。突發事件發生后的健康教育行動,也應當有嚴格的針對性,這是每一名健康教育工作者所應當追求的。不能用防治食物中毒的措施去作防治SARS病的宣教,也不能用防治SARS病的要求去防治食物中毒。然而,許多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在發生之初常常是原因不明,撲朔迷離,追求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這就要求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密切結合防控措施的實踐,關注防控措施的進展,多種途徑收集相關信息,努力學習,掌握新知,這樣才能把最有針對性的防控知識傳播到廣大群眾中去。
5 提高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健康教育的作用是讓人民群眾行動起來,有效地保護自己。因此,健康教育所提出的措施,都應當是切實可行的,群眾能夠做得到的。比如,在發生禽流感的疫區,健康教育提出“不要接觸病死的家禽”,“發現病死的家禽要立即報告”,就比“不要接觸禽流感的家禽”和“發現禽流感要立即報告”明確得多,因為一般群眾并不清楚禽流感是什么樣子。又如,在防治流行性感冒時,提出“開窗戶、曬太陽、流通空氣”要比提出“大力加強空氣消毒”簡便易行得多。關于加強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政府干預,加大投入。防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直接關系到民生,關系到各級政府“以人為本”的一貫指導方針。因此,與之相關的健康教育措施,必然要納入政府行為,實行政府干預,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以支持,特別是要保證足夠的經費投人。要有“養兵千日”的充分準備,才會在“用兵一時”時得心應手,適應防控措施的需要。
【關鍵詞】 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生活行為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behavior mode of hypertension patient.Methods:One hundreds and sixty hypertension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i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80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experiment group 80 patients for health education,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observing the life behavior change.Results:After one year,the awareness of hypertension diagnostic standard in experiment group rised from 21.25% to 67.5%,higher than control.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ir lifestyle (exercise,sodium intake,alcohol) improved(P<0.01).Conclusion:Health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awareness on hypertension related knowledge rate and help them to build up good way of life.
Key words hypertension;patients;health education;living behavior way
高血壓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在各種心血管病中發病率最高,大多數患者常合并心、腦、腎、代謝性疾病等[1]。不僅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而且也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同時發現高血壓的治療率、控制率及患者對高血壓知識的知曉率均很低。所以高血壓的防治不能以患者個體為基礎,必須在社區開展綜合性的防治,預防和阻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社區工作的重點。因此,2010年8月—2011年8月我們系統觀察了健康教育對高血壓患者生活行為方式的影響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自于山東金嶺鐵礦社區。隨機抽取該社區160 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38~73 歲,其中男95 例,女65 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80 例。兩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社會背景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在社區開展護理健康教育,采用問卷調查,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情況,對實驗組實施以下護理措施。
1.2.1 社區護理健康教育方法
第一,邀請專家進行高血壓專題講座3 次。第1 次介紹高血壓的判定、發病原因、癥狀與體征、高危因素、注意事項等。第2 次介紹藥物治療原則及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如通過控制體重、體育活動、合理飲食、良好的生活行為方式等來防治高血壓病。第3 次針對患者個性問題加強指導,以強化薄弱環節。第二,發放宣傳材料,如高血壓運動處方、《防治高血壓病指南》等,以便強化記憶,盡快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三,每年4 次家庭隨訪,隨時了解患者生活行為方式和病情變化,給予針對性的指導。與患者的家庭成員積極溝通,取得家庭的最大支持,為患者提供家庭幫助。第四,發放社區的便民服務電話,便于患者電話咨詢,隨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1.2.2 社區護理健康教育內容
1.2.2.1 指導自我監測
指導患者使用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并注意“四定”(定人、定時、定血壓計、定)。
1.2.2.2 飲食健康教育
第一,控制飲食,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食鹽的攝入量,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食鹽攝入量的標準為每天不超過5 g(包括烹調中的鹽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鈉折合成食鹽的總量)。這對預防和控制高血壓是有益的。第二,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少食富含脂肪的食物,每日攝入脂肪的產熱量小于總熱量的30%,多運動,適當增加腦活動。第三,膳食合理搭配。為預防和治療高血壓,中國營養學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日常飲食應以谷類為主,增加新鮮蔬菜的攝入,每日400~500 g,水果100~200 g,豆類及豆制品每日50~100 g,肉類50~100 g,魚類有益于心血管病的防治,可適當多吃,每周1~2次,每次150~200 g,蛋類每周3~4個,奶類每日250 g,食用油每日約25 g。第四,增加鈣的攝入量,膳食鈣與血壓呈負相關,增加鈣的攝入可降低高鹽對血壓的影響。第五,忌食濃茶和咖啡,禁止吸煙和酗酒。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如偏食、暴食等。
1.2.2.3 運動行為健康教育
第一,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避免過度勞累,堅持經常性有氧運動(散步、慢跑、游泳、太極拳等),循序漸進,活動時以不感到胸悶、心悸為宜。可考慮“1,3,5,7方案”,即每天至少活動一次,每次活動30 min,每周至少活動5 d,活動后心率不要超過[170-年齡(歲)] 次/min。運動能降低體重,通過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促進骨骼肌利用葡萄糖而降低血糖,減輕體重,同時使血壓降低[2]。第二,從事注意力高度集中,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患者和在噪音過大的環境中工作的患者,要學會勞逸結合,適當調節工作和休息。第三,告知患者九個危險時刻,即月中:每個月的農歷十五左右;6:00~9:00:血液易形成血栓;餐后1 h:血流減慢,血管瘀血,可誘發血栓形成;大便時;極度興奮時;洗澡時;看電視時;氣溫驟降時;性生活時。以上時刻應引起患者的重視,如出現不適,及時與醫護人員聯系。
1.2.2.4 控制體重
保持體重指數(BMI)<24 kg/m2;男性腰圍<85 cm,女性腰圍<80 cm。
1.2.2.5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長期的精神壓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調節及心理治療,使之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緩解精神緊張。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EPI2.1軟件進行錄入核查,采用t檢驗及χ2分析。
2 結 果
2.1 不良行為改變情況
通過健康教育,實驗組高血壓病患者在膳食結構改變、鈉鹽攝入量、限酒、堅持體育鍛煉、減輕體重等方面的情況明顯好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戒煙行為有所改變,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1 進行健康教育后兩組患者不良行為改變情況
2.2 高血壓診斷標準知曉率及對危險因素認識的變化
通過問卷調查顯示,實驗組高血壓診斷標準知曉率由教育前的21.25%上升到教育后的67.5%,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其他相關知識均有顯著提高(P<0.01)(見表2)。表2 健康教育后對高血壓知識知曉率及對危險因素認識的問卷調查結果
3 討 論
高血壓的發生、發展與患者的不良行為及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許多專家認為要使高血壓的患病率、致死率、致殘率得到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區防治[3]。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健康意識從而提高遵醫行為的有效方法[4]。通過健康知識教育使社區的廣大群眾,尤其是高血壓患者及其家屬認識到高血壓病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方法,認識到高血壓病在目前雖沒有有效的方法根治,但是可以預防。主動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學會自我調整,對提高療效極為重要[5]。依從行為主要表現為對藥物依從性和非藥物性治療建議的依從性,通過護理干預使患者的依從性有所提高,如根據醫囑及病情按時用藥,定期就醫復查,避免高血壓的誘發因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保持情緒穩定,合理搭配飲食,規律適度鍛煉,冬天注意保暖,預防便秘等[6]。社區健康教育促進了社區居民相互之間的學習,增加了溝通交流,改善了人際關系,促進了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的建立,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說明健康教育是成功的[7]。
【參考文獻】
[1]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0.〖1〗
[2]杜鵑,張素華.有氧運動改善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4,24(5):347-349.〖1〗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起草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J].高血壓雜志,2000,8(2):103.〖1〗
[4]包銀珍,方紅.產科健康教育的實施與探討[J].實用護理雜志,2004,16(16):56.〖1〗
[5]申華平,趙新娜,張淑芳,等.個體化健康教育對高血壓病病人知識及遵醫行為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1,9(32):2 919-2 921.〖1〗
摘 要 高校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化的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對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重視,減輕甚至消除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危險因素,提高大學生的生活、學習質量,為健康成才奠定良好基礎。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忽視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本文選取湖南省為例進行研究,先分析湖南省大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具體表現,然后研究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最后提出可行對策。
關鍵詞 健康教育 行為習慣 生活習慣 對策
目前,湖南省擁有普通高校106所,每年的大學生畢業生數量高達32萬,由此可見,在我國湖南省屬于教育大省,對培養國家后備人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大學生不僅僅表現為優異的成績,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也同等重要。但是,目前湖南部分高校仍然重視對專業課的培養,而有利于改善大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課程卻有所缺失,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創新和完善高校健康教育課程勢在必行。
一、湖南省大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具體表現
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勞動休息或者消遣,還包括飲食起居、穿著服飾等。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自身的調解,有利于擴大自身對外交往,培養更高的理想追求。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現如今湖南省大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令人堪憂,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作息時間沒有規律、日常飲食沒有規律、缺乏體育鍛煉、沉溺于網絡不可自拔、抽煙喝酒對大學生的影響巨大。
二、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健康是指人們在身體上、精神上以及社會上能夠處于完全的安逸狀態,不是沒有疾病就代表著健康,身體不適、衰弱,精神緊張、憂慮等等也是不健康的表現。所以說,健康不只是單純地涉及到大學生的身體方面,還涉及到心理、社會道德等其他方面各種各樣的問題。概括說,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三方面構成的。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期,此時大學生的思想也不斷地趨于成熟,但是現階段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改變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健康教育就是指高校通過開展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課堂教育以及課外實踐教育活動,使大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選擇有益于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習慣以及生活方式,減輕甚至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各種危險因素,預防疾病的產生,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優化學習、生活狀態。大學開展健康教育課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能夠樹立健康意識,激勵大學生盡快的遠離不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養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通過開展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認識到哪些行為是對健康有不利影響的,并能主動地趨利避害,選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
三、健康教育視域下大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對策研究
對大學生開展健康教育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這是由于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決定的,因此,健康教育整體系統的建立應當從自身特征出發。高校大學生作為中國社會文化層次最高的群體,高校最為社會培養全面健康人才的搖籃,在高校中開設系統的健康教育課程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的兩極化和多元化,也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的產生。如何開展好大學生的健康教育課程,對于改善當下大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學生的綜合健康水平,減少各種生理和心理疾病的產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規范高校健康教育課程,加強大學生對健康教育內涵的正確理解
在現代社會,健康教育已從單純的生理指標提升為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統一的概念。早在1990年,聯合國世界衛組織(WHO)就已明確的提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備,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往往大多數的大學生只知道健康對自身的重要性,但不能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內涵,盲目的認為只要身體好、沒有疾病就是健康了,對真正健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切實轉變大學生對健康的正確理解,這就需要高校更加正確的規范自身的健康教育課程,在高校中開設有目的性強、有計劃、有組織的健康教育教學課程,不僅僅是包括教學內容、教學課時順序的安排,還包括規定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心理健康知識、技能以及個性的階段性要求。對于努力提升大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提升大學生的生活和生命質量,必須規范高校健康教育課程。
(二)高校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展培養健康行為的教育
開設大學健康教育課程,課堂教學內容應靈活多樣,高校教師應注重對健康教育課程的創新,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大學生自覺地認識到充足睡眠對自身勝利功能的幫助,努力讓大學生認識到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大腦細胞的能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復和儲備,才能更好的運行,同時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提升身體素質。培養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行為,使之更加愛護自己的身體,加強自身修養,還可以提升自身心理素質,以及對周邊環境的適應能力,養成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亞健康狀態,保證將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三)開設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合理安排高校大學生的課余活動時間
在對大學生課余生活時間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近一半的大學生沒有對自己的課余生活以及活動進行合理規劃,這樣影響了大學生正常的生活規律,想玩就玩,想學就學的現象比較突出,更有甚者把大多數精力都放在了玩上,課余學習時間、體育鍛煉時間、課外活動時間都沒有合理的安排。因此,高校應注重對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引導,高校通過組織更多的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壯大學校社團的發展,這樣可以讓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之外可以更多的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文體活動,既可以在緊張的學習當中緩解自身壓力,也可以利用一些文體活動增加生活樂趣、陶冶情操,提高學習的效率,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
(四)引導大學生放開心中顧慮,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
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當代大學生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例如:家庭情況、就業情況、婚姻情況等一系列問題都會給大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在高校中開設心理輔導課程,或在輔導員中設立心理咨詢就非常有必要。心理咨詢可以使學生減輕自身帶來的矛盾和壓力,開發大學生身心潛能,更能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更快的適應社會大環境。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輔導課程或知識講座,可以使學生放松自我,在遇到心理壓力或挫折的時候,能通過活動調解法、激勵調解法等一系列專業方法來調節自身壓力,疏導不良情緒。同時要求輔導員要時刻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盡可能的早發現大學生心理存在的各種問題,使學生盡早發現自身的心理問題,并正確的對待、疏導。
四、結語
通過以上介紹,健康教育對糾正大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不僅有益于大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而且對社會的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要正視大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艱巨性、復雜性,正確地面對現階段大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具體表現,有的放矢地開展有組織、系統化、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基金項目:湖南省2014年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 段鑫星,王靜.網絡德育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其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05).
【關鍵詞】聾生 語言教學 以口語為主導的全溝通教學 說寫結合 語言能力
Research on the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on the low-grade deaf students who are not given healthy education yet
Pan Meiying
【Abstract】Forming and developing the language for deaf students is one special and important compensatory task and is the center problem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on the deaf. It will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actu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 of the school for the deaf 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andards for bala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of a school for the deaf. In 2003, our school has established the research group------the language teaching of the school for the deaf, developed the research on the “language teaching on the low-grade deaf students who are not given healthy education yet”. As a result, the expectant effect is perfect, which has offered a powerful explor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complete-communication teaching mode with spoken language as the leading factor, pushing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the deaf students’ gift of tongues.
【Keywords】Deaf student Language teaching Complete-communication teaching mode with spoken language as the leading factor Combination of speaking with writing The gift of tongues
1.研究背景。聾童早期康復教育為我校立校之本之一。在我校,經過學前康復教育聾生的語言發展,教學效果非常明顯。而在學齡段,我校的教育對象大部分為未經學前康復教育的聾生,他們占全校學生的2/3,這部分學生“讀不懂、說不全、寫不通”的現象極其嚴重,即使經過多年的學習,仍不能語言通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無法與健聽人士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嚴重地影響他們回歸主流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有效地培養與發展聾生的語言,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是一個亟待解決、意義非凡的課題。
2.研究對象。基于上述原因,本課題選取本校未經學前言語康復教育的1-3年級普通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即口語強化班級和多重殘疾班級學生除外)。其中,一年級普通班級學生為重點研究對象。
3.研究目的及意義。積極探討提高聾生語言能力的各種策略與方法,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培養與提高聾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書面表達能力,為聾生回歸主流社會,解決溝通,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4.研究主要內容。
4.1 聾校普通班“以口語教學為主導的全溝通教學模式”、“說寫結合”課堂教學模式對提高聾生書面語言能力的作用。
4.2 低年級主題單元教學研究。
4.3 實施“全面補償語言”教學原則對提高聾生語言能力的作用。
4.4 家庭教育在聾生語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4.5 聾生語言水平評估的原則、方法、內容等。
5.研究主要方法:行動研究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題工作研究與日常教學工作緊密結合)。
6.實施步驟與預期目標。課題研究時間:3年,2003年5月-2006年月5月,分四個階段:
6.1 第一階段:2003年5月至2003年9月
6.1.1 文獻回顧,確定論題,撰寫課題論證報告,制訂2003學年度工作計劃。
6.1.2 編寫一年級主題單元教學校本教材,制定一年級普通班主題單元教學實施方案。
6.2 第二階段: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
實施課題研究工作實施方案(即2003年度課題研究計劃),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目標:
6.2.1 初步建立聾校普通班“以口語教學為主的全溝通課堂教學模式”。
6.2.2 “說寫結合”課堂教學模式初見成效,“全面補償語言”教學原則得到貫徹落實。學生書面語言表達習慣初步形成,語言能力得到提高。
6.2.3 通過家長學校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培訓活動,提高家長認識,發揮家長在聾生語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6.2.4 完成低年級主題單元教學模式的實驗任務,積累教學經驗。
6.2.5 初步建立聾生語言評估體系:評估原則、方式、內容等。
6.2.6 建立課題資料檔案,在學校網絡進行資源、經驗的共享。
6.2.7 撰寫第二階段的課題實施報告(中期報告),完善課題的實施計劃。
6.3 第三階段: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
6.3.1 總結第二階段的經驗和教訓,實驗班教師撰寫中期實驗報告,接受評估檢查;
6.3.2 在評估反饋、改進策略的基礎上進行經驗推廣,繼續推進課題研究;
6.4 第四階段: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結題工作。
6.4.1 各主要成員撰寫分析報告。
6.4.2 總負責人撰寫課題總報告。
7.研究成果。
7.1 通過課題實施,更新了教師的教學理念,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7.1.1 明確到未經學前語言康復教育低年級聾童的語文教學實質應為學前語言的啟蒙與補償教學,聾校各學科和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應為培養和發展聾童的語言服務。
通過課題的開展,課題組教師深刻地認識到:聽覺障礙導致的語言“殘疾”與溝通問題,決定了語言學習是聾人任何學習階段乃至終生的主要學習任務,也造成溝通問題為聾校課堂的主要問題。只有提高聾生的語言能力,解決溝通問題,聾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才有保證。其次,聾童學習語言的重要性與特殊性,決定了語言教學應成為聾校各學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責任,決定著聾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應為聾生的語言學習服務。也就是說,語言知識第一位,是聾校教育有別于普通教育的重要體現。因此,聾校未經學前康復教育的一二年級語文教學,實質應為學前語言的啟蒙與補償教學。在學校的組織協調下,實驗班級加強了德育與學科整合,以學科教學為語言學習的主陣地、主渠道,同時在德育工作活動中大力提倡學玩結合,學教結合,不讓活動走過場,如各項評比表彰活動、國旗下的講話、級組活動、少先隊活動、春游、秋游等。
7.1.2 明晰了“以口語為主導的全溝通教學”的涵義,“以口語為主導”、“說寫結合”等教學理念與課堂教學模式初見成效。
在堅持與推進口語教學過程中,面對學齡段眾多沒有經過學前康復的學齡聾童,不少教師的信心曾經大打折扣,課堂教學實質為“手語教學為主,口語教學為輔”。
隨著課題的深入,在我校康復專家簡棟梁老師的引領下,我們用實踐證明了未經學前康復學齡聾童堅持“以口語為主導全溝通教學”的可行性,走出了口語教學的誤區,進一步明晰了“以口語為主導的全溝通教學”的涵義,初步構建了“以口語為主導的全溝通教學”、“說寫結合”課堂教學模式:“以口語為主導的全溝通教學”主要強調口語教學在聾校各種語言形式中的主導地位,指出課本(書面語)是聾生學習知識、語言的重要依據,不排除輔助聾生理解學習語言的手指語、手勢語的作用。其主要內涵包括:教學過程中以口語為主要的教學語言,憑借書面語言材料,充分發揮板書、書面語、手指語、體態語及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作用,幫助聾生建立語音思維,掌握漢語有聲語言體系(使聾童語言的接受與表達順序符合漢語言的語法規則),促進聾生書面語言的形成與思維能力的發展,為聾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因此,聾校的口語教學并非指“純口語教學”,作為一種教學體系,它不以培養聾學生的口語為惟一的培養目標,不盲目追求語音的清晰度,不把語音的清晰度作為惟一的說話目標,不以口語為惟一的課堂教學語言手段。
概念的明晰,觀念的更新,目標的明確,為口語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我校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可謂朗朗書聲,聲聲入耳。
7.1.3 提升了教師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讓教師嘗試了成功的歡樂,提高了工作的積極性。
7.1.3.1、鼓勵教師借鑒普校新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大膽進行聾校教學改革
7.1.3.1.1 大膽改革教材和用好教材。面對不能適應和滿足新時期聾生學習發展需要的全日制聾校教材。學校積極借鑒新的課程改革理念:教科書不再是教學內容的惟一,教師也是教材的開發者與建設者,語文學習的外延即生活……實驗班教師改變過去的教材唯一論,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利用增、刪、補、換等方法不斷完善教材與教學內容,使之更符合聾生的學習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拓展了聾生的語言學習空間,培養了聾生觀察生活、表達生活的興趣與能力,提高了聾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擁有處理教材、拓展教材的自,工作熱情與積極性更高。
7.1.3.1.2 積極開展活動教學,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語言源于溝通與交際的需要,在溝通交際中形成。聾校的語文課堂更應該加強實踐活動教學,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用活動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情感、態度的改變來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實驗班教師常用的課堂組織形式有“我當小老師”、課文朗讀表演、小組學習等。
7.1.4 課題組成員寓課題研究為日常教學工作當中,大膽實踐,及時反思,教學能力與研究水平得到提高,多篇論文公開發表與交流。
三年來,課題組教師努力實踐,大膽探索,樂于展示與交流,承擔了不少科組公開課或學校各種觀摩課和接待課任務。課題組老師外出學習匯報形式,開創了學校一線教師外出學習匯報的新模式――“學習體會+課堂展示”,加強了教師外出學習的責任感,提高外出學習的針對性與實效性。2005年12月,在廣東省首屆聾校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中,一位課題主力教師榮獲課堂教學技能一等獎和教學設計一等獎,多位教師榮獲優秀獎。三年來,課題組教師樂于總結和反思,積極撰寫教學總結論文,多篇論文公開發表或交流。
周延:《也談聾人的第一語言》(發表于《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5年第1期)
鐘鳴風:《淺談低年級聾生數學語言的培養》(2005年榮獲廣州教育創新學會論文評比三等獎)
潘梅英:《堅定信念,努力實踐“以口語為主導的全溝通教學”》(2005年6月在廣東省語訓教師培訓班作專題發言)……
7.2 通過課題研究,促進了聾生語言的發展,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信心。
“堅持全面補償學生的語言,堅持常用溝通語言進課堂,堅持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堅持書面語言的大量刺激,堅持說寫結合、讀寫并舉,培養孩子的發問意識,不讀破詞破句,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等教學要求、教學理念的提出與落實,改變了課本為聾生的語言學習單一渠道,轉變了聾生學習語言的理念與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意識和語言表達習慣,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信心。與過往同年級的孩子相比,他們的朗讀能力、發問意識、書面表達意識與能力都明顯進步,連電工職員都高興地表揚實驗班孩子:“這些學生真可愛、真能干,教室里的電燈、電風扇壞了,他們會寫張紙條告訴我。”
7.3課題研究有力地推進了學校課程改革的步伐,為形成我校的辦學特色、提高我校的語言教學水平做出了有力探索。
7.3.1 一年級主題單元教學效果良好,是幫助未經學前康復教育低年級聾生打好語言學習基礎的一條值得堅持和完善的好路子。
在把小學低年級尤其是未經學前康復教育的一、二年級學生的語文教學目標明確定位為學前語言啟蒙教學的基礎上,課題組立足聾生實際,在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采用主題單元的教學模式,打破常規,勇于創新,改變原有的教學內容及學習順序,有重點地發展學生的語言――重組教材,先學大量的日常生活溝通用語,改變過去先學拼音再學詞句的模式,實行先學詞學句(短句)和隨機滲透拼音教學,再系統學習拼音;提倡語文先行,語文為重,各科教學必須以語文學習內容為基礎,圍繞其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教學內容設計(語訓教學尤其要圍繞語文的學習內容加強聽說讀講的訓練,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靈活運用所學的詞語與句式)。三年來的實踐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益:用熟悉的語言帶出拼音學習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的詞句積累豐富了,學以致用的能力提高了。最重要的是,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快樂,付出與收獲比較成比例,融洽了師生感情,改善了師生的心理環境,培養了積極健康的情緒體驗,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后勁較足。
主題單元教學模式還促進了我校低年級語訓教學內容的改革,在明確定位語訓教學為語文輔助教學的基礎上,語訓科組圍繞語文學習內容,重新編訂了我校低年級的語訓教學內容,確定了每個年級的教學主題。
主題單元教學的最大好處還在于推進了各科語言教學工作的發展,多渠道、多角度地幫助聾生學好語言,加大語言學習的重現幾率,形成語言教學合力(其中數學、美術、體育學科的語言教學進步明顯),提高聾生學習語言的效果。其次,還加強了學科任課教師之間的聯系,為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提供了有利條件。
7.3.2 校本教材貼近聾生生活及聾生的語言實際,實用價值高,操作性強,受到任課老師的肯定與歡迎,提高了低年級聾生的語言學習效果。
一年級主題單元校本教材以“我的……”為主題,以學前語言知識體系為藍本,融匯聾校學生日常生活耳濡目染的人、物、事,內容貼近聾生生活及聾生的語言實際,實用價值高,操作性強,受到任課老師的肯定與歡迎,不少教師經過教學實踐,從抵觸、拒絕到逐步認可與好評。從2003年循環使用至今,逐年修改,不斷完善,配套教學資源(詞語卡片、掛圖等)越來越豐富,使用效果越來越好,受到老師們的肯定與歡迎。
7.3.3 為我校九年級教材的銜接工作開拓了新思路和研究方向。
經過三年的教學實驗研究,本課題組的兩個實驗班級學生語言學習情況表現良好,經學校教學工作會議研究,兩個班級經過微調,其中一個班級學生成為我校本年度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的實驗班級,計劃他們在一、二年級進行語言補償的基礎上,用六年的時間學習人教版新課標1-16冊的教材,為他們能在九年級順利接軌人教版中學第一冊提供新的嘗試,開展新的探索。
7.4 為我校參加“2004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人工耳蝸術后漢語言康復教育機理與方法研究〉的組成部分和研究成果之一――《聾校新概念語文教學法》”的實驗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于我們課題指導思想與理念與《聾校新概念語文教學法》一脈相承,因此為了繼續提高聾生的語言能力和教師的專業水平,我校于2005年8月承擔《聾校新概念語文教學法》在廣東地區的實驗工作任務,成立了“聾校低年級‘強化口語,說寫結合’語文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組,時值一年,實驗效果令人滿意,并取得省“十五”科學教育科研立項。
7.5 通過課題研究,明確規范了教學要求,完善了教學管理制度;促進了低年級考察內容的變革,豐富了教學評估方法――嘗試把課本外知識列入考察范圍。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根據課題研究工作的需要,我們制定了“一年級普通班教學原則”、“小學部學生一日學習常規要求”;成立課題核心組成員例會制度;提出了“以口語為主導的全溝通教學”、“說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基本教學要求,如重視發音技能的訓練;堅持情景學詞學句,堅持在生活中學語言;強化口語,重視書寫,堅持說寫并舉、讀寫并重;堅持常用溝通語言進課堂;堅持多寫多練(每日幾句、日記);重視學習環境的布置(教室、家庭);重視知識的梳理歸類、積累與遷移,堅持學以致用;加強朗讀訓練,不讀破詞破句,積極探討提高學生朗讀興趣、朗讀能力的方法等等。
評估是導向,評估是指揮棒,有要求就得有檢查,有檢查才會有實效。為此我們提倡教考結合,學考結合,教得踏實,學得扎實,在期末的考察工作中,我們倡導適當增加課本外的知識,如日常溝通用語、朗讀技巧考察等。
7.6 通過課題研究,加強了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聯系,提高了我校“家長學校”的質量,力證了家庭配合對聾生學生語言的重要作用。
近三年是我校家長學校工作最完善、最扎實的三年,其中對學生家長進行家庭學習輔導方法的培訓、把學生家長請入課堂等舉措受到低年級家長的普遍歡迎。每次家長學校培訓活動,本課題組都承擔了家庭學習輔導方法的培訓任務。此外,我們還倡導課題組教師建立“學校――班級”的二級家長培訓工作制度,定期與家長溝通,讓他們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課題進展情況,要求他們在家的學習輔導內容、步伐、要求與學校保持一致,還進行家庭學習環境布置、家庭活動要求、家庭主要溝通手段等內容的輔導,要求他們多和孩子口談筆談,為孩子設立交流本,進行課外閱讀、日記起步的輔導等。通過系列循序漸進的家長學校活動,幫助家長明確了聾生學習的目的與特殊性,提高了家長對聾校教育教學的了解,提高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8.問題與展望。
8.1 自編教材問題。自編教材的科學性與系統性有待完善,需要專家的指引和在實踐中不斷驗證、修正與補充。自編教材的輔助資源和配套練習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
8.2 任何改革都要理念先行,首先實現觀念的轉變,“先培訓后上崗”是課程改革的必要要求。對于實驗班教師,必須加強培訓指導工作,讓其明了教學改革要求、教材編寫目的、編寫理念和相關教學要求方法等。對于沒有擔任過教改前傳統教材教學的教師更需如此。
8.3 “語言(語文)教學生活化”是聾校實現“發展語言,解決溝通”之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與方法。因此,若能在聾校低年級語文(語言)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生活化教學、全天候教學,必將迅速提高聾生的語言能力,但目前我校的師資仍不具備此素質與能力,它將成為我校近期一個非常重要和值得努力探索的課題。
8.4 聾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更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的和諧統一。然而,目前由于宣傳力度和家長認識有限,聾生該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學校應同時加大力度提高家長學校的質量,爭取家長更多的投入與支持。同時,由于聾童已經錯過語言發展關鍵期,聾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必須付出更多的艱辛與努力,“以口語為主導的全溝通教學”需要爭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參考文獻
1季佩玉、黃昭鳴主編.《聾校語文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第一版(H)
2 朱寧波、陳旭遠主編.《新課程核心概念詮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G)
3 余文森、吳剛平、劉良華主編.《探索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G)
4 顧愛玉.《聾校語言教學的自然性、整體性和交際性》.海盧灣區顧愛玉工作室(網站)(H)
【摘要】 目的:探討持續改進健康教育方式應用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方法 2011年1月-9月對本院維持性血液透析的48例實施持續改進健康教育,實施前發問卷調查一次,以后每季度對48例透析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比較實施改進健康教育方式前后患者抑郁程度及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結果 實施持續改進健康教育實施前與一個季度后無明顯差異,隨著健康教育的重復,三個季度后患者與實施前有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一個季度后與實施前有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三個季度后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通過實施持續改進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和家屬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自我管理,大大減少并發癥,改善心理狀態,保持良性情緒,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持續改進健康教育方式;維持性血液透析;生活質量
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療慢性腎衰竭的主要替代方法之一,但仍不能完全替代腎臟功能。在透析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癥狀,以及疾病本身引起的高血壓,貧血,納差,乏力,皮膚瘙癢,腹水,皮膚外貌的改變等癥狀和心衰、呼吸道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生理、心理、睡眠均造成嚴重影響,造成生活質量下降。現代透析的觀念和目標非常明確,一是盡量提高透析患者的長期生存率,二是努力改善透析患者的生存質量[1]。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醫保報銷制度的改革,大多數患者能堅持規律透析,對治療充滿信心,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隨之升高。開展全面的健康教育,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抑郁思想,促使患者和家屬更好的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增加配合治療的積極性,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使透析質量達到最佳狀態,提高血透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2]。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9月在本院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大專文化3人,初中以上文化27人,小學及以下文化18人。年齡23-73歲,平均年齡45.6歲。透析時間3個月-12年。48例患者均意識清醒,有正常的認知功能,能正確表達。
1.2 方法
1.2 傳統健康教育方法:利用透析時間隨機口頭宣教和休息室出黑板報,列出含鉀高的食物。
1.2.1 在傳統健康教育方式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治療階段、病情變化、典型不適癥狀、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制定不同的護理計劃,裝訂成健康小手冊。
1.2.1.1 健康小手冊前10頁主要介紹血液透析的基礎知識、目的、常用藥物作用及副作用,體重控制,各種不同血管通路維護知識等。后面利用表格形式以周為單位,內容包括患者的血壓、體重、服用藥物的用量,時間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每日飲水量,蛋白質攝入量,血管通路情況,建議參加的社會活動,均予以說明,教會患者和家屬填寫表格。以及出現不適時或有任何疑問與工作人員聯系的電話號碼。并發下健康小手冊帶回家與家屬共同執行。給予患者和家屬進行系統、動態、連續而又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1.2.1.2 定期舉辦專題講座,組織患者及其1-2名家屬參加學習相關知識,指導表格的填寫,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提問,針對共性問題開展討論,并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同時護士也可以提出問題讓患者及家屬回答,對于積極回答或回答正確的給予鼓勵和表揚。
1.2.1.3 如病情平穩,每周評估一次,如有病情變化,則及時評估,根據病情調整健康小手冊內容。這樣工作人員可以及時的掌握病情動態,有力地督促與鼓勵患者和家屬堅持遵守醫囑。充分調動患者和家屬的能動性,有資料顯示,在家屬的配合監督下患者能更好地執行醫囑。積極配合水、鹽、體重的控制,用藥管理,營養搭配,作息時間,運動,心理調適等。
1.3 評價方法:實施持續改進健康教育方式前1月初發問卷調查一次,以后每季度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采取Zung抑郁量表調查,按量表的標準以總分40分判定為抑郁狀態,40分判定為無抑郁狀態。第二部分為自制表格,內容包括飲食,飲水,體重控制、遵醫行為、藥物作用及副作用、家庭關系、血管通路維護知識等,均為選擇題。共發放問卷192份,收回有效問卷192份,回收率100%。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施持續改進健康教育抑郁情緒實施一個季度后與實施前無明顯差異,隨著健康教育的重復,三個季度后患者與實施前有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一個季度后與實施前有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三個季度后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3.1 持續改進健康教育方式,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自我管理,自我保健能力顯著增強。
傳統的健康教育缺乏針對性和能動性,是醫護人員以灌輸的形式給予知識教育,讓病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接受,而通過持續改進健康教育的方式,對同一問題反復講解,為病人量身定做健康小冊子,利用簡單的填表方式,讓患者和家屬參與到病情記錄中來,充分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自己掌握病情,有問題可及時與醫務人員聯系,及時得到指導。促使患者主動了解病情及相關知識,增強自我管理能力,積極配合醫生指導,體重控制在理想范圍內,可有效減少心衰、心律失常、內瘺閉塞、透析低血壓等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生活質量。而從表中可看出持續改進健康教育方式后患者抑郁情緒和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隨著健康教育的重復性和時間的延長,反復地對患者和家屬進行教育和指導,可得到有效提高。
3.2 持續改進健康教育方式,可更有利的獲得家庭支持。
通過組織家屬學習疾病相關知識,不定期的與家屬電話聯系溝通,讓其了解醫務人員對其親人的關心和愛護,鼓勵他們共同參與對病人的管理,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生活質量。
3.3 通過持續改進健康教育方式,可促進醫護人員學習專業知識。
運用健康小手冊,并及時給予評估,可及時發現重點、難點問題,并針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學習,再反復、系統的指導患者及家屬。促使醫務人員學習專業知識,更好地為病人提供指導,有效的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3.4 持續改進健康教育可促進醫患關系.
通過醫務人員反復的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使患者及家屬感受到醫務人員對其的關心和重視,改善護患關系,給患者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透析環境。
4 小結
透析患者中抑郁是最普遍的心理問題,且知識缺乏,通常表現為持續的壓抑心情、自卑、失望。心理問題絕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透析質量也直接影響著生活質量[3]。通過持續改進的健康教育方式,對患者和家屬反復地宣教,為患者和家屬提供更多的保健知識和心理支持,并鼓勵患者參與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情緒,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效地提高生活質量。可見,患者的生活質量與醫務人員的健康教育是分不開的[4]。所以全面開展健康教育并持續改進,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質量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師愛枝,方江勝.健康教育對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7):552
[2] 劉彩玲,張月玲.維持性血液透析的健康教育[J]《中國健康月刊》,2010,3:49
關鍵詞:素質拓展;拓展訓練;教學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所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的學生,這應成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實證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學生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并有效地為社會服務。從這一個意義上講,著重與人的精神體能的提高的素質拓展訓練,將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新的“希望工程”,這對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質拓展訓練的概念
拓展訓練起源于“二戰”期間的英國。素質拓展訓練是傳統拓展訓練的一種演變,以獨特創意和訓練方式被推廣開來。素質拓展訓練的價值所在,就是將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以及發展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理論融入其中,以拓展訓練的培訓模式為載體,研發出一套是適應于企業規范管理和團隊建設的課程——拓展訓練課程。隨著拓展訓練的發展,拓展訓練進入本科甚至是高職的課程設置中,其中有相當多高校建立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基地。素質拓展注重于對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質、能力、身體以及頑強精神的一種磨練和考驗。[1]現代素質拓展是將傳統場地拓展訓練與生存體驗相結合,以在做中學為中心的全新體驗式培訓方式。它利用自然環境,通過精心設計的項目達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訓者的人格品質、心理素質和團隊精神。[2]
二、以素質拓展訓練作為項目化實踐內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聯發(2002)14號《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中指出,素質拓展要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著力點,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素質拓展訓練作為一種適應當代教育發展需要的新型教學手段被應用到各個學科中,是時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的具體影響
可提升心理素質。借助素質拓展訓練的體驗性和情景性,學習者可以在設置的項目情景中扮演某種角色,全心投入到訓練當中,這對于認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相當有利。真正達到知情意合一。
促進專業技能提升。素質拓展訓練已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模式,通過形式多樣、變幻莫測的情景對青少年學生予以磨練,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青少年學生以積極開拓的姿態去戰勝困難,提高解決問題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學習的遷移能力,促進專業技能的提升。
提升綜合職業素質。在整個培訓中通過每個人的發揮與自我的全面展現,從中更全面地認識到每個人的特長、優點及潛質所在,有助于幫助人們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與他人溝通與交流,更好地發揮各自的特長與潛質及相互配合與協作、相互學習與借鑒,從而提升綜合職業素質。
(三)將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途徑
以突出職業性為原則,將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納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職業教學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緩解壓力能力、人際關系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自我監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養。以彌補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缺乏敬業精神、合作精神,責任心差、紀律觀念、集體觀念淡薄等精神體能問題。
以拓展訓練為落腳點,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實施載體。要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標,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僅靠理論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是遠遠不夠的,應拓寬心理教育的實施載體,充分利用互聯網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優勢,營造心理健康氛圍,對學生進行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園論壇、QQ群、博客等交流平臺,以雙向交流和溝通的方式,讓學生在對話與互動中分析素質拓展訓練的心得,實現自我教育。
三、以素質拓展訓練作為項目化實踐內容進行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思路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素質拓展訓練中,關注學生心理成長、人格發展和心理素養。在具體教學設計中,將更強調四有“有目標、有專題、有項目、有模塊”,來達到總體成效。
(二)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的現代視野將教學看成一個系統的過程。系統的成分包括確立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分析、確定拓展項目、編寫具體教學實施措施、設計與實施總結性評價。具體的見列表1
課程總課時是24學時,其中理論講授部分占10個學時,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占14個學時,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將把重心放在拓展項目的設計上。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對象差異性設計和開發出更多的訓練項目。
三、素質拓展訓練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具體運用
素質拓展訓練在課程教學中的具體實施,就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各項具體的任務。在這種集仿真與游戲與一身的訓練中,學生主動積極去迎接困難,克服訓練過程的諸如緊張、恐懼等心理難關。隨之帶來的是發自內心的勝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視感,這種感覺稱之為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劑,心理學家Maslow認為,高峰體驗是一種短暫的自我實現。[3]這對于挖掘個人發展潛能、增強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傳統教育無法帶來的推動作用。以人際關系與交往能力這章內容進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訓練為例,具體實施過程包括如下步驟:第一,首先進行熱身運動,破冰之旅可以讓學生消除相互之間的隔閡。第二,培訓老師先進行情景設置,并示范背摔標準動作和注意事項、人床搭建、輔助等動作,學生跟做動作。第三,根據男女比例進行分組,每15人一組,分為三或四組。10人組成人床,4人輔助,1人輪流進行背摔體驗,培訓老師做保護。第四,體驗共享。在培訓老師帶領下,全體成員進行分享體驗,通過反思、自省、領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訓練過程中的表現出來的正性和負性的情感體驗。可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問題,促使學生實現理論學習向實際應用所做的知識遷移。
另外,在素質拓展訓練實施過程中,應注意把安全作為第一項重要責任。素質拓展訓練的一些訓練項目隊參訓學生在心理上具有較高的挑戰性。同時一些高空項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和安全隱患。將素質拓展訓練引入教學時,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項目安全措施,組織合理,操作得當,以保證拓展項目的順利開展,并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
參考文獻:
[1]郭洪芹.素質拓展訓練在高校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9(11).
一、組織健全,職責明確
成立了以專職的衛生技術人員健康教育工作組,明確了分工,落實了責任。
二、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利用健康教育課、黑板報、宣傳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各種宣傳工具進行衛生健康知識宣傳。今年上半年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更換宣傳欄3次,各個村衛生室村衛生室利用黑板報、貼報欄、宣傳窗每月一次進行健康知識宣傳,培養村民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意識。
三、2021年上半年我院開展針對流行性感冒、老年人中醫保健,健康素養促進行動等健康知識講座6期、參加人員180余人次。在各種衛生宣傳日、健康主題日、節假日,利用會議、集會、電影放映等社會活動,開展特定主題的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和公眾健康咨詢活動,發放健康教育宣傳資料。鎮衛生院開展公眾健康咨詢宣傳活動14次,參加咨詢人數為480人次。
總之,我鎮健康教育工作在上級衛生部門的幫助下,經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照標準還有很多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主要
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健康教育宣傳內容面不夠廣,宣傳工具須進一步改善;
2、健康教育課形勢單一,知識簡單缺乏豐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