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端午節的句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掛一把艾蒿在你門前,愿你平安;斟一杯雄黃酒,望你安康;送一盤粽子,祝您全家端午節快樂!
3、每逢佳節“粽”思你,好友之間“粽”是情,端午節,“粽”言“粽”語祝福你,愿萬事“粽”順利,生活“粽”快樂,樣樣“粽”美好。
4、放一把湘風楚韻,和幾縷夏日熱情,青枝綠葉包裹,楚辭漢歌煲蒸,艾葉雄黃調配。好了,粽子熟了,再搭一份千年濃濃祝福。
5、好茶清清淡淡,越品越香;好朋友簡簡單單,越久越真;好緣份久久長長,地老天荒,真誠的友誼叫人終身難忘!
6、聚會太俗,睡覺太懶,端午節到了,一起去盜墓!《盜墓筆記》中,死尸叫小粽子,僵尸叫大粽子,粽葉是裹尸布,你的武器就是馬蓮繩!有膽量就來吧!
7、端午節快到,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為葉,以寬厚的包容為米,以溫柔的叮嚀做餡,再用友情的絲線纏繞,愿你品嘗出人生的美好和五月五的情懷!
8、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棕葉包著朋友情,友善關愛粽是情;門邊插上艾葉香,平安健康永一生。
9、端午節即至,希望你事業上一鳴驚人,生活上一生平安,做生意一本萬利,買彩票一不小心就中大獎。
10、從前你會強迫我吃粽子。而今,孩兒不在母親身邊,用短信編織一個虛擬的粽子送給你,祈天下老父老母平安!
11、烈日照,西瓜熟,五月里,初五到,端午節,真激動,米豆棗,來備好,買來皮,把粽包,小小粽,味道鮮,五谷全,樣子俏,裹糖吃,似神仙,
12、芬芳的祝福織成葦葉,溫馨的叮嚀碾作白米,誠摯的祈禱曬熟紅棗,再以友誼的絲線緊緊纏繞,端午節送你香甜的粽子,愿你永遠享受人生的美好!
13、每當一個節日來臨,我總是第一個想起你,不知你是否也和我一樣,遙望著遠方,思念自己牽掛的人。端午節到了,讓我為你送上一份祝福!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小組合作;評價
小學語文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可以去借鑒好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去研究、探索、發現,去積極而認真地嘗試。那么怎樣才能教好小學語文課呢?
一、引導探究學習
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發現,引導他們去發現和探究問題。這樣遠比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東西讓他們興奮得多。比如在講《端午日》這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我事先設計了幾個題目:
沈從文其人其事;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湘西鳳凰的美麗風光;沈從文的作品簡介(《邊城》、《長河》)。
確定這幾個與課文有關的題目之后,我再給學生提出要求:
5個學習小組按不同題目查找資料,每小組推出一位發言人;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資料,不斷分析和互相交流;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做小組匯總分析,一起確定所需要的信息,準備在下一次“展示會”上展示。
這幾個題目讓學生很感興趣,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有的上網收集資料,有的在圖書館一泡半天,有的跑到書店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這期間,我并不是對此不聞不問,撒手不管。因為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問題,我會很關注學生的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這樣的準備使我看到了學生真我的風采。在展示會上,每個小組拿出的東西異彩紛呈。有關于沈從文的幻燈片,作家照片、故居圖片、生平介紹等等一應俱全;有介紹沈從文的故鄉湘西鳳凰的美景圖,做成了精美的powerpoint形式,秀麗的青山、澄清的碧水、古樸的吊腳樓、盛裝迎新的苗家人,讓沒去過鳳凰的同學們嘆為觀止;有關于端午節九種來歷和風俗習慣的詳細介紹,讓大家知道了端午節除了是為紀念屈原以外,原來還有其他的來歷和說法,增長了同學們的見識;有學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處收集的跟端午節有關的風俗飾品。如布老虎、線粽子等等,色彩艷麗,生動逼真;有對沈從文的另兩部作品《邊城》和《長河》的詳細介紹,以及學生自己對文章的透徹獨到的感悟賞析。
這些生動詳實的展示讓學生和我眼界大開。學生們笑逐顏開,注意力十分集中,課堂上不時傳出陣陣的驚嘆聲和熱烈的掌聲。他們或為湘西鳳凰的美景驚嘆聲,或為沈從文的求學精神感動,或為一個個精致可愛的端午節飾品而歡笑,或為《邊城》中美麗而癡情的翠翠而動情。這節課使學生印象十分深刻,許多學生在當天的日記里記下了他們在這節課上的美好感受。他們說:“今天的語文課生動有趣。同學們大顯身手,短短的一節語文課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課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真希望以后多上這樣的課。”
二、進行小組合作
以前學生們不愛學文言文,普遍以為枯燥乏味。在《夢溪筆談》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組學習這種方式。課上,學生按最近的座位將六張桌子對在一起,相對而坐,每組指派一個負責人(主要負責組織討論和紀律提醒)。主要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學習。首先,我要求學生將本課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虛詞“之、其、如、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來,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上。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暢所欲言,共同討論這幾個文言虛詞在不同句子的具體含義,共同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這種方式使學生耳目一新,他們興奮地坐在了一起,針對這幾個詞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熱烈地進行討論。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都認真而積極,他們沒有放掉老師給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地探討,肯定正確的,改正錯誤的。在這期間,我所做的,是在各個小組之間巡回、發現、答疑、解惑。最后時間,明確地有針對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難問題。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是不錯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快樂地笑著,快樂地討論,快樂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達到了我以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的效果,打破了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記、幾個學生跟著老師走、大部分學生無動于衷的文言文授課方式,真正地讓學生坐在了一起,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動腦,都發言,都有收獲,都有所得。
三、實施評價激勵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如果能夠做好這一點,對于他們欣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和感受作品的內涵,培養語感、學好語文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在兩個方面做了比較細致的工作。
一是示范誦讀。或是我在課上給學生們配樂朗誦,或是讓一些有朗讀特長的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或是用電教手段給學生播放名家的朗誦名品。總之,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于參與,急于體驗,急于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二是用形式多樣的評價來激勵學生朗讀。有朗讀還要有聽眾,如果只是學生自己在默默地體驗還達不到讓學生“愛讀”的目的。新課程改變了過去學生成績單純由教師評價的模式,改由教師、家長、學生本人和同學等多方評價。
一、促進優秀文學作品的傳播
對于我國傳統文化而言,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是其表現形式之一。我國古代的文人賢士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章,這些文章中蘊藏著無限的瑰寶,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這些優秀的作品能夠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優秀作品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讓學生能夠了解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精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高中生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時也能夠對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有所了解。這樣學習就能夠與傳統文化的傳承結合在一起。通過高中語文教學的形式,學生能夠對相關的文學作品有所了解,并且在課堂之外也能夠對感興趣的文學作品進行特意的閱讀和學習。這樣就能夠使我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得到傳播,并讓高中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如高中課本中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片段,在課堂之外,學生能夠有意識的對其進行詳細的了解,從而能夠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紅樓夢》,并進行認真的學習。
二、促進對名人英雄的了解
名人英雄也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歷史上的眾多名人英雄促進了我國社會的不斷地發展,并逐漸地形成我國了傳統文化。名人英雄對傳統文化的形成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他們的出現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并最終有了我國今日的發展。無論是古代的名人英雄還是近代的名人英雄,他們的出現都是不可磨滅的,并帶給我們無限的啟示。古代孟子、孔子等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和言論逐漸的形成了儒家文化。他們提出了德治和仁政的思想,并被人民奉為經典。后來隨著朝代不斷地更新,但是儒家文化依然影響著后人。另外,儒家總結提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也會有所體現。如《燭之武退秦師》、《離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文章中都涉及到了愛國主義。這種情懷是值得當代學生所學習的。在學習愛國主義情懷的過程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些愛國英雄,如岳飛和屈原。他們都對祖國有著深深的熱愛之情。但是他們的故事卻讓人感到惋惜。通過對高中語文教材的學習,高中生能夠對這些名人英雄的事跡有更加詳細的了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學習到他們的精神,這樣才不能夠使他們的精神被磨滅,而是能夠使之得到傳承。
三、促進對文化典故的傳承
高中語文教學對促進文化典故的傳承也有著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高中語文課上,教師除了對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外,也有很多的機會讓學生更多的接觸文化知識。通過舉辦古詩詞書寫活動能夠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更好的記憶。另外,還可以舉辦一些文化典故成語活動。如角色扮演等。這樣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對成語典故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了解更多的典故文化。如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等。教師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將這些內容作為最基礎的素材,讓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這些成語,并了解其背后的含義,視野得到了開闊,同時也達到了傳播傳統文化知識的效果。文化典故也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內容,對文化典故的了解可以促使高中生了解更多的與之相關的傳統高文化知識。因而,高中語文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糾正現在生活中學生的一些不正確的行為習慣。達到傳統文化傳承的真正的目的。
四、促進對傳統節日了解
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我國眾多傳統節日都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都有其獨特的意義。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和端午節是至今我們也一直在過的節日。這些節日都有其特有的意義。清明節是紀念先人的日子、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重陽節是愛護老人的日子、中秋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春節是百家齊樂慶祝新年的日子。這些節日都有著相關的歷史文化意義。如端午節是屈原投江逝世的日子,這位愛國主義詩人得到了眾多人們的欽佩,人們為了不讓魚兒咬屈原的身體,向江里投入了很多的粽子,之后為了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吃粽子來表達對他的哀思。每一個節日都有著相對應的文化故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般都會涉及到相關的文化故事。關于重陽節,有詩人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句子。在高中語文的學習中,學生能夠通過對詩篇和人物的學習來對我國的一些傳統的節日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詳細的了解。通過這種形式高中生對傳統節日就會有一些別樣的情感,在過節日的時候會多一分珍視。所懷的態度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這會讓他們對傳統節日更加的重視,并將傳統節日的含義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對傳統節日加以重視。
關鍵詞:初中英語;新課程;中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8-169-01
在新課程的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特別是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如果我們抽出一點精力,換一個角度,從西方文化入手,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會使大多數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加之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打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下幾點是我對英語與傳統文化的一絲見解,供大家參考:
一、愚人節,圣誕節等外國節日慢慢的進入到我們的生活,而與中國傳動節日相比,在英語方面有和聯系與不同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霄節(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Day),重陽節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開展“中西節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專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收集關于西方節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圖片、音樂、或影片,可用所學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課件,向“中國人”簡介西方節日的相關習俗知識;另一組收集中國的節日,同樣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其由來,習俗等等。由此學生可以了解到眾多的西方節日的知識。例如圣誕節(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誕生的日子,了解眾多相關的詞匯Christmas tide圣誕節期、Christmas Eve圣誕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誕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時唱得圣誕頌歌、Christmas dinner圣誕大餐中的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不僅增加了學生們的興趣,也擴寬了學生們的知識面。
二、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課堂中,開展 諺語專欄,學生分組做競猜,通過多媒體課件每顯示一個英語諺語,各組內每個成員都可起立翻譯,前提是用漢語的諺語的翻譯。
三、告別中國式英語,創立情境,學習真正的美式英語
眾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語言來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終是為了交流。而英語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語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課堂中開展“快人快語”quick-speaking 活動。每兩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對話,其中使用美國人口中的常用句子。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個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訴你)B: Sure thin! (當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與S的老公私通)。學生通過這個很簡短的對話,卻學到了很多在生活中很實用的句子。
還可以采取教師給出一些句子The line is engaged.(占線) Let’s bag it .(先把它擱一邊) 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絕對辦不到)It’s up to you .(由你決定) Big mouth(多嘴驢)Get down to business(言歸正傳)None of your business(不關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我要炒你的魷魚)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聽)You piss me off. 你氣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兒涼快哪兒歇著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個廢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瘋了嗎?Knock it off. 少來這一套。 You stupid jerk! 你這蠢豬!.I’m fed up. 我厭倦了等,由學生創設語境,迅速說出來。此方法簡單易行,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快人快語”的活動中來。
四、巧用animial卻別中西方文化
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動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漢語說壯如牛,英語卻說as strong as horse 壯如馬;漢語說亡羊補牢,英語說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馬補牢”;從以上的關于動物的習語中可能聯想到在語言形成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是農耕民族,以牛為主要的勞動力故出現“壯如牛”一說,西方是以游牧為主的,所以西的馬在他們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現“壯如馬”“亡馬補牢”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樣西方對狗是情有獨衷的,所以英語中有大量的關于狗的習語,如lucky dog幸運的人,top dog優勝者,under dog 失敗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會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賞等。在教學中滲透有關此類的文化知識,并鼓勵學生收集相關動物的習語,開展“動物晚會”Animals’ Party的活動。
總之,對與英語的學習,我們不能一味的去死記硬背,英語是門語言,我們應該多去尋找方法,使得英語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初中英語和中國文化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為學生們以后的發展奠定下基礎。
擴展語句題是每年全國各地高考的一個常考題型。高考《考試說明》對本考點的要求是:能根據要求擴展語句。能力層級為D 級。由于這種試題出題靈活,能綜合考查出學生的語言應變能力、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因此備受全國各地高考命題者的關注與青睞。筆者對2008 年全國高考18 份試題作了統計,發現考到語句擴展題的就有11 份,由此可見這種試題受熱捧的程度。下面我們就對這種試題的特點及解題技巧作一下剖析,以期對同學們能有所幫助。
我們說的語句擴展題是指將幾個詞語、一個短句或一個話題,擴展為一個比較長的語言單位,考查的是擴展、豐富語言信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擴展語句的考查要求考生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上運用想象、聯想等手段,使語句更加充實豐富,目的是為了將句子說得具體、生動、形象、精確。擴展語句類試題的解答,要求答題者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如豐富的詞匯、多彩的語句,而且要有多維的表達、敏銳的語感,要具有綜合運用多種語文知識、采用合理的聯想和想象、運用多種表達技巧的能力。
從近兩年全國各地高考題來看,發現該考點的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下列幾種:
1.語句、詞語擴展。就是提供幾個詞語或一句簡單的話語,要求考生為它增加修飾、限制或補充說明的成分,使它變得生動具體,血肉豐滿。這種形式主要通過增加句子的定語、狀語和補語等附加成分進行擴展。如:如2008 年高考安徽卷: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擴寫成一段話。(7分)
這個冬季,天氣異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②至少運用兩種不同的修辭方法。③不少于80 字。
2.根據情景擴展。就是提供一個具體的情景,要求考生根據這一情景通過合理的聯想和想象,進行擴展。2007 年江西卷:以“走進考場”為開頭寫一段話。要求:表意相對完整,語言連貫得體,至少使用兩種修辭手法,其中一種必須是排比,不少于50字。
題中提供了一種情景――走進考場,擴展出的內容只要與這種情景相一致,且能以“走進考場”為開頭即可。考生要根據題干中規定的情景展開合理的想象,增加與這些情景相關的內容,使這些情景變得生動形象,豐富飽滿。
3.依據中心擴展。就是提供一句話作為擴展的中心內容,要求考生圍繞這一中心內容進行擴展。基本方法就是以提供的語句為中心內容加以闡釋、發揮,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語句或語段。如:將“語文活動是語文教學內容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句話擴展成一段話,使它符合如下要求:①從正反兩方面進行闡釋;②提供的語句必須放在段尾;③不超過80 個字。做這個題目,主要采用闡釋的方法進行擴展。當然,這種方法也可用于描述和敘述性的語句。
4.續寫補寫式擴展。就是提供一句話或一段話,要求能根據所提供的具體的語言環境補寫或續寫一段話或一句話。補寫或續寫的句子必須做到與原句文意相通,中心一致,語境和諧,句式相類,甚至語言風格和修辭手法也應和原句保持一致,當然,關鍵的是必須符合題干所規定的要求。如2008 年福建卷:明天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學校準備舉辦“端午節晚會”。請你以晚會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橫線上寫一段開場白。
要求:①主題鮮明,語言生動;②80 字左右。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晚上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請欣賞晚會的精彩節目。
我們要注意的是續寫補寫式擴展,不同于仿寫,也不同于一般的造句,它要求表意前后一致,語言形式前后一致,要使前后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考生在做這類試題時首先要認真審讀題干,明確試題要求;其次要把握所提供文段或文句的語脈,搞清整個語段或句子前后句之間的內在聯系;第三要注意語言表達形式上的相互聯系,如句式、修辭手法等。要從試題形式和內容上入手進行分析,進行擴展。要注意防止只顧形式不顧內容,或只顧內容不顧形式和草率審題、盲目機械地答題等錯誤。
5.圖片發揮式擴展。這種擴展的特點是給我們一幅圖片,讓我們觀察圖畫,用自己的話言把圖片的寓意表述出來或圖片的內容描寫出來。這種題既能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又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如2008 年山東卷:右面這幅攝影作品展現的是劉璇在自由體操比賽中的精彩瞬間。請從比喻、比擬、排比、對偶中任選兩者修辭方法,對畫面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不超過50字。
再如2008 年廣東卷:右邊是一幅剪紙畫。請以其中一個人物的身份寫一段文字,表現畫面“情深”的意蘊。要求語言鮮明、生動,運用兩種以上(含兩種)的修辭方法。
【答題技巧】
擴展語句題是高考語文試題中難度較大的一類試題,學生答題時往往只憑感覺而不能得到較高的分數。有的考生答題時甚至還出現了明顯的失誤,這樣就不能得到應有的分數了。我們做這種試題時可從如下方面入手:
1.要讀懂題意。
考題往往對擴展的內容加以限制或提示,做題時一定要審清題目要求,認真揣摩題干的意思,弄清題目對句子內容、范圍、句式、修辭、表達方式、重點、字數等方面的要求,尤其要體會題目中的隱含信息。如2008 年高考安徽卷: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擴寫成一段話。(7分)
這個冬季,天氣異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②至少運用兩種不同的修辭方法。③不少于80 字。
如本題要求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②至少運用兩種不同的修辭方法。③不少于80 字。因此我們擴展時既要從正面來描寫冬季,又要從側面來入手;還要注意至少運用兩種(還是不同的)修辭方法,并不得少于80 字。再如2008 年廣東卷:右邊是一幅剪紙畫。請以其中一個人物的身份寫一段文字,表現畫面“情深”的意蘊。要求所擴展的內容是關于“情深”的。我們擴展之前,只有弄清了這些特殊的要求,這樣的擴展才是符合要求的。如果不弄清這些要求,即使你擴展的再好,也只能算是答非所問了。
2.前后添加成分,修飾擴展。
這種方法主要應用于詞語句子的擴展。我們知道句子的主干只是單純的陳述與支配關系,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語、狀語、補語)能起到修飾、限制和補充的作用,要使語句擴展開,變得生動、具體,就要發揮附加成分的作用。如2008 年高考安徽卷:這個冬季,天氣異常寒冷。
我們在做這一題時就可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在冬季前面加上修飾語,后面也可以加上補語來補充交代冬季的特點;然后可以從正反兩方面寫天氣寒冷的表現。這樣這一題就可順利的擴展出來了。
答案示例:這個冬季的夜空比起前幾年的時候要顯得異常的清晰,連星座都像是被一雙能扯住天的手給拉進一般,能看見玻璃一樣透晰的紋理。天氣也異常地寒冷,雙手幾乎要失去知覺,連交握著磨搓都是一種困難,牙齒不受控制的上下打出快節奏的聲音,去年的現在,還是可以穿成這樣穿街走巷的,而現在,連邁一步都可能沒有力氣,哪怕是偶爾吹起的風,都像要刮出臉上一層早被凍僵的皮,扎的人硬生生地疼。
3.根據要求,修飾渲染。
我們對有些句子如果只用補充附加成分的辦法,還不足以達到題干要求的生動、具體,這就要在簡單修飾限制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描寫和渲染。如上例中的安徽卷,如果我們不在擴展中加入擬人、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這種擴展是很容易給人一種生硬之感的。
4.照前顧后,綜合考慮
照前顧后,就是從前后的語句中找出暗含的對形式和內容方面的約束信息,根據這些約束來進行擴展,填補空白。如2008 年全國卷Ⅰ第20 題:紅星中學高一(2)班將召開“暢想奧運”的主題班會,下面是主持人開場白的開頭和結尾,請你補出中間部分。要求緊扣主題、言簡意賅、有文采。50個字左右。(6分)
這一試題重點考查考生語言表達鮮明、生動、簡明、連貫、得體的能力,相對來說,題目較難。但如果我們寫作時注意情景寫作的特殊要求,我們也可輕松答題。這個寫作給我們提供了主持人開場白的開頭和結尾,讓我們補出中間部分,因此我們寫作時要注意聯系上下文,你所補的中間部分既要符合主題――“暢想奧運”的主題班會,又要注意與開頭和結尾的銜接,不能出現脫軌的情況。于是就可得出這樣的正確答案“奧運是體育的盛會,奧運是和平的盛會,奧運是人類文明的盛會。北京奧運會即將拉開帷幕,那么,此時此刻我們有何感想呢?”。同學們請看,答案中的第一句“奧運是體育的盛會,奧運是和平的盛會,奧運是人類文明的盛會。”既是對奧運會的贊揚,同時也呼應了開頭部分;第二句“北京奧運會即將拉開帷幕,那么,此時此刻我們有何感想呢?”用一個設問句的目的顯然是為了引出開場白的結尾的,希望大家踴躍發言,表達對奧運會的祝福與期望。按照這種方法,我們不難得出2008 年福建卷的答案:(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晚上好!)二千多年來,飄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詩人屈原一路相伴走來,他那愛國情懷、浪漫詩篇,已經化為民族的文化與精魂。今晚,讓我們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動人的歌聲,歡度民族的傳統節日。(下面請欣賞晚會的精彩節目。)
5.仔細觀察,生發聯想。
圖片發揮式擴展可以考查考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我們在做這樣的題目時,首先,要學會觀察。對一幅漫畫,要全面仔細地察看內容,看清圖上畫了哪些事物,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地方。其次,要學會找事物之間的聯系。再次,要展開聯想,如果通過聯想,能把問題解答了,就具備了對漫畫的解讀能力。最后,根據觀察、分析結果,答出漫畫的主題思想。如2008 年山東卷,我們在做這一題時就要仔細觀察劉璇凌空躍起的動作,她的兩腿向后伸直,就像輕燕飛翔,又像錦鱗游泳。表情自然而充滿信心。還有她身邊的奧運五環,這樣人環相映,分外好看。
答案示例:如輕燕飛翔,似錦鱗游泳,以律動之美為五環增輝。
【熱身演練】
1.仔細觀察下面“紅動中國”的標志圖,并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看了這幅圖之后內心的感受和啟發。要求:用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修辭方法,5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圖是河北電視臺的臺標,它是以長城和渤海為基本設計元素的。河北內環京津,外環渤海,崛起的河北作為環渤海的一顆耀眼明珠,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請你仔細觀察下幅臺標,對它的設計理念作簡要的解讀。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下面的新聞標題,請結合實際,把它擴展為一則50字左右的新聞導語。標題:福建實施教育收費“陽光工程”治理教育亂收費
導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科技奧運支撐起北京籌辦奧運的框架。”為開頭,在它后面再擴展一段80字左右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據下面句子的意蘊,合理展開敘述,組成80字左右的語段。夏天和冬天,各有各的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發揮聯想與想象,把下面的兩句詩改寫成景物描寫,只要表現出春天景物的特點和熱鬧的氣息即可。不少于50字。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風雨”為表達重點,輔以“小草”、“樹木”等景物,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按下列不同要求擴寫為一段話。(每段不少于60字)
(1)表現“喜悅”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現“憂愁”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請看下面的情景,要求根據所提供的情境擴寫句子,要求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不少于50字)。 情境:山巒 春雨 小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我們像插著翅膀飛翔的輪子一樣,飛遍中國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把青春、把熱情、把知識奉獻給祖國,讓祖國騰飛!
2.長城和渤海孕育了河北人民自強不息、團結奮進、激昂向上的精神品格和開放、包容的博襟。標識中運用書法墨韻,演繹出環渤海的隆起帶,形成似山似水的審美意象,凝練、寫意、靜中有動、揮灑激情,象征著河北改革開放的廣闊發展前景和美好未來,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和濃厚文化氣息。
3.示例:今后,福建的家長舉報學校亂收費將有制度保障。日前,福建省出臺《教育系統2008-2009年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學校要健全受理教育亂收費申訴網絡,做到“首訴必辦、有訴必答”,認真審核不服學校收費的申訴,及時變更、撤銷不合理的收費。
4、示例:在智能交通、潔凈能源、場館建設、信息通訊、奧運安全、運動科技等諸多領域,北京奧運會的7年籌辦展示著中國的自主創新之旅。奧林匹克盛會讓科學技術散發親和時尚的光彩,在潛移默化間提升科技的魅力,催生著億萬國人的創新意識。它吸引更多民眾學習科技知識,接受科學精神,投身創新行列。北京2008,點亮中國智慧,引來世界喝彩。
5.夏有夏的草綠花紅,冬有冬的瓊枝玉葉。夏天有百川灌海,漫天碧透,雨后泛舟,總能讓人心曠神怡,流戀往返;冬天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湖面溜冰,一樣使人逸興神飛,意趣盎然。
6.楊柳依依,朦朧的水色中蕩著層層漣漪,屋外的園子里,緋紅色的杏花擁擁簇簇,似乎都想攀高看看這春之美景,春之繁華。
1、存同求異法:當所考查的對象是同義詞或近義詞時,可以把兩詞的共同語素放置一邊,即“存同”;集中精力考慮其不同的語素,即“求異”。這樣解題的難度就自然降低了,其正確率也會提高。例如1991年的全國試題中的詞語考查題:
(1)我國大型深水港―――山東石臼港的建設進展順利,_________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計劃的90%。
(2)為了迅速扭轉連年虧損的局面,廠黨委決定_________精通業務、有決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員。
(3)她一連幾次挑起話頭,想和女兒談談,可是女兒的______卻很冷淡。
主要考查“截止”與“截至”,“啟用”與“起用”,“反應”與“反映”這三組詞語的應用。每組詞語都有一個相同的語素,我們可以重點考慮“止”“至”,“啟”“起”,“應”“映”的區別。“止”即“停止”,“至”即“到”,考慮后面的“九月中旬”任務的完成情況,它只能選擇“截至”一詞;“啟”即“開始使用”,“起”可聯想“東山再起”的“起”,它有再次運用的意思,聯系后面的“退休科技人員”,此句只能選“起用”一詞;同樣可得出第三句只能選“反應”一詞。
2、排除法:當所給選項中有某一個或幾個詞語自己很清楚其意義和用法時,可以此為支點排除其余的選項,這樣做既省時又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差錯。如1999年的全國試題中的詞語考查題:
(1)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圖日本侵華的歷史,引起中日兩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2)端午節,民間有在身上掛香包的習俗,據說,這樣可以________疾病。
(3)見到這一情景,他那滿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___了。
A竄改 驅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竄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 驅除 溶解
細心的考生一看就知道“祛除”與疾病有關,據此可排除A與D,而“溶解”是與化學有關的概念,與人的情感不相符,據此可排除C與D,從而可以得出正確答案為B。這樣就根本不要考慮“篡改”與“竄改”的區別,從而節省了解題的時間,提高了考試效率。
3、搭配法:這種方法主要是看詞語的前后搭配是否恰當。如1998年的全國高考試題中詞語考查題的第2小題:預算即使制定得再,在執行過程中也難免發生變化。此題所供選擇的兩個詞語是“正確”和“準確”,而“預算”只有“準確”的問題,沒有對錯的問題,所以只有“準確”與之搭配才對。本題用搭配法就可以解決。
4、辨義法:高考試題中有些詞語能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就用辨義法去解。如1994年的高考試題中的詞語考查題:
(1)無錫的梅園,面臨太湖,以梅飾山,以山飾梅,________。
(2)蘇軾也擅長書法,他取法顏真卿,但能________,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代四大家。
(3)這本偵破小說,構思新穎__________,值得一看。
(4)電影中有幾處看來是閑筆,實際上卻是______之處。
本題所供選擇的詞語分別為:獨樹一幟、別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獨運。這四個詞都有與眾不同的意思,但就風格而言,“別具一格”較妥當;“獨樹一幟”適用于對與眾不同的極高成就的稱贊;“不落窠臼”就是不落俗套,有獨創的風格;“匠心獨運”常指文學藝術方面的獨特構思。根據題意,本題正確的答案應為:別具一格、獨樹一幟、不落窠臼、匠心獨運。這類成語考查題要求考生平時注意熟記成語的含義,高考時才能得心應手。
5、看感彩法:即看所考詞語的褒貶意義與句子所要表達的感情是否一致。如1995年的全國高考試題的詞語考查題目,它要求考生辨析所給句子中的成語運用是否恰當,試題如下:
(1)這些年輕的科學家決心以無所不為的勇氣,克服重重困難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2)陜西剪紙粗獷樸實,簡練夸張,同江南一帶細致規正的風格相比,真是半斤八兩,各有千秋。
(3)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展開了潛艇戰,于是用水設備來尋找潛艇,成了同盟國要解決的首當其沖的問題。
(4)關于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種種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秘傳說,說明古埃及人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
高考語用題部分,是高考語文試題命制創新的試驗田,它是落實高中語文課標關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達成“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目標的載體。“語用”即現代文語言運用。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語用”方面的要求是這樣表述的:“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可見,高考“語用題”在落實課標、考試說明的要求上具有重要意義。王元華在《語用學視野下的語文教學》中說:“語用教學理念反映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符合語文課程改革的理念”。因此,高考語用題考查普遍占12分左右(不含作文),正是其重要性的體現。命題者基于語用的豐富性,因而語用題命制不斷創新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題型研究
搜羅自1990年至2013年全國各地的高考語用題,可以發現:語用題的題型既有主觀題,也有客觀題,而且是主觀題占主導地位,這主要是體現語用題的應用性。客觀題的語用題,主要是考查連貫銜接,這是大部分省市命制語用題的選擇。下面主要就主觀題型的語用題作探討研究,試作分類以下:
1. 寫作方式類。這類包括仿寫、擴寫、補寫、續寫、析字、就某一情境寫話等等,如2005年廣東卷仿“智者的思索、庸者的奢談”寫另一組句子,2000年前后各地試題多采用這種形式;2006年江蘇卷“請用‘銀河’、‘樹影’、‘蛙聲’等詞語擴寫一段情景交融的不少于40字的話”;2008年山東卷關于一位詩人上臺階不小心摔倒,要求“根據語境在橫線上補寫恰當的語句”;2013年廣東卷為寓言“磨心對磨盤”續寫不少于50字的話;2010年浙江卷仿照示例拆拼漢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語言描述它;2010年湖北卷根據王維的詩句“竹喧歸浣女”寫一個場景,等等。
2. 應用文種類。如:1991年的公函、1992年的廣播稿、1995年的便條、2003年全國卷改寫提示語、2004年廣東卷的對聯、2004年全國卷天氣播報過渡語、2004年全國卷I的廣告詞、2005年全國卷1的請柬、2005年福建卷人物介紹、2005年全國卷的提取關鍵詞、2005年福建卷擬新聞導語、2005年江西卷的節日或生日賀卡、2006年北京卷的新聞點評、2006年廣東卷的圖書推介、2006年安徽卷的手機短信、2006年北京卷的建言獻策、2006年福建卷的歡迎辭、2006年天津卷的解說詞、2006年安徽卷的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比較、2006年重慶卷的邀請語、2007年安徽卷的人物評介、2008年安徽卷的擬寫一句話新聞、2008年北京卷的擬展板標題、2008年福建卷的晚會開場白、2008年湖北卷的文段點評和電影腳本、2008年福建卷和2013年重慶卷的宣傳標語、2009年廣東卷的致謝詞、2010年廣東卷的晚會串臺詞、2010年山東卷的稿約、2010年浙江卷的海報、2011年湖北卷頒獎詞、2012年廣東卷的招聘啟事和攝影作品展前言、2012年湖北卷的為《楚辭》和《史記》兩本書中任選一本寫一則閱讀宣傳語、2013年全國大綱卷和天津卷的書信,等等。
3. 圖文轉換類。這類包括圖表圖文轉換、漫畫圖文轉換、徽標圖文轉換、方位趨向圖圖文轉換等。如2004年廣東卷關于圖書狀況調查的表文轉換、2008福建卷“閱讀圖表,就我國糧食問題寫一條宜傳標語”、 2009年廣東卷“據圖表說明我國不同群體通過電視獲取科技信息情況”、 2010年廣東卷據圖表進行信息推斷、2013年廣東卷就調查統計表“對兩個年齡段的人對其志愿行為意義認識的同與異”進行概括、2012年天津卷就“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寫調查結果,2005浙江卷根據漫畫內容設計一條公益廣告語、2006遼寧卷“欣賞漫畫,給它擬一個恰當的標題”“并寫出你對這幅漫畫的感想”、 2006山東卷“說明下面漫畫的題面內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2012年江蘇卷就父子對“是非”之地的選擇寫合適的話、2013年湖北卷的根據豐子愷先生《巷口》這幅畫并圍繞“盼”描寫一個場景、2007年廣東卷的徽標聯想寫話、2008年北京卷就“北京2008年殘奧運會會徽‘天地人’的圖形概括說明畫面內容”、 2009年全國卷就“沈陽全民讀書月”活動的標識說明標識的創意、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I的就“‘中國環境標志’,寫出該標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構圖要素及其寓意”和全國新課標卷Ⅱ的就“‘國家節水標志’,寫出該標志的構圖要素及其寓意”、 2006年和2010年廣東卷的科學知識增長模式與數學活動中心的變動,等等。
4. 表述變換類。這類包括轉述、句式變換、重組句子等。如1992年小李對小王說,小王對郭老師女兒、郭老師轉述,2005年江蘇卷就“現代著名散文家柯靈對微型小說的創作要領有如下形象的比喻‘關節處一著棋活,妙手成春;結穴處臨去秋波那一轉,令人低回不盡’用平易樸實的語言重新表述,2012年江蘇卷“請以平實的語言表述老園藝師一段話的深層含意”; 2003年全國卷“提取材料的要點,整合成一個單句,為‘遺傳’下定義”, 2006年湖北卷“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點,整合成一個單句,解釋‘端午節’”, 2009年江西卷將三個句子整合成一個單句,2005年廣東卷將長句改寫成四個短句;1999年全國卷用“儒、道、佛”作開頭重組句子,等等。
5. 情境對話類。這類包括對人說一段贊美的話,如2006年四川卷;向人提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如2006年浙江卷;向人詢問的話,如2012年安徽卷安晴同學想參加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向轉會組織委員李華同學詢問相關情況,補寫他們交談的部分內容;據特定語境補寫得體的話,如2010年重慶卷就負背囊老師婉拒、學生堅持的對話,2012年重慶卷“小張含蓄的批評說,小李幽默的回應說”;對不同的對象說勸阻、反駁的話,如2007年山東卷勸阻游客文物上刻字、2013年安徽卷扮演的志愿者對路萍扮演的違規行人進行耐心勸導,2007年四川卷反駁隨地吐痰和上公交不排隊的人;與陌生人交往的話,如2013年四川卷的向陌生人設計三個訪談問題,等等。
6. 觀點闡述類。這類包括對理趣的闡明、對事件現象的看法等。如2005年北京卷舉出兩個帶有“半”字的常用語并對其中蘊含的理趣作簡要說明、2006浙江卷“以一種標點符號(省略號除外)為描述對象,寫一個比喻句,形象地闡發某種生活道理”、 2008年福建卷續寫一個含“明”字的成語并解釋、2008年安徽卷的“言外之意”、 2008年江蘇卷對有些高中生上學和放學仍由家長接送的現象寫贊成者與質疑者的不同看法、2010年福建卷對國人過洋節日和洋人參與中國節日這種現象的看法、2010年湖南卷對《水中的倒影》一文中關于“在運動中能否清晰地辨認事物或認識自我,請結合原文,談談你的見解”、 2011年福建卷對國名翻譯的看法、2012年浙江卷對高中生“你覺得你離父母有多遠”為主題的調查結果有關“代溝”發表看法、2012年福建卷“對紙筆書寫與電腦輸入你有什么看法”、 2012年湖南卷對中國在英國倫敦開書展的消息擬寫標題及闡述理由和據此寫新聞短評、2013年福建卷的關于校門建筑的看法,等等。
以上分類,由于分類標準不同,或許會存在個別交叉的情形,但基本可概括這些年來高考語用題的考查情況。那么,語用題的考查呈現什么特點呢?
1. 關注人文熱點。從全國卷及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題卷來看,語言運用題愈來愈趨向于生活化,十分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上的熱點,關注國計民生,富有濃郁的時代氣息。當年省市內或國內發生的大事,基本上能進入命題者的視野,如“正能量”、“中國式過馬路”、“蛟龍入海”、“廉租房”、“紙筆書寫與電腦輸入”、“低碳經濟”、“招聘”、“志愿者”、“環保”、“磁懸浮列車”、“南水北調”等素材的選用充分體現了“關注熱點”這個特色。這些內容直接聯系考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所有的實用文體擬寫都直接照應社會生活的具體內容,還有其他眾多的命題形式和材料或多或少地與現實生活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與此同時,命題人也非常關注歷史人文,如湖北卷2010年和2012年為漫畫補寫韻文或配詩文,2010年為“《紅樓夢》詩詞鑒賞讀書交流會”擬寫開場白,2012年為《楚辭》或《史記》寫閱讀宣傳語,都考到了考生的閱讀積累和人文底蘊;2006年廣東卷關于書法藝術、湖北卷的端午節日、全國卷的二胡介紹,2007年廣東卷的粵劇介紹、2009年湖北卷王羲之介紹、各省的對聯命題等等,都體現了關注人文歷史的特點。
2. 兼顧綜合考查。早年的語用題單項考查的居多,近年來趨向于綜合考查。如:仿寫兼顧修辭、句式選用的考查;應用文種的寫作,兼顧語病、別字、連貫、得體的考查;壓縮兼顧選用、仿用、變換等的考查;圖文轉換兼顧壓縮概括、簡要評述的考查;串臺詞兼顧連貫、生動、得體等的考查;情境對話兼顧簡明、連貫、得體、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等的考查。
3. 重視修辭運用。語言表達要求生動,積極修辭的選擇也就順理成章。修辭手法中的比喻、排比、對偶、反問、設問、反復、比擬、夸張等經常考查。
4. 輪考傳統題型。書信、對聯、續寫、補寫、連貫、變換壓縮、圖文轉換等都是傳統題型,都是早年常考的內容,但命題者并不回避,每隔一段時間,即重新考查。如對聯,2004、2005年各地普遍有考查,近來又再出現,比如2010年重慶卷、2012年四川卷;應用文體考查別字、病句是早年的題型,2013年的全國大綱卷、福建卷又重新出現;近幾年廣東卷的圖文轉換題、壓縮概括、句式變換等更是如此,甚至于連年出現。
5. 穩定中求創新。語用題板塊,被稱為高考改革的試驗田,一直保持著“在穩定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的特點,體現“邁小步,不停步”的命題思路。
6. 體現地域特色。各省市分別命題后,命題者都追求體現地域特色。如2004年廣東卷以嶺南佳果擬寫對聯、2010年重慶卷以“重慶”擬寫對聯;2012年湖北卷“湖北省‘書香荊楚?文化湖北’全民讀書月活動正式啟動。為配合這次讀書月活動,請從《楚辭》和《史記》兩本書中任選一本,寫一則閱讀宣傳語”;2007年廣東卷的粵劇介紹等。
三、備考策略
基于上述分類和特點的把握,考慮到語用題的異彩紛呈,對于語用題的備考,我們認為可采取以下策略。
1. 關注生活,強化素養。語文高考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系是當前的總體趨勢,而把社會生活中的事件、現象作為命題的材料,是實現這一聯系的基本手段。見多才能識廣,這就要全方位地拓展學習語文的空間,做生活的有心人,廣開視野,接收來自于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信息,街頭巷尾的標語、廣告,店鋪的招牌,節日慶典的對聯,乃至商販的叫賣,都可引入課堂,學生占有了這些新近發生的生活事件、社會熱點的材料,相信會占很大的便宜。在此基礎上,強化素養,這些素養包括文學、藝術、心理學、宗教、歷史等多個領域。這是因為語用題的考查,歸根到底是對基本素養和寫作基本功的考查,努力提高學生的總體文化素養、鼓勵學生廣泛地閱讀,鍛煉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開闊學生眼界,提升思維的境界和層次,扎扎實實提高能力,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2. 分門別類,把握特征。語用題異彩紛呈,給人以眼花繚亂的感覺。但只要我們能分門別類,把握特征,就能聞一知十、舉一反三,提高備考效率。近幾年全國各省市高考題中,實用文體一直是個熱點,每年都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試卷中有這類題目。如果學生對一些實用文體的基本格式、語體特征不清楚,考場上必定束手無策。因此分門別類、強化訓練、把握特征至關重要。如可把便條、留言、通知、啟事、請柬、自薦信等作一類,廣告詞、宣傳語、頒獎詞等作一類,歡迎詞、解說詞、串聯詞等作一類,下定義、新聞壓縮、寫總起總結句、提取關鍵詞等作一類,進行精細訓練,在異中求同,在訓練中把握其特點。
3. 溝通聯系,學會遷移。高考備考最忌學一得一,正確的方法是溝通聯系,學會遷移。如高考中考查新聞點評,這種能力,其實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訓練和運用,如小說教學中人物形象的評價。2013年湖北高考語用題中有結合文本解讀的題目,熟悉文本內容是解答這類題目的基礎,主要人物、基本情節、人物性格及評價、人物關系、各類描寫等可和平時的教學溝通聯系。再如上面說到分類把握特征,其實,如果清楚了書信的格式,其他的如便條、留言、通知、啟事、請柬、自薦信等格式問題即可實現遷移。
4. 科學訓練,掌握技巧。語用題命題,出新是常態,因此要訓練一些高考卷中未曾出現的創新題型,可找最近出現在各地模擬卷中比較新穎的語用題穿插訓練,在訓練中要掌握技巧。做語用題,掌握技巧,運用思維策略,就能找到做題的突破口。常用的思維策略主要有五條:一是抓關鍵詞,明確題目要求;二是抓結合點,激活知識儲備;三是抓信息點,連接社會生活;四是抓遷移點,獲取作答靈感;五是抓想象點,營造意境氛圍。
5. 活用修辭,美化語言。語用題考查承擔著落實考試說明提出的檢測考生“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的任務。盡管有些語用題往往很少直接有修辭要求,但不用修辭,語言難以鮮明生動,表達無從形成個性。因此對考綱中要求掌握的八種修辭手法必須逐一過關,靈活運用。運用積極修辭(修辭手法)就可以有效地美化語言。
6. 強化審題,準確作答。
正確審題是正確作答的前提,而要按照命題者指令作答,首先就要弄清題目的指令和限制,把準其明示或暗示的各種信息,這樣所作的答案才有可能靠近命題者要求的答案。審題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仔細審讀題干,明確答題方向;二是認真閱讀材料,把握作答內容。這兩個方面要兼顧,不能有所偏頗。在答題時,要有切題意識。切題應注意兩個方面的符合:一是形式上要符合句式特點、符合修辭手法、符合字數要求;二是內容上要符合特定的對象、事物、情境。
四、命題預測
要精確預測高考命題是一件吃力而不討好的事,但我們可做的是一個方向性的評估。根據上述的研究,似乎可以把握幾點:一是緊貼學生生活的事件、社會熱點,二是突出考查學生運用知識、思維能力、解決問題,三是扎實練好傳統題型,應對輪考題,遷移知識和能力,解決新題型。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而押賭注式的猜題、押題是不可取的。
總之,語用題的備考,因為牽涉面廣、種類繁多、能力要求高,所以科學備考才是有效備考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閱讀教學 閱讀方法 閱讀興趣 關鍵詞 閱讀討論
在中專英語教材中,閱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所采用的閱讀文章具有話題廣泛、信息密度高、語言知識豐富、貼近日常生活等特點。隨著外語在日常生活、就業、社會競爭中重要性的不斷加強,英語學科已不再是一門知識學科,它已經逐漸轉變成了一門工具學科。目前的中專英語教學以“聽”、“說”、“讀”、“寫”、“譯”為教學目標,閱讀是五種基本技能之一。那么如何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怎樣在日常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本人淺談一點平時積累的教學心得和體會。
在平時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本人大體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
閱讀前。(一)背景知識的介紹(Background)。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思,適當地做一些背景知識的介紹我認為是有必要的。在教學中,為學生掃清有可能遇到的障礙、不能理解的問題,還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中專英語基本版(一)Unit14閱讀教學(Walt Disney:The Man Behind the Mouse)中提到Walt Disney(沃而特?迪斯尼)的時候,適當地介紹此人是美國動畫片制作人,特別是曾創作過耳熟能詳的以米老鼠、唐老鴨等為主角的系列短片以及以“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記”為代表作的卡通故事片,并于1955年創建了迪斯尼樂園。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都曾看過這些動畫片,也對迪斯尼樂園有所了解,所以一聽到他們所喜愛的卡通片是由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創作的,學生們馬上就對這篇文章產生了興趣,學生學習閱讀文章的主動性加強了,這樣就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采用設問的方式。為了讓學生對閱讀文章更好地了解,我覺得在開始之前,先提出一些和本文有關聯的問題(Pre-reading),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真正做到“學有所想”,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一般來講所提問題無須過多,一般3―5個為宜。下面以中專英語基本版(一)Unit12閱讀教材(Henry Ground)為例來加以說明。因為該篇文章的主人公是Henry Ground,文章也是圍繞Henry Ground的故事展開的,所以閱讀前筆者提出了三個有關于Henry Ground的問題:
(1)Who is Henry Ground?(誰是亨利?格朗德?)
(2)What did he like doing?(他喜歡做什么?)
(3)Why did the people around him like him ?
(他周圍的人們為什么喜歡他?)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使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迅速理解文章的梗概。
閱讀中。首先帶領學生朗讀生詞,并對個別較重要的單詞給予舉例講解,增強記憶。掃清單詞障礙后,讓學生進行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時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采用大聲朗讀、默讀等方法。在快速閱讀過程中可以通過采用一些小竅門來讓學生掌握文章大意。第一,要善于讓學生抓住關鍵詞。這里所說的關鍵詞是指表達句子意義的詞和句子成分。以中專英語基本版(一)Unit Three 的閱讀(Let’s Go Camping )第二段為例。
Then we put everything into and we drive to the woods . We look for a place for campers and we look for a good place for our tent . The place should have a lot of moving air . This will keep some insects away . High land with water on both sides of it is good . Then we put up our tent . We put everything into the tent ,and we are ready for fun .We can swim in the lake , walk in the woods , climb a mountain , row a boat , or go fishing .
抓住了這些關鍵詞,理解程度就可以達到70%―80%左右。第二,要善于讓學生根據上下文猜詞義。在閱讀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單詞不必查字典,就可以從上下文的敘述中猜出來,這樣就可以大大節省閱讀的時間。例如,在中專英語基本版(二)Unit Two 的閱讀理解(A Trip to the Moon )中,Sounds can only travel through the air .There is no noise on the moon because there is no air (para 3)。學生沒有學過noise這個單詞,但是可以根據上下文發現,聲音是在空氣里傳播的,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學生們一下子就能猜出noise是噪音的意思。另外就算是學生不知道某個詞的確切詞義,也不會影響學生對句子的整體把握和理解。例如在中專英語基本版(二)Unit 8閱讀理解(Ocean and Continents)中,Over the years , these two kinds of separated.The heavy rock sank and the light rock rose。學生們以前學習過rise 這個單詞,知道是“上升”的意思。那么即使不知道sink(sank為過去式)的意思也能猜出是rise(rose為過去式)的反義詞。第三,讓學生學會跳讀和掠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文章的特點和回答的問題調整閱讀的速度,并利用頭腦中已有的相關知識,借助盡可能少的文字信息進行選擇、推測和推理、必要時還可以跳出讀物,客觀地判斷作者的意圖。這就是所謂的跳讀和掠讀。采用這種方法關鍵是要抓住文章開頭和結尾以及各段的關鍵詞和主題句。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把握文章的大意,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高校旅游英語教學 融合
一、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社會經濟蓬勃發展,旅游業與石油業和汽車業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的三大產業,這標志著我國的旅游業已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發展之勢。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旅游英語這門課程,旨在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旅游人才。同時,課程的開設對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不容小覷的重要作用。如何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旅游英語的有機融合,是英語教師必須慎重考慮的重要問題。本文以此為題展開探討,希望能提出一些有用之策,促進高校旅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旅游英語教學的融合之道
與一般英語課程教學不同,高校旅游英語教學屬于一種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旨在促使學生在掌握英語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專門用途英語的訓練,促使學生了解各地方的文化知識,為他們的日后發展奠定扎實基礎。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可以讓學生在接受導游基本業務的同時,深入了解我國文化的精華,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使英語教學變得更有趣味。那么,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旅游英語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中國文化知識
高校旅游英語教學以英語為載體,介紹導游相關基礎知識。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有意識地導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同時,在導入傳統文化知識時,要與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相吻合,從他們熟悉的話題入手。比如討論“Women and Children”這一話題時,可以讓學生結合已有知識背景,聯想我國古代婦女的地位是怎么樣的?她們的生活習慣如何?纏足這個陋習又是如何產生的?什么是男尊女卑、三從四德?這一系列的問題,引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對這些問題有一定接觸,所以用這些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創設更合適的語言情境,課堂上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一個學生扮演“導游”角色,另兩個學生扮演“游客”角色,就問題展開討論。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掌握了一些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詞匯,比如三從(the three obedience);四德(the four virtues);婦德(morality);婦言(proper speech);男尊女卑(Men are superior)等。再以景點講解――故宮為例,在介紹完景點講解的方法之后,首先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在課堂上用英語,結合PPT做一個8―10分鐘的景點介紹。教師在學生做完講解之后,可以針對其中講到的內容作進一步文化知識的補充。比如為什么故宮又被稱作紫禁城?“紫”的文化內涵是什么?而紫禁城內卻是以紅黃兩色為主色調,這兩種色彩在中國被賦予怎樣的內涵?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互動,不僅能給學生教授一些常見的旅游英語表達方式,還能讓他們更進一步了解景點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如此一來,增長了學生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同時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2.利用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遷移作用實現有機融合
語言學家Rod Ellis指出:“所謂語言遷移,是指學生將他們掌握的關于母語的知識應用于另一種語言學習的一種過程。”在傳統的旅游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師一直強調語際間的消極影響,避免母語的遷移作用,即認為母語思維只會阻礙學生掌握第二種語言。其實,英漢兩種語言具有諸多相似之處,教師可以利用正遷移作用開展教學。比如“三思而后行”(think it twice before you act);“同舟共濟”(in the same boat),兩種語言表達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從字面意思就可理解其內涵。在教學中,可以經常為學生適時添加一些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知識,比如“八仙”(the Eight Immortals)、“齊天大圣”(the Great Sage Equaling Heave)、“孔子”(Confucius),等等。在對孔子作具體介紹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幾則論語,讓他們嘗試用英語將這些論語表達出來,最后教師補充一些翻譯得較好的譯本供學生參考。用這樣的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漢譯英的能力,培養了語用能力,還讓旅游英語教學更生動、豐富。此外,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對比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比如將外國的“情人節”與中國的“七夕節”進行對比;西方的“圣誕節”與中國的“春節”進行對比。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西方文化加深理解,而且能讓他們體悟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精彩紛呈。
3.以文化旅游為主線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
高校旅游英語不僅要促使學生掌握常見的與旅游有關的英語詞匯和句型,還要促使學生積極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語言實踐,與他人進行流利的英語交流,實現跨文化交際,這為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提供了有效平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經常為學生安排調研任務,讓他們以一定的旅游主題為線索,就中國傳統文化展開調研。比如讓學生利用各種資源調研我國傳統的節日文化,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要求他們用通俗易懂的英語短語和句子,將這些節日的淵源、風俗等內容流利地表達出來。同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某個特定的城市進行介紹,規定他們在景點講解過程中,不能僅僅將講解停留在對景點的外在描述上,還應努力挖掘景點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的景點講解才是鮮活的,吸引游客的。學生通過多樣化的語言實踐,提高了自我學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課堂氣氛得以調動,教學效率有所提升,同時為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夯實了基礎。
三、結語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深厚,意蘊深。旅游英語是一門與時俱進的課程,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旅游英語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大有裨益,理應得到高校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組織教學,從而將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大力弘揚出去,也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旅游人才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孫宏彬.旅游文化滲透與高職旅游英語教學探析[J].高職就業,2010(10):164-165.
[2]王愛支,陶修寧.旅游文化與旅游英語教學[J].鄂州大學學報,2011(11):70-71.
[3]呂海濤.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0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