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陋室銘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書寫的檔案
一眨眼的工夫,兒子用電腦,“啪啪啪”敲下三行字,我是因為在教育局必須自己使用電腦的緣故,平常打字也是自己來,總是趕不上兒子這一代年輕人的速度,我也有自己對待記錄文字的看法。電腦文字雖好,但文字的人情味在一點點消逝,冷漠無情的鍵盤好像并不能傳達一份份情感,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現今社會,人們也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很多讀書人會不斷地呼吁使用傳統書信交流,不能一味地使用E-mail。
我從1981年到泰縣第三中學工作,而后被調到泰縣姜堰中學,即現在的江蘇省姜堰中學工作,一直到1998年離開到姜堰教育局工作,這么多年,無論是教案,還是教學工作筆記,都記錄著我對手寫文字方式的情有獨鐘。書寫的內容并不僅僅局限于文字,包括插圖也是徒手完成,工整如印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對“方式”的眷顧這樣的說法更準確些。
首先,我對優美文字的徒手完成有成就感。Windows 98系統1998年之前還沒有真正開始使用,不得不說,徒手書寫是當時的工作記錄的主要呈現形式,優美的文字自己親手完成是那么怡情養性,油然而生的是美學情趣,如夢如幻、如虛如煙,體現著一種人生的品味與追求。并沒有書法藝術潤朗的風神,卻有人生一味流靜的內斂,我雖然一直堅持練習書法,臨各種書法名帖,如王羲之《蘭亭集序》、顏真卿《祭侄文稿》、米芾《蜀素帖》、《張遷碑》、漢簡等,但字寫得優美這樣的評價更甚于研習過書法藝術。
其次,對教案、工作記錄的書寫得益于在江蘇省姜堰中學從教所熏陶的優良作風。從那時起,我對教師神圣使命感逐漸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數學的王燦文的老師,他的教案對我觸動很大,工工整整,條理清晰,幾何圖形、標注、圖例,每個字都是親手書寫,字與字間距適當,一氣呵成,沒有改動的痕跡,宛如印刷書籍,渾然一體,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暗下決心,要讓自己也擁有這樣的教案。
再回首,看到昔日這些自己書寫的教案,想起當年的執著與勇氣,不禁感懷萬分。
二、讀書的氣味
美術教師也是需要讀書的,首先要排除兩個思想上的誤區,第一,是做一名美術教師,不僅僅是進行美術創作,參加更重展覽、比賽,還需要有自己的修養、情、思想、氣質,而這些都要用讀書去完成;第二,是讀書并非讀死書,僅為了功名而去讀的書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如:公務員考試用書、考教師編制用書、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等等,光讀這些無益于美術教師的美術修養、個人成長,現代年輕的美術教師很多對此趨之如鶩,而忽略的作為美術教師的精神本質,只是一味求取追求功利,既想做官,又想發財,是做不成合格的美術教師的。清代畫家鄭板橋在畫竹之時曾悟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去除了功利心之后,時代在發展,美術教師的思維也需要發展,既要接受新鮮事物,采納高科技手段,如視覺傳媒中的圖像、影像技術,多媒體藝術的使用。同時也要能靜下心來,在專業創作中的互相交流,浸潤于學風之中,才能讓自己的作品達到優雅美學的境界,讓自己的談吐頗顯為人師表的神韻,讓自己的人生煥發神采飛揚的光輝。昔日黃庭堅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梁高祖謂三日不讀謝玄微詩便覺口臭。作為教師,應把教師學養放在第一位考慮,神圣職責的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精神的專注
作為教師是神圣的,具有使命感。美術教師的核心在于專業的素養,我的專業是國畫,這些年,我對國畫的學習一直在不斷地追求。中學時代,在啟蒙老師趙龍驤的培養下掌握了造型規律,考入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后,確立國畫專業,受業于江蘇省著名花鳥畫家陳培光、沈啟鵬、王板哉、陸越子等老師,1994年1月,在泰州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其后多次參加全國、省內畫展并獲獎,2002年獲“中國青年美術家百杰”,2006年入編《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精品集》,被授予“國家杰出貢獻藝術家”等稱號,2008年出版《當代美術家劉爭鳴精品集》畫冊,無論是做美術教師,還是在教育局做教研員,依然不變的是對專業修養的不懈努力。
其實我對畫畫的熱愛是認真總結過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畫畫早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一閑下來情不自禁去畫畫。二是畫畫我一直當做是“玩”。我這個人是喜歡忙碌的,這樣會讓我覺得每一天都很充實,真要讓我閑下來無事可做時,想玩一玩,消遣下,第一反應便是走進我那簡陋的車棚,開始專注于畫畫,我會玩得不亦樂乎,古有劉禹錫《陋室銘》:“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車棚就是我的陋室,很多人也許想象不出陳列省內乃至全國展廳之中的佳作皆是出自在這樣的陋室。其中沒有倪云林寥寥幾筆,聊以自娛的仙氣,但有著名學者陳傳席“人無癖,不可與之往”中的癖,即世人所認可的娛樂方式,如:打牌、下棋、釣魚、畫畫,恰恰是我的“癖”。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吟誦 “山的沉穩” “水的靈動”
自2001年《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教學改革如火如荼,文言文的教學卻成為語文教改的一個“死角”。這是因為: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雖都是流傳千秋的名家名作,但由于古今語言的流變、時空的阻隔,學生要讀懂了解文章內容尚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領會文本所蘊涵的思想文化內涵、藝術表現手法、審美情感等內容就更艱難了。
怎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達成新課標的要求呢?筆者意圖結合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吟誦建語感,提高對言語靈敏的感覺能力
古語云:“置之齊地則齊語,置之楚地則楚語。”這就是說,學習語言要有一個“活”的語境。文言文學習也是一種語言學習,誦讀就是為文言文的學習提供語境。古訓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又說“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通過反復吟誦,學生就有了對言語靈敏的感覺能力,不需要進行詞法、語法、句法等理性分析,就可以直覺辨識言語,體悟文章的情味,換言之,就是有了語感。
二、落實字詞品文句,培養淺顯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1、授之以漁,文言詞義推斷有法可循。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達到“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所以要讓學生養成查古漢語字典自己解決詞語疑難的習慣。但有些字詞有多個義項,即使查了詞典,要確定用哪一個義項也有一定難度。為了學生對詞義掌握有“山的沉穩”和扎實,一線老師歸納了多種巧釋文言實詞的方法。浙江杭州九中余佩楓老師總結了七種方法:語境分析法,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聯想推斷法,鄰字幫助法,成語對應法,古今比照法。河南濮陽一中范利萍老師也歸納了七種方法:字形推斷法,通假字音推斷法,成語推斷法,整齊句式推斷法,語法分析推斷法,語境分析法,帶入檢驗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學生對文言文字面含義的理解才能更準確。
2、品味詞義,方法要有“水的靈動”。
文言文字詞句的教學中,不能孤立地解釋其含義,要把字詞句的理解與文章的內容把握、人物情感的領會緊密地結合起來。筆者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時,讓學生從字詞句中揣摩人物性格。仗勢驕橫而色厲內荏的秦王性格通過“其許寡人”、“逆寡人者,情寡人與”和“色撓,長跪”來表現;不畏、機智勇敢的唐雎性格通過雙重否定句和反詰句來表現等等。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討論、分析、鑒賞等多種方式推敲文本語言,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于無聲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落實文言文字詞的教學,達成“山的沉穩”的淺顯文言文閱讀能力。
三、穿插背景明意圖,領悟思想感情與寫作目的
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作品基本上都是產生于特殊歷史背景下的重要文章,但如果把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時代背景放在開頭介紹,學生就會以為是例行公事而無動于衷。背景資料不是可有可無的擺設,應該明確時機,當引則引。如教學《陋室銘》,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后,多對劉禹錫的人品不以為然,認為他善于自我吹捧。筆者穿插背景介紹:這篇文章是他被貶至安徽省和州時所作,和州策知縣是個見利而為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但他仍然讀書作文,并寫下了《陋室銘》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了解背景后,學生們為劉禹錫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格深深折服,對文本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
四、弘揚個性試創新,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著名特級教師陳鐘梁說:“創新的土壤是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教材所選的文言文所體現的古人思想在歷經漫長的歲月后依然煥發著活力,依然啟迪著現代讀者的思想,但也不可否認,古文中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與現代人的觀點形成了一定的摩擦。教學中,學生必然會用現在的眼光重新審視古代的思想,教師要適時鼓勵學生對教科書進行自我解讀和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
比如一位教師在講《宋定伯捉鬼》時,學生提出了與教材觀點相反的問題。課文的閱讀提示說:此文表現了“人用智謀制服鬼”、“人能勝鬼的積極意義”。學生對此予以否定,說:人鬼相逢,鬼直言相告“我是鬼”,何等坦率磊落;鬼在途中兩次生疑,說明他并不愚蠢;鬼善于變化,本領高強。鬼之所以上了當、中了圈套,全是因為鬼對世界和對宋定伯的信任。相較而言,宋定伯其言可憎,一路上盡說謊話;其行可惡,一路上占盡便宜;其動機可鄙,一得“千五百”,就溜之大吉。……這些打破常規的全新認知使得文言文課堂生機勃勃,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使他們有自己的主見與思想,時代的創新主旋律也在小小的語文課堂上唱響。
五、多法寫作促領悟,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熟悉和理解
文言文短小精悍,語言凝練,作品中不確定的“空白”處不少,足以給人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為學生擴寫、改寫、補寫、續寫提供了恰當的情境。學生的寫作反過來在訓練學生想象能力的同時又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熟悉和理解。如學習《桃花源記》時,可以讓學生補寫漁人“及郡下”和太守的對話;學習《孫權勸學》時,可想象主與臣對話時的神態動作等等。
六、多方延伸求綜合,拓展認知領域建立信息網絡
1、精選課外篇目,在比較閱讀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學習文言文時,如果僅就文論文,學生很難擺脫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之感。精心選擇一些與文章立意、寫作背景、語言風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讓學生在思維中進行比較、剪輯、組合,學生就容易與作者建立心理溝通,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某老師在教學《狼》時,遷移另一則狼的故事《牧豎》,讓學生在把握了課文中狼的殘忍和狡詐之后,又了解了母狼母愛的偉大。筆者在教學《曹劌論戰》時,拓展《左傳》中內容相似、戰爭結果大不相同的《子魚論戰》,學生更清晰地理解了作戰時要把握戰機的道理,領悟到曹劌作為軍事家的遠見卓識、作為統治者的魯莊公和宋公之類“肉食者”的鄙陋。
2、有質量地開展文言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及專題研讀活動。
為了感知文言文的文化內涵,教師應組織并指導學生開展文言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及專題研讀。杭州第九中學的俞佩楓老師在教學李白的《行路難》時,設計了課題“酒·文學·文人”。有的學生收集了李白其余的“酒歌”,探究他想像奇特、豪放飄逸的詩風;有的小組重點解答“李白的人生為何如此失意”;也有以“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李白嗜酒如命的放浪行為”為研究內容的;甚至有人關注文人好酒的問題。這樣,古代美文的欣賞拓寬到了廣袤的文學認識領域。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師要認清文言文獨特的體例特點,立足誦讀,以“水的靈動”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讓學生養成“山的沉穩”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領悟能力。深入領會《新課程標準》精神,深刻反思教學行為,即時調整教學方式,才可能不斷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使課程改革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
參考文獻
[1]俞佩楓《立足課堂,自主發展》,2005年。
[2]范利萍《文言實詞詞義推斷“七法”》.《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12A期。
關鍵詞:初中語文 高效課堂設計 創新途徑
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與知識性相統一的學科,對于我們日常交流、寫作、思考等生活的各方面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語文一直被視為初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但是長久以來僵化的教學方法,創新緩慢的教學理念,使得本該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卻顯得單調乏味。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嚴重,提高考試成績為唯一目標的思想占據主導的緣故,再加上部分教師和家長急功近利,使得現階段初中語文課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學生都是被迫走進課堂,整個課堂毫無生機可言。高效課堂,主要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因此,新時期,我們非常有必要用高效課堂的理念重新審視初中語文的課堂設計思路,力求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
一、初中語文高效課堂設計的創新途徑的分析
(一)創新課堂角色模式,重新定位師生關系。
“主體相長”的思想倡導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有必要改變過去傳統的師生定位思想,改變過去“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中心主義”的傾向,放開教師對學生過多的束縛,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盡情的發揮。也只有學生得到盡情發揮,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高效溝通,才能稱之為真正的高效課堂。很難想象沒有溝通的課堂如何能形成教學的互動,當然更不會形成有效的“主體相長”。角色轉變也可以體現在課堂的提問上,比如,把原來“教師提問學生”轉變為“學生提問教師”,每次學生提問之前肯定會做足充足的工作,這樣一方面能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感覺自己被“重視”,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豐富課堂組織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課堂,教師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巴,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根本談不上什么形式,枯燥呆板,也正因為如此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高效課堂,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課堂,也只有在豐富多樣的課堂之中,學生的潛力才能得到最有效的發掘。其實,課堂組織形式的創新可以通過很多種途徑。以學習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為例,學習《陋室銘》或《沁園春?雪》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文摘錄的書法比賽;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由教師組織進行魯迅先生作品展、關于魯迅先生生平作品及歷史的知識競賽;學習《變色龍》、《范進中舉》、《孔乙己》等小說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劇的制作,學生分角色飾演,通過現場的演出,仔細揣摩作者對每個人物刻畫的目的,進而深刻地認識文章的表意與寓意。這些方式一方面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高效課堂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 以人為本的課件設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
高效課堂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形成高效的課件,那么對于教師來講,怎么算高效的課件?是領導表揚過的?未必!課件所針對的對象是學生,優秀的課件設計,應該是單位時間內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效益達到最大化,包括學習的知識、興趣的養成、學習習慣與能力、個人修養等等方面。因此,課件設計是教師進行授課的最基礎的工作,也是教師最基本教學能力的體現。具體到課堂課件的設計,最有效的方式,應該是讓學生參與其中,如果一堂課有很多種教學方法都可以達到同一種教學效果,那就讓學生來選擇吧,選擇他們認為最符合他們意愿的那一種。這種方式的教案設計,就好比教師給學生提供一本書,書的內容是一樣的,當然包什么顏色的書皮都不影響這本書行使傳播知識的功能,但是大家都喜歡的顏色和款式必然會心情愉悅。其實,這樣主要是因為教師的年齡與學生差距比較大,大部分教師不清楚學生真正的審美觀,因此由學生民主地推薦一些素材,對于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二、結語
效率與效益是課堂的兩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優化的課堂,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只有二者的和諧統一,“高效課堂”才能形成。因此,高效課堂是一種境界,是建立在有效的教學方法、有效的學習方式、有效的管理方式等諸多因素之上的。也正因此,高效課堂的形成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一線反復地摸索,并且要不斷地修正提高,最終才能形成真正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我在平時的語文新授課上嘗試許多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躍課堂氣氛,讓課堂成為學生智慧展現的陣地,盡量把知識遷移到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提高課堂效率。下面就課堂上的幾個環節談談體會。
在導入環節中讓學生形象感知,創造引人入勝的課堂開端。如盡量找一些形象可感的資料,聽音樂、看圖片、觀影音資料、講故事等,或吟誦優美的古詩詞、成語、名言警句等方法來創設學習的氣氛,引導學生學習的思路,迅速調動學生的感覺,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為師生共同完成任務蓄勢。在教授《臺階》一文之初,我播放劉和剛演唱的《父親》音頻,再用PPT顯示歌曲的歌詞,學生沉浸在蕩氣回腸的樂曲中感受父愛的崇高和偉大,為下面的教學做足了鋪墊和渲染。
朗讀環節采取多種方式并用的方法,除通常的賽讀、評價打分式的朗讀,還可采用“神入角色,心駐課文”的方法要求學生把自己當作冰心、當作盲孩子、甚至當作被關在籠中的華南虎……去“親臨親歷”,“深入體會”,大聲地,動情地,陶醉地朗讀,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生的朗讀效果明顯,熱情高漲。朗讀不同文體,我盡量引導學生采用不同方式和語調去處理,用播報新聞的語氣讀《人民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用講故事的語調分角色讀《皇帝的新裝》,在整齊劃一抑揚頓挫中齊讀《安塞腰鼓》,在美輪美奐的樂音中齊唱《水調歌頭》……
理解課文環節盡量少用教師與學生一問一答的形式充斥整個課堂,而改為不同的提問問題的形式,如采用學生自己質疑的形式要求學生預習時提出幾個問題,抄寫在預習本上,在課堂上交流提問,讓學生與書本零距離接觸,既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又凝聚了學生的注意力。有些問題可采用辯論的形式,辯論法的使用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辯論進程中,無論是正方或反方,為了說服對方或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都會尋求一些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并以精煉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可得到極大的提高。辯論法還能培養學生的擴散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辯論法的采用就等于為學生的自由思維和充分想像創造了條件。
在上《臺階》一課時,和學生一起分析了父親的性格和品質之后拋出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了臺階,父親付出了_______。”學生七嘴八舌的說出了下面的句子:“為了臺階,父親付出了歲月;為了臺階,父親付出了青春;為了臺階,父親付出了健康……”緊接著我有追問:“父親這樣做,你認為值得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有的學生說,值得;有的學生說,不值得。我見學生群情激奮,就適時的組織學生就這個問題進行一場辯論。一場如火如荼的辯論結束后,我結合學生的問題,簡介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再次引導學生思考:你是否也想獲得別人的尊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你付出了什么?是否有所收獲?與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在體驗反思環節這一塊,我設計一些貼切學生的話題,讓他們放開去說;適當設計一些手動、眼觀的作業以引發興趣、激活思維,如: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我把第37節都當成了學生反思的段落,問他們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產生這樣的共鳴。因切合學生實際,舉手發言的人很多。一學生說,在小學畢業時,在給老師的留言中,表達的語言有好多都是留戀,甚至帶有撒嬌的語氣;有的說,長高了可以打籃球,但又害怕承擔象他父母親一樣照顧老人的責任;有的說,長大了,可以有許多特權,諸如回家沒作業,可以掙錢自己花,可以有自己的娛樂時間,可是又怕長大了要慢慢老去,直至死亡等等。學生們個個講得都很真切,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黃河頌》《斑羚飛渡》等課,我要求學生寫些關于保護黃河,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標語或公益廣告,并制作成精美的卡片,在課上向同學展示并張貼,這也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成果的展示讓每一位學生獲益匪淺,活化了思維。
另外,除了在課堂上教授新課,我也讓學生開動腦筋,自己設計、自己上課,給學生開設活動展示課。在本學期我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準備上課,學生躍躍欲試,一個語文素質較好的學生煞有介事的上起了《陋室銘》,我在下面當學生,感覺該生上課真有那么一回事。
一月一次的讀書交流課,要求學生每星期至少讀一本雜志,分成小組或個人在班上進行交流演講,演講時可先給班級學生提出幾個問題,然后概述文章或朗讀文章,和學生一起交流討論。這些課的開設不僅豐富了語文課堂的內容,也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更讓語文課堂充滿了生命氣息。就一本書,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研討。暑假期間學生讀過《駱駝祥子》之后,我讓學生就這本書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交流。我設計了四個活動環節:祥子的故事,我說祥子,祥子悲劇的背后,假如祥子活到今天。每個環節分別由不同的小組來完成,其他小組進行評點和校正。這次活動過后,學生吵著嚷著說要多開展這樣的讀書活動,學生的讀書興趣被切實的得到了激發。
與學生對話、交流、讓學生去表現,我們常常會獲得意外的收獲。往往是這節語文課剛下課,就有同學圍上來問:老師,下一節課我們做什么?明天語文課我們做什么?我要做什么?能不能讓我做什么?……放開手腳讓學生去表現,把課堂還給學生,常會有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閃現。通過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學校應該是學生學習、娛樂、求知、交友、自我發展的殿堂;課堂應該是充滿生機、充滿興趣、充滿智慧、“充滿生命活力”的場所。學生應該是學習、研究的主體,他應該得到的是獵漁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獵物和魚。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過程。學生群體的智慧和創造力應大于單個的老師。教師要放開手腳讓學生去表現,放下架子與學生交流,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真真正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語文課成為學生的至愛。
要做到真正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教師必須樹立起現代的、先進的、創新的教學觀:
1.學生主體觀
教師應該在點撥引導上多下功夫,指導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積極自覺地思維,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2.教學民主觀
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一種開放的安全的課堂交往的氛圍,讓學生敢于敞開心扉,發表意見,爭論問題,做到愛護而不排斥,指導而不指責,鼓勵而不泄氣,說服而不壓服,啟發而不包辦。
3.個性發展觀
提倡個性發展,就是要開展個性化的教學,反對“一刀切”,要在每個學生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面,創造條件讓他們在課堂上都有發揮特長的機會,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才華的地方。
4.能力為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