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雪的文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言語訓練的嚴重缺失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表現在:閱讀教學在課文的思想內容方面深挖細究,放棄文本的表達形式和語言特點不賞析、不積累,一堂課下來學生只收獲了思想上的認識和情感上的體驗,卻很少有好詞佳句、布局謀篇等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獲得,讀寫不能緊密地、有效地結合訓練。這樣的語文學習,多年來主導了師生的語文生活,學生雖然積累了一些語文基礎知識,但這種積累卻是單調的、死板的,字詞句的靈活應用極差:學生雖然閱讀了一些文章,但閱讀興趣淡漠,閱讀能力缺失,不會賞析閱讀材料的特點:學生雖然寫出了一些文章,但對寫作的渴望不足,寫不出真情實感,表達程式化。語言缺乏個性。
“學別人的文章就是為了寫自己的文章”,這句話我沒有考證出處,但我十分贊同,它道破了語文教學的真諦,教師應該教什么,學生需要學什么,教師就是要教給學生寫自己文章的方法技能,學生就是要學到寫自己文章的方法本領。因此,師生共同經營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提升的課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課堂。這種訓練立足于課堂,憑借的是教材,主要方法是賞析文本語言特點,進行讀寫結合訓練,也就是教師啟發導引學生賞析文本在字詞句段篇上的特色,用詞用句、布局謀篇上的巧妙,從而積累好詞佳句、寫作的技巧等等,使言語的基本功,即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訓練提高。這種訓練必須依托文本,連接生活,加強整合,注重多角度多形式,注重關注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使學生對文本的語言文字感興趣,為作者用詞用句之巧妙嘆服,為作者布局謀篇之獨特稱贊,萌發表達的沖動,激發寫作的欲望。教師需要給學生一個平臺,一個機會,一個情境,一個啟發,學生的智慧便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
聽說讀寫的訓練依據不同的文體特點、語言特點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依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生要求高低也不同。聽說讀寫的訓練是交替的、綜合進行的,是一個從感知到吸收再到運用的過程。聽說讀寫的訓練在低年級側重字詞句,在中高年級側重字詞句段篇。現在以四年級上冊“雪”單元課文《瑞雪圖》教學為例,看看怎樣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度鹧﹫D》是作家峻青的佳作。文章語言優美,條理清晰,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抒發了作者的喜悅之情,是對學生進行言語訓練的極好素材。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是從內容和形式上初讀感知,即讓學生閱讀全文。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題材、寫作順序:第二個環節是從“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品讀賞析語言特點。即讓學生細讀詞、句。品味作者用詞用句的獨具匠心和滲透在字里行間的喜悅之情,品析第二自然段寫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從時間詞語“一清早、中午、黃昏時分”中體會描寫上的條理清楚,從天氣變化詞語“布滿陰云、刮起寒風、大雪飄落”體會描寫上的特點突出,從修飾詞語“布滿了鉛色的、凜冽的、呼呼、整整、鵝毛般的、紛紛揚揚”體會描寫上的恰當、準確。品析第三自然段第一天夜里下雪時。重點從“大片大片、簌簌落落”體會對雪的形態描寫,從“沙沙聲、咯吱聲”體會對雪的聲音描寫。品析第四自然段第二天白天下雪后時,從表達順序上感知由遠到近寫雪的大而美,從具體語言描寫上體會用詞用句的生動性、形象性、準確性、不可替代性,尤其是“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這些優美的詞句,引導學生通過發現、閱讀、對比、替換等辦法步步深入地體會作者對雪之美,美在形、美在色、美在感覺的描寫。品析第五、六自然段時,則重在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第三個環節是感情賞讀,讓學生讀全文,讀優美的句、段,讀出個性化理解。最后一個環節是讀寫運用,讓學生交流積累的描寫雪的好詞好句,再聯想本地區看到的雪,說一說或寫一寫雪的色、形、動、靜等特點。
教師給學生一個怎樣的課堂,學生就會有一個怎樣的成長。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將言語訓練扎扎實實地扎根在課堂,有效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訓練,師生才能真正實現輕松高效的語文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達成,體會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樂趣,享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震撼,才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才能使語文學習邁開讀與寫的雙腳,抬頭挺胸走路,讓語文真正美麗起來。
1.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拓展思維,分析、體會人物形象;
2.學習身處逆境而不改善良的本性,執著為他人送溫暖的品質。
【教學重點】
1.重點把握“我”自身的人性閃光;
2.理解流浪老人身上所具備的美好品質。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流浪老人所具備的善良和美好品質。
【教學過程】
預習內容:解決生字生詞讀音,熟讀本篇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一、導入新課
《好雪片片》是由臺灣作家林清玄寫的。他描寫的是一個賣獎券的流浪老人,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卻沒有磨滅善良的本性,骯臟的外表,遮不住他明凈的善意;油膩的雙手,擋不住他溫情的傳遞。循著那笨拙的雙手,我們仿佛覺得那美艷的紅色塑膠獎券封套,就是一簇跳躍著的火焰,烘烤在我們的心頭。
話音剛落,有學生馬上提出了異議:“老師,我們經常在街頭看見各種乞丐,他們看起來衣衫襤褸,不是殘疾就是重病,或是與親人失聯,但是背后他們衣著光鮮,腰纏萬貫,甚至在自己的家鄉蓋起了小洋樓?!?/p>
還有的學生說:“乞丐應該由政府救助,不需要我們施舍?!?/p>
一時間,課堂陷入了沉思之中。
是啊,乞丐現象不論是在什么時代或者哪個國家,多少都有。
街頭的職業乞丐我們也見識過:公交車上,一個流浪的藝人拎著音響,上車后,問一兩聲好,唱一兩首歌,收一兩塊錢。
探討到這個地步,我們似乎無法完成課文的教學要求了!
二、分析“我”的形象
教師只有引導學生,作者林清玄既是閱人無數的作家,也是年過六旬的老人!他是如何應對的呢?
教師:好,誰能說一說,“我”和其他人對老人的態度有什么不同?本文中的“我”是怎樣對待文中的流浪老人的?
學生:第1節“在信義路上,常常會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
學生:課文第5節“我觀察老流浪漢很久了,他的全部家當都帶在身上,幾乎終日不說一句話,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p>
學生馬上意識到了:“老師,作者他觀察得很仔細!”
課文第7節“我每次經過那里,總會向老人買兩張獎券,雖然我知道即使每天買兩張獎券,對他也不能有什么幫助,但是買獎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且使得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p>
又有學生回答:“老師,這個人通過買彩票來表達愛心?!?/p>
學生:還有第6節“小部分人則投以同情,作者就是那小部分人。”
教師:接著看課文的第17節,大家一起讀“我的希望不是獎券,而是人的好本質,不會被任何境況所淹沒。”
教師小結:作者從看到到觀察,從同情到理解,從友誼到贊美(人的好本質)。
他同情這個流浪老人,他更愿意付出實際行動,讓這份同情不只是腦海里純粹的念想這一點,關注、關心、關懷,同情變成了友情,證明了他善良的至真、至誠。
三、分析“流浪老人”形象
1.第一個板塊,是集中描寫他的衣食住行。
教師:通過前面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出流浪老人的外表很怎么樣?你認為流浪老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學生:A.外表污穢:
(1)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第5節)
(2)記得第一次向他買獎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獎券、他的衣服同樣的油膩污穢。(第8節)
學生:B.心地善良:
(1)不管是誰買獎券,他總會努力地把獎券裝進紅套子里。(第8-13節)
(2)冬日里老人為“我”扣扣子。(第14節)
文中對這兩個人物主要采用了哪種描法進行描寫?作者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點有何用意?
明確:動作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
第1-6節的動作描寫、外貌描寫,突出了流浪老人的貧窮、孤苦、笨拙。
第7-15節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嶄新、美艷的紅色塑膠套與骯臟的衣服、獎券形成鮮明的對比;動作的緩慢、笨拙、艱困和態度的小心、慎重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比中突顯了流浪老人內心的美好、對善良的堅持。
教師小結:文章欲揚先抑,渲染流浪老人的貧窮、孤苦、笨拙的形象,與后文老人表現出來的美好品質構成鮮明的對比,彰顯了無處不在的美好人性。流浪老人物質上極度貧乏,精神上卻高度富有!
四、理解文章主旨
1.你認為文中的“好雪”是指什么?它在哪里?說說自己的見解。
明確:
(1)文中的“好雪”象征著美好的心靈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2)“好雪”落在人們的心田上,因為明凈的善意會給人們帶來溫暖,給受感動的人留下美好的回憶。
2.文章以“好雪片片”為題,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別處”收束全文,你覺得有什么好處?
明確:起到點題的作用。作者把老人的美好心靈,看做是“灌溉了我們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凈之雪”。美,存在于作者和讀者的心頭,恰似好雪滋潤大地,心靈之美滋潤心田,使文章增添濃濃的詩意。
五、小結全文
那么,如何寫出冬天景物的特點呢?
要寫“聲”。例如:“北風嗚嗚地響著,像是有一個人在山谷里扯著嗓子喊叫,整個天空,整個世界充滿了這種聲音?!?/p>
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山谷中北風“大”的特點。
要寫“色”。例如:“建筑物像瓊樓玉宇似的閃爍著耀眼的銀輝。小路上就像鋪了一層白色的地毯,又仿佛妙手的畫家為大地繪成了一幅白色、純潔的圖畫。”
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又如:“一場大雪過后,天空像海一樣蔚藍,并且比海藍得更晶瑩剔透。千峰萬嶺,極目一望,盡是白色,閃耀著一片連接不斷的銀光。山頂上積雪未融,如白銀宮闕;向陽的山頭冒著乳白的煙霧,繚繞蒸騰,匯集成云朵;幾朵悠閑的白云,一半鑲在天空中,一半粘在山峰上,似乎是個安琪兒。”
蔚藍、白色、銀光、乳白,把雪后的天空、云朵、煙霧的色彩,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要寫“形”。例如:“接連幾天,又是雪又是凍雨。瓦檐下的冰掛非常的漂亮,有的像水晶柱,有的像鐘乳石,有的像錐子;田野間的電線滿是冰掛,弧形地垂著。冰掛在寒風的吹拂下,更是形態各異,有的似梳子,有的似抽象的雕塑,有的似瀑布……”
作者對冰掛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把冰掛的形狀描寫得形象生動,使我們讀了后,仿佛也到了冰天雪地一飽眼福。
要寫“態”。例如:“一顆顆小小的雪粒,像撒下的白砂糖一樣。它們在空中飄舞著,并不著急落地,好像舍不得離開天空似的,有的悄悄跳入行人的衣領里,無聲無息地消失了?!?/p>
又如:“遠處被雪裹住的山脈,像一條白色的巨龍臥在那里?!?/p>
這些描寫,使我們欣賞到景物的不同姿態。
要寫“量”。例如:“這里的山巒的確很多,而且雪中的山巒別有韻味。舉目顧盼,層巒疊嶂,高的,矮的,美的,丑的,險峻的,平緩的,各具千秋。不注意間,雪花像無數只飛蛾翻飛攪動,天地頓時成了灰白色,山林的第一場雪悄無聲息地鋪天蓋地而來。不久,遠山近嶺便是白茫茫一片。”
這段話,不僅寫出了山巒的多,而且描寫了山巒的態。
要寫“味”。例如:“剛犁過的稻田,結了一層薄薄的冰,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水汽裊裊。走近,用力呼吸,涼涼的空氣中,含著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
作者抓住了冬天早晨太陽照射,田地蒸騰的特點,寫出了新翻泥土的清香。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活動,即使是對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也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感情。他們的情感體驗不同,表現在內心中的活動也就不一樣。心理活動要抓住人物個性的特點,符合他們的性格身份。
二、心理活動并不單純只是心理描寫
1.除了直接寫出人物的內心活動外,還可以借助人物的言語、神態、行動等描寫方法間接表現人物的心理。如,在《紅巖》中描寫“劉思揚不能拂逆同志們真誠的心,這些細小的關懷,給他增添了無限離別的痛苦。這種痛苦,不是人世間常有的那種離情別緒,而是深深的互相了解,同甘苦,共患難,用鮮血凝成的感情。劉思揚默默地用筷子撥動飯粒,掩蓋內心的苦痛。忽然,他在碗里撥出了一團東西;把飯粒撥開,看清楚了,同志們悄悄在他碗里放了半只咸蛋。一瞬間,劉思揚抑制著的眼淚又涌流出來。這是同志們長期保存著的,秘密送進來的珍貴禮物……從一片羽毛,可以感到友情的溫暖。劉思揚感到的是一顆巨大的赤誠的心?!?/p>
通過行動的描寫來完成對劉思揚心理的刻畫。當他感到痛苦時,“默默地用筷子撥弄飯粒”來掩飾自己的內心。當同志們用最簡樸然而又最真摯的方式來送別他時,劉思揚的心中無比激動,也用自己最單純善良的行為來表示,“回到老大哥身邊,無言地脫下溫暖的上衣,披在他瘦削的肩上?!眲⑺紦P心中所想的通過他的行為表現得淋漓盡致。真是“一切盡在不言中,此處無聲勝有聲”。
2.借助夢境,景物描寫等間接手法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日本作家曾野綾子在《愛的破滅》中寫道:“她覺得,自己仿佛坐在漆黑的井底,井底同樣在下雪。這雪漸漸地把攝子周身埋沒,把她凍僵。因為是雪,不能立刻使攝子窒息,然而,攝子孑然一身,無處可見希望的光芒。”
一段環境描寫把攝子孤獨、寂寞、壓抑,看不見希望的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而這段環境描寫中只是出現兩種簡單的景物:井底和雪。井底讓人感到黑暗,沉悶,望不到出路。雪又使人體會到冬日刺骨的寒冷??梢哉f,這正是處于愛已破滅中的攝子的真實寫照。
三、描寫要逐層展示人物內心活動的軌跡
在老舍的《駱駝祥子》中,“怕什么有什么,祥子心里的慚愧與氣悶凝成一團。頓時立住了腳,待在了那里說不出話來。他傻看著虎姑娘。她今天也異樣,不知是電燈照的,還是擦了粉,臉上比平日白了許多;臉上白了些,就掩去了好多她的兇氣。嘴唇上的確是抹了點胭脂,使虎妞也帶著些媚氣;祥子看到這里,覺得非常奇怪,心中更加慌亂。因為平日沒拿她當過女人看待,驟然看到紅唇,心中忽然感到點不好意思。她上身穿著件淺綠色的綢子小夾襖,下面一條青洋皺肥腿的單褲。綠襖在電燈下閃出些柔軟而微帶凄慘的絲光,因為短小,還露出一點點白褲腰來,使綠色更加明顯素凈。下面的肥黑褲被小風吹得微動,像一些什么陰森的氣兒,想要擺脫開那賊亮的燈光,而與黑夜聯成一氣。祥子不敢再看了,茫然地低下頭去,心中還存著小小的帶光的綠襖?!?/p>
祥子的心理隨著對虎妞觀察的深入不斷發生著變化。由開始心里慚愧與氣悶凝成一團――覺得非常奇怪,心中更加慌亂――不敢再看了,茫然地低下頭去,“心中還存著小小的帶光的綠襖?!闭宫F了祥子復雜多變的心理變化過程。
四、心理描寫一般只適用于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作品中的“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不是作者,可以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最后一課》這篇小說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作者通過對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展示了小弗朗士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文章一開頭,描寫小弗朗士“不想上學”的想法,刻畫出小弗朗士貪玩調皮的性格。走過鎮公所布告牌的心理描寫,說明小弗朗士對普魯士侵略者并無好感。當韓麥爾先生向學生宣布最壞的消息后,這個本來還沒有被戰爭驚動的孩子感到了極大的震驚,因而思想發生了突變,飛躍。這些心理描寫,極其真切地表現了小弗朗士熱愛祖國、熱愛祖國語言的深厚感情和對敵人禁教法語的極大仇恨。
關于心理描寫的作文比較常見的失誤大致也有四種,現簡要指出并對其產生的原因探析如下:
1.心理描寫內容與人物身份不符,作者對人物性格缺乏分析,憑自己的主觀妄加揣測。
2.描寫冗長,內容泛濫,與文章整體失諧。
3.缺乏技巧,寫法單調,只會用“他心想”“我想”之類領起描寫。這說明閱讀少,缺乏借鑒。
[關鍵詞]文本閱讀;分析
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一直是考生感到很頭疼的題目之一,也是在高考總得分很低的題目,筆者結合學生訓練過的閱讀文章,將學生出現失誤的類型歸納為:審題不準確、思考不深入、層次不清晰、答題不規范、文本意識不強。下面就具體文章分析如下。
1.審題不準確
例一:《故鄉,您終于代替了我的母親》[蘇、錫、常、鎮四市2009屆高三語文教學情況調查(二)]
[問題]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作者對母親的豐富情感。
[學生答案]①母親在故鄉勞作供我上學給予我關愛。②母親因故鄉而憔悴。③母親過世后又回到了故鄉的懷抱。
[失誤分析]這個題目重在分析作者對母親的情感,而這個答案重在分析母親的經歷,沒有準確審清題目。
[參考答案]①熱愛母親。②敬佩母親。③對母親的養育充滿感激之情。④有一顆報答母親的心。⑤對母親的付出充滿愧疚之情。⑥忽略了母親對故鄉的依賴,感到懊悔。⑦母親去世,充滿悲傷。⑧懷念母親。(5分,每點1分,答出五點就給滿分。
2.思考不深入
例一:《江南無雪》[2009南京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問題]本文題為“江南無雪”,文中卻用大量篇幅寫雪,請結合全文探究這樣安排有哪些意圖。
[學生答案]①通過大量篇幅寫雪,表現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麗。②借有雪時的歡樂記憶,反襯出江南無雪的遺憾。③表現出作者對江南雪景的熱愛和懷念。
[失誤分析]作者寫“江南無雪”表達出的遺憾之情,僅為表層情感,深層次為對環境的擔憂;寫童年雪景給我帶來的美好回憶,不僅表達出對雪景的熱愛,更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文章最后寫想象中的夜飲賞雪,傳達出作者對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來的答案僅僅停留在對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層次的探究。
[參考答案]①以昔日大雪反襯今日無雪,表現對環境惡化的憂慮和希望環境早日改善的愿望。②以我童年賞雪和兒子童年無雪可賞對照,希望孩子有快樂豐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認識自然和人生。③以現實的無雪和想象中的夜飲賞雪映襯,表達對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要求答出兩點,一點3分。意思對即可)
例二:《晶瑩的淚滴》[江蘇省南京市2009屆高三第二次調研測試]
[問題]文章結尾寫道:“我今天終于把近40年前的這一段經歷寫出來,對自己算是一種虔誠祈禱”。“我”為什么“虔誠祈禱”?試加以探究。
[學生答案]①祈禱女老師能夠幸福。②祈禱女老師能夠永遠保持這種美好的心靈。③祈禱所有的老師能夠像這位女老師一樣關愛自己的學生。
[失誤分析]作者寫女教師不僅僅是為了對她的歌頌與贊美,更為主要是為了引發人們對人間真情摯愛的思考,希望我們所有人包括我們的民族能夠像這位女老師一樣。文章在結尾處含蓄地傳達出此意。而這個答案簡單地停留在對女老師本身的理解。
[參考答案]①女老師的淚珠體現了人間真情摯愛,給我留下了深刻記憶,成為我人生的前進動力。②我也希望像女老師一樣,保持一顆真誠善良的心靈。③在這樣一個物欲膨脹的社會,我非常希望我們的民族也受到這種精神的滋養。 (本題6分,每點2分)
3.層次不清晰
例一:《草叢》[南通市2009屆高三第一次調研測試]
[問題]文章兩次描寫了割草的老人,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作用。
[學生答案]①突出草叢不被忽略。②承接上文對草的踐踏。③引起下文對冬天草叢的描寫。
[失誤分析]題目明確要求分析兩次描寫的作用,而這個答案沒有按層次答題,籠統回答,答題的思路不清晰。
[參考答案]①第一次以老人割草,將草叢所遭遇的艱難具體化;②第二次寫老人忘卻了自己對草叢的傷害,既表現了草叢的卑微,又為引出結尾的議論做鋪墊;③前后照應,突出了草叢執著堅定的形象。(評分建議:三個要點,每點2分。)
4.答題不規范
例一:《江南無雪》2009南京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問題]第五段畫線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具體分析。
[學生答案1]①承接上文兒子的追問。② 引起下文詩句,與之照應。③運用排比的修辭。
[錯誤分析]:分析作用題應該從形式和內容兩個角度來分析,而這個答案只考慮了形式忽略了對內容方面的回答。
[學生答案2]①運用了排比的修辭,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表達了作者對雪的感嘆。②與童年下雪的情景形成對比,表達了作者對雪的盼望。
[失誤分析]這個答案考慮了形式和內容的角度,但在形式的角度方面忽略了結構的角度。
[參考答案]形式上:①照應題目“江南無雪”。②承上啟下,承接上文的雪景描寫、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對“江南無雪”的思考和憂慮。內容上:表達了盼望之強和失望之深。(內容2分,“盼望”與“失望”各1分;“形式”4分,每條2分)
5.文本意識不強
例一:《花 事》[江蘇省泰州市2009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聯考試卷]
[問題]作者通過對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試加以概述。
[學生答案]①要珍惜美麗的瞬間。②平靜對待人事,凡事要看開一點。③不要為失去的東西而傷感。
[失誤分析]作者在對春天的花事的描述中寄寓的人生感悟,在文中都有相關的文字,只需稍作概述即可,而這個答案完全是個人的理解,脫離了原文。
[參考答案](1)美麗往往是短暫的,我們不應錯過。(2)人世滄桑,世事無常,有些東西是無可挽留的。(3)愛情和婚姻時常割離,應當將它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4)對于那些逝去的美好,那些無可挽留的事實,坦然待之。(答到其中三點即可得6分)
例二:《過灘謠》[鹽城市2008/200年度高三第二次調研考試]
[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寫“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時那段拉纖的生活經歷”?試作探究。
[學生答案]①形式上吸引讀者。②因為那一段拉纖生活是我第一次體驗人生苦難。③從拉纖的苦中體會到生命在于奮斗。
[失誤分析]探究題的回答不能脫離原文的中心和主旨,這個答案沒有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深入思考。
[參考答案]①纖道艱險使作者對那段艱難歲月刻骨銘心。②纖夫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毅頑強的品格令作者由衷贊嘆。③征服激流、險灘的經歷,讓作者對生活、生命有了深刻的思考、認識和感悟。(每點2分)
[問題]本文題為“江南無雪”,文中卻用大量篇幅寫雪,請結合全文探究這樣安排有哪些意圖。
[學生答案]①通過大量篇幅寫雪,表現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麗。②借有雪時的歡樂記憶,反襯出江南無雪的遺憾。③表現出作者對江南雪景的熱愛和懷念。
[失誤分析]作者寫“江南無雪”表達出的遺憾之情,僅為表層情感,深層次為對環境的擔憂;寫童年雪景給我帶來的美好回憶,不僅表達出對雪景的熱愛,更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文章最后寫想象中的夜飲賞雪,傳達出作者對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來的答案僅僅停留在對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層次的探究。
6.概括意識不強
例一:《親愛的麥子》[蘇州市2009屆高三教學調研測試語文]
[問題]作者筆下的麥子很美,請根據文意概括其美在何處。
[學生答案]:①有一種土壤般的質地和本色。②帶有土地的精華。③平凡卻又由人、天地創造的精品。④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圓滿的憂傷,和它的圓滿形態、淺褐色澤渾然和諧,與生俱來而又無從表述,毫不自知而叉一目了然。
[失誤分析]題目明確提示要概括,而這個答案僅僅是對原文的摘抄而已,對麥子的美的概括有很大欠缺。
[參考答案]①樸素柔和、不事喧嘩的本色之美。(2分)②天、地、人三者合作創造的深刻之美。(2分)③憂傷色澤和圓滿形態的和諧之美。(2分)(意思對就可)
例二:《過灘謠》[鹽城市2008/200年度高三第二次調研考試]
[問題]從文中看,“我”真正嘗到拉纖的“苦味”包含了哪些內容?請簡要加以概括。
[學生答案]①大雪紛飛的天氣,憑著過去對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著行走。②便漸漸地麻木了,雙腳完全失去了知覺。③到得崩洪灘時,我被這條聞名整個資江的險灘嚇得目瞪口呆。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盡。
僻不當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問: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內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后見到了山頂的美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p>
學生用原文復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p>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動態,用語新穎、傳神。然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p>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
本文充分體現了姚鼐的散文風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
[關鍵詞]景物描寫; 凸顯 ;文學與美學
凡敘述性的文章,如小說,戲劇,散文,童話,寓言等,都離不開寫景。文質兼美的景物描寫,不但令人賞心悅目,而且還能充分調動讀者的各種情愫,使之產生無限的遐想,從而使文章達到文學與美學的統一。那么,教師該如何教學生寫景呢?
一、 理清順序,凸顯層次美
自然界的景物,大至日月星辰,小至花草蟲魚,都有其一定的存在順序。順序亂了,自己不知所云,別人也摸不到邊際。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務必要教導學生先找到一種合理的寫作順序。景物的寫作順序一般有以下三種:
1.時間順序。如朱自清先生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之所以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就是因為它是依樹木開花的先后順序行文的。
2.空間順序。按空間順序寫景也叫“移步換景”,也就是隨著作者觀察點的移動,眼前呈現不同的景物,這是人們常用的一種寫景方式。空間順序,關鍵是先確定一個立足點,再一步一換景。如《濟南的冬天》,在描寫“雪后的小山”時,老舍先生就是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先寫山尖,次寫山坡,最后寫山腰的。
3.邏輯順序。請看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边@是概括描寫北國雪景,再以“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來展現北國風光,這樣由總到分,由概括到具體,景物描寫不但全面,而且層次分明。
二、巧妙結合,凸顯和諧美
大自然之景,有靜有動。動與靜并非絕對,隨著觀察位置,角度的不同,一切景物都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寫景,就要寫出動與靜的特點,動與靜的變化。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薄耙凰o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薄安槐卣f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叢直竄向云霄里去了?!贝颂帉懢翱芍^典范,作者先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寫靜態之景,再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寫動態之景,這樣動靜結合,高低互補,陰陽協調,使全文熠熠生輝。
巧妙結合還需注意一個虛寫與實寫的問題,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痹诖嗽娭校扔小鞍蜕揭褂隄q秋池”的實寫,又有詩人“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相像,讓人在艱苦中看到希望。又如《觀滄?!贰八五e?,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先實寫眼前所見大海雄偉之景,然后展開豐富的想象力,運用積極浪漫主義手法道出了自己的偉大抱負。
三、 善用修辭,凸顯語言美
描寫景物,要注重煉字,語不驚人死不休,因為優美的語言本身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要學會比喻、擬人、排比、夸張、設問、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連用。如吳伯簫《菜園小記》有一精美語段:“那些新芽呀,條播的行列整齊,撒播的萬頭攢動,點播的傲然不群,帶著光,發著笑,充滿了無限生機。一棵新芽簡直就是一顆閃亮的珍珠?!弊屑毞治鲆幌拢@里就運用了排比,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不但給人美的享受,還讓人看到了新芽的無限生機和活力。又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見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多美的語言,多好的文字。作者同樣運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向讀者展示了紫藤蘿繁盛的生命力,為下文揭示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礎。
四、 調動感官,凸顯情感美
1、描寫梅花的詩句有很多,“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描寫了梅花堅貞孤傲的傲骨;
2、“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泵鑼懙氖敲坊ㄗ藨B的優美和幽幽的香氣;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贊美的是梅花的幽香。
(來源:文章屋網 )
江南的冬景
郁達夫
凡在北國過冬天的人,總都知道圍爐煮茗,或吃涮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里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當這中間,有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日。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
(節選自《郁達夫作品精選》,有刪改。)
邊讀邊悟:
這段景物描寫很有特點。短文以《江南的冬景》為題,但文章并未從江南景色著筆,而是先從北國冬景入手,寫出了北國冬天“門外面是雪深幾尺”“風大若雷”的特點,所以到了冬天,北方的老人、小孩總是躲在屋里過著蟄居生活。這樣描寫,先讓讀者首先感覺到北方冬天風雪撲面的嚴酷和寒冷。然后,用“但在江南,可又不同”一句,引出江南的冬景:江南“冬至過后,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去坐著曝背談天”,一派與北國不同的景象。這里,作者通過和北國冬景的對比來描寫,更加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溫和的特點,渲染了北國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談天的樂趣。由此可見,在寫景時運用對比,能避免文章平鋪直敘,增強文字的感染力。
濟南的冬天
老 舍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并不著急,因為這樣慈善的冬天,干什么還希望別的呢?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窗桑缴系陌稍桨l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內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藻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窗?,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節選自《老舍文集》 第十四卷。)
邊讀邊悟:
濟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作品帶有一種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