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課件是基于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模式開發、能在Internet(互聯網)或Intranet(局域網)上的CAI課件,其本質是一種Web應用程序。從某種意義上講,網絡課件和學科主題網站是同一概念,即為某一門學科或該學科的某一章、節、課的內容所制作的教學網站。
二、網絡課件優勢
網絡課件體積小,傳輸速度快,可以實現遠程教學。網絡課件容量大,功能強,可提供大量的知識資源和媒體資源。網絡課件可以建立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網絡課件可以實現多人共享。正是基于網絡課件的以上特性,實現了跨平臺、跨地域、超文本、交互性、支持數據庫等先進的特征,從而決定了網絡課件在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中的重要地位。
三、網絡課件的制作
(一)科學設計課件腳本
要想制作出一個好的課件,腳本設計是重要的前提。只有做到胸有藍圖,才能制作出優秀的網絡課件。
1.從教學內容入手進行設計。設計網絡課件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網絡課件的內容要從教學內容入手,反映、再現、深化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以書本為藍本,但又要對書本內容進行篩選、補充、重組和創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2.針對學生認知規律、心理、年齡特點和學習方法進行設計。設計網絡課件目的是要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提高課堂效率。因此,網絡課件制作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針對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
3.針對多媒體技術進行設計。網絡課件的設計必須考慮網絡課件運行的環境,要保證網絡課件中所有的內容都能在網絡環境中運行。網絡課件要盡可能占據比較小的空間,以保證課件運行的快捷性。既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特性與優勢,又不能把多媒體視為萬能;既要將課件制作得精美典雅,又不能過于花哨,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選擇制作軟件
一個網絡課件是一個小的學科網站,其制作平臺軟件主要是dreamweaver。為了科學、美觀、嚴謹地完成一個網絡課件,除了文字內容外,還需要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等其它多媒體素材,所以,除了掌握dreamweaver軟件,還要學習一些視頻剪輯、動畫制作、音頻處理、圖像處理等軟件的應用。
1.視頻處理
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尤其是近幾年來網絡的迅猛的發展,網絡資源無所不有。所以,可依據自己的需要在互聯網中搜索有用的視頻資源。為了便于網絡傳輸,目前網絡中應用最多的視頻是flv格式。FLV(Flash Video)流媒體格式是隨著Flash MX的推出而發展而來的一種新興的視頻格式。FLV文件體積小巧,清晰的FLV視頻1分鐘在1MB左右,一部電影在100MB左右,是普通視頻文件體積的1/3。而網絡課件制作工具dreamwerver 恰恰支持該格式的運行,可通過菜單直接插入到課件中。如果所用視頻格式比較特殊,則可將該類視頻下載后,通過軟件進行格式轉換。
這里介紹兩個較常用的幾個視頻下載和音視頻格式轉換軟件:
碩鼠FLV視頻下載軟件()
碩鼠轉換器(?from=like)
視頻轉換大師()
超級轉霸(英文名 E.M. Total Video Converter)提供視頻文件轉換的終極解決方案,它能夠讀取和播放各種視頻和音頻文件, 并且將他們轉換為流行的媒體文件格式。從各種視頻中抽取音頻,轉換成各種音頻格式;從CD轉換成種音頻。
超級轉霸()
2.音頻處理
互聯網上的音頻無計其數,總有一首適合你。關鍵就是如何通過編輯變成符合自己需要的格式及、大小。另外,如果所有的音頻資源都不能令自己滿意,還可以選擇一些視頻伴奏音樂,然后通過軟件將這些音樂保存下來,以備個人之需。
前面介紹的碩鼠轉換器、超級轉霸就是兩款較好地實現視頻轉換音頻的軟件。
另外,如果音頻需要進一步剪輯,如進行漸入漸出處理,音頻文件插入和剪切及各種音效及混響效果,那么則可以用比較專業的音頻處理軟件Cool Edit Pro 2.1處理。
Cool Edit Pro 2.1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數字音樂編輯器和MP3制作軟件。它可提供有多種特效為你的作品增色:放大、降低噪音、壓縮、擴展、回聲、失真、延遲等。你可以同時處理多個文件,輕松地在幾個文件中進行剪切、粘貼、合并、重疊聲音操作。另外,它還可以在AIF、AU、MP3、Raw PCM、SAM、VOC、VOX、WAV等文件格式之間進行轉換。
Cool Edit Pro 2.1()
3.動畫制作
網絡課件中最常用的動畫是flas。Flash功能強大,動畫制作簡便快捷,且生成的動畫文件占用空間很小,導入到網頁中非常簡單。現在Flash軟件版本已升到flash cs6,在網絡課件中Flash8就能滿足網頁動畫要求了,所以沒必要使用最高版本。
4.圖片處理
最常見最實用的圖片處理軟件是photoshop,現在已升級到photoshop cs5,在進行網絡課件圖片處理的時候,經典的photoshop8.0.1就足以完成各類圖片處理要求。這里提醒讀者,沒有特殊要求,一般要將網絡課件中的圖片”存儲為web所用格式”,即透明gif圖片,以方便在課件中調用。
5.網頁制作工具dreamweaver
Dreamweaver是個原本由Macromedia公司所開發的著名網站開發工具。它使用所見即所得的接口,亦有HTML編輯的功能。現在已被Adobe公司收購,版本已升至Dreamweave cs6。一般情況下教師制作網絡課件時Dreamweave8完全可以勝任。
在網絡課件制作過程中,Dreamweave是一個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搭建一個框架,然后將文本、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資源進行整合,以實現課程內容的呈現,并通過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給教與學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
在具體制作過程中,要依據課件腳本,做到藍圖在胸。通過各種媒體將書本內容進行篩選、補充、重組和創新,突出重點。盡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解決難點。
四、網絡課件的運行
網絡課件的優勢與特點在于多人共享和動態交互。只有利用一臺服務器,將網絡課件放在服務器上,建成web站點,才能使學生在客戶端通過網絡來訪問服務器,實現對網絡課件進行訪問,還可通過論壇、聊天、郵件等實現師生、生生互動。
(一)利用IIS建立WEB站點
利用IIS建立WEB站點在互聯網上相關內容很多,目前已不是難題,這里不再詳細敘述。下面網址有詳細說明,可參考。(apps.hi.省略/share/detail/31702509)
(二)將網站課件目錄定義為默認站點
設置“Web站點”的屬性,將網站課件目錄設置為主目錄,將網絡課件主頁添加為默認文檔。
【關鍵詞】CAI;積件;積件系統結構;網絡課件
1、積件思想的基本特點
1.1注重人的主體性。積件將教學信息資源與教學思想、教法、學習理論相結合的主動權交給了師生,將過去課件設計者從事的教學設計回歸到教師學生自己的手中,成為教師和學生教學活動的工具,因而適應任何類型的教師與學生,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可重組性,充分體現了面向21世紀尊重人、以人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教學設計和學習理論的運用,不是在課件開發之初,而是由師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真正做到以不變(積件)應萬變(教學實際),計算機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力工具,成為教師和學生個性與創造性充分發揮的技術保障。
1.2積件與教材版本無關性。積件是以知識點為分類線索,這樣,無論教材課件體系如何變化,教材版本如何變化,積件都可被師生應用于當前教學活動中。
1.3基元性與可積性。教學資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邊界約束條件愈少,其重組的可能性就愈大。以往的CAI課件總是有啟承轉收,有頭有尾,自成整體,斷了哪一個環節都不行,這種看似完美的軟件固化了知識的聯系,模式化了思維過程,機械化了教學程序,很不適應于千變萬化的課堂信息交流;它排斥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創造性、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忽視了教學環境與學生原有發展水平、最近發展區的多變性。積件則不然。積件中的積件基元就是一個基本知識點,它不囿于任何特定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也不局限于課件體系和教材版本,其附加的約束條件少,因而可積性(可重組性)就較大。值得強調的是:積件并不排斥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相反,它將許許多多好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以教學基本策略基元形式積聚成庫,猶如集古今中外優秀教育家的智慧于一爐,爐中每一粒星火都能燎原學生思想之光芒。
1.4開放性,自繁殖性。積件的素材資源和教學策略資源都是以基元方式入庫供教師重組使用,因而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師(學生)都可以將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庫,只要確立了積件的信息標準,入庫規范,積件在教學活動中就自然具有開放性、自繁殖性。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全體師生的參與,積件的迅速發展將不可思議,就象今天Internet網上的信息爆炸一樣。
1.5繼承性與發展性。積件系統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應用的臨時組合可成為一種臨時課件,或者說課件就相當于積件系統中的“微教學單元”,因而積件與課件的關系是一種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課件適用于某一具體的教學情境,積件適用于任何變化的教學情境,積件更適宜教師學生相互交流為主的課堂教學情景。課件經過適當加工(去除冗余部分,規范接口標準),就可納入積件的微教學單元庫,為其他教師重組使用;積件經某教師組合成為適合當前教學情境的內容,也就構成了一個“臨時”的課件(準確地說,是“堂件”)。當積件庫(甚至組合平臺)的載體從磁盤、CD光盤發展到網絡時,積件的思想和著眼點就發展到全球化、虛擬化、社會化,它會超越今天人們關于課件的種種經驗和理論,提出更多更新的課題等待我們去探索。
1.6技術標準規范性,為了實現積件在校、地區、全國、全球的可重組性,積件的各類信息資源必須遵從當今世界主流標準和規范,例如,文本的格式,圖形的格式、聲音的格式、動畫的格式、Internet網絡接口的格式等都必須與世界主流應用軟件一致,否則無法實現素材資料的組合。教學信息的分類、編碼,應有類似“中圖法”圖書分類的法則。此外,還應考慮光電閱讀、條碼掃描系統、CD-ROM、VCD制式等多方面的因素。這需要在國家一級層次上確立法規性的標準。
1.7易用性、通用性、靈活性、實用性。積件集中了當代應用軟件的設計思想精華,它有大量豐富的教學素材、用起來很方便,操作界面直觀、明白、人性化、教學化,適于全體師生,適于不同的教學情境,成為課堂教學的實用工具。
2、“積件”系統的基本結構
“積件”是由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需要自己組合運用多媒體教學信息資源的教學軟件系統。“積件”庫是教學資料和表達方式的集合,可將大量的知識信息素材提供給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自由使用。“積件”庫包括以下五種類型:
多媒體教學資料庫:以知識點為基礎、按一定檢索和分類規則組織的素材資料,包括圖形、表格、公式、曲線、文字、聲音、動畫、電視等多維信息的素材資源庫。分為最常用庫、次常用庫和擴展庫三類,并配以方便、快速、自動、智能光盤和網絡檢索方法。
微教學單元庫:以幫助教師講授某個教學難點,或幫助學生學習某個知識技能點為目的,或為學生探究認知而創設的學習環境等而設計的“小課件”和“微世界”,它的設計開發方法與原來的課件類似,不同的是微教學單元是供教師學生在教學中重組使用而準備的資源,所以它一般不需要封面設計,也不需要多余的背景、多余的解說配音等,短小精悍、符合“積件”組合平臺要求的接口格式,方便教師學生檢索和組接在當前的教學情境中運用。
虛擬“積件”資源庫:將網絡上的資源作為“積件”庫資源。可以由師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網絡進行檢索、重組、靈活地結合當前教學需要建立的教學資源庫包涵了學科教學、政治思想、教學管理諸方面的信息和素材,部分已在教室里安裝了計算機和聯網的學校,可以直接調用該教學資源網上的素材用于課堂教學。
資料呈現方式庫:供師生選用的各種教學素材表達的方式。例如,屏幕上的圖形和文字的移動,變大變小,反白,閃爍,聲音開關,各種強調的方式,引導學生注意的方式,概括總結的方式等,將多種多樣的資料呈現方式進行歸納分類,設計成供教師容易調用與賦值的圖標,就形成了教學資料呈現方式庫。
教與學策略庫:課堂教學的模式、方法與策略千千萬萬。如講述方式、問答方式、習題演練方式、記憶背誦方式、動手操作方式等;將不同的策略方式設計成可填充重組的框架,以簡單明了的圖標表示,讓師生根據自己需要將不同的素材、微教學單元與不同的資料呈現方式和教學策略方式相結合,將產生“組合爆炸”式的效果,靈活地應付各種教與學情況;更能幫助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積極探索和認知學習。
轉貼于
3、網絡課件的設計思想
網絡課件作為一種教學材料,能夠使學生在交互狀態下進行學習,實現因材施教;能夠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教師分析教學效果使用;能夠創造和諧有趣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跟其他教學材料一樣,在“積件”思想的指導下,網絡課件的設計和實現同樣必須遵循教學設計的方法和原則。
3.1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地選擇和設計教學媒體信息,并在系統中有機地組合,形成優化的教學系統結構。教學設計原則是注重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分析;設計教學活動時注意情境創設,強調“情境”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資源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自主學習設計;強調“協作學習”,注重協作學習環境設計;注重基于網絡教學策略設計。
l
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希望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思維、情感和行為上發生改變的闡述。它是教學活動的導向,是學習評價的依據。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要工作,也是其他設計工作的基礎。為了使網絡課件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分析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特點制定出學生應達到的教學目標,指出通過該單元的學習之后,學生在行為上應該發生哪些變化。
l
教學內容的選擇
就多媒體表現的效果、課程本身的特性來講,不是說所有的課程都要作成網絡課件;就一門課程來講,也不是所有的部分都要用網絡課件來呈現。基于此,在選擇內容時,應該選擇那些適合多媒體技術呈現的內容,教學過程可以通過人機對話來實現,如對抽象的理論或過程。能夠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和動畫功能進行模擬,使之形象化、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另外,選擇的內容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做到量體裁衣,有的放矢。
l
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的選擇
在確定教學內容和相應的教學目標之后,應該選擇最適合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策略和所用的媒體。教學策略反映在網絡課件中,就是學生與計算機之間的交互形式,或者將它稱之為模式。
媒體的選擇指的是對信息載體的選擇。根據學科特點和內容,選擇那些能高效實現教學目標的媒體,合理的設計課件中文本、圖像、聲音、動畫等信息媒體的運用形式。舉例來說,在幾何、物理等理科內容,應該選用模擬模式,在媒體的選用中就應該選擇動畫來實現;在講授性教學模式中,選用視頻、圖像來呈現學習內容。
3.2 系統設計
由于網絡課件的信息量大,而且要求具有友好的交互性,因此,必須認真設計網絡課件的系統結構,以保證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l
交互性設計
課件內容的設計盡量加入交互方式,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在疑難的知識點上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功能,展現其內涵,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l
屏幕頁面的設計
課件的網頁無論從形象、風格還是課件的前后順序,以至各對象的形式都保持統一的風格和操作界面。具有友好的頁面,使學習者在使用時,可以很快領會如何使用軟件。
l
課件導航設計
建立信息間的層次結構和瀏覽順序。在網頁中有到課件起始頁、前一頁、后一頁、上一頁、上一層、相關內容的超鏈接,提供由關鍵詞(基本概念)和目錄樹查找相關網頁的快速跳轉功能。對于描繪教學內容的重要媒體提供查詢和直接顯示功能。
3.3稿本編寫
稿本的編寫是網絡課件設計的重要環節,它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媒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是教學設計和課件制作的紐帶。稿本編寫是依據教學設計的原理,選擇并設計各種信息媒體,給出制作網絡課件的各種具體要求。稿本分為文字稿本和制作稿本兩種。文字稿本是按照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的思路及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描述的一種形式。制作稿本是制作者根據文字稿本編寫的制作時的稿本,它包括系統設計思想、媒體信息的選擇和表現方式等。
3.4開發制作
l
素材收集
網絡課件需要用到大量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素材。在進行程序編制之前應將素材數據準備好,方便編輯使用。素材數據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文本的鍵入,圖形和圖像的掃描與處理,動畫的制作和視頻、音頻的制作和采集等。素材數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選擇設計的內容來準備,同時要考慮數據的文件量大小,一般來說,在保證素材質量的前提下,應盡量采用數據量小的文件格式來存儲素材數據,以確保網絡課件在應用時的運行速度。
l
選擇開發工具
文本、音頻、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數據準備好以后,便要根據實際情況選定多媒體素材編輯工具,利用素材編輯工具將各種數據進行編輯。目前用于網絡課件開發的工具軟件比較多,各種開發軟件和語言的特點不同,適用于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及課件的使用場合。選擇好相應的開發工具才能成功地實現教學設計,減少課件開發的時間,有利于推廣。
l
制作
按“制作腳本”,用所選的工具軟件來制作開發網絡課件。這些軟件在制作網絡課件時的步驟通常是:建立文件、內部制作素材、導入或鏈接事先作好的各種多媒體素材、設計交互、制作效果及打包。
3.5 應用評價
網絡課件的測試、評價和修改是課件開發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網絡課件制作完成并投入運行以后,要廣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見,就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網絡課件的評價基本從信息呈現、人機交互、教學過程控制、文檔提供等方面提出課件評價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指標。
4、結論
網絡課件是隨著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而興起與發展的,但實現一個功能強大、具有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網絡課件只靠單純的技術層面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將先進的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思想相結合,運用積件思想,走素材資源庫和教學平臺相結合的新思路,是實現信息與課件高層次整合的有效手段。使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課內和課外的運用朝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這一更廣闊、更深層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黎加厚:“課件到積件:我國學校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發展”,《電化教育研究》1997(3、4)。
2、彭紹東著:《信息技術教育學》,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關鍵詞 計算機應用基礎 網絡課件 設計 開發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1現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方式存在不足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革,計算機技術更新換代的步伐愈來愈快,社會對高職生計算機技術的要求也愈來愈多樣化,目前,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1)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們無法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地調整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致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很大的傷害。由于地區間教育差別的存在,使得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有較大差別。有的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已經學過了一些計算機知識,并渴望學習更多更新的知識;而有的學生以前沒學過,他們需要從頭學起。然而,學校有限的師資力量根本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
(2)學生課后復習或上機實踐時,遇到問題無法立刻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致使學習效率低下。雖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多安排答疑時間,但是由于受設備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限制,仍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而對學生來說,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時間長了,或是漸漸淡忘,或是造成學習過程脫節,無法進行下一步更深入的學習,學習的積極性也因此受到限制。
(3)現代的知識更新非常快,特別是計算機方面,而教材出版的周期很長。在此期間,知識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因此,學生通過教材學到的知識很多是落后的,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畢業后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所以,有必要開發出一套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網絡課件,它直接面向學生及任課教師,既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網絡課外輔助學習系統,又是一個可供教師使用的課堂多媒體演示系統,同時還可以利用其網絡教學的優勢為繼續教育服務。
2研究內容、目標、要解決的問題和主要特色
2.1研究內容
(1)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體系結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案例設計;
(2)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及情感態度要求;
(3)多層次、多角度地探索適應高職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
(4)網絡課件的界面設計、整體規劃、技術路線;
(5)網絡課件的測試及試用;
(6)網絡課件的應用與推廣。
2.2目標
開發建設基于Web技術的、方便學生自主學習的網絡課件,使學生通過網絡課件的學習,盡快把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改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條件,提高教學效果,具體包括:
(1)網絡課件中含有豐富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知識面;
(2)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彌補課堂“填鴨式”教學的不足,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
(3)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后期各專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4)幫助學生鞏固每個知識點(包括理論和實踐)、進行分章節地同步測試和模擬訓練;
(5)幫助學生預習功課、理論結合實踐、歸納與總結等,從而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習的興趣,知道“學習什么、如何去學”。
2.3要解決的問題
(1)調查研究學生的學習現狀;
(2)研究現行教學模式和探索適應高職的教學模式;
(3)研究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體系結構、教學內容設計、案例設計;
(4)結合教學實際和flash制作工具,設計出適合教學的表現方式;
(5)研究網絡課件開發的技術路線、制作流程;
(6)做深入細致全面的系統測試和用戶滿意度調查和研究。
2.4主要特色
2.4.1基于資源的教學方式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網絡課件的設計與開發研究需充分體現教學改革的成果,并反映計算機最新技術的發展,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共同享用網絡課件,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教學效率高。網絡課件所涉及的教學內容緊跟計算機技術發展趨勢,涵蓋本門課程全部基本知識點,教學內容新,內容組織結構清楚合理。
2.4.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通過“課程指南”,讓學生了解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參考學時及教學大綱,以把握學習進度。通過“教學指導”,讓學生了解和把握本課程的教學重點及難點,便于學生課后復習。
2.4.3導航能力強
在課件的頁面設計上采用了樹型菜單,每個章節的主頁面可以實現課程各個章節之間的跳轉,樹型菜單對一個章節的知識點進行了有效的安排,點擊相關的小節標題,內容顯示區就顯示出相應小節的課程知識,這樣學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在課程機構中瀏覽課程內容,隨時知道自己學習到哪里,也隨時找到自己要學習的內容,真正做到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主動權。
2.4.4利用FLASH實現模擬操作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實驗性很強的一門課程,網絡課件以案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利用Flash制作操作步驟的動畫,讓學生仿佛感覺到在“真實”的課堂環境中進行學習,從而更深入地掌握操作技能。
2.4.5測試功能
分別以單元測試、篇測試和綜合測試三種方式建設了與教學內容配套的練習與試題庫,實現測試功能。學習者在學完相關內容后,通過測試了解自己把握的情況,檢驗學習效果。
3成效
關鍵詞:多媒體;網絡;課件制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已成為教育的新手段、新模式,成為教育面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在小學教學中,依據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和教材內容的不同特點,就能設計制作出符合學生學情的優質網絡課件。
一、優質的網絡課件須具備的條件
1.根據需求設計,創造理想的學習環境
在設計課件時,教師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備學生、備情景、備如何協作和會話,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元素,并聯系生活經驗,廣泛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從激發學生興趣的角度出發,制作出上等的課件作品來滿足廣大學生的不同需求。
2.以交互為手段,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有效的交互是網絡課堂教學的靈魂,“動”起來的課堂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網絡課件“軸對稱圖形”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師生、生生能通過廣播、監控、電子舉手、發短信息求助等功能進行交流,教師根據監控系統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展評學生的學習作品。課件里還有“交流園地”為學生提供了討論與交流的空間。在互動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學會了對信息技術的利用和創新,而且在合作與交流中分享了學習的快樂。
3.評價與激勵,關注學生的發展
網絡課件中,最常見的評價方式是:在線測試、智能練習和闖關游戲。教師將要求完成的練習制作成動態網頁,學生能夠利用網絡軟件自測,或自評或互評,或提交給教師批改。教師要利用網絡監控系統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當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幫助和鼓勵,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雖然網絡智能化的水平越來越高,但計算機永遠不可能替代教學,教師的言行舉止和充滿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健全的人格發展仍然至關重要。
二、高質量的網絡課件需要“整體規劃,系統設計”
網絡課件的結構特征:
1.準確的導航,明確的提示
網絡課件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導航系統非常重要。明確的導航語可避免學生走彎路。框架結構是一種很好的網頁導航結構。可以根據教學設計選擇上下、左右、上左右等結構。這些在Dreamweaver MX中是很容易實現的。在網絡課件中還應該多一些提示語,學習要求也應交代清楚。
如果在某些環節中,有些內容需要一步一步學習時,頁面設計就應該是線形的,只有在學完相關知識以后才能繼續學習另外的學習單元。
2.統一的風格,便捷的操作
課件的界面風格要統一,布局要合理,力求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和思維能力;操作要便捷,每個知識模塊之間要有超鏈接,實現學習環節的隨意跳轉。這樣,學生既能按照一定的流程去學習,又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個性空間。
3.活潑的形式,精美的畫面
課件設計如能匠心獨到,調動學習興趣,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保證課件使用效果的同時,教師如能從審美的角度來思考,對屏幕上將要顯示的信息進行合理布局,如對主菜單、不同級別的操作按紐、教學信息的顯示背景、翻頁和清屏方式等妥善處理,并合理安排課件中文本、圖像、聲音、動畫等信息媒體的運用,對畫面色彩進行協調搭配,就能使課件形式更加活潑生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會富有情趣。
三、網絡課件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網絡課件的實用性
不是每一節課都需要制作網絡課件,電腦只能虛擬問題情境。如數學學習中的運算能力、許多需要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的環節,是不宜用電腦簡單代替的。而且制作網絡課件需要耗費相當大的精力,如果傳統媒體就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我們又何必要追求繁瑣?
2.網絡課件的資源不宜過多
為讓網絡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和豐富多彩,我們可將多媒體技術融合到網絡教學中。多媒體技術能支持一系列的音頻與視頻輸入設備,形成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和動畫文件,并能統一管理和處理這些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和動畫信息,使教學活動更生動、活潑更具有人機交互的特性。
結合網絡和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優勢,我們可利用一些開發設計工具制作出高質量的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利用這樣的課件進行教學,將是今后教學工作發展的趨勢。
下面就網絡多媒體進行教學的特點、遵循的原則,以及課件的設計步驟和需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2、網絡多媒體教學的特點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網絡多媒體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2.1人機交互性強
多媒體教學網絡的交互性有利于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它忽視了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這種模式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性人材的成長。而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能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因而對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是非常有利的,這種方式也是其他教學媒體或其他學習環境無法比擬的。
2.2能傳遞豐富的教學信息,且有利于信息的獲取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主要依靠教師講課,這種方式給學生的大多數是聽覺刺激,視覺刺激只占少部分。但心理學家在研究人的記性率時得到的結論指出: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所以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視覺和聽覺的比例是不協調的,這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大打折扣。而在網絡多媒體教學中,它把語言、文字、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集成于一體,學生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因此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獲取的效率。另外,我們還可利用網絡,通過虛擬圖書館、超連接等方式,鏈接到Internet這個信息的大海洋,因此可大大拓寬信息的來源。
2.3 有利于交流
在網絡教學模式里,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都可得到充分的交流機會。比如說,我們可以在網絡上建立BBS服務,這種服務具有文章討論、實時討論、用戶留言及電子郵件等多種功能,實現建立主題討論組、學習者發表意見或評論、指導者監控等討論學習功能。
此外,在網絡的多媒體教學模式里,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學生可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隨時隨地的調用服務器上的課件進行學習,這一點是傳統教學模式無法做到的。
3 網絡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應遵循的原則
3.1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教學起點
教學起點是否合理,影響到教學的成敗。一方面,教學起點過高,將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起點太低,將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必須依照教學目的和學生的知識水平情況確定課件的起點。
3.2 課件要有良好的可維護性、可修改性、可擴充性
課件是一種具有一定教學功能的軟件,為此可采用模塊化設計,以便于課件的維護、修改和新知識、新內容的擴充。
3.3 界面應簡潔大方,可操作性強
在設計界面時,文字不宜太多,要精練突出,界面顏色不能太鮮艷,否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良好的界面有助于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3.4對課件運行的硬件要求要盡量低
由于處于網絡中的各個終端配置各不相同,有高有低,如果課件對硬件要求太高,則配置較低的終端則無法運行課件,使學生無法學習。
4 網絡多媒體課件設計的步驟
課件的開發應按照一定的流程,一般來說,網絡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4.1準備階段
課件設計前應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1)、學習者特性的分析。學習者是認知的主體,因此,在課件設計前應對學習者的特性進行分析,而課件應基于對學習者特性的分析來進行設計。對學習者特性的分析又可從學習者的認知階段、認知特點和學習者與課件給定學習內容的關系這三方面入手。
其中,認知階段表明了學習者對知識認識過程,它可分為行為表象、圖像表象和符號表象三個階段。對初學者來說,一般處于行為表象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對某些行為的操作進行學習,當學習者處于圖像認知階段時,則應多強調使用一些圖形圖片或電影動畫展開教學。對那些處于符號表象的學習者,可不必強調實物的展示、圖形圖像的使用,應主要以語言文字等符號來表述有關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時應考慮人們認識過程的這種特點。
學習者認知的特點是指學習者對于外界刺激所進行感知記憶思考時是怎樣接受信息、怎樣處理信息的,它是一種學習者個人所特有的信息處理模式。課件的設計也應基于學習者的認知特點進行設計。
對課件給定的學習內容,要看學習者是否具備完成這些學習的各種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在分析學習者特性時,還應分析可否引起學習者對給定學習內容的關心與興趣。這些分析將對課件設計產生重要作用。
(2)、計算機特性的分析。計算機是課件開發的條件和環境,課件是通過計算機給予的各種硬件和軟件資源的有效應用進行開發的,我們可從內存容量及分配、輸入輸出設備、計算機接口、網絡帶寬、傳輸速率、軟件支持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
4.2 腳本的編寫
腳本的編寫應該建立在對課程內容認真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我們可根據教學目的,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內容,理解重難點,確定課件的內容結構、表現形式及教學順序并以此來進行腳本設計。一個好的腳本應包括文字腳本和制作腳本兩個部分。文字腳本由教師編寫,它是課件的臉面。在編寫文字腳本時,應確定教學目的、教學策略、知識點、學生情況等內容,并按照這些內容的聯系和教育對象的學習規律,對有關文本、圖像、聲音和動畫材料分出主次輕重,合理地進行安排和組織,便于學習者在應用或學習時明確情況目的。
在完成文字腳本的編寫后,可開始制作腳本的編寫。制作腳本是在文字腳本基礎上創作的,它在吃透文字腳本的基礎上,根據網絡和多媒體的表現特點反復構思而成,是文字腳本的延伸和發展。制作腳本的內容應包括:課程內容在課件中的表現形式,課件要實現的功能,課件的制做規范等。
4.3搜集多媒體素材,制作合成課件
多媒體素材是指多媒體課件中用到的各種聽覺和視覺材料,包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一個多媒體課件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各種素材的質量和豐富程度。素材的取得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通過掃描儀、數碼相機采集圖像,視頻捕獲設備采集視頻,動畫制作軟件制作動畫,用話筒輸入語音,當然,也可直接從各種多媒體素材光盤中取得。素材的收集要注意平時的積累,到用時再收集、制作,難免會手忙腳亂。
多媒體課件最核心的環節是制作合成。其主要任務是依照文字腳本和制作腳本的要求和意圖,進行設計,將各種素材編輯起來,最終制作成交互性強、界面友好的多媒體課件。
4.4 調試和測試
前面我們提到,課件是有教學功能的軟件,因此在課件制作完成后,我們要按照軟件工程的要求,把它放到網絡上進行調試和測試。只有經過調試、試用、修改多次反復之后,才能使教學課件趨于成熟。
5 需注意的問題
1、課件開發平臺選取的問題。一個選擇合理的開發平臺,不但可以提高課件質量,也可提高課件開發的效率。另外,一個合理的開發平臺,還可以提高課件的通用性,便于課件移植。
關鍵詞:課件,設計策略,頁面優化
一、引 言
課件是在一定的學習理論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反映某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的計算機軟件。基于web的課件又稱網絡課件,是在網絡環境下讓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通過網絡途徑在任何時段獲取教學內容的教學工具。目前網絡課件,大多是圖、文、聲、像樣樣具備,大量地采用動畫、交互等設計,故Web課件是對網絡帶寬要求最高的應用之一。
二、網頁課件的設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教學逐漸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它逐步發展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要真正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還應注意網頁課件的教學設計與制作工作。
1.網絡教學的設計
1)對象分析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者是網絡教學活動的中心和主體,對學習者進行分析是網絡教學系統設計的關鍵環節。
2)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也是評價教學活動過程的依據。網絡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其制定要體現差異性。
3)策略
教學策略的設計就是解決“如何教學”的問題,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式。
①結構清晰、操作靈活方便
②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③創設良好的交互性、引導學習者積極參與
4)評價
完整的教學過程必須包括評價。由于網絡化課堂教學設計的方案是開放的,因此,評價也是開放的,在網絡化學習評價過程中學習者應該作為評價的核心對象加以考察。
2.網頁課件設計的解決方案
WEB課件在設計上應體現如下的教學策略:重視問題與回答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提供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對于課件WEB的設計,可包括如下:
1)體現學生個性化。
2)注重師生合作化。
3)增強課件娛樂性。
4)著重網絡交互性。
5)提高軟件開放性。
Web課件可以說是學生利用網絡進行遠程學習的教材,根據網上教學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基于Internet的Web課件的基本結構設計之解決方案如圖1所示。
三、頁面的優化
1.課件頁面優化的原則和方法
頁面優化問題其根本的目的是以下兩個:一是加快頁面下載速度;另一個則是使頁面能像設計者所設想的那樣在用戶眼前顯示。下面就分別從這兩個目的出發,討論一下對頁面進行優化時所依據的原則和實現方法。
2.1加快頁面下載速度的優化
傳統上加快下載速度僅局限于減少多媒體使用數量和降低使用質量,以取得較小的文件,從而達到加快速度的目的。所謂的頁面下載速度便可分成三部分:下載時間,渲染時間和可視性。好的設計者應通過頁面優化找到一個平衡點,進而產生理想的下載。論文參考網。
2.1.1加快頁面下載的普遍原則
1)去除不必要的多媒體效果和內容: 可以用普通按鈕取代圖形動態按鈕,用靜態圖像取代動畫,減少圖形化的花哨文字標題等。
2)減少各種多媒體元素的大小。
3)優先使用相同的圖形或多媒體內容: 缺省的Netscape和IE都會在RAM或硬盤上設置緩存來保存最近使用圖形和文件,如果瀏覽器認識相同文件名,則它會讀緩存大大提高效率。
4)提供低帶寬備用內容: 如果你的文件格式不被認識或瀏覽器關掉了圖形開關,這些備用內容就可派上用場了。
5)對不是所有人都有必要或想看到的大型多媒體文件另置一頁。
2.1.2 對圖形的優化處理
1)減少圖形文件大小:
· 減小圖形面積---這可以通過剪切圖形或按比例收縮圖形來實現,要注意的是按比例收縮后有可能在圖形上出現一些色斑。
· 注意顏色安排---通過降低色彩深度,使每一象素有較少的位數可使文件變小。而在一行內不要放入過多顏色將使文件進一步壓縮,這對GIF文件更加有效。
· 調整圖像中的對比水平---大多數圖像軟件都提供重潤色選項,縮減這些值,通常可以減少文件尺寸。
· 抑制抖動---抖動是指用現有調色板中顏色值來接近調色板中沒有的顏色,它傾向于增大GIF文件大小。
2)在HTML文件中為圖形設置WIDTH和HEIGHT屬性: 用WIDTH和HEIGHT屬性來放大和壓縮圖示面積,雖不能加快下載,但它可以在下載圖片前確定正確的頁布局。論文參考網。
3)隨同符號使用 LOWSRC屬性: 這個屬性允許我們指定另一個圖形文件,它將首先下載,一般由它指定一個低分辨率、低色度的與SRC圖形相同大小的圖形,這樣下載將變快。
4)使用交錯式GIF和漸進式JPEG:交錯式GIF和漸進式JPEG是對原來圖形標準的擴展。論文參考網。盡管他們不能加快下載速度,但用戶的感覺卻是加快的。
2.1.3 對表格〈TABLE〉的優化處理
表格是目前網頁中用得最多的布局元素,雖然這部分優化并不能減少下載時間,但由于瀏覽器需要在填充表格內容前完全理解表格的結構,所以適當的表格運用將大大縮短網頁的渲染時間。
1) 將一個單一的大表格拆成多個小表格:這將加快頁面顯示速度,尤其當頁面很長而用表格進行整體布局時。
2) 對〈TABLE〉、〈TD〉適當使用Width屬性:在這一點上應注意單元格內的內容的寬度,你定義的單元格寬度至少應與內容寬度一致,以避免瀏覽器的過濾作用進行兩次渲染。
3) 千萬不要嵌套表格:這將使表格處理時間以幾倍速上升,如果一定要嵌套,至少應盡使被嵌套表格保持簡單。
4) 不要將太新的擴展多媒體元素放入表格:這將使瀏覽器迅速崩潰。
其他多媒體元素的優化處理
4.1) 對動畫部分的優化:對Direct或 Authorware動畫應盡量壓縮幀數,并使用shareware流式傳輸處理,對一般網頁上常見的GIF動畫,FLASH動畫或JavaScript動畫應盡量少用。
4.2) 對背景音樂的優化:優先選用midi格式,采樣僅需8位、11kHz即可
4.3) 對腳本程序的優化:大多數的腳本語言都是解釋語言,而非編譯語言,這就意味著他們裝載后還需被分析,這也構成了頁面渲染時間的一部分。應注意做到:
· 盡量將腳本嵌入頁面中,而不使用SRC屬性,因為這將引起對服務器的另一次請求,既加重了服務器負荷,又延長了下載時間。
· 如果用腳本控制Plug-in 或 DHTML,盡量用一個內置的裝載和運行更快的函數來替代自己編寫的函數。
四、結束語
基于Web的課件是未來多媒體課件的主要形式,也是將來發展網上教學的一個資源基礎。但目前已完成的優質課件還很少,對此類課件的開發模型,開發工具,開發技術等的研究也很少。因此,開發大量高質量的基于WEB的課件,是促進基于Internet的遠程教學深入發展的前提,也是當前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重要內容。
參考資料
[1] 余勝泉《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教育技術通訊
[2] 王左輝,《于紅光》《網頁與web課件制作基礎教程》電子工業出版社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多媒體教課件的分類及其制作的過程、方法與技巧,并提出了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課件,分類,制作,
多媒體技術則是將計算機技術與通信傳播技術融為一體,綜合處理、傳送和貯存多媒體信息的數字技術,多媒體課件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到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件中,使課件內容表現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1 多媒體課件的分類
多媒體課件按組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固定結構類型、生成型結構、智能性結構三類,根據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多媒體網絡課件可分為:
(1)課堂演示型。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學內容的內在規律,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用形象具體的動畫等方式表現出來。
(2)學生自主學習型。在多媒體CAI網絡教室環境下,學生利用學生工作站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如目前流行網絡課件多數就是這種類型。
(3)專業技能訓練型。主要通過問題的形式來訓練、強化學生某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4課外學生檢索閱讀型。學生在課余時間里,進行資料的檢索或瀏覽,以獲取信息,擴大知識面。如各種電子工具書、電子字典及各類圖形、動畫庫等。
(5)教學游戲型。寓教于樂,通過游戲的形式,教會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并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6)模擬型。用計算機來模擬真實的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
2 多媒體課件的跳轉關系
課件常見的內容組織結構方式有:線形結構:學生順序地接受信息;樹狀結構:學生沿著一個樹狀分支展開學習活動,該樹狀結構由教學內容的自然邏輯形成;網狀結構:也就是超文本結構,學生在內容單元間自由航行,沒有設置路徑的結束;復合結構:學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自由地航行,但同時受主流信息的線形引導和分層邏輯組織的影響。
線形結構組織信息的課件就像傳統的教科書,是按單一的順序編排的,閱讀時順序性強,靈活性差。多媒體采用非線形的網狀組織結構,可以通過導航系統任意地跳轉到某個單元內,也可以進行聯想檢索,更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目前的課件多是以這種網狀組織結構來組織信息的。
3 多媒體課件制作要求
多媒體課件總體要求內容簡潔明了、交互性好、具有良好的藝術表現形式。具體表現在:(1)布局要簡潔明快、突出主題;(2)顏色的搭配要合理;(3)對象的逼真程度、科學性要高;(4)配音的選擇要恰到好處;(5)根據課章內容需要適度運用動畫;(6)內容的呈現適度直觀 根據學生的思維和教學內容的特點,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余地。
4 多媒體課件開發的制作流程
多媒體課件是多媒體軟件的一個特例,多媒體軟件開發的通用模式是由多媒體專家 Brian Blum提出的,是一種以分析、設計(指導設計與交互設計)、測試與評價四個層次的開發模型,可分為以下五個部分:
(1)總體方案設計
一個教學課件的開發決策制定之前,要對需求、課件所實現的目標及制作課件的物資條件有一個系統的分析,以解決是否開發,開發的條件是否具備,開發后是否易于普及和提廣。分析之后,就要做出總體方案的設計。總體方案的設計是確定教育思想能否用相應的計算機技術實現的問題。因此,總體方案的設計在整個課件的設計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課件的總體方案的設計中,應盡量發揮多媒體技術,將文本、圖像、動畫、音頻、視頻有機地集成,來形象、生動地反映教學內容和策略,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課件的設計
多數的課件仍按照傳統教學的節,將課件分成若干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的學習又分成知識學習、技能學習和解決問題學習。各知識點采用的媒體素材形式,頁面的設計等也屬于課件的設計范疇。課件設計的結果為課件腳本,在后面還要具體地討論。
(3)課件的制作
在腳本設計好后,就可以制作課件了,其步驟如下:
①素材的選擇與設計;②選擇開發工具;③制作多媒體課件;④多媒體課件的網上;
④測試評價。
課件測試、評價和修改是課件開發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該項工作實際存在與課件開發的環境分析、教學實際、腳本設計和軟件編寫的每一個階段。課件評價基本從信息呈現、人機交互、教學過程控制、文檔提供等方面提出課件評價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指標。
網絡信息資源是指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將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盤、磁盤等非印刷型的載體中,并通過網絡通信、計算機或終端等方式再現出來的信息資源,簡單地理解為“通過計算機網絡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的總和”。因特網上的信息資源相當豐富,是我們在制作課件過程中充分利用的資源,為了更好地獲取這些信息資源,筆者從網絡信息資源的搜索、下載、使用三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利用網絡信息資源來制作PowerPoint課件。
一、網絡信息資源的搜索
在這里我就介紹大家最常用的一種搜索網絡信息資源的方法:。
使用說明:
安裝并運行維堂FLV視頻下載軟件。復制[ CTRL+C]我們要下載視頻的網址 ;在維堂FLV視頻下載軟件主界面,選擇“新建”,然后確定即可。軟件自動分析視頻地址并下載到指定目錄。
2.flas的下載
在搜索的過程中,用戶經常遇到一些漂亮的flas,欲把其收藏起來,便于學習與欣賞,無奈卻發現網站不允許下載。
在上網時,最近上網記錄會保存在臨時文件夾中,這便為用戶提供了最慣用的一種捕捉flas的方法。
首先啟動IE瀏覽器,然后打開“工具”“Internet選項”,點擊“常規”標簽,在“Internet臨時文件”處單擊“設置”按鈕,在出現的對話框中單擊“查看文件”,便會打開位于“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 Setting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 Internet臨時文件夾,然后在此處查找擴展名為.swf的文件,便是flas所在,在里面查找你所要的flas。
三、在PowerPoint使用網絡信息資源。
網絡信息資源下載好了,我們就開始制作PowerPoint課件,筆者以PowerPoint2003為例主要介紹視頻、flas的使用。
(一)PowerPoint中插入視頻的方法
為了能更好地幫助大家合理地在PowerPoint課件中插入和播放視頻文件,本文特向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好的PowerPoint中插入視頻的方法。
插入對象法
首先,使用此方法,我們必須把我們下載的視頻FLV等格式轉換成MPEG或AVI格式。在這兒我推薦“格式工廠”軟件。下載地址:。轉換的方法很簡單在這兒不做介紹。
1.運行PowerPoint2003程序,打開需要插入視頻文件的幻燈片。
2. 將鼠標移動到菜單欄,單擊其中的“播入”選項,從打開的下拉菜單中選中“對象”。
3.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新建”,對象類型“Windows Media Player” ,單擊確定。再將鼠標移動到PowerPoint2003的編輯區域中,畫出一個合適大小的矩形區域,隨后該區域就會自動變為Windows Media Player的播放界面。
4. 用鼠標選中該播放界面,然后單擊鼠標右鍵,從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屬性”命令,打開該媒體播放界面的“屬性”窗口。
5. 在“屬性”窗口中,在“URL”設置項中正確輸入需要插入到幻燈片中視頻文件的詳細路徑及文件名(提示:視頻文件與PowerPoint文件處于同一目錄中,也可以只輸入視頻文件全名),且必須加擴展名(如.mpeg .avi等)。這樣在打開幻燈片時,就能通過[播放]控制按鈕來播放指定的視頻了。
6. 為了讓插入的視頻文件更好地與幻燈片組織在一起,還可以修改“屬性”設置界面中控制欄、播放滑塊條以及視頻屬性欄的位置。
7. 在播放過程中,可以通過媒體播放器中的[播放]、[停止]、[暫停]和[調節音量]等按鈕對視頻進行控制。
注:“Windows Media Player”是一個控件,因此我們也可以插入控件方法來插入播放視頻。它的設置方法同上,如何插入控件會在下面介紹到,具體如何使用我們不在具體介紹。
(二)在PowerPoint中插入Flas
如何讓Flas(*.swf)插入到為廣大教師所熟悉的PowerPoint中,讓這兩款各有所長的優秀軟件聯袂打造出一種攝人心魄的效果,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
使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控件法:
1. 運行PowerPoint 2003,切換到要插入Flas的幻燈片。
2. 單擊“視圖”菜單,在彈出的下拉菜單中單擊“工具欄”,再在彈出的子菜單中單擊“控件工具箱”,便出現“控件工具箱”。
3. 單擊“控件工具箱”中的“其他控件”(工具箱中的最后一個按鈕,即上圖中用圈圈住的),彈出ActiveX控件窗口,窗口中列出了系統已經安裝的所有ActiveX控件。利用鍵盤上的光標控制鍵,在控件列表中找到“Shockwave Flash Object”并單擊,此時系統會自動關閉控件窗口。
4. 將光標移動到PowerPoint2003的編輯區域中,光標變成“十”字形,按下鼠標并拖動,畫出適當大小的矩形框,這個矩形區域就是播放動畫的區域。
5. 右單擊矩形框,在出現的快捷菜單中單擊“屬性”,出現“屬性”窗口。
6. 單擊“屬性”窗口中的“自定義”一欄,此欄右端便出現一按鈕(上圖中用圈圈定部分)。單擊該按鈕,出現“屬性頁”窗口,在“movie”右側文本框中輸入“我的文件”Flas的完整路徑(如果Flas與PowerPoint文件處于同一目錄中,也可以只輸入Flas文件名),且必須帶后綴名“.swf”。別的項目采用系統默認的即可,最后按“確定” 返回PowerPoint2003。
7. 放映該幻燈片,你所期待的畫面就出現了。
關鍵詞 SCORM;課件;設計
中圖分類號:G4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33-0038-03
1 問題的提出
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和Internet的延伸,引起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比以往任何的教學形式都表現出無可比擬的優勢。網絡遠程教育在教學信息的制作、存儲、傳送和更新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它既擺脫了傳統課堂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又克服了遠程教育中師生分離、缺乏交流的缺點,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學習環境,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的要求,受到廣大學習者的青睞。
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學內容以課件的形式放在Web服務器上,學習者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獨立地學習。但由于缺乏統一的實施標準,許多學習內容和學習管理系統相互之間缺乏共享機制及互操作性,從而導致重復使用率低下,很多現有學習內容無法在新系統上使用。存在這種問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技術標準的不統一,使得教育資源和學習資源無法共享,造成資源的重復開發和極大浪費,網上教育資源迫切需要一個規范的應用方案和標準的資源描述。目前國內關于網絡教育技術標準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現在還處于初始階段,國外關于網絡教育技術標準的研究已經有了相對較成熟的成果,可供借鑒并推廣應用,最值得關注的是如今在E-Learning中廣泛采用的SCORM標準。
2 SCORM標準概述
SCORM(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對象參照模型)是美國國防部高級分布式學習組織(ADL)制訂的一份規范。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如何形成能夠從一個平臺遷移到另一個臺的課件,課件相應的構建方式,如何創建可供不同課件共享的可重用構件以及如何快速又準確地尋找課件素材。由于SCORM采用標準方法來定義和存取關于學習對象的信息,符合SCORM標準的學習內容對象具有高水平的可訪問性、適應性、可承受性、持久性、互操作、重用性等。
SCORM集成了其他一些組織的標準,各取所長。目前,SCORM共推出過4個版本,分別是SCORM1.0(2000年)、SCORM1.1(2001年)、SCORM1.2(2001年)、SCORM1.3(2004年)。其中SCORM1.0主要用于研發,SCORM1.1開始走出實驗室,SCORM1.2在內容聚合模型(CAM,Content Aggregation Model)中添加了內容包裝和內容組織,應算作SCORM的第一個真正版本,同時也是目前最為固化和穩定的版本。SCORM1.3(也稱SCORM2004)新增了序列和導航(SN,Sequencing and Navigation)。
以SCORM2004為例,SCORM標準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即內容聚合模型、運行時環境(RTM,Run Time Environment)和序列與導航。內容聚合模型由內容模型(Content Model)、元數據(Meta-data)和內容包裝(Content Packaging)三部分組成。內容聚合模型確定了SCORM標準課件的三種形態,分別是Asset(素材)、SCO(可共享內容對象)和Content aggregation(目錄結構),其目的是要提供一個公共方法,把學習資源組合成學習內容。它還定義了如何確認和描述學習內容,如何整合一門課程或課程的一部分,學習內容如何在學習管理系統和內容知識庫之間移動。而實時運行環境提供了學習內容與學習管理系統(LMS)之間溝通的方式,以便于任何符合標準的學習內容都能被LMS使用。課程運行環境包含了學習管理系統如何啟動學習內容,如何與學習內容進行溝通等,有三個方面的內容:運行(Launch)、應用編程接口(API)和數據模型(Data Model)。排序和導航是SCORM2004新加入的內容,描述了符合SCORM的內容如何通過一系列的學習者或系統發起的導航事件來排序。排序和導航為教材的設計開發人員提供了實現學習者與學習資源交互的方法。具體架構如圖1所示。
3 網絡課件開發現狀與存在問題分析
3.1 網絡課件共享性差,缺乏適應性
目前大多數網絡課件缺乏統一的格式和結構,很難適應不同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不同系統使用不同的文檔格式,各個組織之間獨立研發的課件管理系統與學生信息系統之間也無法進行交流;即便在系統內部,內容與課件也很難更新。課件內容大多數是書本內容電子化、內容的呈現和內容導航的單一化,不能適應學習者的知識水平、學習目標、知識背景等,無法針對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習者呈現不同的學習內容,無法針對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習者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總體上網絡課件處于低水平重復開發,沒有形成網絡課程設計的標準化和自動化。
3.2 網絡課件流于形式,不易記錄學習過程
目前大多數網絡課件是靜態頁面的鏈接組合,將網絡課件的制作等同于傳統多媒體網頁的制作,往往希望以精致的畫面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引發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效果。但針對課件架構、流程,以及人機交互的導航設計等重要環節,被大多數課件開發者忽略,導致學習者雖然面對大量的知識內容,卻未能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大大降低學習效率。由于不能很好地與數據庫結合,也就無法記錄學習者在網絡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操作,如記錄學習時間、學習頁面、測試成績等信息。因此,學習者無法自我監控學習狀態,無法自我調整學習內容和學習順序。同時,教師也無法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進程,監控學習者的學習狀態,給出合理的學習評價和及時的學習指導。
3.3 網絡課程缺乏統一技術標準
目前國內對SCORM標準的研究比較滯后,網絡課件建設在總體上還未形成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無法滿足網絡課件充分共享的需求。雖然針對數字學習資源,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教育技術標準、網絡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等,但這些標準在推廣應用時與市場接軌不是很緊密,導致制作出來的網絡課程標準化程度不高。
4 基于SCORM規范的網絡課件設計與開發
4.1 課件結構的規劃與設計
傳統網絡教育課件設計實質上是一系列網頁的設計,教學思路是通過網頁的“超級鏈接”來體現的,課件并不含有任何控制機制。SCORM標準規定課程內容應先分解成學習元件,然后再描述、組合學習元件。在符合SCORM標準的網絡課件設計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從宏觀上規劃網絡課程的內容框架,從微觀上切割學習元件的大小,從而將教學策略運用到學習元件的組合當中。由若干個學習元件組合成學習單元,以一個學習單元為單位開發獨立的學習單元課件包。
4.2 制作步驟
1)劃分課程中的SCO。SCO是課件編輯最基本的課件單位,也是平臺組織和跟蹤的最小單位。SCO可由一個或多個素材組成,可以是課程教材中的章、節、主題、單元、知識點,也可以是任何大小,看需求而定。但要強調的是SCO至少要包含一個學習目標,而且它是可被記錄的單位。由于它是LMS通過SCORM運行時間環境可以跟蹤的最低粒度水平的學習資源,SCO的劃分應該獨立于其上下文情境。
通常的做法是將SCO的最小粒度作為一個頁面,且具有相對較為完整的實際教學含義(比如某個單元的一個知識點),而對于在課件中出現的圖片、動畫等作為單獨的素材。該制作過程是和傳統意義上網絡教育課件的制作沒有本質的區別,可以采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完成課件的制作。
2)構建元數據文件。元數據是對各種學習資源進行屬性描述。通過對微單元、可共享內容對象進行元數據描述,便于這些元件能被識別、分類、查詢和獲得,從而在學習平臺間共享和重復使用。SCORM標準共定義了九大類元數據,用這九類元數據描述網絡課程的不同組成部分,便于網絡課程的搜尋與管理、共享與重用。SCORM沒有強求要使用元數據文件,但是提供了元數據文件的結構。元數據描述各個方面的信息,它為檢索和利用提供了基本信息,因此該部分的工作直接決定了課件的質量以及復用共享的程度。
常用的元數據的制作工具很多,但比較方便而快捷的工具軟件首推Reload Editor。Reload Editor元數據工具將一個頁面的元數據信息保存為一個元數據描述XML文件。對于一個課件,所有的XML文件編寫順序是一樣的,即:整個課件編寫一個,放在課件的根目錄下;每章編寫一個,放在該章的根目錄下;每節編寫一個,放在該節的根目錄下;每個SCO編寫一個,放在該SCO入口網頁所在的目錄下。而每個SCO根據SCORM規范的要求都必需要有完整的元數據描述。
3)課程內容的SCORM打包。由于SCORM標準要求網絡課程的開發應體現組件化思想,即一門完整的網絡課程應由多個交互式的學習單元課件包組合而成。
內容包裝定義了一種內容結構,用來整合各種學習資源(如微單元、學習對象),組成一個較復雜的學習單元,便于在學習管理系統中導入運行。一個包代表一個學習單元,學習資源會被打包成包交換文件,同時自動生成內容清單文件imsmanifest.xml,經過包裝后的學習資源能夠被導入任何符合SCORM標準的學習管理系統之中。一個內容包裝中包含兩個主要部分,用來描述學習資源組織結構的內容清單文件imsmanifest.xml和學習資源的實體文件。
4)相符測試。相符測試(conformance test)主要是測試所制作內容是否與SCORM的要求相符,無論采用任何工具開發的基于SCORM規范的課件和LMS,都可以采用ADL推出的驗證工具來測試,協助除錯并完成標準相符的驗證工作。
綜上所述,由于SCORM標準本身也不很完善,更新速度過快,導致SCORM標準課程大規模應用的案例也不太多,但它給網絡教育行業樹立了一個規范,使得課件能在不同平臺之間相互使用,解決了課件共享和學習狀態記錄的問題,促進了平臺供應商與課件制作者對于SCORM標準的深入思考,可以更好地為在線學習者服務,從而也能促進遠程教育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網絡教育技術標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1(8):72-78.
[2]百度百科.SCORM [EB/OL]http:///view/834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