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建筑規范規定范文

    建筑規范規定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規范規定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建筑規范規定

    第1篇:建筑規范規定范文

    第二條、本省國家行政機關的國家公務員和本省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違反建筑市場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行政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第四條、按本規定對國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人員給予行政處分的,由主管行政機關或者行政監察機關依法決定。

    第五條、負責頒發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不符合施工條件的建筑工程頒發施工許可證的,給予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警告至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六條、對不具備相應資質等級條件的從事建筑活動的建筑施工企業、勘察單位、設計單位和工程監理單位頒發該等級資質證書的,給予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警告至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七條、在建筑工程的發包與承包中索賄、受賄、行賄的,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記大過至開除處分。

    第八條、將應當招標的建筑工程直接發包的,給予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警告至記大過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給予降級至開除處分。

    第九條、將應當由一個承包單位完成的建筑工程肢解成若干部分發包給幾個承包單位的,給予責任人員記過至撤職處分。

    第十條、在建筑工程招標投標過程中串通投標或者泄露標底的,給予責任人員記過至降級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職至開除處分。

    第十一條、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定發包單位將招標發包的建筑工程發包給指定的單位承包的,給予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警告至撤職處分。

    第十二條、違反法律、法規和建筑工程質量、安全標準,降低工程質量的,給予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記過至開除處分。

    第十三條、負責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查或竣工驗收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不合格的建筑工程出具質量合格文件或者按合格工程驗收的,給予責任人員記過至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十四條、有本規定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所列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從重或者加重處分:

    (一)阻撓、抗拒行政執法人員依法監督、檢查的;

    (二)拒不糾正錯誤或者有數種違法行為的;

    (三)對行政執法人員或者檢舉、揭發的單位和人員打擊報復的。

    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分:

    (一)主動糾正違法行為的;

    (二)在規定的期限內糾正違法行為,減輕損害的;

    (三)檢舉、揭發其他單位或人員違反建筑市場管理法律、法規行為,查證屬實的。

    第十七條、建筑市場管理部門在查處違反建筑市場管理法律、法規案件中,認為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可以向行政監察機關或者有權處理的機關提出建議。

    第十八條、被處分人對行政處分決定不服的,可依法向作出處分決定的機關或者行政監察機關提出申訴。

    第2篇:建筑規范規定范文

    關鍵詞:法定 計量檢定機構 質量體系文件 編制

    計量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技術基礎,關系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身健康、財產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法定計量檢定機構都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隨著計量監督范圍的擴大,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承擔了用能產品能效標識檢測、商品包裝計量檢驗等一些新的為計量監督提供技術保障的工作,同時對型式評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的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社會環境的需要,國家對JJF1069-2007《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進行了修訂,并于2012年頒布實施JJF1069-2012《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

    本所根據新的考核規范要求組織人員編寫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并按照管理體系文件實施管理,形成:“人人有職責,事事有程序,作業有標準,體系有監督,不符合有糾正”的完善管理體系。

    筆者根據編寫過程中的體驗談談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參與編寫的人員要統一意見,明確新舊《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的主要變化內容。

    在JJF1069-2012《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實施指南中,對JJF1069-2007與JJF1069-2012兩者主要內容的變化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質量體系文件參與編寫的人員除了熟知這些變化的同時,對增加的條款是否適合本單位實際要統一意見。例如:在JJF1069-2012《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中,增加用能產品能源效率標識計量檢測項目,對型式評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本所為縣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不具備對新計量器具型式評價的考核資格,且目前不具備用能產品能源效率標識計量檢測項目的檢測,因此在編制質量體系文件時應該將此項內容略去。又如,在組織與管理中,增加了“業務管理實現信息化,系統運行可靠”的業務管理要求,對于本所而言,實現業務管理信息化系統一體化模式目前還無法實現,但是單位已有設想,那么在編制這一條時,可加上條件性的限制,即規定目前的業務管理仍以目前的多模塊分割式的信息錄入形式,同時又增加一條,一旦業務管理變更為業務管理信息化系統一體化模式,本所將以新的業務管理信息化系統作為業務管理模式,并在質量體系文件中后面相關內容中做出對應的規定,這樣編寫以保證文件化的管理體系文件與現實運行的管理體系相一致。如此這樣,一旦統一了意見,各編寫人就明白自己如何編制相應分配的內容,不至于質量體系文件前后內容沖突。

    二、結合計量工作的特點,切合本單位實際,制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

    質量方針是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該組織的質量宗旨和方向,是最高管理者對本組織的指導思想和承諾。質量目標是通過各種活動所能達到的總體目標,是可測量和可量化的。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是質量管理體系的導向。制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能為組織提供關注的焦點,幫助組織使用其資源達到這些預期的結果,成為組織內全體職工的工作準則和價值取向,也是最高管理者將組織引向何處的決策方向,同時質量目標的實現表明了產品的質量達到了預期結果,證明了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有效。

    依照JJF1069-2012《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編制質量體系文件,最高管理者應首先切合計量工作的職能和本單位實際,明確本單位的質量方針,制定與本單位計量工作相適應、與質量方針相一致并可以量化和測量的質量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各部門的分解質量目標系統,列出質量體系要素與部門職能分配表,同時各部門在充分理解質量目標精神的基礎上,積極貫徹落實,加強產品實現過程中各環節的管理與控制,明確責任,才能保證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

    三、編制質量體系文件的過程中要注意各文件之間的對應性、符合性和協調性。

    首先應注意質量體系文件編制的系統性和對應性,對質量體系文件結構進行策劃,并覆蓋JJF1069-2012《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全部相關要素的要求和規定。

    質量體系文件分三個層次,分別是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質量手冊是機構的綱領性文件,反映一個組織的系統特征,對影響產品質量形成過程的各要素作出統一的規定。程序文件是為進行某項活動或過程所規定的途徑,是質量手冊的支持性文件,他包括了質量體系中采用的全部要素的要求和規定。所以質量手冊中對某一要素的描述,在程序文件中就有對應此要素的活動或過程的要求和規定。而作業指導書是實際操作的指導。表單及記錄是屬于程序文件及作業指導書追溯的依據。因此,這三層文件是相互依存,一一對應的。

    在依據JJF1069-2012《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編制質量體系文件時,除了按照《考核規范》構建質量手冊的文件框架,同時注意在編制《程序文件》時映射質量手冊對應的規定和要求,為防止出現不對應的情況,方法可采取編制《考核規范與手冊條款、程序文件及記錄對照表》的方式一一列出《考核規范》各條款、質量手冊與考核規范對應條款、與質量手冊對應的程序文件、與程序文件對應的記錄文件。依照此表編制就可以達到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在編制過程中既不偏離《考核規范》的條款要求,又能使質量手冊的規定和要求在程序文件中有對應的活動及過程,同時又有相關的記錄可以作為追溯,使整個質量體系文件實現一一對應。

    其次是注意編制的符合性。質量體系文件的編制應符合本單位的業務流程,具體的控制要求以滿足本單位需要為度,而不是越多越嚴就越好,就是說要適度。太嚴苛了,即達不到管理的效果,也容易引起職工的反感,激化矛盾,難以實現預期的目標。當然也不能定的太低。總之就是要適度。通過清楚、準確、全面和簡單扼要的表達方式,實現唯一的理解,所有文件的規定都應保證在實際工作中能完全做到。

    第三就是注意質量體系文件編制的協調性。

    文件和文件之間應相互協調,避免產生不一致的地方。從整體結構上來講,針對編寫具體某一文件時,應該緊扣JJF1069-2012《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中的相關條款,明確文件的目的、范圍及相關要求的信息,在本單位的質量體系文件中盡量不要描述與之范圍之外的活動,以免產生歧義。

    質量體系文件中的所有規定除了圍繞《考核規范》、技術標準、管理制度的要求,同時要在文件中描述出組織機構中各部門及崗位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說某項活動中目的和范圍是什么,由組織機構的哪一部門、哪一個崗位來執行,這就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組織機構圖。組織機構框圖是最常見的表現部門、崗位、職工關系的一種圖表,形象的反映了組織內各機構、崗位上下左右相互之間的關系,她是組織機構的直觀反映,也是對該組織功能的一個側面詮釋。所以,通過組織機構圖明確組織內部各部門組成及各部門職權和功能關系。從而明確質量手冊中相關規定和要求的執行機關。有助于各關系接口的協調銜接。所以質量體系文件之間的協調亦是組織機構中各部門及各崗位職能關系的體現,所以編制中要注意結合組織機構圖,

    認真處理好各個過程的接口,避免各個活動的不協調或職責不清。

    第四就是編寫質量體系文件的文字要求。

    在編寫質量體系文件時,一方面職責要分明,語氣要肯定,不要使用“大致”、“基本” 、“可能”之類模棱兩可的詞語,另一方面質量體系文件整體結構清晰,文字簡明,文風一致,遵循“最簡單、最易懂”的原則,不要使用晦澀難懂的語言,影響質量體系文件的宣貫。

    四、加強內部質量體系的審核

    體系文件編寫完成后,要試運行一段時間,這方面各單位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規定試運行的時間。試運行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體系文件的宣貫力度,保證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環節上的管理人員都能明確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圍和職責權限,這是保證文件化的質量體系文件運用到實際的管理工作中能有效運行的關鍵;另一方面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對運行中提出的問題加以匯總。新的質量管理體系運行過程中肯定會存在各種問題,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十分重要,作為最高管理者應注意加強部門間的關系協調,保證質量管理體系的試運行基本通暢,對存在的問題,及時予以記錄。

    質量管理體系階段性運行結束后,開一次內部審核會議,對試運行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達到各部門的共識,統一各部門的意見,為文件化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實施提供保障。因此,此次內審尤為重要,是考核文件化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與本單位實際工作是否相適應的重要工作。審核結束后,修改不適應本單位的條款,對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效果給予評價, 最后由單位最高管理者批準實施。

    總之,JJF1069-2012《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編制計量檢定機構質量體系文件,應明確JJF1069-2007與 JJF1069-2012的內容和要求的變化,編制過程中要制定切合本單位實際的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確立組織機構關系,明確崗位設置和各崗位職責,注重體系文件之間的對應性、符合性和上下左右崗位關系的協調及文件之間的協調性。加強內部審核,尋找質量提升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編制出符合《考核規范》,符合單位實際的真正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文件,才能真正在其指導下使機構的管理體系運行正常。

    參考文獻:

    [1]JJF1069-2012《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實施指南, 2012

    [2]JJF1069-2007《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考核規范》實施指南, 2007

    [3]JJF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2012

    第3篇:建筑規范規定范文

    摘要:

    粉土和砂土液化是地震和工程震動引起的顯著的地質災害之一,且往往危害巨大。本文首先介紹了液化現象的發生機理及相關抗震規范的變化歷史,依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與《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111-2006)(2009版)中關于粉土和砂土液化的判別步驟,對其進行分析總結,指出三種規范中對液化判別的區別與聯系。繼而通過具體工程實例進行了液化計算的對比分析與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公式的研究探討,指出公路規范的液化判別經驗公式與實際情況相差較大,鐵路規范無法定量估計粉土和砂土液化的危害程度以及這三個規范均存在低估砂土中黏粒含量作用等問題。最后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合理性建議,旨在使工程實際中粉土和砂土的液化判別計算更具科學合理性。

    關鍵詞:

    粉土和砂土液化;規范對比;標準貫入試驗;實例分析

    0引言

    粉土和砂土液化是地震和工程震動引起的顯著的地質災害之一。隨著工程的不斷建設,砂土液化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在砂土地基上的高層建筑、高速公路等工程在發生地震災害時,這些工程常會有地基下陷、開裂、不均勻沉降等問題。因此,如何迅速、準確地判斷砂土液化顯得尤為重要。國內有關學者結合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1]、2008年汶川地震等資料對砂土液化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2]。目前規范對砂性土液化判別和計算最實用的方法是標準貫入試驗法[3],但不同規范間仍有差異,導致實際工程中存在方法選取的問題和判別結果安全性的差異,進而對工程治理措施的選取產生不合理、不經濟的現象。本文將結合實際工程,針對《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和《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111-2006)(2009版)中粉土和砂土液化的判別和計算進行對比分析。通過總結這三個規范中關于砂土液化判別的區別,探討各自的可靠性及其存在的問題,從而幫助工程技術人員能夠根據實際工況更加迅速、全面、準確地判定粉土與砂土液化問題,以便采取經濟、合理且有針對性的工程治理措施。

    1粉土和砂土液化機理

    液化被定義為任何物質轉化為液體的行為或過程[4]。飽和(粉)砂土是由砂和水組成的復合體系,在地震或工程振動作用下,飽和砂土的液化取決于砂和水的特性。容易液化的土通常是一種沒有或有很少粘性的散體,散體主要靠顆粒間的摩擦力維持本身的穩定和承受外力,這種摩擦力主要取決于粒間的法向壓力,對砂土的骨架來說,粒間壓力是個起穩定作用的因素,而粒間剪力則相反[5]。飽和砂土受到外力作用時,砂和水共同承擔和傳遞外力,按有效應力原理,它的抗剪強度表達式為:τf=σ'tanφ'=(σ-u)tanφ'(1)式中:σ為由外力引起的總應力;σ'為有效應力;u為超靜孔隙水應力;φ'為有效內摩擦角。在地基破壞之前,一般飽和砂層在外力作用下,不存在超孔隙水壓力,水只承擔自身壓力即靜水壓力,砂結構是穩定的,全部外力均由砂骨架承擔[6]。砂土的液化機理參見圖1。在震動作用下,如圖1(a)所示,砂粒產生滑移,穩定砂結構變得疏松。此時排水不暢,砂層體積不變,則把一部分原來由砂骨架承擔的力轉移給孔隙水;隨即如圖1(b)砂粒處于懸浮狀態,此時,超孔隙水壓力承擔全部外部荷載(u=σ),砂土的有效應力為零(σ'=0),這時飽和砂土的抗剪強度喪失,產生液化,伴有噴砂冒水現象發生;當震動結束后,超孔隙水壓力慢慢消散,砂顆粒又重新排列組成土骨架承擔上部荷載,如圖1(c)所示震動后的砂土更加密實,但是砂土液化產生的沉降位移嚴重影響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2不同規范粉土和砂土液化判別的差異

    作者從抗震規范液化判別的歷史發展開始研究,并詳細查閱《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與《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發現,其針對粉土和砂土的液化判別均采用“液化初判—液化細判—液化分級”的判別模式。《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111-2006)(2009版)基本也遵循這個思路,但缺少液化等級劃分這一步驟。因此筆者先分析3本規范的歷史演變規律,再從這三個方面對其進行總結。為方便敘述,以上3本規范下文分別簡稱建筑規范、公路規范和鐵路規范。

    2.1抗震規范的液化判別歷史變化脈絡

    筆者研究這3本規范的歷次版本發現,《建筑抗震設計規范》(TJ11-78、GBJ11-89、GB5001-2001、GB5001-2008、GB5001-2010)對粉土和砂土液化判別從89版確定為“液化初判—液化細判—液化分級”的判別模式,且沿用至今,之后的每次修訂均結合地震資料和工程實踐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完善。2001版則指出,本規范的液化判別不包含黃土,是由于對黃土和礫石液化研究資料還不充分[7]。說明了土層的地質年代為第四紀晚更新世及以前時可判為不液化,適用于抗震設防烈度為7、8度的建筑。為了滿足工程需求,對液化深度的判別擴大至地下20m,并補充了深度15~20m的線性液化判別公式;2008版是因發生了“5.12汶川地震”,進行了局部應急修訂,通過災區現場考察和專題研究證明該規范能達到抗震設防目標,并對災區設防烈度進行了調整;2010版則主要對液化判別公式進行了改進和完善,考慮到砂土液化影響因素眾多且具有顯著的不確定性,采用概率方法進行液化判別仍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依據國內外對砂土液化判別概率方法的研究發展并考慮規范的延續性修訂,選用了對數曲線形式來表示液化臨界錘擊數隨深度的變化,比2001版的折線形式更為合理[8]。《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J004-89、JTGB02-2013)修訂次數不多,而且對粉土和砂土的液化判別2013版完全采用了建筑規范(GB5001-2001)的條文。《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1987版、GB50111-2006、GB50111-2009),其對粉土和砂土液化判別也和建筑規范的判別依據類似,但液化判別公式完全不一樣,并且至今29年完全沒有改進和變化,也缺少對液化危害程度進行分類的環節。由此可見,建筑規范更像是一部抗震的統領性規范,它修訂的次數最多也最及時,并能反映我國抗震科研的新成果和工程實踐的經驗,并吸取一些國外的先進經驗,相較其他兩個規范更加細致全面。

    2.2液化初判

    作者分析研究建筑規范、公路規范、鐵路規范,發現這3個規范均采用了對場地進行液化初判的方法,且初判的依據均是考慮地質年代、黏粒含量、地下水位及上覆非液化土層厚度等因素。筆者結合工程實例,針對粉土和砂土的液化初判總結其判別流程一致,詳見圖2。粉土和砂土液化往往具有區域性,采取液化初判的措施可以幫助工程師們先排除一部分非液化區域,減少工程量,產生經濟效益。

    2.3液化細判

    通過液化初判判定為可能發生液化的土層,以上規范均采取了進一步判別的措施。通過標準貫入試驗,分別采用標準貫入錘擊數的計算公式計算出標貫錘擊數臨界值,若實測標貫錘擊數比標貫臨界值小則認為液化,反之不液化。筆者依據建筑規范、公路規范、鐵路規范結合工程實例對液化細判步驟進行總結,流程如圖3所示,其中的Ncr為建筑規范中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公路規范和鐵路規范的液化細判與圖3相同,只是將圖3中Ncr計算式替換為各自規范給出的標貫錘擊數臨界值計算公式。公路規范判別地下15m深度時,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可按式(2)計算:Ncr=[0.9+0.1(ds-dw)]3/ρ槡c(2)當采用樁基或基礎埋深大于5m時,還應判別地下15~20m深度的液化情況,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可按式(3)計算:Ncr=N0(2.4-0.1dw)3/ρ槡c(3)鐵路規范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可按式(4)計算:Ncr=N0α1α2α3α4(4)以上公式中,Ncr為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N0為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基準值,地震加速度為0.2g時,建筑規范采用12,公路規范和鐵路規范均取10;ds為飽和土標準貫入點深度(m);dw為地下水位埋深(m);ρc為黏粒含量百分率,當小于3或為砂土時,應采用3。圖3中的β為調整系數,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取0.8,第二組取0.95,第三組取1.05[9]。公式(4)中,地下水位修正系數α1=1-0.065(dw-2);標準貫入點深度修正系數α2=0.52+0.175ds-0.005d2s;上覆非液化土層厚度修正系數α3=1-0.05(du-2)(其中du為非液化土層厚度),對于深基礎取1;黏粒含量百分比修正系數α4=1-0.17ρ槡c。依據現行公路規范對本工程實例的基礎進行液化計算時深度截止于15m,用判別15m深度的公式計算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應注意以下幾點:(1)規范規定:當采用樁基或埋深大于5m的深基礎時,尚應判別15~20m范圍內土的液化性。因此不能忽略了此基礎埋深只有3m的前提,盲目而簡單地采用判別20m深度的公式計算Ncr;(2)采用判別15m深度的公式計算12#鉆孔(6、7點位),6#鉆孔(5點位),10#鉆孔(4、5點位)時雖位于15~20m,但ds不能按實際標貫深度取值深度,應取ds=15m;(3)根據以上3個規范液化初判條件可知,當設防烈度為Ⅷ度時,黏粒含量大于13%則可直接判為不液化土。因此不能無視這個初判條件而利用標貫錘擊數臨界值計算判別是否液化,否則會造成將原本不液化土層誤判為液化,導致不必要的治理。

    2.4液化等級劃分

    建筑規范和公路規范均在液化細判之后對判定為液化的粉土和砂土采取了液化指數公式(5)判定該粉土和砂土液化的等級。IlE=∑ni=1[1-NiNcri]diWi(5)式中:IlE為液化指數;n為在判別深度范圍內每一個鉆孔標準貫入試驗點的總數;Ni、Ncri分別為i點標貫錘擊數的實測值和臨界值,當實測值大于臨界值時應取臨界值,當只需要判別15m范圍以內的液化時,15m以下的實測值可按臨界值采用;di為i點所代表的土層厚度(m),可采用與該標準貫入試驗點相鄰的上、下兩標準貫入試驗點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Wi為i土層單位土層厚度的層位影響權函數值(m-1),建筑規范中當該層中點深度不大于5m時應采用10,等于20m時應采用零值,5~20m時按線性內插法取值。公路規范中若判別深度為15m,當該層中點深度不大于5m時應采用10,等于15m時應采用零值,5~15m時按線性內插法取值,若判別深度為20m,當該層中點深度不大于5m時應采用10,等于20m時應采用零值,5~20m時按線性內插法取值[10]。而鐵路規范則沒有規定進行液化等級劃分。地基液化等級劃分標準分別見表1和表2。

    3工程概況

    某擬建構筑物,場地地形平坦,勘察深度范圍內,測得場地潛水穩定水位在地面以下3m,場地地貌單元屬于汾河沖洪積單元。根據野外勘探及室內試驗資料綜合分析,在勘探深度范圍內,場地地基巖土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統近期人工堆積層(Q2ml4)及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Qal+pl4)構成,自上而下分為8層,即:①層雜填土(Q2ml4),②-1層粉質粘土(Qal+pl4),②-2層粉土(Qal+pl4),③層粉土(Qal+pl4),④層粉土(Qal+pl4),⑤層中砂(Qal+pl4),⑥層粉土(Qal+pl4),⑦層細中砂(Qal+pl4),⑧層粉土(Qal+pl4)[11]。依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附錄A,該市抗震設防烈度為Ⅷ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據靜力觸探初判,場地20m范圍內飽和粉土具有液化的可能,因此進一步從場地勘察孔中選取4個孔(6#、8#、10#、12#)進行液化計算統計。通過原位測試和室內試驗分析各土層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學指標,顯示②-1層為持力層,設計基礎埋深大于3m,黏粒含量ρc、標準貫入點深度ds及每一土層的厚度di、地下水位dw、標貫實測錘擊數N見表3。

    4粉土和砂土液化判別的計算分析與討論

    經過對建筑規范、公路規范和鐵路規范中粉土和砂土的液化判別對比發現:建筑規范和公路規范均采用了三步法判別粉土和砂土的液化性,即液化初判—液化細判—液化分級,而鐵路規范則沒有進行液化等級劃分這一步。這3個規范最大的區別是液化判別公式不同和液化等級劃分因判別深度不同有所差異,其他方面基本相同。上述實例的液化計算結果見表4,從表4中可知,建筑規范判定6#和12#為中等液化,8#和10#為輕微液化,按不利組合綜合判定,此地基粉土和砂土液化等級可按中等液化考慮,因此不能采用天然地基,需進行抗液化處理;對比建筑規范和公路規范計算出的標貫錘擊數臨界值,雖有差異,但是每個土層的液化判別結果基本一致,6#、10#、12#3個孔的液化等級判別結果也一致,但是8#孔產生了不一樣的結果,相同條件下公路規范判定為中等液化而建筑規范則判定為輕微液化。對輕微液化兩者的判別差距不大,但中等液化指數兩者的差距較大,這可能對液化程度的判定產生分歧,從而對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產生困擾;鐵路規范計算結果與其他兩個規范對每層土的液化判別差別較大,從四個鉆孔的判別結果看,基本都只會在淺層發生液化,隨著土層埋深增加而不液化。鐵路規范只能判斷粉土和砂土是否液化,無法確定液化程度,主要是因為鐵路規范不能反映液化土層厚度、埋深、標貫錘擊數實測值和臨界值對液化程度的影響。這不利于鐵路工程采取相應合理的治理措施,因為鐵路工程具有狹長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對所有的液化地基均采取一樣的抗液化處理措施。從表4中筆者發現,倘若在比較標貫錘擊數實測值與臨界值時,忽略了初判時“黏粒含量大于13%即判為不液化土層”這一條件,直接與計算出的標貫錘擊數臨界值相比較大小來判定該土層是否液化,判別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針對黏粒含量大于13%的土層,初判與細判的判別結果產生了矛盾,尤其是8#鉆孔,這三個規范的細判結果與相應初判結果全然相反,這顯然與它們的初判條件相違背,未做到判別結論前后統一。這應證了這三個規范給出的標貫錘擊數的臨界值計算公式不適用于在初判時已經判定為不液化的土層。可見“初判”與“細判”是兩個層次問題,初判判為不液化的土層則不需要再進行液化細判。《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液化判別實質上是采用了《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中的液化判別公式,因此它解決了《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44-89)中未考慮震級的影響、對標貫擊數修正不合理、過高的估計黏粒含量對臨界標貫值的影響及無法判斷液化程度等問題[12]。由表4可以看出,標貫錘擊數臨界值與土層深度呈遞增關系,選取12#鉆孔在保證地下水位dw=3m、黏粒含量ρc=3%、標貫基準值N0=10不變的條件下,通過這三個規范給出的公式來比較土層深度和標貫錘擊數臨界值的關系,見圖4。由圖4可知,三個規范計算的標貫錘擊數臨界值均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這會影響三個規范對同一土層的液化判別結果。公路規范中標貫錘擊數臨界值是隨著砂土的埋深增加呈線性增大的,且在土層埋深大于10m之后標貫錘擊數臨界值與建筑規范和鐵路規范的臨界值相比增速快,偏于保守。公路規范線性增大的趨勢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因為從砂土液化理論機理來說,上覆土層越厚,則代表自重應力產生的法向應力越大,如果砂土液化的話則需要更大孔隙水壓力來承擔上覆土層的重量。這也是規范液化初判中規定當上覆非液化土層滿足一定厚度關系時可直接判定為不液化的原因;建筑規范對此進行了一些修正[13],由線性關系變為對數曲線形式,處在其他兩規范中間的位置,既簡便又與其他方法接近;鐵路規范計算的錘擊數臨界值最小,則顯得比較冒進,安全系數偏低。筆者認為,標貫錘擊數臨界值的計算公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表達與砂土埋深關系上是有矛盾的。如果只就工程運用來說并不影響對液化判別的結果,因為標貫實測值也是隨埋深增大而增大的。從表4可以看出,粉土和砂土的黏粒含量對標貫錘擊數臨界值的影響較大。選取12#鉆孔點位1在保證土層深度ds=6.7m、地下水位dw=3m、標貫基準值N0=10不變的條件下,通過這三個規范給出的公式來比較土層黏粒含量和標貫錘擊數臨界值的關系,詳見圖5。由圖5發現,這三個規范計算的標貫錘擊數臨界值均隨著粉土和砂土中的黏粒含量百分比增大而減小,即液化的可能性在減小。當黏粒含量相差10%時,對標貫錘擊數的影響約有10錘的差距,可見黏粒含量對抗液化是有利的,相關文獻已驗證[14]。而這三個規范中對黏粒ρc的取值規定“當ρc小于3或為砂土時,采用3”,筆者認為這是不夠全面的,它忽略了砂土中黏土的影響,也與規范中規定的“在設防烈度為7度、8度和9度時,粉土黏粒含量百分率不小于10、13和16時判為不液化土”的精神相違背。因為粉土和砂土的液化機理是相同的,不能在液化判別時,粉土考慮黏粒含量影響而砂土不考慮。在沿海沖擊平原地區粉土和砂土很難明確地區分,由于沉積環境的原因砂土中也多沉積有泥質成分,黏粒含量一般均大于3%[15],也有工程師發現標貫擊數最大臨界值可以只與粉土和砂土的粘粒含量有關,并可直接判定是否液化[16]。如果只是按規范取值,則往往會將原本“不液化”的砂土誤判為“液化”,最終造成工程治理的浪費。從圖5還可知,如果考慮砂土中黏粒含量,建筑規范和鐵路規范認為相同黏粒含量能發揮的抗液化能力比公路規范中要強,有1~2錘的差距。公路規范應該是考慮到路基要承受不定的汽車動荷載作用,對黏粒含量的作用考慮得偏保守。

    5結論

    通過對《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和《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111-2006)(2009版)中粉土和砂土液化判別的對比分析,筆者總結如下結論。

    (1)建筑規范和公路規范不僅能夠判斷粉土和砂土是否液化,還能根據液化指數計算對液化的危害程度做定量的估計,而鐵路規范則無法判定液化程度,這點已不適應工程依據液化輕微、中等、嚴重采取相應治理措施的要求。

    (2)“液化初判”與“液化細判”是兩個層次的問題,當初判為不液化土時則應注意是不需要再進行液化細判的。否則易導致矛盾結論,需引起工程技術人員的注意。

    (3)標貫錘擊數臨界值計算公式采用概率公式是合理的選擇,縱觀相關抗震規范的修訂歷史發現,建筑規范、公路規范的液化判別式隨著地震資料與工程實踐的豐富在不斷的修改完善,采用對數曲線形式比折線形式更合理。而鐵路規范的液化判別公式29年未曾修改調整過,這與我國高速鐵路建設快速發展的實際不符。

    (4)現行規范中對于砂土的黏粒含量ρc取值偏于保守,往往會造成本應該判定為“不液化”的砂土誤判為“液化”的砂土。特別是沿海地區,常見含粘性土類的砂土,從而造成工程處理上的浪費。因此建議采用土工試驗中ρc的實測值進行液化計算。

    (5)現行公路規范沿用了《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中的地基液化判別條文,使公路規范和建筑規范對液化土的判別基本趨于一致,這種趨勢既能滿足工程要求又利于技術人員運用。體現了建筑規范的統領性,建議鐵路規范對液化程度給出定量估計,利于選取治理措施。

    (6)盡管這些規范在液化判別中有不合理之處,但對實際工程液化判別的影響不大,并仍需要學者和工程人員繼續深入研究粉土和砂土液化的影響因素,明確粉土和砂土液化經驗公式的概念及物理意義,判別結果要符合液化理論和實際的地震液化調查資料。

    參考文獻:

    [1]董津城,唐山地震砂土液化研究[J].工程勘察,1984,(5):7~10.

    [2]曹振中,袁曉銘等.汶川大地震液化宏觀現象概述[J].巖土工程學報,2010,32(4):645~650.

    [3]戴洪軍,葛海明等.關于液化計算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勘察科學技術,2008,(1):9~13.

    [4]盧廷浩.土力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2,176~177.

    [5]郝勇,俸錦福,趙小波.砂土液化的機理及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水運,2009,9(7):261~262.

    [6]龔曉南.高等土力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8,246~247.

    [7]侯龍清,陳革等.勝利—果園村液化帶工程地質條件及液化土層特性分析[J].工程勘察,2010,38(4):4~8.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23~25.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111-2006)(2009版)[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44~45.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12~14.

    [11]張丹青.某建筑場地地基液化等級的判別[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09,(7):78~80.

    [12]于書翰.高速公路地基砂土液化判別和地基液化處理[J].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2000,20(3):21~24.

    [13]韓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中液化判別公式改進思路解析[J].工程勘察,2011,39(6):8~12.

    [14]張蘇民.關于粉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別公式審稿后的思考[J].巖土工程技術,2005,9(4):199.

    [15]劉小麗,劉,賈永剛.黃河三角洲飽和粉土層地震液化判別方法及液化特征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6(7):2983~2989.

    第4篇:建筑規范規定范文

    【關鍵詞】建筑面積;規劃審批面積;房產測繪面積;差異

    引言

    房屋開發建設過程中,不同階段會遇到名目不同的建筑面積,如:設計面積、計算容積率建筑面積、工程規劃面積、預售面積、規劃核實面積、產權登記面積等等。而且,多數情況下同一幢建筑在不同的階段,每種面積又各不相同,令人產生困惑。為了更深入地理解建設過程中不同建筑面積的內涵,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各種建筑面積作一個詳細的分析。

    1、建筑面積計算標準及使用范圍

    房屋建筑從設計、審批、施工、竣工前后狀態下的各類建筑面積,在計算標準及使用范圍上存在差異。

    1.1建筑面積計算標準

    我們現行使用的建筑面積計算有兩套國標規范,《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范》(以下簡稱《建筑規范》)和《房產測量規范》(以下簡稱《房產規范》)。設計面積依據《建筑規范》計算,適用于工程量的計算,是計算工程造價的依據,從項目設計、招投標和項目報建、施工結算之間的一致性考慮,工程規劃許可面積和規劃核實面積依據《建筑規范》更為適合。房產測繪依據的《房產規范》則更多從產權角度出發,側重于房屋的使用價值,計算面積是房產產權、產籍管理、房地產開發利用、交易、征收稅費重要依據。計算容積率面積暫沒有統一標準,各地為規范建設項目容積率指標的計算、管理工作,在執行《建筑規范》基礎上,一般都制定了地方性標準。例如《遼寧省住宅與公建用地容積率計算管理規定》、北京市《容積率指標計算規則》等。

    1.2建筑面積使用范圍

    由于各類建筑面積計算依據規范不一樣,其使用范圍也不一樣。

    設計單位依據《建筑規范》計算房屋設計面積,是建筑房屋計算工程量的主要指標,是計算預算造價的主要依據。設計面積經過規劃部門審批確認后,變成工程規劃許可面積。工程規劃許可面積是規劃管理、施工許可審批、項目招投標管理的基礎。

    計算容積率面積是在設計面積的基礎上,依據計算容積率標準折算而來,其是規劃部門審核項目設計是否滿足用地規劃條件、土地出讓合同等重要指標。

    規劃核實面積是指房屋竣工后,由開發單位委托具有測繪資質的測繪單位,依據《建筑規范》,對房屋進行實際測量計算的面積。此面積是規劃部門辦理工程規劃竣工核實的依據。

    預售面積是指在商品房預售中,由開發單位委托具有房產測繪資質的測繪單位,按照規劃核準圖紙上的尺寸,依據《房產規范》,并參考開發部門提供的共用建筑面積使用說明,對尚未竣工的房屋預先計算的面積。此面積可作為商品房網上備案和預銷售使用。

    產權登記面積是指房屋竣工驗收后,由開發單位委托具有房產測繪資質的測繪單位,依據《房產規范》和房屋竣工圖紙、變更圖紙等,對房屋實測面積。此面積是購房者辦理房屋所有權證、他項權證、房款結算等的依據。

    按照計算標準和使用范圍將各類面積歸為兩類,一類是規劃審批面積,有設計面積、計算容積率面積、工程規劃面積和規劃核實面積。另一類是房產測繪面積,有預售面積、產權登記面積。

    2、建筑面積差異分析

    2.1不同建筑面積計算規范引起的建筑面積差異

    現行的《建筑規范》(2013)和《房產規范》(2000)為對建筑物應計或不計面積都有明確的規定,但仔細對照二者,會發現有很多不同之處。如前者對建筑物層高小于2.20m以下的夾層、插層、技術層和層高小于2.20m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按一半計算建筑面積,而后者不計算面積;有永久性頂蓋的室外樓梯,前者按1/2計算,而后者全算;等等。這里還沒有分析公攤問題,否則差異更突出。客觀的認識到兩個規范確實存在的差異,就能理解規劃和房產兩個部門的建筑面積為什么不一致的問題。

    2.2房屋竣工前后建筑面積產生差異

    房屋施工前,設計面積、規劃許可面積、招投標面積和施工許可面積前后一致,竣工后,即使依據同一建筑面積計算規范也經常得兩個不同的面積計算數據,通過房屋開發建設過程中各類面積關系圖.我們不難發現,是在房屋施工到竣工環節出了問題,一般由于房屋建設中不按圖施工、施工過程中局部設計變更、竣工后局部改變使用功能等原因導致前后面積發生差異。

    2.3正常的施工誤差和測量誤差也可引起差異

    3、減少房屋面積差異的措施

    通過以上對房屋建筑面積的差異分析,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方面來有效減少這種差異,從而避免開發建設中有可能因建筑面積引起的種種糾紛。

    3.1加強建筑工程規劃管理

    (1)把好建設項目規劃審批關,建筑面積、計容積率面積計算依據統一標準,單項建筑色空間如避難層、住宅內的閣樓、各式陽臺以及超高建筑、地下室、地下商業等需要明確標注。形成建筑面積計算明細表,明確哪些面積全算、哪些面積算一半,哪些部位不算面積,哪些面積計算容積率。從源頭上防止少算、漏算、錯算,確保規劃審批面積的準確性。

    (2)加強建設項目批后管理,嚴格執行建筑放線驗線、驗槽制度,通過規劃執法、建筑質量監督等部門對施工全過程監管,確保建設項目嚴格按照規劃審批的設計圖紙施工。對于未嚴格按照規劃審批的設計圖紙施工的,及時糾正,產生面積差異的,應依據《城鄉規劃法》和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3.2加強房地產項目銷售管理

    (1)做好房屋銷售面積預測工作,預測圖紙必須是規劃部門審核批準的圖紙,確保資料的真實有效。在預測過程中,應該注意將開發單位提供的建筑施工圖紙與規劃核準圖紙進行對比。遇到不一致的地方,加強與規劃部門溝通,要求開發單位及時改正,提高預測面積的準確度,減小預測面積和實測面積之間的差異。

    (2) 商品房銷售后,開發單位不得擅自變更規劃、設計。已預售的房屋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對影響公攤面積的公共設施部分不得隨意變更設計。如確需變更設計的,應征得全體受讓人同意,并報規劃主管部門批準同意后方可實施。通知測繪單位修改,變更預售面積。

    3.3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前置

    按照建設項目審批流程,一般要求建設單位在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后,到施工圖審查機構進行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合格后再到有關部門辦理施工許可等建設手續。實際工作中,施工圖審查過程中局部調整很容積導致建筑面積變化。如果將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前置到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前,能減少由于設計缺陷等原因導致的設計變更,能有效提高設計面積計算的準確性。

    3.4加強政府部門間的溝通協調

    當房產測繪面積與規劃許可面積不同時,房產管理部門和規劃管理部門應加強溝通協調。本著服務,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客觀解決因面積差異出現的問題。

    4、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房屋開發建設過程中各類建筑面積在正確使用計算規范的同時,要客觀承認、正確理解建筑面積差異存在。通過加強項目審批、建設、驗收管理,政府各職能部門加強溝通、協作,最大程度的避免房屋竣工前后的面積差異,從而有效降低因面積差異帶來的各種煩惱和糾紛。

    參考文獻

    [1]GB/T 17996.1-2000 房產測繪規范[S]

    [2]GB/T 50353-2013 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則[S]

    第5篇:建筑規范規定范文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提高;安全性

    前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普及和應用,我國各行各業都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趨勢,其中建筑行業的發展頗為迅猛,建筑工程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并且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進而促進了建筑行業的飛速l展。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要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隨著人們對建筑工程功能要求的越來越高,導致其復雜程度也越來越高,大大增加了建筑施工過程中的復雜性,因此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很多問題,大大影響了建筑工程質量。即使建筑結構設計水平很高,但是其安全性往往都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從而降低建筑工程質量。基于此,如何提高建筑結構設計中建筑的安全性就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為了切實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對建筑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為促進建筑行業的安全和長久發展夯實基礎。

    1 建筑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1.1 抗震度不夠

    我國建筑的抗震性很差,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在遭遇較大的地震災害時無法抵御,給人們的財產安全及生命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和麻煩。因此,為了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度,就要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提高抗震水平,這也是提高建筑結構設計的主要方式。對于建筑抗震性能的設計,我國進行了明確的規范標準,為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提供了依據。但是有些建筑企業對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夠重視,導致施工時不注重抗震性能的設計,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對于抗震性能的設計認識不足,致使在設計時忽略抗震性能的設計,最終導致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大降低。針對這個問題,建筑結構設計人員要根據實際建筑環境進行分析和考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相適應的抗震標準,以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度。

    1.2 結構設計中偷工減料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施工材料,但是部分建筑企業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節約支出,就會在結構設計中偷工減料,忽視建筑物的質量及其安全性,導致建筑物種的材料不能有效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和功能,造成建筑物的質量不符合相關規定標準,存在安全隱患,降低建筑物的安全性。鋼筋作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材料,我國對于建筑物鋼筋的配筋率有著明確的規定,并針對建筑物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鋼筋配筋率。因此,建筑結構設計人員要高度重視建筑物的配筋率問題,全面了解和掌握施工的全過程,以此設計出適合建筑物的配筋率。另外,一些建筑公司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仍然使用冷軋變形鋼筋,其具有強度高、脆性大、韌性小等特點,不利于抗震性能的實現。

    1.3 建筑結構設計不合理

    建筑物的安全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筑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建筑結構設計人員的技能知識以及經驗不足,就會造成建筑結構設計不合理,建筑物存在安全隱患或者其他缺陷。在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一些設計人員沒有意識到建筑物安全性的現實意義,過于重視建筑設計的美觀,而忽視了建筑的質量,降低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嚴重時甚至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在開展建筑結構設計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建筑物的實際特點和施工技術來進行設計,把不合理的設計行為以及只顧設計美觀而忽視建筑質量的錯誤設計理念消滅在萌芽之中,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和人員傷亡。

    2 提高建筑結構設計中安全性的措施

    2.1 提高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對抗震性能的重視意識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設計人員作為建筑結構設計的基礎和核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因此,為了提高建筑結構設計中安全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對抗震性能的重視意識,重視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每個基礎環節的設計,并隨時掌握施工動向,并根據施工的實際情況對建筑結構設計進行更新,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意識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性和現實性,摒棄傳統的設計理念,提高建筑結構設計的現代化水平,以此提高建筑結構設計中建筑的安全性。

    2.2 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建筑規范設計建筑結構

    建筑行業是提升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工程之一,近年來得到迅猛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建筑結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國家也對規定了相應的建筑規范,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完善和更新,促使建筑規范與時俱進。因此,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時,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建筑規范設計建筑結構,提升建筑施工質量,杜絕一切建筑安全隱患的發生,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另外,還要及時指出建筑結構設計中不符合國家規范的行為,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解決, 以此避免或者減少建筑安全隱患的發生率,提高建筑結構設計水準,從而確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2.3 開展科研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要想設計出好的成果,就必須要提高創新水平,建筑行業也不例外。目前,建筑行業有了蓬勃的發展,在這種趨勢下,建設結構設計的內容也更加復雜多變,設計難度也隨著增加,現有的結構設計程度已經無法滿足設計人員的相關需求,進而在一定水平上影響著建筑物的安全性。

    同時,計算機程序的內容和功能直接影響結構設計水平。有時為了解決生產問題,配合軟件的能力,只能把計算過程簡化以滿足計算程序的能力。所以,提高結構設計中建筑的安全性,首先要開發出一款高精度軟件,不斷推新創新,提高建筑行業中的科研能力。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越來越迅猛,建筑工程項目不斷增多,大大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以及建筑功能。但是與此同時,建筑結構設計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設計人員進行解決和改善,消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安全隱患,以此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基于此,設計人員首先要意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義,明確責任,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設計水平,促使建筑結構設計更加科學合理,嚴格遵守國家的相關建筑規范,從而為提高建筑結構設計中建筑的安全性貢獻出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張靜.試論如何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

    [2]黃小強.試論如何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建筑知識:學術刊,2013.

    [3]王黎明,劉銘,司月華.試論如何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

    第6篇:建筑規范規定范文

    關鍵詞:住宅建筑規范 防火規定異同 實施 整合

    《住宅建筑規范》GB50368-2005(以下簡稱《住建規》)自2006年3月實施以來,其中有關防火與疏散的規定條文,由于與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以下簡稱《建規》)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以下簡稱《高規》)存在多處差異,使設計和審查人員無所適從,以致影響設計質量和安全。為此,僅就建筑專業防火設計內容,以《住建規》第9章的防火與疏散條文為序,匯總《建規》和《高規》的相關條文,對照異同,闡述討論。其目的主要是便于設計人員(守法者)和審查人員(執法者)對條文規定的理解與實施,也可供編制人(立法者)在修編時參考。

    關于規范的編制原則與技術特點

    1、《住建規》的地位

    作為我國首部以“一種建筑類型(住宅)為對象,涉及建造全過程和各項領域的性能或指標要求,全文強制的技術規范”,其地位在其總則第1.0.4條和第1.0.5條內已有表述。《住宅建筑規范實施指南》(以下簡稱《實施指南》)則更明確解讀為:“本規范的規定為對住宅的強制性要求。當與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抵觸時,應按法律、行政法規執行。當有關標準與本規范的規定抵觸時,應按本規范的規定執行”。“若未直接違反本規范的規定,但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時,亦不能免除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也即,本規范的地位在法規之下,在有關其它標準之上。

    問題是:鑒于《住建規》均系強制性條文,且有不少為性能化要求,因此在執行時必須同時遵守相關防火規范中的強制性與一般性條文。然而相關規范的編制卻未協調一致,從而導致在相互矛盾的規定面前,設計和審查人員往往左右為難,不知所措。

    更難以理解的是:《住建規》僅是針對一種建筑類型(住宅)的技術規范,卻要求涵蓋建筑類型更廣(包括住宅在內)的相關標準(如《建規》和《高規》)必須服從其規定。而一旦由于執行《住建規》而違反相關規范的相應條文時,其責任仍在執行者!

    2、與現行相關規范整體協調。局部突破的原則

    《住建規》針對住宅使用與火災的特點,提出一些新的防火理念,并在規定中有所體現,例如:

    ①“明確了在住宅建筑中不考慮防火分區的問題”。

    ②“在安全疏散設計中不再具體界定建筑類型,并明確用層建筑面積和疏散距離決定安全出口的數量”。

    ③“首次統一用層數作為各項要求的基準,并規范了樓層的折算方法”。

    然而,上述理念并未獲得《建規》和《高規》的全部和明確的認同,故三個規范之間的差異在所難免。例如

    ①盡管《高規》也重視單元式住宅單元之間和各戶之間的防火分隔,但并未允許塔式或通廊式住宅若樓層面積超過1個防火分區限值時,可以不劃分防火分區(參見《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圖示》第58~60頁)。

    ②作為住宅安全疏散的主體――樓梯間形式與數量的確定,《建規》和《高規》均仍按住宅類型區別對待,未與《住建規》同步。

    ③關于建筑層數的折算方法,對頂部戶內躍1層住宅或商住樓的層數計算,《建規》和《高規》也未與《住建規》一致。

    3、關于性能化要求的條文

    所謂防火設計的性能化要求,系指實現火災防治科學性、有效性和經濟性統一的基本準則。《住建規》“首次將性能化要求和具體指標融合在一本標準中”,但遺憾的是,有些性能化要求的條文,在本規范和相關的《建規》和《高規》中,均未見鏈接的相應指標規定,以致難以落實執行。例如戶間防火分隔和與非住宅部分防火分隔的具體措施等。

    根本問題在于:技術規范的編制畢竟不是學術論著,應將實施的可操作性視為重要原則。因此,規范中多應為直接表達或鏈接的“處方式”的指標條文,以便大量的一般性技術問題均可“對癥”執行。只有針對特殊的建筑或使用情況,才需要依據性能化要求,由專家或專業機構進行計算分析論證(甚至通過實驗),確定相應的設計措施,普通設計和審查人員無權也無能力勝任。

    住宅的安全疏散

    對于2層以上的住宅,其豎向和水平安全疏散設計的主要內容,首先是確定樓梯間的形式、數量和位置。《住建規》第9.1.4條為此規定:“住宅的耐火性能、疏散條件和消防設施的設置應滿足防火安全要求”,但系性能化要求。現將《住建規》、《建規》和《高規》(以下簡稱《三個規范》)的相關條文整理匯總如表1~5所示。通過對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基于不同類型住宅的疏散條件各異,樓梯間的形式也隨之不同。因此,盡管《住建規》提出了“在安全疏散設計中不再具體界定建筑類型”的理念,但在該規范第9.5.3條中仍規定了“樓梯間的形式應根據建筑形式等因素確定”。所以,確定樓梯間形式的具體指標,只能執行《建規》和《高規》針對不同住宅類型的相關條文(表1~表4)。

    關于住宅樓梯間數量的規定,對于2~9層的任何類型的住宅,《住建規》與《建規》是一致的(表1)。而對于≥10層的高層住宅,《住建規》與《高規》的規定則差異較大(表2~4)。主要為以下幾點:

    ①《住建規》不允許≥19層任何類型的高層住宅設置1座樓梯間,而《高規》對≥19層的單元式高層住宅仍規定了可以設置1座樓梯間的條件。

    ②《高規》允許10~18層高層住宅設置1座樓梯間的條件較《住建規》嚴格,并根據住宅類型的不同而區別對待,如對通廊式高層住宅甚至規定不得設置1座樓梯間。

    至于樓梯間位置的確定,《三個規范》的相關規定基本是一致的(表5)。只是《住建規》更明確規定了戶門至樓梯間的距離指標(2~9層住宅為15m;10~18層住宅為10m),并成為界定樓梯間數量的條件之一(表1~4)。住宅建筑層數的折算

    《住建規》第9.1.6條規定:“住宅建筑的防火疏散要求應根據建筑層數、建筑面積等因素確定”,并明確給出建筑層數的折算方法。現將其與《建規》及《高規》的相關條文對比如表6所示,從中可以看出

    ①關于哪些樓層可不計入住宅建筑層數的規定,《三個規范》是一致的。

    ②《高規》對建筑層數的折算無條文規定,僅在《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圖示》第2頁中注有:“9層頂部戶內躍1層的住宅適用于《建規》”(也即按9層計)。至于11層和18層頂部戶內躍1層者如何界定未見注釋。

    ③《住建規》與《建規》二者對此

    的主要矛盾在于:《住建規》對頂部戶內躍1層的戶型仍按2層計算(《實施指南》第125頁,例題3,9層躍10層,按10層計),而《建規》則按1層計算。

    ④由于《三個規范》對住宅建筑層數折算的上述差異,導致(9+1)層、(11+1)層和(18+1)層頂部戶內躍1層的住宅或商住樓,是按9層、11層、18層,還是按10層、12層、19層進行防火設計的兩難選擇。

    戶間防火分隔措施

    《住建規》第9.2.1條規定:“住宅中相鄰套房之間應采取防火分隔措施”,系性能化要求條文。為此,按分戶墻、樓板、窗檻墻、戶間窗間墻、戶門等部位,將《三個規范》中有關的戶問防火分隔措施匯總如表7所列。從表中可看出主要問題是

    ①戶間窗間墻的寬度,《三個規范》均無規定,僅當單元式高層住宅設置1座樓梯間時,《高規》要求≥1.2m。

    ②對戶門的防火要求,由于《住建規》本身未鏈接具體措施條文,只能根據《建規》或《高規》針對不同情況的規定選用甲級或乙級防火門。若屬于《建規》或《高規》允許選用非防火戶門時,如何達到戶間防火分隔要求,則無法得知。

    同棟內住宅與非住宅部分的防火分隔措施

    該分隔措施匯總對照如表8所示,并可明確下述三點:

    (1)關于住宅安全出口及疏散樓梯應獨立設置的要求,《三個規范》的規定是一致的。

    (2)關于同棟內住宅與非住宅部分的防火分隔措施,《住建規》系性能化要求,《高規》則未提及,故應執行《建規》的具體指標,而該指標恰與《住建規》對于分戶墻和樓板的要求一樣。

    (3)住宅的樓梯和電梯直通下部的汽車庫時,該出入口的具體防火分隔措施,《三個規范》的正文中均無規定,只能參照《住建規》和《建規》相關的條文說明執行,但二者仍不一致。

    其他相關條文規定的異同分析

    1、住宅的耐火性能

    經過逐條對比,《三個規范》關于住宅耐火等級及其構件耐火極限的規定是一致的。因為:

    ①盡管《住建規》表9.2.1與《建規》表5.1.1的限值有所不同,但《建規》在該表的注5中已說明,對于住宅建筑可按《住建規》執行。

    ②同樣,《住建規》第9.2.2條規定四級和三級耐火等級的住宅,允許建造的最多層數分別為3層和9層,與《建規》第5.1.7條規定的2層和5層不同,但《建規》在該條的條文說明中允許住宅建筑可按《住建規》執行。

    ③至于《高規》與《住建規》二者的相關規定則完全相同。

    《三個規范》的不同點則為:《住建規》將建筑構件的燃燒性能改用“不燃性”和“難燃性”表述,而《建規》和《高規》仍沿用“不燃燒體”和“難燃燒體”。

    2、住宅的防火間距

    《三個規范》規定的限值完全一致。但不同條件下住宅防火間距的調整值,《住建規》第9.3.2條為性能化要求,具體指標應執行《建規》第5.2.1條的注1~4,以及《高規》第4.2.2~4.2.4條的規定。

    3、住宅的防火構造

    《三個規范》的相關規定有三處不同:

    ①《住建規》第9.4.1條規定:“窗檻墻高度應≥0.8m或設耐火極限≥1.0h的不燃性實體挑檐,其寬度≥0.5m,長度≥開口寬度”。《建規》無相應條文,《高規》也只有“單元式高層住宅設有1個安全出口時,其窗檻墻應≥1.2m”的規定。

    ②《住建規》第9.4.2條規定:“樓梯間窗口與套房窗口的凈距離應≥1.0m”,《建規》和《高規》均無此要求。

    ③《住建規》和《建規》均規定:管道井應在每層樓板處封堵,但《高規》則為 建筑高度≥100m時,每層樓板處均封堵,

    ④《三個規范》均規定管道井的檢查門應為丙級防火門,且不得開設在樓梯間內。而在防煙前室(含合用前室)內《住建規》和《建規》允許開設檢查門,《高規》則不允許。

    ⑤《住建規》關于設置管道井的規定中均不含垃圾道,《建規》和《高規》仍保留。

    4、住宅的消防求援

    《三個規范》相關具體措施的主要不同是

    ①《住建規》第9.8.1條規定≥10層的高層住宅當設置環形消防車道有困難時,至少沿一個長邊設置消防車道,而《高規》第4.3.1條規定至少沿二個長邊設置。

    ②《住建規》第9.8.3條規定:≥12層的住宅應設消防電梯,而《高規》第6.3.1條規定:≥10層的塔式住宅和≥12層的單元式及通廊式住宅應設消防電梯。

    ③關于街區內道路的間距,以及穿過沿街建筑與通入內院消防車道的設置規定,《住建規》未涉及,應按《建規》和《高規》執行。

    關于建筑工程設計防火規范編制體系的整合

    綜上所述,規范編制單位、時間、理念、體例的不同,以及缺乏必要的協調統一,是導致《三個規范》對住宅防火設計規定出現矛盾的根本原因。例如:《建規》的修編在《住建規》之后,并多處已修改一致,故二者的矛盾較少:《住建規》的編制則在《高規》之后,但因多處“局部突破”,故二者的矛盾相對較多。由此,如從更深和更廣的層面考慮,有必要對建筑工程設計防火規范編制的整體構架進行反思與整合。

    眾所周知,《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建規)是我國早期借鑒前蘇聯體系編制的,涵蓋一般民用和工業(含倉庫)建筑,可視為“母規范”。隨著我國建設的需求與技術進步,此后曾多次修訂,并按建筑類型(如汽車庫、人防工程、石化企業等)和專業技術(如噴水滅火、火災自動報警等)編制了多部“子規范”。但由于前述的原因,也導致規范間往往出現矛盾,執行時難以取舍并遺留隱患。為此,筆者建議:

    首先,應理順我國建筑工程設計防火規范的編制體系(表9),其中“母規范”應按民用建筑和工業建筑(含倉庫)分別編制。民用建筑則不以建筑高度24m為界分別編寫,而應融為一冊。高層與低層建筑規定有差異處,可在同一章節內分條或在同一條目內分別表述。

    其次,要明確每部防火規范在編制體系中的定位,據以確定編寫的廣度與深度。如作為“母規范”者,應編制指導原則及普遍通用的條款,屬于“子規范”的內容只需索引;而對于“子規范”則應只編制“母規范”未涵蓋和不同的條款,相同者不應重復。

    第7篇:建筑規范規定范文

    關鍵詞:高層建筑;鋼結構設計;安全問題

    中圖分類號:TU208 文獻標識碼: A

    高層建筑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緩解城市的用地緊張的情況,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使城市規劃逐漸合理化和科學化;另一方面原因是高層建筑本身具有美學方面的重要意義,是一個城市現展的名片,可以作為城市重要的地標建筑。高層建筑作為一個復雜而又龐大的綜合系統,其結構設計是否合理影響著高層建筑的安全和性能,所以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有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不但要滿足抗震、抗風的安全性要求,而且要滿足結構合理、構造科學的專業性要求,還要滿足建設成本合理的經濟性要求。

    1高層建筑結構設計類型和特點分析

    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最開始出現的是比較簡單的框架結構,隨后又出現了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剪力墻結構,由框架部分與剪力墻部分共同作用的框剪結構,由筒體體系構成的筒體結構以及不同結構相結合而形成的組合結構和一些巨型結構(巨型梁結構、巨型柱結構等等)。這些結構各有受力特點,適用于高度不同的結構體系,不同建筑結構的選擇也影響著后續的建筑結構設計。

    高層建筑的結構形式與工程施工、工程造價、建筑設備安裝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所以結構設計時應該注意設計特點和設計要點。第一,高層建筑相對低層建筑整體上會導致受力增加,相對于豎直荷載,水平荷載地位提高,成為決定性因素,必須考慮基于水平荷載的建筑荷載能力,水平荷載主要包括地震和風荷載,高層建筑應該有更加優秀的抗震能力。第二,高層建筑的側移是結構設計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的控制指標。第三,高層建筑的柱中容易產生豎向變形,這會造成連續梁的長度變化和預制構件的下料長度變化,忽略軸向變形是潛在的危險因素。第四,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應注意有較大的結構延性,作為一種預防措施保證整體結構在高荷載作用產生巨大變形下不至于倒塌。

    2高層建筑設計的一般原則

    在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和受力分析過程當中,要進行相關的計算,而計算簡圖是進行結構設計計算的基礎,所以計算簡圖的選取恰當與否關系著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也關系著高層建筑的使用是否安全可靠。在進行高層建筑結構計算簡圖的選取時,要特別的仔細認真,這樣才能保證結構設計計算結果的可靠,保證高層建筑的安全建設和使用。同時,計算簡圖要有一定的構造措施和構造方法來保證安全,尤其是建筑節點在圖紙上和實際中略有差別,必須保證計算簡圖的誤差在允許的設計誤差范圍內。此外,設計工程師要仔細的分析軟件計算的結果,避免因為不同計算軟件的計算結果而造成比較大的計算偏差和失誤。

    3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相關問題分析

    3.1高層建筑的基礎設計相關問題

    高層建筑的地基設計既是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前提性工作,也是建筑設計師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地基設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基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基礎的類型選擇和工程的造價。基礎的設計工作包含了基礎的類型設計和對地基的處理工作。地基類型的選擇要考慮到上部結構的荷載、地基的承受荷載的能力以及工程的整體造價等因素,其中比較重要的是上部建筑荷載的準確計算和結構選型。另外在地基的設計和相關計算中一定要遵守國家規范和地方性規范,因為就全國來說,各地的地質條件差別很大,國家規范沒有辦法作出統一全面的規定,所以在地基的設計工作中要注意遵守地方性的設計規范的問題。

    3.2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剪力墻設置問題

    高層建筑中的剪力墻的數量要求和位置的設置問題也是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一,在現行的建筑規范中,具體描述了短肢剪力墻的定義問題,短肢剪力墻是指截面的高度和厚度的比在5-8的墻體,在具體的建筑應用中,短肢剪力墻的使用受到諸多限制,結構設計中應盡量少使用這種墻體結構,避免后續的設計上的諸多問題。第二,剪力墻的位置設置除了在建筑的兩端以外,在建筑的縱向中軸線還應該增加剪力墻結構,并調整剪力墻中心的位置,合理設置厚度以及截面,使建筑的結果位移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3.3高層建筑中的結構規則性問題

    關于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的新舊質量規范在諸多問題的內容描述上都存在著一定的變化和改動,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新的建筑規范中針對舊的建筑規范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規則性問題,增加了許多的限制條件,比如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平面規則性問題和結構嵌固端的剛度比問題。第二,新的建筑規范中采用強制性的條文規定了嚴重不規則的結構設計方案是不能采用的。所以,結構設計師要注意到新舊規范的的內容改動,嚴格遵守規定的限制條件,合理的規劃自己的結構設計,避免為后續的施工設計和施工圖的設計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3.4建筑結構抗震性較弱。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發生了嚴重的地震災害,導致房屋倒塌,傷亡嚴重。地震災害的發生同時也在告訴我們我國建筑的抗震性能還十分的薄弱。

    3.5結構設計人員脫離實際情況進行設計。

    有些設計人員片面追求新材料、新工藝,采用的材料在本地區難以采購,施工工藝要求過高,施工質量得不到保證,影響到建筑結構的安全性。

    4建筑工程結構設計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措施

    4.1在建筑結構設計過程時,必須要充分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全面考慮建筑工程的整體情況,在設計時設計人員還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建筑結構規范執行,嚴格做到時刻跟蹤施工現場對設計結果的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對設計不合理的及時修改.

    4.2工程結構設計人員要對工程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全面掌握,再在實際的工作中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知識充實。加強各種結構形式的更新,在工程的設計工作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使工程設計人員能夠熟悉掌握相關的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網絡、媒體等途徑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

    4.3在提高結構的安全性能需要從結構選型、結構構造、結構布置、材料選擇等多個方面做出努力,以加強結構的整體性、延性和耐久性,提高其抗御不測之災和防止倒塌、特別是抵抗連續倒塌的能力。結構安全度需要考慮的因素過于綜合,包括非技術性的社會經濟因素、政策因素等.

    4.4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復雜的建筑結構不斷涌現,建筑結構設計對設計人員知識的深度廣度和應用實踐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原始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軟件已經不能滿足這種設計要求。設計軟件的創新,是建筑結構設計安全性能提高的必然趨勢.

    4.5要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進行建筑結構設計,如本地區地質條件、施工機械、施工技術水平等,選用可靠性高、施工質量有保障的結構設計。對改造加固項目,一定要先對原結構進行檢測鑒定,按實際數據進行驗算,加固技術建議采用可靠度{的措施,如鋼結構來進行加固.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建筑規模的增加,鋼結構得到廣泛應用,鋼結構的設計安全標準也隨之增加,通過對高層建筑鋼結構進行優化安全設計,保證建筑鋼結構的安全性能,保障建筑物“骨架”健康合理的使用,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和建筑質量,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參考文獻

    [1]熊健.闡述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安全度問題[J].江西建材,2011,(2).

    第8篇:建筑規范規定范文

    1、女兒墻(又名:孫女墻)是建筑物屋頂四周圍的矮墻,主要作用除維護安全外,亦會在底處施作防水壓磚收頭,以避免防水層滲水、或是屋頂雨水漫流。依國家建筑規范規定,上人屋面女兒墻高度一般不得低于1.1m,最高不得大于1.5m。

    2、上人屋頂的女兒墻的作用是保護人員的安全,并對建筑立面起裝飾作用。不上人屋頂的女兒墻的作用除立面裝飾作用外,還固定油氈。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建筑規范規定范文

    關鍵詞:可靠性;建筑結構;抗震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083

    1 引言

    目前在我國建筑工程界對于建筑結構可靠性相關問題有進行大量的討論。一是大家都認為在正常設計、施工以及使用的條件下,這些建筑結構的可靠度足夠,而且這個觀點已被幾十年來大規模建設的實踐所證明;但是隨著近期各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樓房災害事故,使人們引起新的疑慮就是在遭遇到某些不定性因素及非正常自然條件時,按正常設計施工的建筑是否會由于抗風險能力不足而造成較大損失,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后果。二是若將我國與發達國家同類設計規范進行對比,那么可以發現,與發達國家設計規范的可靠度要求有著差別。因此,本文將從以上兩方面來對我國建筑結構的可靠性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和評價。

    2 建筑結構可靠度影響因素

    因為在各類建筑在施工圖設計、現場施工、使用管理等過程中具有許多影響其安全性、適用性、耐久性的各種因素,土木工程界將這些因素統籌考慮在設計中則統稱為結構可靠度。當可靠度設置水平低,結構抵御意外情況的能力就差,因而結構失效概率就大,。所以單純的從降低結構的失效概率方面來看,應當盡可能的提高結構的可靠度,降低失效風險,減少事故發生;但是工程結構的成本與可靠度之間并不是呈線性比例上升,因此在滿足結構可靠度的情況下還要考慮造價等因素。建筑結構的影響因素都有以下特點:

    (1)隨機性。所謂事物的隨機性,是由于事件發生的條件并不完全充分,使得在條件與結果之間未必會出現相應的因果關系,從而結果事件是否出現則具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為隨機性。建筑在設計、施工、使用過程中會有很多隨機事件產生,這會對建筑的可靠度產生影響。

    (2)模糊性。模糊性就是指某個對象是否完全符合一個固定概念的這種情況,也就是說這個概念的集合到底包含哪事物是模糊的、非明確的,主要表現在客觀事物差異的中間過渡中的“不分明性”。通過我們的實踐經驗可以了解,工程結構的可靠性并非可以用一個非常直觀及簡單的公式來表達,這是要用到模糊數學的方法進行研究。

    (3)不完善性。如今許多事物都是由各種聯系、作用等要素所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但是許多科技研究方法對這些錯綜復雜的綜合內容的處理還沒有完全成熟,而在建筑工程則非常多的實例具有該特性,因此在工程實踐中只能由有經驗的專對這種不確定性進行評估,引入經驗參數,建立相關的經驗公式進行計算和分析。

    3 我國建筑結構抗風險能力的評估

    目前我國建筑類型很多,體型相差較大,而且參照不同的設計規范所提供的計算公式導致結構有所不同,因此導致不同建筑結構抗風險能力的估計結論相差較大。

    (1)不同結構類型建筑,其抗風險能力(以抗震為例)有很大的差別。以抵抗罕遇地震的為抗震目標來考慮其抗風險能力的標志,通過計算研究分析可以得出:鋼結構抗震為10~11度;多層及高層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為8度左右;單層鋼筋混凝土柱廠房和不超過五層的多層磚混結構房屋僅僅只有7度上下。那么,如果參照我國相關抗震規范來設計的各種結構就會有以下差別:鋼結構、多高層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以及單層鋼筋混凝土柱廠房和多層磚混結構分別可以有1.5~3.5度、1.0~1.5度以及0.5度左右的能力超過規范規定抵抗罕遇地震的能力。

    (2)平立面復雜,則導致建筑的適應應力變化能力差,建筑構造措施未做好或者計算建立模型與實際工程相差較多的建筑結構,則會對建筑可靠性和抗風險能力有較大的影響。

    (3)總體而言,我國常用建筑結構類型在正常情況下,能確保安全可靠,而且具有較好的抗風險能力,同時也符合我國的經濟現狀。

    (4)目前許多設計規范都有與相關可靠度的計算規范和公式,或許不同設計規范采用的有關參數及措施會有所差別,則可以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作合理調整。

    4 與國外建筑結構設計規范可靠性比較

    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結構設計規范在可靠度方面還是有所差別,有些設計人員覺得我國的規范要求比國外低,在此本文以美國的設計規范作為參考進行分析對比。主要試以我國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與《美國統一建筑規范》(UBC)及《美國鋼筋混凝土房屋建筑規范》(ACI)中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幾個主要方面進行比較:

    (1)設防起點。我國是6度,而UBC是6.5度;ACI對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防起點是7.5度。

    (2)限制高度。我國規范限制高度為45m(8度)及25m(9度)。UBC規定在地震8.5度和9度地區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必須采用相當于我國一級抗震等級框架(SMRF),但是對其高度不做限制。

    (3)地震作用。通過計算對比可以得出,在6.5度區,參照我國規范和美國規范所計算的基地剪力結果接近,在7.5度區及以上時,我國規范計算值比美國規范計算值要大1.1-2.5倍左右。

    (4)有關梁柱的規定。在各級別框架梁的受壓區高度與有效高度比值限值以及一、二級框架柱,一、二級框架等構造規定等方面,我國規范均高于美國的相應規定。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我國的設計規范要求并非像部分專業人員所說比國外的都要低;相反,部分要求還略高于國外。因此,應該說我國的設計規范要求與國外相比是有高有低才算準確。

    5 結束語

    建筑結構的可靠度應該以適度為準,過高或過低的設置都會造成許多問題。通過本文分析發現,我國的建筑結構可靠度不必大幅提高,也不宜單純提高某些參數,而應該結合新版規范修訂,對整體進行合理調整。總之,我國現行建筑結構的規范可靠性是適度的,但是具體到某些細部還是有應該改進的余地,最終以達到適度的可靠性為準。總之,在建筑結構的可靠度方面,作為設計人員應總結經驗,合理選用規范,適當借鑒對外國的經驗,避免盲目性,將自己和其他各方面的經驗有機結合,這樣形成建筑結構可靠性體系方面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av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成人在线色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青青草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成人韩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视频|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私人影院入口 |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成成人看片在线|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国产成人精品自线拍| 国产成人19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