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技術創新市場前景范文

    技術創新市場前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技術創新市場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技術創新市場前景范文

    [關鍵詞] 大公司 風險投資 動機分析

    公司風險投資是指有明確的主營業務的非金融企業在其內部和外部進行的風險投資。公司創業投資時往往強調的是非財務性的目標,只有約四分之一是純粹以“獲取財務收益”為目標的,其他的都是非財務性目標或是多重目標。這與普通風險投資的動機存在顯著差別,普通風險投資的動機是獲取財務收益。

    一、財務收益動機

    公司風險投資首先出現在美國。在普通風險投資的巨大成功吸引下,很多知名大公司進行了投資,如施樂和戴爾等。西方學者Gompers和Lerner對公司風險投資及業績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公司風險投資可以與獨立的風險投資機構一樣取得成功,公司風險投資能從當前主營業務互補性行業中獲取較好的收益。Place和Park對歐盟、東南亞及北美95個公司風險投資進行了實證分析,結論發現普通風險投資與大公司風險投資在業績上沒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從這些實證分析的結果來看,公司風險投資與普通風險投資一樣可以取得較好的財務收益。

    二、戰略導向動機

    公司進行風險投資尋求直接的財務收益,間接實現其戰略利益。這些戰略利益長期內會抵消短期財務收益的損失,特別是對高新技術的風險投資,可以幫助投資者通過特許經營或收購獲取有發展前途的技術。戰略導向視角下公司風險投資動機可以分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創新

    公司風險投資能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從內部向外部的轉移。Grilichesf從實證的角度分析了內部技術創新與最終專利創新,發現內部技術創新在企業的發展中只起了部分的作用。Dushintsky和Lenox分析了對新創業企業的權益投資,認為公司風險投資是企業提高技術創新水平的一種有效率的方式。公司也認識到以風險投資的方式作為一種外部技術創新與應用的重要性,將公司風險投資視為內部研發的延伸和補充。如思科公司,為了維持網絡技術的優勢,從1993年開始就不斷的進行風險投資,至2000年8月,該公司風險投資總規模達130億美元(投資、市值和現金)。近兩年為了和Notel 在光纖行業一爭高下,更是連續斥巨資投資或并購相關的風險注資公司。

    2.期權構造

    (1)購并期權。公司風險投資不僅可以為母公司提供潛在的關鍵技術、技術許可,甚至可為后期并購做好準備,包括股權準備、技術淮備、管理準備、乃至企業文化的協調,使并購后的協同與整合高效順利。例如微軟在將自己從軟件業延伸至網絡軟件供應和服務時就采用了這種方式。目前,全球化導致的初創公司在海外市場對大公司的依賴強化了這種趨勢。

    (2)進入新市場期權。大公司風險投資也是公司培育新的優質資產,調整產品結構,實現多元化的戰略工具。公司風險投資可以促使公司迅速進入高科技領域或實現業務結構多樣化。如IBM風險并購了蓮花公司,進軍軟件產業。可口可樂公司,試圖借風險投資實現多元化。我國申能集團與申能股份共同出資成立申能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希望籍此培育新的優質資產,從而調整公司的產業結構,實現高成長。

    (3)長期期權。一些公司將風險投資視為一種長期期權。如摩托羅拉公司的風險投資投放在一些自己公司并不涉及但有潛在重大技術突破和嶄新市場前景的初創公司中,這可以讓摩托羅拉在沒有過多約束的前提下多一種機會和選擇。相比之下,生物技術和藥品行業的長期戰略投資者強生更是用心良苦。

    3.戰略盟友關系

    一些公司進行風險投資旨在加強策略聯盟,穩固價值鏈的上下游。通過投資與母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上下游企業或者第三方企業,利用這些新創企業來促進公司的主營業務的發展。如戴爾投資韓國的三星以確保自身所需元器件供應,旗下的戴爾基金不僅強化公司產品和服務也提升其直銷模式。IBM也通過設備租賃計劃支持初創公司,希望這些初創公司能成為自己的消費者或者技術伙伴。惠普公司熱衷于投資能夠購買其新產品或服務的小公司,以建立一個以惠普的產品和服務為中心的公司網絡。

    4.企業家精神

    一些公司希望借助風險投資刺激和保持其創新機制和企業家精神。公司風險投資可以改善母公司研發效率,促進母公司的技術創新。在研發機構內部采取創業投資形式來管理研發項目可以保留創新人才,激勵創新。如殼牌公司的創業投資機構,使用殼牌公司技術部門預算中的10%選取技術部門中的一部分項目以創業投資形式運作,在2002年實現了32個技術的商業化,極大的改善了公司的研發效率。AT&T則希望能通過創業投資解決日益嚴重的人才流失和機制老化問題。

    5.資源利用

    公司風險投資可以將母公司內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商業化。大公司研究能力很強,很多研究成果與主營業務關系不密切,沒有被充分利用。公司風險投資可以通過創業投資將這些研究成果推向市場、最后通過創業投資的退出而獲得財務上的收益。如朗訊公司評估了400個項目,建立了35個創業企業,吸引了外部3.5億美元的創業投資;英國電信在2001年評估了330個項目,完成了4個項目,收獲了3千萬美元。

    參考文獻:

    [1]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傅家驥:技術創新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姜彥福等:大企業參與風險投資的動因和機制探討.《中國軟科學》,2001年第l期

    第2篇:技術創新市場前景范文

    關鍵詞:企業技術創新;科技發展;工業經濟;結合

    中圖分類號:F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7-0-01

    一、社會需求、社會制度、人才環境,是增強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外部環境

    社會需求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催化劑,是科技進步的直接動力。一方面,社會需求促進科技發展并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另一方面,科技發展反映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它對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社會制度、文化背景對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影響作用不可忽視。但如果社會制度、文化環境不利于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能積極吸納新技術,科技與經濟就不能很好地結合。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通過政策、法制、稅收、財政、金融等多種途徑進行必要的干預。

    人才環境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保障力量。不同技術時代對人才的標準要求不同。工業時代,技術人員是技能型的機器操作者;信息時代,技術人員要求具有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我國科技人才大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科技人才的缺乏成為阻礙科技與經濟結合的一個主要瓶頸。

    二、優化科技開發系統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重要環節

    1.科研人員要有市場意識,課題項目的選擇、開發以社會的有效需求為基點。我國科技人員長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商品觀念和競爭意識淡薄,再加上長期實行科研與經濟彼此分離的單一計劃體制,科研選題與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脫節,具有明顯的短期行為。這種短期行為在高校比較明顯,高校偏重的是申請項目—獲得上級撥款—鑒定—出成果,很少關心成果轉化是否有市場,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動力。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科研機構要增強市場意識,樹立全要素(包括金融、證券、勞動力、技術和信息等)商品市場觀念。

    2.科研單位內部的管理機制要促進科技面向經濟,加大科研單位與企業的聯系,改革科研單位內部的評價體系。根據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具體特點,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形式,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開發技術產品。目前有科研—開發—生產一體化模式、技工貿結合模式、企業自主開發模式、產學研模式、科技攻關模式等。多年來,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科研評價以或出版專著為主,與社會經濟體系相脫節,不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此應改革科技成果的評價體系,考慮科技成果對社會的經濟性、實用性和有效性。

    3.信息時代要求科研單位具有有機的網絡狀的組織管理模式,解決當前科研機構過多過濫低水平重復、與生產脫節等問題,降低重復科研成本,提高科技成果水平。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科研機構,力求建立一支適應中國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科研隊伍。

    三、政府對于促進科技與工業經濟緊密結合的引導意義

    1.自覺主動選擇科技重點,能對經濟發展方向起引領和促進作用。德國目前在低碳技術和傳統產業低碳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過去很長時間,德政府和民間都將相關技術領域選做其科技重點。

    2.政府在技術交易平臺、創新市場框架建設,在創新技術和創新產業集群培育,在創新聯盟組建等方面都可以大有作為。技術交易平臺建設要搭建市場平臺,激活市場機制,以促進技術成果迅速、高效產業化;創新技術和產業集群培育,要通過資格管理和資金扶助,形成示范效應;創新聯盟組建,則應瞄準需要動員全國產業界、科研界和政府共同參與的重點、難點科研領域,恰當組建精英聯盟,以政府資金帶動產業界投入,形成全國家的研究開發合力,力爭在這些高難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3.應重視幫扶創新企業啟動和中小企業創新。應從信息、法律、資金、政策等方面開展工作,為創新企業啟動和中小企業創新營造良好環境。

    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與工業經濟緊密結合

    1.必須不斷改革科技和經濟體制,一方面科技體制改革要有利于經濟建設,另一方面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有利于科技進步,使二者相匹配。第一,要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對科技需求的內動力。第二,企業要加大對科技投入力度,在企業內部建立學習型的組織形式,提高企業人員的科技素質;還要加大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聯系,加快人才的雙向流動,以促進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2.加快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網絡成為獲得技術信息的一種工具,在企業內部建立網絡狀的有機的企業組織形式,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充分利用企業內外信息資源。在信息產業不斷發展的條件下,科技網是實現科技成果對接的關鍵。但目前能夠充分利用科技網的企業并不多。企業必須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企業外部信息資源,才能提升自身的科技素質。

    3.科技成果作為知識性的商品,需要技術供給方有中試環節、技術市場、中介技術評估體系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技術評估主要是對技術成果應用市場前景、信息價值、社會效益和應用價值的評價。中試環節使科技成果成熟、穩定,能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目前我國中試環節比較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投入結構比例失調。發達國家在成果轉化過程中,用于實驗、中試放大和工業化三階段的資金比例大致為1:10:100,我國平均水平為1:0.7:100,用于中試階段的資金明顯不足,影響科技成果轉化。

    4.由于科技成果的高風險性,只有加大風險投資力度,以市場為導向持續地進行技術創新,才能規避風險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只有科技與經濟相連接的中間系統有效調控科技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才能使開發機構的技術引力和企業的需求拉力不斷地實現更高層次的動態均衡,才能有力地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潘忠穎.把握發展新機遇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2-12-17.

    第3篇:技術創新市場前景范文

    近年來,專利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專利要求必須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專利的目的是為了讓專利所有者擁有排他性使用該項技術的權利(Chesbrough,2006),使其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動態的和無形的資產,尤其是在高新技術企業,如生物技術和化學品行業。本文主要定位于高新技術企業,探討專利管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其中重點討論了專利管理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利管理提供理論指導,最終目標是通過有效的專利管理改進創新績效。

    2專利管理與技術創新的內涵

    2.1專利管理的內涵

    專利管理一般定義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產權制度安排,創建激勵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促使技術創新主體充分發揮創新技術作為生產要素、無形資產、戰略資源的重要作用。目的是促進新技術的創造、推廣和應用,以此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專利管理的作用機制重點表現在專利獲得、保護和商業化三個環節,這些環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和商品化,促進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國外學者Macdonald(2004)對“專利資產管理”做了廣義上的定義,有效的專利管理是組織維持其競爭優勢必不可少的手段。先前的研究使用專利來衡量組織技術創新績效,并把它們作為創新的產出(OECD,1997;Cohen等人,2002)。然而,事實上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專利可以作為創新的成果。大多數無形資產的創新成果沒有或不能獲得專利。因此,作者認為,專利確實是一個防御工具,但其作用并不僅限于防御工具,更是一個戰略工具。這種轉變需要深入的調查專利管理和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

    2.2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新績效的內涵

    技術創新實質是一個過程,包括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究開發、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及其商業化。技術創新源于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包含了生產新產品、采用新工藝、開拓新的市場、獲取原材料新的來源、創建了新的組織形式五個內容。企業只有依靠技術創新才能發展。企業技術創新產生的技術發明、專有技術、專利技術等都是企業獨特的無形資產,是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無形資產在企業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曲元元,2008)。技術創新績效是指對一個企業知識的應用和技術創新活動的評價(Hagedoorn和Cloodt,2003)。創新績效的定義有兩層含義。廣義上講,創新績效是指技術發明和創新業務知識。同樣,創新績效也可以表述為經濟績效EP和社會績效SP(Shan,2002),產品績效和工藝績效。在高新技術企業,績效通常與技術創新緊密相連。因此,創新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新過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管理者應該繼續識別、開發、保護、分配資源和能力,以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狹義上說,技術創新績效是指一個公司引入市場的發明創造的數量,即新產品,工藝系統,或者新設備。雖然許多學者對于專利是否納為技術創新績效的指標意見不一,但他們一致認為在高新技術技企業,專利是衡量技術創新績效的合適指標(Mansfield,1986)。本文結合技術創新績效廣義與狹義的概念,定義指標內容應該包括經濟利益,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的社會責任。即技術創新績效由經濟績效(EP)和社會績效(SP)來衡量。EP主要是指新產品或服務,利潤的主要來源和創新成功率的報告。SP主要是指在生產和管理過程中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3專利管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3.1專利管理為技術創新提供保障

    從專利管理的一般定義可知,專利管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產權制度安排,創建激勵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促使技術創新主體充分發揮創新技術作為生產要素、無形資產、戰略資源的重要作用。專利管理的目的是促進新技術的創造、推廣和應用,以此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政府不再干預企業的市場經營活動,而是提供了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完善的法治體系。因此,專利管理的制度環境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就能避免其他企業搭便車的行為,以及竊取技術創新成果和知識資產的行為出現。最終激勵企業追求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3.2專利管理能夠降低企業技術創新風險

    專利管理的制度環境為技術供需雙方提供交易平臺,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場風險。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技術創新都能為企業帶來收益,有些創新活動會給企業帶來風險。比如競爭對手比本企業更早推出更具創造性的新產品,或是消費者在消費觀念和需求上發生了相應變化,或新產品投入新市場的成本太高,企業盈利過低或不盈利。企業通過專利管理可以規避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企業通過專利管理調查專利文獻,從已有的專利技術中汲取思想、經驗和教訓,做好相關領域技術和市場的預測,最終通過申請專利來鞏固市場地位等。針對市場需求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以及競爭對手施加的壓力,高新技術企業不得不承擔愈來愈大的市場風險這一問題。企業可以通過專利管理調查專利信息,預測市場前景;最后通過申請獲得專利來增加防御屏障,從而采取比較靈活的策略規避市場風險。

    3.3專利管理能夠激勵技術創新,維持企業競爭優勢

    良好的專利管理能夠確保科技人員的創新成果不被竊取,激發科技人員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因為技術發明創新獲得了專利,可以激勵科研人員的發明創造積極性,進而推進技術創新。所以,有效地專利管理也是激勵科研人員發明創造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專利制度通過發明創造者的專利申請獲得而依法授予其專利權,專利權人就擁有了排他性的使用權,或者進行專利權轉讓后,可獲得比投入大得多的回報,這樣就有了資金來源,可以支持科技人員繼續新的發明創造,促進技術創新成為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此外,專利管理通過實施無形資產管理、保護專利技術和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方式對技術創新成果進行保護,從而使企業保持技術創新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3.4專利管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

    提升專利管理是高新技術企業提升技術創新績效的途徑之一。不管是企業還是社會的技術進步、創新往往都是與專利保護密不可分的,專利的獲得能夠激勵技術創新。專利獲得對于專利的保護和商業化產生積極影響。同時,專利的獲取和商業化的結合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提高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的關鍵是有效的專利獲得和緊隨其后的專利保護和專利商業化。

    3.4.1專利獲得提升技術創新績效。專利獲得是技術創新的成功標志之一。一個重要專利的獲得能夠促進銷售額提升,增加市值。專利引用也能夠提升企業財務績效,進而提升企業績效。由于我國大部分高新技術企業處于制造業領域,專利是企業的重要資產。專利的獲得就意味著企業無形資產的增加。專利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種生產經營性資源,能夠為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帶來積極影響。

    3.4.2專利保護提升技術創新績效。專利保護的作用是防止競爭對手簡單地復制或反向發明。專利保護降低了公司感知市場的不確定性,并且降低了等待的時間價值;因此,專利保護能提高企業的經濟績效。企業要想成功地通過內部(如產品開發)或外部開發手段(如轉出授權)獲得技術回報,就需要進行足夠的專利保護,來維持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的有效性,最終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

    3.4.3專利商業化提升技術創新績效。專利管理由專利獲得到專利保護的最終目的是進行專利商業化。專利商業化的模式包括獨立的生產,特許經營,規范專利許可,銷售,建立初創企業和企業聯盟。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利獲取、專利保護都是為了專利最后的成功商業化,通過專利商業化將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資產,為市場提供所需要的產品,從中獲取利潤。

    4小結

    第4篇:技術創新市場前景范文

    政策緊縮周期性板塊估值受壓

    短期過熱下的政策收縮

    在去年三季度中國經濟觸及庫存周期高點以來,從四季度開始,一直在經歷著從投資轉外需的過程,外需高峰的如期而至也表明上半年的中國經濟基本趨勢是向上的。恰在這時,刺激政策的負面效應 通脹膨脹將迎來宣泄高峰,在這一片“過熱”的氛圍下,背后的隱憂即產能過剩和資產泡沫的風險并未絲毫減輕,隨后的政策退出成為大概率事件。

    中國經濟將面臨周期性調整,但具有內生性和外來性的兩個方面。外來性就是受制于長波周期的共振,而內生性則源于內部經濟增長模式的升級。中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起飛階段的主導基礎產業,比如鋼鐵、有色金屬和石化等和相關的主導產業房地產、金融等時都是強周期行業。在金融危機之后,周期性行業受到最為直接和嚴重的沖擊,決策者開始認識到經濟結構中的弱點,但是似乎又無力挽回這個日益失衡的局面。傳統的周期性行業一直受制干對原有增長路徑潛在風險的擔憂,而在這個大背景下,擔憂必將更加加深。

    當前,經濟增長動力依然強勁,表現在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而中期的隱憂則是物價水平的上升,主導產業的房地產泡沫化,這兩點都將在中期削弱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能力,中央政府政的緊縮已經被市場所預期和接受,并且減緩上述兩點造成的中期基本面風險,但顯見的影響是代表中國經濟總量增長的大盤股群體承受過熱風險,而流動性趨緊形成對市場整體估值的壓制。

    主要周期性行業目前并不具備上漲動力

    周期性行業如石油開采、煤炭開采、化學原料、金屬、建筑建材和造紙等行業業績預期下降的居多,而且凈利潤增長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我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分析二級市場主要周期性行業:鋼鐵、有色金屬、煤炭、化工原料、造紙和建筑建材的影響因素。無論從成本壓力、行業供需關系、細分子行業類型;相對估值水平和投資預期年回報率優勢等因素分析,如果業績預期進一步下調,這些周期性行業的股票不排除有一定回落空間。

    2009年的過度刺激已經注定了2010年后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不得不下降,在中國經濟中樞回落到8%以后,傳統經濟引擎的泡沫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將階段性存在,并將系統地降低傳統周期性行業的配置價值,而在資源約束下中國的工業深化和城市深化將首先帶動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和消費多樣化,在這個過程中組織創新、模式創新、流程創新和技術創新都將為整個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這表現在二級市場上,便是近期以科技、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概念股方興未艾。而以鋼鐵、石化為首的周期性板塊卻江河日下。

    新興產業:經濟增長新引擎

    危機倒逼我國培育新興產業

    本次危機進一步凸顯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而通過推動技術進步,進行結構調整無疑是促使經濟再平衡的根本途徑。經濟危機造成中國經濟增速永久性下滑的擔憂也促使管理層更加注重長期的經濟增長。

    而長久以來,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更加注重需求管理,試圖平滑需求以減少經濟波動,而我們的實證研究則表明,供給方的因素對我國產出的影響更大,因此側重供給管理可以提高宏觀調控的效率。

    我們看到,此次危機后,國家促進技術進步,扶植新興產業的政策制定緊鑼密鼓的進行,對技術進步的重視程度也是空前的。

    (1)科技支持是危機后我國經濟刺激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2)去年下半年以來,管理層推動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意圖明顯。

    (3)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指出,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挑大梁

    新型工業化的提出。目前中國的工業化率已經超過了40%,重工業化率已經超過了70%,中國工業化面臨轉型壓力。我國在十六大上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涉及到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其支撐點在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實現存量市場的效率提升和帶來增量市場的新機遇是建設新型工業化的雙重目的。新型工業化的本質或核心是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產業、各企業的融合應用,是利用信息技術創新的革命性、市場空間的無邊界性、產業鏈的包容性等產業特性來激活或加速國民經濟各產業的新陳代謝過程,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傳統產業的經營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更重要的,是通過運用諸如傳感網、云計算、三網融合等戰略性新技術在融合應用過程中創造新產業、新市場、新就業機遇,逐步實現從粗放型規模經濟向集約型的范圍經濟轉移和過渡。

    當前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是增量突破。當前,國家首要強調保穩定、保就業、保民生問題的特殊歷史階段,如何獲得增量的突破既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又具有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就業的現實意義。這是因為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從投入到產出的周期通常需要3年至5年的時間,市場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更何況在傳統工業面臨產能過剩、結構亟待調整的當前,如何降低投資支出防止利潤下滑和不裁員,這既是企業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在要求又是政府對國有壟斷性企業的政治任務。然而,通過運用戰略性新技術實現新型商業模式變革、以及延伸工業產業價值鏈的市場空間,既能提高科技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以達到優化結構的目的,同時又能產生新就業機會,這正符合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內在要求。

    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中國未來經濟成長的領頭兵。溫總理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市場需求前景,具備資源能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征,在電子信息領域中云計算、傳感網、電子商務、三網融合,下一代網絡、行業信息化、IGBT、液晶面板、LED等產業符合這些特征,未來產業本身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未來中國經濟成長的領頭兵,同時并為其他戰略新型工業化產業提供信息化的手段。

    2010年最為重要的投資主題之一

    經濟危機,催生了新興戰略產業的萌發,也是中國借機步入新興產業革命的重要歷史時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在“后危機時代”支撐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同時,經濟結構性調整以及政策導向轉變將給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較好的投資機會,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將成為2010年最為重要的投資主題一。

    政策空間決定投資機會

    中央政府對于戰略新興產業的高度重視和過去一年中推出的一系列政策都讓我們對未來可能出臺的扶持政策充滿期待。我們認為未來對于新興產業的扶持可能將集中在產業政策的規劃出臺、財政直接與間接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科技投入的增加和公共服務的改善幾個方面。

    產業政策方面,溫總理表示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將和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緊密結合。據國家發改委透露,日前國務院已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關意見的報告》,對加快培育包括航天產業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出了總體部署。可以預期的是,在一系列產業的重點扶持之下,包括航空航天、信息、生物醫藥和生物育種、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汽車等在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將隱藏重大投資機會。發改委相關人士也透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正在制定之中,原先規劃的《新能源振興規劃》將并入其中,預計今年早間有望出臺。產業政策的明晰和國家規劃的公布將為整個產業的發展提供方向性指引。

    財政補貼方面,財政部和發改委已經聯合推出了第一批新興產業創投基金,預計未來兩到三年內還將有200支類似的基金設立,使得超過1萬戶中小企業收益,同時,發改委仍在繼續研究財政對于核心技術研發的投資和補貼措施。

    稅收優惠方面,國稅總局明確明年將繼續落實結構性減稅措施,新興產業將是稅收優惠的重點,相關細則可望逐步推出。金融支持也是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必備條件,央行的工作會議要求加大對于戰略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我們認為相關的傾斜政策和利率優惠可以期待,而發改委也在制定中小企業集合發債的相關細則,改善科技創新型企業的融資困境。科技部將在明年加大戰略新興產業的科研投入,并進一步構建面向企業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國家實驗室、大學、科研機構、檢測中心、大型儀器中心等向企業開放。

    總體而言,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政策的支持將是一個可持續的長期的過程,必將引起資本市場良好的反響。

    新興產業也需要講究價值投資

    從最近市場表現來看,代表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得到資金的大力追捧,因為股市投資者對于有著美好前景和預期的東西有天然的追逐熱情。我們認為,國家的新型戰略性產業的支持將帶來持久性的投機機會。但近期相關板塊的表現明顯可以看到炒作的痕跡。在政策退出的大背景下,市場流動性不足以推動市場整體向上,轉而在追逐題材性質的小市值股票,這些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正好滿足這一需求,這一來卻給新興概念股帶來了巨大的泡沫。

    我們絲毫不懷疑新興產業中存在這樣優質公司,但肯定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有這樣的發展前景。在市場熱情高漲的追逐新興產業股票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的坐下來,搞清楚這些行業的特點是什么,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到底是怎樣的,它們的管理層能否在未來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下帶領企業做大做強。在很多新興產業,都可能產生這樣一些能做大做強的公司,但是需要投資者真正去了解和理解,還要有足夠的耐性去等待。畢竟,企業的發展是不可能像資本市場所期望的那樣一帆風順穩步增長的。

    鏈接

    “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選擇若干重點領域作為突破口,力爭較短時間內見效,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盡早成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第5篇:技術創新市場前景范文

    獲利關鍵:難道處于微利中的企業從沒想過改革?其實他們是落入了一個誤區,即通常會更專注于研發更高級的產品,以討好更高級的客戶,求取高利潤。實際上,當純粹的產品性能提升,遠超過客戶的需求,這時如果推出價格較低、功能較簡單,卻貼近一般使用者需要的新產品,就能開拓嶄新市場。這即是“破壞性創新”,并且是最適合新興小公司做的事情。

    拆招解招:創新并不像許多企業人士想的那樣,是一場風險難以預測的賭博。只要依據一些方法,就可清楚掌握創新的成果,成為企業永續成長、突破微利的動力。這些方法包括從管理架構、公司財務、市場區隔、業務外包、策略的改革等。

    瑞士軍刀與王麻子剪刀

    維氏瑞士軍刀堪稱刀具制造的典范,它美觀、鋒利、實用,與瑞士鐘表并稱瑞士品質的經典代表。作為歐洲最大的刀具制造商,維氏瑞士軍刀名冠天下,至今已有110年歷史,它每年生產700多萬件刀具和其他工具,75%以上的產品出口到海外150多個地區,所到之處,廣受歡迎。

    同樣的歷史悠久,同樣的剪叉刀具,瑞士軍刀的劍氣逼人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王麻子”的落魄遭遇。由于競爭激烈,利潤下降,導致虧損嚴重、資不抵債,曾經享譽全國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廠走上了申請破產之路。一個久負盛名的品牌就此隕落,300年的文化積淀,從苦心經營、極度輝煌及至慘淡維持,其中故事,讓人感嘆,個中是非,讓人扼腕。

    瑞士軍刀與王麻子剪刀都是歷史名牌,都是歷史饋贈的寶貴的無形資產,都經歷了百年風雨滄桑的考驗,但如今,一榮一枯,一盛一衰,兩相對比,分析得失成因,總結成敗要素,或許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啟迪與反思。

    二者的差距究竟在哪里?瑞士軍刀雖以傳統工藝起家,但110多年來從未原地踏步,它一直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步伐,始終致力于運用技術創新推動產品質量的不斷提升。以15453型瑞士軍刀為例,該刀由17個零件構成,具有32項功能,經過306道特定工序加工制成,而刀組重量僅有216克。就是這把小刀,渾身都是高科技細胞,美國宇航員在執行太空任務時,它是必不可少的隨身工具,被宇航員親切地稱為“太空探險袖珍工具箱”。瑞士軍刀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持之以恒的技術創新,因此有人說瑞士軍刀“刀刃刀把和刀身,處處洋溢創新魂。”反觀王麻子剪刀則不難看出,它仍舊停留于“一只風箱一把錘,一塊磨石一只盆”的作坊式生產格局,一直延續傳統的鐵夾鋼板工藝,雖然硬度、韌度都比不銹鋼刀好得多,但其工藝復雜,成本高,外觀檔次低。歸根到底,技術創新能力的嚴重不足,直接導致了王麻子產品陳舊落后、制作粗糙,百年來產品樣式變化緩慢,產品質量停滯不前。

    其次,在品牌產品的經營上,二者也有很大的差距。瑞士軍刀從來沒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態,其生產者非常注重市場需求,通過不斷開拓市場,延伸品牌內涵,擴大品牌影響。今天的瑞士軍刀除了傳統軍刀產品之外,還積極開發了廚房用刀、裁縫用刀、辦公室刀具等市場領域,占有了大量的市場份額,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拓展了廣闊的空間。“石刀木刀塑料刀,樣樣都有;餐刀剪刀辦公刀,個個好用”,成為瑞士軍刀有口皆碑的形象寫照。不僅如此,瑞士軍刀還尤其注重營造產品的高層次的文化內涵,使它成為一種名貴的禮品,更是把玩欣賞的收藏佳品。數屆美國總統選擇它作為白宮禮品;世界許多大公司、財團也用它饋贈貴賓與重要客戶,就足以證明它的這個努力是非常成功的。再看王麻子剪刀,在經營上極其缺乏市場意識。因為自己是悠久品牌,所以“皇帝女兒不愁嫁”,坐店經營,等客上門,生產與銷售嚴重脫節,不關注顧客的需要,不注意市場的變化。單一品種外加一副老面孔,怎能占據市場要地:好端端的無形資產,又豈能不消耗殆盡?

    瑞士軍刀的暴利和王麻子剪刀的遭遇實際上正說明了一點,期盼新鮮、追求新鮮、享用新鮮是人們的一種普遍的心理,誰能巧妙地制造新鮮,誰就能贏得主動、吸引顧客、占領市場。

    我們不妨看看兩個成功的例子。例一,有一次,美國一家玩具公司的老板在散步時發現,幾個孩子正在玩著一只非常丑陋的小甲蟲,于是立刻來了靈感,決心研究一批以“丑陋”為特點的玩具,果然,這一極富創意的“新鮮”做法為公司贏來了空前的效益,他們研制的“丑陋玩具”在市場上一炮燈響。這以后,他們還不斷研制出一批又一批的丑陋玩具,并使之構成了一個系列,牢牢地占領了玩具市場。

    例二,曾有人研制出一種頭上長草的娃娃,那娃娃的頭皮里頭埋有草籽,只要提供適當的溫度與濕度,草籽就會長成毛茸茸的綠草――那細如發絲的小草鮮得可愛,綠得活潑。不僅長得快,還可以由人們修剪成他所喜歡的各種樣式,如小平頭、小分頭、披肩發、小辮子等。果然,此種娃娃“新鮮”之極,一上市就引起了人們的熱切關注,一時間購買者眾,贊美者眾,迅速風靡首都并成了京城一景。

    可見“新鮮”的確是可以“制造”的,而且,誰成功地制造了“新鮮”,誰也就真的贏得了暴利。

    反傳統創新,突圍微利

    溫州人葉進博大學畢業后,向家人借了50萬元資金,在溫州城區開了一家玩具批發公司。他選擇玩具行業是因為玩具在溫州是不引起當地商人注意的盲點。靠著批發的微利,第一年他就賺了200萬元,還了父親的50萬元借款,留下150萬元繼續發展。4年后,他手里已經有了3000萬元的資產,但他無法滿足這種現狀,于是,他一面做玩具批發生意,一面尋找新的出路。

    一天,有個客戶來進貨時對他講,你為什么不辦一家玩具租賃店?他反問道,為什么要辦玩具租賃店?客戶說,我們在經營玩具時發現,經濟條件差的家庭,面對日新月異的玩具往往力不能及;經濟條件好的家庭雖然對小孩購買玩具舍得花錢,但由于小孩興趣多變,過不了多久,所購的玩具就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果開一家玩具租賃店,既節約了成本,又可為不同家庭解決兒童玩具的處置和購買問題。有道理!這是一種心理需求,這種心理需求就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

    第二天,他很早起床買好機票,飛往重慶、上海、廣州、北京等地考察。在北京、廣州考察的結果,使他大吃一驚:這里的玩具租賃店開一家火一家。不過,這些店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管理不規范,都是小作坊式的經營。匯集各路信息,他堅信這是一個很值得一干的產業。最后在家里花兩個月的時間寫出了詳細的策劃方案。有了策劃方案.下一步就是按圖紙施工了。

    第一步是選擇公司地址。父母親建議他就在溫州干,朋友們建議他到上海去,他卻選擇了武漢。其理由有三:一是武漢九省通衢,辦連鎖店易于向全國輻射;二是武漢沒有玩具租賃店,是空白點;三是武漢是一個內地城市,消費觀念稍落后于北京、上海。玩具租賃在武漢能成功,那說明在北京、上海也能成功。

    葉進博從溫州帶了8萬元現金,單槍匹馬地來到武漢,選擇了不在鬧市、也不鄰街的武漢市總工會3樓一個50平方米的單間作為展示廳。這里租金便宜,又有一個天然優勢:旁邊是市青少年宮,樓下是一個兒童培訓中心。2001年12月1日,他的公司正式開業,取名“智慧鳥玩具租賃公司”。全公司職工只有3人:一名玩具維修工,一名接待員,還有一名就是經理兼推銷員的他。公司的營銷方式是發展會員制,即每個會員交200元,就能保證1年之內免費享受這里的2000多種玩具。

    葉進博的公司是否能成功,第一家玩具租賃店是關鍵,第一家成功了,就可以按照第一家的模式,復制若干家玩具租賃店,形成玩具租賃連鎖店。兩個月下來,他的樣板店賣出了520張卡。每張卡是200元,進款10多萬元。有了樣板店的成功,葉進博立即打出加盟連鎖的旗號。武漢常青花園的一個客戶得到信息后,主動登門拜訪葉進博,咨詢加盟事宜。葉進博首先帶著他參觀“智慧鳥公司”的展示廳、銷售部、消毒部、維修部等各個部門,然后,把玩具租賃店如何賺錢的6大技巧向他和盤托出。經葉進博一番講解,加盟者覺得照葉進博的方法去做,肯定大有錢賺,當場與“智慧鳥”簽定了合同,經1個月的運轉效果顯著。一家加盟者的成功,引來上百家加盟者的興趣,在隨后的幾個月里,“智慧鳥”公司的咨詢電話一個接一個,只用了1年多的時間,葉進博在全國發展分店1000多家,發展分公司80家。

    當然,玩具租賃店并非葉進博的目標,他的目標是在全國開4000家店,這樣就等于擁有了4000個店為平臺,很多非玩具商品也就可以通過這個網絡推銷出去。假如葉進博為某廠家兒童書包,通過他的4000個店,一個店每天只賣一個書包,就是4000個書包。這其中的暴利自然不必再多說了。這種反傳統的創新顯然是突圍暴利的一大利器。

    創新帶來暴利的例子還有很多,瑞士素來就有“鐘表王國”之美稱,在世界稱雄有200多年的歷史。可是到了1979年,日本人稱:日本鐘表的產量已超過瑞士!后來居上的日本讓瑞士丟盡了臉。瑞士鐘表在哪里出了毛病?本來,電子表是瑞士人最早發明的,但是由于自以為有著精湛技藝的瑞士制造商對電子表卻不屑一顧,認為生產這種手表要更新設備,再者這小玩意兒又利薄能成什么氣候?他們寧愿繼續生產機械表,他們太迷戀自己幾百年來沿襲下來的傳統,以致無力自拔。日本人卻敏銳地發覺了電子表的市場前景,一劍封喉,只輕輕地一擊,瑞士就失去了昔日的威風。

    當然,瑞士人并不甘心將老大的寶座拱手讓給他人。1980年,瑞士人開始打響反擊戰。首先是利用其技術優勢,將電子表不斷地改良,研制出了比日本人更精確更細小的電子表,以狙擊日本人的進攻,另一方面,加強了對高檔表的開發,這是日本人在當時所不能涉足的領域。從高、中、低檔產品線全面出擊,經過圍攻,終于奪回了老大的寶座。

    今天我們正處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企業的優勝劣汰加快,順者昌、逆者亡,不進則退。經營者要在這種社會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只有創新才能使自己企業充滿生機活力;只有創新才能使自己的企業改進不足,增加自我發展的優勢;只有創新才能在微利時代永葆財源不竭。

    創新的內涵極為豐富,它不僅包括技術、產品,也包括管理模式、營銷決策、經營理念等多方面的創新。創新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新用途、擴大、縮小、轉變、組合等方面創新。典型的新用途創新是發泡技術。發泡技術最早用于面包,后來美國商人用于橡膠――橡膠海綿;德國商人則制成泡沫塑料;日本商人用于氣泡混凝土、制成浮游香皂等。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將發泡這基本的技術遷移到其他產品的用途上,結果讓他們都發了專利創新財。

    創新不僅能讓企業在微利時代快速發展,而且有時運用、利用得好還能挽救發生危機的企業,使其走出低谷,邁上快速發展之路。

    第6篇:技術創新市場前景范文

    關鍵詞:科技創新 資源型城市 轉型

    【課題項目】山東省科學技術廳軟科學研究計劃:科技創新引領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的研究――以濟寧市經濟發展為研究對象

    項目編號:2010RKA08022

    資源型城市是指以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和初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資源型城市多數通過資源產品數量的擴張而發展,單純依靠資源開采的比較優勢,缺乏競爭優勢,城市和企業越來越難以適應以市場為中心的經營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資源型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

    資源型城市在其發展過程中大多數依據自身所具有的資源,產業結構高度集中于該種自然資源的開發上,“靠山吃山”,長此以往造成了資源型城市高度單一的產業結構,經濟收入高度依賴于資源型產業,由于資源產業與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規律,資源型城市必然要經歷一個由建設、繁榮、衰退、轉型到振興或消亡的過程;加上我國在建國初期,對資源型城市的資源開采沒有經過科學論證,缺乏仔細的統籌考慮和規劃安排。造成大部分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過量的濫采濫伐現象,多年的高強度開發使這些城市的資源賦存逐漸萎縮,開采成本不斷上升,造成主導產業的停滯甚至衰退,經濟基礎相對脆弱,危及城市整體的競爭力和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共有資源型城市118個,約占全國城市數量的18%,總人口1.54億人。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屬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我國20世紀中期建設的國有礦山,有2/3已進入“老年期”,440座礦山即將閉坑,390座礦城中有50座城市資源衰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資源型城市逐漸受到資源枯竭的威脅,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城市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出現危機,生態環境惡化,耕地退化、鹽堿化和沙化,水資源需求告急。二是資源型城市區位條件差,自我發展能力較弱。三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高度的單一性,或者稱為非均衡性。資源型產業既是主導產業,又是支柱產業,城市對資源產業的依賴性很大,造成城市的發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產業以及可替代產業發展落后。四是礦業城市在管理體制和利益機制上矛盾突出。

    二、資源型城市在轉型過程中對政府的要求

    中國資源型城市的特殊性決定了政府是城市轉型中的主導力量;在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政府作為決策者和國家利益代表者,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因此,政府功能的轉型是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應盡快從戰略高度設計出城市轉型的規劃方案

    資源型城市不僅有轉型的緊迫性,而且必須是具有科學合理規劃指導及引導下的有序的轉型。長期以來,資源型城市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特別在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時期的貢獻更為功不可沒。但是,這些城市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資源枯竭、產業結構失衡、失業率上升、生態環境惡化、社會不穩定等眾多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需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必須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思考。國務院在《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明確的轉型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指出要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把重點放在培育和壯大接續替代產業、解決就業等社會問題。依據這一意見,各資源型城市應根據自己的實際,設計城市轉型規劃類型,提出具體可行的規劃方案,使原來自力更生的自發轉型發展為“有政策、有組織、有支持的有償轉型。

    (二)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利益

    城市轉型的過程是各種資源重新組合的過程,它需要政府運用各種經濟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科學、合理的進行資源的配置,而不能任由企業、市場自發地完成,既要整合自然資源如土地、礦藏、河流等,也要對人力資源、教育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等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統籌規劃和部署安排;同時,由于城市轉型過程中的利益調整,可能帶來各種利益群體之間互相磨擦、沖突和碰撞,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者、代表者,要充當各種利益的協調者,充分運用經濟的杠桿、政策引導、思想教育等各種手段,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同時、針對在城市轉型中利益相對受損或絕對受損的群體,政府應該拿出相應政策或補償資金盡快幫助其恢復發展。

    (三)推進制度創新,轉變政府職能

    在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政府應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將職能的重心逐漸由原來的重視工業及經濟發展轉向強化社會管理與優化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把減少并治理城市環境污染、改善城市基礎公共設施、創造城市居民就業機會、加強職業培訓提升城市居民素養、培育優化投資創業環境、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等作為重要目標,為有效實現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社會型、生態型、文化型城市的轉變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創新激勵機制,強化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扶持

    激勵機制是激發市場主體積極性、創造性和活力發揮的重要機制。政府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過程中,要給予經濟運行主體各種有利的政策支持,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收益大的項目和產品;通過技術創新推動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通過貼息、補助等方式扶持企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進行技術創新,推動企業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

    (五)挖掘產業文化要素,構建特色城市文化

    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逐漸認識到文化對于城市持續、和諧發展的巨大作用和戰略意義,資源型城市應結合自身情況,從原有的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形成的的企業文化、產業文化中去挖掘與尋找城市文化,有意識地,主動和系統地研究、挖掘優秀產業文化要素,吸收其精華形成自己城市文化的基本骨架與特色,以先進的城市文化引領城市制度建設,以科學的制度和政策規范企業經營活動;真正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揮城市在低碳經濟、綠色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進而提升城市地位和城市品牌力。

    三、科技創新在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作用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加快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必須創新觀念,通過觀念創新帶動體制、機制的創新,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

    (一)通過科技創新改造傳統資源型產業

    任何一種產業都會經歷有朝陽到夕陽的發展過程,最終被另一種新產業所替代。而這種新產業會使企業的命運發生喜劇性的變化,現有產業技術領域的領先者未必會成為新產業技術領域的領先者。資源型城市應通過科技創新,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延伸資源產業鏈條,抓住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核心技術,集中力量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創新研究,推進傳統產業進一步發展和升級改造,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通過規范和明確政府部門在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市場導向和服務方面的職能,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推廣和應用。

    (二)科技創新提升資源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誰能跟著科技進步的節拍起舞,誰就能始終處于競爭中的主動地位。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抗風險能力弱,正確認識和評價資源型城市的現狀和潛力,制定恰當的城市長期競爭與合作戰略,在某主導資源型產業走向衰落時,及時培育出新的主導產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形成來源于區域創新系統功能的核心競爭力,保持區域經濟的長盛不衰;并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保持長久的競爭實力,實現城市間的優勢互補和良性競爭。

    (三)科技創新有利于開辟新市場形成新產業

    任何一種產品的市場容量都是有限的,當一種產品的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飽和或供大于求的情況,趨于飽和而達到成熟化,而且會走向衰老和死亡,最終被另一種新產品所替代。科技創新一方面可以通過改善產品性能或提供新產品來創造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來創造需求。市場需求的改變會轉化為一系列的產業需求,從而對眾多產業的發展形成拉動。

    (四)科技創新可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企業競爭力是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企業實現跨越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企業在競爭中的良好表現要靠良好的產品質量及品牌形象來支撐,而良好的產品質量及差異化形象需要先進技術與設計理念的支持,產品科技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產品價值含量高低,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與實現的載體,開展科技活動,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時間、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

    四、科技創新引領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發展思路

    (一)通過科技創新培育競爭優勢,推進產業結構高級化

    推進經濟轉型是今后很長一個時期資源型城市的主要任務,轉型的基本途徑是,一手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一手抓培育發展接續產業,逐步形成多元支柱產業格局。發展多元支柱產業,必須立足培植自己的優勢產業和產業優勢,使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與先進科技成果相對接,依靠科技創新,做大做強傳統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衍生培育新產品、高科技產品和品牌產品,促進產業深度開發,形成新的接續產業。

    (二)走產學研聯合之路,延伸產業結構鏈

    我國長期以來經濟系統與科技系統呈平行線運行,沒有形成一個交匯點。國家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到戰略位置,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體制環境。資源型城市應進一步完善政府、企業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開發機制,更好地把各類資源優勢、企業的市場優勢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人才智力優勢結合起來,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更大范圍開展聯合,與科技巨人攜手同行。通過應用先進技術形成巨大的產業鏈或產業群,堅持以產業鏈延伸為主脈,促進產業協作,依托能源原材料優勢和重點骨干企業,以高新技術為支撐開展集成創新,開發高附加值下游產品,促進資源綜合利用,把寶貴的稀缺資源、獨有資源,更多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

    (三)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資源型城市在轉型過程中應從解決機制、人才等突出問題入手,讓更多的企業能在自主創新中一展身手,成為投資主體、研發主體和成果應用主體;大力培育企業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機制,推進大中型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切實增強企業開展自主創新的緊迫感和集聚創新要素、吸納創新成果的主動意識。培育一批集研發、設計、制造于一體并能提供系統集成服務的大型骨干企業。貫徹科技資源向經濟建設一線傾斜、向企業傾斜的原則,加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中試基地建設,使其成為技術創新的先鋒和骨干力量,發揮好在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四)營造創新氛圍,注重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把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結合起來,加強基層科技創新基礎建設和科技培訓,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的濃厚氛圍,激活全社會創新細胞,挖掘全社會創新潛力。大力推進知識集群和產業集群建設,構建信息服務和知識服務體系,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科技示范服務體系,建立區域公共安全科技保障體系,促進各行各業的科技進步。同時,注重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引、借”并用,聚集高層次人才。依托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面向國內外,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爭取更多地引進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耀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持發展評價與預警實證研究[M]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5

    第7篇:技術創新市場前景范文

    陶瓷可以做成刀具,只要在燒制過程中加入納米材料;打針可以不痛也不出血,藥物反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只要使用無痛納米微針;液晶顯示器可以顯示效果更好,只要用納米微球作液晶板間的“支架”;使用納米技術,一分鐘就能分辨出地溝油;使用納米技術,中巴車充電三十分鐘就能從蘇州開到南京……擁有納米技術,即使沒有劉謙,也能見證奇跡。

    事實上,納米技術由來已久。1990年,第一屆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召開,這是納米技術誕生的重要標志。在此后多年中,納米技術只是扮演了一個冷冰冰的科學名詞。如今,其已經悄然蛻變,并走進了人們的衣食住行。更值得欣慰的是,將來納米技術還能被廣泛應用于七大新興產業的上游高端環節,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據了解,納米技術理念最早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費曼提出。作為一個長度單位,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因為在1~100納米的尺度內,物質特性發生許多不同于宏觀世界的物理和化學變化,而正是這些特性,注定納米技術必將對產業帶來顛覆性的革命。

    細數納米技術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除了大量原創性成果不斷涌現,近十項重大突破性技術榮獲諾貝爾獎,材料、能源、微電子、生物技術等眾多產業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產業規模迅速壯大。美國市場研究人員預測,到2014年,全世界納米技術產業市場規模將到達2.6萬億美元,相當于IT和通信兩大行業的總和。

    蘇州納米技術產業發展首席顧問,中科院院長、國家納米領域首席科學家白春禮院士曾這樣預測納米技術產業的未來:會像今天的計算機技術一樣普及。他指出,納米技術是對21世紀一系列高新技術有重要影響的關鍵技術,將引發人類社會的新一輪產業革命。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何丹農也曾指出,納米技術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共同成為21世紀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它是當今世界大國爭奪的戰略制高點。

    如此,在全球范圍內,世界主要國家都把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納米技術產業列入國家重大戰略性產業并不意外。而各國都在加快布局,搶占納米技術的戰略制高點。韓國、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等世界主要國家都將納米技術產業作為國家重大戰略性產業,紛紛制定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和計劃,重視政府資金投入,強化產業國際合作與交流。

    韓國最為突出。據了解,韓國正大力發展納米生物科技、納米能源、納米材料技術、納米環境等產業。韓國甚至還為納米產業的發展制定了特別法,過去十年財政投入超過20億美元。此外,韓國政府還整合教育部、科技部等相關政府部門,實施2020計劃,滲透新市場,加快納米產業化。美國也不例外。美國也從2000年開始實施《國家納米技術計劃》,近幾年在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都保持在每年近20億美元的規模。

    2005年,歐盟制定《歐洲納米技術發展戰略》,歐盟成員國德國、法國、芬蘭等分別制定了本國納米技術發展計劃,歐盟及主要成員國已累計投入超過140億美元。俄羅斯從2001年開始重點推動納米技術產業,2007年專門成立國有“俄羅斯納米技術集團”推動產業化發展。此外,埃及、印度、泰國、沙特、南非等國也不甘落后,加大研發投入和產業化促進力度。全球形成爭奪納米科技制高點的競爭態勢。

    在納米技術領域,中國也不落人后。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一直高度重視納米技術,作為較早開展納米技術研究的國家之一,2001年就成立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同年7月科技部等五部委《國家納米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

    科技部技術研究司司長張先恩指出,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納米領域的量幾乎為零,進入21世紀以來,呈曲線上升的趨勢。直至去年,中國的量占全世界總量的20%,同時論文的引用次數也在增長,其中中科院的論文的引用次數位居全國首位。

    數據顯示,2001~2009年,中國用于納米科技的研發經費超過26億元人民幣。“973”計劃、“863”計劃設立納米技術專項,吸引了包括國家杰青、中科院百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在內的約342名高端人才從事納米技術研究,在基礎研究方向取得眾多原創性技術成果;清華大學等50所大學和中科院的36個研究所從事納米技術研究;2009年,我國發表納米科技SCI-E論文總數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二;先后建設“國家納米技術科學中心”和“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納米科技研發載體。

    納米技術的前景更得到產業界的認可。眾多世界500強企業看好納米技術產業的戰略前景。美國IBM公司持續20幾年推進納米技術研發,在多個領域擁有突破性的優勢。2010年4月,韓國三星公司開始建設“三星納米城”,全面推進納米級超精密半導體產業。日本的索尼公司積極布局納米科技,在半導體顯示及存儲領域已經取得優勢地位。

    毋庸置疑,發展納米技術與相關產業,對提升國家及區域競爭力的巨大戰略意義。然而,與物聯網等相關產業類似,納米技術問世也已有20余年時間,但現在,技術產業化過程并不理想。“納米技術成果產業化之路走得并不順暢。”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科技部萬鋼部長(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主任)在總結過去十年中國納米科學領域取得的成果時指出,中國已邁入納米大國行列,但還不是納米強國。這主要表現為產業化水平低,無規模企業廣泛參與,不能有效推進協調納米技術資源。亟待從產業發展角度對國家納米技術產業進行整體規劃,形成良好的技術成果產業化機制。

    在聯想之星副總裁梁青看來,這正是納米技術產業化面臨的最大問題。“沒有設備、沒有原料、沒有應用,一切都要從新開始。這也是我們在投資過程中面臨的最頭痛的問題。材料做出來了,但還得等6年才能實現部件銷售,應用時間更長。因為周期長,投資額也很大。”

    他告訴記者,“納米技術是變革性的,不是改良性的。其產業化周期很長,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協調與配合。正常情況下,要先做出材料,再做出配件,再做出應用。但現實的情景是,很多部件企業會認為,上游材料沒有大規模生產前,不敢冒然采用,而材料大規模生產至少要兩三年,部件大規模生產也要兩三年,應用同樣如此。它們之間的矛盾很明顯。”

    然而,在納米技術產業,國外并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梁青指出,“因為,在納米技術領域,中國并不落后。但國外有更多的錢,更好的投資環境,企業不是那么急功近利,而國內中小企業功利性比較強。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和學研機構對科技成果產業化也有疑慮。國家科技經費投資研發出某項技術,后被企業以某種方式獲取的狀況時有發生。當然,更應該看到,技術如果一直放在研究所里就不值錢。”

    不久前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日本80家大企業中,有大約40%的企業設置了專門機構,已經或者即將著手發展這一高新科技。三菱、伊藤忠和丸紅等綜合商社已經或計劃同美國的風險企業設立合資公司,把納米技術列為新的發展項目。富士通公司設立了納米技術研究中心,住友電工公司也組織了納米技術研究班子。

    在日本,企業界是發展納米技術的主力軍。與之不同,中國在納米技術產業化過程中,并未實現“以企業為主體”。盡管從納米領域的專利方面看,中科院申請的數量已經位居世界排名的首位,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專利大都是研究機構在申請,而在國外企業卻占主導,“這也說明中國納米企業科研的進展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張先恩說。

    何丹農認為,在納米技術成果集成方面,要始終堅持把市場需求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選擇具有市場前景的技術和成果。由于納米技術的跨學科性、實驗和技術上的局限性、技術的成熟度不夠、研究成本高周期長等問題,僅靠一個工業部門或者研究機構將無法加快推動納米技術產業化進程,所以,急需采用合理的產業化與投融資模式。

    梁青認為,在納米技術產業并沒有規模化的企業,而這制約了產業化的進程。“事實上,只有像聯想、3M等大型企業才會考慮三五年后的事情,一般的中小企業無暇,也沒有實力去考慮長遠。所以,它們就寧愿等著,反正沒有威脅,它并不著急。而最著急的是新創立的企業,但它們也是干著急。很多納米產業投資進去后,都出現越來越難熬的狀況。”

    當然,資本的助力對納米技術產業化來說也必不可少,然而,現在資本市場偏好投資中后期項目,而不愿意投資早期項目?而這對于更多處在孵化階段的納米技術產業的融資環境更是雪上加霜。梁青說,“很多項目就是在從科技部到發改委的階段,中間有一個斷層,沒有人管。但是,對國家來說,如果不做納米技術,可能會喪失未來。”

    他建議,“能不能讓政府投資,材料、部件、應用等三個層面的企業一起干。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給予足夠的扶持政策,消除企業對規模化生產的疑慮。這等于把一個串行動作,變成一個并行的。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產業就能非常快地推進,長遠對行業是有好處的。”

    第8篇:技術創新市場前景范文

    關鍵詞:專利運營;創新;市場;法律

    中圖分類號:D923.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16)06-0139-08

    近年來,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不斷深入開展,專利運營猶如雨后春筍,涌現出了各種層次、不同規模的專利運營主體,這其中不僅有以政府資金為背景的國家隊,還有以風險資本為主的私營主體。但是由于中國專利運營歷史經驗不足、制度與市場環境不佳,雖然政府和專利運營主體對開展專利運營實踐的熱情空前高漲,但對開展專利運營的基本條件和如何開展好專利運營認識不足,專利運營實踐也出現了運營模式混亂、運營成效欠佳等問題。專利運營這一從西方發達國家借鑒過來的“舶來品”在中國似乎水土不服。培育和壯大專利運營是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專利運營的成效不僅在微觀層面上影響著專利運營主體的盈利能力,而且在宏觀層面上還影響著國家創新環境的營造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專利運營具有技術、經濟和法律三重屬性,其效果主要受這三方面因素的影響。本文擬從對專利運營的界定入手,厘清對專利運營行為的認識,進而從創新、市場和法律三個方面的互動關系中探討開展專利運營的基本條件。

    一、何為專利運營

    專利制度能夠發揮功效的基本原因在于其內在的激勵機制,該激勵機制要求專利制度必須為權利人提供一定的途徑使其獲取收益,從而實現專利制度所要求的“為天才之火加上利益之油”這一制度目標,而專利運營就是權利人獲取收益的途徑之一。專利運營將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知識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是實現專利產權效益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專利價值的重要方法[1]。

    “專利運營”并非是一個法定概念,理論與實務界目前對于“專利運營”的內涵也未形成統一認識。毛金生、陳燕等認為專利運營是運營者將專利作為投入要素直接參與到商業化運籌和經營活動中,通過專利資本的各種技巧性市場運作提升專利競爭優勢,最大限度地實現專利經濟價值的市場行為[2]; Zvi Griliches認為專利運營就是對專利的商業化[3];錢瑩認為專利運營是企業管理層在分析市場環境、技術環境、社會環境的基礎上,對企業技術發展的全局性、長遠性的運營規劃[4]。專利作為一種法定的無形財產,具有商品屬性,其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能夠被權利人以各種方式加以實施利用,而且還具有交換價值,可以在市場條件下,通過權利人的專利許可、專利交易、專利質押融資等多種市場化運作手段實現其交換價值,這是專利具有市場價值的本質體現。因此,專利運營的實質應當是將專利作為一種商品,通過市場化運作以實現其市場價值的行為。這種行為以專利這種商品作為運營客體,以市場化運作作為運營方式,以實現專利的市場價值作為運營目標。

    西方有學者采用有限列舉的方式對“專利運營”的外延進行了界定,如Roger Svensson認為專利運營的行為可包括向已有(原有)公司引進創新、向新公司引進創新以及許可專利或者出售專利[5];中國有研究也采用同樣的方式對“專利運營”的外延進行了界定,如陸介平、林蓉等以貫穿于專利運營過程中的主要節點為標準,將專利運營劃分為專利培育、專利布局、專利價值分析、專利許可與轉讓等10類行為[6]。而本文認為應當從更寬泛、更上位的角度來界定“專利運營”的外延。既然專利是一種無形“商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屬性,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那么我們就可嘗試以這兩種價值為維度,將相關行為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實現專利使用價值的行為;另一類則是實現專利交換價值的行為。前一類行為即為專利使用行為,通常又稱為專利實施行為,依據中國《專利法》的相關規定,應當是指制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產品的行為。在上述各實施行為中,權利人通過對專利產品的制造、使用,對專利方法的使用和對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使用實現了專利的使用價值,權利人實施這類行為意在通過對專利的使用以實現其內在的使用價值。雖然以“許諾銷售”“銷售”“進口”方式進行的實施行為發生或意欲發生與外界的“交換”,但是這種“交換”的行為客體是專利產品和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而非專利本身,實現或意欲實現的是產品的交換價值而非專利本身的交換價值,交換等價物對應的是產品而非專利本身。因此,這一類專利實施行為僅實現了專利的使用價值,并非是一種以專利為交易對象的市場運作行為,無法實現專利的交易價值,本質上并不屬于專利運營行為。而后一類行為則意在實現專利作為商品的最本質的價值――交換價值而為的市場化行為,這類行為無法由權利人獨立完成,必須借助交易相對人的配合,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手段才能完成。這類行為的本質是權利人在市場條件下以喪失專利權的某些權能為代價而從交易相對人處獲得交換等價物。按照這一標準,實踐中的專利交易、專利許可、專利質押融資等旨在實現專利權某項權能的交換價值的行為均應屬于專利運營行為:專利交易旨在實現專利所有權的交換價值,權利人喪失了對專利的所有權,但從交易相對人處獲得了專利交易對價;專利許可旨在實現專利使用權的交換價值,許可人以提供專利使用權或者對專利使用權作出限制為代價而從被許可人處獲得專利許可費,而被許可人在取得專利權人的許可之后對專利進行使用的行為,則應屬于實現專利使用價值的專利實施行為,屬于第一類行為;專利質押融資旨在實現專利質權的交換價值,專利權人以對專利權進行質押為代價而從質權人處獲得融資。

    除了從行為的外在表現形式來界定“專利運營”的外延以外,亦可嘗試從行為主體的角度進行界定。實踐中,一談及“專利運營”,往往就會提到一個概念――專利非實施主體。專利非實施主體,又簡稱NPE(Non-Practicing Entities),這類主體雖然擁有專利權,但并不親自對專利進行實施,即其無意實現專利的使用價值,其對專利的運作行為一般都是以實現專利交換價值為目的。因此,這類主體所為的行為一般均為專利運營行為。與專利非實施主體相對應的另一類主體則是專利實施主體,這類主體對專利的使用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利自用行為,其實質是意在實現專利使用價值的專利實施行為;而另一類則是通過專利交易、專利許可等方式對專利進行運作,其實質是意在實現專利交換價值的專利運營行為。專利實施主體一般指實體企業,這類主體既可以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親自實施其專利,又可將專利作為一種商品通過專利運營進行運作。

    二、專利運營的影響因素

    作為創新市場的一種成熟產物以及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專利運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營方式,影響專利運營效果或者能力的因素應當是多方面的。Roger Svensson指出專利的質量是影響專利商業化的重要因素[7]; Y Wu,EW Welch等認為專利許可的結果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專利的可應用性及可市場化[8]; JVD Ende和W Dolfsma則認為技術因素和市場因素是專利技術得以運用的關鍵性促成因素[9]。而本文認為,專利運營具有技術、經濟和法律三重屬性,這三重屬性并非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依存和促進的。其中,技術屬性體現為專利運營的對象是具有技術性的且以專利形態體現的創新成果,一切專利運營活動都圍繞著創新技術成果展開,創新技術成果是專利運營的核心;經濟屬性則體現為專利運營是一種市場化行為,專利的經濟價值只有在市場條件下才得以體現,市場是所有問題的大背景;此外,專利運營的成敗還有賴于法律對專利運營行為的合法性給予確認并給予保障,法律是專利運營的制度性條件和保障。

    (一)創新技術成果是專利運營的核心

    專利運營的實質是以創新技術成果為運營客體的市場資源配置行為,而成為專利運營客體的創新技術成果應以專利這一特殊形態體現。因此,專利是專利運營的核心,沒有專利,也就沒有專利運營;專利運營的好壞、成敗也直接決定于專利這一客體。處于專利運營核心位置的專利應當具備如下特質。

    其一,穩定性強、能夠經受得住可專利性質疑。穩定性是指專利符合專利法的法定授權條件,能夠經受得住專利無效宣告請求的考驗。專利運營通過專利許可、專利交易、專利訴訟等市場化運作手段以最大化實現專利價值,這就要求專利必須具有價值,而專利價值首先應當體現在其內在的權利穩定性上,不存在不滿足法定授權條件的瑕疵,任何無法經受法定授權條件考驗的專利都不具備專利運營的價值。專利的穩定性不僅決定了運營專利的競爭力,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運營成本和潛在收益以及運營模式的選擇等。朗科專利許可項目是中國本土進行專利運營實踐比較成功的少數幾個案例之一,該公司的一項基礎發明專利自授權以來,先后被潛在的被許可人提出了7次無效宣告請求,但最終均被專利復審委員會明確維持有效。朗科正是因為擁有穩定性非常強的基礎專利才與多個世界著名廠商達成了專利許可協議,并連續多年獲得了數量可觀的許可收入[10]。

    其二,符合市場需求、具有市場價值。專利運營是一種市場化行為,這就要求其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專利進行市場化運作。因此,進行專利運營的專利應當是符合市場需求的專利,只有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其在市場中才能實現市場價值,即運營的專利應當具有可市場化能力。專利的市場化能力是指專利可被產業界認可并對在市場中銷售或提供的產品或工藝具有重要技術貢獻的能力。有研究結果指出,很多研發項目雖然能夠產生可專利的成果,但是卻不具有可市場化的能力,尤其是還得需要大量的時間來開發商業化應用;許多專利在對其進行嘗試許可的時候,由于其所保護的技術方案還尚未開發成熟,也無法進行商業化的使用[11]。因此,專利運營主體在識別具體專利時,必須對專利的可市場化能力進行仔細甄別:該專利是否已經被市場化應用?如果沒有,該專利是否有被市場化應用的前景?

    具有市場價值的專利至少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標準必要專利(SEP,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這類專利表現為其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被某項強制性標準(如ETSI)所采納,由于強制性標準具有市場準入和普遍適用的屬性,因此標準必要專利與生俱來就被強制市場化,是市場化程度最高、范圍最廣且最具有市場價值的專利,這類專利往往是專利交易、專利許可、專利訴訟等專利運營實踐中最受青睞的一類資產;(2)已被產品商用化專利。這類專利體現為其所保護的技術方案被市場化的產品所采納,即其技術方案被市場化實施,這類專利雖然市場化范圍和強度不及標準必要專利,但由于其被市場化的產品所采納,仍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3)具有市場化前景的專利。這類專利既非標準必要專利,又沒有被實際商用化,不具有現實的使用價值,但是其將來有可能會被市場所選中,從而具有可期待的市場價值。一般而言,專利的市場價值與其市場化程度和范圍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專利的市場化程度越高、范圍越廣,則專利的市場價值也就越高。所以標準必要專利(SEP)、事實標準必要專利(de facto SEP)、基礎專利往往專利運營價值最高。

    其三,具有一定的規模性和多樣性。專利技術的組合優勢包括規模優勢及多樣化優勢,通過組合專利形成的超級專利可帶來規模優勢[12]。專利運營經常強調專利包的概念,專利包的首要特質就是具有一定的規模。一般而言,單個專利或者有限的幾個專利,并不能夠形成必要的專利壁壘,無法對潛在運營對象形成吸引力,而且潛在的競爭對手也容易針對單個或特定的幾個專利進行規避設計或者提出可專利性質疑,這就需要運營的專利能夠具有一定的規模,專利組合的規模化可顯著降低規避設計的可行性以及可專利性質疑;專利數量的累積可以增加運營者的市場運營資本、商業談判籌碼,增加收益的機會,同時,更有利于形成技術標準,構建專利池或專利聯盟。另外,專利包往往通過吸納多樣性的專利來進行搭建,其原因在于專利包所要解決的往往并非僅局限在某一個特定的技術點或單一技術問題,從產業需求的角度講,需求方通常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產品方案,而非化整為零的單個獨立專利。一套產品方案往往由若干個相互配合、彼此聯系的細分技術方案所構成,其背后體現的是具有多樣性但又彼此存在技術聯系的專利組合,最終形成一個具有內在技術邏輯的專利閉環,從而實現1+1>2的專利累積效果。可見,多樣性體現的是專利包解決多種細分技術問題的能力。

    (二)市場是所有問題的大背景

    專利運營能力的演化過程實質上是企業市場網絡不斷拓寬的過程[13]。專利運營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行為,其運營的全過程都應在市場條件下完成。市場的本質在于競爭,其所追求的是市場參與者能夠通過競爭性手段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優勝劣汰。專利發揮價值的大背景應該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這是因為市場允許市場參與者將專利作為一種競爭性手段,承認專利的市場競爭價值,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專利無法成為社會資源分配的重要因素。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專利雖然是法律的產物,但它更是市場中的商品,專利運營必須尊重和利用市場規律,通過市場化手段對專利資產進行運作,從而在市場環境中實現其價值。沒有市場,就沒有專利運營;透明、公平、自由的市場環境是促成專利運營的大背景。

    Mihir Patel和Linda Biel對近幾年的全球專利交易情況以及美國專利訴訟情況進行了調查。根據其調查結果,2010年以來全球前10大專利交易的賣家分別為:IBM、 AT&T、諾基亞、Allied Security Trust、賽普拉斯半導體公司、高智公司、惠普、IPG醫療/電子、松下、德爾福公司;同時,近幾年在美國發生的專利訴訟中,前15名原告和被告所涉及的專利都通過專利交易的方式而獲得。前10名被告分別為:蘋果、AT&T、三星、威瑞森、惠普、LG、亞馬遜、索尼、東芝、戴爾[14]。通過對這一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這些專利交易和專利訴訟案件主要發生在通信電子技術領域,這一技術領域的顯著特點表現為競爭對手多、競爭激烈、市場化程度高。可見,自由競爭充分的市場環境更有利于專利運營,更有利于專利作為競爭性手段的價值的發揮。

    一些高科技研發成果很難被市場化的原因往往是由于這些研發成果并不存在現成的市場,這狀況在研發者于研發前沒有和潛在的被許可方進行實質接觸時情況尤甚;對于來自實驗室的研發成果可能需要進行潛在市場識別、新市場開拓以及將實驗室成果翻譯成投資人可接受的商業計劃等市場化工作[15]。同時,亦有研究表明,向實體企業進行的專利許可有很大比例都是通過研發者與被許可人的非正式接觸而達成的,與產業界的合作對專利許可項目的達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6]。因此,專利運營中的各種問題都應在市場這個大背景下,通過市場化手段來解決:對運營客體專利的篩選,選擇能夠最大化滿足市場需求的專利;對運營目標市場的選擇,選擇存在眾多競爭公司的競爭性技術領域,遵循狼多肉少的規律,專利才更有價值;在運營成本管控方面,應致力于低成本獲取專利以確保贏利空間,可考慮從擁有大量專利但缺乏市場化運作能力或需求的高校、研究機構、個人發明人手里購買專利;在專利運營定價方面,應制定符合市場預期的定價,既不能過低,否則無法實現專利價值最大化,同時又不能過高,否則會導致運營專利市場競爭力的減弱;在專利運營模式選擇方面,應對專利交易、專利許可、專利訴訟等模式的市場前景作出科學預測,并基于預測選擇合適的運營模式。

    (三)法律及其實施是制度性條件和基本保障

    發明創造因其無形而難以界定和占有,無法像有形產品那樣進行交易。專利法通過法律制度設計,提供了將發明創造這種技術思想變身為法上的財產權利的制度工具,從而使其可以以“商品”的身份出現在市場中而被交易。專利法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財產權利,沒有專利法,就沒有專利,更不可能有專利運營。因此,法律是專利運營的制度性條件。此外,市場主體必須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專利交易才能成為可能。在一個“山寨”泛濫的市場中,專利的正常交易成為多余,直接侵權使用替代了專利許可或轉讓,專利的運營更無必要。充分尊重知識產權以及對知識產權的強保護,是專利運營所必須的社會環境和基本保障。

    法律的保障性體現為法律的具體規定與司法實踐應有利于專利運營目的的實現。在法律規定方面,無論是專利獲權、行權,還是專利確權和維權等都應有健全的制度設計。在司法實踐方面,法律的保障性還應體現為司法的親專利政策,對專利進行強保護,從而有利于權利人行使權利。

    (四)創新、市場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創新、市場和法律是專利運營能否開展以及其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三者之間并非完全獨立而是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不可替代的辯證關系。

    (1)創新是基礎。創新成果是專利運營這一系統的內核,是專利運營的基礎,創新成果的有無以及好壞直接決定了專利運營能否開展以及成敗。同時,創新成果必須是基于市場需求作出的,否則,就不具有進行專利運營的市場價值。

    (2)市場是關鍵。創新成果只有在市場環境下才能夠實現其內在價值,脫離市場專利技術無論在創新度上有多高均談不上有價值;只有通過市場運作的方式才能夠將專利內在的無形資產價值通過貨幣等有形財產形式體現出來,市場是實現專利價值的必然途徑和關鍵。

    (3)法律是保障。法律的保障作用至少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法律賦予了專利無形財產屬性,使其成為可交易的商品,專利才具有進行市場運營的可能;其二,對任何不尊重專利的私有財產屬性的侵權行為均可尋求法律的救濟,從而使專利運營具有制度保障;其三,任何專利運營行為的開展都應以法律允許的方式,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

    三、美國的專利運營實踐

    (一)美國專利運營環境

    專利運營現象最早產生于美國,美國的長期親專利政策以及高度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使美國成為專利運營的一片樂土,專利運營甚至在美國已迅速發展成為了一個產業。

    (1)創新環境。美國在眾多行業擁有諸如高通、杜比、HDMI、高智等行業翹首,這些公司不僅非常重視研發,通過加大對研發的投入以保持技術領先優勢,而且還加強對創新成果的戰略性專利布局,從而獲得以標準必要專利為代表的行業核心專利;同時,還加強對優質專利資產的運營力度以獲取高附加值收益,并將收益反哺研發,從而在研發與專利運營之間形成內閉的良性循環。

    (2)市場環境。美國踐行市場經濟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且其市場經濟呈現高度自由競爭態勢,這給專利運營的出現及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時,由于專利運營具有很高的投資回報率,這就吸引了大量的風險資本進入該領域,從而促使專利運營快速發展成為一個產業。美國專利運營的主要運作方式為市場化運作,專利運營公司以專利基金運作的方式,通過授權或戰略合作形成協同運行機制[17]。

    (3)法律環境。美國長期注重對專利的保護,自20世界80年代開始就實施有利于專利運營的親專利政策,并相繼出臺了20多部與專利技術轉移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促進和推廣專利的商業化、資本化運營。立法方面,美國不斷擴大可專利的主題范圍,使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能夠獲得法律保護;司法方面,美國在強化對專利侵權行為禁令救濟的同時,還提高侵權損害的賠償標準和專利侵權成立的判決比例;此外,美國司法界對專利運營實體持中性看法,這也使專利運營群體獲得了中性的發展環境[18]。

    (二)美國專利運營的主要特點

    (1)專利運營領域相對集中。專利運營主體主要在移動通信、半導體、電子計算機、生物制藥等技術領域開展專利運營業務,這幾類技術領域的共性體現在都屬于市場競爭者眾多、市場自由競爭最為充分的高新技術領域,眾多的行業競爭者以及行業的高溢價能力能夠確保專利運營主體獲得更多的運營收益。

    (2)專利運營主體多樣化。出現了各類專利運營主體,包括大學、研究機構、研發型公司、公司化研究機構、專利聯盟、專利經營公司等。美國的斯坦福大學是產學研結合的典范;以高通為代表的研發型公司則以專利為主要產品;IBM研究院等高科技企業獨立的研發機構也是專利運營的重要角色;高智發明是典型的以專利運營為主的專利經營公司[19]。

    (3)從業人員專業化、多元化。在企業內部設置專門專業人才是專利運營主體的普遍做法,而且崗位設置呈現越來越精細化、多元化的特點。高智發明公司擁有 850多名雇員,由科學家、發明家、法律專家、經濟學專家等各行業精英組成; 合理專利交易公司的團隊則包括在專利市場各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專家[20]。

    (4)專利運營模式多樣化。隨著專利運營實踐的不斷深入以及產業化,專利運營模式不斷推陳出新:通過吸納風險投資等方式多渠道募集專利運營資本;通過內部培育、外部收購的內外聯動機制獲取優質專利資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分析、篩選、組合、策劃等專業手段構建面向不同產業的專利包;策略化地通過專利許可、專利交易、專利訴訟、專利入股及融資等專業化運作手段以最大化實現專利資產的價值。

    (5)開始謹慎應對專利濫用。專利主張實體(Patent Assertion Entities, PAE)投機性的專利運營行為,導致專利權被濫用,嚴重擾亂了實體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并對創新活動產生了消極影響。因此,美國開始實施各種措施來應對因投機性的專利運營行為所產生的各種問題:2013年2月27日,美國“盾牌”議案要求原告在提出專利訴訟時需要繳納一筆旨在原告敗訴時對被告進行賠償的保證金,以此阻止那些輕率的專利訴訟;2013年6月4日,美國政府宣告了一系列旨在抑制專利投機行為的措施和立法建議,這其中包括提出專利主張的當事人需要披露真實權利人和對濫用專利權的訴訟行為擴大處罰力度等[21]。

    四、中國的專利運營現狀

    (一)中國專利運營環境

    中國無論是實行專利制度的時間還是踐行市場經濟的時間都遠遠晚于美國。中國的專利運營起步晚、水平低、效果差;同時,中國的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度不高,特別是知識產權法律意識不足,自覺尊重知識產權的習慣尚未形成,專利難以成為一項重要的競爭性手段和決定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專利運營雖已引起各方特別是政府的重視,但還未得到市場和社會的認可。

    中國的專利運營在創新環境、市場環境和法律環境方面的特點體現為:(1)創新環境。由于知識產權意識淡薄,市場主體長期習慣于低成本地模仿他人的創新成果,對創新重視不足,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和專利布局不足,缺少基礎核心專利;雖然已經是專利申請大國,但還不是專利強國,高質量的尤其是有潛在運營價值的專利在數量上還非常少。(2)市場環境。政府干預較為廣泛的市場環境,并不利于市場主體將專利作為一種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從而導致專利的商品屬性不明顯,政府的專利促進政策雖激發了專利申請的熱情,但其中不少數量頗有政策水分,并非依據市場規則而為,追求數量和各種優惠所制造出來的專利本就沒有市場價值,也不能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產業化運作,大量異化目的下所獲得的專利既增加了選擇和識別高價值專利的困難,也拉低了市場主體對專利的估值;專利運營所需要的信息、檢索、評估、交易平臺、運營機構尚處于起步階段,難以為專利運營提供必需的服務。運營資本規模小,參與積極性低,運營人才嚴重不足,創新市場本身要素缺失,這些因素皆直接影響專利運營的積極性和效果。(3)法律環境。現行的專利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側重于對專利申請、專利保護等進行規范,而在促進專利運營方面立法存在缺失。目前的專利授權審批制度,特別是對實用新型專利采取不實審制度,授權專利的法律穩定性不足,無效風險較高,使得專利運營行為存在不確定風險。而在專利保護方面,尚難以令人滿意,專利維權程序復雜,訴訟周期長,救濟成本高,賠償標準低,專利運營主體既難以及時得到有效保護,也無法獲得充分的經濟賠償,司法沒有為專利運營的成本和收益提供必要和充分的保障,更難以激發市場主體積極投身專利運營實踐。

    (二)中國專利運營的主要特點

    (1)缺乏專利運營意識。市場主體長期只關注有形財產及其盈利能力,對專利是一種無形財產且具有市場價值缺乏深刻的認識,更不能認識到通過一定的市場運作手段也能夠實現專利的市場價值并實現盈利,專利運營意識的缺乏嚴重阻礙了專利運營實踐的開展。

    (2)運營模式有限。專利運營公司較少,缺少國際水準的高水平專業運營公司;專利運營公司的運營模式主要體現為技術轉讓及提供專利申請、專利分析、專利咨詢等非實體性業務,很少有通過資本手段獲取優質專利資產并通過專利許可、專利訴訟、專利交易等運作手段獲取盈利的成功案例。

    (3)缺少專利運營基金。由于缺少通過對專利資產進行資本化運作來獲取盈利的長期實踐及成功案例,社會風險資本不愿意進入專利運營這一領域,專利運營主體面臨嚴重的運營資金問題;雖然像北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智谷等少數專利運營主體設立了一些專利運營基金,但是專利運營基金到位或募集速度較慢,專利運營基金運作效率低下,還未見運營主體大手筆收購優質專利資產并進行市場化運作。

    (4)缺少專業人才。缺少具有專利運營經驗的專業人才;尤其缺少懂得國際專利運營規則,掌握技術、法律、市場、管理、金融、財稅等復合知識,具有管理專利運營項目成功經驗的人才。

    五、結論與建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中國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就必須強化對科技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讓科技創新成果不再沉睡而是作為真正的生產要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而專利運營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提升中國的專利運營水平應當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種內在要求。

    (一)創新方面

    (1)加強培養創新意識、營造創新氛圍。創新意識是創新成果產生的原動力,沒有創新意識潛移默化的作用,也就沒有進行創新的內動力;任何創新活動都很難通過單打獨斗的方式進行,大部分的創新成果都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完成,好的創新氛圍是創新成果產生的土壤;創新意識的培養與創新氛圍的營造是根除“中國山寨”現象的必由之路;中國政府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以及“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就包含了對培養創新意識、營造創新氛圍的要求。

    (2)提升創新質量,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常識告訴我們,“產品”的權利穩定、邊界清晰、信息透明,是促進市場中交易發生的基礎條件。因此,提高專利確權質量和效率、提升授權專利的穩定性和權利邊界的確定性,可為專利運營創造條件并可降低專利運營的風險和成本,從而提高市場主體從事專利運營的積極性。此外,在創新數量與創新質量方面,仍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專利與其他事物一樣,也需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這一事物發展過程,雖然創新成果的質量最終決定了專利運營的成敗,但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環境的塑造需要經歷創新數量的累積。

    (二)市場方面

    (1)完善創新市場要素,構建透明、規范、公平、高效的創新市場。專利運營需要非常成熟的市場條件,包括:高質量的專利――運營的產品;商業、產業化的交易方式――運營模式;規范、透明、公平的交易機制――信息、運營平臺;資金投入――運營資本,這些創新市場要素必須逐步予以完善。透明、規范、公平、高效的創新市場,是確保專利運營得以順利實施的外部環境,應當逐步予以構建。

    (2)創新公共服務,為專利運營提供基礎條件。方便、高效、準確的專利信息獲取,是專利運營的基礎條件。然而,由于專利信息量大、專業性強,要準確快速獲取有價值的專利,并分析確定目標專利非常困難。借助公共和商業的信息檢索和分析專業服務,幫助運營主體進行檢索分析,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此外,政府擁有專利基礎信息和信息檢索工具,應在滿足自身審查等工作需要的同時,積極為社會提供可能的服務,并發揮優勢,及時深度分析信息和引導性信息,為專利運營導航。

    (3)加強政府對運營資金的投入、豐富市場融資渠道。專利運營成本高、時間長、風險大,高額投資成為必須,有無足夠的資本進入這一領域,既影響專利運營的規模,更決定著專利運營的未來和結果。有研究表明,產業資金的介入更有利于提高專利運營的成功率[22]。因此,應通過各種辦法,包括政策鼓勵,引導和促進各種資本投入專利運營。此外,政府還需要豐富市場融資渠道、規范專利融資市場,通過政府投資與社會融資多渠道解決專利運營資金問題。

    (4)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專利運營人才,尤其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專利運營人才是專利運營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專利運營人才具有典型的復合型特點,其不僅要懂技術、懂法律,而且還要懂市場、懂投融資,在具體經驗方面,其還需要具有專利收購、專利組合管理、專利價值分析、專利許可轉讓、專利訴訟等經驗,符合這種復合性要求的人才目前國內非常奇缺,可通過全球招聘方式引進;同時,政府或社會組織應當加大對專利運營人才的培養力度,組織專門師資進行專項培訓;此外,政府還可以組建“專利運營專家庫”,并建立專家資源共享機制。

    (三)法律方面

    (1)完善專利審批制度,方便專利申請的同時提高授權專利的法律確定性。授權專利的法律穩定性直接影響著專利運營者的運營積極性,市場主體的風險規避意識要求其選擇具有良好法律穩定性的專利進行運營,現行專利法的相關制度設計和規定有待完善,以提高授權專利的法律穩定性,為市場主體提供確定且邊界清晰的運營商品――專利。

    (2)完善司法和行政救濟制度,強化專利保護。由于專利侵權發生后,權利主體依賴于通過司法或者行政程序以公權力進行救濟,程序的簡便高效和經濟性,也極大地影響著專利運營。難以想象,在一個專利維權程序復雜、耗時費力、賠償額低于維權成本的市場中,有人愿意從事時間長、成本高、風險大、回報少的專利運營。可見,完善的專利立法、司法及行政是專利運營必要的基礎條件。因此,需要通過完善立法的方式強化專利的保護,不僅要提供便捷高效的專利維權程序,同時還要大幅提高侵權損害賠償標準,完善侵權禁令措施。

    (3)完善配套制度,防范專利誘餌(NPE),規制專利濫用。專利運營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專利集中、標準專利拒絕許可等可能濫用專利甚至阻礙市場競爭的行為,雖然目前在中國非專利實施主體(NPE)或者專利誘餌現象并不嚴重,但隨著經濟、技術的高速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出現專利誘餌現象,有必要借鑒美國的做法,提前在法律上做好準備。針對可能存在的濫用專利權的專利運營行為,完善專利法和競爭法立法,加強專利法、競爭法對專利濫用行為以及專利壟斷行為的規制。

    參考文獻:

    [1]劉紅光,孫惠娟.國外專利運營模式的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研究,2014(2):39-49.

    [2]毛金生,陳燕.專利運營實務[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30.

    [3]GRILICHES Z.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 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 XXVIII:1661-1707.

    [4]錢瑩.企業知識BCG的產權化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5(2):131-135.

    [5]SVENSSON mercialization of patents and external financing during the R&D phase[J].Research Policy,2007,36:1052-1069.

    [6]陸介平,林蓉,王宇航.專利運營:知識產權價值實現的商業形態[J].工業技術創新,2015(2):248-254.

    [7]Svensson mercialization, renewal, and quality of patent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12, 21( 2):175-201.

    [8]WU Y, WELCH E, HUANG.Near-Term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Inventions: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licensing of University patents within a four-year window[OL/EB].http:///appam/2012/webprogram/ExtendedAbstract/Paper1396/Patent%20licensing%20paper_Oct%2020,%202012.pdf.

    [9]ENDE J,DOLFSMA W.Technology-push, demand-pull and the shaping of technological paradigms-Patter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ing technology[J].Erim Report,2004,15(1):83-99.

    [10]周圍.從朗科科技看專利運營與企業命運[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2-07-25(007).

    [11]Thursby J G, Jensen R A, Thursby M C.Objectives,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university licensing: A survey of major U.S.universities[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1,26(1/2):59-72.

    [12]劉林青,譚力文.專利競爭優勢的理論探源 [J].中國工業經濟,2005(11):89-94.

    [13]朱國軍.企業專利運營能力深化的行為解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151-153.

    [14] Patel M, Biel L.再度興盛[J].知識產權資產管理,2015(1):31-37.

    [15]SWAMIDASS P, VULASA V.Why University inventions rarely produce Income? Bottlenecks in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9,34:343-363.

    [16]Ismail K, Mason C, Cooper S,et al.The actors involved and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used in the exploitation of university pat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2008,3(2):165-192.

    [17]孟奇勛.開放式創新環境下專利經營公司戰略模式研究[J].情報雜志,2013(5):195-201.

    [18]毛金生,陳燕.專利運營實務[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11-12.

    [19]張平.專利運營的國際趨勢與應對[J].電子知識產權,2014(6):22-25.

    [20]劉繼光,孫惠娟.國外專利運營模式的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研究,2014(2):43.

    第9篇:技術創新市場前景范文

    目前,雖然我國的金融信息服務發展速度很快,但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服務體系尚不夠完善,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阻力和障礙。一個國家的金融戰略不可忽略金融信息服務平臺的效率與影響,以輿論調節價格、以價格控制制度、以制度實施戰略的金融信息服務系統,已成為國家信息化戰略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平臺。因此,金融信息服務走向產業化已成為必然趨勢。

    時代呼喚金融信息服務

    作為一種特殊的專業性輿論工具,全球金融信息服務產業在技術、內容和目標上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變化,顯示了國際話語權與國際競爭力的對比。1896年,“為市場把脈”的第一個金融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美國紐約問世,成為金融家和投資者觀察市場的風向標。如今,道瓊斯指數已演變成為世界金融文化的符號之一。

    事實上,我國的金融信息服務并不比道瓊斯晚,如果追溯歷史,可以從多種形式的“票號”找到“金融信息服務”的烙印:銀票存貸、典當質押、銀票通存通兌等等,應該算是金融信息服務的原始階段。不過,我國的金融信息服務雖然起步較早,但卻發展緩慢,尤其是后來又人為中斷了幾十年,恰恰是這幾十年中國和世界全方位拉開了距離。改革開放之后,雖一路拼命追趕,但始終處于被動地位。

    就目前而言,我國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的規模、水平、能力、質量已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仍然與發達國家相差一段距離。我們更多的是滿足于廣覆蓋、用得上、能服務、可賺錢,甚至把金融信息服務完全變成盈利工具,隨意設立收費門檻或收費項目。由于銀行的服務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也成為人們對金融信息服務亂收費抨擊最多的行業,而今天取消34項收費,明天就能冒出43項,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壟斷和法規滯后。

    收費強調跟“國際接軌”,服務卻跟“國際脫軌”,這是我國許多行業的通病。就目前的信息服務技術而言,我國金融信息服務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在某些領域甚至領先于世界水平,但“思路決定出路”,用純粹收費賺錢的思路來指導和發展金融信息服務,絕對不是一條正路,可這恰恰成為大多數金融系統行業追求的目標之一,不能不引起業界的關注和反思。

    實時和個性化成為亮點

    應該看到,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大潮的推動下,金融信息服務已從單純提供經濟指數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龐大行業,并形成西方國家企業壟斷的局面。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金融信息服務競爭日趨激烈。據悉,在全球金融中心紐約,從事各種金融信息服務的機構數以千計,其中既包括雇員上萬且世界知名的大型金融信息服務機構,也不乏僅有幾十人、十幾人甚至一人的小型、微型機構。統計顯示,2011年全球信貸和金融信息服務產業增長幅度為4%,盈利為442億美元。同時,隨著新興經濟體為金融信息服務行業注入的活力日益顯現,全球金融服務行業的未來演化愈發成為人們廣泛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競爭激烈的金融信息服務行業,速度已經成為評價其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新交易手段層出不窮,客戶對速度的要求達到了空前高度。“某些市場的交易活動以百萬分之一秒計,金融信息的傳送需要跟上這個速度。”道瓊斯公司金融市場總裁喬?蘭扎這樣評價說。

    目前,新興經濟體正在成為金融信息服務產業關注的新市場。為了搶占市場,世界上大大小小的金融信息服務商盡顯其能,比如增加對新興經濟體市場信息的分析和評論,以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語言進行實時報道等。不少世界主要金融信息服務商,如道瓊斯公司和路透社都建立了中文網站。因為相對于美國和歐洲來說,新興經濟體擁有更強有力的增長動力和更廣闊的市場前景。此外,新興經濟體市場交易數量的增加、速度的提高,也代表著機會的增加。金融信息服務商針對新興經濟體的具體情況,積極提供滿足個性化需要的信息產品。隨著新興市場交易量的不斷增加,交易員――特別是貨幣交易員對經濟數據分析及評價性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這將成為實時和個性化服務的重要內容。

    可以預計,提供實時個性化金融信息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因為市場參與者千差萬別,都渴望獲取滿足其具體需要的信息,這便對金融信息服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能夠滿足客戶日益個性化的需要。全球領先的金融信息服務商彭博公司董事長高逸雅表示,從彭博公司的發展經驗來看,一家成功的金融信息服務公司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毫無保留地以客戶為中心;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產品;創建具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其中第一項是前提,因為只有精準把握客戶需求,才能創造出符合客戶需求的高效科技產品和管理模式。

    許多服務商的實踐已證明,最成功的信息服務是針對客戶的具體要求,精心分析,將信息及時傳送到客戶希望傳送到的平臺,并以清晰和吸引人的方式展示信息。在這方面,各大金融信息服務商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例如,道瓊斯公司建立了“全方位信息傳送能力”平臺,它可使道瓊斯公司針對客戶的獨特需要,對信息進行專家式的分析和整理,然后通過桌面應用、網頁或電子移動產品等方式,將信息傳遞給需要服務的客戶。客戶打開網頁,就可以輕松地找到他們需要的信息。

    另外,信息處理的技術創新也是未來潮流所向:“機讀新聞”正在成為服務新寵。所謂“機讀新聞”就是將新聞變為數字,使計算機和交易程序能夠理解并據此做出反應,以此來滿足人們更多的個性化需求。

    信息化與產業化“比翼雙飛”

    隨著我國互聯網和三網融合的強勢推進,信息化的普及率為大力發展金融信息服務產業提供了堅實基礎。如果產業支離破碎,形不成整體合力,就無法具備國際競爭力,甚至任人擺布,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新興經濟體的金融服務行業發展將促使國際金融信息服務市場走向多元化。世界面臨挑戰,法制和市場環境具有不確定性,金融服務行業正處在轉型和收縮期。國際金融環境的變化,為我國金融信息服務行業提供了前所未見的發展舞臺。廣電總局在規劃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建設中,已明確指出要建設獨立的結算支付系統。也就是說,在三網融合下,要想實現跨網絡、跨業務的服務,擁有統一支付平臺是必不可少的系統,除非不做跨域業務。廣電金卡的電視支付將開啟傳媒和金融信息服務產業的合作之旅,并在形成新的產業鏈上做出探索。

    專家認為,對于尚處于起步階段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金融服務行業來說,這個舞臺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國是目前全球經濟體發展穩健、金融行業規模不斷做大的國家之一,可以充分借鑒成功的金融信息服務經驗,加強創新,突出優勢,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而能不能抓住有利的發展機遇,實現信息化與產業化共興共榮、比翼雙飛,取決于能否“危”中求機,即如何把握機遇,如何正視挑戰,如何不斷創新,如何實現跨越發展。

    面對目前發達國家金融信息服務商占據市場壟斷地位的不利局面,我國金融信息服務商必須做出多方面的努力。這既涉及到社會的大環境,也不能脫離企業的小環境。國家應加強政策指導和產業扶持,企業則要立足行業、面向未來,加大投入,先人一步,抓住機遇發展。金融信息服務雖是未來行業發展的新秀,但也不能脫離國情,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尤其是尚處于起步階段的金融信息服務商更要甘于從小做起,切勿貪大。

    舉例來說,1981年彭博公司成立之初,僅僅是專注于為固定收入交易員提供數據的小公司,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家全球化的大公司。雖然目前的信息化發展環境、服務水平以及公眾認知度,早已大大超越了30年前,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即只有那些能在轉型階段擁有最精準商業靈敏度的公司,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并發展壯大。發展金融信息服務是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需要,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保證金融信息安全戰略的需要,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認為,透過4年多來西方發達國家非常獨特的金融危機,不難看出金融信息服務咨詢和文化輿論導向對經濟的影響,特別是其對實體經濟金融,對外關系發展以及援助救助方面的影響尤為深遠。在我國金融經濟快速發展并得到世界關注與認可的同時,金融信息服務企業的健全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急需培育自己的金融信息服務企業,通過輿論咨詢和預期導向的市場平臺,為我國經濟改革和金融開放提供具備支持性、保障性以及借鑒性的咨詢服務和信息指引。其意義并非僅是一種簡單的輿論工具,還意味著進一步增強國際話語權與國際競爭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V综合色|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青青草成人在线|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播放|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69|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欧美成人高清WW| 久久成人免费播放网站|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天天摸天天碰成人免费视频|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成人性生交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