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西風殘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秋風習習、五谷豐登、秋陽杲杲、金桂飄香、社燕秋鴻
3、雁過留聲、金風颯颯、一葉知秋、秋月寒江、春秋鼎盛
4、秋行夏令、望秋先零、春去秋來、稻谷飄香、華星秋月
5、一日三秋、西風殘照、落葉知秋、寒蟬凄切、琨玉秋霜
【秋色宜人】
解釋:秋天的景色非常美麗,讓人看了心曠神怡。
【草木黃落】
出處:《漢武·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解釋:秋天以到,因草木的葉子呈枯黃而掉落。
【橙黃桔綠】
出處:宋·蘇軾《贈劉景文》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
解釋:橙子黃熟,桔子還綠。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春華秋實】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邢颙傳》:“(君侯)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
解釋:華:古同“花”。一、春天耕種,秋天收獲。比喻事物的因果關系。二、比喻文采與德行。多指因學識淵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潔。三、此詞現也用作指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變遷。
【秋高氣爽】
出處:唐·杜甫《崔氏東山草堂》詩:“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
解釋:形容秋天晴空萬里,天氣涼爽。
【天高氣爽】
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楔子:“今日天高氣爽,眾頭目每向沙堤射獵一番。”
解釋:形容秋天天空高遠明朗、氣候涼爽宜人。
【一葉知秋】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解釋: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落葉知秋】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葉落知秋,舉一明三。”
解釋:看到樹葉落,便知秋天到來。比喻從細微的變化可以推測事物的發展趨向。
【春花秋月】
出處:南唐·李煜《虞美人》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解釋: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蘭秋菊】
出處:《楚辭·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解釋:春天的蘭花,秋天的。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春來秋去】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山坡羊》:“春來秋去泉東瀉,芳顏不似前瀟灑。”
解釋:春天到來,秋天過去。形容歲月流逝。
【春去秋來】
出處:明·劉基《大堤曲》:“春去秋來年復年,生歌死哭長相守。”
解釋: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春生秋殺】
出處:唐·白居易《賀殺賊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臨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載之德,順春生秋殺之令。”
解釋:春天萬物萌生,秋天萬物凋零。
【望秋先零】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松柏之姿,經霜猶茂。臣蒲柳之質,望秋先零,受命之異也。”
解釋:零,凋零。望見秋天將到就先凋零了。比喻體質弱,經不起風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望秋先隕】
出處:宋·沈括《夢溪筆談·采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凋;并、汾喬木,望秋先隕;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
解釋:指草木將近秋天即敗落凋零。也比喻未老先衰。
【西風殘照】
出處:唐·李白《憶秦娥》詞:“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解釋:秋天的風,落日的光。比喻衰敗沒落的景象。多用來襯托國家的殘破和心境的凄涼。
【西風落葉】
出處:唐·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解釋: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趨衰落。
【西風斜陽】
出處: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三折:“則你那路途迢遙,趁西風斜陽古道。”
解釋:形容秋天傍晚的景象。
【平分秋色】
出處:唐·韓愈《昌黎集·卷二·合江亭》詩:“窮秋感平分,新月憐半破。”
解釋: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晝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這一天。比喻雙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九春三秋】
出處:清·周亮《書影》卷四:“九春三秋,天景清麗。”
解釋:九春,春季共九十天,故稱“九春”;三秋:秀季三個月,故稱“三秋”。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時光。
【金風送爽】
出處:魯迅《孔誕祝圣言感》:“金風送爽,涼露驚秋。”
解釋:金風,指秋天的風。古時以陰陽五行解釋季節,秋為金。秋風帶來了涼意。
【金風玉露】
出處:唐·李商隱《辛未七夕》詩“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解釋:泛指秋天的景物,比喻人事間可貴且短暫的事物,多用于描寫愛情男女相短暫相逢時光的彌足珍貴。
【秋月如珪】
出處:南朝·梁·江淹《別賦》:“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陰往來。”
解釋: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樣的皎潔、晶瑩。
【人似秋鴻】
出處:宋·蘇軾《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了無痕。”
解釋:鴻,大雁。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樣。比喻朋友間守信用,就像鴻雁每年秋天按時從北方飛到南方那樣。
【肅殺之氣】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六:“肅殺之氣,亦只是生氣?”
解釋:酷烈肅索的秋氣。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氣氛。
【蒲柳之質】
《題御城寺壁》:一徑埋云草樹荒,石麟蒼蘚臥田桑。漢家陵闕今何在?洛水嵩山滿夕陽!
御城,此指洛陽。自周以來,先后有九個王朝建都于此。石麟,石雕麒麟塑像。田桑,田野。漢家陵闕,此指東漢皇帝的陵墓。闕,墓道外所立的石牌坊。洛水,指流經洛陽的洛河。嵩山,五岳之中岳,在洛陽東南登封縣境內。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小詩。抒發了詩人對歷史興廢的深沉感慨。
記憶。
你真望著我呢,年輕的朋友—雖然,你與我并沒有促膝而對,可我覺得出,你正望著我的額頭、鬢角,端詳著歲月留在那上面的痕跡······
你的眼睛仿佛正在詢問我:“記憶,是什么?”
哦,關于記憶,該說些什么呢?
醫學家說:“健忘癥是大腦走向衰亡的征兆。”
道德家說:“忘恩是負義之母。”
而革命家卻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兒童說:“沒有你便沒有樂趣。”
成人說:“有了你就有了悲劇,沒有你不會完美,有了你世界不在完美
看完這些,我想到記憶是享受,是回味,像老鷹抓小雞的游戲。【此話是本人的隨感而發】
追憶。
沒有回憶的人是殘缺的人,干干巴巴的人;人類和個人從本質上說都是歷史的。回憶就是個人的歷史意識活動。沒有這種活動的人,甚至無法欣賞許多文學藝術作品,更談不上去從事文學藝術創作。
追憶往事就其本質來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它們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來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
至于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在本質上也是幻想,也是夢。
沒有希望的人,就是絕望的人,就是死氣沉沉、沒有生氣的人。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憶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細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紅血球;是一個生命力旺盛的標志之一。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滿希望的人。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貝多芬就是在滿腦子的創作計劃中溘然長逝的。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回球追求。
2、暗送秋波:舊時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凈的水波一樣。指暗中眉目傳情。
3、金風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4、蟬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見聞不廣。
5、落葉知秋:指見到落地的黃葉,知道已經是秋天快到了。
6、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7、春蘭秋菊:春天的蘭花,秋天的。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8、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9、盈盈秋水: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凈的水波一樣。形容女子眼神飽含感情。
10、望秋先零:零:凋零。望見秋天將到就先凋零了。比喻體質弱,經不起風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11、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2、一葉知秋: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13、秋毫之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的尖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的地方。
14、秋毫不犯: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5、臨去秋波: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臨走時的回眸一盼。形容別情依依。
16、西風落葉: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趨衰落。
17、橙黃桔綠:橙子黃熟,桔子還綠。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18、西風殘照:秋天的風,落日的光。比喻衰敗沒落的景象。多用來襯托國家的殘破和心境的凄涼。”
19、秋毫無犯: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20、春去秋來: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21、春蛙秋蟬:春天蛙叫,秋天蟬鳴。比喻喧鬧夸張、空洞無物的言談。
22、蒲柳之質:蒲柳:水楊,秋天凋謝早。多用來比喻身體衰弱或未老先衰。
23、春生秋殺:春天萬物萌生,秋天萬物凋零。
24、葉落知秋:看到樹葉落,便知秋天到來。比喻從細微的變化可以推測事物的發展趨向。
25、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26、秋荼密網: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網眼細密的魚網。比喻刑罰繁苛。
27、秋風掃落葉:秋天的大風把落葉一掃而光。比喻強大的力量迅速而輕易地把腐朽衰敗的事物掃除光。
一個濕漉漉的情節,正在三月青綠的油紙傘下,不知該何去何從。
巷口,一樹桃花落滿了我逝去的青春,我知道,我的秘密終將會把一個季節所覆蓋,它既憂傷也浪漫!
傾瀉于月下的琴聲,在隔世的錯覺里洞穿了秋夜。
我的詩情畫意一直都停在紅藕香殘的境界,滿是梧桐的寂寞,你躲在月亮后面,看我,在淺粉落英里蓋住了層疊的思念。
我捧回水湄遺落的花香,將它刻進骨頭。
絕色桃花被釀成了美酒,一杯杯飲下,又從眼睛里流出。
被一再追問的往事散入煙塵,在舉杯邀月的瞬間,將影子投在多情的江南。
一座血脈相連的石橋。
對岸,是冰雪融化的春天。亭臺舊榭,畫舫水畔,一個嫵媚的女子,且等你來,為她描眉染黛。
(二)
我唐朝的煙花在古道上荒蕪,詩句中破塵而出的花魂,穿過似血的殘陽,在千萬個輪回里飄零。
要逃回春天的七月,還在竊竊私語。
一頁長亭,本就不該有的動人,被定格在比霎那更短的細節里。
從黃昏到黑夜,花開花落被寫成了夢的詩墻,我順著青苔的路徑,追逐著那些風花雪月的日子。
在夜雨敲窗之前,昏黃的燭火營造了一簾螢夢,藕花深處的嬌羞被寫進一闋新詞,撿起的往事,溫柔同南方飄來的憂郁一起淅瀝。
凋零的前生在來世的路上。
一影卷簾的綽影,在夢谷中輕步。
我在青磚灰瓦中呼喚你。
倚門回望,應有綠肥紅瘦。
(三)
或走或回眸,都應迎風而行。
我鐘情的馬蹄,對著落日,正在尋一處可以醉臥的紅塵。
彼岸,江楓漁火點燃了那根流淚的紅燭,一滴一滴里,我又想起了昨夜的月光。
共話西窗的雨聲,敲擊著與子偕老的音節。
沉溺的斷痕,迷戀著遙不可及的前世。
古老的諾言,相見的神話,我張望著你的籬墻茅舍。
陌上寒煙,一日千還。
萍與水邂逅。
桃樹上的情節,消逝成一個久遠的夢。
“一江春水向東流”。
(四)
我淡香的水墨里,全是你的萬里江山。
無物似情濃的詞句,滿是為你預存的風景。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你若是那帳前的布衣,我定要借一束月光泅渡烏江。
三尺青鋒,霓裳華麗,君自逍遙,我自逍遙!
南方的雨巷,北國的女子。
那些與愛有關的情境,在白露蒹葭時,已將袖底深藏不露的暗香搖落。
水一方的佳人,只是你的往事。
春未暖,花先落。
一只莊周的蝴蝶,在西風殘照里纏綿。
(五)
春光之外,誰用柔情,體會著塵世的凄愴?
哀婉凄美的難依難舍,我的心已不能再靜若止水。
亦山亦水的王朝,隔著隔世的默契。
我用風煙的畫筆寫下你的名字。
一行雁字將錦書遙寄,一個章節,卻離天涯跟你越來越遙遠。
曉月、深秋。
蔣勛在談到宋朝可愛處時講:“‘西風殘照,漢家凌闕’可以是一種美,宋代畫家畫的一片葉子上的草蟲,也可以是一種美。”于是我想象,當你站在這幅畫前,便會不由自主地注視著這只蚱蜢。你感受到炎炎夏日里,蟲豸鳴聲四起,一只蚱蜢跳上一只瓜,繼而一片葉,它恍然間停止了鳴聲,在個人的寂靜中聽著四方草野的禪。而你置身于這樣的美麗里,與它渾然一體。
繼而蟲豸不再是蚱蜢的符號,“小”不再是微乎其微的概稱。一只蚱蜢,乃至一切細微的生命,都永恒地濃縮了生命的真諦。當你在偌大深邃的森林中俯身嗅一滴晨露,當你在滾滾奔騰的江濤旁伸手撫一株綠草,當你在任何洶涌的災難里,凝視某一張面孔的情感,實際上,你悄然窺探了橫亙古今的完整生命的模樣。你看到的,不只是“小”,不只是“”,而是“小”與“個”里,對一切“大”與“群”的注解。因此我一直深信,沒有一個細微的生命僅僅是孑然一身。
以小見大,絕不僅僅是現實理性,它還存在于個人的感性追求里,蘊藏著他觀察和感知世界的崇高的個人理念。善于從生活中窺見小與個的美,與其說只體現于宋朝的心理,毋寧說是一種人生態度。一個懂得欣賞這種細微生命的人,他一定懷有對一切生命的鐘情,對生命里理想之美的追求,他孜孜不倦地探求某種“小”,好讓它與自己的生命意義相互印證。在蘇軾的一首五言詩里,簾卷以盼乳燕,窗開而送癡蠅,常滅燈以消蛾撲火之痛,竊竊如灰鼠,更是留糧慰藉。他的眼里,不攬括那群燕眾蛾,因為他能在昏黃的燭火中,細思渺小生命的喜怒哀樂,將自己的細膩,切身于對細微之物的審慎之愛。擁有這樣人生態度的人,常常能賞味常人所不識,收獲更大意義上的人生體悟,因此便見深于他的思想。
所有執著于細微的情感,總在冥冥之中連結生命的所有片段。透過孤漏,往往能看見更遠。我們知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因此我們更加希望透過個人、個物、個中的“小”來徹悟真正意義上的廣大。
從重點字詞處設置對詩歌中重點字詞的理解,是詩歌鑒賞的第一步,只有正確理解字詞,才能準確鑒賞詩歌。因此,重點字詞成為題點設置的一個內容。閱讀唐代嚴維的詩《丹陽送韋參軍》,選出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丹陽國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A作者在詩中用一“秋”字,主要是為了交代送別友人的季節。
B“江南”、“江北”在詩中有照應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傳達出思念之神態。
C第四句寫望中所見,給人以寂寞、空虛、孤獨的感覺,“水悠悠”暗含著無限的思想。
D作者將對友人的真摯感情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言有盡而意無窮。
[解題導引]這首詩,寫作者送別韋參軍的情景,表現了詩人與參軍之間的真摯情誼。對詩中“秋”的理解,關系到整首詩的把握和鑒賞。表面上“秋”是寫時令,實際上是表達了當時作者的情緒,作者巧妙地運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說明“愁”,從而表達出作者的千種離情,萬般愁緒。因此,如果認為“秋”字主要是為了交代送別友人的季節,那就錯了。答案應為A。
從關鍵語句處設置讀懂詩句是閱讀鑒賞詩歌的基礎,試題多在關鍵語句處設置題點。閱讀辛棄疾詞《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選出對這首詞的文句解說不恰當的一項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A、“醉里”二句寫了一個夢境,描寫了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抗戰殺敵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動的描寫了將士們在軍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飲場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種樂器,“塞外聲”指雄壯悲涼的軍歌。
C、“了卻”二句描寫戰斗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道出了詞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大業,贏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憐白發生”,抒發了詞人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收復祖國河山的壯志無從實現的悲憤。
[解題導引]首句“醉里挑燈看劍”由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整句是寫念念不忘報國。“夢回吹角連營”,是寫拂曉醒來時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也不是寫夢境。而且,這兩句也并沒有寫到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抗戰殺敵的情形。答案是A。
從意象上設置意象是寄托詩人情感,構成詩歌意境的客觀物象。如果要理解詩中蘊涵的情感,參透詩的意境,那就必須先把握意象。對下面這首《》詩分析不確切的一項是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A、第一句寫從秋菊圍著房舍,仿佛是陶淵明的家。
B、第二句表現了詩人賞菊入迷、留戀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寫轉入議論,突出渲染了的高潔氣質。
D、全詩用語平易,沒有刻意求工,卻含義雋永,極富藝術感染力。
[解題導引]在人們的思維定勢中,一談到,就想到它的高潔氣質。但本詩作者之所以喜愛,是因為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謝,“此花開盡更無花”,與高潔的氣質無關。因此,如果對這一意象的理解出現偏差,就會導致誤選。答案是C。
從感情的角度設置感情之于詩,如血液之于人體,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詩歌的生命。鑒賞詩歌就應當從詩歌的意象出發,仔細體味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的情感。對[甲][乙]兩首詞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甲]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乙]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A、從詞中所寫的人物來看,甲詞所寫的一是一位思婦——秦娥;乙詞中沒有人物姓名,沒有人物活動,是一首寫景詞。
B、從時令上看,兩詞均描繪了秋季景物。
C、兩詞均以借景抒情之筆收束,均是借對夕陽下景物的描繪來抒發一種悲壯豪邁之情。
D、兩詞結尾均具博大蒼涼之氣,但前者略顯傷感,后者則透露出昂揚豪邁的英雄氣概。
[解題導引][甲]詞作者傳為李白,從詩中意象看,體現了博大的盛唐氣象,同時也給人一種蒼涼之感,但仔細體味那幽怨的簫聲、秦樓的冷月及西風殘照的漢家陵闕,又無不給人一種惆悵空寂的傷懷之痛。[乙]詞作者是偉人,從凜冽的西風、雁叫的長空、如鐵的雄關、如海的蒼山、如血的殘陽中,分明感到詞中所抒發的是戰士那種昂揚、悲壯、豪邁之情。答案為D。另外,[甲]詞是一首敘事詞,寫的是冬景;[乙]詞沒有抒發豪邁之情。據此排除前三項。
從意境上設置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聯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古人創作詩歌,十分重視詩歌的意境,把意境的優劣作為評判詩的重要標準。鑒賞詩歌就應當能夠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意象,進入到意境中,去領略詩歌的意境美。杜甫的詩《漫成一首》分別寫了月、燈、鷺、魚四景,四景又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詩中與此相同的一首是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A、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門徑俯清溪,茅檐古木齊。紅塵飄不到,時有水禽啼。
C、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D、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解題導引]備選的四個答案中,只有C項詩的意境由四景組成,即“江山”、“花草”、“燕子”、“鴛鴦”。所以,答案選C。
從風格上設置風格是詩人在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不同的詩人有不同風格,同一位詩人在不同作品或不同的創作時期所表現出來的風格也不盡相同。因此,鑒賞詩歌不能不了解詩人的創作風格。對辛棄疾詞《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見例2)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詞結構布局奇變,打破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寫法,把上下兩片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過片(下片的開頭)內容不變。前九句為一意,末了“可憐白發生”一句另起一意;前九句是想象中的軍容和雄心,末句卻是現實情況。
B、“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連用兩個比喻,生動的描寫了抗金的驚險激烈的戰斗場面,十分振奮人心。
C、這首詞詞題是“壯語”,前九句雄姿英發,堪稱壯語,而末句卻是感情大轉折,使全首詞變得低沉凄涼,一變而為婉約派的風格。
D、尾句是寫現實生活,與前文的想象之辭形成強烈對比,揭示了現實與理想的大矛盾。
[解題導引]這首詞和辛棄疾的其他詞一樣,格調是豪邁高昂的。末句是對前九句的大轉折,使全詞頓生悲壯之氣,并且一轉折即結束,文筆很是矯健有力,其聲調、色彩與婉約派的作品完全不同。這種藝術手法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本題答案是C。
從表達技巧上設置古代詩歌十分講究表達技巧,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是詩歌鑒賞的重要內容。對李清照《如夢令》一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實際指的是消不盡的傷感和煩悶情緒。
B、“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和“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對春光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
D、這首詞從一般敘述,轉入到一問一答,然后是設問和慨嘆,層層拓展、深入。
[解題導引]這首詞揭示了作者對大自然變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關懷,內容曲折而含蓄,筆調跌宕而有致,在與侍女的一問一答之間委婉含蓄的流露出惜春的情愫,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因此答案為C。
從用典處設置在我國的古代詩詞典中,經常出現一些典故,運用典故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對于鑒賞者來說,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義,就不能很好的讀懂這些詩歌,更談不上鑒賞。對《出塞》一詩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A、首句運用互文見義的寫法寫詩人由眼前的“明月”和“關”聯想到秦漢兩代曾經有效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B、二句寫外族入侵,戰士們因抵御外侮而長期不能歸還。
C、三、四句借用飛將軍李陵的典故,對當時領兵遠征的主將進行了贊揚。
D、這首詩的情緒悲壯而不凄涼,明暢而不淺露,慷慨而又含蓄,體現了王昌齡七言絕句所特有的風格。
[解題導引]《史記·李將軍傳》中說:“(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清人沈德潛認為這首詩“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這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飛將軍李廣的典故,對當時領兵遠征的主將進行了批評答案是C。
從節奏方面設置詩歌是一種富有音樂性的語言藝術,我國的古代詩歌非常重視節奏和韻律。把握詩歌的節奏,進行誦讀,對于我們鑒賞詩歌有著很大的幫助。對王維《山居秋暝》的詩句,誦讀節奏劃分不恰當一項是
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間/照竹喧/歸浣/女隨意/春芳/歇
關鍵詞:比喻;民族特性;喻體;歸化異化
比喻,是語言中使用最廣泛的修辭手法,也是最富有獨特文化色彩的代表。德國著名語言學者繆勒認為:比喻是人類語言中一種最有力的手段,沒有比喻,語言的發展就不可想象。英漢語言中,比喻現象無處不在。通過比喻,陌生的事物變得親切熟悉,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具體。然而,由于英漢民族產生、發展的歷史不盡相同,更由于各民族生存環境、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的差異,用作比喻的喻體也就千差萬別。
一、比喻的民族特性及差異
1.地理環境與生產文化的差異。中國地處大陸,耕地廣博,農耕文化占據重要地位。因此,漢語中多以農耕設喻。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拔苗助長;瑞雪兆豐年。”而英國為島國,面積較小,不適宜農耕,海洋在英民族生活中自古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英語中多以漁獵、航海設喻。例如:“drink like a fish(大口喝); to sink or swim(不論成敗)。”
2.思維方式與心理因素的差異。由于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思維模式不同,對相同事物或現象的理解有時候會截然相反。例如對于相同自然想象的理解和認知,“west wind”對于英國人和“西風”對于中國人所產生的聯想是截然不同的。英國大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就對west wind 進行了高度的贊揚,把它比作希望和力量的象征。詩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已廣為流傳。然而,“西風”這一英國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在漢語中卻成為了凄涼、蕭條的代名詞。如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寫道:“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李白在《憶秦娥》中寫道:“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在這些詩句中,“西風”都被賦以悲涼的喻意。
3.、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的差異。由于各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發展道路,語言中也會相應地出現一些鮮活生動的比喻。例如中國俗語中的“借花獻佛、不看僧面看佛面、臨時抱佛腳”等,皆以佛設喻,出自歷史悠久的佛家文化。成語“洛陽紙貴”源出歷史典故,比喻杰出作品風行一時,深受喜愛的場面。英語中的“swan song”(直譯為:天鵝的歌聲)源于歷史傳說,傳說天鵝在臨死前會唱出最優美動聽的歌聲,于是人們就用“swan song”來比喻偉大詩人,音樂家等的最后作品,即為“絕唱”。
4.日常生活與習俗的差異。在西方國家,面包與黃油是最具代表性的主食,于是就出現了習語“bread buttered on both sides”(直譯為:兩面都涂滿黃油的面包),用來比喻舒適的生活。而對于歷來以米飯與面食作為主食漢民族,其比喻意義就難以理解。中國文化中,中華民族對龍喜愛有加,奉為神靈,并自稱是龍的傳人,而在英語中,龍(dragon)常與邪惡兇殘的猛獸魔鬼相聯系。更有趣的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動物狗在英語中備受寵愛,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相關的褒義習語中,如:lucky dog(幸運兒)。而在中國文化中,狗的地位卻似乎無比卑微,出現于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大量貶義詞中。
二、比喻意義的互譯及技巧
英漢比喻的互譯,應以比喻內容為基礎,充分理解其內在的文化因素,發揮比喻美的真正所在,同時致力于形式表現,盡可能做到“形神兼備”。德國語言學家馬赫提出,翻譯有兩種途徑:一是盡可能地不擾亂原作者的安寧,讓讀者去接近作者;一是盡可能地不擾亂讀者的安寧,讓作者去接近讀者。這就是翻譯界歸化異化的最早設想,其實歸化也好,異化也罷,都要兼顧語言與文化兩個層面,避免出現詞不達意,文化確失。
1.保留喻體,再現原文。雖然中英兩國相隔甚遠,但人類的共性使語言中仍然出項大量喻體相同的比喻。互譯時就可保留原來的喻體,重現原文風貌,用適當的手法增強譯文的表現力。例如:狼的兇殘和羊的善良是被中英兩國人民共同接受的,于是“披著羊皮的狼”就可以直接譯為: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再如:英語中用鸚鵡比喻機械模仿,人云亦云。漢語可直接譯為“鸚鵡學舌”,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忠實地再現原文的生動風格。
2.轉換喻體,使之歸化。由于比喻的民族特性差異,并非所有喻體都可以保留,當出現喻體錯位時,就需要轉換喻體,使之符合譯入語習慣,引起讀者相同的感情或聯想,達到同樣的審美效果。例如:在形容一個人能說會道,善于言辭時,漢語中常用“說得天花亂墜”來表達。較為形象的譯文是:“talk the back leg off a donkey”(說掉驢的一只后腳)。原文和譯文同樣是對說服力的形象比喻,喻體不同,但是卻收到了異曲同工之效。又如:英語習語“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鱷魚眼淚)”用來形容假慈悲,可翻譯為漢語諺語:貓哭耗子。同樣是掉淚,采用的哭的主體不同,卻達到了文化對等。同樣,“like a duck to water”不宜直譯成“如鴨得水”,應根據漢語習慣,譯成“如魚得水”。
3.放棄設喻,功能對等。當一種語言中用作喻體的事物在另一種語言中不用作類似比喻,且無法找到相似喻體套用時,就出現了喻體空缺。互譯時只好放棄原有比喻,采用意譯。這時原文的感染力就會削弱,就要借助其他手段來彌補損失的美感,尋求最大程度的功能對等。例如:“The ship plows the sea.”可譯為:船在乘風破浪地前進。原文中plow比喻的是船像犁鏵翻土似的翻起浪花在海上前進,譯文用“乘風破浪”代替,四字成語簡潔有力,讀者同樣可以感受到前進的氣勢。有時為了保存原文的異國情調而采用注釋法,不但豐富了譯文的語言文化,而且帶給讀者新穎的背景信息。例如:“Religion,like a phoenix,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可譯為:宗教就像傳說中的鳳凰一樣,在戰爭的灰燼中又復活了。(注:在西方文化中,鳳凰象征死而復生,永生、完美之物)。西方文化中,鳳凰的比喻意譯源于埃及神話,在神話中鳳凰每五百年自焚一次,又在灰燼中重生。在翻譯時,加上注釋能使漢語讀者更清楚地理解這一動物詞在西方文化中的獨特含義。
進行翻譯時,要盡可能全面地掌握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特別是差異現象,靈活機動地選用以上各種翻譯技巧。屬于可譯范疇的比喻意義,一般可以直譯,但要注意體會原文的語氣態度,弄清褒貶,避免理解失誤。不可譯的范疇,大多能體現濃重的地方色彩或是帶有典故涵義,可以綜合運用直譯、意譯或是注釋的手段,既能保持原文風格,又能使讀者易于接受。另外,還應注意原文與譯文的嚴格對等,避免產生文化增添或文化缺失。
比喻是日常生活及文藝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表達手段,更能充分展現各民族的千差萬別的文化特性。由于比喻鮮明的民族性,翻譯時要充分認識到背后隱藏的文化因素。無論采取哪一種翻譯方法,譯者都要掌握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既要盡可能體現源語風格,又要選取合適喻體使譯語讀者容易接受,正確地傳達出原文的內容與神韻,最大限度實現翻譯的信、達、雅,增進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納成倉.英漢比喻習語的喻體異同及其翻譯方法[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0,(2).
[2] 陳莉穎,陳國亭.論譯語缺失度與對策[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
[3] 孫麗元.從喻體和喻義看英漢比喻的文化差異[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