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孟浩然簡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音樂文化;美
“藝術歌曲”一詞源于西方,是聲樂歌曲體裁的一種。最初源于歐洲德奧地區,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這種聲樂體裁傳入我國,它以我國古詩詞為本體,融入現代作曲技法與傳統戲曲音樂、五聲調式等音樂元素從而形成了藝術價值極高且具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特色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是語言藝術詩歌與表情藝術音樂的完美結合。
一、詩詞韻律美
唐代歷來有“大唐詩國”的美譽,是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高峰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詩歌藝術最為繁榮的一個階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由盛唐“詩仙”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是一首近體七言絕句詩。
此詩作于開元盛世公元728年春,此年的李白只過加冠之年,正值年輕之際(27歲),在武昌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去廣陵(今江蘇揚州)時而作此詩。全詩言簡意賅28字凝聚了大自然的風光美景與詩人的離別情愁,詩歌中蘊含了詩詞美、音韻美、格律美、中和美、氣韻美、意境美等,這些也是我國文化內涵的一種重要表現。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由作曲家劉文金根據李白同名詩改編而成,該曲整體曲調風格講究簡、空、靈,多方位體現了我國古典哲學思想與傳統審美觀念。
詩首句“故人西辭黃鶴樓”表明離別地點為長江邊的黃鶴樓,所辭故人則是孟浩然。該句詩人簡明交代了地點、人物、事件,看似簡短的七字中也帶有詩人的一種心境。黃鶴樓也位于長江邊,而此句詩人選擇地點用黃鶴樓而不是長江邊或者其他地名,顯然黃鶴的意境美更強,同時也表達了詩人李白對好友孟浩然此行如駕鶴仙人般自在的羨慕之情,體現了中國音樂文化中的“簡”“靈”,追求意境之美。
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描繪離別地的景色和目的地。中國古代文人向來偏愛描繪自然之景,情景交融,是我國音樂極其重要的表現手法與審美追求。在繁花似錦的暮春三月友人要順流而下去揚州,在唐朝揚州是一個繁華的大城市,此時長江邊春色如畫,詩人看似寫景,其實詩人含蓄地表達了對友人此行的羨慕之情,同時美景與自己心中的憂情對比,但憂而不傷,體現了中國傳統“中和”的思想,強調心性感悟。
第三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描繪離別后的情景,送行后友人的帆船越來越遠,最后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個“孤”字點出詩人心情,詩人的不舍之情就如友人漸行漸遠的船被越拉越遠,我們仿佛可以感受到“船”與“情”在慢慢流動,遠近流動之間體現了中國古典藝術中的“氣韻”美。
詩尾句“唯見長江天際流”繼續寫景抒情。友人的船走遠后,詩人仍在江邊,不舍離去,看著長江之水在天邊處奔流而去。詩的末句本應該是情感抒發最為直接強烈的地方,而此處詩人并沒有這樣處理,而是以情馭景,用“長江天際”描繪出一幅廣闊的遠景畫面,看似留有空白沒有具體抒情,實則營造出了含蓄悠遠的意境感。
在整首詩中,詩人沒有直接的表達情感,而是將自然與情感結合,這體現了詩人李白“崇尚自然之美,強調真實情感和自然天成的意境,提倡清真”。1這也是我國文化內涵“寫意”的特點。
總的來說,我國詩歌講究格律音韻。在古代有四聲:平、上、去、入,而在現在的普通話中沒有入聲,所以分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陰平與陽平為“平”,上聲、去聲、入聲為“仄”,整首詩的平仄定格為:“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該詩為仄起入韻式,押平聲韻,第一、二、四句的尾字都押韻在“U”上,分別是:樓、州、流。平仄是運用漢語的四聲使語句抑揚頓挫,所以詩詞本身也具有朗誦性和歌詠性。
二、曲調結構美
我國著名作曲家劉文金先生在他中老年時期創作了古詩詞藝術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該聲樂作品曲調韻味悠長,沉淀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且影響深遠。
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旋律采用我國傳統五聲音階調式,整首歌曲為D宮七聲調式。歌曲奏吟誦性強,節奏型多樣,運用了較多的連線與自由延長等,增強了樂句詩歌的吟誦感與律動感。并且每一個樂句都運用了前倚音或波音等裝飾音,加強了韻味感,使得曲調富有傳統民族音樂感。全曲字少音多,融入了戲曲中“一字多音”元素。
全曲速度變化多樣,歌曲開頭引子部分為自由漸快的散板,由連續不斷的一長串前倚音引入,緊接著是緊密震音和琶音,如行云流水般一瀉而出,然后由節奏較稀疏的四分音符放慢速度,最后自由延長。這些節奏型都極具有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特色,歌曲在引子部分就自然的營造了一種古韻優雅的氛圍。
在散板形式的前奏后緊接著進入了樂曲第一句,此句節奏上延續引子的散板風格,起音為波音,節奏上繼續運用前倚音、三連音,增強曲調的婉轉與韻味,結束在A徵音上。值得一提的是“辭”字雖然只有一拍的時值,但作曲家在用音方面特別講究,此處并沒有延長音的時值,但音樂效果并沒有減弱,反而增強,瞬間將聽眾情緒集中,為后面抒情段落的釋放做鋪墊。
第二個樂句節奏由散板轉為速度適中的慢板,節拍為歸整的4/4拍,音程之間跳度不大,在三度以內,最后結束在升F角音。在這一樂句中,有兩處休止的地方,運用得恰到好處,增強樂句抑揚頓挫之感。
第三個樂句音高由低往高,音程跳度相比前面幾句加大,“遠”字運用一字多音,有突出強調作用,也表達了詩人的不舍之情。此句為下句的推向起了鋪墊作用,最后結束在B羽音。
第四個樂句出現了整曲最高音G音,將歌曲推向整段的,也突出了詩人對友人此行的羨慕與不舍之情。最后一個“流”字拖了四拍的音高,然后結束在升F角音上。
最后一個樂句前面沒有間奏,緊接第四樂句,此樂句重復上一句歌詞,旋律節奏歸整,此句結束音不同于前四句都是結束在中低音上,最后結束在主音D宮上。
接下來一段是重復上段詩詞,速度上比前段較快,旋律上音較密,每一個樂句都結束在不同的音上,第一句落在B羽音,第二句落在D宮音,第三句落在升F角音,第四句落在的兩個“流”字分別落在E商音與升F角音,最后結束句減弱,結束在主音D宮音上。樂句在調式的整體安排上錯落有致,不單調,整體曲式結構歸整。
全曲篇幅不長,但整個旋律總體來說是如詩一般富有意境,讓人回味悠長,旋律與詩的結合恰當。
我國古詩詞藝術隨著時代沉淀至今,經過我國現代作曲家二度創作,更是錦上添花,再度完美詮釋了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美。
【參考文獻】
[1]李西林.唐代音樂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
一、畫面呈現,有“想”而讀
蘇教版語文教材每篇課文都配有聯系密切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畫面充滿童趣,而且色彩鮮艷,讓人賞心悅目。借助電教手段,如制作課件,適時運用插圖配合朗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畫面產生喜愛之情,激發朗讀的欲望,從而收到良好的朗讀效果。
請看《江雪》這首古詩的教學。
師:(出示畫面)面對這樣的畫面,你有什么疑問?
生: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難道他不怕冷嗎?
師:請大家大膽地設想一下原因。
生:因為家里窮,他以捕魚為生。
生:可能老翁想鳥都飛完了,這下沒人和自己搶了。
生:老翁想獨自享受這一份清靜。
……
師:看來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種比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讓我們看一看柳宗元的簡介。(出示簡介)
師:現在你比較贊同哪一種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我感到詩人是在借這個“蓑笠翁”表達自己孤傲的心情。
師:作者那種孤傲的心境與此情此景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同學們,看著畫面,你能把此刻的心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試試看。
(生讀略)
詩講究意象,想象豐富,跳躍性比較大,如果理解時僅僅依賴學生的想象和對語言的感受力,學習時比一般文章要困難一些。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利用音樂、圖像等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臺階,以圖畫的展現、音樂的渲染將他們帶入情境,一步一步走入詩中,讀詩、聯想、悟情。
二、語境渲染,有“情”而讀
在初學課文時,學生由于認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差異,朗讀時難免把握不好文章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兩條視線讀書:一條是生理視線,即眼睛的視線;一條是心理視線,即心靈的視線。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把符號、語音、意義、表象等有機結合,使語言文字所表述的內容在朗讀中融合成完整、連續的生活畫卷,在頭腦中活動起來。在教學古詩《春日偶成》時,我引導學生在創設的具體語境中朗讀。
師:欣賞到這么美的景致,你高興嗎?讓我們一起贊美這美好的春光吧。(生齊讀第一、二句)
師:詩人每日埋頭書卷,在翰墨飄香里尋章摘句,難得有空閑欣賞這春意盎然的景物,讓我們帶著愉悅的心情再觀賞這明麗的春色。(生齊讀第一、二句)
師:詩人忙于做學問,從來沒有發現春天是這樣美好,他可能一路走來,拈著胡須,笑意盈盈。還可能引吭高歌——(生齊讀第一、二句)
……
師:這首詩第一、二句寫景,第三、四句抒情,表現了詩人內心獨有的快樂。用上一句老話來評價,這便是情景交融!
這一教學片段由景到樂,描繪了詩人穿行在美麗的鮮花、柳樹叢中的景象,表現了詩人陶醉在大好春光之中,繼而由景生情。最后教師總結歸納出“情景交融”,學生對整首詩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在品讀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扣住“樂”字感受詩人當時的情緒,有情感地朗讀。
三、情感升華,有“感”而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闡明了反復閱讀的重要性。小學生的認識和情感水平決定了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因此,教師在指導古詩朗讀時要把朗讀與理解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在朗讀中做到眼到、口到并不困難,而要達到心到則不容易。這就需要教師巧妙指點。如教《黃鶴樓送別》文,我是這樣設計的:岸邊楊柳依依,目送孟浩然的船越去越遠,煙花含情,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吟出一首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到這兒,這首詩的意思大家懂了嗎?說說對詩句的理解。學生交流后,又問:“老師有個疑惑,長江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尤其在古代,為何詩中寫江面只有一孤帆呢?當學生明白了孤帆包含了詩人對孟浩然的深情后,再讓他們在配樂中讀讀這首詩。
1、學習詩歌朗讀的節奏,朗讀與背誦前兩首詩。
2、體味分析兩首詩的意蘊,體會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學習詩人豁達的心胸和對友情的珍惜。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預習指導:
1.自讀五首詩,自己解決生字詞,初步解決節奏的問題。
2.盡量能背誦,至少熟讀。
〖教學過程
[三分鐘演講]內容以心里話為主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由學生自由說出學過的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詩,教師做簡要總結:我國古代描寫很多寫朋友之間親密友情的詩歌,而且非常優秀,至今仍然是人們交友的一筆寶貴財富。今天先來學習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簡要介紹王勃,側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抽三個學生試讀,教師糾正(注意節奏)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齊背。
4、理解詩意:(學生思考后交流,教師抽樣回答:)
A、根據注釋試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達)
C、談談你對“海內存知巳,天涯若比鄰”兩句的體會。(友情)
5、自由發言:學過本詩后你有何感受?(根據學生情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進行一下說話訓練。)
6.小結節奏和押韻。
7.齊背一次結束本詩。
三、學習《黃鶴樓》
1、齊背孟浩然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創設情境,導入 ,簡介崔顥。
2、學生齊讀后教師范讀,抽三個學生讀,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男女分別對背(一方一句)。
4、理解詩意:
1).教師簡析詩的意思,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本詩所寫的景色和作者當時的心情。
(學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優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師針對好的評析。
5、點撥七言絕句的節奏:點到即止,著重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
6.自由發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個字來概括?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總結:此詩寫詩人賭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寫兩首詩:
抽查上黑板寫。由同學批評。
五、布置作業
1、A類:鞏固背誦兩首詩并會默寫名句并抄寫兩詩各二次; 預習下三首。
2、B類:熟練默寫兩首詩。不要有錯誤字。
3、C類:課后練2兩道題。
[說課精要]以誦讀為主,通過反復的朗讀和背誦,來理解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為了訓練優生的賞析能力,同時訓練說話能力,也安排了對詩的感受的分析。
[教學后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五首(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詩歌朗讀的節奏,朗讀與背誦后三首詩。
2、體味分析兩首詩的意蘊,體會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學習詩人對境遇的樂觀理解和憂國的思想。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過程
[三分鐘演講]內容以心里話為主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一學生解釋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含義,由此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二、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簡要介紹劉禹錫,側重于其獨特的思想。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抽三個學生試讀,教師糾正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齊背。(以上注意糾正學生的節奏和讀音)
4、理解詩意:(學生思考后交流,教師抽樣回答:)
A、根據注釋試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談談你對五六兩句的體會。
5、自由發言:學過本詩后你有何感受?(根據學生情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進行一下說話訓練。)
6.小結節奏和押韻。
7.齊背一次結束本詩。
三、學習《泊秦淮》
1、齊讀,創設情境,導入 ,簡介杜牧
2、教師范讀,抽三個學生讀,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男女分別對背(一方一句)。
4、理解詩意:
1).教師簡析詩的意思,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本詩前兩句的寫景和后兩句的敘事。
(學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優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師針對好的評析。
5、點撥七言絕句的節奏:點到即止,著重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
6.自由發言:從本詩中可見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7、總結:
四、學習《夜雨寄北》
1、由學生熟悉的詩句豬八戒的“ 多情自古空余恨 ”(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傷離別)導入 ,創設情境,,簡介李商隱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后抽三個學生讀,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男女分別對背(一方一句)。
4、理解詩意:
1).教師簡析詩的意思,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本詩內容(。
(學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師指導)
2).抽查優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師針對好的評析。
5、點撥七言絕句的節奏:點到即止,著重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
6.自由發言:從本詩中可見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懷人)
7、總結:
五、默寫三首詩:
抽查上黑板寫。由同學批評。
六、布置作業
1、A類:鞏固背誦三首詩并會默寫名句并抄寫三詩各二次,并準備單元測試。
澗戶④寂無人,紛紛⑤開且落。
【注釋】
① 辛夷塢:藍田輞川(今陜西省藍田縣內)的風景勝地,位于王維輞川別墅附近。塢,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塊地方。
② 木末芙蓉花:指辛夷。辛夷,落葉喬木。
③ 萼:花萼,花的組成部分之一,包在花瓣外面,花開時托著花瓣。
④ 澗戶:澗口,山溪口。
⑤ 紛紛:也作“絲絲”。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曾官至尚書右丞。王維精通佛學,詩中常蘊含禪理,人稱“詩佛”。維摩詰乃大乘佛教中的一個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這就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的詩、書、畫都很有名,他也很精通音樂,多才多藝。他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詩、山水詩,還是絕句、律詩,都有膾炙人口的佳篇,其中最能代表他創作特色的是山水田園詩。他的詩空靈淡遠,孟浩然的詩清新自然,二人齊名,合稱“王孟”。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譯文】
枝條頂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綻放出鮮紅的顏色。寂靜的山溝里再沒有別人了,花兒紛紛開放后又片片灑落。
【賞析】
王維晚年因不滿朝政黑暗,先后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和輞川建造別墅,過著亦仕亦隱的生活。這首《辛夷塢》是王維《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貌。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描繪出景物的鮮明形象,還寫出了景物的精神氣質。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想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成績,就必須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全面提升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雖然現階段我國高中古詩詞教學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然而通過分析實際的教學過程,卻仍然能夠發現一系列的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古詩詞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的分析了優化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有效對策,希望能夠為高中古詩詞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高中;古詩詞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34-01
語文教學作為高中教育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包含了豐富的、傳統的古詩詞文化內容。教育者通過加強古詩詞教學力度、優化古詩詞教學水平,能夠有效提升高中學生的文學水平和寫作能力,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亦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近年來,課改力度不斷加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高中教育的水平,然而高中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影響教學水平提升的問題。教教師必須加強對古詩詞教學的深入研究,設計能夠全面提升高中學生鑒賞水平和審美水平的教學方案,全面提升自身的古詩詞教學能力。
一、高中古詩詞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興趣相對較低
在傳統的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占據了教學的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古詩詞知識,單純的通過背誦、記憶來提升古詩詞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在如此條件之下,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不夠深入、透徹,更談不上對古詩詞進行深刻的審美解讀和個性解讀。由于沒有古詩詞學習興趣,部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十分抗拒,為了考試而不得不勉強背誦枯澀難懂的古詩詞。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古詩詞色變”,還有些學生甚至對語文學習產生了厭倦心理。
(二)教學方法較為落后
古詩詞字里行間蘊含著古色古香的文學氣息,因為具有文句變形、表達巧妙、語言凝煉、內容含蓄等特點,古詩詞在表達上往往會出現語義跳躍,這使得古詩詞的語言較為深奧、復雜。如果學生不能結合作者背景、寫作時代以及創作意境來對古詩詞進行全面解讀,很難理解古詩詞所傳達的深刻內涵和情感。隨著高中學生古詩詞學習的不斷深入,常常會遭遇“即使對詞句進行逐詞翻譯卻仍然不能理解古詩句”的問題,古詩詞學習難度的增加無疑對高中教育者的古詩詞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傳統的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當中,部分的教師還習慣于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進行古詩詞教學,由于未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被動學習,想象力、創造力被限制,也很難很好的理解詞句之中所蘊含的靈活氣韻和深刻內涵。
二、優化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不斷強化技法突破
在歷史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習慣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人們很難理解古詩詞的語言和意境。在實際的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深入研究古詩詞教學,對于古詩詞的講解較為淺顯。學生學習也只能通過望文生義的方式來完成古詩詞理解任務,古詩詞錯誤理解問題由此出現。不僅不利于高中學生更好地體會古詩詞中所傳達的意境和情感,同時也不利于培養高中學生的古詩詞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在實際的高中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多樣化的方式來進行古詩詞教學,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所傳達的情感。在古詩詞教學當中加強擬人、互文、用典、比喻、諧音等特殊表達方法的教學力度,從而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古詩詞理解能力。例如,在進行《燕歌行》等的教學時,在對“風塵”、“煙塵”進行講解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刻的認識二者之間存在的語義差別,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呈現“風塵”、“煙塵”景象,還可以引導學生查閱古漢語詞典,從而使學生理解“煙塵”指代的是戰爭;理解“風塵”指代的是戰亂、地位卑微者的生活或是流言蜚語等。
(二)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高中教育者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全面的解讀、學習古詩詞,進而使學生能更加深入、透徹地理解古詩詞。在進行教學之前,教育者可以讓學生自行的查閱相關資料,使學生能夠初步的了解古詩詞所描繪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詩人生平等。然后再選擇恰當的課堂導入,對古詩詞進行由淺入深的解說,在潛移默化的引導下,幫助學生掌握古詩詞的宗旨以及古詩詞字里行間所傳達的寓意和情感。
例如,在進行山水詩教學時,教育者可以對專題內的柳宗元和韋應物的山水詩以及孟浩然和王維的山水詩進行對比,開展對比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中唐和盛唐時期山水詩的特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中唐和盛唐時期的社會環境進行了解,然后通過具體的古詩詞學習使得學生掌握中唐時期柳宗元和韋應物山水詩所傳達出的無奈和低落、體會作者清淡高遠的孤寂意趣;掌握盛唐時期孟浩然和王維的山水詩字里行間所傳達出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喜悅。例如,在進行王維作品《山居秋暝》時,教育者需要加強詩歌特點教學的力度,然后引導學生利用討論、交流等途徑,充分地發揮想象和聯想補充詩歌當中所呈現的意象。當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口述或散文的形式來描述詩歌當中的情景,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山居秋暝的景象。如此一來,不僅使高中學生更好地體會了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深遠意境,更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育的趣味性,教學效果自然能夠盡如人意。
三、結束語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古詩詞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古詩詞的傳承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高中古詩詞教學。在落實教學的過程中,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高中古詩詞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如此,不僅有利于培養高中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還能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孟小蘭.高中古詩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33:24-25.
[2]楊建發.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讀書文摘,2016,08:212-213.
[3]李志鵬.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與對策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46.
摘要:梅花,不僅僅是一種植物,在中國文化中,梅花有太多的內涵。梅花是四君子之一,也是“歲寒三友”之一,在詩中往往別有寄托。梅花傲雪斗霜、品格高潔、氣質孤獨,體味容易寫來難。本文分析了唐詩中寫梅花的大部分詩篇,探索唐詩中梅花氣度和品格的表現手法,梅花意象的象征意義及詩人的情感寄托。有利于我們更深地了解梅花意象的內涵、詩歌的表現手法和詩人的情感世界。
關鍵字:唐詩;梅花;表現手法;寄托
梅花,不僅僅是一種植物,在中國文化中,梅花有太多的內涵。梅花意象的象征意義及詩人的情感寄托。有利于我們更深地了解梅花意象的內涵、詩歌的表現手法和詩人的情感世界。
一 梅花氣格的表現
梅花傲雪斗霜,氣格高潔,在詩詞中大都是如此形象。描寫梅花重點不在于對其醉人馨香、美麗顏色的描繪,而是對其氣格的表現,故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才成為名句?!锻踔狈皆娫挕吩疲壕忧渲镁圃唬骸啊栌皺M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此林和靖《梅花》詩,然而為詠杏與桃李皆可。”東坡曰:“可則可,但恐杏李花不敢承當?!彼悦坊飧褡允敲坊ㄔ娭攸c。
(一)正面描寫的高潔
在風雪里開花,不與群芳爭春,這本身就是一種高潔。故描述花開的一霎那,已足以表現梅花的氣格。那句著名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早梅》,齊己)重點就要在那“一”字。園中有早梅,年例犯寒開。(《早梅》孟浩然)不獨閑花不共時,一株寒艷尚參差。(胡中丞《早梅》)“一”是梅花詩中常出現的數字。
(二)側面描寫的孤獨
梅花寒冬獨放,天下為春,通過與他物的比較更能表現梅花的與眾不同,體現其卓然風姿。與其比較的事物有抽象的“萬木”、“萬物”、“群木”等,又有具體的“桃李”、“流鶯與舞蝶”、“瓊華”、“松竹”等。在比較中,又有烘托與反襯的區別。
反襯更見梅花的可貴。許多詩人用反襯手法。同時,作為反面陪襯的事物,往往被詩人批判。群木方憎雪,開花長在先。流鶯與舞蝶,不見許因緣。(《梅花》,李中)素艷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須饒。(《梅》,鄭谷)滿園桃李雖堪賞,要且東風晚始生。(《早梅》,羅鄴)應笑暫時桃李樹,盜天和氣作年芳。(《梅花》,韓)
(三)用典與用字
即使不看句子描寫,只看詩句中用典與用字,亦足以體味梅花之品格。
梅花詩中的用典,用的次數較多的是青女和素娥,二者一為雪神、一為月神,冷清與孤寂自不待言,嫦娥奔月也是自甘寂寞。還有的用典是昭君出塞,昭君品格高潔,自甘奉獻,寄身苦寒,與梅花自有相似之處。在詩中,梅花生長的環境,多為“驛路”“嶺外”“天山”“村舍”“客館”等地,生長環境不好。
唐詩中,從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到韓的《梅花》,共分析梅花詩六十余首,用典有出現孤、一、獨、等字共28次,愁14次,斷腸4次,恨4次,妒3次,惆悵2次,悵望2次,悲、傷各1次??梢娫谔圃娭?,梅花詩寄托的感情便很多了。這對于對宋朝士大夫大量歌詠梅花、寄托別樣懷抱很有影響。
二 梅花詩的意象象征及情感寄托
(一)梅花意象的象征
(1)不畏艱難的強者
因為梅花傲雪斗霜,處境艱難,所以被喻為強者。詩人往往被其堅強進取所折服。霜梅先拆嶺頭枝,萬卉千花凍不知。(《寒梅詞》李九齡)一夜欲開盡,百花猶未知。(《早梅》熊皎)群木方憎雪,開花長在先。(《梅花》李中)留得和羹滋味在當時,任他風雪苦相欺?!憋L雖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韓《梅花》)梅花都是一副愈挫愈勇的強者形象。
(2)失寵遠逐的孤獨者
悲哀梅花的過時,失寵于春。應為陽春信未傳,故將青艷屬殘年。(《梅花二首》王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華。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李商隱)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李商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皆為此類。
(3)被排擠欺壓的弱者
以弱者以梅花比弱者,在梅花詩中是少有的,但是也符合情理。陸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可以看做是強者的決絕,也分明是弱者的悲哀。在唐詩中能找出不少:日夜風吹滿隴頭,還隨隴水東西流。(王建《塞上梅》)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馨香雖尚爾,飄蕩復誰知。(張九齡《庭梅詠》)爭攀折,將歸插鏡臺。猶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孟浩然《早梅》)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盧照鄰《橫吹曲辭.梅花落》)
(二)梅花詩的情感寄托
(1)相思及思鄉之情
男女相思、朋友相思、思鄉之情,是詩歌中廣泛描寫的情感。幾乎無物不可動相思?!懊髟隆薄暗崖暋薄皸盍钡纫庀?,在思鄉、送別詩中已經泛濫。梅花也常被用來寫相思: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李商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離人南去腸應斷,片片隨鞭過楚橋。(鄭谷《梅》)欲托清香傳遠信,一枝無計奈愁何。(王初《梅花二首》)蜀地寒猶暖,正朝發早梅。偏驚萬里客,已復一年來。(張說《正朝摘梅》)
(2)身世之悲,怨諷之意
詩人仕途不順,身世之悲現于詩中。從詩經開始,就有許多植物被吟詠,怨刺、諷喻政事。寒梅最堪恨,常做去年花。(李商隱《憶梅 》)此花若近長安路,九衢年少無攀處。(王建《塞上梅》)卻是五侯家未識,春風不放過江來(羅鄴《梅花》)遷客嶺頭悲裊裊,美人簾下妒盈盈。滿園桃李雖堪賞,要且東風晚始生。(羅鄴《早梅》)
其次是閨怨。今如此,長城恨不窮。莫將遼海雪,來比中。(劉方平《梅花落》)鐵騎幾時回,金閨怨早梅。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樣春。(沈期《橫吹曲辭.梅花落》)
參考文獻:
[1]賞花用唐詩[M]. 唐風 杜翠飛編著. 沈陽: 遼海出版社.2006.03.
[2]歷代詩話論作家[M]. 常振國,降云編.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10.
[3]全唐詩鑒賞辭典[M]. 賀新輝主編.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07.
[4]古詩詞中的梅花意象[J]. 李彬. 考試(高考語文版).2011.Z5期.
作者簡介:
摘要:“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標志,它不僅給“開元盛世”以沉重一擊,對唐文學創作的影響無疑也是很深遠的。“安史之亂”前,整個文化和文學創作以長安為中心,而“安史之亂”之后,由于局勢的變化,很多士人紛紛南下,這讓江東吳越地區也成了另外一個創作中心。本文以唐代揚州為區域中心,分析安史之亂前后,唐人創作揚州詩歌的變化。
關鍵詞:唐代安史之亂揚州詩歌
作者簡介:陳潔,女,1982年6月生,江蘇泰州人,本科,揚州環境資源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21-0176-02
在公元七至九世紀期間,唐代揚州是控扼東南的政治軍事重鎮,國內外著名的工商都會、南北交通的樞紐、唐朝的財富中心,它是中華大地上的驕子,是大唐帝國皇冠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就是這片富庶的土地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前往,同時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不同的歷史時間段和不同的地域特點會影響文人創作和心靈變化,因而唐人詠揚州詩歌創作也呈現出了不同的側重點。
一、安史之亂前
從詩歌數量看,安史之亂前詠揚州的詩歌較少,大概在八十首左右,據筆者分析,這些詩歌中歌詠揚州秀麗景色的占多數,這與揚州素來以風物著稱不無關系。
在唐代,安史之亂前,揚州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文化中心,最為值得稱道的也就是隋煬帝曾在江都停留,建造行宮了。隋煬帝在任揚州總管期間,對這里的秀美風光,豐富的物產很是留戀,他在其《春江花月夜》中描寫到“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由此表達了他的心聲。初唐時期的詩歌創作大多以歌功頌德為主,以長安、洛陽為中心,而非都城的揚州自然不被很多人留意。
大唐帝國的繁盛以及巍峨雄偉的長安城吸引了很多文人,從文人內心出發,他們把長安作為施展才華的地方,在長安工作便意味著成功,相反,在其他地方供職則有失意之感。許敬宗在其《擬江令于長安歸揚州九日賦》中說道:“游人倦蓬轉,相思逐雁來。偏想臨潭菊,芳蕊對誰開?”雖身處揚州,但是揚州的美景似乎打動不了他,就算此地再美,也美不過長安。多數人將理想寄托于長安,就連駱賓王在匡復唐王朝時也不禁發出“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的感嘆,這樣的心理其實也很平常不過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文人們怎可能一心放在欣賞揚州美景上來呢?這也是前期詠揚州詩歌數量少的原因之一。再者,隋煬帝的快速滅亡給初唐統治者上了重要一課,吸取隋亡國的慘痛的教訓,正所謂“前者不忘,后世之師”。初唐是立朝之始,詩人們或參加科舉以求功名利祿或遠征沙場建功立業,這些都是首當其沖的目標,于是在遠大理想的驅動下,自然很少有人去關注那個亡國之城了。
盛唐的到來,給整個唐王朝敲響了最強音。政局的相對穩定,文人的生活也隨之輕松,心態逐漸明朗。漫游成了唐代文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面。于是繁華秀美的揚州成了當時士人們心馳神往的城市,這在他們的創作中留下了鮮明痕跡,而主題主要偏向于游覽、送別之作。大詩人李白多次漫游揚州,“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這里他慷慨輕施,揮金如土,救濟落魄公子,不逾一年,散金三十萬,自己也過著斗酒三千、裘馬輕狂的生活。在揚州,他留下了13首詩歌,游覽名作如《秋日登揚州西靈寺塔》,亦有送別佳作如《廣陵贈別》,孟浩然在煙花三月的季節東下揚州,李白曾寫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闭自姏]有愁苦和憂傷,只是有少許的悵然與向往。在開寶元年那樣一個太平盛世,在那樣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到揚州那樣一個繁華之地,怎么能不讓人聯想到騎鶴上天堂?一葉輕舟已經載著孟浩然消失在天邊,李白依舊難以收回眺望的目光。此刻,奔騰東去的長江水,恰似李白對朋友的一往情深,也勾起李白對揚州城的無限遐想。這真是一次充滿詩情畫意的離別。
盡管詩人的筆下已經或多或少的寫到了揚州,但是揚州卻一直不是他們施展才華的地方,僅僅是一個短暫停留休憩的美麗的游覽勝地而已。孟浩然曾寫下 “士有不得志,棲棲吳楚間,廣陵相遇罷,彭蠡泛舟還。檣出江中樹,波連海上山。風帆明日遠,何處更追攀?!钡募丫洌竦馗嬖V友人,不得志的士人才會到躲在吳楚之地,以此來表示想要一展拳腳還是到長安去吧,那種“身在江海上,云連京國深”的心情時刻圍繞著有理想有追求的文人。
綜觀“安史之亂”之前的唐人詠揚州詩中,我們會發現,揚州主要靠風景吸引文人,它是一個繁華的休息之地,但卻不是文人心目中大展宏圖的理想之地,所以文人的創作主要以描摹風物為主,詩歌中那些明麗恢弘的畫面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看出唐文人豁達的精神面貌和整個王朝欣欣向榮的景象,從為數不多的送別詩歌中也能看出士人們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
二、安史之亂后
安史之亂后歌詠揚州的詩歌數量大增,據李坦《揚州歷代詩詞》一書統計,數量大概有300多篇。詩歌主題比之安史之亂前要豐富得多,從單純的風物詩過渡到文士唱和詩、懷古詩和都市享樂詩(流連青樓之作)等多種主題,總的來說這個時期的詩歌有了很明顯的都市世俗氣息。原因有三:
第一,安史之亂是整個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標志。中央政府的權威風雨飄搖,在中唐士人心目中那個燦爛強盛的唐帝國突然之間就要坍塌瓦解,這對他們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這自然而然也給士人們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刺激。
從輝煌到低谷是個很難接受的過程,很多詩人們不愿意正視現實這也是人之常情,既然長安已經不能滿足士人求取功名利祿和大展宏圖的理想,那么倒不如離開此地到別處重新過另外一種生活。唐代士人一時習慣享受榮華富貴,于是另找一處繁華之地是他們的目標,而揚州正好迎合了他們的心態。當中原地區滿目瘡痍之時,揚州卻依然歌舞升平,這樣強烈的對比難免讓人覺得這座城市的繁榮是很畸形的。但不管如何,江南水鄉的碧波瀲滟、雜花生樹、紅樓玉宇無不成了詩人創作的材料,如姚合的“暖日凝花柳,春風散管弦。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滿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春風滿城郭,滿耳是笙歌”等。又如陳羽:“霜落寒空月上樓,月中歌吹滿揚州。相看醉舞倡樓月,不覺隋家陵樹秋”。時事多艱、硝煙滾滾、兵荒馬亂的年代卻能在揚州感受到另外一種世界,通宵達旦的歌舞,濃妝艷抹的麗人恍惚間好像又是那個如日中天的唐帝國。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因為政治革新被貶職回京,司空李紳設宴款待他,席間命歌妓以歌舞勸酒。劉禹錫感慨萬分,當場寫詩一首:“高髻云鬟宮樣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讀罷此詩,依稀可見外來的游客對眼前的景象難免生出一番感嘆。
第二,“安史之亂”后,由于戰亂主要發生在北方,于是唐代南方成了整個經濟發展的中心。除了有賴豐富的自然和建基于歷史發展的基礎外,當朝政治的變遷亦有重要的影響。唐自建國以來,承受了隋代運河的便利,繼續開拓南方,使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安史之亂爆發后,加以藩鎮割據,河北、山東貢賦不入中央,吐蕃、回紇的騷擾,使中國北方的經濟、社會、文化均受到嚴重的破壞。唐室經濟惟有依賴南方財賦的補給。而作為江淮中心的揚州地位一直不可小覷,唐代最重要的收入之一來源于鹽稅,載代宗大歷末,“天下之賦,鹽利居半”,江、淮為重要產鹽區,吳、越、揚、楚鹽倉至數千,積鹽達二萬余擔。揚州為東南地區鹽的集散地,設置巡院,專督辦鹽事。其時,劉晏為鹽鐵使,每年所獲錢財竟可“當百余州之賦”,由此可見揚州很有經濟實力,于是唐王朝的軍國費用便可以“取資江淮”。經濟的繁榮以及中央財賦的依賴,揚州必定會帶到文化的大發展,大批文人士子南下,對這個古城充滿了好奇,正所謂“兩京蹂于胡騎,士君子多以家渡江東”啊。但在詩人們的內心深處他們還是無比眷戀那個曾經令他們魂牽夢縈的長安,同時接受新事物,被新事物所吸引也是人之常情,于是揚州城也成了他們享樂生活的地方。這也許就是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南移在文化上的表現了吧。
第三,唐代文人來揚的另外一個動機是為了尋求功名和富貴。唐代士人還有干謁之風,他們造請權貴,或求經濟支持,或請推薦揄揚,或謀幕下任職。特別是唐代后期,藩鎮推薦成為入仕的捷徑。杜佑節鎮淮南,士人楊茂卿干謁于杜,“以周公吐握之事為諷”,以求知遇。劉禹錫由和州召回,淮南節度使段文昌曾予表薦。李紳為淮南節帥,趙嘏以詩投獻,“早年曾謁富民侯,今日難甘失鵠羞……功德萬重知不惜,一言拋得百生愁?!闭埱筇釘y的心情已達到急切的程度。盧仝在揚,以為干謁俯首權貴,仰人鼻息,因而發出“努力事干謁,我心終不平”的感喟。不僅如此,淮南幕職還是一條升遷的捷徑,由此而躋身要津的屢見不鮮。劉太真于大歷中為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徵拜起居郎,累歷臺閣,自中書舍人轉工部、刑部侍郎”。從上述情形來看,淮南是一個相當有吸引力的地方,而揚州更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寶地,使府的文人眾多,于是他們之間就有了很多唱和的機會,據從安史之亂后的詩歌內容看,唱和詩是一個亮點。如:
許渾《和淮南王相公與賓僚同游瓜洲別業,題舊書齋》:
碧油紅旆想青衿,積雪窗前盡日吟。巢鶴去時云樹老,臥龍歸處石潭深。道傍苦李猶垂實,城外甘棠已布陰。賓御莫辭巖下醉,武丁高枕待為霖。
再者,如鮑溶《和淮南李相公夷簡喜平淄青回軍之作》:
橫笛臨吹發曉軍,元戎幢節拂寒云。搜山羽騎乘風引,下瀨樓船背水分。天際獸旗搖火焰,日前魚甲動金文。馬毛不汗東方靖,行見蕭何第一勛。
貞元十七年(801),劉禹錫在淮南杜佑使府任掌書記時,李益曾客游揚州,劉禹錫作“寂寂獨看金燼落,紛紛只見玉山頹。自羞不是高陽侶,一夜星星騎馬回”。從這首詩可看出他們宴飲唱和時其樂融融的氛圍。
第四,隋煬帝與揚州的特殊關系使安史之亂后出現大量的詠古之作。隋煬帝在江都(今揚州下轄的江都市)留下了眾多遺跡,李山甫有“但經春色還秋色,不覺楊家是李家”。詩人們游覽于此,總會喚起他們歷史舊時光的回憶。煬帝的驕奢逸引發了杜牧的質問“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花?”他們不約而同地用歷史故事來正視現實,抒發郁悶之情,這些詩歌大多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透露悲涼蕭瑟的情愫。韋應物曾感嘆道:“盛世忽去良可恨,一生坎坷何足云”但他也曾有過一段朝氣蓬勃的時期“少年游太學,負氣滅諸生”,來到揚州后面對“廣陵多車馬,日夕自游盤”的場面時卻無奈地感受到“獨我何耿耿”的郁悶之情。是什么造成了詩人的不幸?答案是大唐帝國的沒落,昔日的輝煌早已灰飛煙滅,那種盛世早已成了詩人們遙不可及的幻影。面對這樣的歷史,他們的憂郁是有來由的,雖然有時也流連于揚州風景中,可在冷靜思考時,他們的內心深處恐怕更容易想起的是像隋煬帝那樣的亡國之君了吧。馬戴的《廣陵曲》:
蔥籠桂樹枝,高系黃金羈。葉隱青峨國,花飄白玉坪。上鳴間關鳥,下醉游俠兒。煬帝國已破,此中都不知。
詩句末尾給予了極大的諷喻,借歷史告誡朝中權貴,驕奢逸的生活必定會落的悲慘的結局。
在揚州的詩人們憂懼的是在這樣的繁華都市中,還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擔憂國家的未來,面對世俗的社會,詩人身邊的人甚至包括詩人自己都或多或少被各種欲念牽引而導致沉淪。
安史之亂后詠揚州詩歌中,詩人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揚州本身的魅力上,絕大多數詩歌描寫的是城市的繁榮,豪奢的作風。雖然詩人們在這片溫柔富貴鄉里盡情享受,但其實也是為了躲避不堪的現實,繁華固然是好,可是卻不能長久,這種享樂的作風和矛盾的心情始終貫穿于詩人內心,所以從很多詩歌中我們不難發現于綺麗繽紛風格下隱藏著淡淡的憂愁。如韋應物“廣陵三月花正開,花里逢君醉一回”,“風光山郡在,來看廣陵春。殘花猶待客,莫問意中人。”煙花三月的廣陵,柳絮紛飛,可詩人偏偏只看到飄零的落花,如不是內心惆悵,文字也不至于如此哀怨。杜甫晚年時寫下《解悶》詩:“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騷樓。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游?!碑敃r的杜甫生活在動蕩的社會中,境況艱難,但從詩歌中依然能看出他對揚州的向往??上г娮鲀赡旰螅鸥︿廴婚L逝。
詩歌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詩人抒情表達的工具。唐詩主題內容的變化可以直接反射出詩人內心的變化也可以看到一個歷史發展的側面。唐人詠揚州詩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到它是跟整個社會思想的轉折是密不可分的,這段時期的詩人經歷了從希望到焦慮甚至失望的心靈歷程,由此也可見詠揚州詩歌的復雜性和流變性。
參考文獻:
[1]李坦. 歷代詠揚州詩詞(中卷)[M ].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6.
[2]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清]彭定求編. 全唐詩[M]卷362,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諸祖煜. 東方明珠――唐代揚州[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4]都新梅. 唐代揚州詩歌 [D]. 首都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5.
6號滿月發生在天蝎座16度1分;20號新月發生在雙子座0度21分;水星在10號從白羊座進入金牛座,25號進入雙子座;金星于15號開始在雙子座逆行;火星運行在處女座5度到14度;木星運行在金牛座20度到27度;土星持續逆行,在天秤座25度到23度。
本月星運綜述
五月,太陽主要運行在金牛座,這個春天,因為木星也運行在金牛座,不免進一步增添了春天那種懶惰、休閑和奢侈的氣氛;不管是寫“春眠不覺曉”的孟浩然,還是寫“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的諸葛亮,大概都對“懶春”的感觸頗深吧。如果這個月你喜歡一些令自己感官放松的活動,比如――睡覺,那和宇宙天象的氣氛再適合不過了。
春天當然要春游,這個春天,我們容易對世界的豐盛、富足有更深刻的感觸。很多地方青大概已經踏過了,已到了賞花的季節。需要注意的是,“一日看遍長安花”在這個春天不但不應景兒,而且相當的破壞氣氛!要知道,金牛座是一個慢吞吞的星座,回想一下電視劇里,男主角偷窺女主角在大自然里沐浴,女主角的撫摸,轉身,抬頭,微笑,可都是慢鏡頭,除非如此,不能感受到那種感官上的舒適……也就是說,如果你要賞花,也要慢慢咀嚼,不急不徐,充分體驗,如此才能真正體味到那一份自然之美。
金星逆行,是本月一個特殊的天象,又與逆行于天秤座的土星形成120度的相位,這帶來一份沉重感,一份重視感。我們對生命里那些易逝的、給我們曾經帶來美好感受的人和事很容易有些嗟嘆。不管是“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悵然若失,還是“常道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失而復得,都可以幫助理解金星逆行時我們對美好事物的反復玩味。
上個月影響較大的水逆火逆帶來的混亂和慌張氣氛在這個月蕩然無存,這增添了出行的順利程度。
其它重要日期提示
5月1日,勞動節;國家規定假期的最后一天。有意思的是,月亮與火星在今天合相在處女座。這是個名副其實的“勞動節”。在這一天,人們可能有點忙碌,行動力十足,對某些人來說,這種與海王星的對沖可能帶來一些“不知道我忙的是什么”的感覺,如果我們在做計劃的時候能夠給自己留有余地,也靈活地接受“計劃趕不上變化”,就不會為許多無謂的事情擔心。受這個天象影響最大的是8月份的處女座、2月份的雙魚座、11月份的射手座和5月份的雙子座。
6號,天蝎座滿月,容易帶來一些資源方面的焦慮感和危機感,人們也容易試探與對方的信任紐帶?;茧y見真情,在危機關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許多真實。受這個天象影響最大的是生于5月初的金牛座、11月初的天蝎座、2月初的水瓶座和8月初的獅子座。
7號,月亮進入射手座與北交點相合,這個合相同時與火海形成T型大三角,帶來了一種新的學習機會和觀念上的挑戰。我們固守的那些方法和信念是不是一定真實?成長一定會帶來舊觀念的突破?!白x萬卷書,行千里路”,實踐與知識的差異總是存在,互相促進才是真正的學習。受這個天象影響最大的是8月份的處女座、2月份的雙魚座、11月份的射手座和5月份的雙子座。
15號,金星正式開始逆行,并與逆行的土星形成精確的120度,這一天象的影響力在本月持續, 那些平日里不重視理財的人,在這個階段可能會遇到一些財務上的困擾。對大多數人來說,適合做一些有關理財、感情方面的反省,“這份感情值不值得”,“我對金錢的運用是不是符合我長期的價值觀?”受這個天象影響最大的是天秤座、水瓶座和雙子座。
摘要本文采取描寫性翻譯研究視角,描述了龐德譯作《神州集》中創造性改寫的具體模式,并探析了改寫的外因和內因,即接受環境和譯者的創造性叛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譯者及詩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中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關鍵詞:龐德《神州集》 改寫 創造性叛逆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a碼:A
一 引言
20世紀70年代初,翻譯研究趨向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研究模式從規定性研究轉向了描述性研究,研究視野從源語文本擴展到目的語文本,從原作者擴展到了譯者及其決定、讀者及其接受。當代西方翻譯研究存在兩大轉向:語言、文化轉向;以及三大突破:翻譯研究從語言本身對等的表層研究深入到了翻譯自身行為的深層研究;從翻譯文本靜態的研究投射到了譯作生產和消費的動態研究;將翻譯語言轉換的片段研究放置于一個宏大的歷史文化語境整體研究(謝天振,2003:110-116)?;谶@樣的研究背景,本文采取描寫翻譯學的視角,將龐德譯作《神州集》融入特定歷史文化語境進行解讀,正確地對待龐德譯作《神州集》的得與失,視其為具備實體性的中國古典詩歌創造性改寫文本,更好地理解了譯作在中西文化交流歷史中的積極作用和影響。
二 龐德譯作《神州集》與改寫模式
學界對《神州集》褒貶不一,但美國歷史文化證實了其獨特的價值性,有著異域傳奇色彩,符合廣大英美讀者的口碑?!渡裰菁防锏脑姼琛堕L干行》曾經收錄在1954年奧斯卡?威廉斯(Oscar Williams)編輯的詩集《袖珍本現代詩》(A Poet Book Of Modern Verse)里,其中涉及了20世紀50年代英美重要的詩人。書中除了一首龐德《神州集》中創意英譯的李白《長干行》,其他都是創作作品。全球具有經典地位的《諾頓美國文學集》(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s)也收入此詩,譯詩的重要價值由此可見。由此,一味地追究譯作對原作變形,只是表層地、靜態地、片面地看待問題。譯詩有失必有得,正是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有其叛逆性、創造性的改寫,詩集具備自身的文學實體性,才在目的語文學系統中突顯出了自身的價值。下面從內容和形式方面探討一下譯詩集創造性改寫的具體模式。
首先,通過譯者精心選材,詩集呈現出自身特定的鮮明的主題。龐德得到費諾羅薩(Fenollosa)手稿,“兩大本關于中國詩歌及其注釋、評論筆記,大部分是唐詩”(John.J.Noble,1996:20),但《神州集》只囊括了18首詩,其中The River Song將原兩首合并為一首,并把第二首原詩的標題當作譯詩的詩行。18首詩歌重組,涉及到了戰爭、流放、離別、懷舊等主題,詩集內化了凄切、哀傷的人類情感。如詩歌The River Merchant’s Wife:A Letter,The Beautiful Toilet,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 突出了被遺棄女人的愁緒;Four Poems of Departure,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Taking Leave of a Friend,Leave-Taking Near Shoku表現了人類離別的傷感。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地名、人名、典故異域風味有所丟失,但詩歌內在心境、情感氛圍卻得以重奏、強化。如李白《長干行》和The River Merchant’s Wife:A Letter:原詩“抱柱信”典出《莊子?盜跖篇》,寫尾生與女子相約于橋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漲水,尾生守信而不肯離去,抱著柱子被水淹死;譯詩完全丟失了這一典故,但仍傳達了忠貞的愛情“For ever and for ever and for ever”;地名“望夫臺”“滟堆堆”在譯詩中的對應已失去了原有的風味,但讀后仍能感受期望之切“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危險之境“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這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其它的詩歌里,如詩歌《送孟浩然之廣陵》里的地名“黃鶴樓”、“揚州”,《古風》里的文化詞“代馬”“越禽”等。
另外,詩集中意象雖與原詩或手稿也有一定的偏差,但意境的并置、重構、渦旋的采掘使得譯詩放射出了最大的心靈能量。葉維廉先生曾對比了原詩、費諾羅薩手稿和譯文,評價到龐德獨具慧眼,時常能突破手稿的誤讀和局限,通過意象的創造產生視聽效果表達詩歌的情感內涵。
詩集呈現出了一副新面孔?!端陀讶巳胧瘛贰ⅰ兜墙鹆犋P凰臺》、《古詩十九首?青青河邊草》等等譯詩中龐德有意識地采用空行、跨行等技巧或意象并置、或凸顯意象視覺感,新的組合圖式增強了意象動感、實現了信息最大化。趙毅衡先生在耶魯大學讀手稿原件時研究發現龐德有意拋開手稿的串解、字注,詩句“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Surprised Desert turmoil sea sun”(“荒城空大漠,驚沙亂海日”)回歸了漢語之源,意象并置(趙毅衡:2003,222-224)。仔細閱讀,其形、意巧妙相接,同時,音、意結合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渡裰菁房谡Z化、現代化、節奏自由??偠灾?詩集的新面孔:圖式信息化、語言口語化、節奏自由、靈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加有利于詩歌內在情感的爆發。
三 龐德譯作《神州集》改寫外因和內因
1 外因――接受環境的創造性叛逆
翻譯文化學派的代表安德烈?勒菲費爾,在《翻譯、重寫以及文學名聲的操縱》中闡述了文學系統論基點下的改寫理論,認為翻譯是對原文的重寫,翻譯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識形態和目的語語境中占主流地位的詩學操縱。龐氏時代的意識形態和詩學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譯者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改寫。20世紀初,歐洲戰火籠罩,秩序混亂,龐德挑選的19首詩主題鮮明:放逐的、離別的、遺棄的、懷舊的、向往的,正宣泄了當時戰爭年代人類的痛苦和折磨。當代龐德研究權威休?肯納認為詩集的整體結構明顯,開頭、中間和結尾是3首描寫戍邊之苦的戰爭詩,其它哀歌式的情感穿插期間,堅持詩集是“一本戰爭題材詩集,龐德利用費諾羅薩筆記就像蒲伯利用賀拉斯,或約翰遜利用尤維納利斯,來提供一種平行的類比結構”(Charles Tomlinson,1983:96-97)。
從另一種角度看,中國詩歌“觸物以起情”、“敘物以言情”的表達方式也正彌合龐氏時代英美反叛抽象、概念化的哲學文化趨勢。20世紀初,歐洲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已經激化了抽象模式和直覺模式之間的矛盾。達爾文的進化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弗洛伊德的分析心理學、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等等新思潮開始動搖了人們對維多利亞時代傳統價值觀的信仰。西方現代思想家如尼采、博格森等針對抽象邏輯思維對人性和生命的限制和破壞開發了另一條思路,回歸到具象、直覺的感知方式。龐氏譯作《神州集》創造性改寫恰恰回應了本土這種哲學文化思潮的內在推進。詩集拋棄了目的語中傳統的說明性的、解釋性的體驗程序,采用各種策略創造性地跳脫英文語言邏輯概念化的傳意方式,營造了原詩中國化的感知方式,如已討論到的詩歌中的意象并置、意象重構、渦旋凸顯、圖式信息化。
另外,就當時的詩學革新運動而言,意象派詩歌運動是影響譯詩集改寫的又一重要因素。 “詩學的革新運動通常由作家發起,但改寫者卻決定了其運動的成敗。改寫文本也標準地衡量著新詩運動內在化的程度”(Andre Lefevere,2004:38)。新詩運動往往在翻譯中尋求動力,文學系統也要求譯者在譯本中輸入更多的革新元素來推進運動。20世紀初,意象派詩人休姆、龐德等人提出詩歌三原則:意象直接呈現、語言簡樸精練、節奏靈活自由(John.J.Nolde,1996:29)。龐德創造性改寫《神州集》深受這一詩學接受環境的影響,雖然譯詩語言口語化、節奏自由,背離了原詩古典形式,但原詩超脫語言限制、保持物象原態的本質卻實質性地輸入了譯詩集;雖然譯詩丟失了原詩地名、人名、典故等異域風味,但譯詩中意象的突出、渦旋的采掘卻放射出了最大的心靈能量。
2 內因――譯者的創造性叛逆
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起作用。龐德自身的文學傾向、寫作風格、翻譯目的、翻譯觀念這一內部因素值得探討。通過閱讀龐德創作的詩歌《在地鐵站》以及在得到費諾羅薩筆記前根據翟理斯的《中國文學歷史》改寫的詩歌《屈原》、《劉徹》、《扇》、《曹植》,能看出詩歌語言簡樸、重視意象、意義深遠。此后,通過費諾羅薩手稿的研究,譯者總結“在歐洲,如果你讓人對某一事物下定義,他的定義常常背離了他認識地很清楚的簡單事物”,中國詩歌卻“是研究詩歌、文學、繪畫的正確的途徑”(John J.Nolde,1996:32)。譯者領悟到中國詩歌的精髓,看到了詩歌創作的希望曙光,“很可能這個世紀在中國發現一個全新的希臘”(Tanya Wells,1984:59)。在特定的文學時期,翻譯就是為了文藝的革新、詩歌的創作?!褒嫷碌淖g作激發了、強化了他的詩學創新構想,反之,他的詩學創新構想又引導、成就了他的譯作。龐德的詩學實質上就是翻譯的詩學,他重新定義了20世紀詩歌翻譯的本質和目的。”(Ira B. Nadel,2001:204)
龐德不僅有明確的翻譯目的,而且有新穎的、系統的翻譯觀指導支撐自身的實踐。根茨勒把他的翻譯理論稱為 “閃光細節理論”,指出譯者“注重細節、對個別詞語、對完整甚至破碎意象的準確翻譯”,重視“語言能量”,即創造詞語間新的構建方式就能釋放出其包含的能量。(Gentzler,1993:19)《神州集》正是通過譯入語的創新構建最大程度地放射了原詩的情感能量。在《青青河邊草》、《玉階怨》、《送友人》、《登金陵鳳凰臺》、《長安古意》等等詩歌中,龐德偏愛圖式藝術表達,暗示不同情感交織對比、構建語言新的聯系、顯示無限的張力、強烈的力量。而且,《天津三月時》中“花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 “煙花”、《胡關繞風沙》中的“秋天”等等也表現他甚至忽略具體詞語的意義,相反重視語言、意象產生的能量潛勢,通過意象的疊加、并置,渦旋的采掘、延伸,使得詩歌潛在的能量一并迸發。
四 結語
傳統的翻譯理論往往以原文和譯文的比較為出發點強調譯者的忠實,很少涉及譯者的創造性、翻譯的外部環境、翻譯的目的等因素。傳統的規定性研究模式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難以解釋特定歷史時期翻譯實踐中的一些現象。描寫性研究模式卻有助于客觀地評價創造性的翻譯,正確地對待翻譯文本的得與失。本文認為解讀龐德《神州集》創造性改寫的具體表現及其深層次的創造性改寫原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譯作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中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詩集中有著明顯的模仿、增刪、保留,而正是這種“叛逆性”的、“創造性”的改寫,詩集具備自身獨特的文學實體性,在目的語文學系統表現出特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貴明:《龐德之于中國文化功過論――與〈理解抑或誤解?- 美國詩人龐德與中國之關系的重新思考〉的作者商榷》,《外國語》,2003年第5期。
[2] 魏望東:《試析龐德英譯中國古詩的忠實性與等效性》,《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第10期。
[3] 謝天振:《譯介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 趙毅衡:《詩神遠游: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
[5] Alexander,Michael.The Poetic Achievement of Ezra Pound[M].Berk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6] Gent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 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8] Nolde,John J.Ezra Pound and China[M].Maine:University of Maine,1996.
[9] Nadel,Ira B.Ezra Poun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 Tomlinson,Charles.Poetry and Metamorphosis[M].Cambridge:Cambridge UP,1983.
[11] Wells,Tanya.Ezra Pound’s‘Cathay’and the America idea of China[D].Ann Arbor,Mi.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