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國學禮儀范文

    國學禮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學禮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學禮儀

    第1篇:國學禮儀范文

    關鍵詞:禮 國學 現(xiàn)代禮儀教學 融合

    翻開任何一本現(xiàn)代禮儀方面的教科書,你都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基本上是在參照西方實用禮儀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融合西方宗教和人文思想的西方禮儀,更注重外在形式的規(guī)范化和有序。這就導致很多禮儀老師以為只需要將學生的動作要領和步驟訓練得規(guī)范標準即可。這其實是走入形式化教學的誤區(qū)。要知道,中華民族自有的一套傳統(tǒng)禮儀即使是到現(xiàn)在也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人文價值,其倡導的“修身進德,勉為君子”的宏大思想一直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根基。目前廣為流行的微笑訓練標準是“露出八顆牙齒”,這實際與中國傳統(tǒng)要求的“笑不露齒”是相矛盾的。大家想想,沒有來自內(nèi)心的平和喜樂,只剩下考核標準的微笑還有什么意義呢?沒有深厚國學文化的熏陶和涵養(yǎng),“邯鄲學步”式禮儀教學與涵養(yǎng)君子之風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馳,禮學的真正目的反而被掩蓋了。

    一、現(xiàn)代禮儀教學中增添國學的意義

    2013年10月教育部“1號文件”《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從方案中我們看到北京中考語文總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高考總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其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考查,充分體現(xiàn)語文的基礎性和作為母語學科的重要地位。這里反映出對傳統(tǒng)國學的重視,足以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國學知識博大精深,需要我們擷取精華,將傳統(tǒng)禮學之“魂”與現(xiàn)代禮儀之“形”完美結合起來,塑造中華民族自有的道德風范。

    二、授課環(huán)節(jié)中增添國學魅力的操作步驟和方法

    1.吟誦

    教師在講述新課之前可安排學生用3~5分鐘時間吟誦一些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國學經(jīng)典詞句,要求他們在吟誦時態(tài)度中正平和,精氣內(nèi)斂,蕩滌乖戾之氣,涵養(yǎng)君子之風。如在講述“禮”的核心和特點時可選用如下語句。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子》)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

    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

    禮者,理也。(《禮記》)

    在講述溝通技巧這一章節(jié)時,可補充一些修身養(yǎng)性的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jīng)》)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記》)

    在講述餐飲出行等禮儀時可選用如下語句。

    食不言,寢不語。(《論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

    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禮記》)

    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禮記》)

    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禮記》)

    吟誦便于記憶,便于理解。在吟唱朗誦的過程中反復琢磨作者的原意,體會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終有一天,心胸必會豁然開朗,與作者越千百年而相通。這不僅是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手段,還能引發(fā)觸動學生的追思情懷并深刻領略國學的魅力。

    2.研典

    被稱作20世紀最知名的歷史學家和偉大智者的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博士曾說過,古典教育是一種無價的恩惠?!吨芤住芬嘤性疲骸熬右远嘧R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币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fā)展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就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可恰當?shù)毓?jié)選一些通俗易懂,緊扣主題的國學小故事、趣聞、掌故等,課后還可布置相應的選讀內(nèi)容來加以精進和鞏固。

    在講到禮儀修養(yǎng)的重要性時,可以將《子路見孔子》和孔子有關“文質(zhì)彬彬”的描述結合起來:

    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何好?”曰:“好長劍?!弊釉唬骸耙宰又埽又畬W,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有益哉?”子曰:“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正,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何學之為?”子曰:“括而羽之,鏃而厲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保ㄟx自《孔子家語》)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選自《論語?雍也》)

    第2篇:國學禮儀范文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國學經(jīng)典幼兒誦讀

    一、幼兒誦讀國學經(jīng)典的價值

    1.國學經(jīng)典的文化價值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舉世矚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先人積累了大量的智慧,曾使得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航標中遙遙領先。然而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卻也有它愚昧和落后的一面,并在20世紀初的中得到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否定,魯迅曾經(jīng)在《狂人日記》中將以儒家為代表的封建禮教思想描述為“吃人”。 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也被國人以摧枯拉朽之勢摒棄一旁。隨后很長的時間里,國人的思想一直都被追求“民主”、“自由”所主導,一直到之中的破“四舊”,傳統(tǒng)文化被與封建禮教劃上等號,國學經(jīng)典也被視為封建糟粕,將其棄之塵埃。

    然而,隨著當前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全球一體化的加劇,在激烈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怎樣保住文化的民族性與本土性?這成為當下國人日漸關注與思考的問題。于是傳統(tǒng)文化得到重新的慎思,牟鐘鑒,陳光林在其主編的《儒學價值的新探索》中談到:“傳統(tǒng)文化和儒學有‘三性’:時代性、民族性、人類性,時代性要轉(zhuǎn)換,民族性要升華,人類性要闡揚?!睂τ趥鹘y(tǒng)文化我們要秉承理智和甚至的心態(tài),對于違背時展的、落后的要給予改善,對于具備民族性特色,體現(xiàn)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要給予發(fā)揚,具備人類性的更要給予積極推廣。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一概視為封建、落后的糟粕,而應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換”與“綜合創(chuàng)新”,既要超越傳統(tǒng),又要超越反傳統(tǒng),國學經(jīng)典文化就像我們民族的血液,需要在蛻變中傳承,“一個民族沒有了經(jīng)典,就沒有了文化,沒有了歷史,沒有了根基,沒有了靈魂,沒有了常理常道,因而也就沒有了未來與希望。”[1]

    二.幼兒閱讀國學經(jīng)典的意義

    2.1 國學經(jīng)典的啟蒙意義

    國學經(jīng)典文化以 “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為核心,國學經(jīng)典文本里幾乎都貫穿了這樣的價值觀,這對于幼兒從小養(yǎng)成道德、誠信、孝順、仁愛等傳統(tǒng)美德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幼兒時期,處于人格發(fā)育的基礎時期,可塑性非常強,價值觀的灌輸對于以后的為人處世,性格養(yǎng)成都非常重要,現(xiàn)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自私、任性成為當下幼兒的代名詞,而國學經(jīng)典的誦讀,可以塑造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語言環(huán)境,加上教師的適當引導與講解,讓國學經(jīng)典文化在他們心中扎根,從中華傳統(tǒng)文明中,汲取到正面的能量,尤其是當下外來文化、網(wǎng)絡文化的沖擊,國學經(jīng)典文本的閱讀與學習對于幼兒健康人格發(fā)育、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2 幼兒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

    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離不開本民族文化的保持與傳承。[2]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猶太民族歷經(jīng)了幾千年的顛沛流離但最終還是復國,這離不開其對于本民族文化的堅守。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外民族對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了海納百川的接納與認同,但是卻有很多國人在沖擊中迷失,因此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刻不容緩,幼兒時期是一個對周邊事物建立認知的階段,此時介入以國學經(jīng)典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利于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將其作為最初的價值觀確立,從而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以及未來的弘揚。

    三、幼兒國學經(jīng)典誦讀---以《弟子規(guī)》為例

    國學經(jīng)典作為傳統(tǒng)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曾經(jīng)對封建社會進行了幾千年的精神統(tǒng)治,對于仁愛、誠信等中華民族優(yōu)秀道德倫理觀的形成功不可沒,但是其也有愚昧和落后的一面,因此教師在幼兒誦讀的過程中要給予適當?shù)闹v解與引導,以實現(xiàn)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的目的與效果,本文就以國學經(jīng)典《弟子規(guī)》為例,根據(jù)筆者的課堂實踐,談一下幼兒國學經(jīng)典誦讀中需注意的問題。

    《弟子規(guī)》原名為《蒙訓文》,作者是清朝秀才李毓秀,后來經(jīng)過賈存仁改編而成《弟子規(guī)》。其內(nèi)容主要來源于《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 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 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的文意,經(jīng)過引申擴展,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進行了闡釋與論述,為“弟子”們指引了為人處世之道。倡導在生活中以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為第一目標恪守各種禮儀和規(guī)范。筆者認為在閱讀課對《弟子規(guī)》進行誦讀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加深幼兒的理解

    在《弟子規(guī)》的誦讀課上,筆者一般會結合生活經(jīng)驗,有的放矢的解釋相關內(nèi)容,比如"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首先給幼兒解釋這幾句話的意思,告訴他們,要尊重父母長輩,從小要有“孝”的觀念,并結合一些現(xiàn)實情況進行講解,比如很多幼兒都會看央視的兒童頻道,央視兒童頻道近幾年搞的《十大孝心少年》評選活動,在幼兒及家長當中也都比較熟悉,可以結合電視節(jié)目為幼兒講解什么是“孝行”,并與家長配合做一定以“孝”為主題的活動,比如回家給父母洗腳,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件家務等等。誦讀“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的時候,則主要針對大班虛榮心萌芽的現(xiàn)狀切入,告訴他們不攀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歷史上很多有作為的大人物在生活中都謙恭有禮,不比吃穿。引導幼兒從小樹立簡樸、自律的作風。

    2. 對內(nèi)容進行引申擴展,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新精神

    前文也提到,對于國學經(jīng)典我們要持批評地繼承的態(tài)度,因此在給幼兒上國學誦讀課時不能盲目灌輸所有的傳統(tǒng)文化觀點,還是以"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為例,這里面既蘊含著遵從父母的“孝行”理念,也有封建社會“愚忠”、“愚孝”的暗示,因此在幼兒誦讀過程中要給予適當引導,培養(yǎng)幼兒的質(zhì)疑與創(chuàng)新精神,指出對于父母的觀點和行為,既要充分尊重,也要獨立思考,思考父母的觀點與命令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的話,則可以引入后面的內(nèi)容:“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以和順的態(tài)度與父母溝通,反復勸諫,啟發(fā)幼兒勤于思考,對書本內(nèi)容也要有自己的認識與分辨,從而有辨別的汲取傳統(tǒng)文化精髓。[3]

    3. 活學活用,促進幼兒知行合一

    隨著誦讀課的進行,幼兒對《弟子規(guī)》的認識也逐步深入,根據(jù)筆者的教學

    經(jīng)驗,小班幼兒即可完整講述弟子規(guī)中蘊含的1-2個故事,但是對于與實際行動的結合,還需要教師的強化與環(huán)境的滲入,比如在上其他課時,有個別幼兒不停講話,課堂氣氛一時難以安靜,于是筆者嚴肅的說:“話說多!”其他幼兒立即齊聲喊出:“不如少!”個別幼兒聽到這里,知道是不好的行為,立即安靜了下來。根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筆者所教授的從小班開始到大班,《弟子規(guī)》誦讀課都對幼兒的價值觀念及行動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結束語:國學經(jīng)典文本的誦讀,對于幼兒思想道德啟蒙及華夏文明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在誦讀過程中需要教師適當介入與引導,讓幼兒既能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汲取到傳統(tǒng)文化精髓,同時又能摒棄封建糟粕,并且做到將價值觀轉(zhuǎn)換為行動,從而真正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

    參考文獻

    [1] 蔣慶:讀經(jīng)與中國文化的復興[J].世紀中國,2004.9

    第3篇:國學禮儀范文

    百善孝為先

    2010年初到韓國時,我已年過五旬。不過由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身體和智力水平一直保持得很好,再加上朝鮮話和韓語本是同根同源,經(jīng)過幾個月的強化培訓,應付異國生活已然沒有太大問題??蛇z憾的是,我和媳婦韓智慧在管教孫子的方面產(chǎn)生了矛盾。

    孫子陳智敏5歲,粉雕玉琢,既會說中文又會說韓語,十分可愛。我恨不得時時刻刻都看到他,所以主動要求擔負起他上下學接送的任務??上眿D智慧卻說:“媽,你學習韓語已經(jīng)很辛苦,不能再加重負擔。再說,沒有養(yǎng)隔代的義務?!蔽以诩议e得無事,不禁埋怨起她來。

    更讓我不舒服的是,兒媳每次接智敏回來,總是讓他做這做那:盛飯擦桌洗碗燒水什么都來。我忍不住責怪她:“孩子那么小,就讓他做這么多事情,受得了嗎?”“媽,我是讓他體會一下什么是辛苦,學會感激長輩的恩情?!辈妥郎希粗鴥鹤訕泛呛堑亟舆^孫子盛好的飯,我也不好意思再多說什么。媳婦知道我喜歡飯后喝杯茶,她便倒好茶,讓智敏雙手捧著茶杯,恭恭敬敬地給我敬茶。看著小孫子顫巍巍地端著茶杯,我的心都懸了起來:“你這個當媽的,太狠心了!就不怕孩子燙著?”“媽,您別擔心,孩子慢慢會習慣的,他是在表達對長輩的感激呀!”為此,我不得不改掉飯后喝茶的習慣,對媳婦也更加不滿了。

    可是,媳婦依然我行我素。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學時,她都深深地向我行鞠躬禮:“媽媽,我們走了?!毙O子也學著她的模樣說:“奶奶,我上學去了?!蹦缸觽z晚上回來也是如此。對此,我很不習慣。更讓我驚奇的是,媳婦還給智敏胸前掛上了“孝行牌”,牌的正面是父母像,背面是孝敬父母的格言與規(guī)定。每晚,她要求智敏對照“孝行牌”默想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時,她還讓智敏看賬本,上面記載的都是家人給他花費的費用。這分明是在折騰我的寶貝孫子!

    我的怒氣與不滿在一天天積攢,終于在一天晚上,看到媳婦再次“折磨”孫子時,我徹底爆發(fā)了。我把孫子一把扯到自己身后,對著媳婦一臉怒氣地說:“夠了!你知不知道你這樣有點小題大做?智敏還那么小,什么都不懂,等他長大了再教他這些都不遲。你干嘛非要把這些老思想塞進他的小腦袋?”智慧滿臉委屈,淚水在眼眶打轉(zhuǎn)。兒子趕緊過來解圍,把我單獨拉到一邊,向我解釋:“智敏雖然年紀小,可如果不懂基本禮儀的話,別人就會說是家長的問題,我們走出去就會很沒有面子。媽,你就多擔待一下吧。過幾天就是中秋節(jié)了,那時候,你就能看到智敏的表現(xiàn)有多么讓人喜歡了?!?/p>

    到了中秋節(jié),媳婦一早起來,和兒子、小孫子穿上韓國的民族服裝,敲響了我的房門。我還沒回過神,他們就跪下來行叩拜禮了。兒子誠懇地說:“今天是韓國人的‘感恩節(jié)’。媽媽養(yǎng)育我這么多年,感謝你給予我生命和養(yǎng)育之恩?!币粍x那,我內(nèi)心震撼至極,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接著,孫子又把準備好的禮物送過來。我看著孫子那張精美的卡片,歪歪斜斜寫的都是感謝奶奶的話,我幸福地抱著他親了又親……

    晚上,我躺在床上,轉(zhuǎn)輾反側(cè)難以入眠。細細想來,媳婦真的很不錯,她不僅自己孝順,還帶動了兒子和小孫子。雖然我嘴里沒說,心里已經(jīng)慢慢接納了這種韓式教育。

    榜樣是最大的力量

    韓國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到韓國不久后,為了認識更多的朋友,我也開始參加各種教會組織的活動。在一次飯局上,承辦人介紹我和一個同是中國媳婦的韓國女人認識。她叫金淑娜,在一家大型跨國公司做行政。她不僅外形靚麗,工作出色,家庭生活也料理得井井有條。跟她一同出席宴會的是她的一對子女,聰明伶俐又乖巧懂事。

    我認為自己年齡稍長,應該大方主動地和孩子們打招呼。誰知我的主動問好令兩個小朋友頓時緊張起來,雖然年齡尚幼,但他們竟對我彎腰呈九十度鞠躬回禮。后來一起赴宴的朋友告訴我,在韓國,孩子從小就進行長幼有序的道德教育,必須先由晚輩向長輩問好,表示尊敬。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兩位小朋友的“見面禮”卻再次讓我感嘆韓國家教的傳統(tǒng)嚴謹。

    那天,金淑娜6歲的大女兒敏淑成為了大家嘖嘖稱贊的焦點,原因就是她大方得體的道德禮儀,毫不矯揉造作,顯然是因為良好家教的結果。飯局上,敏淑時而照顧年幼的小弟弟,為他擦嘴,表現(xiàn)出姐姐的風范;時而又為媽媽遞酒,表現(xiàn)出女兒的孝順。席間我不禁打趣地問:“淑娜女士是否有點重男輕女,把照顧弟弟和體貼媽媽的活兒全讓敏淑一個人承擔了?”金淑娜卻坦然說:“敏淑是長女,有教育弟弟的責任,有些道理由姐姐去教導,比我們大人說教有效得多;另外,敏淑的一舉一動讓弟弟看在眼里,才會心悅誠服,愿意模仿學習,身教是比言傳更高級的家教方式。”

    事后,我詢問媳婦后得知,在韓國根深蒂固的教育中,認為大人的行為習慣具有無聲的影響力。孝道、和諧、為他人著想成為韓國家庭教育的重點。大人們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遵守秩序,都會對兒童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媳婦智慧還特意講述了一個很“極端”的例子――

    在韓國,如果一對夫妻擁有未成年子女卻想要離婚,他們只有在接受“子女養(yǎng)育指南”教育后才能進行離婚程序。“子女養(yǎng)育指南”是指從專家那里接受教育,學習關于離婚給子女帶來的影響、穩(wěn)定子女情緒的考慮事項、離婚后父母角色的分擔等具體的行動指南?!斑@一政策的實施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離婚家庭的子女健康成長,”媳婦告訴我,“如果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不作出表率,就沒有辦法要求子女擁有良好的品德與舉止?!?/p>

    禮儀熏陶無處不在

    在韓國三年,我不敢說韓國人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但他們良好的禮貌態(tài)度、禮儀教養(yǎng)確實給了我最深的震撼。

    每次和韓國人打交道,發(fā)現(xiàn)他們無論大人小孩,在問候別人的時候一定會先鞠躬,然后才是面帶微笑的問候。與人握手,一定是伸出右手,同時左手搭在右手的小手臂上,上身欠一欠。韓國人的問候無處不在,雖然只是一聲簡簡單單的問候,卻讓人感受到了一種被尊重和被關心的感覺,心情也會變得很愉快。

    為了更好地塑造青少年的道德品質(zhì),韓國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一年級都開有德育課,所有的幼兒園都配有專門的禮儀室和禮儀課,配備以韓式家具、傳統(tǒng)的民族服裝等。有的幼兒園甚至專門開辟了家政活動室,使幼兒有機會自己動手學做小點心,在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下蒸熟后,請客人品嘗。

    此外,韓國人從小就重視對兒童進行“孝道”的熏陶,每到寒暑假,孩子都會聽“忠孝教育”講座。韓國的每個家庭都有教育子女品德、修養(yǎng)的家訓掛于家中的居室,韓國孩子從小就認為孝敬老人、贍養(yǎng)父母是一種神圣的義務。如果你有機會到韓國人家中做客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不論多小的孩子,都懂得為客人和長輩倒水時雙手捧著,恭敬地奉上。而一旦哪個不盡孝者被曝光,將被社會唾棄和排斥。

    一個周日,我在教堂里又碰到金淑娜,她邀請我說:“干脆到我家作客吧,離這里很近呢?!笨烧驹谒砼缘男鹤涌∩袇s神色緊張,局促不安,小聲拉著媽媽問:“我昨晚玩過的拼圖還沒收拾,怎么辦?”我心中暗笑,家里有兩個正上幼兒園的孩子,玩具、書本難以收拾是再正常不過了,家里亂一點就亂一點,何必那么在意呢?卻見金淑娜嚴肅地對兒子說:“昨晚已經(jīng)提醒過要收拾,沒有做好是你自己的責任,媽媽該做的已經(jīng)做到了。所以,即使今天有客人到家中做客,媽媽也不會替你包攬收拾工作或者向客人解釋。”

    這在我聽來,不但有些不近人情,還把小事嚴重化了,正打算圓場,給俊尚一個面子,誰知接下來俊尚的舉動卻更令我驚奇萬分。這個4歲的孩子思索了大約5秒,便做出了補救的決定:他趕緊向媽媽要到了鑰匙,一溜煙地跑回家,準備提前收拾房間。到了金淑娜家中后,俊尚果然在收拾亂糟糟的客廳!我詫異地盯著俊尚收拾玩具的背影,問金媽媽:“沒關系么?”金淑娜笑著說:“沒事,謝謝你!經(jīng)過這次手忙腳亂地收拾,相信俊尚以后再也不會隨處亂扔玩具,懶于整理了?!?/p>

    第4篇:國學禮儀范文

    〔關鍵詞〕 中國儒學;學科;學科目錄;學科特征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5-0152-08

    一、引子:“學科”正名

    孔子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因此,在正式進入本論題的討論之前,必須對“學科”加以“正名”。

    按照《漢語大詞典》的收集與梳理,古人和今人所說的“學科”,大致有以下四種:一是指唐宋時期科舉考試的學業(yè)科目。宋人孫光憲(?-968)《北夢瑣言》卷二:“咸通中,進士皮日休進書兩通:其一,請以《孟子》為學科。”二是指按照學問的性質(zhì)而劃分的門類。如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化學,社會科學中的歷史學、經(jīng)濟學等。三是指學校教學的科目。如語文、數(shù)學、地理、生物等。四是指軍事訓練或體育訓練中的各種知識性的科目(區(qū)別于“術科”)。對于以上四種類型的“學科”,必須說明者有以下三點:

    (1)第二種和第三種“學科”,實際上是互通的、重合的(或者說大致互通、基本重合),即均按照所研究的領域或所學習(或教授)的對象來加以劃分;并且,它們設立的時代背景也是基本相同的,即均借鑒自“西學”,均屬“西學東漸”的產(chǎn)物,它們所對應的英語單詞是“discipline”。所不同者僅僅在于,前者是基于研究的方便而加以劃分,后者是基于學習(或教授)的需要而加以劃分。因此,第三種“學科”,有時又叫做“科目”(subject),在綜合性大學(university)中尤其如此〔1〕。

    (2)區(qū)別“術科”與“學科”(第四種),實際上極其合乎古中國的傳統(tǒng)。眾所周知,《莊子?天下》篇曾經(jīng)頗為嚴格地區(qū)分過“道術”與“方術”,并且推崇的是“道術”而非“方術”;但事與愿違的是,世俗之人注重的是“方術”而非“道術”,“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按照莊子的這一思路,今人所習稱的“學科”,實際上僅屬“方術”而已。按照近人嚴復(1854-1921)、章太炎(1869-1936)、梁啟超(1873-1929)、劉師培(1884-1919)、黃侃(1886-1935)等人的理解,“學”所指的是事物之原理,“術”指的是原理之使用①;易言之,“學”與“術”或“學科”與“術科”,約略近于今人所言“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

    (2)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9頁;(3)舒大剛、彭華:《忠恕與禮讓——儒家的和諧世界》,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頁;(4)彭華:《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07-208頁。

    (3)在以上四種“學科”中,第一種“學科”爭議最大、歧義最多。在古人看來,“以《孟子》為學科”是順理成章的,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簡言之,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包括科舉考試時代),儒家經(jīng)典《五經(jīng)》和《四書》等完全是名副其實的學業(yè)科目(相關論述,詳見本文第二、三部分)。但在今人看來,皮日休(約834-902后)咸通年間(860-873)進書“請以《孟子》為學科”,幾乎就是一派胡言,讓人匪夷所思。但是,如此而視、如此而言,似乎又“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借用《荀子?非十二子》語)。因為,按照時下的學科分類體系,“以《孟子》為學科”是全然站不住腳的(相關論述,詳見本文第四部分)。

    關于“中國儒學”是否為“學科”的討論,在當下一度成為熱門話題,同時也是一個嚴肅的話題。筆者才疏學淺,今不揣淺陋與固蔽,略陳管見一二,權作拋磚引玉耳!

    二、“中國儒學”學科的

    觀存在

    本部分側(cè)重于“縱向的研究”,即以時間為序,簡要梳理“中國儒學”學科的發(fā)展與演變,從而說明“中國儒學”學科的存在是客觀事實。歷史長河中的“中國儒學”,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中國儒學”的形成期(春秋)。在本階段,由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形成了“儒家學派”,“中國儒學”正式問世;與“中國儒學”相輔相成的,是“六藝”的經(jīng)典化(教科書),是儒學教育的成功實踐,等等。

    根據(jù)章太炎的研究,“儒”字淵源于“需”字,“儒之名蓋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潦”(《原儒》);根據(jù)徐中舒(1898-1991)的考察,甲骨文之“需”字即原始的“儒”字②。但是,甲骨文中已有“需”字和殷商已有“儒”家,這是兩個性質(zhì)不同的問題。如果由前者而推導出后者,中間尚有太大的邏輯缺環(huán)。因此,我們可以說,殷商時代尚無“儒家”;充其量,當時僅有章太炎《原儒》所說的作為“術士”的“儒”,“達名為儒。儒者,術士也”。后來,“儒”縮小為類名之“儒”,成為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教民的“儒”,“類名為儒。儒者,知禮樂射御書數(shù)”。再后來,“儒”縮小為私名之“儒”,即劉歆《七略》所云“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的“儒”③。換句話說,在孔子(前551-前479)之前已經(jīng)存在“儒”者、已經(jīng)有了“儒”名之稱,但還沒有作為學派的“儒家”。從“儒”到“儒家”學派,這個歷史性的偉大轉(zhuǎn)變是由孔子完成的,是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④。 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學相繼興起,迎來中國教育史上的“平民教育”時代(相對于“貴族教育”而言)。誠如古書所云,“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左傳》昭公十七年)??鬃娱_館授徒,在教育對象上實行“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在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上,孔子所倡導和所實踐的是“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學思結合”、“習行并重”、“溫故知新”、“循序漸進”等,至今仍然沿用不絕,并且被奉為教學的“金科玉律”??陀^而言,孔子的教育實踐是極其成功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碑敃r儒家學派所傳授的經(jīng)典(教科書),也就是后來被列入經(jīng)部的“六經(jīng)”(又稱“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后世以儒家經(jīng)典作為學習教材或考試科目,可謂“淵源有自”也!

    其時與儒家唱反調(diào)的有墨家,也同樣的擁有其社會影響,故韓非(約前280-前233)有“世之顯學,儒墨也”之謂(《韓非子?顯學》)。張岱年(1909-2004)對《韓非子》此語的論斷是,“其所謂‘學’,可以說即大致相當于今日所謂哲學”;但他又特別提醒,“中國古來并無與今所謂哲學意義完全相同的名稱。先秦時所謂‘學’,其意義可以說與希臘所謂哲學約略相當”〔2〕。

    (2)“中國儒學”的發(fā)展期(戰(zhàn)國)。在本階段,儒學雖然有所分化、有所演變,但總體上都具有“原始儒學”的共同特征。

    孔子去世后,作為孔門弟子的七十子散在四方,但他們多有弘揚儒學的舉動。如,子夏(前507-?)為魏文侯師而教于西河,使儒學賡續(xù)傳承(《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到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所謂的儒家“八派”(《韓非子?顯學》)。其中對后世最有影響的是以下兩派:一是子思、孟子一系(思孟學派),重傳“道”;二是子夏、荀子一系,重傳“經(jīng)”。這兩派雖然互有爭論,但都具有“原始儒學”的共同特征:以孔子為自己的宗師,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為經(jīng)典,主張禮樂、仁義和中庸之道,重視道德教育和心性修養(yǎng),提倡以“德治”和“仁政”為基礎的“王道”政治,維護君臣、父子、夫婦等社會倫理關系。這些內(nèi)容,成為后來儒家所尊奉的最根本的主張,也是后世“中國儒學”學科的指導原則和根本宗旨。

    以上所云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處于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所說的“軸心期”(axial period)。雅斯貝爾斯指出,“這個時代產(chǎn)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們思考范圍的基本范疇,創(chuàng)立了人類賴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無論在何種意義上,人類都已邁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直至今日,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chǎn)生、思考和

    創(chuàng)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況就是這樣。軸心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憶,或曰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動力”〔3〕。

    (3)興盛期(上)(兩漢魏晉南北朝)。隨著儒學的日益制度化、宗教化、意識形態(tài)化,“中國儒學”迎來了她的第一個興盛期,同時也加強了“中國儒學”的學科化特色。

    秦朝以法治國、“以吏為師”,推行“焚書坑儒”政策(《史記?秦始皇本紀》),使儒學幾盡滅絕,但儒學終究不絕如縷。漢興,廢除“挾書令”,儒家故書屢屢復出。漢武帝時,確立儒學的獨尊地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后世習稱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頗具政治意義與思想意義;揆諸史實,當稱作“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漢書?武帝紀贊》)。);建元五年(前136),立“五經(jīng)博士”,弟子五十人,是為西漢置太學之始 《漢書?武帝紀》:“興太學,修郊祀?!?。其后,太學在西漢繼續(xù)發(fā)展。昭、宣、元三朝,太學生人數(shù)由一百人而二百人而一千人;漢成帝時,“增弟子員三千人”(《漢書?儒林傳》)。東漢之時,太學大為發(fā)展,漢順帝時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漢質(zhì)帝時,太學生達三萬人(《后漢書?儒林列傳》)。

    不管是漢文帝時設置的“一經(jīng)博士”,還是漢武帝時設置的“五經(jīng)博士”,抑或是漢平帝時設置的“六經(jīng)博士”、漢宣帝時設置的“十二博士”,或者說東漢初設置的“十四博士”,中央官學無一不以儒家經(jīng)典為始基和皈依 于此,敬請參看王國維:《漢魏博士考》,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八卷,杭州?廣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06-137頁;彭華選編:《王國維儒學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06-123頁。。至于地方官學,亦歸本于儒學。比如說,西漢初期(漢景帝末年)文翁在四川設立的郡國學(“文翁石室”),不僅是四川地區(qū)、也是當時由地方政府最早建立傳播儒學的地方 參看《漢書?循吏傳?文翁》和《華陽國志?蜀志》的相關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學校廢置無常,官學數(shù)量大大減少,學??偟内厔菔撬ヂ淞?,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變化。比如,北魏(336-534)政局比較穩(wěn)定,因此學校比較發(fā)達,在中央設有國子學和太學,教學中很重視經(jīng)學。史稱,“于是人多砥尚,儒術轉(zhuǎn)興”,“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漢”(《北史?儒林傳》)。再如,南朝四朝,惟有宋梁比較重視教育。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京師開儒學館;次年(439),又設玄學館、史學館和文學館。其時設立的專門研究儒經(jīng)的“儒學”,與研究佛老的“玄學”、研究歷史的“史學”、研究詞章的“文學”等并駕齊驅(qū)(《南史?王儉傳》),其“學科”的獨立性非常明顯;今人云,“玄、儒、文、史諸科,近似綜合性的大學和研究機構”〔4〕。史稱,“江左風俗,于斯為美,后言政化,稱元嘉焉”(《南史?文帝紀》)。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五經(jīng)》、《論語》和《千字文》等傳到了日本和朝鮮。

    (4)興盛期(下)(隋唐-晚清)。在本階段,儒學仍然是中央學校(太學或國學)和地方學校(郡學以及書院等)的特別重要的教學科目,并且成為科舉制度下的必考科目。

    隋朝(581-618)置國子寺為專門的教育行政機關(開皇十三年改國子寺為國子學,大業(yè)三年又改為國子監(jiān)),下轄五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此外,大理寺還設有律學(參看《隋書?高帝紀》、《禮儀志》、《儒林傳》等)。史稱,“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隋書?儒林傳》)。 907)繼承這一制度,只是改國子寺為國子監(jiān),以“(國子監(jiān))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新唐書?百官志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主要學習儒家經(jīng)典(“九經(jīng)”)及《國語》、《爾雅》、《說文解字》等。至于其他的教育機構,如門下省的弘文館、東宮的崇文館,以及在京師的專門學校廣文館、京師學等,均為《五經(jīng)》研習之地,教學內(nèi)容以經(jīng)學為主。(另有崇玄學,專攻道教經(jīng)典《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而地方州(府)學的一部分以及縣學都以經(jīng)學為主,私學的內(nèi)容也主要是經(jīng)學。唐朝太學所規(guī)定學習的“九經(jīng)”,分為大、中、小三類。大經(jīng)即《禮記》、《左傳》,中經(jīng)為《毛詩》、《周禮》、《儀禮》,小經(jīng)為《周易》、

    尚書》、《公羊傳》、《穀梁傳》;大經(jīng)為分科必修科,小經(jīng)為選修科。

    宋朝(960-1279)實行“右文”政策,其教育分官辦和民辦兩大類。官辦教育沿襲唐朝,在國子監(jiān)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宗學、武學、書學、算學、醫(yī)學等十類,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也主要是學習儒家經(jīng)典。地方行政分路、州(府、軍、監(jiān))及縣三級,州以下設置教授儒經(jīng)的學校。宋朝的民辦學校,以書院為特色。書院兼有藏書、祭祀、教學三大功能,教學內(nèi)容以儒學為主,兼及文史,尤其偏重義理之學和實踐精神的培育?!爸链?,尊孔崇儒達到。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正義成為官定教材”〔5〕。

    就地方民族政權而言,遼(907-1125)和金(1115-1234)的教育多仿效宋朝,在京師設有國子監(jiān)和太學,在地方設有府學、州學、縣學和書院。各類學校的教學內(nèi)容,包括經(jīng)、史、子及本民族語言文字等。西夏(1032-1227)立國后,在文化上番、漢兼容,以貫徹民族傳統(tǒng)的“番學”為其底蘊,以儒學和佛學為王朝的兩大思想支柱,實行“以儒治國”、“以佛統(tǒng)民〔6〕”??梢哉f,西夏文化的每一個發(fā)展階段,都受到儒學的深刻影響;儒學的文化思想,已較全面地滲透到西夏文化之中;儒學的文化結構,也大都被移植到西夏文化之中〔7〕。西夏之時,除“蕃學”外,還建有“國學”(“漢學”),專門學習儒學。

    元(1279-1368)地方行政分路、府、州、縣四級,各級均設置教授《四書》、《五經(jīng)》的儒學,內(nèi)附設小學。中央所設立的國子學,其教學內(nèi)容是先學《孝經(jīng)》、《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次學《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禮》、《春秋》、《周易》,以周敦頤(1017-1073)、程頤(1033-1109)、朱熹(1130-1200)說為準。

    明朝(1368-1644)和清朝前期(1644-1840)的學校教育大致沿襲了唐、宋舊制,但比前代更完備。國子監(jiān)(又叫國子學)僅是中央學校的名稱,而不再有教育行政管理的職責。國子監(jiān)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四書》、《五經(jīng)》、《性理大全》、《通鑒》等。在地方教育機構中,也洋溢著濃郁的儒學色彩。其時,以程朱理學為主的崇儒尊經(jīng)思想成為文教的指導方針。又,明清兩朝實行八股取士;由此所帶來的弊端與危害,亦屬不可否認之列?!独m(xù)文獻通考》卷五十《學校四》云:“學者屏《六經(jīng)》、《左》、《國》、《史》、《漢》于不顧,而惟程文是習。毋怪乎仿刻盛行,而學術日就于荒陋,人才日即消耗也。”

    (5)衰落期(晚清以來)。在本階段,由于西學的涌入及教育的改革,使“中國儒學”無所歸依;但學脈尚存,學統(tǒng)可續(xù)。

    晚清以來,隨著“西化”潮流的盛行(向西方學習),科舉被廢除、讀經(jīng)被廢止,使得“中國儒學”無所歸依、無所依托?!拔逅摹鼻昂?,自西方舶來的“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科學”(“賽先生”,science)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反傳統(tǒng)”(主要是反傳統(tǒng)儒學)成為時代的主流。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吶喊聲中,作為中華民族兩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學被否定了。至此,嚴格意義上的“儒家學派”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就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重要的核心內(nèi)容而言,儒學并沒有、也不可能因此而消失。矯枉過正、否泰往復,“現(xiàn)代新儒學”又應運而生,并且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外兩大思潮是“派”、“自由主義的西化派”)。就教學而言,雖然還有部分院校、部分教師講授與儒學有關的課程,但“中國儒學”已經(jīng)若存若亡。故唐君毅(1909-1978)有中華文化“花果飄零”之嘆,余英時有中國儒學“游魂”之說。

    反觀歷史,古有“貞下起元,往而必復”之說(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陳寅恪(1890-1969)亦云:“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譬諸冬季之樹木,雖已凋落,而木根未死,陽春氣暖,萌芽日長,及至盛夏,枝葉扶疏,亭亭如車蓋。”〔8〕未來的“中國儒學”,亦復如是乎?

    于此,謹以四川大學為例。從1999年開始,四川大學在“歷史文獻學”下設立“儒學文獻研究”三級學科,招收碩士研究生;從2000年開始,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周易講座”、“孔子研究”兩門選修課;從2003年開始,又在“專門史”下增設“中國經(jīng)學史”和“儒學文獻研究”博士研究生招生目錄。為促進《儒藏》編纂與儒學研究的順利進行,加強儒學研究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四川大學于200

    05年申請“中國儒學”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專業(yè)代碼060123),已經(jīng)獲得國家教育部批準。

    三、“中國儒學”學科的學科特征

    本部分側(cè)重于“橫向的研究”,即以專題形式,探索“中國儒學”的學科特征及其價值與功能等。刪繁就簡,謹述以下五點:

    (1)研究對象與教學內(nèi)容的相對穩(wěn)定。大致而言,“中國儒學”在知識、思想和文化上是博大而精深的,其培育目標是切實而高遠的。

    佛法初漸中華之時,有所謂“格義”之說〔9〕,但“先舊格義,于理多違”〔10〕。參照“西學”以剖解“國學”,實則不無“格義”之嫌。依照“西方哲學”的分析路數(shù),“中國儒學”亦有其獨到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等,實可謂博大而精深。因茲事體大,不便在此詳述,故一筆帶過。

    就培養(yǎng)目標而言,“中國儒學”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與“小人”相對)。于此,《論語》所論甚多,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君子不憂不懼”(《顏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張》)等。 結集與完善。隨著儒家典籍的文本化、經(jīng)典化、集大成,儒學文獻在古代目錄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并且在國家政治和國民生活中發(fā)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茲事體大,筆者擬另文申述。于此,謹介紹王國維(1877-1927)和謝維揚的看法,《詩》、《書》、《禮》、《樂》是“古代之公學,亦儒家之外學”,而《易》、《春秋》是“儒家之專學,亦其內(nèi)學”。這六部典籍之所以被尊之為“經(jīng)”,是因為“皆孔子手定” 《經(jīng)學概論》,亦稱《經(jīng)學概論講義》,系倉圣明智大學講義,作于1920年春至1922年秋冬間。此書沈晦數(shù)十年,《王國維遺書》、《王觀堂先生全集》、《王國維先生全集》等均未收錄。后收入以下四書:(1)《經(jīng)學研究論叢》第2輯,桃源:圣環(huán)圖書公司,1994年10月,第1-9頁;(2)傅杰編校:《王國維論學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5-195頁;(3)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六卷,第311-323頁;(4)彭華選編:《王國維儒學論集》,第1-9頁。。其后,由六經(jīng)而演變?yōu)槠呓?jīng)、九經(jīng)、十二經(jīng),最終定型為十三經(jīng);又由經(jīng)而傳而注疏,最終形成《十三經(jīng)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便是歷史上“中國儒學”最標準的教科書(經(jīng)文)和教輔材料(注疏)。清人所編《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以及近年四川大學和北京大學陸續(xù)推出的《儒藏》,更是煌煌巨觀、蔚為大觀。在中國古代的目錄學中,儒家經(jīng)典一直被列為第一類;從《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經(jīng)部”,莫不如是。

    謝維揚先生指出,文獻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發(fā)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形成中國古代的文獻傳統(tǒng);在這一過程中,儒學對中國早期重要的文獻文本的形成作出過重要貢獻,并表現(xiàn)出儒學的“文獻主義”的特征〔11〕;其最高表現(xiàn)是特定文獻的組合即儒家經(jīng)典,不僅是人們行為目標和規(guī)范的最高說明,而且是表明國家活動合理性和國家權力合法性來源的終極依據(jù),使儒家經(jīng)典組合最終具備指導國家政治和國民生活的至高品質(zhì)〔12〕。

    (3)就教學實踐與教育地位而言,“中國儒學”在古代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通觀自漢至清的教育,中央官學的教學內(nèi)容均以儒家經(jīng)籍為主(一般以“五經(jīng)”、“四書”為主要教材),地方學校亦大致如此。中央官學的學校制度比較完備,形式多樣、名目繁多,但以太學、國子監(jiān)以及其他高等學府、各種專科學校為封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場所。他們在培育各種優(yōu)秀人才、承繼中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繁榮科學、學術事業(yè)等方面,曾經(jīng)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在促進中國與亞歐諸國文化交流、加強古代中國與各國人民友誼方面,也曾起了積極的作用。

    (4)就“中國儒學”在中國之歷史影響而言,毋庸置疑,“中國儒學”對中國文化、中國社會有著重大影響,并且尚在“中國佛教”和“中國道教”之上。

    陳寅恪嘗云:“自晉至今,言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此雖通俗之談,然稽之舊史之事實,驗以今世之人情,則三教之說,要為不易之論?!薄?3〕就三教之影響而言,儒尚在

    釋老之上。于此,僅舉二例為證?!侗笔?周本紀下》:“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后。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后?!泵魈兆趦x《輟耕錄?三教》:“上問曰:‘三教何者為貴?’對曰:‘釋如黃金,道如白璧,儒如五谷?!显唬骸羧唬瑒t儒賤邪?’對曰:‘黃金白璧,無亦何妨;五谷于世,豈可一日闕哉!’”李學勤說,“實際上,整個中國學術的核心都是經(jīng)學”,“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學術的核心不是佛道,應該是儒學。儒學的中心就是經(jīng)學”〔14〕。就個人或?qū)W派而言,謹以“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及其“蜀學”為例。三蘇蜀學雖然貌似“駁雜”,實則又有宗旨存焉。所謂“宗旨”者,即道也,即儒門道德性命、經(jīng)世濟民之道也。所謂佛老之學,所謂縱橫之學,所謂文章詞賦,實則為之輔翼耳。一言以蔽之,“三蘇”之于儒釋道三教,自有其思想抱負和理論野心,即力求以儒為宗,會通三教 于此之詳細論述,詳見筆者以下二文:(1)《蘇軾與禪師的交往及其影響——兼論蘇氏蜀學與三教會通》,《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八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年。(2)《博求“三通”:蘇氏蜀學的形神與風骨》,初稿載載《蘇軾研究》(眉山),2010年第4期;修訂稿載《存古尊經(jīng) 觀瀾明變》,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年3月,第432-451頁。。

    (5)就“中國儒學”之世界影響而言,“中國儒學”在東方儒教文化圈各國乃至西方主要國家的地位和影響,確實是不可忽視、不可小視的。

    “中國儒學”在東方儒教文化圈的影響,早已是不證自明的事實(至少在古代是如此);只要對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歷史略加瀏覽,便會油然而生這一感受 于此,不妨翻閱以下諸書,如:(1)高明士:《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鄭杰雄編:《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947年,方豪(1910-1980)發(fā)表《論中西文化》。他在文中批判了只看到儒家學說民族性的片面說法,認為儒學本身也具有世界性。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日益國際化、日漸全球化的世界。在此時代大背景下,許多有識之士認為,儒學是普適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儒學是中國切入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文化資源〔15〕。

    四、可悲的現(xiàn)實與尷尬的現(xiàn)狀

    審視當前的“學科分類”,“中國儒學”所直面的現(xiàn)實是非常可悲;按照公布的“國家標準”,“中國儒學”所正視的現(xiàn)狀是非常尷尬的。直面現(xiàn)實、正視現(xiàn)狀,于此謹以二者為例,略作分疏。

    國家標準gb-t13735-92依據(jù)學科研究對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研究目的、目標等五個方面對學科進行分類,分成a自然科學、b農(nóng)業(yè)科學、c醫(yī)藥科學、d工程與技術科學、f人文與社會科學五個門類,下設一、二、三級學科,共有58個一級學科。據(jù)統(tǒng)計,當今自然科學學科種類總計約近萬種。另一種統(tǒng)計(到20世紀80年代),在中觀層次上已發(fā)展出約5500門學科,其中非交叉學科為2969門,交叉科學學科總量達2581門,占全部學科總數(shù)的46.58%。分類有多種。目前,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學科劃分均為13大門類(哲學、經(jīng)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nóng)學、醫(y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近年來,主要的學科分類有以下變化:

    1997年,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我國高校一級學科由原來的72個增加到88個,二級學科(學科、專業(yè))由原來的654種減少到381種。

    1998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高校本科教育學科專業(yè)包括哲學、經(jīng)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nóng)學、醫(yī)學、軍事學、管理學12大學科門類,72個二級學科,249個專業(yè)。

    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了新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011年)》。這是我國27年來第四次更新學科專業(yè)目錄。原屬文學門類的“藝術學科”,從“文學”所屬的“中國語言文學”(0501)、“外國語言文學”(0502)、“新聞傳播學”(0503)、“藝術學”(0504)四個并列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成為新的第13個學科門類,即“藝術學門類”。藝術學門類下設五個一級學科,即“藝術學理論”(1301)、“音樂與舞蹈學”(1302)、“戲劇與影視學”(1303)、“美術學”(1304)和“設計

    學”(1305,可授藝術學、工學學位)。此外,《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011年)》中將一級學科由89個增加到110個。比如說,“歷史學”(0601)門類即“一分為三”,下設三個一級學科,即“考古學”、“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哲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是“哲學”(0101),二級學科有“中國哲學”(010102)、“宗教學”(010107)等。

    不管是1997年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還是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抑或是2011年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011年)》,“中國儒學”均榜上無名。

    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申報數(shù)據(jù)代碼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申報數(shù)據(jù)代碼表(2011)》中,“宗教學”(學科分類)下有“佛教”(代碼zje)、“道教”(代碼zjh)、“基督教”(代碼zjf)、“伊斯蘭教”(代碼zjg)等,“哲學”(學科分類)下有“中國哲學史”(代碼zxc)、“東方哲學史”(代碼zxd)、“西方哲學史”(代碼zxe)等,完全沒有“中國儒學”的身影,甚至連帶“儒”、“儒家”、“儒學”、“儒教”字樣的學科都沒有,而“經(jīng)學”則更是蹤影全無。于此,或可套用古語,“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但讓人不可思議的是:

    (1)古中國向有儒、釋、道“三教”之說,何以在學科分類體系中有“佛教”、“道教”而無“儒教”?就“三教”對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之歷史影響而言,“中國儒學”尚在“中國佛教”和“中國道教”之上,其地位最為尊貴,其范圍最為廣泛,其影響最為深入(詳見本文第三部分)。學科分類體系中有“佛教”、“道教”而無“儒教”,于情于理、于史于實,這都是無法解釋的,也是難以接受的。

    或曰:“儒教”(或“儒家”)非宗教也。首先,關于儒家究竟是否為宗教(religion),在學術界爭議甚大,至今仍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看法。有的學者(如康有為、、陳漢章、賀麟、張岱年、任繼愈、李申等)認為,儒家雖非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但卻具有宗教的功能與作用,故可稱之為“儒教” 相關討論,可參看任繼愈主編:《儒教問題爭論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其次,不管“儒教”(或“儒家”)是否為宗教,都不應該成為學科分類的根本依據(jù)或至上理據(jù)。于此,謹以佛教為例。眾所周知,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是名副其實的三大“世界宗教”。但在部分中國佛教學者看來,佛法非宗教、非哲學、非科學;持此說者,以歐陽竟無(1871-1943)、王恩洋(1897-1964)為典型 歐陽竟無、王恩洋二人闡述此說的論著,有《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須》和《佛學概論》、《唯識通論》等。相關論述,可參看:(1)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2)黃志強等:《近現(xiàn)代居士佛學》,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末次,佛教、道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后來都不約而同的走上了“儒學化”的道路,其中尤以道德倫理的“儒學化”最為典型〔16〕。

    (2)“儒學”在古代中國一直綿延不絕,“經(jīng)學”直至晚清一直傳承有序,這是客觀存在的不容抹煞的歷史事實(詳見上文)。揆理度情,“儒學”和“經(jīng)學”,既是哲學亦非哲學。退一步而言,既然在“哲學”門類下設有“中國哲學史”,何以不能設立“中國儒學史”或“中國經(jīng)學史”?

    其實,如果抽去了“中國儒學”或“中國經(jīng)學”(一種假設),“中國哲學史”便無由作為“學科”之一而存在。于此,謹以民國時期“中國哲學史”的教材建設和學科建設為例,對此略做說明。1930年代初,馮友蘭(1895-1990)以其上下冊《中國哲學史》而享譽學林(陳寅恪、金岳霖的三份審查報告便是最好的說明)?!吨袊軐W史》分為上下二冊,但實際上就是二編:上冊為第一編,名之曰“子學時代”;共計十五章,上起先秦(實自孔子始),下迄《淮南子》。下冊為第二編,名之曰“經(jīng)學時代”;共計十六章,上起董仲舒(約前179-約前104),下迄廖平(1852-1932)。馮友蘭明言,“在中國哲學史中,孔子實占開山之地位?!源酥?,此哲學史自孔子講起”,“古代哲學,大部在舊所謂諸子之學之內(nèi)。故在中國哲學史中,上古時代可謂為子學時代”〔17〕;“在經(jīng)學時代中,諸哲學家無論有無新見,皆須依傍古代即子學時代哲學家之名”,“中古近古時代之哲學,大部分

    于其時之經(jīng)學及佛學中求之”〔18〕。

    或曰:可以“中國哲學史”包之,不必單獨設立“中國儒學史”或“中國經(jīng)學史”。答曰:非也,不可也。誠如前文所言,“佛教”、“道教”業(yè)已自“中國哲學”中抽出而單獨列入“宗教學”,“儒學”、“經(jīng)學”何以不能單獨列入“中國儒學”? 源,中國時下之學科建設,當上溯至晚清時期。光緒二十八年(1902),《欽定學堂章程》正式出爐,“它可視為近代中國第一份有關全國學制規(guī)范的計劃書”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xiàn)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33頁。說明:本段此下之文字,參考該書而成(第33-40頁),但出處則不盡相同。,是為“壬寅學制”。誠如張百熙(1847-1907)所說,這份章程是他參照歐美、日本分科、選科之說而制定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中國之傳統(tǒng)。遺憾的是,這份章程在頒布之后實際上并沒有施行。一年后,張百熙奉慈禧之命會同榮慶(1859-1917)、張之洞(1837-1909)修改前議(張之洞居于關鍵性的主導位置),重新擬就《奏定學堂章程》,正式頒行全國,成為1912年以前興辦學堂的根本大法,是為“癸卯學制”。該章程除將“大學院”改名為“通儒院”外,另將大學改立為八科;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把原來附入“文學科”的“經(jīng)學門”獨立出來,成為第一科“經(jīng)學科大學”,下設11門:周易學、尚書學、毛詩學、春秋左傳、春秋三傳、周禮、儀禮、禮記、論語、孟子、理學,“其尊經(jīng)的用意至為明顯”。但是,該章程卻遭到王國維的激烈非議 王國維:《奏定經(jīng)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后》,原載《教育世界》第118、119號,1906年2-3月。后收入以下三書:(1)《靜庵文集續(xù)編》,《王國維遺書》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據(jù)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影?。唬?)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十四卷,第32-40頁;(3)王國維著、彭華選編:《王國維儒學論集》,第94-98頁。。可是,王國維畢竟人微言輕。劉龍心說,“(該章程)至少在學科建置上已粗具近代學科體制的模型,即使是民國以后大學的分科形態(tài)亦不出此一規(guī)則之外,傳統(tǒng)四部分類的概念,至此亦逐漸消融于西方學術分類體系之中”。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晚清民國時期的教育機構中,不時可見“儒學”、“經(jīng)學”科目的開設。其典型者,有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1892-1982)“四大導師”領銜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有唐文治(1865-1954)領導的無錫國學專修館,有章太炎主講的章氏國學講習會(蘇州),有馬一浮(1883-1967)苦苦支撐的復性書院,等等。再以鄙人所供職的四川大學為例,作為其前身的錦江書院、尊經(jīng)書院、存古學堂、四川國學院、四川公立國學專門學校、公立四川大學等,在晚清民國時期便開設了經(jīng)學、儒學、理學等課程(科目);直至1950年代初高校改革、院系調(diào)整以后,這些課程(科目)才被取消 于此,可參看以下著作和論文:(1)四川大學校史編寫組編:《四川大學史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5年;(2)舒大剛:《百年學府開新運 再向儒林續(xù)逸篇——記四川大學的儒學教育》,《儒藏論壇》第三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3)彭華:《謝無量年譜》(附:論著提要),《儒藏論壇》第三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

    或曰:那早已是“老黃歷”了,如何翻得?答曰:非也。舉例來說,“社會學”、“人類學”曾經(jīng)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度被取消,但現(xiàn)在不也照樣恢復了嗎?在“法學”門類下,赫然就有一級學科“社會學”(0303);在一級學科“社會學”之下,赫然就有二級學科“社會學”(030301)、“人類學”(030303)。試問:何以厚此而薄彼耶?

    五、簡短的結語與殷切的期望

    總之,縱觀“中國儒學”的發(fā)展歷程,自從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直至晚清廢除科舉、取消讀經(jīng),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高校改革取締儒學、廢棄經(jīng)學,直至目前舊話重提、學科再建,歷史的書頁已然整整翻過了二千五百余年。自晚清以來,“中國儒學”和“中國經(jīng)學”雖然曾經(jīng)一度若存若亡、黯然沈晦,但尚可謂綿綿緡緡、不絕如縷 四川大學蒙默教授在重新編輯蒙文通(1894-1968)《經(jīng)學抉原》時,于此深有感觸,“經(jīng)之為學,與世相忘久也。自清末以來,經(jīng)學已漸若存若亡,迄于今日,近百年矣”(《重編前言》,《經(jīng)學抉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第1頁)。。

    不管是就教學之內(nèi)容而言,還是就教材之編寫而言,抑或是就教學實踐以及社會影響(中國與世界)等而言,作為學科之一的“中國儒學”,毫無疑問都是自成系統(tǒng)的獨立存在的客觀事實,并且有其鮮明的學科特色。換言之,將“中國儒學”作為一門“學科”,不但有其歷史依據(jù),也有其學理依據(jù),并且有其現(xiàn)實需要。

    因此,我們殷切地期望,在未來的某一天,“中國儒學”能“名正言順”地進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新版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如此,則愿望足矣,心愿了矣!此乃“中國儒學”之大幸,亦“中華文化”之大幸!

    〔參考文獻〕

    〔1〕〔英〕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六版〔m〕.石孝殊等譯.北京、香港: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2004.482.

    〔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序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1.

    〔3〕〔德〕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魏楚雄,俞新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8-14.

    〔4〕〔5〕李定開,譚佛佑主編.中國教育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159-160,223.

    〔6〕史金波.西夏學與國學〔a〕.李晉有等主編.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論〔c〕.成都:巴蜀書社,1997.35.

    〔7〕張迎勝.儒學與西夏文化芻論〔j〕.寧夏大學學報,1995,(2).

    〔8〕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a〕.金明館叢稿二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5.

    〔9〕〔10〕〔梁〕慧皎.高僧傳:卷四〔m〕.湯用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152,195.

    〔11〕謝維揚.儒學對中國古代文獻傳統(tǒng)形成的貢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0,(6).

    〔12〕謝維揚.經(jīng)典的力量:中國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去路——從漢代經(jīng)學的發(fā)展對中國古代文獻傳統(tǒng)形成的影響談起〔j〕.上海大學學報,2011,(2).

    〔13〕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a〕.金明館叢稿二編〔c〕.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283.

    〔14〕李學勤.清代學術的幾個問題〔a〕.中國古代文明研究〔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93.

    〔15〕舒大剛,彭華.忠恕與禮讓——儒家的和諧世界〔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255-262.

    〔16〕彭華.試論佛教倫理與道教倫理的“儒學化”〔j〕.西華大學學報,2010,(2).

    第5篇:國學禮儀范文

    這節(jié)歷史課是以分小組展示形式進行的。走進教室,只見教室里設立了許多個“小攤”,每個“小攤”由2~3個學生負責,展示這學期學習的某一個知識點。全班有20多個學生,因此設立了10個左右小攤。

    我先走到“書法”小攤前。只見背后的墻上貼著數(shù)十幅學生們自己寫的書法。要知道全班小朋友都沒有中文基礎,包括老師也是不會中文的美國本土老師。這些書法全是靠他們自己查資料琢磨出來的。他們的書法都統(tǒng)一選擇了“山”“水”兩個字。令人驚嘆的是,這些書法模仿了六種不同字體,寫得像模像樣,頗為有趣。接下來我走到“四大發(fā)明”小攤。只見學生們在一塊木板上刻出“牛年大吉”四個字。而與這塊木板相對的,有四塊小木板,分別刻著“?!薄澳辍薄按蟆薄凹彼膫€字。這是在展示“活字印刷”的概念。

    旁邊一個小攤一堆學生圍著看。走近一看,是在雞蛋盒子里養(yǎng)的蠶。原來因為要學習關于中同絲綢的內(nèi)容,小朋友們從這學期開學起,就在教室里養(yǎng)起丫蠶寶寶。此時蠶已經(jīng)吐絲結繭了。聽說蠶卵還是老師千里迢迢從華人較多的加州郵購來的。

    而讓我最驚訝也最喜歡的,是“兵馬俑”小攤。攤上除了有兵馬俑的彩圖、文字介紹以外,竟然還陳列著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20多個“兵馬俑”。老師告訴我這些兵馬俑是小朋友們用了很多節(jié)課的時間做成的,經(jīng)過了塑形、上漿、曬干、上色等許多步驟。有的兵馬俑站著,有的單膝跪下,有像怪物一樣的馬,有的馬還拖著車,充滿稚氣和想象力。學生在向我介紹時,十分認真地告訴我,做這些小人真不容易,這個過程更幫助他們理解了兵馬俑的偉大。

    除了兵馬俑,學生們還用泥燒制r青銅器。其巾有司母戊大方鼎、編鐘的模型。

    第6篇:國學禮儀范文

    筆者認為,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作為突破口,從而將教師的要求轉(zhuǎn)化為學生自己的內(nèi)在要求,將教學目標轉(zhuǎn)化為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將學生由被動地位轉(zhuǎn)化為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參與熱情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chǎn)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才會入迷,入迷才能鉆得進去,學習才會卓有成效。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小昂弥薄ⅰ皹分?,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學生只有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濃厚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否則,就很困難了。事實上,導致政治學業(yè)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愛因斯坦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chǎn)生,而是從人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chǎn)生。”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昭示我們:培養(yǎng)興趣是教師的一大重任。

    我在教學中試著從多方面,采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1.“點化”舊知識,進入?yún)⑴c角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是教學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實,這最高技巧就是教師要善于“點化”舊知識,從而啟發(fā)學生對舊知識進行演繹、歸納、分析而獲得新知識??鬃铀f的“溫故而知新”即是這個道理。

    “點化”舊知識是很容易激發(fā)起學生參與興趣的。這是因為:第一,中學生正處在由經(jīng)驗型的抽象邏輯思維向理論型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腦中已儲存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邏輯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課堂中進入角色的。第二,這些舊知識形式多樣,有寓言故事、有成語、有諺語、有畫面……很容易動員起學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學生樂于參與。第三,舊知識勾起了學生的回憶、思考,啟動了他們的思維,使他們在課堂中不知不覺地進入?yún)⑴c角色。比如在講“社會的客觀性”這一知識點時,首先會涉及到社會是如何產(chǎn)生的問題,學生答不出來。我便提示學生回憶客觀唯心主義關于神創(chuàng)論的“六日工程”情景,再回答人類和人類社會哪個先產(chǎn)生?利用社會的含義,學生得出了人類和社會的產(chǎn)生是同一過程的結論。而關于“人類的起源”這一問題,在講自然界的客觀性時已論述過。在教學中,我還由“揠苗助長”的寓言演繹得出了客觀規(guī)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含義及相互關系的原理。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事實證明,只要一提及這些舊知識,學生就一觸即發(fā),然后再加上教師“點鐵成金”的“點化”,他們就十分驚奇。這興奮,這驚奇,足以激發(fā)他們參與學習的興趣。

    2.運用情趣性教學法

    我稱之為“糖衣片”式教學法,是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學形式或方法,它讓理論回“娘家”,從而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它的特點在于:采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即以情趣為“糖衣”,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覺得艱澀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進他們思維的活躍和覺悟的提高。這種方法寓教于樂,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改革空洞說教式的教學積弊。我在講“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尖銳矛盾”時,先出示了一幅題為“差距”的漫畫,映入學生眼簾的是南北半球大小懸殊的奇怪的地球儀,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差距”的問題后,又掛出第二幅題為“大吃大喝”的漫畫。通過對漫畫的欣賞分析,學生在熱烈的議論中掌握了有關新殖民主義的知識,直到下課后,依舊興趣盎然。

    二、探求新知識,培養(yǎng)參與勇氣中學生普遍存在著強烈的自我顯示欲望,常常夢想一鳴驚人,而這種欲望往往與本人的能力存在著很大的距離,由此而導致嚴重的自卑心理和閉鎖心理的產(chǎn)生。這種閉鎖心理、自卑心理集中表現(xiàn)在課堂上就是:只要老師提問,一個個都斂聲屏氣,生怕老師“請”到自己。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必須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氛圍,使學生無所顧忌,大膽參與。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的:“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你不能強迫馬喝水?!?/p>

    要使學生大膽參與,教師首先要以自身的勇敢精神熏陶和感染學生,且應把自己看成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活躍“分子”,態(tài)度和藹,情緒飽滿,感情真摯,用自己的熱情、執(zhí)著精神去感召學生。我在講現(xiàn)實中之所以存在“不等價交換、價格與價值相背離的原因”時,先講了洪水中的地主用金條向佃戶換糠窩頭的故事,娓娓道來,結果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們各抒己見,踴躍發(fā)言。此時,趨勢分析其他問題,一氣呵成,使學生輕松地理解并掌握了價值規(guī)律及其表現(xiàn)形式。

    其實,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做也是消除畏懼心理的重要手段。俗話說的“悶得慌”、“靜得怕人”等,都說明了課堂上是不能沉默的,愈是沉默,學生愈是害怕老師提問自己。只有當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有親身體會,有話可說時,他們才會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1.質(zhì)疑問難,誘發(fā)創(chuàng)造力

    心理學家把發(fā)現(xiàn)疑難看成是“思維的路標”,學貴質(zhì)疑。一方面是生質(zhì)疑,師解疑。我注重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自學,這是疑問產(chǎn)生的土壤,學生質(zhì)疑的基礎。我印了質(zhì)疑單發(fā)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又授予其方法,這樣學生質(zhì)疑的質(zhì)量較高。有的追根問源,有的輻射探究,有的從理論和實際的一致性和差異性中提出問題,等等。教師對這些質(zhì)疑單要認真分析,挖掘疑源,將其納入備課的主要內(nèi)容。再在教學中巧施良策,明理解疑,學生就十分感興趣。實踐表明,讓學生提問就是讓學生參與了備課和課堂教學,增加了一次參與的機會,也是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教學相長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教師巧設疑問,讓學生參與思考、釋疑,在“疑”的探究中培養(yǎng)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造思維。而平淡的講解或一看就明白的問題,會使思維疲軟、興趣減弱,沖淡教學效果。我在講“生活消費要與國情相適應”知識點時,要求學生不看書,不受課本束縛,而是談自己的消費觀,結果大家暢所欲言,在談話式的教學中學生明白了自己不成熟的消費行為和觀念,從而樹立了科學的消費觀。

    2.組織討論或辯論

    每個人都有說的機會,從而實現(xiàn)自我顯示的欲望。在講“共同富?!睍r,有學生提出現(xiàn)實中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加重的問題,我組織了正反方的辯論,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并在爭鳴中明理,用理論和實踐說明了問題。

    三、運用新知識,升華參與意識“運用新知識”,鞏固提高,是最簡捷的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的手段。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梳理知識,從更高層次上領會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教學以能力為核心的目標,是升華參與意識的極好方法。而要提高運用的效果,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

    1.精心設計課堂練習

    教師在課堂上單純的講解,即唱“獨角戲”,看上去不乏精彩之處,但它不能使學生從多方面參與教學,相反使得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解不深,掌握不牢,靈活運用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解題能力也得不到培養(yǎng)和提高。為了全方位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我貫徹精講多練、講練結合、以練習為主線的原則,做到每課都有隨堂同步練習。我精心編出題型多樣、難度適中的練習題,學生練得有興趣,從練習中找到了知識的“源”和“流”,體驗到了“現(xiàn)買現(xiàn)賣”的樂趣。再加上適時地點撥,又提高了學生的審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課外作業(yè)形象化

    第7篇:國學禮儀范文

    關鍵詞:中學地理 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這門學科,與其他各科聯(lián)系較緊密,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huán)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對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中很多學生普遍感覺到地理非常難學,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從教學過程和對學生的了解中不斷總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學習中要取得成功,不能僅僅靠能力和勤奮,學生在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技能和習慣的基礎上,更要有有效的學習方法。

    1.更新觀念是學好地理的關鍵

    地理學科是集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于一體的一門綜合學科。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在高考文綜試卷里,地理是最難的一門,它要求學生必須理解地理原理,然后學會應用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問題。從高考的角度講,地理的學習方法和答題方法本身就比較復雜。高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與初中的區(qū)域地理聯(lián)系十分緊密。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從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上努力,按計劃加強地理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2.讀圖、用圖是學好地理的基本技能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地理信息的濃縮和直觀表達,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學會讀圖、用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在地理的學習中,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于從地圖中發(fā)現(xiàn)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guī)律。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一定要多看地圖,多記地圖,多畫地圖,形成腦中的概念地圖,尤其要注意對各種變式地圖的掌握,這樣會使地理的學習越來越輕松。

    3.科學記憶是學好地理的基礎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名、數(shù)據(jù)、物名等,要把它們準確記住確實有一定難度,但是如果去科學的記憶,就會既準確又省時。

    3.1調(diào)動感官記憶。課堂是地理學習的主戰(zhàn)場,在課堂上要做到眼看、耳聽、口誦、手寫、腦想,這樣課堂效率就會大大提高,使記憶效果最佳。

    3.2趣味記憶。地理中有些知識可以用諧音來幫助記憶。有些知識可以用記歌詞的方式來輔助記憶。

    3.3理解記憶。地理學的知識,即使是地理事實和現(xiàn)象,大多也是可以通過理解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來記住的,關鍵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更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既準確又牢固。

    3.4對比記憶。抓住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對比記憶也是一種高效的記憶方法。

    3.5重復記憶。首先要做到課前預習、課堂認真聽講、做好筆記,課后復習鞏固。其次是要重復記憶,加強記憶的最好方法就是重復,必須遵循循序漸進、遺忘曲線的基本規(guī)律。

    4.練習鞏固是學好地理的試金石

    地理課堂效率的高低與否只有通過練習才能得以檢驗。我們經(jīng)常說“熟能生巧”,要通過練習鞏固我們學到的知識,平時的練習題要有所取舍,有些偏題、舊題、難題不要刻意去深究,不要搞題海戰(zhàn)術,練習有助于我們在考試做題時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徑的那些習題。練習不僅要及時,還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練習(下轉(zhuǎn)第132頁)(上接第131頁)過程中,學生還要學會不斷總結答題規(guī)律和答題技巧。

    5.觀察生活是學好地理的必要條件

    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要學好地理,不僅學好書本知識,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特別注意聯(lián)系生活、生產(chǎn)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如果同學們在生活中留意觀察這些問題,將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運用到社會生產(chǎn)和實踐活動中去,使所用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深化,那就可以達到知識的靈活運用了。

    此外,高中學生還應從心理上重視地理,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學習興趣,樹立堅定的信念及良好的意志,使自己爭取做到事半功倍。

    第8篇:國學禮儀范文

    關鍵詞: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 醫(yī)學倫理觀 ; 醫(yī)學倫理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展史上,伏羲制九針、神農(nóng)嘗百草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起源。其間隨著醫(yī)療活動的延伸,歷代醫(yī)家的診療實踐和辛勤著述,不僅積累了豐富的醫(yī)藥衛(wèi)生知識和預防、診療、康復、保健經(jīng)驗,而且形成了對醫(yī)德、醫(yī)道、生命、健康等問題的深刻看法和認識,形成了傳統(tǒng)醫(yī)學倫理觀,鑄就了早期的醫(yī)學倫理大廈。

    1   精誠合一的醫(yī)德觀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產(chǎn)生了許多先進的醫(yī)德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倫理文獻當推唐代著名醫(yī)家孫思邈著述的《大醫(yī)精誠》篇,文中“精”“誠”二字把中國傳統(tǒng)醫(yī)德原則規(guī)范概括到極致。

    1.1  為醫(yī)要“精”,精勤不倦、博極醫(yī)源早在《素問·著至教論》中要求醫(yī)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歷代名醫(yī)也紛紛從“精”“博”去要求自己。東漢華佗“游學徐土,精通數(shù)經(jīng)”[1]。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說醫(yī)術的高明源于“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為醫(yī)要“多聞博識”。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yī)精誠》中指出為醫(yī)醫(yī)術要“精”。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中言:“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jīng)傳、聲韻農(nóng)圃、醫(y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shù)言?!泵鞔t(yī)家徐春甫《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中說:“醫(y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淺?!?/p>

    1.2  為醫(yī)要“誠”,誠對病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yī)精誠》中告戒醫(yī)家:“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毙嗅t(yī)之體要 “欲得澄神內(nèi)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在病人家中 “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食如無味;靈醁兼陳,看有若無?!彼未缎盒l(wèi)生總微方論·醫(yī)工論》提出,醫(yī)者要赤誠濟世,“凡病家請召,不擇高下,遠近必赴”,為醫(yī)要“貧富用心皆一,貴賤使藥無別”,“反是者,為生靈之巨寇”。元代醫(yī)家曾世榮在《活幼心書·為醫(yī)先去貪嗔》也說:“凡有請召,不以晝夜寒暑遠近親疏,富貴貧賤,聞命即赴?!?/p>

    1.3  為醫(yī)要“誠”,還要誠對同道作為一個醫(yī)生,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yī)精誠》中要求:“不得多語調(diào)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yī),自矜已德?!彼未缎盒l(wèi)生總微方論·醫(yī)工論》中指出:“凡為醫(yī)者,性存溫雅,志必謙恭,動須禮節(jié),舉仍和柔,無自妄尊,不可矯飾。”明代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批評褒己貶人的庸醫(yī):“吾道中有等無行之徒,專一夸已之長,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問疾疴,惟毀前醫(yī)之過以駭患者?!标悓嵐υ凇锻饪普凇诽岢鲆鹬赝溃骸胺侧l(xiāng)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輕侮傲慢之心,切要謙和謹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拔之。”

    2  以人為本的醫(yī)道觀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生命價值,認為天地萬物,莫貴于人,把保護人類健康、減少預防疾病、追求健康長壽作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倫理的核心?!搬t(yī)乃仁術”更是以人為本的醫(yī)道觀的高度概括。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歷代醫(yī)家倡導以人為本,認為性命攸關為大,醫(yī)家應潛于醫(yī)道,濟世救人。《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鹅`樞·師傳》講:“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中從“愛身知己”“愛人知人”出發(fā),指出“精究方術”是為“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yǎng)其生”。王叔和《脈經(jīng)·序》中言“夫醫(yī)藥為用,性命所系”,“一言有疑,則考校以求驗”?;矢χk《甲乙經(jīng)·序》中說“若不精通于醫(y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圍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葛洪《肘后備急方·序》中言選錄“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以便“貧家野居所能立辦”,強調(diào)醫(yī)要“愍人之苦,惆人之急,救人之窮”[2] 。禇澄在《禇氏遺書》提出“用藥如用兵”“當驗之藥未驗,切勿急投”。

       

    以孫思邈為代表的一些醫(yī)家,更是把尊重人和愛護人的生命發(fā)展到極致,立“仁”為濟世救人的指導思想。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中有“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的著名論斷;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yī)精誠》要求醫(yī)家心懷仁愛,不管“貴賤貧富,長幼妍媸,華夷愚智”,要“皆如至親之想”。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中教導醫(yī)家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施藥無二”。清初喻昌在《醫(yī)門法律》中說:“醫(y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薄叭省边€是評價醫(yī)生的重要標準。南齊楊泉的《物理論·論醫(yī)》指出良醫(yī)應是“仁愛之士”“聰明理達”“廉潔淳良”“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宋朝林逋在《省心錄·論醫(yī)》說“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yī)”。明代龔信在《古今醫(yī)鑒·明醫(yī)鑒》中也說:“今之明醫(yī),心存仁義。”由此觀之,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有著以人為本的仁愛傳統(tǒng)。

       

    第9篇:國學禮儀范文

    關鍵詞:泰勒 科學管理原理 中國企業(yè) 建議

    泰勒作為一名鋼鐵公司的總工程師,長期觀察工人工作的時間、動作,發(fā)現(xiàn)工人在工作的時候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去做一些不必要的工作,于是他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科學的管理方法,力圖改進管理,提高效率。因此,可以說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來源于實踐并應用于實踐。泰勒科學管理原理的誕生是人類管理學科的一次質(zhì)的飛躍,對西方各國的工業(yè)生產(chǎn)產(chǎn)生過巨大的推動作用,使生產(chǎn)力有了空前的發(fā)展。其原理的很多方面在對于管理并不完善的中國企業(yè)來說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淺析科學管理原理的主要理論

    1.科學的工作方法與工具

    科學管理原理是來源于實踐的,它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工人工作的情況,發(fā)現(xiàn)工人在工作中出現(xiàn)的“磨洋工”現(xiàn)象的原因。泰勒對工人工作的時間、動作進行了反復的研究,制定出科學的工作方法,并完善了工作所使用的工具,然后使以后的工作方法和使用的工具都形成標準化,這樣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推動了生產(chǎn)力的極大發(fā)展。

    2.科學的挑選工人

    將最適合的工人放在合適的工作崗位,由以前的工人挑選工作變?yōu)楝F(xiàn)在的工作挑選工人,做到人盡其才,進行適當?shù)呐嘤?,使工人能發(fā)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3.將管理職能與執(zhí)行職能分開

    泰勒的管理體制中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生產(chǎn)活動中沒有的管理人員、事件測評人員、教師、任務管理人員等,他們和工人互相溝通來共同分擔工作責任,促進生產(chǎn)的發(fā)展。這樣就解決了工人承擔過多責任的問題。

    4.將于工人之間的監(jiān)督關系轉(zhuǎn)變?yōu)閰f(xié)作關系

    泰勒認為雇主和員工的利益是一致的,對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下雇主與員工之間對立關系持否定態(tài)度,科學的管理是要確保雇主和工人事業(yè)的高度繁榮,應該是雇主與工人之間的關系變成相互協(xié)作的伙伴關系,這樣的勞資雙方關系的改進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率。

    5.注重激勵對工人工作積極性的影響

    泰勒發(fā)現(xiàn),如果說一次酬金要等到一個多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才發(fā)到工人手中,那么沒有人會保持工作的積極性,他指出,要有效激勵工人的積極性,就必須在工作完成之后及時進行激勵。而且他認為激勵的手段可以多樣化,福利和晉升等都可以作為激勵的一方面。

    二、科學管理對我國企業(yè)發(fā)展的意義

    1.推進生產(chǎn)流程的科學化和標準化

    科學的、標準的生產(chǎn)流程是產(chǎn)品質(zhì)量的最有力保障,這正是科學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作為一個制造業(yè)大國,我們在追求企業(yè)數(shù)量的同時更需要追求企業(yè)的質(zhì)量,創(chuàng)造出世界名牌,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yè)畢業(yè)借助科學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全面推進生產(chǎn)流暢的標準化和科學化。

    2.有效的員工培訓

    泰勒在100年前就提出了需要對工人進行科學的培訓,這種思想在西方企業(yè)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然而在中國的企業(yè)里,員工的培訓工作做得仍然很不到位,企業(yè)在培訓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即便是將培訓列入企業(yè)日常工作中去的部分企業(yè),其培訓的效果也讓人難以恭維,這樣就是我們的企業(yè)缺少與西方大企業(yè)競爭的實力。

    3.豐富多樣的激勵手段

    泰勒提出的差別計件工資實際上就是一種激勵,在我國的一些成功的企業(yè),激勵已經(jīng)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就整體來看,我國企業(yè)的激勵狀況卻不容樂觀,具體存在以下幾點缺陷:一是,激勵手段單一;二是,激勵的資金落實時間過長,泰勒在100年前就提出激勵的及時性,而在許多中國企業(yè)現(xiàn)在仍然難以實現(xiàn);三是,激勵的不恰當性,要在合適的時間給予合適的對象和適合的激勵,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正確執(zhí)行企業(yè)的激勵,才會最大程度地緩和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勞資矛盾。

    4.將合適的人放到適合的崗位上

    泰勒提出計劃職能和執(zhí)行職能應分離,在100年之后的今天,這個思想仍然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在企業(yè)的內(nèi)部要有明確的分工,不能讓生產(chǎn)技術專業(yè)的人員去管理公司的財務,同樣也不能讓人力資源專業(yè)的人員去知道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然而缺乏明確的分工這一點在當下的中國企業(yè)仍然屢見不鮮,比如,對于礦山類企業(yè)來講,給企業(yè)創(chuàng)造利潤的單位就是采礦單位,于是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現(xiàn)象,要想晉升高管層就一定要在采礦單位工作過,這就出現(xiàn)了采礦專業(yè)的人才去管理財務和人力這樣的不合理情況。這就要求我國企業(yè)要有明確的分工,將合適的人才放到適合的崗位。

    參考文獻:

    [1]泰羅著,蔡國上譯.科學管理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2][美]彼得?W?德魯克.管理的實踐[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3]周三多,陳傳明,魯明鴻.《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三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理伦片|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人片| 欧美色成人综合| 青青草成人影视| 一级成人黄色片| 青青草成人免费|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