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生態建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健詞:建筑設計;生態建筑;持續發展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modern society, taking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building green ecological building will be the inevitable choice. Designers should always put me in the pulse of the times, also have a certain innovation and advanced consciousness, only in this way, it can we understand human demand for building, designed to satisfy the demand to adapt to new housing constru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對于生態型建筑的環境要求:①潔凈的空氣②水源與土壤③不受到不良自然環境的危害④不易遭受自然蟲害的侵襲。其相關特征如下:
1.1建筑物要盡量保持和開辟綠地,在建筑物周圍種植樹木防風、遮蔭,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重視室內空氣質量,保持新風在室內的流動。重視人文景觀的保護,建筑物附近有價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遺址應于以保留并妥善安置。
1.2建筑物的能源、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應該充分有效地使用水、可再生能源、
材料和其他資源。盡量利用清潔能源(如地熱與太陽能、水能、生物能和風能),保護與改善自然環境,在滿足人們的健康、舒適、安全使用的情況下降低消耗、節省資源。
1.3建筑物應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建筑物的形體布置合理應減小建
筑物的體形系數,以減少采暖與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圍護結構應該采用高效保溫隔熱構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風系統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風條件。建筑物內的房間設置、布局恰當,既
滿足使用舒適度,又節省能源。
1.4回收并重復使用資源。從舊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磚石、鋼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盡可能保護好,根據不同情況,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環。并積極利用其他工農業廢棄物料。使用先進技術,降低建筑運行管理費用。在結構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不要拆除舊建筑,應對共進行改造以適應新的使用功能,節省建筑造價。
因此,現在生態型建筑是資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
全的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筑。
2 實現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策略
下面著重對實現綠色生態建筑建筑設計進行分析,并給出其實現策略:
2.1實現建筑內部環境設計
(1)實現能源系統設。實現綠色生態建筑的能源利用,不但要對常規能源系統進行優化設計,更要注重綠色能源的利用,要將建筑節能放在首位。綠色生態建筑節能,設計師首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把建筑設計提高到比較高的水準。②找到合理的優化的新能源的解決方案。③尋求建筑藝術與能源方案的完美結合。當然,在做好上述的工作后,還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綠色能源,如采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這些能源都具有無污染、可再生的優勢。
(2)實現聲光環境系統設計。在綠色生態建筑平面設計時,針對光環境設計來看,提倡使用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如利用太陽能發電,可解決部分日常照明。其次,室內應量采用自然光,鼓勵使用節能燈具,節約能耗。另外,還要注意避免由附近建筑的玻璃折射以及其他的光污染。針對聲環境設計來看,設計師應考慮將臥室設置在背向噪聲源的方向,這樣可降低噪音30dB;采用隔音窗也能顯著阻隔室外噪音;在住區沿路適當栽植綠色植物,對降噪也有一定效果。
(3)實現水熱環境系統設計。綠色生態建筑的建設關鍵是節水,同時要考慮水質和水量兩個問題。一般的,綠色生態建筑可采取的節水措施有:采用節水節能型供水設施;建立雨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就地將污水處理成中水(中水意為城市污水或生活用水經處理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景觀用水要專門設計并將納入中水系統一并考慮。熱環境的實現更為重要。建筑區的熱系統應滿足居民的供熱舒適度
的要求,以及建筑節能和環保的要求。冬季供暖的室內溫度宜在20~24℃ ,夏季空調的室內適宜溫度為22—27℃。可采用采暖、制冷、生活熱水三聯供的熱環境技術,或在各戶安裝散熱器溫控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4)實現智能系統設計。目前,大量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得以運用,出
現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風力的情況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量,保證了智能化大樓中智能化生產和腦力勞動的高生產率。因此,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也需要
推進智能化的發展,進行智能系統設計。
2.2 實現建筑外部環境設計
建筑外部結構設計主要體現在環境綠化上邊。(1)綠化可以有創造性思路,可以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例如從整體出
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2)應該注重建筑周圍環境的綠化。應該盡量減少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并盡可能多種植高大喬木。因為喬木的綠化效果要比同面積的草坪高幾倍。目前,多數住宅小區常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對小區環境很不利,應盡量采用具有滲透性的生態鋪地,如格狀鋪地磚,方格中可以種草等。這樣,通過兩個方面的努力,建筑外部環境設計要求就得以實現。
3 節能降耗,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3.1 因地制宜,合理設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建筑的規劃布局應根據各地不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使建筑群的規劃布置和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有利于自然通風和采光,保留自然水域面積,增加植物綠化形成小區微氣候。設計時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使建筑冬季可以增加太陽輻射得熱,夏季可以減少太陽輻射得熱,且與當地夏季的主導風向一致。建筑物的單體設計應控制其體型系數,將體型系數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以減少其護結構的傳熱損失,降低建筑能耗。
3.2 注重使用節能的綠色建筑材料,提高房屋建筑的保溫隔熱功能注重實用新型的墻體材料和有利于環保的建筑材料,目前影響建筑能耗最直接的因素是建筑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的優劣,我國現有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普遍較低,直接影響了室內熱舒適度。處于夏熱冬暖地區的福州,夏天普遍需要空調,冬天甚至需要采暖,建筑整體的耗能量大。因此,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是建筑節能的最有效手段。
3.3 充分采用新型節能科技,使用可再生能源。注意推廣節能新技術的應用,實現建筑節能,一方面通過降低建筑能耗的各種手段,另一方面要利用太陽能等自然資源,減少常規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保持生態平衡。在我國中西部的廣大地區,一方面是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相對落后,另一方面卻是各種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這就要求在建筑設計中,充分利用太陽能、風力、沼氣、地熱和有機廢棄物的再生資源,從而在不影響使用功能的同時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
4結語
現如今,我國建筑市場發展迅速,建筑設計理年從生存型逐步向功能型、舒適型轉變 ,開始出現體現人文關懷、科技創新理念的建筑。綠色生態建筑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以有益于生態、健康、節能為宗旨,確保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確保使用者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合。建成人與自然雙贏的建筑。實踐證明,綠色生態建筑是未來建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曹偉.生態建筑,生態建材,發展戰略[J].新建筑,2005
關鍵詞:建筑設計;生態建筑;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上個世紀第一屆國際可持續建筑會議上,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有效利用資源和遵守生態原則的基礎上,創造一個健康的建成環境并對其保持負責的維護。所謂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之問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環境舒適,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1、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標準
綠色建筑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與自然協調發展,盡可能減少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綠色建筑要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綠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綠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加強綠化,改善環境。綠色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要求建筑空間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綜合性,使用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擴展性。綠色建筑應具有獨特的建筑技術和藝術形式表達現代生態文化的內涵和審美意識,創造自然、健康、親切舒適、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具有傳統地方文化意韻和現代氣息的建筑環境藝術。
2、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2.1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放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人文景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2.2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省,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做到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結合,為擴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體現對用戶即人的關,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溝通,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數,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及聲環境,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等。
3、生態建筑的設計目標
生態建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基本目標包括:①盡可能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②把環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③保護自然生態環境;④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外環境;⑤使建筑功能質量目標統一;⑥使建筑生態、經濟取得平衡。
4、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
(1)引人綠色建筑理論。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
(2)加強環境綠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綠化不單是可以創造空間,還可以美化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用綠化覆蓋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發,往往可以造成比較涼爽、舒適的環境;高大的喬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較大樹蔭,減少路面吸熱,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環境住宅區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綠化環境設計,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應該將綠化量化標準引人設計規范。當前,環境綠化主要包括小區周圍環境綠化和建筑立體綠化。一、小區周圍環境的綠化。盡量減少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并盡可能多種植高大喬木。因為喬木的綠化效果要比同面積的草坪高幾倍。目前,多數住宅小區常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對小區環境很不利,應盡量采用具有滲透性的生態鋪地,如格狀鋪地磚,方格中可以種草等。二、立體綠化。引人“土地空間化”的概念,包括墻面綠化、屋頂綠化和陽臺綠化。墻面綠化主要是在強烈陽光直射面爬滿綠色藤狀植物,避免陽光直射墻面,降低外墻表面溫度,保證室內溫度的穩定性。如重慶的“天奇花園”的墻面綠化,在西墻面上設計由柱子和圈梁組成的構架,并設置種植槽和集中噴灌系統。夏季爬山虎覆蓋墻面形成一道綠墻,綠墻與墻面之間形成大約300 mm寬的間層,這間層形成了良好的通風豎井,增強了墻面的散熱性能,而且綠墻還能避免陽光對墻面的直射。屋頂綠化是在建筑屋頂上采用蓄水覆土種植,屋面上種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形成一個“空中花園”。陽臺綠化是在居民家的陽臺上種植一些花草植物。(3)從整體出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例如:濱臨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設置親水景點;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住區,應考慮設計景點視線通廊,促成內外景點的交融;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筆者在雅安市濱河公園方案設計中較好的應用這樣的設計思想,充分體現了《穿越時空,聆聽茶香》的設計構思。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總之,建筑業的發展在某些方面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裝點了城市環境。然而任何建筑都會消耗到大量能源和材料,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仍會不斷消耗下去。面對如此狀況,有責任心的建筑師們不斷探索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生態建筑是現代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就是使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建筑環境,將建筑環境作為一個有機的、具有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系統來看待。
參考文獻:
[1]余莊.建筑智能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02
我國是一個資源不很豐富的國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的緊張已經給我們亮起了紅燈。故應該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
上一個世紀末,綠色建筑(GreenBuildings)就在西方國家興起,進而成立了國際性組織,制定了有關綠色生態建筑指標體系,開展了不少活動。如1987年和1988年分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關“健康建筑”的國際學術會。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了一項名為《21世紀議程》的文件草案。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作為新的規范寫入《里約熱內盧宣言》可持續發展意味著充分尊重環境和利用自然資源方面實行節約。包括節約礦物、能源、水、土地、保護海洋和大氣,并且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接受了這一思想。
1、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必要性
綠色建筑以美國的奧杜邦協會總部為代表,它是紐約曼哈頓最節能的建筑物,被認為是建筑環保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何謂綠色生態建筑。目前,國內認為它必須是一種節約型建筑。它將作為21世紀建筑業的主旋律,應體現在健康、節水、節地、節能、制污、循環利用。
1.1健康
人們對于“健康建筑”的重視,主要是由于出現了“建筑綜合癥”產生的原因有:
(1)建筑材料。尤其是現代名目繁多的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和室內用具的存在,使新裝修的房屋室內含有大量的甲醛、氡氣、石棉、氧化物及CO2、CO等等,影響人體的健康。
(2)不恰當的節能措施。降低了室內空氣的質量,聯合國衛生組織WHO統計,近30%的新建及改建的建筑是有病的。
(3)廚房及其它污染。燃料在灶具中燃燒產生的有害物質和烹飪過程中發生的油煙,主要成分為焦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焦油中的3.4-苯并芘有強烈的致癌作用,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易引發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等多種疾病。另外,室內用的各種清新劑,除廁劑等散發的氣味亦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
1.2節地
近幾年來,我國因建設用地平均每年減少50萬hm2耕地,由建國50年人均耕地面積0.2hm2多減少到0.1hm2,故有關節約土地的方針十分重要。
(1)積極推進墻體材料的改革,要大力發展節能、節地、利廢、保溫、隔熱的新型墻體材料,鼓勵采用綠色建材。采用各種板材,空心磚砌塊等來減少墻體厚度,并對墻體進行合理設計,以先進的建筑結構來增加使用面積,節約用地。
(2)舊城區改造要有新模式,以便節地,嚴格控制城鄉居民建設用地是一項長期的措施。
1.3水資源
全球淡水資源短缺。我國北方城市的資源性缺水,南方一些城市的水質性缺水已經到了對經濟和社會亮紅燈的程度。城鄉居民用水是水資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環節,這既包含了水量問題,也包括水質問題,住宅小區水系統問題:
(1)在小區中要建立水的大循環概念,自來水、雨水、地下水、污水等,均要統一列入考慮范圍,進行系統優化設計。
(2)由于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同樣嚴重,應針對不同情況制定強制性措施。如實行分段,梯級提高水價,對耗水量大的設備、器具要強制淘汰并強制推行節水設施等。
(3)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管道直接飲用水已經進入小區,形成了第二水廠,它達到了提供優質直接飲用水和節約用水的雙重目的。
(4)小區應建立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系統,缺水地區應設立小區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統。1.4節能我國是一個能源儲量并不豐富的國家,又存在著能源利
1.4節能
我國是一個能源儲量并不豐富的國家,又存在著能源利用低,浪費嚴重等問題。
(1)我國一些工業產品的能耗比發達國家要高4倍,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為日本的6倍,美國的3倍,韓國的45倍。
(2)能源結構不合理,煤占70%,由于清潔煤技術尚未普及,空氣污染嚴重。
(3)我國建筑能耗占全國能耗的25%,住宅每平方米能耗為相同氣候能耗國家的3倍。
(4)我國石油儲量僅占世界總量的23%,可開采的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1.5治污
要加強對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工作,達到利廢、節約、環保的目的。
2、綠色生態建筑小區的要求
當前,全國上下打出綠色生態建筑小區的旗號。但是,對于綠色生態建筑小區應具備什么條件,并未明確概念,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正在研究制定有關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的技術細則,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2.1能源系統
進入小區的能源在一般情況下有:電、燃氣、煤。對這些能源要進行優化分析,采用最佳方案,對住宅的圍護結構和供熱、空調系統要進行節能設計,建筑節能至少要達到50%以上。有條件的地方,鼓勵采用新能源和綠色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潮汐能等其他再生資源)。2.2水環境系統
對于小區的水系統要考慮水質和水量的問題。室外系統要設立將雜排水、雨水等處理后重復利用的中水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雜排水循環利用系統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觀用水要進行專門設計并將其納入中水系統一并考慮。小區供水設施宜采用節能節水型,要強調淘汰耗水型室內水器具,推行節水型器具。在必要的地方,同步規劃設計管道直飲水系統,以便提供優質直飲水。2.2氣環境系統
小區的氣環境系統包括室內和室外兩個方面。室外空氣質量要求達到二級標準;居住室內達到自然通風,盡可能采用綠色建材,衛生間具備通風換氣設備,廚房設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達到居室內的空氣質量標準,保證居民的衛生健康。
2.3聲環境系統
小區的聲環境系統包括室外、室內和對小區以外噪音的隔阻措施。室外聲環境系統設計應滿足,日間噪聲小于50分貝,夜間小于40分貝;建筑設計中要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內聲環境系統滿足:日間噪聲小于35分貝,夜間小于30分貝。對于小區周邊產生的噪聲,如果影響了小區的聲環境則應采用降噪措施。
2.4光環境系統
小區的光環境一般著重強調滿足日照要求,室內要盡量采用自然光。除此以外,還應注意居住區內防止光污染,如強光廣告、玻璃幕墻等。在室外公共場所地采用節能燈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
2.5熱環境系統
小區的熱環境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熱舒適度要求、建筑節能要求以及環保要求。對住宅的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和保溫隔熱提出要求。
2.6綠化系統
小區的綠化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綠化要求。在建筑旁邊進行植樹,草坪等綠化,可起到防風、隔熱、防塵和美化環境的效果;另外亦可達到節能、凈化空氣、維持生態平衡的目的。
2.7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
小區的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目的是滿足小區自然環境保持一種平衡狀態。采用不同的處置方式對固體廢物進行管理,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在國內采用物理化學法,固化法及高溫焚燒法等。建議采用動物處理垃圾。管理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在制定法規計劃,改革管理機制,建立監督執法,抓好宣傳教育等方面通盤考慮綜合治理,鼓勵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活方式,生活垃圾的收費制度等。
2.8綠色建筑材料系統
綠色建筑材料系統是滿足建筑節能、環保、生態的需要。綠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綠色生態建筑要采用綠色建筑材料,要加快綠色建筑材料的生產,并引進或提高先進制造工藝和無污染環境的生產技術,產品具有多功能化,可循環或回收利用,無污染環境的廢棄物。
3、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前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短缺。從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出發,綠色生態建筑愈來愈受到世人的青睞,它勢必成為21世紀建筑的弄潮兒,它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隨著各種綠色建材的出現,科技、信息業的發展定會帶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未來的建筑將會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1]聶梅生。論新世紀的我國住宅產業化[J].中國建材科技,2001(4)。
[2]曹永康,葉啟議著。墻的節能和GRC板[A].1965-1999纖維水泥制品行業論文集[C].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
[3]初操,錢宜倫2000年小康住宅[A].現代與未來的國內外新型建筑材料[C].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5.
關鍵字: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工作;優化探究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工作是以“綠色生態”為核心,在給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居住環境的同時,又做到尊重自然,減少能耗,保護環境。在設計工作中,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建筑與環境的關系,使建筑與環境成為一個和諧的系統。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工作的優化就是在“綠色生態”理念指導下,更進一步對整個系統做出全盤的合理調整,到達整個系統的優化。
一、 進行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工作的優化的原則
1. 建筑整體尊重自然
對生態建筑設計工作的優化最重要的是把握建筑整體對環境的尊重,盡量的去適應環境,不對環境進行過多的修正,減少因建筑方面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在一本身就有綠地進行生態建筑,應盡量的維護好綠地原有的生態系統,如果需要對綠地進行人工改造,也得保持原有生態系統最大的保留。這樣才是真正的生態建筑,最少的人工改造,建筑親切的融入生態系統中。
2.對清潔能源的合理使用
綠色生態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要求在建筑過程中降低能源的消耗,而引入綠色清潔能源就是綠色生態建筑工作優化的又一大舉措。例如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節約自然資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不僅減少建筑商在建筑工程中能源的支出,也給居住用戶帶來能源方面的節約。在建筑系統中,凡是需要用到能源消耗的地方都可以考慮對清潔能源的使用,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在清潔能源如何使用方面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清潔能源的使用是設計工作優化的重要原則之一。
3.多重建筑功能和使用功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發展
多重建筑功能和使用功能也是綠色生態建筑工作優化的重要原則,同時這些建筑功能和使用功能要體現出適應著社會的需求發展。多重建筑功能和使用功能就意味著資源的多重利用,充分體現了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給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優化提供了可實現可實施的途徑。例如,在綠色生態建筑建造綠色陽臺,既可以在陽臺上種植蔬菜或植物,又可以在陽臺搭放其他物品,還可以維護好建筑體系的濕度溫度,給居住者一種仿佛生活在原生態自然中的感覺。
二、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工作優化的意義
1. 改善用戶的居住環境,增強用戶的綠色意識
通過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工作優化,讓用戶更親身體驗到生態建筑與傳統建筑的區別。綠色生態建筑讓用戶仿佛置身于既原始又帶有高科技的環境中,大大提高了用戶的居住滿足感和舒適感。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優化中的多重建筑功能和使用功能,也可以影響到用戶日常生活中對物品的重復綜合使用,進而讓人們養成了良好的綠色意識。
2. 推動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能源危機不是杞人憂天,它逐漸成為現實,尋找新的能源迫在眉睫。新事物只有在實踐中得到利用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進而得到推廣和廣泛使用。隨著綠色生態建筑的開展,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工作優化中,新能源的配置成為優化重要內容,那么新能源必然會在生態建筑優化中得以充分的使用,在使用新能源的過程中就會不斷的實驗,不斷地論證,不斷地完善,到底哪種能源怎么配置才最適合生態建筑。這在一定意義上是促進了對新能源的開發,促進了新能源的發展。
三、 綠色生態建筑設計工作優化中應注意的問題
1. 嚴格控制建筑成本
在生態建筑中不可避免的引進新型材料,例如性能良好的隔熱保溫材料,這些材料都是高分子材料,環保,實用,質量輕,使用壽命長,但價格卻是比較的昂貴。再者,例如在引入太陽能作為整個建筑系統的動力來源,建立復雜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又將是個比較大的投資。不因“綠色生態”的字眼去大筆的投資,這本身的做法就不“綠色”。過大的成本只會讓建筑房價非常離譜,如果綠色生態建筑只是模型不能大面積的推廣,那么這種建筑改革無疑是失敗的。所以,在設計工作優化中嚴格控制建筑成本,不能只顧“新穎”不顧“發展”。
2. 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關鍵詞:綠色節能 建筑設計 生態文明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地提升,但隨著而來的卻是人們對于環境的嚴重破壞和資源的大肆浪費。一時之間,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因而“綠色、生態、節能”等一些環保的概念也在各行各業被人們所推崇,人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降低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同樣,這種環保概念對于建筑設計來說也尤為重要,在建筑領域實行綠色、低碳、環保、生態節能的設計不僅可以創建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創造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而且可以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本文首先介紹了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和含義,然后對如何具體實現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給出了一些e措。
一、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的含義與原則
雖然“綠色、生態”等詞匯都是指的人們對于環境的保護以及生態資源的節約使用等含義,但這在不同的領域也還存在一些細微的區別。在綠色生態節能建筑中實施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是主要是指以人為設計的中心思想,尊重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和諧共存,設計出的建筑既能滿足生態建筑的設計理念,也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它是一套復雜的、有自己獨特特征與人文關懷的系統。具體來說,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需要建筑在它的壽命范圍內,既充分發揮了用水、用材、用電、用地等多方面資源的最大利用,也減少了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既能夠給人提供舒適安全的建筑設計,又可以充分保護人類的生活環境,構建與生態和諧共存的生活系統。
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具有以下原則:1.和諧的原則,這就要求綠色生態節能建筑可以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并能有效地利用周邊環境,實現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2.舒適的原則,這就要求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能夠滿足人們對于舒適生活的基本需求,這也是基本的沿著原則;3.節約的原則,這就要求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能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包括采光、通風、地熱等資源,減少空調或者暖氣的使用,除此之外,還要求建筑在設計施工中能夠節約原材料,循環利用資源,以實現資源的節約長期使用。
二、實現綠色生態節能建筑設計的舉措
(一)節能的建筑設計理念
在建筑設計時,科學合理的外觀和體型、門窗結構、墻體以及房頂設計可以使該建筑的更加的綠色環保。首先是外觀和體型設計,它主要影響的是建筑體內部與外部大環境之間的熱量交換率。其中,在相同的外部環境下,建筑的外表面積和其所包的體積之比稱之為建筑物體型系數,它直接反應了建筑物的能耗大小。通過減小建筑物體型系數,可以降低能耗,但是這也就要求整個建筑的造型、布局和采光通氣等達到一定的要求,因此合理的外觀體型設計可以降低能耗。然后是門窗結構的設計,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制約的方面:1.合理的窗與墻的面積比會降低建筑的采暖耗熱值,以此降低能耗;2.必須仔細斟酌門窗的設計位置和科學的開門方式,從而可以防止建筑中有大量的過堂風通過;3.確保門窗質量,這主要體現在對于氣溫的變化反應和氣密性是否優良,好的門窗不會因為溫度的陡然變化而受損,也不會經常漏氣;4.為了避免光照的直射,可以設計能夠自動調節的窗簾或者遮陽棚等。再就是墻體的設計,它主要體現在墻體的保溫和防潮性能方面,這時需要依據實際的氣候環境和溫差變化,使用節能材料,做好節能墻體的設計。最后是屋頂的設計,它主要體現在夏天的隔熱和冬天的保溫這兩個方面,對于夏天光照太強時,可以選擇隔熱的材料或者在屋頂涂抹隔熱層進行保溫,或者可以設計淺色屋頂或者蓄水屋頂等,有效隔離輻射;而對于冬天的保溫,則可以使用節能加厚材料制成的房頂,避免浪費。
(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前面說過,綠色生態節能建筑必須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和諧共存,最大化利用自然資源,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充分利用綠色植物資源,無論是在建筑中使用綠色植物作為裝飾,或者在設計時使綠色植物與建筑完全地融為一體。這種設計不僅可以充分美化生活環境,提高生活情趣,而且可以發揮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優勢,產生新鮮空氣,降低室內的溫度,增加空氣濕度,從而可以降低空調等設備的使用率,達到環保的目的;2.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能源,這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等,若是能在建筑添加一些轉化利用自然能的裝置,比如太陽能熱水器、風能轉化器等,可以將自然能源轉化成家用的熱能、電能等,進而大幅度降低能耗,以實現節約能源的目的。3.充分做好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這就要求在建筑中通過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將雨水和一些生活廢水合理利用,并建立好污水的處理系統,推進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以實現節約用水的目的。
三、結語
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和社會仍然會一如既往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的建設,它同時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因此,人們也會越來越關注綠色生態節能建筑,它不僅滿足了城市和人們的生活需求,而且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關于綠色生態節能建筑的研究還要大力進行。
參考文獻:
[1]王斌,鄭宇川.試論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概念設計與結構措施[J].江西建材,2014,(20).
[2]祁會祥.談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設計[J].山西建筑,2014,(32).
[3]王亮,潘佳庚.基于綠色建筑理念的嚴寒地區辦公建筑節能設計與實踐[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4,(06).
關鍵詞:綠色生態;自然環境;設計要點;地域特色;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desig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en introducing natural elements, combined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make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energy saving, green ecological building.
Keywords: green ecological;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由于環境的惡化,節能環保已成為當下世界共識。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節能減排政策,綠色環保理念已被大眾熟知和接受,隨著人們意識的提高,各類綠色節能、回歸自然生態的建筑已被廣泛認可和使用。然而,在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過程中,卻對綠色生態住宅建筑缺少統一的標準和定義,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幾層涵義:首先是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合理地安排組織建筑與其它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住宅建筑與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其次是擁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滿足人們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適環境,人與建筑和自然環境之間形成良性的循環,能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再次就是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體現時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歷史與人文環境。
一、現代綠色生態建筑的特征分析
生態型建筑環境要有潔凈的空氣、水源與土壤,不受到工業污染,也不易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基本特征如下:
1)建筑物要盡量保持和開辟綠地,在建筑物周圍種植樹木防風、遮蔭,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重視室內空氣質量,保持新風在室內的流動。重視人文景觀的保護,建筑物附近有價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遺址應予保留并予妥善安置。
2)建筑物的資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應該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資源。盡量利用清潔能源(如地熱與太陽能、水能、生物能和風能),保護與改善自然環境。在滿足人們的健康、舒適、安全使用的情況下降低消耗、節省資源。
3)建筑物應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建筑物的形體布置合理,應減小建筑物的體形系數,以減少采暖與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圍護結構應該采用高效保溫隔熱構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風系統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風條件;建筑物內的房間設置、布局恰當,既滿足使用舒適度,又節省能源。
4)回收并重復使用資源。從舊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磚石、鋼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盡可能保護好,根據不同情況,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環。并積極利用其他工農業廢棄物料。使用先進技術,降低建筑運行管理費用。在結構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不要拆除舊建筑,應對其進行改造以適應新的使用功能,節省建筑造價。
因此,現代生態型建筑是資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筑。
二、綠色生態建筑建筑設計要點
綠色生態一般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綠色生態建筑應該處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它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小環境(即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及具有長效多適的靈活開敞的空間等);又要保護好周圍的大環境——自然環境,同時對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小,見圖1,
圖1 某辦公樓綠色生態建筑設計
具體分析如下:
1.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較分析
不同種類的建筑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不盡相同,為找出不同類型建筑的設計方法是否存在差異,又因為居住和辦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設計者將辦公和居住建筑單拿出來進行統計分析,對85個建筑案例中的辦公和居住建筑統計結果如下表1。
表1 不同種類建筑設計情況的統計
從上表1 我們可以發現在24個居住建筑項目中有超過半數的項目采用了下述設計方法:
(1) 加強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
(2) 利用自然地貌;
(3) 使用太陽能:
(4) 資源的回用,特別是水的回用。
通過上述統計結果分析,我們發現對于不同類型的綠色建筑,設時考慮的側重面有所不同。因住宅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點,所以在缺水地區,政府部門會要求廢水回用。目前廢水回用技術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綠色生態住宅建筑開始使用“中水”系統。在24個居住建筑案例中,有l2個案例采用了這種設計方法,廢水回用效率通常能達到40~60%。
2.綠色生態建筑設計要點
由此可見,對不同類型的建筑應分析各自的特點,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結果。對于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時主要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2.1 以人為本,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在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決不是“人類中心論”。建筑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健康、無害、舒適的環境。我們強調高效節約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但也不能只強調人的健康和舒適,而不顧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建筑應滿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利用自然條件創造優美的外部視覺景觀,改善室內環境品質,提高舒適度,降低環境污染。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綠色生態建筑的基本內涵。
2.2 使用潔凈能源,保護自然資源降低能耗綠色生態
建筑要通過優良的設計、優化工藝和采用適宜的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改變傳統建筑產業的粗放、浪費污染型的生產工藝,實現清潔生產、工藝生態化。要盡可能提高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積極采用潔凈能源,采用清潔的生產技術(如自然通風和通風道技術),減少廢棄物。把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生態環境兩大課題結合起來,以最低的資源,最少的污染獲取最高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2.3 循環、有效利用資源與能源
循環使用建筑材料,廢物再生利用,水循環使用,能源的多級多層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設備和控制系統。擴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資料,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經驗轉化為標準、規范條文,以利推廣。
2.4 保護利用環境,尊重歷史、自然設計與地方相結合
利用基地周邊的自然條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濕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綠色空間,保持歷史文化與景觀的連續性,使建筑空間布局充滿活力。并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廢棄物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圖2。
關鍵詞:綠色建筑;環保節能;經濟
Abstract: the year 2009 world climate conference held in Copenhagen, wake up the various countries'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 the global climate warming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evere challenges. In this paper,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principles, and its necessity and in the life of the green build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economic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我國是一個資源不很豐富的國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的緊張已經給我們亮起了紅燈。故應該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
1、綠色建筑設計原則
1.1節約能源
隨著國家大力推行節能減排政策,建筑節能是極其重要的方面,因此,綠色建筑設計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遵循節能的原則,即節約對能源及自然資源的消耗,盡量做到無害化、無污染及其可循環。建筑材料方面,應該盡量采用可以易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如竹制品等。與此同時,還要嚴格控制材料的質量,確保材料無污染、無輻射。綠色建筑的綠色建筑設計要求盡可能采取各種手段來創造出一個適宜人們居住的生活環境,與此同時,還實現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1.2生態和諧
綠色建筑設計,第二個原則就是生態原則。生態原則要求綠色建筑設計時要注重對建筑物周圍的植被、樹木以及水資源等與人關系的分析,要做到人與自然環境、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建筑物周圍植被多樣化、對水資源的保護以及合理的綠色建筑設計來實現,而且生態和諧對提升住宅品質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1.3“以人為本”的綠色建筑設計原則
綠色建筑的最終使用者是人,人本主義的設計理念應該是綠色建筑設計的最基層、最根本原則。因為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建筑的綠色建筑設計在追求節能、生態化時絕對不能以犧牲人的生活質量、健康等為代價。
1.4從實際出發,適度原則
綠色建筑設計也需要從實際出發。有些小區建筑設計時照搬盲從一些國外成功的綠色建筑設計,使得成本大幅度增加,也有違綠色建筑設計的初衷。綠色建筑設計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程成本,但從建筑物全壽命周期來看,經濟效益還是可觀的,絕不是以犧牲經濟利益來換取“綠色”,綠色建筑設計要因地制宜,并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地域條件等因素。
2.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必要性
綠色建筑以美國的奧杜邦協會總部為代表,它是紐約曼哈頓最節能的建筑物,被認為是建筑環保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何謂綠色生態建筑。目前,國內認為它必須是一種節約型建筑。它將作為21世紀建筑業的主旋律,應體現在健康、節水、節地、節能、制污、循環利用。
3.綠色生態建筑小區的要求
當前,全國上下打出綠色生態建筑小區的旗號。但是,對于綠色生態建筑小區應具備什么條件,并未明確概念,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正在研究制定有關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的技術細則,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能源系統
進入小區的能源在一般情況下有:電、燃氣、煤。對這些能源要進行優化分析,采用最佳方案,對住宅的圍護結構和供熱、空調系統要進行節能設計,建筑節能至少要達到50%以上。有條件的地方,鼓勵采用新能源和綠色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潮汐能等其他再生資源)。3.2 水環境系統
對于小區的水系統要考慮水質和水量的問題。室外系統要設立將雜排水、雨水等處理后重復利用的中水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雜排水循環利用系統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觀用水要進行專門設計并將其納入中水系統一并考慮。小區供水設施宜采用節能節水型,要強調淘汰耗水型室內水器具,推行節水型器具。在必要的地方,同步規劃設計管道直飲水系統,以便提供優質直飲水。
3.2 氣環境系統
小區的氣環境系統包括室內和室外兩個方面。室外空氣質量要求達到二級標準;居住室內達到自然通風,盡可能采用綠色建材,衛生間具備通風換氣設備,廚房設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達到居室內的空氣質量標準,保證居民的衛生健康。
3.4聲環境系統
小區的聲環境系統包括室外、室內和對小區以外噪音的隔阻措施。室外聲環境系統設計應滿足,日間噪聲小于50分貝,夜間小于40分貝;建筑設計中要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內聲環境系統滿足:日間噪聲小于35分貝,夜間小于30分貝。對于小區周邊產生的噪聲,如果影響了小區的聲環境則應采用降噪措施。
3.5光環境系統
小區的光環境一般著重強調滿足日照要求,室內要盡量采用自然光。除此以外,還應注意居住區內防止光污染,如強光廣告、玻璃幕墻等。在室外公共場所地采用節能燈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
3.6熱環境系統
小區的熱環境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熱舒適度要求、建筑節能要求以及環保要求。對住宅的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和保溫隔熱提出要求。
3.7綠化系統
小區的綠化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綠化要求。在建筑旁邊進行植樹,草坪等綠化,可起到防風、隔熱、防塵和美化環境的效果;另外亦可達到節能、凈化空氣、維持生態平衡的目的。
4 生活上的綠色建筑
4.1 建筑場地
A 優先選用已開發且具城市改造潛力的用地;
B 場地環境應安全可靠,遠離污染源,并對自然災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
C 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原有場地上的自然生態條件,注重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
D 避免建筑行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災害。
4.2 節地
A 建筑用地適度密集,適當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立足創造宜居環境確定建筑密度和容積率;
B 強調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充分利用周邊的配套公共建筑設施,合理規劃用地;
C 高效利用土地,如開發利用地下空間,采用新型結構體系與高強輕質結構材料,提高建筑空間的使用率。
4.3 降低環境負荷
A 建筑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應控制在國家相關標準規定的允許范圍內;
B 減少建筑產生的廢水、廢氣、廢物的排放;
C 利用園林綠化和建筑外部設計以減少熱島效應;
D 減少建筑外立面和室外照明引起的光污染;
E 采用雨水回滲措施, 維持土壤水生態系統的平衡。
4.4 綠化
A 優先種植鄉土植物,采用少維護、耐候性強的植物,減少日常維護的費用;
B 采用生態綠地、墻體綠化、屋頂綠化等多樣化的綠化方式,應對喬木、灌木和攀緣植物
C 進行合理配置,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生態結構,達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諧,并起到遮陽、降低能耗的作用;
D 綠地配置合理,達到局部環境內保持水土、調節氣候、降低污染和隔絕噪音的目的。
4.5 交通
A 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網絡;
B 合理組織交通,減少人車干擾;
C 地面停車場采用透水地面,并結合綠化為車輛遮蔭。
4.6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4.6.1減少建筑材料生產運輸過程中的能耗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注重使用過程中的節能,還應考慮蘊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選用生產能耗低的建筑材料,以及鋼材、鋁材這些回收利用率較高的建筑材料,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為減少運輸過程中的能耗和污染,應盡可能的選用地方性的材料。
4.6.2減少建筑使用過程中的能耗
在建筑建成后使用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能耗,所以應重點從建筑本身來做好節能設計,可通過建筑體形設計達到節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狀、進深、體形系數、表面面積系數、長寬比和朝向等因素,都與建筑的節能效果有很大關系。合理設計建筑的墻體、門窗、屋頂、熱緩沖區及有效遮陽,提高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也對建筑節能有著重大意義。
7.結束語:
從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出發,綠色生態建筑愈來愈受到世人的青睞,它勢必成為21世紀建筑的弄潮兒,它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為了全球綠色環保事業的發展,還地球以潔凈,建筑需要緊跟時展步伐,綠色、環保、節能、經濟、科技、人文是當今發展的主題,同時也是以后勢在必行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馮媛媛;淺探綠色建筑設計[J];企業導報;2011年12期
【關鍵詞】: 綠色建筑;生態規劃;設計
1綠色生態建筑的優越性
1.1 無害性。室內裝飾的建筑材料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存在于新裝修的房屋室內,不正確的節能方法使室內空氣的質量降低,廚房和能在灶具燃燒產生有害物質的其他污染燃料,還有烹飪過程中產生的油煙等導致造成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利用綠色生態建筑材料可以有效預防裝修產生的有害氣體。
1.2 節省用地。通過大量節能、節地、利廢、保溫、隔熱的新型墻體材料,積極促進墻體材料質量的提高,激勵使用綠色建材。
1.3 節約水源。城鄉居民用水是水資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環節,這既包含了水量問題,也包括水質問題,住宅小區水系統問題,因此,應針對不同情況制定強制性措施。
2 綠色建筑生態規劃與設計的有效措施
2.1 綠色建筑植物系統的生態規劃設計
2.1.1 系統性。在綠色建筑的場地的組織與設計、綠色建筑的護結構方面,室內環境中,注重植物系統與綠色建筑的和諧統一,注重系統的整體性與連續性原則,把綠色建筑系統看作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強調系統的經濟原則,降低從外界環境的能量輸入和物質投入,通過合理配置,為動物棲息、覓食與遷徒提供良好空間結構。
2.1.2 主導因子。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功能,綠色建筑系統內部的各個要素對植物功能的需求是綜合的,選擇適宜的植物設計合理的植物系統,重發實現植物系統的最佳功能,它是對適地適樹具體原則的有益補充。此外還要注意主導因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2.1.3 適地適樹。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習性,使得幾乎綠色建筑系統的各類生境具有不同的植物生長。配置適宜的植物系統,發揮植物系統最大服務功能是綠色建筑綠化的一個主要目的。
2.2 綠色建筑能源的生態規劃與設計
2.2.1 很好的采用自然風光。合理利用陽光采光,使室內充滿陽光,從而改良建筑采光和在建筑物中安裝日光反射器、反射板之類的設備,應用相關的技術措施,實現對日光的引用可以聯系智能控制。
2.2.2 智能化遮陽體系。就是建筑設計讓建筑的遮陽系數對陽光的更改施加策略-----智能控制技術,從而達到互動均衡,以及室內光環境采光勻稱和創造不平凡光線效益。
2.2.3 提高隔熱保溫特性:譬如針對熱橋運用獨特的方法,為了實現這個設計目的所推廣使用的技術,應采用房子里的百合花和雙層玻璃隔熱體系。
2.2.4 充分的自然通風。有無充分利用氣候條件式建筑物自然通風或利用建筑智能控制技術改善建筑通風狀況,維護建筑內空氣流通。自動風擋在智能控制下對建筑空氣流通實施有組織調整是實現此目標的常用技術。
2.3 G色建筑風環境系統的生態規劃與設計
2.3.1 充分發揮風對建筑熱環境的影響。不同環境地區以及不同季節中建筑對風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如在濕熱地區的夏季加強風的利用對建筑環境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降溫、除濕、改善人體的舒適度。
2.3.2 利用風對建筑形態的影響進行設計。綠色建筑風環境的被動式設計對建筑的規劃設計布局形態影響很大,尤其是對大型公共建筑、辦公、會展等。對建筑形體及內部空間進行設計,可以實現良好的通風。
2.4 綠色建筑水環境系統的生態規劃與設計
2.4.1 水環境與建筑結構。建筑屋頂設計影響到屋面雨水的徑流量與水質情況,如瀝青屋面比瓦質等無眠的雨水污染嚴重,有屋頂花園時,屋頂花園、綠色屋面材料等對建筑結構、建筑效果、熱島效應等也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建筑師應結合以上因素認真考慮建筑屋面的設計。
2.4.2 水環境與建筑規劃。小區建筑規劃需要考慮自來水、污水、與雨水,還可能包括直飲水、市政再生水、地下水或地表水等的引入、輸送、排放和處理等。建筑區域內如設置水處理構筑物,其規模和位置也需要與整個建筑規劃相配合。
2.4.3 場地水環境與建筑的關系。場地水環境除了雨污水排放或收集、處理利用系統外,水景池,也是一種主要形式,它們都需要考慮并妥善處理與建筑的關系。除了水景形式和景觀效果上需要與整體風格相協調外,還需要考妥善解決水景環境與建筑、園林、道路給排水等不同專業之間的關系,合理設計水景的形式、位置、規模、水量與水質保障等。
2.4.4 水環境與園林景觀環境。 水是建筑園林景觀中的必備,園林景觀環境中如綠化植物的灌溉就需設計供水管線。植物灌溉系統應考慮節水技術的應用。建筑水環境的水量的保障問題,還需考慮自身水質保障問題,需要有綜合的思路與技術以保證其景觀效果。
2.5 綠色建筑生態交通道路系統的生態規劃與設計
2.5.1 生態策劃方針。 城市是一個非靜態的大環境,交通出行需求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前提下明顯提高,城市環境的質量由于轎車的迅速增加而逐漸下降,導致交通的不便利,加重城市環境的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所有策劃和生態設計均有缺陷;
2.5.2 交通往來和整頓方針設置。 激勵自行車交通、通車共乘、交錯出行、交通優先等綠色交通觀念,包含在綠色出行策劃中,而對場地道路系統實行特殊的設計卻包含在交通抑制策略中。經過更改路面物理條件以及設置結構,避免了不必要的交通往來,確保行人和路邊住戶的路權排在第一位。
2.5.3 空間及景觀策略設計。 生態交通系統理念框架下的道路空間設計包括道路的功能性設施、空間規劃組織、自然景觀的營造、人文景觀及社區可識別性。生態道路空間及景觀的策略設計即是結合生態規劃,從人性化角度入手,著眼于綠化的構建、空間組織、營造生態道路交通系統,使道路交通網絡成為城市中的綠色體系,串聯整個城市人居活動空間,成為真正的生活化道路。
結束語
綠色生態建筑比起以前更受世人的喜愛,它必定成為21世紀的領潮者,它的發展前景特別客觀,很顯然,科技、信息業的發展定會在綠色建材出現的帶領下發展,所以未來的建筑一定不會讓我們失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筑設計;綠色建筑;生態選址;節能設計
1.引言
通常建筑設計主要是包括功能需求分析、規模規格確定、形式方案實施、成果評價鑒定等。對于常規的建筑設計中,主要考慮的是市場消費需求、質量成本、實用美觀、材料色彩、制造技術的可能性等問題。而對于建筑生態設計是在常規設計基礎上,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納入設計與實施的考慮范圍之內,這是生態設計與常規設計的根本區別所在。從而導致了建筑生態設計在很多方面與常規建筑設計存在不一樣。
2.生態條件下的建筑選址考慮
建筑選址的選擇對于以后項目建設的各個方面都有決定性影響。選擇基址不僅要符合經濟標準、而且還要尊重國家和地方各種法律規范。選址工作要從整體的角度做綜合考慮。基于生態條件下的建筑選址既要將土地使用、建設密度及其環境保護都納入考慮范圍之內,還需要深入到每一個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細節當中。生態選址較之于傳統意義上的選址,在于它將生態環境作為選址時的重要因素而考慮。
基于生態條件下的建筑選址中,最主要考慮就是這個位置是否適合建設,以及建設后是否適合今后的發展。因此,對于分析和評價基址的各種優缺點就成了生態選址的關鍵所在。對于這一階段,要分析每個可能的地點,列出其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各自優勢。例如,在確定適合住宅發展項目的基址時,就應當優先考慮基礎設施和公共交通網絡的連接。對于被選基址的資源和能源潛力需要認真加以評估,尤其是對于水資源的狀況和以太陽能、風能為基礎的能源系統的潛力。在基址選擇過程中,識別社區的發展對該基址以及其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這個問題需要通過對生態環境的研究來解決。這些研究應當是包括土壤侵蝕、植被及其生長地的保護、水和空氣污染以及垃圾處理等。通過對建筑具體選址優缺點的分析,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和諧的居住環境,避免對周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造成影響或者破壞;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還需要通過修復各方面的生態平衡而有效地改善建筑周邊環境。
生態選址及分析是生態建筑活動的首要基本問題。中國傳統風水理論選址的基本原則是“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是我國“天人合一”樸素哲學思想理論在建筑選址中的具體體現。顯然,基于生態條件下的,建筑基址選擇應當針對實際情況,結合當地氣候、地理特征以及現有各種社會條件進行具體分析。影響生態選址的因素可分為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環境條件。自然地理條件如地形、地貌、地質、氣候、土塌、水文、生物多樣性,社會環境條件主要包括現有的建設和設施、現有的經濟社會條件以及現行的綠化和環境保護狀況。
3.建筑生態景觀設計
對于生態景觀設計是建筑環境創造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進行建筑景觀設計過程中,應當把景觀看作是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的復合體,通過借助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來進行處理,使其在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滿足自然生態的需要,并盡可能恢復已破壞的生態系統,成為注重生態的景觀。
傳統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都是環境要素的視覺質量,而“生態景觀設計”是通過兼顧環境視覺質量和生態效果的綜合設計。其中的操作要素與傳統景觀設計類似,但設計中既要考慮當地水體、氣候、地形、地貌、植物、野生動物等較大范圍的環境現狀和條件,同時還需要兼顧場地日照、通風、地形等具體條件和需求。
可以說,建筑景觀生態問題的妥善解決,有賴于對景觀生態系統更加深入而系統的科學研究,有賴于更先進和可靠的地理信息系統和分析技術及其與景觀生態規劃的結合。(目前景觀生態學定量分析基礎上的景觀規劃還遠沒有成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景觀生態規劃還剛剛開始),更有賴于一種新的生態景觀規劃與建設理念及思路的形成,即重視景觀的整體個態效應,同時將人類視為影響景觀的重要因素,從整體上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從而最終實現建筑生態景觀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4.生態建筑的節能分析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建筑就像有機生命體—樣,是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并進行能量消耗而得以生存和運行的,在其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建筑從其周圍環境中獲得能源的能力以及對能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是體現建筑生態性的重要方向。如何在滿足人們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時,使建筑有效利用能源,將建筑能耗降至最低,從而不但節約能源同時又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生態建筑所關注和探尋的重要內容。
建筑能耗通過生產能耗、運輸能耗及其建造能耗所組成,在各種能耗中,狹義的建筑能耗一般是指建筑運行能耗。顯然在綠色生態建筑的理念下,對于建筑被使用的全過程中,應當充分而有效地使用各種能源。其可以通過三個層面來說,即場地選擇及其規劃節能、建筑設計節能及其輔助設備系統的節能。對于建筑護結構是建筑能量消散經過的主要部件,外窗、外墻及其屋面保溫隔熱和防熱對于實現建筑的熱工節能起著關鍵的作用。對于外窗的的熱工節能來講,有以下一些主要技術措施,即控制各朝向窗墻面積比,提高窗的氣密性,提高窗玻璃、窗扇和窗框的保溫隔熱能力,用活動裝置保溫隔熱;窗的日照涉及房間在冬季利用太陽能采暖,而窗的遮陽和通風是實現房間夏季防熱的主要途徑之一。對于外墻的熱工節能來講,在北方寒冷地區,建筑保溫尤其重要;在南方炎熱地區,建筑防熱尤其重要。外墻保溫隔熱主要采取外保溫隔熱、內保溫隔熱和單一材料承重保溫隔熱。而對于外墻的遮陽和通風是南方炎熱地區防熱的主要途徑之一,各種通風墻或防曬墻可以起到較好的防熱作用,其中利用植被對外墻進行遮陽防熱效果最好。對于屋面的熱工節能技術,北方地區寒冷,采取倒置屋面是目前較為先進的一種做法;而針對南力地區炎熱,在屋頂設置通風間層、使用植被綠化遮陽、利用屋面蓄水以及被動蒸發冷卻,都可達到屋面防熱的目的。充分利用自然光是實現照明節能的關鍵。除了在建筑設計方案階段充分利用各種反光體(包括側窗反光體和天窗反光體)外.還可通過采用導光管道的照明技術(包括透鏡折射導光通道、內壁反光導光通道、光導纖維導光管道、通光管導光管道等)。
另外從建筑生態技術的角度,根據設計所采取的技術含量的高低,將生態建筑分為低技術生態建筑、中間技術生態建筑和高技術生態建筑三類。在建筑生態設計上通過把概念和具體設計實踐相結合,將會收到客觀的生態效果。
5.結語
綠色生態建筑是把建筑物與能源、環保等緊密地結合起來,在有效滿足各種使用功能的同時,能夠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并創造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工作生活空間結構。因此,在建筑設計中,應充分利用綠化這一有利的生態因子,為居民創造出高質量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朱奎.綠色生態住宅室內微環境建筑設計研究[D].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