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治療范文

    中醫治療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治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中醫治療范文

    【中圖分類號】R71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4-8824(2010)-03-0046-02

    受精卵種植發育在子宮體腔以外的地方,稱為異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習稱宮外孕。根據受精卵種植部位的不同,異位妊娠分為:輸卵管妊娠、宮頸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異位妊娠的發生率:95%~98%的異位妊娠發生在輸卵管,多數發生在輸卵管的遠端三分之二,最常見的是壺腹部占78%,峽部占12%,傘部占5%,角部或間質部占2%,其余為腹腔、宮頸及卵巢。

    異位妊娠是婦產科常見急腹癥之一,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提高治療效果、降低醫療風險、挽救生命減少損失有重要意義。特別在基層醫院尤為重要,現將82例異位妊娠的治療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觀察對象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接診治療的82例異位妊娠,不包括來院時完全破裂、休克的患者,年齡21~46歲;未產47例,已產35例;臨床表現,停經時間32~51 d,其中23例有早孕反應,45例無明顯早孕反應,43例有下腹隱痛,以盆腔炎就診37例,54例陰道不規則流血,以月經不調就診29例。

    1.2 診斷方法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B超及血HCG檢查)82例患者入院初步診斷異位妊娠,行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67例,未抽出不凝血的15例不能確診,嚴密觀察,監測血HCG值及B超。

    1.3 分組與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67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37例為中醫治療組,30例為手術對照組。

    治療組37例,年齡21~46歲,平均年齡32.4歲,根據患者情況辨證選方。

    1.3.1 未破損期治法 活血化瘀,消殺胚。方藥:宮外孕Ⅱ號方。赤芍、丹參各15g,桃仁9g,三棱、莪術各3~6g,可同時應用天花粉針劑以提高殺胚效果。

    1.3.2 已破損期

    ①休克型治法;回陽救脫,活血化瘀。方藥:參附湯、生脈散合宮外孕Ⅰ號方。人參50g,附子10g,麥冬20g,五味子20g,赤芍15g,桃仁9g,丹參15g。

    ②不穩定型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益氣。方藥:赤芍15g,丹參15g,桃仁9g,黨參50g,黃芪100g。

    ③包塊型治法:破瘀消。方藥:宮外孕Ⅱ號方:三棱20g,莪術20g,赤芍15g,桃仁15g,丹參20g。

    2 其他療法

    2.1 中藥灌腸法 紫草30g,蜈蚣2g,淮牛膝10g,丹參15g,赤芍12g,桃仁10g,當歸10g,花粉30g,三棱10g,南星30g水煎,濃縮成150 mL,藥溫宜30~40℃,每次藥量100~150 mL,每日灌腸一次。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殺胚,散結止痛的作用,適用于治療宮外孕。

    2.2 敷貼法 樟腦6g,血竭9g,松香9g,銀朱9g,麝香0.06g。前四味藥共研細木,用時加熱成糊狀,乘熱加麝香貼于腹部結處。具有破瘀消之效,適用瘀血內結型宮外孕。也可用于陳舊性宮外孕。若包塊兼炎癥感染時禁用此藥。

    2.3 混合療法 虎杖、熟石膏、冰片,研未做成藥餅,外敷患側下腹部;同時電針足三里、三陰交(雙側),留針20分鐘,1 日2次。配服湯藥,休克型與不穩定型服用宮外孕Ⅰ號方;包決型服用宮外孕Ⅱ號方。

    對照組30例,年齡22~45歲,平均年齡32.5歲,實施手術治療。

    3 療效評定與結果

    3.1 療效評定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無效:主要癥狀及體征,B超檢查無變化。

    3.2 結果 治療組37例,痊愈30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0例;對照組30例,手術順利,術后常規抗炎治療,住院4~7 d,出院時血HCG值30例

    4 討論

    根據中醫學八綱辨證理論,異位妊娠屬于瘀阻少腹,屬不通則痛的實證,故中醫以活血化瘀、消散結為治則,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腫與妊娠產物的吸收及輸卵管再通。中醫療法不僅能消除盆腔包塊,還能有效防止再次異位妊娠的發生,最大限度地保全患者的生育機能,是一種經濟實惠、易于推廣、易為廣大患者接受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及良好的研究前景。但中醫治療體系相對滯后,正確規范的治療方案一直未能很好解決。筆者認為,應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治療該病的實驗研究,從而更深入地揭示中醫藥治療該病的本質,進一步縮短療程,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 羅麗蘭.不孕與不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40-349.

    [2] 《現代診斷治療學》翻譯組譯.現代診斷治療學[M].廣州:科學普及出版社,1977:331.

    [3] 樂 杰.婦產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06.

    [4] 劉付強,胡先平,廖文杰.早期異位妊娠484例的診治體會[J].海南醫學,2004,(10):60.

    第2篇:中醫治療范文

    關鍵字:皮膚病中醫治療

    一、皮膚病的生理病理學說

    有關皮膚疾病的論述,早在《內經》中有不少記載。《素問·痹論》中指出了人體衛氣“其性漂疾,不能入于脈也,故循于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說明衛氣作用在皮膚腠理,其功能正如(靈樞·本臟篇》所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和,則……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強調了衛氣功能正常,皮膚腠理才能健康縝密,有似于非特異性免疫中的皮膚粘膜屏障作用。衛氣靠肺氣的正常宣發才能散布到皮膚,發揮衛氣作用,故謂肺合皮毛。《素問·皮部論》亦提出了十二皮部是十二經功能活動在體表皮膚的反映區。

    在《諸病源侯論》中,對各種皮膚病的病因、病理過程及癥狀也作了論述,指出與風、濕、熱等因素有關。如:風瘙身體隱軫誤(注:瘙癢癥、尋麻疹之類),邪氣客于皮膚,復蓬風寒相折,則起風瘙隱軫。頭面身體諸瘡誤,夫風熱外虛,為風濕所乘則生瘡。對各類經久不愈的慢性頑固性皮膚病常認為存在氣血虛或膚腠虛的因素。對變態反應性皮膚病也注意到存在過敏素質,指出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終日燒煮,竟不為害也。對物理因素引起的皮膚病也有凍爛腫瘡誤、湯火瘡誤等記載。如:“對傳染性皮膚病,如疥瘡已了解到好發部位及其接觸性傳染的病因指出并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

    對皮膚病的診治,中醫認為把局部改變同整體經絡、臟腑、氣血、津液的改變聯系起來,既重內治,又重外治。《外科精要》一書中指出原夫瘡瘍之生,皆陰陽不和,氣血凝滯。認為外癥雖生于肌表,而其根源則與臟腑氣血改變有關,診治應結合全身辨證,用藥根據經絡虛實,不可拘泥于熱毒之說而過用寒涼克伐之劑。《太平圣惠方》對于癰疽,不僅注意它的局部癥狀,而且結合全身辨證,提出“五善七惡”的觀察方法。《外科全生集》把外癥分為陰陽兩類,主張用“陽和瞬理、溫補氣血”的原則治療陽癥,彼有獨道之處。目前用陽和湯治療結核性膿瘍、硬皮病等有一定療效。《外科正宗》主張內治與外治并重。外治除外用藥外,善用腐蝕藥或刀針放膿去腐;內治總結各醫家及自身經驗,應用“消、托、補”三法的辨證施治,使治療原則與方法日趨完善。《理論驕文》中把辨證論治原則應用于外治法,使外治理論得到發展,他注意到外治比內治副作用小,費用低廉,有“殊途同歸之妙”。他主要用膏藥外治,也用類似水療、熱療、泥療、蠟療及局部發鮑等療法。強調外用藥物要分辨陰陽,辨證選藥,提出了外用藥與內服藥存在不同的特點。

    另外,由于各醫家有不同的學術見解,在皮膚病治療中也各有偏見。如《醫林改錯》中,用活血化癖方劑治療頭發脫落、糟鼻、白癱風、紫癱風、紫印臉等。而劉河間創制的防風通圣散,兼治風熱瘡疥隱疹等,用藥過于寒涼,彼有創見。

    二、治療思路

    1.病作當以祛邪為主,藥須分部求因論治

    病毒性皮膚病的發病特點在于時愈時發,無所休止。其作雖與疲勞、身體抵抗力下降有關,抑或有感冒、發熱等誘因可詢。但治當以祛邪為主,可從其發病部位辨屬為何邪為主罹患以指導臨床治療。“在上部者,俱屬風溫風熱,風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屬濕火濕熱,水性下趨故也;在中部者,多屬氣郁火郁,以氣火之俱發于中也,其間即有互變,十證中不過一二”。因此,在病毒性皮膚病的辨治過程中,根據發病部位不同便可確立一個總的治療原則。這種辨證思路不僅便捷,而且征之臨床頗多效應。例如:對于發于上部的熱瘡(單純皰疹)治當清熱疏風為主,藥用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等;發于中部的蛇串瘡(帶狀皰疹)則當清肝疏解郁火,藥用龍膽草、山梔、夏枯草、黃芩等;而對于發于下部的瘙疣(尖銳濕疣)治宜清熱利濕為先,藥用土茯苓、生薏苡仁、車前子、苦參等。

    2.或疹或疣或痘迥異,治風治瘀治濕有別

    病毒性皮膚病若從病變形態上加以區分,則分別以疹、疣、痘的表現最為突出。中醫傳統意義上的疹與西醫的斑疹、丘疹相似;痘則與皰疹、膿皰相類;而疣則無甚差別。從病毒性皮膚病局部辨證的角度來看,疹之發,其位淺、其來速、變化快,與風邪特點相近;痘類病變則以皰中積液為著,其液始清、繼則濁或膿,與水濕同類;而疣類病變則以形甚為長,或堅、或韌,不外濁痰、瘀滯為患。及其治則,疹類病變為主者當以祛風為要但風為百病之長,易與熱、寒、濕之邪相兼;藥用荊芥、防風、蟬衣、浮萍等,若兼熱、濕、寒等為患則另當別治,病久未已則還需從血論治,即血行風自滅之謂;痘類病變為主者則以祛除水濕為務,或淡滲,或清利,或芳化,藥用茯苓、虎杖、藿香、防己等。兼夾者可與解毒、托瘡并施,錯綜者更需與健脾、溫腎等同行;疣類病變為主者,病初宜化痰泄濁、軟堅散結,久則須并入化瘀之品,藥用半夏、白芥子、海藻、地鱉蟲等。

    3.病息當需扶正托毒,治病求

    病毒性皮膚病的證治難點在于多數疾病很難徹底根治,每易于感冒、發熱以及體質狀況不佳時發作。從其發病機理析緣,在病毒不能完全清除的前提下,通過提高機體的抵抗能力而達到疾病少發、不發是我們可以追求的目標。雖然扶正的治則在疾病發作時即可與祛邪法同施,但取其恒效且賴其久者則非疾病康復期莫屬。扶正之治有補氣、養血、滋陰、溫陽之異,但普遍用之者以補氣固表為上,藥用生(炙)黃芪、炒白術、防風、炙甘草、煅龍骨、煅牡蠣等,旨在益氣固表,縝密肌腠。分而析之,則疹類疾患益氣之外,尚需養血潤膚,常配炒白芍、當歸、丹皮、仙鶴草等;痘類疾患需合健脾利濕之治,常配炒薏苡仁、陳皮、蒼術、赤小豆等;疣類疾患宜佐活血養血之法,常配紫草、丹皮、紅花、水牛角片等。扶正之初慮其病愈邪戀之實,故扶正之時仍須少佐數味以清其余邪;扶正而久,意在鞏固則可擇丸緩以圖之。

    4.悉心調理飲食起居,預防護理當需并提

    病毒性皮膚病既然有久治難愈或易于復發的特點,從中醫“治未病”的境界要求則當追求未病時杜絕復作、已病時盡早痊愈。因此,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預防護理及飲食起居的調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須。從預防護理的角度來看,未病時減少不良因素刺激,避免與引起復發的誘因接觸是非常重要的;既病之后,加強病變局部及心理情志的護理不僅可以減輕疾病的病變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愈病能力。從飲食起居角度分析,病變之初辛辣、炙、油膩、魚羊牛肉等甘肥發物則當所忌以免加重局部病理損害;及其病中、愈后,則多無所忌,但仍以清淡而富含營養者為上。以冀脾胃康健,氣血來充,諸疾不染。此亦明~陳實功“瘡家全賴脾土”之謂。起居之處,當避風、遠濕,適寒溫日常生活尚應勞逸結合,動靜有度,并防皮膚傷損之害。

    參考文獻:

    [1]秦萬章.中醫藥在治療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J].臨床皮膚科雜志,1988

    [2]又璐.17味中藥對培養的表皮細胞增生的影響[J]臨床皮膚科雜志,1996

    第3篇:中醫治療范文

    關鍵字:中醫治療 小兒厭食

    厭食是較嚴重的食欲不振,以較長時期原因不明的厭食、體重顯著減輕為臨床特征。可見于各個年齡階段,小兒多見于1~6歲。小兒脾常不足,臟腑嬌嫩,如飲食不節、喂養不當,久病多病、損傷脾胃,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情緒變化、思慮傷脾,均可致厭食。

    厭食癥相當于中醫所謂不食、惡食、不思食、不能食而瘦的范疇,散見于歷代醫籍中。清.董西園《醫級))認為,小兒厭食“揆其致病之由,緣父母嬌養太過,縱恣成性”,“適遇此癥,惟壯脾胃、推陳氣”。可見本癥以脾胃不和為主,日久可致脾虛失運,造成納呆、消瘦之癥。若有情志因素,則又需從肝脾不和論治,解郁理氣、健脾和胃。

    [證治方藥]

    (一)脾胃不和

    1.臨床表現:食欲明顯減退,食則噯氣、惡心,甚而嘔吐,脘痞腹脹,大便干而不暢,小便如常。成人患者可見精神憂郁,默默不樂,夜寐不安,諱疾忌醫等癥。舌質微紅,苔薄白,脈弦、滑或濡、緩。

    2.病因病機:脾胃不和,胃不和則不食,脾失運則腹脹。

    3.治法:運脾和胃。

    4.方劑:不換金正氣散(《局方》)加減。

    藥物:藿香6~10g,法半夏6g,蒼術6~10g,陳皮6g,茯苓10g,厚樸3~6g,砂仁3g(后下),草豆蔻3g,神曲6~10g。

    方義:蒼術運脾燥濕,厚樸理氣除滿,半夏、陳皮和胃,砂仁、草豆蔻醒脾化濕,神曲消食開胃,茯苓健脾利濕。

    加減:腹脹納呆,加雞內金、谷麥芽、萊菔子消導開胃;嘔惡者加姜竹茹、蘇葉和胃止嘔;大便干結者,加制大黃或麻子仁丸通便導下;口水黏熱或口甜者,加佩蘭醒脾芳化。

    5.變通法:可用平胃散合二陳湯(均為《局方》)加減。

    (二)脾胃虛弱

    1.臨床表現:厭食日益加劇,不思飲食甚而拒食,惡心嘔吐,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容易出汗、感冒,四肢不溫,大便秘結而數日一行。舌質淡,苔薄少津,脈虛緩或濡細。

    2.病因病機:脾氣虛而不能運化,胃氣虛而不能納谷,氣血生化無源。

    3.治法:健脾益氣和胃。

    4.方劑: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藥物:黨參(或太子參)10g,炒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3g,陳皮3~6g,砂仁3~5g,山楂10g。

    方義: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陳皮理氣和胃,砂仁醒脾,山楂消導增食。

    加減:心悸氣短者,加龍眼肉、棗仁養血寧心;頭暈目眩者,加枸杞子、女貞子補肝;氣短懶言者,加麥冬、五味子補氣養陰;嘔吐惡心者加姜半夏、竹茹降逆止嘔;納呆不食者,加雞內金、神曲開胃。氣血不足疲乏甚者,加黃芪、當歸、白芍益氣養血。氣陰兩虛口渴者,加烏梅、天花粉生津。

    5.變通法:身體虛弱,骨瘦如柴,不思飲食,臥床不起,面色無華,毛發脫落,心悸氣短,舌淡,脈細弱。氣血兩虧、心脾不足者,可用歸脾湯(《濟生方》)加減。若氣虛下陷,脘腹虛痞,不思飲食,易汗出、感冒者,可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三)胃陰虧損

    1.臨床表現:不饑不食,食不知味,厭食嘔惡,口干咽燥,皮膚干燥無光澤,毛發枯黃易脫落,面色萎黃、蒼白,易烘熱汗出,手足心熱,心煩少寐,大便干結,數日一行,小便黃短。舌質紅而少津,舌苔少或花剝,甚而光紅無苔,脈細數或濡細無力。

    2.病因病機:素體陰虛或熱病后,或久而不食,陰液無源,胃氣無津液以濡養,胃陰損傷所致。

    3.治法:養胃增液,酸甘化陰。

    4.方劑: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

    藥物:沙參10~15g,麥冬10~15g,石斛10~15g,玉竹10g,白芍10g,烏梅6~10g,甘草6g,麻仁10g。

    方義:沙參、麥冬、石斛、玉竹養陰增液,烏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陰,麻仁潤腸通便。

    加減:胃氣虛弱者加太子參(或黨參)益氣,便秘者加玄參、蜂蜜(沖)潤腸,或用潤腸丸吞服。口渴欲飲者,加蘆根、玉竹、天花粉生津止渴;面色無華、皮膚干燥,頭暈目眩,有血虛見證者,加當歸、生地養血。

    5.變通法:若見形體消瘦、氣短懶言,食不知味,烘熱汗出,舌淡脈虛,以脾陰不足為主者,上方可合六神散(《三因方》)用。

    參考文獻

    1. 姜華 健脾開胃湯治療小兒厭食癥100例 [期刊論文] -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9(01)

    第4篇:中醫治療范文

    【關鍵詞】:哮喘、病因、診斷、中醫治療

    一、哮病的病因

    綜觀近年來對哮病的報道,急性發作期多以風寒痰熱邪為患而導致肺部的宣降失調從而發生痰鳴氣喘;慢性反復發作者多屬臟腑陰陽氣血功能的失調。其病因復雜,與遺傳、體質、飲食、環境、年齡、勞逸等因素有關,強調內外因相合為患。

    楊玉萍對小鼠及豚鼠的哮證模型肺組織切片進行了病理分析,結果發現小鼠及豚鼠哮證模型肺組織存在病理生理改變,即對哮證“痰淤伏肺”理論提供了病理實驗依據。

    內皮素(ET)是一種由血管內皮細胞合成的、作用長久的、能引起血管強烈收縮的肽類物質。李君等對大鼠的血漿ET含量進行比較中發現肺氣虛大鼠大大高于健康大鼠,并且隨著病情的加重含量呈一定比例上升。

    患者在哮病發作時往往伴隨血清IgE的異常升高,IgE為Ι型變態反應的主要抗體,其與抗原結合時,使肥大細胞及嗜堿性粒細胞釋放出大量生物活性物質,引起一系列哮病臨床癥狀,而IgE的合成又受到Ts細胞的調節。倪偉總結吳銀根教授的經驗,認為痰的生成在于脾腎之虛,發病較慢,除病也慢,這就是哮喘屢治屢發,不能根除的原因,所以應用溫陽補腎為主進行治療。

    二、哮病的診斷

    1、癥候診斷

    王鵬等經過長期的臨床工作總結出的一系列癥候診斷的標準為:

    (1)發作時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紫紺,或額汗,心悸,煩躁不寧。

    (2)呈反復發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因素誘發。與季節,時辰有相關性。

    (3)發作前多有鼻癢、噴嚏、胸悶、情緒緊張等先兆。

    (4)有過敏史及家族史。

    2、理化檢查診斷

    (1)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羅音。

    (2)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可在3%以上,個別可達5%。

    (3)痰液涂片可見嗜酸性粒細胞。

    (4)肺功能檢查發病時表現時間肺活量降低,最大通氣量減少,殘氣量占肺活量百分比增加,通氣和血流比率失調。二氧化碳分壓在本病早期可降低,但重癥則增高。

    三、中藥治療

    (一)、治療機制

    1、抗炎目前認為哮喘是一種由多種炎癥細胞、介質和細胞因子參與的慢性炎癥性氣道疾病,因此控制炎癥,控制哮喘發作是治療哮喘的關鍵。徐東等觀察到補腎防喘片與吸入必可酮合用在防治哮喘上要明顯比單純吸入必可酮效果明顯,治療組的血清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下降和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1)增加較對照組明顯,推斷兩藥對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功能均有影響,有加強皮質類固醇激素局部抗炎效應的作用,降低氣道反應性。

    2、改善氣道痙攣β2激動劑可以緩解支氣管哮喘患者氣道痙攣,但如果長時間大劑量地使用β2激動劑以及糖皮質激素等諸多因素則可能導致β2受體興奮性降低,從而發生耐藥性。近來研究表明溫陽補腎類中藥可提高氣道內β2受體水平,增強β2激動劑療效。

    3、調節HPA軸糖皮質激素作為支氣管哮喘治療的藥物在使用過程中常伴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功能的作用,從而有治療哮喘的功效。王宏長等觀察到中藥止咳膠囊(仙靈脾、補骨脂、蛇床子)通過阻止哮喘大鼠外周血白細胞和肺組織中糖皮質激素受體結合位點的下降,上調內源性皮質酮水平,改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功能,從而減輕氣道炎癥。

    (二)、臨床治療

    在臨床上,西醫在這方面不夠完善,例如哮喘易經常反復發作,難以控制,吸入性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大],患者的依從性差,有些患者存在激素抵抗。中醫治療哮喘可以彌補西醫治療的不足,在此介紹一些在目前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的中藥制劑。

    1、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的中藥制劑,多采用清熱解毒為主,輔以止咳化痰之劑。痰喘1號沖劑已經在臨床上得到了大量的使用,配方為麻黃宣肺瀉熱,止咳平喘,并應用炙麻黃取其宣肺平喘作用而減緩其發散之力;生石膏、黃芩、虎杖清熱解毒,助麻黃宣肺而不留熱,清肺而不戀邪;杏仁降氣平喘,桔梗主升,并能載藥上行,使之藥到病所,從而使肺氣升降有制,咳喘則可平息;方中丹參、川芎行氣活血養血,五味子補腎納氣;生甘草清熱生津,調和諸藥于寒溫宣降之間,共奏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良效。

    2、結合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組成了“復方穿山龍湯”方藥,方中穿山龍活血祛痰,麻黃宣肺平喘,共為本方君藥。柴胡疏肝理氣,防風祛風勝濕,五味子斂肺澀精、滋腎生津,當歸補血活血、主咳逆上氣,黃芪補氣升陽,補骨脂生地補腎納氣,共為臣藥。全方合用,清熱祛痰、宣肺平喘、補腎疏肝、活血祛風,標本同治,攻邪而不傷正,補虛而不留邪、中藥現代藥理學也證實以上諸藥具有抑制氣道炎細胞黏附和趨化,拮抗炎性介質,降低祛風IgG含量,提高抑制性T淋巴細胞功能等針對哮喘主要病機的治療功效。在運用湯藥治療的同時,加用川芎嗪穴位注射,該藥經研究證實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能保護抗原對豚鼠誘發哮喘;天突穴、定嚙穴具有降氣化痰、清肺定喘的功效。

    四、中醫治療進展

    近年來研究表明,中醫治療支氣管哮喘方面療效確切,從臨床報道來看,中醫藥治療支氣管哮喘方面遠期療效較好,副作用少。但是,目前對治療支氣管哮喘的機制研究相對滯后,也存在一些問題:①多為經驗報道,缺乏大量病例的系統觀察和對比研究;②對EOS及趨化因子神經體液調節機制的研究較少,缺乏理論的創新。因此既然“哮喘”被認為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疾病,那么在中醫治療的研究中,我們可以試著借助“基因”理論而發揮其優勢。

    參考文獻:

    第5篇:中醫治療范文

    抑郁癥在祖國醫學中歸屬在郁證的范疇,治療上從多角度分析抑郁癥的特點,發揮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特色,臨床上選方用藥靈活多樣,療效良好。

    中醫對抑郁癥的認識

    中醫認為,郁證是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脅肋脹痛、易怒易哭,或咽有異物梗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如果有輕度的抑郁癥狀,卻不是消極悲觀厭世的人,可以借助自我宣泄、運動等方法自身調節。如果仍難解除這些抑郁癥狀,可以借助傳統中醫治療抑郁癥的方法,全方位調理人體神經系統,達到根治目標。

    中醫治療抑郁癥的治療原則和選方用藥

    歷代醫家對抑郁癥的施治,強調人的整體觀,施與疏肝理氣、清肝瀉火、化痰開郁、補益心脾、理氣導滯等多種方法,運用越鞠丸、逍遙散、半夏瀉心湯、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黃連溫膽湯等疏理氣機的藥物和方劑。

    醫圣張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多種疾病的證候與抑郁癥表現有許多相似之處,如百合病、奔豚氣等病癥,以及小柴胡湯證、半夏厚樸湯證、梔子豉湯證等。

    朱丹溪首創“六郁”之說,根據六郁相互轉化的關系和先由氣郁而后濕、痰、火、血、食隨之而郁的機理,提出用越鞠丸以解諸郁。

    張景岳進一步發展了《內徑》“五郁”與朱丹溪“六郁”的關系,推出情志三郁:怒郁、思郁、憂郁。怒郁初起用越鞠丸、六郁湯等治療,若痰郁互結用溫膽湯,日久克損脾胃用異功散、歸脾湯等治療。思郁初起宜用二陳湯、啟脾丸等,日久傷氣血可用逍遙丸治療。而憂郁者,宜用二陳湯、平胃散治療,日久傷脾用溫胃飲,氣血虧虛用歸脾湯、大補元煎治療。

    趙獻可認為予“逍遙散”一方治其木郁,則諸郁皆舒,逍遙散后,當以繼用六味地黃湯以滋水生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以五郁立論并提出了“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瀉之,水郁折之”的治療原則。

    以上這些治療郁證的治療原則和選方用藥,對臨床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中醫對抑郁癥的辨證治療

    脾腎陽虛型:表現為嗜臥少動,驚恐多疑,甚則輕生厭世,消瘦乏力,腹脹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沉細。治宜溫補脾腎,養肝解郁。

    陽盛血熱型:表現為情緒高漲,每有自得之態,思維活躍,夸大其詞,不能專注于某一事情,易沖動,眠少口干,舌質偏紅,苔微黃,脈弦。治宜育陰潛陽,涼血安神。

    心肝火旺型:表現為情感躁狂,通宵不眠,行為粗魯,打人毀物,可伴有體重銳減,舌紅,苔黃燥,脈玄數。治宜清心瀉肝,涼血安神。

    心脾兩虛型:表現為情感抑郁,心悸失眠,自覺思維遲鈍,有自責自罪及疑病傾向,倦怠,舌淡苔白,或邊有齒痕,脈細弦。治宜健脾養心,理氣解郁。中醫治療抑郁癥的前景與展望

    第6篇:中醫治療范文

            1  控制飲食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發生和飲食有關,飲食控制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不少防治糖尿病的藥膳驗方。如用豬胰子一只,低溫干燥,研成粉狀,每次服九克,每日兩次。及三豆飲,用綠豆一百克、黑豆五十克、赤小豆五十克,煎湯服用。或苦瓜炒肉,鮮苦瓜一百克、瘦豬肉五十克,武火炒后食用等。

            2  配合適當運動

            《諸病源候論》提出,消渴病人應“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臺秘要》亦強調:“食畢即行走,稍暢而坐”,主張每餐食畢,出庭散步[2]。說明適當運動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這一點和現代醫學的認識完全一致。對于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及強度,應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進行。“以不疲勞為度”,“不能強所不能”。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極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運動強度過大或時間太長會引起勞累,會使病情加重。尤其是嚴重缺乏胰島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腎病者,應該限制活動量。但運動強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療作用。特別值得推薦打太極拳,它具有輕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點,是糖尿病患者最為適宜的運動形式。

    3  調攝情志

            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與情緒有一定關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確對待生活和疾病,“節喜怒”、“減思慮”。保持情志調暢,氣血流通,有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復[3]。

            4  中藥治療

            傳統中醫在治療糖尿病是根據臨床癥狀進行“三消論治”。隨著現代醫學診斷技術的發展,現時治療糖尿病已將現代醫學檢查項目包含在內,做到中醫辨證和西醫辨病相結合。在臨床治療上,對初診患者首先會告知他們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方法,并要求他們飲食控制一至兩個月,及配合運動療法。若血糖下降明顯即可維持下去,如控制不滿意則給予中藥治療。臨床一般將患者分為陰虛型、氣陰兩虛型和陰陽兩虛型三型分型論治:①陰虛燥熱型(多見于糖尿病的早期)。

    臨床表現:煩渴多飲、隨飲隨喝;咽乾舌燥、多食善饑;溲赤便秘;舌紅少津苔黃、脈滑數或弦數。主要采用養陰清熱方法。一般選用一貫煎加味治療(主要中藥有生地、沙參、枸杞子、麥冬、川楝子等)。②氣陰兩虛型(多見于糖尿病的中期)。臨床表現:乏力氣短;自汗、動則加重;口乾舌燥;多飲多尿;五心煩熱;大便秘結;腰膝酸軟;舌淡或紅暗、舌邊有齒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脈細弱。主要采用益氣養陰方法。一般選用生脈散加味治療(主要中藥有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生地、蒼術等)。③陰陽兩虛型(多見于糖尿病病程較長者)。臨床表現: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耳輪焦乾;多飲多尿、混濁如膏;或浮腫少尿、或五更瀉、陽萎;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主要采用溫陽育陰方法。一般選用金匱腎氣丸治療(主要中藥有肉桂、附子、生地、茯苓、山萸肉等)。臨床治療時一般可先用中醫藥治療兩個月左右,如血糖控制滿意者可繼續用藥,不滿意者則應根據實際情況配合口服降糖藥。

            5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多發、伴隨終身,但可控制的疾病。采用的是控制飲食、調攝情志、適當運動、藥物調理等綜合治療方法。但由于人們對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狀況不了解,及受到有些不實廣告誤導,使部分患者對中醫治療糖尿病期望太高,以致放棄正規治療,去尋求“仙方神藥”,結果影響了病情控制,甚至危及生命。中醫藥在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中具有許多明顯的優點,如良好的療效,方便易行,無毒副作用,價格適中,符合廣大人群的需求,甚至許多情況下在西醫一籌莫展時中醫藥都可發揮良好作用,更主要的是廣大人群對長期服用的降糖藥,及胰島素治療存在懼怕心理,而愿接受中醫藥治療。盡管如此,我們還應當認識到各種治療都有其局限性,都有其一定的適應范圍,不論病情輕重,不求其適應癥范圍,單純,甚至盲目地追求一種治療都不會收到良好效果,有時還會耽誤治療,帶來不良后果。 

    參 考 文 獻

    [1]錢榮立,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5

    第7篇:中醫治療范文

    1.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浦東新區201203;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浦東新區201203

    【摘要】總結近5年來中醫治療弱精癥的臨床研究文獻,按經典方加減及自擬方療法、中成藥療法、針灸療法和綜合療法等4個方面進行歸納和評述,以此了解中醫治療弱精癥的應用情況,并提出下一步科研應該注意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關鍵詞 弱精癥;中醫;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256.5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3-0034-02

    據資料統計,全世界不育夫婦約占己婚夫婦的15%,其中,男性不育癥占所有不孕癥的35%~50%[1],并呈逐年上升趨勢。弱精癥又稱為活力低下,本病的病因病機非常復雜,現代醫學認為遺傳[2]、內分泌[3]、線粒體呼吸作用紊亂[4]、微量元素[5]、精索靜脈曲張[6]、感染[7]、放射線[8]、化學品接觸[9]等均對的生成和成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從而導致男性不育。其中,男性不育患者的異常主要表現為弱精癥[10]。在性功能正常的不育男性中,約45%的病例是由于活動能力缺陷所致,當結構異常和/或精漿異常時,的運動、獲能和頂體反應受到影響,均會導致的活動力減弱[11]。本文試從臨床研究方面總結近5年中醫治療弱精癥的進展,以期為臨床治療及機制研究提供參考。

    1中醫病因病機分析

    縱觀傳統著作,未見弱精癥病癥名,當屬于中醫“精少”、“精清”、“精冷”的范疇。《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合,故能有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而無子耳。”說明腎之精氣的盛衰是決定人的生殖能力和人體生、長、壯、老、已,有子或無子的關鍵。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有云:“腎主骨髓,而藏于精,虛勞腎氣虛弱,故少也。”陳士鐸《石室秘錄·子嗣》:“男子不生子,有六病……一精冷也,一氣衰也,一痰多也,一相火盛也,一精少也,一氣郁也”。明朝醫家萬全在《廣嗣紀要》一文中描述不育病因:“男子亦有五種病:一曰生,原身細小,曾不舉發;二曰犍,外腎只有一子,或全無者;三曰變,未至十六其精自行,或中年多有白濁;四曰半,二竅均有,俗謂二儀子也。五曰妒,妒者忌也,陰毒不良;男有此五病,不能配合太陰,乏其后嗣也。”

    總結下來,不育病因不外五種:陽虛精血不足;腎虛肝郁氣滯;腎虛痰濕阻滯;腎虛瘀阻精道;腎虛氣血不足[12]。

    2中醫療法

    2.1經典方加減及自擬方療法湯藥治法多以補腎益精為主,兼以活血化瘀。祁玉萍等[13]運用五子衍宗丸復方或加減治療男子不育癥,成功提高患者活力及活率。陳其華[14]對36例腎陽不足所致不育予以右歸丸加減湯劑口服,經治療后患者活動度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王萬春等[15]將60例男性少弱不育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口服強精湯,對照組口服硫酸鋅片和維生素E膠囊治療。治療組治療后的密度和活力提高比治療前和對照組治療后均更顯著。張國鋒等[16]采用補腎生精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男性不育癥患者,經治療后,患者活力明顯提高。喻國華等[17]采用補腎生精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男性不育癥患者,經治療后,患者活力明顯提高。羅少波等[18]對178例弱精癥患者予以“活精方”治療,經治療后,a級密度、a+b級密度、總密度、a級百分率、a+b級百分率較治療前均有明顯升高。郁超等[19]將72例弱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予左卡尼汀口服液,治療組予十子三花湯加減。治療3個月后,兩組a級及密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認為十子三花湯治療男性弱癥療效良好,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質量。

    2.2中成藥療法對比傳統湯藥,中成藥以其便利優勢,更適用于臨床廣泛使用,且患者依從性較好。林海敏等[20]運用復方玄駒膠囊治療少弱精癥患者,經治療后患者密度、a級比例、(a+b)級比例及活率均較用藥前提高。鞏鴻文等[21]運用生精膠囊治療不育患者,經治療后,活動度顯著提升,與西藥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李暉等[22]將少癥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予二紫膠囊和五子衍宗丸口服,于服藥前、服藥3個月后檢測活力、活率變化。結果:二紫膠囊治療組活力、活率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并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張水文等[23]予120例患者口服澤仁口服液3個月,經治療后,患者a級活力、(a+b)活力和活率(a+b+c)均有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受孕38例,占31.7%。郭軍等[24]將1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用龜齡集膠囊(0.6gqd)口服治療,對照組服用五子衍宗丸(6gbid),療程均為3個月,并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參數及療效觀察。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2.3針灸療法針灸治療選穴以足太陽膀胱經為主,輔以任督及肝經脾胃經,多取溫補腎陽、滋補肝腎、活血通絡效用穴位。田蔥等[25]將50例特發性少弱精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25例,分別采用弱刺激(A)組和強刺激(B組)兩種針刺手法并結合艾灸治療,兩組均選取關元、中極、腎俞、命門、足三里、三陰交6個穴位。另選正常人(C組)25例做為對照。治療后患者密度、a級及a+b級均比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總活率改善不大(P>0.05);與正常人組相比,密度、a級、a+b級與總活率(a+b+c級)均較低(P<0.05);A、B兩組治療后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可見針灸能改善特發性少弱精患者的密度以及優勢的活力。

    2.4綜合療法綜合療法結合兩種及以上傳統療法,具有雙重優勢,與單種療法相比,治療效果更佳。趙耀東等[26]將80例少弱精癥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0例。治療組采用溫通針法結合活精湯治療,對照組采用氯米芬治療,治療3療程后觀察療效并比較2組活力。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5%,對照組為80.0%,2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2組患者a級和(a+b)級活力比治療前均有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袁兵等[27]將177例男性少弱癥患者均分為A、B、C三組,分別給予A組枸櫞酸他莫昔芬片(10mgbid)和生精膠囊(1.6gbid);B組他莫昔芬(10mgbid);C組生精膠囊(1.6gbid),3個月為1療程。經治療后,A組、C組患者密度及前向運動百分比均明顯提高,但C組密度的提高率低于A組密度的提高率;B組患者密度明顯提高,但前向運動百分率無明顯變化。楊險峰等[28]將門診收治的150例少弱精患者隨機分為3組。A組左旋卡尼汀口服液(1.0gbid)及仙鹿口服液(10mltid)聯合治療;B組左旋卡尼汀口服液(1.0gbid);C組仙鹿口服液(10mltid)。治療后,A組、B組、C組50例患者治療后密度及前向運動百分率均明顯提高(P<0.01)。但C組前向運動百分率的提高率明顯低于A組(P<0.01)。李廣裕等[29]將200例患者按程度不同分為輕、中、重度3組,3組患者均隨機均分左卡尼汀治療(對照組)、復方玄駒膠囊治療(治療組)。結論:復方玄駒膠囊、左卡尼汀在治療輕度、中度特發性少弱精癥中均可提高a級、(a+b)級。

    3結語

    綜上所述,弱精癥病因復雜,為臨床男性不育常見病癥之一。目前,中醫在治療男性弱精癥已顯示出了令人滿意的療效,能有效提升活動力,改善男性不育癥狀。但中醫治療注重因人制宜,強調辨證論治,施治過程中,難免因患者的個體差異影響組方的治療效果。故臨床報道雖頻繁,因缺乏隨機、雙盲、規范化的對照組、多中心研究而造成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復性較小。如何建立規范的中醫治療弱癥診療和評價體系,為統一臨床治療效果判定提供標準和依據,是目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對于傳統醫學治療不育癥的療效判定多以形態學改變為主,單純針對的機制研究近乎空白,今后可從這方面著手深入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宋春生,趙家有.EAU男性不育癥指南(2012年版)解讀[J].中國性科學,2012,21(10):13-15.

    [2]DoroshA,TeplaO,ZateckaE,etal.ExpressionanalysisofMND1/GAJ,SPATA22,GAPDHSandACRgenesintesticularbiopsiesfromnon-obstructiveazoospermia(NOA)patients[J].ReproductiveBiologyandEndocrinology.2013,11(1):42.

    [3]YuanQ,JiangHT,SuYL,etal.Neutralalpha-glucosidaseactivityiscorrelatedwiththelocationofepididymalobstructioninazoospermiamen[J].Nationaljournalofandrology.2013,19(8):719-721.

    [4]凡永,丁之德.活動力與線粒體代謝的研究進展[J].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2013,03:207-210.

    [5]伍春蓉,孫志豪,陳麗莉,等.少弱精癥患者血液微量元素與質量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8:160-161.

    [6]CakirogluB,SinanogluO,GozukucukR.TheEffectofVaricocelectomyonSpermParametersinSubfertileMenwithClinicalVaricocelesWhoHaveAsthenozoospermiaorTeratozoospermiawithNormalSpermDensity[J].ISRNurology,2013.

    [7]YangY,JiaCW,MaYM,etal.CorrelationbetweenHPVsperminfectionandmaleinfertility[J].AsianJAndrol,2013,15:529-32.

    [8]MeistrichML.Effectsofchemotherapyandradiotherapyonspermatogenesisinhumans[J].Fertilityandsterility.2013,100(5):1180-1186.

    [9]TahaEA,SayedSK,GhandourNM,etal.Correlationbetweenseminalleadandcadmiumandseminalparametersinidiopathicoligoasthenozoospermicmales[J].CentralEuropeanJournalofUrology.2012,66(1).

    [10]李維娜,朱文兵,唐章明,等.16835例中國不育男性的質量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9(2):157-160.

    [11]江露.運動特征影響因素的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4.

    [12]李元文編.中醫性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11-213.

    [13]祁玉萍,劉建紅,張國立,等.五子衍宗加味方藥對腎陰虛型少癥質量影響的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1(12):2322-2324.

    [14]陳其華.右歸丸加減治療特發性少、弱精癥36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1,05:433.

    [15]王萬春,封俊光,嚴張仁,等.強精湯治療少弱精癥臨床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3):730-731.

    [16]張國鋒,李朋,田占輝,等.補腎生精湯治療活力低下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8):1997-1998.

    [17]喻國華.自擬促精湯治療脾腎陽虛型少精弱精癥122例[J].中醫雜志,2011,52(5):419-420.

    [18]羅少波,賈金銘,馬衛國,等.“活精方”治療178例弱精癥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8:731.

    [19]郁超,陳磊,馮懿賡,等.十子三花湯治療男性弱癥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4,01:50-51.

    [20]林海敏,周家樂.復方玄駒膠囊聯合自擬湯藥治療少弱癥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男科學雜志,2013(5):57-59.

    [21]鞏鴻文,宋宏晗,秦曉芹.生精膠囊治療男性少弱癥45例臨床分析[J].中國男科學雜志,2011,25(7):59-60.

    [22]李暉.二紫膠囊治療弱癥60例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10):1171.

    [23]張水文,張勇,艾星,等.澤仁口服液治療弱癥120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0,06:91-92.

    [24]郭軍,張春影.龜齡集膠囊治療少弱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男科學雜志,2009,7:48-50.

    [25]田蔥,攸毅,李娟,等.針灸治療特發性少弱精癥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2014,02:312-314.

    [26]趙耀東,韓豆瑛,趙中亭,等.溫通針法結合活精湯治療少弱精癥40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4,1:141-143.

    [27]袁兵,徐敏玲,李紅.他莫昔芬聯合生精膠囊治療少弱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男科學雜志,2012,26(7):56.

    [28]楊險峰,潘周輝,孫琳,等.仙鹿口服液聯合左旋卡尼汀治療少弱癥療效觀察[J].中國男科學雜志,2011,25(10):64-65.

    第8篇:中醫治療范文

    帶狀皰疹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是一種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疼痛性皮膚病。其發病特征為:患處有水皰約綠豆大小,皰膜緊張發亮,中心凹陷 呈臍窩狀,個個獨立,成簇若串珠,呈帶狀分布 基底部發紅,皰群間皮膚正常。伴有刺痛或火辣辣的灼痛。多發于腰腹部,形似一條火紅色的龍纏繞于腰間,故俗稱“串腰龍”,中 醫則稱之為纏腰火丹。臨床還可見發于患者頭、頸,胸背及等部位。發疹前常有低熱、疲倦、失眠、食欲不振等輕重不一的前驅癥狀。局部皮膚有灼熱和刺痛的感覺,1- 2天后出現皮疹.有時刺痛和皮疹同時發生。若處理不當,患者局部則疼痛不已。發生在面部的病情較重,疼痛劇烈,甚至影響視力和聽力.嚴重 的水皰可大如雞蛋,或有出血點、血痕、壞死。常常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及生活。

    診斷要點:根據單側發疹、沿周圍神經分布,排列呈帶狀多數水皰簇集成群,伴有神經痛,基本可以確診。一般多在春季發病,對本病的治療,現代醫學常用病毒唑、消炎痛和維生素類藥物,但療效很不理想,中醫對本病有著豐富的治療方法和良好臨床療效,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常見帶狀皰疹的治療方法。

    第一種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治療方法是分部療法,上部:指頸部以上至頭面,治以清熱瀉火、平肝涼血為主,方用銀翹三黃湯(黃連、黃芩、人中黃、丹皮、銀花、連翹、紫草、大青葉)加野,中部:指腰腹至胸脅,治以清肝瀉火,理氣止痛,方用銀翹三黃湯加延胡索,下部:指少腹以下,治以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方用銀翹三黃湯加黃柏。

    第二種是中成藥,六神丸:每日3次,每次5~10粒,溫開水送服。 一般服藥后當晚疼痛可減輕,次日患處皰疹顏色變暗,3~5日可愈。七厘散:每日3次,每次1.2克,用溫開水或黃酒送服,一般服藥后1~2天疼痛減輕或消失,2~3天皰疹開始消退,4~6天水皰變干結痂而愈。冰硼散:取冰硼散適量,用凡士林調成糊狀,外敷于患處,每日1次,一般2~3天可改善癥狀。這也是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治療方法中很有效的一種。

    第三種是針灸療法,針刺取穴合谷(雙側)、支溝、陽陵泉(均用患側),局部病灶采用圍針,以病損大小決定圍針多少,最多15根,最少4根,離皰疹0.5寸處呈15度角刺入,均用瀉法。取穴內關、陽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圍臥針平刺,留針30分鐘,每日1次;若后遺癥持續疼痛不止者,加支溝,或加耳針刺肝區,埋針3天。

    以上就是中醫關于帶狀皰疹的治療方法,西醫治標,中醫治本,因而采用西醫治療是可以徹底根除的,這只是本文的一些看法,具體選用什么樣的方法還有根據病情來判斷。

    內治法:

    1 經驗方:

    柴 胡6g 龍膽草9g 板蘭根30g 生甘草3g

    荊 芥 6g 赤 芍 9g 白 芍 9g 車前子 9g

    牛蒡子 9g 青 黛 3g

    水煎服,每日一劑。

    2 飲食療法:取大青葉 15g.柴胡 15g.粳米 309.白糖適量。將大青葉,柴胡加水250ml. 煎至200ml,再把粳米、白糖加人煮成稀粥。每天一劑 連服5~6天。

    外治法;早期溫熱 本病雖然起病急,但多能自愈,切忌焦慮,過度緊張反而會加重病情。有時皮疹消退后,疼痛感覺仍要持續l~2個月。口服湯藥可縮短疼痛時間。經驗方是:

    當 歸15g 赤 芍12g 生 地12g 枳 殼12g

    桃 仁10g 紅花10g 川芎10g 柴胡10g

    丹 參30g 甘草3g

    第9篇:中醫治療范文

    【關鍵詞】中醫治療;手足口病

    【中圖分類號】R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549―02

    手足口病是因為感受時邪引起的急性發疹性傳染病。臨床上以手足、口內及臀部等處出現黃白色皰疹,或伴有發熱等癥狀為主要特征[1]。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是由于柯薩奇病毒A組、B組及新腸道病毒71型等引起的,所以其主要的治療方法就為抗病毒療法及對癥處置。中醫藥方法治療本病的療效確切,得到了一致的認可與比較廣泛的應用,而且中醫治療本病的報道頗多,方式方法各異。筆者通過較長時間的實踐觀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臨床經驗、總結了認識到的問題,論述如下。

    1 早期鑒別,早期診斷。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以出現,尤以夏秋季節多發。任何年齡都可發生,偶可見于成年人,但其中以4歲以內小兒發病率最高。一般情況下發病時可有發熱,口腔、手足及臀等部位出現皰疹,而嚴重者皰疹還可在口周與腕、肘、踝、膝關節甚至頸背部存在。手足口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還容易出現比較嚴重的并發癥,所以需要及早進行診斷與對癥處置。尤其是在臨床中需要和皰疹性咽峽炎明確區分。皰疹性咽峽炎也是由柯薩奇病毒感染所致,年齡在5歲以內兒童為主,同樣以夏秋兩季發病。多出現高熱、口腔粘膜出現灰白色皰疹伴有疼痛流涎拒食等癥狀,季節性發病率極高,與本病的最大鑒別就是其皰疹不會累及到手足臀部,故臨床中不難區分。但事實上很多手足口病初期僅在口內出現皰疹,與皰疹性咽峽炎的癥狀極為相似,最容易混淆。故在診斷時一定要在病歷中交待清楚,注意手足口病的早期情況,以免日后出現不必要的糾紛,更不要耽誤其治療。

    2 分清疾病的不同證型,對癥下藥。

    這是任何一種疾病運用中醫治療所必須分清的一項內容。手足口病常證一般可以分為邪犯肺脾、心脾積熱、濕熱熏蒸及氣陰兩傷等不同證型[1]。臨床中病初感受時邪疫毒首先犯肺,內傷于脾可用疏風散邪之法,多選用荊芥、紫荊皮、板藍根、連翹、射干、羌活等藥物;素食辛辣,內蘊濕熱,上蒸口舌可用清心瀉脾之法,常用黃芩、黃連、梔子、淡竹葉、燈芯草、金蓮花等;時邪較重,熱毒熾盛,運用清熱解毒祛濕之法,重用石膏、丹皮、重樓、貫眾、滑石、甘草、紫草之類;疾病后期,熱盛耗傷氣陰,選用益氣養陰之方,可使用沙參、麥冬、玄參、玉竹、生地、黨參之品。無論哪一證型,辯證清楚,相信均會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

    3 辨別輕重緩急,避免出現急危重癥的漏診。

    手足口病起病急,容易出現較大規模的流行,而且還可能由于病毒的嗜神經性等原因造成腦炎、神經源性的腦水腫及多器官的損傷如心肌炎、肺炎[2]等。這些癥狀一旦發生,臨床進展極為迅速,病情兇險,甚至還會引起死亡。所以在確診本病之后,除了及時給予正確處置,還應該進行的就是初步觀察其是否有出現危重情況的可能性。筆者通過長時間的臨床實踐發現,一旦手足口病患兒出現極度煩躁或精神萎靡不振、持續的高熱不退、頻繁的嘔吐及肢體抖動等癥狀時,一定要注意其發生臨床變證的趨勢。基于此種情況,可以立即采用對癥治療甚至免疫調節控制,防止病情惡化。

    4 著重以治療濕熱為主。

    雖說本病有著不同的臨床分型,但祖國醫學認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為外感濕熱疫毒之邪,病位在肺脾二臟。邪犯肺脾,外透于肌膚,脾主四肢,開竅于口,故發為本病。所以中醫治療本病的主要治則就為清熱解毒利濕。而對于重證病例以及外邪入營動血者還要防止疾病的進一步傳變。

    5 仔細向家長交待本病的注意事項,防止病情反復遷延。

    這一點也是治療本病是否徹底成功的一個關鍵步驟。雖然手足口病近年來的曝光率比較高,很多家長已經對其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大多數只是停留在比較感性的認識上,還缺乏對于本病更加深刻的了解。仔細向其交待病情及注意事項,防止疾病病情反復,也是治療的重點內容。比如到了手足口病高發季節,告誡其盡量減少帶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長時間的活動,防止密切接觸及空氣飛沫傳播病毒;做好飲食與起居的衛生與消毒工作;注意多休息,避免過多的體能與精力的消耗,免疫力的降低而誘發本病;已確診病例開導家長不必要過度緊張,大多數患兒經過及時治療很快均能痊愈,但也要幫助家長了解本病危重癥的臨床表現,一旦發現及時處置,防止疾病不斷發展惡化。

    6 不同時期,靈活選擇用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研究,筆者總結了自己的一些用藥經驗,尤其是不同的疾病發展階段,運用一些藥物進行對癥治療,會取得良好的療效。病初多由外感時邪所致,解表是不容忽略的一個問題,可使用荊芥、金銀花、薄荷、柴胡、葛根等,防止病邪入里;疾病進一步傳變,邪熱熾盛,此時可用石膏、黃芩、梔子、淡竹葉等藥物,但要注意用量,須防止腹瀉;疾病后期耗傷氣陰除加強使用麥冬、玉竹、沙參等養陰之品外,皰疹破潰,形成潰瘍,疼痛拒食,可重用白及、五倍子收斂生肌,能夠有效的緩解臨床癥狀;最后利濕要始終貫穿著整個治療過程,炒薏苡仁、六一散、燈芯草、車前草等是選擇治療的主要藥物。

    綜上所述,這就是筆者通過多年臨床實踐所總結出的一些治療手足口病心得與經驗,與大家進行交流與溝通。總之,祖國傳統醫學治療本病的確具有非同凡響的臨床療效。只要細心掌握及早的鑒別、不漏掉并發癥而出現危重情況,選擇相應的治法方藥,均會取得比較滿意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yy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2021成人国产精品|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欧美成人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6|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成人D啪|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欧美激情成人网|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成人美女黄网站视频大全| 久久天堂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3p|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老司机成人影院|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www亚洲成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色老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