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交通規則論文范文

    交通規則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交通規則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交通規則論文

    第1篇:交通規則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國式過馬路;博弈論;羊群博弈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很多行人來說,何時過馬路不是有紅綠燈決定的,而是由車流的繁忙程度決定的。事實上我國已經進入汽車社會大門,截至2010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為207061286輛,與2009年底相比,增加20480628輛,增長10.98%;機動車駕駛人達212937140人,與2009年相比,增加3.98個百分點,私人擁有汽車四千多萬輛。中國汽車擁有量還不是世界第一,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卻居高不下,從20世紀80年代末,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首次突破5萬人,至今已連續十余年居世界第一。根據我國近年來的事故統計,機動車駕駛人的違法行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機動車駕駛人違法行為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事故總數的86.84%,造成死亡人數占死亡總數79.22%,造成的受傷人數占受傷人數的85.76%。由此可見,機動車駕駛人的違法行為,是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為此,我想從博弈論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一下發生在這個馬路中行人與駕駛人司機之間的博弈。

    二、行人與司機之間

    首先,我們先設置一下博弈場景:假設在一條馬路上,一個行人正欲過人行道但此時亮著紅燈,而正好一個司機正開著車,如果行人此時選擇過馬路,則會與此車發生擦碰或者相撞。并且我們預設司機已經意識到了這個人極有可能會闖紅燈。現在,讓我們用博弈論的方法看看這場博弈的雙方、策略及收益。

    博弈者:行人、司機。

    策略組合:對于行人來說,他有兩種策略,即是否闖紅燈,對于司機來說,他也有兩種策略,即是否按照原計劃行駛汽車。

    收益:我們先假設最好的情況,即行人遵守交通規則,而司機也按照原計劃行駛。這種情況下我預設司機的收益為0,因為他沒有得到什么額外的好處;而行人的收益也為0,因為這本來就是他應該做的,沒有人會因為他遵守了交通規則而對其進行獎勵。

    再假設司機沒有按照原計劃行駛,踩下了剎車,因為他判斷行人會闖紅燈。而實際情況是行人沒有選擇闖紅燈。考慮到有可能會遭到后面車的司機的辱罵,并且可能因為這一突然剎車而耽誤了自己的任務,因此把此時司機的收益為-1,而行人的收益仍然為0。

    接下來,假設行人選擇了闖紅燈,而敏捷的司機也反應了過來,踩下了剎車。此時司機的收益如前一種情況,依然為-1,因為他依然有被辱罵和耽誤任務的可能性。而行人的收益為1,因為他順利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可能會為因為自己毫發無損地闖過紅燈而沾沾自喜。

    最后一種情況,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行人闖紅燈,司機按原計劃行駛,車輛與行人發生了擦碰或者相撞。此時,司機雖然不用承擔事故責任,但是可能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并且有可能遇到了“撞車黨”而被死纏爛打,時間被占用,增加了時間和金錢的成本,導致自己的計劃被打亂。從這個角度考慮,把司機的收益設為-2。而行人很有可能被撞傷或者直接撞死,所以把行人的收益設為-3。

    最后,我們看一看由上述假設所組成的博弈矩陣:

    根據納什均衡理論,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博弈中存在兩個納什均衡,一個是行人遵守交通規則而司機按照原計劃行駛,在文明的社會早就已經形成了這種穩固的均衡狀態了。而另一種情況就是“中國式過馬路”,即行人無視交通規則選擇闖紅燈,而司機囿于時間和金錢等方面的成本,卻選擇了讓步。因此,通過對這個發生在普通馬路上的博弈的分析,我們找到了一種可能性的解釋。同時這也使我們聯想到經濟學里面著名的“劣幣驅良幣”法則,在缺少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的情況下市面上充斥著大量的劣質商品,而且目前仍呈現出不可遏制的態勢。

    三、行人與行人之間:“一小撮人”的“羊群博弈”效應

    除了以上我們提到的可能解釋之外,我們認為還有另外一個因素是不能被忽略的——“一小撮人”。

    行人交通違章主要原因包括附近有警察、為了趕時間、附近無來車、停等紅燈時間太長。通過實地詢問調查發現,有超過5成的受訪者表示在以后的行人行為中,會有可能嘗試從事違規行為,而有40.2%表示若違規行為有可能實現,會有從事違規行為的意愿,說明我國目前民眾對違規行為存在僥幸心理。然而行人處于一個群體中,他的行為還受到與自身處境一樣的其它行人的影響,行人群體之間存在相互認同、激勵和學習的效應。雖然行人群體之間的相互學習并不能直接改變行人的利益以及風險的大小,但他們能通過改變行人對風險的心理預期來間接影響行人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羊群效應在行人交通違章中的應用,主要在于研究少數的行人對其他大部分行人是否違章決策的影響。

    從眾心理是人們具有的與他人保持一致、和他人做相同事的本能。跟隨大眾是風險最低的一種策略,引用這個例子的原因在于解釋這“一小撮人”的力量。沒有行人會預知自己下一秒闖紅燈是否能順利通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人愿意冒著生命危險沖過馬路,則不會有人去闖紅燈。可是如果有“一小撮人”選擇了闖紅燈,而且從中嘗到了甜頭,那么那些沒有選擇闖紅燈的人在下一次過馬路中選擇闖紅燈的概率便會增加。就像羊群效應一樣,羊頭選擇了某個方向,則整個群體也會漸漸地朝那個方向發展。過馬路的情形與羊群效應有很重要相同的部分,就是每個份子都有從眾心理,旁觀者眼看選擇闖紅燈的人的概率值超過了自己心中能承受的閾值的時候,就會跟著一起闖了。這就是“一小撮人”的力量,他們就像是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從而形成了我們民族特有的“中國式過馬路”。

    第2篇:交通規則論文范文

    關鍵詞:城市交通;擁堵;原因;對策

    引言

    交通擁堵問題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各個城市,無論城市的發達程度,也就是說交通擁堵問題存在的因素除去經濟因素外,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這是一個涉及到社會中很多方面的全世界性難題,要解決此問題,除了經濟方面外,還應當從別的方面入手,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文章從武漢城市交通入手,實地勘察多個交通堵點,多角度分析造成擁堵的原因,找到堵點成因的主要方面,針對不同的交通擁堵狀況,采取不同的解決對策,特殊性的成因和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相結合不僅可以解決,同樣可以規避交通擁堵問題。

    1 調研過程

    武漢較為擁堵的雄楚大道,研究了它的停車場位置、道路寬度、車流密度、人行道路的寬度等等,從特殊典型個例入手,探索適合解決這個區域道路擁堵問題的研究。從2016年4月到2016年10月歷時七個月,我們第一階段經過兩個月的調查與查閱資料過程,分別在工作日與周末進行了在街道上的問卷調查(中南路與光谷廣場調查)積累數據,在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網站上查詢了官方公布的易發生交通擁堵路段,6月7月我們觀察并記錄了擁堵時段與擁堵狀況。9月份我們提出研究具體化,著力研究武漢較為擁堵的雄楚大道路段,通過一段時間的記錄得出這一路況的交通學數據――高峰小時交通量、車流密度、通行能力、交通量等等。10月總結階段,在這一段時間里通過不斷修改,并與老師進行討論,通過老師的一些專業性指導,將問題歸納總結,撰寫出論文。

    (1)實驗或調研地點

    中南路與光谷廣場進行街道問卷調查,在珞獅路、中南路、紫陽東路、珞喻路等現場記錄交通學問題,湖北工業大學圖書館閱覽室查詢官方公布的交通數據。

    (2)實驗或調研對象

    人、車、道路(武漢較為擁堵的中南路)與已出行的交通法規。

    2 城市交通擁堵現狀

    交通狀況隨時間,地點,環境,路況和突發事件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交通擁堵具有即時性,突發性,規律性。這些方面綜合,在某些路匯,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堵點。

    2.1 行人

    行人較幾年前而言,近幾年來人們的素質越來越高,行人亂穿馬路的情況少了很多,但是在一些車流量不大的路口,很多人都不愿多等,直接在馬路上穿行,闖紅燈。這種情況下,即使不會造成道路通行緩慢,卻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即使沒有行人的情況下,司機都會放慢行駛速度,造成道路通行不暢。所以現在道路交通擁堵問題嚴重,行人素質低亂穿馬路是影響因素之一。

    2.2 車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購買小轎車。小汽車確實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但是交通擁堵卻又影響了人們的出行,讓人們的出行變得更加麻煩。車輛數量的增加,直接增加了道路交通的壓力,道路基礎設施的需求量增加,但是又由于城市土地緊缺,有些地方限制了道路的加寬,所以造成了車流量密集地方的交通擁堵。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或者節假日,車流量太大,出行的人也多,車的種類也很多,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雜到一起,由于很多道路沒有設置非機動車道,有的地方雖然設置了非機動車道,但是經常被機動車作為停車位占用,車占人道,人占車道,市民缺乏文明交通意識和安全意識,搶道強行,互不相讓,是本來就擁擠不堪的道路更加混亂,人為的增加道路壓力,也會影響到司機的情緒,可能導致司機做出情緒化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公共交通的不完善也影響著人們的出行,就武漢而言,很多道路沒有公交專用車道,有的地方雖然有公交專用車道,但也是限時的,體系還不是很完善,人們的出行不愿意選擇公交,軌道交通線路大部分還都在建,地鐵的體系也還沒有成型,人們出行還是愿意選擇自己的小汽車。

    3 城市交通的主要問題及危害

    交通擁堵并不僅僅由車輛過多造成,例如在上海地區,車流量與車流密度遠高于武漢地區,為什么上海地區的交通狀況卻比武漢好那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規劃,路網規劃管理。大城市的發展必須依靠不斷完善公共交通設施,改變人的出行方式與出行選擇。現如今人們不愿選擇公共交通的一個很大原因在公共交通舒適性不高,城市沒有專門為公共交通設立專用通道,或者有其他私人車輛占用。前面提到行人的交通素質的問題,中國現在并沒有很好的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人的規范之類的法規不多,沒能很好的引導與教育人們的行為習慣。還有非機動車的駕駛人,不能很好的遵守基本的交通規則,直接的影響到機動車駕駛人,可能會導致交通事故。

    主要問題名稱:

    3.1 交通管理技術水平低下

    由于歷史和認識方面的原因,我國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現代化設施很少。從停車場看,大城市別是中心區嚴重短缺停車設施,車輛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劇了擁擠堵塞和事故發生。此外,國際上正在研究并開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統,在我國基本上還是空白。

    3.2 缺乏整體的交通發展戰略

    城市交通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應的平衡,還要考慮土地和財力的可能,是一項決策性很強的工作。當前出現的城市交通問題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學的整體交通戰略和規劃,治理工作往往顧此失彼,前后失調,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3.3 長期忽視公共交通的發展

    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痛苦曲折之后,都鮮明地選擇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我國城市用地緊張,人口密度高,適宜于公共交通運輸,所以國家早就制定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落實,城市交通疲于應付,導致了公共交通的萎縮。

    3.4 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1)浪費時間:由于交通擁堵,大家在路上會浪費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本來應該是在工作上度過的時間最后在路上度過了,對于大家真的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2)多耗油:因為在交通擁堵的時候,我們車子的發動機還在耗油,然而這些油全部都浪費在了不必要的消耗上面,很浪費資源。

    (3)污染環境:在機動車迅速增長的過程中,交通對環境的污染也在不斷增加,并且逐步成為城市環境質量惡化的主要污染源。根據倫敦20世紀90年代的檢測報告,大氣中74%的氮氧化物來自汽車尾氣排放。交通擁擠導致車輛只能在低速狀態行駛,頻繁停車和啟動不僅增加了汽車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氣排放量,增加了噪聲。

    (4)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在堵車的時候,因為各種無法預見性,人會對時間事件失去控制能力,因此人就會產生壓力,會漸漸變得不安和煩躁,進而出現焦躁,等負面情緒,尤其是在長時間的交通擁堵情況下,在這個時候人很容易沖動,在平常看起來比較微不足道的沖突,都會使矛盾升級,造成交通事故。

    4 城市交通擁堵的含義以及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法

    4.1 交通擁堵的含義

    交通擁堵又稱交通堵塞、塞車或者堵車,是指在道路上行駛的車輛超過道路的實際可以容納的數量時,車輛擁擠行駛速度緩慢滯留在道路上的交通現象。交通擁堵已經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難以整治的一大頑疾,同時也給人們的出行以及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危害和隱患。

    4.2 城市交通擁堵的解決方案

    (1)督促行人遵守交規

    據調查來看,行人素質低亂穿馬路始終是交通壓力大,通行不流暢的主要原因,而且從很多方面來看,行人的這一問題是很多交通問題的根本原因,所以解決行人亂穿馬路這一習慣是治理交通問題首當其沖的行動。武漢很多地方推行了這一方案,就是讓退休老人在十字交叉口指揮行人過馬路,這一督促,讓很多對亂穿馬路這一行為不以為意的人開始重視遵守交通規則起來。退休老人作為維護道路交通安全、保持通行流暢的領軍人物,可以對相似年齡的老人起到模范作用,有助于國民素質的提高,而現在的年輕人一般都有較高的素質,多數人愿意遵守交規。另外一種方案類似于打廣告,在十字路口樹立遵守交規的警示牌,提醒行人不要亂穿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

    (2)完善路網,機動車非機動車分離,減少人車混行

    在城市規劃這一步,就應該做好路網規劃工作,同時留下足夠的空間以供路網的完善、補充、更改。路網是城市的脈搏,路網堵塞城市的成長就會收到影響,最終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所以城市的路網規劃與完善是至關重要的,在修建道路時,根據城市的規模,地段,車流量等,修建不同等級規模的道路,一定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否則會給城市的交通造成隱患。然后盡快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給人們多一種出行方式,減少機動車輛的使用,緩解交通壓力。

    (3)完善交通法規,對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從嚴處理

    行人對交通規則的無所顧忌除了素質這一方面的原因外,還有潛在的原因就是交通法規處理不嚴,即使事故方是行人自己,司機也還是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司機總是對行人忍讓,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出現。法律是把雙刃劍,對不遵守交規這一行為適當的從嚴處理,可以更好的發揚交通法規控制、規范城市交通的作用,減小它的弊端。

    (4)鼓勵人們更改出行方式,盡量不要以車代步

    在城市內穿行的,以小轎車為主,其次是公交車出租車,然后各種貨車,每天早晚上下班的時間,上班族開車出行,在路上被擁堵的因此也大都是小轎車,如今,在中國,小轎車已然是人們的代步工具,在國外,小轎車則是家庭出游的行駛工具。中國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們普遍依賴于以車代步,致使交通流量大,道路擁擠以至于擁堵,所以鼓勵人們多選擇公共交通工具是很有必要的。

    4.3 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意義

    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伴生產物,是世界各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凸顯的問題,這在國際的各大城市中廣泛存在,并且日益嚴重。交通擁堵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包括時間的浪費、能源消耗的增加、環境的污染(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安全交通事故、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等等。世界各國均做過由于交通擁堵所造成經濟損失的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國民生產總值的很大一部分被擁堵所造成的時間、交易等成本所損失。交通擁堵還影響了工業、旅游等產業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武漢市作為中部地區的交通樞紐城市、中部崛起的龍頭,武漢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日趨頻繁,城市交通擁堵所帶來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制約武漢經濟發展的阻礙因素。因此,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對于武漢市的進一步發展有重大現實意義。

    武漢市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旅游業在武漢市經濟總值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人員流通較大,因而城市交通的便捷性、通達性以及暢通程度如何,對武漢市的旅游業發展有很大影響。因此,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對武漢市的城市形象提升及地區經濟收入增加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文章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分析城市交通擁堵的原因,提出和緩解交通擁堵的對策,對提高城市城市交通系統效率,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第3篇:交通規則論文范文

    一、問題緣起

    交通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交通的發展促進著社會的進步和繁榮。在交通事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交通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交通事業要生存、發展、壯大,就必須重視交通文化建設。目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飛躍發展,交通行業也成績斐然,這既為交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個案和例證,也對研究工作提出了緊迫的要求。

    二、相關研究述評

    通過訪問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和萬方數據庫,以“交通文化”作為檢索主題,共檢索到相關文獻本文由收集整理97篇(搜索范圍從2000年12月開始截至2012年11月)。

    1、起步階段(2000~2002年)

    首先,于峻(2000)[1]著重論述了交通行業精神文明建設應當關注的問題,分別從交通技術創新,交通行業科學規章和職業道德,交通文化建設等方面做出來初步的探討;陳貽安(2002)[2]的主要貢獻是從狹義和廣義的角度比較全面地給出了交通文化的含義,并著重闡述了交通運輸的人文精神,對以后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啟發作用;李振福(2002)[3]對交通文化做出了深入的探討,給出了交通文化的概念,認為交通文化作為一種具有特殊內容和表現手段的文化形態,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賴于以交通、交通資源、交通技術為支點的信息活動而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2、發展階段(2003~2006年)

    接著,李振福(2003)[4]指出建設綠色交通,認為交通文化不僅僅在生態機制方面對城市和交通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而且對于城市和地域的經濟文化的其它方面的發展也很重要;該學者(2004)提出交通安全文化是交通文化的目標和核心,應積極探索適合于我國國情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管理模式,豐富和完善交通安全文化的理念;同時,李振福(2005)又對自行車交通文化進行了研究,分析了自行車交通文化的異化現象,并提出了給予交通文化的自響徹交通策略;廖君福、廖劍(2005)[5]指出頻繁的交通事故主要原因是人們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太差,認為大力倡導構建科學文明的交通文化是廣播電視媒體的當務之急;傅新平(2006)[6]從交通運輸業發展過程和交通運輸業的基本特性出發,提出并討論了作為物質形態的交通文化的幾個重要特征,分別是先進性、超前性、大眾性、開放性、公平性、安全性等特點。

    3、成熟階段(從2007年至今)

    現階段,邱忠柱(2007)[8]對整合交通文化資源提出了自己的幾點思考,指出了整合要遵循的幾點原則,重點討論、研究了整合交通文化資源的內容;俞慰剛(2008)[9]通過對日本交通文化各方面的介紹,給中國的交通文化建設做出啟示;章倩姝(2009)[10]指出作為政府廉政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廉政交通文化是一種以價值觀念、精神意識為核心內容的思想文化,可以進一步促進交通行業整體素質的提高,更好地實現交通服務職能;戴生岐、戴巖(2010)[11]著重研究了交通文化的生成機制、特征、品格、價值、生態機制和未來發展路向等方面的問題;胡金東(2010)[12]通過深刻地價值反思,指出要重新認識交通與人、社會及自然的關系,探索綠色交通文化,推進交通可持續發展,需要完成三重轉向;桑業明(2010)[13]從文化理念的視角對交通文化的本質進行分析;趙攀(2011)[14]指出交通文化建設是行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段里仁、毛力增(2011)[15][16]把研究的視角展向國外,分別以荷蘭、新加坡為例挖掘其中包含的先進文化理念,以期對我國的交通文化發展提供啟示。

    三、結束語

    第4篇:交通規則論文范文

    內容提要:在日本,交通事犯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交通事犯是指以交通工具為手段或者對象的刑法上的犯罪,而廣義的交通事犯則是指除了狹義的交通事犯以外,還包括要對其科處刑罰的違反交通規則等情形。本文主要以狹義的交通犯罪,即交通事犯中的不作為犯為考察對象,同時也將涉及到廣義的交通犯罪,重點圍繞交通事犯中的交通事故與不作為犯、軋逃與不作為犯以及違反救護義務罪與違反報告義務罪的關系等問題,并結合司法判例展開討論。

    引言

    所謂(交通事犯),是指以交通工具為手段或者對象的刑法上的犯罪,例如,犯了危險駕駛致死傷罪(第208條之2)、業務上過失致死傷罪(第211條)、遺棄罪(第217—219條)等罪的情形即是。但是,這些都是狹義上的交通犯罪,廣義上所稱的(交通犯罪)則除了交通事犯以外,還包括例如道路交通法上的違反限制速度罪(道交法第22條第l項、第118條第1項第2號、同條第2項)這樣的、要對其科處刑罰的違反交通規則的情形。{1}(P79)本文雖然是以狹義的交通犯罪即交通事犯中的不作為犯為考察對象,但是,很多交通事犯,特別是業務上過失致死傷罪(以及新設立的危險駕駛致死傷罪),都以違反道路交通法而構成的犯罪為原因甚至前提,并且,在交通事犯中也往往發生違反救護義務罪(道交法第72條第1項前段、第117條、第117條之3第1號)、違反報告義務罪(道交法第72條第1項后段、第119條第1項第10號)之類的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鑒于此,本文也將涉及到廣義的交通犯罪。

    一、交通事故與不作為犯

    1.作為與不作為

    在交通事故的場合,其行為很多可以視為作為與不作為的混合形態。例如,在應當以時速40公里行駛的地方卻以60公里行駛,以致無法避免與小巷子中跑出來的小孩子相撞(高速駕駛事例),關于這種情形,如果著眼于(以60公里行駛了)的話,就屬于作為;而如果著眼于(沒有減速至40公里)的話,就成了不作為。同樣,在十字路口顯示紅燈時,不停車而繼續行駛,因而與其他車輛相撞的場合(紅燈事例),如果著眼于(駕車駛入了十字路口)這一點來考慮的話,就是作為;而若著眼于(盡管是紅燈卻沒有停車)這一點來考慮的話,就成了不作為。

    可是,如果侵害法益的行為是作為的話,那么,所有人的行為都成了刑法禁止的對象。與之不同,如果侵害法益的行為是不作為的話,那么,惟有具有作為義務的人(處于保障人地位的人)才可能成為行為主體。由此,相關行為是作為還是不作為,在刑法上具有重要的意義。{2}(P81)雖然(作為)是指實施一定的身體運動,而(不作為)是指沒有實施(被社會所期待)的一定的身體運動,但是,如上所述,人的同一行為也會由于各人觀點的不同,既可能被評價為作為,也可能被評價為不作為。例如,一邊對落水的兒童袖手旁觀,一邊站著繼續和鄰人談話,而兒童最終溺死了(溺死事例)。在這一場合,如果在站著談話這一點上尋求成為基準的一定的身體運動的話,那么,行為人的行為就是實際上繼續站著談話的“作為”,而如果在(被社會所期待的)救助行為這一點上尋求成為基準的一定的身體運動的話,那么,行為人的行為就成了實際上沒有實施救助的“不作為”。但是,在刑法上,是一定的身體運動對侵害法益(反過來說的話,就是對法益的保護)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在此例中,毋庸置疑,“救助行為”是具有刑法意義的身體運動,因此,“沒有救助”(不救助)這一不作為才是該事案的行為樣態。即使對被視為作為與不作為的混合形態的事案,也必須從刑法的視點上將行為的態樣確定為作為、不作為中的某一個,在此基礎上,再對其進行刑法的評價。

    關于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別,雖然在學說上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標準,{2}(P85)但是,在把通過“作為”而犯的罪理解為(作為犯)、把通過“不作為”而犯的罪理解為(不作為犯)時{3}(P224),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別這一問題就成了作為犯與不作為犯的區別問題。而關于區分作為犯與不作為犯的標準,可以大致劃分為兩類。一是從規范論的角度加以分析;二是從法益論的角度加以分析。第一種觀點是根據被違反的規范的形式來區分二者,即在違反(不得做……)這種禁止規范時,成立作為犯,在違反(必須做……)這種命令規范時,則成立不作為犯。{4}(P137)但是,禁止規范也往往由不作為來侵害(不真正不作為犯),并且,命令規范也往往由作為來侵害(不真正作為犯),因此,不能采取規范論的立場。由此,采取假定不存在行為人,法益狀態又如何發生變化這種方法進行考察的第二種立場是妥當的,即把那些法益狀態在行為人實施行為之后才變得惡化的情形確定為作為(犯),而把那些沒有使正在趨向惡化的法益狀態變好的情形確定為不作為(犯)。{2}(P87)

    不過,就本文所研究的交通事犯而言,由于很多交通事故是因駕駛人員的過失引起的{5}(P46),所以,特別成為問題的,是過失犯中作為與不作為的關系問題。

    2.過失犯與不作為犯

    在新過失論中,傾向于根據前述第一種分析思路,把過失行為認定為是由違反命令規范的不作為所構成的。{6}(P177)例如,在高速駕駛的事例中,按照新過失論,將過失行為理解為從時速40公里行駛的標準中脫離出來、沒有減速至40公里這種具有(疏忽)的行為,也即把過失行為認定為違反(必須減速至40公里)這種命令規范的不作為。但是,從時速40公里的標準中脫離出來這一點即使是表明駕駛人員實際上以60公里的時速行駛的“作為”是使結果發生的危險行為的材料,沒有減速至40公里的“不作為”本身也并不能成為過失行為。{7}(P193—194)能夠說明這一點的是,無論是在已經減速至40公里的場合,還是在完全沒有進行任何駕駛行為的場合,都同樣沒有產生結果。因此,過失行為的實體仍然還是要到以時速60公里這種具有危險性的速度行駛了的“作為”上來尋求。{8}(P47—48)而且,這個問題與新過失論要求注意義務的內容是(結果回避義務)緊密相關。{8}(P44)

    結果回避義務意指(應該為避免特定結果而應當采取在社會生活上必要的措施的客觀義務)。但是,對把結果回避義務理解為注意義務的內容的新過失論而言,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是有關注意義務產生根據的問題。并且,作為奠定注意義務基礎的根據,所舉出的是各種行政取締法規,其典型是道路交通法上的交通規則。在判斷交通事犯的違法性時,新過失論重視行為人是否遵守了交通規則。因為交通規則通常要為謀求交通安全而命令駕駛人員實施一定的作為,所以,新過失論認為,違反交通規則(命令)的不作為,同時就是違反結果回避義務的不作為,便構成了過失犯。但是,在高速駕駛事例以及紅燈事例中,假若駕駛人員具有故意的話,那么,將其行為認定為作為犯恐怕是沒有異議的。是作為犯還是不作為犯,故意犯與過失犯都應當根據共同的標準來判斷。因此,不應當把在故意犯中認定為作為犯的行為,在過失犯中認定為不作為犯。在這一點上,將過失犯理解為不作為犯的新過失論尚殘存著根本性疑問。

    與此不同,如果是從以舊過失論為前提并且與違法性本質相關的法益侵害說的立場來考慮的話,那么,由于刑法是為了有助于保護法益的,所以,也必須與法益相關來理解作為和不作為{2}(P87)。這樣的話,在高速駕駛的事例中,由于是以時速60公里駕駛這種身體運動(作為)才侵害了法益,或者說才產生了侵害法益的危險,所以,其行為樣態是作為犯。同樣,在紅燈事例中,也是由于盡管是紅燈卻把車駛入十字路口這種身體運動(作為)才引起事故的,所以,仍然構成作為犯。無論是高速駕駛事例還是紅燈事例,其犯罪構造均與前述溺死事例不同。在后者的場合,是已經產生了危險,要對沒有避免這種危險的不作為(不救助)問罪。

    二、軋逃與不作為犯

    在不作為形態的交通事犯中,成為問題的是在交通事故發生后的(軋逃)。不過,在此,與下文要提到的(伴隨轉移的軋逃)不同,僅就軋逃屬于不作為形態這一點而言,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見解的對立體現在軋逃行為構成什么罪這一點上。可以考慮的罪名,除了道路交通法規定的違反救護義務罪、違反報告義務罪(前面已提到)之外,還有作為刑法犯的殺人罪(第199條)和遺棄罪(第217條—第219條)。本文試以刑法犯為中心,考察其成立與否。

    1.單純軋逃

    在駕駛人員肇事并使被害人受傷后就從現場逃跑的(單純軋逃)的場合,并不是行為人從現場(逃跑)的“作為”,而是(不救助)被害人的“不作為”,才沒有避免被害人的生命、身體所遭受的危險或者說使其所受的這種危險增加了。因此,駕駛人員的行為態樣屬于不作為,這一點并無疑問。問題是,對于這種場合中的駕駛人員,除了道路交通法上的違反救護義務罪和違反報告義務罪之外,是否還成立基于不作為的殺人罪乃至(保護責任者)遺棄罪之類的刑法犯。

    (1)殺人罪的成立與否

    首先,有見解認為,即使是單純的軋逃,在逃跑之時,如果行為人認識到被害人死亡的話,就應認定不作為殺人(未遂)罪的成立。其中,多數看法在肯定不真正不作為犯中存在作為義務時,強調了行為(不作為)本身的違法性(從行為無價值論角度分析)。例如,有見解認為,由于(行為人不僅認識到了被害人有死亡的危險,而且具有竟然利用該危險狀態、置被害人于死地的意思),所以,可以把放置有死亡危險的人不管的行為與殺人行為同樣看待{9}(P199、P201)。但是,關于犯罪的屬性、程度,與作為犯(積極地引起危險的行為)相比,不作為犯(對既存的危險消極地不予避免的行為)在客觀方面是不充分的,為此,就強調惡的意圖、動機,用主觀方面來彌足不作為犯客觀方面的不充分,恐有不當擴大作為義務的范圍之嫌。說到底,對結果發生的主觀意欲,只是一種主觀的違法要素,如果用它來強化不作為的違法性的話,就會陷入心情刑法,恐怕是不妥當的。還有見解認為,由過失的先行行為設定了被害人死亡的因果流程時,就與作為存在構成要件上的等價值性。因此,只要具備了殺人的未必故意,那么,就成立不作為的殺人罪。{10}(P157—158)(P72)這一看法意在通過在先行行為(作為)中尋求原因力,而把不真正不作為犯納入本身便具備原因力的作為犯之中。但是,不作為是沒有實施被社會所期待的作為,因此,在(不真正)不作為犯中,當然就要求有不同于作為犯的獨特邏輯。另外,即使先行行為的確有可能成為作為義務的產生根據,但是,與撲殺、刺殺、絞殺、射殺之類的“作為”的情況下的危險性不同,從不救助(不避免死亡的危險)這種不作為本身所具有的危險性的程度來看,在形式上由先行行為中導出作為義務,再以具備殺人故意為前提,直接認定成立不作為的殺人,是有疑問的。{11}(P96、P77)

    (2)保護責任者遺棄罪的成立與否

    多數說認為,即使是單純的軋逃,也成立基于不作為的保護責任者遺棄罪(第218條)。也就是說,認為保護責任者具有基于保護責任的一定的作為義務,因而,違反該義務的不作為也構成犯罪。{12}(P59)在此基礎上,多數說指出,由于在肇事的駕駛人員(行為人)身上產生了保護責任,并且,作為保護責任者的行為人遺棄了被害人(基于不作為的棄置),因此,成立基于不作為的保護責任者遺棄罪[1]。

    問題是,產生保護責任的根據是什么,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道路交通法要求駕駛人員履行救助傷員的義務(第72條),以此規定為根據,便直接推導出保護責任者遺棄罪中的保護責任,從而認為由置去(不作為)也可成立保護責任者遺棄罪[2];另一種看法認為,在汽車的駕駛人員因過失撞到行人并使之受重傷的場合,基于該過失的先行行為便產生了對被害人的保護義務。{12}(P63)在這些看法中,是把一般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保障人的義務)理解為保護責任者遺棄罪中的保護責任。因而,在與刑法第218條的關系上,基于法令以及條理(先行行為)而被確定具有作為義務的行為人(保障人)同時也是保護責任者。

    的確,(不真正)不作為犯中的(保障人)和保護責任者遺棄罪中的(保護責任者)都是一種身分。但是,二者的性質不同。前者將違反不真正不作為犯中的作為義務的不作為與基于作為而實現的構成要件置于相同地位,是所謂(構成的違法身份)。與此不同,后者基于原本是父母與子女、夫婦等保護共同體的地位而產生,這種行為人由于實施遺棄行為就要承擔較單純遺棄罪(第217條)更重的責任,是所謂(加重的責任身分)[3]。就后者來說,為了確定保護責任的成立,在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必須存在足以排除第三人介入的緊密的保護與被保護的生活關系。然而,在單純軋逃的場合,不能認為在作為行為人的駕駛人員與作為被害人的其他交通參與者(例如行人)之間存在能夠肯定保護責任這種程度的保護與被保護的緊密生活關系。

    (3)單純遺棄罪的成立與否

    因此,即使認為基于先行行為而產生了行為人應該救助被害人的作為義務,行為人的不作為因違反了這一義務而構成違法,結果也要認為行為人并非立即處于保護責任者的地位。如果這樣的話,接下來有必要考慮行為人是否不構成第217條的單純遺棄罪。關于這一點,通說認為,第217條不包括不作為犯,從而否定了單純遺棄罪的成立。但是,如果對第217條與第218條前段的法律條文加以比較的話,就會發現二者的行為都是(遺棄),其間在詞句表述上并無差異,并且,兩罪的保護法益是一樣的,罪質都是針對生命、身體的危險犯。因此,如果第218條的(遺棄)中包含不作為形態的話,那么,把第217條的(遺棄)也解釋為包含不作為就是理所當然的。{13}(P44.)(P8)在單純軋逃的場合,行為人把被害人放置在現場(棄之不顧),就違反了(應該救助被害人)的作為義務,因此,可以認為是純粹地遺棄了被害人。{14}(P88、P90、P274)

    在認為單純軋逃成立單純遺棄罪的場合,成為問題的是,本罪與道路交通法上的違反救護義務罪之間的罪數關系。通說認為,救護義務只不過是為了交通安全而形成的協助警察的義務,因此,把違反救護義務罪僅僅解釋為行政犯(在這一場合,兩罪之間屬于觀念的競合)。但是,這樣的理解無法說明為什么違反救助義務罪的法定刑(上限是懲役3年)比單純遺棄罪的法定刑(上限是懲役1年)更重的理由[4]。因此,為了合理地說明二者在法定刑上的差距,就不得不把違反救護義務罪解釋為是除了道路交通安全之外,也把受傷者的生命、身體安全作為保護法益加以規定的犯罪。{15}(P60)這樣,就應當把違反救護義務罪看成是考慮了軋逃事犯的惡劣性質以及行政取締目的的單純遺棄罪的特別加重類型。由此,恐怕應當把二罪的關系解釋為法條競合[5]。

    2.伴隨著轉移的軋逃

    肇事的駕駛者雖然打算救助受傷者并且將其抱到自己的車上后離開了現場,但是,卻在中途放棄了救助意思,把受傷者棄于別處。關于這種(伴隨轉移(移置)的軋逃),其行為態樣是否屬于不作為原本就存在問題。行為人的轉移行為是基于一定的身體運動的,如果著眼于此的話,就能夠把行為人的行為看作是作為。此外,學說中也有見解認為,雖然在伴隨轉移(移置)這種作為這一點上,上述情形與不作為并不相同,但是,在轉移(移置)本身并沒有直接地設定死亡的原因這一點上,上述情形也與作為犯中的作為有所不同,因此,上述情形屬于既不同于作為,也不同于不作為的(第3種類型的行為)。{15}(P63)但是,暫且不說由轉移行為才使法益侵害的危險現實化了,或者使最初的危險飛躍升高的情形,在由先行的交通事故已經產生了危險、應當予以立即救助的通常的事案中,伴隨轉移的軋逃恐怕也應當構成不作為犯。其原因是:在沒有實施社會所期待的救助活動(一定的身體運動)的行為(不作為)這一點上,單純軋逃與伴隨著轉移的軋逃并沒有本質的不同。如果說二者有不同的話,恐怕是體現在對行為人課以的作為義務的程度、有無保護責任以及因此而成立的犯罪類型上的不同。

    (1)殺人罪的成立與否

    認為即使是單純軋逃也可能成立殺人罪的觀點自不待言,即便是進行消極解釋的觀點一般也認為伴隨轉移的軋逃具有成立(基于不作為的)殺人的余地。的確,在伴隨轉移的軋逃的場合,不能否定的是,往往由于行為人把被害人轉移到了更加難以救助的場所,這就提高了受傷者死亡的危險。但是,客觀地看,并非所有的轉移行為(遺棄行為)都產生了只能被評價為殺人行為的高度危險性,因此,僅僅以接受受傷者的行為(轉移行為)以及存在殺人故意,還難以給殺人(未遂)罪的成立奠定基礎。要認定殺人罪的成立,把被害人轉移至另一場所,并且加以放置的行為必須具有足以被評價為殺人行為的高度危險性。

    首先,在開始實施遺棄行為時致人死亡的危險性并不大的場合,要認定殺人罪的成立,轉移行為必須導致受傷者出現凍死、溺死、窒息死亡之類的情形,即轉移成為受傷者死亡的決定性原因。{15}(P63)也就是說,在這種場合要成立殺人罪的話,就必須實施了把被害人棄于海里或者遠離人煙的山里之類的行為,需要能夠把轉移行為評價為作為。因此,在對生命的危險并不大的場合,對遺棄行為并不能成為導致死亡的決定性原因的事例,不能認定為(基于不作為形態的)殺人。其次,在事故發生時已經產生了被害人死亡的高度的蓋然性的場合,以存在殺人故意為前提,可以認為能夠成立基于不作為的殺人。其理由是,在肇事當時,如果屬于不立即把被害人送進醫院就來不及搶救這種存在對被害人生命的高度危險性的情形,那么,行為人就通過轉移行為而形成了對被害人的排他性支配,就積極地剝奪了第三人救助被害人的最后機會。

    (2)保護責任者遺棄罪的成立與否

    與單純軋逃不同,在肇事時并沒有產生大的危險的場合,伴隨轉移的軋逃行為也有可能成立保護責任者遺棄罪[6]。的確,在沒有對受傷者采取任何的救護措施,只不過是僅僅將受傷者抱上自己的車,運至他處后置放這種場合,由于沒有接受救護,并且,排他性支配關系也較弱,所以,認為存在保護責任是有疑問的(不過,作為義務已經產生了)。盡管如此,至少在駕駛人員想要救護受傷者并將其抱人自己的車內、向醫院駛去,卻在中途放棄救護意思,將受傷者放置在他處這種場合,由于行為人通過接受行為而將受傷者置于自己的管理之下,排除了第三人的介入(排他性支配),即便這只是暫時的,也與被害人之間產生了緊密的保護關系,所以,恐怕也還是認定成立保護責任者遺棄罪為宜。{16}(P166)

    三、違反救護義務罪與違反報告義務罪的關系

    道路交通法第72條第1項規定,在發生交通事故時,車輛等的駕駛人員負有救助受傷者的義務和向警察報告事故的義務。在雖然肇事使人受傷,卻既未救護受傷者也未向警察報告,而是從現場逃跑的場合(軋逃),違反救護義務罪與違反報告義務罪之間就在罪數關系上存在問題。如果一般地說這個問題的話,就是當2個不作為犯罪行為發生于同一時機時,是應當將之認定為1個行為(不作為)引起的事案(觀念的競合),還是應當將之認定為2個行為(不作為)引起的事案(并合罪)。關于這種罪數關系,只要遵從最高法院所作的判決[7],即在觀念的競合中,(所謂一個行為,是指在脫離法的評價、不考慮構成要件性觀點的自然觀察之下,行為人的動態在社會的見解上被評價為一個行為的場合),那么,正如該判例所示,在軋逃構成違反救護義務罪和違反報告義務罪的場合,作為社會性事件,它通常在觀念上被認為是一個事件。由于在社會的見解上,違反該場合中的救護義務、報告義務的不作為應當被評價為一個動態,因此,兩罪的關系是觀念的競合[8]。

    雖然判例把軋逃的事實解釋為1個不作為(行為),但是,在不作為犯中,由于作為義務所決定的“作為”以外的動態情況全部是以行為(不作為)的形式成立的,因此,即使軋逃是一個社會性動態,也應當說它并非不作為本身。在這一場合,成為判斷個數對象的行為是“沒有救護”(不救護)、“沒有報告”(不報告)這兩個不作為(行為),二者在行為的意義和內容上有差異,在社會的見解上也應當看成2個行為。雖然以不作為方式實施的遺棄和不救護都是針對生命、身體的危險行為,可以被評價為1個行為,但是,具有不同的意義。因此,只要不存在救護傷員的同時也必須履行報告事故的義務這種特殊情況,例如,在能夠把受傷者送到警察局附屬的醫院,卻沒有這么做的場合,就應該認為違反救助義務罪和違反報告義務罪成立并合罪。{17}(P20、P24)

    【注釋】

    [1]如果從“不作為形態的遺棄全部被包含在‘不保護’之中”的觀點出發,(例如日高義博:《遺棄罪的問題點》,載中山研一等編:《現代刑法講座》(1982年),第167頁以下),那么,就會成立第218條后段的不保護罪。

    [2]最高法院昭和34年7月24日的判決(刑集第13卷第8號第1163頁)。但是,當時的規定是道路交通取締法第24條以及該法的施行法令第67條。

    [3]與此不同,把保護責任者解釋為違法身分的,有西田典之:《刑法各論》(第2版,2002年),第36頁。

    [4]在明顯違反了協助警察的義務時,違反報告義務罪的法定刑最高也僅為3個月懲役(道交法第119條第1項第10號)。

    [5]另外,在遺棄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場合,可以認為成立遺棄等致死傷罪(第219條),因此,設想單純軋逃成立單純遺棄罪,是有意義的。

    [6]這方面的判例,有最高法院昭和34年7月24日的判決(刑集第13卷第8號第1163頁)。

    [7]最高法院大法庭昭和49年5月29日的判決(刑集第28卷第4號第114頁)。

    [8]最高法院大法庭昭和51年9月22日的判決(刑集第30卷第8號第1640頁)。

    【參考文獻】

    {1}{13}西原春夫.犯罪各論:第2版(M).1983.

    {2}(日)大越義久.作為與不作為(A).阿部純二.刑法基本講座第2卷(C).1994.

    {3}(日)曾根威彥.刑法總論:第3版(M).2000.

    {4}(日)中森喜彥.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別(A).平場安治博士還歷祝賀論文集現代刑事法學:上(C).1977.

    {5}(日)曾根威彥.有關交通犯罪的刑法修改問題點(J).第1216號.

    {6}(日)野村稔.刑法總論:補訂版(M).1998.

    {7}(日)平野龍一.刑法總論(M).1972.

    {8}{13}曾根威彥.新舊過失犯論爭的總結——從舊過失論的立場出發(J).現代刑事法,第2卷第7號.

    {9}(日)藤木英雄.軋逃與不作為犯(A).新刑法學(C).1974.

    {10}(日)日高義博.不真正不作為犯的理論:第2版(M).1983.日高義博.關于軋逃罪責的問題點(J).刑法雜志,第27卷第1號.

    {11}(日)見野村稔.軋逃犯罪(A).西原春夫.刑法學(4)(M).1977.大塚仁.刑法解釋大全:第2卷第2版(M).1999.

    {12}(日)大塚仁.刑法概說(各論):第3版(M).1996.

    {13}(日)內田文昭.不作為的遺棄(A).犯罪構成要件符合性的理論(C).1992.岡本勝.不作為的遺棄(J).(東北大學)法學.第54卷第3號.

    {14}(日)內田文昭.刑法各論:第3版(M).1999.野村稔.未遂犯研究(M).1984.

    {15}(日)神山敏雄.軋逃(J)法學,第333號.

    第5篇:交通規則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介紹日本的交通狀況,主要闡述日本高度發達的交通網絡體系,先進的智能交通網絡以及完善的交通法規教育。

    一、引言

    日本國土總面積僅僅有37萬多平方公里,約相當于俄羅斯的1/45,中國和美國的1/25。它擁有人口約1.3億,其中的80%居住在城市,而且平均每2人就擁有1輛汽車。日本人口密度之大,擁有汽車數量之多,可謂世界各國所少有。就拿日本的首都東京來說,和北京比起來,東京市內可謂沒有大路,路窄,行車道也窄,而且不常見到立交橋,市內核心區的很多干道也只不過是雙向四車道。東京車流密集但是基本不堵車,道路通過率極高,事故率極低,交通繁忙而井然有序。是什么原因讓日本的交通達到最優化的配置呢?

    二、高度發達、便捷高效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

    在日本,軌道交通包括城市間的火車、城市中的地鐵和有軌電車。軌道交通第一個優勢是經濟。日本汽車售價相對便宜,但保有和維護私家車的經濟支出很大。相比之下,軌道交通則要劃算得多。

    便捷也是軌道交通吸引乘客的重要原因。日本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非常發達,在東京,居民一般步行10分鐘至15分鐘就可以到達最近的車站。

    日本軌道交通車輛充足。為了保證乘客的需要,東京的地鐵、有軌電車在白天一般5分鐘左右一趟,高峰時則每隔兩分半鐘就發一趟車。

    軌道交通乘坐環境也非常舒適。地鐵、電車車輛一般都配備良好的通風系統,可以做到車廂冬暖夏涼。車廂每個車門上方都安裝有液晶顯示器,提示站名,提供換乘指南、線路運行狀況等信息。

    日本軌道交通依靠自身的優勢吸引了乘客,同時降低了人們駕駛私家車出門的需求。在東京,有超過90%的人選擇乘坐軌道交通工具上下班,選擇私家車的只有6%。這不僅緩解了交通擁堵問題,對保護環境也發揮了明顯的作用。

    除地鐵之外,日本的高架輕軌列車也很方便。這種“空中列車”與地鐵一樣,也是間隔2~3分鐘1趟,與地鐵相互呼應,相得益彰,構成日本都市的立體公交,激活和促進了日本社會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速聚散與運轉。

    三、先進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

    日本東京的電腦自動化智能管理交通的流程,使借助遍布主要路段的6000部車輛感知器、90部自動攝影機,將路面情況傳送至警視廳的21個電視屏上,通過電腦分析,將各路段的車流擁擠程度、車速等數據,用紅、黃、綠等顏色自動顯示出來,而指揮中心很快就可以掌握全盤情況,然后通過電臺廣播直接指揮。

    (一)車輛導航系統

    為了使駕駛員在駕駛中可以采取最佳的行動,通過分散交通流等為駕駛員提供便利,將經過路線的堵塞信息、所需時間、交通管制信息、停車場的滿空信息等通過雙向通信的導航系統或信息裝置提供給駕駛員。此外也可事先在家中、辦公室等地獲得同樣的信息以便制定合適的出行計劃。

    (二)安全駕駛

    為預防事故通過車輛、道路的各種傳感器掌握道路、周邊車輛的狀況等駕駛環境信息,通過車載機、道路信息提供裝置等實時地為駕駛員提供信息,并進行警告。此外通過在車輛設置自動控制功能,判斷自身車輛及周圍車輛的位置、動向、障礙物等信息危險時自動地實施車速控制、駕駛控制等輔助駕駛動作。隨著輔助駕駛功能的完善最終實現自動駕駛。

    (三)行人輔助系統

    通過使用便攜式終端、磁、聲等各種設施、道路引導設備幫助老弱病殘者行走,以保證其安全。此外,在行人橫穿道路時可以通過便攜式終端延長綠燈時間,為行人提供幫助。車輛方面可以通過監測車輛前方的行人,警告司機或自動采取剎車等措施預防交通事故。

    此外,在智能交通的發展下,日本誕生了新的交通管理系統UTMS。它包括十個子系統:公交優先系統(PTPS)、交通信息提供系統(AMIS)、綜合智能圖像系統(IITS)、安全駕車輔助系統(DSSS)、行人信息通信系統(PICS)、緊急車輛優先系統(FAST)、緊急狀態通報系統(HELP)、環境保護系統(EPMS)、動態誘導系統(DRGS)、車輛行駛管理系統(MOCS)。

    這一系統使用,可使交通事故降低30%,并且減少五分之一的交通擁堵時間。

    四、交通法規全民教育

    日本少年兒童從小接受交通安全教育,因此養成了一個良好的遵守交通規則、維護交通秩序習慣。

    日本各種民間組織,如全日本交通安全協會和日本自動車聯盟(JAF)等8家協會分別對不同的人(包括老人和兒童)進行全面的交通安全教育。教育的手段多種多樣,有講座、交流、同車駕乘、觀察他人的駕駛行為、通過模擬駕駛儀體驗危險以及交通危險預知訓練等。教育的內容也很豐富,有交通法規、交通事故處理、保險知識、車輛的構造與維護、ITS 知識及個人的生理特征等。

    日本人駕車比較講文明禮貌,只要人行橫道上還有1個行人,汽車就絕對禮讓。車如此,人亦如此,很少有闖紅燈之類的違章行為,這種通行有序的情景讓人感受其文明程度的具體和實在。人、車各行其道,相互禮讓,繁忙而有序,使日本城市交通和諧暢通。

    除了與駕駛者文明開車有關外,再就是管理嚴格。日本交通法規對無照駕駛、超速行駛、闖紅燈、酒后開車、違章停車等行為的處罰相當嚴厲。

    五、結束語

    井然有序的道路交通環境,小而言之是展示國民講禮貌、守規矩的好習慣,大而言之則是折射出一種平和穩健、遵守規矩的健康社會心態,折射出整個社會的和諧氛圍。在日本,交通的便利通暢,促進了通行效率,也體現著社會和諧與先進的交通的技術。

    參考文獻:

    [1]周家高,日本交通管理一瞥[J],現代交通管理,1999,第4期.

    [2]韋公遠,感受日本交通[J],汽車運用,2006,第10期.

    [3]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赴日考察組,日本交通管理觀感,道路交通與安全,2001,第5期.

    第6篇:交通規則論文范文

    敬畏之心是對世間事物心懷尊重的態度,以最起碼的道德底線規范自己,引導自己的行為,使自我心靈寧靜,滿足,同時也使世界逐漸失去丑陋的一面,常懷敬畏之心,就要始終地敬畏自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敬畏之心高中議論文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敬畏之心高中議論文1

    心態決定一切。謹慎、敬重之心讓人沉穩,踏實,因而洞若觀火,寧靜致遠。因此,這份敬畏,應當在每個人的心中立起旗幟,因為,它將引領你克服艱難險阻,穿過迷霧,去迎接黎明的曙光。

    常懷敬畏之心,能夠糾正、克服自身的驕傲與躁動。一代帝王唐太宗,傲視天下,豪邁不羈,本是多么的爭強好勝。正是在長孫皇后的勸說下,唐太宗懷著這份敬畏之心,去看待諫官魏征,俯身聆聽百姓的心聲。這份敬畏,讓太宗卸下了高高在上的權威,耐心聽魏征講述君舟民水的關系;這份敬畏,成就了這位善納逆耳之言、愛惜百姓的明君;這份敬畏,讓唐皇朝步步為贏,終以“貞觀之治”的繁榮展現在世人眼前,成為歷史上熠熠的閃光點。

    常懷敬畏之心,能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對待世界,能夠向別人看齊,從而充盈內心。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因而,我們須常懷敬畏之心,向我們的榜樣看齊。風靡一時的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中,拉拉從一個小小的人力部小職員,邁向人生高峰。當她第一次踏進公司的大門,當她看到嚴苛的老板與冷淡的員工,她帶著如履薄冰的謹慎對待自己的工作,懷一份敬畏之心,向其他人學習,終以充實的狀態,嶄新的面貌,迎來人生的飛躍。

    常懷敬畏之心,需對內心的邪惡保持警惕,步履從容,因而寧靜致遠。“毒奶粉”事件風波,讓我們的奶粉企業形象轟然倒塌,在許多人的心中蒙上了陰影。“三鹿”的前景,令人擔憂。而這一切的根源,便是商家們對生命毫無敬畏之心,對膨脹的私欲無法節制,乃至無法回頭。三鹿集團想重整旗鼓,東山再起豈是易事?

    常懷敬畏之心,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虛懷若谷的態度,我們才能更好地剖析自己,戒驕戒躁,向別人看齊,因而充盈自我,找到心靈之根,在行為上有所節制,才能步履從容,化蛹成蝶,從而寧靜致遠。

    常懷敬畏之心,這是人生的一種藝術,教你如何走向成功。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這種素質,從而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敬畏之心高中議論文2

    人,是地球上的智慧生物,地球是到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有生命的星球,這樣說來,人類什么都不用敬畏了。這樣說其實是不對的。牛頓說過,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對我怎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時而發現了一個光滑的石子兒,時而發現一個美麗的貝殼而為之高興的孩子。盡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還神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人類并不全能,目前為止還有很多未解之謎,讓人們困惑。所以,我們應該常懷一顆敬畏之心。

    我們要敬畏什么呢?

    首先,我們要敬畏大自然。自然創造了生命,創造了人。人是自然界的一員。我們要感謝地球給我們生命,食物,水和空氣。現在,各種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人們更是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總有些人去殺害稀有動植物,或是不治理工廠廢水,就直接排到河里去。培根說過: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若是人類不保護自然環境,就會發生地震、洪災、旱災、海嘯、森林大火等大災難。所以,人類應該敬畏自然。

    然后,我們要敬畏宗教。如果你信教,請忠誠。如果你不信教,那么也要尊重他的信仰。因為宗教引發的戰爭頻頻出現,人們信教就是為了在精神上找到依靠,如果人們因此開戰,破壞力是非常可怕的。

    面對未知事物,我們不懂,就千萬不能亂說,亂說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最近,熱議的20是世界末日的話題。中考時期,我常聽到同學抱怨生命短暫,馬上就20了,活不成了,不學了。原來成績比我稍好些的同學,因為絕望于“20”這件事,提前招生上了職高。其實,時間不到,是真是假都是猜測,我們不能亂說話,只要做到珍惜現在的生活就好。我們要敬畏自然,不能隨便開玩笑。

    當然,常懷一顆敬畏之心并不是說所有事物都要敬畏的。那些,壞人的言論,思想我們既不能聽信,也不要害怕。要及時報警,以保護自身安全,社會治安。

    敬畏之心高中議論文3

    敬畏之心應該是指一個人對他人、法紀和職業,以及自然和社會規律懷有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敬畏之心具有自省與自律作用,有利于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言行舉止,對于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促進作用。

    孟子者,也要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盡心上》)以表明自己對天的敬畏之情。

    中國古代有一種天能“賞善”而“罰惡”的觀念和信仰,這一信仰在孔子以前非常重要,在孔子以后也長期流行于民間,如同敬鬼神的傳統一樣。但這不是對某一具體的神,如山川土地之神的信仰,而是對最高神即天神的信仰。民間所信仰的天神似乎是人格化的,人的一舉一動天神是能夠“看”得到的,就是說,天神是有意志的,天神的意志就是使人作好事而不作壞事,作善行而不作惡行。人如果作了好事,天會行賞;人如果作了壞事,天會懲罰。

    人類對于自然界的認識永遠不能窮盡,永遠不能達到“終結”真理的一天。在人與自然界之間,除了認識關系之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關系。因此,對于自然界可能出現的各種現象,不能僅從認識時去考慮,,即不能只是如何認識而制服之,還要從更深的層次上去思考,去對待,要從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命和諧的價值意義上去考慮。這樣,人類不僅能夠完成德性,“參贊化育”,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能夠從某些異常現象中進行反省,保持警惕,始終不忘對天的敬畏,而不致作出愚蠢的事,否則,很可能受到“懲罰”。

    沒什么比“敬畏之心”更珍貴的了!

    敬畏之心高中議論文4

    敬畏,是人性當中最杰出的胸懷。心懷敬畏,才會在人世間不卑不亢,自在淡然,讓靈魂慢慢舒展,使美麗緩緩綻放。

    雖談敬畏,我們卻常常對于某些事物只存畏,何來敬意。誠懷敬意,重視一切事物的價值與意義,本來就是一項難能可貴的事情,更何況在這個人生浮沉皆變數的時代。于是我們在大多數時候,毫無敬意理所應當地享用著事物的一切,這怎么不叫人痛心流淚。甚至于無敬無畏,只有憑人亂說的滿紙諾言。敬不是空談,不是氣概;畏不是軟弱,不是害怕。敬畏是敬仰,是膜拜,心懷敬畏是勇者的特質。李白勸慰友人,高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是敬畏自然的神奇;蘇子嘆滄海一粟,是敬畏生命的浩渺。博觀約取,由此觀之,敬畏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只有心懷敬畏的人,才會得到身邊人的認可以及某種機緣的垂青。

    敬畏自然,是世間生靈共存,人類社會長久發展的必需;敬畏經典,是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記憶的文化傳承,對人類文明的固守;敬畏才能,是在社會競爭中贏得人才與事業的資本。年輕意氣風發的漢武帝對天下才士的以禮相待,正是一種敬畏的體現。敬畏,使得天下賢才感受到武帝渴望才士的胸懷,使得王朝之外的廣大國家反敬畏于這個王朝的氣量,能讓天下歸心,萬朝來服。這是一個君主的敬畏,是一個民族內部永不磨滅的光芒。

    相反,當失去敬畏之心時,也意味著生存亦不久矣。始皇一統天下不久,便大興土木,肆意揮霍,到了二世是更加殘暴奢侈,卻還想著千秋萬載,世代延續,,不顧蒼生疾苦,以至于水覆行舟,這是沒有敬畏之心的悲劇。孔子仁愛,老子無為,墨子尚賢,萬鋼畏法度,他們都不曾否定敬畏的重要性。歷史以泣血的事實為我們鐫刻下敬畏的必要。古時如此,今朝亦矣。現代社會的競爭愈發殘酷,時代的特征積累著其的血腥,將和善淹沒在殷紅之中。所以和善才更彌足珍貴。而和善的本質是敬畏。

    敬畏是一朵綻放在心間的花,搖曳著一莖恬然淡泊;敬畏,是一首云淡風輕的小詩,點染著一段厚重平實。敬畏,更是一種智慧,它能夠讓一個開放多元的對于一個渺小的靈魂產生令人驚嘆的敬意,甚至于改變一種行業或者整個世界的走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敬畏之心高中議論文5

    我們敬畏生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但生命又非常脆弱。擁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烏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蘊,我們也才會體驗到“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頓悟與喜悅。其實,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悲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是最后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我們敬畏規則。康德說過:“我最敬畏的是兩樣東西: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生命是脆弱的,更是可貴的,而敬畏規則,遵法行事,才是生命安全的根本保障。法律也好,道德也好,都是規定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規則無處不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紅燈停、綠燈行”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規則,明碼實價、信譽至上是企業經營的商業規則,救死扶傷、仁心仁術是醫院遵循的職業規則,公正執法、不徇私情是司法機關秉承的法律規則,有序的文明社會,必須有各種規則來保證。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規則,就是尊重公平、效率與我們自己。

    我們敬畏自然。大自然是撫育人類的母親,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敬畏自然,意味著人類要把對日月星辰的外在敬畏,轉化為對自然的內在敬畏,正視人類自身不過是自然的一種普通生命存在,把自然世界豐富而具體的多種物質存在,當作人類相同的生命體系對待、建立人與萬物血脈相通的生命感受。只有學會了敬畏自然,我們才能博得自己生存的空間。即使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也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也要確保大自然的天藍。水清,花艷,草綠。也只有人與自然的相融、和諧,我們才可能生活得更舒適,生存得更美好。

    第7篇:交通規則論文范文

    1. —I want to go camping in the mountains, just for a change.

    —OK,

    A. who cares?B. whatever you say.

    C. whats up?D. its nice of you.

    2. —You shouldnt have made appointment with her that you couldnt keep.

    —What pity! It was not my fault. It was she who was to blame.

    A. an; theB. the; a

    C. an; aD. the; the

    3. You naughty boy! You get what you deserve!

    A. shouldB. canC. shallD. may

    4. James Cameron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directors in the world his influence in the film industry.

    A. in exchange forB. in spite of

    C. on behalf ofD. in terms of

    5. Listen to the music! Thats what I in a competition last July.

    A. playedB. had played

    C. have playedD. was playing

    6. is obviously right is to give all children equal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heir special gift.

    A. WhichB. AsC. ThatD. What

    7. to a lot of new ideas when studying in college, Mary always does something that others cant understand to realize her dream.

    A. ExposingB. Exposed

    C. Being exposedD. Having exposed

    8. It is vital to to teenagers the simple fact that being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will to some extent do harm to both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 get acrossB. get through

    C. get downD. get over

    9. The CEO always tries his best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his employees can express their opinions freely.

    A. for whichB. which

    C. whereD. of which

    10. This restaurant, by an old couple, has an inviting, homelike atmosphere that many restaurants lack.

    A. owningB. to own

    C. having ownedD. owned

    11. Provide your doctor with a detailed medical history he can give you the accurate treatment.

    A. even ifB. in case

    C. so thatD. as though

    12. —We have to stop talking here outside. Listen,!

    —Hurry up,or well be late.

    A. there goes the bellB. there does the bell go

    C. there the bell goesD. goes the bell there

    13. There is no that Ill apologize to him again. Its totally his fault this time.

    A. useB. wonderC. wayD. doubt

    14. A person, when , can often do what is normally beyond his ability.

    A. challengedB. challenges

    C. challengingD. to challenge

    15. —I want to make a kite to fly.

    — You can easily buy one on the market.

    A. Why not?B. Good idea!

    C. Why bother?D. No way!

    Ⅱ. 閱讀理解

    第一節閱讀下列短文,從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A、B、C和D)中,選出最佳選項。

    Nowadays women appear to have a positive image of themselves as safer drivers than men.

    In a survey done by insurer MetLife, 51% of women said they drive more safely. The evidence is on their side:Men are 3. 4 times more likely than women to get a ticket for careless driving and 31 times as likely to be punished for drunk driving. “Women are on average less aggressive and more law abiding (守法的) drivers, which leads to fewer accidents, ” the report says. However, not all male drivers share the same opinion. Of the men surveyed by MetLife, 39% claimed male drivers were safer. The findings did back them up on one point:automotive knowledge. The report showed that more men are familiar with current safety equipment such as 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which helps prevent rollover accidents.

    Auto safety unavoidably matters to money. Insurance companies focus on what classes of drivers have the lowest dollar amounts of claims, and for now, that mainly includes women. In general, women pay about 9% less for auto insurance than men. A study by the website Insweb also showed that auto insurance rates are lower for women in most states. Among individual states, women get the greatest advantage in Wyoming (where they pay 20% less), South Dakota and Washington D. C. , where their insurance costs are 16% lower.

    “More than 11, 900 male drivers died in U. S. traffic accidents in 2009, compared with just under 4, 900 women drivers, ” according to the study. “Based on miles traveled, men died at a rate of 2. 5 deaths per 100 million miles traveled, vs 1. 7 deaths for women. ”

    16. According to the study, female drivers .

    A. are more aggressive while driving

    B. are more interested in auto knowledge

    C. are more likely to stick to driving laws

    D. are more familiar with safety equipment

    17. Insurance companies focus on female driver clients probably because they .

    A. cause more accidents on the road

    B. pay more money to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C. take the most part of the insurance clients

    D. have the lowest amount of money on insurance claims

    18.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

    A. men are 3. 1 times more likely to get tickets than women

    B. all women in the USA pay the same for their auto insurance

    C. more female drivers die every year than male drivers

    D. women are generally safer drivers than the opposite gender

    19. The writer mainly develops paragraphs by .

    A. giving examplesB. making comparisons

    C. drawing a conclusionD. presenting an argument

    第二節根據短文內容,從短文后的選項中選出能填入空白處的最佳選項。選項中有兩項為多余選項。

    Should Good Sportsmanship Be Taught in School?

    Almost everyone feels that it is important for young people to win fairly and show respect toward others. Should good sportsmanship, then, be taught in school? Critics do not think so. 20 Presented her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benefits of teaching sportsmanship.

    Teaching good sportsmanship and having a positive attitude in activities like sports, class elections, and science fair competitions are critical to success in school. 21 Acting calmly under pressure helps young adults succeed not only in sports but also in life.

    22 A person cannot play by the rules if he or she does not understand what the rules are. Knowing the rules also applies to other activities. If students enter a science fair competition, for example, they must follow the guidelines. Those who know the rules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succeed. When students learn sportsmanship, they discover, how knowing the rules relate to achievement.

    Good players become skilled at handling responsibility. When people accept responsibility, they achieve their best. Positive thinkers, moreover, influence others,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struggling with a problem. A gifted basketball player, for example, might teach skills to a lesstalented player. Helping others rai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tire team. The team, consequently, could reach new heights and set new records. 23 Those who do not practice sportsmanship pass off responsibility. For them, if an opportunity is lost, it is someone elses fault. When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a team, they benefit by learning to accept responsibility, encourage others and own up to mistakes.

    Sportsmanship is a winning idea. It must be taught in school. Students need direction to become good sportsmen. Students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actions and will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others. As students enter the workforce, businesses benefit. The community also benefits because these students will someday become leaders. 24

    A. We need to educate students about how sportsmanship pays off for everyone.

    B. However, the stronger argument favors teaching good sportsmanship.

    C. Sports help young adults learn how to team up with others.

    D. Good sportsmanship also means admitting mistakes.

    E. Activities involving winning or losing can be tense.

    F. It is natural that players should be eager to win.

    G. Good team players know the rules of the game.

    答案解析

    1. B【解析】考查情景交際。句意:——我想到山里去野營,就是為了改變一下。——好的,隨你的便。 whatever you say. 隨你的便,你說了算。;who cares? 誰在乎呢?;whats up? 怎么了?出了什么事?;its nice of you. 為致謝用語,意為“你真好,謝謝你”。

    2. C【解析】考查冠詞用法。句意:——你不應與她進行一個你自己都不能遵守的約會。——多么遺憾的一件事啊!這不是我的錯。這是她的責任。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sb. 與某人約會; pity之前加不定冠詞表示“一件讓人感到遺憾的事”。故正確答案為C。

    3. C【解析】考查情態動詞的用法。句意:你這不聽話的孩子!你將得到你應得的。本句中shall用于說話人給對方予以警告,故選C。

    【方法指導】高中階段各種語法測試中對情態動詞shall的考查經常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

    ①用于第一人稱表示將來, 意為“將,會”。

    例如:We shall go through these papers together. 我們將一起審閱這些論文。

    ②用在問句中表示征求對方意見, 主要用于第一、三人稱,意為“……好嗎? 要不要……? ”。

    例如:Shall I take him in right now? 我現在把他帶進來好嗎?

    ③用于陳述句中的第二、三人稱, 表示說話人的意圖、允諾、警告、命令、威脅等,意為“必須, 應, 可”。

    例如:You shall have it back next week. 下星期你一定得還。

    ④(用在條約、規章、法令等文件中表示義務或規定, 一般用于第三人稱)應, 必須。

    例如:According to the new traffic regulation, whoever breaks the law shall be punished.

    根據新交通規則,任何違犯法律的人都要受處罰。

    4. D【解析】考查介詞短語辨析。句意:從在電影業方面的影響而言,詹姆斯·卡梅隆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in terms of 從……角度而言,根據……;in exchange for 作為……的交換;in spite of 不管,不顧;on behalf of 代表,為了。

    5. A【解析】考查動詞時態。句意:聽那音樂!那是去年七月我在一個比賽上所演奏的。根據句中的last July可知,句子謂語動詞指的是過去發生的動作,要用一般過去時,故選A。

    6. D【解析】考查名詞性從句的用法。句意:顯然正確的是給所有的孩子平等的培養他們特殊天賦的機會。what在句中引導主語從句,同時又是主語從句的主語。本句也可以改寫為It is obviously right to give all children equal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heir special gift. 。

    7. B【解析】考查非謂語動詞。句意:在大學學習時接觸了大量的新觀點,瑪麗經常做其他人不能理解的事情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句中expose與主句主語之間為動賓關系,故要用被動,本題中過去分詞短語作原因狀語。

    8. A【解析】考查動詞短語辨析。句意:讓青少年理解這一個簡單的事實至關重要,那就是:對互聯網上癮從某種程度上會對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有害。get across 使被理解;get through 通過,完成,穿過,接通;get down 下來,吞下,使沮喪;get over 克服;恢復。故選A。

    9. C【解析】考查定語從句。句意:總裁總是努力創造一種他的雇員能自由表達自己觀點的氛圍。句中atmosphere之后所接的定語從句缺少表示地點的狀語,可以用where或in which來連接,故選C。

    10. D【解析】考查非謂語動詞。句意:這家餐館歸一對老夫婦所有,它有一種其他飯店所欠缺的誘人的、家一樣的氛圍。句中的owned by an old couple為過去分詞短語作定語,相當于定語從句which is owned by an old couple。

    11. C【解析】考查狀語從句。句意:向你的醫生提供你的詳細病歷,以便他能為你提供精確的治療。 so that 用于引導目的狀語從句,意為“以便于,為了”,與句意相符;even if 即使;in case 萬一,以免;as though=as if 好像,均與句意不符。故選C。

    12. A【解析】考查完全倒裝句。句意:——我們不能在外面聊了。聽,鈴響了!——快點,要不我們就遲到了。以表示方位的副詞there開頭的句子,如果主語是名詞,句子要用完全倒裝,故選A。

    【易錯提醒】

    對于完全倒裝句的解讀一定要準確,比如同學們常會將完全倒裝和部分倒裝混淆,將完全倒裝的句子理解成部分倒裝,所以記住完全倒裝句的特點十分重要:①句子開頭是表示時間的now, then, 表示方位的副詞,如there, here, out, in, down, up以及表示方位的介詞短語;②句子的謂語動詞也一般只有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且動詞為不及物動詞;③句子的主語是名詞,而不是代詞。當句子的主語是人稱代詞而不是名詞時,則不采用倒裝,只是將副詞提前。

    13. C【解析】考查句型搭配用法。句意:我不可能向他再次道歉。這次完全是他的錯。There is no way that…意為“不可能……,決不……”;There is no doubt that 毫無疑問……;use常用于it is no use doing sth. 意為“做某事沒有用”;wonder常用于It is no wonder that…意為“難怪……,……不足為奇”。

    14. A【解析】考查省略句結構。句意:當一個人受到挑戰時,經常會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句中“when , ”部分為省略句,其完整內容為when a person is challenged, 從句的主語和主句主語一致,且從句謂語動詞部分含有be動詞,故采用省略句結構,只保留了過去分詞形式。

    15. C【解析】考查情景交際。句意:——我想制作一個可以放飛的風箏。——何必呢?你在市場上很容易就能買到一個。Why bother? “沒必要吧? 費這心干嗎? 何必呢? ” 表示某事沒有必要去做;Why not? 為什么不呢?表示同意對方提出的建議;Good idea! 好主意!表示接受對方的建議; No way! 決不!沒門!是拒絕對方建議的一種口語表達形式。

    第一節

    【文章大意】調查表明,開車時女性要比男性更遵守交通規則,事故率更低, 開車更安全。

    16. C【解析】細節理解題。從文章第二段中的“Women are on average less aggressive and more law abiding drivers及The findings did back them up on one point:automotive knowledge和more men are familiar with current safety equipment可知,女性駕駛員更可能去遵守交通規則,其他三項均為男性駕駛員所具備的特點。

    17. D【解析】細節理解題。從文章第三段中的Insurance companies focus on what classes of drivers have the lowest dollar amounts of claims, and for now, that mainly includes women. In general, women pay about 9% less for auto insurance than men. 可知,保險公司之所以關注女性客戶是因為她們在索賠時付出的保費要比男性低。

    18. D【解析】推理判斷題。從文章最后一段所提供的數據比較來看,女性駕駛員的事故率與死亡率遠低于男性,因此可推斷與男性駕駛員相比較,她們是更安全的駕駛員。

    19. B【解析】篇章結構題。本文作者從文章第二段開始就以比較的方法對女性駕駛員在安全方面的優勢與男性駕駛員進行比較,通過保險公司的調查以及最后一段的數據比較,說明女性駕駛員比男性駕駛員在道路安全方面更具優勢。故選B。

    第8篇:交通規則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 隨著機動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形勢日趨嚴峻。2011年,我國發生在夜間的交通事故中,與濫用遠光燈有關的就占到30%到40%。夜間行車遠光燈會車危害,不止會造成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的慘劇,亦會造成機動車間相向相撞或追尾的事故發生。開啟遠光燈的一方機動車駕駛者卻沒有參與民事賠償,他們無疑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論文關鍵詞 夜間行車 遠光燈 機動車 民事賠償

    處在風險社會,更多的體現為“人化”的風險,風險的構成已由最初的自然風險占主導逐漸變為人為的不確定性風險占主導。這些“人為” 風險雖然帶有侵害法益的危險,但同時為社會發展所不可或缺,否則將會造成無法估量的社會損失。因此,人類既具有冒險精神,更有尋求安全的本能,通過法律制度的創建就為這兩種價值取向規制了框架。國家將公眾比較關注的風險納入自己的視野,并以法律的方式作出明確的禁止。面對層出不窮的各式風險,法律要作出新的闡釋以適應這種風險的發生。

    隨著機動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形勢日趨嚴峻。如何有效地減少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及減輕事故嚴重程度,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

    近年來,夜間行車遠光燈會車的問題就十分顯著。2011年,我國發生在夜間的交通事故中,與濫用遠光燈有關的就占到30%到40%。 夜間行車遠光燈會車危害,不止會造成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的慘劇,亦會造成機動車間相向相撞或追尾的事故發生。

    一、夜間行車遠光燈會車事故分析

    機動車駕駛者在對向遠光燈的影響下,會出現半秒鐘視覺失明,正前方出現視覺盲區。在這半秒鐘的時間內,行人出現,機動車駕駛者來不及采取措施。事故最終導致行人受傷或死亡,而行人在橫穿馬路時未按交通規則行走于斑馬線。而肇事機動車駕駛者沒有減速。因此,雙方在這起交通事故中都有責任。對向機動車濫用遠光燈,致使行人被光暈掩蓋,對向機動車駕駛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濫用遠光燈機動車駕駛者類型

    一類是剛開車的“新手”,他們所在駕校往往忽略了一些細節的培訓,其中就包括遠光燈和近光燈的變換問題。再加上買了新車就上路,新手根本弄不明白近光燈和遠光燈的區別。第二類機動車駕駛者可能是部分“炫耀”,部分是高檔車主,高檔車的車燈一般都比較亮,因此格外晃眼。第三類機動車駕駛者就是大貨車司機,這類車車身龐大,為了更好的視線,往往會一直開著遠光燈。

    (二)機動車駕駛者行為分析

    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問題上,或者說事故發生責任承擔上,比起其他客觀條件本身,機動車駕駛者對事故的發生負有更多責任。機動車駕駛者的駕駛情況取決于很多方面。首先,駕駛技術的高低。其次,駕駛時,精神狀態是否良好,是高興、難過、飲酒或酗酒都會影響駕駛。

    此外,其他機動車相對于機動車駕駛者而言就屬于環境特征,是外部因素。不良光線條件不利于機動車駕駛者對周圍交通環境的正常感知和及時反應。

    (三) 夜間行車遠光燈會車事故原因分析

    影響機動車駕駛者的對向車的耀眼的遠光燈成為了他撞人的直接原因。但根據我國相關道路交通管理法規條例等的規定,出現車距極近開遠光燈的對向車,機動車駕駛者應該減速慢行、靠邊停車,其違反了相關的道路交通管理法規條例等的規定,主觀上具有過失。如此一來,對向與機動車駕駛人會車的開遠光燈的一方駕駛者,也具有某種意義上的間接危害。機動車行駛過程中,開啟遠光燈,對對向機動車造成視覺盲點,易相撞,發生車禍。對隨其后的機動車亦是如此。

    (四)夜間行車遠光燈違法行為取證難度大

    一線交警表示:“不按規定使用遠光燈是一種稍縱即逝的違法行為,當我們把車子攔下來,駕駛員只要輕輕一撥,就改變了燈光模式,所以取證很難。并且使用遠光燈只有人工確認進行處罰,不像闖紅燈、超速一樣能通過電子探頭實現,給執法帶來了一定難度。” “主要是導致取證時比較困難,也不會將一輛正常行駛的車高速叫停來查違規開遠光燈,一旦發生事故,責任也很難界定。除非駕駛員自己承認。”

    二、由于遠光燈的不當使用造成交通事故,開啟遠光燈一方機動車主應負民事賠償責任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實施條例》相關規定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2條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47條第1款規定,第2款,第48條第5款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規定,第2款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從法條的第2款可以看出,當夜間行車遠光燈會車造成“車撞人”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主要還是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根據實踐案例來看,對向車遠光燈的機動車駕駛者是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誘因。單純讓肇事機動車駕駛者獨力承擔對非機動的行人一方的民事賠償責任顯失公平。也不利于對違規使用遠光燈的機動車進行規制。

    (二) 《侵權責任法》相關規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48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基本上也是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歸責原則處理。但由于第76條的設定本身過于疏漏。沒有針對夜間行車遠光燈會車的相關法律規則原則的規定。道路機動車駕駛者的非職業化,幾乎人人都可稱為機動車駕駛者,于是法律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民法通則》相關規定

    依據《民法通則》第10條,第11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第130條,第131條,第132條的相關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四)由于遠光燈的不當使用造成交通事故,開啟遠光燈一方機動車主應負民事賠償責任

    由于上述取證難的問題——“取證時比較困難,也不會將一輛正常行駛的車高速叫停來查違規開遠光燈,一旦發生事故,責任也很難界定。除非駕駛員自己承認。”發生交通事故更是轉瞬的事情,大家關注點都在交通事故上,在肇事者身上。開啟遠光燈的機動車駕駛者卻很少被關注,哪怕被關注,攝像頭也不一定抓拍到他,哪怕抓拍到他,也很難定開啟遠光燈一方機動車駕駛者的責任。

    假設抓到了開啟遠光燈的機動車駕駛者,同時取得了開啟遠光燈是導致這起交通事故的直接誘因。依據民法通則,此時,開啟遠光燈一方機動車駕駛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認為開啟遠光燈一方機動車駕駛者與肇事機動車駕駛者可共同承擔侵權責任。承擔按份責任。

    根據共同責任人是否按一定的份額承擔責任,共同責任又可以分為按份責任和連帶責任。按份責任,是指依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的約定,共同責任人按照特定的份額各自承擔責任。 開啟遠光燈一方的機動車駕駛者無疑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但是沒有具體法律規定可依。依據上述民法通則的規定,開啟遠光燈的一方機動車與肇事機動車可承擔共同侵權責任,且應當承擔小部分責任。

    雖然,獨立從一方機動車濫用遠光燈,就讓其承擔責任,表面看起來是輕罪重罰。但是整個法律體系如階梯狀伸展開來,首先由民法調整輕微的民事損害,然后行政法更加強制,刑法是用國家暴力引導規范人們的行為。所以,這三部法律具有內在融合性。當情況發生巨大變化,本來由民法調整的行為,需要上升到行政法的強度,甚至刑法的領域也是合理的。更何況,民事責任承擔,簡言之,民事賠償是對他方經濟的補償,同時也是對己方的違規行為的警戒,本無可厚非。

    一方機動車在夜間行車開啟遠光燈時,不考慮給其他機動車造成的視覺盲點,與肇事機動車最終肇事密不可分。此種情況的行為模式,有些類似于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同時顯然也有不類似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的地方,因為夜間行車開啟遠光燈的行為客觀上并沒有對受害人造成任何的損害。但此種情形下,讓肇事機動車駕駛者承擔全部民事賠償責任不合理。當非機動車方(多為行人)也有過錯,橫穿馬路時,相對減輕機動車駕駛者的責任,機動車駕駛者只承擔減輕后的大部分責任也是不合理。畢竟“致盲”是別人造成的,把濫用遠光燈當成一般的普通的行為,不足以在機動車駕駛這樣高危的活動中尋得公正。開啟遠光燈的一方機動車駕駛者應承擔小部分責任。可基于過錯推定。來硬性規制濫用遠光燈的行為。

    第9篇:交通規則論文范文

    關鍵詞: 道路運輸行業發展 現狀 問題 應對措施

    一、我國道路運輸行業發展的現狀

    道路運輸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快慢的重要標準和依據。我國的道路運輸行業已經走過了上百年的歷史進程,從整體發展形勢上看,運輸行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和令人矚目的成果,從建國初期成立國營汽車運輸總公司,以及各大行政區、各省組建規模大小不等的直屬運輸公司,到改革開放后,交通部召開全國交通工作會議提出“有路大家走車”,進一步發揮公路運輸的作用、提高公路運輸量的比重,再到近幾年來,交通部印發《關于促進道路運輸業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34條促進道路運輸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舉措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道路運輸行業的發展速度。如今我國道路運輸行業每年能夠完成公路客運量近300億人次,占綜合運輸體系比重的93%;完成貨運量近200億噸,占綜合運輸總量比重的75%,與建國初期相比客運及貨運的增長速度分別多出3000多倍和200多倍。現在,我國道路運輸業已經成為服務范圍最廣,貨運、客運量最大、運輸種類最多、從業人數規模最大的服務性行業。但在成績和榮譽的背后,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國道路運輸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有待解決。為了更好地適應道路運輸行業的迅速成長,采取怎樣的有效措施和手段,解決我國道路運輸管理與其增長速度產生的瓶頸問題,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道路運輸行業向更高、更快的方向發展,是目前道路運輸管理部門不斷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二、道路運輸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道路運輸管理制度不明確。

    在目前道路運輸行業中,由于制度制定與實際工作中存在著銜接上的問題,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管理制度不嚴、責任歸口不清、執行力度不夠等問題。例如,運輸管理執法權與審批權相分離,雖然進一步明確了道路執法部門和審批部門的工作要求和職責范圍,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有效地解決部門之間的相互推脫的問題,但是由于審批部門缺失了執法權,在行使管理權的時候就會出現制度執行落實不到位的尷尬現象。

    (二)職責分配不合理。

    道路運輸管理部門應當具有對道路客運、貨運的經營管理權和運輸管理權,以及對機動車輛行駛、培訓、考核、維護、經營等方面的管理權力。但是在目前道路運輸管理中,大部分管理權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道路建設管理部門等所掌控,由于在道路運輸管理上權、責、利分配不合理,責任不明確,在管理程序和管理范圍上經常出現各部門之間進行重復性的工作,甚至造成部門之間的矛盾,給道路運輸管理工作的進行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嚴重影響了道路運輸的效率。

    (三)缺乏管理意識和經營意識。

    在目前的道路運輸行業中,有關管理部門缺乏先進的現代管理意識和經營服務意識,沒有把運輸行業當做一個服務性行業去管理,在管理上存在等、靠、要的落后思想,缺乏對駕駛人員及管理人員職業道德的培養,出現駕駛員不遵守道路交通規則、野蠻駕駛、言語不文明、著裝不雅等現象,嚴重影響了道路運輸行業的社會形象,甚至給社會帶來了不良的負面影響。

    三、應對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道路運輸管理制度。

    在道路運輸行業管理制度的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與目前運輸業的實際情況緊密相連,深入了解運輸行業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有效地堵塞工作中存在的漏洞,積極調整道路運輸管理結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對運輸市場運營中的監督管理力度,積極探索和研究各類運輸市場主體的準入、退出及日常監管的辦法和機制,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出行要求為根本,使運輸業迅速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二)明確各部門的責、權、利。

    為了提高道路運輸行業的管理質量,首先需要明確路政、公安、建設等有關部門在道路管理中的職責范圍和權力內容,這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從運輸行業整體的發展情況為依據,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對道路運輸中的客運、貨運的經營管理權和運輸管理權,以及對機動車輛行駛、培訓、考核、維護、經營等方面的管理權力進行合理的分配,使部門之間能夠彼此相互合作、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更好地推動我國道路運輸行業的不斷進步。

    (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道路運輸管理力度。

    大力加強運輸行業的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是推動運輸行業發展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運輸管理部門可以建立對運輸行業質量信譽的考核制度,對運輸企業的經營狀況、服務質量及安全情況進行綜合性的考核,對考核不符合要求的企業進行處罰,甚至清理。另一方面,樹立服務意識,在運輸過程中要求駕駛員及運輸業員工,時刻保持國家、社會、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盡職盡責,以專業的業務水平、優質的服務態度服務于人民,有效的提升運輸行業在社會中的形象。

    四、結語

    總之,道路運輸行業發展情況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為了有效地提高我國道路運輸行業的管理水平,有關部門需要對道路運輸管理制度進行不斷的完善,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范圍,加強管理力度和服務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我國道路運輸行業的管理躍上一個更高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毛德維.我國道路運輸問題與管理對策研究[D].碩士論文,2004.

    [2]趙惠祥.城市軌道交通土建工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成人片|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成人18xxxx网站|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免费看一级淫片成人|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a| 国产成人www免费人成看片| 欧美videosex性欧美成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兔费观看网站| 2022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a级成人高清毛片|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2021|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亚洲伊人成人网|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毛片视频免费网站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