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關圣誕節的文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天是圣誕節,很多人都在趕潮流,最近朋友圈很盛行艾特官方微信,讓官方微信給頭像加上一頂小帽子,感受一下圣誕節收到圣誕禮物。
朋友圈里請求官方微信的沒有戴上圣誕帽,沒有發朋友圈的卻很多都帶著圣誕帽,其中也包括我,微信官方那么忙,根本不會理會這個謠言的,幾個簡單的操作完全可以自己加上一個小帽子,為什么不自己動手呢。
很多人小時候都應該堅定不移的相信圣誕老人是存在的,因為在第二天醒來的時候,床邊確實放著禮物,那一定是圣誕老人送的了,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八歲的男孩學會了上網,在網上查找了有關圣誕老人的資料,很傷心的問他的爸爸,世界上是沒有圣誕老人的吧,他的爸爸思考片刻,告訴男孩是有的,而且比較有地位的報社還發表了關于這個問題的文章,是有圣誕老人的。
其實,圣誕老人也是人們心里的一種寄托吧,那些圣誕禮物都是家長精心給孩子準備的,只希望孩子能夠開開心心,享受屬于他們的天真童年。
現在想想,小時候還真的沒有關注太多節日禮物,反倒是現在想過這些節日,最主要的是和家人一起,也很想能夠充當一次圣誕老人,給家人送出一份禮物,早上醒來的時候就可以看到。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得越來越深、越來越廣,各國連節日的慶祝也在互相影響。
在這樣一個文化互通、共融的時代里,英語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時地輸出一些必要的中西文化內容,讓學生了解一些西方國家的重要節日及同中國節日的相似和不同之處,尤其是在這個各大節日接踵而至的時期,這樣的教學內容顯得更為重要。
圣誕節之際,元旦前夕,我曾經教過的那些學生寄來的賀卡像雪片一樣飛來,每一張卡片都足以讓我高興上好一陣子。師生之間也相互贈送賀卡。小小的卡片,在校園里、師生間,傳遞著祝福、溫馨、快樂與真誠。
欣喜之余,我想:學生僅滿足于互相贈卡片、結伴慶祝,而不去了解一下節日本身蘊藏的文化內涵,不僅會虛度這意義重大的節日,也浪費了一種寶貴的英語教學契機,豈不可惜。所以每逢圣誕節、新年(元旦)、春節這樣的節日,我都希望將英語課設計成一節特殊的活動課,讓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了解所學目標國家的文化。
下面就展示一下前不久我上的一節精彩的圣誕課,看看我的“借題發揮”!希望之后的新年(元旦)課、春節課,都能在這精彩的圣誕課后,開展得有聲有色。
1. 別具一格的作業
圣誕節前夕的一節課,我給我所教的學生布置了兩項特殊的作業,以便下一節課的開展。
我問我的學生:“誰給自己送過圣誕卡?”
學生一臉困惑,調皮的小雙說:“誰會傻到給自己送賀卡呀?”
“那么今天我們就當一回傻子,給自己送一張圣誕卡,并用英語寫下自己對自己新年的祝福與愿望。”
學生頓時顯得滿臉興奮,有的說:“這次作業可真特別。”
看著學生興奮的表情,我大聲地說:“還有一個任務,那就是請大家上網查找一下關于中國春節和西方圣誕節的信息。”
喜歡電腦的小權頓時眉飛色舞:“老師,我查找這樣的作業是不是就不用背誦課文了?”
“是的。”我微笑著答道。學生馬上歡呼,上網查找資料一直是他們最喜歡的作業。
2. 圣誕老人的出現
上課前,班級中飛揚著動聽的圣誕歌曲。學生們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大大的“Merry Christmas!”愛畫畫的佳佳還在黑板上畫了一棵漂亮的圣誕樹。
我悄悄地把可愛的萌萌叫到門外,給他戴上了我事先準備好的圣誕帽,并給他一袋由果凍、“不老林”糖及“上好佳”薯片等組成的圣誕禮物,讓他扮演圣誕老人。他滿臉興奮地問我,可否讓他跟同學說點祝福的話,我頻頻點頭。
預備鈴響了。我快步走進教室與學生以“Merry Christmas!”互相問候。學生剛坐下,外邊就響起了咚咚的敲門聲。
“Who is it?”我故意問到。
“It is me!”萌萌的聲音。
性急的小林很快沖到門前,把門打開。頭戴圣誕帽,拎著一袋禮物的“Santa Claus”走了進來。他當然是今天最受歡迎的人物了。同學們不由自主地一齊鼓掌歡迎這位“Santa Claus”。他用英語向學生致以節日的問候和新年的祝福,并分發圣誕禮物。
孩子們吃著果凍及糖果,享受著意外的驚喜,從他們的表情中我知道了今年的圣誕節將令他們難以忘懷。
3. 送張賀卡給自己
在同學們吃糖果時,我把本課要學的6個生詞及一段對話顯示于投影布上。因為事先預習得充分,所以學生很快就學會了本課的內容。
接下來,我告訴學生把送給自己的賀卡貼到黑板上。片刻之后,黑板被裝扮成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學生的賀卡有手工制成的,也有電腦打印的。“Study hard and be the best student!”“Don’t giving up trying,and you’ll succeed。”“All good wishes will come true in this year !”一句句美好的祝愿,一張張精致的卡片,寄托了孩子們對新年的美好期望。
我無比欣慰地發現,平時沉默寡言,英語成績一般但是手工極好的小雪竟然信心十足地把她的賀卡粘到了黑板的最中間。這種積極性和自信心在平常的課堂上是很少見的。
4. 節日知識搶答賽
我把事先準備好的來源于教材及配套練習冊的20道有關Christmas和Spring Festival的問題交給從兩大陣營中推選出的兩位“主持人”。這時,學生爭先恐后地把他們從網上查找到的有關資料拿出來。看著學生躍躍欲試摩拳擦掌的樣子,我真的感覺到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參與意識的那種欣慰與自豪。
當最后兩個問題“Do you know what people buy for Christmas?”和“Do you know what people buy for Spring Festival?”出現時,學生的答案更是形形、五花八門,把搶答賽推向了。
在節日知識搶答,緊張而又活潑的記分活動中,學生在良性競爭的同時,也學到了他人的長處,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
5. 圣誕、春節大家寫
我掛出事先準備好的小黑板,上面寫出了兩種觀點:Do you like Spring Festival?Why?和Do you like Christmas?讓學生進行今天的Written work。我在學生中走動,忙于指導并調動起他們的小組合作。幾分鐘后,學生在三五成群的小組討論后,開始了自己的Written work。80個單詞左右的限時作文很快完成了。和從前一樣,每組選出一名代表讀他們的范文。聽著學生的文章,我知道有的學生是從愛國主義觀點出發,列舉中國的種種特色。而有一部分學生則認為作為一名中學生,了解和喜愛西方圣誕節更具有時代意義。因為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并培養其跨文化意識。我聽出學生的表達不是很成熟,也存在著一些語法錯誤。但是這些與學生主動參與,學以致用,并形成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相比卻是微不足道的。活躍的課堂氣氛,良好的語言環境,讓我相信這是一堂快樂的圣誕課。
教學反思
談到英語教學,英語教師多采用這樣的形式。但是如果我們所有的課堂都是一個模式,學生每節課所掌握的語言操練僅局限于教師單一的、機械的、缺乏靈活的設計,脫離生活實際的交流,慢慢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要多設計靈活而有趣的英語課堂。
本堂課中,我主要從優化教學出發,設法為學生提供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協作探究的空間。并且大膽地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
本課依照引起興趣(布置作業)――激趣(圣誕老人出現)――鼓勵參與(展示作業)――引入競爭(節日知識搶答)――挖掘潛能(進行限時作文)進行。幾個環節思路清晰、環環相扣,讓學生有事可干、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敢用英語進行交流。作為教師,我的任務是好好引導學生,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去,做學生的助手和合作伙伴。同時,課堂中,我始終用鼓勵的語言及行為激勵學生。特別是調動學生樂于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主角。
【關鍵詞】初中階段 閱讀理解 能力 策略
一、關注情感體驗,點燃學生的閱讀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要做到讓學生由“要我讀”變成“我要讀”。例如,對于一些科普類的文章,其內容比較枯燥乏味,為了使學生能對科技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在初步介紹文章內容之后,播放一些與科技內容相關的短片,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欲望。如教學英語八(下)Unit1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在初步介紹這篇文章內容之后,播放一些有關機器人的視頻資料,比如像狗造型的機器人可做廣播體操及表演倒立等各種動作,還有類似人造型的機器人會表演舞蹈和跑步等各種動作。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欲望被激發了,他們帶著一種“我要學”的思想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補充文本介紹,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閱讀理解能力的強弱與學生自身具備的知識結構有關。如果學生知識儲備豐富,則在閱讀中,不但能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內容,而且還能把這些內容與書本之外的有關信息聯系起來,從而達到對文章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文章之前,要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和不同體裁,適當地講解一些與本課有關的背景知識。如教學《Christmas Day》一課,不少學生只是知道“圣誕節”是西方每年12月25日慶祝的一個宗教節日。因此在教學中,我補充了對西方圣誕節的介紹: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兒子Jesus Christ 的誕生作為新紀元的開始。Jesus Christ 為了拯救人類被以猶太人釘在十字架上為人類受難。大多數西方人信奉耶穌,視他為救世主。逢周日要做禮拜,讀《圣經》,每到12月24日晚,要守平安夜,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紀念Jesus Christ,相當于中國的the Spring Festival。繼而給學生講授Christmas Eve,Christmas Tree ,Christmas Card,Father Christmas以及Christmas Carol等相關詞語,通過播放《Silent Night》《Merry Christmas》《A White Christmas》等樂曲,讓學生感受圣誕節的氣氛。學生通過圣誕節與春節的對比和認識,尤其是對圣誕節有了更多的了解,既學習了語言,又提升了自己的背景知識結構,有效促進學生饒有興趣地展開文本的進一步閱讀。
三、強化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
閱讀能力不是空中樓閣,應置之于單詞、詞匯、句子等結構上。如果沒有扎實深厚的基礎知識,就無法準確地理解把握句子的真正含義和語法功能,更談不上對閱讀內容的全面感知和理解了。
如:too ( 太…… ), to ( 動詞不定式符號 ) “太……以致不能”語法的教學實例:“他太年輕了以至于不能照顧自己。”
He is too young to look after himself.
He is not old enough to look after himself.
He is so young that he can’t look after himself.
He is such a young boy that he can’t look after himself.
He is so young a boy that he can’t look after himself.
Being too young, he can’t look after himself.
以上的例子表明,英語教學中的詞、詞匯、句子、語法這些基礎知識,唯有強化掌握,在融會貫通中比較和歸納,方能加深學生對具體文本語境中各種句子的理解。因此,教師應重視把詞匯、語法和閱讀理解的教學有機地結合,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通過強化英語知識基礎的訓練,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為學生的文本解析掃清障礙。
四,延伸閱讀領域,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主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0-0107-03
一、文化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離不開文化學習,要學習一種語言,必須學習其文化,因為任何語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特定的文化內容。實際上,英語教學中語言學習與運用就是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要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就要加強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教育部于2007年頒發的《大學生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提出,要提高我國大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好英語語言知識和一定的語言技能,還必須在教學中加強英美文化知識的傳授,否則,將會制約其語言能力的提高,影響跨文化交流。[1]
二、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現行的《新標準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的教學材料中展示了多元文化,探討和鑒別了文化之間的差異,包括各國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對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升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及使用能力有很大幫助。以中西方的節假日為例。在《新標準大學英語》視聽說第三冊unit8 High Days and Holidays的教學材料中涉及了狂歡節、圣誕節、感恩節等一系列西方的重要節日,同時也提到了春節——亞洲這一重要的節日。我們就可以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理清中西方節假日所體現的文化差異,增進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通過事先查閱資料,了解相關節日的起源、慶祝方式,再結合課本中所提供的視頻和音頻材料,學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西方的狂歡節、圣誕節、復活節都是起源于宗教的節日,并且各個節日慶祝方式不盡相同。狂歡節盛行于歐美地區,于復活節前四旬齋戒日前(40 days before the Easter Day)舉行。因為復活節前的四十天是一個大齋期,這四十天里,人們禁止娛樂,禁止肉食,反省、懺悔以紀念復活節前三天遇難的耶穌,生活肅穆沉悶,于是在齋期開始的前3天,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游行,縱情歡樂,故有“狂歡節”之說。如今已沒有多少人堅守大齋期之類的清規戒律,但傳統的狂歡活動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人們抒發對幸福和自由向往的重要節日。圣誕節是每年的12月25日,基督徒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也是一個家庭團聚和喜慶的節日。人們通常會在家里陳設一棵圣誕樹,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圣誕樹一般是用杉柏之類的常綠樹做成,象征生命長存。樹上裝飾著各種燈飾、彩花、玩具、星星,還有各種圣誕禮物。圣誕之夜,人們圍著圣誕樹唱歌跳舞,盡情歡樂。小孩子尤其喜歡圣誕節,因為他們可以得到從煙囪下來的圣誕老人送給他們的禮物。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復活的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后第一個星期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國家都過這個節。過去,在多數西方國家里,復活節一般要舉行盛大的宗教游行。游行者身穿長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進。他們打扮成基督教的歷史人物,唱著頌歌歡慶耶穌復活。如今節日游行已失去往日濃厚的宗教色彩,節日游行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具有濃烈的民間特色和地方特色。復活節里復活節彩蛋和復活節兔子不能不提。復活節臨近時,糖果店里會擺滿各種各樣的巧克力蛋。這些彩蛋精美漂亮且富有裝飾性,它們代表著人們的美好心愿,并與你分享季節更替的喜悅。復活節兔子是復活節的另外一個象征,原因是它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人們視它為新生命的創造者。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也有它自己的故事。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也叫年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年節雖然定在農歷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谷子一熟為一“年”,五谷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后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年節還是合家團圓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座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到。元日后,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同時,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展開: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后,古時要將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愿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才算真正意義上結束。不管是慶祝春節還是元宵節,都與我們有著悠久歷史的農業社會息息相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并了解不同文化的根源和表現形式,逐漸培養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并能夠鼓勵學生大膽表述文化的相關內容。
三、了解文化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習語言最終是為了使用語言。了解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意識,最終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體現在口語表達上。有了相關的文化知識、音頻、視頻材料的輸入作鋪墊,相關的語言表達也更具有針對性。學生在完成有關節日話題的口語活動時,就用到了很多有針對性的表達。例如,提到春節,大部分同學會用到以下表述。Spri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s in China.It lasts fifteen days and ends with the lantern festival on the full moon.Family members get together and visit relatives.And parents give children red envelopes of money which is the reason children like it most.(大致意思是: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持續十五天到元宵節結束。節日期間,家人團聚,走親訪友。長輩會給孩子們壓歲錢,這也是孩子們喜歡過年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同學還會提到除夕守歲、吃餃子、放鞭炮辭舊迎新(to light off firecrackers to send out the old year and to welcome the new year)等與春節息息相關的活動。提及西方節日,同學們談論最多的是圣誕節(Christmas Day)。相關的英語表達也會被用到。Christmas Day is a religious festival,which celebrate the birth of Jesus.People usually have a Christmas tree in their house and decorate it with all kinds of presents.They hold parties and give each other presents and show love for each other.Children love it especially because they think Father Christmas will come down the chimney and leave them presents.(大致意思是:圣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一個宗教節日,人們通常會在家里擺放圣誕樹并在上面掛上各種各樣的禮物。他們聚會,互贈禮物,表達愛意。孩子們尤其喜歡圣誕節,因為他們認為圣誕老人會從煙囪下來給他們留下禮物。)值得一提的是,學生自己也會逐漸培養起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的意識。除了練習春節和圣誕節這兩個中西文化里最重要的節日外,有很多同學還將西方的情人節(Valentine’s Day)和我們的七夕(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進行了展示,講述了其中唯美的愛情故事。學生的進步值得肯定,但我們決不能因此沾沾自喜。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不能對其抱有太大希望。文化決不是我們在課堂里可以輕松傳授給學生的,需要在具體語境中去習得。外語教學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習者提供更多不同語境中的語言使用練習,但由于各方面的條件限制,實際上能做到的會比較有限。就像語言要通過使用語言來學習和掌握一樣,文化也需要通過文化實踐來學習和獲得。[2]以我們現有的條件只能盡可能做到:給學生提供了解不同文化的契機,輸入相關的語言材料,并使之能夠有所輸出,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及語言表達能力。
文化包羅萬象,想要在有限的語言教學課堂中將其統統納入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步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其口語表達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許力生,吳麗萍.關于外語教學中文化習得問題的反思[J].中國外語,2006,(4).
關鍵詞:互動交流;商務英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309-02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指導思想,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這是一種“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思想,對于實用性、應用性很強的商務英語課程,更需要老師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創設課堂輕松愉快的互動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以及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在互動交流的教學模式中,老師不僅僅是一個課堂互動交流的參與者,同時也肩負著課堂活動的設計、組織、指導、監督以及評價等多項任務。
一、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
課堂教學活動的合理設計是做好互動交流教學的基礎。因此,老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對課堂活動進行策劃、設計和安排,使課堂活動的形式多樣化。比如設計模擬真實情景的環節,讓學生有一個親身實踐的機會,這樣就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在課堂活動的設計方面,筆者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
(一)教材內容的組織和延伸
在“節日和慶祝”這一單元里,教材內容主要介紹的是一些西方節日以及節日的變革。對于我們大部分學生來說,對西方節日的了解主要還是通過傳統方式獲得,如報紙、電視、網絡等媒介,這種媒介的特點是單向輸入而缺乏系統的介紹,這樣學生即使對媒體提供的信息有疑問也無法得到及時的解答,從而導致學生對西方節日的了解難以全面。針對這種情況,在學習這一單元時,筆者選擇了西方節日中最重要的、也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節日——圣誕節作為主要內容。在介紹圣誕節之前,先以學生更為熟悉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作為引子。雖然春節并不是教科書涵蓋的內容,但通過介紹春節進而對比介紹圣誕節有著更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先易后難。相對西方節日,學生肯定對中國節日更加了解。通過學習如何用英語表達、介紹中國節日,自然而然也就激發起學生進一步了解更多其他節日的欲望,比如西方節日。
2、對比介紹。在介紹中國春節和西方圣誕節的時候,運用同一種方式分別介紹中西兩個節日。學生通過對比介紹可以了解到中國春節和西方圣誕節的區別和共同點,從而更好地加深對這兩個節日的認識。
3、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雖然中國節日的介紹不屬于課本要求的內容,并且學生對中國節日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運用英語來表達和介紹中國節日也是需要學生去了解和掌握的。對于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如果將來有機會從事涉外的工作,如何介紹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也是一項重要的技能或工作職責;另一方面,由于學習用英語介紹中國節日難度相對不大,學生在上課時的參與度更高,在課后也會比較容易產生一種收獲感和成就感。
此外,為使學生更加立體認識和了解西方國家慶祝圣誕節的方式,在介紹完節日的內容后又播放了筆者在英國與當地一個家庭共同慶祝圣誕節的視頻,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或感受,視頻雖簡短,但效果甚佳。
(二)多媒體課件的制作
在準備這單元課堂內容的過程中,筆者用了大量的時間去構思課件內容的展現形式以及收集支援授課內容相關的素材,盡量使課件既豐富多樣又簡單明了。在素材方面,主要采用一些多媒體資源,如圖片和視頻。通過介紹知識點后再展示生動而又形象的圖片,既增加了教學信息量,同時又加強了學生對知識點的進一步認識。在視頻方面,根據授課內容將筆者與英國當地家庭一起過圣誕節的視頻進行精心的挑選和編輯,如在每個關鍵場景加上中英文字幕介紹,加深學生對視頻的認識和理解。
二、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
根據授課內容設計好課堂教學活動之后,老師在課堂上的任務之一就是組織學生把課堂搞得有聲有色。在互動交流教學中,組織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師生問答、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競賽等等。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其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們通過這種互動交流的模式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以及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根據這一單元的內容,筆者主要采用師生問答、角色扮演等方式強化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例如,在引入中國春節和西方圣誕節之前,通過提問,讓學生用英語表達各自知道的中國節日和西方節日的一些內涵,在板書主要的中西方節日之后,自然而然地選擇了中西方兩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和圣誕節做進一步的了解和探討。在介紹這兩個節日的過程中,筆者又組織學生對節日的英文介紹進行翻譯的練習。在了解了春節和圣誕節的由來以及人們如何慶祝這兩個節日的方式之后,通過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為使這種課堂活動的互動能夠延伸到課外從而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最后,為學生提供一個跟外國朋友互動的方案,即讓學生先準備一些問題,然后在約定的時間里通過跟老外視頻,進行交流與學習。總之,在可能的條件下,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能力,這也是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三、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導與監督
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除了要求老師做一個課堂互動交流的參與者,同時更需要充當一位細心的旁觀者,比如,進行小組討論,雙方辯論,角色扮演等課堂活動時,老師需要起到的作用就是對各種活動進行必要的監督,同時給予學生一些恰當的指導,從而使活動能夠順利展開。在“節日和慶祝”這一單元,通過介紹中國春節和西方圣誕節的由來和人們的慶祝方式,以及觀看相關視頻之后,接著又組織、指導學生通過模擬相關的交際情景進行分組的角色扮演。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老師既是一位旁觀者,有時候也是一個參與者,一方面,老師需要監督各小組學生不開小差,能夠按照課堂活動要求進行模擬對話的練習;另一方面,對個別小組進行必要的指導,如有些小組的學生,可能還沒習慣這種英文表達的角色扮演,所以還沒能夠很好地利用這個練習機會。針對這種情況,老師通常可以加入到他們的對話中,成為該小組的一個成員,然后通過各種方式引導他們盡可能把所學的知識“摳”出來,以此逐步培養他們用英文交流的習慣和興趣。
四、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
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可根據課堂活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如學生進行自評、互評或教師評價等等。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既可以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又可以糾正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通過贊揚和肯定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而創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進一步提高課堂活動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后,老師除了可以總結角色扮演練習的基本情況之外,同時,也適當鼓勵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的表演,然后根據表演情況進行評價,使學生對自己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總之,互動交流的教學模式在商務英語課程中的有效運用必須建立于老師在課堂活動上的設計、組織、指導、監督和評價等多方面的努力。作為商務英語專業的老師,我們必須深刻地體會到課堂教學活動上的設計、組織、指導、監督和評價對互動交流的教學模式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通過同學生建立一種反饋的機制,從而可以從學生的反饋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進而改善互動交流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伽.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對高職商務英語實訓基地建設的啟示\[J\].教師,2009,(14).
\[2\]朱曉東.英語課堂“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研究,2006,(12).
\[3\]孫澤文.互動教學:理論基礎,實施原則和相關方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2007,(10).
【關鍵詞】英語歌曲 大學生 作用 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4-0040-01
英語歌曲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功能,它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大量的語言材料,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充分發揮英語歌曲獨特的教學功能。
一 全面協調,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適當地教授學生英文歌曲,就是有效地把右半腦動員起來,協調兩個半腦,全面發揮大腦學習語言的有效方法。在學唱英文歌曲的過程中,單詞、句子、優美的旋律、多彩的畫面想象、豐富的情感有機地融為一體,學生在學唱歌的過程中,單詞、句子會潛移默化地烙印在大腦中,只要那優美的旋律再次響起,那洋溢的感情噴薄而出,歌詞就會不自覺地脫口而出。
二 潛移默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近年來,歐美歌曲在校園廣泛流行,學生們耳熟能詳。老師如果能夠抓住學生興趣上的熱點,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教學生唱英文歌曲,首先可以豐富英語的教學內容,使英語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其次,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使課堂氣氛輕松活潑;第三,可以在唱英文歌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英語的單詞、句法,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
大學生情感色彩濃是這一年齡段本身的特點,如果英語教學只是枯燥單調地向學生灌輸單詞和語法,會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覺得學英語是一項苦差事,從而扼殺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果在教學內容中加上色彩濃厚、氣氛熱烈的英文歌曲,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 師生互動,實施參與式教學
在英語教學中,利用“從做中學”的原則實施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學生唱英文歌曲,把課堂教育和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充當“主角”,給他們提供一個舞臺,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在活動中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掌握英語的詞匯和語感,使歌曲的應用為豐富的教學形式提供可能。教師借助歌曲進行教學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在不同的教學階段,使歌曲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如在熱身環節,運用歌曲熱身可使學生跟著歌聲慢慢進入英語學習的氛圍中;在新課呈現過程中,穿插歌曲可調節課堂教學節奏,消除學生的疲乏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歌曲中學習新知、運用新知、鞏固新知。歌曲教學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把書教“活”,教得趣味黯然,使學生學“活”,使整個課堂豐富多彩。
四 自主探究,了解歐美國家的文化背景
英語學習不能單靠老師在課堂上講一些單詞和語法,讓學生死記硬背,然后生搬硬套,而是要讓學生掌握完整的英語技能和學習方法,并通過學習英語來了解世界。我們通過在英語學習中教唱英文歌曲,向學生介紹歌曲的背景知識,介紹國外的歷史知識、風土人情、人文知識等,達到“了解世界”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學有關圣誕節的課文時,教學生唱一些圣誕歌曲,如: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Frosty the Snowman, Jingle Bells等。在學唱歌曲之前,我先向學生介紹西方的一些傳統節日,再重點講解關于圣誕節的知識,如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圣誕樹以及人們如何慶祝圣誕節等。向學生介紹作者當年是在如何貧病交加的情況下懷著一顆善良的心,為人們過上快樂的圣誕節送上一個永恒的祝福。這樣,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生既獲得了藝術享受,又增長了知識。
在教學“American Country Music”和“The Sounds of the World”時,學生對美國音樂了解甚少。于是,我搜集了一些歐美鄉村歌曲,如:Country Roads、Say You, Say Me、Right Here Waiting、Whatever Will Be. 通過學英文歌曲,學生對美國音樂有了初步了解,對課文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五 鞏固充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
遺忘是英語學習的大敵,學生的記憶特點是記得快,忘得也快,如何克服這一難題呢?英語歌曲教學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學英語歌曲迎合學生好動、愛唱的特點,能幫助教師把單調乏味的復習鞏固工作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在玩中唱,不知不覺地掌握規定的語言材料,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六 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許多優美的英語歌曲不僅節奏明快,而且語言精練,押韻響亮,朗朗上口,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增強語感;同時,能培養學生的英語聽力及口語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可多采用一些押韻明顯的歌曲,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語音的美,提高聽說能力。
綜上所述,英語歌曲教學旨在促使學生在“學中唱、唱中學”,歸根結底是要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因此,教師要不斷探索,充分發揮歌曲的作用,以優化英語課堂教學。英文歌曲讓教師與學生打成了一片,消除了教師與學生們因年齡差距而形成的隔閡,增進了師生感情,改善了師生關系,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瑞、劉洪泉.“音樂”教育――淺談英語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文獻資料,2007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各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深深地蘊藏在語言中,制約著語言行為的發生。文化差異是影響用目的語言進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語言教學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教學,而且包括文化知識的教學。只掌握語言符號系統而不學習其底蘊文化,就會造成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犯下嚴重語用錯誤的現象。因此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必須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目的語的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2.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跨文化交際已成為英語教學熱門的話題,也成為許多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許多本文由收集整理教師已經認識到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但總的來說,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方面的問題。其表現是:多數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仍然沒有把文化作為語言教學的一部分,沒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就絕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共同的弱點是對英美文化中的一些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會準則了解不夠,進而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差。也就是重視了語言形式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忽視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結果,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現障礙,甚至產生誤會。在做題時,一些涉及文化問題的題目差錯率也很高。例如:
問題:
w: john, 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with me today?
m: sure. but i can’t leave now.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three o’clock.
q: why can’t john go swimming now?
a) he must meet his teacher.
b) he must attend a class.
c) he must go out with his girlfriend.
d) he must stay at school to finish his
homework.
此題有近半數的學生答錯,障礙之一是沒有理解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的確切意思,多數學生不知道,選項a)所表示的與自己的導師約定時間進行討論或要求解答問題在西方大學里是種慣常的做法。還有極少數的學生會以為約會的對象只能是女友,因此選了c)。由此可見,語言文化和背景知識對于正確理解是多么重要。
3.與時俱進加強文化教育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涉外交流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參加涉外工作的幾率也會隨之增加。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應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識和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成為時代的要求。將近幾年來的四級考試試題進行統計與分析后,發現其中涉及某種社會文化內容的篇幅已占到考卷內容的37.5%(王英鵬,1999)。1998年12月通過的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將“以英語為工具獲取本專業的信息”,提高為“用英語交流信息”增加了提高文化素養的任務。這些都充分說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
4.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
4.1中西文化對比
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學生母語和目的語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產生一種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大學英語·精讀》第一冊第五單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講解課文之前,可以先簡要介紹一下西方國家歡度圣誕節的一些習俗:圣誕老人,圣誕禮物,圣誕歌曲,圣誕晚宴等,然后可以讓學生把西方的圣誕節與中國的春節進行對比,從而對西方的重大節日―—圣誕節有個較深的理解。
4.2融合
現行的各種大學英語的教材中課文大多選自原文材料,其中許多語言與文化相互融合,構成一個有機體,所以課文既可用來學習英語語言,又可作為介紹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例如,通過課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紹美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觀,他們的家庭關系及父母對子女自立性格的培養等文化觀念,這些對我國大學生也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4.3典故引入
大多數人在說話和寫作時都引用歷史、傳說、文學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英語典故大多來自莎士比亞的作品和基督教的《圣經》。在《大學英語》中,就有許多課文引用了文學和《圣經》中的典故。這些典故許多學生并不熟悉,這就需要教師對此仔細講解。如《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第三單元“why i teach”一文中出現了這樣一句: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in breathe.” 根據《圣經》記載,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并將生命之氣吹在他的鼻子里,使之成了有靈氣的人。很明顯,作者在這里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圣經》典故,把教師比喻為創造生命的上帝,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經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們才真正明白文章的涵義。
4.4課后補充
2、焦糖蘋果:由于萬圣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焦糖蘋果成為應節食品。
3、熱蘋果西打:和蘋果有關的還有一個熱蘋果西打,西打cider就是蘋果汁或蘋果酒,這種飲料在歐美的冬天都很盛行,一路喝過圣誕節到春天。
4、糖果:萬圣夜晚上小孩子和青少年都會化妝成鬼怪沿街要糖果,因此各種糖果也算是應景食品的一種,這時候商店里賣的糖果較受歡迎的是各種鬼怪造型的糖,和以萬圣夜常見的橘色、棕色或黑色為包裝的糖。
為此,在日常授課中,我一這時,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幫了英語教師一個大忙。它寓教育教學于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和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進行,從而在大腦皮層產生較強的反射,留下較深的印象。具體來說,我用過以下一些操作,提出來請廣大老師批評指正--
在復習上節內容上,我采取對話問答或習題鞏固等方式,對話輔以圖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進行,一般采取集體作答(together)或雙人一組作答(inpairs)。習題的處理連同答案一起設計上,使用微機幻燈片放映,答案單擊顯示,逐個進行。
在教授單詞時,我把單詞用微機幻燈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個單詞跟著相關解釋,然后打開錄音機放音跟讀幾遍。記住之后,再輔以單句翻譯,加強鞏固,這樣新單詞便在語音、語調、拼寫、釋義、運用等幾個方面得到加強,想記不住都困難。
在鞏固了新課、熟悉了單詞之后,就要對新課加以處理了,這時現代技術更顯出了它的無窮魅力,你可以用簡明的圖片(或從剪輯庫中提取或手工制作)將課文的大體概況作一圖標式的解釋,輔助學生的課堂學習,并且可以在聽課文錄音的同時,將課文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聽錄音的同時,思考問題。問題的設計盡量貼近課文的內容,同時可以起到訓練學生聽力和對課文理解力的雙重目的。此外,我們還有大量的媒體軟件可以利用,學校音像閱覽室里有各種各樣的有關課文的磁盤和軟件,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制作成組片插件,鏈接控制播放,真的是方便極了。剩下的習題處理更是靈活自如,從題型設計花樣上,想達到的目的上你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效果顯示,尤其是各種教學軟件的使用更增添了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能將學習的知識轉化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