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生考試成績分析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試卷分析;教學;成績;貿易談判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2-0386-01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考試成績是目前衡量教學質量最常用、最重要的指標,對考試成績分析是教學總結的一種手段,是對教和學的質量的檢驗,通過試卷考試成績合理分析可以提供許多重要信息,對指導教學、準確評估考生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運用教育統計學方法對考試題和考試成績進行科學分析, 為評估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質量提供依據和建議。
一、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2009級國際貿易專業102名學生的期末測驗試卷成績。試題組成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教務科下發的考試命題方案,著重考查學生對專業基本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綜合分析能力,命題內容緊扣教學大綱,涵蓋教材的所有章節,命題采取多種形式,其中:單項選擇題15題,共15分;判斷題15題,共15分;名詞解釋5題,共15分;連線題15題,每空1分,共15分;簡答題4題,共20分;綜合分析題2題,共20分。試題以參考答案統一評分,實行流水密封改卷。
(二)方法。運用教育統計學原理,應用SPSS 13.0軟件建立數據庫后,對試卷的難度、區分度、信度、效度進行分析。
二、結果分析
(一)頻數分布。試卷滿分100分,最高分84分,最低60分,全距24分,平均成績為73.05分,標準差5.96分。學生成績頻數分布為60-69分26人、70-79分63人、80-89分13人,呈102人考試成績分布呈正態分布(見表1),說明學生考試成績集中在70分左右,70以上的人占61.76%。
(二)信度。信度是指是指同一個測驗對同一組被試施測兩次或多次 , 所得結果一致性程度。信度系數 γxx=ST2SX2 (ST2 叫真分數方差,SX2 為獲得分數方差)。信度系數的范圍為[-1,1],一般來說,要求信度在0.4~0.7之間 ,本次試卷的信度為0.635,認為本次的考試成績基本上是可信的。
(三)效度。效度代表測試結果的準確性,本次試卷的效度為0.718(P=0.000),說明此次測試結果與測試目標的符合程度較好。
(四)難度和區分度。難度是指試題的難易程度,它是衡量試題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參數,它和區分度共同影響并決定試卷的鑒別性。一般認為,試題的難度指數在0.3~0.7之間比較合適,整份試卷的平均難度最好在0.5左右,高于0.7和低于0.3的試題不能太多。試題的難度指數計算:
(1)主觀性試題的難度 :基本公式法:P=1―x/w
(2)客觀性試題的難度:基本公式法 :P=1―R/N
R 為答對人數,N 為全體人數。
本次考試的試卷難度為0.74,總體來說試卷難度適中。
區分度是區分考生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標。試題區分度高,可以拉開不同水平應試者分數的距離,使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區分度低則反映不出不同應試者的水平差異。
區分度的計算方法:
基本公式法 :D=(H-L)÷N(D代表區分度指數,H代表高分組答對題的人數,L代表低分組答對題的人數,N代表一個組的人數即高分組與低分組人數之和)。
區分度指標的評價: -1.00≤D≤+1.00,區分度指數越高,試題的區分度就越強。一般認為,區分度指數在0.15~0.3之間區別良好, 區分度指數>0.30時表示區分度好的試題; 區分度指數
根據教育學測量學理論,分析試題質量應該把難度指數和區分度綜合考慮起來評價,難度和區分度都好(P≥0.5,D≥0.15)的為“優秀試題”、 難度較差但區分度較好(P
三、討論
(一)試題質量的分析 本試卷包括六種題型,涉及內容比較廣泛。試題設計思路清晰、內容緊扣教學大綱、準確、嚴謹。學生成績平均分73.05,表明學生對各知識點掌握程度相對較好,試題難度0.74,難度適中;區分度0.26,說明試題的區別性較好。綜合以上各項指標,總計54道試題,優秀試題占74.07%,合格試題占98.14%,說明本次試題有較高的質量,題型分配比較全面周到, 試題難度適中,區分度較好,成績分布較合理,基本上客觀反映了學生對貿易談判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
(二)通過對《貿易談判》試卷質量統計結果的評價分析,也反映出一些存在的問題:
1.一些基礎的知識點掌握的還不夠扎實,個別題目得分率相對較低。2.學生的縱向聯系能力不強。3. 綜合分析能力薄弱。4.個別學生考試成績與平時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有密切的聯系。
四、反思與提示
《貿易談判》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和藝術性很強的應用型科學。由于該課程的理論性、策略性、技術性和實踐性很強, 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對本次試卷的綜合分析,發現了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為以后的教學提供了參考依據。
(一)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據,適度開拓認知面。教材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師應認真閱讀、深入理解課程標準,鉆研教材內容,并進行合理的重組。(二)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加強教學過程中的縱橫聯系,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三)將知識的書面形態轉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形態,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高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商務實踐,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引導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使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地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增強學生的自覺性,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提高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對外經濟貿易系
作者簡介:劉娜娜(1981― ),女,河南鄭州市人,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助教,國際商務管理碩士。
參考文獻:
關鍵詞:期末考試;總結;思考;試卷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3-0214-02
大學期末考試是檢驗學生對一門課程結束后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是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對考試后情況的分析,不僅會對今后教學過程的改進完善有所幫助,而且對學校教學文件的制訂和課程設置安排也會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1]。目前,期末考試后,多數教師把試卷改完,在學校網頁教務處本科教學一體化平臺登錄成績后就算完成任務了。雖然教師們做了試卷分析,但也只是按要求統計一下及格率、排一排分數段等,真正使教師們能靜下心來,分析研究一下試卷、學生成績和教學效果等不多,這樣考試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因此,有必要進行考試后的總結,總結一下經驗與教訓,找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將會對今后教學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以2015級土地資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科學兩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土壤與土壤地理學》的期末考試為例,對考試后進行了總結和對今后教學工作的進行了一點思考。
一、對期末考試后的總結
(一)對考試試卷的總結
1.對試題質量總結分析。試題質量分析是一項非常細致而耗時的工作,在期末考試后,教師對試卷質量做細致深入的分析與論證,并結合教學大綱和教學實際情況,對試題難度不合適試題、區分度小的試題和語言描述不夠準確的試題,要逐一加以修改完善,對有錯誤的試題要徹底改正,而對于容易引起歧義的試題則應堅決淘汰,杜絕在以后考試中再次出現。而對于試題的難度適宜、區分度較高和語言描述準確的試題,應該重點標注出來,作為今后命題及試題庫的建設重點素材。科學的試卷質量分析結果,可為教師在改進教學工作(包括改進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命題組卷工作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因此,應把試題質量分析作為一項常規的教學工作認真做好。本次《土壤與土壤地理學》期末考試試卷中較容易題比例為40%,適中題的比例為46%,較難題的比例僅為14%;表明試卷難易的比例搭配基本合理,試卷內容涵蓋廣、題目類型多樣,因此試題整體質量基本適中,但試題的難度相對不大。在今后命題過程中要注意試題的難易比例分配。只有一個相對合適難度的試題,使得每個學生只要通過努力學習和正常發揮都能順利過關,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和考試的興趣。
2.對試題內容的總結。期末考試試題內容應當是一門課程核心內容的濃縮,是教學內容與教育目標的真實體現,不但能覆蓋課程的全部內容,而且能反映各部分內容和各認知層次的相對比重,還能確定各部分內容的數量比率,以保證試卷的內容和結構的效度。本次《土壤與土壤地理學》期末考試,基礎知識題目占80%,綜合性題占10%,實際應用的題占10%,試題著重考查了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能力,但應用基礎知識進行分析問題方面的題目較少。在今后的考試中,力求做到綜合性題和實際應用題的比例占30%―40%,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考試題型的總結。期末試題一般分為客觀性試題和主觀性試題兩種類型。其中客觀性試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主觀性試題則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分析和運用能力,題型包括綜合分析題和論述題。由于《土壤與土壤地理學》知識點較多,范圍較廣,出題覆蓋面較大,因此,客觀性題目的比重較大,客觀題和主觀題的比例為4:1,做到了考試題型的多樣化,基本符合命題要求,但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考核題型少。今后要減少選擇題、填空題和概念題的分值,增加應用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題型分值,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對考試成績的總結
本次《土壤與土壤地理學》考試最高分97分,最低分44分,平均分76.9分,及格率92.3%。從試題類型得分率來看,名詞解釋題的得分率為87.1%、填空題86.7%、選擇題77.3%、判斷正誤題76.9%、簡答題70.7%、綜合題目70.8%。可以看出,名詞解釋得分率最高,其次是填空題,反映出大多數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較好。從學生考試成績分布來看,成績基本呈現正態分布。因此,本次考試較為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但有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有的是緣于基礎比較薄弱,學習比較吃力,學習效果不好;有的是對學習缺少動力,厭學造成的;有的是沉迷于網絡,疏于學習造成的。在教學中如何兼顧到這些學生,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興趣,專心學習,也是教師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三)對教師教學效果的總結
期末考試成績的高低也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成功與失敗的一種有效形式。考試后不僅要分析學生的考試成績,更要對照學生的成績,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目前很多教師對期末考試后的總結認識不夠,往往只把考試當作評價學生學習的工具,忽略了考試本身所具有的評價教學效果的功能。因此,教師們要轉變觀念,認真分析試卷中反映出的教學問題,并認真加以整改。
二、對期末后的一些思考
(一)不斷提高試題質量
期末考試試卷常規命題辦法是由任課教師在考試前出題,這種出題方式是教考不分離,易受出題教師個人經驗和偏愛的影響,且易與往年試卷試題重復,并且可能出現試題闡述不嚴密甚至錯誤現象的發生,從而影響了試卷的質量,使考試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客觀公正、真實地反映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教師對一門課程的出題原則既要能達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又要能使絕大多數學生通過考試,同時試題也要有一定的區分度,使學與不學、學得好與學得差的學生能在課程考試的成績中得以體現,以此打消學生的學習惰性,激發其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使得每個學生只要通過努力學習和正常發揮都能順利通過考試。因此,在期末考試后通過試卷分析不斷優化、補充和完善試題,逐步建立科學規范的試題庫,實現教考分離,確保試卷質量本身的準確性、科學性,使考試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真正起到反映教與學水平的客觀量度的作用。
(二)教師要認真批改試卷,分析研究卷,提高教學效果
考試后教師要依照評分標準認真批改試卷,細心統計考試成績,通過考試成績分出名次,以此作為評優、評獎學金、助學金、入黨、保研等的重要依據[2]。批改試卷要公平、公正、避免人情分,對于學生平時成績的評定,要做到有理有據,避免隨意性給分。同時,教師平時對學生要嚴格要求,使學生不但重視最后的考試,還要重視學習的過程。考試后,教師對試卷的試題質量做細致深入的分析研究,結合教學大綱和教材及教學實際情況,對試題難度不合適,區分度小及語言描述不夠準確的試題加以修改完善,對錯誤的試題要徹底改正,而對于差題則應堅決淘汰,杜絕在下次考試中再次出現類似的現象。而對于質量較好的試題,可作為今后命題及試題庫的優秀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課程知識點的教學,而且要重視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不僅要求學生注重課程知識的記憶,而且要強調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尤其要強調學生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可從考試所反饋的信息中發現。因此,考試將對整個教學活動起到良好評價作用。
(三)教師要教書育人
考試只是大學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是真正目的。因此,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更要關注學生平時的出勤、課堂表現、思想狀況,要關心愛護學生,嚴格要求學生,特別是對待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要幫助學生找出原因,并逐一克服。教師要認真備課,用心講課,潛心研究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和改革,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四)大學生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考試是評價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之一,它不僅反映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改革成果,也反映學校教風、學風、校風建設水平。從考試成績和平時的學習中發現,部分大學生存在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胸無大志,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平時努力不夠,致使考試成績不理想,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加強大學生思想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確定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地學習,平時能認真聽課、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樹立良好的學風。
參考文獻:
[1]陳俊,劉廷禹.從大學物理期末考試成績分析看學風問題[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5(3):42-47.
關鍵詞:神經病學;試卷質量;評價
Abstract:Objective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the terminal examination paper of Neurology of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clinic medicine,so as to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the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The four dimensions index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paper,including difficulty index,discrimination index,realibility index and validity index. The indexes were described for both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questions.Results The scores of students showed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shape. The average difficulty index of the paper was 0.781.There were totally 41 questions in the paper,14.6% of them was in the level of difficulty,14.6% of them was in mild difficulty and 58.6% of them was in easy level. The average discrimination index of the paper was 0.604.And 9.8% of the questions was in the level of excellent discrimination,19.5% of them was in the level of good,60.9% of them was in the level of acceptable. The reliability index of the paper included two aspects,Kuder-Richardson reliability index for best choice questions was 0.645,and Cronbach alpha coefficient of the subjective questions was 0.56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case analysis report ,assignment and score of the students were 0.749(P
Key words:Neurology;Quality of examination paper;Assessment
試卷分析包括試卷成績分析和試卷質量分析兩部分。根據教育評價理論,試卷分析的主要指標有:難度、區分度、信度、效度等;成績分析的指標主要有:考試人數、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標準差等[1,2]。在我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神經病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修課程,但神經病學課程知識點范圍廣,難度較大,學生理解起來較其他課程困難。因此,如何正確評價學生對《神經病學》的學習掌握情況,是一種客觀需求。《神經病學》試卷評價將為今后的教學改革和考試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為此,本研究對本校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的神經病學A卷進行分析與評價,為今后的《神經病學》教學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臨床醫學 2011級9~10班神經病學期末試卷(A卷)92份, 2次案例討論報告成績。采用閉卷考試,試卷滿分100 分,總題目41 題,單項選擇題30題 ,填空4 題,名詞解釋4題,簡答題2題,病例分析1題。以《神經病學》(第七版)作為授課用書,知識點全部來自書中章節。試卷中各題型的分布及其分值比例見表 1。
1.2評分方法 試卷評判以考前制訂的標準答案和評卷標準為依據,由課題組老師統一閱卷,流水作業。對于主觀試題,每一題型由副高及以上職稱教師統一按照評分標準進行評判。
1.3試卷評價方法 采用教育測量學評價方法,按照文獻中提供的指標及方法進行評價[3]。
1.3.1難度 ①客觀題難度:考生對某道試題做出正確回答的百分比;②主觀題難度:某題得分平均分/該題滿分分數;③試卷平均難度:試卷得分平均分/試卷滿分;④難度等級劃分:難題:p
1.3.2區分度 ①客觀題區分度:D=|PH-PL|;將學生成績由高到低排序,前27%和后 27%學生分別為高分組和低分組,兩組學生在該題上的正確率之差即為客觀題區分度。②主觀題區分度:D=■,XH為高分組總得分,XL為低分組總得分,N為高分組和低分組人數,H和 L分別為高分組和低分組的最低分;③試卷平均區分度:D=■,其中D表示各題的區分度,f 為各題的滿分值;④區分度等級劃分:D≥0.4表示很好;0.39≥D≥0.30表示良好,修改后會更好;0.29≥D≥0.20表示尚可,仍需修改;D≤0.19表示差,必須淘汰。
1.3.3試卷信度 ①客觀題的信度選擇用庫德-里查遜系數,γ=■1-■,式中 k 為試題數,p為每個題目做對人數的比例,q為每個題目做錯人數的比例,σ2表示測試總分的方差;②主觀題的信度選擇使用克朗巴赫α系數表示,γ=■1-■,式中k為試題數,p為每個題目做對人數的比例,σi2為每個題目得分方差,σ2表示測試總分的方差。
1.3.4試卷效度 試卷效度采用效標關聯效度,應用1次案例分析報告成績的平均分和1次網絡提交作業成績的平均分作為效標,分別分析這些成績與總分之間的關系。γ=■,其中XY 分別為效標成績和總分成績。
1.4數據處理 將每位考生的每題得分輸入計算機,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4]。
2 結果
2.1成績分布 本次考試為閉卷考試,試卷滿分為100分,共收到有效試卷91份,及格89人,及格率達到97.8%,平均成績為77.44分,標準差為9.66分,最高分97分, 最低分50分,全距為47分。對成績進行正態分布檢驗,此次考試成績成正態分布(見圖1),60 分以下僅為2人,高峰分數段分布在70~80分。
圖1 神經病學考試成績分布情況
2.2試題難度分布 分析可見,試卷中14.6%的試題屬于難度適中,分別有12.2%和36.6%的試題處于較難和較易,有14.6%和22.0%的試題屬于難和易兩個等級,見表2。本次試卷的平均難度為0.781。
2.3 試題區分度分布 結果顯示,試卷中9.8%的試題區分度好,19.5%的試題區分度良,60.9%的試題區分度尚可,9.8%的試題區分度差,見表3。本次試卷的平均區分度為0.604。
2.4試卷的信度 信度是反映試卷內部題目得分一致性程度的統計量。本次試卷客觀題(選擇題)信度庫德-里查遜信度系數為0.645,主觀試題(名詞解釋、簡答、案例分析)的信度克朗巴赫α系數為0.561,見表4。
2.5試卷的效度 試卷的效度采用校標關聯效度,分別以1次案例分析報告成績的平均分和1次網絡提交作業成績的平均分作為效標與本次考試成績做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分別為0.749(P
3 討論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合理評的價學的生能力也成為教改的重要組成部分。試卷形式的考試一直都是評價學生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試卷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力的考核,是評估學生學習成績,檢測和判斷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考試的測量、評價作用,應該高度重視試卷分析工作[5]。通過對試卷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 改進教學方法、手段,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1題型的分配 本次神經病學試卷有5 類題型,主要考核學生對一些常見疾病的掌握程度, 如選擇題和名詞解釋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病例分析題考查學生對實際病例的歸納總結、分析能力。通常試卷中客觀題和主觀題數量比例應為6∶4[6]。本次試卷中客觀題和主觀題數量比例4.85∶1,主觀題數量較少,題型分布基本合理。
3.2考試成績的分布 對學生成績分布的分析,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考試得分的總體情況、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問題。本次考試成績分析結果:平均分為77.44分,標準差9.66分,學生成績呈正態分布,考試成績基本理想,基本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知識水平。
3.3試題的質量分析 合理的難度分配是體現一套試題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全套試題的平均難度應控制在0. 5 附近,一般難、中、易的比例應為20%、60%、20%。本次試卷難度0. 78, 適中偏易。難度>0.7的較容易試題30道,占73.2%,主要集中在單選題和名詞解釋題( 25道)。0.6~0.7的較難題為5道,占12.2%,主要集中在單選題(3道)。難度
通過以上分析,對我們以后的工作提出一些改進措施:①教學工作中應更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②適當增加試題難度,進一步提高試題質量;③嘗試建立神經病學考試題庫,不斷將區分度差的試題淘汰出局,將新的好試題補充進來,從而建立科學規范的試題庫。
參考文獻:
[1]張鳳,張巧俊.神經病學試卷質量分析與評價[J].西北醫學教育,2003,11(4):329.
[2]耿玉清,張春生.一種試卷分析及數據挖掘系統的開發[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0,20(10):241-245.
[3]朱永香,肖贊英,肖丹秦,等.試卷分析指標的選擇及其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8,7(3):265-266.
[4]孫謙.基于SPSS軟件的高校學生課程考試成績分析方法[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3,32(3):43-47.
該部分主要涉及它涉及無線傳播、路徑損耗、陰影、區域覆蓋等方面的知識。移動無線電傳播-小尺度衰落該部分知識點較多,主要對無線傳播中小尺度衰落、多普勒擴展、多徑衰落等知識點展開,并且適當提及了分集技術。無線通信多址接入該部分主要對多址技術中的FDMA、TDMA、CDMA等技術進行簡介。LTE及LTE-advanced技術該部分為新增內容,主要對最新的4G技術(TD-LTE、LTEFDD)進行介紹[5]。
2改革教學方法
2.1授課模式的改進思路
“無線通信原理”雙語課程在大三下學期開設,主要采用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由于該英文教材有700頁左右,但是因為課時限制,我們的教學大綱僅覆蓋其中250頁左右的章節。由于學生往往忽略剩余的其他章節(在學習英文教材時學生缺少主動性),這不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培養。我們今后可能需要引入網絡大學堂等改革到此類課程中[6],把部分章節內容轉化為網絡學習資源,以便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自學。
2.2教學方法多樣化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采用啟發式、互動式的教學方法,以課堂授課、課間討論、課后自學等方式組合授課,這樣有助于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們將考慮引入微課和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法,以改進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
2.3考核方法靈活化
在“無線通信原理”雙語教學課程考核時,采用課堂表現分、作業完成分、考試成績分等組合打分的考核方式,改變以往單一依靠考試成績考核的局面,從而全面考察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其次,我們也可能考慮引入輔助的線上考核方法。
3教學成果展示為了更好地評估
2014年度教學方案,本文對隨機選取的南京郵電大學“通信工程”專業修習該雙語課程的學生成績進行分析。該班級共有學生38人,對學生成績畫出對數曲線擬合圖及成績分布的餅狀圖(如圖1所示),從圖1可見看出學生成績多分布在70-90分數段(該分數段人數占比超過70%),與預期學生考試評價范圍吻合。由此可見,傳統教學模式下雙語教學方案還是可行的。
4結束語
[關鍵詞]BOPPPS;移動課堂;診斷學
診斷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是一門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點繁多,對學生的前期課程掌握度、動手能力、理論聯系實踐的要求均較高,但傳統教學法課時數有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足,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BOPPPS模型是由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DouglasKerr提出的一種以教學目標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型,它以建構主義和交際法為理論依據,在加強教學反思和師生互動方面效果良好[1]。將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動課堂與傳統教學法進行對照研究,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一、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以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院2016級和2017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2016級學生共74人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法,2017級學生共81人為實驗組,采用BOPPPS模型結合移動課堂教學法。兩組學生的入學成績經t檢驗無統計學差異。(二)實施方法。教材統一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診斷學》(第九版),授課教師相同,均具有豐富的臨床和教學經驗。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師講授模式。實驗組采用BOPPPS模型結合移動課堂教學法,分為:1.B-Bridgein:通過視頻病例引入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與思考。2.O-Learningobject: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所學的理論知識在面對臨床病人時有什么用。3.P-Pretest:在問卷星設計線上預習作業,讓學生提前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教師根據預習作業所反饋的數據再次備課,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適度調整。4.P-Participatorylearning:課堂教學中,通過集體提問及個別提問,加強與學生互動;課后,通過以班級為單位建立診斷學學習微信群,及時為學生答疑,組織學生討論,形成全天候課堂,增強學生參與感,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5.P-Postassessment:課后讓學生完成問卷星線上課后作業,實時反饋教學效果,及時進行形成性評價。6.S-Summary:課程總結,在微信群中授課部分相關的病例分析,一方面進行課程總結,明確每一章節在診斷過程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項,明確臨床中,診斷一個疾病的基本思維過程;另一方面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理論結合實踐,及時對所學知識點加以鞏固。(三)評價方法。教學結束后,向實驗組學生發放匿名調查問卷,主觀評價實驗組教學方法。問卷回收率為100%。兩組學生均進行期末筆試和操作考試,試卷題型一致,難度相同。(四)統計方法。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兩組學生成績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期末成績。經統計分析,實驗組期末平均成績和及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筆試成績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實驗組操作考試成績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二)問卷調查。實驗組學生對BOPPPS模型結合移動課堂教學法的主觀意見調查問卷表明:在知識點掌握、學習興趣提升、理論結合實踐、師生交流互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了解學科前沿知識方面,大部分學生認為實驗組教學法優于傳統教學法,見表2。
三、討論
傳統的診斷學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具體表現如下:(1)知識點繁多,課時數有限: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時間疲于講解知識點,師生互動不夠充分。(2)學生畏難,缺乏學習興趣:以應試為目的被動學習,難以真正理解及掌握所學內容。(3)理論聯系實踐不足:課堂上很難有時間設計臨床病例的教學場景,學生難以學以致用。(4)教師為主導,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主體地位不明顯。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將微信和問卷星建立的移動課堂與傳統課堂進行有機結合,首先,有效解決了課時不足,師生交流不足,理論結合實踐不充分的問題。其次,加入移動課堂,符合現代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能有效提升學習效果。再次,問卷星線上作業可以自動批改,學生能及時得到成績反饋,教師也可以減少部分工作量,將更多精力放在成績分析、教學優化上。按照BOPPPS模型設計教學環節,從教學組織實施層面,遵循“學習目標→教學行為→學習活動→教學評估→學習目標”的教學循環過程[1],更加符合教學規律。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BOPPPS模型結合移動課堂教學法,診斷學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1)通過課前視頻病例引入,問卷星預習復習作業,微信群討論、答疑,將知識點反復鞏固強化,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同時,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得到了提高。(2)通過視頻病例使學生感同身受,課后微信群臨床病例討論增強學生參與感,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加強了理論聯系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通過課后微信群推送學科相關前沿知識,可以避免教材更新不及時所帶來的弊病,提前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培養學生開放式接納知識、主動求索知識的能力。(4)課前預習作業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情況進行二次備課[2],從而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后復習作業可以實時反饋教學效果,及時查缺補漏,進行形成性評價[3],獲得教學過程中的連續反饋,為教師隨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參考。但是,本研究中實驗組學生的期末操作考試成績沒有明顯提高,臨床操作技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生必須多動手,勤練習才能準確掌握。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嘗試引入微格教學法[4]加強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訓練,讓學生分組互相拍攝技能訓練視頻,把視頻置入移動課堂,讓學生互評,教師總結。這將是Postassessment環節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朱翔貞,高靜芳,陶明,等.BOPPPS教學法推進以學生為中心醫學心理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12):108-109.
[2]劉齊晉.二次備課:改進課堂教學的重要抓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7):218-220.
[3]高怡,鄭金平,張文平,等.基于“微信-問卷星”平臺的形成性評價在毒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9):52-53.
眼科護理學教學方法PBLLBL眼科護理學是一門護理學專業課程,專科性、操作性強,各種眼病的臨床表現、體征特點、護理措施變化較多,如果僅用傳統教學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進行單一的課堂講授,對學生在實際病情分析中勢必造成脫節現象,但LBL具有傳授信息量大、進展速度易于掌握、系統性強等特點。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運用科學的方法發現問題,以問題為基礎,圍繞問題查閱資料,進行思維、推理、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吉林醫藥學院2010級護理本科專業3個班23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三個班同學都為國家統一招生入校,在入學成績、性別、年齡、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成績等方面無顯著意義,具有可比性。
2.教材
234名學生都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席淑新主編的《眼耳鼻咽喉口腔科護理學》教材(供本科護理學類專業用),臨床護理學教研室五官科護理組集體編制教學方案。三個班同學由同一教師授課。
3.教學方法
三個班學生分三階段分別開展PBL、LBL、PBL與LBL結合教學試驗,其中1組為單純LBL教學組:即講授眼科應用解剖與生理、眼科癥狀學、常規檢查儀器使用、眼科常規操作知識。2組為單純PBL教學組:以《眼瞼及淚器病人的護理》一章中眼科常見的2個病例展開學習。在講課前1周,由教師提出相應問題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師提供的病例資料,到圖書館或者上網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針對教師提供的病歷資料,獨立做出護理評估、護理診斷、確定護理目標、制訂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3組為PBL與LBL結合教學組,以《白內障病人的護理》為例,病因與發病機制、臨床分期、診斷、治療采用LBL教學,護理教學過程采用PBL教學,以問題討論式教學設計按授課前分組10~12人一組,創設問題情景,提供典型病例或播放視頻錄像,資料查閱,準備組內發言稿,課堂組間討論老師評價,總結程序進行。
4.評價方法
(1)學生考試成績評價
每階段教學試驗結束時即進行教考分離方式考核,按教學大綱要求統一命題考試,流水閱卷,以百分制計分。
(2)學生問卷調查評價
三階段教學試驗結束后,采用自制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表對三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每個項目包括備選答案“是”與“否”要求必須選擇其中一項,共發放調查問卷234份,收回有效試卷234份,有效回收率100%。
5.統計學方法
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所得數據,P
二、結果
1.閉卷考試成績分析
見表1,PBL與LBL結合組考試成績優于單純LBL組和單純PBL組,與后兩組成績分別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單純LBL組和PBL組兩組間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點LBL組學生表現基礎理論客觀題成績占優,PBL組學生在臨床應用主觀題方面成績較好。
2.教學效果的評價
見表2可以得出:除“有利于知識點的把握、理解與記憶”這一項外,LBL組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評價整體差于PBL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
三、討論
眼科護理學是一門注重實踐的護理學科,在臨床實際中強調動手操作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由于眼科護理學教學周期短,而教學理論要求高,章節內容多,且課時偏緊,探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開展眼科護理學教學勢在必行。
LBL教學模式與PBL教學模式,在設計理念、操作步驟、實施效果等方面有著根本的區別。LBL教學強調以學科為基礎、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它比較關注醫學科學的系統性、基礎性、完整性、邏輯性、循序漸進性等,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掌握比較寬泛和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雖然該授課方法可系統、全面地傳授理論知識以及有把握地完成老師預定的目標,但卻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削弱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PBL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思維,它將基礎教學和臨床實踐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主要是一個“提出問題――討論――自學――再討論――再自學――歸納總結”的過程。學生成為學習和教學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或推動者。該種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PBL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明顯減少說教式教學和學習負擔,增加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通過PBL教學過程,可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個體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同時,PBL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師的綜合素質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教師必須通過轉變角色、更新觀念、與時俱進,不斷的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才能真正擔當教學的組織者、資源的引導著和任務的咨詢者。
PBL教學法雖然有許多優點,但要全面推廣PBL教學還有許多實際問題亟待解決:PBL教學打破了基礎理論的結構完整性,采取了開放式教學,需要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去查找各類資料以解決問題,存在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差,難以把握、理解重點與難點,教學進度不易控制,而且教學課程緊,課時少,也限制了PBL教學法的實際應用。
從本實驗調查結果來看,目前PBL教學還不能完全替代LBL教學,在“有利于知識點的把握、理解與記憶”上,LBL有更明顯的優勢。PBL與LBL結合教學組考試成績及對教學法的評價方面都優于單純LBL和PBL教學組,且問卷調查項目“希望今后繼續開展此種教學”的比率達94%,佐證了這一點。因此,對于眼科護理學等專科性、操作性要求較高的科目,通過PBL教學與LBL教學相結合,能夠建立比較詳盡的知識體系,為護理本科生更快地適應臨床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和平臺。
參考文獻:
[1]李莉,徐逸平,卓冬蘭.LBL結合PBL在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7,6(2).
[關鍵詞]病例討論法;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質量
臨床醫學專業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結合較強的學科。過去,在臨床醫學專業的教學中,多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方式固然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理論知識,但由于學生是被動地接受,因此無法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從而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近年來,病例討論法在臨床醫學專業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病例討論法注重對學科的特異性概念進行闡述,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等[1]。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病例討論法在提升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質量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達州職業技術學院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的76名學生和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的76名學生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的76名學生設為比照組,將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的76名學生設為試驗組。在比照組中,有男49名,女27名;其年齡為22~25歲,平均年齡為(24.3±11.2)歲。在試驗組中,有男50名,女26名;其年齡為22~26歲,平均年齡為(23.9±12.1)歲。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比照組學生采用常規教學法進行教學,方法是:采用大班授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采用傳統教材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進行課堂授課,學生以聽課為主。對試驗組學生采用病例討論法進行教學,具體的方法是:1)設疑。在對學生進行授課前,教師應首先選取較為典型的病例資料,并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應有學生10~12名),讓他們對病歷資料進行討論。之后讓學生總結討論的結果,并擬寫發言提綱,提綱的基本內容應涉及病理診斷、診斷的依據、癥狀和體征等相關內容。2)討論。教師要對課堂討論進行精心的設計,使學生充分明確討論的目的和意義。教師要對病歷資料中的疑點和難點進行介紹,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進行分組討論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展示其思維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以了解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積累程度。3)陳述和點評。教師要注意調動課堂的氛圍,并對討論的進程予以控制。在分組討論結束后,教師要讓每組選出一位代表陳述該組的討論結果。在學生陳述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知傾聽,不要打斷或駁斥學生。在學生陳述結束后,教師要逐一對每組學生代表的發言進行點評。對正確的觀點或結論進行表揚和肯定,對于錯誤的觀點或結論應指出其錯在哪里,然后鼓勵學生再次進行討論和發言。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優良率。將學生期末考試的成績分為優、良、可、差四個等級。優:考試成績>90分。良:考試成績為80~90分。可:考試成績為60~79分。差:考試成績低于60分。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調查兩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此調查問卷將兩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²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x±)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優良率的比較
試驗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優良率為94.74%,比照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優良率為81.58%。試驗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優良率高于比照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學生對教學方法滿意度的比較
試驗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總滿意率為96.05%,比照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總滿意率為80.26%。試驗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總滿意率高于比照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病例討論法可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另外,此教學方法通過組織學生對具體的病例資料進行討論,可對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2]。在進行病例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從而可最大程度地展示其才華和能力[3]。有學者曾用病例討論法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結果發現,90%以上的學生都對病例討論法印象深刻,并指出其已掙脫了死記硬背的牢籠。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采用病例討論法對76名學生進行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與蔣贊利等[4]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綜上所述,將病例討論法應用到臨床醫學專業的教學中,能有效地提升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洪常青.病例討論法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5):56-57
[2]孫瑞紅,李芳.案例教學法在神經病學教學中應用的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370-372.
[3]高志偉,倪耀輝.病例討論式教學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5):2386-2387.
關鍵詞:中藥藥劑學;互動式教學;中醫教育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40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4)08-0119-03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GAO Jian-de, FAN Ling-yun, YU Yan, WEI Shu-chang, LIU Xiong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outcom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Methods Fifty students majoring in 2009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ere taught by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and 56 students majoring in 2009 TCM pharmaceutics by using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This study evaluated students’ adaption to the two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scor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of the two classes. Results Students taught by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is teaching method can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e self-study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creativity,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enhance team spirit. Conclus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shows better teaching outcomes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t can guide students to look for ways to tackl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solving problems, and cultivate all-round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TCM pharmaceutics;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TCM education
中藥藥劑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藥劑的配制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與合理應用等內容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也是將傳統制劑技術和現代劑型理論相統一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與制劑生產和臨床應用緊密相聯。中藥藥劑學是高等中醫藥教育培養中藥研究、生產、經營和應用等各類人才的必修主干課程,課程涉及面廣,涵蓋知識多。目前的教學方式大多采用傳統的板書、投影等教學手段,不能很好地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是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1],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思想及模式,可克服傳統教學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的不良局面,與我國當前教育宗旨“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相吻合。筆者將該方法引入中藥藥劑學的教學中,在教研室討論下初步對液體藥劑、注射劑、丸劑、片劑和藥物制劑新技術與新劑型章節采用PBL,通過問卷調查和考試成績分析對其效果進行了評估,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09級中藥學專業50名學生作為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授課;2009級藥物制劑專業學生56名作為試驗班,采用PBL授課。對照班與試驗班均被隨機分為6組,每組8~10名學生,每組指派1名組長。
1.2 方法
1.2.1 基線水平 本校中藥學專業學生與藥物制劑專業學生高考成績均在普通本科分數線以上,具有較好的人文素質和自主學習能力,學習中藥藥劑學課程前,兩班開設課程相同,均已完成了中藥學、物理化學、中藥化學、制劑分析等基礎藥學課程的學習,具備了基礎藥學知識的儲備,為順利進行互動式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2.2 教材與內容 對照班和試驗班均采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藥劑學》[2]作為教材。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講授上述內容,試驗班在液體藥劑、注射劑、丸劑、片劑和藥物制劑新技術與新劑型5個章節采用PBL。
1.2.3 互動式教學過程
1.2.3.1 提出問題,建立假設 教研室首先組織授課教師進行PBL的學習,然后各章節授課教師根據本章節特點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制訂學習目標和議題,設計帶有相關問題的教學案例,同時設計評價教學效果所需的表格。如在學習完顆粒劑、膠囊劑、丸劑、片劑基礎后,我們設計了一種案例:傳統黃連上清丸存在作用遲緩、服用劑量大等缺點,為此,有人將黃連上清丸改制成了黃連上清口膠。請學生從工藝、藥效及患者依從性等方面綜合考慮,選擇合適劑型并提出正確的制備方案。
1.2.3.2 收集資料,論證假設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長在課余時間組織本小組進行討論,并詳細記錄討論過程、每位同學的發言情況及討論結果,并推薦1~2名同學作為課堂代言人。第二次課,通過第一次課后查閱、分析相關的文獻資料,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加感性認識,每個小組設計1份工藝路線,詳細論證其可行性,最終形成一份完整的實驗設計。教師再引導討論的深入,鼓勵學生積極提出新的問題,教師指引:①黃連上清丸主要功效是清熱通便、散風止痛,用于風熱所致頭暈腦脹、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及風火牙痛等,而風火牙痛時牙齦嚴重發炎,患者咀嚼時牽拉牙齒,使炎癥加重,更為疼痛;②口膠含糖重,溶后流入牙縫,成為良好的培養基,使病情惡化;③黃連上清丸方藥物多苦、咸,制成品口感不好,患者難以接受;④為擴大用藥對象,現在上市的有黃連上清片、黃連上清膠囊、黃連上清丸。
1.2.3.3 反饋和總結 各小組將所獲取的信息加工整理后,以書面報告形式呈報自己的結論及得出結論的過程。學生因此對劑型設計產生了深刻的印象,懂得了選擇劑型要考慮根據防治疾病的需要進行,而且可以將矯味所用輔料、包衣技術等知識串聯起來學習。以上過程在實施中應注意合理安排時間,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后有充分時間收集資料和自主學習。
1.2.4 問卷調查 設計調查問卷,了解PBL的實施對學生選擇中藥藥劑學教學方法的影響和該方法的實施效果。采用不記名方式,由學生自愿填寫。
1.2.5 學生學習過程及班級交流情況評價 觀察學生學習過程及班級交流情況,采用學生自評、學生間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對互動式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表現進行評分。評價在每一單元結束后采用問卷的形式進行,問卷包括四方面內容:①對案例分析問題的能力;②與小組成員合作的能力;③查閱文獻及參考資料的能力;④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以自評、互評的總分作為最后評分,占總成績的40%。指導教師在參加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按照上述標準進行抽評,以保證學生評分的客觀性。
1.2.6 期末考試成績評價 對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分析,測試試卷滿分100分。其中主觀性試題40分,題型包括簡答題和論述題;客觀性試題60分,題型包括填空題、單選題和多選題。占總成績的60%。試題內容偏難,但并未超越教學大綱范圍。
2 結果與分析
2.1 教學方法調查
試驗班和對照班均完成了有關中藥藥劑學教學方法課前調查,試驗班完成了有關中藥藥劑學教學方法的課后調查。結果顯示,在實施PBL前,多數學生認為傳統教學法是適合中藥藥劑學的教學方法,僅有40%左右的學生贊成采用PBL。經過實施PBL,學生對教學法的選擇有了顯著的變化,試驗班有76%的學生認為PBL適合中藥藥劑學的教學方法,66%的學生認為PBL可提高學習自信心,73%的學生認為PBL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86%的學生認為PBL可促進自學能力,75%的學生認為PBL可培養發現、分析問題能力,83%的學生認為PBL可加強同學間協作。這說明通過嘗試PBL,學生體會到了該教學法的優點,愿意將PBL作為中藥藥劑學的授課方式。
關鍵詞:藥學專業 藥理 試卷成績 分析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475
文獻標識碼:C
通過對考試試題和學生成績進行分析,教師能及時地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有助于后續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進,從而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 對象與方法
分析對象為本院2013級藥學專業藥理期末試卷共計209份。本課程開設在第二學期,共計96學時,其中理論76學時,實踐20學時。學生所用教材均為萬軍梅,李軍梅主編的《藥理學》第l版教材,授課主要由一名副教授采用多媒體及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期末試卷由課程組命題,題型包括客觀題40分和主觀題60分,共計100分。試卷均是集體閱卷,采用流水作業,最后經過復核再統一登分進行試卷分析。
2 結果
2.1考試成績分布
試卷滿分為100分,平均成績為66.17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12分,試卷及格率67.94%,優良率24.88%。分數基本呈正態分布,各分數段分布如表1所示。
2.2試卷題型分析
本次考試試卷題型7類,共58題,滿分100分。其中單項選擇題20分,多項選擇題10分,判斷題10分,填空題20分,名詞解釋10分,案例分析20分,處方分析題10分。每類題型平均得分情況如表2。
2.3試題質量分析
從表3試題治療分析表中可以看出,本試卷中各類題型難度評價比較合適。但區分度存在差異,其中填空題區分度較低,不到0.3,在今后的試卷制作中要適當進行修改。
3 討論
3.1存在問題
藥理課是我校藥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本課程的學習為后續相關崗位課程奠定重要基礎,而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是非常重視的,這從平時與他們的交談可看出。但統計結果顯示本次考試卷面不及格有67人,占32.06%;相反,卷面達優秀僅10人,占4.78%,成績分布雖然呈正態分布,但其中填空題的區分度不到0.3,故試卷雖整體難度適中,但仍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另卷面最高分97分,而最低分僅12分,說明學生之間差距相當大,究其原因,和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均有關系,很多學生反映藥理知識不太容易掌握,內容太多,雜而抽象,藥物種類繁多,抓不住重點,難記;所以平時雖然也認真學習了,但考試成績卻不理想。
3.2解決方法
3.2.1理論聯系臨床
藥理學的特點是藥物繁多,各類疾病治療藥物層出不窮。因此教學中首先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將臨床各類藥物治療的病例進行篩選引入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來,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主體,以提高課堂效率,幫助學生學習。
3.2.2引導學生學習
藥理課程的學習是以醫學基礎知識為根本,涉及到的基礎課程比較多,教學中教師要把相關知識與解剖生理、微生物及病理等課程知識前后聯系,教會做到融會貫通,理解記憶。另藥理學習也是有法可求的,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學會總結歸納,如列表比較共性與個性、同中求異等
3.2.3完善資源庫建設
藥理課程是藥學專業核心課程,但內容較多,光靠教師講授,效果較差。而目前雖已建立了資源庫,但學生不愿意登錄課程網站,更不愿意看習題。因此,資源庫的建設需要改革模式。課程建設中可按照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收集、分類、篩選、整理出了涵蓋了各個章節知識點內容的試題庫。試題庫的大部分試題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盡可能減去怪題和偏題,保證了試題庫具有較高的評價尺度。另在設計制作中可結合學生特點,設計成游戲計分通關模式,以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