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運動會項目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校園運動會項目有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跨欄、跳高、跳遠、三級跳、鐵餅、鉛球、實心球等項目。運動會指體育運動的競賽會,運動會中每人都能展現自己的光彩迎接勝利的喝彩。
大學生活是指讀大學期間的生活。大學是知識的海洋,這里有浩瀚的`圖書資料和先進的儀器設備,能使大學生接觸廣博的知識,培養必要的專業技能,學習與人處事的方法。大學是學生從象牙塔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是社會與校園的結實紐帶,合理利用大學中的時間,讓自己的大學生活變得充實有夢想對將來走向社會有很大的正面效應。
(來源:文章屋網 )
一、組織
以班為單位,每班男女各5人為一隊;同一年級按教學班數量的多少進行分組。
二、比賽方法
下面以甲乙兩隊四條跑道為例進行說明:每一隊(以班為單位)占用兩條跑道如圖1。每隊參賽選手提前編好順序(男女自由排序),然后按順序佩戴號碼簿,按1-10號順序進入比賽跑道,1號隊員拿接力棒進入接力區(1米左右),其他九人在接力區外依次排隊。1號隊員聽到起跑口令后快速向前跑(起跑姿勢不限),同時終點計時裁判員開始計時,跑到前面25米處逆時針繞過立柱從鄰近跑道返回(圖中粗虛線),把接力棒交給2號隊員,自己到本隊后排隊。依次類推,最后一名運動員(10號)隊員接到棒后一路沖到終點,不再繞立柱,比賽完成,計時員記取成績。
三、比賽規則
1.每隊運動員的位置各隊自由安排。
2.前面九個必須繞過立柱(標志桿),第一個跑出后,第二個進入接力區,接棒隊員必須在接力區內接棒(以雙腳站的位置為準),跑完的運動員要到自己班隊伍后面排隊。
3.每一隊必須按逆時針(或順時針)繞桿,不得干擾其他參賽隊員。
四、說明
1.每個比賽的隊要占用兩條跑道。
2.可以按時間取出需要的名次,如果取前四名,也可以采取預賽取前四名,再進行決賽。
五、賽后感悟
1.由于此項目參加的人數較多,且往返只有50米,班級的學生大多數都可以參加。
2.這是一個集體項目,要想取得好成績,隊員之間要相互配合,體現出了很強集體性。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迎來了****“沃青春”職工球類三項運動會。首先,我謹代表公司領導向運動會的如期舉行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籌備這次運動會的全體工作人員、特別是承辦本次運動會的**分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參加運動會的全體運動員表示誠摯的歡迎!
***一直以來以實現“讓員工工作更有尊嚴,生活更有面子”目標為核心,通過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努力營造良好的企業內部氛圍,進一步提升員工滿意度。而這次活動正是在夏秋校園會戰之前舉行,目的就是為大家緩解壓力,凝聚士氣。
這次運動會我們精心選取了氣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三個項目作為比賽項目,是考慮三個項目的代表性。氣排球強調協作、團隊奮進;乒乓球強調激情、速度、靈活應對;羽毛球更強調能量儲備,厚積薄發,希望大家能把比賽中領悟的精神應用到工作中,不忘初心、以奮發有為的狀態鑄就湖南聯通發展新的篇章。
這次運動會是一次青春的盛會,***歲的****正當青春,在這里我們匯聚青春的氣息,用青春點燃了我們沸騰的熱血,用聯通湘軍的旗幟,召喚我們拼博前行。希望所有的參賽運動員在比賽中體會運動帶來的快樂,享受比賽帶來榮耀;希望所有裁判員、工作人員公正裁判、做好服務。今天我們將不負青春,閃耀出拼博的光彩!
與相比往屆,2011冬博會在滑雪、戶外等時尚運動相關類別的基礎上,重點增加了場館設施、競賽器材和十二運贊助商等相關類別產品展示。
據記者了解,2011冬博會共有78個企業和品牌參展,包括雙威力、泰尼卡、信必睿、費舍爾、依蘭等國際一線冰雪器材及滑雪設備;沈陽及周邊各大滑雪場;亞特、愛奇、瑪斯柯、約頓、強槐等場館設施企業;好家庭、舒華等健身器材及康復設備;美津濃等服飾及戶外品牌;其中還包括十二運會接近30家贊助商、供應商也分門別類組團參展――2011冬博會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展示實力的舞臺。
對此,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副主任、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副主席彭曉表示:“將一年一度的冬博會落戶‘十二運’舉辦地沈陽,開創了體博會發展歷史的‘先河’――與大型綜合性賽事結合,是對已有18年歷史體博會未來發展的探索,我們希望找到體育展會和優質大賽的切合點,提高影響力,實現共贏?!?/p>
據了解,前來參加2011冬博會的觀眾可謂包羅萬象,有中國百貨商業協會,遼寧當地省市級商業、體育、教育系統,省服務委、市商委,以及十二運會組委會場館建設及配套設施的采購負責人。另一方面,包括外國駐沈陽領事館的官員來邀請沈陽相關外企管理人員,還有通過在境外13個展會搜索網站刊登冬博會信息來招募境外觀眾。同時,2011冬博會還吸引了大量沈陽市民前來參觀。
關鍵詞:奧運會;主場優勢;觀眾效應
中圖分類號:G804.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11-0115-03
Research on the Home Advantage of Different Sports Events of Beijing Olympics Games
ZHANG Dong,CHU Yuede,HE Wenwen,XU Liyua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Because of lacking the appropriate research methods,there were few papers that analyze the home advantage in Olympics till now.This paper clearly analyses the home advantage effect in the Olympic Games,especially Beijing Olympics.This paper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s.Method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lympics related data by using the special methods of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and KruskalWallis H.Results:1) An obvious home advantage was found in Olympics.2) In the Beijing Olympics,no significant home advantages was found in physical ability events,while a significantly home advantage was observed in the skillrelated events of the Chinese teams.3) In the Beijing Olympics,home advantage was very obvious.Althoug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xtent of home advantage were found between some events,the home advantage of homerelated event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other events.4) In Beijing Olympic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high performance events and low performance events of the Chinese teams.Conclusion: The home advantages exist in the Olympics,but it differs from different events.
Key words: Olympics; home advantage; audience effect
體育比賽中的主場優勢是客觀存在的,Nevill和Holder曾用大量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主場優勢的存在[1]。Courneya和Carron將主場優勢定義為“在主客場數相同的賽程中,運動隊在主場的勝率超過50%”[2]。當然奧運會比賽中,不存在主客場相同數量的賽程,故可以將奧運會比賽中的主場優勢定義為:在奧運會比賽中,東道主本屆所取得的成績高于以往大多數甚至任何一屆的成績。到目前為止,產生主場優勢的原因還不明確。Courneya和Carron將主場優勢產生的原因歸結為觀眾,學習/熟悉程度,旅途疲勞及裁判四個影響因素[2]。Nevill和Holder認為觀眾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1]。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場優勢只是一種統計現象,并不能將主場優勢作為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的主要原因。
本文將利用奧運會中的相關數據對主場優勢進行系統分析。但是,不同東道主、不同運動水平和運動項目的主場效應不盡相同,如果控制不好主場的有利條件,很可能會變優勢為劣勢。
1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搜集了自中國隊參加奧運會以來的各東道主的獎牌數與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各個項目的獎牌數,并將所搜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對整理后的數據采用了維爾克松符號等級檢驗和克-瓦氏單向方差分析進行統計處理,從多個方面系統分析奧運會尤其是北京奧運會的主場優勢。
2結果
2.1歷屆奧運會東道主主場優勢分析本研究借鑒Balmer等人對冬奧會主場優勢研究的方法[3],將獎牌數轉化成分數:
投稿日期:2010-06-29
基金項目: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度校管課題(課題編號:2009B006)。通訊作者:褚躍德。
作者簡介:張東,碩士,研究方向運動心理學。金牌3分,銀牌2分,銅牌1分。由于以前的主場優勢研究沒有考慮到主客場對手的相對實力而飽受爭議[3]。為此,本研究將一個國家的主場表現與它的客場表現進行比較,同一國家主客場間的比較就避免了不同國家實力差異的影響。采用簡單的得分進行分析不能有效地控制沒有主辦過奧運會國家的表現,為了控制這一因素,本研究用每個國家在一屆奧運會中的得分除以進入分析的東道主在這屆奧運會中所獲得的總得分,將所獲得的商數作為指標進行數據處理分析,東道主在主客場的得分比率平均數之差就是所要研究的主場優勢(表1)。通過對各東道主的主場優勢進行維爾克松符號等級檢驗,結果發現奧運會主場優勢非常明顯(T
國隊與主場因素相關項目主場優勢分析本研究從奧運會運動項目中抽取出了與其他項目存在差異的項目,即與主場因素相關的項目,其中包括主觀評分項目(如體操、跳水等)和場地變化項目(包括自行車、帆船等)。通過表4可見,所有的這些項目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主場優勢,其中蹦床的主場優勢最明顯。對這些項目進行維爾克松符號等級檢驗,結果發現這些項目的主場優勢非常顯著(T
通過采用克-瓦氏單向方差分析,對中國隊的與主場因素相關項目與其他類型項目主場優勢的差異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這兩個項目之間的主場優勢差異非常明顯(H=4.72, H>χ20.05),且與主場因素相關項目的主場優勢要顯著高于其他項目的主場優勢。
表5中國隊高水平運動項目與低水平運動項目主場
優勢差異分析
高水平運動項目主場優勢系數低水平運動項目主場優勢系數0.18 (競技體操)0.09 (跳水) -0.09 (田徑) 0.07 (游泳) 0.42 (皮劃艇)0.09 (射擊) 0.12 (舉重) 0.88 (拳擊) 0.36 (賽艇) 0.12 (自行車) 0.04 (乒乓球) 0.10 (羽毛球) 0.42 (帆船) 0.12 (網球) 0.01 (集體球類)2.4中國隊高水平運動項目與低水平運動項目主場優勢差異分析本研究按照中國隊在歷屆奧運會上各個項目的表現,將中國隊參賽的項目分為高水平與低水平兩組。然后,對這兩組項目的主場優勢進行了克-瓦氏單向方差分析,研究表明這兩組的主場優勢差異并不明顯(H=0.68, H
3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在控制了許多影響因素后,通過對中國隊參加的各屆奧運會的主場優勢分析發現,各東道主的主場優勢系數均為正,說明各屆奧運會均存在主場優勢(T
體能型運動項目對運動員耐力、力量和速度有較高要求,技能型運動項目則要求運動員有復雜的運動技能、良好的協調性和穩定性。根據驅力理論,觀眾效應會提高運動員的喚醒水平,但是體能型運動項目比技能型運動項目要求的最佳喚醒水平點要高,所以觀眾效應對兩類運動項目通常產生不同的作用。對于田徑、舉重、拳擊之類的運動項目,大量熱情的觀眾在場會提高運動員的興奮性,使他們正常甚至超常發揮。但是對于體操、跳水、射擊類運動項目,觀眾的熱情相反會造成運動員的過度緊張和注意力的不集中,進而影響他們的操作水平[5]。本研究發現中國隊技能型與體能型項目之間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而且技能型項目的主場優勢要高于體能型項目。這一結果與樊道明的理論似乎并不相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可能有以下幾個:1)中國隊在技能型項目上具有非常強的實力。2)中國隊為了備戰北京奧運會,教練員和運動員都付出了超乎想象的艱辛和汗水。3)現場觀眾表現的非常出色。在技能型項目比賽的進行中,現場觀眾表現地非常安靜,并沒有做出任何影響比賽進行的不良行為。當運動員取得好成績時,他們也毫不吝惜自己的掌聲,為運動員鼓勁加油。4)對場地的熟悉程度。運動員主場作戰,對場地環境已經非常熟悉,這也是他們取得優異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評估某個因素對主場優勢的影響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其他因素將混雜在一起,同時對比賽結果產生影響。Courneya和Carron控制了幾乎所有其他可能存在的重要因素,來研究裁判對主場優勢的影響,結果發現裁判因素對主場優勢的貢獻非常?。?]。但是,Balmer等人對冬季奧運會主場優勢進行了研究,結果卻發現主場優勢在裁判直接判定結果的項目上有著顯著的表現,這也說明裁判在某些項目上(如花樣滑冰和自由式滑雪等)會給主場隊員更高的分數[7]。本研究也發現與主觀評分和場地變化項目與其他項目的主場優勢差異顯著。但是,這并不能說明裁判和場地就是影響這些項目主場優勢的主要原因,奧運成績的背后有著太多的影響因素。
Schwartz和Barsky將主場效應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歸為主隊和客隊的水平[8]。Madrigal和James的研究發現,高中低三個水平的球隊在主場對陣水平相當的球隊時,其勝率分別為70%、64%和60%。也就是說,高水平的球隊主場效應更明顯[9]。研究還發現,主隊在與比自己水平低的客隊比賽中的勝率要高于與水平相當或者高于自己水平的客隊比賽中的勝率[9]。Snyder和Purdy研究了美國男子籃球一個賽季的數據,結果發現對于主場作戰的弱隊來說,客隊的水平要比主場優勢更能影響最終結果[10]。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高水平運動隊在主場不論對陣強隊還是弱隊均有較高的主場優勢,而水平低運動隊在對陣強隊時,必然會受他們自身水平的限制。但是,本研究卻發現,中國隊在高水平與低水平項目上的主場優勢差異并不明顯,主要原因是中國隊許多弱勢項目在北京奧運會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致使兩組的主場優勢差異在統計學上不顯著,其中也可能存在統計方法的局限。
4結論
1)歷屆奧運會東道主主場優勢非常明顯。2)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體能型項目的主場優勢不明顯,技能型項目主場優勢明顯。3)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與主場因素相關的項目(主觀評分項目與場地變化大的項目等)主場優勢明顯,且其主場優勢要顯著高于其他項目的主場優勢。4)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高水平項目與低水平項目的主場優勢差異不明顯。由此可見,奧運會主場優勢確實存在,但不同的運動項目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主場優勢水平。
參考文獻:
[1] Nevill,A.M.& Holder,R.L. Home advantage in sport:An overview of studies on the advantage of playing at home[J].Sports Medicine,1999,28:221-236.
[2] Courneya,K.S.& Carron,A.V.The home advantage in sport competitions: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2,14:1327.
[3] Balmer,N.J.,Nevill,A.M.& Williams,A.M.Home advantage in the Winter Olympics (1908-1998) [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1,19:129-139.
[4]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5] 樊道明.競技運動比賽中的觀眾效應及其影響因素[J].體育與科學,2007,28(6):77-79.
[6] Courneya,K.S.& Carron,A.V. Batting first versus last:implicationsfor the home advantage[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0,12:312-316.
[7] Balmer,N.J.,Nevill,A.M.& Williams,A.M.Modelling home advantage in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3,21:469-478.
[8] Schwartz,B.& Barsky,S.F.The Home Advantage[J].Social Forces,1977,55:641-661.
關鍵詞:奧運會;金牌;體能主導類項目;分布
中圖分類號:G811.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2-0125-03
根據田麥久的項群訓練理論,可將所有的運動項目分為體能主導類和技能主導類兩大類。體能主導類又分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及耐力性三個亞類。根據奧運會設項情況,體能主導類項目總共涉及田徑、游泳、自行車、皮劃艇(靜水和激流回旋)、賽艇、帆船、舉重、現代五項、鐵人三項等九個大項,第27、28兩屆奧運會這九個項目一共設立了303枚金牌,占到金牌總數的50.2%;2008年第29屆奧運會此九項共設立158枚金牌,占總金牌數的52.2%,由此可見體能主導類項目在奧運會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每四年一屆的奧運會是對各國體育運動發展水平的一次大檢閱,金牌的取得除了與一個國家的國力、國策有很大的關系外,從實際比賽結果來看,奧運會金牌的走向還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性別特征和項目特征。為總結出其中的規律性,本文就第27~29屆奧運會體能主導類項目金牌走向、地域分布,性別特點等進行了歸納整理,以期能為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我國在此類項目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提供參考。
1 研究內容與方法
1.1研究內容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是第27~29屆奧運會體能主導類項目,以及它們的地域分布特征、性別特征及項目特征。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查閱了有關體能主導類項目的相關文獻,統計了第27~29屆奧運會金牌分布情況,并收集和整理了體能主導類項目金牌分布的詳細資料。
1.2.2數理統計法運用excel軟件對第27~29屆奧運會體能主導類項目金牌的數量性況、地域分布特征、性別特征以及項目特征等進行了統計、并加以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通過收集第27~29屆奧運會金牌統計資料,從四個方面對體能主導類項目金牌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2.1基本情況分析第27~29屆奧運會的舉辦期間,世界范圍內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也沒有發生抵制奧運會的現象,參賽國家較為齊全,基本上代表了近代綜合體育賽事的最高水平。第27~29屆奧運會參賽國家和地區、參賽人數以及比賽設項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參賽國家由第27屆的200個發展到第29屆的204個,參賽隊員由10651名猛增到約15000余名,比賽小項由300項增加到302項,金牌總數達到了903枚,以上各個方面顯示奧運會的規模在逐漸擴大。
2.2項目分布情況第27~29屆奧運會金牌總數為903枚,其中體能主導類項目金牌總數為461枚,占總金牌數的52.2%,具體分布情況見表2。
從表2可見,第27~29屆奧運會田徑、游泳項目金牌總數分別為135枚和111枚,分別占體能主導類項目總金牌數的29.7%和23.1%,僅這兩項金牌的數量就占到了體能主導類金牌總數的52.8%,因此田徑、游泳金牌歷來都是體育強國所爭奪的目標。另外自行車、皮劃艇、舉重等在項目設置上也不斷發生著微弱的變化,說明國際奧委會正在努力推廣這些運動項目,積極促進其在全世界的廣泛開展。
從表3可以看出,第27~29屆奧運會美國代表團在體能主導類項目上所獲金牌數第一,其金牌數占體能主導類項目金牌總數的百分比分別為18.1%,15.0%和14.0%,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其所占比例在下降。德國在此類項目上金牌數有所下降,澳大利亞金牌數明顯增加,從第27屆的11枚增加到第29屆的15枚。
從表4的情況來看,中國在體能主導類項目上所獲金牌數穩中有升,從第27屆的6枚金牌到29屆的10枚金牌,金牌數量增長了100%。從金牌的項目分布情況來看,第27~29屆奧運會中國在舉重項目上獲得的金牌總數為18枚,占體能主導類項目所獲金牌總數的72%,另外田徑和游泳的金牌數分別為3枚和2枚,在體能主導類項目中屬于次優勢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在第28屆雅典奧運會上,我國首次奪得皮劃艇項目的金牌,具有突破性,說明我國在此類項目上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2.3金牌分布的性別特征從奧運會體能主導類項目金牌分布情況來看,具有明顯的性別特征。表5顯示,在金牌榜前幾名國家當中,只有中國女運動員比男運動員獲得的金牌數多,俄羅斯男、女運動員所獲金牌數沒有明顯差別,其他國家男運動員所獲金牌數均多于女運動員;從各大洲情況來看,亞洲、非洲男女實力相當,歐洲、美洲、大洋洲都有男強女弱的傾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第29屆奧運會上,中國男女運動員獲金牌比例與前幾屆相比已大幅度縮小。
2.4金牌分布的地域特征
從表6的統計可以看出,體能主導類項目幾乎是歐洲和美洲的天下,其中歐洲占此類項目總金牌數的55.2%,在田徑,游泳,自行車,賽艇,皮劃艇,帆船等項目上處于壟斷地位;美洲占此類項目總金牌數的23.5%,在田徑,游泳項目上跟歐洲不相上下,優勢也比較明顯;而大洋洲在游泳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在舉重方面亞洲優勢較明顯,但在其他項目上則處于下風。對非洲來說,田徑項目屬于優勢項目,而其他項目則較弱;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局面,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地域的差別,因為地域的不同而造成了經濟,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經濟方面的差異更為明顯,使得有些項目根本無法開展,因此體育事業開展的相對滯后。
3 結論與建議
1)從體能主導類項目金牌的分布情況看,各大洲的競技實力差距很大,其中以歐洲的實力最強,其次是美洲和亞洲,非洲最差。這種格局還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但從發展趨勢來看,非洲的體育事業一定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
2)從體能主導類項目金牌的性別特征來看,世界總的格局是男強女弱,中國在28屆奧運會之前則一直保持著男弱女強的局面,從29屆奧運會開始,中國男女運動員獲金牌比例雖有縮短,但仍不樂觀。因此,應加強我國男子體能主導類項目的發展力度。
3)從體能主導類項目金牌分布的地域特征來看,體能主導類項目一直是中國的弱項,但是最近幾年成績是呈上升趨勢的,尤其我國運動員劉翔和孟關良在雅典奧運會上的出色表現,更增加了我國在奧運會上在體能主導類項目爭取更
好成績的希望。
4)體能主導類項目在奧運會中金牌所占比例高達52%,故要特別引起重視。目前在體能主導類項目中,只有舉重項目是我國的優勢項目,而在占據金牌總數1/3的田徑、游泳項目上,中國仍然處于絕對劣勢,只在極個別項目有競爭實力,總體上來說還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在備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過程中,應該大幅度增加對這兩個大項的投入,增加訓練經費、引進高水平教練員、加大科研力度,逐步提高我國田徑和游泳這兩個項目的整體水平,使我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強國。
5)我國的皮劃艇、帆船、帆板等項目,在第28屆、29兩屆奧運會上均取得了突破,說明我國運動員在水上項目上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只要不斷提高訓練水平,加大經費保障,在這些項目上我們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基礎上突出拔尖項,各運動員之間必須良好互補;這樣就會在保證整體水平的前提下,實現金牌的最大化。若運動員都發展全能就會耗費較大的精力,其效果肯定較差。第二種情況是:團體中立,注重單項。團體若放在中立的位置,要想保住團體的整體實力就會存在較大問題,同時還會影響單項的發展。第三種情況是:放棄團體,力爭單項。訓練單項型運動員,爭取奪得較多的單項金牌。當隊員的身體條件或其他因素受限時,可以考慮此方法。面對三種情況,中國隊究竟選擇那種形式,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3.2.3新賽制下對手的情況對中國隊的影響第41屆世界體操錦標賽2009年10月在英國倫敦落下帷幕。在這場比賽中,中國男子體操隊獲得了7個項目4金2銀的好成績,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男隊在單項上具有很強的實力。那么中國隊與其他國家的整體實力相比又表現如何呢?下面做一下對比分析:在這次比賽中,日本隊的內村航平、田中分別獲得全能第1和第7的成績,且內存航平還獲得自由體操第4,單杠第6的成績。內村航平在08奧運會時也是日本的主力隊員,參加團體決賽4項次的比賽,成績突出,是日本隊決賽階段參賽最多的隊員之一。而田中作為一名新隊員也獲得了全能第7、雙杠第3的好成績,為日本隊團體決賽注入了新的活力。俄羅斯隊在北京奧運會團體決賽中獲得第6的成績,在這次的比賽中有2名選手分獲全能第2和第5名,其團體實力也不容忽視;作為東道主的英國隊在這次比賽中也取得了較大進步,有2名選手分別獲得全能第4和第6名;美國隊也有全能選手獲得第3名;另外羅馬尼亞兼項運動員較多。而中國隊在全能上面沒有選手參加,也就放棄了全能金牌的爭奪,從而顯出中國全能選手的匱乏;另外中國隊單項進入前8名的運動員中除了鄒凱有兼項外,其他全部是單項運動員。這也說明中國多項型的運動員缺乏。面對這種情況,中國隊的整體實力就很難和這些國家抗衡,除非在項目上進行完全優勢互補,在短期內要培養全能型選手難度依然較大。黃玉斌表示,“中國體操隊必須居安思危,盡快想出辦法來,而且只有一個辦法遠遠不夠,必須要想出很多辦法來”。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1)新賽制的變化使男子競技體操產生了新的革命。參加團體決賽的隊員將承擔更多項次的比賽;5-3-3賽制中隊員每項可能組合較6-3-3減少一半;為確保團體決賽,資格賽5人名單的確定有了新要求;就某一個隊而言,單項和團體同時沖擊金牌的可能性減??;金牌的歸屬將呈多國性分布;培養“多項+拔尖”的運動員成為體操強國最佳選擇。
2)新賽制使目前的中國隊面臨兩難境地。中國隊3名老隊員的退役迫使體操隊要盡快完成新老交替,在這種情況下又逢團體決賽中使用5-3-3賽制,使中國隊某一項目的可選擇性組合減少了一半,從而使中國隊陷入兩難境地。
3)新賽制的實施,使中國隊既想獲得團體冠軍又想獲得多項單項冠軍的可能性減??;新賽制下部分國家對中國隊奪取團體冠軍形成很大威脅。
關鍵詞:高職;運動會;改革
運動會是培養學生的成就感、責任感和團隊意識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對學生進行精神文明教育最生動形象的課堂。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是從原來的中專升格而來,學校運動會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傳統的運作方式,一般都是單一的、競技性的秋季田徑運動會。而傳統田徑運動會都片面地強調體育的競技性而漠視群眾性,剝奪了大多數學生參與的權利,扼殺了學生參與體育比賽的興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廣大學生體育參與意識的形成和體育素質的提高,不符合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方針,也失去了高校體育教育的宗旨。所以高職院校運動會應貫徹“健康第一,重在參與”“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教育思想,以育人為最高目標,面向全校師生員工,這才符合運動會未來的發展方向。
1 當前高職院校校運會開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學校運動會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推動學校群眾性體育活動的蓬勃開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讓學生體會到參與體育活動的樂趣和體驗體育成功的喜悅。
1.1 領導重視
現在的高職院校,正在起步建設階段,每所學校都各自在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所以大部分校領導的重心都放在學校的辦學模式和專業設置上,一般的基礎課都不太重視,以致對校運會也是一個每年一次不可缺少的形式而已,在開幕式和閉幕式中,一般學校也都只是延續一貫以來的流程,入場式各院系運動員一律正步走通過主席臺,比較單調死板,壓抑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個性。同時開幕式中其他節目也較少,氣氛不夠熱鬧,無法體現出一年一度的學校體育盛會的感覺。
1.2 時間和項目設置
高職院校的校運動會一般都是傳統的為期2-3天的單一、競技性的田徑運動會,項目為單一的田徑項目,由每個分院、系部選派運動員參加比賽,由于田徑項目有限,而且像一些技術難度較高、或者場地要求較高的項目,比如跨欄、撐桿跳、障礙賽等無法開展,導致整個運動會參與學生的人數較少,氣氛不夠熱鬧,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后,高職院校都已經采用選項課的模式。學生憑興趣選擇,運動項目的選擇面也較大,一般都有十幾個項目。在教學中,經過調查:喜歡球類運動的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82.4%,武術、健美操占87.6%,田徑項目,學生喜歡的只占18.6%,其中1500米是學生最不喜歡的項目,占84.7%,其次是800米占76.4%,跳高占54.8%。運動會只設置田徑項目,顯然是無法提起大部分學生的興趣的。健身性、趣味性項目少、項目的設置缺乏學校特色、缺乏對學校體育工作有推動的體育項目,不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學生平時參與鍛煉的積極主動性也不高,嚴重影響終身體育意識的灌輸。由此可見,學校體育運動會的改革,是至關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學生出現出現“從小無參與機會,長大無參與意識,成年無參與能力”的狀況,因而大多數的學校運動會成為有體育特長學生的專利,賽場上的運動員總是那些老面孔,大多數學生成為旁觀者。
1.3 參賽及組織人員
傳統的校運會運動員都是學生,服務工作包括裁判員全部由教職工擔任,而大部分不參賽的學生少數會來觀看比賽,很多人都根本不來操場,跟運動會毫無關系?!盁o奈組織去觀看,勝敗與我有何干!”從這當中感覺到學校運動會的舉辦失去了其應有的功能,學校運動會的開展不能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及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作為一年一度的體育盛會,應該是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增進相互之間感情的好時機,但現在顯然是越來越背離了這一目標。
1.4 評獎、獲獎
現行的學校體育運動會基本上以“更高、更快、更強”為目標,重結果,不重過程、重學生取得好成績,不重學生平時的鍛煉過程及在運動會中的參與過程,評價方式單一,只取幾個名次,獲獎項過少,當然光榮和榮譽也就只屬于極少數人,絕大多數的參與者與獎勵無緣。正因為如此,導致了大多數學生對學校體育運動會沒有興趣,連我們體育老師也感到,學校運動會已在漸漸遠離了它增強人民體質的初衷,更難以達到全體同學共同參與、共同提高、共享體育帶來快樂的目的。
2 對高職院校運動會改革的設想和建議
新形勢下,遵循國家教育方針和教育規律,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構建健康、大眾、生活、娛樂、時尚的綜合體育運動會成為新時期高職院校運動會改革的必然趨勢。
2.1 更換校運會名稱
學校運動會名稱應由原來的“田徑運動會”改為“學校xx屆綜合運動會”,集娛樂性、趣味性、運動性為一體。
2.2 加強領導重視程度
加強領導對校運會這一全校性體育活動的重視程度,增加經費投入,布置場地,增添氣氛,同時把運動會開閉幕式作為展示學生精神風貌的大舞臺,使文化教育與體育結合。入場式對各代表隊學生不作統一要求,提倡通過主席臺時進行3-5分鐘的個性表演,以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營造團結向上生動活潑的良好氛圍。同學們在運動會前積極創編,認真準備,排練了各種形式新穎,能反映分院特色的表演項目,如:配樂健美操?,F代舞、武術演練、隊形變換、疊羅漢等等,使運動會入場式氣氛熱烈,精彩紛呈。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創造力和組織能力,增強了學生合作意識和班集體的凝聚力。
摘 要 通過文獻歸類及調查研究,分析目前高校運動會的現狀,提出地方高校運動會的改革及發展方向。
關鍵詞 地方院校 運動會 發展
近年來隨著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學校運動會越來越不適應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新要求。學校運動會的改革怎樣與新課改相結合,構建以師生為主體,以體育活動為手段,以育人為目的,既符合學生自我完善和身心發展的需要,也符合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和未來體育發展的需要,具有地方院校地區特色的運動會體系和制度,是目前地方高校運動會改革的關鍵。
一、目前省內外高校運動會的改革現狀
通過對2003年到2008年“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收錄的關于高校運動會改革的科研論文歸類研究,及對部分高校運動會的現狀調查分析,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一)目前高校運會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行的學校運動會的項目設置是田徑項目為主,競技性強,對參與者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要求較高,只有少數學生具有參加比賽的能力,多數學生在參加比賽過程中處于應付狀態。學校運動會個人項目多,集體項目少,比賽內容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缺少集體性、趣味性,表演觀賞性項目,學生參與積極性不大。
運動會的項目設置對開展學校群體工作缺乏推動作用,比賽內容與體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脫節、與平時的教學內容脫節,與教育部新頒發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內涵相悖。
(二)校運會的發展方向、模式及構想
淡化競技型的比賽模式,構建融大眾性,競爭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于一體的學校運動會新模式。學校運動會與學校的日常體育活動相結合。運動會期間,除了開展以田徑等為主的競賽項目外,學校要開展小型競賽作為補充,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文化活動,讓運動會期間成為學校的體育節日。
客觀來說,近年來部分高校對校運動會的改革確實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對促進高校運動會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以傳統田徑為主,照搬大型比賽的編排模式的運動會確實有悖于現行體育教育工作宗旨。但目前的改革研究狀況是對現狀及存在問題的研究多,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少,校運會中對新增的一些趣味性、集體性的項目各校缺乏統一,目標也不明確,改革也缺乏嚴謹性、科學性;再者改革研究范圍僅限于大城市,尤其是多集中對省會城市的幾所重點大學,而地方院校在管理,運行機制等各方面與重點大學有所不同,改革因根據實際形成統一的思想、目標和模式。
二、地方院校運動會的發展方向與模式
學校運動會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展示學校體育教學成果和學校精神風貌的窗口,必須體現黨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思想,體現體育教育功能,運動會的設置應根據地方的特點及教學內容安排,做好大眾性與競技性的統一。
(一)競技項目依然是地方高校運動會的主體
西方體育運動哲學是追求人的一切可能性,競爭是體育運動的固有屬性,是競技體育的本質特征,通過競技運動,可以促進人們團結合作、鼓勵人們力爭上游。高校專門性競技體育項目可為兩類。第一是田徑運動。田徑是體育運動的基礎,是人民群眾的一種體育生活方式,田徑運動通過多種形式的走、跑、跳、投等身體鍛煉,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協調、靈敏等身體素質,提高奔跑、跳躍、投擲等基礎運動能力,田徑運動健身在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在增進人的思想與情感交流,融洽人際關系,加強人的溝通與了解方面都具有明顯的作用。因此,田徑仍然是高校運動會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男女老少皆適宜參加。但是,高校運動會設置田徑項目時不能一視同仁,而應區別對待。老年教師員工以小運動負荷項目為主,且盡量少設運動項目;中年教師員工以中等運動負荷項目為主,可參加大部分項目的比賽;而青年教師員工和學生則參加全部項目的比賽。第二是球類運動。球類運動主要以對抗性較強的三大球項目為主,通過比賽使運動員將知識、技術、技能、意志、心理和智力等融為一體,促使人們團結合作,頑強拼搏,開發創造,去爭取勝利。球類項目不需完全按照比賽章程和規則進行,競賽規則可適當變化,包括場地變小、時間縮短、局數和分制減少等,以增強比賽的激烈性、觀賞性和比賽結果的偶然性。球類項目可設置三人制籃球賽(10min)、五人制足球賽(上、下半場各10min)和混合排球賽(男、女各3人,一局21分制)等內容,而且在運動會期間應安排決賽,小組賽因根據大會的安排由各單位組織。
(二)大眾性的項目應安排在開幕式及平時的測驗中
“重要的是參與而不是取勝”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精髓,是體育運動的指導思想,是學校體育教育目的和意義的集中體現。適合大眾參與性的運動會體育項目主要有廣播體操、團體操、韻律操、健美操、藝術體操、體育舞蹈、交誼舞、武術(太極拳)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等內容。但運動會是學校體育活動的最高形式,其組織與投入不可能在運動會期間滿足每個人的需要,只能集中展現最精彩的部分。運動會的大眾項目可安排兩個項目。第一是開幕式的團體操表演。團體操表演在大型運動會開幕式中有著舉足輕重和不可代替的作用。一個成功的團體操開幕式不僅可以渲染氣氛,振奮人心,更重要的是可展示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育、藝術、科技水平等各方面實力,弘揚民族文化和體育精神,而且參與人數廣,各高校舉辦運動會時對此也都十分重視。許多高校將其視為宣傳展示對外交流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運動會開幕式團體操表演內涵團體操要以體育項目的內容和動作為主,經過一定的創意構思,使表演能夠反映某一方面的主題思想,表現某些情節,高校運動會設置的項目必須大眾化,充分考慮到各年齡段人群的特點。團體操或者大型文體表演以體操、藝術體操、健美操、技巧等大眾體育項目再加上各種文藝表演為內容,體現地方特色文化,經過精心創意,結合校園文化,使表演的主題思想、內容形式更加統一。高校運動會開幕式團體操表演要以體育技能表演為主,以大學生的自發性、自立性結合為基礎,本著自覺自愿參加的原則,讓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表演項目、內容,這樣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鍛煉身體效率,而且由于成員之間都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利益,他們在共同練習的同時,還能增進友誼,形成團結互助的親密運動會開幕式團體操表演功能。其二,高校舉辦運動會,不僅是為了展示師生員工的體育能力和競技水平,促使師生員工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而且也是為了檢驗體育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通過比賽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把體育教學和運動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學為需,學有所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增加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和效果,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促進體育教學目的和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高校運動會項目的設置可結合國家要求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的項目內容,具體包括50m、1000m、立定跳遠、實心球擲遠、男子引體向上、女子仰臥起坐和一個重點體育教學項目如游泳、溜冰、武術項目等。這些項目要求每個班級、年級和院系保證有一定的人數參加,既設立單項獎,又設立團體獎,在運動會期間完成,作為運動會常規大眾項目。
三、結束語
高校運動會作為高校的一項大型活動,是學校開展體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地方高校運動會的改革要把握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方向,從實際出發,處理好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的統一,運動會項目于日常教學內容的統一,體育文化與學校文化的統一,把運動會作為推動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田雨普.新世紀我國體育的功能與作用[J].體育學刊.2004.
摘 要 高校田徑運動會作為學校體育競賽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的一種形式和學校體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運動技術水平提高、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和選拔優秀體育人才等方面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而學校田徑運動會在發揮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方面發揮的效能并不明顯,檢驗一屆運動會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便是學生的參與程度,學校體育競賽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最大限度的吸引和組織不同條件的學生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式,因此,有必要對學生田徑運動會的參與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探討其制約因素,提出一些對策。
關鍵詞 田徑 參與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本課題以徐州師范大學2011、2012、2013級普通院系(非體院)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目的,通過檢索中國知網和查閱圖書館書籍等相關資料,綜合分析其有關田徑運動會的問題和建議,并對所研究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
2.問卷調查法
根據課題所要調查研究的內容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設計問卷,對2011、2012、2013級的普通院系的學生進行發放的形式。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5份,回收率95%,有效問卷276份,有效率為92%。
二、結果
(一)田徑運動會比賽項目
表1 徐州師范大學第46、47屆田徑運動會學生比賽項目設置表
在運動會項目設置上,學生依舊是以一些競技運動項目(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5000米、跳高、跳遠、三級跳遠、鉛球、鐵餅、標槍)為主,如技術難度較高、危險性較大的標槍、鐵餅項目投擲偏差過大,傷人的現象時有發生;運動強度、運動量過大的項目3000米、5000米,由于與學生的運動水平差距太大,成為大部分學生不敢問津的項目。
三、分析與討論
通過訪談,徐師大的體育公共課程一般都是球類(籃球、排球)、太極、體育舞蹈、素質測試等教學內容,基本沒有涉及到田徑比賽的所有項目,造成學生對田徑競技比賽項目的技術動作、技術要求、技術規則都不了解。田徑運動會與體育教學課程不夠,學生對田徑運動會的很多項目不了解,不敢或不愿報名參加,這也是學生報名較少的原因之一。
徐師大的田徑運動會的舉辦形式是一年一次的秋季運動會,運動會次數舉辦過少,起不到運動會積極號召的作用;最后,學校對運動會的獎勵激勵制度也是大有欠缺的,主要以個人單項獎為主,缺乏集體獎項。
四、結論與對策
(一)結論
1.大多數的學生偏向于在田徑運動會中增加一些趣味性、集體性的項目,男生偏愛于一些籃球、足球等球類游戲,女生則偏愛于一些娛樂性較強的集體舞、跳繩之類的游戲。
2.平時缺乏鍛煉、校園文化環境缺乏、田徑運動會的宣傳力度不夠等是阻礙學生參加運動會比賽的主要原因。
(二)對策
1.與體育課教學內容、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鼓勵學生平時多鍛煉,激發其運動興趣
體育課教學內容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內容大都是學生所熟悉的、經常接觸的體育運動項目,把它與田徑運動會的項目內容緊密聯系起來,能夠大大促進學生的參與熱情,起到了公平參與的作用。
2.加大校園體育文化、運動會的宣傳力度,改變觀念,轉變傳統運動會的理念,促進田徑運動會的普遍參
在校園普及田徑運動知識,傳播田徑文化,平時校園里的板報、廣播等應宣傳必要的體育文化、衛生保健知識,在運動會舉辦的前后開設體育知識競賽、辯論賽、體育展覽賽等內容,這對學生參與校田徑運動會、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3.多關注高年級學生的體育活動,文理科學生進行體育互動,提高其對運動會的參與熱情
我們有必要加強對高年級學生的體育思想傳播,強化其體育參與的意識和終身體育的習慣,多關注高年級學生的體育心理活動。對我校的普通院系文理科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文科的學生對田徑運動會的期待性明顯高于理科學生,因此對文理科學生平時進行體育活動,多開展一些全體性的體育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4.轉變思想,樹立新的體育理念
我們必須樹立起一種新的觀念,把學校田徑運動會真正變成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都能享受樂趣的運動會,徹底改變“少數人干,多數人看”的校運會,校運會必須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衛軍.以體育節取代普通高校傳統田徑運動會的改革構想[J].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32(1).
[2] 代加雷.學校田徑運動會的現狀和改革的探索.荊楚理工學院[J].科技信息.2010.
[3] 周新民.略論普通高校田徑運動會的現狀和改革的構想[J].中原工學院體育教學部科技咨詢導報 2006(26).
[4] 紀海鷹,趙強,吳璇.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田徑運動會的現狀與改革的措施[J].四川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西南大學體育學院.2008(35).
[5] 南存鶴.如何正確認識我國高校田徑運動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4(4).
[6] 孫增春,梁浩.田徑運動會比賽項目改革與實踐[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9.11月(6).
[7] 杜芳.新形勢下學校田徑運動會初探[J].西昌學院.2010.
[8] 唐芳武.高校田徑運動會的新趨向[J].華南師范大學南海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