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240-01
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的隊伍日漸壯大。其思想的波動性、多變性、不成熟性和不穩定性以及獨生子女比例的增高,使其行為表現依賴、人格特征更加自我。諸多因素導致生活、學習和人際環境等不適應。存在心理沖突、自我接納、情緒和擇業等問題[1]。本文采用《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測量大學生的適應情況,運用團體心理輔導[2]方法調適適應不良行為。
1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在某省4所高校發放問卷1300份,回收問卷1267份,有效問卷1193份。從中篩選被試30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19人。將其隨機分為三組,每組10人。
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篩選被試。然后應用團體輔導方法進行實驗研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2 研究工具
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CSAS),共60道題,采用5級評分制,其內容涵蓋校園適應、情緒適應、滿意度、人際適應、學習適應、擇業適應、自我適應7個維度;團體心理輔導。
3 研究步驟
采用《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對篩選出來的30名團體成員進行適應水平的前測。將團體成員隨機分為3組,分別進行10人小組的團體心理輔導。
在7次活動后,使用《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對團體成員的適應水平再次進行測驗。
4 結果
4.1 團體心理輔導前后整體適應水平的比較(表1)
前后測總分相關系數為0.508,呈顯著正相關。
4.2 團體心理輔導前后各維度的適應水平比較(表2)
經檢驗,團體心理輔導后,大學生校園適應水平顯著提高,滿意度顯著提升。但在情緒適應、學習適應、擇業適應、人際適應和自我適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
5 討論
(1)本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對提高大學生校園適應、滿意度有明顯干預效果,是治療大學生校園適應問題、調適大學生活滿意度的有效治療手段,在高校心理健康輔導中可以深入應用。
(2)人際適應方面:有研究表明,團體心理咨詢可有效改善大學生人際適應水平,提高大學生人際適應能力[3]。但在本研究中,團體各成員人際適應情況變化不顯著,可能與90后一代大學生的人格特質相關。同時,性別方面對大學生的影響也具有一定的效用。
(3)擇業與自我適應問題:擇業問題,一直是困擾眾多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大學生的重大現實問題之一。而自我適應,是個體成長與發展過程中所要一直面對的,具有持續性;因每一時期所面對的自我適應問題特征不同,又有特殊性和復雜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與現實問題、發展問題關系緊密的適應問題方面,團體心理治療的干預效果不盡人意。現實焦慮難以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得到有策略性的、有針對性的解決,應考慮在團體輔導結束后繼續進行有針對性的個體咨詢與治療,幫助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進行系統劃分,制定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規劃行動步驟,從而徹底解決大學生的適應問題。
(4)研究驗證了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科學性,CCSAS《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可作為高校團體心理輔導治療大學生適應不良的有效工具,使測量大學生適應情況的評分更系統、科學。
6 結論
(1)經團體心理輔導后,團體成員的整體適應水平顯著提升,證明團體心理輔導是治療大學生適應問題的有效治療手段,對大學生的適應水平有顯著干預效果。
(2)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的校園適應以及滿意度方面,具有顯著的干預效果。
(3)團體心理輔導可有效干預大學男生的校園適應,使其適應水平有顯著提升;對大學女生不僅在校園適應水平方面有顯著干預效果,同時,對其在滿意度適應方面也有顯著干預效果,這一點與大學男生有所差異。
(4)研究驗證了《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計分的科學性、維度劃分的科學性,為其在大學生適應不良問題的測量方面提供了實驗依據。可為團體心理輔導治療大學生適應不良問題在高校的進一步發展與應用提供可借鑒性理論依據與實驗方案。
參考文獻
[1] 方曉義,沃建中.《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2):95-101.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 團體心理輔導 醫學院校大學生
[作者簡介]孫璐(1979- ),女,河北清苑人,成都醫學院心理學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心理學。(四川 成都 610500)
[課題項目]本文系四川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2011年度面上項目“應用心理學專業《團體心理輔導》實踐性教學探索”的最終成果之一。(項目編號:CSXL-112015)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6-0097-02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于大學生的選擇越來越嚴格,特別是醫學院校畢業生,其就業難度遠遠大于其他高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醫療市場本身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性矛盾,醫療單位對于醫學院校畢業生從“學歷”以及“能力”上都有較高要求;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醫學院校學生就業思想不成熟,欠缺“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能力,對于就業感到茫然,片面地認為就業是畢業以后的事情,學習階段不用考慮。誠然,醫學院校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首先取決于自身是否具有過硬的綜合素質,但是,是否具有成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開展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讓醫學院校大學生從低年級就開始認識自我、專業和職業,學習制訂和執行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對于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與綜合素質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
對于高等院校就業指導部門來講,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是指高等院校就業指導部門將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設計指導作為基本工作內容,對其進行全面的就業指導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對大學生性格、興趣、愛好、能力進行測試;幫助并指導大學生選擇專業及選修課程;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加以認識;幫助并指導大學生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發展戰略;指導大學生參加和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實踐活動,讓他們通過實踐獲取對將來從事的職業的認識及經驗;在大學生畢業前夕,為他們搜集并提供相關專業的就業信息,幫助他們掌握就業的方法和技巧。
對于大學生來講,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是指個人結合自身情況及眼前的制約因素,為實現一生的職業理想目標而確定行動的方向、時間和方案,并進行相關努力的過程。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的作用
1.促進大學生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本次團體心理輔導主要強調“認知”和“體驗”并用,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果單純以授課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利于他們理解理論知識,增加體驗的深度和強度。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地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探索與職業定位,并將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轉化為外在的行為力量。
2.促進大學生將信息轉化為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在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心理輔導教師與大學生之間、大學生與大學生之間可以不斷地將關于“自我”“職業”“專業”的知識、信息進行交流和整合,從而在信息交流的基礎上獲得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促進自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探索,掌握職業決策技能。
3.促進大學生全面認識自我。盡管大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但他們對于自我的認識還相當模糊,尤其對于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職業興趣及職業價值觀都缺乏清楚的認識,這樣就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造成障礙。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明顯提高大學生自我探索的意識,激發大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興趣,從深層次上加深對自我的認識,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
4.促進大學生實現職業理想。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心理輔導,可以促進大學生進行職業探索,認識并確定自己的職業理想,同時還能幫助大學生找出自己的職業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目標,然后在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指導下,不斷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監督機制,促進自己職業理想的實現。
三、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的實例分析
1.對象。為探索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效果展開了對比研究:通過海報招募和課堂宣講的方式,選擇某醫學院2012級不同專業70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28名,女生42名,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每10名學生編為一個小組,各小組成員在年齡、性別、系別、班級、入校以來學習課程內容、是否接受過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等多個方面的情況大致相當。甄選時,被試填寫一份《職業報名表》,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個別訪談,甄選標準為自評在“專業學習”和“職業選擇”上存在困惑且具有較強參與動機者。
2.工具。為評價團體輔導效果,對組員進行關于“職業決策困難”的前、后測。測量工具為原版由Gati,Krausz和Osipow編制,中文版由沈雪萍修訂的“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問卷”。該問卷共計35個條目,將職業決策困難分為3大類10小種,分別為“缺乏準備”“缺乏信息”和“不一致的信息”。其中“缺乏準備”包括“缺乏動機”“猶豫不決”“不合理的信念”;“缺乏信息”包括“缺乏決策過程的知識”“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職業的信息”“缺乏獲得信息方式的信息”;“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息”“內部沖突”“外部沖突”。在量表中還加入一項關于職業決策困難“主觀感受程度”的評分條目。該問卷所有題目按Likert 9點計分,得分越高,說明被試的職業決策困難水平越高。另外,還采用自編“團體滿意度評價表”評估團體輔導的主觀效果,量表共計7個條目,采用5點計分(從1“不滿意”到5“非常滿意”),分數越高說明對團體活動越滿意。
3.干預方法。通過對參與大學生的甄選和前測發現,相當多的大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相當模糊,甚至對于如何了解自己的專業學習和生活安排也存在很多困惑,對于未來就業更存在不小的緊張與焦慮。雖然不少同學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很少有人真正采取行動對將來進行切實的職業生涯規劃。這說明,雖然大學生們都有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在需求,但是由于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缺乏透徹的認識,在沒有外界專業幫助的情況下,很難將職業生涯規劃落實到行動上。對前測結果分析還發現,雖然有一部分學生已打算報考研究生,但對于“為什么要考研究生”“考什么專業的研究生”等問題仍沒有非常確切的答案。
在掌握了低年級大學生在職業決策方面存在的困難后,筆者針對這些問題,并參考Lock所著的《把握你的職業發展方向》中介紹的步驟和練習,制訂有針對性的輔導方案,并對該小組成員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輔導方案主要包括認識“職業理想”“職業價值觀”“自我的氣質、職業興趣和能力”“家庭環境”及“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總結和評估”等內容。在3個月的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共進行了12次活動,其中“團隊建設”進行了1次活動,“認識職業理想”和“認識職業價值觀”各進行了1次活動,“認識自我的氣質、職業興趣和能力”進行了3次活動,“認識家庭環境”進行了3次活動,“制訂職業生涯規劃方案”進行了2次活動,“總結和評估”進行了1次活動。團體輔導活動結束后,再次使用“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問卷”對所有學生進行后測。
4.結果。活動完成后,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問卷”前后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發現,在“總量表”中的前測值顯著大于后測值;另外,在該量表“缺乏準備”“缺乏信息”及“主觀評價”三大分維度上前后測成績也有顯著性差異。更具體地說,在“缺乏準備”維度上,兩個小維度“猶豫不決”與“不合理信念”前后測差異顯著;在“缺乏信息”維度上,“缺乏決策過程的知識”“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職業的信息”“缺乏獲得信息方式的信息”等小維度上前后測差異也顯著。但是,在“不一致的信息”維度及三個小維度“不可靠的信息”“內部沖突”“外部沖突”上前后測差異不顯著。據此說明,醫學院低年級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對于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中的某些維度來講是有一定效果的。
團體結束后,采用自編《成員滿意度評估量表》對成員的主觀感受及對團體輔導效果的評價進行測量。結果發現,對于本次團體心理輔導,參與的大學生們均表示非常滿意,一些的學生認為,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加深了自己對影響職業決策因素的認識,能夠從自我發展的方向看待職業生涯規劃,學會了怎樣搜集職業信息,從哪里搜集職業信息等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有一些學生已經開始執行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以便將來能夠更快地適應社會和就業。
整個活動結束后,要求成員們寫一份《職業生涯規劃報告》,對未來的學習和職業進行規劃。如某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結合自身及專業特點把職業目標定位在“護理管理”上,并基于此制定了具體、可衡量、可達到、現實的規劃方案(如下表所示)。
總之,針對醫學院低年級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其本質就是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和團體輔導實踐相結合,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使其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及方法,提升他們職業生涯規劃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有效促進他們的自我成長,最大化地實現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杜曉霞,田梓蓉,韓杰.護士自我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8(2).
[2]哈力群,周宏巖.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提高學生職業發展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6(17).
[3]林曉萍,王有智,李小雁. 班級生涯心理輔導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1).
一、研究背景
社會總就業形勢緊張是我國目前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遷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大學生能在畢業的時候找到工作,更希望每個畢業的大學生都具備自主擇業的能力與分析社會職業的能力。也就是說,要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水平,提高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是一種較好的途徑。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是指決策者對自身成功完成職業決策任務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評估或信心程度。它主要包括五個部分:自我評價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職業興趣、與職業有關的需要和價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能力;收集職業信息的能力;將個人的屬性與工作特點進行匹配的能力,即選擇目標能力;做出職業決策后,對決策實施的職業規劃能力;解決或應付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或障礙的能力等。
國內有學者采用團體輔導的方式來研究提高個體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并得出結論:即團體心理輔導能夠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這些研究為今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團體輔導干預研究奠定了基礎,并且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干預研究其他方面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但是,在這些研究中,沒有專門針對外語類院校大學生開展的團體心理輔導,專業的特點使外語類院校的學生更多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使其在思想和行為上表現出與其他專業的學生不同的個性。他們更加注重個體,人本主義思想更為強烈,個性往往較為突出,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思想更為開放,思維更加活躍,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勇于探索,善于表現,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由于受西方的理性與邏輯思維方式的影響,他們更加務實,更為實際,勇于競爭。因此,針對外語類院校大學生開展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心理輔導具有特殊性。
本研究結合西安外國語大學作為外語類院校大學生的實際特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為目標,借鑒前人的研究,并根據Betz與Taylor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操作性定義、職業生涯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生涯發展理論、霍蘭德的職業理論、職業匹配理論,以及班杜拉的提高個體自我效能論述的四種途徑,設計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團體輔導,形成可操作的、具有推廣性的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方案,并豐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前后測的準實驗設計,探討團體輔導對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一)研究對象
以西安外國語大學的大一至大三學生為研究對象。團體輔導海報,在報名的大學生中隨機抽取20人組成實驗組,20人組成對照組。實驗組被試情況:男生10人,女生10人,大一年級學生12人,大二年級5人,大三年級3人,對照組與實驗組同質。實驗組接受前測、后測和三個月后的追蹤測驗,對照組接受前測、后測兩次測驗。研究者向未能參加的學生說明其他人更迫切需要團體輔導的協助,給每一位對照組成員分發小禮品,并把對照組同學定為下一學期的團輔對象。實驗組接受每周2次,每次2小時,共8次的實驗干預;對照組在實驗處理期間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
(二)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假設為:
假設1:實驗組被試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在干預前后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干預能夠提高被試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
假設2:對照組被試在同一時間內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未發生明顯變化。
假設3:干預能夠產生長期效果,干預結束三個月后,實驗組被試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和干預結束時的水平相比,未出現顯著性差異。
(三)研究方法
(四)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7.0進行數據統計。
(五)研究工具
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彭永新和龍立榮,2001)。共39個項目,五個維度: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問題解決。采用五點計分,從1到5分別表示從完全沒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分量表或全量表分數越高,表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越高。總量表和各維度的Craombach a系數分別為:0.9366、0.7452、0.7997、0.8098、0.7674、0.6774;總量表和各維度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656、0.580、0.525、0.511、0.601、0.599。
團體輔導單元活動反饋表。自編,全部為選擇題,共10道題。通過讓被試填寫團體輔導單元活動反饋表,了解成員在團體輔導活動中獲得的成長,和在團體輔導活動中的收獲,以及對團體輔導活動的評價,最終為團體輔導活動的領導者提供改進意見。
三、團體輔導方案的效果評估與分析
(一)團體輔導的效果評估
使用《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前測和后測以及追蹤測試,通過比較實驗組前后測、對照組前后測以及追蹤測試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總分及各維度分值差異,來考察團體輔導的效果。
1.實驗組前測和對照組前測差異評估
在團體輔導活動開始前,為了了解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是否有差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將量表測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經過統計分析表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活動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和各個維度上均無顯著性差異。
2.實驗組后測和對照組后測差異評估
為了了解團體輔導活動之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上的變化情況,對實驗組、對照組進行了后測,且為了驗證最終效果完全是由于團體輔導所引起,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本文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差值T檢驗的方法,考察后測中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上總分及各個維度評定結果的差異。經過統計分析表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之后的實驗組與不作任何處理的對照組實驗后測相比,除了問題解決維度之外,在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維度均有顯著性差異,且總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也有顯著性提高,差異顯著。
3.實驗組前測、后測差異評估
為了了解團體輔導對于實驗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的干預狀況,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法將實驗組前測、后測分數進行統計分析。經過統計分析表明:經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的實驗組前后測相比,總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顯著性提高,且差異顯著。在五個維度上,除了問題解決維度之外,在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維度上均有顯著性差異,并且在自我評價維度、收集信息維度、選擇目標維度差異非常顯著。經過統計分析表明,通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實驗組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4.對照組前測、后測差異評估
為了考察團體輔導前后未接受干預的對照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變化情況,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法對于對照組前測、后測分數進行統計分析。經過統計分析表明,對照組前測和后測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各個維度上均沒有顯著性差異。
5.實驗組后測和三個月后測試差異評估
為了了解團體輔導效果的持續性,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法,考察實驗組后測和三個月后實驗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上的結果差異。經過統計分析表明:實驗組成員后測與三個月后追蹤測驗結果沒有顯著性差異,保持了團體輔導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二)團體輔導的效果分析
通過《團體輔導單元活動反饋表》的反饋信息,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改善并提高了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成員在輔導過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獲與成長。表現在:由于西安外國語大學沒有組織實施過職業方面的團體輔導活動,而本次的團體輔導為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他們迫切的需求;成員們表示很喜歡參加團體,學習的知識內容很實用,學到了很多求職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于理解、思考職業方面的問題很有幫助,普遍認為自己對職業選擇的信心上有了很大提高。
四、分析與討論
團體輔導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沒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成員屬于同質性被試。
經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明顯提高。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之后的實驗組與不作任何處理的對照組實驗后測相比,除了問題解決維度之外,在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維度均有顯著性差異,且總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也有顯著性提高,差異顯著。
實驗組團體輔導前和團體輔導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明顯提高。經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的實驗組前后測相比,總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顯著性提高,且差異顯著。在五個維度上,除了問題解決維度之外,在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維度上均有顯著性差異,并且在自我評價維度、收集信息維度、選擇目標維度差異非常顯著。統計分析表明,通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實驗組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對照組在同一時間內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狀況沒有顯著差異,對照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未發生明顯變化。
為了考察團體輔導效果的持續效果,針對實驗組進行了追蹤研究。數據發現,實驗組三個月后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水平和團體輔導后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沒有差異,保持了團體輔導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通過結果發現,實驗組實驗前后測之間、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之間,在自我評價維度、收集信息維度、選擇目標維度、制定規劃維度上均有顯著性差異,且在總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上也具有顯著性差異,但是在問題解決維度上沒有差異。經過團體輔導活動領導者的反思和后期對實驗組成員的追訪,歸納原因有兩個:
第一,團體輔導成員中以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主。他們在團體輔導過程中以及結束后均表示參加此次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有著很大的收獲,并且在自信心方面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他們還沒有涉及到實際的擇業、就業等現實性問題,且實際的擇業、就業除了應聘者本人之外,還有很多影響因素,比如社會在那一年是否會在本專業提供就業機會、硬件條件(如基層工作經驗)是否過關等,使之產生顧慮,不能保證一定能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
第二,團體輔導活動中關于實戰演練部分,更多的是采用模擬現實中的面試場景,而并非完全真實的面試場景,與實際可能存在著一些出入。自己在模擬中面試過關,不一定代表著現實中也一樣可以過關,所以造成成員的不確定感。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五個維度中,問題解決維度是與現實結合相對結合更緊密的維度。
綜上所述,研究結果表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輔導對于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是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
五、建議
在本研究所獲得結論的基礎上,作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唐山職業技術學院一年級隨機抽取兩個班,分為實驗班和控制班,共 99人。
(二)研究工具
1. 李芙蓉編制的《大學生合作能力量表》。該問卷包括合作意識、合作技能兩個維度,共42個項目,內部一致性為0.94,分半信度為0.87。
2. 馬湘桃編制的《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該問卷包括溝通技能、溝通認知、溝通傾向三個維度,共56個項目,內部一致性為0.814,因子解釋總方差的59.285%。
3. 班級活動評價表。《班級活動評價表》用于班級輔導過程中對班級成員進行的過程性評估。它包括4個問題,意在了解班級輔導工作階段班級成員參與輔導活動的情況。
(三)施測過程
將兩個問卷裝訂成冊,主試均為受過培訓的心理教師,問卷調查采用集體測試;兩個班同時進行,使用統一的指導語,問卷當場收回。
(四)干預研究過程
1. 前測。在進行干預的前一周,兩個班的學生同時填寫問卷手冊,問卷當場收回。
2. 干預過程。實驗班每周周三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地點在教室,時間為90分鐘,一共進行為期六周的團體心理輔導干預;控制班不進行干預。
筆者根據人際溝通能力三元結構和團隊合作精神的理論基礎,本著培養團隊意識,加強學生對于團隊合作精神理解和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的目的,共設計了六次活動課,具體內容包括:
第一次課:“相逢是首歌”,目標是消除主試與班級同學的陌生感;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和愉快的班級氛圍。
第二次課:“我快樂我成長”,目標是學會管理情緒,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第三次課:“相親相愛一家人”,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人際互助,學習人際沖突的解決方式
第四次課:“微笑訓練營”,目標是培養學生言語表達、非言語表達和傾聽的技能,提高溝通能力。
第五次課:“打造高效團隊”,通過游戲,使學生明白高效團隊的特點:目標清晰、互相信任、有效溝通、優秀的領導者、內外支持等。
第六次課:“回顧和展望”,主持人對活動進行評價,自然結束活動;組員之間相互告別。
六次活動課做到內容圍繞主題,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各課的教學步驟、方法、使用的教具以及課件設計等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3. 后測。干預結束后兩個班同時填寫與前測相同的問卷手冊,并當場收回。
(五)數據處理
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11.5進行數據錄入與統計。
二、結果
(一)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干預前的差異
由于干預的效果是隨后兩次調查問卷均回收上來的數據來分析檢驗的,如果實驗班與控制班前測數據在考察的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那么,用以檢驗干預效果的數據就存在選擇性偏差(selectionbias)。因此,首先要考察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前測各變量上是否存在差異。
表1 實驗班和控制班前測的差異顯著性檢驗
測試班級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Sig
合作能力總分 實驗班 45 167.3 11.81 0.91 .47
控制班 54 152.2 14.05
溝通能力總分 實驗班 45 181.84 7.62 -.92 .360
控制班 54 187.47 5.59
表1的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上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此結果表明兩個班被試是同質的,可以對實驗班進行干預,考察干預的效果。
(二)干預效果的檢驗
為了進一步考察干預效果,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的方法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前后測數據的差值進行對比研究,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班和控制班前后測差值差異比較
后測-前測的差值 實驗班 控制班 T Sig.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合作能力
溝通能力 1.12
1.50 2.66
3.42 -.14
-.09 .50
.45 -2.35*
2.36* .022
.032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班在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后測-前測的差值均為正值,這表明經過團體心理輔導后,實驗班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均有所提升;而控制班在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后測-前測的差值均為負值,這表明自然狀態下控制班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有所降低。經過進一步的差異檢驗,實驗班和控制班前后測差值在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上有顯著差異,說明在干預后,實驗班被試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均有提高。
三、討論
干預研究進行前,對實驗班和控制班學生的前測分數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表明兩個班在合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分數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確保了被試的同質性。
干預研究進行后,實驗班和控制班后測-前測差值的差異檢驗結果表明兩個班在合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上均存在顯著差異,而且實驗班學生在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后測-前測的差值為正,以上結果表明,實驗班的團體心理輔導干預效果好于控制班自然成長的結果,即團體心理輔導的干預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這是因為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心理加以影響,最終達到健康人格和優秀品質的培養。例如,團體心理輔導中的《微笑訓練營》,活動目標是培養學生言語表達、非言語表達和傾聽的技能。分享環節中,很多同學的感受是“語言表達真重要”、“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微笑拉近彼此距離”等,這充分表明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增強學生表達自己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此次活動課結束后,使用《班級活動評價表》對此次活動進行評價,結果表明91.2%的學生認為此次活動讓他們更清楚的認識到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自然成長狀態下的學生缺少自我感悟的平臺,因此他們的合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分數在前測、后測時沒有顯著變化。
目前,大多數大學生都有一個弊病,那就是很不愿意主動與別人交流。同樣,人際交往也是阻礙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做好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是極為重要的,對于實現自身價值和構建和諧校園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團體心理輔導概述
1.團體心理輔導內涵。團體活動是20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團體輔導是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從而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并學會面對其在學習、職業和個人發展等方面的課題。同時,“學校心理輔導是本世紀教育改革運動中出現的新觀念,是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精神醫學、生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心理學研究表明,團體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心理輔導的實踐也證明,在幫助那些有著共同成長課題和有類似問題及困擾的人時,團體輔導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旨在幫助具有心理問題的與人計較能力差的同學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到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使其逐漸適應幫助他人,學會如何與人交流的過程。一般而言,團體心理輔導方式是由1―2名指導者主持,如果有需要,可以增設一名助理,幫助使用道具等工作。根據團體成員問題的相似性,組成治療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有的發展課題或心理障礙。在團體情境下進行心理輔導,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于情感交流,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重新建立理性的人際交往準則,培養自我認知能力,發掘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
2.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團體心理輔導就是指幫助學生在團體領導的帶領下,共同圍繞同一個相互關心的問題,通過一定的活動形式與人交際,彼此誘導,形成共同的共識與目標,進而促成目標成員之間的觀念、態度和行為。團體輔導主要的內容就是幫助學生解決淺層次的認知、情感、行為障礙,利用課余時間或者是選修課的時間,老師通過游戲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改善當前大學生的交往狀況。有效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自我認知,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形成堅毅不拔的自信品質。團體心理輔導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幫助具有不同背景、不同知識層次、不同性格的人進行一個較為理想的相互交流,減少與人交流時的羞怯感。另外,可以為每個參與者提供一個鍛煉自身能力的場所,為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主體給予一個良好的自我多角度的分析場景,在活動中,可以觀察別人的語言行為以及肢體行為,進而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可以使得參與者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點與不足,幫助自我建立一個全新的自我,刷新自己待人接物的處事態度與為人習慣。這些特點都相當符合大學生的成長個性,適合大學生在團體中找到自我,然后進行自我領悟、自我成長,在團體活動中重建一個理性的認知,團體心理輔導課幫助大學生樂觀向上,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的成長,糾正心理上的一些頑疾,提高大學生與人交際的技巧與改善心理狀況。
3.改善大學生的情感體驗。進入大學之后,沒有了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的緊迫感,管理上也相對自由,導致一些自知力較差的學生整日游戲,無所事事。長此以往下去,造成大學生非常怕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一味地沉溺在游戲中,無法自拔。所以急需要參加一些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幫助具有人際交往弊病的大學生改善其情感體驗,解決諸如焦慮、恐懼、孤獨、情緒自控能力差、不善表達感情等問題。團體輔導主要教育的是一些具有共同特征能力與需求相同的人,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找到共同的生活特點與一些行為習慣上的相似點,進而感受到被別人認同的體驗,使其感受到希望與改善自我交往能力的力量。在實際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大學生更加能感受到團體的凝聚力,促進成員之間共同協作完成某一件事,減少對別人的抵觸感與心理防衛。通過彼此的互相幫助與理解,使得每一個成員之間感受到踏實與溫暖,讓其得到一種歸屬感。具有心理問的大學生一般都有的心理行為就是對于這種團體心理輔導都是抱著一種改善自己交往能力的態度加入活動,加上可以被他人輕易地接受、關心,進一步加強了自身的信心,在團里活動中獲得前進的力量,收獲情感支持力。
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O計需要遵守的原則
1.理論構建是先決條件。一個成功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設計少不了各個環節的構成,但是首要的是理論的構件,其次就是要準備好此次團體輔導的方案,當然方案是針對所要達到的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比如新同學新同事第一次見面,就要選擇適合大家互相熟悉減少大家陌生感的破冰類活動。如果人數眾多的情況下則需要有助理協助完成此次輔導。團體輔導中需要用的道具必須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之前準備好,在團輔完成后要清點和整理好,方便以后需要時使用。另外,團體心理輔導的指導者需要有較高的指導技巧與理論建構知識,理論的構建就是要為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手段以及活動內容。活動內容與方案的確立要從參與者的一些心理問題入手,將其轉化為可進行的干預活動,不管是以何種方式進行的心理輔導,領導者始終要認識到對于大學生交往能力的輔導實質上是對個人人格的輔導。有關科學研究表明,一些在行為特征表現出熱情、出色、經常能夠觀察別人習慣、欣賞他人的人,非常懂得如何與別人進行合作與分析,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是非常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生存技能。這些人往往能夠為他人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讓他人虛心接受。所以,塑造良好的個性和品行,加強對自身情緒的控制,不但是提高交往能力所必需的,同樣也是良好交往的結果。
2.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要做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一般情況下大學生都不能做到完全同質,總是有差異的,只不過有的大學生之間異質性明顯,并且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或者影響了團體的整體發展,再或者影響了大學生自身的正常生活與學習,這個時候可以咨詢教師或者專業人士是否需要做團體咨詢,相關人員會對大學生團體進行評估,?_定其問題類型。但是對于一般的團體都可以做心理輔導,因為好的心理輔導本身是具有成長性的,每個大學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長。因此,在做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設計時就需要考慮到團體心理輔導的科學性與可實現性,將藝術與科學結合在實際的活動過程中,要知道的是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心理輔導,而且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在進行活動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輔導的原則性問題,按照應用的規律去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符合人際交往的心理規律,不能為了單一的心理問題而違背心理規律去強硬的采取措施,這樣只會得不償失,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更加突出。作為一門藝術來講,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安排上要做到藝術性,注重情感的交流,活動內容不能過于程式化,提高活動的形象性與創造性等特點。要始終如一地將吸引力貫徹到活動中去,將心理品質轉化為學生能夠接受的游戲活動,通過游戲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活動組織上與活動形式安排上要注意身體活動與理論探討相結合的原則。團體、小組、個人之間都能夠由一條明確的“引線”相串聯,做到張馳結合,充分體現活動的藝術性。從活動的開始到成員之間彼此的相識活動,到最后的個人心理感受總結以及后期的交往情境演練都要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讓每一個同學能夠在團體面前鍛煉自身的交際能力,體驗情感交流時的真摯,進而突出輔導的情感性特點,將科學性與藝術性落實到心理輔導中去。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新生;入學適應
適應是指個人為與環境取得和諧的關系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不斷改變的相互作用過程。大學新生面臨大學全新的環境,由于生活學習和人際環境等的變化,容易產生心理不適感,甚至出現適應障礙。新生適應障礙是一種嚴重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癥狀,其抑郁、恐懼、強迫和偏執等癥狀嚴重影響著新生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因此,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大學新生順利度過新生適應期是十分必要的。團體心理輔導也叫團體心理咨詢,是在團體的心理環境下為成員提供
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輔導形式。近年來團體心理輔導已經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新的發展趨勢。尤其對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學新生,團體心理輔導是提高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新途徑。
一、大學新生主要的心理適應問題
1.生活適應問題
大學校園生活環境和管理模式對大學新生來說是全新的。新生們第一次完全獨立地面對全新生活,有部分學生更是初次離開
父母,生活環境從單純、熟悉的環境進入復雜、陌生的環境,起居由父母安排到凡事都要靠自己安排和處理,容易養成不良的生活
習慣。
2.學習適應問題
大學生學習強調獨立性,而大學之前的學習,是任務式地圍繞高考開展,考入大學后新的目標沒有建立,因而很多新生都缺乏學習動力。一些新生因為不能及時調整自我,確定學習目標,使用新的學習方式,有部分新生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或不了解自己的專業,產生了厭倦、盲目、無序、應付等行為和心態,并感到煩躁、郁悶、空虛、迷茫等學習適應不良問題。
3.人際適應問題
高中時代的友誼理想模式和標準,以及家庭和自身性格等影響,使部分大學新生缺乏人際信任,人際交往不和諧,主要表現為不主動和他人交流、自我意識過強、斤斤計較,不善于與人合作等。如果人際關系處理不好,會產生困擾和挫折感,甚至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學習。
二、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新生適應中的應用
大學新生面臨的主要適應問題包括生活適應、學習適應和人
際適應問題,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及時合理的處理,將有可能演變為障礙性心理問題,產生心理疾病。由于大學新生面臨的入學適應問題具有暫時性與共有性,大學新生剛入學時也是班集體形成凝聚
力的關鍵時期,因此,以班級為單位,在大學新生中開展以活動為載體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幫助新生快速適應大學生活。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新生適應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團體心理輔導促進新生融入大學生活
大學新生進入校園,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適應新的環境,團體心理輔導可以促進新生盡快融入大學生活。該團體心理輔導旨在營造良好的交流氣氛,讓新生互相介紹,增進了解,打破新生間的陌生感,增強班級凝聚力。同時在良好的氣氛下讓新生了解校園環境、設施和資源等,以及校園所在城市的風土人情、旅游景點等。最后讓新生分享生活中的小常識,樹立獨立自主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讓新生盡快地適應新的校園生活。
2.運用團體心理輔導縮短新生的學習適應期
團體心理輔導通過一系列活動讓新生了解自我,在新環境中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目標,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和職業生涯計劃,從而激發大學新生的學生積極性和
主動性。同時探索交流學習的方法,正視學習的壓力,訓練創造能力。通過團體心理輔導,讓新生交流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引導新生制訂一系列方案,管理時間、管理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改善大學新生學習問題。
3.運用團體心理輔導培養新生人際交往能力
通過自我介紹這一活動,促進新生間相互了解,并讓新生了解自我在人際交往中的優缺點,建立自信心,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同時通過團體活動,培養新生的團隊意識,培養合作精神,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增強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最后通過團體活動,增強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原則“信任”,讓新生明白信任在友誼中的重要性。通過這些團體心理輔導,讓新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增強彼此間的了解,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有效地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總之,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有效地促進新生入學適應的教育
方式,是解決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的較為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丁保勝.淺析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及心理調適[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5.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團體心理輔導 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8-0246-02
1.引言
進入高校后的青年大學生,隨著他們生活環境的變化、自身角色的轉換和對社會發展、自我發展的要求的認識與理解,在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交往意識和交往需求。但是,由于他們過去生活面較狹窄,社會經驗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學習任務和較大的高考壓力,他們的交往意識淡漠,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識、交往經驗和交往能力。人際交往困惑已成為目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適應問題。雖然大學生群體的年齡特點使大學生內心渴望與人交往,但人際交往狀況卻不容樂觀,并因此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1]。人際關系不良的大學生往往有著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2-5]。有研究表明,對大學生進行人際關系訓練,不僅是改善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徑[6]。有社交焦慮的大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知—行為集體治療及情緒表達訓練后,其人際關系敏感程度、交往焦慮程度、一般焦慮程度、消極思維習慣等都有較為明顯的改善[7]。
2.關于團體心理輔導
個別心理咨詢在交往障礙咨詢上雖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著咨詢周期長、效率低、咨詢效果難以控制和鞏固、經常出現反復現象等一系列問題。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學校心理輔導的重要形式之一,通過為團體成員提供彼此觀察、學習、交往的機會,促使個體進行深層次的探索,重新認識自我以及他人,產生新的觀念、態度與行為,具有效率高、涉及面廣、感染力強等特點,能夠在短期內產生較好的干預效果[8]。在大學生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是近些年來在我國高校發展起來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訓練活動是以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運用團體動力學、精神分析理論和需要層次理論作指導,將有同質性問題的學生組織起來,在具有專業輔導經驗老師的帶領下,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心理輔導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自我探索,在自我探索中了解自己的問題,重新發現自我,了解他人;在互動中學習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和經驗,培養積極的交往意識和心態,從中產生新體驗,形成新認識,積累新經驗,學習新方法,養成新習慣,獲得新技能;并將學習到的新知識、新經驗應用到自己日常人際交往實踐之中,在日常交往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團體心理輔導的優勢在于:為參與者提供一個寬松的活動空間和氛圍,使他們在共同的交往情景中彼此了解,相互影響,相互關愛,并由此產生一系列的有關人際關系的心理活動,如人際態度、團體氣氛、社會認知、模仿與暗示等,從中反映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問題與缺陷。同時,使參與者通過一系列的心理互動過程,促進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認識,并嘗試改變自己,學習新的人際交往知識和行為,產生新的體驗,形成新的經驗,達到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目的,從而改善人際關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9]。
3.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實驗研究設計與實施
目前國內關于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研究主要遵循如下的實驗研究設計與實施程序:
3.1 實驗設計類型
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是對照組前后測實驗設計,選擇完全相同的兩組大學生進行測試,一組作為進行實驗處理的實驗組,一組作為參照對象的控制組。在兩組未進行實驗之前都進行人際交往相關心理測試,對實驗組進行處理后,最后兩組再進行一次測試。還有研究者采用的是單組事前事后測定實驗設計,即選取一組大學生被試,在沒有進行人際交往團體輔導實驗活動之前進行一次心理測定,實驗處理之后再用相同的問卷進行一次測定,比較兩次測定結果的差異。
3.2實驗活動目的
不同研究者的實驗活動總目標一致,即改善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體實施的子目標上各有側重點,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子目標:①讓學生了解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包括交往心態和交往方式;促進學生發展正確的交往心態,學習成功交往的技術;②學習人際交往方面的基本知識,為正確交往提供理論支持;③學習人際交往方面的基本方式,形成新的體驗和感受;④幫助學生改變自我心像,形成新的交往意識和交往心態;⑤將學習到的交往知識、感受和經驗應用到日常交往實踐活動之中,獲得新的感受,積累新的交往經驗,不斷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⑥使學生學會關注和自助,學會尊重和理解,學會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
另有研究者將團體輔導目標分為如下幾個單元,單元一:增加成員對團體性質、目標、進行方式和內容的認識;促進成員間的相互認識,消除陌生感和緊張情緒,營造團體融洽、開放的氣氛;制定團體規范,形成團體意識。單元二:引導成員敞開自我、在分享中了解自己,加深對自己的認識;促進悅納自我,幫助成員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增強成員的自信心。單元三:促使成員覺察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明確受人歡迎的人格特質以及自己的人際期待;引導成員對照自身的特質,增強交往意識,提高交往的主動性。單元四:引導成員了解非理性信念在人際關系中的影響;幫助成員澄清人際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指導成員學習如何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單元五:帶領成員練習有效的溝通技能,學習新的行為方式;互相解決各自面臨的問題。單元六:向成員介紹人際相互作用理論的基本知識;引導成員學會分析自我心理狀態;指導成員在不同情境中正確使用各種自我狀態。單元七:引導成員練習并運用所學的人際溝通技能,并將其帶到日常生活中;促使成員學會合作,體驗成功交往的快樂。單元八:鞏固輔導成果[10]。
3.3 實驗活動形式
實驗活動主要采用的是結構式小組活動,在輔導老師的統一組織下,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具體單位,完成所有活動。
3.4 實驗活動內容與程序
根據團體的總目標及每次活動的子目標,在一定的理論依據指導下,精心設計活動內容,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思考,在團體中分享感悟、討論及行為演練,整個活動分次進行,每次1個主題,圍繞主題安排具體活動內容。具體的活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序列:①導入活動,設計活動促使團體成員進行初步的相識和交往。如采用“疊羅漢”活動進行名字的串聯,幫助成員記住彼此的名字相關信息。②主體活動,主體活動是達到團體輔導目的的關鍵,主要是通過設計一系列活動來改善成員的人際交往心態、意識,強化積極自我和對他人的積極看法,并且通過輔導老師的指導和成員之間的交往活動提高人際交往的技能。可以采用提高自我認識能力的活動,還有具體的人際交往技能訓練,如人際交往禮儀、人際交往中的互動言語訓練等。③結束活動,結束活動主要是讓成員在活動中鞏固已經習得的新技能,并且對自己在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活動心得體會進行總結,以指導今后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實踐。
3.5 實驗活動的實施
實施步驟:(1)前測:主要采用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相關量表,如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交往焦慮量表(IAS)、羞怯量表、自尊量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等; (2)團體心理輔導的實施:根據相關文獻自行設計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輔導計劃,。團體性質一般為結構式,每次活動有不同的目標,包括相識、自我探索、澄清人際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自信訓練、人際交往訓練等,采用游戲、討論、個案分析、角色扮演、認知訓練、行為訓練等形式進行,每次活動后布置相應的家庭作業,以行為演練為主; (3)后測:在最后一次活動后除了用心理量表進行測驗之外,成員還可以填寫團體活動自我評估表等測試問卷,,如《團體輔導過程成員自評量表》、《團體效果評估表》,寫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議等。
4.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實驗效果評估
已經研究發現,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對于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改善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以及提升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比較顯著的效果。張改葉研究發現,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緊密聯系大學生的實際,適合大學生的特點,時間相對集中,活動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寓教于樂,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實踐活動中補充理論上的不足,在理論的指導下學習新的交往技能,形成新的交往經驗,學員收獲大,有利于他們發展[9]。劉倩倩等的研究發現,對大學生實施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后,大部分成員在以上方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回避、苦惱、交往焦慮、羞怯等交往問題有改善作用,同時也提升了成員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方面有顯著改善[11]。高海燕對大學新生實施干預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有效縮短大學新生入學適應的時間,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參加輔導的成員處于同一心理發展水平,他們能在心靈的交流中找到真正的知音,同時學習模仿多個成員的適應行為,擺脫孤獨無助的困擾[12]。張海文對貧困大學生實施干預結果發現,經過訓練,實驗組在羞怯、自尊、自信和感情與社交孤獨方面比對等控制組的貧困生獲得顯著的改善,與不對等控制組的非貧困生沒有顯著差異。說明團體心理輔導是改善貧困生人際交往的有效形式。結果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后貧困大學生在羞怯、自信、感情與社交孤獨、自尊方面獲得了顯著改善【13】。王慧等的研究也發現,經過團體心理輔導后,實驗組的成員在社會回避與苦惱、社會回避、焦慮以及自尊等方面均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且變化顯著,這說明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干預上具有積極的短期效果[8]。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通過團體內部人際的交互作用,促使團體的成員在互動的過程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性和助人行為,因此,對于人際關系輔導具有很好的效果。這是因為團體是一個安全的多維人際互動環境,是一個模擬的社會,團體心理輔導為大學新生提供了一種特定的社會生活機會,他們在團體中可以放心地進行新行為演練。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使參與者學會傾聽、接納自我、贊美與欣賞他人,增強溝通技巧等。特別要指出的是,團體心理輔導與個別輔導相比,它能提供更為典型的社會現實環境。團體就像一個社會生活實驗室,成員可自由觀察、分析實驗場所表現的資料,進而體驗自己在社會環境中與人相處時容易出現的問題。成員還可相互學習、交流經驗,獲得直接、間接的勸告。此外,團體活動還有助于學習社交技巧,成員抱著改變的愿望去積極模仿適應行為,從而改善社交技能與技巧,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5.展望
國內近幾年才開始進行大學生人際關系團體心理輔導的實驗研究,雖然在已有研究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今后的研究在以下幾個放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首先,是對實驗中無關變量的控制,團體成員的參與動機、團體成員接受其它形式的心理輔導等作為無關變量會混淆干預效果,因此需要對被試進行嚴格的篩選,并對實驗活動進程進行一定的控制。其次,是實驗設計需要更加完善,已有的一些研究缺乏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比較使得研究不夠嚴謹,另外對于實驗效果的評估不應局限于近期效果的考察,可增加追蹤調查的內容以評估其遠期效果。最后,是可以進行不同人際團體心理輔導形式和活動的比較研究,篩選出最有效的輔導模式,以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馮宗俠.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調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4):57-59.
[2]凌蘇新.廣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教育對策[J].心理科學, 2000 (5): 49.
[3]陳家麟.城市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版), 1984 (4): 26.
[4]姚利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調查[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00 (3): 49-51.
[5]吳守良.大學生社交能力的調查分析[M].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001 (11).
[6]歐陽文珍.人際關系訓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0 (3): 186-187.
[7]楊眉.青春期集體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與實踐——一種解決社交焦慮的模式[M].臺灣:文津出版社, 1995.
[8]王慧,孟婷婷,陳仙.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效果評價.中國學校衛生,2007(11):1031-1032.
[9]張改葉.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訓練的團體輔導活動設計與實施.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4):288-290.
[10]王慧,孟婷婷,陳仙.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效果評價.中國學校衛生,2007(11):1031-1032.
[11]劉倩倩,李輝.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研究. 昆明大學學報,2006,17(3):63~65.
[12]高海燕.大學新生人際溝通的團體心理輔導.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7(5):39-40.
[13]張文海.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團體心理輔導效果.中國臨床康復,2005(40):13-15.
作者簡介:
湯芙蓉,女,1983年9月出生,漢族,畢業院校:西南大學,
【關鍵詞】 戀愛心理危機;團體輔導;女大學生
The Influen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ove Psychologi cal Crisis. Zhang Ying, Lin Li, Li Ling. K.P.T in College of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Group Psyc hotherapy 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ove psychological crisis. MethodsSCL-90 was u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andom interview wasused for some members of the group. 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 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t=3.35, P
【Key words】Love psychological crisis;Group Psychotherapy; Female co llege students
目前,大學生戀愛問題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要方面之一。心理危機,通常被理解為個 體遇到既不能回避,常用方法又無法解決的對自身有重大影響的問題時,心理上所產生的失 衡狀態[1]。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出現危機。從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來看,大學生大 多數在20~24歲,這個年齡段,生理已經成熟,但心理還未做好準備,一旦受到戀愛挫折, 就會產生羞恥感、沮喪、不安等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體驗,產生心理危機。心理學研究表 明,女性對于 感情的敏感性遠遠高于男性,女性在感情問題上更容易出現情緒失調。如王建中、樊富珉對 北京高校的調查研究發現,女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因子的SCL-90(癥狀自 評量表)得分明顯高于男生[2],師范院校女生人數遠遠高于男生。因此,研究女 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女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危機,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表現 形式。筆者在長期的臨床心理咨詢中發現,團體輔導能對女大學生戀愛心理危機產生積極而 有效的影響。
團體輔導,顧名思義,就是指以團體為治療對象而實施的心理治療。通過創設接納信任的團 體氛圍,鼓勵和引導同性質的團體成員圍繞共同關心的話題,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使他們在充分的交流與互動中,分享多樣化的觀點和資源,產生思想碰撞,獲得內心的感 悟,從而達到澄清觀念、提高認識、改變行為、促進人格健康發展的目的[3]。自2 0世紀90 年代引入團體輔導以來, 國內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對大學生進行了社交焦慮訓練、兩往 訓練等等[4,5],均收到了滿意的效果。筆者以解決女大學生戀愛心理危機為切入 點展開實證研究,旨在說明團體輔導在解決女大學生戀愛心理危機中的有效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研究象 團體輔導的輔導員由有經驗的研究生二年級學生擔任,輔導員通過在各個宿舍樓張貼海報的 方式,從大學生中選取自愿報名者,以正在談戀愛或曾經談過戀愛的女生優先,人數為16人 。
1.2 研究方法
1.2.1 工具 輔導員收集一系列針對戀愛心理調試的心理輔導活動的資料、材料,例如在熱身活動中要用 的錄音機、磁帶,討論中要用的16開白紙、油筆、彩筆等等。
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由90個項目組成,包含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系等 內容。
1.2.2 干預過程 在干預之前對團體成員施測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然后,對這16名女生進行為期一個半 月、共計六次的團體輔導。每次輔導時間為3個小時。整個輔導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初步相識階段(第1次)。通過手語歌、獨特的我、破冰等熱身活動,建立團體成員的初步 相識和了解;通過大風吹、性格探索、小小動物園等言語討論,促進小組的凝聚力以及組員 之間的默契。第二階段是輔導階段(第2~5次)。在每次輔導正式開始之前,都唱手語歌, 以調動團體的氣氛。然后分別進行“分組討論”、“彩虹圖”等探討兩性 在戀愛心理上的異同;“價值大拍賣”、“說出你的秘密”等討論彼此的擇偶標準;“真情 告白”、“心理劇”、“我的問題我來答”、“ABC理論”等討論該學習如何表示愛,如何 拒絕愛,在戀愛中如何 處理沖突與矛盾,如何正視分手和失戀的問題,如何宣泄不良情緒,目的是培養團體成員在 戀愛中的合理信念和積極心態,學會調整戀愛挫折情緒,戰勝心理危機。第三階段是結束階 段(第6次)。通過“收獲園”、“大團圓”,成員圍成一個圈,手牽手,邊哼唱歌曲,邊 回顧參加團體以來的感想和體會。活動結束之后,再次運用SCL-90進行施測。用SPSS
11.5 統計軟件對干預前后的結果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
2 結 果
2.1 研究前后SCL-90部分因子分值比較 見附表。SCL-90的人際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 慮因子、偏執因子、敵對因子干預前后有顯著差異。其它因子分值也有所降低。
2.2 個案訪談 在女大學生戀愛心理危機團體輔導結束后第十天,我們對幾名被試進行了簡單的訪談。
個案一情況描述:王某,女,大一學生,焦慮情緒明顯。
輔導員:現在,你的心情怎么樣?
王某:挺好的,真的非常感謝這次活動,感謝兩位姐姐。那些日子對我來說是灰暗的,涉世 未深的我不知道該怎樣去面對,我和一個已婚男人走到了一起并發生了性關系。悔恨、恐懼 、絕望,我以為我這一輩子都完了。我懷著緊張的心情參加了這次活動,兩位姐姐的熱情、 團體的氛圍讓我輕松了許多,頓悟了很多。現在的我,像換了個人似的,每天都很開心, 輕松、快樂,我知道我有信心面對未來的生活了。
個案二情況描述:沈某,女,大三學生,來時心情抑郁,對繼續交往還是分手猶豫不絕。
輔導員:現在你和男朋友的關系怎么樣了?
沈某:現在我們倆的關系很融洽。通過參加團體輔導,我懂得了:幸福,不在于找到一個完 美的人,而是與一個相當的人去努力建立一種完美關系,而我,遇到問題,就想分手、想逃 避是不對的。團體輔導使我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我在團體中學到了與男朋友溝通的技巧。 我男朋友也說我變了,遇到問題,能理性地和他一起解決了。他非常感謝這次活動改變了他 的女朋友,教育了他的女朋友。呵呵。
個案三情況描述:陳某,大二學生,因為被班長拒絕而心生苦惱。
輔導員:現在,你還為班長的事苦惱嗎?
陳某:當班長拒絕我時,我真的很難過。班長很優秀;而且幾乎所有的同學都知道我喜歡 他。那段時間,我變得很敏感,周圍同學的一舉一動,我都以為在笑話我。通過團體輔導, 我知道我的擔心是多余的,我能夠坦然地面對班長和同學了。我現在報了一個英語輔修班 ,只想好好學習,發展自己。
3 討 論
3.1 團體輔導在緩解女大學生戀愛心理危機的有效性 通過對團體成員干預前后的數據化分析和個案訪談的結果,可以看到,團體成員矯正了 情感體驗,產生了認知改變和行為調整,團體輔導對女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危機產生了積 極影響。求助者之所以在戀愛心理上出現危機,是因為不懂得戀愛是一門藝術,是一個復雜 的人際交往過程,不懂得有效地處理沖突和矛盾,以致破壞了關系。團體輔導給具有此類 問題的人一個人際互動的平臺。在這個過程中,負性情緒得到充分宣泄,同時,從參照群體 的反饋中重新認識自己和愿意完善自己,更有針對性地做出生活的適應和改進,達到心理咨 詢與治療的目的。
3.2 輔導員應具有的素質 帕特森(Patterson,1985)認為輔導員應具備真誠、尊重、同感這三個基本的條件[6 ]。筆 者認為,在女大學生戀愛心理危機團體輔導中,對輔導員的要求尤其高。女大學 生在戀愛中遇到挫折、困惑,甚至創傷,其心理危機有明確的誘因,她們的內心往往很敏 感,要她們在大庭廣眾之下自我暴露需要勇氣,需要她人的理解。這就要求輔導員首先應有 較好的共情能力,對兩往有較深的研究和經驗,真實開放,自我暴露,為她們示范,為 團體營造安全、溫暖的環境。
3.3 本研究只是一個初步嘗試,尚有不足之處 所采用的被試為師范專業的學生,被試的 數目比較小,也沒有設立對照組,有待在更大范圍 的樣本中進一步完善研究。研究結果只是表明在短時間內團體訓練對女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危 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否對被試產生了長遠的人格影響,仍需進一步追蹤研究。
4 參考文獻
[1]陳香,賈巨才.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其預警干預機制研究.教育探索,2005,6:11 0
[2]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學生心理衛生狀況調研.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 5):331-333
[3]陳晶,王海萍.團體輔導對大學生戀愛觀教育效果的實證研究.教育導刊,2006, 二月號上半月:33-35
[4]張翠紅,謝正,等.大學生社交焦慮團體輔導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 5(4):295-297
[5]李欣珍.大學生兩往成長團體輔導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中國健康心理學雜 志,2007,15(10):939-941
摘要:為了增強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際關系理論、社會心理學理論和團體心理咨詢理論為指導,設計了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包括理念、目標、設置、具體方案設計、活動效果評價反饋和活動亮點展示幾部分。
關鍵詞: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
一、方案設計背景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后,集體自身就能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這種力量就是班級的凝聚力。強大的班級凝聚力對于整個集體的建構以及學生本身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班級凝聚力對集體的作用
班集體是班級群體的高級形式。群體的凝聚力是指對群體成員發生作用的各種力量的集合,主要表現在成員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力量感。良好的班集體能最大限度地調動集體中每個成員的主動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進每個成員全面發展,而班集體的維持和發展則依賴于班級群體的凝聚力。[1]班級凝聚力的增強有利于保持集體的和諧穩定。
(二)班級凝聚力對學生的作用
凡是凝聚力強的集體,成員步調一致,活動極富效率,對成員的影響也大。人不能脫離他人與社會而存在,都有尋求歸屬與認同的需要。班級凝聚力的增強有利于學生獲得對于歸屬與認同需要的滿足,有利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各方面均衡健康的發展。
二、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建設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五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該理論揭示每個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賞。團體可以滿足人社交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和愛的需要。針對剛升入大學的新生這個特殊群體,由于新環境帶來的陌生感使得這種歸屬的需要、愛的需要提到更高的意識水平,成為亟待滿足的需要。
(二)人際關系理論
人際關系理論表明,要信任他人必須學會先開放自己,接納他人,袒露自己的情感、思想、情緒、感覺和意見,愿意和別人分享資源和觀念;[3]我們在相識和了解階段的設計活動中很好地運用了這些原則,并且“分享”是貫穿整個團體輔導設計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更是團體成員收獲最大的保障之一。此外,人際交往理論還表明,要能與他人有效溝通、建立親密的關系,自己應先令人覺得可信、值得信賴、靠得住。[4]在信任訓練部分活動設計中,我們注重體驗式教育和分享。讓成員從體驗信任他人與被他人信任的過程中,發展深度信任并發展出真心的關愛他人以獲得友誼和得到愛與歸屬需要的滿足。
(三)社會心理學關于群體的研究
社會心理學關于群體的研究證明,在一個團體中,如果成員之間有了互信,團體的凝聚力會更強,也將能更有效地發揮團體的效能。該理論強調信任在合作交往中的作用,真誠可信然后才可能更好的合作。[5]據此,我們在設計中加強對信任板塊的訓練,并在時間上,將其安排在合作訓練之前,從淺層次信任逐漸過渡到深層次信任,最后再上升到合作。
(四)霍爾姆茲(Holmes)和瑞赫(Rahe)編制的生活事件量表
量表指出,重要人際關系的喪失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很大,比如喪偶、離婚、子女離家等。在人一生中的每個特定階段,重要喪失的內容有所不同。大學新生最重要的喪失是喪失了對家庭的完整的依賴,其次是對教師的依賴減少,然后是朋友的分離。他們在新的成長階段,急需面對的有環境適應、生活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關系適應和心理適應。[6]因此,幫助新生盡快適應新環境,培養獨立與合作意識極為必要。
三、方案設計
(一)理念
在1961年,社會心理學家謝里夫(M.Sherif)進行過一場兒童夏令營實地實驗。[7]實驗告訴我們,要形成一個群體非常簡單,只要這個群體有共同的活動目標;要讓一個群體有凝聚力也很簡單,只要讓這個群體有共同的活動目標,而且這個活動目標的達成,需要群體成員一起努力,共同對外。有效的活動能夠增加群體成員對群體的認同感,從而使群體的凝聚力更強。集體活動還可以幫助班級成員更好地認識班級目標,體驗班級責任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集體活動也可以檢驗班干部團隊的工作效率。
(二)目標
1.總目標:培養班級成員團體信任感與團體凝聚力,增強成員的合作意識。
2.具體目標:促進成員間相互認識,凝聚團體的共識;加深成員彼此間的了解,促進成員的互動;培養團體的默契,增強成員的互信基礎;強調成員間互助合作的精神;透過活動的特殊設計,激發成員的思考力和創造力。
(三)設置
1.時間:共3天,每天上下午各1次,共6次,每次2-3小時。
2.場地:封閉的、安靜的、帶音響的教室或團體活動室。
3.人數:以班級為單位,32-68人為宜。
(四)具體方案設計
第一單元:
(1)單元名稱:相逢是首歌。
(2)單元目標:簽訂契約,建立規則;促成成員之間的相互認識和了解;讓成員對自我進行反思;成員分享自己的感受;成員對他人的分享做有效的回饋。
(3)單元活動:第一環節:訂立契約(成員要簽訂保密和承諾協議,目的是為了團體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協議內容有:我保證將注意力集中在活動中;我保證對別人的觀點暫停評價;我保證對所有的成員坦誠開放;我保證做到絕對保密嚴格守時;我保證表現最高品質注意傾聽。時間:5min)第二環節。找到你的另一半(事先準備與成員人數對應數量的成對卡片,隨機分發給成員,由成員自行尋找能與自己卡片配對的另一半。并播放音樂《青蘋果樂園》。時間:30min)第三環節:大樹與松鼠。(時間:20min)第四環節:傳遞姓名。(成員圍成一圈,按順時針方向依次報出自己的姓名與籍貫并傳遞手中的信物。所有成員報完之后,改變規則,手持信物的成員要說出他所記得的某位成員的信息,并且傳信物給他。時間:40min)第五環節:撲克分組。(時間:30min)
(4)所需材料:卡片紙、筆、布偶、撲克牌。
第二單元:
(1)單元名稱:唯你懂我心。
(2)單元目標:增進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培養默契;營造一種良好的班級氛圍;成員分享自己的感受。
(3)單元活動:第一環節:微笑握手。(播放音樂《手握手》,時間:20min)第二環節:偵探007。(時間:40min)第三環節:猜數字。(時間:40min)第四環節:X-MAN。(主持人告訴大家在活動前有些成員被選為臥底,負責設立障礙,稱其為X-MAN,大家需要在活動過程中找出這些臥底,但不能說出來,以便后面揭秘。但是實際上只有主持人知道并不存在臥底,是為了考驗成員間的相互信任。時間:20min)
(4)所需材料:便簽紙、筆、箱子
第三單元:
(1)單元名稱:I believe.
(2)單元目標:促進成員互動、建立初級信任。在彼此的肢體接觸中,進一步化解組員間尷尬的氣氛,讓大家體驗到信任別人與被別人信任的快樂。
(3)單元活動:第一環節:信任圈。(時間:40min)第二環節:解開千千結。(時間:40min)第三環節:對不起,我錯了(每組成員相隔一臂站成一排,當主持人喊“一”時,所有成員全體向右轉;喊“二”時,向左轉;喊“三”時,向后轉;喊“四”時,向前跨一步;喊“五”時,原地不動。若有人做錯,需站出來向大家鞠躬并大聲說“對不起,我錯了”,且全組成員要集體受罰。時間:40min)
第四單元:
(1)單元名稱:無條件為你。
(2)單元目標:鼓勵相互信任、建立深度信任。加深組員之間的信任關系,體驗信任別人與被別人信任的快樂。在活動中讓組員學會承擔責任,學會保護其他成員的安全與利益,為接下來的團隊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單元活動:
第一環節:瞎子走路。(時間:50min)第二環節:信任背摔。(時間:50min)第三環節:揭秘X―MAN。(繼第二單元的X―MAN活動,主持人讓大家閉上雙眼回想整個活動中自己認為的X―MAN,同時命令所有X―MAN向前走一步。與此同時向大家宣布實際并不存在真正的臥底,讓大家明白相互之間的信任關系是牢固的。播放音樂《I believe》。時間:20min)
(4)所需材料:桌子、椅子、繩子。
第五單元:
(1)單元名稱:幸福合作社。
(2)單元目標:認識合作的重要,培養團體意識;增強班級凝聚力,學會團體合作。
(3)單元活動:第一環節:共同分擔。(先讓成員自行找尋另一個成員配成組,然后背對背手臂相互扣住的坐在地上,當主持人發令之后,他們用背部的力量站起來,活動中手臂不可以松開。如果成功,則相鄰組合并,再按同樣的方式進行,組數合并到成員無法站起來為止。活動結束后,讓所有成員進行反思討論。時間:60min)第二環節:同舟共濟。(時間:60min)
(4)所需材料:報紙。
第六單元:
(1)單元名稱:一路上有你。
(2)單元目標:分享心得、表達祝福。協助團體成員自己分享參加團體的心得與感受。評估團體輔導的效果,團體成員之間相互反饋和祝福表達對班級的期望和祝福,在溫馨的氣氛中安全友好地結束團體。
(3)單元活動:第一環節:回首來時路。(在一個環境良好的房間內,讓成員卸去讓他們有壓迫感的物品,尋找一個最舒適的姿勢,在舒緩音樂的彌漫下放松自己,播放《鋼琴曲》。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去回想整個活動并輪圈發言,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團體活動是……因為……;我覺得在這個團體中最大的收獲是……主持人鼓勵成員將在團體活動中學到的技巧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中。時間:40min)第二環節:許愿樹。(事先準備一顆畫有樹的海報,代表班集體。給每位成員分發一支彩筆和一張便簽紙,并播放音樂《許愿》,讓成員寫下自己對班級的美好愿望、期待以及對某個同學的祝福等,然后自己動手貼在許愿樹上。時間:15min)第三環節:愛在指尖。(播放音樂《相親相愛一家人》。時間:40min)
(五)活動效果評價反饋
1.在第六單元的第一環節《回首來時路》中,成員在舒緩的音樂下回想整個過程,并且就此次活動發言。
2.在第六單元的第三環節《愛在指尖》中,主持人通過觀察大家的表現,如擁抱、握手的次數來評估活動效果。
3.問卷調查,給每個成員發放一張效果評價調查表,讓成員根據自己的真實感受作答。
(六)活動亮點
1.主題及各單元名稱均以大家熟知并朗朗上口的歌曲命名。
2.宣傳紀念手冊,包含團輔簡介、團輔規則、時間、地點、青春寄語。
3.活動“X-MAN”和“揭秘X-MAN”,兩個活動前后呼應,突出強調信任在人際交往與班級凝聚力建設中的重要性。
4.催眠式回顧,即《回首來時路》,串起所有版塊,并以此作為效果評估的一種手段。
5.視頻播放,喚起更多回憶和紀念,并為最后的結尾做鋪墊。
作為大一新生,難免有“心理失衡”的一段時間,害怕與大家接觸,害怕變化,害怕孤獨。此次新生班級凝聚力建設的團體輔導活動,分為六個單元:相識――了解――初級信任――高級信任――合作――告別。各個單元層層遞進,逐步加深同學們彼此間的感情,讓他們漸漸打開心胸,接受新的一切,幫助他們快速地適應環境。此次活動是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在整個活動中,增加彼此的信任與合作意識,對增強班級凝聚力的作用十分顯著。
參考文獻:
[1] 侯秋霞.班級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學分析[J].廣東教育學
院學報,2000,20(6):63-66.
[2]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88-193.
[3] 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7-79.
[4] 陸衛明,李紅.人際關系心理學[M].西安:西安交通大
學出版社,2006.
[5] 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80-381.
[6] 大學生入學適應心理衛生[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