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檔小區綠化景觀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城市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和諧統一;生態特色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3-0100-01
1 城市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要求
(1)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融入生態特色理念。
城市小區綠化和景觀設計過程中,堅持以生態理念為設計原則。生態理念設計思想構成小區設計的重要因素,使城市小區居住環境形成一個完善融合的生態環境體系。馬瀟指出,居住小區是起著一定作用的系統,其整體功能是創造一個宜居環境,而居住小區景觀這個大系統又是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比如說綠地,道路,建筑,設施等。只有當這些子系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大系統的功能;堅持生態設計理念,改變設計過程中對物質空間環境的過度追求,實現向居住生態環境的整體構建;注重人工生態環境設計向自然生態綠化環境的過渡;設計過程中,既要追求舒適的居住環境,也要追求如詩如畫的生態美學環境,提高綠色生態觀,重視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的動態化效果。
(2)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滿足綠化格致要求。
保護小區綠地面積建設,滿足小區綠化設計的層次感要求,實現綠化植物的合理配置原則。在樹種選擇上,避免單一化,采用多種類的植物綠化,設計中主義搭配的豐盈感和層次感,在位置根據審美需要審計不同種類的植物,一定范圍內植物種類和數目要達到一定要求;堅持多元化植物種類配置原則,喬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搭配錯落有致,建構良好的植物生態園林群落。鄭小蘭指出居住小區的綠地規劃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居住小區各類綠地要進行系統規劃,合理布局。如在宅旁綠地,植物的配置不能影響低層住戶的采光、通風;植物的配置要發揮綠化在衛生防護等方面的作用。
(3)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要求。
城市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最終目標滿足人的參與性,增強居民的生活的舒適性,提高生活質量是最終目標。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會影響自然發展,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要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設計過程要按照生態學,社會學,美學等發展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相互統一。郭洪波指出小區內部的環境要力求構筑出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氛圍,實現城市大環境到人戶小環境的自然、流暢、協調的過渡與對接。這就使得居者的室內外環境互相對接,彼此溝通,容為一體,滿足人們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處輕松、安逸、環境優美的舒適場所。
2 城市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
(1)城市小區道路設計。
城市小區道路設計應該堅持舒適和美觀的原則,曲,直,窄,寬等設計合理有度,既不能完全按照構圖目標,也不能完全脫離“以人為本”,舒適性和實用性的要求。張楠等指出小區入口道路兩側采用成片種植草花和花灌木的手法,用草花和花灌木起到點綴、烘托作用。在每棟建筑入口處種植特色樹種,在軟化建筑輪廓的同時突出各個單體建筑的個性。在重要地段適當點植大樹,形成點景,保證小區綠化成型、成景快的目的。
(2)城市小區廣場設計。
城市小區廣場設計的基本功能是為了滿足小區居民娛樂和休閑的需要,具有適合老人散步,晨練,兒童游樂,居民健身等功能。城市小區設計應該堅持以功能開發為首要考慮因素,為城市小區居民的生活和娛樂提供方便性,以及娛樂的空間,因此設計過程中,城市小區廣場設計應該盡量避免建設大型的集中式廣場,在土地建設面積充足的情況小,盡量將大型廣場分散建設,高檔社區范圍考慮不建設廣場,特別是別墅區域,本身會所比較多,這樣避免尺度過大和浪費。城市小區設計構圖,采用靈活不規則的原則,廣場外面避免過度生硬化,采用虛實相互掩護的形式,與周邊景觀相互結合。
(3)城市小區點狀景觀設計。
城市小區景觀與公園景觀設計不同之出,公園景觀設計在增強審美能力,人們出游的目的也是尋找景觀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小區景觀設計是在堅持實用性和居住性的前提要求下,滿足居民審美要求,實現園林設計。在小區點狀景觀適當設計,能增加小區居民多樣化生活內容,提高審美能力和情趣,點景布置能豐富小區景觀內部,增強小區建設的尺度觀。城市小區點景設計中,適合采用小和特色的原則,不以大規模,平常化;點景設計細致化,精致化,粗糙的點景影響整體布局,精致的設計起到畫龍點睛功能,其立體化和動態化的視覺效果,直接增強了小區環境吸引力;在小區居住樓出口處和轉角處設置點狀景觀,建設低矮的灌木花叢帶,形成明顯的錯落有致格局。點狀景觀設計增強小品區位,按照居民生活特點,設計貼近城市居民生活特色。
參考文獻
[1]馬瀟.居住小區景觀功能化設計研究初探[J].山西林業,2006,(1):31-34.
[2]鄭小蘭.淺談住宅小區園林規劃與設計[J].科技信息,2007,(11):472-473.
關鍵詞:景觀設計; 施工管理; 后期維護; 營銷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andscape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s with the importance of, again with chongqing China resources • central park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andscape within the high quality featur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realize high quality, for some upscale community landscape design for reference.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ater maintenance; Marketing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研究背景
景觀是居住環境的締造者,是建筑的空間延伸,因此一個高水平的景觀,是決定一個小區樓盤品質的關鍵。景觀設計涌現出諸多風格,縱觀全球范圍地域風情,當今景觀風格可分為泛東南亞、泛歐、現代派這三大類別。
景觀如同建筑,具有時代性和時尚性,品質鑄就經典,一個高品質的景觀應包括成熟的方案設計,精細的施工管理,精心的后期維護,精明的地產營銷策略,同時要考慮到環境的可持續性、經濟性、實用性以及合理性。
2、華潤•中央公園基本概況
2.1區位條件
重慶華潤•中央公園是華潤置地開發的首例城市濱江半山公園居住區,位于重慶市江北區高端居住區核心---北濱路中央地帶,距離北濱路200米,行車5分鐘便可抵達觀音橋步行街、江邊嘴CBD。與瑞安重慶天地(1900畝)隔江相望,北臨號稱主城中心最大“氧吧”的鴻恩寺森林公園(1100畝),西臨石門公園,繁華商貿圈、城市生態區一應具有,地理條件優越。
2.2項目配套
(1)公園生態圈:鴻恩寺森林公園、石門公園、花卉園、兒童公園。
(2)商業消費圈:觀音橋步行街。
(3)休閑娛樂配套:瑞安重慶天地、北濱路都市休閑帶。
(4)醫療配套:騎士醫院、江陵醫院、腫瘤醫院(三甲)。
(5)車位配套:2111(地上211個,地下車位1900個)。
(6)華潤•中央公園小區內部配套:游泳池、室內籃球場、健身房。
2.3交通概況
近距離石門大橋,直達大西區。目前在大石壩車站和北濱路車站已有20余條公交線路,未來在中央公園西側紅巖村大橋將跨越嘉陵江,連通重慶天地、石橋鋪等地,北與紅石路相接。輕軌5號線將在中央公園設站。
3、華潤•中央公園項目定位
3.1建筑風格
建筑風格為,以紐約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為代表的Art-deco風格。建筑的基座與屋頂添加了簡潔而精美的裝飾,墻身挺拔修長,煥發蓬勃的生命力。
3.2景觀評價
景觀設計遵循“小場景,大空間”的設計理念,采用曲徑通幽、起承轉合的空間設計手法。植物色彩的搭配及層次的處理上,遵循“三季有花、四季常綠、五重景觀”的設計原則。引入具有東南亞風情的建筑小品,打造出濃郁的熱帶風情。
3.3項目優勢
(1)采用星級酒店式大堂及公共通道、高端品牌電梯、人性化智能樓宇管理系統等多項高配置指標。
(2)最高3梯6戶的配置,能夠全方位滿足業主的使用需求。
4、中高檔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和措施
4.1規劃設計原則
“體驗式營銷”是高端房地產所秉承的一貫原則,體驗式營銷在小區樓盤設計中體現在樣板區的設計上。首先,應讓主入口具有提示性空間設計,展示樓盤案名;繼而進入一個主體景觀,展示小區的景觀品質;最后來到示范展示區體驗景觀產品及細節。
4.2規劃設計措施
(1)入口設計
入口設計應突出禮儀感和秩序感。如,植物方面,可以選用銀杏等大喬木點景,時令花卉作為打底和點綴;小品方面,通過庭院燈、移動花箱等進行裝飾;管理方面,通過崗亭、門樓對進出人車進行控制。
(2)主景設計
主景是展示小區品質的關鍵,應結合主入口及示范區設計直接體現小區品質。如,可以設計一個陽光草坪或是大水面,甚至一片樹林,結合園路及休息配套設施營造出一個開敞可參與的景觀。
(3)樣板區設計
樣板區是小區品質的濃縮點。設計上應充分滿足室外活動需要,同時注重室外生活品質的塑造,一些高檔實用的景觀小品能夠給品質加分,如,水幕墻、咖啡座等。
(4)入戶設計
每個入戶景觀有自己的“名牌”。可以設置一些不同的景觀標識或者景觀小品,類似語言提示;植物層次搭配應清晰,道路場地尺度宜人。
(5)植物設計
第一層:高7-8米、胸徑20公分以上的大喬木勾勒天際;第二層:4-5米高的小喬木、大灌木增添層次;第三層:2-3米高的灌木;第四層:花卉、小灌木,這是層次最為豐富的部分;第五層:草坪、地被供人近賞。通過這五層垂直綠化,打造遠超綠化率指標的景觀效果,營造兼具視覺感受和生態綠化的高品質景觀。
(6)水景設計
第一種是依托濱水資源。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對水體進行凈化,將水生植物和卵石駁岸結合來營造水景效果。第二種是進行水景設計。
(7)照明設計
一個小區的照明設計是影響小區品質的重要因素,庭院燈,草坪燈不僅僅是滿足照明功能,同時還要營造出“舞臺化”的藝術效果。
(8)裝飾小品
地中海風格的陶罐,東南亞風格的茅草亭等都是打造不同異域風情的裝飾物。
(9)硬質鋪裝材料
一個高品質小區,從風格到色彩的運用一定是統一籌劃,硬質鋪裝材料的色彩一定要與建筑色彩,景觀風格相吻合。
(10)地形設計
第一種是通過地形設計改善植物種植條件,第二種利用地形自然排水,第三種是創造豐富多樣的景觀活動場地,第四種是通過地形組織景觀空間。
5、中高檔小區品質化實現的途徑
5.1 營銷策略
設計師了解人的行為心理,創造出符合心境的高品質景觀,同時也需要地產方縝密的營銷策略,即“體驗式營銷”。體驗式營銷是以一定的物鏡為基礎,通過工作人員的積極溝通,從而調動客戶的一切感官,對產品產生情感認同。
5.2方案設計
一個成熟的景觀方案設計,是需要設計師的經驗沉淀和與甲方的充分溝通來得以實現的,用心溝通,用心設計是鑄就高品質的關鍵。高品質小區的景觀項目初始定位非常重要,主題的塑造能給住戶帶來歸屬感,帶來家的溫馨。
5.3施工管理
一個再好的景觀方案,如果沒有高質量高水平的施工,也是難以實現其高品質的效果的。施工分為硬景施工和軟景施工。
5.3.1硬景施工
在硬質景觀營造過程中,對于細部的處理往往能夠體現出景觀營造的品質感。縱觀所有高檔小區,硬景施工十分精細。
(1)道路鋪裝細部處理
平面鋪裝涉及到曲線段時,為了保證拼縫方向與行走方向一致,鋪裝石材必需使用弧形板過渡。
(2)擋墻鋪貼細部處理注意點
面磚文化磚需使用轉角磚,石材需對邊角進行45度磨角進行拼接。
(3)廣場鋪裝細部處理注意點
對于密縫鋪貼的廣場來說,關鍵的控制點就在于每塊石材在切割時必須嚴格控制石材的尺寸和邊線的齊整。
(4)弧形鋪裝的細部處理注意點
圓形壓頂的石材拼接需按圓周長均分,且所有拼縫需指向內圓心。
5.3.2植物配置
植物是建筑物的外立面,植物可以軟化建筑的死角,給建筑帶來生氣,豐富小區色彩,凈化小區環境,植物成熟,小區才有人氣:(1)成樹園林,全冠移植。(2)五重垂直綠化。(3)高覆蓋立體綠化。(4)色香味形聲全感官接觸
5.4后期維護
高品質小區的后期維護也不可忽視。植物修剪應遵循以下幾點:
(1)草長不得超過10厘米,如果高出,立馬修剪。
(2)每平方米雜草不得超過5株,如有發現,立馬清除。
(3)社區內不能有大片的枯枝敗葉出現,如有殘葉,立馬清掃。
(4)根據整個社區的美感來規劃每棵樹未來的長勢,從而選擇不同的修剪手法。
(5)前一兩年屬保活調整期,不停與業主溝通、觀察,與配置公司一起進行整改,進入下一季,進行補栽補種等調整。
6、結語
關鍵詞:經濟適用房 ;景觀設計;限額設計
中和村經濟適用房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板塊,總占地面積66794m2,總建筑面積200000m2,是南京市經濟適用房示范工程。經濟適用房小區的景觀設計要求控制建設成本,但低成本并不代表景觀設計的簡陋,低造價并不等于降低景觀品質。
1 合理的項目定位
中和村的景觀設計從整體上挖掘建筑的空間組合形式,其具有形成集中、開放式的綠地空間的特性,設計理念是用自然有機的風格打造綠色時尚的社區環境,其中理念的精髓是:用流暢的線貫穿精致的點和舒適的面,用自然優美柔和的曲線來柔化高層建筑方正規整的空間和體塊效果,力求為業主創造宜居、宜賞、宜游的居住環境。設計中用流暢柔和和動態的空間效果,現代簡約的構筑物和自然質感的材料相結合,體現健康、綠色的生活追求,做到空間開合有度,步移景異,易趣盎然。
2 空間布局:主次有別、集中式的空間布局
小區景觀總體布局上應主次分明,突出重點。結合人們行為習慣,空間需求的基礎上,重點打造一部分公共空間,其他區域弱化處理,做到重點樣板區域與其他區域的有所區別。實現低造價的要求下,資金的合理分配。
集中式的空間布局有利于降低成本。中和村的做法是將活動設施集中在同一區域,通過園路串聯居住區各個小單元。通過景觀廊道連接到中心景觀區域,再通過游步道連接各住宅間的小休憩空間,形成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景觀格局。根據空間布局和功能,合理地分配使用資金。
3 豎向設計,少用景觀構筑物,營造微地形景觀
過于平坦的景觀空間會讓景觀顯得索然無味,因而一些高檔小區都設置了很多的景觀構筑物,營造不同的空間形式,滿足人民不同的景觀空間需求。但這種處理手法的工程造價很高,在經濟適用房小區景觀設計中明顯不適宜。鑒于成本控制的原因,設計中我們盡量減少景觀構筑物,并盡量選擇物美價廉的成品構筑物。
但另一種營造空間感覺的設計元素——地形,得到了充分的運用。中和村景觀設計中有效利用地形,在中心景觀區和較開闊的地方進行微地形處理,并在植物的種植上結合人造地勢,植物高低順應地形的變化,以達到視覺上的變化和空間上開合,既具觀賞性,又解決了因景觀構造物的減少導致豎向景觀不豐富的問題。
稍稍起伏的地形上種植不同高度的植物,可形成豐富的景觀變化,使整個空間具有良好的觀賞性。在排水設計上,利用坡地結合道路設計,使道路盡量落在最低點上,也是有利雨水排放,合理地節約了投資。
4 景觀材料的經濟選擇
4.1 就地取材,低成本材料的使用
利用本土材料和鄉土樹種進行景觀場地的營造,同時巧妙應用其它工程的廢棄物,變廢為寶,成為景觀元素,融入到整體景觀之中。中和村景觀設計中選用面包磚和石材作為人行道和硬質廣場的主材。面包磚造價低廉,色彩豐富,并配以石材點綴其中,景觀效果同樣出色。
在綠化設計上,廣泛應用鄉土樹種。鄉土樹種長期生長在當地,對當地的氣候適宜性具有較強的適宜性,同時,鄉土樹種的養護管理費用要比舶來品的費用少很多。在景觀營造上,鄉土樹種營造的景觀特色能夠較好的融入到周邊大環境之中,突出本地綠化特色。中和村主要選擇了香樟、黃山欒樹和馬褂木等鄉土特色樹種。
4.2 設計采用市場通用規格,避免非通規格,降低材料成本
中和村景觀工程在石材、木材等景觀材料的選擇上,多次調研周邊建材市場,了解市場上供應規格,比較選擇合理規格。同時在設計上避免各種流線的鋪裝設計,減少材料的現場切割,同時,在個別不夠模數的區域,通過選擇卵石或洗米石材料,避免石材的切割,同時增加了鋪裝的質感變化。綠化設計中,選擇市場上大量供應的苗木規格如喬木胸徑10~15cm這類規格苗木。這類規格苗圃苗比較多,供應量相對加大,價格相對低廉。
4.3 材料的厚度和屬性
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以及材料的特性,合理確定材料的厚度,做到經濟合理,又經久耐用。不同功能的位置對材料厚度及質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原則上不要使用超過40mm厚的石材。精細化的設計,可以有效地控制材料的成本,并呈現出豐富的景觀效果。
5 小結
通過中和村經濟適用房景觀設計的實踐活動,筆者采用集中式空間布局、減少設置景觀構筑物、節約土方量、合理利用基地自然景觀、本土材料和鄉土樹種的景觀營造等設計手法,較深入的詮釋了限額設計要求下的景觀設計思路,拓展了經濟適用房的景觀設計思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居住區基礎設施 環境因素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people o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design more and more demanding requirements,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more than material satisfaction, is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enrichment, residential area for residents, is a long-term activity and the dependence of the place, the neighbourhood infra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directly affect the residents of mood and desire to purchase. However, most of the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monotonous, functional facilities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s of the area and the city of derailment,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people spiritual life, but also for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identi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h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ppropriate combination, convenient dweller also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factors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 :A
居住區的主要分類及特點
對于我國來說,所有的城市居住區大致都分為三類,一是舊居住區、二是單位居住區、三是新居住區。
首先,舊居住區一般位于城市的舊居住地,房屋的質量及小區的配套設施較差,居住環境較差,這里的人均居住面積較大,周圍的環境一般是商業、服務行業等。居民上下班乘公交車比較方便,但是周圍環境嘈雜,空氣污染嚴重,并不是適合市民居住的地方。
其次,單位居住一般是以單位的形式建設而成的居住地區。其特點是小區整體居住面積不大,樓層較低,居住環境較舊居住區要好一些,其配套設施比較全,這種居住區的居住人口也比較多,大多數是行政單位或者科研教育單位的住宅,周圍環境交通和便利,從整體上來看算是中等小區。
最后,新居住區是80年代以后逐漸開發的,它一般都建設在城市的新型開發區中,地理位置較偏,與市中心距離較遠,這里的小區以中高檔次較多,小區內配套設施齊全,生活環境很好,空間清新,小區內的擺設及綠化美觀。甚至有一些新居住區以花園式住宅為主,小區保安措施嚴格,環境衛生好,小區內有獨立的健身房、幼兒園、車庫、浴場、游泳區、高檔休閑娛樂場所等。然而新居住區的地理位置較偏,因此,周圍環境的交通不是很便利,因此大多數的居民都有自己的私家車。
二、居住區景觀規劃的設計原則
(一)彰顯地方特色性原則
不同的城市擁有著不同的地方特色、風土人情、氣候條件、自然環境、歷史文化藝術等,居民區作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設計要符合當地的環境,將居民區的景觀設計融入到整個城市中去,在設計中不要盲目的追求檔次與品位,要深挖當地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將適合當地生長的植物種植在小區內,綠化小區環境,彰顯地方特色。另外,不同的小區也應該有不同的特色,小區的建設應該襯托出住戶的心愿,將小區的規劃與周圍環境的設計融為一體,不至于顯得孤立和呆板。
(二)人性化設計理念原則
我們在對居住區景觀設計時,要本著人性化設計的理念進行,環境的美好是一個方面,然而功能性的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我們應該在小區的外部空間設計中增加滿足居民心理需求的一切設施,將美觀與實用融為一體,使得居民們走在小區內,有一種安全、溫馨、舒適的氣息。居住區本就是人們長期活動的場所,家的感覺極為濃厚,因此,歸屬感將是小區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首先,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不僅僅是以美觀為主,要具有明確的功能性,為居民中的老人、幼兒以及特殊群體提供戶外活動的空間;其次,居住區的景觀還應保證兩大原則:健身設施盡量遠離住宅建筑物,各種美化環境的花草樹木盡量靠近住宅建筑物,這樣既可以使得居民們擁有獨立的活動空間,又不至于影響到住宅中居民們的休息;第三,住宅區盡可能增加綠地草坪,既有觀賞性也有休息利用的價值,而在住宅區中要少種植帶刺多毛的植物,一面傷害到小孩子和老人。
(三)美觀藝術原則
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精神生活的充實將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傳統的空間布局已經無法滿足居民們的好奇心和滿足感,目前,我們需要的是有創意的景觀空間設計,用美觀藝術性的設計理念處理景觀空間將是勢在必行的任務。例如,循規蹈矩的兩點一線已經過時,在空地中搭建長廊,碎石甬道已經成為設計的重點,既美觀又方便居民通行;居住區中的路燈也是最值得觀賞與評論的重點,路燈在功能上只是夜晚照明的作用,但是其觀賞性也是極其重要的,我們應該提高路燈以及旁邊景觀的設計,以柔美的線條、溫馨的光線為主。
三、居住區功能性與環境相結合的有效措施
增強居住區內指示牌的使用
目前很多居民區的占地面積很大,小區內建筑的單元較多,初次走進小區會有一種迷路的感覺,因此,在小區的大門的進出口都擺放小區規劃地圖,每隔一個單元區安置一個指示牌將是十分重要的,指示牌上可以醒目標志出方向及單元號,也可以制造成各種藝術造型,美觀大方。
(二)增強居住區內安全感的設計
居住區本是市民們賴以生存的場所,進入小區應該擁有一種安全的感覺,我們在規劃小區景觀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安全保障措施的安裝,例如指示燈、監控器、滅火器、安全繩、防盜裝置等,這些都以溫馨提示的形式加以美觀,既保證小區安全功能措施的開展,也能美化小區。
(三)加強居住區內空間劃分的實用性
對于一個居民區來說應該分為三種不同的空間,一是半公共空間、二是半私人空間、三是私人空間,其中半公共空間是小區內的主干道、綠地、公共建設設施、休閑場所等,這些區域應該盡量遠離居住樓,以免打擾居民的休息;半私人空間是小區內住宅中的集體庭院,這個空間屬于小部分群體,我們應該有效利用這個空間,種植綠色環保的植物,在此空間可以進行小規模的藝術景觀創造;私人空間便是自己家的庭院,歸住戶自己所有,這個空間的景觀及綠化改造由住戶自己做主,住戶可以以自己的個人意愿隨意設計。
(四)加強特殊群體的功能性設施建設
本著以人為本的目的,小區內應該增加特殊群體的功能性設施建設,全面開展功能性與環境美觀性一體化的小區模式。在小區中,應該增加適合老人們休息的場所,小孩子們游樂的場所,殘疾人行走或休息的場所,在健身器材中也要增加供特殊群體使用的健身設施,所有設施的尺寸要符合特殊群體的要求。另外,在小區道路中要增加防滑路面,以免冬季雪天路滑的現象。總之,要想將居住區打造成居民滿意,居住舒適的小區,就要全面考慮,在重視小區景觀特色的同時,還要兼顧其功能與環境的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王勝永.室外小環境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關鍵詞】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問題;設計原則
1、追求檔次,不切實際
“檔次”原本是景觀設計師所應追求的設計理念,但現實中“檔次”往往被理解為宏大的氣派或用材的豪華考究,這意味著大量財力的投入。決策者往往在項目開始便定了高調,而不管該住宅區本身的品位。如住宅區入口的空間形態本應只要具有一定的開敞性,體現與住宅區整體環境及建筑風格相協調的入口標志性造型(如門廊、門架、門柱、門洞等),達到新穎簡單、輕巧美觀的要求即可。如在水體設計中,原本只要順其自然,在彎曲的湖岸上種上濕生植物,湖中種上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便會形成美麗親切的自然景觀。然而,有些設計師卻把湖岸用花崗巖修砌,這樣雖然看起來高檔,豪華且整齊劃一,但卻使整個湖的自然韻味盡失,成了一個徹底的“人造湖”,違背了設計的初衷。而且,在水源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又無天然水源依藉,不少住宅小區硬是大做水景文章,但終因物管成本過高而變化成死水潭或臭水溝的尷尬狀況也屢見不鮮。可見,景觀設計要與商業住宅區的品位相結合,要因地制宜,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
1.1 過分追求水景
許多的住宅小區里會大面積的布置水體。由于人具有先天的親水性, 所以水作為重要的景觀要素在今天的居住區環境中被不斷加以運用。追求水體的大面積、多形態,正在成為一種風氣。多數住宅小區設置了大型人工水面、人工湖、人工溪、泳池、跌水、噴泉、涌泉、水墻等多種形態的水景。水無疑可以和植物材料一起共同軟化和豐富住宅建筑圍合的硬質環境,但不宜過分強調視覺效果。大量實踐已經證明,追求大面積、多形態人工水體會帶來以下問題:一是冬季的景觀尷尬;二是運行成本昂貴;三是水資源的巨大浪費;四是景觀水的水質問題,由于維護成本高,許多小區的人工水體成了臭水溝。
1.2 刻意追求所謂的“亮化”工程
高質量的照明體系對于一個居住區環境的場所,利用率的提高至關重要。以不損害居民的利益為前提的夜景照明是增加居住區環境魅力值的一個方面。但目前的趨勢是居住區夜晚光環境越來越亮,甚至不加區別地把用于商業大廈的泛光照明手法用于住宅樓宇,對上部和頂層的居住影響極大,干擾居民的活動與休息,強光的照射,不僅使這些居民通宵如晝,悶熱如蒸籠。而且這樣做既浪費電力,又破壞了住宅區幽靜的氛圍。應適當綜合考慮在住宅樓外邊輪廓加普通的照明,把建筑物優美的造型突出來就可以了;而在林蔭小徑及綠化區內加庭院燈,路徑燈,把小區悠閑舒適幽靜的氣氛烘托出來。白天作為街道小品對環境加以點綴,入夜則起到指示和引導的作用。
1.3 片面追求“景觀綠化”
由于“景觀綠化”視覺效果的直接性,致使開發商和消費者對“視覺綠化”的過分關注,而忽略了綠化真正的生態價值。小區綠化真正的意義在于給居民增加休息的地方和空間,讓綠化中的植物,水體吸收大量的塵挨,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出更多的氧氣,讓小區的空氣更清新,而且讓更多的綠意,大自然的氛圍貫穿小區的每一個角落。在現代居住小區中,除了觀賞價值,還可以用來遮擋視線,以增強住宅底層住戶私密感;形成林蔭道,方便居民的夏日出行。
住宅區綠化要適地適樹,盡量選用有觀賞價值的鄉土樹種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綠化費用,而且還有利于管理養護。但在住宅區景觀設計選用樹種時,房地產商為追求新異,加強賣點的宣傳。不顧植物生長的土壤環境,大量選用造型獨特的外地植物,盲目引進熱帶棕櫚,野蠻搬遷“名木古樹”,以標榜華貴,最終導致成活率低下,浪費大筆錢財。
2、 存在著“克隆”和“模仿”的痕跡
走進一些新開發的地產項目,總會感覺有似曾相識之感,原因之一便是小區園林景觀缺乏個性,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克隆”和“模仿”的痕跡。在當代商業住宅區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出于崇洋、急功近利或迫于房地產商的壓力等多方面原因,設計出來的作品往往缺少新意,具有雷同之感。同一城市不同的樓盤出現類似的景觀設計,已屢見不鮮,更有甚者在不同的城市驚現基本雷同的樓盤。每一件景觀作品都應該有其特有的風格和內涵,結合該住宅區的品位、主題,開發出具有創造性的作品。如深圳萬科的四季花城,在不同的組團中種植不同的花卉,每個組團都以此花卉命名,頗有新意。深圳金地集團開發的金地翠園,其地下架空層及其可能的位置都進行了綠化,即使在小區的圍墻上,也用綠色的塑料花加以裝飾,號稱百分之百的綠化率,真正突出了"翠"的意境。真正優秀而具有創意的景觀應該是只為某個場地量身打造的,而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大眾景觀。景觀設計師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思想、靈魂、個性,結合當地獨有文化,才能創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3、 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應把握的原則
為了更好的滿足城市住宅小區各方面的要求,克服在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優秀的住宅小區景觀設計應遵循如下原則:
3.1 遵循自然的原則
隨著景觀生態思想的發展,在規劃設計住宅小區綠地景觀時,首先要以植物學、景觀生態學、人居學、社會學、美學等為基礎,遵循生態原則,重新認識身邊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觀要素。例如地形、水體、植物、動物、微生物等。要始終以人為本,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環境因子組成有機整體,體現生物多樣性。住宅小區景觀設計要做到人性化,就是一切要以人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應該在開發商商業運作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整體自然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動為出發點,追求一種優雅、放松、生態、安全。
其次要從視覺景觀形象、生態環境、大眾行為方面,崇尚綠色;不僅要有綠化的數量,更要考慮綠地的質量和功能,創造回歸自然,溶于自然的詩意天地,使住宅小區景觀生態建設不僅僅停留在生存的層次,而是邁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悅,是對美和情的追求。這樣才能保證住宅小區環境的社會活力,才能與人與自然相協調的規劃設計理念相對應。
3.2 堅持生態化原則
隨著人們對自然生態居住環境的渴望追求,生態住宅區更是當代商業住宅開發商們的最有力的廣告招牌。所謂生態住宅區就是指:在保證社區各項功能正常運行和維護社區內居民較好生活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對原有生態環境破壞的居住社區。學者們一致認為:生態居住區應該達到節能、節地、節約資源、節省材料、太陽能運用,無害化、減少廢棄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資源的重復運用和循環運用等要求。
3.3 因地制宜的原則
住宅小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地方,建筑風格多為現代建筑風格,各地區在建筑裝飾上也強調突出地方特色。景觀設計首先應該從這一大的前提出發,做到不同地域和建筑形式的小區環境景觀各具特色。特色是園林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根據不同地域的氣候特點,居民生活習慣和對戶外活動的要求,作出不同的設計。
關鍵詞:住宅小區;人性化;人性化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住宅小區作為與人們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毋庸置疑,住 宅小區的景觀設計的好壞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在環境日益遭到破壞的情形下,他們更急切地希望能夠居住在景觀環境優美舒適、綠色生態化與低碳化的住宅小區空 間環境中,因此,為了充分滿足人們居住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在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中應秉承“以人為本”、“回歸自然”、“崇尚自然”的設計理念,充分利用住 宅小區內有限空間,通過合理的景觀設計方法加以處理、調整和強化,并實施植物綠化、水景、環境設施等相結合,力求為人們營造出更具人性、人情的全新的家居 生活方式,并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居住環境。
一、居住小區的人性化景觀設計現存的問題
在現今的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廣泛提倡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人與自然、人與建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然而,即使人們意識到人性化設計的重要性,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 高舉人性的旗幟,卻大張旗鼓地建設出一批批違背人文、忽略人性的景觀環境; 單純重視景觀的視覺藝術性,而忽略其功能性與人的使用性; 盲目照抄照搬、失去自身特色忽視人的歸屬感; 過分追求現代高檔材料、造成人與自然的疏離等。在進行居住小區戶外交往空間設計時往往片面追求空間環境形式化,地域特色缺失,缺乏對人的交往需求的分析研究,導致居住區的交往危機日益嚴重,居民社區意識淡漠、缺少歸屬感。社區的漠然、交流的缺乏,不得不令我們反思: 我們是否真正認識、了解人的需求和人們的交往心理。
二、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的一般要求
隨著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在購房時,除了考慮住區的位置、住宅戶型平面、配套設施和物業管理的合理性因素外,更注重環境的綜合質量。住宅環境的質量,主要包括綠色景觀環境,人文環境、交通環境等,具體要求如下:2.1住宅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應尊重地域環境,營造地域特色
現代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應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盡可能避免大開大挖,這是當今開發商和設計師的公識。尊重環境不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體,氣候等自然環境,還應重視包括地域文化,遺址,歷史名勝、民俗風情在內的人文環境。
2.1.1小區園林綠化景觀是居住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
社會發展到今天,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強,居民日益渴望回歸自然,對綠色環境渴望之極,而小區園林化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將來綠色人居環境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這里所說的“園林”是指宏觀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觀,郊野景觀和生態景觀等方向發展。任何小區的園林化設計,都要有一條明確的主景軸線或中心花園,并由此軸線或中心來組織整個小區的景觀設計,貫穿整個小區的始終。
近年來,筆者設計的園林景觀,采用的是圍繞這個主景軸線(從大門到中心旱地噴泉公園的軸線),將歐式風格的條形住宅和各個院落空間連成一片,組合成完整的綠色景觀環境,以滿足居民對綠化景觀的需要。
2.1.2“人車分流”以滿足小區交通環境設計的要求
近年來國家對公路,橋梁和交通工具的改良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交通系統正在迅諫發展。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費觀念也是在日趨超前,汽車消費和旅游消費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如何解決好小區機動車行駛與停放,已成為當今現代小區環境設計中的一個新課題。小區環境設計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寧靜、清新、自然、充滿人情昧和生活氣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筆者認為“人車分流”是解決交通環境問題最理想的辦法之一。我們從國家“康居示范工程”中可以看出,在水平上乘的方案中,幾乎都采用“車在周邊行,人在中間走”的分流方式,人們可不受機動車的干擾,真正留給居民一個安全寧靜的“以人為本”的綠色共享空間。
2.2人居環境設計應尊重居民的生活習慣
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應充分尊重當地的地域風俗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應把小區住宅作為一種家庭生存生活載體來整體設計考慮,營造極具當地地域特色的現代住宅小區。因此,在人居環境設計中應解決好以下問題:
2.2.1首先要提升環境設計的理念
對人居環境設計要放大設計空間,走出居室,走出住宅小區的圍墻去領會人和自然的關系。
小區的規劃設計不但要考慮居室環境的優化,而且還有考慮戶型,小區綠色生態環境和小區入口及周圍城市大環境的對接、過渡和協調,否則這個人居環境就是不全面的人居環境,就是與城市這個大家庭格格不入的“異類”。一個世紀前美國著名建筑大師賴特就曾提出“有機建筑”理論,他非常重視建筑與周圍環境的結合,認為建筑必須體現人的自然性,著名的“流水別墅”正是介于對大自然的渴望而成立的不朽名作。21世紀的建筑和小區設計,隨著就WTO觀念的逐漸發揮效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有機環境效應,將是重中之重。
2.2.2要認真搞好規劃設計
對室內外大、中、小地區環境應統一考慮,一開始就要有“全局在心、局部人手”的創新手法。大的人居環境規劃應與周圍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觀、交通、人文、歷史、經濟環境進行對接,使居住環境融入城市整體規劃中去。小區內部的環境要力求構筑出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氛圍,實現城市大環境到人戶小環境的自然、流暢、協調的過渡與對接。這就使得居者的室內外環境互相對接,彼此溝通,容為一體,又處處遵循正常生活中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和行為規律,滿足人們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處輕松、安逸、環境優美的舒適場所。總之,在規劃設計中,要遵循以居住者的行為活動規律為主線,以日常生活項目的停留時間為節點,劃分各功能空間。三、住宅小區園林景觀人性化設計應注意的事項
3.1人完整的景觀設計
由于自然和社會的人,我們需要鍛煉,但人需要休息,我們需要溝通,他們需要住房,需要安全,但也需要挑戰,既害怕孤獨的,但也愿意關注,以及其他類似的焦點,因此,需要設計一個充滿人性的地方。
3.2景觀設計回歸自然
人類生存離不開來自大自然,地球是一本書的人文景觀:土地和道路,大門和橋梁,圍墻和圍欄,建筑和城市土地,并告訴人們文科蹤跡,人,和諧的生活人與自然之間的名稱社會。
3.3景觀設計中應注意的地方風格
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北京--- 政治和文化中心,悠閑的城市--- 溫州商業--- 都江堰市。只有當地人知道如何生活,滿足當地人將有一個公共空間的設計壽命。
3.4景觀設計中應注意的文化歷史
人類歷史: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當地的歷史,因此,景觀設計,挖掘當地的自然和文化歷史,突出地方特色,從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人力的過程,內在的力量,設計形式的原因背后的權力,反映了設計的本質。四、住宅小區景觀人性化設計方案的具體實施
4.1 廣場的設計
從功能出發,將健身廣場、兒童活動場地、林蔭樹陣廣場、國際象棋圖案鋪裝及景觀小品、螺旋形鋪裝廣場、弧形花架、宿根草花花鏡等景觀要素,遵循動靜分離、分區明確、適度圍合、邊界開敞的原則合理布局。運動空間開闊平坦、無障礙物;兒童活動區鋪裝圖案柔和流暢、鋪裝形式新穎、色彩豐富、設備及材質安全舒適;樹陣廣場以極富動感的一組傾斜平行線為構圖背景,樹陣下靈活分布仿樹樁桌凳,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閑空間。汀步石與卵石小路巧妙穿插,把各分區空間連接為一體,動靜分區相隔卻相見,創造輕松、休閑的感覺。
4.2 綠地的設計
綠地屬于一種居住區內貼近居民生活的開放空間,是居民最接近的休息和活動場所,主要供住宅內的居民使用。為建立居民的社區認同感、促進鄰里交往、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給居民以歸屬感和領域感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因此,綠地應有較多的活動面積,以便于居民活動。
4.3道路的設計
充分考慮小區整體空間布局和道路路線的協調性,把設計重點放在小區入口處。因為入口是小區的門戶和標志,既是一個點景觀,又是一個景觀序列。通過入口及站在入口處視域范圍內景觀的組織,應形成一種優質的景觀形象,給居住者以歸屬感和認同感。基于此,在不影響人流和車輛通行的前提下,重點布置一些裝飾性綠化,并搭配一些建筑小品,不僅可以突出小區的入口氛圍,還能體現小區的文化品味。在小區的主干道綠化上,行道樹的栽植應考慮到行人的遮蔭與交通的安全,在交叉口及轉彎處,依照安全三角視距要求,保證行車安全。
4.4 水景的設計
水是小區景觀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水是所有景觀設計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種,它不僅增加空氣濕度,增加負離子濃度,調節氣溫,而且從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與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藝術品組合,創造出獨具風格的作品,基于此,在氣候和養護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設置戲水池,保證水質清潔,水深不宜超過35~40 cm。為防止摔跤,濕滑區域的邊界處采用防滑材料并加以固定同時還應設置座位,以便成人監督兒童玩水。在住宅小區水環境系統的設計中,可以將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景觀水系統、雨水收集系統、中水回用系統和綠地系統綜合起來進行設計,使污水處理工藝與小區園林及其水景藝術相結合,建設集觀賞、娛樂和污水處理于一體的景觀濕地系統,有利于促進小區良性生態環境建設。
五、結語
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將滲入到小區景觀設計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部,居住環境將充滿了生理層面、心理層面、社會層面的關懷。與居住區戶外交往空間的人性化設計有關的資料還是比較多的,本文旨在進行探討性的分析,不足之處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方文化特色;小區;景觀;綠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06)04-0083-03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簡介:成婧(1979-),女(漢族),上海浦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風景園林所風景園林師,設計的”羅山路―龍陽路立交綠化工程”榮獲2005年度上海市優秀勘查設計三等獎。
1 設計背景
長沙是一座具有三干多年歷史文化積淀的歷史文化名城,西漢古墓、三國簡牘、岳麓書院、天心古閣、愛晚亭、岳麓山、橘子洲島等,處處流溢著星城遠古的足音。位于長沙市天心區民營科技園1#、3#、5#、6#地內的湖南電力科技園是湖南電力公司擬建的第二辦公、生活區,距長沙市中心沿線長沙大道約600m,總用地28.96hm2,總建筑面積近46.10萬m2,是集辦公、科研、居住、文體和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小區。因該項目是與省政府機關大院同時興建的小區之一,對周邊環境具有帶動和示范作用,因而受到各方面的廣泛重視。如何利用長沙這些悠遠燦爛的文化帶給我們的啟示,激發我們的創作靈感,將其最亮麗的景觀元素融于我們的景觀設計中,成為我們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
2 基址解讀
基址用地豎向變化豐富,地勢呈北高南低、東西兩側向中間坡的走勢,現場還保留有近4000m2的保留林地,復雜的現狀環境使設計有一定的難度,但同時也為創造臺式、跌落式的空間變化提供了條件;通過對現狀基址及小區環境總體定位的解讀、剖析,利用現場原有林地,提煉出“都市中的山水園林”這一概念,并對其進行進一步地深化。服務受眾是一群回家的人,“人”始終是設計的關注焦點,景觀設計應首先給居民營造一個“回家”的氛圍,確保每個組團、每個角落都”有綠可看,有景可賞,有地可憩”,力求營造一個全面共享的綠地景觀空間。
3 設計構思
為了更好地將湖南長沙古老的文化內涵融入到設計中,我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提煉出其中部分內容,如:李汪度《重修天心閣記》明確指出“心舊作星”;清末學者黃兆梅為“天心閣”主閣所撰的對聯為“四面云山都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古人按星宿分野,南方七宿叫朱雀,在朱雀的尾巴上有顆小星,叫”長沙星”,故長沙又有”星沙”、“星城”的別稱。《長沙府志》在引用大量古籍后說:“長沙一星,在軫中主壽命,明則多壽,子孫有慶”。故在本次設計中,組團綠地以”心”打造、水體命名為“星”湖,創造出“一軸貫山水,一環串庭苑,八苑四庭薈繽紛,山水花園寫自然”的都市美景。一軸指主入口向南延伸至湖面的景觀步道,通過中央湖體連接保留的林地,構成小區開放性公共空間。一環指小區的車行道路,通過組團級道路與庭苑空間相連。八苑指由組團內部圍合的景觀空間,即可心苑、沁心苑、薈心苑、馨心苑、頤心苑、天心苑、悅心苑、清心苑。四庭指由組團間圍合的景觀空間,即清竹蘭庭、愛晚楓庭、菊石映庭、暗吞流庭。
4 景觀設計
主入口向南延伸至湖面的步行景觀道自北向南貫穿小區,與水體(星湖)相連,成為全區的公共活動空間,是景觀設計的精華所在。全線自北向南依地勢走向由高向低設計了多個節點景觀和活動空間,北端會所旁以半橢圓形鋪裝廣場結合水池,形成入口主景,通過陣列小水池的呼應與主入口大門相連,進入小區,沿線設計了休閑廊架、林蔭廣場、樂符廣場、景觀構架、跌水景墻、旱溪噴霧、臺式草花池等,南端以雕塑小廣場為終景,整條步行景觀道以豐富的地形變化、規則的幾何線條和多樣的水景形態,構筑了小區極富特征和個性的景觀帶。
中心湖體景觀(星湖),成為小區的核心所在。水體北岸與別墅區相連,設計為自然式親水軟質岸線,入水草坡、沿岸垂柳和草皮亭,形成別墅區自然寫意的生態空間;水體南岸設計為人工硬質駁岸,為居民提供親水休閑的公共活動空間,與北岸形成強烈對比,沿岸設計有臨水步道、大型文化活動廣場、“瀟湘八景”文化墻、弧形臨水連臺等;東岸與保留林地相連,以自然式半硬質石砌駁岸為主,水邊石旁點綴一個典雅的歐式小亭,與草皮亭、木質小曲橋形成對景。
保留林地位于小區東側,地勢相對高差約10m,面積約0.4hm2,綠地內林木茂盛,是小區不可再生的“綠肺”景觀。設計基本保留原有形態和植被,清除下層雜木。林地最高點設一溪流源頭,蜿蜒的小溪穿越林地,流入星湖。林中設游覽步道,東側陡壁以壘石砌筑,與自然林地保持風格一致。
八個組團內部空間由建筑和步行道圍合,設計用“心”打造統一的景觀主題,分別命名為“可心苑”、“沁心苑”、“薈心苑”、“馨心苑”、“頤心苑”、“天心苑”、“悅心苑”、“清心苑”,每個組團通過不同的景觀素材精心設計,緊扣主題。可心苑、悅心苑設計了相對集中的兒童活動場地和設施服務全區,營造如意、怡悅、恰合心愿的景觀空間;沁心苑、馨心苑、薈心苑以草木繁盛、花香四溢為主題精心設計;頤心苑、清心苑設計有相對集中的健身活動場地,植物配置強化其保健功能,創造清新、淡雅、頤養、康體的空間氛圍;天心苑借引長沙標志性景觀“天心閣”而命名,以表達獨特的地域文化概念。
四個組團間綠地由車行道圍合,以中國傳統文化、植物中的四君子“梅、蘭、竹、菊”為主題打造,營造不同的主題植物景觀――“清竹蘭庭”、“愛晚楓庭”、“菊石映庭”、“暗香流庭”。清竹蘭庭是以“竹”為主景,“蘭”為地被,表達清新、雅致的綠地景觀空間;愛晚楓庭是以杜牧的著名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為主題設計;菊石映庭是以瀏陽特產景石――石為點景,配以菊科地被植物,塑造幽雅、俊秀的景觀小空間;暗香流庭是以梅花為主調樹種,再造”梅花香自苦寒來”、滿庭暗香溢流的景致。
5 綠化種植設計
根據長沙市的氣候特征及當地植物的生長特性、季相變化,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精心挑選植物品種,注重常綠與落葉、喬木與灌木的搭配比例,力求達到物種的多樣性和景觀的豐富性。植物配植手法以自然為主,運用散植、片植和孤植的方法,刻劃不同的景觀區域。
整個小區綠化以喬木種植為主體,形成濃密的綠色骨架,使建筑掩映在綠樹懷抱中,從而提高了小區的環境質量,提升小區的檔
次與品位。小區的主干道兩側以常綠的香樟為行道樹,規則式種植,使行人與車輛進入小區,立刻感受到濃濃的綠意及高檔的品質。在小區的次干道上,以落葉的色葉喬木為骨架樹種,自然式種植,各個區域均選一種特色喬木為主體樹種,既能豐富小區四季的景觀季相變化,又能使各個區域有明顯的區別。選擇的喬木有無患子、櫸樹、銀杏、楓香、烏桕等。在樓字間穿插點植喬木廣玉蘭、金合歡、杜英、香樟及其他落葉喬木欒樹、馬褂木、落羽杉、池杉等,并種植小喬木及灌木,形成一個小的植物組合,呈現疏林、草坪、群落、湖面的優美景觀。根據小區的整體布局,綠化種植分五個區:秋色葉植物區、吞源植物區、水景植物區、觀花植物區及密林植物區。
秋色葉植物區:位于小區中心軸線兩側,在該區域內植物隨季節變化而變換葉色的喬灌木,使小區呈現萬紫干紅的景觀效果,給居民強烈的視覺感受。植物選擇葉色變紅的楓香、烏桕、雞爪槭、紅楓等,變紫色的南天竹,變金黃和褐色的銀杏、櫸樹、香椿等。
香源植物區:位于小區中部別墅區域,配置不同香味的香源植物,讓居民在觀、賞、游的同時增加嗅覺的感受。主要有淡香的竹、梅花、臘梅;甜香的含笑、桂花;濃吞的丁香等。同時在進入別墅的主干道種植不同特色的喬木,形成如梧桐落影、水杉參天、銀杏寫秋、花溪漫步的意境。
水景植物區:位于小區中部水體旁,以垂柳為骨架,輔以花桃種植,形成桃紅柳綠的水岸風情,穿插種植水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濕地松等喬木,豐富季相變化及林冠線;水邊種植黃馨、花葉美人蕉及水生植物水蔥、鳶尾、菖蒲、花蘆等,水面種植荷花、睡蓮等。
觀花植物區:在多層及小高層四周,布置成觀花植物區,區域內配植不同季節開花的植物,達到四季有花的景觀效果。植物春天有櫻花、垂絲海棠、白玉蘭、梅花,夏有合歡、廣玉蘭、花石榴,秋有木槿、紫薇,冬有臘梅、山茶、孝順竹。在植物布置上,根據組團空間的意境,有針對性地種植植物,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如在清竹蘭庭,以種植竹類及蔥蘭等為主,愛晚楓庭突出楓葉的特色,菊石映庭突出地被菊,暗香流庭則體現梅花、臘梅的暗吞。
密林植物區:本區位于小區東西兩側靠圍墻處及保留坡地處,種植以高大喬木及竹林為主,形成與外界的分隔,營造出一個較為寧靜的私人空間。植物選擇女貞、香樟及烏哺雞竹,配以點植色葉喬木無患子、櫸樹等豐富景觀。
6 景觀照明設計
關鍵詞:核心區、生態、低密洋房、品牌高度
Abstract: The research object is located in Changchun City High-tech Zone in southern planning region the Masuda Gyosui Dant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 as well as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to explore the positioning of the pursuit of noble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core area, ecological, low-density houses, brand height
中圖分類號: B8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該住宅區位于長春市高新區南部規劃新區內,緊臨生態景觀軸,地處城市與自然交接處,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與城市環境界面。通過“丹堤”“御水”強調項目生態資源的優勢;用“城”來彰顯項目大盤氣勢。以營造“生態居住與人文居住”理念為居住目標。
1、規劃設計理念
1.1、新城市主義理念,以人為本的規劃思想,建設緊湊型、功能混合型社會和諧社區。
1.2、城市生活與田園生活的結合。
1.3、突出生態質量,提高文化品位,體現居住建筑的人文特色。
1.4、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實現生態和諧與時間序列和諧。
1.5、注重公共性和開放性。
1.6、提高土地利用價值。
基于總體規劃的分析與研究,從居住這一主導功能出發,圍繞“生態、人文”的主題展開,融合自然山水的意境及幾何構圖手法,將綠地空間、水體空間、建筑空間和道路空間融合在一起,化無序為有序,在有序中求變化,體現一種韻律與節奏之美感。形成該小區一環、一中心、兩軸、四廊、十二組團的布局結構。
•一環
規劃環路標示著高新南區的東端收頭,利用環路與居住區產生互動,設置成一條公建配套服務帶,加強居住區與高新區的聯系。
•一中心
處于小區中心位置的用地,規劃為小區中心綠地,形成整個小區的景觀視覺中心,也為住戶提供了一個舒適的戶外活動場地,因為臨近濕地公園,又使城市綠地滲透到小區內部,形成半圍合狀景觀帶。
•一城市軸
設置步行街,使高新南區中軸線得以向東延續,直達永春河濕地公園。
• 一綠軸
由北向南設置一條主要綠帶,自北面小區,依次穿過高壓走廊防護綠地、小區中心綠地、會所,一直往南延伸到八一水庫濕地公園,形成一條長達千米的中央綠帶,將組團綠地與中心綠地有機聯系在一起,并向周邊社區和城市綠地延續。
•四條視線通廊
加強各個組團與中央綠帶及濕地公園的聯系,設置了四條東西向景觀視線通廊,使景觀更加系統化,充分利用周邊有利景觀資源。
•十二個組團
根據各個地塊的區位條件和規劃要求,結合城市道路、小區道路、綠化帶,將整個小區劃成十二個不同產品類型和功能的居住組團。
2、景觀概念:內外雙景,七重綠化
2.1、濕地景觀帶引入——將原有水系改造為濕地生態景觀。
2.2、城市空間的水邊再生:城市開放空間中兼顧自然生態景觀的生態景觀的交錯、滲入,水系連續性為其空間特色,將水系軸線打破,滲透到城市住宅空間,使其成為城市住宅空間中難得的濱水景觀,使城市中生活過久的人們 親近自然,對這樣的再生空間向往。令視野更加開闊,視覺自由馳騁。
2.3、開放私密等連續的景觀空間,為居民提供了鄰里休閑場所。相對半開放的院落,成為鄰里交流的平臺。
2.4、住區綠化成為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合理舒適的居住區綠化應以人為本,人與景觀和諧、自然。綠地系統包括公共綠地、宅間綠地、道路綠地和防護綠地。其中宅間綠地主要是改善區內的生態、保護環境。而公共綠地還側重于提供可觀賞的植被,美化城市環境;同時配有游樂、健身等設施。該小區采用點、線、面結合的綠地系統,相互滲透,形成龐大而完整的生態綠化系統。
3、戶型設計
3.1、戶型方正,實用主義空間設計,戶型空間緊湊舒適。
3.2、室內功能分區明確,干濕、動靜分區,動線合理。
3.3、戶型均有較大的南向展開面,通透戶型設計,將陽光和風引入居室,最大化的提高了住宅的居住舒適度。
3.4、方正客廳,空間充裕,當陽光灑落,盡攬窗外明媚風景,更領略人生豁達境界。
3.5、豪華主臥設計,獨立衛生間,步入式衣帽間設計,讓主人享受尊崇生活。
3.6、玄關空間設計,保證私密隱蔽性同時兼顧衣帽,換鞋空間提高生活舒適度與便捷性。
3.7、餐廳與廚房融合一體又各自獨立,可根據主人喜好靈活分隔。
3.8、公共空間尺度適宜,在保證了舒適度的前提下,使套內空間最大化。
3.9、附加值設計,通過敞開式陽臺,凸窗設計提高戶型附加值。
3.10、空間尺度推敲細致,開門位置考究,充分利用了每一寸套內空間。
戶型設計已經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重視,該住宅附近遍布高檔小區,例如保利羅蘭香谷、融創上城、金越逸墅藍灣等,通過對其客戶的考察,他們多在區域內或相鄰區域工作,習慣并喜歡區域內環境;高學歷、高素質,注重文化氛圍。如今高新區已經成為財富新貴、高級白領、核心人才居住的首選之地。
因此,該小區注重優越的生態環境、良好的文化氛圍、高檔而完善的生活配套,相對便利的交通環境,而戶型的人性化設計更是其住宅的特色之處。注重每一個細節的推敲,充分考慮人使用的舒適度,以簡潔、大方、通透、開敞為原則,全力打造一塊休憩的“樂土”。
4、立面設計
4.1、住宅立面造型設計以新古典風格為主、簡潔明快、美觀大方為設計原則,在設計中,在保持建筑整體外觀簡潔明快的前提下,重點對建筑物的開窗比例、材質與色彩搭配等處進行重點處理,通過建筑的體塊變化,色彩對比來體現建筑的精美和現代感,控制窗墻比,降低能耗,北向開窗小,降低冬季西北風的影響,南向開窗大,最大的爭取日照條件。
4.2、長春的緯度與北歐接近,冬季氣候寒冷,因此立面選材上,顏色偏暖色,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通過深紅棕色面磚與石材的搭配,營造穩重,大氣,尊貴的整體建筑形象。高層的立面把握三段式的基本原則,坡屋頂的形式滲入古典風格,老虎窗的設計更具歐式色彩。
該小區還采用多種智能化系統,如可視對講及室內安防報警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門禁(一卡通)系統、周界防范報警系統、公眾信息系統、機房裝修UPS及防雷接地系統等。為住戶提供安全、便捷、先進的生活區域。小區內設有完善的商業配套,社區用房,幼兒園等,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并配有兩個超豪華會所,彰顯小區品質,為居民日常休閑提供便利,公建位置的分布按照方便高效的原則,布置在相對中心,保證了居民使用時步行距離的舒適與便捷。
當然,與此同時該小區也存在不利因素: 1、北面緊鄰高壓走廊,對鄰近地塊有較大影響,容易給住戶造成心理上壓力,景觀效果也不佳。 2、超勝街將本地塊與濕地公園隔離。3、三個地塊均由市政道路隔開,對營造整體小區形象和公共資源共享帶來一定影響。
5、結語
住宅是培養人的生活情趣的地方,同時也是給人休憩和安慰的場所,它應該是人文的,能感受四季變化的,是可以感受生活的快樂的家。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提供這樣一個充滿溫暖的空間場所是所有住宅設計人員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高科技、綠色環保、低碳、生態、可持續發展一系列的問題將一直是需要研究的永久課題。
通過此次的調研,使自己進一步的了解了住宅的精髓,看似簡單的布局,其實都是煞費苦心所得的,從整體規劃、道路分析、景觀綠化到單體的設計是一個相當龐大而又復雜的過程。
參考文獻:[1]趙東住宅建筑設計的實踐與思考中華民居2011年08月
[2]黃瑜, 羅濤, 納劍峰.當前住宅建筑設計分析與研究.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04)
關鍵詞:居住區;園林景觀;施工與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是利用植物的獨有特色形成一個既有統一又有變化、既有節奏感又有韻律感、既有相對穩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間,對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態系統平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居住區居住環境質量的重要標志,對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加強對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問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小區園林景觀的作用
1.1改善環境。園林植物可凈化空氣、水體和土壤,吸收有害氣體,具有殺菌作用,園林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調節濕溫度,改善小區的小氣候,同時與水體、土壤等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
1.2文教游憩。住宅小區園林景觀可為居民提供文化活動、游戲健身、休憩娛樂的場所。良好的小區景觀環境同時能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修養,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1.3美化街景。除了美化小區的自身環境之外,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還起著美化城市街景的作用,是城市景觀效果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園林景觀設計的幾個要點
1、注重環境場所空間的塑造
環境場所空間的營造是彰顯設計理念,體現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尊重項目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尋求場所和周邊環境的最佳結合點。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因素,形成清晰明確的整體設計理念,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設計者不僅是要創造,更需要去發現、認識、利用原有場地及周邊自然環境,充分利用場地的特性,接受自然的介入,將自然的演替納入景觀體系之中,也就是常說的,最好的設計就像沒有經過設計一樣。
2、注重項目策劃設計實施全過程的參與
現代意義的園林景觀概念可以大至區域環境景觀規劃,在時空上的廣度和深度及內涵上有了很大的拓展。隨著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專業間的協調參與越來越重要。具有建筑專業背景的設計師,往往會不自覺地突出建筑硬質景觀元素,把環境綠地作為建筑公共空間的外延;而具有園林專業背景的設計師,往往會更注重自然環境和諧的綠色軟景觀元素,把建筑融合在自然的氛圍中。因此,在創造自然和諧、充滿活力的景觀空間中,就要重視專業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有必要在城市規劃建設的項目策劃、設計、實施等全過程中強調園林景觀設計的參與協作。
3、生態景觀理念的運用
在對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實際上就是對有限的空間內生態系統的設計,所以說在對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尊重自然,注意生態系統的調控。在設計理念中,合理運用生態景觀,應該從以下幾點來考慮:第一,應該盡量的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浪費,維持自然狀態,保護物種的多樣性;第二,根據園區的特點,盡量少的破壞原有景觀環境,避免盲目改造破壞生態系統;第三,要充分的保護園林中的生物棲息地,不破壞生物的生存環境;第四,使用新技術、新材料,可以實現廢物再利用技術,減少能源的消耗,實現節能、再生的發展理念。
4、注重園林景觀的地域性、民族性
所謂“地域性”、“民族性”景觀,就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歷史文脈及人文特性的總和,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和歷史演變、文化脈絡以及人們的活動行為方式、審美觀念等等。園林景觀設計應尊重傳統文化,將帶有當地特征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并且盡量多采用鄉土樹種,從而營建具有當地特色的園林景觀類型以及滿足當地人們活動需求和符合當地人們審美標準的空間場所。
三、園林景觀施工應注意的問題
1、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合理選擇苗木種類
當前的小區綠化有時為了提高賣點,不切實際地選擇了一些不適合當地環境的植物種類,甚至大量應用古樹名木。植物在長期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已經對其生態環境形成了高度的適應性,如不考慮其生長分布范圍而盲目引種,不僅不能提升小區綠化檔次,甚至會成為綠化的敗筆。建議在居住區綠化時,適當減少大規格樹種及邊緣樹種的應用,適當增加鄉土樹種的應用。
2、苗木等材料的采購渠道要正規
居住區園林施工中涉及苗木、土方等多種施工材料,如果材料質量不符合要求,施工質量、景觀效果就無法保障,因此施工單位必須依據設計圖紙規定的規格、質量進行采購,從組織貨源到使用認證層層把關。工程監理要嚴格按照規范進行監督,以提高工程質量。
3、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的比例要協調,重視軟質景觀的利用
硬質景觀容易使圖面豐富、表現力強,見效快,比較符合房地產開發商求快的要求;而軟質景觀(植物造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易滿足房地產商求快的要求。因此,許多新型,特別是標榜高檔的小區大都以硬質景觀為主。但硬質景觀雖然短期景觀效果比較好,但從長遠來看其生態效應、景觀效果都不如軟質景觀。因此,在新建小區時,應適當減少硬質景觀,增加軟質景觀。使用硬質景觀時,還可以采用垂直綠化等手段增加綠量。
四、對設計方、施工方配合的建議
1、對設計方的建議
(1)正確了解工程的施工工藝及流程,及時掌握市場材料信息,包括一些新產品的規格、尺寸、價格等等,做到合理設計,充分體現設計創意。
(2)在設計時詳細考查現場,有必要的話可做實地測量。透徹了解施工現場的地上、地下管線分布及地勢走向,如工地某區塊土質松軟或是回填土等,設計時就須考慮其承載力;在管線或窨井分布處,苗木要按規范分開一定距離栽種,以免影響生長。
(3)在出施工圖時,多多參考設計方案圖紙,避免做出來的施工圖與方案效果圖某些景點相差甚遠。而在施工圖交底時,將要求及注意事項向施工方交代清楚。
(4)在施工期間,設計方應多去現場,深入學習,與施工人員交流溝通,取長補短,及時解決現場需要處理的問題,及時提出處理意見,認真負責地與施工方一起解決施工中遇到的問題。
2、對施工方的建議
(1)在接受設計方案時,盡量充分了解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與創意。
(2)加強對圖紙規范的理解和掌握,做到按圖紙規范施工,遇特殊情況應與設計方及時聯系。
(3)在施工中遇到問題,及時反饋給設計方,有必要讓對方清楚了解施工過程及問題出現的障礙所在,積極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供多方參考,以期妥善處理。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房地產業蓬勃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小區的景觀居住環境,這對我國的居住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今城市的發展中,景觀設計越來越體現出它的重要性,需要設計者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并運用科學的方法,才能設計出優美、舒適的高質量居住小區,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水平,塑造出良好的城市形象,真正將居住區建成一個具有認同感、安全感、歸屬感的“家園”。
參考文獻:
[1]徐雪茹.關于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探討[J].寧夏農林科技,2010.1.
[2]吳開岑.淺談居住小區園林規劃設計思路與技巧[J].現代園藝,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