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范文

    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

    第1篇: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范文

    “風險”一詞起源于保險業,包含有多種含義,最常用的含義有兩種:一種是指某個客體遭受某種傷害、損失、毀滅或不利影響的可能性,二是指某種可能發生的危害。因此,自然災害風險也包括兩種含義:一是不同程度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二是自然災害給人類社會可能帶來的危害。近些年有學者對自然災害風險概念進行了新的討論。黃崇福對目前國際上較有影響的災害風險定義歸為三類:①概率類定義。②期望損失類定義。③概念公式類定義。并指出此三類風險定義均不能或無法表達風險的內涵,又進而提出了以情景為基礎的自然災害風險的定義,即自然災害風險是一種未來不利事件的情景,而該情景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為主因所導致的。倪長健認為該定義仍有未能充分揭示自然災害風險和自然災害系統之間的關系、未能充分表征自然災害風險的基本內涵、不便于為定量風險評估提供明確依據等不足之處,并提出了自然災害風險的新定義:自然災害風險是由自然災害系統自身演化而導致未來損失的不確定性。總體上講,災害風險評估是一項在災害危險性、災害危害性、災害預測、社會承載體脆弱性、減災能力分析及相關的不確定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多因子分析工作。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常常存在在實例分析時存在界定不清、集成模式濫用等諸多問題,而其理論基礎至今仍比較薄弱是導致以上現象的主因。要想找到科學有效的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就必須對自然災害風險系統的結構及其作用機制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

    2自然災害風險系統要素和風險形成機理

    自然災害風險系統主要由承災體、孕災環境、致災因子等要素組成。承災體系自然災害系統的社會經濟主體要素,是指人類及其活動所組成的社會經濟系統。承災體受致災因子的破壞后會產生一定的損失,災情即是其損失值的大小,而之所以會有損失,根本原因是承災體有其核心屬性———價值性。通常脆弱性是指承災體對致災因子的打擊的反應和承受能力,但學術界目前對于脆弱性的認識并不統一。孕災環境主要包括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位于地球表層,是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等自然要素所構成的系統。孕災環境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轉化,當轉化達到一定條件時會對人類社會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稱之為災變,這種災變即為致災因子,基于致災因子的相關研究稱之為風險的危險性分析,故危險性其實是表達了致災因子的強度、頻率等因素,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地震安全性評價,在對孕災環境和歷史災情的分析研究后以超越概率的形式給出地表加速度來表達某一地區或某一場地的致災因子危險性。相比于孕災環境和承災體之間的復雜關系,影響致災因子的危險性大小的來源相對單一,完全由孕災環境決定。因此,由孕災環境、承災體、致災因子等要素組成的自然災害系統,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揭示的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承災體可以影響孕災環境,孕災環境通過致災因子影響承災體,三者不僅存在因果關聯,在時間、空間上也相互關聯,密不可分。而關于自然災害風險機理的表達,20世紀90年代以來,1989年Maskrcy提出自然災害風險是危險性與易損性之代數和;1991年聯合國提出自然災害風險是危險性與易損性之乘積,此觀點的認同度較高,并有廣泛的運用;Okada等認為自然災害風險是由危險性、暴露性和脆弱性這三個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張繼權等則認為:自然災害風險度=危險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災減災能力,該觀點亦被引入近年的多種災害風險評估。

    3數學方法在災害風險評估中的應用

    國內外學者對風險評估中使用的數學方法做過系統的總結。張繼權等曾對國內外氣象災害風險評價的數學方法做了較系統的總結,葛全勝等亦對自然災害致險程度、承災體脆弱性及自然災害風險損失度等方面的評估方法做過評述。盡管這些方法因針對的災種不同而不盡相同(如用于地震災害的超越強度評估法、構造成因評估法等,用于洪災的水文水力學模型法、古洪水調查法等),但總體而言,數學方法應用及風險定量化表達已成趨勢:

    ①概率統計:以歷史數據為基礎,考慮自然災害的隨機性,估計災害發生的概率,應用多種統計方法(極大似然估計、經驗貝葉斯估計、直方圖估計等)擬合概率分布函數。由于小樣本分析結果穩定不好,為避免與實際相差過大,故要求歷史樣本容量較大,常應用于臺風、暴雨、洪災、泥石流、地震等災害的風險評估。

    ②模糊數學:以社會經濟統計、歷史災情、自然地理等數據為數據源,從模糊關系原理出發,構造等級模糊子集(隸屬度),將一些邊界不清而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并進行綜合評價,利用模糊變換原理綜合各指標,能較好地分析模糊不確定性問題。該方法在多指標綜合評價實踐中應用較為廣泛,但在確定評定因子及隸屬函數形式等方面具一定的主觀性,現主要應用于綜合氣象災害、洪災、泥石流、地震、綜合地質災害等等風險評估。

    ③基于信息擴散理論:以歷史災情、自然地理、社會經濟統計等數據為數據源,是一種基于樣本信息優化利用并對樣本集值化的模糊數學方法,遵循信息守恒原則,將單個樣本信息擴散至整個樣本空間。該方法簡單易行,分析結果意義清楚,雖然近年來受到較多學者推崇和研究,但對擴散函數的形式及適用條件、擴散系數的確定等尚待進一步探討。該方法已有運用于低溫冷害、臺風、暴雨、洪災、旱災、地震、火災等災害的風險評估。

    ④層次分析:該方法來源于決策學,是一種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的系統分析方法,以歷史災情、社會經濟統計、自然條件等數據為數據源。它利用相關領域多為專家的經驗,通過對諸因子的兩兩比較、判斷、賦值而得到一個判斷矩陣,計算得到各因子的權值并進行一致性檢驗,為評估模型的確定提供依據。該方法系統性強、思路清晰且所需定量數據較少,對問題本質分析得較透徹,操作性強。該方法已經應用于綜合地質災害、洪災、滑坡、草原火災等災害的風險評估中。

    ⑤灰色系統:以歷史災情、自然地理等數據為數據源,以灰色系統理論為基礎,應用灰色聚類法劃分災害風險等級。算法思路清晰,過程簡便快捷而易于程序化,但爭議較大,故在國外研究中運用較少,在國內綜合地質災害、風暴潮、洪災等災害的風險評估中有所應用。

    ⑥人工神經網絡:以歷史災情、自然地理、社會經濟統計數據為數據源。選定典型評估單元(訓練樣本),將經過處理后的風險影響因子的數值作為輸入,通過訓練獲得權值和閥值作為標桿;然后將其余單元的數據輸入訓練后的神經網絡進行仿真,進而獲得各個單元的風險度。其特點和優勢是基于數據驅動,可較好地避免評估過程中主觀性引起的誤差,但因收斂速度對學習速率的影響會導致訓練結果存在差異,且其“黑匣子”般的訓練過程難以清楚解釋系統內各參數的作用關系。該方法目前已經應用于洪災、泥石流、雪災、地震、綜合地質災害等災害的風險評估工作中。

    ⑦加權綜合評價:同樣以社會經濟統計、歷史災情、自然環境等數據,對影響自然災害風險的因子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它們權重,以加權的、量化指標的指標進行綜合評估。該方法簡單易行,在技術、決策或方案進行綜合評價和優選工作中有廣泛運用,但需指標賦權的主觀性仍是難以回避的問題。該方法目前應用于臺風、暴雨、洪災、綜合地質災害、生態災害、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工作中。(以上幾種方法的綜合比較參考葉金玉等總結)各種數學工具的引入不僅為自然災害評估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讓人看到各具特色的數學方法是對應著不同的自然災害種類,這也是一種提示:針對不同的自然災害可以且應當有不盡相同的評估方法和研究途徑,但這并不影響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走向定量化的步伐。

    4多災種綜合風險評估

    簡單的說,自然災害具有群發鏈發的特點,單一一種自然災害往往伴隨或者引發其他伴生(或次生)的災害,對災害鏈的研究,馬宗晉等組成的研究小組曾給予高度的關注,史培軍將其定義為某一種致災因子或正態環境變化引起的一系列災害現象,并將其劃分為群發災害鏈與并發災害鏈兩種,而群發的災害或災害鏈所引發的災情必然是幾種不同災害與承災體脆弱性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同時,還需認識到,不同自然災害之間相互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對于這樣的情況做單一災種自然災害風險評估顯然是不合適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的評估就顯得更有現實意義。綜合自然災害評估是風險和災害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直到21世紀,學術界的研究方向才逐漸轉向多災種的風險評估。高慶華等認為,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是在各單類災害風險評估基礎上進行的,它的內容與單類災害風險分析基本一致,所以采用的調查、統計、評估方法與單類災害風險評估中用的方法基本相同,與單類災害風險評估的根本區別是把動力來源不同、特征各異的多種自然災害放到一個系統中進行綜合而系統的評價,以此來反映綜合風險程度;Joseph和Donald基于田間損失分布,提出以年總損失的超越概率來表示綜合風險;而薛曄等卻認為,在復雜的災害風險系統中各個風險并非簡單相加,對目前基本是單一災種的簡單相加的研究成果提出質疑,認為其缺乏可靠性,并以模糊近似推理理論為基礎,建立了多災種風險評估層次模型,對云南麗江地區的地震-洪水災害風險進行了綜合評估。

    國內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研究成果不多,且模型也相對較簡單,更好的評估方法也還有待探索,有待更多數學方法的引入。此外,在建立評估模型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自然災害風險的時空特性,即時間和空間上的分辨率,趙思健認為,同任何事物一樣,風險也存在著時空差異,不同的災種在不同時間、空間尺度上評估的方法和內容應有所區別,這個問題直接影響到該評估的時間有效性和適用范圍。因此,由于在某一確定的評估方法下各單一災種在同一時間空間尺度上的時間有效性并不一定一致,如何考慮這種不一致對評估結果所造成的影響是多災種綜合風險評估中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盡管有諸多問題困擾著多災種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的發展,但相比單一災種的風險評估,多災種風險評估更符合實際生活中災害群發的特點,其發展是防災減災工作的現實需要,決定了多災種風險評估是風險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

    5小結、展望

    第2篇: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范文

    【關鍵詞】LNG 管道輸送 泄漏 控制 措施

    0 引言

    LNG是英文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的縮寫,其主要成分為甲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對能源,特別是天然氣等優質能源需求迅速增長。天然氣幾乎不含硫、粉塵和其他有害物質,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幾乎為零,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僅分別為燃煤的19.2%和42.1%。以福建為例,擴大引進LNG后,年消費LNG500萬噸,產生的CO2為1173萬噸,而燃用同等熱值褐煤將產生CO2量2112萬噸,引進LNG將實現每年減排CO2量941萬噸,減排SO2量91.0萬噸,減排NOX量16.7萬噸。通過擴大天然氣覆蓋范圍、普及程度與市場占有率,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品質,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但LNG火災危險性類別為甲類,爆炸極限范圍(V%)為5.35%~15%,屬易燃、易爆物質,存在很大的危險性。

    1 LNG長輸管線危險性分析

    1.1 LNG長輸管道輸送流程

    LNG長輸管道輸送上下游關系流程圖,見圖1。

    1.2 LNG長輸管道輸送危險性分析

    造成長輸管道泄漏的主要原因有:第三方破壞、自然災害和管道缺陷。其中第三方破壞主要包括:野蠻施工挖破管道、沿線違章占壓管道、運移土層造成管道暴露或懸空,或在管道附近打樁、挖掘、定向鉆、大開挖等;自然災害破壞主要是在臺風、暴雨、洪水、地基坍塌、地震等情況下導致泥石流、土層移動、坍塌等,造成管道外露、懸空及(或)位移;管道缺陷主要有:管道腐蝕穿孔、管道材料缺陷或焊口缺陷隱患等。

    天然氣管線發生泄漏時,泄漏氣體的噴射、擴散后濃度在其燃爆極限范圍內的鐵路上通行的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公路上通行的機動車輛、沿途穿越、鄰近的輸電線路,管線沿途附近的工業區內企業的生產活動、居住區內居民的活動等,均有可能成為引起火災爆炸事故的點火源。

    由于天然氣管道壓力較高,泄漏時高速氣體通過孔洞產生的靜電,也可能成為引發火災爆炸事故的點火源。

    天然氣泄漏時遇雷暴,可能引發火災爆炸事故。

    同時采用加壓輸送工藝(設計壓力約7.5MPa),又加劇了發生火災、爆炸的危險。

    2 LNG管道輸送泄漏模擬分析

    2.1 模型建立

    為了便于計算和說明問題,本文采用蒸汽云爆炸事故后果模擬分析法對某公司天然氣管網二期工程LNG長輸管道輸送泄漏引發的火災爆炸事故影響進行模擬分析。即:某天然氣管網二期工程,全長約80km,線路用管直徑813mm,全線共設置2座站場、3座閥室,輸氣量2.07×1008m3/a,管內輸送介質為天然氣。

    2.2 LNG管道輸送泄漏模擬分析

    LNG管道輸送過程中,泄漏最為危險,遇點火源進而發生火災、爆炸事故。

    LNG管道泄漏后延遲點火的概率比較高,取延遲點火時間為1min、5min,對孔泄漏方式進行蒸氣云爆炸事故后果模擬;取延遲點火時間為1min,對管道完全斷裂方式進行蒸氣云爆炸事故后果模擬。

    根據《基于風險檢驗的基礎方法》(SY/T6714-2008)和《化工企業定量風險評價導則》(征求意見稿),泄漏情景可根據泄漏孔徑大小分為完全破裂以及孔泄漏兩大類,有代表性的泄漏場景見表1。

    依據整個管道的直徑將確定的有關數據輸入安全評價與風險分析系統軟件,得到的模擬結果見表2、表3、表4和表5。

    3 結果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第3篇: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范文

    關鍵字:山區公路邊坡;安全性因子;多因子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U4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為我國交通運輸業提出更高的要求,交通規劃規模不斷擴大,而我國山地地形較廣,山區公路是公路網絡規劃的重要部分,而山區公路的挖方工程量較大,這直接導致公路路塹邊坡的大量形成,而具有較高高度及大規模的公路邊坡坡體,在常年的風化及雨水沖擊等自然力作用下,總是容易發生邊坡坍塌、滑坡及坡面泥石流等病害,嚴重影響到山區公路安全,為國家及個人造成極大損失。因此,對公路安全性,尤其是山區公路邊坡安全性的評價分析是相當必要的,這為公路交通事故災害的防治提供可靠基礎依據,是保障公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對山區公路邊坡安全性的評價分析,可以選用綜合邊坡形態、地質、水文及人為等影響因子的多因子評價方法,通過邊坡安全性多因子評價系統的建立,對山區公路邊坡安全性進行有效評價。

    1山區公路邊坡現狀

    山區公路邊坡由于成因、巖性、坡度、坡高以及安全性等的不同可分為不同種類,如按其成因可分為人工邊坡與自然斜坡、按巖性不同可分為土質邊坡與巖質邊坡、而按安全性可分為穩定坡、不穩定坡以及已失穩坡等,不同種類的邊坡,其所反映的主要特征也不同,因此,對邊坡安全性的分析與評價方法的探索難度也較大,近些年來出現的神經元網絡法、可靠度分析法以及專家系統法等,都為邊坡安全性分析與邊坡防護作出很大貢獻。

    目前我國對公路邊坡設計主要采用工程類比法及自然坡角法,但對于邊坡安全性的影響因素考慮不夠周全,為公路邊坡安全埋下諸多隱患。并且邊坡設計都考慮坡面穩定安全,或采用支擋、錨固劑土工加筋等防治加固措施,缺乏對生態防護的認識與重視,沒有基于生態保護進行設計,使得公路邊坡受環境氣候等自然影響限制極大,尤其是滑坡、邊坡坍塌積坡面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相當嚴重。這就需要對公路邊坡安全性更加重視,從影響邊坡安全性的諸多因素出發,對其安全性進行綜合整體的評價。

    2建立邊坡安全性多因子評價系統

    2.1邊坡安全性評價因子

    邊坡防護系統較為復雜,受很多環境氣候因素的影響,但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影響邊坡安全性的因子也不盡相同,這是影響山區公路邊坡的安全性因子由于受環境條件的制約而呈可變性、隨機性及模糊性,也就說,山區公路邊坡安全性影響因子并不是一個可清楚確定的概念,這些有復雜非線性關系的邊坡安全性因子對邊坡防護影響權重也是不確定的、變化的,所以要結合山區公路邊坡的具體實際情況,選擇邊坡防護需要的評價因子,而所選用的評價方法,要有可以處理可確定信息的能力,還要能同時具有處理不確定性信息的非線性動態的能力。

    本文邊坡安全性多因子評價系統的建立所選用的評價因子,主要有邊坡形態因子、地質因子、水文因子以及人為因子這四個一級因子,以及組成這四個因子的九個二級因子,其中邊坡形態因子是對邊坡形象的反映,地質因子包括邊坡主體與邊坡主體的反映特征,水文因子尤其提高了邊坡危險性,而人為因子則主要指邊坡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另外,九個二級因子分別為:組成邊坡形態因子的坡高與坡度,組成地質因子的邊坡巖體結構、坡體風化程度以及坡向與結構面的關系,組成水文因子的有坡面濕潤程度以及地面覆蓋,而組成人為因子的有邊坡維護以及坡頂荷重。

    2.2確定評價因子權重

    將邊坡安全性設定為目標層,一級因子為決策層,而二級因子為要素層,則需要對評價因子的危險性貢獻度大小及因子權重進行確定:

    (1)確定評價因子的危險性貢獻度大小。通過統計分析法對邊坡安全性的評價因子貢獻程度作出合理的綜合性分析,再結合過去的大量實驗經驗可確定各評價因子的貢獻度大小如下:邊坡形態因子對邊坡安全性的貢獻度為3,地質因子貢獻度為4,水文因子貢獻度為1,而人為因子的貢獻度為0.5。也就是說,對山區公路邊坡安全性的影響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地質因子>邊坡形態因子>水文因子>人為因子。

    (2)確定評價因子權重。權重是對各項指標相對的重要程度的集中體現,綜合評估在確定評分標準及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主要取決于指標權重,即是說,綜合評估的可信程度直接受到指標權重合理性的影響。本文確定評價因子權重的方法主要采取的是層次分析法以及德爾菲法,再結合向量歸一化進行計算,可求取各評價因子的向量,其中邊坡形態因子的特征向量為0.353,地質因子的向量為0.47,水文因子向量為0.118,而人為因子的向量為0.059,也就是它們所對應的因子權重。

    對于評價合理性問題,作為重要指標的評價因子取值范圍還沒有較全面系統的研究,本文以寧波市山區公路邊坡為例,結合其邊坡特點對其邊坡安全性評價因子權重進行確定,具體見表1:

    表1

    3對多因子評價的結果分析

    通過邊坡安全性多因子評價系統的評估體系,可以結合工程類比經驗來對評估基準值進行確定。所謂工程類比法,其實就是根據其他工程中危險性已經確定的情況,再結合實際工程特征找出具有相同特征的危險性進行基準值評估,通常可借鑒的其他工程以確定危險性分為三類,即為評估基準值小于9的較小危險性、評估基準值為9至12.5的中等危險性以及評估基準值大于12.5的較大危險性,然后基于工程實際情況并通過工程類比法對邊坡危險性進行確定。

    4邊坡安全性多因子評價的驗證

    本文對邊坡安全性多因子評價的驗證,主要以寧波市山區公路為例,選取10個公路邊坡,結合折線形滑面法并通過安全性公式計算或工程類比法與多因子評價法進行比較,對所選公路邊坡安全性多因子評價進行驗證,具體結果見下表所示(其中方法一為安全性計算或工程類比法,而方法二為多因子評價法見表2)。

    結語

    綜上所述,山區公路邊坡安全性的影響因子,主要有坡高與坡度等邊坡形態、地質結構構造、水文水質以及人為因素等,而根據邊坡安全性多因子評價系統的有效評估可知,有四分之一的現狀邊坡危險性較大,而余下四分之三的危險性為小到中等級危險,而該評價系統不僅操作簡便,還有較好的符合性,可用于對山區公路邊坡安全性的評價分析??傊絽^公路邊坡的不安全因素,為公路網絡規劃的實現及公路交通條件的改善埋下諸多隱患,必須對其安全性進行合理評價分析,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改善山區公路交通狀況,確保交通安全。

    參考文獻

    [1]鮑大春,王國體.公路路塹高邊坡的分析和處理[J].工程與建設,2011(1).

    第4篇: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范文

    關鍵詞 高溫天氣;時空分布;模型建立;災害風險區劃;甘肅隴南;山區;1971—2010年

    中圖分類號 P4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259-03

    隴南市地處青藏高原東側邊坡地帶,西靠甘南高原,北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南接四川盆地,東與陜西秦嶺和漢中盆地連接。全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錯落相間,最高點雄黃山,海拔4 187 m,座落在文縣西北部的屯寨鄉境內,最低點罐子溝,海拔550 m,位于文縣東南部的中廟鄉境內,也為甘肅省海拔最低點,由于受山地地形及大氣環流和太陽幅射的影響,氣候差異懸殊,地域性立體小氣候特點十分明顯,從而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和自然景觀特征,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光熱充足是隴南市主要氣候特點,適宜種植多種作物。

    隴南市現有油橄欖1.333 3萬hm2,是中國油橄欖栽培種植示范重點區域之一;同時,隴南市又是“中國花椒之鄉”和“中國核桃之鄉”,現有花椒11.339萬hm2,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1位,現有核桃22.211 1萬hm2,約占全國核桃種植面積的1/4,是我國核桃主產區。高溫熱害是隴南市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一般出現在5—9月,其峰值主要集中出現在6—8月,該時段高溫天氣災損最為嚴重,高溫晴熱、少雨干旱持續時間長,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2006年夏季高溫少雨天氣持續90 d,導致大部分地方人畜飲水發生困難,嚴重影響了隴南市小麥、玉米、洋芋三大糧食作物的正常生長,給花椒、核桃、油橄欖和中藥材等特色經濟林果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全市農作物受旱面積達到18.4萬hm2,有2萬hm2農作物枯死,全市因旱造成32.52萬人,9.84萬頭大牲畜飲水發生困難,導致全市秋糧比上年減產40.91%。

    過去人們對隴南山區旱澇方面研究較多[1-5],而對高溫天氣變化和分布規律的研究卻很少,特別是基于GIS理論繪制高溫天氣災害風險區劃的研究,鮮見報道。因此,筆者利用1971—2010年近40年來隴南市山區高溫天氣資料,綜合分析孕災環境敏感性、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易損性、防災減災能力等因子,對當地高溫天氣災害進行風險區劃,以期通過科學規劃進一步提高防暑降溫能力,有效促進防暑降溫工作的部署,對保障人民生活健康安全和農業增產增收起到積極作用。

    1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資料來源

    由于過去氣象站點稀少,現在各鄉鎮區域自動氣象站的記錄年代太短,研究所用氣象資料為隴南市9個氣象站提供的高溫天氣日數資料,包括武都區、文縣、康縣、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縣、西和縣、禮縣。本文將日最高氣溫≥33.0 ℃稱為高溫天氣。高溫天氣日數資料涉及8個縣1個區,時間跨度為1971—2010年。

    測定和統計方法根據《地面氣象觀測規范》要求操作。經濟社會資料為2011年隴南市年鑒資料,包括耕地比、GDP、人口等數據,由隴南市統計局提供。

    1.2 研究方法

    根據40年來隴南地區高溫天氣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溫天氣時空演變氣候特征,總結其年變化規律。利用各地地理信息,對經度、緯度、海拔高度等因子與年平均高溫天氣日數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利用GIS技術,對高溫天氣危險性等級分布進行研究,對氣象災害風險程度進行評價和等級劃分,采用風險指數法、層次分析法、加權綜合評分法等數量化方法作出高溫災害風險區劃。

    2 結果與分析

    2.1 高溫天氣時空演變氣候特征

    建立經度、緯度、海拔高度與年平均高溫天氣日數的回歸方程如下:

    Y=1 165.641-11.512 4X1+2.828 4X2-0.033 3X3 (1)

    (u=419.649 9,Q=65.885 6,F= 65.816 8>F(0.01,3,5)=12.1,R=0.929 7)

    式(1)中,Y為年平均高溫天氣日數(若算得Y≤0,則一律視為0,即無高溫天氣出現),X1為經度,X2為緯度,X3為海拔高度。

    從1971—2010年隴南市各縣(區)氣象站高溫記錄統計分析(表1和圖1)表明:近40年隴南市每年都有高溫天氣出現,9個氣象站共出現高溫天氣2 804 d,平均每年70.4 d、每站每年約7.8 d。2006年9個氣象站共出現高溫天氣217 d,為最多年份,1997年出現高溫天氣206 d,為次多年份,1989年出現3 d,為歷史最少年份,1980年出現高溫天氣7 d,為歷史次少年份。其中,武都區共出現高溫天氣822 d,平均每年約21 d,為全市出現高溫天氣日數最多的站,其次,文縣共出現高溫天氣784 d,平均每年約20 d,為全市出現高溫天氣日數次多站,西和縣共出現高溫天氣2 d,平均每年約0.1 d,為全市出現高溫天氣日數最少的站,其次,康縣共出現高溫天氣38 d,平均每年約1 d,為全市出現高溫天氣日數次少的站,高溫天氣一般出現在5—9月,其峰值主要集中出現在6—8月,近40年極端最高氣溫38.6 ℃,于1996年8月6日出現在武都區;從高溫日數的年際變化分析(圖1),呈現出明顯的增多趨勢。

    2.2 高溫天氣危險性等級分布

    統計隴南市各氣象站日最高溫度日數,與海拔高程建立統計關系模型,利用GIS技術,結合DEM數據生成高溫危險性等級分布(圖2)。由圖2可知,隴南市高溫熱害危險性等級白龍江、白水江流域海拔1 100 m以下淺山河谷區和文縣東南部、成縣中部和康縣東南部最高,年平均高溫日數大于20 d;隴南市海拔1 800 m以上高山區高溫熱海危險性等級最低,大多數年份不會出現高溫天氣。

    2.3 風險評估模型的建立

    通過調查、統計和分析隴南市氣象災害,對多個因子進行綜合分析[6-9],如孕災環境敏感性、致災因子危險性、防災減災能力、承災體易損性等。其中,孕災環境敏感性:指受到氣象災害威脅的所在地區外部環境對災害或損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強度的災害情況下,敏感程度越高,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氣象災害的風險也越大。致災因子危險性:指氣象災害異常程度,主要是由氣象致災因子活動規模(強度)和活動頻次(概率)決定的。一般致災因子強度越大,頻次越高,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氣象災害的風險也越大。防災減災能力:受災區對氣象災害的抵御和恢復程度。包括應急管理能力、減災投入資源準備等,防災減災能力越高,可能遭受的潛在損失越小,氣象災害風險越小。構建氣象災害風險評價的框架、指標體系、方法與模型,借助GIS繪制相應的風險區劃圖系,氣象災害區域分為5級:低風險區、次低風險區、中等風險區、次高風險區、高風險區。參照有關文獻成果[2-6],建立災害風險指數評估模型如下:

    DRI=(HWh)(EWe)(VWv)(RWr)[0.1(1-a)R+a] (2)

    式(2)中,DRI是災害風險指數;H、E、V、R分別表示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防災減災能力因子指數;H=ΣWhkXhk,E=ΣWekXek,V=ΣWvkXvk,R=ΣWrkXrk,其中,Wh、We、Wv、Wr分別表示相應的權重,在該區劃中通過專家打分,并根據隴南市氣象災害實際情況,分別賦值0.5、0.2、0.2、0.1;Xk是指標k量化后的值;Wk為指標k的權重,表示各指標對形成氣象災害風險的主要因子的相對重要性;a為常數,用來描述防災減災能力對于減少總的DRI所起的作用,考慮隴南市的實際情況,取值0.5。承災體易損性:指可能受到氣象災害威脅的所有人員和財產的傷害或損失程度,如人員、牲畜、房屋、農作物、生命線等。一個地區人口和財產越集中,易損性越高,可能遭受潛在損失越大,氣象災害風險越大。利用GIS技術將人口、GDP、耕地比數據空間化,采用1 000 m×1 000 m網格,由于承災體對不同災種的相對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在計算承災體易損性時要賦予他們不同的易損性因子系統,根據隴南市山區實際情況,確定出高溫天氣氣象災害的易損性因子權重系數為:人口占0.6,GDP占0.2,耕地比占0.2。

    2.4 高溫災害風險區劃

    高溫災害的風險區劃主要從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3個方面綜合分析得到[2]。致災因子危險性見高溫危險性等級分布圖(圖2);孕災環境敏感性將河網密度作為指標;承災體易損性分析主要以人口密度、經濟密度、耕地比為基本要素。最后將3個方面內容進行加權疊加,合并以及等級劃分操作,得到高溫風險區劃圖(圖3)。由圖3可知,隴南市高溫風險由高到低、由西北向東南遞增,白龍江、白水江干熱河谷及康縣東南部、文縣東南部和成縣中部低海拔區為高溫天氣高風險區;宕昌縣西部、禮縣西北部、武都區西北部、文縣西北部和兩當縣南部高海拔區為高溫低風險區,與隴南市高溫天氣災害實際分布相符。

    3 結論與討論

    隴南市每年都有高溫天氣出現,9個氣象站平均每年合計70.4 d,每站每年約7.8 d,其中,武都區平均每年約21 d,為全市出現高溫天氣日數的最多的站,西和縣平均每年約0.1 d,為全市出現高溫天氣日數最少的站,高溫天氣一般出現在5—9月,其峰值主要集中出現在6—8月,目前,受全球氣候變暖背景的影響,隴南市山區高溫天氣日數呈現出明顯的增多趨勢。

    隴南市高溫熱害危險性等級白龍江、白水江流域海拔1 100 m以下淺山河谷區和文縣東南部、成縣中部和康縣東南部最高,年平均高溫日數大于20 d;隴南市海拔1 800 m以上高山區高溫熱海危險性等級最低,大多數年份不會出現高溫天氣。隴南市高溫天氣災害風險由高到低、由西北向東南遞增,白龍江、白水江干熱河谷及康縣東南部、文縣東南部和成縣中部低海拔區為高溫天氣災害高風險區;宕昌縣西部、禮縣西北部、武都區西北部、文縣西北部和兩當縣南部高海拔區為高溫天氣災害低風險區。

    本研究得到的高溫天氣災害風險評估及其區劃,其結果與隴南市高溫天氣災害發生實際相符。因此,該研究對指導隴南山區科學規劃、周密部署高溫天氣防暑降溫工作,進一步提高防暑降溫能力,保障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人民生活及健康安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10-13]。

    利用ArcGIS軟件進行隴南市山區高溫天氣災害風險評估及其區劃的研究,由于條件所限,所取得的氣象資料站點較少,不能包括各種地形地貌地理位置下的氣象站點的資料。因此,建立的計算各地高溫天氣日數的模型代表性有限,其結論與實際有一定差距,因此今后應創造條件,努力改進。

    4 參考文獻

    [1] 肖志強,尚學軍,樊明,等.隴南春旱指數與冬小麥產量關系及預測研究[J].中國農業氣象,2002,23(1):9-12.

    [2] 肖志強,尚學軍,樊明,等.隴南秋季旱澇時空演變特征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預測研究[J].干旱氣象,2006,23(S1):57-61.

    [3] 肖志強,林紓,尚學軍,等.隴南山區春末夏初旱澇指數的確定與預測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6,24(3):26-30.

    [4] 肖志強,尚學軍,樊明,等.隴南伏期旱澇指數及預測模型[J].氣象,2001,27(1):35-38.

    [5] 白肇燁,徐國昌.中國西北天氣[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8:152-201.

    [6] 肖志強,趙彥鋒. 隴南市武都區大風時空演變氣候特征及災害風險區劃[J].現代農業科技,2012(16):274-276.

    [7] 李世奎,霍治國,王素艷,等.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體系及模型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4,13(1):77-87.

    [8] 肖志強,劉麗,樊明,等.武都山區農業低溫凍害時空演變氣候特征及災害風險區劃[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S1):215-217.

    [9] 蘇軍鋒,肖志強,魏邦憲,等.基于GIS的甘肅省隴南市暴雨災害風險區劃[J].干旱氣象,2012,30(4):650-654.

    [10] 韓淑娟,馬殿恒,劉麗敏.伊春地區2010年高溫天氣特征分析[J].黑龍江氣象, 2011,28(4):11-12.

    [11] 勞漢瓊.湛江市高溫天氣的氣候特征分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0, 31(A02):114-115.

    第5篇: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范文

    檔案館建筑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是指從風險管理角度,即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運用相關技術和手段,系統地分析檔案館建筑所面臨的風險,評估災難事件一旦發生可能對檔案館造成破壞的范圍、規模、強度等,提出有針對性的防災對策和應對措施,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程度。自然災害自古以來就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隨著認識的加深及對防災減災課題研究的深入,探討和關注“風險”問題已形成一種明顯趨勢。人們發現,原先側重于災后應對以及災后救助的災害管理機制,缺乏對災害以及災害所帶來的風險進行前瞻性預測,使社會對災害只能進行被動式反應,具有很大盲目性;而帶有前瞻性、宏觀性和多樣性的災害風險管理機制,因為更多考慮災害動態發展過程而不是只注重災害最終結果,所以能更好地對災害的發生及災害造成的破壞進行有效預測和預防,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人們的觀念也從“減輕災害”逐漸轉移到“減輕災害風險”,風險評估也就成為采取成功減災政策和措施的必要步驟和基礎環節。

    檔案館建筑安全風險評估體系的重要性

    1.是檔案安全體系建設的起點和基礎工作大部分檔案館建筑都或多或少存在安全風險,如部分老舊檔案館建筑采用的是磚木、磚石結構等墻體承重體系,抗拉抗剪強度較差,延性差,抗變形能力小,容易造成結構破壞;部分檔案館建筑在雨水、日照、風化等自然因素侵襲下,結構出現老化和損壞情況,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下降;部分新建和已建檔案館建筑因為節約成本或改擴建等方面原因,構造標準在設防烈度以下,安全存在重大隱患;部分檔案館建筑的災害應急系統不足,缺乏對檔案庫房等重要部位的保護機制;部分檔案人員缺乏災害應急知識,災害應急能力不足等。由此可見,檔案館建筑安全應該是檔案安全的基礎。2.是實現檔案館建筑安全持續性和動態性的保證風險評估貫穿檔案館安全體系整個生命周期,從規劃、設計、實施、維護直至廢止,都要保證安全的持續性。同時,由于各階段安全需求不同,使得風險評估結論和對策也有所不同,實現安全的動態性。因此一切安全建設和管理維護工作都必須建立在科學的風險評估基礎之上。3.是正確評估檔案館建筑各種風險的前提通過建立檔案館建筑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明確評估標準,規范評估程序,能有效地改變憑主觀印象隨意評估的現象,從而實現對風險進行客觀評估,對風險的影響進行科學預測,動態地反映內控措施與風險隱患的關系,有利于采取最適當的控制措施,使風險降到最低。4.是確保檔案館建筑安全適度保護的需要所有建筑安全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風險評估根據相應的安全等級、存在的風險做出科學判斷,并采取相應安全保護技術措施,從而既不會出現保障不力,也不會造成過度保護。5.是強調檔案館建筑安全管理與安全技術并重的要求檔案館建筑安全風險評估是安全管理的一種科學方法,只有安全管理與安全技術相結合,才可以建立真正的安全體系。

    檔案館建筑安全風險評估體系的技術指標

    目前公共建筑的安全防災體系建設已逐漸成為國內建筑發展的新熱點,汶川地震后,國家出臺了新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和《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目前國內不少地區已開始對不符合新的防災設計標準的檔案館進行風險評估和改造,如天津市檔案館進行的消防系統改造項目、保定市檔案館進行的抗震達標改造工程。2000年國家檔案局與原建設部聯合修改、頒布的強制性標準《(JGJ25—2000)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規定:“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以上(含七度)地區應按基本烈度設防,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區重要城市的檔案館庫區建筑可按七度設防”,同時要求“檔案館建筑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薄叮℅B50223—2004)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規定:“建筑應根據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為甲類、乙類、丙類、丁類四個抗震設防類別……大型博物館,存放國家一級文物的博物館,特級、甲級檔案館,抗震設防類別應劃為乙類。”“特級檔案館為國家級檔案館,甲級檔案館為省、自治區、直轄市檔案館,其使用年限要求在100年以上?!币翌惤ㄖ獙儆诘卣饡r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的建筑?!叮℅B50413——2007)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把城市抗震防災規劃中的抗震設防標準、城市用地評價與選擇、抗震防災措施應根據城市的防御目標、抗震設防烈度和《(GB5011——2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等國家現行標準確定,列為強制性條文。

    檔案館建筑安全風險評估體系的內容

    1.自然災害危險性評估

    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它的形成一是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自然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包括三個方面的評估內容。致災因子的強度評估。一般根據自然災害的變異程度(如地震震級,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以及對受災對象造成破壞的程度來衡量(如地震烈度,表示用地震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的大小)。致災因子發生的頻率評估。一般根據一定時段內自然災害的發生次數來確定。對于具有規律性的致險因素(如臺風等),可以通過檢索相關部門的有關數據獲得其年發生頻率;當一個特定事件的年發生頻率沒有辦法獲取的時候(如地震等),可以根據一個統計時段(如五年、十年)內的災害發生總量,除以統計年數,得出災害發生頻率的年平均值。一般來說,致災因子的強度與其發生頻率是緊密相連的,某種自然災害的強度越大,發生的頻率就越小。致災程度綜合評價。是把致災因子的強度、致災因子發生的頻率及致災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得出檔案館建筑所面臨的某種自然災害的危險性程度等級。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課題組在汶川地震后,提出檔案館災害預防機制,建議繪制一張全國地震帶檔案館建筑防震標準示意圖,標注各地區檔案館建筑防震標準,同時規定強地震區的檔案館,應將特別珍貴的檔案備份或寄存于弱地震區的檔案館。

    2.檔案館建筑承災體脆弱性評價

    第6篇: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范文

    關鍵詞:橋梁;高墩;設計;施工

    近年來,橋梁橋墩高度逐漸增加,上部結構變得更輕,穩定性引起的結構安全問題開始出現。國內外研究可見,對橋墩施工質量、受力性能及抗震防災能力等,當前缺少快速有效評估方法,無法判斷工作狀態是否在設計要求內。所以,分析對樁基作用下高陡邊坡的穩定性十分重要。對橋梁抗震性能評估與加固研究、工程實踐,我國在這方面較為薄弱,缺少針對性的橋梁抗震性能檢測與評價手段。高墩大跨橋梁在地震作用下比低墩橋梁的非線性更加明顯,國內外在高橋墩抗震設計上存有缺陷,研究高橋墩抗震性能尤為關鍵。

    1 利用有限元法分析邊坡穩定性

    1.1 有限元法

    計算機技術涌現,有限元理論不斷豐富,邊坡穩定分析進入新起點。有限元法本質思想,離散聯系體,轉變成有限數量的大單元體集合,單元體間只通過節點進行連接與制約,以變換的結構體系替換原來真實連續體,經過標準結構分析處理后,化數學問題為求解線性方程組。結構有限元分析往往被分成以下幾個結構過程:單元、單元特性分析、集合成整體、數值求解。材料應力應變關系、開挖施工過程對邊坡穩定的影響等均是有限元考慮對象。結合土的非線性應力-應變關系,借助有限單元法,獲得各單元應力應變,根據各強度指標,明確破壞區所處位置及擴展情況。

    1.2 強度屈服準則

    常規對邊坡穩定分析時,極限平衡方程采用“摩爾-庫倫屈服準則”,穩定系數定義:滑動面抗滑力和下滑力的比值。

    1.3 明確邊坡穩定性安全系數

    以有限元分析邊坡穩定時,可采用減低巖土材料抗剪強度的方式,促使結構達到不穩定狀態,這時折減系數=邊坡穩定安全系數。從實質意義上講,有限元強度折減法類似于傳統方法。

    2 對地震易損性的研究

    2.1 經驗易損性曲線

    對收集的地震震害資料,以經驗統計方法評估結構易損性,獲得結構易損性曲線。在1995年神戶地震觀測橋梁損傷數據基礎上,構建通過兩參數對數正態分布函數表征經驗易損性曲線,以最大概率評估參數。結合能力與需求形成了認識與隨機方面不確定的易損性曲線。國內研究者統計唐山大地震中272座鐵路橋梁損傷率,整理分類海城和唐山大地震中受破壞的56座橋梁按結構構造。

    2.2 理論易損曲線

    理論易損性曲線,計算、分析橋梁地震反應而獲得,該方法尤其適用僅有有限震害資料建筑物易的損性評估抑或無地震震害資料。理論易損性分析包含三個參數:結構抗震性的地震需求、結構抗震能力、地震強度指標。當前常用的構造易損性曲線方法包括非線性靜力分析法、非線性時程分析法、反應譜分析法。

    其中,能力譜方法,受地震荷載作用,該方法借助簡單化的非線性方法分析結構,是當前經常用到的非線性靜力分析方法。時程分析法在抗震設計中被稱作“動態設計”。以結構基本運動方程輸入地面加速度記錄,求解積分,繼而獲得整個時間短地震反應,非線性分析結構最可靠,可真實反應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引起的響應。在理論易損性分析方法中,反應譜分析法簡單有效。研究將橋墩模擬成單自由度體系,利用反應譜分析法嘗試分析高速公路上橋梁地震易損性。這種方法粗糙簡單,首次進行了地震易損性分析。

    2.3 明確橋梁結構損傷指標

    所有結構理論易損性曲線,其劃分結構損傷等級都不可缺少,而劃分結構損傷等級需依靠結構損傷指標,先明確結構破壞準則,才能確定損傷指標。破壞準則,當前破壞準則包括許多強度準則,歸納起來有下述幾種:強度破壞準則、變形破壞準則、能量破壞準則能量、變形和能量雙重破壞準則、基于性能的破壞準則。

    (1)強度破壞準則,強度破壞準則是最傳統也是應用較為廣泛的破壞準則,在容許應力法或者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法基礎上形成的結構設計均要使用這個準則。研究工程抗震前期,若地震力為擬靜力荷載,作用于結構。地震力大小和結構強度決定結構安全性能。強度破壞準則簡單、直觀、合理。進行結構抗震設計時,因為經濟因素,往往允許預期強震動作用引起的結構彈塑性變形,受強震動作用,結構無強度儲備,強度破壞準則不適用,同時要考慮變形強度準則。(2)基于性能的破壞準則,上述結構地震破壞準則,均和防止倒塌破壞要求相對應。近些年國內外地震教訓慘重,受地震大范圍破壞的城市橋梁雖少,但可能引發較嚴重社會后果。考慮這點,美國學者在性能基礎上提出抗震設計思想。(3)變形破壞準則,變形強度屈服準則中規定,允許最大變形破壞界限值,結構最大位移反應不超過限值。當前各國橋梁抗震設計規范,大體不同程度上采用變形強度準則。(4)能量破壞準則,當前形成的不同抗震設計技術與方法,一定程度上以能量概念進行闡述。但以量概念構建的破壞準則應用在當前實踐中尚有困難。(5)變形和能量雙重破壞準則,結構破壞由變形與累積耗能共同形成。對鋼筋混凝土結構,僅從從理論層面看,相比變形破壞準則,這種準則可能是較為合理的破壞準則,同時兼顧結構最大變形效應與累計損傷效應。

    此外,損傷狀態和損傷指標,現階段我國新建筑規范將遭受地震的破壞結構分為“基本完好、輕微破壞、中等破壞、嚴重破壞、倒塌”共五個等級。損傷指標的確定,鋼筋混凝土延性構件中的非彈性變形能力,源于塑性鉸區截面的塑性轉動能力,在構件曲率延性能力基礎上形成。利用橋墩彎矩-曲率,經過分析,獲得塑性鉸區曲率延性能力。地震波的輸入,地震隨機性強,輸入各種地震波,獲得地震響應結果差別較大。地震三要素包括峰值、頻譜特性、地震動持時。但國內通常以設防烈度作抗震設防,同時結合已有地震信息,分析地震危險性,獲得地震危險性分析結果,可輕松獲得地面加速度的概率分布。

    3 結語

    高陡邊坡橋梁高墩施工多見于公路橋梁建設中,是一種常見結構。文章研究了高墩樁基施工中邊坡穩定性及易損性能的橋墩抗震評估。橋梁高墩設計施工要結合施工特點,分析控制施工問題,確保良好的橋墩施工水平與質量。筆者初步分析了高墩大跨橋梁中高墩設計與施工技術,因為能力與學識限制,文中探討尚需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第7篇: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范文

    【關鍵詞】LNG;儲罐;安全風險;對策

    一、LNG加氣站儲罐安全風險分析

    1、LNG自身安全風險

    (1)火災、爆炸特性

    LNG是以甲烷為主的液態混合物,約為-162攝氏度。當天然氣與空氣混合達到一定體積分數時,就會發生爆炸。

    注:天然氣火災危險性類別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劃為甲類。

    (2)低溫特性

    LNG在標準大氣壓下儲存溫度很低,開始泄露就會吸收地面和周圍空氣中的熱量迅速氣化。過一段時間,地面被凍結。在無對流的情況下,周圍的空氣溫度會迅速下降。減慢了氣化速度,甚至部分液體來不及氣化而被防護堤攔蓄的情況會發生。泄漏后的冷蒸氣云或者來不及氣化的液體都會對人體產生低溫灼燒、凍傷等危害。

    (3)窒息

    雖然本身沒有毒性(長期接觸天然氣可出現神經衰弱綜合癥),但是在封閉的區域內因為缺乏通風LNG可以導致窒息。因為純凈的天然氣無色、無味、無嗅,如果沒有良好的通風環境,天然氣將會占據空氣中的氧氣的空間,使在這個空間中的生物缺氧,從而引發人員窒息事故。

    2、LNG加氣站儲罐的安全風險

    (1)LNG儲罐因漏熱或絕熱破壞產生的危險

    真空破壞,絕熱性能下降,從而使低溫儲存的LNG因受熱而氣化,儲罐內壓力劇增,儲罐破裂導致大量LNG泄漏。其次可能發生的危險性是儲罐進去液管道或者內罐泄漏,如果內罐泄漏,防爆蓋就會打開,從而降低內外的壓力,不會引發儲罐爆裂。采取的預防措施是在儲罐頂部安裝安全放散閥,當儲罐壓力升高到一定值,采用手動把壓力降低,即使因為工作疏忽忘記排壓,安全放散閥也會自動開啟,通過集中放散管釋放壓力。

    (2)LNG泵、增壓器密封失效產生泄漏

    LNG泵和增壓器,在正常運行時,兩設施與LNG儲罐之間閥門開啟而相通,泵的進出口有可能因密封失效產生泄漏,增壓器的進口是LNG儲罐或LNG槽車的液相出口,出口是氣體,同樣因密封失效可能產生泄漏,但在關閉了儲罐或LNG槽車的出液口后,泄漏量很小。LNG潛液泵和增壓氣化器的泄漏可以通過關閉儲罐閥門或LNG槽車液相閥門來處理,一般泄漏量微小。

    (3)工藝液相管道的危險性

    1)保冷失效

    LNG液相管道為低溫深冷管道,采用真空管或絕熱材料絕熱,但當真空度破壞或絕熱性能下降時,液相管道壓力劇增,此時安全閥自動開啟,可以降低管道內的壓力。

    2)液擊現象與管道振動

    在LNG的輸送管道中,由于加注車輛的隨機性,裝置反復開停,液相管道內的液體流速發生突然變化,有時是十分激烈的變化,液體流速的變化使液體的動量改變,反映在管道內的壓強迅速上升或下降,同時伴有液體錘擊的聲音,這種現象叫做液擊現象(或稱水錘或水擊),液擊造成管道內壓力的變化有時是很大的,突然升壓嚴重時可使管道爆裂,迅速降壓形成的管內負壓處可能使管子失穩,導致管道振動。

    3)管道中的兩相流與管道振動

    在LNG的液相管道中,管內液體在流動的同時,由于吸熱、磨擦及泵內加壓等原因,勢必有部分液體要氣化為氣體(盡管氣體的量很?。?,液體同時因受熱而體積膨脹,這種有相變的兩相流因流體的體積發生突然的變化,流體的流型和流動狀態也受到擾動,管子內的壓力可能增大,這種情況可能激發管道振動。

    4)管道中蒸發氣體可能造成“間歇泉”現象

    與LNG儲罐連接的液相管道中的液體可能受熱而產生蒸發氣體,當氣體量小時壓力較小,不能及時的上升到液面,當隨著受熱不斷增加,蒸發氣體增大時,氣體壓力增大克服儲罐中的靜壓(即液柱和頂部蒸發氣體壓力之和)時,氣體會突然噴發,這種現象使儲罐內壓力急劇上升,致使安全閥開啟而放散。通過在儲氣瓶進氣口設置壓力變送器、潛液泵與緊急切斷閥進行聯鎖,當儲氣瓶超壓時自動切斷進氣口并停止泵的運行。

    (4)LNG高壓柱塞泵/高壓空溫式氣化器

    LNG高壓柱塞泵及高壓空溫式氣化器是L-CNG加氣站的核心設備。工作壓力高達25MPa,可能因為密封失效或超壓泄漏而產生危險。LNG高壓柱塞泵后置有壓力變送器,當壓力超過工藝設定值時,自動切斷泵的運行;空溫式氣化器后設置有溫度傳感器,當出口溫度達不到設定值時,自動切換運行另一組氣化器以達到工藝需求。

    (5)LNG加氣機泄露

    LNG加氣機直接給汽車加氣,其接口為軟管連接,接口處容易漏氣。也可能因接口脫落或者軟管爆裂而泄露,在關閉了儲罐出液口、儲氣瓶出氣口或者泵停止工作后,泄漏量一般很小。

    (6)加氣卸氣軟管的老化及振動

    加氣卸氣接口為軟管連接。軟管為高分子材料容易老化,工作時由于劇烈振動容易爆裂,接口處因經常磨損可能有時密封不嚴。

    3、生產運行中的危險性

    (1)儲罐液位超限

    LNG儲罐在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液位超限事件,會導致多余液體從溢滿及氣相閥流出來,系統設有儲罐的液位檢測傳遞及報警系統,并且該系統與儲罐進出液氣動閥進行聯鎖。避免因液位超限而產生的一些危害。

    (2)LNG設施的預冷

    LNG儲罐在投料前需要預冷,生產過程中每次開車前需要對工藝管道進行預冷,如未進行預冷或者預冷速度過快,可能會導致工藝管道連接部位發生脆性斷裂和冷收縮,從而引發泄露事故。造成工作人員冷灼傷或火災爆炸事故。

    (3)BOG氣體

    LNG儲罐或液相工藝管道,由于漏熱而自然蒸發一定量的氣體(一般情況下,為每晝夜2‰的蒸發量),這些氣體稱為BOG氣體。這部分蒸發了的氣體如果不及時排出。將造成儲罐壓力升高,可設置降壓調節閥。根據壓力自動排除產生的BOG以維持儲罐內的壓力在安全許可范圍內。

    4、其他因素的安全風險

    (1)電氣火花:在配電間、營業室、辦公室等非防爆場所安裝的電氣設備都是非防爆的,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電氣火花,一旦達到爆炸極限范圍的爆炸性氣體混合物,會引起火災事故。

    (2)違章作業:在加氣站內違章吸煙;卸車作業時無人監護,或監護人擅自離開崗位;無關人員擅自進入警戒區域,在警戒區域內使用手機等通訊工具;雷雨天進行卸車作業等,都會引發火災、爆炸事故。

    (3)中毒:天然氣對人體基本無毒,但濃度過高時,使空氣中氧含量明顯降低,使人窒息。

    (4)車輛傷害:外來車輛進站加氣,若站內路況、車況,駕駛人員素質等方面存在缺陷,可引發車輛傷害事故。

    (5)機械傷害:在日常作業、設備檢修過程中不慎受到機械設備的傳動部件、擠壓部件以及外露突出部件或所使用工具損傷。

    (6)自然災害的危險性

    自然災害是指風荷載和雪荷載可能破壞設備的穩定性;地震荷載造成儲罐基礎坍塌;雷電直擊時強大的電效應、熱效應和機械效應可能使儲罐變形受損,雷電感應可能產生電火花,雷電電磁脈沖可造成信息系統失靈。

    二、防治對策

    1、總平面布置

    1.1儲罐布置

    LNG儲罐以外的熱源會對LNG儲罐產生熱作用。因此,LNG儲罐的布置須符合LNG安全防火的要求。一般根據儲罐的體積合理確定安全間距。美國防火協會標準NFPA59A中規定了儲罐圍堰墻與站區建筑的最小水平凈距、LNG儲罐之間的最小凈距。GB/T20368—2006《液化天然氣(LNG)生產、儲存和裝運》中也給出了相同的數據要求。按照其具體要求安置儲罐可以減低安全隱患。

    附表格

    1.2儲罐圍堰

    單容罐的結構特性需設置圍堰,其作用是用來容納一旦內罐發生泄漏而流出的液體,阻止泄漏范圍的擴大。圍堰距單容罐內罐的距離要大于或等于儲罐最高液位減去圍堰高度之后的尺寸加上液面上蒸汽壓的當量壓頭的值之和。即在儲罐發生泄漏的時候,圍堰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泄漏液體。由于圍堰的特殊作用,在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圍堰的強度能承受攔蓄的LNG全部靜水壓頭。②圍堰材料能承受溫度驟冷所產生的影響。③圍堰能承受預計到的火災和自然力的影響。④選用熱導率較小的材料來建造圍堰及罐區場平。一般圍堰采用鋼筋混凝土材料建造。

    1.3儲罐基礎

    大型立式平底圓筒形儲罐的基礎有高架式和落地式兩種。高架式基礎為儲罐支撐于伸出地面的樁基承臺上,內罐底設置隔熱層,以便阻止接觸冷態介質的內罐的冷能向基礎傳遞,從而避免由于基礎接受冷能后發生冷凍膨脹,對儲罐底板產生破壞作用力,影響儲罐的安全儲存。落地式儲罐基礎的底部用珍珠巖混凝土與絕熱層結構組合構成,基礎中間預埋加熱管,在管中通入熱風或熱水或在罐基礎上預設電加熱器。在儲罐運行期間,保持熱風熱水或電加熱裝置持續工作,以防止土壤凍脹鼓起損壞儲罐。前者的安全性要高一些,后者的加熱系統的隔熱環節需要進行特殊設計,以便阻斷加熱系統向儲罐漏熱,而使得內罐的冷態低溫介質氣化,防止出現安全事故。

    目前,大型立式平底型圓筒儲罐多采用高架式的混凝土樁基基礎?;A承臺由柱樁支撐,可保證空氣流通暢通。內罐底部與外罐底部之間設置隔熱層,使用玻璃磚及珠光砂混凝土等導熱系數小的材料作為支撐層,隔斷內罐冷能,即接觸LNG的材料為-162℃,而到混凝土承臺可以降到常溫。中小型LNG儲罐多采用柱腿支撐,支撐構件作為此類儲罐漏熱的一個主要部分,在儲罐設計時需要考慮支撐的隔熱措施,一般用玻璃鋼或其它具有較小導熱系數又具有強度的材料做中間材料,切斷內罐和外界的冷熱傳遞。

    2、電氣設計

    a) 站內控制室及有爆炸危險的場所,均設置正常照明和應急照明。在爆炸危險場所,所有電氣設備及照明燈具均選用隔爆型;防爆等級不低于ExdⅡBT4,防護等級室內不低于IP54,室外不低于IP65。配電線路采用鎧裝電纜直接埋地敷設或電線穿鍍鋅鋼管明裝敷設;

    b) 站內配電系統采用TN-S接地方式,配電系統采用接地保護;站內金屬設備、各工藝管線均考慮防雷和防靜電接地;站區內的所有電氣設備做保護接地,接地電阻均不大于4Ω。

    3、建筑設計

    (1)耐火等級

    建(構)筑物的耐火等級為2級、耐火時限2小時,所有混凝土及鋼構架、管架、支座、螺栓施工完畢后應涂覆耐火層。

    (2)耐低溫設計

    站內工藝設施的基礎,如儲罐、低溫泵、加氣機基礎及防護堤應采用抗凍性能好的混凝土,儲罐鋼支座應作耐低溫處理。

    (3)抗震設計

    ①按照工程所在地抗震設防要求設計。

    ②考慮水平和垂直加速度引起的動作用力。

    ③考慮地震力和操作荷載的組合。

    (4)安全疏散口

    攔蓄區及操作平臺均設置兩個安全疏散口。

    4、加氣站基本要求

    進站須知

    ·進站人員必須遵守站內各項管理制度。

    ·進入站區的人員、車輛必須接受安全檢查。

    ·進站人員嚴禁攜帶各類危險品(如:火種、易燃易爆物品等)。

    ·進入加注站生產區禁止使用各種通訊設備。

    ·參觀人員進站,須有專人陪同,未經許可,不得隨意在站內走動或動用站內任何設施。

    ·未經許可,站內禁止拍照和錄像。

    ·進站車輛應低速慢行,并停靠在指定位置,禁止在站內進行車輛維修等與加注作業無關的活動。

    ·來訪車輛進站必須進行登記,按指定位置停放,出站時要主動接受檢查,經檢查后方可出站。

    ·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現場工作人員反映,不得擅自進行處理。

    總結

    LNG加氣站是天然氣汽車的重要發展趨勢,當前,全國許多地方對LNG汽車的LNG加氣站項目進行投資和建設。因此,研究LNG加氣站儲罐的安全風險十分關鍵,這些都是影響加氣站建設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文章對于LNG加氣站的安全性、經濟性和操作流程都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安全防治措施,從而有助于提高加氣站儲罐的安全系數。從而提高加氣站的贏利能力和儲罐的使用壽命和抗風險的能力。文章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論證,作者認為在這個研究方向上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從而進一步推動LNG加氣站的安全發展。

    參考文獻

    [1]LNG加氣站建設方案

    [2]郭宗華LNG加氣站規范選用和安全設計探討

    第8篇: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范文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化工企業數量不斷增加,與此同時,由于化工企業使用化學物品較多,有很多是易燃易爆的危險物品,加之企業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企業火災、爆炸等重大事故屢有發生,如處理不當,將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完善化工企業環境風險綜合評價,建立完整的應急預案,加強對重大事故的應急防范,營造安全環保的化工企業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于我國化工企業環境風險綜合評價模式相比于發達國家還處于初級的探索階段,所以本文主要是建立在吸取國外先進的化工企業環境風險綜合評價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模糊層次評價法與環境風險評價體系這兩種評價指標,并以某化工企業為例,證明這一評價模式的有效性。

    1 化工企業環境風險的綜合評價與應急措施

    1.1 化工企業突發環境事故的特點

    由于化工企業的高風險性,導致突發性事故相對較多,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以及環境污染也比較大,對于企業自身的這種特殊性,導致它具有事故發生后果嚴重、不確定性強、風險源多、影響復雜性、事故連鎖性以及評價難定量等行業風險的特點,具體分析如下:1)事故發生后果嚴重?;て髽I一旦發生火災、爆炸及環境污染性事故,則它所產生的危害與影響是特別嚴重的,它在發生事故時不僅會造成事發現場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而且對當地的地下水、環境空氣等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這樣導致的后果就是事故發生后,企業將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去恢復與整治,這樣造成的代價是相當高的;2)不確定性強。由于化工企業的化學物品很多都是危險物品,所以風險較多,在人為和自然等多種因素下,會導致企業事故的發生,所以很難確定它的事故風險;3)風險源多。由于化工企業存在很多低沸點、易燃易爆以及有害的物質和原材料,所以在儲存、保護、使用以及運輸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的風險環節;4)影響復雜。由于化工企業在環境中的轉化、遷移、積累以及降解的過程中,很多風險性物質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它的影響是相當復雜的;5)事故連鎖性。由于化工企業自身存在很多的易燃易爆的化學物品和原材料,所以一個化學物品在低沸點或者是低閃點的狀況下爆炸或者著火,那么其他附近的物質也會發生連鎖反應,從而造成事故后果疊加;6)評價難定量。由于化工企業生產過程較為復雜,同時原材料種類繁多,所以風險源難以量化,進而在發生事故時很難準確預測后果和影響[1]。

    1.2 化工企業環境風險評價

    環境風險評價包括三種方法即定量、風險定性及半定量的綜合評價方法,化工企業的環境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預先危險性分析法。它的評價目標是危險因素分析與危險等級,其方法的特點是分析系統危害因素、觸發條件、事故類型以及評定危險等級的特點,它的適用范圍是系統設計施工、生產維修源分析評價,它的應用條件是分析評價人員熟悉系統,有豐富知識和實踐經驗,它的優點是簡便易行,其缺點是受分析人員主管因素的影響較大;二是檢查表法。它的評價目標是危險因素及危險等級,特點是按事先編制檢查表逐項檢查,按規定賦分標準評定安全等級,主要適用于系統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管理及事故調查方面,它的應用條件是有事先編制各類檢查表、有賦分和評級標準,其主要優點是方法簡便易于掌握,缺點是檢查表編制復雜[2]。當然,化工企業環境風險評價方法不只以上兩種,還有一些其他的評價方法。

    1.3 化工企業針對突發環境事故的應急措施

    針對化工企業環境風險所引發的突發性事故,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四項,即劃定風險識別的范圍、篩選風險識別的方法、識別物質風險以及識別生產過程中化工企業環境風險潛在的危險性。其中劃定風險識別的范圍主要是包括識別物質風險、識別生產過程的風險、識別檢修過程的風險、識別自然災害所引起的風險等幾個方面;篩選風險的識別方法主要是以《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為依據,以危險有害因素作為主要分析方法,結合分析預先危險性與檢查表的方法等;對于識別物質風險,主要是采用安全檢查法,并按照技術導則中的等級判定標準來判定化工企業的易燃易爆物質和有毒物質等;識別生產過程中潛在的危險性,主要是按照《易爆物質名稱及臨界量》以及《有毒物質名稱及臨界量》等規定,來確定化工企業內部原材料等物質潛在的危險性及危險源[3]。

    2 化工企業環境風險綜合評價的研究方法

    2.1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在借鑒國外對化工企業環境風險的綜合評價指標的基礎上,按照過程的完整性、要素的綜合性、成果的可比性以及簡明、實用性的原則建立指標體系,其中對于過程的完整性,把這種過程定義為指標體系即主要是企業在整個突發事故中,按照事故發生的時空規律對源項從封閉的環境中釋放到外部環境中并與受體接觸的整個過程;對于要素的綜合性主要是通過把過程因子、源項因子與受體因子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進而判定企業環境的風險;對于成果可比性主要是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與國內外的成果與國際相比;對于簡明、實用性主要是在選擇具體指標時,要考慮到可獲得的數據。

    2.2 建立評價模式

    評價模式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即確定指標權重與各指標模糊隸屬度,并根據我國已有的14項二級指標風險水平的評價標準,篩選出在各項指標中的最差與最好值,并通過這種最大-最小值的方法來評價化工企業環境風險。

    3 針對某一化工企業環境風險綜合評價進行案例分析

    3.1 調查企業的基本環境風險情況

    由于化工企業涉及危險化學物質和危險化學工藝,針對這種風險源,以山東省某化工企業為例,它的原料中甲醇、甲醛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由于該化工企業原材料的危險性,在發生爆炸或者重大事故時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3.2 應急保障能力與措施

    在化工企業中,由于原材料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加強應急保障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山東某企業廠址選擇在人口較為密集的地區,所以為了防止因爆炸等事故所造成的損失,應當強化防范措施,這樣才不至于導致更大的災害發生。例如,在突發性事故發生時要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對現場發生的情況作出正確的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在救援中,應當組織人員進行有序撤離,并且安排醫療救護等。為防范突發性事故,日常應當加強教育和應急演練,配齊應急物質,提高突發事故應對能力。

    3.3 后期處理

    第9篇:自然災害危險性分析范文

    為了快速、有效地發展農業保險工作,就必須要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1]。著眼于農業風險的管理控制,實現最大程度的防災減損的目標,可以為保險公司建立基于GIS技術的農業保險系統。在農業保險中建立GIS系統,主要是為農保公司提供防災減速的決策支持和為農戶提供相關的農業服務,可以對農業的災害預測提供分析和預測,從而可以使農戶提前防災,降低災害損失。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對空間數據的各種處理功能以及在農業氣象災害的模型研究和應用,可以為農業災害的研究和系統的展示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綜合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集成方法,構建GIS輔助巨災保險風險管理系統,主要通過運用GIS技術集成農業保險災情預測、農業保險防災減損預案以及農業保險損失評估等模型,并實時、動態地接收遙感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提供的目標監測信息,為農業保險公司提供農業保單的巨災風險評估預警服務和防災減損決策支持服務。

    1GIS在農業保險中的應用現狀

    在國外,GIS技術起步早且很快得到應用。在20世紀70年代,GIS技術就已經開始應用在農業信息管理中;90年代后,GIS技術已經在農業系統的仿真、統計分析、土地評價、災害預測等方面廣泛應用,現在已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并建立了多種與農業相關的災害模型。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已將GIS與DSS、GPS、RS等高新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綜合各種技術的優勢及時有效地解決農業發展中的具體問題?!?S”(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有機結合,通過RS與作物的生長模型相結合,可對作物的災害和災情進行動態監測和預估。這些技術的成功應用,說明GIS在農業保險中的應用發展為農業保險中最關注的災害預估、農業災情監測提供強大的基礎和依據。在國內,GIS技術的應用研究較晚,發展也較緩慢,只是在一些預測和分析工具上有應用。在農業領域中主要用于氣候資源上,從最開始的繪制氣候起源分布圖和一些基礎數據的空間查詢,目前已發展到圖形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其中專題圖和地理數據疊加的分析在GIS的技術應用和保險行業的應用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前,GIS技術在農業氣象的災害評估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主要是利用GIS的特性,對歷史數據的模型演變進行分析,從而找出災害發生的一些基本規律、空間分布等,為防災減災提供分析依據和對策。在國內也有一些比較成功的系統案例,如通過氣候分析和環境影響評判等方法設計出的安徽省重大農業氣象災害測評系統[2]。通過歷史的洪災發生頻率以及影響洪災危害的一些因子,利用GIS技術強大的空間分析和疊加功能,得出了每個影響因子的災害影響程度和柵格圖層,并再次對其圖層進行疊加分析,應用于湖北省洪澇災害危險性評價[3]。馬軍等通過結合GPS、GIS、GSM和GPRS技術,構建了保險查勘車監控調度系統,通過集成地理分析,實現了對查勘車的實時監控、定位和通訊等,就近調度和歷史回放等功能都已實現,有效克服了傳統人工調度的缺點[4]。2GIS在農業保險中的作用我國也有一些GIS技術在農業保險的相關理論的方法的研究,但是功能仍只局限在規劃數據的圖形化顯示、管理及簡單的氣象模型分析,并沒有對農業保險的各項業務工作進行深度地分析,也沒有相關輔助決策的支持。在農業占據很大地位的我國,農業政策性保險也在逐步發展,因此需要針對農業保險業務的各個主要環節,深入地進行GIS應用及開發,并有效整合農業防災減損、綜合服務的資源,為農業防災減損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持。通過深入分析,GIS在農業保險中主要可以用于信息管理、統計分析、模型分析和決策支持等方面。

    2.1信息管理

    2.1.1承保管理。承保管理應包括客戶信息管理和保單信息管理,通過與承保系統對接,實現信息在地圖上直觀地展示。

    2.1.2理賠管理。將出險查勘的理賠數據通過與理賠系統對接,實現案件信息實時在地圖上直觀展示,并能對賠付率、第一現場查勘率等指標進行統計。

    2.1.3經營管理。出險發生后,及時調度相關保險機構人員查勘,利用模型計算出出險地與保險機構距離情況,查勘面積(或數量)情況、派出查勘員的數量和級別、使用的交通工具情況等在系統中都能夠直觀地顯示,并測算出該次查勘所需費用,并與實際報銷費用進行核對,防止多次報銷的情況發生。

    2.1.4災害區劃管理。自然災害區劃是減輕自然災害的基礎,目的是了解自然災害的分布規律和災害發生的強度、頻度與規模。減災區劃是在自然災害區劃的基礎上開展規劃,為國土利用、區域經濟發展與建設、自然災害保險等提供依據。

    2.1.5專題圖管理。根據各個機構管理區域、銷售業績、投保面積、投保種類、保費金額、理賠金額等信息和受災的統計數據,綜合分析其內在關系,可制作出銷售業績變化曲線圖、投保金額變化圖、理賠金額變化曲線圖、投保面積分布圖、投保率分布圖和受災種類分布圖、受災程度分布圖、受災概率分布圖等專題圖層,為公司管理、綜合評定業績變化和分析保險業務信息提供依據和便利。

    2.2統計分析

    2.2.1空間統計??臻g統計提供對特定對象數據進行歸納與統計,通過對特定對象數據數值型字段進行計數、求平均數、累加、求最大值與最小值、求取值范圍、求標準差、求方差等內容,滿足和實現統計需求。

    2.2.2繪制保險費率圖及災種損失率圖。根據不同的地理區域內各災種的活動規律及不同區域內保險標的的抗災性能,可以對不同的保險費率進行區域劃分,根據以往不同災種所造成的損失情況,可編制不同災種的損失率分布圖。

    2.2.3編制風險分布圖及區域危險等級劃分。在獲得有關地域空間和自然災害的信息后,可以分析出不同地理區域以及不同災種的歷史分布情況,編制風險分布圖,并根據某一區域內災種發生的歷史情況分析找出災種的發生規律。另外還可以對不同的區域進行危險等級劃分。

    2.2.4空間緩沖區分析。根據分析對象的點、線、面實體,自動建立其周圍一定距離的帶狀區,用以識別這些實體或主體對鄰近對象的輻射范圍或影響度,以便為某項分析或決策提供依據,從而預測可能產生的損失,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將風險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程度挽回受災主體、保險公司及政府的損失。

    2.3模型分析和決策支持

    2.3.1模型分析。在采集足夠多的數據樣本基礎上,運用空間統計分析等科學方法,建立數據分析模型,根據不同地理區域內各災種的活動規律及不同區域內特定標的的抗災性能,對不同的特定標的進行區域劃分;根據以往不同災種所造成的損失情況,編制不同災種的損失率分布圖,在獲得有關地域空間和自然災害的信息后,分析不同地理區域以及不同災種的歷史分布情況,編制風險分布圖,并根據某一區域內災難發生的歷史情況,可分析出災難的發生規律,建立分析模型。另外,還可以對不同的區域進行危險等級劃分,為某項分析或決策提供依據。

    2.3.2承保決策支持。實時統計承保量,并直觀展示位置、歷史損失情況、風險狀況、風險指數等,為承保提供依據。商業險可以決定是否承保、承保費率;政策險可以準確確定承保量,避免漏報、多報情況發生。

    2.3.3理賠決策支持。對出險標的的品種、出險位置、損失情況進行實時統計和展示,并建立損失預測模型,輔助查勘定損工作??梢詫p失模型測算結果與報損數據進行比較,防止多報;在出險發生后可以及時調度相關保險機構人員進行查勘。

    2.3.4防災減損決策支持。根據損失預測模型,結合測試地區的防災條件,預測保險標的未來損失發生的位置、概率及規模,并給出防災減損工作方案,建立預警方式。

    3農業保險GIS平臺

    系統采用ESRI的ArcSDE作為空間數據引擎,在數據庫中可以存儲各種空間、時間相關的數據和數據規則。通過ArcSDE來完成海量空間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共享。采用ArcMap對地圖進行處理,可以作為系統的地理依據,以輔助決策農業保險。GIS平臺在農業保險的具體應用體現在多方面,如圖1所示。農業保險GIS應用系統定位為輔助支撐平臺系統,其總體設計為輔助支撐平臺確定整體框架和結構,是GIS系統工作的核心和系統開發的依據,是與核心業務系統對接和展示的基礎平臺。在總體設計方案指導系統開發的全過程,不但要使系統開發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得以實現,而且要使所設計的系統達到優化[5]。根據保險公司對GIS信息系統的基本需求,以及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特殊需要,設計方案可分為2大核心子系統:即業務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農業保險信息系統的基本框架如圖2所示。GIS可以與GPS及其他動態數據采集系統高效集成;同時,GIS也可以方便地與各種視頻系統、多媒體數據集成。該系統通過建設監測站點,結合運用有關部門衛星遙感數據、無人飛機航拍數據以及GPS實測數據,采集各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土壤狀況、農作物種植情況、水利基礎設施分布情況,以及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發生情況等,利用不同時期自然災害的專題數據,形成矢量數據庫,輸入GIS空間和屬性數據庫,利用GPS測量系統獲取災情發生區域的動態數據,將遙感影像(遙感時空數據庫)、圖形圖像(地理空間數據和GPS獲取的動態觀測數據)以及保險公司提供的其他信息,經過校正和標準化后疊加在一起,使基礎災害信息和空間信息分層表現在圖層上,利用這些信息進行災情動態監測、交互查詢、動態更新,建立損失評估模型,對災害損失進行評估,根據損失評估結果輔助涉農中小企業進行防災減損決策。其建設內容如圖3所示。系統采用B/S+C/S+M/S相結合的系統模式并支持靈活擴展,其中C/S部分側重于系統數據維護、專業性分析,B/S模式側重于信息的查詢統計和分析。M/S模式為移動式平臺,結合手機端GPS與拍照、錄像功能,可以為現場查勘理賠提供定位、丈量、信息記錄、聲音圖像記錄等大部分內容。系統可通過靈活地擴展,來滿足用戶各種不同需求。其C/S主界面、B/S區劃主界面分別如圖4、圖5所示。系統具備較好的完整性,符合損失評估的工作流程,從基礎數據處理分析到模型運行以及運算結果輸出等自成一體。整個系統是一個人、機交互系統,在模型運行中來自于用戶判斷、實時輸入的內容通過用戶和計算機系統反復交互予以實現,因此系統必須具備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以及靈活的操作性能。系統的接口設計合理,既能保證系統內部各模塊之間的數據高效傳遞,又能實現與外部模塊和保險業務系統的動態關聯,以利于分散開發的大系統的各部件在統一環境下有機地集成并順利地運行。強調系統功能的實用性,同時系統還應具備安全性、先進性、可擴展性、可移植性、易于維護等特點。農業保險分析決策管理系統的建立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組織尤為重要。在系統的設計中,要遵循綜合性、標準化、規范化、安全性、面向用戶等設計原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tv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成人网|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 欧美激情成人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668溜溜吧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成人毛片免费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美国成人免费视频|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 成人影院wwwwwwwwwww|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亚洲成人免费网址|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网|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