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自然災害概念范文

    自然災害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災害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然災害概念

    第1篇:自然災害概念范文

    【關鍵詞】高中地理 區域 災害教育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B-0013-02

    目前,國際災害教育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很多國家致力于將災害教育納入學校課程中,而我國對災害教育重視不夠,學生的防災減災素養較差。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亞熱帶中南部,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型,地貌類型復雜,河網密度大,常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特別是臺風、旱澇、滑坡、泥石流等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尤為突出。由于自然災害具有“區域性”的特征,區域災害教育應成為高中地理災害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新課標的要求和高中開設“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課為高中地理災害教育提供了優勢和可行性,而結合鄉土地理案例進行滲透教學、開發本地區的區域災害教育校本課程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對家鄉的熱愛,還可以讓學生熟悉本地區常面臨的自然災害,增強本區域災害意識和防災素養,體現地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只有少數文獻中有提到區域性災害教育、鄉土災害教育等說法,但并沒有提出具體的概念。

    (一)區域。區域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地理學,指地球表面的地域單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學科領域的拓展,區域的概念和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1.地理區域。地理學家哈特向認為,“區域”客觀存在的實體。他提出,一個“區域”是一個具置的地區,在某種方式與其他地區有差別,并限于這個差別所延伸的范圍之內。劉俊杰認為區域是具有一定地理位置、各要素間內在本質聯系、外部形態特征相似且具備一定功能的可度量實體。盛敘功認為區域是包括自然和人文在一定地域上相結合的表現,即地域性或地區性。

    2.經濟區域。經濟學家熊義杰將區域理解為一個在經濟上相對完整的經濟單元,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直屬經濟區劃問題委員會的定義為:“所謂區域應該是國家一個特殊的經濟上盡可能完整的地區。這種地區由于自然特點、以往文化的積累和居民機器生產活動能力的結合而成為國民經濟總鏈條中的一個環節”。美國區域經濟學家Hoover E M認為“區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計劃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為一個應用性整體加以考察的一片地區。它可以按照內部的同質性或功能一體化原則劃分”。中國經濟學家程必定認為,經濟區域是人的經濟活動所造就的、圍繞經濟中心客觀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并且不可無限分割的經濟社會綜合體。

    3.政治區域。政治學家崔功豪認為區域是國家實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單元,即地球表面上任何按照行政標準劃分的地區,它既包括一個國家或國家之下的行政單元,也包括幾個國家組成的地區范圍。政治區域是有政治組織、一定數量的人口和地理區域三個要素組成的有機統一體。

    綜上,筆者認為區域是人們根據不同的目的,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可以是有明確的邊界,如行政區;也可以是過渡性的邊界,如干濕區。本文界定的區域主要為有明確邊界的行政區域,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災害教育。

    (二)區域災害教育。結合上述界定的區域和災害教育概念,筆者嘗試提出:區域災害教育是為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以培養公民具有區域災害意識、區域防災素養為核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正確看待本區域常發生的自然災害及其發生發展規律,掌握一定關于災害本身及防災、減災、救災和備災的知識、能力和態度,樹立正確的災害觀,正確地進行相應防災、減災、救災和備災活動。

    二、高中地理區域災害教育研究現狀

    研究者譚秀華、王民、張英通過對國外地理課程中學習的災害類型進行比較后指出,各國要求學習的災害類型中,根據其本國的主要自然災害,對災害類型的選擇有不同的側重,具有較明顯的地域性。李景霞、張英指出,實施災害教育應結合鄉土地理教學,將研究落實到具體的區域,發揮鄉土地理的優勢,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以及把感情轉變為學習動力,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丁運超認為區域性災害教育應成為地理教學的主要內容。他指出我國自然災害的發生和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進行區域性災害教育能較好地實現三維教學目標。包括選擇性地選取本地區所面臨的自然災害,采取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引用本區域典型案例組織教學;并且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區域性災害教育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新課程終極目標最好詮釋。

    綜上可以看出,高中地理區域災害教育是災害教育的有效補充,結合鄉土地理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對家鄉的熱愛,還可以讓學生熟悉本地區常面臨的自然災害,增強本區域災害意識和防災素養。

    三、高中地理如何落實區域災害教育

    由于災害教育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各個方面還有待完善,無相應的課程和課程標準,缺乏相應的課程資源更是讓教師力不從心。以下提出三點建議,希望能給廣大一線教師些許啟發。

    (一)運用滲透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應選用滲透式教學法來落實區域災害教育,既能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的新課標理念,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

    例如,在講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這一課時,可結合2014年7月18日9號臺風“威馬遜”的案例進行滲透式教學。讓學生通過鄉土案例了解臺風“威馬遜”使廣西332.91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56.46億元,共有11市52個縣(市、區)出現嚴重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1201.64千公頃,倒塌農房2388間,農業損失達33.59億元。通過這些數據資料,學生深刻體會臺風對廣西的影響,加深了對臺風的認識,引發學生對區域災害的重視。又如,在解釋“風暴潮”這一水文災害時,由于學生較少接觸而難以理解和重視。但廣西屬沿海省份,風暴潮災害對廣西沿海地區破壞巨大,僅2005年至2007 年風暴潮就造成受災人口為116.59萬,農作物受災面積 2.08 萬公頃,海水養殖受災面積7.66 萬公頃,損毀房屋2260間,損毀海塘、海堤為 75.5千米,直接經濟損失為 8.17 億元。運用鄉土案例能更為直觀讓學生理解這一水文災害,同時能讓學生對本區域常發生的災害給予重視。

    (二)開發校本課程。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堂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從教學和課程的關系上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在地理課程中如何把握課程標準與充分挖掘災害教育內容應該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而地理課程改革最強調的理念之一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國家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鼓勵地方及學校開發適合本地區或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包括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積極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不僅能豐富課程資源,更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身邊有用的地理知識,提升防災減災意識。

    廣西是全國自然災害比較多的省區之一,其自然災害特點包括類型多、分布廣、頻率高,且常出現幾種災害同步迭加、連續重復發生的情況。其中,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最為顯著,這里筆者嘗試以廣西氣象災害為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廣西氣象災害校本課程一共分為六個部分,分別為廣西臺風災害、洪澇災害、干旱災害、極端天氣(熱浪、寒潮)、強對流天氣(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冰雹)和高科技防災減災方面的應用(“3S”技術、自然災害預報預警系統),其中每部分內容分別從災害的特點、災害的影響和危害、災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進行補充,使該校本課程更為系統化。

    (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也是區域災害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體現了“在做中學”的實用主義教育理念。

    例如,開展“拿什么來應對你:區域氣象災害――南寧市氣象災害教育科技實踐活動”中,帶領學生參觀南寧市氣象局,圍繞著南寧市洪澇災害和寒潮災害的主要成因、南寧市洪澇災害和寒潮災害的發展歷史、時空分布規律及特點、在農業方面和經濟方面對人類造成的影響、防洪澇和防寒潮的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防御工作存在的隱患和問題等六個方面的問題,讓學生收集相應數據和信息,進行研究性學習討論,最后指導學生歸納總結出自己對家鄉防災減災的觀點和看法,提出相應防災減災的措施和建議,通過班會、海報、黑板報、演講等形式展示成果,同時向其他學生和教師科普區域災害知識,達到提高學生和教師防災減災意識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哈特向.地理學性質的透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08-144

    [2]劉俊杰.區域地理學學科價值與體系建構[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3]盛敘功.泛論區域地理學的復興與改造[J].西南師范學院學報,1984(2)

    [4]熊義杰.區域經濟學[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15-17

    [5] Hoover E M.區域經濟學導論[M].王翼龍譯.北京:商務出版社,1990:220-226

    [6]程必定.區域經濟學――關于理論和政策問題的探討[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7]崔功豪.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3

    [8]譚秀華,王民,張英. 國外中學地理課程中災害教育目標淺析[J]. 地理教育,2013(S2)

    [9]李景霞,張英. 中學的災害教育[J]. 城市與減災,2008(2)

    [10]丁運超. 區域性災害教育應成為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J]. 教學與管理,2009(1)

    [11]陳憲云,劉暉,董德信,等. 廣西主要海洋災害風險分析[J]. 廣西科學,2013(3)

    第2篇:自然災害概念范文

    【關鍵詞】應急物流;應急物流體系;快速反應機制

    引言

    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自然災害災害頻發,給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突發的自然災害會給人類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經濟損失更不可估量。2008年初南方地區雪災、5月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災害,以及日本地震引發的核設施破壞都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需要大量的應急物資來處理傷員救助、災后重建等工作,為使突發性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極小化,要求在極短時間內調配大量的物資,客觀上要求構建快速、高效的應急物流體系。

    1.應急物流基本理論研究方面

    1.1 應急物流的概念

    應急物流是為應對自然災害以追求時間最短和損失最小化的物流需求,它是從物資的供應地運到需求地的一個實體流動過程,包括:獲取、加工、儲存、配送、運輸、裝卸以及信息處理能力[1]。

    1.2 應急物流的特點

    突發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洪澇、颶風、泥石流等。與一般物流相比,應急物流的特點主要有:突發性、不確定性、急迫性、非常規性[2]。

    (1)突發性。現代技術還遠不能準確監測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時間,這是區別于普通物流的最主要特征。

    (2)不確定性。人們無法確定自然災害持續時間,以及影響的范圍和強度。因此,應急物流的內容具有不確定性。

    (3)急迫性。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來進行應急物流保障。應急物流速度的快慢,決定了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大小。

    (4)非常規性。普通的物流運行機制將不能滿足應急情況下的物流需要,必須要有一套應急的物流機制來組織和實現物流活動。

    2.我國應急物流存在問題方面

    2.1 高物流運作成本

    危機一旦發生,各級政府就會組成相應的危機處理領導小組,以危機的及時處理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這種運作機制是一把“雙刃劍”[3]。一方面,國家會運用行政命令手段統一組織指揮物流保障機制的運行,調動全國人民的力量保障應急物資的供應,它從時效性上解決了對物資的需求。另一方面,運用行政手段必然會產生高昂的成本。由于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法律保障機制,全國各地都會緊急供應應急物資,會造成應急物流的體系紊亂。

    2.2 基礎保障設施落后

    物流基礎設施包括通訊系統、交通運輸網絡、物資儲備設施和物流信息網絡等。08年南方雪災造成的電力系統癱瘓,由于缺乏相應的基礎保障設施,以至于居民區大面積停電,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山區。雪災影響了南方大部分地區,給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2.3 組織協調不夠完善

    自然災害發生后,要在最有效的時間內把所需救災物品送到災區,這是應急物流的關鍵所在。當通訊網路中斷后,組織協調短板尤為明顯。急需救災的地點不能夠及時得到所需的物資,而相對不嚴重的地區卻涌現大量的物資,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救災物品來源廣泛,有個人的捐贈、地方的捐助、國家的調配、國際人道主義的援助等,而相應的組織協調機制跟不上災情的變化。

    2.4 信息的有限性

    由于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很多信息隨著事態的發展而變化,在有效的時間內,決策者掌握的信息不夠全面,在信息的反饋和處理中,信息的準確性難以得到保證。決策的效果關系到災區人民的生命安全,這是對決策者的嚴格考驗。

    2.5 應急物流管理專業隊伍與裝備匱乏

    應急物流是一個系統化、專門化的工程,其特點是受難災區范圍廣、密集度大,對救災物資的需求量大,需求的時間短,而且這些物資來源廣泛。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調配運送方式,我國還沒有專業化的應急物流管理專業隊伍,甚至一些救災的裝備還需要國際人道主義的援助。如:一些大型的物資運輸機和專業性的救援裝備。應急物流面臨的任務艱巨,需要專業人員來處理相應的救援設備,而相應的救助體系還沒有成熟,沒有相應的救助隊伍,災害一旦發生,就會難以自救,大部分地區以鐵路和公路作為物資的運輸方式,交通運輸工具的落后嚴重影響了應急物流的運輸效率。

    3.應急物流問題的對策研究方面

    3.1 應急物流的公共應急機制方面

    為了使應急物流系統高效運轉,應該建立和完善國家的行政制度和公共政策。包括要建立國家預控中心,應急物資的采購、運輸以及物資的發放機制,資金的籌集、發放和監管。這需要國家的宏觀調,形成以一種有效的制度。建立應急物流公共機制的目的在于使應急物資能快速、及時、準確地到達事發地。要使整個應急物流體系形成高效運轉的大系統,應從全局出發統籌應急物流的建設與發展。

    3.2 高效的應急物流信息技術平臺

    建立應急物資信息系統、應急物流預案數據庫,構筑應急運輸方案自動生成的應急物資運輸調度平臺,以及基于GPS、GIS的應急物資運輸監控平臺。突發災害事件發生后,我們可以借助先進的物流信息平臺,在最短的時間內,根據災區反饋到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斷。從應急物流的目標出發,制定合理的物流配送、運輸方案,在物資的運送過程中,可以借助于GPS、GIS等先進的手段進行全程監控。

    3.3 應急物資儲備戰略

    應急物資儲備是應急物流實施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影響著應急物流的反應速度和最終成效[4]。國家應該儲備大量的應急物資以備不時只需,擁有了戰略物資儲備,就可以在災害發生短時間內,達到應急物流的系統目標,盡可能降低災區的損失。國家與一些實力雄厚的公司簽訂戰略物資保障協議,同時給企業一些優惠措施,保障戰略物資的供給。同時,國家可以建立一些戰略性的物資儲備倉庫,各省市相應制定物資儲備戰略,建立健全的物資儲備制度。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制定出一個比較系統科學的應急物流體系。

    4.結語

    總體來說我過應急物流業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科學體系。本文根據對應急物流的特點和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針對問題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議。隨著人類防范抵御突發性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意識的增強,應急物流理論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成熟。

    參考文獻:

    [1]鐘利軍.應急物流系統績效評價[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3.

    [2]鄭露,李晨晨,王鈺.淺析我國應急物流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2009,3.

    第3篇:自然災害概念范文

    【關鍵詞】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減災救災;應用

    1引言

    “互聯網+”概念其實質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是新形勢下互聯網形態演進。在過去的一年里,互聯網全面發展,深入各個領域,逐漸成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經濟轉型、社會發展、技術進步、國際交流乃至國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不能否認社區的防災減災工作的確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缺少常設的應急管理組織,應急管理工作權責劃分不明確;部分社區應急預案缺失,預警系統不完善,缺少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溝通和互動的條件;居民危機意識薄弱,突發事件應對經驗不足,缺乏應對的相關知識。如何通過“互聯網+”使互聯網和減災救災

    2世界互聯網大會與“互聯網+”

    互聯網大會是國際上互聯網界人才的交流,對促進互聯網本身的發展有積極作用。201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落戶浙江省嘉興市桐鄉烏鎮。此后,總理思考了移動互聯網的真正價值,賦予了其全新的理解,并在2015年初提出“互聯網+”概念。

    “互聯網+”是信息時代的一種形態,是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互聯網重要性的不斷提高而提出的較新的概念,其中的“+”是傳統行業的各行各業,包括第一二三產業。

    截至今年,互聯網大會已經第三次在烏鎮召開,互聯網在當代平常百姓家中已經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聯網+”的概念也逐漸被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們所接受.“互聯網+”行動計劃,不僅能夠在經濟方面取得卓越的成效,例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商業模式的革新,還可以帶動個人思維模式變革與社會變革,這種思維變革帶來的效應,將在國際、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日常生活延伸。

    3“互聯網+”在減災救災中的運用

    減災救災是一直以來的熱點問題。2008年,中國發生了各種重大自然災害,例如冰雹地震洪災等,人力物力損失慘重。自此以后,各種自然災害受到人們關注的程度大幅度提升。然而,各種補救預防措施并用,政府和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卻仍然不能A測很多的未知數,挽救損失。除去當下設備不夠先進等硬件問題的同時,社區的防災減災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互聯網來促進信息的交流,加強相關知識的普及,明確各方的職責。

    3.1公示必要信息,明確部門權責

    從先前發生的一系列災害的真實現狀來看,不少自然災害發生以后,不論是新聞報道還是通過網絡的傳播,都不能明確有關部門的范圍,不能規范每個部門在救災中負責的區域,無法針對某一特定部門的失職進行特定的懲罰。即,當下普遍存在缺少常設的應急管理組織,應急管理工作權責劃分不明確的問題。

    為改變現狀,僅僅通過在局部地區貼出公示是遠遠不夠的。而眾所周知,互聯網擁有受眾范圍廣信息傳播迅捷等的優勢。通過“互聯網+”,公示災后維護救援等必要的信息,明確各部門職責,通過全國人民在網絡上的共同監督,能夠有助于規范災前災后的責任劃分,保證救災減災的有序進行。

    3.2加強意識,增加社會參與度

    當前我國減災救災治理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首先,社會組織參與門檻相對較高,需要經過國家各級機關的相關部門的認可和反復審核。其次,公眾參與的組織化和有序性相對較低,在救災現場常常出現好心辦壞事的情況;同時,企業參與渠道比較狹窄,參與競爭范圍相對有限;而且,大部分居民的危機意識薄弱,總認為自己處于一個較為安全的地方,潛意識里認為自然災害只是小概率事件。因此不加以重視。面對突發事件時,由于沒有經驗,常常會不知所措,且部分群眾所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缺乏相應的應對危機的知識和能力,不僅沒有辦法保證自身的安全,有時還會使現場秩序混亂,增加其他居民的風險,增加救災人員的工作負擔,而互聯網作為一個知識傳播的平臺,能提高各方人士的參與能力。

    3.3促進信息交互

    部分社區應急預案缺失,預警系統不完善,這就導致很多災害不能被提前告知,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發生的不同程度的災害由于缺少互聯網這一進行信息溝通和互動的條件,而不能被大眾所知,也就不能及時的預防和挽救損失。“互聯網+”能夠更好地增加互聯網的普及狀況,將各種即時信息及時傳達至信息接受者和信息需要者處,有關部門可以及時的做出調整和應急措施,同時,各地的科研水平不同,技術設備也不盡相同。通過“互聯網+”可以保證各地相關人員及時地檢驗和應用新型科技,在減災救災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4小結

    中國互聯網在不斷的發展和壯大中,世界互聯網大會的重要性也不斷被強調。當代各類突發災害頻繁發生,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進行減災救災是新形勢下的關鍵。目前,雖然互聯網在醫療交通燈領域已經得到較好的應用,貫徹落實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但是互聯網+”與減災救災相聯系的實例并不多,如何應用互聯網,落實在以上所提的信息公示,調動參與積極性,交互信息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還需要更加完善的機制來保障,也是我們所需要更深層次思考的。

    參考文獻:

    [1]范一大.防災減災從“+互聯網”到“互聯網+”[J].中國減災,2016(05)

    [2]邵祥東.互聯網+自然災害救助突出問題及應對措施[J].沈陽師范大學 黨政干部學刊,2016(09)

    第4篇:自然災害概念范文

    關鍵詞:生態;工程;社會;彈性城市

    1.彈性城市概念

    彈性這一觀念最早起源于生態學,由美國一位學者提出。彈性城市大體上指的是城市能夠順應新的環境,在其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以及自然災害后自身能夠迅速恢復,并且不會影響后期的發展。

    2.彈性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城市環境日趨惡劣,究其原因是外源問題與內源問題并存,隨著大自然持續被人們破壞、下墊面性質的改變,混凝土,石塊,柏油馬路以及工業化石燃料的污染等,環境污染加劇,未來的洪水、風暴、熱浪、瘟疫等自然災害恐會日趨頻繁且愈加劇烈,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以及財產等有著極大威脅。災難隨時都可能發生,對于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群體而言,有必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彈性城市。

    3.三個視角看彈性城市建設

    3.1從生態彈性視角來看

    生態是動植物在自然環境下生存的一個狀態,大自然賜予我們空氣、水、土地等,我們就利用它來生活,中國正處于城市化轉型階段,生態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城市擴張與蔓延,基礎設施超負荷運,產業結構失衡等,當衛生疫情或自然災害等外來沖擊時,表現極大的脆弱性。現在進行如火如荼的海綿城市建設,就是希望城市能夠在應對外來壓力時進行自我調控,伸縮自如,有彈性的自我調整,自我恢復,從而很好地應對外來沖擊,自然災害。

    3.2從工程彈性視角來看

    城市物質空間環境不斷變動,有些工程是固定性的,也有一部分是未知的,面臨的是未知的環境,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以及風險性的把控。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工程也是具有確定和不確定的彈性在內的。工程彈性的系統也極其重要。

    3.3從社會彈性視角來看

    社會全球化在發展進程中,發展速度過于迅猛,優勝劣汰太快,致使人人都是緊繃的狀態。城市發展的不確定性,人們相互的關系,社會各階層間的關系,都處于緊繃的常態。對于社會而言,緊繃可能造成群體性乃至社會團體的一個激化,誘發群體性沖突,對于個人而言,人的行為是不可把控的一個彈性概念,可能會有進步的、積極的影響,但稍有不甚就可能產生危害。對于社會而言,如果缺乏彈性,過于剛性,社會就會缺乏生氣,死氣沉沉;如果缺乏剛性,沒有必要的規制,又必然引起混亂,甚至造成危機,當兩者相對均衡的情況下,就為緩解、消弭社會緊張創造了一個有利的社會環境,才有能力應對變化。

    4.國內外發展現狀

    4.1國內發展現狀

    國內目前對于彈性城市的認識不夠,正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各部門也有了新的認識,畢竟學術研究有限,對于彈性城市的建設缺少科學的思想體系和方法指導。已經_始有學者進行實驗性的研究,例如,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常德市江北區內環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北京首鋼工業改造雨水利用綜合規劃等,也有很多城市進行雨污分流改造,雨水調蓄池建設等,中國目前正逐步城市化,各種高樓林立,硬質鋪裝過多,生活中人為干擾過大,排水系統不行,以及自然災害的侵襲等,這種情況下海綿城市理念應運而生,海綿城市就是試圖把城市建設成海綿一樣,有其收縮性,在城市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然災害來襲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損失,或是受到損失后很短時間內恢復,這是城市該具有的包容性來面對氣候,能源、環境等各種危機,提前做好彈性規劃比災后恢復更能減少損失。有彈性的城市才有能力應對一系列突發、未知的情形,才有可能獲得持續的發展。

    4.2國外發展概況

    聯合國開發署于2010年11月開啟了氣候變化彈性倡議,聯合國減災署于2012年啟動了亞洲城市應對氣候變化彈性網絡。為了促進彈性城市的研究,國際上自發組建了彈性聯盟、彈性組織和彈性城市組織等專業性的學術或產業交流合作組織。面對當前城市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為了提升城市對外界影響的彈性適應能力,彈性城市成為美國近期的規劃話題熱點,與歐洲的緊湊城市和美國的城市精明增長相比,彈性城市的理念正逐漸在美國和歐洲規劃界得到廣泛認同。美國直接將彈性城市作為規劃頂層,而歐洲將彈性城市作為城市更新的核心組成部分。聯合國減災署在2013年3月的報告中指出,建議在全世界范圍建設“彈性城市”,來應對自然災害。

    城市可持續能力評價方面,城市彈性的評測方法與工具的開發主要還是集中在國外,實際應用于城市彈性評價的相當有限。彈性城市的建設,首先要將城市的彈性進行科學的評估,因此,國際上研究的焦點之一就是彈性城市指標測度的構建,當前的主要研究成果與進展包括:彈性城市指標測度的構建,彈性城市指標體系,性能力指數,應對氣候變化的彈性指數,彈性城市全球化標準指標,于設計的彈性城市指標體系,應對氣候變化彈性指標體系。

    5.結語與展望

    第5篇:自然災害概念范文

    關鍵詞: 高中地理 自發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

    自發式教學是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采取一種不受外界干擾,運用與自身特點相適應的學習方式進行自我認知的教學方法,它更注重學生的“自我驅動”,即學習行為的自然發生。自教育改革提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自發式教學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教師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然而進入高中階段后,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心理變化、學習內容難度增加、學習目標的變化、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及學習環境的改變,等等,高中生原有的自發式學習容易服從較沉悶而枯燥的教學原則,很多可供自主支配的時間與空間被束縛和局限,導致自發性學習行為失去方向。面對自發性教學與新時期教育二者之間凸顯出的矛盾與沖突,如何擺脫自發式教學的束縛,為高中生探求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呢?筆者認為積極引入探究式教學十分必要,下面結合高中地理教學實踐,通過實際案例對探究式教學的具體應用進行全面探析。

    一、課前問題設計

    問題始終是探究性教學的核心,讓學生從一個問題開始展開探究,無疑會讓學生的學習更具動力和方向感。高中生所具備的地理相關知識及課下地理預習時間較有限,很多時候僅憑他們的水平提出的問題很難與課堂教學目標保持同步,更不用說具有一定寬度和深度且有趣的問題。因此,“誰來設計問題”、“怎樣設計問題”成為探究性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在探究性教學中是以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因此問題的提出應由教師結合教學目標、知識重點、學生能力水平差異進行科學設計,讓問題帶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戰性,這是展開探究性教學的重要環節。

    二、課上雙邊活動

    探究性教學與自發性教學最顯著的不同在于,探究性教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課上雙邊活動。從表面看教師的作用較隱性,只是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完成,但從根本上說,探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都在教師的掌握與調控中。探究性學習課上活動的程序都是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師生共同討論,再由教師對結論或者是知識點進行歸納,最后指導學生實踐,這個過程中學生遇到的關于任何與知識相關的問題與難題都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小組合作及教師指導的方法加以解決。無論是生生互動,還是師生互動,都是一個相互交流和溝通、思考和討論的發展過程,幾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并從中獲益。

    三、課下探究性學習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解決問題,更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其發現新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思考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或者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探究性教學的主要任務,但通過問題探究而引發和延伸出新問題更具有實際教學意義。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通過課外作業,都應該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從一個新的地理高度發現新問題。問題的提出有無實際價值對學生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形成學會對知識進行遷移的能力,活躍發散思維,進一步提高地理創新思維能力。而對于教學中發現的新問題或者是確實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課下探究,并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加以呈現,作為探究性教學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和延伸。

    以下通過“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一課的教學設計,對探究性教學的有效展開進行詳細介紹。

    1.問題情境創建

    通過視頻對近期剛剛發生的云南魯甸地震的情境回放,引出問題:大家了解自然災害嗎?自然災害分為哪幾類?地震是怎樣發生的?今天我們換一種學習方法,大家自己去采集資料思考問題,并可以多多提問,我們共同了解自然災害到底有哪些危害。

    2.展開探究性學習活動

    教師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認識我國自然災害的相關內容:一是氣象氣候自然災害,包括沙塵暴、臺風、旱災,等等,二是地貌地質災害,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地震,等等,進而對學生進行啟發:以上自然災害中從我們最為熟悉的,也是近幾年我國頻發的災害――地震為例,我們能發現哪些問題?

    教師先進行地理知識普及,對地震的概念、成因分類、地震帶分布、板塊學說等知識進行展示,然后對云南魯甸的地理地貌情況進行概括,讓學生通過視頻短片談談自己對地震的感受和認識。然后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至少提出五個問題,這對于高中生來說只要稍稍動腦就能完成。然后將這些問題記錄并公示,通過交流找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供學生研究學習。如:“應該怎樣對地震進行有效監測?”“動物在地震發生前比人類能夠更早感知,為什么?”“怎樣快速從地震災害中逃生?”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反過來讓學生探究解決,這種方法將探究的主動權交還到學生手中,對于學生的積極性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3.探究性課題的課下延伸

    第6篇:自然災害概念范文

    關鍵詞:自然災害 間接經濟損失 損失評估

    一、引言

    2013年4月27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由于雅安地理位置靠近汶川,有人開始猜想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延續,即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間接影響,這就反映出災害的間接影響具有后向延時效應。

    與直接經濟損失相比,自然災害對經濟系統間接影響的深度和時間更加深遠。由于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時、空差異特性的存在,對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尤為重要,對間接經濟損失的科學度量可以為災后恢復重建決策和防災減災規劃提供有效地決策工具,意義重大,本文將對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進行介紹,希望探索出更加科學的方法。

    二、文獻綜述

    目前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評估方法有兩大方法系統,即存量-流量方法系統和投入-產出方法體系,除了這兩大方法系統,還有調查分析法。這兩大方法系統分別從不同角度對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現階段的間接損失評估方法存在弊端,對間接損失的評估有較大的波動性。

    本文在深入介紹的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做出一定的創新,對現有的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做出完善。

    三、現有的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

    3.1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內涵

    不同的統計學家對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劃分與定義不同,現在對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定義主要是從如下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核算角度;二是從災害損失的時間和空間傳播的角度進行界定。

    3.1.1基于社會經濟核算的角度

    (1)存量-流量損失

    Parker等基于經濟學中“存量”和“流量”的差異對災害的損失做了清晰定義:存量是指在某一個時間點上某一變量的量值(如同圖1中水槽中盛的水),屬靜態概念,對應于災害中的直接經濟損失;流量是指在一個時段上所累積變動的量 (如同圖1中通過水槽的水流量變化),流量對應于間接經濟損失,其大小有時間維度。間接經濟損失又分為初始間接損失和次生間接損失。對產業來說,直接經濟損失包括與地產、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家庭資產和庫存相關的價值損失;初始間接損失是指經濟生產中斷引起的流量損失;而次生間接損失是經濟系統產業鏈的關聯效應損失。

    圖1. 存量與流量的關系

    (2)產業關聯損失

    Cochrane認為間接損失是由于災害引起經濟部門前向產出(依賴于區域市場產出) 和后向供給(依賴于區域資源) 錯位,引起的生產運轉中斷導致的損失。若產業部門 B 因災害遭到破壞,則可能引起部門 A 的后向關聯損失、部門 C 的前向關聯損失,并影響最終需求和消費,造成市場供需不平衡,引起物價、勞動力就業與失業、國民收入、儲蓄和投資水平等的變化,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總值和經濟增長速度。

    圖2. 產業關聯損失示意圖

    3.1.2基于災害損失的時間和空間傳播的角度

    由于存在經濟系統產出落后于投入的延遲過程,間接經濟損失具有時間維度,即間接經濟損失發生時間具有不確定性。災害發生時的初始損失為直接損失,是靜態的。因此,直接經濟損失是因災害發生所造成的可統計的人、財、物的損失,它的度量單位是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減少。間接經濟損失是災害造成的總經濟損失中直接經濟損失以外的經濟損失,是災害引起的間接的對經濟的影響,是一種深層次的經濟損失。包括間接停減產損失、中間投入積壓增加的經濟損失和投資溢價損失。

    3.2 現有的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

    3.2.1存量-流量方法體系

    存量-流量方法體系包括比例系數法、馬爾科夫模擬法以及系統動力學模型與動態投入產出模型相結合的方法。

    首先,由于間接經濟損失與直接經濟損失之間存在密切聯系,間接經濟損失伴隨直接經濟損失發生,直接經濟損失越嚴重,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越大,影響越持久。由此假定,間接經濟損失與直接經濟損失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記為:IEL=λ?DEL,考慮到不同產業時,比例系數還可按部門分類計算,然后將各部門分類統計的間接經濟損失相加,得出總的間接經濟損失,表示為:IEL=Σλi?DELi,式中:IEL表示間接經濟損失(單位:元);λ表示比例系數;DEL表示直接經濟損失(單位:元)。存量損失對應于直接經濟損失,流量損失對應于間接經濟損失,因此,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比例系數就是存量和流量關系的反映;

    第二,馬爾科夫模擬方法反應出了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之間的非簡單線性關系;

    第三,系統動力學模型考慮了投入-產出的非線性關系,建立用于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下限預評估及災后最優恢復重建策略的最優控制模型。

    3.2.2投入-產出方法體系

    投入-產出方法體系包括經濟增長模型、投入-產出模型和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

    首先,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型是基于生產函數理論由參數估計方法得到的,它是從生產要素損失的角度來進行災害損失評估的方法,其生產要素損失可以看作是經濟系統的投入損失,經濟增長損失就是產出損失,所以,其實質就是投入產出分析,是將單一生產部門投入與產出分析拓展到宏觀經濟層面。

    其次,可計算一般均衡理論方法(CGE)不僅反映了經濟因素和活動的相互依賴關系,而且克服了投入-產出模型線性、缺乏行為響應、市場價格缺失等缺點。它的數據基礎是投入產出表,它是投入產出與線性規劃相結合的優化模型方法,所以可將其歸為投入-產出的衍生方法。

    3.2.3調查分析法

    調查分析法是在災情調查的基礎上從生活、生產、交通、生命線、農田等五個主要影響方面對間接經濟損失進行分析。由于承災對象復雜,含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并且災害影響還波及周邊許多地區,可用修正系數的方式對損失結果適當放大,修正系數的取值視具體情況或實際經驗而定。

    3.3現有的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不足

    首先,比例系數的確定含有經驗性,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導致間接經濟損失的評估具有較大的任意性,對其進行準確評估有較大的難度。

    其次,現階段對自然災害的計量較粗略,沒有考慮到各個經濟體之間的內在差別,特別是沒有考慮不同發展程度下經濟的脆弱性差別。

    四、對現有間接損失評估方法的改進

    4.1對比例系數法的改進

    在比例系數法中,將間接經濟損失看做直接經濟損失的線性函數,即有IEL=λ?DEL,這種方法精度較差,而且由于確定λ的主觀性,導致通過比例系數法確定的間接經濟損失有很大的波動性。往年發生的自然災害產生間接經濟損失的比例系數可以較好的反應出該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和經濟發展狀態,因此我們通過計算最近一次發生的自然災害的比例系數,來預測這一期自然災害導致的間接經濟損失。

    往年自然災害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用公式表達為:IEL=∫∞t1[f1(t) f2(t)]dt,其中 f1(t)為發生前GDP預計發展曲線; f2(t)為自然災害發生后實際GDP曲線; t1地震發生時刻。直接經濟損失DEL可以直接計算出來,表示為自然災害發生的t1期的預期GDP的百分比x?GDPt1,IEL與x?GDPt1的比值即為比例系數。

    4.2淺析經濟系統內部和外部彈性與間接經濟損失

    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系統中產業之間的關聯度越高,經濟系統的脆弱性越大,自然災害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也越嚴重。Kellenberg and Mobarak的研究顯示,經濟發展水平和災害的影響呈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關系(如圖3)。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發達程度的提高,間接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

    圖3. 經濟系統脆弱性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示意圖

    因此,在計量自然災害的間接經濟損失時,根據經濟發達程度對受災地區賦值,最發達地區為5,最不發達地區為1。除了這種直接賦值的方法,還可以通過統計的方法計算出經濟系統脆弱性和間接經濟損失的數量關系,考量產業關聯度對間接經濟損失的擴大效應。

    參考文獻:

    [1]曲國勝,高慶華,楊華庭. 我國自然災害評估中亟待解決的問題[J].地學前緣,1996,(3)

    [2]趙阿興,馬宗晉.自然災害損失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1993,(2)

    [3]劉希林,趙源.地貌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以泥石流災害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8,(3)

    [4]林均岐,鐘江榮.區域地震間接經濟損失評估[J].自然災害學報,2007,(4)

    [5]吳吉東,李寧,溫玉婷.自然災害的影響及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09,(6)

    [6]吳吉東,李寧. 淺析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的重要性[J].自然災害學報,2012,(3)

    第7篇:自然災害概念范文

    關鍵詞:災害;“災害沖擊模型”;社會易損性;社會沖擊性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008-04

    引言

    從1998年的特大洪水災害到2003年的SARS事件,從2008年初中國南方的雪災到5月的汶川大地震,中國近年來遭遇的重大災害事件使災害研究和應急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以地震為例,中國以全球1/14的國土面積和1/5的人口承受了1/3的大陸地震,地震造成死亡人口約占全球地震死亡人口的1/2。雖然國內對災害的研究逐漸增多,但對于易損性、尤其是社會易損性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本文以災害社會學中的“沖擊論”為理論基礎,以Lindell,Prater and Perry(2006)[1]的災害沖擊模型為背景,分別從社會心理、人口、經濟和政治四個方面研究了災害的社會沖擊性,為進一步在中國發展災害管理充實基礎。

    一、災害和災害易損性研究的發展和基本定義

    1.災害研究的發展和基本定義

    早在1755年,盧梭就在里斯本大地震之后指出城市人口的過度密集和初震時人口的不及時疏散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地震的沖擊,導致了嚴重的后果[2]。世界公認的第一次系統性進行災害研究的是Samuel Prince在1920年對于1917年Halifax大噴發所進行的研究[3]。隨著研究的不停的深入,人們發現“災害兼具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社會科學領域內諸多學科對災害概念的不同認知說明,即便是災害的社會屬性以及災害的雙重屬性之間的關系也是極其復雜的”[4]。美國災害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弗瑞茨(Fritz)曾提出的災害的經典定義:“災害是一個具有時空特征的事件,它對社會整體或其分支造成威脅和損失,并最終造成了社會結構失序、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支持系統功能的終端”[5]。與之相似的是Kreps在1984年給災難定義:“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爆發的事件,由于事件本身超出了人類的正常保護能力,故該事件對社會或社會組成部分造成物質性或社會性的破壞,并導致全部或部分社會功能的損傷或完全喪失”[6]。

    2.災害易損性和災害沖擊模型

    災害易損性,又稱災害脆弱性,是指影響個人或社會群里受災概率及災后恢復能力的特質,包含了物質易損性(physical vulnerability)和社會易損性(social vulnerability)兩個類別。在易損性研究出現之前,傳統的自然災害理解范式已經不能很好的解釋為什么在極端地球物理事件爆發頻率無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全球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各類損失卻顯著增加;同時,大量的事實證明,同等類型或強度的自然災害在不同的地區發生所造成的損失程度也不盡相同[7]。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各個災害研究中心和研究人員開始重視易損性的研究。但由于災害沖擊所造成的時間和空間因子的復雜性,如受災范圍、人口特色(性別、種族、貧富等),災害易損性也一直沒有統一的定義。2006年,Lindell,Prater和Perry建立了災害沖擊模型(見下頁圖1),將災害易損性和沖擊性,以及兩者與災害應急管理等因素放到了一個有機聯系的環境中進行分析。其中,災前既存條件分別是災害的災害暴露性(hazard exposure)、物質易損性和社會易損性。物質易損性中的實體包括人、農業和建筑[2]。人的易損性源自對環境極端變化(如溫度)的敏感性,與化學物質接觸和相關壓力等導致的疾病、損傷和死亡。與人體類似,農業易損性主要表現在種植物對極端環境的敏感性。而結構易損性則表現為建筑物的設計和使用材料無法抵抗極端壓力(extreme stresses)(如疾風、液壓、地震等)或無法阻止災害性物質滲透人們居住的建筑。社會易損性(social vulnerability)是災害易損性(hazard vulnerability)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8],它反映的是“人類社會在自然災害條件下的潛在損失,它涉及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健康狀況、生存條件以及社會物質財富、社會生產能力、社會結構和秩序、資源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損失”[9]。具體指人的物質財產(如建筑物、家具、交通工具)、心理素質(知識、技術和其他能力)、社會資源(社區整合等)、經濟資源(經濟結余等)和政治資源(公共政策影響力等)的局限性。在災害發生時,具體的災害事件和實時應災反應與減災措施和應急準備一起共同產生出災害的物質沖擊。而災害的恢復準備,實時災后恢復再加上災害的物質沖擊一同形成災害的社會沖擊。本文基于此模型,集中探討了社會沖擊部分。

    二、災害的社會沖擊

    從災害沖擊模型中可以看出,災害的物質沖擊、恢復準備以及實時災后恢復共同作用,形成了災害的社會沖擊。而在現代災害社會科學研究中,不論是以“事件—功能主義”為導向的經典災害流派,還是危險源分析視角下的災害的“原因光譜”(reason spectrum),亦或是將災害看做資源與權力分配結果的政治經濟學觀點,人們對災害的研究已經突破了單一的研究自然易損性和災害對自然沖擊,開始深入到社會背景因素分析層面,將災害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10]。

    1.對社會心理的沖擊

    災害的沖擊引發的社會心理反應不完全是消極的,也有積極的因素。如,災害的發生可在短期內使得家庭或社區成員的關系更加緊密,經歷過災害的人群對災害的認識也會使他們避免或應對未來類似災害的能力和心理適應力有所增長。但總體來說,尤其是當災害對社會心理的沖擊放到中長期的評估環境中,其消極作用便遠遠大于積極作用。人員的傷亡、財產的損失以及熟悉環境的破壞都對受災人群的心理造成了消極影響。北京大學心理咨詢治療中心研究表明,重大災害后,幾乎所有的災民都會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其中30%的人在災害后八至十二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處于慢性心理創傷狀態[11]。

    災害對社會心理沖擊的另一個體現方面是災后犯罪率和犯罪種類的變化。如美國學者Zahran et al.(2009)發現雖然財產和暴力犯罪在災后普遍有下降的趨勢,但家庭內部犯罪(如家庭暴力等)卻呈上升勢態[12]。另據社會脆弱學派的社會分化命題理論,災害對社會心理的沖擊也受到受災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影響,在經濟欠發達的中、低收入國家在災后表現出的短期和中期的暴力沖突要高于經濟發達國家[13]。

    在研究災害對社會心理的沖擊時,地方知識和本土文化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從國外災害心理學的新近定義不難看出,對災后幸存者的心理調節和壓力減輕必須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區特征下[14],因為文化特征和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災民對災害的認識和在災后尋求援助的意愿。美國社會心理學家Taylor等人發現,在美國,亞洲人和亞裔美國人在災后尋求社會支持的意愿要遠遠小于歐裔美國人,因為他們認為尋求幫助導致自尊的降低,而通過個人能力來解決問題能維護自己的面子,避免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15]。而在處理實際的災后幸存者心理問題時,越是強烈的情緒,越不能忽視幸存者的文化背景,對癥下藥才能最有效的減輕其災后的消極情緒,并進一步減輕這些情緒給社會其他方面,如經濟和政治等帶來的負面影響。

    2.對人口的沖擊

    災害對人口的沖擊主要體現為受災地區人口的變化,包括人口總量變化、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居民職業結構的變化等。災害社會學研究主要使用人口平衡公式,Pa-Pb = B-D+Im-OM,來分析災害對人口變化的影響。其中,Pa(population after)和Pb(population before)分別表示災后和災前的人口數量,B(birth)和D(death)分別表示受災前、中、后一段時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IM(immigrant)和OM(emigrant)則分別表示遷入和遷出人口的數量[16]。通過對此公式的計算,災害對社會人口的沖擊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第一,經濟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受災死亡人口往往高于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災后遷出人口比例少于經濟發達地區。第二,災后人口遷入和遷出的原因和特點不同。人口遷出的主要原因是住房和工作的喪失,生活資源的缺乏和試圖修復災后心理創傷等。短期之內的遷入人口主要由于災后恢復重建的需要所引入的各種勞動力,中長期的遷入則伴隨著災后短期內遷出的原當地居民。第三,在自然災害比較頻發的地區,人口的增長十分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的趨勢。如汪志國(2008)在對安徽的災害和人口增長調查中發現,在1910—1953年這四十三年間,安徽一共發生了兩次特大水災和一次旱災,此時間段內人口增長率僅為全國的2/3 [17]。

    此外,災害對人口沖擊的另一重要體現是災后人口素質的下降。教育是人口素質的基本保障,當災害對教育及相關產業造成消極影響致使教育水平和質量無法保證時,受災地區的人口素質將經歷一段時期的調整和恢復。

    3.對社會經濟的沖擊

    據密歇根大學Gerald Ford公共政策學院的Dean Yang的調查,在1970—2002年間,自然災害造成了約987 000 000 000美元的經濟損失,39%的世界人口所在國家或地區的GDP在此時間段內因災害曾下滑3%以上[18]。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的沖擊可見一斑。

    災害造成的自然資產損失可以通過災情統計和自然科學研究對資產存量價值進行評估,進而比較準確的計算出自然資產的損失價值。但對于社會資產,包括物質資產損失、人力資產損失和制度資產損失等而言,由于災害對社會經濟的沖擊具有地域區別性和時間延續性,以及評估工作的復雜性等,對于這類損失的評估和計算難度要大得多。

    在地域上,直接受災地區遭受了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而受災地區的臨近地區可能因為人口的遷入、物資的供給等因素收到積極的經濟效應。從時間上來看,災害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包括建筑物的不同程度損壞、災害對生產資料的破壞和其他直接經濟損失,這些損失一般可以通過對修復和重建的經濟消耗來計算。不同于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卻因為各種原因難以統計。災害社會學在研究災害對經濟的沖擊時,一般將蒙受損失的主體分為家庭、商業和政府三個主要對象。其中,商業的間接經濟損失來自于營業性建筑物的重建、員工和原有顧客的暫時或長期的失去等,而政府的間接經濟損失,根據政治學和公共行政學的研究,包括災后廢墟的清理、基礎設施的修復與重建,以及對受災地區的全部或部分重新規劃等[19]。從經濟部門角度出發,災后地區普遍呈現出兩個趨勢:第一,零售和批發部門災后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生產和建筑部門在災后反而出現經濟效益的增長;第二,因為客源的流失和資金來源的有限,依靠小范圍顧客的小型企業或小本生意比擁有較大市場(全國或全球)的大型企業或經濟實體克服災害帶來的經濟困難要艱難的多,前者在災難后結束經營的不在少數 [20]。

    4.對政治的沖擊

    受災群眾在災后往往經歷心理學上劃分的悲傷的五個階段,即否認、憤怒、妥協、抑郁和接受,而在這五個階段中,尤其是在第一、二個階段,群眾開始對政府應對災害的不利之處、居住或受教育場所的破壞、物資發放不公平或不及時等問題進行思考和反問,進一步導致受災地區的社會活動加劇,并最終引發政治不穩定因素。

    基于上述的災民情感反應和集中反思的幾個方面,災害對政治的沖擊可以從災前準備、救災行動和災后重建三個時間段尋找原因。首先,由于大部分自然災害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確定性,政府和相關機構在災前準備,包括災害預警方面的工作有不小的難度,世界各國對災害預警的研究也層次不齊 [21]。其次,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實時災害的救援力度政府救災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是決定受災群眾,甚至整個政治區域內民眾在災后產生極端情緒的主要原因。而在災后重建工作中,政府又面臨救援重建資金的發放是否到位、資金和物資的分配是否公平、重建資金和物資發放過程是否透明等問題。如1989年的美國加州大地震,政府在救援過程中因為語言不通、救援經驗不足等造成了某些地方的不及時或低效救援,震后對危險建筑物的不公平評估產生的在公共安全名義下的不恰當行為以及對于損害程度評估的爭論、修復費用和預期能力阻礙和延誤了災后恢復工作的進行,這些都導致了災民對政府能力的質疑,并最終催生了一些新興的組織對政府直接施加壓力。

    結論

    隨著自然災害在全球的不斷發生和人們對災害研究的不斷深入,社會易損性和災害對社會的沖擊日益受到重視,災害研究的范式也面臨從自然層面到社會層面的轉型。但無論對社會易損性還是災害的社會沖擊性的研究,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等還需要有大量的工作投入。對于研究者而言,不僅需要用歸納法將大量真實有效的災害數據用于災害研究的理論發展,還需要用演繹法將研究所得用于對未來災害數據的預測,再通過實際的檢驗不斷的改進研究方法,最終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社會易損性和更有效和及時地減輕災害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沖擊。

    參考文獻:

    [1] Lindell MK,Prater CS and Perry RW,Fundamental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Emmitsburg,MD: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2006.

    [2] Michael K.Lindell,Disaster Studies,Sociopedia.ISA,2011.

    [3] Scanlon TJ.,Disaster’s Little Known Pioneer: Canada’s Samuel Henry Pri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

    asters,1988.

    [4] 陶鵬,童星.災害概念的再認識——兼論災害社會科學研究流派及整合趨勢[J].浙江大學學報,2012,(42).

    [5] C.E.Fritz,“Disaster,”in R.K.Merton&R.A.Nisbet(eds.),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New York,Harcourt,1961.

    [6] Kreps GA,Sociological Inquiry and Disaster Research,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0:309-330,1984.

    [7] 郭躍.災害易損性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災害學,2005,(4).

    [8] Wisner B,Blaikie P,Cannon T and Davis I,At Risk: Natural Hazards,People’s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s,2nd ed.London: Rout-

    ledge,2004.

    [9] 文彥君.陜西省自然災害的社會易損性分析[J].災害學,2012,(27).

    [10] Susan L.Cutter,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Hazards and Vulnerability Science,Geophysical Hazards,International Year of

    Planet Earth,1,pp17-30,2010.

    [11] 張素娟.從汶川到玉樹管窺中國災害心理援助[J].中國減災,2011,(9).

    [12] Zahran S,Shelley TO,Peek L and Brody S,National Disasters and Social Order: Modeling Crime Outcomes in Florida,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 27:26-52,2009.

    [13] Philip,N& Marjolein,R,Natural Disasters and Risk of Violent Civil Conflict,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52(2),pp.1-50,2008.

    [14] 張建新.災難心理學與心理危機干預專輯序言[J].心理科學進展,2009,(3):481.

    [15] Taylor,S.E.,Sherman,D.K.,Kim,H.S.,Jarcho,J.,Takagi,K.,& Dunagan,M.S.,Culture and Social Support: Who Seeks It and W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7(3),354-362,2004.

    [16] Smith SK,Tayman J and Swanson DA,State and Local Population Projections:Methodology and Analysis,New York:Kluwer,2001.

    [17] 汪志國.近代安徽自然災害與人口的變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3).

    [18] Dean Yang,Coping with Disaster:The Impact of Hurricanes 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low,1970-2002,Research Seminar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Discussion Paper No.534,2007.

    [19] Farazmand A.,Handbook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New York:Marcel Dekker,2001.

    [20] Webb GR,Tierney KJ and Dahlhamer JM,Predicting Long-term Business Recovery from Disasters: a Comparison of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 and Hurricane Andrew,Environmental Hazards,4:45-58,2002.

    第8篇:自然災害概念范文

    摘 要:本文對因災導致的人口遷移做了簡要的介紹,主要從自然災害和環境災害兩個因子分析了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最后總結認為目前國內外研究都缺乏較為量化的研究成果,國內外學者在相應的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仍然缺少一整套相對成熟的災害移民理論體系來應對還未出現的災害現象,這應當是今后學術界未來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關鍵詞:自然災害,環境災害,人口遷移,環境移民,災害移民

    引言

    自上世紀60年以來,人類在災害預測和減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災害給人類帶來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卻與日俱增。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大量人口居住在邊緣或危險地帶,愈來愈多的人們將面臨各種災害的威脅。為此,許多人不得不逃離家園,輾轉遷移,成為災害移民。

    研究災害與人口遷移的相關問題,或研究災害移民問題,對于探討如何減輕災害損失、改善人居環境、協調人地關系有重要意義。

    1. 關于災害的研究

    郭躍(2008)認為自然災害是自然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產物, 它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從社會屬性上看, 災害是一個社會性事件, 是人的生存能力所不能承受的自然或社會變故, 是一種建立在自然現象基礎之上的社會歷史現象。

    尚志海(2009)認為包含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兩部分致災因子共同作用而成的災害稱為環境災害。按照發生機制分類。把環境災害分為突發型、遲緩型和過度3類。認為環境災害是一種新的人為災害,從成因上可將環境災害劃分為環境污染引起的災害和生態環境破壞引起的災害兩個類型。

    2. 因自然災害的人口遷移

    陳勇(2009)認為自然災害并不是簡單的自然事件或過程,而是人地關系不協調在人類社會的反映;人口遷移是人類面臨自然災害而進行的一種適應性反應。我們對國內外存在的理論模型以及國內目前的研究熱點進行了綜述。

    2.1對災害移民的相關理論分析

    國內外在災害移民理論方面存在以下這幾個理論模型:

    2.1.1“價值預期”模型

    “價值預期”模型主要思想是:個人和家庭的遷移動因是基于某種目標的價值函數,而這種目標會伴隨著遷移行為的發生而可能實現。“價值預期”模型的構成要素是目標及其期望值,包括財富、地位和歸屬等,同時也包括舒適的居住環境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居住氛圍。

    2.1.2環境經濟理論

    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強調人力資本和預期經濟收益在遷移決策中的作用。認為遷移是一種投資行為,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當遷移后的預期收益大于遷移成本時,人們會做出遷移決定。

    2.1.3 風險感知理論

    所謂“風險感知”(或稱“風險認知”),就是人們對風險的特征和嚴重性進行的主觀判斷,或個體對存在于外界各種風險的感受和認識。人們在遭遇災害時是否會做出遷移決策,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對災害的風險感知有關。

    2.2汶川地震后重建、災害移民的安置與權益保障

    目前國內在自然災害所導致的人口遷移方面關注最多的就是汶川地震,其中對災后重建、災害移民的安置等方面研究較為深刻和豐富。

    沈茂英(2009),劉家強(2008)等對災后受災人口進行了研究認為:要做好地震災害人口遷移工作,必須有科學的遷移規劃,而做好遷移規劃的前提,是我們對該區域的現有人口容量和適度人口容量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和較為科學的測算。

    3. 因環境災害的人口遷移

    有關環境移民和環境難民的許多問題,盡管在學術界和政界討論已久,但至今尚未達成共識。同時,我國對環境移民問題研究較少,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和西方學術界并不完全一致[5]。

    陳勇(2009)考慮到環境移民發生的誘導因素、規模和特點,綜合各種分類方案,將環境移民分為環境災害移民、環境退化移民和環境征用移民三大類。

    颶風、暴雨和洪水經常會破壞房屋、村莊、農場和當地商業,對居民影響較大。但因其突發和短暫的特點, 國際上一般認為其影響往往是短期的和區域性的, 在導致長期和長距離的人口遷移方面的作用有限。漸進性的氣候變化表現在其早期和中期階段時常常導致暫時性的遷移,漸進性氣候變化導致的人口遷移大部分是在國內遷移。

    4. 總結

    國內外對于因災而產生的人口遷移問題的研究都是剛剛起步,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歷史資料的一些整理和理論性的探究上,比如對于一些相關名詞的分類方面等。另外,國內外學者在相應的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仍然缺少一整套相對成熟的災害移民理論體系來應對還未出現的災害現象,這應當是今后學術界未來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 Classifying Human Migration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J].

    [2] Environmental Refugees[J].

    [3]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Hazards[J].

    [4] 陳勇. 對西方環境移民研究中幾個基本問題的認識[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9(05).

    [5] 陳勇. 對災害與移民問題的初步探討[J]. 災害學, 2009(02).

    [6] 余慶年, 施國慶. 環境、氣候變化和人口遷移[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07).

    [7] 郭劍平, 施國慶. 環境難民還是環境移民――國內外環境移民稱謂和定義研究綜述[J]. 南京社會科學, 2010(11).

    [8] 朱冬亞. 環境移民及其對策[J].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5(02).

    [9] 氣候變化對人口遷移的影響[J].

    [10] 朱杰. 人口遷移理論綜述及研究進展[J]. 江蘇城市規劃, 2008(07).

    [11] 尚志海, 劉希林. 試論環境災害的基本概念與主要類型[J]. 災害學, 2009(03).

    第9篇:自然災害概念范文

    (一)理論模型影響

    農業生產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與社會經濟因素。從宏觀經濟角度,可將社會經濟因素進一步劃分為:資本因素、勞動力因素、技術因素與政策因素。國家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每年對農業生產提供財政支持,自2007年起,國家在財政支農項目中增加了農業保險補貼。因此,農業保險補貼作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一項投入,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影響。

    (二)研究方法數據包絡分析

    (DEA)方法是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A.Chanes和W.W.Cooper在1978年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非參數的效率評價方法。該方法是評價存在多個投入和多個產出的同質決策單元(DMU)效率值的一種有效的方法[9]。DEA方法一般分為測量綜合技術效率的不變規模報酬的CCR模型(Charens、Cooper&Rhodes)和測量綜合技術效率的可變規模報酬的BCC模型(Banker、Cha-rens&Cooper)。通過DEA方法取得的結果和結論的有效性是相對的,當決策單元的效率值為1時,稱之為DEA有效,而當決策單元的效率值小于1時,則為DEA無效。該方法在分析過程中幾乎不需要考慮參數的性質,對處理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方面的問題研究具有明顯的優勢。

    (三)指標選擇及數據來源

    運用DEA模型對中國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效率的評價依附于基于DEA的農業生產效率模型,其投入和產出變量應保證指標項可以全面反映農業生產各領域,滿足系統性的要求;同時考慮到指標數據的可取性與準確性,本文選擇農林牧漁業從業人數、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村用電量、農用機械總動力、農業保險財政補貼與其余財政支持作為投入指標,選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作為產出指標;以2003~2012年每個農業生產年份作為DMU決策單元。以上指標的數據均來源于2003~2012年的《中國統計年鑒》與《全國公共財政支出決算表》。

    二、實證結果

    分析的運行結果,2003~2008、2011、2012年份為DEA有效決策單元,2009、2010年2個決策單元為非DEA有效,占決策單元總數的20%。十年間,我國農業生產總體狀況良好。2009、2010年為非DEA有效決策單元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旱災影響,造成農業生產大量減產。尤其是2009年,屬于嚴重旱災年份,全國耕地累積受旱面積6.32億畝,旱災造成糧食損失348億公斤、經濟作物損失433億元,共有1751萬農村人口、1099萬頭大牲畜因旱災發生飲水困難。2007年,國家開始實施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政策,力求通過支持農業保險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因此,以2007年為節點,對其前后年份分析發現,2003~2006年區間雖然都為DEA有效決策單元,但是被用作DEA有效參照的單元僅有2005年一個決策單元;而2007~2012年區間,除了2009、2010年因嚴重旱災導致非DEA有效外,其余年份均被用作DEA有效參照單元,被參照次數占總數的85.7%,并且2008、2011年被參照的次數達到2次。在實施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后,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明顯提高,除去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保險補貼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具體到農業保險補貼效率,除2010年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投入有冗余之外,2007~2008、2011年份DEA有效決策單元以及2009年非DEA有效決策單元的農業保險補貼效率均達到了100%,總體上,國家財政對于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投入與農業生產發展的規模相匹配,并不存在盲目投入扶持現象。2009年,農業生產受到旱災的嚴重影響,部分投入冗余且產出不足。但是,農業財政補貼效率卻達到了100%,修正率為0,低于其他通過投影分析做出修正的投入變量。說明即使是遭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財政對農業保險補貼的效果依然是值得肯定的,農業保險補貼的高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其他投入指標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為我國農業生產抵抗自然災害的侵襲提供了保障。2010年,同樣受到旱災影響,農業生產部分投入冗余且產出不足。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投入量為111.25,投影值為107.30,修正率為-3.55%,是其余投入變量修正率的近7倍,如此高的投入冗余,在10年內的農業生產中較罕見。分析認為,造成2010年投入過剩產生冗余的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是由于受到2009年嚴重旱災的影響,政府在計劃2010年財政支出時,過重估計了2010年農業生產可能遭受旱災的嚴重程度,因此對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投入過量,導致其修正率過高,利用率不足。第二,是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例如:

    1,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宣傳不足,不少農民并不知道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因此沒有參保。

    2,很多中西部省份并未納入農業保險補貼范圍,由于當地補貼能力有限,大部分農戶沒有購買農業保險,遇到重大的自然災害,遭受的損失就得不到賠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俺也去色官网| 成人性生话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av|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黄色小说|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欧美一部|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国内外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欧美1314www色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成人十八黄网片|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成人毛片18岁女人毛片免费看|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永久播放视频平台 |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