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政治哲學意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烹調時,應盡量設法保存食物中原有的營養素,避免其被破壞。高脂血癥患者較適宜的烹調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種。
煮 一般用于體積較小且容易熟的食材。將食物放入鍋里,用大火先煮開再轉為小火,食物的營養物質與有效成分能夠很好地保留在湯汁中,味道清淡鮮美。
蒸 將食物包好材料后隔水蒸熟,可以加些湯汁在食物中,也可以不加,因人而異。蒸出的東西原汁原味,是食療保健里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涼拌 涼拌是生食或近于生食的一種方法。一般將食物洗凈切出形狀,用開水燙過后調味。鮮嫩爽口,清香生脆。
燉 鍋里放入適量的清水,將食物洗凈切塊與調料一起倒入鍋中,大火燒開轉小火燉到食物熟爛,燉出的食物原汁原味,質地熟軟。
熬 熬就是在煮的基礎上將食物燒成湯汁,比燉的時間還要長,適合老年人、身體衰弱的人使用。
穩定的蔬菜攝入量
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如鈣、磷、鉀、鎂和微量元素如鐵、銅、碘、鋁、鋅、氟,并且以綠葉蔬菜含量最為豐富。而鈣在莧菜、薺菜和黃花菜中含量很高。蔬菜中的鉀、鎂含量也很豐富,其中不少比水果中的含量還要高。如果每天能吃350克以上的蔬菜,那么其中的鉀、鎂等多種元素基本上可以滿足人體的需要。蔬菜富含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維生素C能夠降低膽固醇、保護動脈壁。由于高脂血癥患者常常要求忌食動物性食物而導致維生素A的缺失,而蔬菜中的胡蘿卜素則可以補充維生素A。蔬菜中的纖維素能夠增加飽腹感,起到較好的節食減肥作用,同時能夠推動糞便和腸內積物蠕動,增加腸液以泄積通便,清潔腸道,促進脂質代謝,從而起到降壓降脂作用。所以高脂血癥患者應該食用大量蔬菜,來降低膽固醇與血脂。
忌食動物肝臟
研究表明,動物肝臟內含有比較豐富的營養素,比如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而且動物肝臟烹調后味道極佳,所以成為很多人的膳食最愛,例如蔥爆腰花、醋熘肥腸等。但是動物肝臟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膽固醇,對于高脂血癥患者來說,多食動物肝臟是很不可取的。因此,為了身體健康與疾病的防治,高脂血癥患者不宜進食動物肝臟。
老年人應少食甜食
糖雖然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但不可以多吃,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老年人要嚴格控制糖分的攝入,少食甜食。眾所周知,糖、脂肪和蛋白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三大營養素,人體所需熱量的50%以上是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我們平日里食用的米面等食物含有大量的淀粉,而淀粉經消化以后即可轉化為人體需要的葡萄糖,所以通過正常飲食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已足夠滿足人體代謝的需要,如果過量地攝入糖,會在體內轉化成過剩的脂類,造成體表脂肪過多和血脂升高,并進一步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及腦血栓等。老年人的骨質缺鈣,過量的糖容易引發老年人的骨質疏松,而且老年人的胰腺功能降低,糖過量就會使血糖升高,容易誘發糖尿病甚至加重脂肪代謝紊亂和動脈粥樣硬化,因此老年人要嚴格控制糖分的攝入,少食甜食。
忌飲食過咸
咸味是絕大多數復合味的基礎,有“百味之王”之說。不僅一般的菜品離不開咸味,就是酸辣味、糖醋味等也要加入適量的咸味,才能夠使其滋味濃郁、適口。鹽是咸味之首,可以增味、解膩、殺菌、防腐,每天必須攝入一定的鹽來保持新陳代謝。但是鹽分除了讓人開胃外,還會因為鈉離子鎖住體內水分而導致水腫和體重增加。高脂血癥患者每天不宜進食過多鹽,應以小于6克為宜。
忌食植物性奶油
基金項目:2012年國家重點臨床專科建設項目
作者單位:310009杭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醫學科浙江大學急救醫學研究所美國危重病醫學會制定危重癥患者靜脈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blood glucose,BG)的指南,旨在達到血糖控制目標的同時提高胰島素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體內容如下。
(1)對于成人危重癥患者,應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150 mg/dl以下是否比更高的血糖目標值更能降低病死率?
對于絕大多數成人ICU患者,在血糖大于150 mg/dl時應開始胰島素治療,使用標準的治療方案將血糖控制在150 mg/dl以下,要絕對保持在180 mg/dl以下,并盡量避免發生低血糖(BG≤70 mg/dl),但對病死率的影響有限。(證據質量:很低)
(2)對于成人危重患者,將血糖控制在150 mg/dl以下對控制并發癥有什么好處?
A.對于成人ICU患者的總體而言,在嚴重并發癥上(腎衰、輸血、菌血癥、神經病變和ICU住院時間)尚無明確一致的差別。(證據質量:很低)
B.建議在心臟手術后實施適度的血糖控制(BG
C.對于ICU嚴重創傷患者,在血糖大于150 mg/dl時應開始胰島素治療,使用標準的治療方案將血糖控制在150 mg/dl以下,要絕對保持在180 mg/dl以下,并盡量避免發生低血糖(BG≤70 mg/dl),以降低感染率和縮短ICU住院時間。(證據質量:很低)
D.對于收住ICU的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外傷性腦損傷患者,在BG≥150 mg/dL時給與胰島素治療,將血糖控制在180 mg/dl以內并盡量避免低于100 mg/dl,以減少高血糖的副反應。(證據質量:很低)
E.對于腦損傷患者,胰島素治療過程中應避免血糖低于100 mg/dl。(證據質量:很低)
(3)在綜合ICU患者中低血糖的影響是什么?
認為BG≤70 mg/dl與病死率增加相關,即使是短暫的低血糖(BG≤40 mg/dl)也是病死率增加的獨立危險因素,長時間或頻繁發的低血糖明顯增加病死率。(證據質量:低)
(4)對于成人ICU患者,如何處理胰島素所致的低血糖?
建議當BG
(5)成人ICU 患者監測血糖的頻次應為多少?
對于絕大多數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建議每1~2 h監測1次血糖。(證據質量:很低)
(6)成人ICU 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時,便攜式血糖儀的準確性如何?
大多數便攜式血糖儀是準確的,但是對于靜脈使用胰島素的患者,作為常規血糖測定并不理想。臨床醫師必須意識到在貧血、缺氧及藥物干預的情況下它的準確性受影響。(證據質量:很低)
(7)成人ICU患者什么時候應該改變使用指尖毛細血管的血標本檢測血糖?
建議對于休克、應用升壓藥、嚴重外周組織水腫和長期靜脈輸注胰島素的患者,選用動脈或靜脈的全血標本而不是指尖毛細血管的標本檢測血糖。(證據質量:中等)
(8)對于危重癥患者持續血糖監測可以替代床旁血糖檢測嗎?
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數據,不推薦或反對在危重癥患者中使用血糖傳感器持續監測血糖。(證據質量:很低)
(9)靜脈用的胰島素應當如何配置和給藥?
建議胰島素持續輸注治療(1 U/ml)前以配好的普通胰島素溶液20 ml預充輸液管。(證據質量:中等)
(10)成人ICU患者皮下注射胰島素的地位如何?
對于部分ICU患者皮下注射胰島素可能是一種替代的治療方案。(證據質量:很低)
(11)成人ICU患者應當如何停止靜脈輸注胰島素?
A.建議ICU內穩定的患者在停止胰島素輸注前過渡到按照既定方案給予基礎量/單次量的治療,避免血糖控制的嚴重不足。(證據質量:很低)
B.建議根據患者靜脈輸注胰島素的病史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計算基礎和單次使用胰島素的需要量。(證據質量:很低)
(12)對于接受靜脈輸注胰島素治療的成人ICU患者,該如何考慮營養治療?
A.建議計算胰島素用量時應考慮碳水化合物的量和時間。
B.建議血糖控制方案應當包括非計劃中止各種形式的碳水化合物輸注時的指導方案。(證據質量:低)
(13)成人ICU中安全的胰島素治療方案應當考慮哪些因素?
建議將胰島素作為高危藥品,需要采用系統的方案以減少錯誤發生。(證據質量:很低)。
(14)對于成人ICU患者,胰島素劑量優化方案的特點是什么?
建議ICU制定標準化流程對血糖控制進行管理,包括有效的胰島素治療方案、合理的人力資源配置、采用精準的檢測技術以及強大的數據平臺,以評估方案的效能和臨床預后。標準的胰島素治療方案應當包括:持續的葡萄糖攝入,標準的靜脈輸注胰島素的配備,便于床旁調整的劑量規格,頻繁的血糖監測,鼻飼營養中斷后補充葡萄糖的準備,迅速處理低血糖的程序化的葡萄糖用量。(證據質量:很低)
(15)血糖波動對危重癥患者的預后有什么影響?
數項隊列研究證實血糖波動與危重癥患者的病死率獨立相關。但還沒有關于血糖波動的數學上定義的一致標準。建議采用所有發表的干預性研究中都要報告最簡單的指標,即每位患者平均血糖的標準差(sd)和變異系數(sd/mean)。(證據質量:很低)。
(16)在成人ICU中需采用什么標準來評價胰島素輸注方案和血糖控制的質量與安全?
評價總體的血糖控制應當包括血糖的平均值(Mean)和中位數(IQR),以及血糖低于150 mg/dl和180 mg/dl的百分比。建議常規監測低血糖事件并且逐例報告,低血糖占所有血糖值的百分比,胰島素每輸注100 h發生低血糖的次數。(證據質量:很低)。
(17)成人ICU中血糖控制計劃對經濟和工作量有什么影響?
A.推薦對危重癥患者實施監測和處理高血糖的計劃,以降低住院費用。(證據質量:中等)
B.建議對心血管外科手術后的糖尿病患者實施監測和處理高血糖的計劃,以降低住院費用。(證據質量:低)
(18)高血糖對兒科危重癥患兒有什么影響?
胸痛,是一個外延很廣的詞匯,也是臨床常見癥狀。引起胸痛的原因很多,據-己者了解,外傷炎癥、腫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組織損傷刺激肋間神經膈神經,脊神經后根和迷走神經公分布在食管,支氣管,肺臟,胸膜,心臟及王動脈的神經未梢,均可引起胸痛。那么,“胸痛中心”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阜外醫院組建這個機構的初衷是什么,它將承擔什么樣的職能,能夠為患者帶來什么樣的益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新上任的阜外醫院“胸痛中心”主任楊艷敏教授。
一種特殊的醫療模式
采訪一開始楊艷敏王任的話題便首先觸及了阜外醫院設立“胸痛中心”的大背景,她說“這些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生活節奏加陜,工作壓力增大,我國心血管病急癥呈持續陜速上升態勢,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健康殺手’。在我們以往的醫療實踐中經常接觸到的一種隋況是心血管病臺癥患者往往以胸痛為王訴,胸痛可由臺勝冠狀動脈綜合征王動脈夾層肺栓塞等引起。這些疾病發病很陜,變化也陜,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給予明確的診斷和冶療,患者將會面臨猝死的危險”
楊艷敏教授接著介紹說“更為重要的是,心血管病急癥患者在發病的最初幾小時內,醫生的決策和處理,將會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然而,由于以‘胸痛’為主訴的這些疾病,往往在專業上分屬不同的科室,如果按照傳統的‘逐一分科就診’模式進入醫療流程,就極有可能延昃害者的診治時機,甚至會危及患者的健康與生命。意識到這些同題后阜外醫院作為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我們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做琺和經驗,整合醫療資緝優化工作流程,急胸痛病人之急,科學、合理地建立起了一個能夠對胸痛病人及時救治、迅速有效地挽救胸痛患者的生命的工作平臺――胸痛中心。”
對于“胸痛中心’的學科背景,楊艷任介紹說“胸痛中心是目前國際上十分關壓的一種特殊的醫療模式,其工作原則就是按照科學的程序,廟過嚴格的流程和現代化的管理措施,整合各種技術力量,使胸痛患者能夠在第一時同按昭醫療常規和指南進人珍治程序,得到最及時和規范的診斷冶療。”
一個虛擬的醫療平臺
記者此前了解到。阜外醫院的“胸痛中心就發在廢院的急診室。因此,對于記者提出的‘胸痛中心為什么會設在臺診室”的問題,擔任著阜外醫院急診科主任的楊艷敏教授這樣解釋說“胸痛是心血管病十分兇險的病癥。由于絕大多數胸痛病人發病后,一般會首先來到急診室就診,所以我院將胸痛巾心設在了急診室;這樣我們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啟動‘胸痛中心’的工作程序
把患者分流到相應的科室去獲得準確科學的救治。’
接著,楊艷敏王任解釋說‘席確地說,‘胸痛中心’只是一個虛擬平臺,不是一般啻義上的實體科室。但‘一站式服務’服務是這個虛擬利室的最大亮點。在謀劃成立‘胸痛中心’時我院并沒有像過去那樣成立一個由醫護人員組成的新科室
而是在力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理念指導下,組建了這個‘虛擬平臺’。”
談及“胸痛中心”具體的診治流程,楊艷敏說‘胸痛患者到了急診室,只要病人王斥胸痛或出現與胸痛相關的癥狀如胸悶氣短等‘胸痛中心’的工作機制就會立即肩動。根據急珍室首診醫生的初步檢查,我院的冠心病中心、血管外科中心、肺血管病中心,麻醉科放射科、檢驗科導管室手木室等幾乎涉及全院所有科室的醫護人員,都有可能被‘胸痛中心’根據治療方案,傳喚協到到病人身邊,進行及時、科學有效的會診與施冶。‘胸痛中心’是通過制定嚴密的流程采取強制的措施、評估和完善運行機制等方法,將以前各科室的‘有縫連接’變成‘無縫連接’。那么,根據‘胸痛中心’的管理規定,便最大程度減少了診冶的延遲。因此,胸痛病人到院就診后,就不用再到各科室找大夫,而是各科室的相關大夫在接到胸痛中心的通知后會王動來急診室找病人。打個形象的比喻,這就相當于火車提速,如果說以前的‘逐一分科就診’模式是‘慢車’的話,那么‘胸痛中心’啟動后的‘一站式服務’,則相當于‘動車’甚至‘高鐵’的速度了
【關鍵詞】 生長激素釋放多肽; 脂聯素; 多囊卵巢綜合征
為全面探討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血清生長激素釋放多肽和脂聯素濃度的變化情況及其臨床價值,積極改善和提高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臨床診治水平,筆者對本院收治的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進行了血清生長激素釋放多肽和脂聯素濃度的檢測和分析,并發現其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40例作為研究組,年齡22~34歲,平均(26.12±4.35)歲,病程1~5年,平均(2.34±1.08)年。全部患者均與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合[1],并排除惡性腫瘤以及其他內分泌系統疾病患者,且三個月內未使用過激素類相關藥物。另選取在本院同期進行健康體檢者4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21~35歲,平均(26.87±3.9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血液標本采集 應在患者月經周期的第2~3天左右進行血液樣本采集,取樣前夜叮囑患者禁食以保持空腹狀態,并于次日清晨抽取4 ml外周靜脈血,血樣經離心機處理后取血清并置于超低溫冷凍柜保存備用。
1.3 血清生長激素釋放多肽的檢測 血清生長激素釋放多肽采用美國Phoenix Pharm公司生產的人生長激素釋放多肽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進行檢測,具體檢測步驟嚴格遵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4 血清脂聯素濃度的檢測 血清脂聯素濃度采用美國B-Bridge公司生產的人脂聯素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進行檢測,具體檢測步驟嚴格遵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以P
2 結果
2.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血清生長激素釋放多肽檢測結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血清生長激素釋放多肽檢查結果為(7.85±1.20)ng/ml,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4.46±2.79)ng/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研究組與組患者血清脂聯素濃度檢測結果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血清脂聯素濃度水平檢測結果為(5.74±2.18)μg/ml,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2.03±3.56)μg/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生育年齡女性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復雜性內分泌及代謝異常所導致的婦科內分泌疾病[2]。并以排卵功能紊亂或喪失所導致的慢性無排卵和婦女體內男性激素產生過剩所導致的高雄激素血癥為臨床特征[3],正是由于這種月經調節機制失常而主要表現為月經周期不規律、不孕、肥胖、多毛和(或)痤瘡,雙側卵巢呈多囊性增大等相關癥狀[4]。近年來,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患病人數不斷增加,并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迅猛趨勢,從而嚴重威脅著眾多女性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質量[5]。早期積極的診斷和治療是多囊卵巢綜合征治愈的重中之重。
生長激素釋放多肽一般是由胃底細胞進行分泌,并通過外周循環作用于下丘腦和垂體等相關組織[6]。生長激素釋放多肽不僅在下丘腦及垂體調控機體內分泌平衡,在卵巢組織也同樣發揮多種調控功能[7]。已有研究證實,其生長激素釋放多肽表達的降低與肥胖和Ⅱ型糖尿病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8]。與此同時,也有相關文獻資料顯示,生長激素釋放多肽在卵巢組織和胎盤以及子宮內膜等女性生殖系統細胞中也有表達,并表明生長激素釋放多肽可能參與女性整個生殖功能的調控[9]。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血清生長激素釋放多肽水平較對照組患者顯著降低(P
參考文獻
[1]洪寅雯.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治療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1,31(11):1068-1069.
[2]張婷婷,王琳.多囊卵巢綜合征治療進展[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3):249-250.
[3]Ewens K G, Stewart D R, Ankener W, et al.Family-based analysis of candidate genes for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0,95(5):2306-2315.
[4]付竹霓,曲洪美,于曉艷,等.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血清生長激素釋放多肽及脂聯素的檢測及意義[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2,6(14):4051-4053.
[5]白靜,李巖.來曲唑促排卵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效果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4):3339-3340.
[6]Yildiz B O,Knochenhauer E S,Azziz R.Impact of obesity on the risk for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J Clin EndocrinolMetab,2008,93(1):162-168.
[7]田洪光,楊婧,潘俊芳.多囊卵巢綜合征研究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11,32(9):558-563.
[8]任文凱,馬其江,李淑玲.多囊卵巢綜合征病因與治療研究進展[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1):89-90.
[9]余凡,胡毅娜,靳鐳.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脂聯素及脂聯素受體表達的對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245-248.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07)05-0024-01
長期以來,由于受前蘇聯哲學教科書體系模式的影響,使哲學變成了一種遠離社會、遠離現實的學科式、經院式的哲學。曾經是引導人類探索智慧、思考人生的哲學,卻成了刻板的說教和訓令。哲學的這種“學科”性質,容易使人們對哲學產生知識性的理解。這種理解,一方面體現為把哲學只當作既定的知識體系,從而把哲學歸結為以“教科書”為中心的“哲學原理”;另一方面就是把哲學當作在封閉的邏輯體系中能夠自圓其說的真理體系,其功能就是對現實進行理論剪裁,現實的一切規定都要在“哲學原理”中找到解釋的根據。可以說,哲學的這種“學科”性定位,遮蔽了哲學對現實批判的本性。
經過20多年的哲學反思,我國哲學界對哲學的研究已經從以構建“學科”邏輯體系作為目的,轉向了以關照現實“問題”和落實哲學“改變世界”的哲學觀為目的的研究,這種研究趨向體現為從“教科書”的哲學向“問題意識”的哲學的轉變。
從“學科意識”向“問題意識”的轉變,即讓哲學走進現實,使我們能夠把握到哲學的本真意義和精神實質。哲學的本真意義和精神實質,也就是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徹底的批判性。哲學家的批判,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建設性的,而且是一個社會不可或缺的建設性因素。回想一下當年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再看看一百多年以后今天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文明不得不感謝它的敵人――馬克思,是馬克思最先發現了它的弱點。但是,多年來,我們一直沒有給哲學以真正的獨立地位,哲學往往只被當作宣傳工作的工具。的指導應當是指最基本的方法論的指導和最基本的價值觀的指導。哲學研究如果受制于政治決策,變成政治的附庸,就會喪失其革命性與批判性。哲學一旦失去了它的批判性,就會使研究成了翻來覆去倒騰文件匯編罷了,倒到最后,斷章取義,哲學便有可能變成錯誤的幫手。哲學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是提供政治決策的理論基礎和理論武器,而不是倒過來變成政治決策和政策措施的解釋工具。哲學是政治的靈魂,而不是政治的奴婢。哲學一旦成為了政治的附庸或現實的應聲蟲,哲學的生命也就完結了。
當前,哲學界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可以說,今天的中國哲學已經從或正在從前蘇聯模式、從“學科意識”向“問題意識”轉變。今后的中國哲學還應該繼續朝著兩個方向發展。
孔子曾經曰過的:“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1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2百舸爭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3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么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哲學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理論及其主題
--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4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并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準,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關鍵詞]哲學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3-0102-02
哲學作為人類追求真理思維的表現和成果,是一切科學發展的基礎和邏輯起點。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主要概念都是從哲學概念中被引進來。因此,運用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刻地思考和反思,不僅可以在方法論層面上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指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念和模式的建構,更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立場。
一、哲學反思思維是把握現實世界的重要思維方式
哲學作為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是幫助人類探尋現象本質,把握現象規律的一種理性的力量,也是幫助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哲學區別于其他學科最本質的特征,最無可替代之處就在于哲學的反思思維。反思作為哲學思維的特殊維度,不僅在實踐中賦予了哲學批判性、基礎性地位,而且通過不斷地追問、認識使哲學的價值得到升華。在反思的過程中,人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根據事實進行判斷,從而使人類思想的邏輯層次得到了躍遷,使人類能夠以新的視野來看待和解決困惑。
首先,哲學反思具有“超驗性”。“超驗性”指的是一種超越事實和經驗的性質,它是反思活動最為首要和本質的特征。哲學反思不再局限于常識經驗,正如孫正聿所說:“哲學不是常識的延伸或變形,也不是對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的‘哲學’表述,而是對構成而是對構成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的批判性反思。”它不僅掙脫了科學成果的批判,也超越了歷史形態的局限。但是,哲學反思并不是脫離了事實和經驗,只是超越了事實和經驗的內容,但是又能夠反關于其內容,可以說,哲學反思是對事實經驗所包含對象思想的一種思考。
其次,哲學反思具有躍遷性。黑格爾曾說過:“因為哲學的事實已經是一種現成的知識,而哲學的認識方式只是一種反思,即指跟隨在事實后面的反復思考。”由此可見,哲學反思思維是一種從事后開始的思維,即從發展過程完成的結果開始,而這種反思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的認識產生飛躍,躍遷人類認識的思想前提,從而更好地把握未來。同時,哲學反思思維也推動了人們對認識超驗具有無限性的重新思考,人們通常會認為無限就是有限的累積和疊加,由此證明了經驗具有無限性。然而,黑格爾對此曾進行過深刻地批判,他指出:“把無限視為有限的疊加,把無限看成對有限的包容,就是把無限當成一種在有限事物彼岸的東西。”事實上,關于哲學反思的有限與無限的思考,應該用辯證統一的思維去看待和思考。
最后,哲學反思具有批判性。“反思”顧名思義就是反省、省思的意思。哲學反思體現出的便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它是對人類生活的一種批判性地思考和反思,在此過程中,人類能夠逐漸形成自我意識。某種程度上講,哲學批判最終要實現的就是對人們思想、價值觀、審美意識和終極關懷進行變革。正如馬克思所說:“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哲學作為一種批判的“武器”,不僅可以拓寬人們的理論思維,還可以通過對自我的批判,為超越自我開辟新的空間和路徑。
哲學反思作為哲學思維的特殊維度,是人類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尤其是反思具有的超驗性、躍遷性及批判性的特點,使得人們在對本質規律的追問和探索中,通過對現實問題的反復思索與追問中,不斷加深對問題的認知與理解,突破原有的思維方式,拓寬自身的視野。為此,筆者認為也可以將哲學反思思維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不斷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論視野,提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著眼于兩個基本問題,即對“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追問和“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體系中,主體、客體和價值是最基本的要素,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目標、內容和發展方向。通過判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和價值等原發性問題,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這一本性問題的研究中最基礎和最根本的途徑。但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前研究中,可以發現很多基礎理論和基本內涵仍未得到準確的界定和厘清,基礎理論研究的薄弱仍是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用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和討論。運用哲學思維和哲學方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及現實困境,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價值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具有的專有特性,然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問題進行追問與反思。從而為解決“怎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這一實踐命題提供新的路向。
(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主客體關系的哲學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是這一實踐活動的基本骨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概念,傳統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承擔著、發動者和實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這個定義指出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論的邏輯起點,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認識和改造教育的對象的主體活動。然而,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不斷完善,關于這個問題的傳統觀點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要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客體問題的正本清源,必須從其邏輯起點人手進行反思,在更為本質的層面上來把握和反思。
就主體和客體的概念而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通常所說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以狹義的概念為前提。在現代哲學中,在狹義的主題觀視野內,每個人都從自我出發的行為,必然是將自身作為主體,其思考和行動的對象就都成了客體。這就容易造成將這種狹義的主體觀推向極端,變成唯我的主體觀。我們應該用主觀性現念把握和反思這一狹隘的主體觀,而不應該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簡單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應該將一個共同的對象作為代際關系的中介,即構成“主體一客體一主體”的關系。這種思維模式,有利于解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將教育者置于被動的純粹客體地位,強調教育者的單向作用的問題。能夠激發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主體代際的關系。
(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哲學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實踐活動,具有本質屬性和價值屬性的特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深化對其本質問題的認識。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具有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兩種最基本的形態,但長期以來個體價值一直被湮沒在社會價值的洪流之中。然而,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特別在當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個人開始關注自身的權利,主體意識和價值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訴求也開始逐漸顯現。
為此,我們應該意識到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問題進行哲學反思,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現存的價值問題,并對現存的價值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和判斷,這無疑有利于我們正確處理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之間辯證的矛盾關系,為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價值支撐,正如有學者所說:“對思想政治教育切入價值哲學思考,無疑是時代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的哲學沉思;讀后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05-0011-02
金林南老師是河海大學學院一位年輕的“70后”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的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的哲學沉思》于2013年春季出版。筆者有幸在是年秋天捧在手中拜讀并求知若渴地在兩天之內把它讀完,作為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通一線教師,不禁有一種渾身通透又躊躇滿志的感覺。據個人經驗而言,一直以來,還沒有看到一本著作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進行過一次如此完整而深入的哲學審視和分析,其認真的態度和筆者無法望其項背的學術高度令人敬佩。
一、簡介
在書中,金老師主要是借助美國學者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的“范式”理論,從哲學的高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從理論到實踐、理想到現實,進行了邏輯與歷史的雙重思考,為這個誕生于實踐的學科在學術性與科學性的建構過程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與指導,也提出了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
二、寫作目的與基本框架
在緒論中,作者首先介紹了美國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范式”理論,繼而指出此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基本問題的反思具有巨大的方法論意義”。接著,便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研究的現狀進行了描述和分析,最后明確提出了“本書任務”:一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學”,二是“深思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三是“奠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認識論”,四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基本理論”,五是“創設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范例”。
整本書的框架即是在“本書任務”的基礎上確立的:第一章是“哲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哲學”,主要考察了哲學精神的時代變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現象及其哲學診斷,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哲學的貧血”,并探討了“何謂思想政治教育哲學”。這一章主要為后面的論述奠定了理論基礎,讓讀者把握了本書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角度。第二章是“思想政治教育本體論”,先是介紹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概況,現實地揭示了學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定義和本質屬性上的爭議,同時分析了爭議的原因。把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歷史和今天,以及人們對于其歷史和今天的認識掰開了、揉碎了,進行審視,并在此基礎上指出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思維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本體沉思的思維方式”,同時提出超越現有研究局限,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性的設定一個新的理論假設――意識的政治;在后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哲學沉思”中,結合中西方歷史現實與理論研究成果,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定義和內涵進行了闡釋,然后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矛盾的規定性,即政治與教育、政治與思想的矛盾及其發展。第三章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認識論”,作者首先界定了幾個基本概念:學科,認識論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認識論,繼而展開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屬性和學科方法論的哲學思考,與第二章的側重歷史分析不同,這里主要是進行理論論述,從根本層面來考察作為一門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
后面的兩章則較多從經驗層面和建構層面來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第四章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哲學”,第五章是通過一門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來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首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缺失及其原因,然后針對現實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的矛盾進行審視與追問。
從整個著作來看,作者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廣博的知識儲備,以一種非常積極、負責、誠懇的態度,從縱橫兩個維度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過去與現在、理論與實踐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哲學剖析。其主要構思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現實存在的學科,并用范式理論來審視這一學科,企圖在其現實運行的各種矛盾中完善這一學科。因為,從目前的事實來看,從實踐中誕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書中對學科和學科范式的定義,其學科屬性是“虛弱”的,學科體系是不健全的。
本書的幾大優點可歸納如下:
1.理論分析深入,這緣于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通過仔細閱讀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既具備了較高的哲學素養,對近現代哲學派別和大師們的基本理論主張都爛熟于心,同時還通曉各具體學科的理論與知識架構,如歷史學、社會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也包括現實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操作層面的知識與原則,這些在書中隨處都有體現,這使作者可以從學科“范式”理論入手,以哲學的思維進行思考和分析。雖然讀來并不容易,但是讀過之后卻使人有種深刻、通透之感,使那些散落于頭腦中卻經常困擾筆者的一些問題有了理論的梳理與指導。
愛因斯坦曾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質疑精神是創新的源泉,在哲學上體現為對既有結論與既有前提的不斷反思與懷疑,對既有權威的無懼挑戰,表現為對于真理的不懈追求。這內涵著一種意向,即作為有限的個體甚至人類整體永遠行進在對真理的探尋路途上,一步步趨向真理。從一定程度上說,哲學就是一種提問方式的轉化,正是基于此,哲學才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哲學活動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展現了哲學“愛智慧”的本質和品格。
以問題意識為導向,這是在馬哲教學中還原哲學學習的本色、遵循哲學問題至上的要求,不是對于原理解釋———示例補充———現實應用的機械老路子的重蹈,而是全局在問題的引領下循循向前,由問題去導向理論論據和現實論據的組織,這樣就會取得提綱挈領、事半功倍的效果。馬哲的教學不單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文素質的提升。馬哲的教學有五個領域:哲學是什么,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法、歷史哲學。這五個領域既緊密聯系又相互區別,既相對獨立又互為前提,使馬哲作為一個明晰的整體躍然而出。在談到現實問題時,亦可用馬哲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比如用矛盾分析法來闡釋人類的終極關懷、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傳統文化的揚棄、改革開放等等,既可以激活理論,又能增強學生對馬哲“經世致用”方面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對馬哲學習的興趣。
這還需要一個前提: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這一點我們的學生比較缺乏,哲學可以勝任這個工作。不還原馬哲教學的哲學本色,我們就會錯誤地以為真理已然獲得,無須再懷疑,甚至把懷疑當做洪水猛獸,也不能再懷疑,這必然導致對于新問題的屏蔽。而馬哲是革命性的變革,當黑格爾在理論層面上極具權威、一言九鼎的時候,當資本主義一路高歌猛進、其不合理性被遮掩的時候,以及在很多人斷言哲學終結了的時候,馬克思勇敢地站出來說:不!并以新的視角和方法帶給我們哲學新天地。如果馬克思不質疑,如何能敏銳地洞察時代脈搏,在質疑中發展,在批判中完善?質疑精神是真正哲學前進的武器。只有具備了質疑的精神,馬哲也才能保持不斷的生命力。
當然,我們所說的質疑不是純粹的為了質疑而質疑,我們不學習古希臘哲學家皮羅的“極端懷疑”,而是把懷疑當成一種追求確定知識的手段和工具。在哲學史上,對哲學有重大貢獻的休謨和笛卡爾就是典型的“溫和懷疑論者”,以“可錯論”直面“獨斷論”,能為我們提供“溫和和適中的見解”。所以,在馬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這種轉化是走向通識教育、實現文化更新的必要前提。
實現人文性與政治性的統一
還原馬哲教學的哲學本色,才能既實現政治性目標,又實現思想性、人文性理想。其實任何一種派別的哲學都具有一定的階級性,它也包含著“化世”的要求。哲學坦誠地指出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這熔鑄了創始人及其后繼者的政治訴求、道德情操,但是哲學是講道理的活動,政治性是應有之義,是潛移默化地對人的政治觀念的影響,倘若直接去進行政治教化那就不是哲學了。同樣的,馬哲教學又不能只專注于思想性和人文性,如此也就不是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了。在馬哲教學中實現政治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維護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的要求,也是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要求。
每種真正的哲學都是思想的表征,甚至是對于思想的再思想,都是在為人類尋求“安身立命之本”。馬哲也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性,并且具有穿透時空的深遠洞見力,深刻揭示了人和社會存在與發展的規律。馬克思在對費爾巴哈“感性的人本學”和黑格爾“無人身的理性”的哲學批判中,提出了揭示“統治個人的物質關系”的人學任務,從而實現了從哲學批判到哲學———經濟學批判的轉變。馬克思剝離開抽象的觀念,還原了本質的現實的關系,深刻揭示了為物與物的關系所遮蔽的人與人的關系,從而得出人自身的解放是一種終極的解放。于此,馬克思實現了自身哲學的人文性和政治性的統一,以實現人類解放為終極目標,通過實踐,超越了近代哲學二元分立和黑格爾哲學的抽象人性,把現實世界的二重性展現在世人面前,從而達到了“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理論歸宿。進而通過政治革命,實現“人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強調從人對人的依賴性到對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再到自由個性的全面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