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范文

    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

    第1篇: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 節約型城市景觀 設計方法 思想研究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節約型景觀設計,早在明朝中國對于節約理念在造園中的應用就有了一定的認識。明代計成所著《園冶》一書的《興造論》中便提出造園不可以盲目“當要節用”;同時主張對施工腳料的充分利用,變廢為寶。

    近幾年,隨著城市化進程中環境問題的惡化,節約型景觀的研究逐步受到人們重視。朱建寧就認為,節約型景觀的概念應包含四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是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效益與環境效益;其次是滿足人們合理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節約自然資源與各種能源,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獲得最適宜的綜合效益。

    1節約型景觀設計方法

    節約型景觀設計和能源的支撐系統,及實施手段。本文以節約型城市景觀為例,根據節約型景觀設計的分類,對城市景觀的技術體系是指構成城市公園空間和實體并支持其運行的物質個要素節約型設計方法進行總結和歸納。

    1.1因地制宜對現有場所改造

    在景觀設計中,場地是一切動植物生存和活動的基礎。好的景觀設計應立足于場地本身,通過對現有場地存在的問題的探索與改造,達到環境整體的提升。對于本身質量較好的場地,要注重保護其特色,避免建設中被破壞。對于自身質量較差的場地,需要先進性修復,如改良貧瘠土地,重新規劃不合理地形等。

    對土地的節約和利用形成的景觀設計具有低建設成本、生態環保、尊重土地肌理、資源利用率高等特征,既滿足場地功能的要求,又滿足人們游賞的需求。

    1.2 合理利用水資源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資源,所以人們在營建優美的景觀環境的同時也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尤其是盡量減少水資源的利用和浪費。這不僅是在干旱的地區,在雨量充沛的地方對水資源的節約和利用也是非常重要。

    (1)雨水的回收與利用。隨著城市化的普及,經過城市雨水管道迅速的將降雨排放至河流中,一方面可能會給河水帶來污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地下水的補充。合理利用綠地的透水性,將雨水過濾后讓其自然下滲補充地下水。或在公園綠地中,利用地面坡度收集雨水,并加以處理,重復使用。

    (2)生活污水的再次使用。生活污水在景觀設計中主要可以用于兩個方面:第一,為植物提供養料。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便可以再次循環使用,為植物提供養料。第二,作為水景的循環用水。城市中往往用水景一豐富景觀層次,生活污水只需經過簡單的過濾,便可用于城市水景的循環水使用,從而避免了水的浪費。

    1.3合理利用現有建筑材料

    景觀材料是景觀建設中必要的元素,在節約的基礎上能合理利用景觀材料,通過合理的設計和精細的施工,同樣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景觀效果。

    (1)選材“因地制宜”。本地景觀材料如石材、植物等的使用不僅運輸方便,更多的可以反映本土的文化氣息。這些別具特色的景觀環境不僅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觀特色,同時也可以形成獨特的城市名片。

    (2)廢棄材料的合理利用。廢棄材料有很多經過回收加工,可以再次的利用,生成其他的產品,如利用場地內或者場地周邊的廢棄材料進行重新設計,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這在很多后工業景觀和公園改造中都有所體現。如廢棄的工業垃圾,經過藝術家精心擺放,成了小區綠地中的藝術品。建筑垃圾,如樓梯、混凝土板,配上植物,也能成為藝術的一景。

    (3)新型材料的運用。節約型景觀的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園林的生態效益。所以在挖掘本地材料和鄉土材料的生態性的同時,也要通過科技手段積極研發新的生態環保材料,以適應新時期對景觀建設的需要。

    2節約型社會景觀設計案例分析

    武漢解放公園為節約型景觀提供了一個很好地案例。解放公園在以前的公園的基礎上加入了富有特色的人工濕地系統。用最經濟的途徑,將新解放公園恢復重建為充滿生機的現代生態與文化游憩地。

    為了處理人為的水污染問題,解放公園通過人工構建而成的仿濕地生態系統通過濕地植物對水體進行凈化的生態系統。人工濕地系統的構建可以實現園內水系統的自凈功能。這就意味著,解放公園內的水體由此將“死”而“復活”,而園內所有的植物也均成為這個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該濕地系統可以凈化8公頃水面的水質。將公園的湖水從19.7米標高的溢水口附近水域,由泵站提升到20.5米標高的兩個蓄水湖,再通過四條渠道,緩緩經過凈化水域,沉淀過濾,60余種水生植物進一步吸收水中污染物,達到凈化目的,最后通過重力落差跌入大湖。同時在公園的河岸設計上,采用的是一種全新的用“軟堤”的手法。水體與岸線間,采用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自然連接,形成了一個水與岸自然過渡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種植著一些諸如荷花、菖蒲、香蒲、澤瀉、水鳶尾、水蔥、水蓮花等濕地植物,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層次水生植物景觀。濕地上修建棧道,游客沿著迂回曲折的木質棧道入畫賞景,如同行在水面上,形成親近水體、親近植物、親近自然的人景融合。

    第2篇: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工業廢棄地;修復再生;理念;形式;內涵

    一、引言

    自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社會發展背景下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然而后工業時代到來后,傳統制造業衰落,在城市中留下許多工業廢棄地,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對這些遺留的工業廢棄地進行修復再生,從而帶來了一種新的景觀效應。同時,可以調整城市產業結構,提升生活質量。一些優秀的改造案例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代表符號。

    二、理論評述

    1.工業廢棄地

    所謂工業廢棄地,是指那些曾為工業生產用地和與工業生產相關的交通、運輸、倉儲用地,隨著工廠、制造廠生產活動的結束而出現的很多被廢棄的閑置土地,亦稱棕地。如廢棄的礦山、采石場、工廠、鐵路站場、碼頭、工業廢料傾倒場等等。在工業時代的城市發展進程中,這些工業地往往依然保存著城市發展的印跡,見證了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歷史進程,承載了人們對過去一段歷史的真實回憶,有著很高的歷史地位和紀念價值。

    2.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再生

    后工業時代到來,工業產業衰敗,給自然環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而喚起的人們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環保運動的興起帶動了工業廢棄地的更新與改造。1972年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的改造方案是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再生形式的里程碑,該改造方案全新闡述了公園的形式,工業景觀的美學文化價值等概念,掀起了工業廢棄地修復再生的浪潮。此外,還有國外許多成功的經典改造案例,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如德國薩爾布呂肯市港口島公園、美國波士頓海岸水泥總廠及其周邊環境改造、韓國金魚渡公園。此外,國內的岐江公園、798藝術工廠區也是較為成功的案例。

    三、理論創新――后工業時代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再生

    工業廢棄地的景觀修復再生就是在傳承以往輝煌的工業文明的同時,為我們再創造一個美的游憩空間。是對社會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社會精神財富的傳承發展。往往我們對于工業廢棄地的景觀修復再生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理念再生

    1.1生態學理念

    引入了生態學理論之后,景觀規劃設計的方法和思想發生了重大轉變,尊重場地生態發展,注重場地的可持續發展。工業廢棄地的受損生態系統有兩種恢復模式,一種是當生態系統的損害沒有超負荷且是可逆的情況下,通過解除外界壓力和干擾,使恢復可在自然過程中發生。另一種是超負荷的并且是不可逆的,需要人工加以干預,才能使受損生態系統恢復。

    1.2反傳統美學理念

    傳統美學認為工業廢棄地上殘留的工業景觀是丑陋的,不和諧的,然而在現代藝術的影響下,人們的審美也發生變化,一些設計師追求形式的沖突和無序。在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工程中,生銹的高爐、廢舊的工業廠房、生產設備、機械是人類歷史上遺留的文化景觀,人類工業文明的見證,它們的廢棄是自然發展的過程,有著別樣的生機和活力的粗狂美,是鐫刻著人類工業社會文明歷史的紀念碑,這一切都是對傳統公園的設計美學的創新和挑戰。

    2.形式再生

    后工業時代到來后,一些新興的藝術形式,如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構成主義、極簡藝術、波普藝術、達達藝術、大地藝術等都給景觀設計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擴展了景觀設計師的設計思想,極大地豐富了景觀表現形式。在這些藝術表現形式中,對景觀設計影響最大的就是大地藝術,在其思想影響下,一些藝術家和設計師將工業廢棄地的工業景觀理解為工業生產在大地上留下的藝術品而加以保留、改造利用,創造新的景觀表現形式。新的景觀表現形式在給我們帶來視覺沖擊力的同時,也迎合了當代大眾的審美意味。

    3.內涵再生

    工業廢棄地的景觀修復再生設計不同于其他的景觀設計,它是城市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歷史遺跡,是人類工業社會時期留下的遺址,含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景觀特色,保存著城市發展的印記,承載了人們對過去一段歷史的真實回憶。我們在進行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設計時,一定要提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將地方文化融入設計之中。

    四.案例分析――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1.項目介紹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德國北杜伊斯堡的一個后工業景觀公園,由德國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與合伙人于1991年建立,其原址是煉鋼廠和煤礦及鋼鐵工業,使周邊地區嚴重污染,于1985年廢棄,19世紀中期之前為農業用地。1994年正式對外開放。彼得?拉茨也因此設計于2000年獲得第一屆歐洲景觀設計獎。

    2.改造原則

    2.1破壞最小原則

    工廠中的構筑物全部保留,并仔細分析研究,利用結構分析法使這些工業設施成為公園的景觀結構要素,部分構筑物被賦予新的使用功能。如高爐等工業設施可以讓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廢棄的高架鐵路可改造成為公園中的游步道,并被處理為大地藝術的作品,工廠中的一些鐵架可成為攀緣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墻體可成為攀巖訓練場。設計不僅僅是保留部分工業景觀的遺跡,而是通過這些改造,為工業衰退所遇到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帶來出路,一方面承襲歷史上輝煌的工業文明,另一方面又將工業遺跡的改造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

    (1)工業廢棄地的景觀修復再生設計應尊重場地原貌和歷史,不是抹殺它而是為其賦予新的意義,這與國內一些將場地內原有構筑物等完全拆除的作法形成鮮明對比。

    (2)建立完整的景觀序列,使部分與整體相互協調。場地的建設還要考慮周邊環境,與周圍形成有機整體。

    (3)設計與自然結合。場地改造要尊重自然,保護自身特有的生態體系,植物種植多采用鄉土樹種,同時,保護場地內的生物多樣性。

    (4)在進行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再生設計時,應充分運用原有材料,擴展各種景觀元素的內涵和用途。

    2.2可持續發展原則

    公園的設計師拉茲強調,生態恢復是個緩慢的過程,設計師應以長遠的眼光采取全面的保護,合理地安排近期建設項目,為當地居民提供多樣化的活動空間。不能急功近利,只圖短期效益,而造成新的環境污染。

    五、結語

    工業廢棄地的景觀修復再生工程不僅僅是改變一塊土地的貧瘠與荒涼,也不僅僅是保留部分工業景觀的遺跡,更不僅僅是生態、藝術等處理手法的運用,而是通過這些改造,為工業衰退所遇到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帶來出路,一方面承襲歷史上輝煌的工業文明,另一方面又將工業遺跡的改造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王向榮 任京燕,《從工業廢棄地到綠色公園――景觀設計與工業廢棄地的更新》【J】,中國園林,2003(3)

    [2]蔣德平,湯躍然,《后工業社會發展趨勢下的景觀再生設計研究》【J】,中外建筑,2011,(9)

    第3篇: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景觀危機;景觀規劃與設計;教學;生態設計

    中圖分類號S73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2-0328-01

    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劇增,工業集聚發展,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城市面臨占用大量土地、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住宅擁擠,水泥硬化嚴重、居民身心健康受到威脅的景觀危機。景觀規劃與設計是解決城市景觀危機的重要學科,該學科以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而進行空間規劃、設計及管理的學科。以往,該課程教學多注重設計規范、空間布局、構圖美學等景觀感受層面以及大眾行為心理層面的教育,忽視生態設計層面的教育。要在景觀規劃與設計過程中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地關系,實現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貫徹生態設計的思想,通過生態設計,提高城市品味和環境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景觀規劃與設計教學中,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3個方面采取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向學生灌輸生態設計思想,以加深學生對相產理論的理解。

    1尊重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規劃設計結合自然

    尊重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指在景觀規劃與設計時應以場所千年來的自然過程為依據,詳細調查分析城市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自然要素,設計源于區域自然要素的分析[1]。如美國景觀設計先驅奧姆斯特德借鑒英國自然式園林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注重用鄉土樹種營造森林景觀,并模仿自然界的湖泊和草原,建造自然田園風光,公園內樹蔭大道及中央林蔭廣場,平坦開闊,四周有足夠的樹蔭,游人最喜歡停留,坐在這里只閑看過往的行人都是一種樂趣。重視自然和鄉土性在美國景觀設計大師哈普林的作品中也得以體現。比如美國演講堂廣場,哈普林從俄勒岡州瀑布山脈中的瀑布和森林的自然景觀中獲得靈感,瀑布及跌水部分采用較粗獷的暴露的混凝土飾面,水瀑層層跌落,最終匯成十分壯觀的大瀑布傾瀉而下,水聲轟鳴,樹林茂密,藝術地再現了大自然中的壯麗水景,在城市環境中為人們架起了一座通向大自然的橋梁。美國景觀師施瓦茨設計的明尼阿波利斯市聯邦法院廣場,廣場上水滴狀的鼓丘來自于當地典型的冰丘地形,鼓丘上種植的矮小的短葉松,來自于該州北部森林中一種常見的矮小的先鋒鄉土樹種。俞孔堅團隊設計的上海后灘濕地公園,在對后灘自然環境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灘的回歸、五谷禾田、工業遺存和后工業生態文化”的構思理念,其中以蘆葦、荻、香蒲、水蔥、梭魚草等水生植物營造自然濕地,打破以往的水泥護岸,使灘回歸;在江灘的自然基底上,選用了小麥、水稻、油菜、向日葵江南四季作物,并運用梯田營造和灌溉技術解決高差和滿足蓄水凈化之功效,營造都市田園,喚起大都市對鄉土農業文明的回味,重建都市人與土地的聯系。保留舊工廠的碼頭遺址,營造水上花園與蘆荻觀景臺,保留舊工業廠房之鋼構,演繹為空中花園和酒吧游憩之所,向游人展現工業遺存和后工業的生態文化[2],該設計獲得2010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杰出設計獎。

    2滿足生態平衡要求,營造和發揮良好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目前,城市景觀規劃與設計僅停留在“綠化、美化、彩化” 以及游憩與觀賞的功能上,只限于為城市“涂脂抹粉”,而忽視生態服務功能的營造和發揮[3]。

    2.1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的服務功能

    在寒冷地區,景觀設計時盡量采用落葉植物與常綠植物搭配,保證冬季陽光充足、夏季遮擋陽光。在熱帶地區或熱島效應顯著的中心城區,可增大植被面積,擴大水面,利用自然因素創造有利的微氣候條件。比如貝聿銘設計的達拉斯聯合銀行大廈噴泉廣場,在設計時考慮當地氣候炎熱,利用水和樹結合設計,讓行走于廣場中的人們感覺如同穿行于森林沼澤地,清新涼爽。

    2.2生態系統具有凈化大氣和水體的服務功能

    植物生態系統因為具有巨大的樹冠和濃密的枝葉,不僅對大氣顆粒物(尤其是PM10和PM2.5)有很好的捕獲作用,而且對工業區排放的SO2、NOx、FH、Cl2等有毒氣體具有很好的吸收作用。所以在火電廠等工業區周圍應該建設較寬林帶,在城市道路兩側,為降低汽車尾氣污染,應該選擇耐干旱耐瘠薄的樹冠高大樹種,吸收有毒氣體,捕獲大氣顆粒物。城市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凈化水體的服務功能,比如上海后灘濕地公園,引入黃浦江的水位劣Ⅴ類水,經過公園水生植物生態系統過濾后,將混濁的劣Ⅴ類水變成清澈的可供世博園飲用的Ⅲ類水。

    2.3城市生態系統具有吸納雨洪和消減風浪的服務功能

    近年來,城市雨洪災害已成為困擾著我國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難題。城市雨洪公園的建立為城市雨洪災害防治提供了市政管網建設不能解決的生態途徑,(下轉第345頁)

    (上接第328頁)

    比如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沿海濕地公園的建設對消減風浪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浙江黃巖永寧公園被譽為“漂浮在風浪上的公園”。此外,沿海地區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對維持濱海生態系統生產力、消減臺風與海嘯方面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生態系統在廢棄物的降解和脫毒(比如國內外的垃圾山和垃圾處理廠公園)、土壤的改善和再生及水土保持、提供美感、文化和智慧啟迪以及提升人文精神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服務功能。

    3保護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維持城市生物多樣性

    目前,景觀破碎化和島嶼化是快速城市化和人類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動不可避免的產物,對生物多樣性有巨大的負面影響。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必須維持動植物生存最小的生境斑塊面積和斑塊的異質性,在斑塊之間構建有利于動植物遷徙和擴散的廊道[4]。因此,城市景觀規劃與設計要以景觀生態學為指導,找出景觀結構與功能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將已破碎化的景觀通過公園、道路、居住區、濱水區、廣場、小游園等綠地系統的重建連接成更具可持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保持和維護鄉土動植物種群及其生境的多樣性,保持有效數量的鄉土動植物種群;保護各種類型及多種演替階段的生態系統[5],如美國的城市公園運動和英國的大倫敦綠地規劃。另外,植被作為生物棲息地的基礎,在生物保護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各類景觀規劃設計植物群落配置過程中,要根據物種的生態位原理實行喬、灌、藤、草、地被植被的合理配置,并且選擇各種生活型(針闊葉、常綠落葉、旱生、濕生、水生等)以及不同季相變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建立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長期穩定共存的具有物種多樣性的植物群落,如紐約中央公園的植物群落配置[6-11]。

    4參考文獻

    [1] 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黃經緯,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2] 俞孔堅.2010上海世博園:后灘公園[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 吳師強.運用園林生態學基礎理論建設生態園林城市[J].熱帶林業,1996,24(3):125-131.

    [4] 尹海偉,孔繁花,祈搖毅,等.湖南省城市群生態網絡構建與優化[J].生態學報,2011,31(10):2863-2874.

    [5] KONG F H,YIN H W,NAKAGOSHI N.Urban green space network development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Identification based on graph theory and gravity modeling[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5(1-2):16-27.

    [6] 呂鵬.現代園林設計發展趨向研究――“無設計”[J].北方文學:下,2013(3):116-117.

    [7] 劉銳.淺談綠色設計[J].北方文學:下,2013(3):218.

    [8] 劉爽.景觀生態設計初探[J].山西建筑,2013(9):206-207.

    [9] 侯德財.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J].建材與裝飾:中旬,2013(2):1-2.

    [10] 陳金香.園林生態設計探討[J].建材與裝飾:中旬,2013(2):13-15.

    [11] 張慧,王淮梁.論地域文化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承載與再現--以池州市香格里拉濱河公園景觀設計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6):45-46.

    基金項目 河南省第八批省級重點學科專項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 彭舜磊(1974-),男,河南駐馬店人,講師,博士,從事景觀規劃與設計教學及生態學研究工作。

    第4篇: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生態學;濱水景觀;生態設計方法

    Abstract:In the design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how to beautify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protect and restore natural ecology at the same time is a question.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three major challenges that China's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facing from。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the viewpoint of ecology, and discusses 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methods with actual cases, the writer hopes to give som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China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ecology water-front;landscape ecosystem;ecological design method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1)06-0108-02

    1引言

    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人類迅速累積了大量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問題。由于濱水地區濕地系統對于城市開敞空間等方面的特殊影響,探討合理的濱水景觀設計方法迫在眉睫。而應用生態學的原理對濱水景觀進行研究,無疑為當前濱水景觀的規劃設計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思路和方法。

    2中國濱水景觀設計所面臨的挑戰

    2.1景觀的生態失衡

    城市濱水區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它兼具自然和人工景觀的營造,并將其巧妙融合在一起,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

    由于過度開發和污染排放的疊加影響,許多城市濱水區的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不堪重負,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而過度的人工作用、河道堵塞、水域減少,又使得濱水區生態結構失穩,最終致使城市整體生態系統失調。

    2.2 景觀的社會分異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開發,各類濱水地區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并沒有規劃為城市的公共開敞空間,為大眾提供服務,而是作為一項稀缺資源被少數高檔住宅小區所占有。如武漢市的南湖、湯孫湖、墨水湖等湖泊資源無一例外的被大大小小的住宅區所包圍,社會分異加劇。

    2.3 景觀的形式主義

    當今濱水景觀設計充斥著形式主義,忽視城市的文化特征,切斷城市的文脈。于是我們看到了似曾相識的濱江濱湖景觀,千河一面、萬鎮一統,濱水區的特色景觀喪失殆盡。

    3濱水景觀設計的特殊性

    3.1濱水地區的生態交錯性

    兩種不同類型的自然環境的交界地區被生態學家稱為生態交錯帶(Ecotong),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態環境。由于物質和能量流動性高,濱水地區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高效的生產力。

    3.2濱水地區的生態脆弱性

    與物種多樣性和高效的生產力相對應的是濱水地區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當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干擾時,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進而影響生物群落結構,改變生態系統。特別是城市中的濱水區域,整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源流動都是不連續的,只有依賴人為輸入輸出。一旦人類活動失調,就很容易導致城市濱水景觀生態功能的衰退,總體持續性和宜人性下降。

    3.3濱水地區的空間開敞性

    作為城市公共開敞空間重要的組成部分,濱水區域承擔著城市綠心,以及供市民親近自然的功能,并對城市通風以及布局產生影響。

    4以案例分析濱水景觀的生態設計方法

    景觀設計是對任何有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的問題的分析、解決和實施過程,即人類和土地的關系協調的過程。參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對于生態設計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那么可以認為,濱水景觀設計從本質上說就應該是對濱水區域場地和空間的生態設計。

    4.1 生態自組織設計

    濱水區域的生態是具有能動性和自組織能力的。一個水塘,如果沒有人工的精心干預,很快便會在其水中或水邊生長出各種昆蟲、水藻、雜草,并最終演化為一個物種豐富的水生生物群落。生態功能性設計就是充分發揮自然的自組織能力,通過生態技術使濱水景觀區域能夠擺脫對人工體系的高度依賴。

    荷蘭的太陽城是一座濱水的生態居住區。設計發揮水體的自凈功能,居住區內水體是流動的,內部渠道和外部水域互相連通,但水位有差異。雨水通過“綠化屋頂”來收集,以調節小環境給建筑降溫,雨水也可以在綠地直接過濾,然后收集到渠道、河道和湖里。水體緩慢流過,水生植被進行著生態凈化。自凈后的水通過泵站流回高水位水域,如此往復,形成水體自凈和循環系統。遇暴雨時多余的水通過滲透系統回灌地下.基本實現雨水零排放(圖1)。

    4.2 生態地方性設計

    生態地方性設計包含了尊重當地文化,尊重場所以及運用當地材料三個部分。當地文化包含了長久以來當地居民對于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能夠凸現濱水景觀的特色。同時設計應結合濱水地區的自然特征,及鄉土建材和當地植物的運用,這樣不但可以維護場所健康,更可以降低維護植物的成本。

    河北省秦皇島海濱景觀區是一個生態地方性設計的案例。其渤海海岸線長6.4km,面積為60km2。方案旨在保護生態海岸線并重塑有特色的海灘風貌。

    首先,方案充分尊重了當地的文化,在景觀區的中心區新建有一座鳥類博物館,其組合式的建筑形式,正是受當地漁船在海上集體拋錨使船在風浪中保持穩定的景象的啟發。這種形式讓自然和建筑內部互相通透,景觀被引入建筑內部,同時降低了建筑的能耗。木棧道和平臺系統讓人們能從建筑中走向濕地,觀賞新建成的生境與多樣的物種(圖2)。

    其次,設計方案體現了對海岸線自然環境的尊重。方案設計者拆掉了原先的水泥堤岸,用環境友好的碎石取而代之;同時設計了一條沿海岸線的木棧道,這條木棧道將各個植物群落連接在一起,作為一種土壤保護設施,木棧道運用了生態友好的玻璃纖維作為基礎,能“漂浮”在沙丘和濕地之上,從而保護海岸線免受海風、海浪的侵蝕(圖3)。

    最后,當地植物種植于整個景區中,并為鳥類提供了繁衍棲息之處。

    方案結合運用了生態學原理和創新技術,有效保護了海岸線的土壤,動植物,并體現出了當地濱水景觀的特色,為人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親水游覽空間。

    4.3生態恢復性設計

    今天的景觀設計師面對的濱水區域很可能已經被破壞,如何通過設計和恢復措施,對受干擾的濱水區域的生態系統進行恢復或重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

    天津橋園的場地原被城市快速路包圍,垃圾遍布,沒有生機活力,并有嚴重的鹽堿地問題,怎樣恢復當地濱水區域脆弱的生態環境 ,成為一個重大命題。

    項目創建了一個供市民游玩休閑的公共空間,并提供雨水凈化,改善鹽堿地,營造適應當地的自然景觀生態系統,項提出了“適應性調色板”的概念。一共挖了21個大洞,直徑10m到40m,深度1~5m。木質平臺伸進這些大坑,可以讓人們領略其中植物斑塊景色。大坑收集雨水,營造出不同形態的水敏性景觀。無組織自發的生物多樣性,創造出真正屬于自然的無雕琢的豐富和美感(圖4)。

    這個生態適應性調色板成功改善了鹽堿地問題,恢復了濱水生態系統,已經成為天津社會的“寶地”。

    4.4 生態顯露性設計

    現代城市居民離自然越來越遠,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日趨隱形。生態顯露性設計“即顯露和解釋生態現象、過程和關系的景觀設計”。 它包括顯示出隱藏的系統和過程,顯示出人類曾有的歷史和足跡。設計不應只是設計景觀的形式、功能,更應該通過生態景觀的設計拉近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喚醒人們的生態意識,引導人們生態保護的行為。

    上海世博后灘公園在面對水質污染,地形狹長,處于舊的工業基地等諸多不利條件的基礎上,保留了場地內原有的江灘濕地,種植鄉土植物,供鳥類棲息,并設計了一個人工內河濕地系統,延綿1.7km,形成了一個富有生命的水質凈化系統,該系統向游人展示了水質凈化的過程,并創造了豐富的溪谷景觀,為游人提供了一條與水親近的綠色走廊。項目同時改造了原有的工業廠房和貨運碼頭,成為休閑設施和觀景平臺,向游人展示了這塊濱江場地曾有的歷史(圖5)。

    5結語

    濱水景觀的生態設計不是某項景觀實驗工程,不是化妝式的景觀小品,而是基于尊重場地現狀,尊重當地歷史文化,保護恢復濱水自然環境的設計,濱水景觀設計應結合生態自組織性、生態地方性、生態恢復性、生態顯露性的方法,讓生態自己做功,創造宜居環境,體現城市特色風貌。

    參考文獻:

    [1]麥克哈格I L. 設計結合自然. 芮經偉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2]徐化成.景觀生態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3]駱天慶.近現代西方景園生態設計思想的發展[J].中國園林. 2000 16卷3期 81-83.

    [4]宋永昌,由文輝.城市生態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俞孔堅.城市景觀作為生命系統――2010年上海世博后灘公園[J]. 建筑學報,2010(7)30-35.

    [6]俞孔堅.生態系統服務導向的城市廢棄地修復設計――以天津橋園為例 [J].現代城市研究2009(7) 18-22.

    第5篇: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研究;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F2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傳統工業化是以大量消耗資源為特征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經濟的迅速增長,但是對環境質量的破壞問題不容忽視。現代工廠企業要向實現快速的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往的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的做法已經不再適用。在這種情況下, 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研究設計理論應運而生,這是一種兼顧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模式, 是現代工廠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標志著現代工廠景觀研究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

    2、 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研究理論

    2.1 “去工業化”景觀的內涵

    去工業化本是指制造業就業比重持續下滑,而將去工業化應用到現代工廠的景觀研究設計方面,我們需要對“去工業化”重新定義。目前在學術界對于去工業化景觀研究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根據工業化的概念,我們推出去工業化在景觀研究方向的理論為“對生態進程沒有破壞的前提下,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一種景觀設計理論”。去工業化景觀理論中,每一個生產過程都相互關聯,通過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將每一個過程串聯在一起,全面考慮生產、生態和人的需求,建設現代工廠景觀生態系統。

    2.2 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規劃設計

    現代工廠正在經歷工廠轉型,所謂工廠轉型,即是由傳統工業的工廠向現代工廠轉型的一種過程,其基本特征是轉變或者擴增。現代工廠轉型的主要原因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新的生產項目、原有技術縱深發展以及發展模式的改變等。轉型工廠的景觀設計會因工廠的走向不同而有區別,現代工廠的規劃和設計在考慮生產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兼顧環境保護,無論是進行新廠規劃或者舊廠改造都應充分考慮景觀生態學理論以及“去工業化”景觀研究,這樣既可以實現現代工廠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協調整體景觀斑塊的布局。

    2.3 某熱電廠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本文結合某熱電廠的實際案例對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設計理念進行分析,某熱電廠進行廠區規劃分為廠前區規劃和成產作業區規劃兩個部分,廠區規劃借鑒了“去工業化”景觀設計規劃的先進理念,緊緊圍繞簡潔、凝聚、生長的設計主題,營造現代工廠“去工業化”的花園式工廠,并借鑒了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手法,打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更是一個三季有花四級常綠的公園式綠化工廠。

    運用“去工業化”景觀設計理念對熱電廠進行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時要突出其電廠特性,運用“電流”的抽象形狀和“葉片”形狀作為整體構圖元素,再配合“四季”的規劃空間布局,展現現代化、簡潔的辦公氣息。

    3、現代工廠特質與“去工業化”景觀生態規劃

    現代工廠因其生產工藝、防火、防爆、采光、通風、生活、居住與環境等要求,從而形成由生活、生產、辦公等一系列空間組成的特有的工業空間景觀。

    3.1 現代工廠的功能區域構成及其景觀生態規劃

    工廠按照其功能性質不同,將區域分為:辦公管理區域、生產要素區域、后勤保障區域、職工生活區域以及彈性用地等。

    (1)辦公管理區域:辦公管理是工廠與外界進行溝通聯系的地方,對工廠的每一個部門進行指揮調控,是展現工廠形象的重要空間,也是整個工廠的行政樞紐。現代工廠的轉型和發展會因工廠規模和體制不同而其辦公管理區域會有所差異,是重要的功能區域。

    (2)生產要素區域:生產要素決定工廠的發展方向,是工廠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較高的使用率和較大的占地比例。主要包括:生產車間、輔助車間、運輸設施以及各類管線等。

    (3)后勤保障區域:后勤保障區域主要用于存儲原材料、產品和設備等。分為露天、半露天以及室內三種。

    (4)職工生活區域:職工生活區域提供生活需求用地給職工,用以餐飲、娛樂、消費、出行和教育等。職工生活區域也是影響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

    (5)彈性用地:為了不局限工廠的長遠發展,也為了避免出現工廠發展在時間與空間上出現矛盾,因此預留一定比例的彈性用地。

    以上所述皆為現代工廠進行景觀規劃設計的五大要素,它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之間有相互聯系和影響。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生態規劃就是要統籌以上五個要素,合理規劃工廠廠區各區域的規模和功能、交通選擇和布局、生產安全和清潔衛生等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形成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經濟高效以及布局科學合理的現代化工廠景觀。

    3.2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規劃的能動作用

    現代工廠從事工業生產對與生態系統有巨大的影響,而且往往是不可逆的。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設計規劃是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以科學合理利用資源為目的,在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的同時,也實現了生產、生活、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3 制約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規劃的因素

    (1)生產和資源節約

    現代工廠也不能擺脫其提高經濟效益的特質,還是把生產及其經濟效益擺在第一位。現代工廠要向實現“去工業化”景觀規劃的愿景,首先要控制生產的源頭及過程,一方面要遵循生產要求;另一方面要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并且實現節約、低效、高能,景觀規劃。

    (2)場地和環境友好

    現代工廠進行生產活動的過程會對環境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壞,比如不良耕地、垃圾排放場、回填場以及工廠自身代謝所產生的三廢等。

    (3)建筑分布密集

    工廠里建筑物、構筑物、設施、以及道路的布局不合理,建筑密集且硬覆蓋率較高,那么景觀規劃設計的空間就相對較小。

    (4)管線密布

    生產工藝需求導致工廠場地內管線密布,縱橫交錯,深淺不一,給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設計規劃帶來了麻煩。

    (5)工廠的特殊建筑和服務對象較為單一

    工廠里會因為生產要求從而設置一些特殊建筑物,會對工廠整體景觀視覺效果有所影響。

    某熱電廠運用“去工業化”景觀設計理念進行廠區規劃也避免不了以上這幾個影響因素,將整體空間布局體現“一軸,兩線,四片區”,建筑設計運用院落的傳統元素,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并且有機的把建筑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空間感。廠房立面設計也緊緊把握住去工業化設計理念,整體上大氣穩重,在視覺上有一定的沖擊力,符合電廠的特質。

    4、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

    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規劃設計理念是景觀生態學的一個分支,尚處于研究初期階段。為了進一步深化其發展和明確其未來發展方向,今后的“去工業化”景觀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突破。

    第一,應該突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理念。現代工廠進行景觀規劃應該從生產的全部過程全面考慮節約資源和建設環境友好型工廠。第二,引入“去工業化”景觀風險評價并對環境進行戰略性質的調控。第三,我們在設計時也考慮生態節能環保的理念,如雨水回收,太陽能燈,中水利用等措施。最后,處理好各大景觀要素之間的關系,不能過分追求形式而忽略其本質功能,并著重有關植物的景觀規劃,體現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理念,同時增加了觀葉、觀花、觀果的不同效果。

    5、結語

    現代工廠“去工業化”景觀研究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并融入經濟社會高效低能的理念。但是由于“去工業化”景觀研究尚處于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初期階段,因此研究“去工業化”景觀對于現代工廠的景觀規劃與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創造一個融合自然、人文特性,體現集團文化的現代化、花園式廠區。

    參考文獻

    [1] 黃志新,張建平. 試論景觀生態學原理與城市景觀生態建設[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2] 彭峰. 城市后工業景觀設計研究[D].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2010

    [3] 章超. 城市工業廢棄地的景觀更新研究[D]. 南京林業大學 2009

    第6篇: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范文

    (一)課程性質

    《公共藝術(2)裝飾雕塑》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包括城市標志性雕塑(圓雕)、園林景觀雕塑(圓雕)、建筑裝飾雕塑(浮雕)室內裝飾雕塑(浮雕、小件雕塑飾品)等幾個方面。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實踐性,是景觀設計及相關專業學生所應該了解掌握的專業技能。

    該課程可培養學生立體思維能力、空間造型能力、空間布局能力,深化學生在設計領域對立體空間的布局的理解和掌握,引導學生利用效果圖表現形式進入環境、景觀設計領域,由此提高職業素質的培養,為環境藝術設計打下牢固、扎實的設計基礎,豐富環境藝術設計理念。欲達到以上教學目的就必須和國際接軌,以“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樹立具有設計、制作、展示為一體的先進教學理念,而該課程的設立便是對以上方面所進行的積極探索。

    (二)教改思路

    1.建立“工作室制”教學方式,以裝飾雕塑的實訓、實踐為主,理論引導為輔的教學方式。

    2.“工作室制”以認識材料的不同藝術效果,并采取命題設計的教學法開展教學任務。

    3.擬定“工作室制”的教學管理體制,與國際藝術院校和國內先進的兄弟院校接軌。

    4.引導學生把裝飾雕塑的設計理念融入到環境、景觀領域,提高其設計素養。

    二、教改課程實施目標

    “工作室制”是為更好地深入學習環境藝術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本課程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選修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立體思維能力、空間造型能力、空間布局能力。不同裝飾技法,裝飾雕塑是通過一個不同的表現方法和對不同材料的運用,引導學生通過效果圖表現形式進入環境、景觀設計領域空間的過程,促進學生在設計領域對立體空間的布局的正確理解和掌握,提高職業素質的培養,為環境藝術設計打下牢固、扎實的設計基礎,豐富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同時也為今后就業選擇提供更多的了就業機會。

    [知識目標]

    (1)正確理解裝飾雕塑的作用、功能、特點、材料,以及掌握裝飾雕塑相關表現技法;

    (2)制作流程的系統知識,初步具備室內裝飾設計員(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所要求的“具備空間造型知識、電腦效果圖方法”的職業標準;

    (3)了解不同材料的表現技法。

    [能力目標]

    (1)能夠運用所掌握的裝飾雕塑相關表現技法的知識:

    (2)用不同材料的藝術表現形式,獨立完成從平面到立體的制作過程;

    (3)能夠獨立構思、創作。

    [素質目標]

    (1)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和訓練,做到眼、腦、手的協調一致,使裝飾雕塑的表現真正成為立體形象思維、藝術設計構思與表現的最直接的工具。

    (2)要求對裝飾雕塑理論和實際應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了解公共藝術在環境藝術中的作用,擴大知識面,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從而更好的為藝術設計服務。

    (3)具備一定的專業審美意識和創新意識;具有團隊協作的職業精神和工作方法;正確理解公共藝術在環境藝術中的作用,擴大知識面,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從而更好地為藝術設計服務。

    (4)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能準確講解、表述圖紙內容,初步具備室內裝飾設計員(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所要求的“能夠為用戶講解設計方案”的職業標準。

    三、改革課程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四、課程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教學內容建議:圍繞實際工程項目的具體操作方法、以實際工作流程為依托進行教學(比如:引進城市景觀項目或室內裝飾小品實戰訓練),教學方法建議:以實訓為主、理論為輔的教學方法突出課程(裝飾雕塑)的實踐意義。

    (二)教學評價

    通過對各教學環節中知識點的分析、實訓與總結,以及觀察、啟發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從平面到立體操作實際項目的能力,通過教師作業點評和對作業完成的認真程度分析和總結,同時可開展小型的作品匯報展來吸收專業人士的寶貴意見。

    考核方法:課程作業、步驟與技法的掌握應用程度。

    成績構成:符合課題技法訓練要求80分+創意分20分。

    成績評定:期評成績=平時成績(30%)+學習態度(10%)+課程作業成績(60%)。

    (三)選擇當代優秀教材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教學參考書:中外雕塑相關網站裝飾雕塑資料、PPT課件。

    2.教學設備、實驗(訓)室利用:多媒體設備、模型工作室。

    3.校外實訓(習)基地利用等方面:課余時間考察校外實訓基地,雕塑工廠;考察雕塑實際項目的操作方法與流程。

    4.實訓指導手冊:編寫《裝飾雕塑藝術案例分析實訓指導書》,明確技能考核內容和要求。

    (五)其它說明

    本課程教學主要要求學生理解裝飾雕塑的制作流程和材料的類別、功能、特點,以及掌握裝飾雕塑相關表現技法、制作流程的系統知識,并且要求學生在掌握本課程的同時,要思考如何很好的運用到社會實踐項目當中去。

    五、教學項目設計

    項目1:景觀裝飾雕塑效果圖設計練習(16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命題構思、草圖、手繪效果圖、電腦出圖(利用設計軟件)模型制作

    工作任務

    1.虛擬雕塑項目命題設計方案:要求構思巧妙新穎(4課時)、設計1-2件草圖(版面不限)設計說明100字以內。

    2.電腦制圖(12課時)效果圖要求彩色打印(A4版面)一張并裝裱。要按照正確的工作流程完成作業。

    活動設計

    根據命題實施“從平面到立體”的訓練,使學生了解實際項目操作中裝飾雕塑功能與作用,以及操作的基本流程:

    1.虛擬環境空間設計項目:為學生下達命題設計任務(例如;校園景觀雕塑設計)、按草圖的方式體現,(即時輔導、講評)。學生自己要介紹構思意圖(如;寓意、選用的材料等),鼓勵學生的自我語言表達能力。

    2.虛擬項目效果圖實訓:根據雕塑環境平面圖、立面圖以及相關實際尺度,通過雕塑設計草稿進行電腦彩繪效果圖設計制作(教師即時輔導、講評)。重點強調效果圖版面設計的效果是否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相關知識

    素描基礎、浮雕、圓雕、現代裝置雕塑、電腦制圖軟件。

    課后練習與任務

    1.單體小品練習(以景觀小品為主)

    2.設計雕塑方案并繪制效果圖。

    項目2:裝飾雕塑模型制作練習(16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運用各種雕塑材料訓練,掌握不同材質的特性、表現力。方法與技巧。

    工作任務

    1.要求把效果圖的設計方案用立體造型方式體現(12課時)。

    2.項目流程要正確,表現技法熟練并突出表達設計意圖的模型(20-30公分大小、材料不限)。

    活動設計

    提供城市景觀空間,如廣場、社區、校區景觀雕塑等,使學生完成從平面到立體的設計流程訓練,強化學生技能,重點強調創意、規范雕塑設計流程及效果圖技法的表現(4課時)。

    1.優秀作品欣賞

    (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2.效果圖繪制實訓(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3.課程總結;對本課程的學習情況與學生互動了解感受。

    相關知識

    美術基礎、立體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驟。

    課后練習與任務

    1.單體小品練習(以景觀小品為主)。

    2.構思草圖練習

    項目3:綜合材料的運用和后期作品效果處理(16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材料的特性、表現力及雕塑制作的步驟、程序,方法與技巧。最終能根據不同的要求,制做不同目的構思的作品效果。

    工作任務

    要求掌握不同材料的應用(比如;金屬、石材、木材、或綜合材料),完成作品后期的藝術效處理(12課時)。

    活動設計

    帶學生去戶外參觀材料市場,搜集材料圖片素材,以動手能力訓練為主導,強調技法的同時,更強調設計的重要性,用實材表現設計方案(4課時)。

    1.拍攝、收集材料照片(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2.效果圖繪制、模型制作實訓(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3.課程總結;對本課程的學習情況與學生互動了解感受。

    相關知識

    美術基礎、立體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驟。

    課程總結

    1.優秀作品欣賞(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2.雕塑效果圖繪制實訓(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3.雕塑模型制作實訓(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4.對本課程環節的學習與學生互動了解感受。

    課后練習與任務

    第7篇: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范文

     

    0 引言

     

    城市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要保證生態水利能夠可持續發展,同時河道的生態性和水利工程可以相互融合到一起,這樣可以做到還原水面濾化河道的作用,可以使城市中河道風貌更好的開發和發展。我國很多地區都將水利工程作為重點項目,城市建設過程中,根據水利工程的特性和河道治理為主要方向。積極倡導人與環境和諧相處,保證水質水量,使水利資源能夠更好的利用。

     

    1 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融合設計原則

     

    1.1 提升河流形態空間的異質性原則

     

    如果一個區域內生物環境的空間異質性較高,那么其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小生物環境,大大增加了生物密度和生物多樣性,從而實現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全和完善。現在的城市發展中,人們活動日益頻繁,涉及河道的工程建設將會持續較長的時間,然而人們在這些河流中大肆活動給環境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許多天然河道出現難以為繼的狀態,從而導致河流生態系統出現嚴重退化的局面。生態水利工程的出現不僅改善了河道環境,還進一步恢復了生物的多樣性,更為重要的是,其還能夠對河流的異質性加以改善,使得地理環境與自然河流相輔相成,為生物多樣性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1.2 景觀的尺度和整體規劃原則

     

    生態工程,無論是規劃還是管理應該是在一定的生態水利工程規劃的基礎上,不能成為單一、持續時間短的工程,同時也應避免零碎的規劃和布局。高效率的大型景觀規劃過程中的原則,應予以注意。對于一些小規模的生態恢復,成功的概率非常低。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更注重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從而有效地控制該系統的各種元件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做一個綜合的方法來達到整個區域的恢復。從整體上來看河流生態系統的治理,要考慮解決這個問題,包括河流水文,不要盲目相信,對保護河流生態系統進行綜合治理。

     

    1.3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

     

    人類在不斷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要想更好發展,要對自然尊重,能夠認識自然的發展規律。保護河流和自然景觀以及生態系統,要維持生物的多樣性,還可以為人類提供優良的生活環境。

     

    2 案例分析

     

    關于某城市河道的景觀綠化和設計,該地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人流眾多。境內屬大江水系,境內有許多河流支流。

     

    2.1 河道內生態環境需水量分析

     

    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指標,需要滿足各種對應不同類型的生態需水的生態功能。當生態需水計算后,不同類型的分析,以滿足生態用水需求,根據最大的原則,用來滿足對水等功能性要求。本地區生態河流用水分為兩部分,一是下游生態環境的基本用水需求,它根據常用的分析方法進行計算分析,達到所需的水量生態環境;二是受保護的對象用水需求,即在特殊時期為代表的雨水需求分析。根據總的需水量,協調河道治理時的功能劃分。

     

    2.2 基本生態環境需水

     

    根據主要保護對象的生態系統特征和目標的保護對象的需求,包括水生生物、岸邊植被、水體、環境、基本生態用水,需要滿足全流域的其他功能,而且還保證了連續的整體河川徑流的條件。

     

    2.3 重點保護對象生態需水

     

    水的西線工程河段谷深,約1000mm左右年降雨量,地下水位比在河上通過同位素分析擊中兩側的堤壩越高,地下水補給河流的方式,主要靠天然降水植被生長,致引水河道換水的臨岸植被的影響有限;人煙稀少的河流改道,良好的植被覆蓋,污染的主要來源是有機物的主要點源。魚是在系統中以水為主的生態保護對象的變化最敏感的,經過引水降低水位下降,這可能會影響魚為基礎的增長和水生動物,水生生態系統受到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考慮魚的生存區,特別是對珍稀魚類的特殊保護,保持其最小生態需水量。

     

    3 河道規劃的設計方法

     

    3.1 河道整治線設計

     

    河道原本的主要功能為過水行洪,但經過自然條件的長久發展,已經形成了各自的生態系統,所以河道整治設計時,不光應考慮河道的行洪能力,還要保證整治后整個生態系統的協調。目前的城市發展中,為了保證城市的集中開發建設,往往對支流水系進行改線調河,順直后的直線型河道雖然滿足城市的開發建設要求,但卻忽視了河道的生態景觀功能,對原來河道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河道生境變的單一,生物群落種類明顯減少。

     

    在河道總體平面設計時,要盡量寬窄結合并保持河道天然的彎曲。天然的彎曲河道能緩沖洪峰控制洪水的流速,從生態學角度,曲折的河道可以為魚類提供繁殖的場所,洪峰到來時還可作為生物的避風港。河道的寬度間距上要經嚴格分析,使之能滿足宣泄設計、洪水的侵蝕,防止洪水造成較大的沖刷。

     

    因此,在河道整治線設計中,應最大限度保證原始的特性,同時保證河道的防洪排澇、生態景觀、輸水灌溉等基本功能。

     

    河道整治中對城市管線、道路的交叉,應統一協調處理,在“總體協調、保證功能”的原則下進行布置,要充分利用現狀條件,維持河流自然生態環境。

     

    在城市河道整治中要注意對天然河灘的保護,城市干流一般擁有較多的灘涂,這是對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補充。因此,在規劃設計中,要注意對原始的河灘進行合適的保護,做到滿足人們的生活休閑需要,同時能維持自身的生態系統穩定持續的發展。

     

    3.2 河道護岸設計

     

    河岸保護和利用混凝土砌塊,只考慮到安全性,會破壞生物的多樣性。許多兩棲類動物,微生物食物鏈被植物、河流和地下水之間打斷,也被封鎖,嚴重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因此,在河岸保護設計,充分考慮生態因素,并具有以下特點:有一定的結構強度,各種生物共生,自愈,凈化功能。現在一般促進生態網格護岸,混凝土和其他生態護岸的草坪,要有更大的孔隙率,地下水和江河水相通,這樣做不僅成本低,在材料上還能提高柔性。

     

    3.3 高程布置

     

    水污染防治工程不應建在行洪線以下,當地的工廠也被洪水威脅時,應采取必要的防洪措施。水污染治理工程現場的垂直布局應考慮??土方平衡,考慮到良好的排水。水位水污染治理工程,應高于整個工程的設計洪水標準水位。

     

    4 河道治理的措施

     

    4.1 種植水生植被

     

    可以在河灘邊緣種植一些水生植物。這些營養素可被吸收,并在一些氮、磷、鉀和其他營養素的轉化的水和沉淀物,而且還可以減少水含量和氮、磷、鉀和必需的微量元素的周轉率。因此,它可以控制浮游植物生存和繁殖,以得到各種水生生物活動,以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水生物多樣性會增加水的自凈能力。

     

    4.2 增加水生動物的數量

     

    增加水生動物的數量會消耗浮游生物,特別是浮游植物。但它也可以消耗有機碎屑,比如巨大的腐敗微生物,例如:蚊子,蚯蚓水。有可能增加蝸牛等水生動物的數量。通過這些手段,我們可以維持河流區域的生態平衡,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4.3 種植一些水生的花卉

     

    為了美化河流區域以及生態環保的目的,我們可以考慮在城市的河道、主要的景點、橋的兩邊種植一些睡蓮等水生花卉。

     

    5 河道治理應和生態理念相結合

     

    在對河流治理過程中不僅需要對項目的經濟利益進行考慮,還需要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及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予以綜合考慮。作為城市河道治理的重點,景觀工程逐漸被建設單位予以高度重視。為此,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人與水和諧治理的方針貫穿于整個治理過程。針對距離城市較近的地區,應該適當修建景觀廣場,使得治理與發展得以共存。這不僅能夠對河流加以控制,還為人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長時間在這種環境中生活,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會進一步提升,從而將環環境保護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6 結束語

     

    城市水利工程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在對景觀改造時要積極考慮到生態環境對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影響。加強景觀設計思路和生態之間的平衡和協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做好城市景觀的美化和生態循環。我國生態起步較晚,但是隨著對生態水利的重視,治理和改造更加合理,能夠最大程度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設。

    第8篇:城市景觀設計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小城市、人性空間、宜人城市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 引言

    通過對新疆霍城縣的多項規劃的設計研究,要改善該地區的城市面貌,必須因地制宜,注重小城市舒適空間的打造。值得關注的是,援建將促進當地城市建設的大力發展,但大規模的“造城”和“舊改”運動往往會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現象。因此,規劃應尊重當地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吻合當地地理氣候條件,融合地域自然環境肌理,方能重塑出濃郁的地域特色,在更大程度上滿足群眾的需求。

    2、項目簡介

    霍城地處新疆天山西段,伊犁河谷西北部開闊地帶。北依天山,與蒙古相連,南瀕伊犁河與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隔河相望,東與伊寧市為鄰,西以霍爾果斯河為界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是我國的西大門。縣域總面積5466.25平方公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景色秀麗,有以雪景、高山、湖泊、草原風光為代表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果子溝賽里木湖景區,集中反映清代統轄新疆歷史的人文景區――惠遠古城景區,以世界著名東方小夜曲《草原之夜》而聞名的可克達拉景區,同時霍城縣也是文明中外的古絲綢之路的北道重鎮。縣城民族特色濃郁,內有維、漢、哈、回等29個民族,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2008年《霍城縣總體規劃(2007―2025)》編制完成,規劃明確霍城縣城市發展定位。作為新疆向西開放的排頭兵,大伊寧市圈層的副中心,霍城縣的霍爾果斯口岸發展的經濟支撐腹地,發展戰略堅持四方面內容:一是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通過加強城鄉社會公共設施建設及公共空間開發,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中心地位;確保區域資源與環境的合理開發利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益。二是交通引導城市發展策略,通過合理布局交通設施,以交通為導向,支撐和引導新區的開發和建設;三是集中緊湊發展策略,通過相對集中的綜合土地利用,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促使人口和經濟的集中,提高城市運轉效率;四是舊城更新與新區發展分類指導策略,保留城市發展文脈,推陳出新,舊城注入發展活力,適應現代化發展需要。根據總體規劃指導思想 ,霍城縣縣委縣政府,圍繞打造“幸福霍城”的目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我們科學規劃、合理安排建設項目,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為規劃目標,因此本規劃切入點和著力點主要放在解決民心、民生和城市空間面貌上,堅持“感情援疆、科學援疆”。

    3.援疆項目特色與創新

    3.1務實規劃、引領發展

    援疆規劃如何把握時代主題,發揮好龍頭作用,引領城鄉科學發展至關重要。

    霍城縣規劃部門根據縣城規模及總體規劃空間布局,將其劃分為六個規劃編制單元。本次規劃區域為位于霍城縣城區的核心地區――C區,該區是縣城的首批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的地區,也是城市建設生活示范區,它的建設將對其它地區的建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因此規劃強調有效落實對口支援工作任務,引導各方資源有效集聚,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升霍城縣城市建設水平,展示霍城現代城市生活和民族風貌,打造城市建設樣板,推動城市建設水平的后繼提升,并讓援建合作成果惠及廣大民眾。

    規劃區的建設發展的優勢為:該區處在霍城縣城的中部,是霍城城區的絕對中心區域,它位于現狀霍城行政服務中心的南側,朝陽路和新榮路這兩條霍城最主要道路的交匯處,交通十分便利;同時規劃區現狀還是城市的商業繁華區域,隨著城市快速發展,該區的功能需要進一步做強,規劃區將肩負著未來城市的居住、商業服務中心功能,是體現霍城歷史與現代、民族風情融合,體現“幸福霍城”的區域。規劃從現狀和關系民生的城市建設實際問題出發,提出現狀居住、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城市特色等方面的問題,從而找出規劃的方向和側重點,保證規劃的可行性。規劃區的工作目標和思路為: 1. 強調優化地區結構,走集約化、可持續發展道路;2.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狀況,完善居住環境;3. 提高地區環境品質,打造城市名片;4.創造具有地方風貌特色的居住空間,強化地方特色文化。規劃旨在以生態理念和技術為先導,強調地方特色,創造宜居城市空間。規劃注重科學發展模式的推廣,擴大輻射帶動作用。

    3.2關注民生,惠及百姓

    規劃區用地范圍約3.2平方公里,在用地布局上優先安排民生項目用地,注重民生為主、惠及百姓。規劃首先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就學、就醫、住房、出行、安全等實際問題,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勞有所得、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規劃范圍內的公益性公共設施,包括教育、醫療、文化、綠化等公共設施,落實項目用地位置及規模,保證規劃可實施性。其次,注重“安居富民”,抓好規劃范圍內危舊房改造、富民安居工程,切實惠及當地百姓,提高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規劃區的布局結構強調地方特色和現代風貌的融合。總體功能布局結構為 “一核、一帶、兩軸、三組團”。 “一核”:朝陽路東側行政、文化、商業核心區。該區域現狀已是霍城城區的絕對核心區域,分布有大量的行政、商業等設施,規劃在現狀基礎上加以整合完善,形成未來的城市核心。“一帶”:薩爾布拉克河沿河生態綠帶,位于規劃區東側的薩爾布拉克河沿河生態綠帶,是整個中心城區的生態廊道。“兩軸”:朝陽路公共服務設施軸、新榮西路民族風情軸。其中朝陽路公共服務設施軸,從空間區位上既是中心城區的絕對中心軸線,也是全縣城的商業、行政辦公等公共服務設施比較集中的區域。規劃結合現狀設施,增加商業、文化娛樂等功能,形成公共服務軸線;新榮西路民族風情軸是現狀規劃區少數民族居民分布較多的區域,也是民族風情較為濃厚的區域,也是未來中心城區的一個亮點。“三組團”:兩片居住生活組團及一片少數民族風貌生活組團。其中少數民族風貌生活組團位于朝陽路以西,中心街以北,主要是保留和恢復的少數民族傳統住宅集聚區;兩片居住生活居住區是現代氣息較為濃厚的居住生活組團,圍繞服務中心,依托優美環境和已有居民點,在東部規劃兩個居住片區,優先安排教師周轉房和安居保障性住房,剩余的居住用地考慮吸引市場資金運作,推進房地產業發展,引導城區建設投資良性循環。

    3.3注重城市空間塑造,提升宜居度

    霍城縣作為西部正在崛起的小城市,城市建設正被外來的建設形態和開發模式所沖擊,城市面貌和環境面臨挑戰。規劃區作為縣城的重要中心地段,強調地方特色,杜絕盲目效仿大城市現代化建設形態,堅持生態宜居的建設思路。注重小城市空間尺度的打造,堅持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傳統,發揮特色,以高起點、高標準指導建設活動,提高城市品質和宜居度。規劃在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個性空間營造上采用以下措施:

    3.3.1 營造空間體系

    城市公共空間是規劃關注的重點,規劃形成點、軸、片有機組合、網絡化的空間結構。以東部公建集中區位該區域標志性地區;以“十”字型的朝陽路和新榮西路為紐帶,將城市重要景觀節點、街頭綠地以及公共開敞空間加以串聯,營造出一個完整的公共空間體系。以薩爾布拉克河生態景觀軸為濱水空間營造區域,建設特色濱水空間。

    3.3.2 不同風情公建軸線

    霍城中心城區最初是沿朝陽路逐步發展起來的,城市發展空間主要集中在規劃區的朝陽路段,經過近年的快速建設與發展,朝陽路、新榮路、中心街等城市主次干道的延伸建設與拓寬改造,進一步強化了其城市發展的軸線功能、交通通達功能、景觀功能及其社會文化功能,促進了城市用地布局的進一步合理化發展,因此規劃將朝陽路確定為展現現代城市生活的公共發展軸,規劃結合公共建筑,街頭綠地、廣場,營造豐富多樣的公共開敞空間。

    新榮西路是霍城縣東西向的生活性道路,道路兩側公共建筑和少數民居民較多,因此規劃將其定位為民俗風情街、旅游服務街、民族團結示范街。在現有民族建筑的基礎上,研究當地及北疆建筑特色,通過合理的手段改造現有建筑,恢復其民族特色,打造民俗風情街。規劃重點是抓住霍城縣域旅游資源重組及統籌規劃的契機,打造特色旅游服務街,為游客提供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功能,延長旅游時間,促進經濟發展,同時尊重保護少數民族生活、生產習慣,鼓勵發展家庭旅館、農家樂等,促進游客與少數民族的交流,加強名族團結。

    3.3.3商業空間的多種形態

    在商業布局上堅持多樣化的原則,根據現狀和區位的差異,采取不同的商業布局的形態。規劃區的商業形式分為沿街商鋪、獨立商場和商業街三種形態:朝陽路和新榮西路是最為重要的商業街道,延續其沿街商鋪的形式,商業業態以小型獨立多樣化商業為主,同時這種形式較適合于小城市,利于豐富城市空間;在朝陽路與新榮西路附近建設綜合商業體,有助于集聚人氣,提升城市品質;在薩爾布拉克河東西,結合濱河風光及周邊用地需求,規劃商業休閑風情街。這些多種商業形式的布局有助于形成豐富多變的商業空間和城市景觀,避免單調、刻板的城市景觀出現。

    3.3.4交通空間環境的改善

    規劃區內現狀主要道路為以三塊板為主,規劃根據道路現狀交通狀況,保留現狀主干路三塊板的道路斷面類型,并根據現狀停車難等問題,結合道路綠化,布置停車,在保證道路景觀的前提下,解決停車問題,并提出具體方案整改措施,保證規劃的可操作性和可實施性。考慮新疆小城市交通量不大的情況下,次干路和支路采用一塊的斷面形式。道路交叉口是交通匯集的重要節點,交通流量大,規劃對朝陽路和新榮路交叉口距離過大,非機動車和機動車混行的現狀情況,提出交叉口導流島設計,以達到縮短人行、非機動車過交叉口的時間,方便人行,減少事故隱患和美化交叉口的目的。規劃還對重要道路的綠化種植及人行道鋪裝設計提出方案建議,力求建設舒適、宜人的城市街道空間。

    3.3.5 提高濱水地區景觀環境品質,打造城市名片

    基于本地區緊靠薩爾布拉克河,規劃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現狀山水條件對沿河地區進行重點整理,全面完善綠地系統,并對沿河的建筑類型、界面、色彩等進行分析研究,提高濱水地區景觀環境品質,打造中心城區的城市名片。

    1、濱水地區構想

    薩爾布拉克河位于縣城東面,它南北向貫穿全縣城;因為地處北疆,受季節的變化影響較大,全年水量變化較大,春夏季水量較大,秋冬期處于枯水期;由于考慮防洪等因素,現狀薩爾布拉克河近幾年已完成整治,沿河全為石質護坡,規劃區的用地與河流之間被沿河路隔離,近幾年修建的沿河路沿著薩爾布拉克河連接到218國道。 規劃應注重開放空間及沿河界面的控制,因地制宜,根據規劃用地性質,結合霍城實際需求,形成豐富活躍、具有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濱河開放空間。

    在薩爾布拉克河濱水地區的設計中,從區域的角度分析該地區作為縣城建設的重要性。該區在總體規劃濱河的用地性質,基本為居住用地,沿河用地單調,因此規劃從濱河地區發展建設的意義等角度出發,提出該濱水地區建設的模式,豐富城市濱河空間。并通過相關案例分析,總結該地區濱水空間要遵循的原則:首先要滿足防洪的要求,要保證安全,其次要充分體現地域特色、本土特色,做到濱河空間的公共性、混合性,最重要的作為北部小城市,更要做到經濟性和可持續性。

    2、濱水開發的策略和目標

    創造拉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契機,形成互動雙贏的局面――以旅游城市,帶動旅游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創造更好的綜合效益――商業服務業;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增加公共、社會共享的空間,提升文化內涵。

    3、濱河空間形態和業態研究

    一般來說,濱河空間應當突出水面開敞的空間形態特點,避免大量的、高密度的開發壓迫濱水地區。在實體形態上宜做跌落處理,越靠近濱水地區尺度越近人,垂直于濱水地區體現空間層次。

    根據這一原理該地區空間形態由東向西建筑高度逐步升高,沿河2-3層,向中心區至高層。公共空間:點、線、面結合。注重生態節點、人文空間節點的塑造。建筑風貌:突出地方特色,體現文化內涵。

    商業業態定位方面,通過對現狀規劃區的商業業態進行綜合分析后可得出,現狀規劃區沿街商鋪較多,都是一些小型的商業,缺乏商業氛圍的營造,而且一些大型的綜合商業體也較少,對于人氣的集聚也缺乏推動力。規劃應注重該地區的開放性、經濟性,建議沿河增加商業休閑活動場所,局部做廣場等用地。功能以特色商業、飯館、酒店、文化娛樂等復合、豐富的空間場所,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土地價值。

    3.4建筑地域特色與現代風貌融合

    霍城縣的地域特征和風貌主要體現在新榮西路民族特色的建筑風貌方面。

    3.4.1新榮西路特色街道的塑造

    該街道的現狀問題是:建筑風格各異,缺少地域風格特色。除少部分新建民居具有北疆及簡歐建筑元素與符號外,大部分建筑多為簡單瓷磚貼面的現代建筑,立面缺少統一感等問題。規劃根據現狀存在問題,找準解決思路,強調地域特色與現代風貌建筑的融合。并將新榮西路定位為民俗風情街、旅游服務街、民族團結示范街。

    規劃思路為:在現有民族建筑的基礎上,研究當地及北疆建筑特色,通過合理的手段改造現有建筑,恢復其民族特色,打造民俗風情街;抓住霍城縣域旅游資源重組及統籌規劃的契機,打造特色旅游服務街,為游客提供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功能,延長旅游時間,促進經濟發展;尊重保護少數民族生活、生產習慣,鼓勵發展家庭旅館、農家樂等,促進游客與少數民族的交流,加強名族團結。

    規劃在平面布局方面:梳理現狀道路斷面,完善動、靜態交通體系;根據規劃定位,結合現狀情況,補充及調整建筑功能;統籌布局街道綠化及各項設施,改善街區環境;改造整理現狀基礎設施,如排水、環衛等;增加公共綠地及開敞空間。同時注重規劃節點的打造:通過打造形象及功能俱佳的標志性區域。規劃形成商業、文化、綠化等不同的景觀節點。

    3.4.2立面整治

    建筑立面是體現建筑特色最直觀的元素,規劃根據現狀建筑概況,通過對現狀新榮西路兩側建筑的調研,街區目前民族建筑風格主要為伊斯蘭風格和簡歐風格;建筑融合了維吾爾族特有的彩繪雕花裝飾藝術,以及大膽鮮艷的色彩,使建筑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對特色建筑元素進行提煉。從而通過不同的手法及元素改造立面,做到統一而不單一。

    規劃以節約成本為前提,以整體效果為目標――采用綜合整治的改造模式。盡量少拆現狀建筑,節約工程成本。規劃原則堅持原建筑的保護與有機調整并重,強調民族特色;保持與街道上的其他建筑在風格上色彩上的聯系、統一、協調和完整,并形成自身特點。做到不改變現有建筑的結構,保障改造的安全性;盡可能不改變現有開窗方式,避免影響建筑使用功能;綜合考慮改造的經濟性、施工快捷性。從而建設成五彩新霍城,七彩新榮路。

    具體改造手法為:1)建筑風格定位:在原建筑增設特色裝飾符號,改變建筑特征。2)更換門窗:在不改動原窗洞大小的基礎上,更換民族特色門窗;3)增加裝飾細節:如增設裝飾線腳、柱式花飾,局部增加特色構建,如門樓、屋頂穹窿裝飾,強化建筑特征;4)建筑的色彩:保留當地名族特色的磚原色及紫、藍、橙、綠等色彩,規劃加以合理組合。

    6.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在线电影|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产新疆成人a一片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亚洲女成人图区|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欧美成人另类人妖|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成人免费777777|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嫩草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性色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成人免费小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 成人深夜福利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 欧美成人xxx|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 成人午夜电影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