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老年醫學的原則范文

    老年醫學的原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醫學的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老年醫學的原則

    第1篇:老年醫學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 老年病;內科學;教學方法

    老年病防治日益成為我國衛生保健事業關注的重點,國內許多醫科院校均已將老年醫學設為重點課程。由于老年疾病具有特殊性、脆弱性、高危性等特點,診療過程與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如何搞好老年醫學教學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結合近幾年老年內科疾病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經驗,對老年病內科學本科教學方法進行淺顯的探討。

    1 教學內容的的設置

    1.1 加強總論內容、突出老年病的特點。老年醫學是醫學科學中一個新的邊緣性專業學科,涉及臨床、流行病學、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教學不能全部涵蓋以上范疇,內科學本科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老年醫學的基本特點、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知識以及老年疾病的治療處理原則。比如1、多臟器病變,疾病基本沒有單一性,以老年代謝性疾病為特征;2、起病隱匿,疼痛感覺差,網狀內皮系統反應減弱,感染時發熱不明顯;3、發病癥狀迥異,如以房顫發病的甲亢,以納差發病的肺炎等;4、有病而往往不自知,如體檢時發現惡性腫瘤,心梗急性期等。在強調這些特點的同時,還要將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知識與中青年相應疾病進行比較,以便學生理解,記憶。在總論中,在課程的設置上還應該充分考慮近年提出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等內容,增加相關知識的橫向聯系,為進一步學習具體疾病的特點作好知識鋪墊。

    1.2 合理調整結構體系、豐富教學內容。在章節編排上,既要考慮到本學科基礎與臨床的先后順序,又要照顧到各章節內容的相對獨立性。老年醫學課程應放置于內科學和神經病學教學之后,因此時學生已對眾多的疾病有了一個明確的概念,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識記老年疾病的特點,又有利于鞏固已學過的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學知識。在具體結構上,要貫穿從老年病學概論、老年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到老年消化系統疾病、老年內分泌和新陳代謝疾病、老年性腎病,再到老年性貧血、老年性癡呆,最后到腫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體系,層層講述,最后集中在多器官功能不全,從而貫穿整個內科系統。選取有代表性的老年人高發疾病重點講解,如在心血管系統中選取高血壓、冠心病、老年瓣膜性心臟病。

    重要疾病根據各自特點從不同側面講解,突出老年疾病的特點。第一,老年病以多種疾病并存為主,如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病、糖尿病、腦梗塞等,講授中要針對衰老和代謝病這條主線,使學生對三者的關系有理性的認識。第二,有些疾病的教學以診斷為主,但老年醫學教學時則以治療為主。如對高血壓病,我們并不重點講授鑒別診斷排除繼發性高血壓,而是重點介紹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和老年高血壓的治療,因要考慮老年人代謝的特點、器官功能狀態、常合并其他疾病等綜合因素,我們強調降壓藥物的聯合應用和器官保護作用,重點講解不同于內科高血壓治療的一些特點。第三,如果內科學教學以治療為主,老年醫學則應以疾病的預防保健為主,如骨質疏松病癥涉及內分泌、骨科等多個學科,教學重點放在骨質疏松癥的預防保健上。另外穿插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使學生能掌握到學科發展的最前沿知識。

    2 教學方法的改進

    2.1 歸納式和暗示式教學方法的探索。過去的教學觀點側重于對“教”的分析,忽視了對“學”的研究,往往限制了學生自我的思考過程,使其被動地接受知識,失去了對問題整體綜合分析能力。我們通過課前以專題的形式提出問題,將學生的邏輯思維與情感傾向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使之在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中帶著問題來學習,將學生知情智力整合統一起來,形成最佳的學習狀態。同時打破傳統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為基礎,突出專業特點,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知識來獲取專業新知識,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2 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傳統的課堂教學單調封閉,學生被迫死記硬背,教學效率低。我們運用了多媒體形象教學這一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對教學重新設計,配以聲音和圖片,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學習,形成形態與功能相結合、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感性境界,既有助于激發學習積極性,又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具有擴大微觀、縮小宏觀,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通過運用這樣新穎的形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獲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整體觀念,學生在學習老年病知識的同時,需要兼顧相鄰學科的有關內容,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老年病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需要精益求精,在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上投入更多的資源,以適應社會發展新階段所賦予的責任,摸索出更加符合老年醫學的教學規律。

    參考文獻

    [1] 朱繼民,李白坤,葉冬青.醫學統計學多元化教學方法探討.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9;13(2):197―199.

    [2] 喬敏.“以問題為基礎學習”的醫學教育.醫學教育探索,2005;4(2):67-68.

    [3] 徐剛.談如何正確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1;15(3):131―133.

    [4] 辛彥娜,韓志英,喬蓓.典型病案教學法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

    第2篇:老年醫學的原則范文

    醫學上的一種觀點認為精神病主要是一組以表現在行為、心理活動上的紊亂為主的神經系統疾病。從某種程度上說,精神疾病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都市生活的快節奏給人越來越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患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人就越來越多,小孩都開始自閉了,成人迷上酗酒了,老人更愿意磨人了……

    其實,這些都是精神類疾病,大家都是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專業的研究生,就是研究這些疾病的發病機制,并找出解決手段,使患者的身體和心靈處于最佳的狀態。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是為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解除病痛的醫者。具體來說,精神醫學專業涵蓋了諸多不同的研究方向,各有側重,下面將對這些方向一一介紹。

    方向一:兒童精神病學

    前幾年,李連杰、文章主演了一部電影,叫《海洋天堂》,這是一個有關自閉癥孩子的故事。其實,這并不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真實的病例每天都在上演。2013年,我國自閉癥患兒數量在160萬以上,也就是說160萬個家庭備受疾病的煎熬。自閉癥是兒童精神病學的研究范疇,此外兒童精神病還包括小兒多動癥、神經性厭食與貪食、睡行癥(夢游)、異食癖、兒童反應性依戀障礙,等等。兒童精神病患者常有些怪異的行為,與平時的小孩哭鬧、惹小麻煩有所不同。早期的鑒別對醫生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可以說直接影響到日后的治療,某種程度上比給成人看病更困難。假如你在這一領域有著較深入的研究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會有很多個家庭因此受益。

    如果你喜歡孩子,又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可以選擇這一研究方向。今后可以做兒科醫生、精神科醫生等,也可以從事兒童早教,等等。

    方向二:戲劇治療、音樂治療

    將藝術融入醫學,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戲劇治療和音樂治療了。幾十年前,戲劇治療作為藝術治療的重要手段,在美國、歐洲等地興起,廣受歡迎。相比之下,戲劇治療近年才流入中國內地,是個后起之秀。我們平時看電影和戲劇,大多是為了娛樂、放松自己。那么,怎么才能通過這種方式治療呢?戲劇療法運用戲劇和電影的情節作為引導,患者在其中可以得到緩解癥狀、情感的生理整合并獲得個人成長的效果。戲劇治療可以運用角色扮演、戲劇游戲、模擬笑劇、木偶劇和其他即興表演形式進行,方式很多,既能針對個人治療,也能進行團體治療。戲劇治療不一定只在醫院進行,只要治療者技能精湛,學校、心理治療中心、監獄等都可以成為戲劇治療的規定情景。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小時候受過車禍驚嚇的孩子,一直有創傷后應激障礙,長大后又目睹了同樣的場景,精神崩潰,無法正常生活。如果是一般的心理咨詢師,只會和她聊天。而如果是掌握戲劇或音樂治療的醫師,則會側面了解這個孩子平時是否有喜歡的音樂或電影。如果有,可以在屋子里放給她,引導她進入狀態。一旦她可以有節奏地跟著樂曲舞動,下面的談話等過程就會更加順利。當然,這只是舉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優秀的戲劇治療師最好有豐富的藝術知識儲備,或有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工作類的知識背景等。

    方向三:精神藥理學

    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名目眾多。在大眾的意識中,很多抗抑郁藥都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副作用,所以寧可有明顯的抑郁癥狀也不會去求醫問藥。其實,從專業角度上看,精神類藥品投入藥廠前都是經過充分論證的,是合理的。精神藥理學就是一門專門研究精神類藥物的學問,是藥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抗焦慮藥和鎮靜催眠藥、心境穩定劑、抗癲癇藥、促認知藥、抗帕金森病藥、抗多動癥藥和治療精神活性物質依賴的藥物等,都是這個學科研究的對象。在學習期間,需要同學對藥物作用基礎、精神藥物的藥效學和藥動學特征及影響精神藥物效應的因素等多方面進行深入地學習與研究。同時,也需要閱讀大量的文獻,時刻關注國外的新藥研究進展。

    方向四:老年精神病學

    到2051年,我國的老年人規模將達到4.37億,占總人口的31%。人口老齡化引起了一系列問題,對老年健康的研究也已經成為了醫學界的熱門。從老年人的腦生理、生化和心理特點入手,研究老人的精神病相關問題,是老年精神病學的任務。一些老人生病臥床后完全不配合治療、辱罵兒女,也有一些老人健忘明顯,是否吃過早飯自己都不記得。其實,這可不都是因為我們常說的“老糊涂”,很多都是因為疾病,而老年精神病學研究的就是通過老年神經系統檢查、老年神經心理學檢查、神經影像學檢查等方面發現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給予診斷和對癥治療。

    老年疾病的治療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一般人群的治療原則,因為老年人常常一身兼患多病,加之其身體功能的逐漸衰退和老年患者的自覺癥狀出現晚且輕微,造成病變的復雜性和不典型性,因此臨床醫師必須不斷地適應和提高老年疾病的診治技能。

    時下,老年精神病的患者越來越多。目前,在我國老年醫學發展迅速,對老年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老年醫學已成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專業。各醫院也建立起老年精神衛生研究所或治療中心,為該專業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同時該專業學生也可以為養老機構做醫學顧問等,都有較好的職業前景。

    方向五:臨床精神病學

    這一方向因跟隨不同的導師,研究的具體方向各有側重,但都與臨床接軌,是研究各種精神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特點、精神疾病發生和發展規律、治療和預防的一門科學。同時,這個方向也充分展現了人文精神,因為涉及自殺以及法律等相關問題,對社會學等人文社會學科感興趣的醫學生也可以報考。

    第3篇:老年醫學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 冠心病; 二級預防; 整體觀念; 辨證論治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必須從年輕時開始預防,根據COURAGE臨床研究的結果[1,2],許多專家提出了注重預防冠心病的觀點, 生活方式的干預可促進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利于冠心病的二級預防,強調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和早期預防來降低冠心病事件,以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發展。

    冠心病常在中、老年以后發病,對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發展和防治并發癥,使其更好地康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二級預防顯得尤為重要,包括生活方式的改變、藥物治療、控制影響預后的各種危險因素等。其最終治療目的應該是預防心肌梗死和猝死的發生,減輕或消除癥狀,應該對患者進行長期的管理及隨訪治療。

    大量的臨床試驗已經證實,抗栓藥物、抗凝藥物的選擇、調脂治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等對于冠心病改善預后和緩解癥狀,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有著重要的作用,成為冠心病治療的基本用藥,但每個患者的病情有著很大的差異,其治療亦應遵循個體化的原則。

    另外,由于藥物治療效果的欠佳和副作用的發生導致了治療依從性差等問題的發生,亦是值得關注的,如:他汀類藥物可以導致嚴重的橫紋肌溶解癥、重癥肌無力、多發性神經炎等[3],在老年人中應用有引起消化道腫瘤發生增加的趨勢[4],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可以引起嚴重的肌肉疼痛,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ACEI的治療可能不會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尤其是在低危冠心病患者中[5~7],藥物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隨著聯合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也會增加。同時,這些藥物均有其適應的人群、種族、禁忌癥,布新洛爾對嚴重心衰和LVEF低于或等于35%的患者來說,能夠降低由心衰導致的住院治療和心血管疾病引發的死亡,但對黑人或具有嚴重心衰的則不能延長生存年限,而可使非黑色人種和較輕心功能不全的病人的生存受益[8]。其次,藥品的價格問題也是影響依從性的原因。

    雖然,冠心病循證治療的應用已有所改善,國內外的冠心病治療指南多次更新,但由于種種的因素,冠心病患者長期服用有效藥物的比例和劑量降低,多數患者難以獲得聯合用藥所帶來的累加效益,但仍需對長期堅持服藥的認識和改進更多地加以關注[9,10]。尤其在我國,不可忘記中醫藥的重要性,更值得我們反省目前的治療現狀和對中醫藥的思考。有必要在中醫藥領域探尋冠心病二級預防的模式,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更好地為基層群眾服務。

    中醫藥在心血管疾病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明確的療效,現代研究發現中藥可以調節血脂異常,保護血管內皮功能,具有抗炎、抗凝、改善心肌缺血、抗栓等作用[11],達到整體調節的綜合治療效果。國家九五攻關課題“中國冠心病二級預防研究(CCSPS)”是首次在中國進行的冠心病二級預防試驗[12~15],此項研究共納入了4 870例中國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患者,年齡為18~75歲,血清總膽固醇水平在4.40~6.47 mmol/L之間,4 870例患者被隨機分為血脂康組(n=2 429)和安慰劑對照組(n=2 441),血脂康組患者口服常規劑量血脂康膠囊(紅曲發酵產物,含有天然他汀及多種有益活性成分)1.2 g/d,平均隨訪時間為4年,最長達7年,結果顯示,長期常規劑量的調脂治療可安全有效改善中國冠心病患者的多種血脂異常指標、減少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發生率。

    麝香保心丸經過多年的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16,17],發現其具有保護血管和心肌的作用,大量臨床病例分析顯示:長期使用麝香保心丸的病人,發生猝死、心肌梗塞、死亡、需要做手術或介入治療的比例明顯減少,而且副作用少,在冠心病的二級預防中,有著極其深刻的意義。

    中醫藥在冠心病的二級預防中應該以怎樣的模式來發揮作用,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1 整體觀念在冠心病預防中的體現

    冠心病屬于中醫“胸痹”“心痛”范疇,是一種常見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近二十余年來,中西醫臨床和基礎研究都取得了很大進展,中西藥研制出多種抗心絞痛藥物,對于控制冠心病心絞痛具有肯定療效并有利于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但是遠期療效不確定,心絞痛仍可反復發作,因此有效地防止冠心病心絞痛復發及病情進展,降低病死率仍是當前防治冠心病心絞痛研究中急待解決的問題。

    現代醫學對心腦血管病的治療也已經深入到分子水平,在微觀世界里可以從多個層面去對抗心血管發病的多種因素,包括降脂、抗凝,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轉換酶抑制劑、抗血小板制劑、β受體阻斷劑、鈣拮抗劑等,但這些藥物只能從某個角度去解決某個細節問題。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改善機體狀況,中醫藥學防治疾病的突出特點是整體觀念,它具有從多方面治療疾病的優勢。

    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辨證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它貫串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各個方面。人體與自然界是密切相關的,是對立統一的整體。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所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就成為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周明學等[18]認為2003年10月全球50多位最著名的心血管病學專家在美國Circulation雜志著文,共同提出了預防急性心臟事件的新方向,即提出了“從易損斑塊到易損患者”的新概念,強調從整體觀念上來評估患者,進一步優化心血管危險評估方案,及早干預易損患者以防治疾病,符合傳統中醫的整體觀念,又符合中醫因人制宜,防重于治的施治理念。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認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晝夜陰陽的消長,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居住條件、生活習慣等,都直接影響人的生理活動。在一般情況下,人能適應自然界有規律的變化。《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所以《靈樞·邪客篇》說:“人與天地相應”。一旦氣候環境條件的變化,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或者由于人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外界變化作出適應的反應時,就會發生疾病。許多疾病的發病時間及引起死亡的時間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地域的差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況也有很大不同,每個地區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區人們的平均壽命也有很大的差別。

    采用統一的標準去評價不同地域、種族、社會背景、年齡等冠心病患者及易患人群、應用同一種方法或者藥物治療病情不同的患者,要求達到同一指標,筆者認為似乎有些欠妥。

    2 辨證論治在冠心病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既辨病又辨證,但主要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將重點放在“證”的區別上,通過辨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原則,是辨證論治實質的體現。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冠心病的發病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中的發病機理亦有所區別,《景岳全書》亦曰:“凡房勞過度,腎虛贏弱之人,多有胸肋間隱隱作痛”,《內經》中:“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冠心病好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金匱·胸痹心痛短氣》云: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故而本病之本,當“責其極虛”,尤以上焦之陽微為甚;本病之標,則為脈絡之“陰弦”,多為陰寒凝閉。陽氣之微,勢必造成陰絡邪結愈甚;陰絡之閉,亦能導致陽氣式微,由是氣血無以奉養心體,胸痹心痛作焉。趙錫武老中醫認為冠心病與中醫“臟腑”器官中的心、肺、血、脈及胃有密切關系,常因胸陽不振,心血不足猝然作痛,這是因虛致實,為本虛標實,治療原則應以補為主,以補為通,通補兼施,補而不塞,通而不損正氣,常用的有宣痹通陽、心胃同治、補氣養血、扶陽抑陰、活血行水、補腎養肝六種法則[19]。《醫門法律·中寒門》:“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

    以紅參、三七、西洋參3味中藥組成養心活血散,分別按體質偏寒者、體質偏熱者、舌質紫暗者的比例和用量,服用1~3個療程后,觀察患者癥狀、體征、血壓、血脂、血糖、心電圖、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等變化,統計分析結果。預防治療組與預防對照組在血壓、血糖、血脂改善方面均有顯著差異認為本虛標實是冠心病的共同病因病機,氣虛血瘀是冠心病的共性,以益氣養心活血為原則組方的養心活血散用于冠心病二級預防和一級預防均有良好作用[20]。

    冠心病的基本病機是本虛標實,活血化瘀是治療冠心病的一個方面,如果對于老年患者一味地活血化瘀只會使其愈虛,不分證情,不辨機理,過于推崇活血化瘀的方法,淡化其它冠心病的治療原則,顯然是不妥當的。冠心病的發生與治療亦應遵循因時、因人、因地的原則,注重整體觀念,發揮中醫的優勢。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各臟腑組織之間通過經絡的連接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和內環境統一性的思想即整體觀念。而且人體與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

    人體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不是由于某一種單一的因素造成的,故治療亦不能局限于某一點,應該綜合考慮,突出重點,以辨證的觀點看待疾病的發生,疾病本身與患病機體之間的關系,辨證應是在整體觀指導之下的,筆者認為,中醫藥不管以怎樣的方式參與冠心病的二級預防,都要符合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也就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辨證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的,緊扣中醫學基本理論,尤其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 “治未病”的原則,深入挖掘中醫經典的精髓,打破束縛我們思想的牢籠,真正抓住中醫學的內涵,走中醫學自身的發展之路,尋求中醫藥與現代醫學有效的結合途徑,更好的利用中醫藥的精華為群眾服務,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世界真正認識中醫。

    參考文獻

    [1]盧建軍. COURAGE臨床研究對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啟示[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5(2):180.

    [2]王湘郴,劉紅渝,尤曉玲,等. 生活方式的干預對冠心病二級預防的應用調查[J].吉林醫學,2006,27(6):593.

    [3]Moosmann B, Behl C. Selenoprotein synthesis and side-effects of statins[J].Lancet,2004,363(9412):892.

    [4]Shepherd J, Blauw GJ, MurphyMB, et a.l Pravastatin in elderly inpiduals at risk of vascular disease (PROSP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2, 360: 1623.

    [5]Pitt B, o'Neill B, Feldman R, et al. The QUinapril Ischemic Event Trial (QUIET): evaluation of chronic ACE inhibitor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J]. Am J Cardiol,2001,87(9):1058.

    [6]van Gilst WH, Warnica JW, Baillot R,et al. Ischemia Management with Accupril Post Bypass Graft via Inhibition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J]. Am Heart J,2006,151(6):1240.

    [7]Solomon SD, Rice MM, A Jablonski K, et al.Prevention of Events with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J]. Circulation,2006,114(1):26.

    [8]The BEST Investigators. A trial of the beta-blocker bucindolo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hronic heart failure[J]. N Engl J Med, 2001,344:1659.

    [9]仝其廣,胡大一,王錦文,等. 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長期治療狀況調查[J].中國醫藥導刊,2007,9(3):194.

    [10]Newby LK, LaPointe NM, Chen AY, et al. Long-term adherence to evidence-based secondary prevention therapie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irculation,2006, 113(2):203.

    [11]申淑蘭. 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作用機制[J]. 中草藥,2005,36(4):634.

    [12]血脂康調整血脂對冠心病二級預防研究協作組.中國冠心病二級預防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2):109.

    [13]陸宗良,杜保民,武陽豐,等. 血脂康對老年人冠心病二級預防的作用[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24(11):805.

    [14]杜保民,陸宗良,陳 祚,等. 中國冠心病二級預防研究:不同發病期患者的亞組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06,45(1):21.

    [15]杜保民,陸宗良,武陽豐,等. 中國冠心病二級預防研究—老年高血壓人群的干預結果分析[J].中華老年心血管病雜志,2006,8(2):82.

    [16]梁韶春,張奇志,胡錦華,等.長期使用麝香保心丸對心腦腎保護作用及安全性研究[J].中成藥, 2004,26(增刊):78.

    [17]蔡迺繩. 評價治療冠心病藥物療效需要更多的客觀依據[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8,5:583.

    [18]周明學,徐 浩. 淺談從“人易患的病”到“易患病的人”治療思路的演變——由“易損患者”概念提出引發的新思考[J].中醫藥學刊,2006,24(12):2213.

    第4篇:老年醫學的原則范文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老年人股骨頸骨折86例的臨床資料,其中GardenⅡ型21例、Ⅲ型42例、Ⅳ型23例。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各種并存癥。折尾式螺紋釘內固定45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9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22例。結果 經1~6年隨訪,折尾式螺紋釘內固定組優良率71%,人工股骨頭置換組優良率79%,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組優良率82%。結論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于患者年齡、全身健康狀況、骨折類型、患者及家屬的要求等因素,首選人工全髖關節置換。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老年人;治療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發生率較高。其治療方法較多,各有優、缺點。我們采用折尾式螺紋釘內固定、人工股骨頭置換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三種方法治療股骨頸骨折,療效滿意。本文就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三種方法的療效作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們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患者中選出年齡為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86例,骨折類型為GardenⅡ~Ⅳ型。年齡60~75歲,平均67.5歲,其中男49例,女37例。左側52例、右側34例。Gar-denⅡ型21例、Ⅲ型42例、Ⅳ型23例。折尾式螺紋釘內固定45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9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22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各種并存癥,接受手術者均在術前進行適當藥物治療,糾正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壓、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伴發疾病。術前行患肢牽引1周左右。內固定組45例,采用X線直視下閉合復位折尾式螺紋釘內固定,術后穿“丁”字鞋置于外展中立位固定4~6周,然后下床扶拐不負重行走。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9例,采用單極人工股骨頭7例,雙極型人工股骨頭12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22例,9例采用非骨水泥固定,13例采用骨水泥固定全髖關節假體。術后繼續治療并存癥,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切口負壓引流24~48h,患肢防止外旋,并進行早期功能活動及相應的康復訓練。

    2 結 果

    隨訪1~5年,本組86例全部獲得隨訪,其中獲得5年隨訪16例。術后半年按Harris評估標準評定:無手術中和住院期間死亡,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6例,經溶栓、抗凝治愈。1例術后1年突發心梗死亡。內固定組發生內固定物松動1例,骨不愈合6例,2例后期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人工股骨頭置換組髖臼磨損6例,假體松動下沉3例。全髖關節置換術組1例術后3周發現股骨假體頭后脫位。關節置換組3例因假體松動、脫位而翻修,均行全髖置換。

    3 討 論

    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易引起肺炎、心腦血管病、靜脈血栓形成、褥瘡、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進而導致死亡[1]。采用手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可以減少這些并發癥的發生。我們根據患者術前全身健康狀況、患者年齡、術前的并存癥以及患者的經濟狀況來確定治療方案。閉合復位折尾式加壓螺紋釘內固定操作簡便、時間短、創傷小、費用低,對于合并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經濟狀況不佳者,不失為一種安全、簡單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患者較長時間臥床易引起并發癥,而且骨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較高。折尾式加壓螺紋釘直徑較細,對股骨頸的血運破壞小,固定后能在骨折斷端加壓而促進骨折愈合。同時多釘固定又能維持骨折端足夠的抗扭轉穩定性,有利于骨折愈合。根據本組病例觀察,對年齡在65歲以下的新鮮骨折,骨折類型為GardenⅡ、Ⅲ型,病人又不愿意行人工關節置換,宜選用折尾式加壓螺紋釘內固定[2]。

    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使老年患者避免了長期臥床引起的多種并發癥,徹底解決了股骨頸骨折不愈合、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問題。老年患者就診時本身多合并有一些重要臟器病變,我們先進行對癥處理,按李佛保等的標準[3]選擇手術時機。人工股骨頭置換不需要處理髖臼,操作相對較為簡單,費用少,手術時間短、創傷小、出血少,術后功能恢復較快。但術后并發癥相對較多,功能恢復不如全髖置換的好。對無明顯髖臼病變,無嚴重骨質疏松,以及年齡較大伴有其他嚴重內科疾病的患者較為適宜[4]。然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存在著髖臼軟骨的磨損、股骨頭中心性脫位、假體柄部松動下沉等情況。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優點是術后疼痛少而且較輕,行走早且功能恢復好。無髖臼磨損的發生,術后翻修率低。但可發生術后髖關節脫位,本組1例術后3周發生脫位。關節置換主要并發癥是深靜脈血栓形成。近期我們術后應用抗凝藥物及進行早期功能活動,使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對于年齡相對較小、身體狀況尚可、對生活質量要求較高的患者適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方案應依據患者的年齡,骨折類型,全身健康狀況,治療費用,患者及家屬的要求等因素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通過本組病例的研究比較,我們認為股骨頸骨折的老年患者首選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能更好地為患者恢復生活和工作能力。對于高齡,身體條件較差不能耐受較大手術的患者可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年齡在65歲以下的GardenⅡ、Ⅲ型新鮮骨折,或年老體弱的GardenⅡ型骨折患者,病人又不愿意行人工關節置換的,可采用閉合復位折尾式加壓螺紋釘內固定,為患者創造一個骨折愈合的條件。

    相信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配套器械的完善以及相關醫學的發展,必將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黃公怡,胡建華,高新生.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治療原則與治療方法的選擇.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9,18(6):325-327.

    第5篇:老年醫學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子午搗臼補瀉法;更年期綜合征;雌激素影響

    中圖分類號:R271.11+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1-0066-02

    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其臨床表現復雜多變,而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現代醫學認為更年期由于性腺功能減退,致使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之間的平衡制約關系失調,進而導致一系列全身生理、病理變化[1]。現代醫學多采用激素如戊雌二醇等進行治療。但該方法副作用較大,癥狀改善并不確定。筆者在臨床中應用子午搗臼補瀉法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采取隨機、單盲、對照組設計,分別設置傳統子午搗臼補瀉法―針刺組(針法組)、電針組(對照組)、2組病例共為100例。按就診先后次序,將100例觀察對象編號。共抽取隨機數字表中100個隨機數字,所得隨機數字除以組數2,所得余數為0、1,分別對應100個受試者所接受處理(針法組、電針組)的隨機安排,針法組、電針組、2組間例數比例為50:50,隨機方法的隱藏采用完全的分配方案隱藏方法。即按順序編碼、密封、不透光的信封。由于針法組和對照組的實施在治療方式上有顯著差異,故盲法只能采用單盲設計,但堅持盲法評價和盲法統計,實行研究者、操作者、統計者二分離;隨機方法的隱藏采用完全的分配方案隱藏方法,即按順序編碼、密封、不透光的信封。通過設計,2組患者年齡、病程和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說明兩組患者間有可比性。[2]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全國統編教材《婦產科學》第7版擬定的診斷依據[3](1)發病年齡一般45-55歲絕經前后;(2)月經紊亂或已絕經;(3)主癥為烘熱汗出;(4)兼有煩躁易怒,情緒激動,情志異常,心悸胸悶,頭痛失眠,皮膚感覺異常等癥。

    必須具備第1項和/或第2項、第3項、第4項中兩組以上兼癥。全部病例經婦科檢查排除子宮肌瘤等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經問診排除諸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嗜絡細胞瘤等病。

    2治療方法

    2.1針法組穴位選用:綜合文獻中系統評價(SR)報道,篩選出使用頻率最高的4個穴位:三陰交、腎俞、關元、足三里(雙)[4];傳統子午搗臼針刺手法是一種捻轉提插相結合的針刺手法。子午,指左右捻轉;搗臼,指上下提插。操作方法是:進針得氣后,先緊按慢提九數,再緊提慢按六數,同時結合左右捻轉。用具選用:針具統一使用華佗牌30號1~2寸不銹鋼毫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操作方法:針刺前囑患者放松,取仰臥位,三陰交用1.5寸毫針直刺0.5~1寸,腎俞、關元和均用1.5寸毫針向下斜刺0.5~1寸,足三里用2寸毫針直刺0.8~1.5寸;上穴均用子午搗臼補瀉法;關元和腎俞兩穴針感均要求向腰骶部或向腹部雙側傳導。針感以達到酸麻脹重為度;留針30 min,每隔5 min行針1次;每天1次,10 天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2.2對照組(電針組)所選穴位與針法組相同,區別在于加用電針,不用手法。電針儀選用HM6805-I型(四川恒明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采用連續波,頻率300~500次/min,刺激量以病人耐受為度;電針連接時,中極和關元為1對;足三里和三陰交為1組,留針30 min。療程同針法組;為確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對與本病治療無關的藥物不作特殊的限制,但不得使用補益藥、活血化瘀藥以及影響療效判定的其他藥物。

    3統計方法

    使用SPSS醫學統計軟件,所測數據均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采用計量資料成組z檢驗(雙側),多組均數間的比較,采用q檢驗。2組更年期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指標情況比較,經統計學處理,(P

    4療效觀察

    4.1觀察指標監測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含量的變化。以上指標于治療前1周內和治療后一周內各檢測記錄1次。

    4.2治療結果采用傳統子午搗臼補瀉針刺手法,患者的E2、FSH、LH含量變化。與常規電針治療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5討論

    更年期綜合征從傳統醫學的角度認為,屬于“絕經前后諸證”、又稱“經斷前后諸證”,其發病原因與腎氣漸衰,天癸將竭,陰陽失衡而致婦女在絕經前后出現月經紊亂,面部烘熱、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多夢、易驚等多種癥狀。中醫治療重在調補脾腎。又肝腎同源。肝藏血主疏泄,肝木的調達,對精血的生成和氣血運行都有重要調節作用。[5]根據《金針賦》:“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后,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本法能導引陰陽之氣,補瀉兼施。子午搗臼針刺手法[4]是一種捻轉提插相結合的針刺手法。子午,指左右捻轉;搗臼,指上下提插。操作方法是:進針得氣后,先緊按慢提九數,再緊提慢按六數,同時結合左右捻轉。配合用三陰交、腎俞、關元、足三里4個穴位[4]。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腧穴,又是足三陰經交會穴,因而刺激三陰交穴可調理腎、肝、脾三臟,理氣活血,使氣血充足,胞宮得養,沖任得充,陰陽重歸平衡[6]。腎俞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能滋補腎精、調理沖任、調益陰陽、充養先天,關元為任脈穴,與胞宮、沖脈、督脈、足陽明胃經、足三陰等聯系密切。關元具有培腎固本,補益精血,調理沖任,能有效改善更年期疾病的癥狀。足三里穴為胃經合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的功效。 臨床上筆者運用傳統子午搗臼針刺手法,配合三陰交、腎俞、關元、足三里4個穴位,治療本病。通過臨床觀察與普通電針組對比研究,明顯優于普通電針組。采用子午搗臼針刺手法治療更年期綜合征,具有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的特點,且比中藥簡單、方便、快捷等優點,臨床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馬曉艽,吳富.針刺治療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3(I):34-38.

    [2]樸聯友,孫彩霞,張圍瑞.靈龜八法治療更年期綜合征60例小結[D].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3):44.

    [3]周軍,秦正玉,李偉莉,等.電針三陰交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6,26(9):617-620.

    [4]胡玲,汪惠麗,高忻洙,等.電針“關元”與“三陰交”對圍絕經期模型大鼠性激素及下丘腦β-EP調整作用的比較[J].中國針灸,2004,24(9):649-651.

    [5]劉琦,馬曉明,朱笛霓.夾脊穴和足三里穴埋針刺激對老年大鼠不同腦區單胺類神經遞質含量的影響[J].中老年醫學雜志.1999,19(1):35-36.

    第6篇:老年醫學的原則范文

    (一)資料來源[2]:為中英城市社區衛生和貧困救助項目(UHPP)部分調查結果。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定性調查包括11組醫務人員專題小組討論(共81人)和22個CHS中心及服務站領導個人深入訪談。定量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調查對象,三市(成都、沈陽、上海)五區共抽取12個中心和12個服務站,采用系統抽樣方法抽取職工,利用所設計的自填式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內容為培訓現狀與需求等。調查于2001年11月份開始,共發放問卷630份,收回532份,收回率為84•4%。其中有效調查問卷495份,有效率為93•1%。

    (二)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對定量資料用FOX-PRO6•0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與分析;定性資料先從錄音磁帶過錄為文本進行整理,通過閱讀過錄文本、編碼、屬性歸類、進行解釋等一系列定性分析步驟,對資料進行解讀。

    結果

    (一)各類醫務人員接受全科培訓現狀:本次調查的495名CHS職工中,171人為醫生,162人為護理人員,67人為預防保健人員,其他為醫技和管理人員。171名醫生中,接受過全科培訓的占39•8%,中心和服務站醫生的培訓率分別為36•9%、48•8%;成都醫生的培訓率為46•2%,沈陽為26•4%,上海為45•7%。162名護理人員中,接受過全科培訓的占12•3%,中心和服務站培訓率分別為10•5%、20•7%;成都護理人員的培訓率為36•4%,沈陽為29•3%,上海為0•0%。67名預防保健人員,接受過全科培訓的占35•8%,中心和服務站培訓率分別為24•5%、66•7%;成都預防保健人員的培訓率為5•0%、沈陽72•7%、上海28•0%。不同工作類型的醫務人員接受全科培訓的程度不同(經χ2檢驗,P<0•01),醫生和預防保健人員培訓率較高。總體而言,三市對CHS人員的全科培訓力度不夠。專題小組分析結果發現,醫務人員認為造成培訓力度不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方面條件限制而沒有機會培訓(42人次),主要表現在人員不足導致沒時間培訓和缺乏培訓經費兩個方面。接受過全科培訓的醫務人員,平均接受培訓次數為1•2次,人均培訓天數為134天,中位數為80天,不足3個月的占52•4%。其中醫生人均培訓天數為135天,中位數為90天,不足3個月的占49•2%;護理人員培訓天數不足3個月的占60%;預防保健人員平均培訓天數為105天,中位數為46天,不足3個月的占66•7%。

    (二)接受過全科培訓的醫務人員對目前培訓效果的評價。總的看來,接受過全科醫學培訓的醫務人員對培訓效果的評價并不高。醫務人員認為目前全科培訓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培訓時間太短(53人次)、缺乏實踐(38人次)、重點不突出(29人次)、課程內容太多(27人次)、形式化氣氛太濃(20人次)、上級部門重視程度不夠(16人次)、學非所用(16人次)、沒有書本與講義(13人次)、培訓速度過快(10人次)及培訓內容缺乏新進展(8人次)。定性訪談資料分析發現,針對于全科醫學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中心及服務站領導與醫務人員所反映的情況基本一致,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時間安排不合理,培訓方式沒有和中心或服務站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造成缺課人數多,培訓達不到應有的效果(15人次);②實習安排不合理,缺乏社區實踐(13人次);③培訓對象不對口,多數培訓對培訓對象沒有要求,往往是臨床醫生、預防保健醫生還有護士都去參加,因所學專業的差異和基礎不同,造成聽課效果差別大,培訓效果差(13人次);④全科醫生的培訓時間太短,達不到培訓效果,形式化氣氛太濃(10人次);⑤培訓缺乏針對性(9人次);⑥培訓費用高,中心或服務站負擔重,影響培訓積極性(6人次)等。

    (三)培訓需求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見表2。把醫務人員培訓需求意愿(有較高培訓需求意愿定義為1,無較高意愿定義為0)作為因變量,把所在城市及地區、機構、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工作類型、技能勝任程度、是否接受過全科培訓等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非條件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其中分類變量均設為虛擬變量引入回歸方程,結果見表3。模型表明,不同城市醫務人員對全科培訓需求意愿存在差別(各城市有較高培訓需求意愿的醫務人員所占比例依次為:成都91•4%,沈陽87•9%,上海66•3%);年齡這一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負數,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培訓需求意愿有降低的趨勢(各年齡段有較高培訓需求意愿的醫務人員所占比例依次為:<30歲為84•8%,30~39歲為81•4%,40~49歲為72•5%,50~59歲為63•3%);是否接受過全科培訓(1是,2否)這一變量的偏回歸系數為負數,說明接受過全科培訓對職工的培訓需求意愿有正效應。單獨對影響醫生全科培訓需求意愿的因素進行非條件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所在城市、年齡、是否接受過全科培訓等是主要影響因素。

    (四)醫務人員對全科培訓知識的需求評估:通過各類醫務人員對全科醫學中部分科目(本次共調查了21項科目)熟悉程度(1~5分評分)的自我評價發現,目前醫生對內科和臨床基礎知識的熟悉程度較高;對外科、慢性病處理、診斷、急診處理和健康教育也較為熟悉;但對精神保健、衛生統計及社會醫學等知識熟悉程度較低。內科、臨床基礎、外科、健康教育是護理人員較熟悉的領域;預防保健人員對各科的熟悉程度均較低。各類醫務人員對全科醫學中部分科目培訓的必要性(1~3分評分)評價結果發現,醫生對內科、外科、心理學、急診處理、診斷、臨床基礎、康復技能、老年保健等知識培訓需求較高;護理人員對心理學、內科、臨床基礎、急診處理、健康教育、外科、兒科、交流技能、康復技能與老年保健有較高的培訓需求;預防保健人員對預防醫學、婦幼保健、心理學、傳染病處理等培訓需求相對較高。

    (五)醫務人員對全科培訓的認知和建議:1.對全科培訓的認知:訪談中的大多數醫務人員認為很有必要進行培訓,認為:①培訓能彌補技能的不足(36人次);②培訓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質和醫療質量(31人次);③培訓有利于所掌握知識的更新(27人次);④開展CHS需要培訓全科醫學知識(9人次)。從醫務人員對培訓的認知來看,主要是從知識、技能和提高自身素質方面考慮,很少有醫務人員能提升到針對中心及服務站服務功能的轉變、服務模式的變化而引發的對知識、技能要求的變化這一高度上來認識。2.對培訓方式的建議:針對目前的全科培訓現狀,多數中心及服務站領導認為,醫務人員的全科培訓應結合實際情況,以分批進行、半脫產培訓、適當延長培訓時間、進行系統化培訓為好,在培訓方法中應增加一些案例討論。

    討論

    (一)總體而言,三城市對CHS醫務人員的培訓力度不夠。三市五區所調查的醫生,接受過全科培訓的比例均不足50%。也就是說,目前從事CHS工作的醫生尚有一半以上未接受全科培訓。在2000年12月29日衛生部下發的城市CHS機構設置原則等3個文件的通知中,針對于人員配備指出,在全科醫師資格認可制度尚未普遍實施的情況下,暫由經過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合格、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臨床執業醫師承擔,醫護人員在上崗前須接受全科醫學及社區護理等知識的培訓。按照這個標準,目前所調查的中心及服務站基本達不到這個要求,特別是由區級或地段醫院轉型的中心,對各類醫務人員的培訓比例均不高。全科知識熟悉程度與需求評價調查發現,醫生的知識面窄,提供綜合有一定的難度,對培訓知識的需求以臨床培訓需求為主。預防保健人員對各科的熟悉程度較低,反映出預防保健人員知識面窄、知識掌握程度低、專業不明顯的特點。由此可見,以目前CHS醫務人員的素質水平,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綜合性的CHS是不現實的。醫務人員全科醫學專業素質不高,已成為制約CHS發展的關鍵問題。因此,要加快我國CHS的健康、持續發展,就必須突破發展過程中人員素質較低的瓶頸問題。

    (二)建立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強化對CHS人員的培訓,提高人員素質。要突破發展中的人才瓶頸問題及相關人員的觀念問題[3,4],充分利用CHS職工有較高的培訓意愿,加大培訓力度。對CHS全科醫學的培訓應從系統的觀點出發,進行綜合考慮。

    1.建立畢業后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教育體系。目前我國醫學高等院校實行的是通科教育,不應再有全科本科教育,而應從通科教育的流程再造入手,發展全科醫學畢業后教育,這是從長遠考慮,也是解決CHS醫務人員專業素質低的根本途徑。近期應在部分重點醫學院校進行試點,借鑒國外培養全科醫生、護士的模式,爭取近幾年內在培養模式、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培訓教材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逐步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規范化全科醫學培訓體系[5]。

    第7篇:老年醫學的原則范文

    對于劉先生,筆者可說是聞名已久。20世紀的80年代之初,曾在改版后的《人民日報》上讀過他的《五豪之劍》連載;90年代中期又讀了他的《峽谷芳蹤》。而今在京城面晤交讀,始知小說創作不過是他的“副業”,他花費三十余年精力探求的,乃是跨越多學科的“東方人體文化學”。

    接觸多了,方知劉先生是山東青島人氏,因幼年喪父,與慈母相依為命,由于家中生活貧困,幼年的他雖懂事較早,然而卻體弱多病。為了強身健體,不受欺侮,10歲的他拜在螳螂拳名家孫文斌門下練拳習武。進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時,又先后師從八卦掌名家郭古民和吳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正因為他曾經得到三位名師的傳授,加上數十年來聞雞起舞,刻苦修煉;因此才有了強壯的身體和飽滿的精神,而且習文論武,出語不凡,見解獨到,令人耳目一新。

    作為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專家組成員之一,劉先生曾先后于2002年的3月初4月末,參加了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召開的“編創健身氣功新功法”科研課題投標評審會、傳統“八段錦”功法觀摩研討會。

    記得有人說過:當今中國文化正投向世界,世界文化也在包圍著中國,不管是攻進來還是沖出去,尋找傳統成了兩種文化現象的焦點,武術恰恰可以作為中國人體文化傳統的標本。……劉先生認為,中國武術所以能夠形成今天這樣技道并重,內外兼修,流派繁多,絢麗多姿,包蘊豐厚民族文化內涵而卓立于世界的獨特風貌,成為世人同珍共喜的精神財富,就是由于它的技擊理論從產生之日起,就在古老而獨成體系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哺乳和規范之下。在武術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中國古典哲學、傳統宗教和藝術、民俗,都給予武術以深刻的影響。而武術自身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的重要內容,它對文學藝術和民族氣質也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滋養。要深刻認識中國武術的精神內涵,而不研究它與傳統文化的血緣和互滲是難得真諦的。舉例說吧,有的拳派就把老莊哲學中的“道”,釋為拳之真意或大法。練拳先以站樁來察道,生道。把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來解釋推手中的“不頂不丟”原則;而儒家哲學的中庸觀,更被從多層意義上解釋拳論中的身正和意正。因此,正確了解中華武術的哲學基礎,對于東方哲學就能有更形象真切的體會。

    劉先生曾向我提示過一個現象:1988年在一個有關老年醫學的國際研討會上,對“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的正確性進行表決,結果是三分之一贊成,三分之一否定,三分之一不表態。一個社會性公認的“真理”口號,在權威的醫學會議上產生這樣一個結果,當然值得注意。眾所周知,“生命在于運動”是18世紀法國著名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的名言。現代體育、醫療、保健、養生等有關健康的書籍或文章,普遍加以引述;人們在參與健康的實踐中也普遍嚴格遵守。從哲學意義上講,一切物質都在運動,生物固然運動,無生命物質也在運動,因此這句話顯然不是從哲學意義上講的,否則就等于無的放矢。2002年1月21日的美國《時代》周刊曾報道,體育鍛煉專家越來越一致地認為,大多數健康俱樂部提供的劇烈運動并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好的――增進健康之路。因此,不要跑或跳,而是多走路。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錯誤地理解了“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以為運動越劇烈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結果身體越練越垮。所以,我國現代著名拳學家王薌齋先生認為:“凡劇烈運動者,絕少享有高年”。在探討中國傳統氣功養生原理的著述時,有人已明確提出“生命在于靜止”的觀點。“以靜養生”配以適當的導引運動,所謂“小勞術”者,確實是中國氣功理論的真髓。當然,還有“生命在于平衡”之說,所謂內外協調,動靜相兼,陰陽平衡,無過無不及。這很對,但卻很難掌握。

    從“以靜養生”的觀點出發,王薌齋先生提出了“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乃是生生不已之動”的站樁養生口號。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通過親身體驗,認識到東方古老的氣功對身體和精神極有益處。美國作家布拉德?斯通,在關于美國人用中國氣功消除緊張、振奮精神時描寫道:“在教練的輕聲提示下,學員們揚起雙手至頭頂上方,停留片刻,然后掌心向內,慢慢地經過腹部放下,同時有節奏地深呼吸。他們重復這個動作15分鐘,然后坐下來靜思10分鐘。練完后,24歲的科斯蒂加――一位計算機程序編制員――頭腦清醒了,肌肉放松了,精神也振奮了。她一頭又扎入滿街的喧囂之中。”

    劉先生認為,氣功作為東方人體文化體系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的起源最為古老,并且影響于華夏文明的方方面面。不只是道、儒、佛、醫、武術、藝術、民俗等各有自己的氣功體系,而且它又是一種“歷千劫而不古”的具有內密性和開放性的文化體系;在科學技術相當發達的今天,仍能以嶄新的姿態躋身于世界文明之林而獨樹一幟,受到世界上各階層人士的喜好或關注,實在是東方人體文化的奇觀。他認為,氣功既是東方人體文化重要的生命科學的一個方面,又是東方人體文化其他方面不可缺少的“生態液”。人的生命的長短和質量的高低,是人類社會中最被關注,也是永恒研究的課題。物質高度發展的結果仍然歸結到自身生命的研究上。因此,人類由生殖文化,經過漫長的物質文化時代,必須要進入一個生命文化時代。因此可以說,氣功古往今來所追求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提高人的健康層次和思維層次,啟智愉情,延年益壽,是古往今來一切正常人的共同追求。正因為中國的氣功在這一方面有著豐厚的寶藏和至關重要的價值,在東方人體文化學中就有著融貫充盈一切領域的“生命液”的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老同学 |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mv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动漫3d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成人免费小视频|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 免费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成人午夜短视频| 成人毛片手机版免费看| 韩国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欧美成人完整版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欧美成人18性|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