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健康心理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心理健康 安全工作 形式 方法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競爭力的日益加劇,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力度和競爭機制的影響,使越不越多的大學生感到心理壓力越來越大。他們在其成長過程中,遭遇到了來自學習、交往、愛情、就業、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困擾,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或處理不及時,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乃至發生安全事件。如:“復旦大學投毒案”;“南航學生被室友刺死”;“北京理工大學女生宿舍縊亡”等。接連發生的校園安全事件,多數是由于學生心理出現問題引起的。因此,應大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應對各種心理問題,從而杜絕各類安全事件的發生。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應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切實發揮其重要作用。
一、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是一個重要的成長環境,它會對人一生的心理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他們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人格影響很大。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家庭教育方式有專制式、溺愛式、放任式和民主式四種。這幾種方式,有的會導致孩子產生任性、散漫、無紀律和頑皮等性格特點;有的會導致孩子形成盲從、懦弱、膽怯、不靈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心理傾向;有的會導致孩子自私、依賴、驕橫和情緒不穩定;有的會促使孩子形成熱情、誠實、自信等良好的個性。總之,家庭環境的影響尤為重要。因此,應該針對不同的家庭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引導,使他們沿著良好的方向發展。2.學習環境的影響。社會發展必然帶來社會競爭力的日益加劇,社會發展對學歷要求將會越來越高。加之許多家長幾乎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子女將來能找到好的工作,能為其家庭爭光。把督促孩子學習放到了不可動搖的第一位上,而疏忽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給予的心理幫助。從幼兒開始,許多家長就教育孩子不能輸給別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學習最重要。必須成功,不許失敗等。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孩子一味地埋頭學習,甚至只知道學習,失去了很多在其年齡段應有的成長經歷。由于對學習的錯誤理解,使孩子對學習的理解進入了誤區,再加上忽視了對他們的心理疏導,從而干擾了孩子創造性思維、破壞了對幸福感、榮譽感的認知等,誘發了個性缺陷、價值觀模糊、心理承受力差等許多心理問題。在不良學習環境的影響下,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只有學習好,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學習一旦不令自己滿意,就產生不良心理傾向,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因此,不斷加強對學習目的的正確引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3.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呈現出復雜性,社會風氣、家庭條件等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具有消極的作用。積極的作用,在于社會正確的導向。同時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良好的心理疏導,他們在其學習、生活中,易形成良好的心態且易具備各種應對困難的承受能力等。消極的作用,在于社會錯誤的導向。因良好教育的缺失,使其法律觀念、道德觀念等淡薄,甚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較嚴重的扭曲,社會責任感趨于淡漠等,易受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如黃、賭、毒等,從而滑入歧途。總之,在求學的道路上,他們背負著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的重擔,卻有著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認知理念。因此,當他們力不從心,在迷茫中前進,在困惑中求勝時,給予及時的心理撫慰是多么的至關重要。
二、齊抓共管,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項十分重要工作,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學校有一個正常且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使學校安全且穩定。近年來,在學校中由學生心理問題引起的各類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給人員及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峻性,以及肩上的責任重大。為了確保學校的安全穩定,首先應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切實杜絕或減少各類安全事件的發生。其間,領導要重視、部門要重視、輔導員要重視,要將其作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第一要務來狠抓和落實。其二,要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決不能有松懈和思想。必須嚴肅認真地對待,必須牢固樹立起“責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責”、“嚴防心理戰線,夯實心理大堤”的觀念,做到齊抓共管,重在落實,為學校安全穩定保駕護航。
三、認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安全教育的關系
促成心理健康教育與安全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完美的人格魅力,建立優化的人際關系等,必然帶來學校環境的穩定。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深入,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作支撐。一味地強化安全教育,用剛性的制度約束人,而不作軟性的心理疏導,即使力度再大,也不會達到應有的效果。二者相輔相成,緊密聯系。2.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溶入到安全教育中去,促成心理健康教育與安全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大學生具有了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杜絕心理性安全事件的發生,它是保障學校安全穩定的內在因素。因此,將心理健康教育溶入到安全教育中去十分重要,不可小視。
四、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采取普遍教育和個別疏導相結合的方法,構建“一對一的心理健康疏導機制”,促成心理健康教育與安全知識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學校可開設心理門診、心理信箱、心理熱線電話等,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人際關系和諧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衛生知識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可靈活多樣,如:廣泛利用板報、廣播、宣傳欄、網絡等媒介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并在“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月”以小品、話劇等多種形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不同的心理咨詢對象,因人而宜,對癥下藥。如:通過心理咨詢對有違紀行為或思想上有輕生苗頭的學生及時進行疏導和教育,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使之心悅誠服。還可以在學校每個班級確定一名學生作為心理小輔導員,建立起信息收集反饋機制,隨時可以掌握學生中的思想狀況。如:同學間發生的矛盾、可能激化的苗頭、影響安定的隱患及存在的心理問題等。這樣一來,就可以打破被動局面。主動去讓他們打開心扉,減輕他們內心的緊張與壓抑,幫助他們消除心理困惑,增強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們能“看得清、想得明”,促使其珍愛生命、關心集體、善待他人等。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并及時開展心理疏導,就能把嚴重事態處理在萌芽狀態。正確地處理各類心理問題,是管理者應該做的和必須做好的工作。總之,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的人格全面發展,努力營造和藹的校園環境,已刻不容緩。
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學校安全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大學生通過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正確認識自我,才能解決好各種問題與矛盾,才能調節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釋放心理壓力。尋求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及時疏導和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得好,才能促使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上成才之道。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大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的安全意識。總之,要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使其功效最大化。
參考文獻:
關鍵詞:藝術;大學生;人格特質;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1-0273-02
當前,藝術類院校招生規模呈逐年的擴大趨勢。藝術類大學生作為高等學府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大部分學生追求個性、特立獨行、想方設法突出自我。一方面,這是藝術專業學習和對藝術創新不可或缺的優秀品質;另一方面,這也對高校德育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準確把握藝術類大學生的人格特質,有的放矢地加強德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的理想人格,成為了藝術類院校德育教育的焦點。
從字源上講,我國古代沒有“人格”一詞,與“人格”相近的詞有“人性”、“人品”、“品格”等。孔子在《論語》中曾談到人性,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由于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辭海》中,也對“人格”從三個角度進行了解釋。從法制層面講,人格是個人的尊嚴、名譽、價值的總和;從心理學角度講,人格即個性;從道德品質來講,可分為卑劣的人格和高尚的人格。綜合古今中外對“人格”一詞的解釋,筆者認為所謂“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在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1]
一、藝術類大學生人格特質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藝術類大學生,雖然大部分與一般專業大學生一樣都具備共同的一些優良品質,但無可否認,由于所學專業的特殊性,形成了不同于一般大學生的人格特質。“根據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孔克勤等教師修訂的Y-G人格測驗調查表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藝術類大學生群體有著與普通大學生相同的人格特質,譬如大部分學生自信、樂觀、積極進取、對新事物充滿興趣等”[2]。但“從循環性方面來看,藝術類大學生氣量小、情緒波動大、易驚慌等特征明顯多于一般大學生。從攻擊性方面來看,藝術類大學生較之一般大學生,攻擊性強,不愛聽別人意見。”[3]從非合作性、主觀性方面來看,藝術類學生崇尚個性,追求標新立異,但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容易受到不良行為的誘導;思想活躍,但理想信念淡薄;紀律意識差,組織紀律性不強;內心渴望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斷進步,但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較差。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藝術類大學生群體中的部分學生的人格特質存在明顯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只有找到形成這種人格特質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地進行德育教育,以達到因材施教,引導藝術類大學生形成國家、社會需要的理想人格的德育目的。
二、目前藝術類學生人格特質及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教育環境因素
藝術類大學生氣量小、情緒波動大、易驚慌等特征明顯多于一般大學生。這主要是因為藝術類大學生大多重視藝術專業,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藝術學習上,忽視了對文化課程的學習,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文化課只要考及格,應付學校考試就可以了,藝術專業才能決定個人發展的前途。這種不正確的認識,客觀上造成了部分學生忽視個人文化的修養和對品格的培養。文化修養欠缺,造成部分學生氣量小、情緒不穩、易驚慌的特征。
2.家庭教育因素
藝術類大學生較之一般大學生,具有攻擊性強、不愛聽別人意見的特征。造成這一人格特質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藝術類學生大多家庭條件寬裕,從小養尊處優。長大后更容易仍然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別人的話,也不太在意別人的感受,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不順時,攻擊性高于其他同齡人。
3.教育模式的獨特性
藝術類大學生崇尚個性,追求標新立異,但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容易受到不良行為的誘導。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藝術類學生所受教育模式的獨特性。由于藝術考試的特殊性,許多學生從初中、高中時就住校學習,藝術類專業學習環境較為寬松,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多,有不少學生在酒吧駐唱或到藝術培訓學校兼職,以此來積累藝術表演的舞臺經驗和專業經驗。這一方面,造成藝術類學生較之普通大學生獨立性更強,個性突出;另一方面,對個性的追求,使他們不太具備集體主義的概念。相反,個人奮斗,比別人更具備個人風格,則成為他們常常想到的字眼。
4.藝術專業學習的局限性
藝術專業學習要求思維敏捷,聯想豐富。長期的藝術學習,使大部分藝術類大學生思維活躍,是所有大學生中最有激情和創造性的群體。但藝術專業的學習也有它的局限性,藝術要求完美,這種思維定式使得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往往也是一切從理想化狀態出發,忽視客觀現實基礎。此外,受藝術無國界等思想的影響,藝術類大學生對時事政治方面關注較少,理想信念淡薄。
5.社會轉型期多元價值觀沖擊的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期,改革開放無可避免地帶來了西方不良文化如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等。藝術類大學生思維活躍,比普通大學生更容易接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響。比如在是否認同“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的調查中,認同比例高達41%;在“你對未來職業選擇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的調查中,將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放在首位的達到76%。這充分說明藝術類大學生受思想多元化影響,自制力不夠,紀律性不強,在對待專業課和文化課上存在功利心態,學習藝術專業課程時刻苦、認真,但一到了思想、文化課程學習時,課堂紀律較差,遲到、早退、曠課現象頻繁,這也導致了部分藝術院校學風較差。
6.挫折教育缺失,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失敗是成功之母。人類社會的發展,無論是科技、文學還是藝術,每進一步,都是建立在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之上。然而,有部分學生無法辯證地認識挫折。藝術類大學生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較差,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藝術類大學生不重視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不易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藝術類專業的基礎內容較為枯燥,需要有足夠的耐性。學生對專業的造詣,需要用一段時間去感悟,往往達到一定程度后,很難再進一步。這也使部分學生在無法提升自己的水平時失去方向。藝術類專業學生因學業退學、休學比例普遍高于一般大學生。再者,部分藝術類院校沒有系統對學生開展挫折教育,這也是學生無法正確認識,容易形成“雞蛋殼”心理的重要原因。
三、藝術類大學生德育策略分析
1.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藝術類學生崇尚個人奮斗,強調自己專業的發展,雖然這與社會發展進步是一致的,但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往往會忽視社會責任感,甚至不惜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實現個人價值。因此,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辯證認識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成為德育教育的重點。為此,可以組織學生以各種他們樂意接受的方式,參與到愛國教育中去,廣泛開展社會實踐。
2.倡導“德藝雙馨”藝術家的價值標準
“德藝雙馨”是1995年同志在中國戲曲學院院慶題詞中提出來的,這也是黨和國家對人民的藝術工作者提出的期望和要求。做人民的藝術家,就要求藝術類大學生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藝術創作從思想上扎根于人民,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從而逐漸破除西方不良思想的影響,將成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作為自己終生的奮斗目標。
3.充分發揮“兩課”教育的德育主導作用
“兩課”教育不同于藝術專業教育,理論性較強,藝術類大學生重專業,輕理論。因此,如果按照傳統德育方式進行教學,很容易造成他們對純理論教育產生抵觸情緒,無法對“兩課”教育產生興趣。針對這一特點,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可以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組織學生積極思考,相互討論等,調動學生對“兩課”教育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
4.積極推進情感教育
教育家夏■尊曾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4]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存在情感豐富,但同時情緒波動較大的特征。這就要求藝術類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工作者在日常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與學生交心,真心誠意地幫助學生,在彼此交心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學生內心情感和思想狀況,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積極的內心情感世界,從而為德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5.將挫折教育作為德育的重點內容
挫折教育即抗挫折教育,是指為提高學生面對挫折的應對反應,主動克服情緒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怨天尤人的不健康心理狀態,較快恢復正常心理狀態和斗志的教育方式。藝術類大學生大部分家庭條件優渥,生活磨難少,這樣的家庭背景造成部分學生不能辯證地看待成功與失敗,一遇到困難和挫折便意志消沉。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的力量對面臨挫折的人猶如一支強心劑,有助于學生樹立不畏艱險、克服困難的信心。教師在和學生談心時也可以將自己或他人曾經遇到的挫折和克服困難的經驗與學生分享,這樣會讓學生感受到更加真實、溫暖,從而克服懼怕挫折的心理障礙。達到挫折教育的目的。
綜上所述,藝術類大學生不同于一般大學生的人格特質,決定了藝術院校應制定適合藝術類大學生的德育策略,事半功倍地達到德育目的,培養學生形成理想人格,造就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民藝術家和人民藝術工作者,為社會輸送“德藝雙馨”的優秀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孔克勤.Y-G人格測驗及其應用[G]//上海社會心理學會.社會心理教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2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