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文學影視化現狀范文

    網絡文學影視化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文學影視化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文學影視化現狀

    第1篇:網絡文學影視化現狀范文

    關鍵詞:全版權 運營 市場 內容 合作 并購

    中圖分類號:F270;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8-112-02

    全版權運營在文化產業生態中已經出現了很好的實踐和案例,是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擁抱“互聯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一種趨勢和有效選擇。只是在目前的全版權運營實踐中,相比民營企業文學網站做得風生水起,傳統國有出版傳媒企業多是參與產業鏈條的部分環節,其角色扮演不夠活躍,市場表現應該更好。

    國內目前“全版權”運營相對成熟的案例,多是網絡文學作品。前幾年的《步步驚心》、《甄執》,近兩年的《花千骨》、《瑯琊榜》等網絡爆紅小說,不同順位地全部或部分完成了在線付費閱讀、傳統紙質書出版、影視劇和游戲改編以及其他衍生品開發(全版權運營的起點一般是在線閱讀,但產業鏈條各環節的順位不完全固定)的全方位傳播和立體式的售賣格局,形成了對產品內容資源的一次生產和多次銷售。

    一、全版權運營的定義

    版權亦稱著作權,是指作者對其創作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享有的特殊權利。按照《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人可享有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以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等17種權利。全版權運營指的是指將一個內容資源的所有版權,包括電子版權、線下的出版權、影視和游戲改編權以及一系列衍生產品的版權等進行立體化綜合開發,實現全方位、全媒體傳播,實現內容一次生產、多次銷售。

    全版權運營從版權(主要是著作財產權)的角度,也就是基于內容資源的角度來講的。多媒體或全媒體開發是從內容資源的表達方式、傳播手段和呈現載體的角度來講的。全版權運營的過程和結果就是多媒體或全媒體呈現,多媒體或全媒體開發是實現全版權運營的有效選擇和嘗試路徑。

    二、全版權運營的市場條件和基礎

    全版權運營是業界發展趨勢和方向,但是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全版權運營的成熟發展,需要具備以下的條件和基礎:

    一是版權經紀市場的成熟發展。職業版權經紀發揮交易中介和溝通談判功能,維護作者權益,專職與文化企業進行版權交易和合作。只有版權經紀市場發展成熟,全版權運營市場才可能進一步發展壯大。

    二是法治體系的更加完善。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只有成熟完備的法律體系,并充分發揮規范市場行為的作用,才能使社會誠信體系日臻完善,才能很好地約束交易雙方(作者、內容開發商)和第三方(版權經紀、盜版者)的行為,降低交易成本和費用。

    三是全版權運營的理念深入人心。從國有出版傳媒企業的角度來說,企業和從業人員要普遍具備全版權運營的意識或理念,才能考慮到一次性獲得全部版權,考慮到全版權的運營。國有出版傳媒企業只有在資源配置、組織設計和管理運營等方面大力支持并積極實踐,而不只是在產業鏈的某個環節發力,才能通過全版權運營,銜接“互聯網+”,推進媒體融合發展。

    四是資本實力的支撐。全版權運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是資本實力的比拼,是傳媒和資本的結合。只有大量資本注入,才可能取得全版權,才可能運營全版權,因為融通全版權產業鏈的各環節都需要資金支持。

    五是人才的支撐。全版權運營產業鏈延伸長,涉及策劃、制作和交易環節多,需要文化產業各方面人才的相互支撐和通力合作。全版權運營需要懂經營、會管理、熟稔文化產業規律的復合型人才,也需要版權交易、文化創意等專門人才。

    三、全版權運營的核心

    全版權運營的核心是內容。對于出版、影視、動漫、演藝等類別的文化表達形式來說,始終是“內容為王”。這里的內容是偏重于文學的內容,即好的故事。從這一點來說,全版權運營也就是“文學+”的演進過程,即文學和影視、動漫、游戲、演藝、文化產品的結合,把原始文學故事進行多次改編和再創作,進行文化衍生產品的創意生產,通過立體營銷和多次售賣,放大社會影響,最終放大內容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適合于全版權運營的內容,在不斷開發和經營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出版、影視、動漫、游戲等不同板塊的相互作用,憑借廣泛的社會和市場影響,成為一個文化現象或獨立的文化品牌。

    發現、積累和經營內容是國有出版傳媒企業的優勢。但是,從目前的全版權運營市場行為來看,相比于文學網站(或大型網站文學頻道)這個內容資源社會化供給平臺,傳統渠道對于內容資源的開發處于相對劣勢。網絡文學平臺具有內容資源篩選和價值發現功能,依托粉絲擁躉的鑒別、追捧,可以發現最具有挖掘潛力、市場開發前景和人氣高的內容資源,獲得了基本的市場認同和消費需求,是一種全版權運營的市場預熱和前期宣傳造勢。網絡文學平臺的優勢,還在于降低成本,節約資源,也通過流量和點擊率給內容資源估價提供了數據支持。產業鏈不同環節或板塊的附加值是不同的,線上閱讀盈利最低,影視、游戲盈利較多,所以要從產業鏈條的源頭――內容資源開始布局。

    四、全版權運營的四種意識

    全版權運營要求國有出版傳媒企業的從業人員,要有全版權運營的理念,在策劃選題和經營內容資源時,不僅要考慮到紙質書出版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還要考慮到、涉及到數字出版、影視、動漫、游戲、文化產品的設計開發與市場拓展。具體地說,全版權運營要具有市場眼光、品牌意識、合作意識和營銷意識。

    一是市場眼光。市場眼光要求策劃選題和開發內容資源時,具有市場敏感,對潛在的讀者、現實的目標群體的閱讀趣味、文化體驗需求有基本的把握和大致的判斷,對娛樂市場流行元素具有敏銳嗅覺,能夠預測到什么方向、什么類型的選題或內容適合全版權運營,可以在全版權運營中培育出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好的市場效益。要立足市場,面向消費,在擴大文化產業消費、刺激讀者購買需求的思維中尋找創意、作品、作者和機遇,契合市場需求和時代脈動。

    二是品牌意識。品牌意識,就要求在全版權運營語境下的選題策劃和內容開發,要尋找優秀作者、優秀作品進行合作開發,要尋找具有的潛力作者和市場前景的內容培育品牌,全版權運營的過程就是品牌培育、保護和綜合開發的過程,全版權運營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運營。品牌是作者和內容的標簽,作者和內容是品牌的載體,品牌的培育關鍵是作者和內容得到市場高度認可和青睞。

    三是合作意識。全版權運營涉及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涉及到影視、動漫、游戲、文化產品開發等不同文化領域或產業板塊,是文化產業不同范疇之間的融合和跨界,不是單純依靠某一板塊的從業人員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全版權運營需要通力合作:從文化企業內部角度來說,是團隊合作,全方位開發資源,立體化運營。從文化企業與創作者角度來說,兩方面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合作共贏。從文化產業板塊來說,即使某個文化企業擁有所有版權,但是其自身在全版權運營中很難操控全流程和各個環節,從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角度很有必要與文化產業其他環節合作。

    四是營銷意識。全版權運營的過程也是營銷的過程,是從線上到線下、從產品到服務的全流程、立體化的營銷。圖書出版、影視、游戲等的發行營銷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來說可以是整個營銷過程的起點,也可以是中段??傊且囵B、鞏固、擴大目標受眾,使之成為鐵桿粉絲,連續消費紙媒介、電子媒介的文字內容,消費影視、動漫、游戲,消費其他文化產品。

    五、市場介入模式

    國有出版傳媒企業積極嘗試全版權運營,從目前的市場情況看,最好的介入或參與方式是合作,通過主動與網絡文學平臺合作,積極參與產業鏈條塑造。通過另起爐灶的自辦網絡平臺方式,顯然是不經濟、不理性的行為。因為網絡文學平臺不僅具有前文所說的功能和平臺優勢,其本身大量的、更新迅速、互動性強的內容資源,眾多的用戶資源,穩定的受眾黏性,在市場中的認可和品牌影響,不是自辦新興網站可比的。另外,依靠自身的資源配置,直接挖掘自身現有內容資源進行全版權運營,需要敏銳的市場嗅覺、較強的策劃營銷能力、較大的資本支撐和人才團隊基礎;需要著名作家的既有受眾群體和品牌影響,代替網絡平臺的市場過濾、預熱和造勢,基于文化產業市場從來的不確定性和盈利不穩定性,具有較大的市場風險。

    一方面,從內容提供商的角色,提供傳統傳播渠道積累的內容資源,作為原始資源參與全版權運營,還可以把部分內容資源放到線上,通過網絡文學平臺的內容篩選和價值發現功能,檢驗到自身已經儲備的、適合于全版權運營的內容資源。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并購的方式,直接介入產業生態和鏈條中去。并購的方式是比較迅速的擴張方式,可以依托相對成熟的目標企業,規避自身直接參與競爭的市場壁壘,發揮資源整合和目標公司既有的優勢,快速提升自身在市場中的議價能力和話語權。但是目標公司(主要是成長性和核心人才團隊)的選擇,并購價格(主要是溢價)的確認,也是需要解決的難題,并購后的團隊穩定、管理協同、文化認同也是風險所在。

    參考文獻:

    [1] 張妮.“全版權”運營:在探索中前行[N].中國文化報,2014.3.19

    [2] 吳娜.中國“全版權”時代何時到來[N].西安晚報,2014.3.31

    [3] 劉志偉.“全版權”運營有望成趨勢[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4.2.25

    [4] 黃子祺.網絡文學全版權運營的現狀、問題與展望[EB/OL].百度

    第2篇:網絡文學影視化現狀范文

    論文關鍵詞:20世紀90年代;大眾化批評;學院化批評

    20世紀80年代文學以及文學批評與意識形態“合謀”形成的繁榮,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20世紀90年代文學批評(以下簡稱90年代文學批評)備受指責的參照與證據。每當論及90年代文學批評時。總有不少論者以20世紀80年代文學批評的熱烈與之相比從而發出批評“缺席”、“失語”的感慨。事實上,90年代文學批評紛繁復雜,學術界對90年代文學批評的評價也莫衷一是。“對90年代以來的文學批評進行大致相當的描述和作出公允的評價是極其困難的,不僅是距離近,我們身在其中,還因為這是個價值多元的年代,價值多元決定了作者不可能以定于一尊的框架來梳理每時每刻發生在我們周圍巨大而龐雜的批評現象?!彪m則如是,但透過這種種現象與迷霧,把90年代文學批評放之于廣闊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觀照.以批評話語的價值取向和批評話語的踐行方式來加以考察,那么,90年代的文學批評都可以囊括在“大眾”和“學院”的范疇內加以描述和討論:一是大眾化的傾向,這主要是指批評在多元價值體系的文化現狀中,呈現為一種通俗化、商業性、娛樂性為價值主導的批評話語,具有鮮明的大眾色彩,關注當下文學現實和熱點問題,注重感性的體味;二是學院化的努力和特色,這主要是從文學批評內在本質來說的,它具有文學批評的精英理論建構色彩,注重批評的學理性和深度訴求。

    大眾化是指一種文化氛圍。將大眾化作為90年代文學批評的一個特征走向是有其特定含義的?!按蟊娀迸u是與“學院化”批評嚴謹、注重“規則和體裁”且具有理論建構性的批評風格相對的,它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浮躁、缺乏學理性的批評形式和風氣,這類批評措辭尖酸,甚至流于謾罵,有的還涉及到人身攻擊。觀點極端且有失偏頗,往往使批評演變為事件而廣受關注——這背后往往隱藏著深刻的市場意旨。二是指通俗、注重感性思考和體味的話語批評方式,通常是以一種輕松、活潑和靈動的面貌出現,顯得平易近人。

    “大眾化”作為90年代批評的傾向,背后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動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主流話語支配了社會生活的發展方向,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商業文化的發展獲得了極大的空間,文學也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向商品化的深淵。在商業文化和大眾傳媒市場化運作的雙重夾擊下.我們看到文學批評不時有這樣的景象:報刊編輯與媒體合謀不斷制造熱點進行商業性炒作,拋出了諸如“新XX”、“美女作家”、“身體寫作”標號或術語;評論家與作家(或編輯)合謀,不斷上演一出又一出文學事件:某些知名學者策劃的文學大師排座次、“馬橋之爭”、《十作家批判書》等等,還有諸多在人情之上、利益之下的“紅包批評”。這些批評活動的共同特征帶有很大的“廣告”、“宣傳”、“炒作”味道,這種貌似審美批評的言詞實則是商業文化下的市場意旨。具有濃重的商業意味和明顯的市場運作痕跡。但這些批評現象得以出現卻包含著社會文化現實中的某些新因素?!霸诔浞肿⒁獾竭@些批評實踐的負面效應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正是這些顯然是被‘戲劇化’或‘漫畫化’了的批評事件當中,包含著九十年代批評發展的新因素,諸如批評自由的獲得,批評模式的變化,批評家與被批評者的關系的改變以及批評在整個社會文化中心位置的變化等?!庇绕涫钱敶蟊妭髅揭呀涰槕鐣l展的要求進入了市場經濟階段之后,這些改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學批評被納入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因此,文學批評的商品化成為必然的文化現象:報紙編輯、記者和批評家聯手紛紛挑起、發動、參與文化爭論。推著讀者不斷地從一個話題轉移到另一個話題,從一場爭論轉移到另一場爭論。文學批評進入了一個消費話題的時代,媒體源源不斷地策劃出無窮無盡的話題,增加其可讀性,從而吸引大眾。從這個意義上講,大眾化的文學批評推進了文學批評面向市場的進程。

    另一方面,由于大眾文化盛行,人們的審美趣味轉向平面化。追求感觀的愉悅。放逐了對精神的深度訴求。大眾文化的蓬勃發展代表了人們在新的文化語境中的藝術選擇,人們更愿意在色彩斑斕的文化世界中享受輕松休閑的視聽與閱讀,而不愿意閱讀通過細致的體味與思索才能心領神會的精英文化文本和敘述。這種審美文化心理的微妙變化,使得大量通俗、時尚的批評文字得以流行。同時。大眾文化使得一切帶有形而上傾向的精英文化顯得步履蹣跚。

    文學批評不去追求文學的韻味、意境和意義的深度,而去追求表面的、感性的、平面的形象性、直觀性、代表性。其目的不是引起讀者去回味、思考和評論,而是引起讀者去感受、享受。這種感悟式、直觀性的批評文字比之于學理性的抽象思維更具文字親和力,讀者的接受來得更輕松,這使得文學批評從神圣的祭壇走下來,來到了大眾中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大眾化的文學批評對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學文本的關注與解讀是大眾與文學審美之間的橋梁。傳統的文學批評往往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和作家、評論家圈層。難免自說自話,甚至自我欣賞。在這里媒體的功能使文學批評的功能得以擴展,會更加及時地捕捉更多、更新的文壇信息,加上自己的注釋與判斷,以受眾更易接受的話語方式表述出來。更重要的是。媒體的關注視野也使文學批評的關注視野突破了傳統的純文學的文本范疇?!拔膶W批評的概念在90年代已經不再關注于純粹的文學文本,也就是說,文學作品的概念在90年代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的確,90年代文學批評的審視對象也因此擴大到對影視作品的評說、對網絡文學的分析。甚至對流行歌曲的藝術與文化的審視??梢哉f,文學批評的視角已逐漸更加平民化、大眾化,這對引導普通讀者的審美活動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而當文學批評在大眾傳媒上占有自己的席位,并大有引領受眾閱讀、鑒賞的趨勢時。文學批評的功能便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有效發揮?!按蟊娀钡呐u風氣和樣式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為文學批評多元化的格局。

    由此觀之,我們發現20世紀90年代的文學及其批評正在發生某種轉向——即“大眾化”文學批評傾向的形成。這種轉向和傳媒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和大眾文化的盛行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直接導致了大眾化批評的勃興。改變了理論批評一統天下的格局。也彌補了理論批評疏于關注“當下”的不足。使批評格局趨向于合理和多元。

    20世紀90年代我國出現了一個多元并存的社會文化局面,這期間,各種批評觀念和方法蜂擁而至。西方話語的霸權、中國傳統批評方法的發掘、西方批評方法的引進、中國本土批評家的創造等共同構成了文學批評發展的多元化境遇。在90年代文學批評的坐標上,如果以大眾化批評為橫坐標。學院化批評為縱坐標。那么它們的交匯點就是當下的文化現實;如果說面對相同的文化現實,批評家選擇以大眾化的方式發言使文學批評呈現出大眾化傾向,那么學院化批評就是從揭示本質和理論指引的深度踐行著他們的批評活動,構建著具有學術規范、講究學理背景與知識傳統的專業化的批評形態。

    學院化批評主要是一批在高校及文學研究所任職的職業學者進行的專業批評,雖然在市場經濟時代中面臨邊緣化的局面,但學院化批評的主體以其自身廣闊的學術視野、豐富的理論資源和日趨成熟的現代體系,以理論和文本意識的深度支撐著當代文學批評學科建設的基石,以強烈的精英建構意識推進了文學批評的發展。從批評的成果和批評話語空間的拓展來看,90年代學院批評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就90年代出版的文學批評和研究著作來看,就有陳思和、王曉明主編,學林出版社出版的“火鳳凰新批評文叢”,謝冕、李楊主編,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叢書”以及楊匡漢主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十年代文學觀察叢書”等,其涉及到了西方近百年的各種文學批評,如精神分析批評、英美新批評、現象學批評、闡釋學批評、接受美學批評、解構主義批評、后現代主義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和后殖民主義批評等等。這些頗具學術含量的文學研究著作顯現了文學批評的成果,凸現出學院批評力量的強大。就90年代文學批評的理論和研究路向來看,90年代以來批評的話語空間又有了更大的拓展,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文化研究以及后殖民理論的興起等都拓展了批評言說的空間。此外,與從西方引進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的理論資源不同,90年代初有一批學者轉向傳統尋找學術資源,作“學術史”的研究,以期通過對學術傳統的重新審視和發掘來找到一種研究文學的思路。張揚純粹的學術研究,退而進行學術史的梳理是知識分子在大眾面前的一種姿態,體現出學院精英在拓展批評話語空間的某種努力。

    這些批評活動極其文字共同構成并體現了90年代文學批評的學院派特色,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學院化批評不僅僅面對文學,大多數從事學院批評的職業學者也不僅僅是文學麥田的堅定守望者,轉型期社會紛繁的文化文學現實急切需要批評家加以闡釋和批判,學院批評的使命就是以其學者素養和學理分析來透析現象,揭示文化現象背后的本質,給人們以精神指引,從而體現知識分子的價值,找到維系自身價值的場域。他們通過專業性的研究工作,承載著啟蒙與代言的責任,這種情況如實地反映了知識分在社會大眾和整體文化構成中的地位與作用。他們科學的理性的學術思想中滲透著感時憂世的使命意識.這種意識以表達廣大民眾的社會理想為巨大支撐,保持著與社會現實的緊密聯系,學院派的這種品質,實際上是中國知識分子精神魅力的展現。從這個角度而言,學院批評不是封閉的象牙塔,它往往處于十字街頭,以內省的學術思索向社會開放,向現實延伸。在諸多學院派的批評文字中,我們看到了用文學話語向復雜的文化現實不斷介入的努力,現實,作為一個最終需要闡釋和反映的目標,始終滲透在學院批評的方法和過程之中。從另一個角度看,90年代的學院批評同時也隱含了某種意義上的自省與反抗。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和各種思想、觀念、理論的包圍中,批評的精神正在淡化和消解,某些批評借口轉型和改革而放棄批評精神,放棄批評一貫堅守的人文精神和立場,有的趨炎附勢,有的趨俗媚眾,有的爭名奪利。這是市場經濟的商品意識在批評家身上投下的陰影,批評家人文精神和批評精神的淡化必然造成批評的人文精神和批評精神的淡化。而學院化批評以前所未有的理論的豐富性和觀念的多樣性參與了這一時代的文學建構,在商品經濟大潮和多種復雜因素的困擾下,捍衛了文學批評所剩無幾的尊嚴。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建立和健全的時代大背景下,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呈現出明顯的分化,將90年代文學批評特征粗略用“大眾化”和“學院化”加以概述,只是期盼能在某種程度上能更接近90年代文學批評的真實圖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成人免费版|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 国产成人小视频|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在线成人综合色一区|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成人99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成人午夜性A级毛片免费|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 成人中文精品3d动漫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电影|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性视频在线| 成人在线欧美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