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發展格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財政收入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長20%。
一、引導扶植企業走創新之路,提高工業經濟發展水平
要堅定不移地支持工業企業,把優化結構、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和延長產業鏈條作為主要手段,逐步壯大企業規模。一是煤炭企業必須扶強。煤炭產業,未來的競爭必然日趨激烈,為此必須加大對煤炭企業的扶持力度,重點是幫助海崗精煤公司拓展鶴崗至鲅魚圈海陸聯運通道,鼓勵和支持公司繼續開拓市場,壯大經營規模,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場份額。二是替代產業必須做大。支持鶴峰糧食機械公司迅速推出產品,占領市場;幫助世達農機公司解決發展中的資金問題,盡快啟動新廠建設,年內達到年產100臺整機的生產規模;匯豐紙業公司、金山紙業公司要在現有基礎上,拓展市場、延長產業鏈,成為全省再生造紙業的骨干企業;同時,全力支持海宇米業、天維米業、比優特食品基地、人和生物質發電公司等非煤企業的發展,加快構筑我區工業化新格局。
二、加快商業業態提檔升級速度,努力構建現代服務業新格局
緊緊圍繞打造商貿物流中心區的目標,引領和帶動全市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一要加快商業品牌化發展步伐。要不遺余力地推進兩個已開工大型商貿項目的建設,爭取年內完成大潤發超市的主體設施建設,紅星美凱龍建材家居生活廣場投入運營,同時爭取大商年內落戶并開工建設。繼續運作引進沃爾瑪、慶客隆、家樂福等國內外大型知名商業企業,以此引領和帶動本地商業上層次,實現工農區商業發展的品牌化。二要加快推進“西部開發”戰略。要以水泥廠、禾友農藥公司整體搬遷為契機,對西解放路東南兩側現代商業格局進行高標準規劃,同時爭取資金,改善基礎條件,引進商家投資建設,力爭 “十二五”計劃實施期間在工農區西部建立起鶴崗又一新型商業圈。三要加快發展物流產業。加強對物流產業的規劃建設,支持鶴鐵經貿公司發揮優勢,年內完成煤炭、糧食、化工產品、散貨等四大物流基地的規劃及部分基地的建設工作,實現集團經營;同時,加大對以煤炭經銷業為重點的物流企業引進、落戶、支持的工作力度,爭取年內再落3~5戶,擴大我區在全市煤炭經銷格局中的比重。
三、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增強項目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
一要抓好項目的落地建設。對已經開工建設的糧食機械、比優特食品基地、聯合收割機、安通PE管易地重建、大潤發、紅星美凱龍等項目,要抓緊時間爭取早日投產運營;對尾煤加工、煤化工、稻殼顆粒燃料、變壓器、柏潤木業擴建等擬建項目,既要做到留得住,又要做到早落地、快建設。二要完善項目推進機制。明確項目建設辦公室職責和任務,配齊人員,加大資金投入,保證其作用的發揮;深入實施重點項目專題推進和區級領導、部門包保制度,特別是對億元以上的項目,要成立一套強有力的班子,設專人提供保姆式服務,及時掌握進展狀態,解決遇到的問題。三要加強項目研究儲備。這是增強項目建設的方向性、科學性的重要前提,要認真研究我區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密切與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的聯系,籌劃和生成后備項目,并盡可能地做深做細可研、規劃、土地、環評、籌資等前期工作,增強儲備項目的可行性,編制出切合我區實際的招商項目冊,促進項目建設的有序開展。四要解決上項目的瓶頸問題。主要針對上項目面臨的土地和資金兩大難題,增加相關儲備。完成產業園區的土地資源調查與規劃,加快建立起具有工農特色的產業園區;同時要建立項目建設專項發展基金,發揮小額貸款公司作用,努力解決項目建設融資難的問題。
關鍵詞:河北省 交通通達性 經濟發展 建議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4-215-02
一、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關系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它把社會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各個環節有機地聯系起來,是現代經濟社會賴以運行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們從事各項社會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的前提和保障。交通通達性是評價交通運輸狀況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有了較好的交通通達性才能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對外開放的擴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河北省與北京、天津毗鄰,京津冀是中國較大的經濟群之一,要想在如此的環境中快速發展必須首要大力發展交通運輸,加大交通通達性建設。
二、河北省交通空間分布格局及通達性
河北省公路交通空間分布格局呈現特征,從交通通達性“即在交通圖中,某一地域任何點到其他各點的最短徑道所經過的全部線路數目的總和”的視角加以分析,可反映出河北的交通通達程度。其值愈小,通達性愈好;反之,其值愈大,通達性愈差。很顯然,交通運輸的發達程度直接構成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是人們生活質量的體現以及產品國際競爭力高低的影響因素等。
根據筆者對河北省區域交通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河北省最新交通通達性狀況列表如下:
三、河北省交通通達性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交通通達性是指某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交通干線數量和發達程度。在表1中顯示,河北省“縣級與相鄰的縣級與地級市或省會的連外通道數”遠遠多于“地級與相鄰的縣級與地級市或省會的連外通道數”,這與縣級單位數量遠遠多于地級單位數量有關。另外還可以看出縣級與地級市或省會的連外通道數中2到7條的居多,最多者達到11條,其中有四個縣分別有2到3條高速公路直接與周邊縣市相通,便捷高效的高速公路必將促進這些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有9個縣市有直接通往外省的道路,促進了省域之間資源和技術的交流,從而帶動經濟發展。
在表2中顯示,河北省“地級與相鄰的縣級與地級市或省會的連外通道數”不及“縣級與相鄰的縣級與地級市或省會的連外通道數”數量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級市數量遠遠低于縣級市數量。各地級市的連外通道數都在兩條以上,且高速公路數量多于縣級的連外高速數量,有6個地級市包括省會石家莊均有1到4條高速公路直接與周邊縣市相通,其中省會石家莊多達4條高速,如此發達的交通狀況無疑為其經濟的騰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高速公路網絡的日趨完善,對拉動全省經濟快速增長、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京津冀都市圈建設和環渤海地區經濟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北高速公路網密度不斷加大,到2020年,實現石家莊、北京、天津三個中心城市之間多路聯通,中心城市半日交通圈覆蓋所有設區市,相鄰設區市實現便捷連接。隨著路網的不斷完善,河北省經濟發展帶也由過去以京廣鐵路沿線為主轉向沿南北、東西縱橫方向綜合發展。
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問題:京津冀經濟區近年來一直被看作是中國三大經濟圈之一,甚至被認為是這三大經濟圈中未來幾十年最有發展潛力的一個。但這一經濟區這些年的發展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區域內經濟發展差異過大,即河北省經濟發展水平與京、津相差過大,因而不能形成高效的產業轉移或協作梯度。目前河北境內的交通設施仍不足以滿足其經濟發展,特別是未來幾十年經濟發展的需要。河北省現今的交通設施數量不足,功能層次較低,整體協調性也明顯欠佳。同時,河北省港口經濟與地方經濟的關聯度較低,港口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不大。
四、河北省區域交通建設促進經濟發展的建議
1.明確區域交通發展定位。交通網的規劃要服務于全省經濟發展戰略,促進現代化快速實現。河北省環繞京津,其交通網的建設的目的應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形成。使京津的經濟溢出能夠拉動河北經濟的增長。河北道路運輸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2.合理規劃道路建設。區域交通的建設發展必需要合理統籌安排,河北省道路規劃應該從單純的設施布局注重發展戰略性規劃,從“適應性規劃”轉變為“引導性規劃”,實現道路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結合河北省目前特點,應當主要抓住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建設。注重與國省干線路網的溝通和農村路網的連通;充分發揮干線路網的輻射功能,提高整體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省內交通通達度。
3.注重區域合作,加快區域間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高速鐵路網的建設和新高速公路的動工,標志著河北省公共交通的新機遇的到來。河北省要抓住機遇,在京津經濟的發展中分到一杯羹,建立良好的交通銜接渠道,達到區域交通設施的共享,使京津的經濟外溢效應能快速而且大量的流向河北境內。
4.要加快內陸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均衡發展。在這方面,河北省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例如,近年來,河北省不斷加大對“環京津貧困帶”地區的支持力度,制定并實施了《張承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快完善了道路、電力、水利以及通訊等基礎設施。基本形成較完善的高速路網,初步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但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應當堅持道路建設“抓兩頭”方針不動搖,繼續加快高速公路和農村公路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趙克華.關于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和交通運輸的關系研究[A].中國商界,2009(03)
2.李振華,李曄.河北省基礎設施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J].世紀橋,2009(04)
3.陳鳳新,張風娟,韓淑芬.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集團經濟研究,2006.11.05
4.路瑞娥.公路交通對促進河北省經濟發展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04)
所謂世界經濟格局,是根據各個國家的經濟力量以及相互依存關系所形成的國際經濟體系。二戰以后世界經濟格局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二戰后至20世紀90年代初,在這一時期,世界經濟格局的基本特征表現為以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兩極”格局,但隨著蘇聯的解體,“兩極”格局的時代也宣告結束,世界經濟形成了以美國一個超級大國為首,多個世界經濟大國共存的“一超多強”的格局。因此,在這個時期,美國并沒有對其他國家擁有絕對的指揮權和控制權,而是建立在其他世界經濟強國討價還價基礎上的博弈型霸權。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和損失。具體影響有以下三點:一是全球金融危機強化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級共存趨勢,美國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實力被減弱,也宣告了美國稱霸世界想法的破滅。美國不得不重新考慮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發展問題。二是美國經濟(包括主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遭受了嚴重的沖擊和損失。金融危機是由于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的集中爆發。而在金融危機前,就已經打破了依賴美國經濟失衡而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體系。[1]三是美國的軟實力受損,“美國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質疑,那些參照“美國模式”發展經濟的國家開始動搖。
但即使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使美國的經濟受到重創,超級霸主的地位有所動搖,但美國仍然在全球經濟中處于超強地位。具體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美國的GDP總量仍然高居世界第一,而且遙遙領先。2010年,美國的GDP總量達到了14.66萬億美元,這一數字相當于2010排在世界第二、第三、第四位的中國、日本和德國的GDP總量之和。二是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國家貿易體。盡管2010年美國的進出口總額的數據還沒有,但預計將達到32000億美元以上,這一數字仍然位列全球第一。三是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國家金融體。目前,美國擁有的金融資產要占到全球金融資產的1/3左右。四是美國仍然是全球創新能力最強的科技大國。目前,全球排名最高的10所大學中。美國就占據了8所。每年,美國都會吸收50%以上的全球技術移民。而且,二戰以后,美國就一直是公認的全球最發達的制造業國家。[1]目前,美國制造業的附加值要占到整個世界制造業附加值的22%左右,繼續排名世界第一。
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盡管全球金融危機給美國經濟帶來了重創,但美國轉嫁危機的能力也非常強。歷史上,美國曾經經歷過數次經濟危機,但美國常常通過轉嫁危機使得自己的合作伙伴或者競爭對手受到重創,從而盡可能地降低自己的損失。比如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突然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20世紀80年代中期,迫使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從而將自己的經濟危機轉嫁到別人身上。目前,美國正在通過迫使以中國為首的相關國家貨幣升值,來實現轉嫁自身經濟危機的目的。
二、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定位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使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而有關中國經濟的各種言論也隨之而出。之所以會有這些針對中國經濟的言論,從根本上說就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妒忌和擔心。事實上,從全球經濟的發展歷史來看,包括英國、美國和日本在內的這些經濟曾經高速發展的國家都受到過這樣那樣的指責和議論,因此說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經歷。筆者認為,不要被這些言論所干擾,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合理準確的定位,變消極影響為積極影響。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合理準確的定位,首先就是要清醒的認識到中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1.綜合競爭能力的差距
盡管中國的GDP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國的人均GDP水平還很低。目前,占全球人口不足5%的美國擁有了世界GDP總量的30%以上,而占全球人口22%以上的中國卻只擁有全球GDP總量的8%左右,尤其是相比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國的綜合競爭能力仍然差距較大。按照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公布的排名,中國在2008—2010年的競爭力排名為17-20位。[1]雖然我們不必太在意這種競爭力排名的高低,但有些指標所反映的問題還是很深刻的。比如,在影響中國競爭力排名的一些指標中,像企業經營效率、企業信譽、企業形象,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公民道德、政府管理效率以及官員廉政等排名就比較靠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排名,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
2.經濟增長質量的差距
1978-2010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將近10%。但和快速的經濟增長率形成反差的卻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模式是“粗放擴張型”的,即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建立的巨額資源消耗的基礎上的,這給我國的環境保護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社會矛盾越發突出。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要遠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的單位產值投入成本要達到美國的4倍左右。在消耗巨額資源的同時,中國的土地、空氣和水資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中國的自然和社會環境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盡管中國有大量的加工貿易出口,但由于缺乏專利和核心技術,只能賺取低廉的加工費,價值創造能力低。
3.科技創新能力的差距
全球主要發達國家都將科技創新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以此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目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科技能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70%。[2]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科技創新能力有了大幅的提高。目前,中國的研究開發人員以及研究開發經費支出排在美國之后,位列全球第二。截至2008年底,中國已經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97個國家簽訂了103個政府間合作協定,雙邊和多邊科技合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3]
但是相比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1.研究開發經費總量增長迅速,但人均研究開發經費投入過低
反映國家經濟發展方式和集約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就是該國研發開發經費的投入和使用,而且研究開發經費的投入和使用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評價科技能力的核心指標。盡管中國的研究開發經費支出已經位列全球第二,但中國的研究開發經費和GDP之比要遠遠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從人均研究開發經費來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人均研究開發經費大約在10萬-20萬美元/年,而中國研究開發人員的人均研發經費支出額還不到3萬美元/年,也是遠遠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2.研究開發經費的支出結構不合理
具體表現為用于基礎研究的和高技術產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偏低。我國用于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產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占全部研究開發經費的比例還不到10%,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一般要達到20%左右,這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我國的基礎創新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從研究經費的來源來看,盡管我國的主要研究開發活動主體是企業,一般企業的研究開發資金要占到全國研究開發經費的70%以上,這一比例基本達到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我國來自企業的研究開發資金有兩個重要的特征:一是外資企業的研究開發資金所占的比例不斷提高。目前,外資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占比已經達到了30%以上;其次就是高技術產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占比偏低,目前還不到30%,這要遠遠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甚至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水平。
3.裝備制造業水平較低,限制了中國裝備制造技術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被定位為全球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心,但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水平卻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裝備制造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主要是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高新技術裝備的,一般包括計算機集成、航空航天、電子信息及通信設備、大型科學儀器以及大型醫療設備等。近年來,盡管通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以及技術引進等方式和手段,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很多核心設計和制造技術并沒有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不得不依賴于國外的進口產品。相關資料顯示,中國整體的裝備制造業水平僅僅相當于美國的1/5,日本的1/4,由此常常導致我們受制于人。正是由于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落后,使得中國的對外投資能力仍然顯得非常弱小,尤其是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投資。2010年,盡管中國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上升到了181.7億美元,但也僅僅占同期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7.4%,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水平亟待提升。
4.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相比與改革開放前,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相比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還有較大的差距,甚至要低于很多發展中國家。2010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4382美元,位居全球第94位,這也是中國的人均GDP首次躋身前100名之列,但這還不到美國和日本的1/10。目前,我國有大約7億多人的年均純收入只有750美元左右,年均消費水平還不到600美元,而且我國還有數以億計的貧困人口。他們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得不到保障。
5.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話語權還不夠強
盡管中國的貿易總額和GDP都位居世界第二,而且也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是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中國的話語權還不夠強。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根據GDP、經濟生存能力和國際儲備來對其成員份額進行分配,長期以來一直向西方發達國家傾斜。盡管近幾年來,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份額有所上升,目前已經占到6.19%,位列世界第三,但美國仍然擁有超過15%比例的一票否決權。
三、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下中國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 山東;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11-0169-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27
縣域作為基本的行政單元,承擔著承上啟下、溝通城鄉、固本強基和總攬農村全局的重要作用[1]。近年來學者們對縣域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縣域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等方面,僅有少數學者對縣域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2]。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社會和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因此促進山東縣域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十二五”的良好開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 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模型
1.1 評價指標體系
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系統性與全面性相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動態性與靜態性相結合、相對獨立性等原則[2]。
根據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參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3],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提供的主要社會指標體系,本文構建了山東縣域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該評價指標體系由3個層次構成,分別為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領域層、子領域層和指標層,見表1。
1.2 評價模型
設系統f(x)、g(y)在時點t的發展水平的量度函數分別為f(t,x)和g(t,y)(其中x、y分別為系統f(x)、g(y)的特征向量)。f(x)、g(y)協調意味著f(t,x)與g(t,y)的相對離差即離差系數越小越協調,所以定義社會與經濟在時刻t的協調度為:
B(t)=f(t,x)•g(t,y)f(t,x)+g(t,y)2 2 k(1)
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當系統f(x)與g(y)發展到一定水平(f(x)+g(y)=c)時, f(x)•g(y)最大。從數學分析的角度講,只有當f(x)=g(y)時, f(x)•g(y)達到最大值,表明系統f(x)與g(y)為最協調。協調度反映了系統的協調程度,而不能反映系統f(x)與g(y)當時所處的發展水平。為此,我們將協調度與系統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表示系統的協調發展度,用D(t)表示[4]。
D(t)=B(t)•f(t,x) θ•g(t,y) δ(2)
式中:θ、δ為待定系數,且θ+δ=1。基于以上對于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度的理解,采用協調發展度D作為度量尺度。
式中:D為協調發展度;C為協調度;T為發展度;α、β為待定權數,在計算過程中,鑒于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二者權重相等,即α、 β均為0.5[5]。f(x)與g(y)分別指經濟綜合指數和社會綜合指數。通過均方差方法求權重,然后采用加權求和法求出綜合指數。
2 綜合指數分析
2.1 社會綜合指數
計算得出2009年山東縣域社會綜合指數,見表2。從社會綜合指數計算結果來看, 出現膠東強于魯中,魯中強于魯南(魯東南和魯西南)和魯北、魯西北的特征 ①,山東的社會發展水平存在著由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遞減、由魯中向南北遞減的地域特征,社會發展發達的縣市集中在膠東地區和魯中東部地區。如社會高度發達的12個縣市全部位于膠東地區(7個)和魯中地區(5個);社會較發達和中等發達的36個縣市中,膠東8個,魯中11個,魯北7個、魯南6個,魯西北4個;社會欠發達的縣市共有17個,膠東1個,魯中2個,魯北2個,魯南6個,魯西北6個;在26個社會不發達縣市中,魯中1個,魯西北7個,魯南18個,其中魯西南13個。
2.2 經濟綜合指數
計算得出山東縣域經濟綜合指數,見表2。從絕對差異看,榮成經濟綜合指數最高達0.745 8,最低的惠民低至0.214 9,榮成是惠民的3.5倍,說明山東縣域經濟發展水
平存在較大差異。通過表2可以總結看出:首先,經濟高度發達的縣市大多位于膠東地區,其中東部沿海縣市經濟發展整體水平明顯高于西部內陸縣市。其次,中心城市周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地區,同時中心城市周圍地區發展水平與中心城市規模正相關。再次,重要鐵路、公路沿線縣市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最后,以兗州、滕州為代表的自然資源稟賦較好的縣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從相對差異來看,山東91個縣市經濟綜合指數的均值為0.384 4,其中29個縣市超過平均值:14個膠東縣市,8個魯中縣市,4個魯北縣市,3個魯南縣市。低于平均值的62個縣市中魯北(25個)、魯南(27個)分別占總量的40.3%,41.5%。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類似,山東的經濟發展也存在著由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遞減、由魯中向南北遞減的地域特征。
3 協調發展格局分析
根據公式(3)、(4),計算得出縣域社會和經濟協調度、發展度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度,見表2。
3.1 協調發展水平
對于縣域來講,經濟和社會具有較高的同步性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參照相關研究以及根據山東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將0.9的作為臨界值,大于0.9的為協調型,小于0.9的為相對失調型。從協調度看,只有昌樂、臨朐、平邑、金鄉等9個縣市協調度低于0.9,其余82個縣市的協調度都達到了0.9,91個縣市協調度平均值達到0.955 9,山東整體社會和經濟的協調性很高。
由于協調度高只能反映經濟綜合指數f(x)與社會綜合指數g(y)之間的離差較小,不能反映91個縣市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水平。依據山東省平均發展度(本文以全省平均經濟和社會綜合指數為基礎,求出全省平均發展度)分布,將社會指數和經濟指數均大于全省平均值且發展度高于全省平均值的縣市作為高發展度高的地區,這樣全省共有27個縣市發展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和京滬鐵路沿線地區。從發展的維度看,榮成(0.731 0)是最高的,樂陵(0.276 2)是最低的,均值為0.433 6,變異系數為0.262 9,這說明山東縣域社會
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從協調發展度來看,山東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水平整體較高,最高的是榮成(0.854 6),最低的是惠民(0.504 6),均值為0.638 7,變異系數為0.137 3,其中低于均值的縣市達到58個,占全部縣市的63.7%,說明山東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在整體水平較高的同時,地區差異依然明顯。
3.2 協調發展類型
由于協調發展度包含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數,因此可以依據協調發展度對山東省91縣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協調程度進行分類。按照表3的分類和判定標準,將91個縣市劃分為3個大類、8個亞型,見表4。
從山東縣域經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亞型看,經濟滯后
占絕大多數,91個縣市單元有81個屬于這類型,其中膠東11個,魯中18個,魯北6個,魯西北17個,魯南29個。協調發展類、亞協調發展類以及失調衰退類中均有社會滯后類型,但情況不一。通過比較發現,屬于社會滯后亞型的榮成、龍口、即墨、章丘等縣市其經濟綜合指數排名與其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排名相當,充分說明當前經濟發展較快的縣市,社會發展滯后已現端倪。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由于其經濟發展落后,社會發展的落后性還沒有顯現出來,而不能說明其社會發展水平已到較高水平。
4 社會經濟發展對策
4.1 協調發展類
屬于協調發展類型的縣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都很高,但從協調發展的角度可分為6個社會滯后型和9個經濟滯后型縣市。
以榮成、龍口、膠州等為代表的6個縣市社會發展水平落后于其經濟發展水平,屬于社會滯后型。對這6個縣市指標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這兩項指標上得分較低,因此在確保經濟繼續發展的基礎上,要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
其次,這6個縣市在社會系統中人口發展質量領域得分也比較低,主要體現在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除了龍口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它5個縣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中心城鎮缺乏足夠的規模,難以形成強大的帶動作用,成為縣域經濟繼續發展的障礙。因此,要膨脹上述城市的規模,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建立健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以文登、膠南、招遠等為代表的9個縣市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其社會發展水平,屬于經濟滯后型。第二、第三產業增長率、第三產業比重較低是影響該類縣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除去第二產業基數較大,致使增長率較低外,這些縣市工業主要以資源和資源加工型為主,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發展質量也亟待提高。未來應逐步淘汰比重較大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產業,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的裝備制造業,實現第二產業由大到強的跨越。同時該類縣市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4.2 亞協調發展類
亞協調發展類中初級協調發展亞類共有11個縣市,其中3個屬于社會滯后型,8個屬于經濟滯后型。章丘、滕州和平度3個縣市人口均超過一百萬,導致大多數人均社會指標值偏低。除此之外,城鎮化水平、生態環境指數低也是影響3市社會綜合指數較低的原因。2009年3市城鎮化水平均低于全省水平。而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3市處于經濟的上升期,隨著地方政府以降低環境門檻為優惠條件,大舉實行招商引資,一些污染重的工業企業紛紛向農村地區轉移,導致環境狀況惡化。對于這類城市要堅決制止以污染環
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8個經濟落后型的縣市主要表現為
三產比重和增速較低,除了萊西、高密外經濟的外向性都較差。三產比重偏低和增速緩慢與上述縣市的產業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如兗州、鄒城、肥城、青州都是山東重要的工業城市,產業結構偏重;而其它4市經濟總量相對偏低。因此該類型城市要抓住我國新一輪沿海化的發展機遇,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從政策、制度上鼓勵和引導企業真正從提升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吸引外資,促進經濟的發展。
勉強協調發展類和瀕臨失調衰退類共21個縣市,均屬于經濟滯后型。從這21個縣市經濟發展看,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地方財政收入總量較低是這類城市經濟滯后的主要因素。這類城市突出的表現為三產結構相對均衡,工業的主導地位不突出。該類型的東部縣市要抓住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膨脹經濟規模。西部內陸城市區位較差,經濟基礎薄弱,要繼續加強各級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對西部縣市的投資力度,調整投資的區域分配比例,協調區際利益,促進共同發展。
4.3 失調衰退發展類
這類區域包括34個經濟滯后型和1個社會滯后型。34個社會經濟滯后大多分布在魯南、魯西北地區,長期以來是山東省經濟落后地區。該類縣市大多數經濟指標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具體表現為經濟規模相對較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較低等方面。為了使社會經濟發展對策更具有分類指導意義,在這里將魯西北、魯南地區該類型縣市分開討論。對于魯西北縣市,嚴重制約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是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出口總額等指標,因此該類縣市應該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此拉動內需,擴大消費市場,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該區域外向型產業基礎較弱,地方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壯大外向型產業。對于魯南縣市,其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工業總產值、工業企業利稅總額、農民人均收入等指標數值較低。工業基礎薄弱、人口規模大是制約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該類縣市應該制定相應產業政策,將人口過多的劣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地方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將地方工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鄉統籌力度,著力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同時,這35個縣市不但經濟水平落后,社會發展水平也較低,如城鎮化水平、科教發展水平等。因此,要積極推進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要把產業發展、資源配置的調整和優化與土地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的改造和現代化建設動態的結合起來。要通過統籌文化科學發展來促進經濟發展,在文化發展中轉變思想和觀念,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區域合作,以調整和帶動本地資源開發、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曹縣是目前失調衰退類中唯一的社會滯后型縣市,其經濟發展與周邊地區相差不大,都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但由于人均教育事業性費用支出、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三項指標過低,導致其成為區域社會發展低于其經濟發展。因此,該地區必須加大教育投入,轉變傳統思想觀念,合理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質量,促進地方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毛漢英.縣域經濟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地理學報,1991,46(4):385 - 395. [Mao Hanying. Study on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Growth with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t County Level[J].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1991,46(4):385 - 395.]
[2]車冰清,朱傳耿.江蘇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格局及對策研究[J].經濟地理,2010,30(7):1074-1079.[Che Bingqing, Zhu Chuangeng. The Structure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Society and Economy at County Scale in Jiangsu[J].Economic Geography, 2010,30(7):1074-1079.]
[3]張真.關于全面小康社會的統計評析[J].統計與決策,2004,2:22-25. [Zhang Zhen. Statistic Analysis on Comprehensive Well off Society [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4,2:22-25.]
[4]熊鷹,曾光明,等.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不確定性定量評價:以長沙市為例[J].地理學報,2007,62(4):398-402.[Xiong Ying,Ceng Guangming,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aking Changsha City as an Example [J]. 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2007, 62(4):398-402.]
[5]劉承良,熊劍平,等.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性評價[J].經濟地理,2009,29(10):1650-1654.[Liu Cheng liang,Xiong Jianping, et 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ety-Resources-Environmental System in Metropolitan Areas: A Case Study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10):1650 - 1654.]
[6]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和山東省統計局. 2010年山東省城鎮化發展報告 [M].鄭州:黃河出版社,2010. [Report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Made by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and Statistical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 [M] . Zhengzhou: The Yellow River Press, 2010.]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ounty Economy and Socie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LIU Tao
(Business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Abstract
關鍵詞: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優勢度;耦合關系;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3-0038-04
引言
一個地區具有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可以決定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的穩定性、交通運輸方式或運輸干線的樞紐度及密集度,方便了整個地區與外界的經濟貿易交流。交通基礎的建設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交通網絡可達性的提高將對區域發展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因此,研究交通與區域經濟之間的協調關系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交通基礎設施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方面,國外學者對交通網絡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取得不少成果。Aschauer運用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進行計量分析,認為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1]。Gutierrez和Gonzalez以高速鐵路為例,研究了穿越歐洲大陸的高速鐵路網的興建對歐洲各大城市間交通通達性變化所帶來的影響[2]。Linneker和Spence 研究了倫敦M25環形公路引起的通達性變化,結果表明,M25環形公路對大倫敦區域的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3]。關于交通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國內學者也做了相關研究。金鳳君等對鐵路客運提速的空間經濟效果進行了評價[4];麻清源使用節點連通性和可達性指標評價了甘肅交通網絡與區域發展的內在關系[5];吳威等探討了過江通道建設對南通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以及挑戰和威脅[6];劉海隆等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結合GIS方法分析了交通可達性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對投資績效的影響并模擬了交通可達性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7];王伯禮等將投入產出分析與ESDA方法相結合,對1997―2008 年新疆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了分析[8]。
綜合以往研究可以看出,研究內容上,目前關于交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較多集中在具體交通方式或某條線路與經濟的關系研究;研究尺度上,多集中于國家與城市內部兩個層面,從中觀尺度整體上考慮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區域效應的研究并不多見。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67個縣級行政區為研究單元,通過構建交通優勢度與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對福建省交通優勢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特征進行了分析,進而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福建省交通優勢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空間格局進行了分析。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1.交通優勢度測度方法
交通優勢度是評價區域交通優勢高低的一個集成性指標,由區域交通設施網絡規模(支撐能力)、干線的技術等級的影響程度(聯系與集聚能力)和在宏觀整體交通基礎設施網絡中該區域的通達性狀態(區位優勢)三方面集成計算交通優勢度[9]。
2.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方法
評價區域發展水平,目前有綜合指標法和單指標法。為了更全面地客觀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本文采用綜合指標法,并基于指標的科學性、全面性以及數據的可獲取性三方面的考慮,選取了人均出口貿易額(美元)、人均GDP(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鎮化率(%)、農民人均純收入(元)、人均財政收入(元)、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非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 (美元)等共10項經濟指標。采用主成分分析與多目標綜合加權方法[10]計算福建各縣市經濟發展水平。
3.耦合協調發展度模型
交通與經濟兩系統間存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動態耦合關聯機制,可稱為交通―經濟耦合協調系統[10]。借鑒容量耦合系數模型,構建交通優勢度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間的耦合度函數,并在耦合模型基礎上構造交通與經濟協調度模型,以判斷交通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程度。
(二)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福建省地處臺灣海峽西岸,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鐵路發展迅猛,逐步形成兩縱兩橫鐵路網絡;公路建設持續推進,“三縱八橫”高速公路網逐漸成型。全省土地面積為12.14萬km2,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積的89.95%,2014年總人口為3 804萬,國內生產總值達24 055.76億元,人均GDP達63 238元。
本研究以福建省為研究區域,縣(市)為研究單元,包括67個行政單位(金門縣除外,設區市市轄區視為一個單元)。公路、鐵路等矢量化數據來自2014年公路、鐵路交通地圖,經ACRGIS數字化獲得;機場、港口、城市等分類及分布來自中國交通網、港口網等網站,各項經濟指標來源于《福建統計年鑒(2014)》以及2014年福建省各地市經濟普查資料。
二、結果分析
(一)交通優勢度空間格局
(1)交通設施網絡密度空間特征。在全省 67個縣市中有41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2公里/平方千米,占縣市單元總量的61.2%,其中35.8%的縣市的路網密度還不足0.7公里/平方千米。總體而言,全省交通密度明顯分布不均,南部高于北部,自東南向西北地區遞減,呈現塊狀分布,形成以漳州-廈門為中心的四級階梯分布。全省絕大多數縣市的路網密度還比較低,反映了交通對這些縣市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還很低。(2)交通干線影響度空間特征。在全省 67個縣市中有40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5,占縣市單元總量的59.7%,其中37.3%的縣市路網密度還不足2.5。總體上,城市建成區交通干線影響度比較大,各縣市交通干線影響度大致呈“井”字形分布,以福州、廈門-泉州這兩片區域為中心,向南北兩端縣市遞減,再向內陸縣市繼續降低,呈明顯的圈層結構,東西向差異減小。(3)區位優勢度空間特征。在全省 67個縣市中有36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7,占縣市單元總量的53.7%,其中41.8%的縣市路網密度還不足1.0。總體上,全省區位優勢分布空間差異大,自東向西依次遞減,形成以福州-廈門為中心的4條帶狀區域差異,反映了各縣市接受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的機會和潛力較小。(4)交通優勢度空間特征。在全省 67個縣市中有37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75,占縣市單元總量的55.2%,其中49.3%的縣市的路網密度還不足0.3。總體上,空間分布差異明顯,東部沿海縣市交通優勢度較高,西部偏低,省內交通發展地區不平衡,形成明顯的由沿海向內陸遞減的4個塊狀的區域差異,全省仍存在大量交通不便的地區。
(二)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將各縣市的4項主成分進行分析,計算綜合成分得分,利用ArcGIS的自然斷裂點法對其進行分類,制作得出表示2014年福建省各縣市綜合成分得分空間分布圖(圖2),表示其經濟發展水平。
從總體格局上看,2014年福建省各縣市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南高北低的趨勢,高值區主要由東部沿海、各市區市轄市以及內陸部分縣市組成,呈環狀分布。全省經濟發展水平變異系數為0.229,表明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地域差異顯著,其中高于縣市平均水平0.260的縣市28個,占縣市總數的41.8%,最高的廈門市綜合評價值達1.787,最低的政和縣僅-0.615。從次級區域來看,閩東南地區的福鼎―福州―莆田―晉江―廈門―龍海沿海一帶,以及內陸的龍巖、永安、沙縣、建甌等縣市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北部呈塊狀分布的蒲城、松溪、政和、屏南、古田、尤溪、閩清、永泰縣等為低值區,西部、南部的武平、長汀、寧化、光澤、蒲城、詔安等縣市經濟發展水平也較低。
(三)縣域交通優勢度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
交通優勢度與區域經濟協調度空間格局:
通過對縣域交通優勢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度和協調度測算發現,86%的縣市耦合度都在0.8以上,78%以上縣市耦合度指數在0.9以上,有30%的縣市耦合度指數達0.99,反映了各縣市交通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強度較高。但交通與經濟的協調度區域差異顯著,總體來看,呈現以福州、廈門、漳州、泉州、龍巖五市為中心,向四周逐漸減小的空間格局,閩東南地區協調度較高,閩北、閩西等地偏低。最高的廈門市為0.96,最低的政和縣低于0.1,相差懸殊。其中嚴重失調型的占比有14.9%,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部和北部的一些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如南平地區的政和縣和光澤縣、三明地區的寧化縣、清流縣和建寧縣、龍巖地區的武平縣等,這些縣市主要位于福建省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中度失調型的占比達34.3%,包括寧德地區的屏南縣和壽寧縣以及南平地區的松溪縣,分布在福建省北部,以及東部的仙游縣、永泰縣以及南部的詔安縣等,其經濟發展屬于中等偏低型。中度協調型的占比達34.3%,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和大多數設市區市轄市,大多是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縣市,如武夷山市、安溪縣、福安市等。高度協調型的占比達16.4%,主要為地級市市區,在空間上呈點狀分散分布,其中僅廈門市、石獅市、晉江市、泉州市協調度大于0.8,說明全省各縣市交通與經濟的協調度指數并不高,且縣市間差異較為顯著。
三、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福建省為實例,以縣域為基本單元,運用GIS空間分析技術,采用多指標,從多角度系統度量了交通網絡的地域空間特征以及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并對其耦合協調度進行測算,揭示交通優勢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內在聯系,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1.交通發展空間格局。福建省各縣市交通干線影響度呈“井”字形分布,中部凹陷,受鐵路、公路布局影響大,城市建成區分布密集,交通干線影響度大。交通設施網絡密度分布不均,東南部地區較高,而西部地區普遍偏低。區位優勢度分布空間差異大,東部靠近廈門、福州等地區,優勢度高,西部、北部地區普遍偏低。交通優勢度區域差異明顯,省內交通發展地區不平衡,仍存在大量交通不便的地區,總體上東部沿海地區交通優勢度較高,西部偏低,呈明顯的圈層結構,從沿海中部到內陸及南北兩端地區的優勢度減小。
2.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總體上,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呈現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趨勢。高值區主要由東部沿海各市區市轄市以及內陸部分縣市組成,呈環狀分布;其余大多數地區經濟實力仍然較弱,全省還有較大區域范圍處于經濟發展邊緣區和不發達地區。次級區域上,受經濟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經濟地理區位、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福建省縣域經濟差異主要體現在東部資源縣高于山區農業縣,沿海城市群地區高于內陸地區縣市,中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但對縣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還有待提升。
3.區域交通優勢度與經濟耦合協調度。各縣市交通與經濟耦合作用強度較高,但協調發展度有待提高,多數地區還處于中度協調或良好協調發展狀態,高度協調的地區較少,交通仍然是制約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福建省應該分區制定發展戰略,東部地區考慮如何在現有的交通優勢條件下加快促進各縣市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是實現其交通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而西部地區還應大力發展交通,以促進經濟發展。
4.本文通過構建交通優勢度與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對福建省交通優勢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特征進行了分析,進而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福建省交通優勢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空間格局進行了分析。但是限于篇幅,本文僅選擇2014年一年的數據為例討論縣域交通優勢度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互關系,而忽視從長時間維度上分析交通與經濟發展間的時空演變關系;僅通過統計分析得出交通優勢度與經濟發展的相關關系,但是對于交通與經濟之間相互作用機理探討不夠深入。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Aschauer D A.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3 (2):177-200.
[2] Gutierrez J,Gonzalez R,Gomez G.The European high speed train network:predicted effects on accessibility[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6,(4):227-238.
[3] Linneker B,Spence N.Road transport infrast 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effects of the
M25 London orbital motorway[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6,(2):77-92.
[4] 金鳳君,王成金,劉秀偉.中國區域交通優勢的甄別方法及應用分析[J].地理學報, 2008,(8):787-798.
[5] 麻清源,金馬輝,張超.基于網絡分析的交通網絡評價及其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4):113-116.
[6] 吳威,曹有揮,曹衛東,等.長江三角洲公路網絡的可達性空間格局及其演變[J].地理學報,2006,(10):1065-1074.
[7] 劉海隆,包安明,陳曦,等.新疆交通可達性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分析[J].地理學報,2008,(4):428-436.
[8] 王伯禮,張小雷.新疆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J].地理學報,2010,(12):1522-1533.
[關鍵詞] 次貸危機 物流服務 發展模式 核心競爭力
自從中國加入WTO之后,我國經濟就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全球化的經濟步伐也取得了迅猛發展!伴隨著這個契機,我國新增物流企業的數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長,目前有幾十萬家與物流有關的企業和機構活躍在在經濟市場的舞臺上。但是隨著金融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全球經濟進入了嚴冬時代,我過的經濟市場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創傷,面對新的世界經濟格局,我國的經濟格局也會隨著發生新的變化,這也就要求物流服務企業必須不斷改進和優化企業的經營模式,拓展新型物流服務,以此來適應物流市場的變化,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由傳統型物流企業向現代型物流企業發展
我國已有幾十萬家與物流有關的企業和機構,從數量、業務量等方面來看,實力真的很強大,可這些企業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卻幾乎沒有。據一份物流市場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規模較小,在調查的幾十家企業中沒有一家擁有超過2%的市場份額。因為這些企業采用的都是最基本的物流運作模式:第三方物流企業獨立承包一家或多家生產商或經銷商的部分或全部物流業務。這樣就導致了我國的物流企業的功能比較單一,增值服務環節十分薄弱,在開拓市場方面顯得動力不足,缺乏令所有客戶都十分滿意的這種超一流物流企業所具有的能力。
而現代物流的核心本質是服務,目前這種大多數企業所采用的這種模式,本質和最原始的運輸、倉儲是一樣的。物流企業的目標是要滿足貨主企業向其客戶提供物流服務的需要,因此無論是在服務能力上,還是在服務質量上都要以貨主滿意為目標。隨著企業物流理念的成熟,物流企業在提供運輸、倉儲等一般外,還要為貨主提供物流網絡設計,使貨主對自己貨物的運輸管理流程了然于心;提供訂貨管理業務,使整個物流過程有條不紊;提供流通加工業務,使互助的業務在運輸途中更安全可靠;提供信息服務,使貨物在運輸過程中更加方便管理。這一系列的服務就是現代物流所提出的增值服務,然而,國內只有極少數企業可以提供此類物流增值服務。只有不斷地加強自己的現代化企業建設,掌握現代物流的核心理念,從傳統型物流企業積極向現代型物流企業轉變就可以把服務內容單一,物流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不利因素去除,是企業的競爭力更加強大,市場的空間也會更加的充裕,而同時獲得到的利潤也會在原有利潤的基礎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現代型的物流企業是傳統型物流企業的最終發展模式,在金融風暴所帶來的嚴冬中,只有不斷的是企業從傳統型轉變為現代型,創新型的企業,才能使物流行業和物流企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二、堅持走物流戰略聯盟模式
在我國的物流企業中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自己有自己的業務范圍,基礎設施,貨運通道等,依托于自己的實力進行單獨的物流服務!在我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這種經營模式非常流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和經營效益。伴隨著經濟進入寒冬,國內物流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的自身力量薄弱,再進行單獨的物流服務,隨著其市場占有率的逐漸減少,公司的實力就會減弱,更難與大型跨國物流企業競爭。
物流聯盟模式是指物流企業為了達到比單獨從事物流服務更好的效果,相互之間形成互相信任、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關系的經營模式。中小型物流企業的發展方向是相互之間的橫向或縱向聯盟。這種自發的資源整合方式,經過有效的重組聯合,依靠各自的優勢,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一種合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時在企業規模和信息化建設兩個方面進行提高,形成規模優勢和信息網絡化,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的有機結合,從而使企業在物流服務領域實現質的突破,形成一個高層次、完善的物流網絡體系。在戰略聯盟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將附加價值低的功能虛擬化。虛擬經營能夠在組織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實現企業的精簡高效,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積極拓展服務范圍,組建綜合物流公司和集團
物流活動是一個全面的社會活動,所涉及行業面廣,涉及地域范圍更廣,所以只有形成一個整體才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效用。目前國內的物流企業無論是經營迷失還是經營范圍都比較單一,面對的市場壓力很大時,很難有應對的實力,所以在我國市場上出現了來的快,倒的早的尷尬局面!
綜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種功能:倉儲、運輸、配送、信息處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輔助功能,例如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組建完成各相應功能的部門,綜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擴展了物流服務范圍,對上家生產商可提品、管理服務和原材料供應,對下家經銷商可全權為其配貨送貨業務,可同時完成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傳遞。
綜合物流項目必須進行整體網絡設計,即確定每以一種設施的數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擔的工作。綜合物流公司在組建時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網絡組織結構。目前比較成熟的主要有兩種網絡結構,一種是大物流中心加小配送網點的模式,另一種是連鎖經營的模式。前者適合商家、用戶比較集中的小地域,選取一個合適的地點建立綜合物流中心,在各用戶集中區建立若干小配送點或營業部,采取統一集貨,逐層配送的方式。后者是在業務涉及的主要城市建立連鎖公司,負責對該城市和周圍地區的物流業務,地區間各連鎖店實行協作,該模式適合地域間或全國性物流,連鎖模式還可以兼容前一模式。
在新的經濟格局下,傳統的物流企業在金融風暴中必須立足自身的現狀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才能夠迎逆境而上,在市場經濟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完成屬于自己的轉型,發展一條適和自己長遠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一、大數據+扶貧金融
精準扶貧思想的核心要義是精準化。因此,精準扶貧工作的流程和體系應建立對貧困群體的準確把握和針對性措施之上,精準扶貧工作的成效需要通過大數據技術精準評估。通過金融助力,扶持產業發展并實現脫貧致富是金融行業的重要職責。金融扶貧體現精準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確保扶貧實效。首先是建設精確扶貧金融數據庫。重點是實現扶貧數據立方體,形成資產、信用、脫貧潛力的三維基礎數據。在此基礎上運用聚類和分類等大數據技術進行精準分類,對不同的扶貧對象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其次是建立動態評估體系。對脫貧程度和扶持狀況進行動態跟蹤,采取大規模稀疏成對比較矩陣技術,直接比較貧困戶信用狀況和脫貧程度,確定不同階段扶貧工作重點,通過信息化技術實現精準化扶貧工作輔助決策。
二、大數據+金融監管
2016年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出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實現金融風險的全覆蓋監管。現代金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的金融業態和金融生態結構已經形成,現代金融市場是復雜的生態系統網絡和自規范結構。現代銀行間資產配置理論和支付關系形成的復雜網絡將是未來金融穩定評估的管理對象。國有商業銀行地方分支機構、地方融資平臺、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重點信貸企業等金融實體構成的資金關系網絡,核心是控制金融網絡中重要節點的資金鏈斷裂和風險傳染,從而防范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未來的全方位金融監管要走出現在的單一金融機構的獨立評估模式,必然要實現復雜金融網絡的風險模擬、識別、分離和控制。在傳統金融穩定評估基礎上,通過數據模擬技術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準確定位風險鏈條,形成有效的監管模式是大數據時代金融監管的必然途徑。
三、大數據+征信管理
未來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必然是在全要素社會信息基礎上的社會網絡信用體系。信貸征信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推進力量,不僅要致力于誠信教育和誠信文化建設,擴大信貸征信基礎上的全要素信用信息系統建設。而且要提前布局社會網絡基礎信息的采集和評價體系構建。當前,個體信用信息、精準扶貧檔案、中小企業信用檔案等信息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信息技術信用評價手段,傳統的權重評分方案不適合現代金融市場和商業推廣,運用基于社會網絡的信用評分體系等大數據分析技術是未來征信體系建設中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
四、大數據+外匯管理
大數據在政務管理和市場規范以及金融領域的應用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當前的商務智能4.0是建立在政務智能、數據挖掘等基礎上的移動管理信息系統。目前我國的外匯監測系統經歷系統整合和數據綜合平臺建設,已經具備了數據聯機查詢等功能,但是仍然處于商務智能2.0時期,亟需跨越式發展,以適應資本項目開放和全口徑外匯監測分析需要。探索大數據分析技術在外匯監測分析和系統建設中的應用,并為全國推廣和工業應用打下堅實基礎。通過基層實踐,探索適合外匯管理產生的流數據特征的適時機器學習算法,進行聚類和分類分析,實現高效率和高精度的異常資金定位監管。
五、大數據+操作風險防范
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是金融合規控制的核心內容,是目前事中事后管理的主要過程。目前,央行以及外匯局倡導建立的銀行自律機制從道德規范角度進行約束,對行為風險未提出詳細的監管意見。對大數據的綜合利用和挖掘是未來操作風險監管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主要包括對操作風險類型的精準識別、分類發現和指標預警,例如運用大數據進行風險量化投資組合管理,通過大規模交易數據分析挖掘進行資產配置優化、對沖基金管理等,開展基于操作風險的資金本管理。再比如刻畫精準的風險類型,進行模擬行為研究,分析風險損失概率,通過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有效改進風險管理模式。
六、大數據+客戶關系挖掘
客戶管理是商業銀行核心服務業務,也是商業銀行市場營銷的主要技術手段。通過有效的客戶關系挖掘進行相關性產品設計和研發,能夠提升客戶和銀行最大化收益率。現代市場價值鏈通過數據驅動提升客戶忠誠度和穩定性。大數據為客戶畫像、分類和營銷,發揮數據的生產價值。例如,基于大規模稀疏比較矩陣的客戶忠誠度預測和產品偏好預測。再比如,作為未來大數據時代客戶作為網絡結點的特征,通過對客戶行為數據分析進行客戶關系網建立,分析客戶群體吸引力與擴展性,在客戶網絡中發現核心客戶特征和客戶群體,開展針對性營銷。總之,數據驅動的客戶關系管理必將成為引領客戶管理管理的風潮,也是金融改革創新的重要渠道之一。
[關鍵詞]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302-01
四川已形成成都、攀西、川南、川東北、川西北等五大經濟區。從總體規模看,成都經濟區經濟總量最大,攀西經濟區增長最快;從產業結構看,川南經濟區第二產業比重最高,成都經濟區產業結構最優;從固定資產投資看,成都經濟區投資規模最大,川西北經濟區增幅最高。四川省各市(州)的經濟發展究竟如何,可以分成幾種不同類型,如何結合自身特點獲得跨越式發展,是一項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一、經濟增長理論回顧
經濟增長理論有三種。(1)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把國民財富的增長歸結為分工的發展與資本的積累,認為勞動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并要更有效地發揮資本的作用,以更多地增加社會財富;(2)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在技術水平不變的前提下,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具有決定作用;(3)新增長理論:將經濟增長源泉完全內生化,認為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機制的關鍵。綜上,可歸納得出勞動、資本積累、知識積累、技術進步等因素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與源泉,我們將在此幾個方面遴選相關指標。
二、因子分析
由于成都市處于大幅領先地位,為減少異常干擾,本文選取了其余20個市(州)的部分經濟發展指標:第一產業增加值(X1)、第二產業增加值(X2)、第三產業增加值(X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X4)、進出口總額(X5)、外商固定資產投資額(X6)、工業企業單位數量(X7)、R&D研究人員(X8)、R&D經常費支出(X9)和全社會從業人員數(X10)共十個。
要對這些變量進行因子分析,要利用KMO值和Bartlett檢驗來判斷。KMO值是相關系數與偏相關系數的一個比值,其值在0與1之間。KMO值愈大,表示變量間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一般KMO檢驗值大于0.6就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是檢驗變量之間是否不相關,若總體相關矩陣是單位矩陣,表明這些變量不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對上述10個指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初始因子求解,采用方差極大旋轉法進行正交旋轉,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共提取兩個主因子,其方差貢獻率為80.669%,具有代表性。主因子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見表1。
從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一、二、三產業(X1、X2、X3)、固定投資(X4)、社會勞動力(X10)這5個指標上的載荷較大,因此,第一主因子可定義為投資和勞動因子Fac1。第二主因子在進出口總額(X5)、外商固定資產投資額(X6)、工業企業數量(X7)、R&D研究人員(X8)、R&D經常費支出(X9)這5個指標上的載荷較大,因此,第二因子可定義為外資外貿科技因子Fac2。
從上述因子分析看,外資、外貿規模、產業結構、資本投入、社會勞動力和研發投入及規模成為各市州經濟發展差異的主要解釋成分,從統計意義上看,它們解釋了這種差異的80.669%。此外,因子中的外資外貿是各市州參與國際分工的體現,符合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反映研發規模和投入的指標可以理解為技術的作用,符合新經濟增長理論。表2是根據加權的最后因子得分表達式計算出的各省區的綜合得分:
由表2我們得到20個市州的綜合排名,與實際相符。同時也得到兩個主因子得分矩陣,就可以利用主因子Fac1和主因子Fac2對其進行聚類分析。
三、聚類分析
選用Q型聚類根據2個主因子作為指標進行聚類分析,采用離差平方和聚類法,取閥值5,樣品可分成4類(阿壩、甘孜、雅安、廣元、巴中、攀枝花為一類,內江、眉山、廣安、樂山、遂寧、自貢為一類,南充、涼山、瀘州、資陽、達州、宜賓為一類,德陽、綿陽為一類)(見圖1)。
四、對策建議
德陽和綿陽作為緊隨成都的經濟城市,要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在全省經濟中的骨干帶動作用。作為成都經濟區的另外一部分,資陽、眉山經濟實力偏弱,應該借助區位優勢,承接成都相關產業的轉移。
瀘州、宜賓和內江、樂山、自貢共屬于川南經濟區,該區應該按照“產業整合、快速崛起”的思路,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和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比較優勢,以建設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為主要方向,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在攀西經濟區,涼山州經濟實力較強,雅安,攀枝花的經濟實力接近,應充分發揮獨特的水能、礦產、生物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資源產業,帶動經濟快速發展。
“信念堅定、立場鮮明,艱苦奮斗、勇于拼搏,胸懷大局、紀律嚴明,開拓創新、自強不息”,這四句話就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品格。對這一偉大品格的系統概括,是全國總工會今年初召開的十五屆五次主席團會議和十五屆三次執委會議上王兆國主席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的。要求大力弘揚中國工人偉大品格,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工人階級始終是我們國家的領導階級,始終是我們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工人階級始終是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的主力軍。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深入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前邁進。但與此同時,我國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還沒有結束,我們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而嚴峻的。在這種新的形勢和時代背景下,提出并大力弘揚中國工人階級偉大品格,團結動員廣大職工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首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鞏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成果,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迫切需要大力弘揚中國工人階級偉大品格,進一步激發職工群眾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團結動員職工群眾始終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其次,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迫切需要大力弘揚中國工人階級偉大品格,在創新實踐中全面提升職工隊伍整體素質,始終做推動歷史前進的時代先鋒。再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社會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職工隊伍總量、結構、分布、利益實現以及職工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迫切需要大力弘揚中國工人階級偉大品格,把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廣大職工最廣泛地組織到黨領導的工會組織中來,擴大工會工作覆蓋面,增強工會組織凝聚力,組織引導職工群眾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始終做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
工會作為工人階級自己的組織,要認真履行各項社會職能,切實發揮好組織職工、引導職工、服務職工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能作用。要充分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在職工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廣泛開展職工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廣大職工專業技能水平,努力造就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知識型、技術性、創新型職工隊伍和一線創新人才。要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競賽和技能比賽,積極開展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管理創新、合理化建議等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各自崗位上爭當推動科學發展的楷模、銳意改革的先鋒,為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獻計出力。要廣泛宣傳工人階級的勞動創造和卓越功勛,弘揚勞動模范的崇高精神和工人階級偉大品格,大力倡導“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時代新風,在全社會形成“工人偉大、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形成尊重勞動者、關愛勞動者的良好環境,推動實現體面勞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