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黃帝內經靈樞原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黃帝內經》成書于先秦至漢時期,它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堪稱為醫之始祖,對后世醫家影響頗深。相關學者將多家出版社的《黃帝內經》教材選定重點原文,制定等級考試大綱,排在第一章的便是養生章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見養生章節是多么重要。
一級原文的前兩條皆出自《素問.上古天真論》,從書的來源標題能得出許多信息。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分《素問》和《靈樞》兩部分,上古時期是黃帝生活的年代,天真一詞我認為在這里有很深的含義,天真,便是如孩童般天真無邪,對這個世界心懷希望和善良,人若想養生長壽,首先就得如孩子般有顆純潔之心,不受世俗影響、功名利祿污染本心。兒童永遠是世界上最純真無暇的人,不像成人有那么多彎彎繞繞,所以心理上像個小孩子不完全是壞事。
《黃帝內經》中說到養生者當按照自然界的規律起居生活,適當用保健方法養生,飲食有節,作息上不顛倒白天黑夜,不能太過勞累。反思下我的生活習慣,跟養生者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唯一做得好的算是飲食有節,不太挑食,每餐都注重葷素搭配。至于生活作息方面,幾乎天天晚睡,經常撐到勞累時倒頭就睡。自己也深知這是相當不健康的壞習慣,很想在此立志:再也不晚睡了,希望自己真能說到做到?,F代社會隨著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大多數社會人士都做不到起居有常,這真得重視,原文最后說到養生者能做到這樣,那么活到百歲不是問題。在千年之前古人就認為人應當活到百歲,但是現在活到百歲的老人越來越少,這都跟生活習慣不好有關,所以好的生活習慣能讓人身體健康長壽。
一級原文第二條說到“虛邪賊風”,在我看來,它是指不正常的氣候和對人體有害的致病因素。面對這些致病因素,我們應當及時避開,心情要平和淡然,沒有其他雜念,這樣真氣順暢,疾病也就不會發生。所以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對疾病的發生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很多疾病大多與情志因素有關,情緒好,自然就很少生病。即使是個癌癥患者,他并沒有為此怨天尤人,而是保持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該吃該睡,相信他能活得比那些一直焦慮的患者更長久。
《黃帝內經》中有個很重要的思想,便是“治未病”思想,這個思想一直傳承到現在,不要等到已經生病了再求醫,要在還沒生病的時候做好預防。“治未病”思想在中基中分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未病先防重點在于養生,既病防變重點在于要能夠預測疾病的發展,防止疾病進一步深化。養生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調理精神情志,保持陰平陽秘。前兩個顧名思義就是遵從自然規律作息,保持心情平和舒暢,陰平陽秘我認為是要調和體內的陰陽,陰陽平衡自然不會生病。既病防變包括五行傳變和表里內外傳變,當病位在肝時,要防止疾病會向心和脾發展;當病變在皮毛時,要防止它向經絡肌肉臟腑深化;從經絡辯證講,當病位在太陽時,要防止它傳病到陽明。一個好的醫者,當應做到“治未病”。
【關鍵詞】《內經》;文獻研究方法;理論探討
《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也是迄今為止地位最高的中醫理論經典巨著,自其問世之日起即被尊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素問》王冰序)。正因為《內經》具有如此重要的學術地位,所以自其成書以來,代有研究。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文獻研究方法。因為《內經》成書久遠,“文義高古淵微”(明張介賓《類經·序》),加之流傳轉抄過程中造成的錯訛脫衍等問題,所以歷代醫家、學者借用古代校讎學家的方法、經驗和成就,發掘、搜集、整理、研究《內經》,去偽存真,補其闕漏,考鏡源流,力求保持、恢復(或接近)其原貌,使之為各個學科、各個層次的專業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歸納起來,對于《內經》的文獻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文獻追溯法
所謂文獻追溯法,即是循著文字語言所展現的思路,對《內經》理論產生時的醫學、哲學、思維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背景的逆向尋找,亦即探求《內經》理論的原生態。
《內經》是一部以生命科學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展進程中里程碑式的巨典,奠定了中醫學科的堅實理論基礎,全面、廣泛、真實地將秦、漢及其以前的天文、歷法、地理、氣象、醫藥,甚至社會科學、哲學、思維科學、語言學、文字學等各相關學科研究的成果巧妙地引入到醫學領域,并將這些相關的文化知識與生命科學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用以解釋人體生命科學的具體問題。
文獻追溯法就是要求研究者回歸到《內經》的立場上,求索其當時社會背景、文化背景、長期醫藥知識積累背景下構建其理論體系時是如何思考的,從而對其中所傳載的豐富生命科學知識進行深刻的文化解讀和醫學理論知識的系統剖析。通過這一研究方法的運用,可以使研習者更好地了解《內經》理論形成的背景,從源頭上體悟其蘊涵的深層醫理,這對進一步弘揚拓展《內經》理論,使其不斷地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更有效地服務于今日的臨床實踐,使中醫學事業發揚光大,具有重大的意義。
2??毖芯糠?/p>
校勘,簡單地說就是改錯,是把古籍傳抄、翻刻過程中出現的文字上的脫、衍、誤、倒、錯簡等等糾正過來。中醫藥古籍由于年代久遠,版本不一,傳抄刻寫之誤實所難免。要保持典籍的原貌,使之對現代臨床及科研發揮作用,適當的??笔潜仨毜?。真正對《內經》進行??惫ぷ鳎菑奶仆醣_始的。??背煽冏钔怀龅漠斖票彼瘟謨|、高保衡之《新校正》。此外清代的俞樾、胡澍、孫詒讓、日本丹波元簡等,亦都對《內經》進行了一些校勘,為后人留下了許多新的見解。
縱觀這些醫家的校勘工作,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钡膬热?,涉及誤字(在傳寫和翻刻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或因后人妄改而致誤)、脫文(即原書有的文字,在傳抄過程中脫失)、異文(同一原文在其不同篇次、傳本、刊本或著作中有所差異,雖尚未能確定孰是孰非,但可資參考對照者)、衍文(指原書本來沒有的某些內容,在今本正文中出現,或文義上下不屬,或前后文字重出,或者是后人妄加的文字等)、疑文(指原書中某些文字似是而非,不能肯定)等多個方面,運用的方法主要有本校、對校、他校、理校和綜合校等多種。
2.1本校法
是指以本書前后不同卷、篇相同或相近的內容,進行前后互校。此法要求??闭咝刂杏腥珪煜と?,否則不可為也?!秲冉洝冯m文出多人之手,又非成書于一時,但其中的文句、語法、用韻等,有諸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因此醫家充分利用《內經》文義相關、結構相對及文辭押韻等特點,參考本書前后內容勘定正文。
2.2對校法
即版本校,是指運用同書之祖本或別本進行互校的方法。針對不同之處,校而正之,并注于旁,是最基本的一種??狈椒?。此法通過各本對校,發現版本間存在的異文,并標明之,給后人研究學習《內經》,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2.3他校法
是指運用與校本學術體系相近、或內容相同的別種文獻予以??钡姆椒āMㄟ^他書互校,既可以使研讀者對《內經》相關學術體系有系統地了解,又保存了許多古醫書的佚文,為后人了解和進一步探討研究古醫籍提供了客觀依據,奠定了基礎。
2.4理校法
是在無別本或他書可校的情況下,或數本互異而無所適從時,運用推理的手段進行??钡姆椒ā眠@一方法,比其他任何一種方法進行??钡碾y度都大,要求校書者必須具備相當高深的相關知識,對所校之書在醫理與文理及書中所涉及的各種內容,具有較全面與深刻的理解,方有可能對諸多異文之是非,作出準確或比較準確的判斷;方有可能在無別本或無別書可循時,發現書中存在的問題。
2.5綜合校
就是利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狈椒◤娀撟C的依據,進行校正,使其校正更具有說服力。
綜上所述,校勘是讀古籍必須隨時應用的方法,也是讀通《內經》必不可少的功夫。通過??钡奈墨I研究方法,既可存真復原,保留《內經》古籍原貌,又可有助于后學,也更加彰顯了《內經》的理論和臨床實踐意義。
3注釋研究法
注釋,即解釋語言文字的含義。《內經》專業性強,語言文字的時代特征濃郁,不注不釋,后人難以讀懂,不懂不通則無從談及研究應用,所以注釋法又成為研究《內經》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內經》成書不久,西晉皇甫謐在其所著的《黃帝針灸甲乙經》中就首開注釋法研究之先河,此后(梁)全元起、(隋)楊上善、(唐)王冰、(北宋)林億、)明——馬蒔、吳菎、張介賓、(清)張志聰、高士宗、姚止庵等,都對《內經》篇名、字詞、文句、音義等作了各具特色的注釋??v觀他們運用的注釋方法,又主要有以下幾種:
3.1運用不同篇章經文互釋是《內經》注家常采用的一種方法,這一方法通過運用《內經》不同篇章的經文互引注釋,不僅加強了《內經》各篇內容之間的聯系,使研讀者能夠融會貫通全書,有渾然一體如線貫珠之感,也使其所注內容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可信度。
3.2引用前人舊注作注主要是通過引用前人注文中一些精辟的觀點來注釋《內經》理論的一種方法?!秲冉洝防碚?,不僅因文義懸隔給研讀者造成困難,而且還因其思維方法與表述方式的古今差異,抑或學理深奧,常使人們在醫理上也難以深入,所以歷代注家很多,自古就形成了閱讀與參考歷代注家注釋,來研讀注釋《內經》的傳統。如林億新校正中較多地運用了此注釋方法。常常引用其前的全元起、楊上善、皇甫謐、巢元方、孫思邈、呂廣、越人之說,從多角度來闡釋《內經》理論,以資后人參考學習。
3.3用文史書證作注即引用文史書籍來注釋《內經》理論的一種方法。如王冰注釋《素問》時就證引了《老子》《尚書》《周易》等文史書目達四十余種。這種證引古文獻作為注釋語證,可使所注內容更加明晰而深刻[1]。
3.4證引醫學典籍作注即在注釋《內經》時,引用相關的醫學典籍文獻對原文進行闡釋的一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既可以使《內經》的理論更加明晰透徹,也反映了注釋者所讀醫學書籍之廣,理解研究之深,注疏證引令人嘆為觀止。
3.5以理釋義即運用醫理注釋經義的一種方法?!秲冉洝肥侵嗅t理論的基石,其全部內容都是圍繞著醫理這一核心命題,所以醫家在注釋《內經》時,常常運用他們淵博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深刻而詳細的醫理分析。這就使經文內容與臨床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以醫理來明文理,也為后世醫家從臨床實踐的角度研究《內經》做出了示范。
正是通過上述各具特色的注釋方法的運用,才使《內經》抽象的理論變得簡捷明白,這對弘揚《內經》理論,使其更有效地服務于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意義。
4分類整理研究法
分類整理研究法,即是按照一定原則,對《內經》中相關理論進行歸類整理研究的一種方法。這一方法把《內經》按理論觀點、學術內容等進行歸類,可以使學習者按其理論體系和學術內容進行研讀,因此也是研究《內經》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文獻方法。隋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即是用“以類相從”的方法,將《內經》的內容分為攝生、陰陽、人合、藏府、經脈等一十九類,每類之中又分為若干子目,并在原文之下系以注釋,為后世分類研究《內經》開辟了先河。明張介賓遠紹其業,撰有《類經》三部,可謂是對《內經》進行分類研究最有成就、最完整的著作。其中將原文共分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等十二類,各類之下又分360多節,分別摘引了《內經》原文,按節歸類,然后詳加注解,不僅征引、解釋并評論了前人的說法,而且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見解。該書綱目清楚,條分縷析,多從易理、五運六氣、臟腑陰陽氣血理論等角度闡發經文蘊義,頗能啟迪后學。
這種分類整理研究法,通過梳理《內經》原文,使之按理論觀點、學術內容歸類,便于讀者研讀,因此亦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5校注譯析綜合研究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中央政府對中醫事業的重視,使《內經》的文獻研究方法也開始由單一走向綜合,大量頗具功力的校注譯析綜合研究成果面世。如陜西中醫學院張登本教授主編的《黃帝內經素問析義》及《黃帝內經靈樞經析義》,一改歷代研究《內經》諸種專著之舊,采用了“注釋為主,??睘閺摹保约啊耙闪x相予析”的研究方法,在全面、詳盡注釋的基礎上,對經文的宏旨大義進行了分節、逐條剖解分析,因而“原文分析”是該書的突出特點,也是研究的重點,意在剖解經旨,闡發奧義。在解析經文時完全遵循原文的內在規律,進行了逐層地分析,若遇內容繁難的原文,則運用圖表予以表達,使讀者一目了然。兩本“析義”的又一特征是“討論”,凡是對中醫理論的發展有重要啟迪作用,或對臨床治療有直接指導作用,或歷代有爭議而未能決斷的原文,在“疑義相予析”的工作原則指導下,采用“縱橫聯系”“結合臨床實踐”的方法,予以深刻剖析。這種“原文分析”和對相關內容進行“討論”的研究體例,在全國該領域的研究中獨樹一幟。
這一校注譯析綜合研究法的運用,使《內經》以嶄新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時也成為《內經》文獻研究方法向更高層次發展的起點。通過這一綜合方法的運用,使研讀者更好地洞悉《內經》相關原文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使其不但能讀通原文、理解經義,更重要的是能引導讀者如何應用經旨服務于臨床實踐,在國內同行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6縱橫聯系研究法
所謂縱橫聯系研究,即在對《內經》進行文獻研究時要進行“縱橫聯系”,廣泛聯想[2]。其包括了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所謂橫向聯系,局限一點講,就是要把所研究的原文,放置于全篇或全書相關原文中去理解。如此才能深入透徹地領會其基本精神。如《素問·湯液醪醴論》之“去宛陳莝”,如果我們聯系《靈樞·九針十二原》“宛陳則除之”,《靈樞·小針解》“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以及《素問·針解》“宛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等條文,可以發現《內經》所言“宛陳”是一連詞,指的是淤血。所謂“去宛陳莝”,即是針對臨床上水腫病日久而致血淤者,去除淤血的治療方法而言的。這樣理解就既符合《內經》經旨,又切合臨床實際。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運用活血化淤法來利水,治療各種水腫病取得成功,既是《內經》理論的發展,也反過來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其理論內涵。
所謂縱向聯系,就是要進行古今聯系,將歷代研究《內經》原文的著名醫家、醫著以及著名論點加以聯系。通過縱向聯系,既使一些重要醫學理論源遠流長;又可以加深對相關學術觀點沿革過程的認識。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之論,后世明代張介賓的“大寶論”就是宗此而加以發揮,并創溫補之法,自成一派。再如《內經》提出的病因三部分類法,為后世醫家認識病因奠定了基礎。東漢張仲景的內所因、外皮膚所中、其他三類病因分法以及宋代陳無擇著名的內因、外因、不內外因的“三因學說”,都是在《內經》對病因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只有縱橫聯系,才能深刻而系統地理解《內經》重要學術觀點的完整性。
7語言文字學研究法
文字是傳播思想的工具。從語言文字學的角度研究《內經》,雖是經學研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的借用,但對于這部雖屬醫書、亦屬經典的巨著來說,同樣是最基礎、最切實、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為語言文字之學乃是“通經(此處并指醫經)致用”的根基和橋梁。因此,要通曉《內經》,首當通其語言文字。以此方法來研究《內經》,可謂發端很早。從某種意義上講,皇甫謐、全元起、楊上善、王冰等人早已步入這一領域。不過,專精研究《內經》中的語言文字問題,尤其是音韻問題者,始于明末清初。其中又以顧炎武的《音學五書》、胡澍的《素問校義》、俞樾的《春在堂文集》為著名。今人潛心于這一領域并取得卓然成就者,有錢超塵先生所撰的《內經語言研究》一書,該書從音韻、語法、詞義(訓詁)三方面對《內經》作了全面研究和分析,資料豐富,條理清晰,語言流暢,研討深入,其中多發前人之未發,是研討《內經》的必讀之作。
因此,語言文字學研究方法也是對《內經》進行文獻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是了解和掌握《內經》理論,讀懂其文義的第一步。
8臨床實證反觀研究法
臨床實證反觀研究法,即是通過對汗牛充棟的古今文獻醫案、醫家臨床驗案等的研究,反觀與體悟《內經》之理。實踐是人類有目的的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行為。實踐方法是所有學科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都必須經歷的手段。同樣,實踐也是《內經》醫學理論發生的起點,實踐貫穿于《內經》醫學理論發生、發展全過程的各個層面,實踐也是《內經》醫學理論的必然指歸??v觀歷代醫學大家,他們或在理論上獨具見解,或在防治疾病上效驗如神,但究其成功之路,都是以研習《內經》為其成功之路[3]?!秲冉洝分笇е麄兊呐R床實踐,反過來,他們臨床實踐的有效性又不斷驗證著《內經》理論。正因為《內經》醫學理論的發生、發展全過程及其指歸都是建立在實踐這個堅固牢實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學習、研究《內經》醫學理論時必須運用臨床實證反觀的研究方法,以實踐作為切入點,把《內經》所論述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更好地理解《內經》蘊含的深層次義理,否則,非但不能深刻地理解《內經》所論述的相關理論,也不能使所學的相關知識落在實處,同時也會使所學習的《內經》相關知識失去必要的價值[4]。
9目錄索引研究法
目錄索引研究法,即是通過對中醫文獻的整理研究,介紹如何編撰、利用中醫文獻目錄索引的一種方法。其主要是對中醫文獻中所論及的內容進行分析、整合,用一定的方法排列次序,編成目錄,并表明它們在文獻中所在的位置,為后人研讀查閱提供方便。這一研究方法,由來已久。早在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編著《七略》,即開創了中國目錄學研究的歷史,是中國“目錄學”的濫觴。對于《內經》的目錄索引研究,也一直是歷代醫家研究的重點。在浩瀚的中醫文獻里,《內經》原文曾無數次地被引用,當前的中醫文獻整理、教學、臨床以及中醫理論的現代研究等方面,都要經常查核《內經》原文。但由于《內經》篇帙浩繁,內容龐雜,各篇所論錯互非一,學者每每為了查找一句原文,而望洋興嘆。這既限制了《內經》作用的發揮,又消耗掉許多寶貴的時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鑒于此,許多醫家致力于《內經》目錄索引的研究,其中又以任應秋先生編著的《黃帝內經章句索引》(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年出版發行)以及宗全和主編的《黃帝內經文句索引》(河北醫學院,1983年10月出版發行)為代表。
這些目錄索引,均具有匯編性、分類性和檢索性等特點,查閱方便,為人們更好地運用《內經》提供了一個初步的工具和一條簡便的捷徑。因此,對《內經》進行目錄索引研究,也是其文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
綜上所述,古今學者對《內經》進行了深入的文獻研究,這些研究方法,對我們進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內經》中所蘊含的醫學理論知識,指導臨床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登本,孫理軍.王冰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715.
[2]張登本.學習《內經》的方法與境界[J].陜西中醫函授,2001,5:1.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出自《素問?六節臟象論》。食,同飼。五氣,不應指臊、焦、香、腥、腐,而應指天之風、暑、濕、燥、寒,因《素問?六節臟象論》有“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比绻皇桥c人呼吸息息相通之氣,又如何能從鼻竅而入,藏于心肺呢?又如何能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呢?
可見“天食人以五氣”,就是指與人息息相關的呼吸之氣。
五味,即飲食物內含的酸、苦、甘、辛、咸之味。飲食物主要來源于地面種植的五谷,故說“地食人以五味”。古人認為:天與人的關系,最明顯地表現在呼吸方面,不可一息停止;地與人的關系,表現在飲食方面,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存條件。
【肺為嬌臟,心為火臟,脾為土臟,肝為剛臟,腎為水火之臟】
“肺為嬌臟,心為火臟,脾為土臟,肝為剛臟,腎為水火之臟”,這五句醫學諺語分別見于《黃帝內經》、《難經》及后世醫著中,現述如下:
“肺為嬌臟”,語出宋代楊仁齋《仁齋直指方論》。楊仁齋說:“夫肺為嬌臟……易為冷熱?!鼻宕P花著《筆花醫鏡》進一步說:“肺主氣,司呼吸……凡聲之出入,氣之呼吸,自肺司之。其性嬌嫩,故與火為仇;其體屬金而畏燥,故遇寒亦咳?!薄饵S帝內經》指出;肺合皮毛而主氣,最易罹受寒熱之邪侵襲,且肺臟嬌嫩,過寒過熱均不耐受,以寒為畏,以火為仇,偏則為病。陳修園《醫學三字經》在論述咳嗽時,把肺比做鐘,風寒入侵,從外撞擊而鳴;火熱上炎,也可由內撞擊而鳴,由此可見肺臟嬌嫩,不耐邪氣的侵擾。
“心為火臟”,指因為心和自然界的火屬性相同,存在著內在聯系,所以氣化相通?!端貑??五運行大論》指出:“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臟為心,在體為脈?!弊匀唤绲幕穑梢灾苯忧忠u人體,首先引起心的病變,而心之為病,也多表現為火的偏盛、偏衰。
“脾為土臟”,言脾屬土而蓄養萬物,故位居中央而灌四旁?!端貑枺刻庩柮髡摗氛f:“脾者土也,治中央。”又說:“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p>
“肝為剛臟”,《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肝為牡臟、腎為牝臟”。牡,剛之象;牝,柔之象?!豆P花醫鏡》說:“肝與膽相附,東方木也,其性剛?!?/p>
“腎為水火之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胃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薄饵S帝內經》著重從腎水方面闡述,《難經》則指出腎中元氣亦有陰陽之分,腎精乃屬元陰范圍,屬水,還應該有火的一面。只有“腎水”與“命火”相濟,才能使人體的生理功能正常,故說“腎為水火之臟”。
【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壯火食氣,少火生氣”,這兩句醫學諺語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經說:“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眽鸦?,指過亢之火,過亢之火能銷g元氣,使元氣衰弱,故為病理之火。少火,指平和之火,平和之火能飼養元氣,使元氣亢盛,故為生理之火?!额惤洝分赋觯骸瓣柡椭饎t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平和則氣乃壯。”
“壯火食氣”,指陽氣過亢,火熱耗氣,使正氣衰弱。火邪傷于人多見高熱,或惡熱、煩渴、汗出、脈洪等,這是由于火熱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陰液,使人體陰液耗傷。臨床上除上述癥狀外,多伴有口渴、喜飲、口干、舌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傷津耗液的病理現象。再則在臨床上治療疾病時,過于使用辛熱燥火之品,也可耗傷元氣,故說“壯火食氣”。
“少火生氣”,指生理之火、平和之火,有滋生元氣,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少火藏于臟腑之內,具有溫煦臟腑的作用,是為人身之陽氣。例如,腎陽虛弱,就易造成命火不生脾土,而引起脾土虛弱?!夺t學正傳》說:“少火生氣,謂滋生元氣,蓋火不可無,亦可少而不可壯也,少則滋助真陽,壯則燒灼乎元氣?!边@就具體指出了“少火”和“壯火”的不同功用。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這兩句醫學諺語出自《靈樞?營衛生會篇》。書上說:“血者,神氣也,故血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币馑际牵汉膿p過度的人,不宜再去發汗。汗出過多的人,也不可再耗損其血。
“奪血者無汗”,指心主血,汗為心之液,汗血皆同源。所以《傷寒論》認為亡血者、失精者、衄者、瘡者皆忌重劑發汗之品,就是本“奪血者無汗”之理而來。
“奪汗者無血”,指出汗過多,或者津液耗損的病人,不要再傷其血分,因津液皆源于血液,否則,必然加重病情。成無己注《金匱》時說:“水竭則無血?!比艉钩鲞^多的病人,再度使用刺血療法或投以傷血之劑,必然會引起傷津脫液之變。
【臟寒生滿病】
“臟寒生滿病”,這句醫學諺語出自《素問?異法方宜論》。經說:“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也?!庇纱苏f明,北方高寒地帶殺厲之氣損傷內臟,易成脹滿之病。治以火灸之法,宜用溫陽祛寒之品。
鼓脹之病亦屬滿病,其癥多表現為腹部脹大,繃急如鼓,自覺脹滿。鼓脹腹滿的原因很多,但“臟寒生滿病”則主要是說寒脹之癥、水臌之癥等。凡陰癥必寒,寒癥多虛,若因谷食不化,小便不利,脾之陽氣不能運化水濕,濁陰不降,累及腎陽受傷,阻于肺所主之皮里膜外,肺衛之陽氣皆傷,水氣不得發越,則形成脹滿之病。可見“臟寒生滿病”之病理仍然關系到肺、脾、腎三臟,其病發于中年以上,由日積月累而來,其癥必有虛寒之候,其治必用溫陽之法。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朱鶴亭 養生語錄
中國四大國粹,中醫居首位。
馬烈光 十分有幸,今天能與朱老在寶島臺灣的圓山飯店相聚,一同參加“第二屆海峽兩岸養生高峰論壇”,為中華文化的普及及養生的發展貢獻力量。2010年廣州第一屆兩岸養生論壇上,與朱老失之交臂,引為憾事,今天能面晤朱老,聆聽教誨,真是得償所愿啊!
朱老 馬教授的演講,旁征博引,通達古今,使我也頗有收獲,你可說是當代養生界的一大代表人物,希望我們以后能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機會。
馬烈光 早就聽說您是養生大師,尤精道家養生術,這幾日相處之中,發現您雖然近九十高齡,仍健步如飛,銀髯飄拂,寬袖擺擺,恍如古之“列子御風”,沒有半點老態,真可稱得上是“卻老而全形”的養生達者。能否請您首先談一下在運動養生方面的心得,您是如何保養出這樣老而不衰的好體格呢?
朱老 這主要得益于長期的武術修煉,尤其是對道家養生功的修煉。家父在我少年時,就請了兩位老師教我《周易》、《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古籍經典,同時習醫練武,學習道家養生術及風水堪輿知識。武術和道家養生術的習練,從我六歲開始,一直持續至今。幾十載的堅持鍛煉,我對武術和道家養生術有了更多理解,更有諸多感慨和贊嘆。
朱鶴亭 養生語錄
中華武術、中華氣功、中華醫理、道家養生等,無不講求意與氣、靜與動、剛與柔、內與外、精與神、勁與力、身與形的諧和統一。
馬烈光 古人說“引挽腰體,以求難老”,武術與養生的關系應該是很深了。
朱老 武術,乃是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具有民族形式的一種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搏擊運動。中華武術,根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成長、發展,故它與傳統哲學、醫學、兵法、養生、氣功、武打、武舞、宗教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武術精要中的“動中求靜、靜中求動、以動為本、剛柔相濟、內外合一”等,無不包含著養生、強身、克敵、制勝的道理。中華武術、中華氣功、中華醫理、道家養生等,無不講求意與氣、靜與動、剛與柔、內與外、精與神、勁與力、身與形的和諧統一。其旨在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增長壽命,以求福樂。而習武練功,能讓人身手靈敏、舉止快捷、進退無形、內外兼修、動靜相依、精氣相隨、筋骨勁強、心神合一、剛柔相濟、攻防自如等,養生之道,實已蘊藏其中。
馬烈光 “身手靈敏、舉止快捷”,您老真是楷模。武術,對習練者有沒有什么要求呢?
朱老 首先,對人的身體有一定要求。以太極拳術為例,雖然它是防病防衰的良法益術,但是,患有肺氣腫、肺癌、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嚴重高血壓、腎衰竭、血壓低、美尼爾綜合征、帕金森氏癥、肝癌等患者,不宜習練。其次,需要有一定經濟能力。常言道,窮文富武。窮者,寒窗苦讀,以求聞達,自能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收獲;富者,習武練功,拜師授徒,訪友比武,樣樣事情,無不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有所作為。最基本的來說,練拳,飲食為先,要吃飽、吃好;練武,兵械為要,須擁有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鏟、棍、鞭、锏、錘等。一美食,二器械,無不需要具有相當的物質基礎。另外,還要有恒心,并要堅定和堅持練武的意義。
我幼年隨父習套路,練器械,僅是學和仿,所以對家父所練的拳術、功法,所習的兵械、技藝,既不知其然,更不解其所以然。因而至今深知“學會三天,練好三年”,“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的習武道理,同時也明白了“學藝先識禮,習武先明德”的練武意義。這些都是有志于習武強身的朋友需當謹慎的。
朱鶴亭 養生語錄
道家養生,提倡“性命雙修”,修性,在于煉心、煉意、煉性;修命,在于煉精、煉氣、煉神。
馬烈光 您出身于道、武家庭,令尊又是嶗山道士,請您談一談您對道家養生的心悟。
朱老 道家,是主張“清靜無為、養生益壽”的一種老莊學派。道家在悠久的中華民族歷史中,對研究、傳播養生學與養生術,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道家對人的精氣神形、飲食起居、、疾病等理論,也皆合于養生益壽,所以道家習氣練功,道飲、道膳、房中、服食藥餌等,皆基于物質生活。
馬烈光 養生,就是根據人體的生命健康規律所采取的一切有益身心的物質和精神的行為。而中國的養生學術,受道家的影響最深,至今,道家養生也是各種養生流派中極其重要的一支。
朱老 中國道家思想之核心,乃向往長生不老,基于這一思想,形成了道家對養生學的研究和養生術的追求。雖說長生不老是違反自然規律,甚至是無法實現的,但道家熱衷追求長生不老的歷程中,卻探索、研究、領悟了許多益壽延年行之有效的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道家的養生學。
馬烈光 道家的養生體系如何呢?
朱老 道家養生學,遵循的原則有三:一是養生與自然的結合,使養生與天地環境之統一;二是養生與形神的結合,使養生與精神形態之統一;三是與生活的結合,使養生與飲食七情之統一。因而,道家的“性命雙修”和“精氣神合修”的學說,便形成了道家的養生體系。
馬烈光 道家講求效法自然,想必養生實踐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吧?
朱老 道家養生,提倡“性命雙修”。修性,在于煉心、煉意、煉性;修命,在于煉精、煉氣、煉神。道家養生,講求靜動之互涵,神靜,以求身心泰然,而益健康;身動,以求氣血協調,而養臟腑。道家養生,講求七情協和,人生之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之則成害,調和則益壽。道家養生,講求順應季節。春,宜活動肌膚,舒展筋骨,以助身體機能之生發;夏,宜疏泄肌膚,強化臟腑,以促進氣血之周流;秋,宜收斂神氣,潤養肺氣,以增強血脈之貫通;冬,宜防避寒冷,活動肢節,以養筋骨。
總之,道家養生學,注重養生與自然的結合,提倡養生與形神的結合,故善養生而求益壽者,應涵養精神,益養形態,修養情志,懿養德行,從而使內養心性與外練形體,臻于合一、達到升華。養生之道,寓于其中矣。
馬烈光 道家對膳食養生有哪些要求呢?
朱老 養生之道,重視客觀物質性,即應善飲善食。道家以“飲”、“食”為養的養生觀,在幾千年中,始于黃帝問道于崆峒山廣成子,啟于夏商殷周之祀神祭典,基于周代老子作《道德經》,繼之戰國時莊子宗黃老之道,漢代張道陵組成道教,道家學說,遂益廣大,形成了廣博的養生體系。
《黃帝內經》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萊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泵褚允碁樘斓牡琅c理,飲食為生命之源的意義,蘊寓其中。道家養生學和養生術,本于健身益壽,防病療疾,基于飲膳養生,飲食有節。晉代道家代表人物葛洪曰:“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
過多。”
道家經典說:“食欲無過,去肥濃,節咸酸,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庇纱丝梢姡兰覍︼嬌胖?、飲膳之養、飲膳與健康、飲膳與壽命,有著合理而實際之論。取飲膳而養生,擇飲膳而療疾,此乃道家養生學內容之要。精,人身之本,人命之寶。善養生者,當先寶其精。養精之要,在于身,安身之要,在于食。
朱鶴亭 養生語錄
呼吸吐納之術,在于強化生理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生命活力。
馬烈光 氣功,在中醫養生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運動方式,也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現象。氣功與道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您是如何看待氣功的呢?
朱老 我來談一談道家氣功吧。道家氣功,以靜養神,重靜貴柔,以動養身,動靜相合,以養精固本,養氣興力,養神益生為主,有益于協和生機。所以內養功法,以靜協調臟腑、氣血、脈髓和神志。外動功法,以動強健筋骨、肌膚、肢節和形態。習之有常,練之有法,氣功之物質功能作用,功法之客觀規律效果,自然可見。在幾十年的道家氣功修煉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氣功的科學性在哪里?我認為,從道家氣功的習練過程和結果來看,氣功之科學性,基于其呼吸之物質性,呼吸之物質性源于吸收氧氣入體內,呼出二氧化碳與體外。氣功之調節呼吸,鍛煉呼吸,增強呼吸系統之功能,表現著呼吸節律之規律性和客觀性。習氣練功,增進健康,養益生命,可謂氣功的精華所在。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有:“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彼?,呼吸吐納之術,在于強化生理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生命活力。
馬烈光 您的話語中時常提到《黃帝內經》的原文,而且我得知您的醫學造詣十分深厚,恰好我對《黃帝內經》養生學術也略有研究,自古“醫道同源”,您覺得道家醫藥學和中醫有何聯系呢?
朱老 中華醫學在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受到了道家和儒家的深遠影響,尤其是道家。
在中華醫學的歷史中,對中醫學產生深遠影響的醫藥學家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均是道家名士。典型者如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善讀老莊,博通經史百家,隱于太白山習道,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而孫思邈又是唐代著名醫藥學家,被稱為“藥王”,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其所著《干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對中醫學之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都做了系統而全面的論述。所以“醫道同源”這幾個字,可謂道盡了中醫藥學與道家的根本聯系。
馬烈光 您曾多次出國講學和行醫,對中國文化和中醫學在國外的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朱老 能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貢獻微薄之力,是我最欣慰的事情。記得有一次在日本交流中醫學的時候,曾為福田博士治療癱瘓,點穴、針灸和食療三管齊下,經過八天的治療,福田博士終于能站立起來。這對于日本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奇跡。有一位日本大夫驚訝地贊道:“中國醫生真棒!中華醫學真行!”聽到這句對中華醫學的贊美,我感到無限的快慰與光榮。
馬烈光 我聽說中國古籍出版社副社長杜杰慧博士已成為您的入室弟子,真巧,杜博士也是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曾教過的學生。我為她能成為您的弟子而感到高興,同時祝賀您得此高徒。
朱老 呵呵!道家講究緣分,收到一個好徒弟其實不易。中醫經典的《黃帝內經》也說過:“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杜杰慧于中醫經典頗有功底,對中國文化也有相當的積累,尤其治學嚴謹,態度誠懇,愿意潛心研究道家養生術,我也很欣慰能得到這樣一個好徒弟,可謂“得其人也”。
馬烈光 《詩經》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瘪雎犞炖险劷浾摰溃信迦f千,特擬詩一首,誠表敬慕:
自古華夏重養生,當下首推鶴亭翁;
曾踏千山論老莊,更涉重洋傳岐黃;
古聞嶗山道祖庭,今出玄鶴追彭鏗:
拳不離手筋骨健,仙風道骨氣如虹:
深根固柢懷至德。卻老全形有真功:
關鍵詞 刁本恕 學術思想 臨床經驗
刁本恕主任中醫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四川省名中醫、成都市名中醫。臨床五十余載,學驗俱豐,享譽全川,滇、渝、黔、藏周圍省區慕名求治者不計其數,深圳、廈門等地患者亦常千里赴蓉求診。作為醫林晚輩,時常從病員口中得聞對刁老的贊美之詞,遂心向往之,終遇良緣,隨師侍診,耳聞目觸,收獲良多?,F將刁老的學術思想總結如下,雖管窺未見全貌,但愿一二有益于同道。
1 重視經典衷中參西
刁老極其重視對《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研究,學有所宗,但并非依經解義,清談空論,而是將經典條文緊密指導『臨床。例如據《素問?上古天真論》之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條文,每遇三十五歲以上婦女,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常用八珍湯氣血雙補,以益陽明氣血之海;對五十歲左右婦女則常補益肝腎,以益沖任之源。綜合《靈樞?本臟》本臟有二十五變、《靈樞?逆順肥瘦》人分逆順肥瘦、《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陰陽二十五型人、《靈樞?通天》陰陽五態型人等理論,用于臨床望診,因人施治。例如,―4歲男孩,西醫診斷為“喘息型支氣管炎”,其母言打針輸液,屢次入院,服用湯藥開始有效,幾付藥后,幾乎無效,數易其醫,每每如此,幾失信心。刁老說《內經》云:“土型之人,圓面、大頭、美肩背、小手足、多肉?!贝藘杭创送庑?,予以健脾燥濕化痰,培土生金,不治肺而咳喘自止。后果治愈,迄今隨訪未發。方悟“望而知之謂之神”之語不虛。刁老對仲景條文爛熟于胸,信手拈來,隨心所欲。一高血壓女性病人,巔頂作痛,兼有惡心。刁老說《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393條云:“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此病人肝之陰寒逼迫于胃,處以吳茱萸湯略加散寒降逆之品。服藥2劑,諸癥霍然若失。若非對原文十分熟悉,必不能見癥處方,如此肯定不移。
刁老重視傳統,但對西醫的生理、病理、診斷亦很熟悉。許多疾病都以西醫理化指標作為療效標準。例如,一肝炎患者,經治后舌脈已趨調和,其體力、精神已近如常,仍囑病人做肝功能檢查,結果各項指標正常,治療方告一段落。其他如甲亢、糖尿病、1gA腎病亦皆如此。雖參考西醫,但絕不為其病名、生理等左右,而以辨證論治為主,非一般所謂中西醫結合之法,見炎清熱、心痛活血、癌癥攻毒。蓋上工、下工之別便在于此。一女性患者,因單位體檢出子宮肌瘤來診,我于隨診時暗想此人若非體檢,自覺正常,屬無證可辨,是否予桂枝茯苓丸,漸以消之。刁老四診合參后,從補益肝腎論治,并云有諸內必形諸外,雖病人未覺所苦,但醫者必仔細捕捉線索,見微知著,舌脈便是極為靈敏的客觀指標,要辨證論治。不能見乳癖即逍遙散,聽肌瘤就桂枝茯苓丸。聞及此言,似當頭棒喝,當時對辨證論治,別有一番領悟。
2 三因治宜平調陰陽
刁老據《內經》形成的因病人體質、性格等而施治的“因人制宜”思想前已略述,刁老還特別強調在二十四節氣前后進行施治。對有些難、重、久疾病患者常囑其交節時復診,每次帶教時總要強調今日小滿、今日處暑、明日夏至等等,意在使后學者亦引起重視。處方時春季加祛風疏肝,夏季加消暑除濕,時時不忘“因時制宜”。臨診時每簡明扼要地詢問病人生活及工作環境,濕地酌加燥化,熱處稍用清解,雖未見其癥,亦用其藥,將“因地制宜”落到實處。
刁老臨床以臟腑、氣血津液辨證為主,外感用六經、衛氣營血辨證,力求陰平陽秘、氣血調和。傷寒、溫病并重,從不偏頗某一治法。刁老謂完素清涼、從正攻邪、東垣補脾、丹溪降火各有所長,有是證便用是法,決不先入為主。證變法亦變,不可以法測病,墨守陳規。《局方》尚溫熱,故劉完素糾以寒涼,寒涼成弊,景岳輩則以溫補糾之,溫補不能盡及諸病,而有葉天士等溫病學說異軍突起,醫家學派因針對時弊而生,最終必趨陰陽調和。現代人濫用抗生素,加之夜生活等因素有戕伐陽氣的傾向,所以有醫者大倡溫補,若不加辨證,以姜附為無往不勝之品,十數年后,必有新的“朱丹溪”興起,滋陰降火將成時髦矣!
3 依法定方 全面靈活
刁老善用局方、經方、時方、驗方,以致《血證論》、《醫林改錯》前賢諸方,無不兼容并蓄。常說:“人不相同,病不一定,臨證之時,緊扣病機變化,確立治法,依法處方,務求靈活全面?!逼涮厣校阂蝗张K腑生克,辨證到某一臟腑時,除針對此臟腑的治療外,還根據五行生克,相應調理相關臟腑,正如《金匱要略》所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若肝實證則常用蘇梗、藿香、陳皮、薏仁、山藥、楂曲、二芽、內金、白蔻健脾和胃。肝虛證則用菟絲、枸杞、杜仲、川斷、山藥、棗皮補腎益精之品補母實子。肺咳喘嗽常培土生金,膀胱氣化不利常用宣肺升提,以利水之上源。二日給邪以出路,使邪或從表而出,或從膀胱尿液而出,或從大腸糟粕而出。例如治某些皮膚病時,予涼血祛風常規治法外,常加入清熱利尿之品,畫龍點睛,療效倍增。在治療痛風時利尿、通便,體質壯實者兩者同時重用,常收桴鼓之效。有的病人因他病就診時,敘述自己稍有些感冒,刁老聞此常抓住不放,即使病人無明顯外感癥狀,亦予以解表祛邪。既可防邪深入,又可使體內病邪順勢外出,構思巧妙,令人深思。三日引經報使,在開處中藥燉湯方時,常加入相應臟器為引。例如治脾胃消化病時常加鴨胗、鴨肝,治老年便秘時常用大腸頭,治失眠時常用豬腦花,同氣相求,驗之病人,療效頗速。
4 重視草藥 善用毒藥
四川是中藥之鄉,川連、川斷、蜀椒等道地藥材世人皆知。且盛產許多草藥品種,刁老認為很多草藥性味偏頗并不明顯,無明顯毒副作用,攻中有補,價錢便宜,又無栽培中的農藥殘留,且劑量變化范圍較大,駕馭得力,可收意想不到之效。如清熱解毒時常用青蛙草、蛇倒退、千里光、徐長卿;祛風逐邪時常用石鳳丹、走馬胎、一朵云、一支箭;利膽退濕常用漫天星、花斑竹、隔山橇、糯米草,令人耳目一新,極具借鑒作用。刁老說《周禮-醫師章》講“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可見凡藥都具有其偏頗之性,即所謂“毒”,治病即以藥之偏頗來糾病之偏頗。刁老善用毒藥,屢起沉疴,但講求用法,從不盂浪。例如治寒痹冷痛時用附片50g,川烏、草烏各30g,加蜂蜜30g,先煎3小時去麻味。治銀屑病時用巴豆30g同其他藥及豬瘦肉共煎2小時后,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藥量。另外刁老在補。腎時常重用杜仲到100g,涼血時重用生地到100g,毫不遲疑。而在
健脾時用陳皮僅3g,調經時用川紅花、艾葉各3g,又可謂小心翼翼。或輕或重,意在中病,給人啟發。
5 針灸并用 膏散同施
摘要:中醫學認為血脂異常在病機方面屬“痰濁”、“血瘀”范疇,生理上與中醫之膏脂相類似,屬津液之范疇,肝脾功能的正常是血脂正常代謝的重要條件,脾“化”的相對不足是血脂代謝異常的根本原因;肝失疏泄是血脂代謝失常的重要因素,治療的根本在于截斷血脂失調的源頭,或者扭轉已有的病理趨勢,使其不再發生代謝紊亂。
關鍵詞:血脂異常癥;膏脂;脾化不足;肝失疏泄
中圖分類號:R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4-0726-02
血脂包括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肪酸和磷脂,通常主要指血漿總膽固醇TC和TG。血漿脂質主要與蛋白質結合的形式存在,因此,血脂異常癥(dyslipidemia)實際上指的是異常脂蛋白血癥,包括血脂的含量和/或組分異常。臨床上,血中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增高及/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多見。血脂異常癥是現代醫學的病名,中醫沒有血脂異常癥的病名,但有關血脂異常癥狀、病因、病機、治療等方面的論述在許多古醫籍中有所記載。祖國醫學從病癥分布角度認為該病屬胸痹、眩暈、心悸、腎痹、頭痛、風痱,而從病機病名角度則認為屬“痰濁”、“血瘀”范疇[1-2]。
1膏脂與血脂
早在《黃帝內經》中的“膏人”、“肥人”指的就是血脂過高的肥胖之人?!秲冉洝烦8嘀⒎Q,或以膏代脂。書中認為脂膏來源于水谷,屬津液一部分,并能化入血中,是人體營養物質之一。如《靈樞•衛氣失?!分赋觥叭擞兄懈嘤腥狻奔凑J識到血脂的存在。根據人的形體不同而分“脂人”、“膏人”、“肉人”。其云:“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靈樞•五癃津液別》中有“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的論述?!额惤洝芬嘣?“和合而為膏,以填補腎空之中,則為腦為髓,為精為血”?!鹅`樞集注》云:“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皮外則皮肉膏肥。余于內則膏脂豐滿”。
由此可見,上文描述之膏脂與現代醫學所謂之血脂相類似。同時,也說明膏脂實乃人體的生理組成成分之一,屬津液之范疇。并可與津液其他的成分相互轉化。津從濁化為膏,凝則為脂。膏脂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運化敷布,隨血循脈上下,營運全身,以濡潤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具有注骨空、補腦髓、潤肌膚之作用。一旦膏脂在體內的轉輸、排泄發生異常,則成為病理性的脂濁痰濕,脂濁注入血脈積蓄停留即可引發血脂異常[3]。
2肝脾在血脂代謝中的作用
膏脂代謝雖與五臟六腑均有關系,但與肝脾的關系最為密切。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端貑?#8226;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凜之官,五味出焉?!薄端貑?#8226;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薄帮嬋胗谖?,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朧,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薄端貑?#8226;厥論》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以上論述說明水谷化生為精微并輸布至全身,均依賴于脾的運化。膏脂既屬津液,其運化輸布自也離不開脾。不僅正常膏脂的運化轉輸依賴于脾,同時其多余物質及代謝產物也要依靠脾來轉運、清除。正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所稱:脾“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由此可見,脾為精微運化之樞紐,飲食經脾胃消化吸收形成精微物質,并通過脾的散精作用才能布散全身以營養臟腑及四肢百?。?-6]。
肝為敷和,其氣主升,能疏泄,性喜條達。肝主少陽春生之氣,在生命活動中具有升陽發陰、敷布和氣以養臟腑和全身的作用。肝氣條達,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氣機疏通暢達,有助于脾升胃降,二者間的協調,是脾升胃降的一個重要條件。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及將水谷精微吸收轉輸,將糟粕排泄出體外的功能,是以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即脾胃的升降來完成的。肝氣疏通暢達,脾升胃降之間才能協調,才能使事物消化和運動正常進行。同時膽汁在膏脂的代謝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膽者,中精之府”,有著貯存排泄膽汁的作用,“肝合膽”,肝分泌掌管膽汁,儲存于膽,供脂質消化之用。肝的功能正常,膽汁排泄有度,膏脂正常的轉化、輸布、排泄,如果肝失疏泄,則膽汁的排泄失常,勢必影響膏脂的的代謝,從而導致血脂的異常。
3脾“化”的相對不足血脂代謝失常的根本原因 肝失疏泄是血脂代謝失常的重要因素
根據臨床觀察和總結祖國醫學理論,筆者贊同劉桂榮的觀點,認為血脂失調的根本在于脾“運”和“化”的功能不足。更突出表現在“化”的功能不足,以致于機體的“升降出入”及“聚散”功能失常,從而造成機體的膏脂不能正常的化生、變化和轉化、排泄,以致精微的新陳代謝失常,造成血中脂質過多,或脂質成分異常,發為血脂異常癥。這里所論及的脾運化不足,主要是指脾功能的相對不足,而非絕對不足。由于脾主運化的功能是機體的自主功能,是一種主動進行的過程。因此,所謂的脾化不足,也就是主動的脾化相對不足。在機體攝入較多的脂類或內源產生過多的脂類物質時,脾臟沒有應激發揮其潛在的功能,導致脂質過剩。就臨床所見而言,許多高脂血癥患者并不存在脾虛的情況,相反,他們的食欲、消化吸收能力都很好。機體對攝入的物質和能量的利用率極高,以至能量和物質產生積存,他們一般都不會出現消瘦或營養不良、能量不足。所以脾主運化的能力沒有虛弱表現,相反部分人表現為體格粗壯,所以也不會出現所謂的“脾虛,脾運不健,水谷精微不歸正化”的可能性。近代醫學研究證明血脂異常除部分患者是由于基因的缺陷所致外,大多數病人的發病還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尤其是與飲食、生活習慣有密切關系,即與后天有密切的關系[7-9]。可見,血脂失調的基本機制在于脾化失職,機體精氣的升降出入以及聚散失其常度。即脾化功能的不足,不能將正常的精微物質進行轉化和排泄,升清降濁功能失調。臟腑的生理功能謂之氣,氣的運動謂之氣機。只有氣機調暢,臟腑功能才能正常平衡,氣血才能化生有序。肝膽位居中焦,其氣主乎疏泄,乃氣機上下通達出入之樞紐,肺之宣降、心之主血、脾之運化、腎之氣化,無不有賴于肝氣之樞轉,氣機之調暢。特別是脾的正常運化,精微的正常輸布,只有在氣機調達的情況才能順利完成,正如《素問•保命全形論》說“土得木而達”若肝疏泄功能異常,影響于脾,脾氣不升,則饗泄,脾氣不通則腹痛,而成為痛瀉證;影響到胃,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噯氣,呃逆、惡心嘔吐;胃氣不通則脘腹脹痛,前者一稱肝脾不和,后者一稱肝胃不和,臨床上統稱為“木不疏土”,其結果必然導致脾化的不足,從而引起脂質代謝的失常。
4故調脂宜從肝脾入手
治療血脂失調的根本在于截斷血脂失調的源頭,或者扭轉已有的病理趨勢,使其不再發生代謝紊亂。由于血脂失調的發生與環境有密切的關系,而環境因素中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對脾的功能有重要影響。不良的習慣長期作用于機體,損害著脾的功能,導致主動的脾化失職,以致出現血脂失調。
關鍵詞:《金匱要略》;五臟元真通暢;氣血津液
1歷代醫家對“五臟元真通暢”含義的解釋
1.1五臟的含義
“臟”原作“藏”,《說文解字》云“藏,匿也?!被蛑浮笆詹刎斘锏母畮臁薄N迮K是內臟的總稱。在《內經》中它是生命活動的主體,被稱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中樞[1]。后世將“五臟”概括為:從整體觀念出發以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為中心,外應五方、四時、六氣、五化、五味、五色,內系六腑、五體、九竅、五志、七情等相互聯系,內外統一的人體功能系統。
1.2元真的含義
“元真”一詞最早見于《金匱要略》。大多將其概念解釋為元氣和真氣?!霸弊钤缡侵浮叭祟^”?!稜栄拧め屧b》云:“元,首也。”《公羊傳注》謂:“變一為元,元者氣也。”《洪武正韻》說:“真,神也,淳也,精也,正也?!笨芍?,“元真”就是太乙始生之真元也。在古代哲學概念中指天地萬物的本原。古代哲學家認為真元之氣揚成天地萬物,人亦如此,由先天真元之氣所組成。歷代醫家就是根據元真的不同功用,而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解釋,大致有幾種觀點,認為元真是:真氣或元氣;元陽;精血;正氣;或是人體正常的機能。
對“元真”一詞,雖然歷代醫家所釋不一,但正如楊上善[2]注釋《靈樞·決氣篇》“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為一氣耳”時說:“一氣者,真氣也。真氣在人,分一以為六別”。認為元真的實質其實是精、氣、血、津、液等物質。
1.3通暢的含義
“通”在《說文解字》解釋為“達也”?!巴〞场蓖〞吃谧至x上可概括為充實、通達。一方面反映了人與自然界之間協調一致的整體觀念;另一方面,也說明人體臟腑氣血津液應當充實、旺盛。范曼玲[3]認為,“通暢”是仲景用來描述精、氣、血,津液等物質在機體內運動的狀況。
2《金匱要略》與氣血津液失和有關的相關疾病分析
根據疾病在氣、在血、在津液的病理變化特點,將《金匱要略》的疾病進行歸納、分類,尋找錯綜復雜的疾病表象背后存在的共性因素,在雜亂的臨床用藥當中找尋特定規律。透過疾病表象的膚淺認識,深入到疾病本質的更深一層。
2.1與氣失常有關的疾病
與氣有關的疾病主要表現氣虛(陽氣不足)和氣機的失調這兩個方面所導致的不同病癥。氣虛的病變表現為推動無力、固攝失職、氣化不足等異常改變。 如濕病、歷節 、腹滿寒疝、胸痹心痛、嘔葉下利等病證均是由陰寒凝滯,陽氣虛衰,氣機逆亂所致,臨床表現以疼痛為主,或伴有吐利等。治療以附子、烏頭類辛熱之品徑驅其寒,代表方劑如大烏頭煎、烏頭赤石脂丸、烏頭湯、烏頭桂枝湯、四逆湯等溫法以散寒為目的,無論內寒還是外寒,均以溫為通。氣機失調是指氣機的紊亂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如痙病、腹滿、宿食、黃疸、下利等病證,或有燥屎,或有積滯,或積熱,導致腑氣不通,邪滯于中,脾胃氣機升降失司,故用下法以通暢氣機。
2.2津液代謝障礙類病證
《金匱要略》津液代謝障礙類病證主要集中在痰飲病、水氣病、咳嗽上氣及濕病等病篇?!皾?、飲、水,異名同類也”,三病一源三歧,均由津液不歸正化,形成病理產物而致。古人治療水液代謝障礙疾病首重祛邪,仲景有汗、利、下二法,皆以逐邪為務。水邪在表,病勢尚淺,可汗而散之;水飲積聚,汗不可除,當利小便;飲邪深重,前法力所難及,唯用攻逐,使從二便速去。三法非僅取效方式不同,驅邪力度、深度亦不同。
2.3與血失常有關的疾病
出血是血液不循正常脈運行,從口鼻諸竅流出于體外,在治療上以止血為大法。根據出血的具體臨床表現不同,又分為溫中止血、溫脾澀腸攝血、清熱利濕止血等等?!扼@悸吐衄下血腹滿淤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篇詳細地闡述了各種出血證的具體治療方劑:“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4]。
各種原因所導致的血脈空虛,不能正常運行以濡養肌膚筋脈的病機表現。在治療上以活血行血為大法,同時亦可根據臨床具體情況輔以祛風、養血、通絡之品?!堆蕴搫诓∶}證并治第六》篇中提出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血痹。
《金匱》治療瘀血方劑運用特點可總結為:消中有補,寓養于破;血氣相依,化瘀必理氣;津血同源,祛瘀宜治水;通以祛閉,推陳而致新;峻藥緩攻,消瘀勿傷正;以溫為通,剛柔相濟[5]。
3結語
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自序中強調“世無難治之病,有不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笨梢娬_的辯證才是治病的關鍵。臟俯經絡的病變盡管臨床表現萬端都離不開氣滯水停血瘀、五臟元真不暢的基本狀態。故《金匱要略》“五臟元真(氣血津液)通暢,人即安和”理論,準確論述了人體這一復雜生理病理機制,在解決疾病難題時,緊扣“元真不通”之病機,圍繞氣血津液貴在通調之治療原則,運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煙建華.《內經》五臟概念研究.中醫藥學刊.2005,23(3):395-406.
[2]李克光,鄭孝昌.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上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3]范蔓玲.“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探頤.吉林中醫藥.1991(3):46-47.
何任,浙江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在其六十余年的中醫臨床、教育和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吾等有幸跟隨何老學習、臨證,耳濡目染,漸有心得。今分三篇文章,從學術原理、臨床運用、驗案選錄三個方面,將何老診治癌癥“不斷扶正,適時祛邪,隨證治之”的學術經驗作一具體闡析。本文著重闡析何老診治癌癥中“不斷扶正”的學術經驗。
1 學術原理
何老認為,癌癥的發生,即是人體正氣虛衰嚴重的表現。此論在中醫歷代經典及現代醫學中均已得到明確的闡述。《素問?評熱病論》篇有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薄端貑?刺法論》篇中又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薄鹅`樞?刺節真邪》篇中載曰:“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瘤……腸瘤……昔瘤,以手按之堅?!薄吨T病源候論?積聚候》中亦曰:“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腑臟之氣所為也?!薄鞍Y者,由寒溫失節,致臟腑之氣虛弱,而食飲不消,聚結在內,漸染生長,塊段盤牢不移動者,是癥也,言其形狀,可征驗也?!苯鹪姿畬W派創始人張元素,在其《活法機要》中有云:“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明代醫學大家張景岳,在其《景岳全書?雜證謨?嘔吐》篇中云:蓋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正氣不行,則邪滯得以居之?!胺财⒛I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绷硪会t學大家李中梓,在其《醫宗必讀?總論證治》中亦云:“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庇纱丝梢郧宄乜吹剑灾嗅t四大經典的《黃帝內經》,一直到明清歷代醫學大家,都認為癥瘕積聚的發生,其根源是在正氣虛損?!爸尾”厍笥诒尽保ā端貑?陰陽應象大論》),可見何老診治癌癥“不斷扶正”的學術經驗,有著極為深厚的傳承根基。
傳統中醫如此認識,現代西醫亦是類似的認識?,F代分子腫瘤學認為,癌癥的發生,是由于人體的基因突變而導致出現異常增生的單個細胞,并由這些異常增生細胞的后裔聚集形成[1]。在異常增生細胞增殖時,機體會通過免疫監視和細胞間通訊等機制防止它們增殖,而只有當機體免疫監視和細胞間通訊能力減弱或受到抑制之時,這種異常增生細胞的增殖才會繼續下去,從而形成臨床期癌癥[2]。由此可以看出,在現代西醫理論中,機體免疫缺陷亦是癌癥發生的關鍵因素。
癌癥的形成,是人體正氣已虛衰的嚴重表現,而臨床上中醫接診的病人,其正氣更是虛衰有加。這些病人,或者是已經發展為中晚期而不可手術者,或者是手術后需要康復者,或者是放、化療后出現嚴重毒副反應者,正氣虛衰尤為明顯。對于此類患者的治療,不斷扶正,可謂是欲棄不能、急中最急之措施。同時,現代臨床和實驗研究業已證實,采用扶正之法治療癌癥,則有阻斷癌癥的形成、抑制癌癥的生長、預防癌癥的復發與轉移、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和改善患者物質代謝等顯著功效[3]。
2 臨床運用
在“不斷扶正”的學術經驗框架內,依據辨證論治的原則,何老在臨床上又將其細化為三種具體的治療方法,即益氣健脾、養陰生津、溫陽補腎。
2.1 益氣健脾:“脾為后天之本”,何老認為,要想扶正治癌,益氣健脾乃是首要之法。從臨床上觀察,癌癥患者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除出現一些局部癌癥的特別癥狀之外,常常會出現神疲乏力、面色少華、形容憔悴、食欲不振、胃納不展、惡心嘔吐、腹脹腹瀉、舌淡、苔白膩、脈濡細等癥狀。特別是在患者接受了各種西醫治療措施如手術、化療、放療等之后,更易出現如上癥狀。這些癥狀,即為脾氣虛衰的表現。對于這些病人,提前采用健脾益氣法治療,就會減少甚或消除以上癥狀的出現,而出現之后采用此法治療,也能減輕病情的程度,改善生存質量?,F代臨床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益氣健脾法治療癌癥,能夠調整和改善處于抑制狀態的免疫監視功能,發揮免疫活性細胞和活性因子的抗腫瘤作用,提高和改善患者機體的物質代謝和功能發揮,進一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4]。
益氣健脾法治療癌癥,何老常用的方劑有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等,常用的藥物則有人參、太子參、黨參、黃芪、茯苓、白術、靈芝、扁豆、五味子、薏苡仁、大棗、炙甘草等。
2.2 養陰生津:“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何老認為,扶正治癌,養陰生津亦是其中重要之法。癌癥患者,或者素體陰虛,或者癌毒化火,損傷陰津,或者放療后火毒灼傷陰津,或者化療后脾胃受損而氣血生化不足,臨床上常??梢娦误w瘦削、口咽干燥、頭暈目眩、腰酸、耳鳴、五心煩熱、盜汗、大便干結、舌紅、苔少、脈細數等癥狀,此時即需選用養陰生津之法進行治療。現代臨床與實驗研究均已證明,養陰生津法治療癌癥,不但具有改善癌癥患者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的作用,而且具有減輕放化療毒副反應、增強放化療效果、防止手術后復發和轉移的作用[4]。
養陰生津法治療癌癥,何老常用的方劑有增液湯、六味地黃丸、沙參麥門冬湯等,常用的藥物則有生地、天冬、麥冬、玄參、枸杞子、女貞子、首烏、黃精、百合、玉竹、龜版、鱉甲、山萸肉、龍眼肉、鐵皮石斛、當歸、天花粉、阿膠、旱蓮草等。
2.3 溫陽補腎:“腎為先天之本”,何老認為,在扶正治癌過程中,溫陽補腎亦為常用方法之一。從臨床上觀察,除部分患者素體腎弱陽虛之外,在疾病之后期,患者常常會出現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苔白滑、脈虛無力等癥狀,此等即為腎陽虛衰的表現。采用溫陽補腎法治療,方證適宜,投藥之后便可緩解甚至消除如上諸癥?,F代臨床及實驗研究結果亦表明,采用溫陽補腎法治療癌癥,可以增強機體免疫監視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的形成和增殖,改善機體的物質代謝,提高生存質量等[4]。
溫陽補腎法治療癌癥,何老常用的方劑有桂附八味丸、右歸丸等,常用的藥物則有補骨脂、骨碎補、肉桂、淡附片、杜仲、菟絲子、鹿角霜、仙茅、仙靈脾、肉蓯蓉等。
3 驗案選錄
楊某某,女,29歲,干部。1992年7月13初診。患者因小腹兩側持續性劇烈疼痛10天,伴發熱,T39℃,于1992年6月5日到某婦保醫院急診。經婦科等檢查,確診為右側卵巢腫瘤扭轉伴感染,即住院作手術治療。術中發現為右卵巢胚胎瘤破裂,大出血,伴感染。手術后作化療1次,體力明顯不支。血象、生化檢查示:WBC1.2×109/L,Hb78g/L。AFP>3000μg/L(正常值<40μg/L)。醫院認為暫不宜再化療,要求中醫治療。診得:神倦、虛乏、面色灰白、腹脹、少腹疼痛、口干、納呆、夜寐不安,苔中厚膩,脈濡。病機屬正虛邪滯,治則為扶正祛邪、消癥抗瘤。藥用:西洋參(另煎)3g,黃芪、生地、豬苓各18g,冬蟲夏草(另燉)4g,霍山石斛5g,半枝蓮、七葉一枝花、石見穿各15g,蒲公英、藤梨根各30g,延胡索9g。14劑。7月27日二診:上藥服14劑后,腹脹、腹痛減輕,口干、寐差、面色不華等好轉。血象、生化檢查:WBC3.2×109/L,Hb105g/L,AFP600μg/L。藥已奏效,原方加薏苡仁60g(薏苡仁另煮,空腹服汁)。15劑。8月31日復診:自感效果較好,連服31劑,體征明顯改善。血象、生化檢查:WBC4.2×109/L,Hb110g/L,AFP40μg/L。效不更方,續服。10月8日復診:體征基本消失,身體恢復較佳,血象、生化檢查均已正常。前方續服,以期鞏固。1993年3月5日復診:體征消失,體力恢復良好。血象、生化及CT、B超等檢查均正常。其堅持服藥,于1993年11月初作再次復查,一切正常,即于1993年11月中旬上班工作。1994年3月又作復查,病情穩定無殊。
4 參考文獻
[1]王瑞年.分子腫瘤學概論[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01:3.
[2]劉嘉湘.現代中醫藥應用與研究大系腫瘤科分冊[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6:1.
[3]陳世偉,張利民.腫瘤中西醫綜合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57158.
[4]陳龍邦,劉福坤.循證腫瘤治療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96100.
作者簡介:徐光星,男,39歲,副教授,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何任的繼承人。
收稿日期 2006-12-28
【關鍵詞】 肺痹;五臟痹;風濕病(痹?。?三級痹病;源流;規范化;虛邪瘀;文獻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1.013
肺痹多由皮痹日久不愈,復感外邪,內舍于肺而致;皮痹若見喘嗽氣急,胸背疼痛,心胸煩悶,臥則喘促,甚則嘔惡者為肺痹[1]。肺為五臟之一,五臟即指肺、脾、心、肝、腎,是中醫解剖學和生理學上的概念,在人體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中醫認為五體合五臟,五體痹[2]進一步發展可深入五臟,影響五臟功能,而形成肺痹、脾痹、心痹、肝痹、腎痹,其統稱為“五臟痹”[3]。肺痹為五臟痹之一,是風濕病的三級痹病[4-5],肺痹在臨床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在《內經》之后,眾多中醫文獻中對肺痹系統論治較少,即使現代編寫出版的中醫教材及各種中醫論著也很少涉及。雖然歷代部分醫家也對肺痹理論進行了補充與完善,但仍不系統,且認識模糊,以致現在相當一部分學者把痹病僅僅看作是以肢體關節疼痛麻木等為主的一類疾患,完全摒棄了五臟痹的內容,與《內經》原旨殊不符合。隨著對風濕病研究的深入,肺痹的臨床癥狀并不少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肺痹的重要性。本文對有關肺痹的歷代文獻進行整理和研究,對其理論進行系統梳理。
1 肺痹的病名
有關肺痹的論述最早見于《內經》,《素問?痹論》對肺痹論之較詳,之后文獻少見。隋唐時期《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等論有皮痹入肺,其中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則在“六極”門下論五臟痹,強調了痹病由“痹”到“極”,由實到虛的演變發展過程,其所述“氣極”與肺痹關系密切?!妒備洝穭t首次將肺痹單獨列出,系統論述其理法方藥。其后肺痹文獻漸較豐富,但多不出《內經》之說。明清時期對肺痹的認識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將“肺痹”獨列一門,比較完整系統地闡述了肺痹的證因脈治,發展和豐富了肺痹的內容。這一時期醫家對肺痹的論述較多,也使肺痹出現了一病多名。
1.1 肺 痹 肺痹之名始見于《內經》,在《素問?痹論》中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薄端貑?四時刺逆從論》曰:“少陰有余,病皮痹癮疹;不足病肺痹。”《素問?五臟生成》曰:“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彼未妒備洝穭t明確強調:“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是為肺痹?!绷硗?,《普濟方》《醫學綱目》《證治準繩》《醫宗必讀》《醫門法律》《內經博議》《辨證錄》《張氏醫通》《癥因脈治》《顧松園醫鏡》《醫衡》《醫宗金鑒》《雜病源流犀燭》等也論及肺痹。
1.2 氣 痹 漢?華佗《中藏經》首次提出“氣痹”之名,其曰:“風寒暑濕之邪……入于肺,則名氣痹?!闭J為邪入肺所致稱氣痹,但后世少從之,直到清代部分醫家直接將“肺痹”稱為“氣痹”,如清?喻昌《醫門法律》曰:“肺為相傅之官,治節行焉,管領周身之氣,無微不入,是肺痹即為氣痹?!标愂胯I《辨證錄》也曰:“肺痹之成于氣虛盡人而不知也,夫肺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統轄一身之氣,無經不達,無臟不轉,是氣乃肺之充,而肺乃氣之主也,肺病則氣病,而氣病則肺亦病,然則肺痹即氣痹也?!眱扇司撌觥胺伪约礆獗浴保珡钠湔撌鰜砜矗麄兯f的氣痹是從“肺主氣”的功能角度來稱肺痹的,即《素問?五臟生成》所曰:“諸氣者皆屬于肺”。
1.3 皮 痹 把肺痹稱為皮痹僅見于清?秦之楨《癥因脈治》,其曰:“肺痹之癥,即皮痹也。煩滿喘嘔,逆氣上沖,右脅刺痛,牽引缺盆,右臂不舉,痛引腋下,此肺痹之癥也?!钡珡拿枋龅呐R床表現來看,為肺痹表現,而非皮痹癥狀。當然,皮痹進一步發展可致肺痹。兩者雖然關系密切,但并不能等同,不可脫離了《內經》的原旨。故其后文獻少見[6]。
2 肺痹的病因病機及罹患途徑
2.1 肺病的病因病機 肺痹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外因為感受風寒濕等邪,皮膚痹阻不宣,邪氣內舍于肺;內因為臟腑失調,肺臟虛損,宣降失司。內外相因,發為肺痹。
2.1.1 外邪入侵 陽虛陰寒之體,更感風寒,邪氣內侵入肺,兩寒相加,內外合邪,肺氣失宣,痹阻不行,發為肺痹;或皮痹患者外邪阻滯皮膚,復感風寒,內舍于肺臟,使肺氣宣降失職,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喘促氣急,形成肺痹。如《素問?玉機真臟論》曰:“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薄端貑?痹論》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睆娬{了外邪侵襲而致痹?!吨胁亟洝吩唬骸氨哉?,風寒暑濕之氣中于人臟腑之為也?!薄妒備洝吩唬骸帮L寒濕之氣,感于肺經,皮膚痹不仁。”明?李《醫學入門》曰:“五痹復感三邪,漸入五臟?!被矢χ小睹麽t指掌》曰:“風濕寒邪相雜至,襲人經絡因成痹,……或中皮脈肌骨筋,內舍心肝脾腎肺。”張介賓《景岳全書》曰:“五臟六腑之痹,則雖以飲食居處皆能致之,然必重感于邪而內連臟氣,則合而為痹矣?!鼻?張志聰曰:“邪之中人,始傷皮肉筋骨,久而不去,則內舍于所合之臟,而為臟腑之痹矣?!薄杜R證指南醫案》認為肺“為嬌臟,不耐邪侵,凡六之氣,一有所著,即能致病。其性惡寒惡熱、惡燥惡濕,最畏火風,邪著則失其清肅之令,遂痹塞不通”。尤怡《金匱翼》曰:“風寒濕三氣襲人經絡,……久不已,則入五臟,煩滿、喘嘔者肺也。”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曰:“諸痹不已,益入內而傷臟氣,……因臟腑陰陽之有余不足,而外邪得以留之”。
2.1.2 肺虛氣痹 情志不遂,或悲哀動中,或失于調養,戕伐,損傷正氣,肺臟虛損,功能失職,氣痹不行,或衛外不固,邪氣侵入,或肺腎虧虛,腎不納氣,發為肺痹;或皮痹之人,日久不愈,肺氣虛損,宣降失司,發生肺痹?!鹅`樞?本神》云:“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薄端貑?刺法》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薄鹅`樞?百病始生》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薄鹅`樞?五變》說:“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本鶑娬{了正虛為致痹的關鍵因素。與皮相合的少陰經絡氣血虛弱,也是發生肺痹的條件。如《素問?四時逆從論》曰:“少陰有余病皮痹癮疹;不足病肺痹?!边@里的“不足”是指經脈中邪氣有余,而氣血不足,說明少陰腎經虧虛可致肺痹,如王冰注曰:“足少陰脈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故……不足病肺痹也。”《素問?五藏生成》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明?張介賓《類經》注釋曰:“寒熱者,金火相爭,金勝則寒,火勝則熱也。其因醉以入房,則火必更熾,水必更虧,腎虛盜及母氣,故肺病若是矣?!睆娬{熱盛傷陰,肺腎虧虛致痹。清?羅美《內經博議》曰:“凡七情過用,則亦能傷臟氣而為痹,不必三氣入舍于其合也。所以然者,陰氣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故氣不養而上逆喘息,則痹聚在肺?!薄侗孀C錄》指出:“肺痹之成于氣虛盡人而不知也,……肺病則氣病,而氣病則肺亦病”“肺氣受傷,而風寒濕之邪遂填塞肺竅而成痹矣。”《癥因脈治》曰:“肺痹之因,或形寒飲冷,或形熱飲熱,肺為華蓋,惡熱惡寒,或悲哀動中,肺氣受損,而肺痹之癥作矣?!薄杜R證指南醫案》認為肺痹“得之憂愁思慮,辛熱酒毒,所以肺臟受病,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周身氣機皆阻”。
2.1.3 痰瘀壅阻 皮痹患者,感受風寒濕邪,留而不去,入舍于肺,邪瘀日久化熱,灼津煉痰,痰瘀阻滯氣機,氣滯痰瘀痹阻,肺失宣降,發生肺痹;或素體陰虛內熱,或過食辛辣炙之品,肺熱痰阻,宣降失職,發生肺痹。如《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薄吨胁亟洝吩唬骸氨哉撸]也,五臟六腑感于邪氣,亂于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也?!薄妒備洝吩疲骸胺伪陨蠚忾]塞胸中?!痹?羅天益《衛生寶鑒》曰:“因而大飲則氣上逆,肺痹寒熱喘而虛驚。”指出飲酒而致本病。《醫學入門》曰:“痹者,氣閉塞不通流也?!泵?王肯堂《證治準繩》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正氣為邪氣所閉,則痹而不仁?!薄杜R證指南醫案》曰:“痹者,閉而不通之謂也,正氣為邪所阻,臟腑經絡不能暢達,皆由氣血虧損,腠理疏豁,風寒濕三氣得以乘虛外襲,留滯于內以致濕痰、濁血流注凝澀而得之?!薄峨s病源流犀燭》曰:“不特三氣入舍于其合而后成痹,即七情過用亦能傷臟氣而為病,以氣則燥能消陰故也”“痹既入肺,則臟氣閉而不通,本氣不能升舉?!鼻?董西園《醫級》曰:“痹非三氣,患在瘀痰?!苯軐W?!蹲x醫隨筆》曰:“血滯于臟則為積;氣滯于臟則為聚。”現代《中華醫學大辭典》解釋肺痹曰:“此證因肺為濁邪阻閉,失其清肅降令,故痹塞不通”。
綜上所述,肺痹的致病因素包括外感、情志、房勞、飲食及他病所致等,但總不外“虛、邪、瘀”[7]三類。痹肺之邪可自外而入,亦可由內而生,以感受風寒濕等六之邪,患有皮痹日久不愈為基礎;復感外邪,內侵肺臟為誘發因素;以肺氣痹阻,宣降失司為基本病機;病位在于肺臟,可涉及皮膚,與肺、腎、脾、腸等臟腑關系密切。肺痹多為本虛標實之證,實為風寒濕等外邪,或痰瘀氣滯,痹阻經脈;虛為肺脾腎腸等臟腑功能失調,肺虛氣痹,宣降失司。本病虛實錯雜,纏綿難愈,屬疑難重證。
2.2 肺痹的罹患途徑
2.2.1 皮痹內傳 大多數肺痹由皮痹內傳所致。皮痹反復不已,復感風寒濕等外邪,循經(俞)內傳,由淺入深,由外向里,內舍于肺,而致肺痹。即《素問?痹論》所云:“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彼?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曰:“皮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于肺?!薄妒備洝吩唬骸捌け圆灰?,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是為肺痹?!彼?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曰:“三氣襲人經絡,入于筋脈、皮肉、肌膚、久而不已,則入五臟?!泵?李中梓《醫宗必讀》曰:“皮肉筋骨脈各有五臟之合,初病在外,久而不去,則各因其合而內舍于臟。”《雜病源流犀燭》曰:“筋骨皮肉脈又各有五臟之合,茍五者受而不去,則必內舍于合,而五臟之痹起……皮痹久,復感三氣內舍于肺”。
2.2.2 肺臟直中 肺痹發生雖主要由皮痹內舍而成,但實不止一途。肺痹也可由邪氣直中肺臟所致,先出現肺臟的病變,后漸累及皮膚。如《素問?玉機真藏論》曰:“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明?馬蒔也曰:“先以內傷為之本,而后外邪得以乘之?!鼻?王子接認為:“《內經》言:氣喘息,痹聚在肺。蓋謂妄行之氣,隨各臟之內因所主而入為痹。”另外,也可由他痹不已,內傳而致,即《素問?痹論》所說:“諸痹不已,亦益內也?!薄峨s病源流犀燭》也曰:“諸痹不已,益入內而傷臟氣”“因臟腑陰陽之有余不足,而外邪得以留之”。
2.2.3 功能失調 臟腑功能失調亦可形成肺痹。多種因素可導致肺臟功能失調,若有外邪侵襲,則易變生肺痹。人體內部臟氣虧虛、氣機逆亂是肺痹發生和傳變的關鍵因素,人體同樣感受了風寒濕邪,不一定都會致痹,只有那些因臟腑功能失調、衛外不固的人,才會發生肺痹[8]。《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曰:“少陰有余病皮痹癮疹,不足病肺痹?!闭f明本病的發生與少陰腎經不足、肺腎虧虛密切相關?!端貑?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氣喘息,痹聚在肺?!睆堉韭斀忉屨f:“此言臟氣不藏,而邪閉于臟也。陰氣者臟氣也;神者,五臟所藏之神也。五臟為陰,陰者主靜,故靜則神藏而邪不能侵,躁則神氣消亡,而痹聚于臟?!敝赋雠K氣躁動逆亂或虧虛,邪痹于內而致痹?!峨s病源流犀燭》也曰:“七情過用亦能傷臟氣而為病,以氣則燥能消陰故也”。
3 肺痹的主要表現
“肺痹者,煩滿喘而嘔”(《素問?痹論》《張氏醫通》《內經博議》《醫醇義》)?!皻獯ⅲ跃墼诜巍保ā端貑?痹論》)。“皮膚閉而熱”“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素問?五藏生成》)?!氨圆蝗誓[痛”“發咳上氣”(《素問?玉機真藏論》)。“肺脈……微大為肺痹”(《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脈經》《類經》)?!耙乇?,起惡見日光”(《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耙乇?,起腰內”(《脈經》)。“其狀,氣奔痛”(《諸病源候論》)。“其候胸背痛甚,上氣煩滿,喘而嘔是也”“上下痞塞,不能息”“胸脅滿急”“上氣閉塞,胸中脅下支滿,乍作乍止,不得飲食,唇干口燥,手足冷痛”“上氣發咳”“胸心滿塞,上氣不下”(《圣濟總錄》《普濟方》);“皮痹不仁,心胸氣促,項背硬強”“皮膚痹,項強背痛,四肢緩弱,冒昧昏塞,心胸短氣”(《圣濟總錄》)?!胺彩谷藷M,喘而吐者,是痹客于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皮膚無所知覺,氣奔喘滿”(《濟生方》《古今醫鑒》)?!捌o所知,煩滿時嘔氣奔痛”(《奇效良方》)?!皻獯瓱M”(《醫學入門》)?!盁M喘嘔”(《名醫指掌》《顧松園醫鏡》)。“引胸背,起惡日光”“煩滿喘而嘔也,起畏日光”(《類經》)?!捌つw無所知覺,氣奔喘而嘔,煩滿”(《紅爐點雪》)?!胺蚊}微為肺痹”(《醫宗必讀》《張氏醫通》)。“人有咳嗽不寧,心膈窒塞,吐痰不已,上氣滿脹,不能下通,人以為肺痹也”(《辨證錄》)。“煩滿喘嘔者,是痹客于肺”(《證治匯補》)?!盁M喘嘔,逆氣上沖,右脅刺痛,牽引缺盆,右臂不舉,痛引腋下,此肺痹之癥也”“肺痹之脈,寸口脈澀,責之在肺,或見遲弦,寒飲所傷,或見洪數,乃是傷熱,浮遲肺寒,沉數里熱”(《癥因脈治》)?!盁M喘嘔者肺也”(《金匱翼》)?!盁M喘而嘔也”“氣喘息痹聚肺”(《雜病源流犀燭》)。
歷代文獻描述了肺痹的臨床表現。綜合文獻所述,肺痹主要表現除了皮膚麻木、四肢軟弱,肢體腫痛等皮痹表現外,可見喘滿煩嘔,咳逆上氣,喘息氣促、胸悶氣短,甚至氣奔喘滿以致昏塞;伴寒
熱,胸背痛等癥。根據證候特點,肺痹相當于彌漫性結締組織病中呼吸系統損害繼發的肺間質纖維化等,已為大多學者所接受[8-13]。肺間質纖維化從發病原因分為繼發性和特發性兩種,引起繼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最常見的為系統性硬化癥。當系統性硬化癥累及肺時,可發生肺廣泛纖維變及囊腫性變,以至肺功能不全,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部分患者或伴咳嗽、喘促、胸痛等癥;除了累及肺,還可累及消化道,表現為食管排空障礙,胃、十二指腸和小腸張力低,蠕動緩慢,故會出現吞咽困難、惡心嘔吐等癥。這些表現與肺痹的“煩滿喘而嘔”描述十分相符[3]。另外,類風濕關節炎、混合結締組織病、皮肌炎、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等,若上述風濕病出現肺痹表現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4 歷代醫家對肺痹的論述
《內經》對肺痹有豐富的論述,如《素問?痹論》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后世醫家多宗其說?!端貑?經脈別論》曰:“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氣病肺……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氣傷心?!薄吨胁亟洝匪摎獗耘c肺痹關系密切,其曰:“氣痹者,愁憂思喜怒過多,則氣結于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傷則生氣漸衰,則邪氣愈勝。”強調氣痹的病機在于氣機失調而傷肺,后人認為其所論氣痹即肺痹,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備急千金要方》所論氣極與肺痹關系密切,其曰:“凡氣極者,主肺也,肺應氣,氣與肺合;又曰:以秋遇病為皮痹,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則寒濕之氣客于六腑也。若肺有病則先發氣,氣上沖胸,常欲自恚?!敝筇?王燾《外臺秘要》及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承其說?!妒備洝纷浴秲冉洝分髥为毩小胺伪浴?,雖引用《素問?痹論》中原文作為肺痹大綱,但在病證的論述中較《內經》豐富,發展了肺痹理論。其后,多醫家將皮痹與肺痹混淆。明?朱《普濟方》承《圣濟總錄》論肺痹?!额惤洝穼τ凇秲冉洝匪摲蚊}“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解釋曰:“肺脈大甚者,心火爍肺,真陰必涸,故為脛腫。若其微大,亦由肺熱,故為肺痹引胸背。肺痹者,煩滿喘而嘔也。起畏日光,以氣分火盛而衰也。”《辨證錄》詳論肺的病機,其曰:“然而生肺氣者,止有脾胃之土,而克肺者有心焉,仇肺者有肝焉,耗肺者有腎焉,一臟腑之生,不敵眾臟腑之克,此氣之所以易衰而邪之所以易入也?!⑽讣仁茱L寒濕之邪,則邪亦隨脾胃之氣而輸之于肺,而肺乃受傷矣。況多怒而肝之氣逆于肺,多欲而腎之氣逆于肺,肺氣受傷而風寒濕之邪遂填塞肺竅而成痹矣?!薄栋Y因脈治》把肺痹列為“內傷痹癥”,對其癥因脈治進行了規范性分述。清?沈時譽《醫衡》曰:“肝心脾肺腎痹者,病之所屬;筋脈肉皮骨者,病之所在。”認為五體痹和五臟痹,只是從不同角度來稱呼痹病的?!杜R證指南醫案》對肺痹論述最詳,將之與哮、喘、咳嗽、肺痿并列論述,凡是有礙于肺主一身之氣的疾病,都納入到肺痹范疇。并把肺痹病因分為外感內傷兩種:“六之氣,一有所著,即能致病,……遂痹塞不通爽矣”;也可因“得之憂愁思慮,辛熱酒毒,……周身氣機皆阻”,而成肺痹。論其表現既有咳嗽、咯痰、寒熱、胸痞等輕癥;又有臥則喘急,鼻竅干焦,呼吸不爽,上下交阻而厥,氣滯聲音不出等重癥;還可見痹痛、肌肉著席而痛轉加之外候,將肺痹的臨床癥狀補充完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肺系證候之外,病案中還詳載了伴隨的胃腸癥狀,如脘中痞脹、納谷腹脹、腹膨、噯氣不展、呃逆等,與《內經》“煩滿喘而嘔”相對應。葉氏極大地發展和豐富了肺痹的內容,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薛雪《醫經原旨》曰:“五臟各有所應也,病久不去,而復感于邪氣必更深,故內舍其合而入于臟?!薄峨s病源流犀燭》對于《內經》所說“少陰有余病皮痹癮疹,不足病肺痹”,解釋曰:“蓋少陰君火之氣,有余則克金,肺合皮,故癮疹;不足則不能溫金,故肺痹?!庇衷唬骸捌け跃?,復感三氣內舍于肺,則煩滿喘而嘔。蓋痹既入肺,則臟氣閉而不通,本氣不能升舉。肺職行治節,痹則上焦不通,而胃氣逆,故煩滿喘而嘔也?!詮透性普?,既已成痹,又各以其主時,重受風寒濕之邪氣為病而深也。”翁藻《醫抄類編》認為邪“以五者亦非徑入五臟也,五臟各有合,病久而不去,內舍于其合也”。何其偉曰:“肺經瘧久傷及其津,必胃閉、肺痹。”指出瘧疾日久也可致肺痹。費伯雄《醫醇義》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此一條明是肺胃同病。肺居至高,脈循胃口,肺氣受邪,從胃而上,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煩滿而嘔。其作嘔則胃亦受邪,水谷之氣不安也”。
5 肺痹相關問題
5.1 肺痹與皮痹 皮痹為五體痹之一,肺痹為五臟痹之一。皮痹,病在皮,是以膚冷麻木、浮腫,甚則皮膚變硬、萎縮,關節屈伸不利為主要表現的風濕病[1,6]。肺痹多由皮痹日久不愈,復感外邪,內舍于肺而致;皮痹若見喘嗽氣急,胸背疼痛,心胸煩悶,臥則喘促,甚則嘔惡者為肺痹[1]。兩者臨床表現不同,但皮與肺有對應的相合關系,因此兩者關系密切。如《素問?五臟生成》曰:“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薄端貑?宣明五氣》曰:“五臟所主……肺主皮?!薄端貑?陰陽應象大論》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焙笫泪t家甚至將兩者相混淆,把皮痹癥狀描述為肺痹的表現,如宋?嚴用和《濟生方》曰:“皮痹之為病,應乎肺,其狀皮膚無所知覺,氣奔喘滿?!泵?方賢《奇效良方》曰:“遇秋得者為皮痹,中于肺則皮無所知,煩滿時嘔氣奔痛?!逼浜蟆夺t學入門》《古今醫鑒》《紅爐點雪》等也隨其說?!栋Y因脈治》甚至說:“肺痹之癥,即皮痹也。”清?顧靖遠《顧松園醫鏡》曰:“其論肺痹、心痹、脾痹、肝痹、腎痹者,病之所屬,皮痹、脈痹、肌痹、筋痹、骨痹者,病之所在?!闭J為五體痹和五臟痹是相同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稱呼的。徐鏞《醫學舉要》也曰:“皮痹屬肺?!爆F代《中醫大辭典》解釋“肺痹”曰:“病名。由皮痹發展而成,也有稱為皮痹者?!边@種說法雖將肺痹混同于皮痹,脫離了《內經》的原旨[2],但也說明了兩者密不可分的關系。五體與五臟的對應相合關系,不僅表現在生理方面相互促進,還表現在形體患病后對所合之臟的病理傳化。因此,兩者雖然是兩種痹病,但也可以看作同一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皮痹為早期階段,肺痹為晚期階段。皮痹進一步發展可為肺痹,即如《素問?痹論》所曰:“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薄吨T病源候論》曰:“皮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于肺。”《圣濟總錄》曰:“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是為肺痹?!币虼朔伪允窃谄け曰A上發病的,所以兩者不是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疾病,可以認為是同一疾病發展的兩個階段?,F代研究也表明,當系統性硬皮病累及肺時,可發生肺廣泛纖維變及囊腫性變,以至肺功能不全,出現呼吸困難、胸隔脹滿、喘促等癥[6]。因此,皮痹致肺痹可視為系統性硬皮病累及于肺及消化道的表現,未出現呼吸困難時為皮痹,出現呼吸困難時為肺痹[14-15]。
5.2 肺痹與心痹、胸痹及其他肺系疾病 肺痹與心痹、胸痹三者病位均在胸中,病位相近,功能相關,密切相聯,且病變容易合并出現,常兼夾為病,因此最易混淆,應需注意鑒別。①肺痹和心痹:兩者都有胸悶等癥狀。肺痹多是皮痹不已,復感外邪,內舍于肺而成,臨證除見喘滿,咳逆上氣,臥則喘急,痞塞嘔吐外,尚見皮膚麻木不仁如有蟲行,或皮膚生癮疹風瘡,搔之不痛等,與心痹有別;心痹多由脈痹發展而來,除有心悸、短氣等表現外,還有脈痹的表現。②肺痹和胸痹:兩者的臨床表現和病機有相似之處。胸痹有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癥狀,其病機為胸陽痹阻不通,但以胸痛為主癥,胸痛徹背,其病位在心胸;而肺痹見皮膚麻木不仁或癮疹風瘡,以煩滿喘嘔為主癥,其病位在肺。
③肺痹和肺痿:兩者病位均在肺臟。肺痿是肺葉萎弱不用,肺虛津氣失于濡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要特征,而無皮痹表現,少見煩滿喘嘔。④肺痹和肺癰:兩者皆病在肺臟,臨床均有咳嗽、胸痛等癥;肺癰咯吐大量腥臭濁痰,甚則膿血相兼;肺痹則是以煩滿喘嘔為主要表現。⑤肺痹和哮喘:兩者病機相近,均為肺氣宣降失調,臨床亦有喘促氣急、不能平臥等癥狀;但哮喘多有宿根,反復發作,或有過敏史;而肺痹則有皮痹不已,日久內舍于肺的發病過程,臨床有皮痹和煩滿喘嘔等癥狀。
5.3 肺痹與燥痹關系的探討 根據五行學說以及文獻記載,五邪(風寒濕熱燥)和五體(皮肌脈筋骨)密切對應,而五體痹和五臟痹關系密切[5],且五邪也可直中臟腑而致五臟痹,因此五痹和五臟痹也有密切的關系[5]。在五行中燥與肺相對應,因而燥痹應與肺痹關系密切。由于“燥痹”由現代路志正教授倡用[16-17],古無燥痹之名,因此古代文獻中無肺痹與燥痹關系的論述。但經過閱讀經典可知,早在《內經》即論有燥邪與肺痹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狈谓馂樵?,燥為秋季之主氣,故《素問?痹論》曰:“以秋遇此者為皮痹”“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論述了燥邪傷于皮,為皮痹,合于秋,內舍于肺而致痹。清?張璐《張氏醫通》曰:“夫金為陰之主,為水之源,而受燥氣,寒水生化之源竭絕于上,而不能灌溉周身,榮養百骸,色干而無潤澤皮膚,……或前后秘結,或痰在咽喉干咯不出?!笨梢钥闯?,此處的表現應為燥邪所致,其表現也為燥象。由于肺痹由皮痹發展而來,有關皮痹和燥痹的關系我們已有論述[6],因此,肺痹與燥痹的關系也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5.4 肺痹與腸痹關系的探討 肺與大腸相表里,一臟一腑,關系密切,因此,肺痹和腸痹也應有一定的聯系。肺痹為五臟痹之一,腸痹為六腑痹之
一[18],均為臟腑痹,均可由五之邪而致,也可由五體痹內舍而致。但對兩者關系的論述歷史文獻較少,歷代醫家中,對肺痹和腸痹的關系理解深刻和應用熟練的當屬清代醫家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所載肺痹部分醫案中有大腸癥狀,而在腸痹醫案中也有伴隨肺部癥狀的;在治療上更有“肺病治腸、腸病治肺”的臨床運用[19]。肺痹和腸痹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5.5 肺痹與秋季關系的探討 五體痹與季節關系密切,《內經》中已論及。而五臟痹與四時季節的論述鮮見于文獻,但《素問?痹論》用“四時五臟陰陽”的思想方法,闡述了五臟痹的發病規律,奠定了五臟痹的理論基礎,被后世視為圭臬[3]。《醫宗必讀》曰:“四時之令,皆能為邪;五臟之氣,各能受病?!睆堉韭斦f:“五臟之氣,外合于四時,始病病在外之有形,復傷于內之五氣,外內形氣相合,而邪舍于內。”說明五臟和四時是有一定關系的。皮痹和秋季的關系筆者已有論述[6],而肺痹由皮痹發展而來,那么肺痹和秋季有什么關系呢?如《備急千金要方》曰:“以秋遇病為皮痹,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明?馬蒔說:“肺主秋,亦主皮,肺氣衰則三氣入皮。”有人認為,邪痹之客于肺不是簡單地感受風寒濕三氣,是“皮痹不已”,在秋季“復感于邪,內舍于肺”而發病。須秋季受邪,具有嚴格的季節性,才是經典肺痹[20]。但肺痹和秋季具體有何關系,秋季是肺痹好發季節,或加重季節,至今尚無文獻論述,也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6 肺痹的治療
6.1 肺痹的治療原則 肺痹早期邪多虛少,以宣痹散邪為主,兼以益氣溫陽、化瘀祛痰,以標本兼顧;切記肺痹本虛,治應注意兼補脾肺益氣,如《辨證錄》曰:“治肺痹者烏可舍氣而不治乎。但肺雖主氣,而補氣之藥,不能直入于肺也,必須補脾胃之氣以生肺氣?!焙笃谛吧偬摱?,治宜急顧正氣,需補肺益腎,或益氣養陰,隨證而施。如《醫宗必讀》曰:“治外者散邪為急,治臟者養正為先?!眹乐卣叻文I欲竭,陽氣將散,當急救回陽,以復生機。
6.2 歷代醫家對肺痹的論治
6.2.1 《內經》對肺痹的論治 《內經》對五臟痹的治療論述主要在針刺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指出針刺治療五臟痹,取其俞穴,各分刺之而病可愈?!鹅`樞?九針十二原》云:“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太淵?!狈蔚挠嵫ㄅc原穴為同一處,為太淵穴。選擇其原穴,體現了《內經》治療五臟痹,重視人體元氣的原則。具體操作上,取半刺,如《靈樞?官針》曰:“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薄端貑?陰陽應象大論》云:“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強調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以及五臟痹的難治性。
6.2.2 后世醫家對肺痹的論治 《備急千金要方》承《內經》之說:“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膚筋脈則治之;若至六腑五臟,半死矣。”強調了早期治療。并用大露宿丸治“氣極虛寒,皮痹不已,內舍于肺”;硫黃丸“治氣極虛寒飲,胸中痰滿,心腹痛,氣急,不下飲食”;大前胡湯“治氣極傷熱,喘息沖胸,常欲自恚,心腹滿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竹葉湯“治氣極傷熱氣喘,甚則唾血,氣短乏不欲食,口燥咽干”等?!锻馀_秘要》多承襲《備急千金要方》之方,如也用大前胡湯、竹葉湯、麻黃湯、五味子湯等?!短绞セ莘健酚么舐槿释柚巍胺闻K風毒,皮膚結硬”;前胡散“治氣極,胸膈不利,咳逆短氣,嘔吐,不下食”;麻黃散“治氣極,肺虛,上氣喘急”;五味子散“治氣極,寒傷于肺,咳嗽短氣,不得息,胸中迫急”;訶黎勒丸“治氣極,呼吸短氣,臟虛腹脹”等。《圣濟總錄》載有5首肺痹方劑,用橘皮丸“治肺痹上下痞塞,不能息”;杏仁丸“治肺痹復感風冷,胸脅滿急”;當歸湯“治肺痹上氣閉塞,胸中脅下支滿,乍作乍止,不得飲食,唇干口燥,手足冷痛”;五味子湯“治肺痹上氣發咳”;紫蘇子湯“治肺痹胸心滿塞,上氣不下”。另外,用防風湯“治肺中風寒濕,項強頭昏,胸滿短氣,噓吸顫掉,言語聲嘶,四肢緩弱,皮膚痹”;赤箭丸“治肺感外邪,皮膚痹,項強背痛,四肢緩弱,冒昧昏塞,心胸短氣”;麻黃湯“治風寒濕之氣,感于肺經,皮膚痹不仁”。金?張從正《儒門事親》強調:“久病不已,內舍其合。若臟腑俱病,雖有智者,不能善圖也?!辈⒆l責當時醫風不良:“奈何治此者不問經絡,不分臟腑,不辨表里。”元?王好古《醫壘元戎》用大效牡丹皮散“治五臟虛風及頭目不利,不思飲食,手足煩熱,肢節拘急疼痛,胸膈不利,大腸不調,陰陽相干,心忪驚悸,或時眩暈、肢節勞倦”。《明醫指掌》認為:“五臟痹各有形狀之不同,淺深之各異。善治者,審其所因,辨其所形,真知其在皮膚、血脈、筋骨、臟腑淺深之分而調之,斯無危痼之患矣。若一概混作風治而用風燥熱藥,謬矣!”并用五痹湯治療肺痹?!蹲C治準繩》曰:“是肺痹而喘治法,或表之,或吐之,使氣宣通而愈也?!庇梦灞詼影胂摹⒆陷摇⑿尤?、麻黃治療肺痹?!夺t宗必讀》《類證治裁》從之。《醫門法律》認為:“皮痹不已,傳入于肺,則制方當以清肺氣為主?!薄侗孀C錄》用肺痹湯、助氣散痹湯治療肺痹。《癥因脈治》曰:“肺痹之治,火熱傷肺者,家秘瀉白散;肺氣受損,肺虛液少,生脈散加二冬二母;氣虛上逆,參橘煎,人參平肺散。”并用知母石膏湯清肺。清代溫病學說的發展對肺痹證治有了極大的影響。葉天士認為“溫邪郁肺氣痹”,因此,在辨證治療上從微苦宣降,微辛開達入手,宣暢氣機。他在《幼科要略》中提出“治肺痹應以輕開上”作為總的治療原則,選藥多微苦微辛。如《臨證指南醫案》曰:“清邪在上,必用輕清氣藥,如苦寒治中下,上結更閉?!惫省耙磺兴幤房偨院踺p浮,不用重濁氣味,……適有合乎輕清嬌臟之治也”,強調微辛以開之、微苦以降之?!杜R證指南醫案》載肺痹醫案15例,對于因風、寒、溫熱、濕、燥、氣等致痹者分別施以不同方藥。并善用葦莖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瀉白散治療肺痹???善用紫苑、枇杷葉、杏仁、瓜萎皮等辛潤通肺治療肺痹;擅從肺與大腸的表里關系進行辨證論治,使肺痹的辨治更加深入和全面,從而形成一整套獨特的治療方法?!峨s病源流犀燭》曰:“五臟之痹,……宜五痹湯各加本經藥。”并認為“有皮膚麻木者,是肺氣不行也”,治宜芍藥補氣湯。《醫醇義》根據肺胃同病,創立桑樸湯治療肺痹。
6.2.3 近現代對肺痹的論治 近代張山雷《本草正義》言雞血藤能“走五臟,宣筋絡”,可治療肺痹。李志銘自擬肺痹湯治療肺痹,近年出版的《內經類證論治》對《內經》所論肺痹進行辨證論治,認為《素問?痹論》中所論肺痹分別為肺氣痹阻、肺氣受損證與痹聚在肺證,前者治宜宣肺祛邪、補益肺氣,方用五痹湯加味,后證治宜宣肺通痹,方用射干麻黃湯;《素問?玉機真臟論》中肺痹為風寒襲肺證,治宜溫肺散寒,方用射干麻黃湯;《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肺痹為燥邪獨勝證,治宜清燥潤肺,方用清燥救肺湯;《素問?五臟生成》中肺痹為水不濟火、火灼肺陰證,治宜滋腎水、益肺氣,方用麥味地黃湯合生脈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肺痹為熱傷肺陰證,治宜清肺養陰,方用瀉白散。另外,《實用單方驗方大全》用參蛤麻杏膏治療肺虛氣痹證、肺虛血瘀證和腎不納氣證?!犊人韵灧健酚枚ù衿娴ぶ委煼翁摎獗宰C、腎不納氣證等;用豬肺白及治療肺虛氣痹證;用桃仁粥治療肺痹之皮膚干燥、大便秘結者?!镀酱笕酚命S精冰糖治療肺虛氣痹而肺燥者?!吨袊局谐伤帯酚孟嘌ㄎ毁N敷治療肺痹風寒痹阻證;氣喘膏藥貼敷治療肺虛氣痹證、肺虛血瘀證。綜合文獻,肺痹的治療應把握以下幾點:①導藥祛邪,邪在肺臟可用桔梗、升麻,在肺經可用蔥白、白芷作引導藥。②調整肺臟功能,清除因五臟功能失調引起的癥狀:肺痹的病理改變是肺氣閉阻,濁氣不降,治療應調其氣機、降其濁氣,以解除“煩滿喘而嘔”之癥,可選用薤白、旋覆花、代赭石、桑白皮、杏仁等藥物[21];并注意扶助正氣,加用補肺宣肺之黃芪、人參、麻黃、杏仁等[15,22]。
7 肺痹的傳變及轉歸預后
7.1 肺痹的傳變 肺痹傳變主要為五臟間傳變,即肺痹肝痹。如《素問?玉機真臟論》曰:“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名曰肝痹?!闭f明在一定條件下,根據五行相克關系,肺痹可傳于肝,形成肝痹。
7.2 肺痹的轉歸預后 肺痹預后與病情輕重、邪正盛衰、治療是否及時恰當,有密切關系。肺痹初期,風寒內舍,肺臟虛損尚輕,最易治療。若治療不當,過用溫燥,或調護失宜,由寒轉熱,灼津煉痰,可以轉化為痰熱壅阻,痰熱臟虛相因,熱傷肺氣津液,痰熱痹壅,祛邪則易傷正,補正則必助邪,虛虛實實,治療較難,甚則痰瘀交阻,肺失宣降,熱灼傷陰耗氣,正虛邪痹,可危及生命。若治療得法,調護恰當,痰瘀漸消,正氣來復,或可向愈。若治療不當,調護失宜,繼損肺氣,可轉化為肺虛正竭,亦可危及性命。肺虛氣痹、肺虛血瘀者肺元氣虛損,或腎不納氣者真元虛衰,救治頗難。若治療得法,調護適宜,病患多帶病延年,不易治愈。若治療失宜,或調護不當,肺腎脫厥,則病每不治。若臟腑功能衰竭,則預后不良,甚至死亡。如《素問?痹論》所述:“痹,……其入藏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薄端貑?陰陽應象大論》也云:“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焙笫泪t家多宗其說,強調邪入臟難治。如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曰:“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中藏經》曰:“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痹?朱丹溪《脈因證治》曰:“邪久而不去,內舍五臟之合,待舍其合,難治矣?!薄夺t學入門》曰:“五痹復感三邪,漸入五臟,臥不起床,瀉多食少,亦加中風入臟者死。”《證治準繩》曰:“痹在五臟之合者可治,其入臟者死?!薄毒霸廊珪芬苍唬骸叭粲嫫漭p重,則在皮膚者輕,在筋骨者甚,在臟腑者更甚。”《醫宗必讀》認為:“在外者祛之猶易,入臟者攻之實難?!薄额櫵蓤@醫鏡》曰:“五臟痹顯,而難治矣?!薄夺t宗金鑒》曰:“痹在筋骨痛難已,留連皮脈易為功,痹久入藏中虛死,藏實不受復還生?!辈⒔忉屧唬骸氨栽诮罟莿t受邪深,故痛久難已。痹在皮脈則受邪淺,故易治也。凡痹病日久內傳所合之藏,則為五藏之痹。若其人中虛受邪,則難治多死,其人藏實而不受邪,復還于外,則易治多生。假如久病皮痹,復感于邪,當內傳肺而為肺痹,若無胸滿而煩喘咳之證,則是臟實不受邪?!薄督饏T翼》曰:“大抵顯臟癥則難治矣?!薄峨s病源流犀燭》也曰:“五臟之痹,……臟癥顯便不易治。”近代丁光迪曰:“痹證辨治既易亦難。言其易是皮肉筋骨脈,病有定所;言其難是因三氣雜至,五體五臟錯綜為病?!币陨鲜菑男皻馇址傅牟课?、感邪的深淺來說而有不同預后。而本病是否及時正確地治療也是影響疾病轉歸及預后的關鍵,如《素問?玉機真藏論》曰:“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名曰肝痹。”說明沒有正確治療,邪氣深入內傳,治療愈難,則預后差。
8 結 語
肺痹是按五臟組織分類的痹病,肺痹病位在肺臟,可涉及皮膚,與肺、腎脾腸等臟腑關系密切。肺痹多由皮痹日久不愈發展而成。主要病機是肺氣痹阻,宣降失司。發病初期多以邪實為主;病變發展,外邪留戀,郁而化熱,肺腎功能失司,氣虛津停,形成痰瘀互結的虛實夾雜之證;晚期,正氣漸虛,出現肺虛氣痹、腎不納氣等。本病性質為本虛標實,故治療以“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為原則,靈活采用宣痹散寒、化瘀祛痰、補肺益氣等治療方法。本病若早期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若病久肺虛及腎,則較難治愈。因此,應當早期及時治療、積極治療,以防病邪深入。肺痹作為風濕病之一,在臨床中有著重要意義。另外,肺痹與其他痹病如皮痹、燥痹、腸痹等之間的關系,也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通過對歷代文獻有關肺痹病因病機及證治規律地整理和研究,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肺痹理論體系,使肺痹理論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9 參考文獻
[1] 婁玉鈐.中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20-126.
[2] 李滿意,婁玉鈐.五體痹的源流[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4):35-41.
[3] 李滿意,婁玉鈐.五臟痹的源流[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5):36-42.
[4] 婁玉鈐.風濕病命名與分類的規范化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8,23(9):840-844.
[5] 婁玉鈐,李滿意.風濕病的二級病名及其相互關系探討[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12):53-57,64.
[6] 李滿意,婁玉鈐.皮痹的源流及相關歷史文獻復
習[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4,3(8):65-72.
[7] 婁玉鈐,婁高峰,婁多峰,等.基于“虛邪瘀”理論的風濕病學科體系建立及相關研究[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1):10-15.
[8] 董振華.從《內經》五臟痹理論探討風濕病多系統損害的治療[J].北京中醫,2006,25(6):347-350.
[9] 朱曉娟,周蕾,李曉君.《內經》五臟痹理論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9,16(6):24-26.
[10] 宋建平.肺痹古今論[J].中華醫史雜志,1998,28(4):212-215.
[11] 李菊蓮,王宇,鄧海娟.肺痹與肺間質纖維化關系探討[J].甘肅科技,2003,19(12):113-114.
[12] 王玉光,周平安,劉清泉.肺痹證治新詮[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7):6-7.
[13] 李輝,代媛媛,李國勤.重溫肺痿肺痹文獻,探討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治療[J].北京中醫藥,2010,29(11):839-842.
[14] 陳俊蓉,陳利國,王華強.淺談《內經》五體痹與五臟痹發病關系[J].四川中醫,2012,30(4):44-46.
[15] 胡志堅.淺談五臟痹[J].新中醫,1982,(4):1-4,16.
[16] 婁玉鈐,李滿意.“五痹”源流及臨床意義[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2):37-39.
[17] 李滿意,婁玉鈐.燥痹的源流及臨床意義[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4,3(5):57-63.
[18] 喻平.肺痹贅言[J].中國醫藥學報,1999,14(5):10-13.
[19] 李滿意,婁玉鈐.六腑痹源流考[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6):48-52.
[20] 李海峰,周.從五臟痹看宋代辨證方法的繼承與發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9,15(1):5-6.
[21] 李進,陳玉梅.從《素問?痹論篇》探討痹證的治療方法[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4,20(1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