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政治與哲學范文

    經濟政治與哲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政治與哲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政治與哲學

    第1篇:經濟政治與哲學范文

    [關鍵詞] 急危重患者;動脈留置針;動靜脈血鉀測定

    [中圖分類號] R446.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1-0033-02

    急危重患者容易合并血鉀等電解質紊亂,如不能及時處理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臨床上適時方便監測血鉀濃度,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對提高患者的成功救治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本研究旨在探討急危重患者動脈血與靜脈血電解質鉀的差異,為臨床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自2012年5~12月間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急危重合并血鉀異常患者66例,其中男29例,女37例,年齡18~86歲,平均(56.3±7.3)歲,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嚴重的基礎疾病:其中腦血管意外2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呼吸衰竭20例,嚴重顱腦損傷11例,多發性外傷5例,急性重癥胰腺炎5例,根據血鉀的不同,分為低鉀血癥(5.5 mmol/L)兩組,血鉀異常標準按照靜脈水平進行評定[2]。

    1.2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66例患者靜脈血鉀測定采用美國Johnson全自動生化儀,動脈血鉀測定采用美國Baye全自動血氣分析儀進行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即刻并根據血鉀異常情況,適時經動脈留置針采集抗凝動脈血2 mL進行血氣分析(動脈血組),同時穿刺靜脈血管采集靜脈血2 mL進行對照(靜脈血組)。66例患者共計進行396次測定。所有患者均經積極救治,全部存活。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樣本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動脈血組與靜脈血組血鉀的比較

    66例患者住院期間適時進行動靜脈血鉀檢測,靜脈組血鉀濃度為(3.62±1.58)mmol/L,動脈組血鉀濃度為(3.30±1.42)mmol/L,兩組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動脈血組與靜脈血組血鉀的比較(x±s)

    2.2 低鉀血癥和高鉀血癥患者動脈組與靜脈血組血鉀的比較

    低鉀血癥和高鉀血癥患者動靜脈血鉀分別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33例低鉀血癥患者動脈組與靜脈血組血鉀的比較

    (x±s ,mmol/L)

    3討論

    臨床上監測患者的電解質通常是采集靜脈血、通知護工、送標本到檢驗科、化驗人員檢測得出結果后再電話報告,復雜的程序需要一定時間[3]。隨著急危重癥患者逐漸增多,嚴重低鉀血癥或高鉀血癥患者用上述程序導致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而出現嚴重并發癥以及猝死的病例呈上升趨勢[4]。重癥醫學科蓬勃發展,留置動脈留置針用于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經動脈留置針采集動脈血作床旁血氣分析可獲得患者通換氣、酸堿平衡情況的同時,可迅速得到血鉀值,將此值代替靜脈血鉀值指導臨床對急危重癥嚴重低鉀以及高鉀血癥患者的診斷、治療具有可行性。并且減少反復穿刺靜脈血管而導致血管損傷及感染[5,6]。

    相關研究表明[7,8],動脈血液血鉀濃度低于靜脈血液血鉀濃度,動脈血液血鉀濃度偏低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動脈血所加的肝素抗凝劑可以與鉀離子結合形成肝素鉀,從而降低動脈血鉀離子的濃度。其次,靜脈血清在凝固過程中血細胞會釋放出部分鉀離子導致靜脈血鉀升高。再次,血鉀濃度受pH濃度的影響,正常靜脈血pH比動脈血低,有資料顯示,pH值每降低0.1,血清鉀濃度可上升0.6 mmol/L,急危重患者往往合并酸堿失衡,對血鉀濃度影響明顯。但動脈血鉀濃度的正常參考范圍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給臨床實際帶來了一定難題。

    本研究分別對所有患者及不同血鉀水平患者的動靜脈血鉀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在66例患者中33例低鉀血癥患者和33例高鉀血癥患者的靜脈組血鉀濃度均值高于動脈組,分別高于0.32 mmol/L、0.21 mmol/L和0.35 mmo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動脈血液血鉀濃度低于靜脈血液血鉀濃度,經動脈留置針采集動脈血作床旁血氣分析監測急危重癥患者血鉀具有方便、快捷、可靠的優勢,可作為急危重癥患者鉀異常的診治的依據。臨床實踐工作中,充分認識動脈血液與靜脈血液之間的區別和差異,對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Herrington WG, Nye HJ, Hammersley MS, et al. Are arterial and venous samples clinically equivalent for the estimation of pH, serum bicarbonate and potassium concentr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Diabet Med, 2012,29(1):32-35.

    [2] Amer MB. A new intelligent approach for estimation of blood potassium concentration[J]. Comput Methods Biomech Biomed Engin, 2011,14(1):1-7.

    [3] 田強,沈云峰,張洪波,等. 動脈全血和靜脈血漿中鉀和鈉比較分析[J]. 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2):73-75.

    [4] 楊惠元. 血氣分析儀與其他儀器部分相同檢測項目的比較分析[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4):402-403.

    [5] Benitez-Rangel E, Garcia L, Namorado MC, et al. Ion channel inhibitors block caspase activation by mechanisms other than restoring intracellular potassium concentration[J]. Cell Death Dis, 2011,2(13):25-30.

    [6] 楊明全,肖國輝. 機械通氣患者動脈血電解質測定的臨床評價[J]. 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8):3351-3352.

    [7] 王忠. 合理運用患者動脈血鉀、鈉離子結果[J]. 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3,28(1):135-137.

    [8] Uijtendaal EV, Zwart-van Rijkom JE, van Solinge WW, et al. Frequency of laboratory measurement and hyperkalaemia in hospitalised patients using serum potassium concentration increasing drugs[J]. Eur J Clin Pharmacol, 2011,67(9):933-940.

    [9] 龍建國,鄭運周,張會峰等. 動脈血氣標本鉀離子與靜脈血清鉀離子測定結果的比較[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 23(8):999-1000.

    第2篇:經濟政治與哲學范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76

    慢性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則為高血壓, 此疾病發病因素包含心理社會和自身因素兩個方面。長時間的壓抑、憤怒、緊張、焦慮等情志屬于引發高血壓疾病的重要因素, 同時, 此也為此疾病患者的特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提升, 人們生活質量和方式也有所改變, 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造成老年高血壓疾病發病率日益上升, 隨之引發各并發癥也較多, 較為常見的則為老年高血壓伴糖尿病, 病程時間長, 需長時間接受治療, 結果造成怪癖、固執等個性化差異, 逐漸加深懷疑、悲觀、焦慮等負面情緒[1, 2], 治療療效受到影響。為此, 本研究將250例患者納入到討論中分組研討, 旨在研討心理干預治療老年高血壓伴糖尿病疾病患者的精神癥狀和藥物降壓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50例高血壓伴糖尿病患者, 按入院順序分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125例。對照組男70例, 女55例, 年齡60~81歲, 平均年齡(64.2±14.2)歲, 平均舒張壓(82.3±5.8)mm Hg(1 mm Hg=

    0.133 kPa), 平均收縮壓(153.4±7.2)mm Hg;研究組男68例, 女57例, 年齡60~81歲, 平均年齡(64.5±14.4)歲, 平均舒張壓(83.4±5.5)mm Hg, 平均收縮壓(153.2±7.1)mm H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院后, 患者均接受氯沙坦藥物治療(揚子江藥業集團四川海蓉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80371), 口服50 mg/d。研究組則在藥物治療基礎上, 每日給予1次心理干預, 其內容包含:測量患者血壓狀況, 讓患者了解掌握疾病有關知識, 了解疾病病程狀況(終身性疾病), 但堅持接受治療, 可較好控制疾病, 協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 糾正錯誤認識, 協助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規律作息、低鹽飲食、戒酒戒煙等。把患者安置到安靜房間中, 患者呈仰位或半坐姿勢, 將注意力集中, 閉目養神, 均勻呼吸, 按雙腳、下肢、軀干、上肢、面部等部位, 保持8 s左右, 讓患者體會到肌肉緊張感, 再放松15 s, 感受到放松感, 進而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每次持續30 min。

    1. 3 觀察指標[3, 4] 患者治療1個月后, 采用SDS和SAS判定患者心理狀況, 同時需記錄治療4周后患者血壓控制狀況, 對比討論所得數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SDS、S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SDS評分:治療前, 研究組(51.8±10.3)分和對照組(51.6±10.5)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血壓比較 對比治療4周后, 兩組動態血壓情況, 研究組最小舒張壓、最小收縮壓、最大舒張壓、最大收縮壓分別為:(63.5±7.1)、(102.3±10.4)、(90.6±10.3)、(145.2±7.2)mm Hg;對照組以上指標分別為:(70.6±8.9)、(111.3±11.2)、(99.4±7.8)、(158.9±11.4)mmHg;治療后研究組最小舒張壓、最小收縮壓、最大舒張壓、最大收縮壓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第3篇:經濟政治與哲學范文

    一、突出文化生活的地位

    新編教材的最大變化也是其最大的亮點就是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變化,貫徹“三貼近”原則(貼進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這從教材前后名稱的變化就可以感受到。老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由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和哲學常識三個模塊構成,側重于理論的說教。有人戲稱其經濟學過時,政治學說教,哲學太抽象,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新教材緊密聯系社會發展的實際和我國人民生活的實際,與時俱進。新教材由10本書構成,4本必修教材和6本選修教材。4本必修教材分別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這是高考必考內容。6本選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延伸和拓展,高考不做要求。這樣編排既有利于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突出重點,降低高中教育的難度,也便于提高教與學的實際效果,改變人們對政治課純說教的偏見。新教材把經濟生活與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放在同等的地位,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也使教材的理論體系更完整、更科學。經濟、政治、文化是構成社會有機體的三大領域,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是以社會的這三大領域為對象進行基本觀點教育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密切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領會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化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正確的三觀,為自身的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這又引出了生活與哲學模塊。新教材圖文并茂,內容更加接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更接“地氣”,受到了師生好評。

    二、新教材使用中的問題

    新教材共10本書,但在實際使用時各校基本上只重視高考必考的4本必修教材。4本必修教材是按照從生活到哲學的邏輯思路安排的,即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必修一、二在高一教學,必修三、四在高二教學。高一的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基本沒問題,但高二的就有一點小問題。每學年中的第一個學期時間較長,教學時間較為充分,而必修三文化生活的內容相對較少,生活與哲學的內容較多也難理解卻放在了第二個學期,這樣就出現了第一個學期教學時間過于寬裕而第二個學期時間過于緊迫的情況。因此一些學校不得不把第二個學期的部分內容調至第一個學期來教學,給實際教學帶來了一些困難和問題。也有一些高明的學校把必修三和必修四的教學進度互調,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三、生活與哲學教材的編排小問題

    哲學因為較為抽象,是教與學的難點。新教材在從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提煉哲學思維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體現了生活化、實際化。但在教材使用過程中,筆者覺得有兩處編排上的小問題。

    1. 關于哲學上“兩個對子”提出的時機

    教材在第一單元第二課介紹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之后,提出了哲學發展史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哲學史上存在兩個對子。在學生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各自表現形式都感到困惑,又沒有任何哲學知識儲備的情況下,就提出兩個全新的哲學概念――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造成教師講得吃力(把本該后面學的唯物辯證法的內容硬放到前面來教學),學生也聽得乏味。

    2. 對人生價值內涵的剖析不到位

    第4篇:經濟政治與哲學范文

    關鍵詞:高校哲學 社會科學 育人 創新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9C-0021-01

    一、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

    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的意識形態既相互吸收,又相互排斥,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堅守原則和價值觀的導向,把哲學社會科學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戰場,不能忽視哲學社會科學在高校教書育人中的作用。這是新時期國家的需要,也是社會需要。

    哲學社會科學的性質和內容決定了它在高校教書育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文學科主要研究人的觀念、精神、情感和價值,即人的主觀精神世界及其積淀下來的精神文化,它們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對大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的培育和人文關懷。而社會學科更多地是研究客觀的人類社會而外在于具體的個人及其主觀世界,它們對大學生的社會歷史觀尤其是政治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響,并體現在對大學生的政治教育和行為規范上。前者常用意義分析和解釋學方法研究微觀領域的精神文化現象,涵蓋學科包括文、史、哲及其衍生出來的美學、宗教學、倫理學、文化學、藝術學等;后者則側重于運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其涵蓋學科主要有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教育學等。可見,哲學社會科學基本上涵蓋了高校教書育人的關鍵領域,對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二、實現途徑

    作為一所高校,一定要重點關注對理論體系進行分析以及有關項目的實施,改善與哲學有關的教書育人的工作。

    第一,跟上時代的步伐,始終運用不斷發展的對與哲學有關的專業教育進行指導。如今,人們的思想多元化、價值取向差異化,許多在校大學生有著大量的疑惑。這就需要任課老師以當前出現的情況為基礎給同學們答疑解惑,在講解相關知識的環節中需要做到因人而異。需要在大一的時候設立政治經濟學概論這門課程,闡述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知識;緊接著設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這門課程,以經濟學為基石,主要參照當代的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體系以及經濟創新做更深層次的研究。對2008年發生的國際性金融危機之后,從事經濟學課程的老師需要充分了解國內以及國外對于全新的自由主義經濟的研究,認識對經濟的引領作用,在上課時利用較多的、能夠反映客觀性的實例向同學們證明:中與經濟有關的知識對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而言依然還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想要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作分析依然要參照中與經濟有關的知識,并且需要融合中國的特性不斷創造,將其完全中國化。進行這樣的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們摒棄一味效仿西方經濟學,對于當前出現的“用非常簡單的語言來評判的全部理論系統的利弊、利用中國在進行經濟建設環節存在的部分問題以及困難來批判政治經濟學與時代已經脫離了”等完全不對的思想做必要的疏導,帶領學生們意識到在現揮的作用,使得他們不但能夠取得比較專業的理論,還可以進一步對進行了解。

    第二,將理論與實際充分結合起來,將哲學社會科學和個人以及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聯的特征全部表現出來,在帶領學生增強社會實踐以及表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愛中充分實現教書育人作用,在推動個人與社會的整體發展上面具有非凡的意義。學校必須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教育,緊緊圍繞著培養具備“博學、博雅、博愛”等品質的綜合性人才這個中心目的,以哲學社會科學共同教育為重點,增強對同學們人文情懷培養,能夠促進利用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生的要求最終實現。學校還應該利用哲學社會科學的優點進行實踐:對“三農問題”進行調查分析、進社區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對西部偏遠地區的教育進行支援以及百名教師利用假期的時間進行家訪等,盡可能加強同學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弘揚樂于奉獻的精神,盡最大的努力培育出能夠為基層服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倬.充分發揮其他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德育功能[J].高校理論戰線,2011,(10).

    第5篇:經濟政治與哲學范文

    根據相關部門計劃,學期開始時制定本學科的教學計劃,并按計劃執行教學工作,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及時行當調整計劃。

    二、全學年各階段教學安排:

    1、教學時間分配:

    第一學期開學第一個星期,結合暑期摸底考試試卷分析對經濟常識第六課至第八課進行復習。接著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高三哲學常識上冊的教學。再用一個月時間復習經濟常識前言至五課,用一個月時間復習政治常識。新區一模考試之前20天時間進行經濟、政治、哲學的綜合復習及時政歸類復習。

    第二學期:用一周半時間完成哲學常識第五課與第六課的教學。接著按考試手冊上的考點進行政治、經濟的第二輪復習及哲學的第一輪復習。每一次統考之前,按時政范圍進行時政與學科知識點的聯系復習。二模考試前兩周進行總復習。二模考試結束后,用兩周時間進行三冊書本基本知識點的復習,用一周時間結合高考試卷,進行高考試卷各題型一般解題方法輔導。考試前最后五六天里,叮囑學生按照時政冊子背一遍時政。

    2、主要教學內容:考試手冊上的要求,三冊書本的上的內容。

    3、作業與練習:

    第一學期,經濟、政治原則上一課復習結束就完成《學習與探究》上相對應的課基礎訓練中的填空、單項、不定項選擇題,選擇性完成簡答或材料分析說明題。第二學期:完成《綜合能力測試》上的所有選擇題及選擇性的簡答題、材料分析說明題、論述題。同時選擇性做兄弟區的一模試卷。二模考后,完成所有二模試卷上的選擇題。結合高考試卷各題型一般解題方法訓練,選擇完成2009年高考政治復習試卷上的相關題目。

    4、考試安排

    第一學期安排四次考試:其中一次是九校聯考,一次是新區第一學期末考試,另外兩次試卷由任課老師自己出卷。

    第二學期安排了五次考試:3月4日至6日,九校聯考。3月底月考。4月23日的區二模考,5月初月考,5月底高考模擬。

    周日教學內容:補教學進度、結合試卷分析輔導解題一般方法。

    三、經驗與反思(結合2009年高考試卷)

    根據09年高考上海政治卷,我作如下總結:

    1、按照幾次統考安排教學進度,每次考試之前對當時階段的時政輔導學生進行歸類復習。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統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也讓學生明白考試是要作分析復習準備的,作了復習準備的考試會取得較滿意的成績。

    2、要緊扣考綱,重視教材,講透每一課課文中的基礎知識。課文知識點要問題化,問題要多樣化。每一冊書本最好有三輪的復習。切記離開教材課文,拿外面的輔導材料作教材。

    3、要在平時教學中關注時政熱點,并引導學生對時政熱點要從經濟、政治、哲學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培養學生有所學理論知識解析實際的能力,并創設各種題型的訓練。

    4、要留意貼近學生生活的知識,創設情景讓學生參與,引導學生作出自己的評價。

    5、要重視各種題型的審題、答題操作步驟和方法的訓練,指導答題思路和思維方法。切記死背參考答案。不定項選擇題要告訴對有疑問的選項寧可不選,以保證能確定的選項的得分。09年高考上海政治試卷調整了不定項選擇題的評分標準,部分選項正確(無錯選)能獲得該題的部分分數。

    6、復習后階段要引導學生對書本知識點作整理歸納。

    第6篇:經濟政治與哲學范文

    論文摘要: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是建立在儒學倫理的思想基拙與封建皇權統治的政治基礎上的。西方古代學理財富思想是建立在哲學思辮與理性精神的認識基礎、民主理念與宗教文化的思想基拙以及法制與神權的政治基礎上的。通過中西古代倫理財富思想與學理財富思想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中西古代在思維方式,特別是在理論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人性意識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而這正是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之所以沒有形成較完備理論體系的重要原因。面對這一尷尬,我們必須努力運用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不斷創新思維,把古代倫理財富思想中的正義與道德等價值訴諸于當代中國現實載體中,加快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的現代轉換。

    人類對財富的認識源于對自然與社會的實踐。然而,囿于社會歷史背景、經濟方式、文化背景的差異,人們在認識財富、創造財富的實踐中也會形成不同特質的財富思想。中西方古代都有豐富的財富思想。“人們普遍有一種感覺,中國古典經濟思想越是往前追溯其成就就越明顯。很多在先秦出現的經濟思想,后世竟未予以發揚光大”,而古希臘的經濟思想卻“得以發展為學說體系”,并成為西方近代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體系的重要先導。中國古代和西方古代在經濟思想中都包含濃厚的倫理因素,但是各自的后繼者走出兩條不同的道路。中國古代財富思想中的倫理觀與政治思想緊密結合,并最終成為政治倫理思想的附屬物,從而枯萎了其學理內涵。西方學者把古希臘的財富倫理思想在經濟板塊中不斷加以充實,超越了單純的人性善惡與義利之辯,形成了“以價值判斷為主軸”的一種規范研究方法,豐富了財富思想中的學理成分。財富觀念與財富思想作為人類經濟活動的產物,它必然具有歷史繼承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沒有在中國形成而在西方形成,這與經濟思想(含財富思想)的歷史繼承性有一定關系。所以,我們從“倫理財富觀”與“學理財富觀”上來定位中西方古代財富思想的特質是有道理的。

    一、倫理財富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中國古代關于財富等經濟思想肇始于奴隸制時代,但“中國奴隸制時代的經濟思想材料較少、較零散,而且表現的不夠明確’。因此,中國古代財富思想主要反映在封建時代。在從先秦到清朝二千年左右的歷史時代中,中國古代財富思想綿延流長,形成了以儒家倫理為本位,以適應中國封建政治統治為要求的倫理財富思想。

    (一)儒學倫理思想是倫理財富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礎

    一個時代的經濟特征除了受社會生產力的制約外,還要受到當時社會主流思想意識的影響。倫理財富觀的產生、盛行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倫理思想有著緊密的關聯。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里由于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倫理理念對維護社會穩定、緩和階級矛盾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被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并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主導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以重倫理、尚道德為核心內容,并把其所倡導的倫理道德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與教育中,從而成為影響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主導力量。由此可見,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思想與財富思想不受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一是儒家思想把作為其理論基礎的人性論納人到對財富的認知中。儒家倫理思想認為,人不僅要具有從事生產勞動的能力,還要具有道德倫理與善性,人是國家的第一要素,而人的善性與道德倫理又是影響社會經濟活動與財富創造活動的重要因素。儒家倫理思想還把人性與社會經濟管理活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儒家以人為本的經濟管理模式。在對財富的價值目標上,儒家倫理思想認為,財富的生產與創造有利于實現國富與民富,更有利于實現國家整體經濟利益與個人人格完善。二是儒家思想把其義利觀滲透到經濟活動中。儒學義利觀認為義重于利、義大于利、義先于利,反對談物質利益,專注于禮義與仁政。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以及“抑末利而開仁義”、“以禮義防民欲”《鹽鐵論·本議》)反映的就是這種思想。在儒學義利觀的影響下,儒學倫理思想與中國古代財富思想產生了以倫理本位為主導的獨特的結合形式,即倫理財富思想。三是儒家思想把其政治倫理觀念滲透到經濟活動中。儒家倫理思想的政治目標是經國濟民,在儒家思想的視野里,倫理道德不僅是政治的基本原則,也是經濟的基本原則。在封建政治體制中,君與民的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儒家思想認為,君主在治理國家的時候要做到“民為邦本”,要惠民、愛民、恤民,這就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軸心—民本思想。以“民為邦本”為核心內容的民本思想不僅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統治模式,也反映了中國古展社會經濟的根本措施,這種措施就是儒家政治倫理在經濟上的延伸與運用。

    (二)封建皇權統治是倫理財富思想形成的政治基礎

    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從經濟角度論證了封建皇權統治的合理性。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強調獲取財富的正義性和使用財富的正當性,以義利觀為標準來看待財富。在孔子看來,義處在社會價值體系中本體論的地位,它是一種具有獨立自主價值的存在,無需在道德之外去尋找其他存在的依據。“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此”《論語·里仁》)反映的就是這種思想。義作為人的內在道德需要,在與其他需要(如利的需要)相比較中,被孔子視為一種根本性的需要或第一性需要,具有被優先考量的地位,這就是“義以為上”(((論語·陽貨》)、“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與義相比,利的需要是第二性的。所以,在倫理財富思想的視野中,當社會矛盾尖銳時,要以義為重,反對利大于義;要以社會的大義為重,反對個人利益大于社會利益。這種倫理財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階級矛盾。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推崇重農抑商政.策和倫理至上主義,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生產力與經濟的發展。在倫理財富觀那里,道德與經濟始終頭足倒置,在它看來,經濟活動的最高價值不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社會財富的增長,而是實現社會道德的完善與和諧。這種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倫理財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推進社會變革的經濟力量的產生和壯大,有力維護了封建皇權統治。另外,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強調人們在經濟生活中要尊崇誠實守信的交換原則,先公后私、博施濟眾的分配原則和節儉愛物的消費原則。這種主張有利于防止財富懸殊分化,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消除不公平的社會現象,維護社會穩定有一定的積極效果,從而對封建皇權的統治與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中國古代的《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等文獻中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和深刻的理性成分。我們不能否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理性精神對中國古代財富思想的影響,這就像我們不能否認古希臘哲學思想中的倫理主義對西方古代財富思想的影響一樣。但關鍵的一點是,哪種思想、哪種精神對財富活動的影響更重大更持久。中國古代傳統哲學雖然蘊含深邃的理性精神,但是中國古代傳統哲學相對于古希臘哲學而言比較注重實踐經驗,注重整體思考,因而往往憑借著直覺體悟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本質與規律。不難想象,這種憑借著直覺體悟的直接感知與直覺思維是比較輕視理論分析的,也就是說,中國古代哲學對財富思想的影響還是以倫理主義較多一點,因而中國古代財富思想也更多地呈現出倫理特性。

    二、學理財富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在西方,通常把奴隸制時代稱為‘古代’,而把封建時代稱為‘中世紀’;在中國,人們習慣地把184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稱為古代”但如果從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形態出現的時代來看,很顯然,亞當·斯密之前的財富思想和經濟思想都不能算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思想。所以,從經濟思想的歷史演化上看,研究西方古代的財富思想,可以把西方的封建時代—中世紀作為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在此意義上,我們研究西方古代財富思想的時空范圍就擴展了很多。西方古代,尤其是古希臘人在財富等經濟問題上提出了許多天才的見解,這些見解“歷史地成為現代科學的理論的出發點”。正是基于西方古代經濟思想對現代經濟學的重要影響,我們可以這么說,西方古代的財富思想已經具備了初級的“科學”理論因子了,而這與其(財富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

    (一)哲學的思辨與理性精神是學理財富思想形成的認識基礎

    古希臘哲學思想的發展與數學知識的進步密不可分,并且古希臘哲學思想非常重視數學知識。在古希臘哲學家們看來,數學不僅是他們追求真知的內容,還是他們哲學思維的工具。正是因為數學知識的介入,古希臘哲學才有了全新的突破和飛躍,而數學知識的介人又賦予了古希臘哲學的邏輯辨證和理性精神。“柏拉圖認為數學是一切知識的最高形式。他的影響曾對那樣一種廣泛傳播的見解起了很大的作用,那種見解認為,知識必須具有數學形式,否則就根本不是知識”。正是因為對數學知識的徹底崇拜,柏拉圖的“四線段喻”、“洞穴之喻”都是用幾何圖形來表述的。可見,數學對古希臘哲學乃至經濟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古希臘經濟思想(財富思想)中存在著較多的思辨成分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可能的。柏拉圖的社會分工理論、貨幣理論、分配理論、利息理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正義的倫理色彩,但在討論如何實現他心目中的正義的時候,柏拉圖都是用帶有數學思維的哲學思想去思考的。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成熟了古希臘數哲學思想和邏輯思維,推進了古希臘理性精神的發展。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是理性存在物”,人與一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的行為根據理性原理而具有的理性生活”。所以,不難理解,古希臘財富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在理性精神基礎上進行的理性活動。古希臘哲學思想的思辨與理性精神不僅為西方古代財富的生產、創造提供了認識基礎,而且為西方古代財富思想學理性的形成奠定了哲學底蘊。

    (二)民主理念與宗教文化是學理財富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礎

    一個時代的經濟特征除了受社會生產力的制約外,還要受到當時社會主流思想意識的影響。西方古代學理財富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也必然受到當時的民主理念、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和中國古代財富思想比較,西方古代財富思想更具有整體性和全面性,這個觀點已經得到當前經濟學界的普遍認同。筆者認為其緣由是,民主與法制的理念給了經濟思想家們開放的視野和科學研究的運行規則,自由的思想與法制的約束更開闊了經濟發展的新空間,這必然地為深人研究財富問題提供了可能的對象與載體。基督教宗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了經濟思想家們理性的思考,基督教對人性的壓制更促使了人們對人性的呼喚、對人本主義的探索、對理性的追求,這種結果勢必會給財富的科學研究帶來新的精神動力。

    (三)法制與神權是學理財富思想形成的政治基礎

    西方古代與中世紀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時代,但這兩個時代都沒有阻止思想家們對財富思想的較填密的思考。西方古代思想家們形成的財富思想,與古代希臘、古代羅馬的政治體制特點、民主理念的蘊育有著緊密的關聯,而中世紀的思想家們所形成的財富思想與神權統治下的人性“吶喊”也不無關系。

    古希臘奴隸城邦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為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希臘城邦往往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可以自由獨立地進行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在奴隸制城邦中,有大量的自由民和奴隸,自由民是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的所有者,而奴隸勞動則是農業、手工業與商業活動中主要的勞動力來源,也是古希臘經濟能夠進人極盛時期的重要原因。可見,奴隸城邦制度為古希臘經濟的繁榮與財富生產活動提供了政治空間。同樣,古羅馬奴隸制政治體制中統一的行政系統與羅馬法律也促進了古羅馬奴隸制經濟的繁榮。當然,西方古代財富思想的發展不僅依賴于經濟的繁榮和財富的增長,還與古希臘、古羅馬所倡導的民主理念密切相關。“民主”一詞最早來源于希臘文,意思是人民的政權、人民自主的管理。古代西方在財富等經濟活動中形成的較為系統的經濟思想與民主理念的內在精神是一致的。其一,西方古代學理財富思想的品性—經濟自由。民主與法制反映在經濟活動中,就是要求實行經濟自由。“希臘的貿易基本上是自由的,國家沒有什么限制,但個別商品除外’。同樣,羅馬法中規定:“商品所有者彼此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交易,要求商品有平等的價值標準和統一的等價物,同時它要求人們享有各種交易自由,不受束縛。可見,西方古代學理財富思想是在經濟自由的基礎上產生的,因而它必然承襲經濟自由的品性。其二,西方古代學理財富思想家的身份—非政治性。從色諾芬到亞里士多德,從賈圖到奧古斯丁,從阿奎拉到休漠,大部分經濟思想家的身份都不是依附于政治權勢的政治家或官吏。這就決定了這些思想家們可以以自由的精神狀態來探究財富活動,從而形成較為系統的科學的財富理論。其三,西方古代學理財富思想的內容與主旨—財富增值。色諾芬認為,莊園經濟的管理應“能夠繼續支付一切開支,并獲有盈余使財產不斷增加”。古希臘其他思想家還論證了分工可以增加財富數量、提高產品質量等。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歐洲中世紀的開始。這是一個壓制人性的時代,也是一個貶斥私有財產的時代。基督教雖然鞭撻私有財產,但卻規定財產公有只是適用于從事完善事業的神職人員,不難看出,這種財富思想是為了鞏固基督教神權統治的。但關鍵的一點,基督教是如何將美好的J懂憬引人到人們的頭腦中的呢?這是一個難以解釋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人的主體性力量是人的本能沖動、理性思考和某種精神信仰交互作用的產物,其中理性思考居于主導地位,就連中世紀基督教信仰的建立也得依靠理性思維的神學論證。想必在那個依靠“理性”的神學論證建立起來的基督教的時代,經濟思想家們對財富理論的論證又怎敢不理性、不科學呢?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世紀時代的財富思想也是充滿理性思考的,這與基督教神學理性并不相悖。

    三、倫理財富思想與學理財富思想比較中的啟示

    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可謂博大精深,但遺憾的是沒有被發揚光大,在現代經濟學理論體系中也很難尋找蹤跡,而西方古代學理財富思想卻能不斷傳承并發揚光大,成為現代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先導,這個問題不得不讓我們深刻思考。倫理財富思想與學理財富思想深刻反映了人們在財富認識方面的思維方式與人性意識的不同。

    (一)思維方式

    (1)理論思維。這種思維源于古希臘。古希臘人的科學活動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或者說有一個十分明顯的框架,無論體系還是框架都是以幾個最為一般的原理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以此為源頭,古希臘人通過演繹方法將知識具體化,取得知識,走出一條推演的路,而不是發現或想象這條路,因而貫穿推演道路始終的基本上是理論形式。這種思維一旦運用到財富活動中,易于形成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中國古代財富思想就恰恰缺少這種思維。所以,著名學者吾淳認為:“中國人的知識體系似乎顯得四分五裂、支離破碎。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的科技活動沒有像希臘那樣被高度理論化。因此,中國的知識體系便沒有可以貫穿始終的‘線索’,……它如同一盤散沙,難以取得高水平的理論體系,也難以取得與高水平的理論體系相配套的高水平的推理方法。

    (2)邏輯思維。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缺乏邏輯思維。許悼云認為:“中國的數學發展就好像是為了做實際的四則雜題一樣發展起來的,并不是為了抽象的思考而發展的,這與古代希臘的數學有很大的差異。中國古代的思維傾向于直觀性和模糊性,所以,邏輯思維在中國古代“一直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建立起西方那樣的公理化、形式化的邏輯推理體系”。缺乏邏輯思維對經濟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中國古代經濟思想沒有能夠成為完備理論體系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3)創造性思維。中國古代重視“天人合一”,“它是一種封閉的思維,不重視與外部交流”缺乏革新性。日本有學者也指出:“缺乏個人的創造性,沒有將知識推向進一步充實和獨立的發展,這是東方精神所特有的一種束縛性的必然結果。與中國古代相比,古代希臘、古代羅馬人更具有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這一點從古希臘城邦經濟的獨立性方面可以窺見。

    (二)人性意識

    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有很強的公民意識。這種公民意識,可以看作是一種民族主義和國家觀念。后來私有意識超越了公民意識,西方社會轉向了以私有為本位。私本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人性意識,激發了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而人文主義就是西方古代經濟思想能夠發展成為體系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中國古代官本位思想不僅表現在政治上,也滲透到經濟中。自秦王朝開始,“士志于道”的觀念“變得高度的政治化了”從漢武帝后,中國的士大夫很少沒有“恒產”的。隨著士大夫官僚制度的成長,士大夫的實力也不斷增強,他們既擁有借政府之名的社會統治權,又擁有跟地主一樣的財產權。長期以來的官本位思想,極大地壓制了人性意識,致使中國古代經濟思想自先秦以后,就呈現出一個精華遞減的走勢,最終沒有走上“復興”的道路。

    (三)現代轉換

    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雖然沒有形成完備的科學體系,但其蘊含的精華在今天的經濟活動中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體現這個意義,把意義轉化為現實,需要我們認真地作如下思考:

    (1)要積極整理古代倫理財富思想中的理性部分,運用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使古代倫理財富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同時,要積極把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中的精華納入到當代中國經濟學學科基礎理論之中。

    (2)要積極關注古代倫理財富思想中的正義與道德價值,并把倫理財富思想納人到中國當代經濟理論與實踐中,同時,要積極將倫理財富思想中的正義與道德價值滲透到當代中國社會的經濟倫理觀念中,使之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內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

    第7篇:經濟政治與哲學范文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價值;沖突;探討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2)03-0097-02

    聯系當前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價值問題,不能不注意一個思想理論基礎方面的特殊的情況:有關價值問題的理論概念多是來自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即與“商品價值”概念有關的價值觀念,而對其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范疇相對比較陌生。同時,當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實踐活動把人們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追求和實現“經濟價值”的上面,這起到了強化“商品價值”的作用。這兩種情況結合在一起,就有可能造成對“價值”這一哲學范疇所固有的主體人文精神的否定,同時也使得學生在接受這兩者概念時變得模糊不清。為了在理論上防止這種片面性,需要建立一種完整全面的價值觀念及思考方式,并用于指導實踐。

    一、兩種“價值”的區別

    經濟生活中的價值概念指的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勞動創造價值,它必須依賴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存在,并且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只有將勞動產品用于交換成為商品才能體現這個價值。政治教學中的這個“價值”,其理論的來源就在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一說。勞動價值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敘述的:“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可是勞動產品在我們手里已經起了變化。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也就是把那些使勞動產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質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們就不再是桌子、房屋、紗或別的有用物,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了,它們也不再是木匠勞動、瓦匠勞動、紡紗勞動,或其他某種一定的生產勞動的產品了。隨著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了,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了。各種勞動不再有什么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靈般的對象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這些物現在只是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上耗費了人類勞動力,積累了人類勞動。這些物,作為它們共有的這個社會實體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也就是勞動價值。

    在哲學中,價值作為哲學范疇,它是指客體以自身的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價值表示的是主體和客體之間滿足需要和被滿足需要之間的一種效益關系。一種事物有沒有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一是取決于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和狀況,它以這種性質和狀況來滿足主體的需要,它構成了價值的客觀基礎。二是取決于主體的需要。一種事物,無論它的性質和狀況如何,如果它不滿足主體的需要,對這一主體來說,就沒有價值。所以,價值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客體的性質、狀況,這是價值的客觀性;二是主體的需要,它體現了價值的主觀性。價值不僅具有有用性和效用的客觀性,而且具有滿足主體需要的主觀性。這樣一來價值范疇就被上升到了哲學高度。

    歸結起來,哲學上的“價值”與經濟學中的“價值”其區別主要表現為兩點:(1)表示的關系不同。哲學中的“價值”表示的是一種主客體關系,是對價值的最一般本質的抽象。而經濟學中的“價值”是撇開了勞動的對象,使用的工具,以及生產的方式、方法等具體的東西,所剩下的唯一的一個共同的東西——人的體力和腦力的耗費,即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它表示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即商品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2)大小的評判標準不同。哲學上的“價值”是主客體之間的效用關系,那么,判定一種事物是否有價值、價值大與小,當然就要考慮主體的需要和利益。由于主體的需要和利益是千差萬別的,面對同一個客體,不同的主體從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出發,會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價值評價。所以說哲學上的價值評價帶有很明顯的主觀性。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大小,以及由它決定的商品的價格而不是由任何個人的主觀意愿決定的,所以商品的價值明顯地帶有確定不移(一定條件下)的客觀性。

    二、兩種“價值”的聯系

    關于哲學上所說的“價值”與經濟學的“價值”即“商品價值”之間是什么關系,究竟是一個還是兩個概念等問題,有很多爭議。有一種觀點認為,的“價值”概念只能有一個,不能有兩個;并且只能到《資本論》等論及“價值”范疇的經典著作中去尋找它的統一規定,因此政治經濟學中作為根據的“勞動價值論”也應該是哲學價值論的根據,具體說來就是必須從商品價值定義抽象出哲學價值定義,把價值規定為諸如人類勞動的凝結等,才是保持的理論一致性。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能成立的。

    應該注意區別和分析兩種不同的“價值”,但區分并不意味著要使它們彼此對立、互相排斥。相反,正確地區分是正確地聯系的基礎。區別的意義正是要找到使它們合理地統一和結合的方式。事實上經濟價值是哲學“價值”概念的子概念,

    在經濟學上,“勞動創造價值”這一結論本身就是有嚴格限定的,而不是普遍適用的。在這里,“勞動”是個狹義概念,它始終只是指為了制造產品而支付體力和智力的活動,并不包括人們與商品生產無關的其他勞動;而它所創造的“價值”,也主要是指“商品價值”,即成為交換價值基礎和尺度的“價值實體”。可見,它所回答的只是產品的交換價值與制造產品的社會勞動之間的關系問題,并不是任何價值的起源和本質問題。這里首先不包括普遍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也是價值,它在內容、特征和起源等方面都與交換價值根本不同。按照勞動價值論,一切不成為商品的東西,都沒有“價值”。陽光、空氣等之所以“沒有價值”,無非是指它對人的使用價值中并沒有吸收一定的直接勞動,并非指它們對人沒有意義。因此馬克思明確指出,作為使用價值的價值,不屬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不屬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不等于不屬于哲學和科學的研究范圍。

    至于在哲學上,也就是在更廣泛、全面的現實生活中,勞動價值論的局限性就更加明顯了。因為這里需要思考的不僅有使用價值,而且有諸如道德價值、審美價值等現象。覆蓋這些現象的共同“價值”概念,已經與“勞動價值論”中所說的價值概念完全不同。在這里需要回答的不是什么產品之間的交換尺度問題,而是人們通常所關心的“有用無用”、“善惡美丑”等的本質和規律問題。我們把經濟學中幾個與價值相關的概念結合起來,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兩者概念之間的相同性。經濟學中物的使用價值其實就代表了哲學價值中物的有用性,而經濟學中的價值其實就代表了哲學價值中主體需要的程度,價值大一般就意味著滿足的需要程度高。當然這里的主體實際上指的就是人,而且不是個人,而是社會人,如果說是個別人的話,那么價值就無法衡量,就像商品價值一樣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另外,商品價值必須在用于交換的時候才能體現出來,這實際上就代表著哲學價值在于強調滿足人的需要,不交換不能稱其為商品價值,那么不能滿足主體的需要也就沒有了哲學上的價值,交換其實就是為了滿足主體的需要而進行的。

    講到這里,回到教科書來看看哲學的概念,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那么其實哲學“價值”的含義也就是對各種具體價值概念的概括和總結,除了經濟學中的價值外還有如審美價值等,所以論述到這里,兩者價值概念的關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50.

    第8篇:經濟政治與哲學范文

    關鍵詞:國民經濟學;形而上學;異化勞動;歷史

    中圖分類號:B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4-0095-02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稱黑格爾是站在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要批判國民經濟學就必須要批判黑格爾的辯證法及形而上學,要批判黑格爾的辯證法及形而上學就必須對國民經濟學進行批判,黑格爾的哲學到底與國民經濟學有著怎樣的關聯,馬克思又對二者進行了怎樣的批判與繼承,這對于理解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思想以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都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

    一、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黑格爾的必要性

    《手稿》中的主要思想是圍繞著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展開的,然而在這一批判中,馬克思卻用一整章來批判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及形而上學,并認為這種批判是十分必要的,因而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黑格爾的哲學與國民經濟學之間的內在關聯,馬克思在《手稿》中對黑格爾及整個形而上學的批判的必要性主要根源于以下三方面:

    首先,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因而黑格爾哲學和國民經濟學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國民經濟學是對人們經濟生活狀況的抽象,它將私有財產作為前提,沒有對這一前提進行必要的揭示。同樣,黑格爾哲學將人們現實的生活抽象為絕對精神的否定之否定過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黑格爾構建了意識自我設定物性,進而揚棄物性實現絕對精神的辯證過程,這一過程是自我意識的自身生成,也是人的觀念的歷史;國民經濟學則是從客體的私有財產——資本出發,進而意識到勞動是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對客體化資本的揚棄,也就是揚棄了在人自身之外的異化的財富,而將私有財產回歸到人,當作人的本質,人本身成為了私有財產。黑格爾只看到了抽象的勞動,正如國民經濟學家他們只看到了勞動積極的方面,卻沒有看到在現實的勞動中他們宣稱的人已經不復存在。馬克思指出,李嘉圖將人變成了帽子,而黑格爾則把帽子變成了觀念,這正體現了二者殊途同歸的謬誤,二者都對人及其現實的勞動進行了抽象,喪失了真正的人的同時,也喪失了真正的人的勞動,人的歷史。

    其次,國民經濟學批判和黑格爾的形而上學批判的內在一致性是馬克思早期思想的必然發展邏輯。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開始意識到自由理性與物質利益的沖突問題,意識到人作為自由理性的存在并沒有以理性為活動的基本準則,而是以物質利益為標準,這就使馬克思開始與黑格爾的理性原則發生分裂。在馬克思看來這種現實的沖突根源在于黑格爾國家哲學、法哲學的謬誤,黑格爾倡導的國家決定市民社會實質是人分裂為公人與私人。《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正是在對人的本質的分裂理解上發現了費爾巴哈,在費爾巴哈的宗教異化中確立了對宗教的批判,進而意識到對宗教的批判實質是對國家、法的批判,而對國家、法的批判最后又必然立足于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分析,從而確立了問題的根本在于人的自我分裂。這一系列的思想演進都為近代形而上學的批判奠定了基礎。在《手稿》中,馬克思正式轉向現實的人及人的經濟現狀,在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中意識到了工人與資本家發生對立的實質在于勞動與資本發生對立,意味著活勞動與死勞動的對立,即人的自我分裂。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整個近代西方形而上學的思維與存在的分裂就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變成了人自身內部的分裂,因而馬克思早期思想邏輯演進的線索就再次證明了國民經濟學家批判與黑格爾辯證法及整個形而上學批判的內在一致性。

    第三,費爾巴哈與青年黑格爾派對黑格爾的超越的不徹底性。馬克思認為:“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以及整個實證的批判,全靠費爾巴哈的發現給它打下了真正的基礎”[1]4,他“是唯一對黑格爾的辯證法采取嚴肅的、批判的態度的人,總之他真正克服了舊哲學。”[1]96盡管如此,“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為當代批判的神學家不僅沒有完成這樣的工作,甚至沒有認識到它的必要性”[1]4,費爾巴哈并沒有真正實現對黑格爾的超越。費爾巴哈哲學的出發點是感性存在的自然和抽象的人。他用直觀的方式理解自然與人,因而他不可能真正意識到進而超越黑格爾的辯證法。他的失去對象性的人與自然是孤獨的、無聲的個體。

    后來的青年黑格爾派盡管也竭力想克服黑格爾體系中對人的抽象,但他們用思辨的運動代替現實感性的歷史運動。因此,他們拯救出來的不是從事現實感性活動的人,而是觀念的人。同時他們的自我意識是純粹主觀的,而黑格爾的自我意識的外化與復歸是容主客體于一體的。因而,無論是費爾巴哈還是后來的青年黑格爾派都沒能真正地超越黑格爾,因而對黑格爾的批判顯得尤為必要。

    綜上所述,黑格爾是站在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的,黑格爾只是將國民經濟學的抽象、規律、原理上升為了哲學體系,這樣,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就必然是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二者的批判是同一個問題,具有內在一致性。

    二、馬克思對“國民經濟學家立場”上的黑格爾的批判

    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批判,同時也是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馬克思對二者進行了批判的繼承,進而為進行自己的理論建設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在《手稿》中對黑格爾的批判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馬克思批判黑格爾的“勞動”,是“站在現代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他只看到勞動的積極的方面,沒有看到它的消極的方面。”[1]106而馬克思則指出,由于工人失去了生產資料,為資本家所控制,工人成為了私有財產,成為了資本。

    其次,黑格爾站在國民經濟學的立場上沒有將對象化和異化進行區分,沒有看到異化勞動對工人的統治,沒有看到國民經濟學家對于異化勞動事實的掩蓋,馬克思則通過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嚴格區分了勞動的對象化和異化,指出了國民經濟學所謂的勞動,其實質是異化勞動。

    再次,同國民經濟學用物來遮蓋人一樣,黑格爾則把人抽象為自我意識,而馬克思認為“人只有憑借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1]101。黑格爾的意識揚棄外化和對象性,同時將它們收回自身的觀點“匯集了思辨的一切幻想”[1]109。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存在,本來就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如果將對象性一并揚棄,那就必然導致虛無。黑格爾辯證法沒有把“人”當作真正的主體,只是把歷史過程當作“絕對精神”的自我實現的活動。所以,黑格爾用思辨的、抽象的形式代替了“人”的現實的歷史運動。

    馬克思對國民經濟學及黑格爾的批判旨在復歸真正的人和真正的歷史。黑格爾“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1]101,馬克思將這一積極方面與費爾巴哈“類本質”相結合,提出了人的類本質的概念,將勞動——自由自覺的活動,真正作為人的本質來對待。進而從哲學的視角分析了經濟領域的異化勞動現象。

    馬克思哲學中的勞動是現實的人的勞動,其基本運行軌跡構成了人的歷史畫卷:首先,人通過勞動來改造自然滿足自己需要的同時,生成著自己為人的本質;其次,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還是類存在物、對象性存在物;最后,當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之結果而不是其原因這一秘密暴露出來的時候,私有財產將被揚棄,人將重新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質,“因為當人們談到私有財產時,認為他們談的是人之外的東西。而人們談到勞動時,則認為是直接談到人本身。問題的這種新的提法本身就已經包含問題的解決”[1]63。這是一種由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根本的轉變。

    因而,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批判黑格爾、批判國民經濟學的用意在于恢復人的真正主體地位,在于還原真正的歷史,也就是馬克思后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進一步闡述的人的歷史與歷史的人,是作為劇作者,又作為劇中人的人,是既生成人化自然,又生成世界歷史的歷史進程。

    三、批判“國民經濟學家立場”上的黑格爾的理論意義

    馬克思在《手稿》中對于黑格爾及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其基礎性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馬克思在這里奠定了經濟學批判的基礎,同時,為其唯物史觀的展開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

    首先,馬克思在《手稿》中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奠定了對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深刻基礎:一是對整個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批判,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對蒲魯東的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進行批判。認為蒲魯東扔掉了黑格爾辯證法的真義,把資產階級的概念、范疇說成是固定的、不變的、永恒的,充斥著非歷史性,而這些觀念實質上是歷史的、暫時的。《導言》說明經濟學研究要從抽象到具體。這個方法一直貫穿到其《資本論》的研究中。二是對政治經濟學理論本身的批判。國民經濟學實質是一種人對人的關系,但國民經濟學家卻將其變為物的關系,而馬克思的批判就是要在物與物的關系中揭示出被掩蓋的人與人的關系。

    其次,馬克思在《手稿》中的批判思想同樣為其唯物史觀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在后來的《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了人作為歷史主體的實踐過程,提出了人是歷史性的存在,是在歷史中生成的,人是歷史絕對的主體,而歷史是人的各種可能性的展開,我們應在人的目光下觀照歷史,更應在歷史中審視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馬克思在《手稿》中對于黑格爾的“國民經濟學立場”展開了批判,這既是對黑格爾哲學的揚棄,更是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在其中我們應意識到黑格爾哲學與國民經濟學批判的內在一致性,也應意識到二者不僅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開辟了道路,更在理論上為馬克思唯物史觀思想的豐富與發展提供了基礎性的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9篇:經濟政治與哲學范文

    Abstract: economic philosophy is the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of two subjects constantly theoretical results, as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steadily, and it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hotspot in theory.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of economic philosophy are reviewed, analyzed and the discipline nature and the stage of object of study and research tasks.

    關鍵詞:經濟哲學 階段分析 研究對象 研究綜述

    Keywords: economic philosophy phase analysis object research summary

    作者簡介:馬學敏(1986-),女,漢族,山東東營,國家電網東營分公司,職員,研究方向:哲學。

    一、經濟哲學的發展階段分析

    (一)“斯密”與經濟哲學研究

    18世紀中后期,重商主義所奉行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主張束縛了英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順應歷史的發展要求,斯密于1776年3月9日出版了《國富論》。以《國富論》的發表為開端,斯密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其核心就是“經濟自由主義”。

    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史蒂格勒把斯密的成就歸結為四個方面:一是,斯密把在競爭條件下個人追求私利的行為的系統分析置于經濟學的中心地位,至今為止,這仍然是資源分配理論的基礎;二是,斯密提出了引起工資率和利潤率表面上差異的成本因素,這成為了馬歇爾工資理論和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直接起源;三是,斯密對重商主義的批判;四是,斯密對工資基金理論的論述。斯密的第一項和第三項成就與經濟哲學的研究密不可分。

    (二)“經濟學”的形成于經濟哲學研究

    1867年,隨著《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經濟學”開始形成和發展。“經濟學”的形成引發了經濟哲學研究的第二次,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其遠離科學,另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其使“空想社會主義”終于成為科學,給予無產階級以全新的奮斗目標。

    (三)“邊際革命”與經濟哲學的研究

    “邊際革命”是指19世紀70年代初期由杰文斯、門格爾、瓦爾拉提出來的邊際效用遞減原理,“邊際”思想的引入與普及引發了經濟哲學研究的第三次。

    (四)“凱恩斯主義”與經濟哲學研究

    1929年至1933年間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動搖了新古典經濟學的根基,同時也為凱恩斯主義的興起創造了契機。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被認為是凱恩斯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通論》詳細闡述了凱恩斯的“看得見的手”的原理。

    對“看得見的手”的研究與分析引起了經濟哲學研究的第四次,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如何區分;二是,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的比較及可行性分析。

    (五)經濟理論新的發展與經濟哲學研究

    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滯脹問題且越來越嚴重,滯脹問題的出現,引起了人們對凱恩斯主義的質疑。對凱恩斯主義的評估與分析正是經濟哲學的第五次,經濟哲學研究的第五次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學的發展。

    二、經濟哲學的學科性質及研究對象

    關于經濟哲學的學科性質,國內主要存在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種,經濟哲學就是政治經濟學。持此觀點的學者給出的理由是,經濟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一致即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律,另外,兩者的研究方法也是相似的即以思辨與理論認識的方法。

    第二種,經濟哲學是一門哲學應用學科或者交叉學科,其研究對象包括經濟實踐和經濟理論中的元問題。

    第三種,經濟哲學以經濟實踐與經濟理論的關系問題為基本問題,經濟實踐與經濟理論之間是一種矛盾互動的關系,這種關系問題貫穿于一切經濟問題的始終。

    三、經濟哲學的研究任務

    (一)經濟活動的一般本質和一般規律

    經濟哲學要透過各種經濟活動的表面現象,首先提煉出各種特殊的本質,然后運用歸納綜合的方法,掌握經濟活動的一般本質。同時,任何經濟活動又都是具有一般規律的。經濟哲學要以各種經濟活動的特殊規律為素材,通過概括總結,把特殊規律上升到一般規律。

    (二)提供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經濟世界觀

    經濟哲學要從各門具體的經濟科學中概括出一般的觀點和原則,并經過邏輯分析和理論論證,得出系統化、理論化的經濟世界觀。

    (三)為經濟政策的制定服務

    經濟政策對于處理好經濟活動中碰到的各種問題,比如各種內部關系問題,政治、社會、環境的外部關系問題,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只有科學的經濟政策才能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而科學經濟政策的制定需要經濟哲學來提供一般的原則和方法論。

    參考文獻:

    [1]肖明.管理哲學[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3-18.

    [2]王在華.經濟哲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1-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xxxx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红楼遗梦成人h文完整版| 成人黄页网站免费观看大全|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亚洲午夜成人片|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成人|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成人av免费电影|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91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 8x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久久成人午夜电影mp4|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成人精品啪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成人性视频在线|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黄色激情视频|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h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