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統計學發展階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學業不良 小學生 認知 社會性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Enlightenment
LI Jing, GUO Jiank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Leaning disabilities are the issues of multi-disciplinary's common concern, this article goes over and elaborates the cognitive process, metacognition, social communication, social cognition, social behaviour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a psychological respective, then sketches the enlightenment for educational work.
Key wordslearning disabilities; pupils; congnition; sociality
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兒童打基礎養習慣的關鍵時期,但越來越多的兒童卻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困難,他們達不到教學大綱要求,學習成績低下,同時還伴有焦慮、自卑、厭學等心理行為問題。目前,多種學科從不同視角對學業不良問題展開討論,心理學則從認知加工及社會性發展方面來探索學業不良兒童的心理特征及原因,從而找到干預、矯治的有效方法,克服心理行為問題,取得學業成功。本文擬從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兩條主線梳理小學階段學業不良兒童心理特征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對教育的啟示及轉化對策。
1 學業不良概念界定
目前,國內外對學業不良沒有統一的界定。S.Kirk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用“learning disability”來表示智力正常而在課程學習上有困難的兒童。我國學者認為,學業不良兒童是指智力水平正常,沒有感官障礙,但學業成績明顯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標的學生。鐘啟泉認為“學業不良”的界定可分為三種:一是“絕對學業不良”,指未達基本標準者;二是“相對學業不良”,是指學生實際的學力測查結果低于根據智力測驗結果所推定的學力測查的得分;三是“能力學業不良”指未能充分發揮其自身擁有的潛能,因身心障礙而導致學業遲滯。①
綜上所述,“學業不良”學生一般包括以下三個特征:智力正常;未達到一般學習水平;由非生理缺陷導致。我國對學業不良的研究,大都參照鐘啟泉的第一種觀點,以學習成績作為主要標準,再輔以教師主觀評定來選取學業不良兒童。
2 學業不良兒童認知發展特點及教育啟示
總體而言,學業不良兒童與一般兒童相比,認知能力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但發展水平較低。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概念,學業不良兒童的掌握速度與一般兒童無顯著差異,而對于抽象概念,則表現出更大困難。所以,對較復雜認知能力的掌握速度慢,是學業不良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
2.1 認知加工過程方面
研究發現,小學階段學業不良兒童與一般兒童在注意、記憶、認知方式、問題解決等認知加工過程方面存在差異。具體表現為:(1)學習不良兒童注意容易分散,抑制能力低;(2)記憶效果針對不同記憶材料有所區別,學業不良兒童在圖片記憶任務中與學優生無顯著差異,但語言短時記憶(STM)能力、數字記憶能力均低于學優生,通過提示和策略的運用,學習不良兒童在數字和詞匯上的成績有所提高;在無外部提示線索條件下,學業不良兒童在基于時間的前瞻記憶(對預定事件或未來要執行的行為的記憶)任務上的表現較普通兒童差,有外部提示線索能夠促進任務的完成;②(3)在認知方式方面,學業不良兒童“假設――驗證”認知方式和范疇化認知方式缺失,③這影響到概念、規則的準確獲得與運用,進而影響學業成績;學業不良兒童更多的采用淺層加工和自我阻礙加工方式,而學優生更多采用深層加工;而認知方式是在后天學習活動中習得的,故可以訓練促進。
2.2 元認知方面
元認知是“關于認知的認知”,是對自己思維活動和學習活動的認知和監控。胡志海的研究結果表明“學業不良學生在元認知整體水平及各維度上(意識性、執行性、反饋性、方法性、計劃性、準備性、補救性、總結性)均顯著落后于一般學生,其發展速度也慢”。④由此可見,學困生在元認知能力上的差距是導致學業不良的認知因素之一。在對認知過程的監控方面,優生和差生的發展均存在關鍵期,并且優生的關鍵期早于差生。學業不良兒童,在學習之初,往往不能明確學習任務的難度或無推測難度的意識,也不會由此制定出周全的學習計劃;自我調節意識較淡薄,容易受外來影響而改變學習計劃;學習后期,沒有復習意識,或對復習時段和策略缺乏科學選擇。
2.3 教育啟示
小學階段學業不良兒童認知發展特點為我們采取正確的教育態度和措施打好了理論基礎,要想提高學業不良兒童的認知能力,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承認差異,積極對待。承認差異的存在有助于我們設定符合實際的教育目標與教育期望,在承認差異存在的前提下,又要看到各種心理特征的后天可塑性,以積極的態度,合理的教學策略和技巧,面對這些個別兒童。
其次,了解兒童,針對訓練。每個學業不良兒童都有其特點,教師和家長要在了解學困兒童心理特點基礎上,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提出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重點強化。如想提高小學生的記憶能力,就要多提示線索,指導他們使用記憶策略,將圖像與記憶困難的數字語言相結合等。
最后,要樹立信心,多加鼓勵。不僅是學生,老師、家長同樣需要樹立信心,要對進步充滿希望。切合實際的目標會增強孩子、家長和老師的信心,有克服困難的動力。合理的訓練策略,可以強化和鞏固努力的成果,使整個改變向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3 學業不良兒童社會性發展特點及教育啟示
不良的社會心理狀況是學業不良兒童生活質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社會性因素對學業不良兒童的影響程度甚至高于認知因素。小學六年級(13歲左右)是學業不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⑤對學業不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交往、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三個方面。
3.1 社會交往
師生關系方面:一般情況下,教師對學業不良兒童往往評價較低,兒童對教師也有抵觸情緒,師生關系淡漠、疏遠。有教師承認自己對學業不良兒童關愛不夠,熱情不高,同時也缺乏有效的教育策略,對幫助學業不良兒童走出困境沒有足夠的信心。這種消極的態度和評價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進而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和情緒。
同伴關系方面:學業不良兒童往往由于社會行為不良或社會能力缺乏,不易被同伴接受,同伴關系不良。有人將學業不良兒童班級同伴關系分為三種類型:對立型、疏遠型、矛盾型。⑥對立型指學業不良兒童被同伴拒絕、排斥,逆反心理產生,形成對抗情緒。疏遠型兒童因被忽視、被冷漠而歸因于自身,產生自卑情緒,逐漸與同伴疏遠。矛盾型多指那些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兒童,雖會被部分兒童排斥,但同時又被一部分兒童“追隨”。正因為消極的同伴關系及對交往的需要,他們較易選擇校外同伴作為交往對象,并容易加入一些非正式社會群體。
家庭關系方面:學業不良兒童家庭成員間關系協調性較差,家庭內部矛盾多,父母離婚率較高,給子女帶來較大沖突,并會使孩子體會到失望、緊張等消極情緒。有的父母對學業不良兒童期望較低,對孩子多持拒絕、否認態度,過度干涉和保護,同時伴有相對嚴厲的懲罰;有的則期望較高,卻只是直接干預或輔導孩子當前的功課,而對孩子學習習慣與品質的培養較弱。
3.2 社會認知
學業不良兒童的社會認知比一般兒童消極。小學六年級(12、13歲)很可能是學業不良兒童自我概念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進行社會比較的時候,學業不良兒童的比較目標顯著低于一般兒童,回避社會比較,自我防御機制增強。
動機、歸因及應對方面,學業不良學生認知動機、深層動機和成就動機明顯不及一般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及獲得高分和表揚的愿望較低;他們較少把學習成敗解釋為內部原因,而歸為外部力量控制;在遭遇學業失敗時,也通常以情緒發泄的方式應對;學業不良兒童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差,延遲滿足需要的能力較弱。
學業不良兒童心理健康方面有持續的慢性低水平抑郁、孤獨感、挫折感、過分依賴和低自尊等現象。大量文獻表明,學業不良兒童的孤獨感較高,在采取嚴厲懲罰方式的家庭中,這種體驗更為強烈,父母更應慎重使用懲罰嚴厲的教養方式。
3.3 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外部表現。美國心理學家威克曼曾把差生的問題行為劃分為擾亂性的(如違紀、不道德等)和心理性的(如退縮、抑郁等)兩類。男孩的行為問題多于女孩,多為擾亂性的外顯問題行為,女生的心理性內隱問題行為更多。學業不良兒童在違紀、不成熟和攻擊性維度上的問題行為發生率最高,而且隨著年齡增加,問題行為會越來越多。
社會支持是影響學業不良兒童問題行為的主要因素,社會支持較少的兒童,其問題行為更多,如果有父母、教師、朋友的娛樂陪伴,獲得較多的親密感和自我價值感,問題行為會相對較少。
3.4 教育啟示
在社會交往方面,教師和家長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多給予積極評價,避免產生自卑、沮喪心理和習得性無助行為。老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利用課堂及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各種活動,促進學業不良兒童與其他伙伴的交往和互動;家長要學會妥善處理家庭矛盾,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避免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和焦慮、緊張的情緒;在教養方式上,多用民主、尊重、交流溝通的方式,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等,避免僅僅關注學習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
在社會認知方面,主要引導兒童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激發學習動機。對學業不良學生而言,最大的獎勵莫過于得到別人的稱贊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師的鼓勵、微笑等社會性強化。教師還需要改變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對知識充滿吸引力。同時,要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另外,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面對挫折的能力,學習合理的應對方式。
在社會行為方面,家長和老師要看到學業不良兒童問題行為的性別和年齡差異,不要忽視女生的內隱問題。社會支持尤其同伴支持,對減少問題行為有一定作用。所以,在組織學生互動交往活動的同時,應注意引導他們掌握一定的社交禮儀和社交技巧,發展與人溝通、結交朋友的能力,并能維護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
注釋
①鐘啟泉.“學業不良”的界定及其因析模式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4(2):69-77.
②董云英,周仁來,郭秀艷.學業不良兒童前瞻記憶的實驗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97(7):66-74.
③沈烈敏.關于假設―驗證和范疇化認知方式與學業不良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2.25(1):57-59.
④胡志海,梁寧建.學業不良學生元認知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1999.22(4):354-357.
關鍵詞:經濟統計學;信息統計;經濟效益
企業的經濟效益發生變化有多種體現形式,其中以其財務指標變化和環境造成的經濟影響為主。財務指標通常以某個階段為對象,對企業這一階段的財政收入進行統計,以為下一階段的發展策略制定提供條件。同時,企業的發展受到內外環境的影響,經濟統計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企業外部影響因素,它以信息統計為核心,將企業效益的影響因素進行統計量化,優化企業運營決策,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企業經濟效益獲得的影響因素
企業經濟效益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需要企業從自身經營現狀和市場發展前景角度對其進行綜合性分析。現將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主要因素分析如下,以便于下文應用經濟學統計理論對其進行分析,提出改善策略。
1.1客觀經濟環境:主要取決于整體經濟形勢,如金融危機時期會使企業的利潤下滑。客觀經濟因素無法完全避免,需要企業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超前思維,對經濟形勢做出正確的判斷,對企業經營方向和策略進行調整。
1.2發展階段:企業在發展初期和快速發展期,其經營目標應有所不同。因此對于企業發展來說,應利用經濟學原理制定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正確評估其經濟效益獲得。
1.3財務指標:財務指標是企業經濟效益評定的核心,其與市場無關。財務指標反映的是企業內部情況,要建立有效的財務目標,使企業經濟活動具有基礎。
1.4人為因素:人力資源也是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通過企業運營效率和管理效率來影響經濟效益獲得。根據經濟統計學原理,應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因素做正確的分析。
2經濟統計學視域下統計信息的特點
經濟統計學視域下,統計信息具有間接性、矛盾性特點。經濟學統計是對企業運營事實進行量化的過程,因此是對事實間接的反應。統計數據必然具有大量的信息,是對經濟效益的多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過程,因此它同樣具有數值性特點。另外,經濟統計學數據具有矛盾性特點。這是由于企業只能對以往的數據進行統計,反應的是企業前一段時間的運營狀況,而無法顯示企業當下的運營狀況。但可以通過管理人員的分析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無論如何經濟學統計對于企業決策和經濟效益的獲得具有積極作用。
3信息統計在企業效益獲得中的應用
3.1信息統計有助于增強企業的財務核算能力
財務核算能力是企業獲得效益的關鍵,信息統計的應用幫助企業財務人員以先進的手段了解市場信息,對企業運營狀況進行完整的、正確的核算。企業運營必然要對其成本支出、利潤獲得等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以數據來顯示經濟發展狀況,這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途徑之一。通過數據統計而進行查缺補漏,制定企業階段性的發展策略,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3.2有利于企業管理決策
經濟學統計通過企業運營狀況的提供為管理者的決策提供準確的依據。尤其是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變革比較迅速,只有了解最新的市場信息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統計學幫助企業實現了資源整合,對于企業的經濟效益現狀分析較為透徹。也有助于合理安排員工職責,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3.3有助于促進企業改革
企業改革依賴于管理者對于其經營狀況,與市場的適應程度的了解,而經濟學統計的基本任務正是幫助企業分析其運營狀況,得到真實的企業財務數據,從而間接的促進了企業管理者的決策合理性。尤其是金融危機等特殊的經濟形勢下,企業盲目擴張和內部結構不完善都將使其面臨巨大的運營危機。當今企業的發展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使企業革新速度變慢。風險無處不在,如果缺乏必要的風險分析手段則造成企業經營不善。因此,企業的改革要以經濟學統計所得的結果相吻合。
4結語
經濟統計學以企業的運營狀況為前提和基礎,對其近期的運營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從而得到企業最近一段時期的運營狀況。這對于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來說具有積極作用。通過分析、發現問題,使企業管理者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信息統計是企業的重要資源,在社會信息領域中同樣占據著重要位置,對于企業管理層來說,其經濟決策依賴于數據統計分析。目前,我國企業發展中依然存在忽視統計學原理的現象,對于企業短期內利潤的獲得投入過多的精力,而缺乏對自身運營的階段性總結和統計,需要管理者改變其傳統的觀念,承認經濟統計學理論的重要作用,并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作者:張杰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小艷.略談企業經濟效益審計[J].現代經濟信息,2010(19).
關鍵詞:大葉性肺炎;阿奇霉素;治療效果
大葉性肺炎這種疾病起病急驟,還會出現高熱、咳嗽、胸痛、寒戰的現象,有些患者還會有嘔吐、腹瀉等情況。兒童患者的人數較多,因此在藥物的選擇上一定要使用治療效果和安全性都較高的藥物。選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0例大葉性肺炎的兒童患者,分別選擇兩種方法進行治療,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0例大葉性肺炎的兒童患者,實驗組38例,21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范圍:1~13歲,平均年齡為8.9歲;對照組32例,1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范圍:3~14歲,平均年齡為9.2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差異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使用紅霉素或者頭孢噻污鈉的藥物治療,選擇靜脈滴注的治療方法,對于有高熱情況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治療組選擇阿奇霉素進行治療,選擇的阿奇霉素為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制作,藥劑量根據患者的體重來選擇,8~10mg/kg,將藥物加入到氯化鈉的溶液或者葡萄糖的溶液中,濃度為1~2mg/ml,靜滴時間不低于1h,1療程的治療時間為7~10d。在治療過程中要定期對患者進行X片的檢查,同時每天對肺部進行聽診。
1.3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出現的數據均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采用x2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治療中對患者的肺部進行聽診,觀察羅音以及呼吸音發生的改變,對每位患者的恢復時間進行記錄。對胸部X線進行檢查,同時記錄恢復時間。兩組患者在病情恢復的時間上,實驗組遠小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
3討論
大葉性肺炎這種疾病的病因較多,其中大部分患者為3歲以上的兒童患者,該種疾病的病理變化主要為肺泡炎,而且有3個發展階段,紅色的肝變期,灰色的肝變期以及消散期[1]。當患者在病情的第一階段時,肺葉出現顯著的充血,肺泡中有較多的纖維素滲出物以及肺炎的鏈球菌[2]。若患者處于第二階段,在肺泡中的紅細胞出現逐漸消失的情況,肺葉出現灰色的情況[3]。若患者處于第三階段,激活相應的蛋白溶解酶。對大葉性肺炎這種疾病的治療上,一般有兩種主要的治療藥物,一種為紅霉素,治療效果一般。而阿奇霉素這種藥物,為大環內脂的抗生素,能夠對奈瑟菌、衣原體、葡萄球菌都有較好的抗菌活性。而且 化學的穩定性較強,藥物進入體內能夠得到較好的吸收,較快的分布到組織中,使呼吸道中的濃度較高,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因此使用該種藥物治療時,進行1次/d藥物的注射即可。在治療過程中要每天對患者的肺部進行聽診,觀察呼吸音以及羅音的恢復情況,同時進行胸部X片的拍攝,對患者的恢復時間進行仔細的記錄。選擇使用阿奇霉素治療的實驗組患者與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相比,恢復時間較短,有較大的差異(P
綜述,對于大葉性肺炎的兒童患者使用阿奇霉素這種藥物進行治療能夠得到顯著的治療效果,而且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較高,因此,該種藥物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劉桂艷,張子涵,劉德利.16 例肺炎支原體感染致大葉性肺炎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6(14):161-162.
經濟學的主要課程有: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統計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
補充材料: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希臘色諾芬、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衍生出了演化證券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邊緣學科。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學研究和應用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關注越來越高,理論體系和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匹多莫德 反復呼吸道感染 免疫球蛋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41
由于小兒時期是人體免疫系統由弱到強的發展階段,其免疫功能尚未發育完善,處于生理性低下期,易發生反復呼吸道感染(RRI)[1],影響了小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生活質量。本研究以觀察口服匹多莫德(Polimod)對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療效及免疫功能指標作用為研究重點,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60例,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進行前瞻性研究,并隨訪1年,分為治療組(常規治療+匹多莫德片30例)和對照組(常規治療30例)。詳細記錄受試者住址及聯系方式,方便隨訪。
入選標準:①確診的RRI患兒,入選當時均為住院患兒;②受試前未使用過任何免疫調節藥物治療;③男女均可;④年齡>1歲。
排除標準:①原發性免疫功能缺陷;②非感染因素所致呼吸道病變;③先天性心臟病患兒;④肺結核患兒;⑤先天性支氣管、肺發育不良;⑥合并慢性疾病患者。
給藥方法:匹多莫德片400mg/片,住院時即開始服用,前15天,早晚各1片,隨后1個半月,1片/日,總療程2個月。可混合奶或果汁中服用。常規治療包括抗感染、退熱、止咳化痰及相關對癥支持治療。
觀察指標:⑴第1階段(住院期間):兩組按住院當時疾病類型分別進行比較,分為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比較兩組治療后發熱天數,咳嗽天數,住院天數。⑵第2階段:出院后,6個月以及12個月進行隨訪,比較兩組呼吸道感染發作次數;兩組療效比較:①顯效:停藥6個月未發生呼吸道感染,或只發生1次;②有效:呼吸道感染次數減少或未減少,但感染癥狀輕,病程縮短;③無效:感染次數和每次感染癥狀無變化。⑶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血清IgG、IgA、IgE、IgM變化情況。
統計學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設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
兩組資料一般情況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患者例數、性別、年齡及病程上比較,P>0.0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其中進入第2階段(即出院后隨訪),治療組失訪2人(未能按療程服藥),對照組失訪1人(失去聯系),見表1。
第1階段(住院期間)兩組比較: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中治療組在發熱時間及咳嗽天數上較對照組縮短(P<0.05),住院天數方面兩組差別不大(P>0.05);下呼吸道感染患兒中,在發熱、咳嗽及住院時間上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在縮短病程上優于對照組,見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第2階段比較(出院后隨訪),治療組在治療后6個月及12個月隨訪中,呼吸道感染發作次數均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組在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方面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3。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及有效均高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兩組免疫學指標比較:治療前以及治療后2個月分別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治療組在治療后血清IgE水平有所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治療后血清IgA水平有所升高,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治療前后血清IgE、IgA水平沒有出現較大的變化。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gG、IgM水平無較大變化,見表5。
不良反應:兩組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治療組中僅2例患兒在服用匹多莫德過程中,出現輕微腹瀉癥狀,停藥后能自行緩解。
討論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RRI)病因較復雜,其中小兒機體免疫功能未完善及免疫功能異常,如T淋巴細胞量少,且功能差,殺菌與吞噬能力低下;呼吸道分泌物的溶菌酶、乳鐵蛋白等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物質含量低,是導致小兒易患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小兒的機體抵抗力,預防呼吸道感染的反復發作,日漸受到臨床醫師及相關人員的重視。
匹多莫德(Polimod)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高純度二肽,是一種免疫刺激調節劑,該藥本身不具有抗菌活性,但與抗生素治療相結合,可有效地改善感染的癥狀和體征,縮短住院時間。在誘導期給予匹多莫德(萬適寧)800mg/日,機體的免疫系統得以迅速恢復,在第2期,服用劑量減半,可刺激免疫系統,減少復發[2]。本研究結果也證實,對急性感染的療效方面,與對照組相比,匹多莫德治療組在發熱、咳嗽等主要臨床癥狀的恢復明顯加快,住院時間縮短;在預防呼吸道感染反復發作方面,匹多莫德治療組的總發生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從免疫學方面分析,匹多莫德既能促進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又能促進特異性反應。既往的相關研究發現[3,4],口服匹多莫德可以增加抗體的產生,尤其是具有保護作用的呼吸道分泌型IgA的合成明顯增加,本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治療后,血清IgE水平有所降低,考慮為IgE的表達受到CD4+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4(IL4)以及CD8+細胞分泌干擾素C(IFNC)的影響,PCareddu等的研究認為匹多莫德能使免疫功能低下時的輔T細胞(CD4+)與抑制性T細胞(CD8+)的比值升高或恢復正常[5],因此認為匹多莫德可以通過降低CD4+細胞,升高CD8+細胞來實現控制IgE水平,從而達到抑制患兒氣道炎癥,降低氣道高反應性,防止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反復發作。
總之,匹多莫德不僅可用于急性感染發作的控制,也可預防感染發生,且口服方便、安全,患者依從性好,是輔助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一種較好的免疫調節促進劑,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全國小兒呼吸道疾病學術會議紀要.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1987年4月于成都).中華兒科雜志,1988,26(1):41.
2 張莉.萬適寧治療及預防兒童復發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09,30(11):1024-1025.
【關鍵詞】 連續性腎臟替代;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期;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63.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4-0113-02
根據有關資料[1],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急性肺損傷的最終發展階段,致病原因為創傷、感染、休克等因素造成機體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在患者肺部的表現形式即為ARDS。本研究選擇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確診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24~85歲,平均年齡為(57±18)歲;原發病:多發傷者12例,肺炎者8例,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者3例,膿毒癥者2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25~84歲,平均年齡為(56±17)歲;原發病:多發傷者11例,肺炎者7例,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者4例,膿毒癥者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原發病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有關ARDS診斷標準進行[2],具體標準包括:①PCWP≤18mmHg;②出現呼吸窘迫,具有急性起病特征;③有發病的高危因素;④出現低血氧癥,PaO2或者FiO2≤300mmHg;⑤經過胸部X線檢查,患者的兩肺出現浸潤陰影。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按照醫患溝通要求或者家屬知情同意后前述知情同意書者;③排除合并出現其他系統的嚴重合并癥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及時去除或者控制致病因素[3],包括建立人工氣道進行機械通氣、肺保護性機械通氣治療,嚴格的進行液體管理;并且采用抗生素,通過引流到達病灶部位從而有效地預防感染;同時給予患者營養支持以維持身體代謝所需能量,糾正患者內環境的紊亂,有效地預防并發癥。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進行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4],采用 Prisma Hospal治療儀器和配套濾器以及管道(AN69)進行治療。治療血管通路均選擇右側股靜脈或者右側頸靜脈進行,留置單針雙腔導管,治療模式設置為連續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模式,血流量控制為100~150ml/min之間,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調整置換液內容[5],置換液采用前稀釋法進行輸入,包括A液和B液兩部分,流量控制為1L/h。A液: 3000ml等滲鹽水、1000ml 5%的葡萄糖溶液以及10ml 10%的氧化鈣,1.6ml 50%硫酸鎂;B液:250ml碳酸氫鈉。A、B液由統一通道同步輸入,為了避免出現離子沉淀,不能將B液直接加入A液,超濾量需要根據患者每日的治療量和脫水量以及生理需求進行合理調整,本研究采用的抗凝方法包括全身肝素法、局部肝素法以及無肝素法進行抗凝治療[4]。
1.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以下指標:①各個治療階段的血清IL-6指標水平;②APACHEII評分情況;③機械通氣時間;④ICU入住時間;⑤ICU死亡率;⑥ VAP發生率等情況。
1.6 APACHEII評分標準 采用APACHEII評分記錄表對患者治療前、治療后24h、治療后72h分別進行評分。APACHEII評分記錄表內容包括總急性生理指標評分(具體內容見表1)、年齡評分、慢性健康狀況評分。其中年齡評分:
1.7 統計學方法 采取 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加減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血清IL-6指標水平以及APACHEII評分情況比較 治療24h和72h觀察組患者的血清IL-6指標水平以及APACHEII評分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ICU死亡率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ICU死亡率為40%(10/25),對照組患者的ICU死亡率為48%(12/25),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ICU入住時間、VAP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血機械通氣時間、ICU入住時間、VAP發生率等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具有極高的致死率[6],當病情進一步發展惡化,即患者合并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時,病死率將進一步提升至90%,患者的治療預后很差,臨床上急需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改善患者的治療預后。
隨著我國醫療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技術逐漸發展成熟,其作用機制為通過吸附、對流、彌散等原理清除患者體內多余的水分和代謝產物以及炎性介質。本研究觀察組在常規機械通氣治療和抗生素抗感染治療以及營養支持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合理控制血流量并且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調整置換液內容,采用全身肝素法,局部肝素法以及無肝素法進行抗凝治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清IL-6指標水平、APACHEII評分、機械通氣時間、VAP發生率、ICU入住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血清IL-6指標水平,降低VAP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療預后情況,具有臨床推廣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段延鵬,張明璽,尚衛明.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聯合血液灌流對毒蕈中毒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4):41-42.
[2]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06)[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6,18(12):706-710
[3]王嬌,賀燕萍.連續性腎臟代替治療CRRT病人的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24):157.
[4]蘇慶玲.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在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 [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4):81-83.
[5]盛曉華,簡桂花,汪年松,等.危重病評分及急性腎損傷分期在行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的急性腎損傷患者預后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血液凈化,2011,10(6):302-305.
關鍵詞:web of science;孤兒藥;罕見病;文獻計量
1引言
孤兒藥(orphan drug)是指一些專門用于治愈或治療(控制)罕見病的特效藥物。罕見病(rare disease)即受累人數較少的疾病,因各國流行病學數據標準不一,沒有統一的定義。根據美國國立衛生院(NIH)統計認定,目前已有近7000種疾病為罕見病,約占人類疾病總數的10%。這些罕見病種類繁多,通常病情較為嚴重[1]。然而,因孤兒藥主要用于治療罕見病,研發成本高、難度大,臨床用量有限,藥企獲益有限,造成研發動力不足。導致罕見疾病患者無從獲得滿意的藥品或醫療服務[2]。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日益關注孤兒藥的開發。美國和歐盟等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相繼實施了特殊政策以促進本國孤兒藥的開發。美國孤兒藥法案(Orphan Drug Act,簡稱ODA)和歐盟孤兒藥法案至今已施行了多年,由此促進了孤兒藥的研究與開發[3]。孤兒藥的研發,已成為醫藥界的重要研究課題。
本研究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即利用數學和統計學的定量分析方法,對Web of Science收錄的已發表的有關孤兒藥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得出全球各大地區"孤兒藥"這一領域的全球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
2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全部來源于Web of Science。具體檢索方法是: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數據庫中的3個引文數據庫(SCI-Expanded,SSCI,A&HCI)和兩個會議論文引文數據庫(CPCI-S,CPCI-SSH)為文獻來源,在Web of Science中直接輸入主題詞"Orphan Drug"對數據進行檢索,選擇時間跨度為1986年~2014年5月20日,檢索結果共有1907條文獻記錄(檢索時間為2014年5月20日)。
本研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是將Web of Science中自帶的分析功能、EndNote統計軟件及文獻計量在線分析平臺[4]的分析功能相結合,從年代分布、地區分布、出版機構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主題詞分布及被引頻次分布等方面,對1907篇有關孤兒藥的文獻進行綜合計量分析。
3數據庫結果與分析
3.1文獻年代分布 文獻發表的年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領域大致的研究狀況、發展速度以及發展趨勢,在對應年代所發表的文章數量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一學科在該時期的研究水平及發展程度。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孤兒藥文獻年代分布,見圖1。
3.2文獻國家地區分布 在1907篇文獻中,排除143篇無國別字段的文獻(7.499%),余下的1764篇孤兒藥文獻涉及到了全球范圍內的53個國家及地區,不難看出關于孤兒藥的研究尚未在全球范圍內普及,而且存在著嚴重的地區不平衡,僅僅是部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研究,各個國家的發文量見表1。
3.3文獻作者分布 在1907篇的孤兒藥文獻中,匿名的論文為74篇,其余的1833篇論文共涉及作者890人,發文量最多的作者共參與24篇。孤兒藥文獻核心作者發文量前10位情況,見表2。根據普萊斯公式:
式中Nmax為數量最多的作者的論文數,經計算可知m為3.89,取整后m為4,即我們可以將數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定為核心作者,共145人。
3.4文獻研究方向分布 在1907篇孤兒藥研究相關文獻中,其研究方向已經向74個學科領域滲透,表3統計了孤兒藥文獻所涉及學科領域前十位的情況。
3.5孤兒藥文獻主要關鍵詞分布 孤兒藥文獻當中除去"罕見病"和"孤兒藥"兩個關鍵詞以外,最多的關鍵詞是"孕烷受體"、"細胞核受體"、"細胞色素P450"合"G蛋白偶聯受體",其分布情況,見圖2。
3.6文獻發表機構與合作分布 在統計的1907篇文獻中,有150篇文獻無機構字段,其余文獻涉及的作者機構共有542家,分布廣泛。說明該研究已引起眾多機構的關注。孤兒藥文獻發文機構分布情況,見表4。
由于孤兒藥的研究難度大,所需要的技術支持較為嚴格,使得孤兒藥的研究過程很難通過個人或小團隊合作來完成,進一步推進孤兒藥物的研究以大團隊或國際聯合的形式來完成,這樣可以在合作過程中取長補短,分部完成各自較為強大的研究部份,圖3為全球各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圖,由于涉及機構數量大,各機構之間合作密切,該圖只截取了核心合作機構。
3.7文獻被引頻次分布 本研究統計了自1992年以來的孤兒藥相關文獻的被引頻次數量。1992年~2014年共有孤兒藥相關文獻1907篇,總計被引頻次為50650次,平均每篇引用次數為26.56次。h-index值為99。逐年的引文數量呈增長態勢,且沒有趨向于飽和,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有越來越多的科研學者參與到了孤兒藥的研究領域,孤兒藥的受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那么孤兒藥的發展將會加速。
4結論
4.1根據孤兒藥文獻生長曲線,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的孤兒藥文獻從1992開始收錄的,我們可視其為孤兒藥研究萌芽階段的開始,這一時期中孤兒藥的研究發展較為緩慢,8年間共有文獻147篇,平均每年的孤兒藥文獻產量為18.375篇。進入21世紀后,孤兒藥研究領域進入了發展階段,其文獻數量在總體趨勢上開始大幅增加,但由于孤兒藥自身性質的限制,以及孤兒藥的影響因素甚多且較為敏感,導致一些年份中孤兒藥的文獻數量下降,如:2004年和2009年。
對當前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可知,目前約有7000多種疾病被確定為罕見病,其中絕大多數的罕見病暫時都是無藥可治的,只有少部分是有相應的治療藥物(孤兒藥)。因此孤兒藥的研究領域依然處于發展階段。
4.2孤兒藥研究的地域主要集中于歐洲及美洲的發達國家,并沒有在全球范圍內普及,可見發達國家在孤兒藥領域強大的科研能力。美國和歐洲地區相關孤兒藥研究已走在世界的前沿。從機構類型來看,高等院校在孤兒藥研究領域占具絕對的優勢。從機構的發文量排名和合作機構情況來看,孤兒藥研究已形成核心作者群體和合作機構群。孤兒藥研究領域中,多以合作形式進行,個人獨立完成的形式工作量大,難以完成。
4.3孤兒藥研究涉及面廣,研究方向相對明確。本研究對文獻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學科領域進行統計顯示,藥學藥理學中的研究最為廣泛,商業經濟、社會學、政府政策及法律方面的研究也不在少數。
4.4孤兒藥研究領域已進入分子水平,已形成研究熱點。本研究的結果確認了現階段的孤兒藥研究已步入了分子水平,孕烷受體、細胞核受體、細胞色素P450和G蛋白偶聯受體為孤兒藥研究領域現階段的研究熱點,這也反映出這三種受體與細胞色素P450是孤兒藥研究中的研究難點和關鍵點。
4.5從孤兒藥文獻被引頻次逐年上升的態勢看,孤兒藥研究已引起國際有關研究人員的重視,科研力度和水平在逐步加強,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地擴大。
參考文獻:
[1]馬端.罕見病并不罕見[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1,6(2):83-85.
[2]田圓圓,張象麟,董江萍.歐美孤兒藥的研究與開發現狀[J].中國新藥雜志,2012,21(8):844-850.
1.1資料
選擇我部分社區已確診為高血壓,并且于2014年上半年在我社區中心進行健康體檢并參加每季度高血壓隨訪的患者61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WHO/ISH)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1]。進行中醫體質流行病學調查,患者均同意參與調查,其中2份問卷因填寫不完整且未能繼續填寫,影響對體質類型進行判定而視為無效問卷,最終617份有效問卷進入統計分析。619例患者中男267例,女350例;年齡≤59歲194例,年齡≥60歲423例;體重指數(BMI)≤24kg/m2226例,體重指數(BMI)>24kg/m2391例;血壓控制達標411例,未達標180例。
1.2方法
依據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特征表述和分類方法,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濕熱質、痰濕質、氣郁質、瘀血質、特稟質9種體質類型。采用橫斷面現場調查方法,由社區醫師進行詢問和相關的體格檢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體質指數,中醫體質辨識等相關內容。中醫體質辨識需要患者完成《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中的問題,具體9種體質計分方法及評定標準參見文獻[2-3]。《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在運用中體現出良好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但在應用過程中發現,多數高血壓病患者不是簡單的某一種體質類型,而是符合1~2種體質,或符合一種體質,同時兼有1~2種體質傾向,多數情況是可以根據分數高低來進行取舍。本調查分析中,患者的主要體質類型判定以判定結果為“是”且轉化分最高者為標準。然后統計、分析在不同性別、年齡、體重指數及不同級別的高血壓患者間進行比較。
1.3統計學方法
全部資料用SPSS11.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分布
分布比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平和質、痰濕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血瘀質、濕熱質、特稟質、氣郁質。617例高血壓患者中異常體質461例(74.72%)顯著高于平和體質156例(25.28%),各體質分布比率見下表。社區高血壓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以平和質居多。根據以下表格除濕熱體質、特稟體質、氣郁體質的人患高血壓病的概率較低,痰濕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的人患高血壓病的概率較高。
2.2男性與女性體質類型的分類比較
男女2組患者的病理性體質中,女性氣郁質患者比例明顯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5);而男性痰濕質患者明顯高于女性,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χ2=9.196,P=0.002)。
2.3體重指數(BMI)與中醫體質分型的關系
不同BMI中醫體質分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1.778,P=0.005)。BMI>24kg/m2的高血壓患者中痰濕質比例明顯高于BMI≤24kg/m2的高血壓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410,P<0.001)。
2.4血壓控制達標組與未達標組中醫體質類型比較
617例高血壓患者中,未用藥患者18例,不知道血壓控制是否達標者8例,服藥且血壓達標者411例,服藥但血壓未達標者180例。血壓達標者與未達標者在不同中醫體質中的分布基本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186,P=0.074),而血壓達標者中氣郁質患者比例高于未達標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80,P=0.012)。
3討論
3.1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分型的特點
本次調查發現,高血壓患者病理體質構成比從高到低依次為:痰濕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血瘀質、濕熱質、特稟質、氣郁質。其中痰濕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血瘀質為主。這與中醫學對高血壓發病總的病因病機,認為早期多為痰濕壅盛,肝陽亢盛,中期多屬陰虛陽亢,后期多屬氣血、陰陽虧虛夾痰夾瘀相關[4]。劉娟[5]收集332例高血壓病患者,探討高血壓病患者的體質特點及其發病的體質因素,發現痰濕質、陰虛質為高血壓病患者的主要中醫體質類型。林謙[6]等通過對371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中醫體質辨證研究發現痰濕體質患者易患原發性高血壓病。王東坡[7]等認為痰濕體質的發病趨勢為高血壓病等多種與痰濕相關的疾病。本次調查資料亦說明痰濕質、氣虛質、陰虛質、確實對高血壓存在傾向性和易患性,符合高血壓病因病機規律。
3.2高血壓患者中不同性別體質類型的差異
高血壓患者中男性與女性體質類型分類的差異可能與內分泌有關[8],大多數流行病學研究認為,高血壓患病率男女比率各不相同,可能與男女在其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狀態和遺傳等方面的差異有關系。男性工作壓力、社會壓力較大、吸煙、飲酒過量、中心性肥胖發生率較高有關;且陳松巖等[9]認為中心性肥胖以以痰濕質為主,血脂異常、吸煙均以痰濕質多見,而氣郁質女性比例明顯高于男性。
3.3體重指數(BMI)與中醫體質分型關系的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提示,BMI和體質類型之間有相關性,BMI>24kg/m2的高血壓患者中痰濕質比例明顯高于BMI≤24kg/m2的高血壓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410,P<0.001)。婁彥梅等[10]認為超重、肥胖者高血壓檢出率均明顯高于BMI正常者,且以痰濕質為主。
3.4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達標率與體質的相關性
說到“浪潮”,不禁想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一本風行世界的書——《第三次浪潮》。作者阿爾文·托夫勒將人類發展史劃分為:第一次浪潮的“農業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業文明”,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會”。他有一句名言:“惟一可以確定的是,明天會使我們所有人大吃一驚。”
昨天的明天——今天我們會吃驚什么?無疑,“大數據”的浪潮是足夠應該引起我們驚訝、驚奇和驚嘆的!知名專欄作家、信息管理專家涂子沛的力作《大數據》這樣描繪:“大數據浪潮,洶涌來襲,與互聯網的發明一樣,這絕不僅僅是信息技術領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圍啟動透明政府、加速企業創新、引領社會變革的利器。”涂子沛認為 “大數據”之“大”,并不僅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義在于:通過對海量數據的交換、整合和分析,發現新的知識,創造新的價值,帶來“大知識、大科技、大發展”。
這樣的定義,與統計工作的意義、方法、功能和價值很有“如出一轍”的味道。《大數據》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除了上帝,其他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說話”。這句話來自于美國管理學家、統計學家愛德華·戴明。他所主張的“惟有數據才是科學的度量”已成為美國學界共識。復旦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施伯樂說:“大數據將是下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的‘石油’和‘金礦’。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誰能更好地抓住數據、理解數據、分析數據,誰就能在下一波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關于數據的知識,將成為個人知識結構中的必備要素和基礎。”對統計而言這又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統計又面臨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
黨的十報告鄭重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一字之變意味深長。實現這一“變”,繼續推動科學發展無疑是一大關鍵,而科學發展,統計人若能以“大數據”的理念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改善自己的思維,我想對我們的統計事業一定會大有裨益、大有幫助、大有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