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交媒體的類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這不是吹牛,而是有真實的案例。一位藝術家搭乘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航班并且托運了其價值3500美元的吉他。由于該航空公司行李服務部門的不當操作,致使吉他損壞。在和聯合航空客服聯系但最終無果后,藝術家把這一段經歷寫成了一首歌并放到了YouTube上。短短一個月,該歌曲的點擊率超過了500萬次。因為這首歌,聯合航空的品牌形象受損,股票受到了重創。據《時代周刊》報道,在歌曲上線的第4天,美國聯合航空的股價下跌了10%,給股東造成了高達1.8億美元的巨額損失。
現在,許多公司已經在主流社交網站上開設了官方賬號,以便讓更多的社交用戶關注其品牌和服務。這些公司希望喜歡其產品或服務的人會訪問它們的社交網站以獲知產品或服務信息;公司然后可以根據這些客戶信息進入客戶的網絡社交圈。多數擁有直接面向客戶的產品或者服務的主流品牌都已經建立了社交站點。他們將社交媒體作為平面媒體、網站、電視、電影之外的另一種補充渠道。這些公司可能并不會看到明顯的投資回報,但為了不被社交潮流甩在后面,它們必須這樣做。
然而,在社交媒體建立官方站點就能夠萬事大吉了嗎?聯合航空的“吉他事件”為這些公司敲響了警鐘。該事件說明,社交網站用戶往往不會在公司的社交站點或者社交頁面表達他們的觀點以及對于產品或服務的情緒。這意味著,利用社交媒體遠不是僅建立社交站點這么簡單。
IBM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當調查者被問到“你為什么會上社交媒體或者社交網站”時,70%的用戶選擇了“和親友保持聯系”;只有23%選擇了“和商家互動”。事實上,有超過一半(55%)的被調查用戶表示他們沒有通過社交媒體和商家打交道。顯然,對于擁有傳統客服渠道(如聯絡中心)的公司來說,社交媒體的加入意味著客服模式的轉變,因此將社交整合到傳統渠道中來也顯得尤為必要。
過去,一個公司的聯絡中心往往會有語音、電子郵件、網聊以及Web等多種溝通渠道,客戶能夠和該公司取得聯系并且互動,而公司能夠掌握用戶體驗方面的信息,并且利用這些信息指導研發以及營銷。現在,如果將社交網站作為一種補充的媒體類型納入到傳統客戶溝通渠道中來,除了建立社交平臺以外,公司還需要積極監控社交網站上關于其品牌以及產品的輿論動向。通過監控,該公司也成為了客戶社交圈中的一分子,而不再被排除在圈子之外。如此一來,他們能夠識別早期的預警信號,并且迅速采取恰當行動以阻止事件在社交網站上病毒式擴散。
公司要注意在社交媒體中有影響力的個人,必要的時候直接和他們進行互動。這種通過社交網絡進行的直接互動也可以促使公司既有的聯絡中心解決方案基礎設施的變革。然而,對于擁有傳統聯絡中心渠道的公司而言,將社交媒體整合到客戶服務中來也是頗具挑戰性的。
首先,需要收集相關信息。要清晰而詳細地闡述需要的信息類型,然后通過關鍵詞或者其他檢索內容可以獲得目標信息;另外,還要識別信息來自哪家社交媒體。如今,供消費者討論產品或者服務的社交網站有許多種,除了比較流行的Facebook、Twitter以及微博之外,用戶社區以及論壇也是收集信息的重要平臺。
其次,收集到的信息需要進行過濾以及分析,使一些重要的相關信息能夠從海量的社交數據中顯現出來。和聯絡中心信息資源有限相比,社交網站的原始數據浩如煙海,企業無法配備足夠的人力進行人工識別,所以過濾以及分析就顯得非常重要。
最后,當相關信息識別出來后,要選擇同相應的客戶服務機構合作,因為他們在社交媒體的互動方面更為專業。根據社交信息的類型以及社交互動的重要程度,機構可以選擇直接和主動發起互動的個人聯系,也可以通過公司的CRM系統創建一個工作項,通過工作流程來掌控社交互動。
關鍵詞:社交媒體;廣告;創新;趨勢
一、社交媒體廣告發展的三大背景
(一)移動終端的智能化
移動終端是指人們在移動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計算機設備,主要包括筆記本電腦、手機、iPad等。隨著電子制造、集成電路、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其中應用最廣的手機從最初主要功能為通話、傳遞信息轉變為集通信、娛樂、辦公、生活、醫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智能化平臺,也成為社交媒體發展的重要載體,為社交媒體廣告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和硬件支持。
(二)用戶消費模式的改變
DCCI發現在社交媒體環境中,用戶的行為消費模式為SICAS模式。SICAS模型的全解是:品牌———用戶互相感知(Sense),產生興趣———形成互動(InterestInteractive),用戶與品牌———商家建立連接———交互溝通(ConnectCommunication),行動———產生購買(Action),體驗———分享(Share),五個階段。在SICAS模式里,企業實時感知用戶的需求,然后進行動態互動響應。在產生購買階段,用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廣告達到“即看即買”的效果。在體驗分享階段,互聯網的開放分享將實現對用戶體驗分享碎片的自動分發和動態聚合,體驗和分享往往是實際消費的源頭。在消費模式變遷的情況下,社交媒體廣告產生作用的運行機理也在發生變化。
(三)傳統廣告無法滿足社交媒體時代的廣告需求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廣告存在的許多問題在社交媒體時代逐漸顯現。首先,由于廣告收入是傳統媒體的主要利潤來源,傳統廣告影響媒體內容價值的情況并不少見。其次,傳統廣告價格高昂。此外,傳統廣告的傳播效果難以得到準確的監測。正如約翰沃納梅克所說:“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的,但我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
二、社交媒體廣告發展的三個時期
(一)社交媒體廣告的初創期
這一時期,我國社交媒體廣告主要依靠于兩種主要類型的平臺:以貓撲、天涯論壇、豆瓣論壇、百度貼吧等為代表的虛擬社區(BBS)和以QQ為代表的即時通訊軟件(IM)。這一時期的廣告主要以傳統廣告形式為主,如旗幟廣告、摩天大樓廣告和彈窗廣告等。這種廣告形式相對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對受眾施加了壓力,廣告的內容也主要是生硬的直接性表達。
(二)社交媒體廣告的蟄伏期
隨著中國互聯網全面進入2.0時代,交互技術的進步促進媒介形態多樣化發展,社交媒體廣告進入蟄伏期。這一時期,博客逐漸興起,廣告商開始利用博客名人的名人效應,引發網友關注。除此之外,以優酷視頻、土豆視頻為代表的內容分享類媒體快速發展,廣告商開始使用貼片廣告、商業類型短片等。這一時期的社交媒體廣告,開始嘗試用更加軟性的方式植入,如優酷立項“11度青春”,嘗試將商業廣告內容植入到微電影中,在制作內容的同時銷售商品,是廣告和微電影的一次成功結合。
(三)社交媒體廣告的快速發展期
移動互聯網的井噴式發展為社交媒體廣告的爆發性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憑借自身極強的用戶黏性和SNS屬性,成為許多企業和個人必爭的自媒體平臺。微博、微信不僅可以滿足廣告者在第一時間信息和分享信息的需求,從而促進廣告信息的廣泛傳播,同時還在不斷開發API接口等功能實現跨平臺發展,使受眾能達到即看即買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廣告的變現率,電商+社交媒體成為新的潮流。爆發期的社交媒體廣告將廣告滲透入受眾的生活,廣告投放更加精確,廣告形式更加多樣和“無痕”,廣告與受眾的生活更為貼近。
三、社交媒體時代下廣告創新的四大趨勢
(一)廣告內容:構建產品“魅力人格”,注重“軟性廣告”的運用
社交媒體時代,廣告從以產品為中心過渡為以用戶為中心,與此同時,廣告不再是產品,而是一種藝術,就像一個人,除了一般的生理結構和勞動能力外,還需要具備獨特的個性、思想、修養和氣質甚至還包括一個人的獨特人生經歷,哪怕是個人隱私等。因此,在這種情境下,廣告主越來越關注用戶體驗,廣告也開始變得柔和。相比原來的產品宣傳語直白地灌輸,社交媒體廣告開始尋求產品的理念、精神與思想的委婉傳達,被賦予“人格魅力”。例如,農夫山泉在2018年推出了一個純生態記錄式的商業廣告,全片宛如一部行走的國家地理紀錄片,將農夫山泉“大自然的搬運工”的“魅力人格”深入融合進了這條廣告中,被稱作最美廣告片。
(二)廣告形式:感知受眾的心理需求,加強與受眾的雙向互動
中國人民大學彭蘭教授認為“連接”是互聯網的本質:“互聯網上構成連接的基本要素以及連接的方式在不斷發生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廣告的形式產生變化,變成了一種雙向的互動溝通模式,用戶不僅僅是單純被動地接受廣告信息,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等媒介與商家和品牌商建立連接,交互溝通。社交媒體時代出現的新型粉絲經濟和社群文化將是未來社交媒體廣告關注的重要領域。
(三)廣告效果:提高社交媒體廣告精確傳播,向“個性化”方向發展
在未來的社交媒體廣告發展中,廣告的精確傳播會不斷加強,甚至精確到每個目標消費者,向個性化廣告方向發展。個性化廣告是一種差異化的推送,其目標是將合適的廣告分配給個人而非一群人。個性化廣告的運作機制是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filtering),它能根據用戶自身的數據以及與用戶有著相似品位的人的數據來為用戶推薦其可能感興趣的商品或信息,將極大增強目標的精確性。品友互動人群網絡公司是第三方的社會化營銷機構,在該公司的人群數據庫中,人群屬性細分標簽類目甚至已經達到了3155個。根據這些人群的個性化特征所推出的個性化廣告也將是未來社交媒體廣告發展的一個方向。
(四)廣告目標:關注用戶自產內容,廣告投放向自媒體傾斜
互聯網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產生的內容流量超過了專業網站制作的內容流量,用戶產生內容的瀏覽量占到總量的比例高達50.7%,專業網站制作的內容占49.3%。可以看出,自媒體作為社交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例如2016年爆火的Papi醬,其商業價值使其在2016年3月獲得了1200萬元的天使投資。隨著眾多自媒體的快速發展,自媒體將會成為廣告投放的重要平臺。
四、結語
從2003年開始《時代》周刊每年評選出一些互聯網的最佳網站,評選標準是從增長和動力、設計和可用性、獨特性和創新等幾個方面來選出最受網民歡迎的網站。2010年的最佳網站是每個不同類型中評選5個最佳,凸顯了不同領域網站不同的發展風格,更重視內容和具有針對性,對專業領域的網站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借鑒之處。
2010年《時代》周刊最佳網站
網站名稱
分類
網站名稱
分類
網站名稱
分類
Vimeo
音樂和視頻
Mint
金融和產品
Kongregate
游戲
Movieclips
Wikinvest
Cactus Squid
Grooveshark
StockMapper
Pogo
MOG
Springpad
Newgrounds
labuat
Wakerupper
Games.com
Sports-Reference
體育
Groupon
購物旅行
Livemocha
教育
Rotoworld
Gilt Groupe
Chegg
Yardbarker
Rent the Runway
MIT OpenCourseWare
Total Pro Sports
Stay
Read Print
Citizen Sports
SeatGuru
TED
Design Mom
家庭、孩子
Keas
健康
Serious Eats
Mayo Clinic
Babble
Walk Jog Run
Etsy
Exercise TV
Sesame Street
Fit by Fun
Guardian
新聞和信息
Gowalla
社交媒體
The Onion
Foodspotting
The Daily Beast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Twits
WikiLeaks
Tumblr
數據來源:TIME
這10大類網站體現了三大亮點:
亮點一:專業性。
內容專業化。視頻類、音樂類、體育類、健康類、游戲類、金融類、教育類等提供專業內容的網站。國外這些類型的網站往往是獨立的具有不同側重的網站,如Grooveshark是一家自己提供音樂的在線音樂搜索試聽與存儲服務網站,Rotoworld則提供一些關于夢幻足球和夢幻橄欖球類的新聞。
對象細分。家庭、孩子類網站。通過對象細分,體現更加專業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了一些跟孩子相關的購物、教育、分享經驗等內容的網站。重點強調了有孩子家庭的體驗。
在社交媒體中,評為最佳的是StockTwits-專業投資者分享經驗;Foodspotting-基于地理位置的美食評價;Gowalla-基于地理定位社交游戲的網絡平臺;Tumblr-微博客的一種。從這幾個網站中可以看出,社交媒體所面對的對象更加的細分化,StockTwits面向投資者,Foodspotting面向食客,Gowalla面向游戲玩家。并且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劃分。
亮點二:技術融合趨勢
在最佳中,部分網站中采用的技術適應了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如Vimeo它在網站提供內嵌式HTML5播放器,以兼容不支持flash的蘋果設備,促進了網站在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同時,為Roku機頂盒開通新的vimeo頻道,以便將帳戶下的播放列表直接顯示在電視上,促進了電視和互聯網的融合。
解讀美國內容營銷協會推出的《2018年北美制造業企業內容營銷行業基準、預算及趨向》,深入工業制造業,剖析B2B不同細分領域的內容營銷獲客:
(1)只有22%的制造企業是成熟的內容營銷者,僅38%非常致力于內容營銷
這意味著:對于制造企業來說,內容營銷存在著巨大的機會。
(2)“社交媒體“成為制造業內容營銷最有效的傳播方式
相較于2017年,線下活動從70%降低到54%,降幅較大,社交媒體從78%增長為93%,郵件由78%增長為95%。
在中國,電子郵件的打開率極低,可以肯定的說:內容營銷最有效的傳播方式是社交媒體(微信)。
(3)制造業企業更重視視頻內容
制造業企業最有效的三種內容類型:(預先制作)視頻52%,社交媒體(43%),插圖/圖片(39%)。
關鍵詞:社交媒體;社會化媒體;社會化網絡;社交媒體營銷
中圖分類號:F7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2
社交媒體在今天中國的互聯網世界絕對是最熱話題之一。隨著Facebook、Twitter、Youtube、新浪微博、開心網、人人網等社交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不但改變了信息分享和傳遞的方式,也影響了人們對品牌的認知過程,網絡口碑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變得越來越直接越來越迅速。
登錄主流社交媒體,諸如微博和SNS(社交網站)早已經成為很多中國網民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社交媒體目前早已超出“社交”功能,在領先商業組織的利用和影響下,具有諸多廣告、營銷、公關等特征。企業對社交媒體營銷的投入毫無疑問正在迅猛增長,但許多人對這些投入的是否值得和效用仍然存在一定爭議。
很多企業都知道什么是社交媒體。畢竟,若把Facebook看成一個網絡國家,那么它的人口僅次于中國和印度。很多企業老板和高管還可能了解社交媒體如此強大的原因——能夠放大口碑效應。但談到如何駕馭社交媒體影響力,他們就顯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盡管企業紛紛積極開設官方微博,但真正了解社交媒體究竟是如何與消費者互動,并借此拓展產品和品牌認知度、提升銷售和盈利、激發顧客忠誠度的企業卻是少之又少。
為什么對許多企業老板和高管而言,社交媒體仍然一團迷霧?有兩個相互關聯的原因。首先,源自社交媒體的朦朧本性,盡管誰都知道消費者越來越喜歡在線討論產品和品牌、尋求并分享相關建議,但企業究竟可以在何處及如何影響這些對話卻不清楚。畢竟這些對話橫跨各式各樣、不斷增加的平臺,出現在多元且分散的群體之間,可能是以極快的速度發生,也可能花好幾個月醞釀。其次,沒有一個適合且統一的指標來衡量其對營銷的影響,因此企業要把大量資源(不管是財力資源還是人力資源)投在一項收效尚不明確的項目上,實在很難說得過去。
一、理解社交媒體的概念、特征及其分類
社會化媒體是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信息、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是社會化的溝通方式。社會媒體推動了人們發現、閱讀并分享新聞、信息和內容的方式的變革。社交媒體將人們從內容的閱讀者轉化為內容的者,將單對多的傳播模式轉化為多對多的傳播模式,將個體從受眾變成了媒體。
社會化媒體顛覆了傳統的媒體概念,是一個集合了多種功能的在線生活平臺,更是一個足以代替真實感知的超級媒體。社會化媒體能夠以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呈現,包括文本、圖像、視頻等。
社會化媒體創造了新的內容創作和傳播方式,賦予了每個人創作并傳播內容的能力,一般是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參與。社會化媒體激發感興趣的人主動地貢獻和反饋,模糊了媒體和受眾的界限。
2.公開。大部分的社會化媒體均可免費參與,鼓勵大家評論、反饋和分享信息,參與和利用社會化媒體中的內容幾乎沒有任何障礙(受保護或隱私內容除外)。
3.交流。傳統的媒體采取“廣播”形式,內容由媒體向用戶傳播,單向流動。而社會化媒體的優勢在于內容在媒體和用戶之間雙向傳播,形成互動交流。信息傳播的效率成倍提高。
4.社區化。在社會化媒體中,大家可以很快形成一個社區,并以共同感興趣的內容為話題進行充分交流。
5.連通性。社會化媒體具有強大的連通性,通過鏈接將多種媒體快速融合到一起。
6.多平臺。基于網絡的社會化媒體不受平臺限制,任何能夠連接網絡的終端都可以作為服務平臺。
二、中國是新興的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用戶大國
全球社交媒體正在爆炸式增長,中國無疑引領著這一潮流。中國互聯網用戶的擴張速度堪稱全球之最。到2011年12月,中國共有5.13億名互聯網用戶,而德國只有6700萬人,印度1.21億人,美國2.45億人(圖1)。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是年齡不到35歲的群體,其中25-34歲的用戶群占40%;中國約有2.5億名互聯網用戶集中于一二三線城市;超過一半的中國互聯網用戶每周上網12個小時以上。其中社交媒體用戶數量達到2.35億,年增長率達到33.7%。
麥肯錫一項針對5700名中國互聯網用戶調研發現,一二三線城市居民的社交媒體注冊率高達95%。此外,中國也擁有全球最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群。高達91%的受訪者表示,最近六個月曾登入社交媒體。這一比例遠高于日本的30%、美國的67%、韓國的70%。中國互聯網用戶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也比日本、美國來得長。例如,中國消費者平均每天花46分鐘在這類網站上,日本消費者僅為7分鐘,美國消費者37分鐘。隨著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間增加,消費者花在其他網站的時間減少了,也改變了消費者的溝通方式。
麥肯錫的研究還發現,在內容獲取上,社交媒體的使用已逼近門戶網站,有40%的個人電腦使用者通過門戶網站取得內容,36%通過社交媒體;不過,搜索引擎還是最大的內容來源,有80%的個人電腦使用者運用搜索引擎獲取內容。
移動社交網絡常用的廣告營銷路徑
1.自媒體式信息推送
移動社交網絡中自媒體類型推送方式最常見的就是明星、微博大V、草根明星推廣,借助他們龐大的粉絲團和影響力帶動消費群體的關注、流量和購買,發揮明星效應。例如,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產品“愛碧麗”,由于林志穎經常在自己的認證微博上宣傳、推薦,短時間內被數以萬計的粉絲轉發,產品人氣迅速飆升,一些粉絲甚至不惜重金大量購買。
另外,自媒體類型的公眾賬號也成為廣告營銷的重要形式。基于用戶興趣自主訂閱、企業公眾賬號每日推送,用戶從多樣、繁雜的信息中自主獨立地獲得自身需要的資訊和商品信息。此外,用戶利用個人賬號在朋友圈中進行廣告營銷也逐漸興起。
2.“病毒式”廣告營銷
“病毒式”廣告采取給予目標群體優惠獎勵等方式,將精心設計的廣告信息傳遞給目標群體,目標群體在其多維化社交中自發地、有選擇性地分享和擴散廣告信息,以更加低廉的成本達到廣告營銷的目的,實現雙向受益。如企業的“集贊活動”就屬于典型的“病毒式”營銷。
3.展示類廣告
在移動社交網絡中應以信息和圖片為主要展現形式,Banner等展示類廣告十分普遍,可投放在移動社交網絡移動端的頁面。如新浪微博手機客戶端登錄的圖片展示廣告,用戶可根據個人需求點擊相應文字或者圖片鏈接,將對用戶的干擾降到最低。
4.簽名檔式硬廣告
簽名檔是移動社交網絡的一大特色,用戶可隨時在簽名欄更新自己的簽名。許多商家和個人利用這個免費的廣告位打入強制的廣告。這種硬性廣告通過用戶聯系人、好友、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查找用戶進行廣告投放,即使沒有達成最終交易,也是挖掘潛在客戶的不錯途徑。
移動社交網絡廣告營銷荊棘在途
1.安全問題為第一隱憂
移動社交網絡時代的安全問題必須得到重視。眾多IM(即時通信工具)包含了地理位置信息共享和GPS定位功能,通過“搖一搖”、“查看附近的人”即可獲取周圍陌生人的手機、QQ號碼、微信號碼等相關個人信息。這些功能在給社交、娛樂、商業推廣帶來諸多好處和便利的同時,也泄露了用戶的個人隱私,威脅社交網絡安全,給不法分子帶來可乘之機。
2.移動設備屏幕窄小,制約用戶體驗
圖片和視頻已經成為移動社交廣告營銷形式的核心,不過不少企業弄巧成拙,直接將移動社交網絡應用變為社交網站電腦版的縮小版,反而制約了目標用戶的體驗。如何在窄小的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屏幕上投放適合移動社交網絡傳播的廣告,已經成為廣告營銷開發中的當務之急。
3.單向信息傳播,忽視用戶反饋
許多企業利用移動社交網絡進行廣告營銷時,一味地向目標群體進行單向信息傳播,忽略了用戶反饋信息的環節,限制了用戶的體驗和溝通需求。
4.廣告信息泛濫,效果有限
諸多廣告充斥著移動社交網絡,如果朋友圈中的好友都在刷屏推銷化妝品、服裝等各類產品,廣告和營銷信息就會妨礙移動社交生活。最重要的是,目標群體無法從眾多的信息中將某一個商家的信息獨立出來,企業的廣告將被埋沒于信息垃圾中。
尋找改善路徑,提升廣告營銷效果
1.注重產品特性與移動網絡社交形式的融合
移動網絡的社交形式諸如游戲、LBS、微博等多種多樣,不同的產品必須充分考慮其特點、價值實現方式,選擇合適的載體,在虛擬與現實中找到廣告營銷的切入點和平衡點。尤其對于一些注重用戶體驗的產品來說,圖文類的展示類廣告容易被埋沒在海量信息當中,難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和行為。
騰訊聯合上海通用汽車推出移動社交游戲《天天飛車》,進行娛樂游戲和產品、品牌推廣,不失為商品特性與廣告營銷載體的融合典范。上海通用汽車將旗下的別克英朗XT、凱迪拉克ATS、雪佛蘭科邁羅等經典車型融入游戲中,進行產品和品牌植入,這幾款車型的真實性能與游戲中的車型性能相匹配,游戲玩家既能在低廣告干擾游戲中真實體驗駕駛樂趣,還能借助用戶原有的社交賬號和人際網絡,跨社交網絡平臺分享游戲的相關內容,邀請好友進行游戲競賽、在線進行語音和文字交流等。
2.把握消費者需求,注重實時互動與服務
應把移動社交網絡平臺打造成一個直接與用戶溝通、了解用戶需求和反饋的渠道,而非一個粗暴的營銷通道。企業須弱化硬廣告類信息,利用文字、圖片、語音、短視頻、游戲等方式,實現與用戶的實時互動和溝通,并根據行業特色、消費者的特性和需求進行時間定向、地理定向、興趣定向或行為定向,精準投放,讓消費者感受到趣味性和貼心服務,從而提高廣告轉化率。
例如,生活類信息服務更依賴地理位置的定位,LBS工具則為用戶更簡單地索取所需信息、企業更精準地定點投放服務信息提供了技術支持。企業可輕松地由用戶位置、場景判斷出目標用戶的屬性,基于移動社交網絡的真實行為分析,企業可以了解應該給目標用戶什么樣的創意推送廣告,推送什么內容的廣告。這一方式遠遠超越了傳統互聯網追求的廣泛的信息覆蓋功能。
3.整合營銷,打動目標群體
移動社交網絡用戶會因為信息的獲取效率以及信任度等問題,產生社交疲勞而放棄使用某些移動社交網絡。由此,使用單一社交網絡媒體和形式,無法產生良好的廣告效果。以移動社交網絡為導向,進行跨媒體、跨平臺、跨形式的無縫整合營銷,既能避免人群覆蓋不足,又能優化消費者的全方位體驗。
統一冰紅茶就曾攜手騰訊,整合使用表情營銷和其他傳播方式,將網民喜歡的內容如一系列QQ表情、以其代言人孫燕姿形象設計的QQ皮膚和相應的聊天界面、QQ寵物頻道提供的“統一冰紅茶”虛擬食品、供用戶訓練寵物的以“統一冰紅茶”命名的虛擬場景等,與品牌信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借助廣泛的廣告接觸面和好感度,適時與線下營銷緊密配合,如在產品宣傳中出現流行的IM表情廣告形象,實現良好的銷售效果。
4.加強安全監管,凈化網絡環境
加強對移動社交平臺的監管迫在眉睫,建立移動社交商務準入機制,如建立準入登記制度、黑名單制度、保護用戶個人隱私等,相關監督機制和法律法規亟待完善。在線支付功能要切實保障目標群體的資金安全。建立移動社交平臺供應商和企業評價制度,對于侵犯個人隱私、犧牲目標群體利益為代價的平臺供應商和實體企業給予懲罰,甚至要求其退出。凈化移動社交網絡的使用環境,是廣告營銷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當然,手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的創新和突破,對于成功開發移動社交網絡廣告的路徑、增強營銷效果也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①張利 王歡:《我國當前移動社交網絡用戶的基本特征》[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關鍵詞:信息老化;網絡信息;社會化媒體
中圖分類號:G3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06-0258-02
社化媒體來源于英文“Social Media”一詞,2007年最早出現在一本叫做《CWhat is Social Media》的書中,作者AntonyMayfield給出了簡介性的定義;社會化媒體是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該定義強調社會化媒體的用戶參與性,指出了社會化媒體的核心,具有參與、公開、交流、對話、社區化、連通性的特征。
1以用戶研究為重點的社會化媒體研究
社會化媒體研究可以大體分為對社會化媒體自身的研究及社會化媒體在各學科領域的應用研究。對社會化媒體自身的研究包括用戶研究、技術基礎研究和信任與風險研究。關于用戶的研究主要從用戶關系、用戶行為、用戶自身特點等角度出發。技術基礎研究可以分為推薦系統研究、技術接受研究、標簽系統研究等。隱私、信任與風險的研究也是社會化媒體研究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包括隱私保護和信任危機研究。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社會化媒體就會失去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保障。
用戶行為的研究涉及行為預測和行動研究等。用戶自身特點研究是指對用戶性別、性別差異、用戶動機、用戶態度、用戶忠誠度和用戶黏性等方面的探索。例如:Brandtzaeg和Heim對1200個社交網絡用戶進行研究,發現用戶使用社交網絡存在很多種動機,最大的動機是認識新朋友,其次是與好友保持聯系,最后才是一般性的社會交往。用戶之間的社交關系的相關研究最早出現在2008年,2009年開始出現具體關系類型的研究,2011年,出現了對用戶關系更為細致的研究,比如對關系強度和關系類型的研究用戶行為研究。
在各學科領域內的應用研究可以大致分為行為學、社會學、傳播學、信息科學、情報學等領域學科。在這些領域的研究主要趨于細化,與各領域、應用密切結合,并出現了多視角跨學科的研究。在眾多的社會化媒體研究中,信息老化的研究并不顯眼,因此從信息計量學的角度出發對社會化媒體進行跨學科信息老化研究,可以滿足人們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訴求,其成果才更具現實意義,社會化媒體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2社會化媒體預測性研究
國外對社會化媒體的信息老化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大多研究的標準不一,結果也有誤差,研究的目的也大多數是商業性質的。學術界對于該方面的研究還是比較少。
2010年,H Kwak等人認為:當一個熱門話題在24小時之內沒有相關的推文時,該話題失效。活躍期大多數為一個,且時間不長。他們認為一個熱門話題不會永遠熱門下去,但是當它衰退之后仍有可能回歸熱潮。通過數據統計及分析,他們發現:73%的熱門話題有單一的活躍期;活躍期絕大多數為一周或以內。50%的轉發在1個小時之內,75%的轉發在1天之內。
他們的研究還證明活躍期與話題類型有關。H Kwak等人把熱門話題歸為4個類別,發現每個類別都有自己的興衰模式。Twitter用戶更傾向于討論來自于頭條新聞的話題。這些話題的活躍期比較多。但是活躍期較長的是比較持久的話題:如有關體育隊伍的話題、有關品牌的話題。
PageLever收集來自5個主頁的20個狀態更新。這些主頁均有超過200萬名粉絲。通過3中不同度量,Impression,Like,Comment做出折線圖。當線趨向平緩時,就代表這個Post已經不在News Feed中出現了。
研究結果發現,對于這5個十分受歡迎的主頁,他們在Facebook News Feed上Post的平均壽命粗略估計為22小時51分。這些Post的壽命區間很大,10-50小時均有。同時,研究者認為使用“Like(點贊)”作為測量Post壽命是一個比較好的參考對象。
Faceb00k Post的生命周期也與主頁的影響力或是受歡迎程度有關。同時,根據Sotrender對英國范圍內Facebook的研究,FacebookPost的壽命由于Timdine(時間軸)這個新功能的出現而延長了。
3不同平臺的對比研究
社會化媒體包括博客、wild、微博、論壇、社交網絡、RSS,不同平臺的信息老化規律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
Leskovec通過對模因的追蹤分析表明,博客作為一種社會化媒體,對事件報道的峰值通常比西方傳統主流媒體晚2.5小時左右。傳統媒體對事件的報道量或關注度在達到峰值前緩慢增長,之后則迅速降低;而社會媒體增長相對較慢但持續性較高。此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博客,但其方法對微博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參考作用。研究結果還表明Twitter與Google Trend內容的新舊情況的比較也與上述結論相吻合,即社會化媒體對事件的持續度較高,傳統網絡媒體則實效性更強。
EdgeRank的研究者收集并調查了超過500個Facebook主頁和超過30000條Post,以Facebook中的News Feed欄中的Post為分析對象。該項研究發現,Post的平均壽命約為3小時。最長可以達到10小時,最短可以達到15分鐘。出現這種差異,是因為EdgeRank分數較高的頁面所發表的Post會在News Feed上停留更長時間,從而可以有更多機會收到關注(分享,評論,贊),從而延長了它的壽命。
馬費城和高靜以美味書簽網站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得出書簽信息的半衰期是557天;五大類域名半衰期長短排序為.com
4研究方法以個案分析為主
國內關于社會化媒體的研究主題和角度集中于企業營銷模式、廣告價值、傳播機制、教育媒體等的行業應用以及中整體的信息網絡結構、用戶關系、節點影響力、交流網絡等,研究方法限于個案分析、描述研究,關于社會媒體信息老化及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較少、略顯單薄。
袁毅認為信息傳播的面積、傳播鏈長、傳播的速度及傳播的生命周期取決于事件本身、微博客空間內外的干擾因素、傳播的節點以及節點的合理布局幾個方面。他的研究也驗證了強勢節點與信息傳播的影響力具有正相關性,即強勢節點出現越早,信息傳播影響力越大。
朱夢嫻以delicious網站一天中更新的80 622條書簽為研究對象,根據用戶標注的標簽進行內容分類,測度其被引半衰期并進行比較分析,驗證了不同內容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不同:社會和生活類網頁的半衰期較長,而以計算機技術和娛樂的相關網頁半衰期較短。最后,提出了此研究在網絡廣告和挖掘網頁價值中的應用。
5小結
從以上眾多研究中可以看出,宏觀上看,國內外對社會化媒體的信息老化研究都不多,而且其研究目的商業味較濃,學術研究單薄,還處于起步階段。
1.1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社交媒體賴以存在的基礎是互聯網。近年來網絡上已經建立了十分豐富的醫學信息數據庫,是進行社交分享的信息基礎。有了基于網絡的存儲介質,社交媒體的信息存貯量極大增加,傳統的教材、教案、讀書筆記等以印刷和手寫為主要手段的存儲方式被替代。這些以電子文檔、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存在的資料,內容豐富且生動直觀。大量諸如解剖圖像、生理過程動畫、手術資料等醫學信息,都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快速展示。同時,越來越多的頂級醫學院校、醫院、研究機構以及著名雜志、醫學網站、學術論壇都已經開通了自己的社交媒體,定期向公眾最新的研究內容和進展,不斷地豐富著信息量。
1.2更新及時,主動推送現代醫學的發展一日千里,僅僅通過課堂上獲取的知識顯然是不夠的。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提供者能夠最快速度地更新信息,為受眾提供最快速和最便捷的信息獲取途徑。一方面,一些綜合性的醫學網站,如Medscape、丁香園等,都開通了相應的社交媒體,可以隨時向用戶提供最新的研究資訊,讓用戶能夠保持知識的更新。另一方面,來源于網絡的信息資源增長速度驚人,數量龐大而且分散,從大量信息中快捷、準確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顯得尤為重要。應用社交媒體的關注或訂閱等功能,受眾可以實現信息的主動獲取,做到當新內容在服務器數據庫中出現時第一時間,就被主動推送到自己的閱讀器當中,而不必再像傳統的被動的學習方式那樣,必須通過登錄網站才能尋找到所需信息。
1.3獲取便捷,范圍廣泛社交媒體可以安裝在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持式移動設備上,學生可以不必局限于自習室和圖書館,寢室、咖啡館都可以隨時打開社交媒體,獲得同樣的知識內容。同時,教師授課不一定局限于教室,檢查作業也不必一定通過書面形式,甚至老師也不僅限于所在的學校,學生甚至可以通過關注世界上最著名學術權威的社交媒體隨時同他建立直接的交流聯系。還有許多國際知名的醫學院校通過Facebook、Twitter等實時校園各類講座信息、出版新著作以及當前的研究內容、教授的研究動向等,學生也可以及時地發表自己對相關內容的意見作為反饋。
2社交媒體為師生交流提供廣闊空間
社交媒體最核心的特點在于信息的交流與互動。每一個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這種雙向的信息傳播模式,將使得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重視書本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被顛覆。在社交媒體的平臺上,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不再拘泥于位置和形式,可以展開深入的交流,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教學的形式,深化了教學的內容。
2.1教師變講授為互動的教學模式社交媒體打破了課堂的界限,要求教師對教育的視角進行充分轉換。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學環境及授課時間的限制,學生發現問題后可能來不及及時地向教師尋求幫助,教師也可能無法按時回答同學們的眾多問題。社交媒體的這些方式,可以十分便利的進行師生間“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充分交流,高效快捷地解答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能夠很好地完成教學中的“問與答”的過程。醫學教育的內容繁雜,從分子、細胞到組織、器官、個體,層層遞進又相互關聯,知識體系的建立繁難,臨床診療更是需要對知識的運用具有足夠的靈活性。針對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典型病例,將課程方向、學習目標、學習資源分化成多個不同的主題,展開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學生可以隨時對病例進行自主地選擇、分析、討論。同時,學生們對這些內容的反饋和提問,也將有助于教師不斷豐富自己對于相關內容的認識,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2.2學生之間頻繁互動與信息共享醫學教育涉及從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到人文教育等各個不同方向的內容,涵蓋的課程門類眾多,并且經常涉及前后不同階段的學習知識,因此,系統掌握這些知識有很高的難度。社交媒體提供學生更多的機會參與協作學習,進行知識共享和評價。社交媒體具有的建立群組、分享和訂閱等功能,可以通過加入不同的群組來關注不同方面的內容,聚合不同類型的信息。學生可以依據學習內容和進度的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等建立不同的群組,在群組內共享資料和學習心得,互相促進。傳統的網絡信息獲取方式是以數據庫文獻為基礎和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為媒介的系統方式。搜索引擎的作用類似于圖書的目錄,將各種數據信息進行搜集、整理,以及接受查詢。針對同樣的問題,采用不同搜索途徑,如關鍵詞、作者名等查閱相關數據庫,最終獲取結果的準確性和所用時間可能有很大差別。因此,這種信息獲取方式對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社交媒體的平臺上可以對信息進行實時廣泛地分享,能夠讓所有參與的同學都及時獲得所需的學習內容。與此同時,社交媒體這種信息傳遞模式,可以實現一對多、多對多的傳遞,實現私人觀點與群體爭鳴并存,達到更好的知識交流的目的。學生還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展示自己獨特的個性,鍛煉交流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與分享精神等更多方面的人文素養。
3存在問題及展望
關鍵詞:醫學生;淺閱讀;圖書館;閱讀心理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之一。近年來,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公民接觸數字閱讀的比例逐年攀升[1]。大眾閱讀方式已從傳統的紙質閱讀向新媒體閱讀方式轉變[2]。生活節奏的加快,接受信息量的增多等因素影響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因而也出現了“深閱讀”與“淺閱讀”之分。
淺閱讀是指閱讀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躍式的閱讀方法,所謂囫圇吞棗、一目十行、不求甚解都是淺閱讀。淺閱讀主要是指網絡閱讀和數字閱讀 ,隨著數字化及閱讀新媒體的發展,國民閱讀習慣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淺閱讀正成為這個時代閱讀生活的常態。現實生活中,追求輕松、實用、淺顯、直觀、動感的淺閱讀已在改變著人們的閱讀行為,影響著讀者獲取信息的方式,并沖擊著紙質媒體的運作模式[3]。
在信息時代下,大學生只需通過手機或電腦便可以迅速地獲得想要的信息,網絡閱讀在學生群體中也更為普遍。在俞錦莉2010年一項對大學生的閱讀調查中,過半數的學生選擇了網絡閱讀.可以說網絡閱讀與傳統閱讀處于并駕齊驅的態勢[4]。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淺閱讀情況的調查,旨在分析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在網絡閱讀動機上是否存在差異,并為醫學院校圖書館該如何更好的服務醫學生提供了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工具
大學生網絡閱讀動機正式問卷。該問卷由蔡少輝于2013年編制而成,分為社會交往、情感抒發、信息獲取、個人修養和閱讀興趣五個維度共計27道題,要求被試根據各條目是否相符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使用五分制評分方法,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計1~5分,研究表明,該問卷信效度良好,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工具[5]。
(二)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12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共回收有效問卷841份,其中醫學生496人,非醫學生345人。
(三)統計工具
使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淺閱讀現狀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獲取實時性信息是大學生網絡閱讀的主要目的。在對大學生所喜愛的網絡閱讀類型調查研究中發現,社交型閱讀(19.2%)在大學生喜歡的網絡閱讀類型中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時事政治新聞閱讀(10.5%)以及娛樂八卦新聞閱讀(9.9%)。
將醫學生在網絡閱讀類型上的得分與非醫學生的得分進行X2檢驗,結果詳見表1。由表1可知,大學生在選擇自己喜歡的淺閱讀類型時,對于經典文學名著,美文散文,軍事類這三種類型的選擇會受到學科性質的影響。
(二)醫學生與非醫學生閱讀動機的差異
將醫學生與非醫學生的閱讀動機相比較,結果詳見表2。
表2表示醫學生與非醫學生的閱讀動機在信息獲得,個人修養和閱讀興趣三方面具有顯著性差異。大學生閱讀動機分值較高的為個人修養。
三、討論與分析
(一)結果分析
本調查顯示,大學生對社交型閱讀選擇率較高,選擇率較高的前三種網絡閱讀類型(社交型閱讀,時事政治新聞及娛樂八卦新聞)以獲取實時信息為主,這表明了社交型淺閱讀所具有的時效性強,互動性高等優勢,能幫助大學生快速瀏覽大量的綜合信息并帶有一定的娛樂色彩,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較強。在社交網絡上,學生在關注他人動態和發表日常感想的同時,也能夠互相分享一些網絡流行的知識,這些都是單一的深閱讀所無法比及的。然而,對于戲劇、詩歌等需要進行更深層次思考的閱讀類型,學生更樂意選擇深閱讀,花費較多的時間去感悟書中的內容。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在閱讀動機的三個維度(信息獲得,個人修養及閱讀興趣)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大學生閱讀動機分值較高的為個人修養,這表明相較于單一的信息獲得,大學生對于網絡閱讀的重視更在于其是否能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調查還表明,醫學院校圖書館根據醫學生淺閱讀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閱讀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二)對策與建議
1、借助社交網絡,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在淺閱讀廣泛應用的大環境下,圖書館可利用社交媒體對高校圖書館信息進行宣傳。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微博,微信等擁有的運營成本少,受眾群廣,互動性強等特點,可充分加大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同時,也可在官方公眾平臺上定期向學生推薦書籍,發表讀后感等,吸引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增強實用性,并在同學心目中樹立專業形象。借助社交網絡構建起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有利于向學生展現圖書館更為人性化,也更為溫情的一面,成為受學生所喜愛的圖書館。
2、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開設期刊APP。大學生思想活躍,社會參與意識較高,因此也會對時事政治等新聞比較有興趣,然而現在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各類網站對新聞的報道也魚龍混雜。圖書館可以從這方面入手,為大學生開辟一個期刊閱讀軟件,提供較為權威的新聞報道,讓學生能夠“不出戶,而知天下”的同時,也幫助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虛假新聞的蒙騙,從多角度去觀察新聞。學生能通過將軟件下載至手機后隨身攜帶,方便學生利用空余時間了解自己關注的新聞話題。圖書館也可以進一步擴充軟件內電子書數量,增加新的類別,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隨身“圖書館”。
3、“深淺”結合,提升閱讀質量。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數量也呈現出幾何式增長,面對大量的信息,唯有淺閱讀能幫我們來緩解“信息焦慮”,而深閱讀能熏陶人的性情,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對于這兩種不同的閱讀方式,圖書館可以采取深閱讀為主淺淺閱讀為輔的方式促進學生閱讀,幫助學生快速了解書籍信息之后,再從中選取出少量書籍再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并通過開展各項閱讀活動,鼓勵學生深閱讀,用心去感受閱讀的樂趣。
4、根據學生閱讀特點,改善圖書館閱讀環境。醫學生閱讀動機較強的三個分別為個人修養,閱讀興趣及信息獲得,醫學院校圖書館可以根據醫學生閱讀動機的不同,調整圖書館書籍擺放位置,側重于關注醫學生閱讀特點,采購相關書籍,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
[參考文獻]
[1] 茆意宏. 對新媒體閱讀爭議的思考[J]. 出版發行研究. 2013, (9): 19-22.
[2] 廖利文. 從“開卷有益”到“開機有益”――閱讀方式變化及圖書館應對[J]. 圖書館論壇. 2011, 31(5): 19-21.
[3] 陳幼玉. 淺閱讀環境下高校學報微博的應用現狀與理性發展[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4): 5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