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文化的趨勢范文

    傳統文化的趨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文化的趨勢

    第1篇:傳統文化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工科 大學生 傳統文化 意義

    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大學的四大功能之一。中國傳統文化是文化傳承與創新最為重要的載體與對象之一,深刻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是當代大學功能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全國高校中,工科生的比例要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2015年我國工科在校生數量總計約1072萬,位居世界第一,無疑工科大學生是我國大學生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在工科院校,由于人文學科的處于弱勢甚至缺失地位,工科大學生接受的人文課程熏陶相對較少,同時由于工科大學生長期接受工科教育所形成的重視實用、重視客體的思維方式,使得工科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不能正確認識到作為工科學生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意義。筆者結合工科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四個認識誤區,解讀對他們加強傳統文化素養的意義。

    一、留住經典,傳承愛國基因

    認識誤區之一:中國傳統文化陳舊落后。在大學生活現象中,所謂過圣誕節、情人節乃至萬圣節早已不是時尚,而已成為大學生中的一種新傳統,外國歌曲、戲劇等藝術形式備更受大學生追捧。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中國傳統節日的日漸平淡沒落,京劇等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無人問津。究其原因,一是開放中的中國與世界同步,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外來文化在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中已不再是初來乍到式的體驗,而是得到了全方位的融入。二是由于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中科學技術發展的落后,在工科高等院校絕大部分的工科專業知識體系都來自于西方,易使工科學生產生中國傳統文化陳腐落后、非科學和不產生工科科技的印象。三是工業生產的全球化,使處于產業技術領域前沿的工科學生更易于接受國際化的文化。四是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工科大學生在中學階段接受的是以知識點為主的應試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系統了解和深入思考的能力,進入大學階段后工科學生的思維深度加深,但工科院校對傳統文化教育投入較少甚至缺失,使工科大學生仍然無法補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缺失,僅抱持固定的思維而不能正確全面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全球化時代和社會加速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的衰落是整體社會現象,并非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獨有現象。在全球化時代下,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極度深化,西方文化話語權與流行度在全球化中占據優勢,要避免文化全球化變成文化西化的趨勢,就必須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守住根和魂。“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傳統文化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持文化獨立性的根本,缺乏傳統文化素養,就割斷了個體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將直接動搖個體愛國的核心價值觀。對于接受技術知識本身就多于人文藝術知識、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又相對較少的工科大學生而言,這種危害與影響顯然會更為明顯。而工科生作為大學生中的最大群體,其精神價值取向對國家民族的影響也最大。因此,加強工科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教育,首要目的是通過使之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經典所蘊含的精神內化,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陶冶心性,涵養人文情懷

    認識誤區之二:中國傳統文化不產生實用價值。這一認識誤區,主要因工科學生對于知識價值判斷的坐標是以“實用”為中心。工科是研究應用技術和工藝的學問,其最大特征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原理來解決問題。以更為高遠的工科視野思維來審視人文科學,會肯定人文學科對科學產生與進步的影響,但對于大學階段的工科學生而言,其思維更多尚停留在實用主義、工具主義、操作主義的就事論事階段。所以我們往往發現工科學生對文史哲等人文科學的質疑是“有什么用?”,即認為人文科學不產生具體實際可見的效用價值。而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主體恰恰是人文知識和精神財富,又多以文言文的形態存在。所以工科大學生往往會產生中國傳統文化既讀不懂、又沒有用的誤解。

    工科學習的內容是工具理性,是實現人的目的的手段、方法和途徑。而人文社會科學則代表價值理性,是人自身內心的觀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發展。工科大學生所學習的知R、所研究的對象,與所建構的思維均偏于客觀,并不能用來調適人類自身的情感理性和人際關系,而這恰是人文科學的價值所在――解決人自身的問題特別是心靈的問題。具體到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其博大精深的內涵,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心態與情懷始終無可替代的共鳴。對于工科大學生而言,以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來抒釋心性陶冶情操,不僅有利于他們涵養人文情懷,砥礪性格氣質,其認同感與接受度也會更為貼近。例如最為典型的“儒道互補”心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從小就接受文化典籍的訓練,熟悉并受儒道二家的思想薰陶,很多人形成儒道互補的人生價值取向,即一方面受儒家孔孟思想的影響,具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趕,采取積極入世的態度,以天下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道家老莊哲學的影響,遇到挫折時采取超然和通達的態度,順應自然而不刻意強求,能夠安于平淡和自得。“這種兩重素質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彈性,他們用儒家進取,用道家調節,形主義與自然主義交融的風格,可以適應順境和逆境的轉換。”對于以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工科大學生而言,如果多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類似哲學精神,對他們的生活態度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指導。又如中國古典詩詞等文學遺產,其閱讀感受既是一種審美,更是一種基于民族普遍心態的情感共鳴,中國書畫、戲曲等藝術形式,強調韻味、虛實,無不都體現出獨特的中國風格的美學觀念,學習了解這些傳統文化,對于以面對枯燥數據與冰冷技術為主的工科大學生,無疑能起到巨大的精神調節作用。

    三、積累智慧,儲備管理經驗

    認識誤區之三:工科大學生工作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工程技術,用不上中國傳統文化。產生這一誤區的原因,一方面同于前文所述是以“實用”為價值坐標來衡量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作為在校大學生還缺乏對職業發展的遠見。工科大學生就業初始,必然依靠技術為主,終身以工程技術為業者也不在少數。但對于工科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而言,更為高遠的規劃應是由技術層逐步轉入管理層,從技術人員走向中高層管理崗位的職業轉變。隨著年齡的增長,一方面技術更新換代劇烈將逐步超出其所學知識范圍,另一方面從技術走向管理則能利用懂技術的優點對管理進行優化,是實現個人與單位共贏的一種更高層次的發展。管理工作不同于技術工作,管理工作既要處理一些技術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組織單位成員有效完成目標。管理的知識、經驗,有許多內容可從中國傳統文化別是諸子思想和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中借鑒。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工科大學生在掌握工程技術專業之余,如果從大學階段就有意識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從中積累借鑒智慧,對未來走上管理崗位將是一種極大的知識和經驗儲備。

    工科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關鍵在于領會其正確的思想精髓,而非皓首窮經熟悉知識點。一是要善于活用中國傳統文化并轉化為當代應用。這一古人為我們做出了良好的示范,無論是正史還是戲曲小說都可從中汲取大量經驗,如北宋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本身就是從歷史事實中學習治理經驗。清代開國與皇太極等人大量運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計謀不無關聯,也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典型。[4]二是不能食古不化或歪曲誤讀。如對于儒家思想,應當借鑒其“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論語?子路 》,即注重規則和表率、要把握寬嚴與平衡、用人德才兼備)的管理原則和“致中和”(《禮記?中庸》,即中庸和諧)的管理愿景,卻不能去糾結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綱常。又如學習老子的“無為之治”,絕非無所作為,而是指不妄為,順乎事物發展規律去管理。

    四、補充專業,聯結中西知識

    認識誤區之四:中國傳統文化是與專業技術本身無關,不促進科技發展。提到中國傳統文化,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有代表性的思想、藝g、文學、歷史等形態。換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在工科大學生的認知中,與自身所學的工科各專業的知識幾乎沒有關聯度,因此易于形成傳統文化與自身所學的工科各專業幾乎毫無關聯度的印象。實則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在人文領域更具代表性,但在農業、醫學乃至工程、建筑等方面均有有別于西方科學體系的獨特理論與實踐,工科大學生完全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到本專業的東方智慧,作為專業知識的補充。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先生研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時,其靈感來源于晉代道士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三《治寒熱諸瘧方第十六》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潰,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

    筆者所供職的江蘇科技大學是典型的工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古典園林與土木建筑工程學、古代舟船文化與船舶海洋工程,蠶桑文化與蠶學等在該校均可以建立對應關系,這些典型的工科專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專業相關的教育,可以對現行專業教育內容進行有益補充并形成比對與啟發。

    第2篇:傳統文化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即墨;食盒;民間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6-0157-01

    食盒作為一種盛食器具,由來已久。自戰國晚期盒(兩碗相扣為盒)產生以來,歷經各展,在形制、功能等方面均形成各自特點,有內分許多小格的多子盒、盛食送飯的提籃及專門用于婚喪嫁娶等習俗的大型提盒等。發展至今,民間能見到的食盒已經不多,尤其是大型食盒,用于各種民俗生活的食盒更是少之又少。

    過去,食盒是一種特殊物件,是家族的共同財產。因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只有富貴人家與官方人家用食盒,選材、制作、裝飾、木匠的雇傭,都特別講究,窮人家很少用,即便使用,也極為簡單樸素。所以一個家族地位、威望的高低,富有程度都可通過食盒反映出來,但作為用于特殊場合的特殊物件,食盒在使用功能及承載的文化內涵上是一致的――盛食器具和人們精神倫理觀念的體現。食盒作為家族的共有財產,扮演了連接家族成員的紐帶角色,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尤其是農村地區,這種家族之間、鄰里之間的和睦相處體現更加深刻,食盒的功用恰恰體現了這種和諧的關系,體現了中國人的倫理觀念。

    一、造物――食盒的制作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次四者,然后可以為良。”①這是《考工記》中記載關于制作優良器物所必備的四個因素,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現實的統一,只有二者相互聯系,才能到達人與產品的和諧。

    食盒因地域環境的差異,制作工藝也有所不同。北方地多以木為主,南方則以竹制食盒居多。即墨地貌以低山丘陵和平原洼地為主,海域廣闊,屬溫帶季風氣候,氣候干燥,春、秋、冬易旱,不利于成片森林的生長,樹木主要零星的生長于山石間;另一方面,隨著人口不斷增加,農業用地出現緊缺,沒有空閑的土地種植樹木,所以一般在河流兩岸、道路兩旁、湖灣沿岸等地以閑散的自留園方式種植速生楊、梧桐等生長速度較快、成活率較高的樹木,這樣不但解決了用地緊張的情況,而且起到了防風防沙,保護自然環境的作用。

    因生活習俗的差異,即墨地區食盒的形制各不相同,盛食送飯多用方形食盒,現在多為桐木材質,因為梧桐易生存,生長周期較短,材質輕,重量小;而用于紅白喜事的食盒多為圓形,以楮木、槲木、柳木、楊木常見,也有楸木、棗木等材質的食盒。但因楸木生長周期慢,當地稀少,較貴重;楸木、棗木又具有不彎、不裂、耐濕、耐蝕等優良特點,不適宜制作圓形器物,所以楸木與棗木圓形食盒比較少見。而柳木、楊木、槲木等較常見,且韌性較好,易彎曲,適合做圓形食盒。

    榫卯結構的運用是食盒最突出的特點,整個食盒全部由各種形態的木塊相互連接而成。提手處主要運用減榫與直榫,因為食盒的全部重量都集中于此,特別是橫梁作為一個承重點,要求榫卯結構的處理必須能夠最大限度承受食盒的重量,燕尾榫、格角榫等結構達不到此種要求,常被用于兩板直角相接處。食盒整體性與堅固性要求每一部分的尺寸極為精密,榫卯結構處理非常精確,若一處不當,整個食盒則不能使用。

    裝飾上,逐漸向簡單質樸發展。裝飾部位集中于提梁處、提手與底座交接處及盒身。提梁作為食盒承重的主要部位幾乎不做鏤刻處理,以簡單大方、結實耐用為主;而提手與底座交接處通常運用鏤刻手法,做角隅裝飾,將此處處理成三角形,具有穩定、穩固、耐壓的特點,以增加各部分之間的鏈接強度,美觀且牢固;盒身以描繪圖案紋樣為主,有“金木水火土”、“吉祥如意”等字樣。金木水火土是五行中的五種基本物質,它們之間相生相克,通過運動、變化使得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不但使大自然發生變化,而且能夠影響人的命運,因而常常被用作文字裝飾。

    二、用物――食盒的使用

    婚喪嫁娶是即墨地區重要的風俗,對禮儀、器具的使用有非常嚴格的規定。用于婚俗與喪俗的大型提盒大多為四層格局的外方內圓形制的食盒,從物質從面來看,食盒層數太多整體高度就會增加,人們扛抬的難度也會隨之增加,四層的高度正好與人的高度相當,扛抬時不需費力便可直接將食盒抬起;從精神層面來看,“四”寓意“四季發財(平安)”與“仁義禮智”(對人們行為的規范);“外方”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規范,處事嚴謹有序,“內圓”則體現了當地人們圓融通達的心態,反映出人們的處事哲學。

    舊時婚俗非常講究,行“六禮”方可完婚,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等。請期,俗語又稱“送日子”,是男方選定舉行婚禮的日期,請女方同意,并贈送聘禮。聘禮用食盒盛裝,一般包括四十個大餑餑和幾斤豬肉,分別放滿四層,俗語“四十個餑餑換個媳婦”,這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食盒的盒身處貼紅字或提手處系紅繩,以示喜慶,由專門負責扛抬者,從男方家抬到女方家,女方留下聘禮后,再抬回男方家中,在這一來一往的過程中,喜事就無形中被傳播,親朋好友、鄰里街坊看到食盒便知結婚的喜事。俗話說:“抬著食盒滿街走,不知道里面有沒有。”顯然,食盒成為一種象征符號,在傳達出結婚的喜訊的同時,也成為連接男方與女方之間情感的紐帶。

    生育習俗中,食盒主要用來盛放送給小孩的禮品。孩子出生第六天,姥姥將做好的被子、餑餑(歲子②、圈、鎖,寓意長命百歲)和一百個雞蛋放入食盒,紅布(做衣服)、青布(做尿布)各一塊搭在食盒上,由兩個人抬著到外孫家,根據搭在食盒外的紅、青布便可知道有小孩過六日。百日那天,親朋好友也會用食盒抬著各種禮品來為小孩慶祝,通常有餑餑(歲子、圈、鎖、一對老虎)、帽子、衣服、鞋等,俗語:“姑家的褲子,姨家的襖,老娘家的帽子戴到老,舅母的鞋穿著會跑。”可以說,食盒承載了長輩們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及其對未來的期望。而在喪俗中,食盒一般被用于出殯時盛供品,以祭祀逝者,表達人們對死者的悼念與哀痛。

    無論用于是婚俗、喪俗還是生育習俗中,食盒在充當盛食功能的同時,又都被賦予了另外一種文化內涵,即趨利避害的精神倫理觀念,蘊含了人們對未來的期望及祝愿。

    三、傳物――食盒的現代化

    食盒經世代傳承而延續至今,但其傳承的本質已發生變化,實用功能仍然是盛食,但其精神功能已逐漸褪去,留下來的僅僅是一個物件。過去,食盒的傳承不僅僅是食盒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從老一輩手中將食盒傳到下一代,是需要對傳承者進行考察的。首先,食盒外方內圓的形制決定了傳承者必須是品德高尚、處事正直、通情達理之人;其次,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能夠確保食盒保存的完好及下一代的傳承。現在,食盒已被現代化,成為一種服務大眾的器具,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象征性的用具,朝著功利性方向發展,并越來越少用于民俗生活中,甚至退出人們的生活舞臺。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要求快、簡、便,傳統的生活方式越來越簡單化,婚俗、喪俗等繁縟的禮節儀式逐漸被簡化,在這些隆重的習俗中再很難找到傳統民間器具的身影。如今,婚俗中用簡單便利的木盒或紙盒替代,喪俗中亦不見提盒的“身影”,而在生育習俗中這種用食盒盛放禮品的習俗已經消失。即使某些地方還沿襲這一習俗,其本質已發生改變,食盒的形式繼續存在,但它儼然已成為一種功利性的商品,甚至成為謀取利益的手段(出租)。被拆毀、損壞當作柴火是食盒的另一種“用途”,人們會因為它體積太大占用空間而將其當作廢品賣掉,所以現在已經很難見到遺留下來的實物。物質載體已消失,更何談文化的傳承?

    注釋:

    ①聞人軍.考工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

    ②一種面食,“歲”又作“長歲”,用發面蒸作長條形,中間粗,兩頭細,類似線穗,諧音為歲,上染紅色或彩畫各色花樣,為六日、百日禮物,取“長命百歲”之意。

    參考文獻:

    [1]即墨縣縣志編纂委員會.即墨縣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2]康家路.鍋碗瓢盆[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

    第3篇:傳統文化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 厚重傳統文化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novation Driven Mechanism

    in the Perspective of Heavy Xi'an Traditional Culture

    HU Hong, LI Haichao

    (Xi'an Peihua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5)

    Abstract Xi'an has a very rich cultural heritage, but these heavy cultures in the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did not play to its charm. The city's image and often have a certain charm carrier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the carrier. Xi'a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but the system is still not perfect, it can not fully meet the public demand for public culture, the need to tap the potential of more heavy Xi'an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o better serve the people.

    Key words heavy traditional cultur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novation driven

    1 西安厚重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內容

    1.1 西安傳統文化及其特點

    西安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同時也是有著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西安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安傳統文化以獨特智慧形象屹立于中國,影響于世界。西安傳統文化精神的精華主要有:和諧精神,人本精神,求實精神和奉獻精神。

    1.2 傳統文化與公共文化的關系

    公共文化是由代表國家社會或社團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向公共領域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公益性文化的一種組織形態。公共文化應該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缺乏傳統文化的公共文化是空洞的文化,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文化。公共文化只有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才能形成大眾的,又能代表地方特色的厚重的可以蓬勃發展的公共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務民眾。

    2 西安傳統文化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分析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為滿足社會對公共文化的需求,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行為及其相關制度與系統的總稱。西安作為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歷史名城,推動了西安旅游經濟的發展,也使公眾享受到了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

    2.1 西安公共文化服務現狀

    每個城市都是不可能重復的,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更是不可能互相代替。西安這座歷史之城,在發展城市文化軟實力方面有著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借以厚重傳統文化的積淀,西安發展形成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的產品和形式。

    (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物質產品。西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秉承了“興廢繼絕、遺產保護、服務大眾”等基本理念,形成了各類公共文化廣場,各級各類公共文化場館,以及各類遺址公園、地質公園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公共文化設施也逐步增多,公共文化的承載空間激增。

    (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非物質產品。有了以上這些公共文化空間作為載體,周秦漢唐等傳統歷史文化,秦腔、皮影、農民畫等民俗文化,動漫、影視、演出等現代文化,就成了有源之水,能在傳承中得到保護,在保護中得到發展。比如在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內,我們可以了解到陜西地區古代燦爛的文化,以及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博物館被視為周秦漢唐的藝術殿堂,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廊。在陜西群眾藝術館,傳承著木雕、剪紙、泥塑等民間藝術形式。西安的公共文化活動也越來越豐富,公民參與的程度也在不斷增加。

    2.2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傳統文化的缺失

    西安的文化產業,要是以當前的城市文化觀來審閱的話只能深表遺憾,因為西安的文化軟實力和其是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并非相得益彰。首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偏概全。因為各項理論研究不到位,所以導致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在定位上比較模糊,表現在實踐操作層面上,則將公共文化服務僅視為公共文化活動和公共文化工程。并有可能犧牲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整體效益,以偏概全。其次,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西安是西北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這些外來務工者大多數時間都會和城市原有民眾一起生活在這個城市。但是由于長期形成的意識和習慣,本地民眾和外來人員之間會建立起一道無形的文化學習和交流壁壘,這道壁壘可能成為社區族群分化,對立的根源,也因此可能影響社會的和諧。

    3 挖掘與開發傳統文化服務于公共文化事業

    3.1 挖掘與開發物質性傳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事業

    有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娛樂會館,毀掉一個百年古園;一個商業樓盤,毀掉一個百年古廟;一個形象工程,毀掉一座千年古城。這不是發生在某一年,而是在每一年;不是在某些地方,而是很多地方。保護遺留古跡,守護傳統文化。”古老的遺存必然有它的存在價值,任何新事物的產生總是基于其背后古老的舊事物,而這些老舊經典是時代遺留下來的至寶。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改變,當歷史文化車輪不斷前行,許多傳統文化形式也漸漸開始遠離人們的精神生活。這些藝術形式曾經承載著人們對生活的美的理解,可是和我們的現代生活水平的發展不一致了,我們應該以一種現代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式,來表達西安這個孕育著幾千年文化內涵的古都。

    3.2 非物質性傳統文化對公共文化事業的影響

    公共文化服務應尊重民眾的公共心理和公共訴求。不宜追逐大和奢侈,應該著眼于老百姓生活的舒心和踏實。但是在現如今的城市建設中,高樓、廣場、花卉、噴泉,成了城市景觀的“四件套”,這樣的“標配”景觀一處接著一處,像是從同一處復制、粘貼而來。這種建筑景觀“拋棄”了傳統,即使它充滿著對現代技術和文化的表現,但是依舊空洞,依舊缺乏生氣。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應始終堅持既保護傳統,又開發傳統、開發現代,讓傳統的東西發揮新價值。

    4 西安厚重傳統文化視閾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驅動措施

    所謂公共文化就是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是以厚重的本土文化為基礎的,保護好,挖掘好本土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為公眾服務,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重塑和加強公共文化。

    4.1 制度和政策層面

    (1)制定完善、穩定的制度和合理、有效的政策。要加強文化理論研究,通過“產、學、研”合作模式形成公共文化的發展戰略。要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合理化機制,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完善文化資源配置方式,創新文化資源形式。要實時了解各組織、社會對公共文化的需求,建立公共文化需求的有效表達機制,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社會參與制度。

    (2)建立公眾―政府―專家三位一體的決策機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囊括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等諸方面的內容,更應該在充分汲取厚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挖掘和開發,用現代思維和理念構筑一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一個既客觀又全面的績效評估機制。要不斷轉變官僚行政服務為服務行政,建立公眾―政府―專家三位一體的決策機制,尤其要以公眾為主體,形成長效機制,專設公開網站,聽取民聲民愿。

    (3)構筑靈活高效的投入、管理機制。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與市場密切相關。人們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直接決定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容。再者,要能切實保障實施公共文化工程和開展公共文化活動所必需的資金。然而政府并非唯一的主體,政府的職責是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向和質量進行宏觀把握,更多地要靠社會力量進行投資興辦公共文化實體和公共文化設施,以便提供更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

    4.2 社會組織層面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可以由政府、公共部門、非營利組織、家庭等共同承擔,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中的惟一責任主體,但“政府不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惟一必要條件”,要不斷培育壯大“第三部門”,以此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實施主體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的效果,有物質產品,有精神產品,其中精神產品的效果將更重要,而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的素質和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形成穩定的高素質的文化隊伍體系,吸納優秀人才進隊伍,組建文化志愿者服務隊,對已有從業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建立一支新老銜接合理搭配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

    4.3 具體內容和操作層面

    以現有設施為基礎,不斷加強各類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合理優化配置社區和鄉鎮的公共文化資源,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的充分共享。堅持開展文化流動服務,形成真正惠及群眾的充滿互動和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合理運用各種有效形式,精心組織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送歡樂到基層”等公益性文化活動,依托我國傳統節日、慶典和各種民間文化資源,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樂于參加、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建立長效機制,做到經常化、制度化。

    資助項目名稱及編號:西安市2013年度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項目名稱:西安厚重傳統文化視閾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驅動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3PH14

    參考文獻

    [1] 朱利民,張永強.激活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西安日報,2009.3.

    [2] 耿諾,曹政.傳統文化被拋棄城市景觀流行“四件套”.中國改革報,2013.10.

    [3] 史健生.西安城市規劃的傳統文化與建筑的個性特色[J].城市發展研究,2000.3.

    [4] 陳宇飛.西安城市文化“形”、“神”、“義”的大融合――讀《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西安曲江模式》[J].西安社會科學,2011.6.

    [5] 金棟昌.西安曲江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長安大學碩士論文,2010.5.

    [6] 謝鳳云.肇慶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法治與社會,2009.12.

    [7] 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國廉政網,2013-08-21.

    第4篇:傳統文化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統計分析;傳統文化;繼承;創新發展

    我國是一個擁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國家。傳統文化具有極為強大的傳承性,只有通過對傳統文化繼承,才能夠不斷增強一個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信心。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不斷在困境中崛起,主要在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從未中斷過。但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文化的繼承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值得我們深思,要改變這種狀態,只有通過對傳統文化不斷的創新。由于國內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成果大都以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以及科研項目報告的形式出現,本文的數據來源主要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期刊網站和平臺。數據節選的時間為2000—2016年。另外,為了更好認識了解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本文統計分析的重點主要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成果的數量、質量、關鍵詞、研究區域的分布等方面。

    一、國內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現狀的統計分析

    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為題目在“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上進行精確搜索,得到共計362篇期刊論文、72篇學位論文,其中碩士學位論文46篇、博士學位論文26篇;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為題目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中進行精確搜索,發現出版的相關圖書23本,其中包括教育知識管理領域出版的相關圖書14本、以知識網絡命名的有關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圖書9本;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為題目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檢索,共計得到386篇學術文章。(一)關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文獻數量分析。我國國內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從2000年起經歷了萌芽期、興起期、發展期、迅速發展期四個階段(如圖1所示)。2000—2004年共計發表期刊論文24篇,為萌芽期;2005—2008年共計發表期刊論文68篇,有顯著的興起跡象,為興起期;2009—2012年呈現出一個較為明顯的發展趨勢,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逐漸發力,此為發展期;2013—2016年,期刊發表數量節節攀升,圖1中坡度變化明顯,這說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受到的關注度正在迅速擴大之中,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學術地位也在持續上升。(二)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文獻的質量分析。通過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學術論文和被引用次數靠前的論文進行檢索,得到的結果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知,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重要論文也就是被高引用論文總體而言被引用的頻率不是很高,高引用論文的出現主要集中在2013—2016年期間,占43.78%;而在2000—2004年期間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高引用文才占到7.7,這說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在不斷的發展,有深度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三)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學者的區域分布分析經過調查統計,關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學者總共有348位,在我國大部分省市都有關于我國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的研究,并且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在區域上比較集中,有50%的學者來自于北京、江蘇、浙江、山東、湖北、上海等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省市。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在全國大范圍的普及說明了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性,而研究學者在一定區域的集中則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有利于發展研究的交流和知識的共享,有利于提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效率。

    二、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發展趨勢分析

    (一)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已經成為文化發展領域研究的重點。從近幾年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論文中所出現的高頻率詞匯來看,雖然在2000年就有學者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進行研究,但是那時候的研究成果與現在的研究成果之間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有著迅速的發展,但是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等待著我們去不斷完善。可以預料的是,隨著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不斷完善發展,傳統文化必定會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出它積極的作用。(二)青年研究學者將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主力軍。近幾年來,青年研究學者越來越有成為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主力軍的趨勢。雖然當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經典論文的發表作者較多的還是中年群體,但是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上來看,青年研究學者由于在搜索和學習先進的方法與執行力等方面的優勢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主力軍,這也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從國家有關部門提供的補助資金上來看,2012—2016年,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所提供的補助資金還是十分可觀,其中大部分資金都資助于青年研究學者所申請的研究項目上。從圖書資料上看,青年研究學者在網絡研究著作的發表中占極大比例,幾乎占據了網絡研究著作的半壁江山。其中,全部碩士學位論文和絕大多數博士學位論文都來自于青年研究學者。總的來說,青年研究學者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具有很大的優勢。(三)國家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助力度。通過對歷年國家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助項目和資助資金進行統計分析,我們對國家未來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助力度可以進行預測。我們預測未來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將會得到國家穩中有升的資金資助支持,這意味著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將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并保持著它具有的獨特優勢,受到整個學術界的普遍重視。在國家資金資助的幫助支持下,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熱潮將會有一段時間的持續,在這段時間中,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相關成果數量將會增多,并且會呈現出更加優質的研究成果,從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完善補充。(四)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成果的數量將不斷增多。通過對歷年有關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圖書資料的發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我們了解到,由于受到學術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資金的補助力度不斷加強,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領域的成果會越來越豐富,期刊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也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有關學術專著的發表數量也會慢慢增多。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成果會走向完善化和多樣化,而具有完善化和多樣化的研究成果會反過來帶動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不斷發展,從而將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推向一個更深更高遠的層次。

    三、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中的應對策略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許多學者認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解決。第一,去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仍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在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必須堅持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傳統文化并不是頑固不化、封閉保守,而是要融合了如今現實的需要。第二,在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的不竭動力。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發展著的,傳統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要適應時代文化發展的潮流與需要,不斷拓展傳統文化的內涵,創新傳統文化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也能開出絢爛的花朵,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一直正確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第三,不斷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推動傳統文化的融合。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雖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甚至在某些內容上還形成了對立,但是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擁有屬于它自己的優點,這就是為什么傳統文化能夠一直存在的原因。不斷加強國際文化的交流合作,吸取國外傳統文化中的優點來豐富本國的傳統文化,可以增強我國的文化實力,促進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合理的文化借鑒可以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充實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得傳統文化可以更好的適用于當今文化的發展需求。

    2000年以來,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國內對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發展顯現得十分明顯。從2005年開始,發展變化顯現得就更加明顯了,期刊論文和學術論文數量迅速增加。國家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資金補助力度也是呈現出持續增長趨勢。科研學術期刊上有關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載文數量的不斷增多也表明了我國學術界也開始投入到有關于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的研究當中。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使得傳統文化更加能夠適應現代文化的需求,也讓相關的科研學者能夠展開更為深入的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發展研究。

    作者:焦美娜 邢長清 左福國 鄧秀武 梁志強 單位:灤平縣文化旅游廣播電影電視局 灤平縣局 灤平縣民政局 灤平縣市場監督管理局 灤平縣生產力促進中心

    參考文獻:

    [1]王成越.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開封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5.

    [2]鄭文堂,鄧蓉,華玉武,高建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J].現代化農業,2015,(2):46-48.

    [3]季曉蓮,吉文麗,康晉.西北地域傳統文化保護背景下的景觀設計研究[J].北方園藝,2014,(17):212-216.

    [4]王艷,淳悅峻.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問題芻議[J].山東社會科學,2014,(6):103-106.

    [5]亞合亞江•吾拉依木.喀什地區維吾爾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4.

    第5篇:傳統文化的趨勢范文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劇,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課題。而中國一方面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被韓國搶注為世界文化遺產,另一方面,西方一些節慶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年輕的一代在看著日本動漫、吃著美國麥當勞的環境中長大,很多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對傳統節日越發看淡,中國傳統文化往往為外來文化所淹沒。患上“文化焦慮癥”的既有精英,也有官員和百姓。

    傳統文化節日的新傳承

    為加大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弘揚力度,讓國人,尤其是讓我們的下一代接受并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精髓,讓更多的人重視中秋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理解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今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大傳統節日都被確定為法定節日。

    有了假期的“激活”,充分挖掘民俗資源,開展群眾性節日民俗、文化娛樂和文體活動。張揚傳統文化的魅力,不斷改革、不斷升華,挖掘出新內涵的傳統節日又重返市井,激發了群眾的熱情,群眾成了傳統節日的主角。節日內涵越來越豐富,群眾參與度越來越高,匯聚的元素越來越新鮮,傳統節日既有了文明的傳承,又蘊涵了嶄新的時代意義。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歷史積淀煥發出無窮的活力,成了一場場民俗文化的盛會,也成為文化傳承的一個個新載體。

    而且隨著而來的還有其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傳播。文化和諧必須“兼容共生”。各種文體形式,各種文化活動互相包容,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百花齊放。

    人文奧運的文化傳承

    人文奧運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最響亮、最成功的口號,也是中國舉辦奧運會的核心和靈魂。從奧運會籌辦一開始,本屆奧運會就打上重重的中國印。從會徽中國印到吉祥物福娃,從篆書的體育標識到祥云火炬,從金鑲玉獎牌到各種青花瓷圖案禮儀服裝……每一個創意,每一個細節,都標識著中國文化元素和濃郁的中國韻味,讓2008年奧運會成為世界人民了解和體驗中國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的最佳窗口。奧運開幕式上那一幅幅精美的畫卷,四大發明、千人擊缶、徐徐展開的畫卷、昆劇、太極表演……

    第6篇:傳統文化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文化;文化轉型;文化研究

    自20世紀末以來,就中國文化發展與方向的問題,在全社會范圍內又掀起了一陣討論熱潮,討論的主要核心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問題。經過激烈的爭論之后,學術界就文化問題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退去,以新儒學為代表的古典文化又復興,對當時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自此之后,在學術界出現了一種全盤西方文化與新儒家文化復興二者非此即彼的文化觀點。然而,隨著步入21世紀,人們對中國現代文化的談論隨著時代的變化,不再徘徊于全盤西化和儒學復興之間,一種具有自身鮮明特點,無需多言的中國現代文化已應運而生。

    一、文化的定義

    文化一詞本身即具有十分寬泛的性質。從廣義上來說可以分為器物、制度、觀念三個層次,而這三個層次即全面涵蓋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反應,指核心主要價值觀層面的,而目前我國在文化方面的討論主題,特別是對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溝通,就是圍繞這一層面展開的。就觀念領域而言,我國文化思想領域討論的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變。

    二、文化的屬性與特征

    縱觀古今歷史文化發展,文化作為人類歷史持續發展不間斷的產物,具有很強的延續性。作為社會思想意識層面的文化,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文化產生于社會現實,然而,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我們發現文化其自身也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而文化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它必定呈現持續發展的姿態,而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每個歷史階段社會的存在都是人類社會文化積累來推動的,而文化自身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所以一個國家在不斷發展進步的同時,它的歷史文化傳統也決定了它將走上一條什么樣的現代化建設道路,而如何處理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與融合,也決定著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模式,中國的歷史文化悠久,而且持續不斷、源遠流長,在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站在世界的前列,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延續,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征的民族文化,而且更是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法和價值觀念,這一切的屬性和特征決定著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方向。

    中國自1840年打開國門后,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就此開始了艱難的現代化歷程,而隨著外來經濟資本和堅船利炮的傳入,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封建自然經濟的文化代表,成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阻礙因素,因此當時的學者們普遍認為以儒學為代表的封建文化是中國現代化發展最大的障礙,所以一種全盤西化的文化呼聲在社會上應運而生。

    三、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

    隨著我們思想文化界對于文化討論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也逐漸走上軌道,對于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更多的應該以推動經濟發展為核心,以經濟推動社會發展,以文化作為原動力,而經濟作為文化的物質基礎,文化的建立要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因此,無論是推動文化的發展,還是實現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都需要通過發展經濟來實現。

    而在對待西方文化問題上,借鑒西方文化的特色,促進文化交流,已民族的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包,是中國現代文化的必然發展趨勢。而在具體借鑒西方文化問題上,首先要對西方文化本身進行分析,對其共性與個性,內容上與傳統文化差異較大的部分,要進行深入分析,進行歸納整理,以求完成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

    綜上所述,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全球化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轉型過程中,對待傳統文化中的儒學及西方文化的態度上,要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既不可以全盤西化,也不可以全盤否定西方文化,而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以經濟發展待定文化復興,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轉型道路。

    參考文獻:

    [1]程建平.中國文化轉型的路徑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2]吳艷,顏秉璽,顏佩靜.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研究綜述[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09.

    第7篇:傳統文化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傳統裝飾藝術;現代包裝設計;價值體現;傳承與創新

    0 前言

    傳統裝飾藝術是人類發展史中藝術形態之一,也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藝術形式。現代科技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得地域界線不復存在。“全球化”的趨勢同時也影響著我國的設計領域,設計語言與設計風格開始日趨國際化,而人類創造的多元文化體系正日益受到“全球化”的侵蝕。傳統裝飾藝術重新引起了設計界的關注,由于傳統裝飾藝術源于生活,源于傳統,有著純樸的藝術樣式,在現代社會,顯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

    隨著商品經濟迅猛的發展,也許有些人認為傳統裝飾文化已經落伍了,企圖擺脫傳統文化的束縛。然而,包裝設計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體現本土特色的包裝設計才能蘊涵深厚的文化根源。現代包裝設計與傳統文化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應相互滲透,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在不斷發展的時代中實現文化的傳承,才能具有本民族特征的現代包裝。

    1 中國裝飾藝術傳統在社會中的現實意義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對一個民族來說,歷史發展的精神動力首推民族精神。中國傳統裝飾藝術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表象,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地域的封閉逐漸消失,設計語言日趨國際化,而這種國際化由于趨于多個國家民族文化的交融,使民族藝術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全球化并不意味著文化的民族性的消亡,只有那些既能夠適應全球化,又能夠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才能夠存在和繼續發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1)傳統裝飾藝術的社會地位。中國傳統裝飾藝術與現代藝術設計在圖形上或精神上對哲學思想的表述,能引起國人內心深處的共鳴。中國傳統裝飾元素質樸、自然,滲透著濃厚的民族情感,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蘊含著崇高的精神境界,成為維系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中華民族發展長河中民族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沉淀及凝練,才形成了如今擁有深厚文化內涵、寓意深刻以及種類繁多的中國傳統裝飾藝術,其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活理念與審美情趣,更是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繼承性,是一個歷史的揚拋與發展的過程,從裝飾題材到內容和形式,從創造方法到技巧,我們今天無一不是在繼承了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傳統裝飾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體現。優秀傳統的裝飾藝術,是人類藝術文明的結晶,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文化趨向多元化,對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價值的再認識,傳統裝飾藝術在繼承、創新、借鑒的過程中如何高揚與揚棄,是留給我們永恒的課題,中國幾千年來積淀的文化傳統使我們能夠更明智地選擇和汲取。所謂價值,也就是在借鑒與繼承優秀的藝術遺產中體現,在繼承和借鑒的過程中,形成藝術家特有的藝術個性和民族身份。現如今,我國社會已經正式進入到了市場經濟時代,在高科技的影響下社會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在世界經濟的沖擊下,使得現代商品的包裝不再局限于只是單純的介紹產品,更多的是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另外還要考慮發揚民族藝術文化。中國文化遺產的精粹――傳統民族藝術,若能夠將其運用于現代包裝設計中,其不僅能夠增加作品的文化內涵,同時還能夠彰顯其深層次的文化價值。

    2 中國傳統裝飾藝術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隨著商品經濟迅猛的發展,也許有些人認為傳統裝飾文化已經落伍了,企圖擺脫傳統文化的束縛。然而,包裝設計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體現本土特色的包裝設計才能蘊涵深厚的文化根源。現代包裝設計與傳統文化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應相互滲透,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在不斷發展的時代中實現文化的傳承,才能具有本民族特征的現代包裝。

    (1)傳統裝飾圖案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傳統的裝飾圖案是從幾千年的民族文化中提煉出來的精髓,將其融入現代設計中,展現其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裝飾性語言的審美價值。傳統裝飾圖案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又是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提煉,涉及的內容眾多,造型精巧別致,具有濃厚的中國地域色彩和文化內涵。將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傳統裝飾圖案融入現代包裝設計中,在體現產品的特色和突出企業文化理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其繼承和發揚,也是包裝設計民族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帶有地域特色又寓意美好吉祥的圖案也會經常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得以體現,既可以突出產品的民族特色,又可以傳遞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升產品的設計品位。

    (2)傳統裝飾色彩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色彩作為平面設計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在現代包裝設計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色彩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與華夏民族誕生,發展的悠久歷史是一致的。青色,體現了青銅器古樸凝重的美;紅色,代表著民族的喜悅情緒;而黃色――中國封建社會權威的象征,散發著中華大地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合理地運用傳統色彩,恰當地表現色彩的文化內涵,可以使作品散發民族的藝術魅力。例如,紅色,自山頂洞人起,千萬年來一直深受中國人喜愛。而其辟邪的觀念和迎福納祥的含義也長期延續至今。中國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古代,中國紅又稱為“朱”是一種很尊貴的顏色。如今中國紅已經成為我國象征性的色彩。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的服裝總是少不了中國紅的元素。

    (3)傳統材料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在現代禮品包裝材質的選擇上,傳統產品的包裝材料一般都是能夠大量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如大自然中的竹、木、稻草、泥土、藤、葵、棕、莖葉、柳條、繩線、玉米皮,以及陶瓷、編織等材料都可用于包裝。用自然物作材料的傳統包裝,其造型多以自然形態為主,它們都是我國各族人民勞動生活和智慧的結晶。現代包裝從傳統中走來,但是現代包裝不是傳統設計藝術簡單的重復移位和變異,應適時而變,與時俱進,創新是現代包裝的靈魂。

    3 傳統裝飾藝術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

    第8篇:傳統文化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

    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是當代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同時也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項創新。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傳統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進行探討分析并提出有效意見,以期為今后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寶貴意見。

    1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過課堂講授的方式對高校學生進行教育,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校學生普遍存在缺乏學習興致的現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預期效果,而傳統文化也沒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作用,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單調缺少文化載體[1]。因此,國家應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改革,要求各所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結合中的具體內容,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以及科學觀,為學校培養高素質優秀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2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大多數學校缺乏專門針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方案,僅有少數高校在日常的課程中增加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教育課程,且沒有在校園環境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宣傳,知識空談傳統文化的精髓并未落實到具體行動;②高校的上級領導及管理人員沒有重視對傳統文化教育,同時缺乏對傳統教工作的宣傳、指導工作;③大部分高校缺乏優秀的教師從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④由于我國在傳統文化建設方面起步較晚,各種理論基礎、體系還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使得整體傳統文化呈現出較為緩慢的發展趨勢[2]。

    3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具體措施

    3.1健全完善各項教育實施制度

    將創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是一項具有復雜性性質的社會工程,需要多個部門及社會的共同努力。相關的教育部門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根據每個單位、部門之間應提出不同的傳統文化宣傳方案并付諸行動,鼓勵社會關注文化建設并重視傳統文化在提高社會思想道德水平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作為未來社會主要力量群體的大學生,更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及文化修養,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改進。

    3.2對高校教育內容進行改革

    高校應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高校學生必修課程的范圍內。由于我國現階段的高校課程大多是死板的專業課程,沒有足夠的創新,同時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重影響到了學生學習的質量以及學校教學指標的完成情況及教師的教學質量。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教育規劃可以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可以滿足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各種需求和應用,并通過課程之間的相互滲透將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其他課程的學習中,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通過多種綜合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我批判意識[3]。

    3.3在校園開展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

    學校可以以傳統文化為背景開展各種宣傳活動以營造校園文化教育的氛圍。學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宣傳活動中,并提出與活動相關的創新理念,使得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及參與充分了解到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潛在力量。

    3.4注重樹立教師的優秀形象及榜樣力量

    教師在教授學生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肩負著培養學生品質的重任,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優秀的人格及師范作用,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及榜樣,這樣才能逐步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4]。首先教師應高度認可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以嚴謹的態度去對待將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融合的這項工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豐富的肢體表達及語言,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傳統文化。其次,教師應嚴格約束自身行為,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學生的領路人不斷向學生指引方向,培養具備高水平專業能力、優秀道德品質的新世紀人才。

    3.5加大傳統文化教育的宣傳力度

    新聞媒體應順應時展的潮流,積極宣揚符合時代的價值觀念,不斷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并為傳統文化設置專門的文化長廊以及文化宣揚節日,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詳細介紹,使得群眾可以深刻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提高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可程度,從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氛圍。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創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是時展的必然趨勢,高校應積極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并不斷完善各校教育祝,同時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從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

    參考文獻

    [1]吳明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區雙語教育失衡問題分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8).

    [2]陳婷.傳統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1(11):34.

    [3]齊國勝.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6(10):115-116,126.

    第9篇:傳統文化的趨勢范文

    關鍵詞:室內設計;中國傳統元素;改革措施

    室內設計是決定工程整體質量的重要一環,美觀、合理的設計方案,能夠讓工程質量進一步得到提升,滿足民眾的生活質量需求以及社會的發展需求。特別是我國傳統元素的融入,對于設計風格的奠定以及設計當中文化內涵的體現都有重要影響。因此,設計人員也應當更加重視在設計過程當中利用傳統元素,讓設計方案更加豐滿。因此,文中將針對性地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1室內設計中的中國傳統元素分析

    我國地大物博、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所以文化遺產也十分豐富。這些傳統文化要素在各個領域的滲透,對于我國綜合文化實力的體現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體現出我國的文化優勢,確保我國的文化實力能夠進一步在國際平臺得到體現。所以,在各個領域體現我國傳統要素至關重要,包括在室內設計工作中,為確保提升設計方案的質量,體現中國特色建筑風格的東方美感,也應當融入更多的中國傳統元素,讓設計方案更豐滿,更具東方特色,才能逐漸使中國特色更明顯,成為招牌,促使我國的文化優勢得到展現,為我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得到認知奠定基礎。但當前在我國的室內設計領域中,融入中國傳統元素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設計思想的過度洋化,不注重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而且普遍認為當前購房的年輕群體不會對包含傳統元素的設計感興趣;二是對于傳統元素的了解不充分,進而使傳統元素在設計中的應用存在限制,經常會出現元素重復應用的問題,使大眾產生審美疲勞;三是不注重創新性的應用手段,使得傳統元素與現代建筑不協調,讓人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這些都是建筑設計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也是體現我國文化實力的必然趨勢,所以當前只有深入思考在設計過程中怎樣妥善應用我國傳統元素完善室內設計方案,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并體現出我國的文化特色。[1]

    2中國傳統元素在室內設計過程中的融入

    2.1擺脫思想限制,注重文化傳承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歷經千百年發展留存下來的文化寶藏,這樣的文化遺產對于每個國家來說都是最重要的發展要素,是能夠讓自身在文化競爭當中穩操勝券的制勝武器。所以,每個國家都只有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在各個領域中的滲透,才能體現出國家的綜合文化實力。但是我國建筑設計領域對于傳統文化要素的融入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過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而且考慮到在年輕一代的觀念當中,西方元素比東方傳統元素更受歡迎,所以許多設計人員沒有對應用傳統元素給予重視,而且不認為國家文化的傳播與建筑設計領域有明確關聯,這樣的認知顯然是不正確的。對于我國來說,傳統文化是歷經千百年發展留存下來的寶藏,在當前的國際競爭環境下,這是每個國家的制勝武器,所以各個領域有必要對傳統文化要素引起足夠的重視。包括建筑領域,也需要考慮體現傳統文化的問題。國內的工程設計是門面工作,設計是否具備美感,關乎國家的形象和門面,而且傳播國家文化是華夏子民與企業的義務。所以,我國工程領域的建筑室內設計人員應當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與精髓,并學會應用。只有其樹立明確的意識,才能讓傳統文化真正在設計當中得以傳播,從而吸引更多年輕購房群體的注意。[2]

    2.2不斷拓展傳統文化知識存儲,確保應用更靈活

    要確保傳統元素在室內設計當中的融入能夠廣受歡迎,滿足社會的審美需求,設計人員應當首先拓展自身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才能保證靈活應用這些要素,確保設計不被限制。我國地大物博,與多國接壤,發展歷史悠久。所以,在發展的歷程中,各個地區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符號。要確保對傳統文化要素的巧妙應用,設計人員首先應當不斷拓展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如果設計人員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局限,那么在設計過程中便很容易出現元素重復應用甚至設計思想與他人設計思想相同的問題。例如,談及室內設計當中可應用的傳統文化要素,許多人在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屏風、盆景、青花瓷、燈籠等,但我國的傳統文化要素絕不是僅限于此。無論哪一個國家,各個地區在發展歷程中都會有不同的文化產生,更何況我國地域遼闊,而且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所以在發展歷程中產生的文化要素自然是取之不盡的。因此,設計人員只有發揮出如同海綿般的文化學習與吸收精神,更多地了解傳統文化要素,才能應用得更好,而且應當擺脫限制,不能僅僅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停留在古風上,要著眼于更多需要傳承的文化要素。例如,東陽木雕便是發源于我國浙江東陽的一種重要的文化產品,也稱“白木雕”,這是一門以多層次浮雕方式、散點透視構圖為主的雕刻手法,最終成品高雅且清新。將這樣的工藝融入設計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設計的整體格調,而且任何時候這樣的設計都不顯陳舊,亦能夠與現代化的設計相融合。所以,在設計過程中對其加以應用,更能體現出設計風格的獨特性。由此可見學生對于文化的了解程度,決定著設計過程的靈活度。如果設計人員意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便應當不斷充實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為后續設計提供參考。

    2.3連接古今,確保傳統要素的現代化應用

    談及傳統文化,很多人都會有其無法與現代社會需求相符的印象,而西方的復古元素卻普遍得到了認同,這是西化思想入侵造成的嚴重后果。但就實際應用來看,我國的傳統要素比西方文化元素更富有質樸禪意的美感。所以,如果設計人員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便能夠讓傳統要素在設計過程中得到更具創新性的詮釋。例如,在休息室或客廳,可以騰出一部分空間,利用盆栽、細沙、藤條等元素,打造出簡單的室內“禪境花園”,并且最好確保接近自然光源。這樣的環境能夠讓住戶感到靜謐祥和,作為平日品茶讀書的角落是十分合適的,并且其還能進一步體現出設計格調。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并不是無法與現代設計巧妙融合,它同樣也是廣受年輕群體青睞的,只要注重傳統與現代要素的融合,自然會有體現傳統特色但不落時代趨勢的優秀設計。[3]

    3結語

    我國的傳統文化要素含義十分豐富,在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各個地區擁有的優秀文化遺產是無法簡單用數字去統計的,其應用價值也是不可估計的,所以設計人員只有意識到傳統文化要素的重要性,掌握我國傳統文化要素的應用要點,摒棄過度洋化的設計思想,對傳統文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才能確保傳統文化要素得到更具創新性的應用,確保室內設計方案整體質量的提升,進而促進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雷鳴.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5):177.

    [2]…王焱.淺析室內設計中的中國傳統元素[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08):108-1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欧美成人香蕉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成人超污免费网站在线看|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a级成人毛片久久|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第一页|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红楼遗梦成人h文完整版|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 18禁成人网站免费观看|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 成人性生话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