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的審美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書法藝術中優美的線條
1、矛盾的立體感用立體感來形容書法藝術,本身就是比較矛盾的。因為書法藝術屬于是一種平面藝術,本身沒有立體感。但是擁有優美線條的書法作品,卻給人以形象的立體感。通過這種形象感,讓人感受到了優美線條中的豐富內涵。對于書法藝術來說,需要很強的中鋒技巧側鋒則需要與之相互替補。書法的立體感不是簡單通過改變筆法就能達到的,因為實際上這就是一個關于美的問題。
2、節奏感在書法的形式中,我們不難發現其節奏。因為在書法的家走中,又有一種生命的活力的感覺。通過墨跡在白紙上的行云流水,使得這兩種鮮明的對比組成了一種節奏。通過筆的一松一緊、一輕一重、一快一慢造就了線條節奏的不同。正是有了不同之處的對比,才有了不同性質的節奏。
二、書法藝術的結構美
1、平正美書法美的基本要素就是平正,只有讓人感覺到穩定和舒適,才能夠讓人感受到書法的平正美。由于書法出自人的手,所以書法的審美心理與人也是一樣的,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固定的審美觀念。整齊有序的才是美。所以從古至今的書法家在作品中都比較注重平正美。《四體書勢》中對于隸書就有這樣的說法:“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正是說出了書法對于結構中平正美的要求。
2、勻稱美書法要勻稱在結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字的筆畫之間要勻稱適中,形成各個部分之間基本的整齊感。也就是說在書法的時候,應該注重實線的樞密程度,從而更好地保證勻稱。有的時候,書法家比較重視沒有實線的空白處來著手,形成具有美感的黑白勻稱。尤其是在篆書中,特別注重書法的勻稱和黑白適中。
3、參差美參差不齊之中方顯事物之美。山峰之所以美,正是因為峰頂的參差不齊;海浪之美,正是由于浪花的參差所帶來的美感;而云彩的秀麗之美,也是因為參差所帶來的美感。所以在書法方面,有了結構上的參差,就出現了錯落的美感。無論是在楷書還是隸書中,在構字和布局上都比較注重參差錯落,這樣也正是為了能夠形成這種獨特的美感。
三、書法藝術中優美的章法
1、貫通和承接談到書法的章法美,首先應該涉及到其貫通和承接。因為只有書法的字句行篇中有秩序的貫通和承接,才會出現體勢的美。正是在貫通處和承接處,我們才看到了書法的章法美。例如在《臨池管見》中就說過“古人作書,于聯絡處見章法,于灑落處見意境”。說的正是章法美在聯絡處的最好體現。
2、虛實相成在書法中,虛實相成體現的比較明顯。首先,有線條和字的地方就是書法中的實;字間或者其他空白處就是虛。通過這種虛實相成的章法,來更好地體現出書法的虛實相成美。作者通過手眼結合來確定黑與白的平衡布局,中間也體現出了作者書法藝術的高超。題識作為書法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正文的補充和發展,同時也起到了襯托虛實相成章法美的重要作用。虛實相成有的時候也會體現在題款上字體的不斷變化,使書法的章法美好假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3、錯落有致錯落有致屬于一種比較奇特的美。首先,在字之間產生一定程度的錯位,可以是中軸線和中線重合,也可以存在一定的角度。通過這樣錯位的方式,能夠體現出字李行間的不爭氣和不平衡。有的時候還會有作者刻意地進行一些修繕。這樣就會使書法中的錯落有致的美感更加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把錯落有致章法運用的爐火純青的人物當屬唐代懷素,在其代表作《自敘貼》就有錯落有致的變化美。
四、結語
關鍵詞: 歌唱藝術 審美特征
探尋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展示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美好感受,體現歌唱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藝術形象,構筑理想的藝術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對于歌唱藝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對歌唱藝術審美的認識。
在音樂藝術中, 歌唱的審美是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美的一種感受和體驗。任何人對現實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對美的藝術的欣賞都是一種審美活動。相比較之下,歌唱藝術在展示其審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極其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因為歌唱藝術美的構成法則,不僅在于歌唱審美的功能與價值上,而且還在于它充分體現了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從美學角度來看,無論西方美學強調音樂形式屬性的“聽覺藝術”、“情感藝術”,還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心聲結合”與“心物結合”、“聽覺——心覺”藝術,作為藝術審美對象,歌唱藝術其審美價值都存在于整個審美活動過程 —— 審美感受和審美體驗中。也就是說,聲樂藝術作品不是離開主體獨立存在的,它的價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喚并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主體審美的自由創造”。“它在本質上是一個問題,一句向起反應的心弦所說的話,一種向情感所發出的呼吁” 。歌唱藝術正是這樣一種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生命升騰的展開形式,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藝術以它獨有的魅力,從審美創造到精神愉悅,在廣闊無垠的音響空間里,回蕩著激情昂揚、細膩深情、如泣如訴、扣人心弦等美妙動聽的聲音。沒有哪一種藝術能像歌唱藝術一樣,擁有如此眾多的熱愛者、參與者和審美從眾者。這就要求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必須滲透著歌唱者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時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審美感受和愛憎情感,通過歌唱形式全部呈現給聽眾,才能使聽眾從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藝術作為人聲音響的美,它是以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音樂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聲腔美、表演動作的形態美和樂器的伴奏美為基本構成要素。在一般的音樂審美活動中,欣賞者是審美的主體,音樂是審美的客體,而在歌唱審美中,歌唱者扮演著審美主體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個優秀的審美者,同時又是美的聲音的創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備高超的審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創造出美的歌唱聲音,為聽眾提供美的審美音響材料,使聽眾獲得美的享受。可見,歌唱藝術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是具有一定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的主體,在以某種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體)的呼喚下,經過生理愉悅到精神愉悅乃至精神升華的心理感應過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比如當你聽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聲以后,在未聽清楚歌詞與旋律時,就已經被他那明亮清脆、悅耳動聽的聲音深深地感動了,當你聽到某種不同的聲音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興奮或輕松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憂傷的感覺,有些聲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風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激發我們對歌聲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確立正確的歌唱審美觀,形成正確的歌唱審美感受,對于一個歌唱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應當引起廣大聲樂教師和歌唱學習者的高度重視。
二、歌唱聲音的審美特征。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學習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認識歌唱聲音審美的重要性,應當從一開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確的聲音審美感受。歌唱者對聲音的審美感受,實際上是根據自己以往形成的聽覺經驗,依靠長期積累的聲音形象,在內心構想出實際的藝術形象,并產生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實踐證明,“如果單純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覺,歌唱的聲音就會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純技巧性的肌肉聲,是一種沒有任何表現力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是毫無價值的,是不會打動人的心靈的,更不會使聽眾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須建立良好的聲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聲樂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聲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產生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打動聽眾的心弦。
關鍵詞:建筑;建筑藝術;審美特征
建筑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根本條件之一,從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就與建筑結下了不解之緣。建筑是人類按照實用的要求,在對自然界加工改造過程中創造出的物質實體;同時又在這個加工改造中,運用了美的規律,注入了審美理想,顯示了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就其物質性而言,建筑是人類抵御風雨烈日的使用生活設施,人類與他朝夕相處,生老與共;就建筑的精神性而言,建筑又使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最龐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建筑由于他的耐久性和社會性而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1]。 建筑的發展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標志,建筑是人類文明史詩中最輝煌的篇章。建筑藝術作為"石頭寫成的史書"無處不在,它組成了大城市、小城市和鄉村居民點,是人們最常見的藝術品,具有廣泛的社會審美意義,因而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審美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筑作為一個重要的審美對象,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較,有著自身的審美特征。
一、建筑的藝術性
建筑是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總和,建筑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巨大的工藝"可見在人類早期,建筑就與藝術有密切的關系。建筑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是通過建筑群體組織、建筑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亦即建筑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筑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家具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黑格爾《美學》一書說"就存在或出現的次第來說,建筑也許是一門最早的藝術"[2]。他認為建筑是藝術的起源,是藝術發展的第一階段--象征型藝術的代表。認為要找到建筑美在內的建筑藝術的全部意義,關鍵在于找到建筑本身的自有意義。這是"打開建筑的多種多樣的結構秘密的唯一一把鑰匙,也是貫穿到迷徑似的建筑形式中的一條線索"[3]。
在西方美學視域里,建筑是一門與雕刻、音樂、繪畫相提并論的藝術。當然,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建筑作為一種廣義的藝術,也是從人類勞動生活中起源,并發育成熟于"實用"這一母體--即"待風雨""避群害"的實用性。同時,建筑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其審美理想和審美標準仍然是追求藝術的普遍性、和諧性、確定性和明晰性。
建筑作為一種藝術,比其他各種實際活動更專一無二地服務從美感要求。在建筑藝術的審美特征,主要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實用與審美相統一,建筑空間與實體的對立統一,靜態的、固定的、表現性的、綜合性的實用造型藝術,內容表現上的正面性、,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等。從而可知,建筑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筑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故建筑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歷代建筑藝術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的制約。建筑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最直接的最表象的反應者。建筑是不僅僅是一種居住空間、活動場所,更是藝術的一種。從古希臘建筑、古羅馬建筑,到中世紀哥特式建筑,文藝復興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再到現代主義建筑,后現代主義建筑。建筑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的發展,建筑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反應著社會思想。
二、建筑藝術是審美與實用的統一
建筑藝術是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建筑作為一個重要的審美對象,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較,有著自身的審美特征。
建筑藝術,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技術手段,根據物質材料的性能和規律,按照一定的美學原則去造型,創造出一個既適宜居住和活動,又具有一定觀賞性的空間環境的實用藝術。建筑是建筑空間與實體的對立統一,靜態的、固定的、表現性的、綜合性的實用造型藝術,同時,作為審美對象,建筑和其他文化一樣,他的審美功能鮮明地表現為社會功能。只不過建筑藝術突出了它的實用性。建筑藝術一方面具有實用功能,是一種符合人類物質生活的技術活動;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審美功能,使一種藝術創造活動,它在按照美的規律造型的過程中,積淀著人類的審美感受,物化著人類的精神體驗過程。建筑藝術是實用與審美、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它既具有物質的功能,也發揮著精神功用.實用功能是建筑的基礎. 建筑首先是滿足人類需要的、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生產活動,建筑的最初目的完全出于人類本能的需要,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和實用性.淡水著人類社會發展,人類隊建筑的審美處理越來越自覺和顯著.王振復先生曾經總結道,建筑之美,是一種以一定物質材料與結構建造,再與一定自然環境結合,使一定社會人生內容抽象地展現于時空,具有實用與審美,認知,有時兼崇拜的褚種社會功能,一般地滲透著藝術因素的科學技術。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建筑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從科學的意義上的理論來說,就構成建筑學的全部內容。而從美學意義或藝術意義上的理論來說就構成了建筑美學的全部內容[4]。但總的說來建筑藝術的"美"都很難完全獨立它的實用性。現在的建筑作為一種實用技術,實用與審美的統一,是建筑最根本的審美特征。
三、建筑的造型美與環境的和諧關系
建筑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是通過建筑群體組織、建筑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亦即建筑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筑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家具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空間造型藝術。它的審美特性體現在它的建筑造型或空間形式上。建筑藝術雖然是實用與審美、形式與功能的統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與表現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為一門藝術。建筑的形式問題一直是建筑設計考慮的重要問題。
縱觀人類建筑歷史的發展,建筑藝術從古典主義建筑到現代主義建筑、后現代主義建筑,建筑師們一直在探索建筑的結構造型與美的關系。如:古典主義的古希臘的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古羅馬建筑,大型建筑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哥特式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哥特建筑表象形式就是力求向上空間發展的,給人以震撼的美感。到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建筑,建筑的造型和美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建筑材料的創新和發明得到了更廣闊的發展。如: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格羅庇斯設計的包豪斯校舍,根據各組成部分的具體功能要求及環境地段的特點,決定各部分的形狀、大小和布局位置,并按照使用特點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和結構形式,在設計上吸取抽象美術的構圖手法,突破對稱的格局,注重自由活潑的體積組合,講究動態和對比效果.使校舍具有高低錯落、多向伸展、優美靈活的建筑形體,給人以極強的形式美的愉悅。后現代建筑語言,更是追求造型美,具有"觸目驚心"的美感效果。如法國建筑家勒.柯布西埃設計的朗香教堂,以其怪誕的形式與獨特的魅力為世人所驚嘆。同時建筑藝術除了強調建筑的造型上,作為一種空間造型藝術,建筑的審美特性除了它自身的空間形式外,還包括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中。建筑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固定的工程形態,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整個城市機體的一個部件,成為周圍建筑物和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因而處理好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構成建筑的審美屬性的重要條件。因此建筑家在創作時不向一般藝術家那樣自由,必須考慮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進行整體構圖。如果建筑能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融為一體,建筑與環境相得益彰,就會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強它的審美特性,使建筑藝術境界更為廣闊和深遠。如北京的頤和園、美國現代建筑家萊特的"有機建筑"等等。處理好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不僅包括與自然環境的協調上,還應和周圍的建筑群協調一致,要把社會人文景象納入建筑的整體空間構型中。從而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在更深的層次上加強建筑的審美特性。
四、建筑藝術抽象性和象征性
建筑藝術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是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反映,建筑不是具體地描慕客觀生活,而是用物質實體,幾何形體,去抽象地象征、隱喻某種寬泛、朦朧的精神觀念和社會生活的某些真實本質。一座建筑物并不能具體地反映生活內容,它只是以建筑的空間形式、體量規模、色彩裝飾等方面的處理,創造出一種整體氛圍,從而激起人們或莊嚴、肅穆、爽朗、神秘等情感反應,引起人們的聯想與共鳴。因此,有人把建筑藝術稱作抽象藝術、象征藝術的代表。如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用來祭天的天壇用圓形,祭地的地壇用方形,就隱喻了天圓地方的觀念。古希臘建筑用輪廓剛勁挺拔的陶立克柱式象征男性的雄健,用外形修長輕盈的愛奧尼亞柱式象征女性的溫柔。歐洲天主教堂用十字平面象征基督耶穌的受難。在現代后現代建筑中,象征與隱喻運用得更為普遍。如紐約的TWA候機樓、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勒.柯布西埃設計的朗香教堂、我國的"鳥巢"國家體育場等等。都是運用象征、隱喻的杰作。
建筑藝術是永恒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利益,滿足人的生理心理、物質精神、實用審美、認知甚至崇拜等多種要求。盡管建筑藝術的歷史發展道路曲折而漫長,建筑美富有更多的審美特征,但是建筑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反映的是人類對自身的審視和超越。當代建筑將會更全面深刻的表現和反映人類的審美能力,人類也將創造出更多兼具實用與審美功能的建筑!
參考文獻:
[1]陳超南,姚全興.走向新世紀的審美文化[M].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2000:169.
[2]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7.
[3]唐孝祥.國外建筑美學觀的變遷:從黑格爾到后現代主義[J].南方建筑,2004,(1).
陶瓷藝術的實質是土與火融合的藝術,而書法藝術是筆墨傳情的藝術,它們都以獨立的藝術形式存在于藝術殿堂,然而將它們的共性進行契合往往可以達到錦上添花的獨特藝術效果。運用書法藝術的形式裝飾陶瓷,與一般的陶瓷圖案裝飾有根本的不同,其能使陶瓷具有書法藝術的裝飾形式和表現特征,并且裝飾手法巧妙、獨特,由于書法藝術的字體有篆、草、隸、行等形式,從而借書法藝術裝飾陶瓷,其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在陶瓷藝術中運用書法藝術進行裝飾,有時是寥寥數字或僅僅是一字,都能使陶瓷藝術具備十足的書法藝術韻味,在陶瓷藝術中結合書法藝術的裝飾特征,可以達到陶瓷藝術與書法藝術的完美融合和統一,從而可以讓陶瓷藝術綻放出書法藝術的風采。
1陶瓷書法概況
陶瓷具有悠久的歷史,原始文字出現后,陶瓷和文字便像孿生兄弟一樣結合在一起。展望歷史,陶瓷與文字的關系十分密切。在早期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大汶口文化以及馬家窯文化的陶器上,就常見有作為記事的符號性文字;到春秋戰國時期,陶器上便多帶有篆書雕印的文字;唐代書法裝飾出現在茶壺、酒壇上,多以名人詩句或“酒”、“茶”文字的形式出現在不同的器物造型上,文字的書法特征表現為圓潤遒勁、酣暢淋漓、純真自然,具有古樸、簡約美;宋代由于陶瓷發展達到鼎盛,在陶瓷上的書法裝飾特征更為明顯,陶瓷和書法的融合更和諧完美。在陶瓷造型上,宋代書法裝飾陶瓷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韻味美;至元、明、清時代,由于此三朝的陶瓷都要明顯的時代特征,同樣書法裝飾陶瓷也表現出每個時代的獨特藝術裝飾形式和獨特書法藝術裝飾美。縱觀陶瓷藝術歷史,陶瓷書法裝飾僅僅是作為陶瓷裝飾的一種形式,其所處的地位僅僅是“配角”。
這與一定歷史時期社會審美標準相聯系,在強調工藝性和實用性的同時往往是不太看重藝術性的。同時受陶瓷工藝技術水平及其材料屬性的限制,在陶瓷藝術裝飾中書法裝飾比較其實用功能性是附屬性的。伴隨時代的發展與科技水平的提高,在當代,陶瓷和書法的結合樣式更多,藝術融合水平更高,表現手法也個性化、多樣化。同時藝術品位也越來越高,從而也展現了當代陶瓷獨特的書法藝術裝飾美。在眾多的陶瓷書法作品中,筆寫、刀刻,釉上、釉下,品種繁多,風采獨特。特別是近年來各地陶瓷藝術工作者因地制宜地運用各地不同的材質和具備地方特色的工藝,創作出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書法裝飾藝術作品,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陶瓷書法藝術。如景德鎮的陶瓷書法堆字和刻劃,淄博的色釉刻瓷等,這些作品都充分展現了利用書法藝術的形式美和陶瓷藝術的材料質地美,在文化內涵和形式上將陶瓷藝術與書法藝術結合得淋漓盡致,開拓了陶瓷書法藝術的新境界。
2陶瓷書法裝飾藝術的審美特征
陶瓷書法,從形上看具有圖畫特征,從書法運筆上看又具有音樂起伏的特性,因而書法藝術一定程度是繪畫與音樂的鍥合。書法是自然形象的高度濃縮,書法的表現式樣是線條,但是這些線條是書寫者精神意蘊、審美趣味化的凝練,線條的縱收、枯潤、粗細、剛柔、濃淡都是書寫者個性特征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審美情趣的反映。陶瓷與書法的融合所形成和諧統一的審美情趣是由陶瓷和書法共同的藝術性決定的。書法作品是通過線條的表現來表達作品的情感品格和審美情趣的;陶瓷藝術則是通過造型的線型和體面結合變化以及空間虛實和體量大小變化、體型輪廓的起伏變化來構建陶瓷藝術造型美的。而創作者的藝術審美必須通過造型來體現,陶瓷與書法結合所得到的陶瓷書法藝術就形成了形勢美和氣勢美的和諧統一。
2.1陶瓷書法裝飾藝術的形式美
中華書法書寫的主要是漢字,漢字歷史源遠流長,其發展也歷經了從甲骨文到現代各種印刷裝飾字體的演變歷程。書法藝術有別于印刷字體與美術字體的根本在于書法藝術講究藝術內涵,而陶瓷裝飾書法藝術除講究藝術內涵外,更注重精神文化品位。同時在陶瓷載體材料上裝飾書法具有易保存性,這是帛、紙書法材質不能比擬的。文字的發展歷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不同書體,這些字體根據需要都可在陶瓷裝飾中得到表現。縱觀漢字的發展歷史以及一定歷史時期的藝術審美特征,一定歷史時期也形成了具有相應歷史時期文化與藝術特牲的獨特藝術字體。如秦篆、漢隸、唐草等,這些字體在陶瓷書法裝飾中都可充分加以運用。在陶瓷藝術史中,明清陶瓷書法藝術品裝飾所用的字體多以名人字體為多,如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等的字體;而草、隸、篆、行等不同的字體也有出現;元、明時期,景德鎮和龍泉的陶瓷書法裝飾比較盛行文字紋,特別是明代在瓷繪上也出現過漢字外的阿拉伯文、梵文、藏文。清代康熙朝是中國陶瓷藝術的高峰,陶瓷書法裝飾盛行運用短篇古文,其中《蘭亭集序》以及《赤壁賦》便出現在陶瓷書法裝飾作品中,并且裝飾風格采用國畫裝飾形式,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總之,在陶瓷書法裝飾藝術中,漢字藝術的頻繁出現是人們對傳統文化傳承需求的現實體現。
2.2陶瓷書法裝飾藝術的內涵美
陶瓷書法裝飾藝術的本質是書法借以陶瓷材料載體表現的一種藝術形式。由于陶瓷載體造型的多樣性,陶瓷書法裝飾藝術也呈現多樣性。陶罐、瓷瓶、瓦當等都是具有明顯特性的陶瓷造型形式。結合這些造型運用不同內容的字體進行裝飾,可達到“寓意、款識、表意、記事”等目的,并留芳千古。陶瓷款識書法裝飾藝術是陶瓷書法裝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份,人們通過陶瓷款識可以鑒定陶瓷產品的年代、質量,甚至是陶瓷產品的產地和生產窯口,因而其具有重要的斷代作用。此外也可從陶瓷款識裝飾藝術領略到款識書法藝術的魅力。伴隨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書法藝術陶瓷款識題款工藝技術的發展。裝飾手法的多樣化,刻劃、模印、書寫等形式以及釉上彩、釉上彩的出現,使得陶瓷書法款識的藝術裝飾審美品味在提高。陶瓷款識的種類有紀年、具名、吉語、花樣、寄托等類型,此外也有畫字合一的陶瓷款識。同時結合不同形式的落款邊框,陶瓷款識書法裝飾藝術得到了深層次的發展。陶瓷款識裝飾所用的文字主要以漢字的行、草、隸、篆及各種書體文字為主,從而使得陶瓷款識書法裝飾藝術更為豐富。陶瓷書畫裝飾藝術是真正能夠體現陶瓷書法裝飾藝術趣味的形式之一。
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使陶瓷工藝技術趨于完善和成熟,材料的成熟以及各種釉彩和色料的出現為書畫創作書寫提供了便利性,同時也為陶瓷藝術者展示嫻熟技藝提供了必要條件。在傳統陶瓷產品中,其造型多以瓷瓶、陶罐以及餐茶具等形式出現。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陶瓷產品的造型呈現多樣化特征,并且已經擴展到陶瓷建材系列的瓷磚、衛浴以及室內擺飾品等。從而陶瓷書法藝術裝飾在伴隨陶瓷造型式樣的變化也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的特性,已完全突破了傳統的以陶瓷題款印記式為主的書法藝術裝飾功能,并向著以陶瓷書畫藝術綜合裝飾的方向發展。同時在自覺自發的發展中也趨于完善,這也是現代信息社會大眾審美意識變化及其信息經濟現狀市場所需求的。在現代信息市場需求的自然推動下,運用各種陶瓷裝飾技法將書法和繪畫藝術全面系統地融入陶瓷產品裝飾,是一種大眾需求趨勢。同時在需求趨勢的推動下,書畫藝術這一傳統文化元素將在陶瓷藝術裝飾中發展得更加寬廣和完美。
2.3陶瓷書法裝飾藝術的形式美
陶瓷書法裝飾藝術的形式美是指書法字體的外在藝術美感。書法裝飾藝術的形式美表現為書法字體的形勢美、線條走勢美。形勢是書法作品字體呈現的姿勢,形勢美是書法作品給人的外在造型感受;書法藝術美是靠線條來表現的,書法線條走勢美指的是書法藝術線條運用的趨向、快慢、輕重、粗細等的運動變化所表現出的藝術美,書法藝術美依靠線條的氣勢來體現,而勢是依附于書法字體這一“形”的,所以書法藝術美是書法字體“形”和“勢”的統一。在書法藝術中,書法藝術的每一根線條通過提按、頓錯、緩急變化來呈現創作者思想情感和個性特征。書法藝術中線條的關系猶如木質建筑中的柱子、橫梁和椽子,它們不是自我封閉、孤立的線條了,它牽一發而動全身。
從整體看,字形的輕重、粗線、濃淡都別有一番風味,給人眼前一亮的享受(見圖1)。陶瓷書法在設計和運用時往往多依其造型而定,器形不同,書法裝飾就需要變化,不能拘泥于宣紙平面字體的行列規矩一致,不然書法藝術的迭宕多姿、妙趣橫生就無從談起。書法藝術運用于陶瓷藝術中也是陶瓷藝術創作者在創造過程中加強陶瓷表現性和抒情性的重要手法。在陶瓷創作中運用書法藝術裝飾可以創作出更有審美力度和審美價值的作品,這些作品形成的“氣勢”,有如如輕流漫淌的小橋流水,有如靜謐安祥的林中老樹,也有如落于九天的飛流瀑布,這些都是陶瓷書法藝術所展現的獨特藝術魅力。
2.4陶瓷書法裝飾藝術的意境美
陶瓷書法藝術裝飾美表現為意境美,意境美是人們常說的情景交融、景境貫通。陶瓷藝術家的作品是其在創造過程中從藝術審美形態出發通過藝術精神尋求藝術語言的自然表現,也是其具有的深厚文化內涵和藝術個性特征的綜合體現。陶瓷藝術創作的本質是通過藝術形式并尋找與自己心靈與情感相一致的藝術語言形態來表達創作者的藝術思想情感,因而書法藝術裝飾意境美的實質就是書法對陶瓷藝術裝飾的氣勢、神采、風味的概括與濃縮。“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這是南齊王僧虔《筆意贊》中的語句。從圖2書法作品就可以直觀看出南齊王僧虔所語的內涵。因而就書法作品而言,“神采”作為意境的內涵是欣賞書法的標準;“神采”也是書法作品個性化特性的表現。
而韻趣則表現了書法的格調,也是作品意境的體現。意境是無形的,只可于書法作品字里行間體會感知得到,這正是書法超越了文字本身成為獨立藝術的根本原因。同樣,運用書法裝飾的陶瓷書法藝術的意境也體現在“神采和韻趣”上,再加上情景交融的山水風景襯托,表現出悠遠而深厚的藝術意境美。同時陶瓷書法在陶瓷造型、釉質、色彩的映襯下,更增添了書法“筆墨”的風采,使陶瓷書法表意和章法所承載的“意境美”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3陶瓷書法裝飾藝術創作的獨特性
在陶瓷上進行陶瓷書法裝飾藝術創作區別于傳統書法創作。陶瓷書法創作是在釉上或坯上借用陶瓷色、釉料書寫或雕刻;而傳統的書法藝術是在宣紙上用筆墨書寫,筆墨易于宣紙結合。而陶瓷書法裝飾藝術創作可以結合陶瓷造型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如對于茶具造型就可以根據不同茶具的方圓或異形的器形來選擇相適應書體和色調,以達到造型上的適應和和諧,獲得相對如意的藝術效果(如圖3)。篆刻是陶瓷書法裝飾藝術創作運用比較多的一種手法。篆刻不僅其字體本身美觀大方,有時結合器形還可起到增強氣勢和填補空間的裝飾作用。篆刻書法具有形象的韻律,能夠給人以動靜結合的藝術感受,這也是篆刻書法藝術的特色之一。陶瓷與書法的結合,寫、塑、雕、融是陶瓷書法裝飾藝術創作手法的常用形式。
但在具體運用上必須考慮書法線條的變化和手法必須與陶瓷器物造型、色彩、質地等內在韻味和外在形態相契合。此外,陶瓷書法裝飾藝術創作也應當考慮不同產瓷區因材質的差異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質。如“青白”色是景德鎮陶瓷材質的效果;“月白”色是淄博瓷陶瓷材質的效果。因而書法在陶瓷創作中的運用就必須對待不同材質加以區別利用。書畫結合是陶瓷書法裝飾藝術創作運用最多的一種形式手法。書畫結合的創作手法可以增加作品意境,藝術感染力強。書與畫在形式是截然不同,然而追求意境的目的是一樣的。書與畫結合,用文字表達圖畫,用畫面映襯文字,通過相互補充,可增加畫面蘊意,能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4陶瓷書法裝飾藝術的發展及其前景
陶瓷書法以頑強的藝術生命力和獨特的藝術特性在陶瓷裝飾中占據重要地位,這是歷代陶瓷藝術工作者藝術智慧的成果和結晶。在現代信息經濟社會,伴隨現代審美意識的變化以及現代藝術的發展,現代陶瓷藝術創作者往往敢于突破傳統思維,以創新的思維和手法對書法文字的字體與文字的寓意進行大膽深層的探索發掘和深入研究。構思出更有利于裝飾造型的書寫方法來進行文字的改變和裝飾,創造出形態夸張又與樸質的古文字相協調的更有氣勢和意境的現代陶瓷書法。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通過電腦技術可以把古文字變成裝飾畫,同一個漢字的不同字體都有不同的裝飾美感,這就是“甲骨、篆(大、小篆)、隸、楷、行草”書體各具藝術特色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伊斯蘭裝飾 藝術審美特征
房龍在《人類的藝術》中談及伊斯蘭教時說: “從天性上看,伊斯蘭教徒不算是講究藝術的民族。雕工師傅、畫家、瓷磚的設計師,只是為打破清真寺墻上的單調,才動手搞點裝飾。”①此話明顯失之偏頗。原因有三:其一,沒有客觀地認識到伊斯蘭教發展過程及其同時伴生的開放文化觀,使伊斯蘭藝術廣泛吸納了各民族業已取得的藝術成就,從而營造出富有伊斯蘭特色的藝術形式這一歷史事實。其二,過于草率地判定伊斯蘭裝飾藝術不存在深層的文化意義和美學向度。其三,沒能洞悉以《古蘭經》為源泉的伊斯蘭教使伊斯蘭裝飾藝術呈現出特有的宗教韻味。因此,有必要對這一問題做出比較公允、明確的辨析。
實際上,伊斯蘭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裝飾藝術中。而伊斯蘭裝飾藝術又集中體現在清真寺建筑的墻面裝飾以及織物、陶瓷、金屬、玻璃等器皿的紋飾上。其美學原則既區別于西歐和中國,又區別于猶太教、基督教、佛教等其它宗教藝術,其內在的文化動因使之呈現出以下獨特的藝術面貌:
一、 抽象中的冥索
多數學者把伊斯蘭紋飾藝術發達的原因歸于伊斯蘭教的偶像崇拜戒律。《古蘭經》雖沒明文規定禁止具象繪畫,但卻提出:“我的主啊!求你使這個地方變成安全的,求你使我和我的子孫遠離偶像崇拜。我的主啊!偶像確已使許多人迷誤。”②并有傳說,如果塑造了人和動物的形象而不能給其注入生氣,在末日來到的時候將受到嚴懲。“在穆斯林看來,繪畫人或動物的形象,即意味著與造物主安拉競爭,這樣的人會在裁判日受到最殘酷的處罰。于是,形象創造成為伊斯蘭藝術中的一大禁區。”③由于《古蘭經》對穆斯林信仰和生活準則的決定性作用,導致伊斯蘭藝術致力于裝飾藝術的發展。此外,宗教一般是通過非人化的偶像崇拜來誘使人們皈依教門,服膺教義的。佛教、基督教便是通過把具體可感的人加以神化,借以宣揚超脫物象的精神本體,并作為人類崇拜的偶像。在漢代末期,佛教正式傳入中國之后,大規模的造像活動隨即開始。魏晉之后,隨著佛教的興盛,造像活動日益發展,到南朝時達到高峰。不僅如此,當時的許多高僧,還在理論上論證了建造佛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慧遠在著名的《萬佛影銘序》中就稱: “神道無方,觸像而寄,百慮所會,非一時之感。”④而規模和影響力居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伊斯蘭教選擇的不是“觸像而寄”,而是無形無相的某種理念,并視其為超越生命的存在。因此,基督教的耶穌、佛教的釋迦牟尼均有確定的“實像”,而伊斯蘭的真主卻是虛擬、抽象的,是不可見的“虛像”。真主創造萬物、主宰一切、全知全能,既無處不在,又無形無象、無始無終。既然真主是某種理念的代名詞,那么,以抽象的“有形”,反映真主無處不在的“無形”,才是通過藝術感悟真主存在的途徑。這種靠悟性感知真主的特質是導致伊斯蘭裝飾藝術抽象化的另一原因。阿非夫·巴哈尼斯稱,伊斯蘭藝術重想象和冥索,西方藝術則重科學與思考。而想象和冥思正是抽象藝術的思維方式。更為重要的是,伊斯蘭教重知識、崇智慧的遠見卓識亦促使其工藝紋飾抽象化、復雜化,同時又為高難度的表現方式提供了思維能力上的先決條件。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多次表達過對知識價值的肯定,這種對知識和智慧的尊重與崇尚,使伊斯蘭社會以開放的文化觀廣泛汲取古代波斯、印度、中國、希臘、羅馬的科學技術和哲學思想,不僅迅速形成和發展了伊斯蘭文化體系,也使宗教與哲學、科學協調發展。而從哲學上看,伊斯蘭教主要接受了來自古希臘、古羅馬的浸潤,尤其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對其產生了深刻影響。“中世紀阿拉伯著名哲學家伊本·西那采取了帶有新柏拉圖主義色彩的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認為感悟是人類認識真主和世界的一種最高能力,因此,一切失去物質和感性外殼的抽象概念是知識的最高形式,因為人的精神目光應從‘粗糙’的物質顯示,從一些具象的事物和現象移開。”⑥伊斯蘭藝術能夠把幾何紋飾發揮到極致,正是這種崇尚抽象思維的智慧使然。花卉、植物紋飾擯除了具象表達,以抽象化的象征性語言,描述“隱而未見的意向”,以近乎極限性的繁麗復雜,構筑視覺上的絢爛迷離。其作用在于打破了視點的固定,使觀者在目光順著藤蔓游走跳躍的時候,精神也隨之飛升到永恒的天國樂園,體悟宇宙的精奧美妙,并最終感受到真主創造世界的神奇偉力。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阿拉伯書法在裝飾藝術中擔當的重要角色。阿拉伯書法出現在裝飾藝術中,不同于中國青銅器、古埃及器物上銘文的記載、述說作用,伊斯蘭教不僅視書法為智慧的表征,更是象征真主的圣意,在裝飾空間嵌入《古蘭經》經文、圣訓或箴言,真主便可以與信徒無阻礙地交流,書法幾乎成了真主的替身。而在視覺上,這種宗教符號式的書法因素的入,進一步強化了裝飾藝術的抽象特征。
二、滿密中的游走
伊斯蘭裝飾藝術呈現出花枝滿眼的濃密布局。而形成這一特征的文化心理因素,概括來說主要有如下兩點:
關鍵詞:老舍;文學語言;俗白;精致;對稱美
清代姚鼐曾言:“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聲色之間,舍此便無可窺尋矣。”[1]可見,為文者對于寫作語言的重視程度從古有之,近代白話文運動發起后,由于語言日益多樣化,語言承載的功能和意義愈加凸顯,寫作者們都在遣詞造句上頗費心力。被稱為“語言大師”的老舍更是剖白:“我們創造人物、故事,我們也創作言語。”[2]
身為滿族人,老舍深受滿族審美取向的影響,以對稱性為美,體現在語言藝術上,便是“俗白”與“精致”的形成的對稱與和諧。“俗白”與“精致”在語言范疇中本是矛盾的,字面理解,“俗白”即指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精致”則指語言經人雕琢修飾,旨義耐嚼含蓄。可在老舍的文學作品中,“精致”的美感正是來源于“俗白”的材料,二者的矛盾被充分調和,形成了對稱性的語言邏輯,帶來了豐富的審美感受。
一
由于成長年代和生活環境的影響,老北京的胡同和大雜院中的語言被種在老舍心里,從《老張的哲學》、《二馬》到《駱駝祥子》、《離婚》、《四世同堂》以及50年代后的《茶館》、《正紅旗下》形成了京味語言風格。老舍對語言的第一要求是通俗易懂,不管是敘述故事、塑造人物還是抒情表言都堅持以老百姓口中的“北京話”入文。
“北京話”又稱“京片子”,表達干脆利落、直截了。北京話中的兒化音非常多,老舍在《駱駝祥子》中廣泛運用。例如“門臉兒”、“叫座兒”、“招兒”、“勁兒”等;介紹劉四時這樣描述:“涂混混出身,他曉得怎么對付窮人,什么時候該緊一把兒,哪里該松一步兒,他有善于調動的天才”;寫人生三件事時并未直接說成“做官、掙錢、娶親”,而是“當官兒、掙倆錢兒、娶媳婦兒”;人物對話中的兒化音俯拾皆是,車夫在劉四的牌局上試探著問:“來銅子兒的?”這些兒化音親切有趣,在烘托環境氛圍、表達喜惡感情、突出人物身份方面大有助益。最重要的是,它們是老舍作品區別于他人的“京味”風格的標志之一。
老舍主張寫小說要重視樸實口語的表現力,“文字不怕樸實,樸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3]通過對北京口語的恰當使用,他將老北京的世俗人情直接鋪陳開來。《茶館》里劉麻子向龐太監“表白”說:“我要是敢騙您,您把我腦袋擰下來當夜壺。”《駱駝祥子》中的“妞子”、“老爺子”、“橫打了鼻梁”等詞匯都是常見的北京話,在形容某類車夫時說“因為還有相當的精氣神,所以無論冬天夏天總是‘拉晚兒’”。“拉晚兒”、“嚼骨”、“殺進腰”等詞在閱讀之初毫無頭緒,可它們都是地道的北京口語,結合小說語境理解后便深感其藝術效果之妙,若用規矩書面語表達,敘述與人物都會大為失色。
二
作家寫作通常會使用很多技巧以求表達更為精準動人,修辭手法必不可少。魯迅曾說過:“正如作文的人,因為不能修辭,于是也就不能達意。”[4]雖然老舍堅持語言的“自然”,可他并不排斥修辭,用比喻、夸張、同語等手法,從結構到意象創造性融入了鮮明的“京味兒”,搭建了一個聲色、動靜、虛實相生的活的老北京。
老舍在《言語與風格》中說:“比喻能把印象擴大增深,兩樣東西的力量來揭發一件東西的形態或性質,使讀者心中多了一些圖像。”[5]《駱駝祥子》中比喻祥子辛勞受累時說:“他從早到晚,由東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著轉的陀螺。”《柳家大院》中老王的兒子被描述成:“腦袋還沒石頭順溜呢,沒見過這么死巴的人”。人物的表情、性格及狀態都在喻體的生動展示下得到了加倍的凸顯。夸張的表面呈現是“言過其實”,可老舍憑借扎實的語言功底、樸實的情感白描賦予“虛假”某種“肯定”,在夸張中呈現出“別樣的真實”。《正紅旗下》描寫大姐婆婆“是一位有比金剛石還堅硬的成見”的人,生氣時“鳴炮一百零八響”,寫北京的春風“似乎不是把春天送來,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柳家大院》里諷刺自詡“文明”的老王:“洋人要是跟他說過一句半句的話,他能把尾巴擺動三天三夜”。同語的標志是判斷詞“是”,形式為A是A,在故事中插入特定場合或者結合人物語氣時卻有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駱駝祥子》里孫偵探搶走祥子賣駱駝和拉車攢的錢時說:“算了吧!我不趕盡殺絕,朋友是朋友。”兩個“朋友”將孫偵探貪婪可笑的嘴臉展露無遺。老舍還常常在同語前后添加修飾詞或轉換“是”的形式,以加強語氣、表達言外之意。《四世同堂》中描述當時的北京:“北平已不是中國人的北平,北平人也已經不再是可以完全照著自己的意思活著的人”,表達了老舍對此的哀戚。
除了以上論述的三例,擬人、排比、借代、用典、飛白等修辭格也在作品中大量出現。修辭中所用之物常為老舍的眼見手取,在作家的匠心選擇和巧妙搭配下,它們與語境相適應,時而生動俏皮,時而沉郁頓挫,在傳情達意、狀物記人、調整語言節奏方面的作用言之不盡。
老舍的文學語言中有著“頂平凡的話”,帶著白話的“原味兒”,初讀或許覺得庸常,可細讀后卻發現,它們已被“調動得生動有力”,[6]因為在老舍的文學語言又充滿大量矛盾悖論,能指和所指的語境、語義沖突頻現,常借此技巧營造出“以笑代憤”的氛圍,文章自然有聲有色,這正是老舍所說“簡單的、有力的、可讀的而且美好的文章”。[7]老舍對“京白”的大量運用增加了了作品語言的通俗性,可它們并不是肆意羅列,而是在老舍提煉加工下,變得平易而不粗俗,鮮活而不油滑,幽默而不戲謔。從小說、戲劇到散文,老舍對寫作語言的執著未曾變過:堅持語言的原味,同時N詞煉字挖掘出其與文學的重合面,互以憑靠打造出集平民視角和文藝風范和諧對稱的語言藝術。
老舍是滿人,雖然長期受北平文化的熏陶,可他從未脫離自己的民族出身和文化歸屬。滿族是一個善于學習,善于創造的民族。除了在作品中堅持滿足文化精神的追尋,老舍在語言藝術上,深受滿族以對稱性為美的審美觀念的影響,創造了“俗白”與“精致”的語言對稱之美,實現了大眾化和文學性的審美訴求。
參考文獻:
[1]錢仲聯編.姚鼐文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第6頁.
[2]老舍.老舍文集?十五卷 [J]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第257頁.
[3]老舍.我怎樣寫小說[M].北京:譯林出版社,2012,第69頁.
[4]魯迅.魯迅書信集[J].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第712頁.
[5]老舍.我怎樣寫小說[M].北京:譯林出版社,2012,第93頁.
【關鍵詞】中西繪畫藝術;現代中國畫;審美特征
所謂現代中國畫,是與傳統中國畫相對而言的。明清以前的中國畫具有明顯的古典特征,被稱為傳統中國畫[1]。而近代以來,特別是以后,西方繪畫藝術傳入我國,特別是造型技術、構成觀念與色彩技法的引入,對中國畫的內容與表現形式產生巨大了影響。中國畫以其廣闊的胸襟兼容并蓄,促進了中國畫藝術的變革。現代中國畫借鑒西方繪畫技法,融入了很多現代元素,與傳統中國畫具有一定的差異。在這種背景下,現代中國畫的價值取向與審美特征都有了明顯的改變。
一、中西繪畫藝術融合理念
著名學者彭吉象先生曾這樣形容中西繪畫藝術:“中國繪畫崇尚意境,西方繪畫崇尚形象;中國繪畫重視表現手法,重視畫面感情,西方繪畫重視對客觀對象的再現,注重理性;中國繪畫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方式,西方繪畫則是以光和色表現物象。”總而言之,中國繪畫重視對意象的表達,西方繪畫注重寫實,兩種繪畫藝術具有鮮明的差異性[2]。中西繪畫藝術的差異是因為兩地不同文化、思想背景導致的,涇渭分明且并無高下之分。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已成為一種趨勢,許多中國畫家開始了解西方繪畫、學習西方繪畫,加入到研究中西方繪畫差異的隊伍中。在全球一體化背景,我們該怎樣對待中西融合理念?其實,中西融合并不等于摒棄傳統,只有尊重中西方繪畫藝術,吸收西方繪畫藝術的長處,并與中國特色相互借鑒,才能促進繪畫藝術的發展與創新,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二、現代中國畫藝術的表現分析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與中西方藝術的融合,中國畫家們逐漸舍棄了傳統的那種理想主義,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他們的藝術作品更多的是體現畫家們的價值取向,而正是這些各具特色的價值取向,促進了現代中國畫藝術的多元化。在這種背景下,現代中國畫的表現也有了很大變化。
(一)創作題材的多元化
傳統中國畫的題材內容多為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畫可選擇的題材內容也呈現多元化趨勢,除了傳統題材外,現代中國畫更多地關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出現了很多描寫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作品。例如吳冠中先生的《吳江人家》,充分體現了現代藝術家對人文生活的關注;何士揚先生的《夏日的海灘》,則是發掘現代都市生活中的美;還有藝術家韓書力、李伯安,他們的作品主要描繪邊疆少數民族的生活[3]。
(二)繪畫技法博采眾長
傳統中國畫中的構圖、敷色、用筆、用墨等技法自成體系,有明顯的中國特征。而現代中國畫的創作技法吸收中西繪畫藝術精華,具有極強的包容性。現代中國畫技法向傳統學習、向少數民族學習、向西方學習,不斷創新與嘗試,增強了現代中國畫的表現力,為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三)繪畫語言的創新
現代中國畫十分重視繪畫語言功能的傾向,建立與傳統中國畫不同的審視方式,不斷豐富現代中國畫的表現能力。在繪畫材料上,發揮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的優勢,并利用平面設計、裝飾性等手法增強作品的空間層次與環境氛圍;在造型上,繼承傳統水墨畫的表現方式,又運用空間關系與幾何結構,實現畫面抽象與寫實的統一;在色彩上,吸收西方光線與色彩的表現技法,并將其與水墨風格融合,拓展了現代中國畫在語言和主體情境表達上的空間。
三、現代中國畫的審美特征研究
(一)西方繪畫對現代中國畫審美觀念的影響
中國繪畫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在精神層面上有一定的共通之處,優秀的繪畫作品,無論是傳統的水墨畫還是西方油畫,不僅能帶給人視覺上的享受,還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震撼。繪畫是一種只能意會的藝術形式,他通過線條、色彩等方式,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以及思想上的震動,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現代中國畫是中西方藝術融合的產物,它圍繞現代觀念展開,與傳統中國畫具有很大的差異。西方藝術中的解剖、素描、透視理論對現代中國畫影響很大,特別是對于人物畫,西方藝術的引入使得對人物的刻畫更加形象逼真。這樣使得傳統中國畫中較為冷門的人物畫一反頹勢,成為現代繪畫藝術中的主要形式。這也表明,人們對藝術的審美,是在特點的時間段形成的,是社會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合。而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上講,越是新奇、越是具有異域風情的內容,帶給人的視覺沖擊就越是強烈。也正是因為如此,融入西方繪畫藝術的現代中國畫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迅速。
(二)外在審美特征分析
1.新繪畫材料對審美空間的拓展
繪畫材料作為中國畫的媒介,能夠體現繪畫藝術的觀念精神,對繪畫審美形態的表現有重要影響。現代中國畫家們為了創造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風格,也會選擇獨特的繪畫材料。例如潘天壽創作使用自制的顯漿紙,畫作中會出現特殊的機理效果;傅抱石喜用牛皮紙,追求的是筆道在邊緣的毛狀痕跡滲化效果。除此之外,有的藝術家會選擇銅版紙、布等特殊材質;有的藝術家會使用冰凍的墨塊,追求冰塊自然融化形成的圖案;還有的畫家摒棄傳統的毛筆,改用油漆刷進行創作[4]。這些獨特繪畫材料的使用,不僅是個人藝術風格的體現,也拓展了現代中國畫的審美空間。
2.對傳統筆墨形式的繼承
筆墨是中國畫藝術表現中的重要物質材料,用筆和用墨是中國畫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中的構圖、勾勒、渲染等基本技法都離不開筆墨。畫家所用的筆墨是對物象感受神化了的筆墨,畫中的意境也是筆墨神化的意境,體現了中國畫藝術的審美理想追求。現代中國畫家也都講究筆墨的應用,將用筆和用墨技術發揮到極致,例如石魯先生的《南泥灣道中》,就是其深厚筆力的體現;而劉子健先生的作品強調黑白,重墨輕筆,用墨色構造意象。隨著中國畫的發展,筆墨已不僅僅是指筆和墨,他們已經成為人們對于中國畫的審美習慣,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
3.畫面空白的應用
空白是中國畫有的一種形式,也就是“無畫處”[5]。中國畫家在創作出主題內容以后,一般不會為作品添加背景,而是賦予作品中空白處特殊含義,有的表示天空,有的表示大海,用來襯托所描繪的主體。空白是一種審美符號,也是中國畫特有的藝術形式,從哲學范疇上講,是道家虛無與禪宗空靈境界的體現。無論是傳統中國畫,還是現代中國畫,空白已經成為中國畫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畫審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內在審美特征分析
1.意境美
在西方繪畫思想的影響下,現代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多為寫實、抽象、寫意、表現等形式的自由組合。現代中國畫追求意象語言的表達,這種追求不僅體現在中國畫整體意形同構系統所體現出來的“寫”的特點上,也體現在各種圖式要素與對象之間構成的內在抽象的一致性上,更是蘊含在中國化的筆墨樣式和境界中。意境作為中國畫的審美標準,從古至今都未改變。例如中國畫大師李可染,在創作中會將自身想象力發揮到極致,追求畫面意境完美地表達。然而由于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的意境追求已經從對虛無、悠遠環境的塑造,向著表現生命激情的方向轉變,人們對中國畫的審美需求也更具有時代感。
2.現代中國畫的審美取向
任何藝術的發展,都是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現代中國畫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多反映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生活狀態的變化。隨著中國繪畫與西方藝術的融合,很多中國畫家都在學習西方繪畫技術,以期對中國畫進行創新。西方繪畫藝術對中國畫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與世界接軌,也是中國畫發展的方向。現代中國畫藝術正跟隨時展的方向,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現代中國畫形式多樣,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途徑,創作量也逐年增高,這也是中國畫發展中的必然現象。現在中國畫的審美取向也向著現代化、全球化靠近。
四、結束語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畫也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中國畫要想創新,必須立足民族特點,既注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也要從西方繪畫藝術中提取精華,實現中西方繪畫藝術的融合。時代在不斷發展,現代中國畫要緊扣時代主題,與時代精神緊密相連,不斷創新發展,才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美術作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王婭楠.抽象元素在現當代中國畫藝術語言中的演變與發展[D].山東理工大學,2014.
[2]潘紹雄.從審美角度看“空”在國畫中的表現[J].芒種,2014(15):239-240.
[3]吳丹.線條在中西繪畫的運用和審美特征[J].戲劇之家,2015(9):203.
[4]盧宗業,韋聯華.亦古亦今中西兼融——黃獨峰繪畫美學思想探析[J].河池學院學報,2014(1):125-128.
關鍵詞: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審美特征;統一
一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
1.文化與自然的統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愈來愈快,人們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對生活品質更加看重,更渴望生活在一個愉悅的生活環境中。因此,現代環境的設計更要考慮到人們實際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適性。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首要任務是為人們生活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因此,它是一門服務性與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在操作工程中,首先考慮的是人的感受,滿足人們對于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但是,在設計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切忌天馬行空的胡亂設計,在現有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天然條件。由于本土文化已經深入人們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得到了改變,因此,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要考慮到人們的審美特點,并進行提煉,做到尊重自然,尊重本土文化,尊重人的審美觀,總而做到文化與自然的有機融合。
2.展現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精神風貌
人們在追求高質量生活的同時,其實就是渴望得到一個優美的生存環境。這個生存環境的魅力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審美,更重要的是展現出正面的精神風貌,比如展現出和諧的生活氛圍,人們之間的謙讓,心靈的純潔等。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著力挖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現出積極地、正面的宣傳效果,堅決抵制低級趣味,劣質低端的生活態度。只要經過科學合理的規劃,以及植入健康、向上的藝術元素,就一定能夠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精神溝通,實現環境的和諧與無害。
3.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多樣性與整體性的統一
俗話說,人上千萬形形,這就說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愛好、習慣等等,進而形成了不同的審美觀。在這樣復雜多樣的環境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在追求滿足各種人群不同需求的同時,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條件。如今,設計材料逐漸豐富,設計風格也越來越多元化,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基本需求。但是,為了防止局部的不斷變化而影響最終的設計目的和效果,一定要在事先制定設計理念,使設計風格最終統一。
4.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
和傳統環境設計相比,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還要考慮到人們的生活品質,即生活的便捷性,這就彰顯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實用價值。但是,這僅僅是其整體功能的一個方面,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應該說,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必須在現有環境基礎上實現實用性和審美性的有機融合,從而營造出方便、快捷、舒適、舒心的綜合體驗。
二 現代環境藝術的審美特征
1.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整體和諧美
要想取得良好的審美效果,設計之初的每個細節都要相互呼應,相得益彰,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在進行環境設計時,不管設計主體有多大,或者多么渺小,都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我國古書上有“美”的記載:“美者,合異類共成一體也。”這其實就表明了任何美的東西都有其特定規律,比如注重整體和諧等。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市,甚至一個房間,在設計過程中都要注重整體效果。在這些場所的設計中,無論是建筑、花草、垃圾箱、椅子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個體,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需要將這些個體統一到一個整體當中,并且要考慮到個體與個體之間關系的協調,使這些個體成為一個整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通過這個整體,人們可以體會出個體與個體之間關系的和諧,從而使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更加具有表現力。
2.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動態美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的,用更通俗的話講,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是為人服務的,從這方面講,它要滿足人們生活中的各種要求,同時能夠反映出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和特點。環境藝術是靜止的,它無法主動和人產生溝通,但是,人們的生活是千變萬化的,根據相對論的說的,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的審美風格也會發生改變,因此,不同的人在審視同一設計藝術作品時的看法不一,這就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動態美。
3.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特色美
不同的設計師對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方法是有區別,因此,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千千萬萬,只有具備與眾不同的特點才能脫穎而出,優秀的設計作品身上都閃耀著設計師的思想。我國是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傳承了古老的文化底蘊。比如北京、南京、開封、洛陽等城市,都是有名的文化古都,和其它城市相比,它們在城市的規劃和設計上更加注重對歷史遺產的保護和發掘,因地制宜的發展自己的特色,吸引游客。不但是居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麗、舒適,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經濟的增長點。
三 結束語
總之,環境藝術設計是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在對環境進行藝術設計時,必須考慮到大眾的審美需求和認同,考慮到本土文化的植入,考慮到民族精神特征,考慮到未來發展和規劃等問題,從而使我國環境藝術設計隨著文化發展更加趨于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大衛?瑞茲曼,王栩寧等譯:《現代設計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張綺曼、鄭署:《室內設計資料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3]單煒.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建設與研究發展[J].藝術教育,2005.
[4]顧衛新.高職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與發展探討[J].文教資料,2006.
[5]韓巍.形態[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6]王超英.設計的功能美與形式美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
[7]鄭罡.淺談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靈厚[J].山西建筑,2009.
【關鍵詞】陶瓷藝術 釉下五彩瓷 審美藝術
陶瓷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可以欣賞的藝術品。中國陶瓷不僅是中國人民精神與物質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所共享的物質與文化遺產。釉下彩瓷是我國一種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品門類,醴陵出產的釉下五彩瓷作為釉下彩瓷的一種,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白如玉的瓷質,瑩潤光潔、五彩繽紛的釉色,美輪美奐及清新秀麗的藝術風格,繽紛爛漫、獨樹一幟的色調,精美絕倫、制作巧妙的工藝技術,淡而有神、艷而不俗的審美趣味,使釉下五彩瓷成為中國陶瓷藝術中的瑰寶。
釉下五彩瓷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審美旨趣,蘊涵著民族文化之精華,展現了東方藝術風采,具有永恒之美。下面,筆者從造型、功能、裝飾、意蘊之美等方面,來談談釉下五彩瓷所具備的審美藝術特征。
一、造型之美
中國傳統陶瓷中,各種不同的造型,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生活需求下形成的。它們包含著生活美學、生活意蘊和生活習俗,滲透著創造者對生活的理解、認識和品味,并“物化”為具體的陶瓷造型形態。醴陵釉下五彩瓷造型,經過世代工匠藝人不斷的技術傳授和技藝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整體風貌和鮮明的時代、地域特征,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態和藝術內涵。
釉下五彩瓷造型的形式美的特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高度的簡化和概括。所謂高度簡化和概括,就是指設計者們在模仿自然參照對象的時候,時時刻刻注重對對象形態的總結,將其形態特征運用簡潔的線條或概括性的形態語言加以闡釋,使釉下五彩瓷的造型呈現出極具意味的簡潔之美。二是有意識的美化和夸張。對于自然形態別優美或者具有代表性的造型,陶瓷造型設計者們往往有意識地進行了形態上的夸張和美化,如通過強化曲線的旋轉弧度,來展現釉下五彩瓷造型的柔美特質,或者通過強調直線的硬朗轉折,來表現釉下五彩瓷造型形態的陽剛之美。三是獨具匠心的添加和強化。對于釉下五彩瓷造型設計者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模仿物都具有完美的形態,因此,在其陶瓷造型設計中常常使用添加和強化的手法,對略有缺陷的自然造型進行美化。四是感性的求全和完滿。在釉下五彩瓷造型中表現和強化這種“完滿”之美,目前主要有三種表現方式,即:中軸線對稱、左右形態均衡、上下呼應(也可稱為重心穩固)。
二、裝飾之美
釉下五彩瓷的裝飾美,來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來源于客觀物質世界,其整體裝飾畫面具有東方藝術的美學傳統,并遵循著氣韻生動的美學原則。
釉下五彩瓷在裝飾繪畫藝術上,多采取以線造型、以面造勢、以點造意的裝飾形式。
中國繪畫,以線立骨。釉下五彩瓷的裝飾繪畫藝術也同樣遵循這個原則,從線條的起、承、轉、合以及用筆的輕、重、緩、急中,我們能夠體會到藝術創作者的性格與修養。
現代很多釉下五彩瓷的畫師們,在掌握了色料、坯體的特性后,往往會根據裝飾畫面的需要,而決定用筆繪線的形式,或可細致工整的勾線,也或可極度自由奔放的寫意;在呈現的效果上,可用枯筆表現皴擦感,或可用含水飽滿的淡墨表現淋漓盡致的潑灑感,可謂變化豐富。筆者本人在嘗試線條表現時,常用一些律動的短線條,并追求線條的靈動感。而為了裝飾需要,用于“分水填色”裝飾工藝的勾線,筆者多采用程式化的方法構成,精簡洗練,使之具有清晰條理的裝飾美。
釉下五彩瓷畫面的裝飾畫面,常常采用以面造勢。面是相對于點和線而論的,實則是點和線擴展而成。在釉下五彩瓷畫面的裝飾畫面中,面的形狀不同,產生的效果亦有很大區別。如,圓形之面給人感覺是飽滿和內收的;方形之面讓人感覺是堅實和向外擴張的;三角形之面令人感覺是穩定和永恒的。面在釉下五彩瓷畫面的裝飾畫面中很顯眼,有分量感,故此,在處理上一定要把握好形狀、大小、濃淡、虛實的變化及點、線、面的結合。
點為最小的繪畫元素,在釉下五彩瓷畫面的裝飾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用于點葉、點苔、點染氣氛,在畫面中只起輔助作用。但在探索釉下五彩畫面的裝飾時,我們可嘗試著以點為基本符號,把線、面簡化為點;再用如圓點、豎點、斜點、方點、大點及小點等不同形態的點,來表現物象,將點與形體結構有機的結合,使畫面表現形式更加凝練,裝飾語言更加單純,裝飾效果更加強烈,畫面更具感染力。
構圖是釉下五彩瓷的裝飾繪畫藝術上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從清朝早期樸實嚴謹的構圖,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清雅大方的構圖,再到如今的簡練單純、富有情趣的構圖,雖然題材、色彩、裝飾風格不盡相同,但它們具備共同的特點,就是:清雅、簡練、完整,大方。在結合產品的器形和適應使用要求上說,也是比較成功的。
就釉下裝飾與造型的關系而言,我們應當注意:在明確造型的社會功能后再進行裝飾;裝飾紋樣與造型在風格特點上要協調一致;要按造型的形狀和實用要求選擇題材;裝飾的色彩要與瓷器的釉色相結合。由此可見,醴陵釉下五彩瓷畫面的裝飾設計,一定要結合不同的造型和使用要求進行全盤的考慮。可以這樣說,一切成功的裝飾,都是與造型有機結合和渾然一體的典范。
三、功能之美
釉下五彩瓷藝術作為工藝美術的一種,有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它的創作原則,即實用、經濟、美觀。其實用美又稱功能美,具體地說就是要符合生活使用的目的性。
因此,創作者們在對釉下五彩瓷進行設計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它的使用功能。它是做什么用的,什么人在使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和什么東西配合在一起使用?要求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效果和總體氛圍等等。只有根據這些物質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并結合審美的需要,設計者才能進行創造。
比如,一個繪著牡丹圖案的釉下五彩瓷的杯子,捧在手里,讓人有種幸福感——花開富貴;或者,一套繪著梅蘭竹菊圖案的釉下五彩瓷的碟子和碗,讓人感官上舒服外,還讓人覺得用著方便,這是其功能美。再如,一件釉下五彩陳設瓷瓶,擺在房間入戶處,讓進門的人一下子會聯想到年年“平安”、天天“平安”這些吉祥的話語來,既美化了居室,又讓人感到高興、滿意,這也是其功能美。簡而言之,釉下五彩瓷的功能美深化了與人之間的關系,體現了人們之于生活的需要。
四、意蘊之美
釉下五彩瓷藝術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并重表現,集中展現了“和諧統一”的意蘊美。其主要表現在釉下五彩瓷制品的造型美、紋飾美、色彩美和整體的和諧美等方面。釉下五彩瓷藝術,可以說是物化的心靈的體現。它通過藝術的方式,以特殊的語匯,訴說著一種理想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其實,從“和諧統一”的另一個角度來看,釉下五彩瓷藝術是兼實用與審美于一體的藝術。一方面,較之其它純粹的實用物品器具,釉下五彩瓷有著豐富而鮮明的文化特征和藝術目的,這表現在它的造型和裝飾上;另一方面,較之純粹的藝術品,如繪畫,它始終又有著實用主義的伴隨,這表現在它的功用的普遍多樣上。把實用與審美結合起來,正是在這樣的關系中,釉下五彩瓷展現出了人類建立在基本生存需求基礎上的精神向往,體現著一種貼近人生現實又超越現實的偉大情懷。
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象征。陶瓷藝術的神采和意蘊,只有通過對造型、裝飾、意蘊、功能整體的審視,才能體會其中奧妙意味。它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審美旨趣,蘊涵著民族文化的精華,表現了東方藝術風采,具有永恒的美。
因此,如今的釉下五彩瓷畫師們,在釉下五彩瓷裝飾上應更加注重其物質屬性的人文關照,從審美的物我關系上最大程度的發揮材料的天性,使釉下五彩瓷的色澤、質地等因素充分顯露,達到與人們感官上以及情感上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