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美容理論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針對上述問題,湖北職院醫療美容技術專業堅持以實踐為中心,突出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培養,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踐過程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初步形成了課程工程化實踐教學模式,
1.課堂理論教學
課堂教學包括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即除了第3年頂崗實習(在企業)外,學生在校期間所接受的整個課程學習過程。課程工程化實踐教學是以實際工作所需的各種知識、技能為導向,將實踐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包括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不是機械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劃分開來,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關聯遞進的。為此,課程工程化實踐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組織,并將課堂教學分為四個部分:
(1)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色彩、美學與化妝品知識;中醫、身體與生理知識。
(2)美容技術。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保養護理技術與中醫養生治療技術。
(3)美容技術與實踐流程結合。主要開展單元、集成與系統性實踐,其中單元、集成實踐主要針對校內課程實踐,系統實踐為項目實踐,這項實踐還涉及到消費心理、人際溝通和營銷實務等美容管理方面的內容。
(4)分領域實踐專題。主要分為日常生活美容和中醫養生美容兩個方面。其中日常生活美容實現身體外部保養,具體分為:
①面部(面、眼、頸等)護理技術;
②身體(手、肩、背、胸、溫宮等)護理技術;
③修飾(化妝、禮儀等)技術;
④香薰芳療護理等。中醫養生美容實現由內養外的治療,具體分為:
①撥罐(滑、走、定等)技術;
②刮痧技術;
③針灸和溫灸技術;
④經絡技術等。現代美容離不開工具的使用,先進的美容工具與技術技能的結合能提高美容的效率,提升美容質量。為此,湖北職院面對市場眾多且快速變化的美容工具,購進了大量的美容儀器,自始至終將工具使用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提升了教學效果。
2.課堂實踐教學
在完成課堂理論教學的同時還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兩個階段的課堂實踐教學,使學生逐步接觸真正的項目實踐。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要貫穿探索性、創新性和開拓性思想指導,以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質與能力。第一階段為模擬真實的美容項目。此階段教學主要對學生進行專業基本知識的初步認知教育,通過參與模擬項目訓練,讓學生進行技術與技能的初步應用,并從心理、技術到行業規范等方面進行引導。模擬訓練項目在學校由教師指導完成,采用分組結對的方式,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項目,即將學生分為從業者與客戶兩個角色,通過從業者和客戶的角色轉變,讓學生體會實踐中兩者角色心理:從業者體會技術的使用情況,客戶體會對技術的要求。在實訓形式上,開展三種技能訓練方式:一是合作教學。旨在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如利用校內實訓基地設施,以教學單元內容為主題,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檢索相關資料課堂分組討論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教學游戲、演講等師生觀摩與點評。二是仿真教學。借助摸擬美容院教學條件,仿照企業真實工作環境,采用技能示范教學初次模擬訓練錄像分析總結再次模擬訓練進入實際操作的教學順序,反復模擬訓練,幫助學生增強實際工作的自信心,提升實際工作的素質與技術水平。三是服務教學。由教師帶隊并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醫療美容技術服務活動,如節假日化妝服務、美容技能競賽、中醫保養保健展示等,在社會服務中提升學生的實戰技能。第二階段為開展實際的美容項目。此階段在學校和醫療美容企業之間進行循環教學,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專業項目中,提高學生真實場景下的工作能力。具體做法是:由教師帶隊,安排4周時間讓學生到美容企業接受真實的環境熏陶和真實工作態度培養,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在這個階段,教師在美容院進行真實環境下的示教、實景操作和案例分析,指導學生與顧客進行零距離接觸,觀察顧客特征,熟悉顧客需求,了解企業條件和環境。學生在熟悉顧客后,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對顧客進行初步分析,并根據顧客實際,提出美容項目建議,實施具體醫療美容項目,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和修改工作計劃,以更好地滿足顧客要求,項目實施完畢后還要進行案例分析和總結。
3.學時分配
學時分配要突出實踐性特征(如表1所示)。3年的專業課教學總學時約1300學時(除去公共課和學生企業頂崗實習),其中“理論基礎”部分不超過300學時,與實踐相關的“實用技術”和“專題講座”分別大于800學時和200學時,占專業教學總學時數的77%,使學生能最大限度地開展實踐,提升技術與技能。
二、實踐教學中的探索性和創新性指導
【關鍵詞】損美性疾病;肝脾;辨證治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美容意識越來越強,中醫理論以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為特點,在皮膚美容方面受到更多關注。中醫美容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傳統的藥物、食膳、針灸等多種手段治療損美性疾病,對人體皮膚進行養護、調理,從而達到防病、治病、抗衰、駐顏的目的。但從整體來看,“有諸內必形于諸外”,容顏的榮衰與人體五臟六腑、氣血經絡密切相關,若臟腑功能正常,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則肌膚健康、美麗,才能青春常駐;若臟腑功能失調,則肌膚出現晦暗、粗糙、皺紋、痤瘡、黧黑斑等。在五臟之中肝、脾與皮膚美容關系非常密切,肝、脾的功能失調,是導致損美性皮膚病及容顏早衰的重要原因,因此,中醫美容以及對損美性疾病的治療,有必要重視調理肝脾。筆者就此探討如下。
1肝、脾與皮膚美容關系的理論基礎
1.1脾主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是皮膚美容的基礎中醫美容觀是以臟腑精神氣血充盈為基礎的整體健美觀。美的不一定健康,但健康的就會給人以美感。《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曰:“氣血盛則髯美”,并可“美眉以長、耳色美”、“氣血和則美色”。脾位居中焦,脾主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則飲食水谷得以化生精微,精微得以升散,營養五臟六腑、五臟精氣充沛則兩目炯炯有神,面色紅潤光澤;營養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則筋骨強健,肌肉滿壯,膚如凝脂[1]。所以脾胃功能正常是皮膚美容的基礎。
1.2肝藏血,主疏泄,是皮膚美容的保障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之功。《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肝主血海也。”肝血充盈,則面色、爪甲紅潤,雙目明亮,關節活動靈活,體態健壯。肝主疏泄,主要關系到情志和人體氣機的調暢,人的情志活動除心所主之外,還與肝密切相關,肝氣調達,則心情舒暢,氣血平和,肌膚細膩、光澤[1]。肝主疏泄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脾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均依賴于肝的疏泄。肝的功能正常則能調暢人體全身的氣機,使氣機暢達,又可協調氣血運行和水液代謝;促進消化吸收;調節精神情志從而維持整個人體臟腑陰陽氣血的協調平衡,對美容極為有益,是皮膚美容的保障。
2肝脾功能失調與損美性疾病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個有機的整體,肌膚的健康與否可直接反映臟腑功能的盛衰。特別是當肝、脾的功能失調時,就會出現一系列體表的反應。
2.1脾的功能失調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在五行屬土,主黃色。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均可導致脾的功能失調,生化輸布障礙。若脾的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氣血化生不足,營養物質缺乏,則臟腑、肌膚失于濡養,使人面色枯黃無澤,皮膚粗糙,肌肉瘦削,精神萎靡或形成黃褐斑[1]。《外科證治全書·面塵》認為黃褐斑乃“憂思抑郁,血弱不化”而成;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導致水濕停滯,出現顏面浮腫,皮膚腫脹,或濕肌膚生瘡,如面部濕疹;如果水濕停聚化熱上沖,熏于顏面可致粉刺、酒渣鼻等疾患;如水濕凝而為痰飲,溢于肌膚,則可化生肥胖癥;素體陽虛,或過用寒涼,損傷脾陽,陽不達表,或寒凝氣滯,陽氣郁結于表,導致面色黧黑,形成粉刺、黃褐斑等疾患。
2.2肝的功能失調肝藏血,主疏泄,開竅于目,主筋,其華在爪,在五行屬木,主青色。疏泄正常,可以協調全身氣血的運行,也保證了顏面氣血的暢通運行。如果長期情志過極或情志不暢,導致肝失疏泄,氣滯血淤,則皮膚失養,會變得晦暗無光;若進一步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輸布障礙,則皮膚顏色會失其濡潤而彈性減弱或出現皺紋;肝氣郁結,“暴怒傷肝”,氣機逆亂,氣血不能上榮于面,則生黧黑斑[2];肝郁血氣不和,氣滯血凝,阻于肌膚,則生疣瘡;《眼科集成》云:“氣郁血滯,伏火邪風,挾淤血而透于眼胞眼堂,隱隱現青黑之色氣”(即目胞黑);郁怒傷肝,氣血凝滯,阻澀絡脈,體膚失養,則生白斑;情志失調,肝郁橫犯脾胃,脾胃運化水谷及水濕障礙,或影響膽汁功用,則膏脂痰濁內蓄而肥胖;肝郁化火,氣火上逆,則青風內障、綠風內障;氣阻血淤,則口唇紫暗。肝血不足,則雙目無神、干澀不舒,爪甲蒼白無華,上胞下垂;血不養臟,肝火內動,或血枯生燥,風邪熱毒內侵,傳于肌膚,則生扁瘊;血虛陰傷,肌膚失養,則生面游風(即胞輪振跳);血虛不能上滋于唇,則唇色蒼白;血不足,毛發失于濡養,則頭發花白或早白;血虛毛根空虛,風邪入侵,則成油風(即成片禿發);陰血不足,肌膚不榮或血虛生風,則肌膚甲錯,干燥脫屑;肝虛血燥,血不養筋,則生疵目;血虧四末不得榮,則生皸裂瘡;血虛失養,則牙跟淡白,復感風邪,則齦肉縮露;血虛不能榮發,則發變黃,毛發稀疏,干燥易折。“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相互化生,肝腎不足是使人衰老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可導致面生黧黑斑、目胞黑、目偏視、唇瞼相邀、油風等損美性疾病。
3調理肝脾,美容皮膚
肝為剛臟,主疏泄而藏血,性喜條達,體陰而用陽,故要保證肝的功能正常,首先是疏肝,使肝氣條達而不抑郁;其次養肝血因肝體陰而用陽,肝血足,肝體得養,肝之疏泄才能正常。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運化功能主要依賴脾氣,故治療上要健脾益氣為主,其次可健脾利濕,溫陽健脾。概括而言,根據不同疾病,針對不同病因,采用不同方法,辨證治療。
3.1健脾益氣主要用于治療因飲食失節、勞倦過度,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榮于皮膚、毛發、唇、齒、爪甲所致之證。如黃褐斑,癥見面斑淡褐,倦怠乏力;油風,多在病后、瘡后、產后和久病氣血虧虛而作,脫發漸進加重,范圍由小到大,頭暈唇白;上胞下垂,癥見上胞提舉無力,掩及瞳神,晨起或休息后較輕,午后或勞累后加重;胞虛如球,癥見胞腫喜按,喜熱熨,食少神疲;毛發干燥易斷,或萎軟纖細;肌膚枯癟無澤,榮華頹落,彈性降低,干燥粗糙,皺紋增多等等。常用方劑: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減。
3.2健脾利濕主要用于飲食、勞倦、久病纏綿,導致脾胃虛弱,脾虛不行津液,痰濕內停所致之證。如面游風,癥見發病緩慢,皮損淡紅或黃,有灰白色鱗屑,便溏;目胞黑,癥見胞瞼周圍皮膚黯黑,胸痞,納呆;肥胖癥,癥見肥胖,水腫,四肢困重,疲乏無力等。常用方劑:參苓白術散、防己黃芪湯、苓桂術甘湯等加減。
3.3溫陽健脾、通陽發表主要用于素體陽虛,或過用寒涼,損傷脾陽,陽不達表,或寒凝氣滯,陽氣郁結于表所致之證。如粉刺、黃褐斑等疾患,伴面色黧黑,或無華,手足畏寒,易感風寒,女性常伴月經推遲,舌淡苔白,脈沉細等。常用方劑:麻黃附子細辛湯、理中湯等加減。
3.4疏肝理氣、活血化淤常用于肝郁日久,氣滯血淤所致之證。如黧黑斑肝郁氣滯型:證見胸脅脹痛,急躁易怒,口苦,納差,斑色黃褐,形狀似地圖或蝴蝶,女性常伴月經不調、痛經,經前斑色加深,作脹,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淤。常用方劑: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加減。
3.5疏肝健脾,養血活血主要用于長期情志過極或情志不暢,導致肝失疏泄,氣滯血淤,進一步橫逆犯脾導致脾失健運,氣血化生、輸布障礙之證。如黃褐斑,主要表現在面頰或面部其他部位出現大小不等的黃褐色斑疹,無明顯的瘙癢,但嚴重影響美觀。中醫傳統認為與肝腎功能失調有關,但通過臨床觀察,本病的發生與肝脾二臟關系密切。肝郁失其疏泄,橫逆犯脾,日久脾失健運不能生化精微,氣血兩虧,不能升清降濁,濁氣上泛,不能運濕,濕郁化熱,濕熱濁氣熏蒸,發生黃褐斑。采用疏肝健脾,養血活血的方法,用逍遙散加減,有較好的療效。
總之,多種損美性疾病的發生或人的早衰,多與人體肝脾功能失常密切相關。因此,中醫美容以及對損美性疾病的治療,有必要重視調理肝脾。
【參考文獻】
王氏藥罐標本兼治贏得專家青睞
萬病根源在于瘀,人之所以疼痛部位不同,患的疾病不同,就是因為不同的地方被瘀血堵塞。把這些瘀血疏通,供血正常,人體各器官恢復正常功能,疼痛便會自然消失,人自然變得健康。流傳于河北鄉村的“王氏藥罐”排瘀療法,正是源于上述的理論基礎,千百年來成為秘而不傳的民間養生絕技。
“王氏藥罐”操作簡單,療效顯著。使用瀉絡療法治療時,先將竹罐放入藥鍋內煮沸,然后采用韓國美容筆無痛的技術在患處點刺,把竹罐從藥鍋內撈出,趁熱拔在患處,竹罐內的水蒸氣溫度降低后凝結,就產生很強的負壓,通過藥力、熱力和竹罐的吸力將患處的瘀血順利的排出來,使氣血暢通,消除病痛。由于可以直接撥出瘀血,所以此法對腰酸背痛腿抽筋,內分泌失調,特別針對頸椎病、肩周炎、咽炎、風濕等病癥效果顯著。
北京市長城漢方中醫研究院,是經國家政府行政部門嚴格審核批準成立,專業從事中醫健康管理學術研究、產品研發、技術開發、技術推廣及其健康服務的科研機構。憑借著立竿見影的產品療效,“王氏藥罐”排毒療法深得北京市長城漢方中醫研究院的推崇。中央電視臺《中華醫藥》、央視國際《臺灣頻道》、北京衛視《這里是北京》都曾先后重點推廣過此法,并成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央視《養生》頻道和《中國中醫藥教育》的專家一致認為,“王氏藥罐”堪稱中醫理療界的絕技。
王氏藥罐博采眾家之長,并根據祖傳秘方改良了竹罐療法,形成了拔除力、滲透力更強的獨特藥罐療法。藥罐按王氏秘方合理配伍中藥,將穿山甲等幾十味名貴中草藥煎成湯藥,將竹罐在湯藥煮沸,讓竹罐充分攝取藥力,藥力可滲透肌膚,直達病灶。王氏藥罐不是簡單的拔罐而是結合韓國點刺療法、按摩、刮痧等一套綜合療法,可以把黑色果凍狀血瘀直接從病灶處,正因為身體的淤出來了,所以罐口處皮膚不紅不紫,功效大大提高。期獨特的診療方式更是奇特——將把西醫的骨骼學、肌肉學和中醫的穴位、經絡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療基礎。
藥罐療法獨具特色
收入可觀堪稱致富首選
王氏藥罐比一般拔罐療法更具特色,其施罐手法新穎、獨特,不需點火,只要從藥鍋中取出煮沸的藥罐,即可趁熱吸附在患者皮膚之上。王氏藥罐所采用的竹罐特別小,只有手指粗細,就像子彈一樣,想在哪里拔就在哪里拔,號稱“靶式治療”。藥罐雖小,勁頭卻十分大,能迅速拔出淤毒,不易水泡,可將體內寒氣從罐口排出,罐口及罐體溫度比自然溫度下降5度左右。拔罐后恢復十分快,2—3小時內痕跡全無,號稱“無痕拔罐”,對于頸椎病、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鼻炎、咽炎,風濕、后背酸脹、小腿酸脹、減肥、月子病等病癥,當場見效,一次就可以把十幾年的病癥去掉5成,幾次的藥罐理療讓大醫院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幾天就解決了。
王氏藥罐除了效果神奇和特點突出,經濟效益更是可觀,第一次可以有個體驗價(30-50元),只要做一次藥罐的效果就會吸引她再次回頭,下次收費一個療程600-800元,一般的顧客幾次就可以有一個滿意的效果了,再承諾一段時間內復發后可以免費,顧客非常滿意,我們的成本一次才4元左右。王氏藥罐所開展的項目都是老百姓常見病,但去醫院還沒用好的辦法,因為效果突出,即便每個月幾個顧客,然后顧客帶顧客,人傳人就有不菲的收入,可以單獨開店,中西醫診所、美容院或理療店等健康相關的行業,可以增加一個王氏秘傳藥罐理療項目,無需再增加店租等經營成本和廣告宣傳,在原有的固定客源基礎上進行推廣,獲得更多利潤。
王氏藥罐項目投資小(培訓費、300個藥罐、100人次的中藥包及用品、高級罐療師證書、培訓期間住宿共計4800元),收益大(每次4元的成本,每個療程僅需20-25元,收費在680-880之間),并且操作便捷、效果顯著、有特色,有中醫研究院的大力支持,成為了醫院、診所、理療館、養生中心、美容院、保健中心、減肥中心等健康相關行業的首先項目。對于初級創業者也可以與大型足療、洗浴合作,采取“借雞生蛋”的模式經營。此項目簡單易學,有無基礎均可,7天以內保證學會。
加盟雙管齊下
王氏藥罐助中小投資者個個賺錢
隨著王氏藥罐療效和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北京市長城漢方中醫研究院在這種平民藥罐的基礎上,再次推出了適合美容院、按摩院和高檔會館專用的“御用藥罐”。這種高端產品,做工精良,樣式精美,藥力和療效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浙江金華一家美容機構,就率先引進了由北京市長城漢方中醫研究院推出的“御用藥罐”產品。自從把這個項目引入美容院后,很多用戶對此贊不絕口。憑借著口口相傳的贊譽,很多人就是因為“御用藥罐”,慕名找到這家美容院的。美容院的老板許女士告訴記者:“現在很多美容院,都不再單一的經營生活美容項目,由于現在亞健康人群增多,所以這種帶有理療保健性質的健康項目,特別受歡迎。‘御用藥罐’之所以受歡迎,一來是由于推廣機構正規、權威;二來藥罐拔毒效果明顯,而且還不傷身體,沒有副作用,所以御用藥罐哪此受青睞,還是有其無可比擬的優勢的。”
目前,北京市長城漢方中醫研究院推出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王氏藥罐將繼續向中小投資者推廣技術,御用藥罐則以產品的形式面向全國誠招合作商。這樣一來,不管是平民投資者,還是手握重金的選項者,都可以借此實現自己的財富人生。
北京市長城漢方中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雙營路11號 美立方3-1-607
乘車路線:北京西站乘695大羊坊東下西行100米路北。或地鐵5號線立水橋南C口出南行200米路東
上海世博會讓整個世界不分你我,在同一個舞臺展示各自風采。SPA也讓中醫養生的精髓,和諧地融入到不同國家的特色療法中,展示其獨特的魅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參加中醫SPA的世博會,領略不同國家主題館里SDA療法的中醫魅力。
世博第一站印度館
主題:瑜伽
相關療程:中醫瑜伽SPA平衡療程
主要功效:以內養外,通暢氣血
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瑜伽不是形而上的奢侈,它和中國的太極拳一樣,是根植于平民百姓勞動生活中的健康運動和認知方式。中醫傳統養生術與印度瑜伽健身術兩者進行完美結合,就是集養生、保健、美體、塑身于體的中醫瑜伽。傳統中醫平衡定位學說指出“陰陽平衡百病自愈,陰陽失衡雜病叢生。“這本與古印度瑜伽所倡導的人或心與萬物自然的和諧是異曲同工的。兩者都強調人或心與萬物自然的和諧,因此形成了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處的系統、科學、優美的鍛煉方法。今天,當古印度瑜伽遇見中醫,則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全新中醫養生、美容美體概念。
走進SPA館,裝修風格古樸、細膩、純凈,同時也令人精神提升、心靈純凈,散發出由內而外的健康美,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1 經絡酒,人參浴
在進行SDA之前要先喝一杯經絡酒,這是SPA館自己釀造的米酒,口感很好,因為酒是通經絡的,也是百藥之長,運行氣血。而每個顧客都會在舒緩的五行音樂中,泡一個浪漫的宮廷人參浴,用珍珠、黑芝麻和人參特制而成的浴湯具有滋養身心和肌膚的功效。泡浴的時候,還會有專人將玫瑰花放入水中,讓顧客幾乎覺得自己就是那個不可一世的一代女帝武則天!
2 中醫瑜伽
接著便是中醫瑜伽,它融合了中醫的理念和古印度瑜伽的方式,將兩者的養生方法化繁為簡,取兩者優點,用柔軟的瑜伽動作刺激穴位,達到舒緩身心、雕塑體態、增強體質、保健臟腑的效果,對失眠、頭痛、生理痛與婦科病、更年期不適、手腳冰冷、便秘、肥胖、筋骨酸痛等都有極好的改善效果。
整個過程融合在天籟般的五行音樂和自然舒適的環境中,在美容師柔若無骨的手法中、縹緲的香熏中、夢幻的燈光中、半夢半醒的恍惚之間,顧客仿佛真的是被云托起和包裹著。
瑜伽非常強調意念,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伸展到的地方,你會感覺身體僵硬的部分漸漸得到了舒緩。當你的思緒隨著音樂和動作慢慢舒展,所有的緊張、煩躁和塵世喧囂都遠去了。不要看中醫瑜伽的動作緩慢,當利用丹田進行腹部深呼吸,使體內供氧量充足時,再借著瑜伽各種不同的姿勢,能充分伸展身展的兒肉與韌帶,在訓練筋骨的柔軟度上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伸展脊椎的動作,能刺激自律神經,促進新陳代謝,做完一個療程后,你一定會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瑜伽教練說,館內散發著的淡淡的、若有若無的香氣,是負離子發生器產生的,瑜伽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所以稱之為有氧瑜伽。堅持訓練可以提高身體協調性和柔韌度,修體形。甚至會讓人的心境變得更加開闊和超脫。
世博第二站:泰國館
主題:按摩
相關療程:SPA護腎療法
主要功效:調節臟腑,恢復體力
泰式按摩為泰國古代醫學文化之一,古代泰國皇族利用它作為強身健體和治療身體勞損的方法之一。而你可能有所不知,泰式按摩是由我國傳統按摩手法演變而來的,它以活動關節為主,手法簡練而實用,而中式按摩則更講究穴位、經絡等中醫理念。美容師利用手指、手臂、膝部和雙腿等按摩你的穴位,可以讓你恢復體力、減輕疲勞、增強血液循環、調節臟腑功能。
因此,中式按摩對人體內臟的保養效果顯著,中式按摩護腎療法就是通過對人體經絡的調節來達到強腎壯體之目的。中醫學認為,腎乃五臟之一,藏先天之精氣,寄真陰而寓元陽,水火同居一宅。現代人由于身體本身的因素或平時工作、生活等諸多因素影響,常會造成腎臟精氣虧損、陰陽失調,使身心、容貌、膚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美容院推出的SpA護腎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原理為理論基礎,融入泰式SPA技術,對腎進行呵護,從而達到護腎健身的目的。這種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沒有副作用,以增強人體自身修復功能為主,故此法一經推出就受到不少顧客的喜愛。
1 浸泡
美容師可以在放滿熱水的浴缸中灑滿玫瑰花或者茉莉花,讓顧客將月體浸泡其中。按摩浴缸射出的多道水流會從不同方位對人體進行沖擊,讓緊張的肌肉和情緒得以放松。由于熱力的作用,會迅速使顧客全身血液撕環加速,毛孔張開,令身心徹底舒緩、放松。
2 全身去角質
舒緩泡浴后,顧客被領進一間溫馨典雅的房間,脫去上農,俯臥于按摩床上。美容師點燃的熏香散發出醉人的芳香,環繞耳畔的大自然的流水聲、鳥鳴聲宛如天籟之音,讓人完全融入大自然的氣氛之中,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幾個方面同時作用于人體,讓人進入深層放松的狀態,達到良好的美容效果。這時候美容師會用黑芝麻、杏仁、核桃、西洋參等凋制而成的去角質磨砂膏,為顧客做全身尤其是背部去角質、去死皮護理。在美容師的揉搓下,能夠明顯地感覺到磨砂粒和皮膚的接觸,有時甚至有點硌人,有耐又覺得癢癢,不過去角質和滋潤的效果的確十分明顯,連刖部、膝蓋和腳后跟這樣的頑固部位也變得柔嫩光滑了。
3 終絡梳理
倘若你是“中毒”已久的身體,那背部肯定有很多經絡不通,經過關容師的梳理,就會出現紫色的痧痕,而這個時候也就將深層的毒素拔出,讓經絡疏通。
4 中式精油按摩
由美容帥將具有護腎功效的香熏精油均勻涂在顧客的腰背部,中式精油按摩護理開始了:將精油倒入掌心,雙手合實,使其均勻涂抹于雙掌。首先,美容師站于顧客頭端,俯身,雙手放于顧客肩胛,雙掌緊鄰背柱兩側向下推抹至腰骶:雙手分開,沿腰背外側拉回至肩部。然后,雙掌沿背部膀胱經第一線,以大椎穴高度推至腰骶,兩拇指在第一骶椎處交替向外打圈12次,雙掌沿膀胱經第二條線拉抹回肩部,轉至腋下推出。其次,雙拇指從大推穴高度推背部膀胱經第一線至腰骶,在第一骶椎處交替向外打圈12次,變為雙掌沿膀胱經第二條線拉抹回肩,轉上肢,沿上肢內側推至手心。最后,雙拇指前后放置于脊柱第一、第二脊柱下凹陷中,交替向下按壓椎間凹陷至第五腰椎下凹陷處,兩拇指交替打圈12次于第一骶椎處,分開雙掌沿膀胱經拉抹回肩,轉至腋下推出。每個動作做3~5遍。
5 熱石穴位護理
熱石穴位護理,是以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的天然火山沉積熱石打磨成的石頭為美容工具,配合所需的精油對穴位進行理療。用被精油浸泡過的熱石按摩身體,不但能舒緩、松弛緊繃的神經和肌肉,還能幫助人體疏通淋巴,令體內氣血有效流通。
衰老,是生命不可避免,但可以延緩的生物學過程。現代社會,隨著人們對于美的追求日愈增加,對于面部衰老尤為重視。面部衰老受年齡、遺傳、生活和工作環境、營養及疾病等多方面影響,一般從30 歲以后面部開始逐漸出現皺紋,皮膚失去彈性,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老態”。針灸美容從人的整體出發,通過刺激腧穴經絡調節臟腑、氣血的功能,充分調動人體自身的積極因素,強身健體以固本,從而延緩人體的衰老過程,使正氣強盛,驅除邪氣[1],故此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和推廣。現將針灸對于延緩面部皮膚衰老的應用介紹如下:
1.理論基礎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明確提出:“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丈夫八歲,……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素問•六節臟象論篇》曰:“心,其華在面”;《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靈樞•五色》及《素問•刺熱篇》更是分別把面部的相應部位分屬于五臟。由此祖國醫學認為,面部衰老的機理不外乎以五臟理論作為基礎,正虛為本,邪實為標,腎精氣血虛衰是女性皮膚衰老的基礎病機。
另外,《素問•靈蘭秘典論篇》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的持續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脾主運化,脾運健旺,則食入之水谷精微得以輸布,機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才得以濡養,才能化生精、氣、血、津液,并上注于頭面,使容顏得以滋潤。反之,若脾胃功能不足,則水谷精微輸布不利,氣血生化乏源,氣血虧虛,不能上達,皮膚失養,正如李東垣所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全。”因此由脾胃虛弱造成的,無論是血虛還是血瘀,都會導致或加速皮膚衰老的發生。而皮膚作為機體表層器官,顯示著衰老的整個過程,尤其是面部皮膚更是體內臟腑氣血陰陽變化的外在體現。總之,深入研究每一臟對皮膚的關系時就會發現“抗衰”多不離調整“氣血”的功能狀態,氣血的化生、運行、貯藏、轉化等諸多方面均由五臟操縱,五臟是通過對氣血的控制來達到延緩皮膚衰老的目的的。”正如《圣濟總錄》所云:“駐顏當以益氣血為先,倘不如此,徒區區平膏面染之術,去道遠矣。
2.原則機理
針灸延緩面部皮膚衰老依據臟腑經絡學說,將局部與全身取穴結合起來。局部取穴是指在已出現皺紋或易出現皺紋處較深處取穴,可視之為“阿是穴”,一般順皺紋方向斜刺進針,針尖需透進真皮層,對較深的皺紋可采用透刺、圍刺的方法。通過穴位刺激,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改善皮膚的營養供給,調節皮脂腺的分泌[2],進而達到消除或延緩面部皺紋、避免皮膚松弛的目的。全身取穴則著眼于平衡臟腑,調和氣血陰陽,以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從理論而言,針刺對機體有雙向調節作用,能適時興奮和抑制機體,促使過分抑制和亢進的狀態趨于平衡[3] 。
3.常用方法
針灸用于延緩面部衰老的方法多樣,現將常用方法歸納如下:
3.1循經穴位按摩 循經穴位美容按摩,是常用的并廣為認可的方法之一。推拿按摩能有效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及皮膚新陳代謝,使皮膚得到充分營養,皮膚彈性增加,皮脂及汗液分泌趨于正常,降低機體敏感性,達到滋潤皮膚、改善面色、收縮毛孔、美容護膚的作用[4]。按摩同樣對淋巴系統有促進循環的作用,可有效地減輕組織水腫,消除腫脹和皮膚松弛現象,令皮膚充滿彈性。可采用于鑫山老師的經驗手法[5]。體穴可選擇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
3.2針刺法 以臟腑經絡辨證為基礎的針刺法效果顯著。取穴:主穴為皺紋或易出現皺紋的局部加百會、承漿、合谷、足三里。配穴:脾胃虛弱配脾俞、胃俞;腎氣不足配關元、腎俞、太溪;肝腎陰虛配肝俞、腎俞、三陰交;肝氣郁結配膻中、期門、太沖。需要注意的是注重局部阿是穴的同時,不應忘記整體辨證,只有辨證準確才能取得良效。
3.3灸法 《本草綱目》日;“艾葉苦辛、性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大量的臨床實踐也證明,灸法具有扶正祛邪、通絡止痛、祛風解表、消瘀散結、溫經散寒、補益中氣、升陽固脫、回陽救逆等作用。可選用艾柱灸或盒灸法。選穴常以足三里、關元、中脘為主。正如《針灸真髓》所說:“三里養先后天之氣,受三里可使元氣不衰,故稱長壽之灸。”灸法通常與針刺法合用,且需長期堅持。
3.4滾針療法 滾針療法源于皮膚針療法,為多針淺刺,通過“皮部一絡脈一經脈一腑一臟”的途徑有效調節人體臟腑的氣血陰陽,能直接有效的改善面部皮膚狀況。減慢皺紋的產生。按照經脈循行方向,循經反復滾動,用力均勻平穩,并根據病證性質,結合患者體質、年齡和耐受程度,運用適當手力進行操作[6],是目前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和接受的一種方法。
4.討論
衰老是人體不可抗拒的規律,但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衰老進程,減慢或推遲老化進展。針灸抗衰老理論與方法經過幾千年實踐證明,是一種有效、方便的美容療法,值得推廣。針灸刺激人體經絡穴位,可調節人體的神經、體液及內分泌器官的功能,使之處于良好的水平,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而通過對面部經絡穴位的刺激,更能調節面部皮膚的營養,達到養顏美容的效果,針刺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抑制皮脂分泌,減少皮膚油膩,又能促進皮脂分泌,防止皮膚干燥。
參考文獻
[1] 于瑗玲.針灸與美容美形(1)―針灸美容美形概論[J]中國針灸 2003,23(3):188.
[2] 陳娟.針灸除皺的運用探討[J] 中國醫學創新 2010,2(5):160
[3] 姚瑞紅.針刺美容50例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民間療法 2009,17(1).
[4] 李洪祥.淺談針灸推拿與面部美容[J] 中國針灸,1995,15(2):136.
下期話題:化妝品和食品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具有美容護膚作用的食物,人們甚至將其有益成分添加到化妝品中。您知道哪些食物含美容護膚成分?怎樣才能發揮其美容功效?請將你所了解到的發送至郵箱:或寫信至:上海市吳中東路513號《食品與生活》雜志社 雪莉有約欄目收,郵編200235。
再下期話題:生活中的環保物品
每月我們都會選出獨具風格的來信刊登在欄目中并送出一份禮品!
笑侃食物相克論
最早知道“食物相克”這一說,是從某一年鋪天蓋地的關于螃蟹與柿子不能同食的報道上得知的,同食會產生嚴重的腹瀉。作為東北人的我很少吃海鮮,也不愛吃海鮮,尤其是螃蟹,所以沒有機會驗證。后來我們祖祖輩輩的小蔥拌豆腐也沒能幸免地遭到了質疑,于是大家的結石病一夜之間仿佛都找到了原因,從此這道菜絕跡于江湖。牛奶的禁忌是最多的,不能加糖啦,不能與巧克力、果汁、橘子同食啦,否則就會降低牛奶的營養或者影響消化吸收。我不禁愕然,我們喝的巧克力奶、營養快線豈不都是垃圾飲品?難道我們花了高出市場同類商品的價錢卻得不到健康嗎?
西紅柿是燒菜時最好的天然顏料,維生素含量也頗為豐富,宜果宜蔬,沒有胃口時,炒菜加些它,色味就都俱全了,可是如果按照食物相克論,它居然不能和土豆、黃瓜同炒,美味的佳肴就這樣離我們遠去了!酸牛奶與香蕉不能同食,容易產生致癌物,天哪!那些生產果肉酸奶的廠家應該倒閉了吧?吃完雞蛋后不能立即飲茶,我想知道茶葉蛋算不算啊?那真是茶葉與雞蛋水融的完美結合。雞肉與糯米同食會身體不適,韓國的名菜人參糯米雞不知一天要撂倒多少食客?
我們的老祖宗是何等聰明,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和什么在一起吃,經過若干年歲月的洗禮,足以證明是科學的。現在很多書上介紹的所謂的“食物相克配搭”,不要說是吃,聽我都沒聽過,難道是我們見識短淺嗎?當然不是,而是這些錯誤的配搭我們的祖先早已經試驗過了,并證明了它們的不可行性,我們甚至還會為這些古怪配搭而感到可笑。食物是為人服務的,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黑龍江沈秋媛
吃得科學避免食物相克
由于每種食物中所含的微量元素都不盡相同,有時一起吃下肚時,可能在口感上并未覺得有差異,但是你的身體卻知道這些在循環系統中會發生消化等問題,于是有“食物相克”一說。柿子性寒,老人總是說吃完柿子不要喝涼水,而我曾經因一時貪嘴而邊喝涼水邊吃柿子,結果腹瀉不止,才想起那兩樣其實對人體并沒有特別害處的食物,放在一起吃就相克。
我的美國醫生不相信食物相克,只說食物營養要均衡,但是有些時候的相克,并非我們在網上看到的那么觸目驚心,只是不應該同時食用。比如要喂養新生兒的媽媽,醫生會建議多喝牛奶和水,卻不贊成同時還喝軟飲料,包括運動型果汁,因為其中的化學成分會完全吸收奶水中的鈣質,等于直接給嬰兒喝糖水。此外,醫生認為影響奶水質量的飲料還有含咖啡因的咖啡和茶。
外公去世前幾年患有痛風癥等慢性病,醫生囑咐少吃豆制品、牛肉和紅酒,尤其是紅酒不能和牛排一起吃,否則會加重病情。至今我還沒有搞清其中原委,只知道外公只要一貪嘴,這幾樣東西吃下肚,第二天肯定腳會紅腫走不了路。
吃得科學并非指照著食物相克表來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而是根據自身條件,吃出健康的身體。
美國呂仁
食物相克不可偏聽偏信
“要抓住男人的胃才能抓住男人的心”,就像《大長今》引發了一場美食養生熱潮一樣,電影《雙食記》則用“美食等于毒藥”,狠狠地考驗了一下觀眾的承受力。原來,利用食物相克原理,美食還可以做武器,殺人于不動聲色中。其實戲劇中往往過分夸張食物相克原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食物相克論很多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營養學家歷來強調飲食“品種多樣,營養均衡”,一天當中我們會進食幾十種食物,如果這些食物中有“相克”的種類,豈不是“自絕于人民”?
其實,食物相克是中醫食療的一種說法,在現代營養或相關學科專著中并無“食物相克”一詞。中醫食療理論認為,食物也與中藥一樣具有寒、涼、溫、熱四氣和咸、酸、甘、苦、辛五味等食性;而人的體質有寒、熱、虛、實之分。如果將食性完全相反的兩種食物同時食用可能會相互抵消其食療效果。
例如溫、熱性的狗、羊肉就不能與寒、涼性的綠豆、西瓜同食;不同體質的人吃不同食性的食物也會有不同的反應,例如脾胃虛寒的人吃苦瓜、西瓜、綠豆等寒涼性食物時可能引起腹瀉;相反,體質偏熱者若進食生姜、胡椒、酒等溫熱性食物,則無異于“火上澆油”。此外,不同疾病患者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食物也有一定講究。這些都是中醫食療配方中應特別注重的原則,也充分體現了中醫“藥食同源”的理論基礎。
食物過敏是飲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食物過敏系免疫變態反應,但在中醫食療養生中,也屬廣義上的食物相克。民間有很多飲食禁忌傳說,如雞蛋、糖精同食中毒、死亡;豆腐、蜂蜜同食致耳聾;土豆、香蕉同食生雀斑;牛肉、紅糖同食脹死人;狗肉、黃鱔同食則死;鯉魚、甘草同食則死亡;狗肉、綠豆同食則漲破肚……其實這都是誤傳,倘若真會產生這些結果,中國也不知有多少冤死鬼。
不同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或化學成分在人體消化、吸收和代謝過程中確實存在相互影響,其結果是影響某些營養物質的吸收與利用。如茶葉中的鞣質可干擾食物鐵的吸收,菠菜中的草酸可降低食物中鈣的吸收,鈣、磷、鐵、鋅等元素之間在消化道的吸收相互間也會存在一個適宜比例等。
但是,某種營養素偶然增多或減少,打破了與其他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只是暫時的,機體完全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如動用儲備、減少排泄、增加代謝效率來保證器官功能的正常。所以,健康的人在平衡膳食的原則下,各種食物的相互搭配可以隨心所欲。
如果是健康本身有問題特別是存在營養缺乏或患有營養相關性疾病的病人,則應有目的和針對性注意避免一些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和選擇,否則不利健康的恢復,但也不至于導致中毒或死亡。
安徽陳孟湘
400年的香濃回憶
今年5月29日,法國巴黎的郵電局發行了一款巧克力樣式的郵票,以紀念可可豆傳入法國400年。
[關鍵詞] 針刀;閉合性手術;開放性手術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1(c)-0161-05
A simple comment on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ZHANG Tianmin DU Yanjun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Osteology and Traumatology,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sed operation and open operation, introduces closed surgical instruments, action principle,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closed oper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medical workers for the theory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acupotomology theory,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is using needle-knife instruments to cut or separate the soft tissue around the joint, to relieve the pain of patient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The indications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have developed from orthopedic diseases to many clinical difficult miscellaneous diseases of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pediatrics, dermatology, ophthalmology and otorhinolaryngology, and 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pace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will be very broad, which has owned the conditions of developing clinical sub-discipline of acupotomology.
[Key words]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Open operation
西醫手術在治療疾病中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西醫專家們也在研究如何減少開放性手術的并發癥及后遺癥,但傳統手術具有切口較大、創傷大、需要切除部分人體組織器官、術后需要縫合傷口等缺點。找到一種以不切除人體組織器官的外科手術是醫學的進步,針刀閉合性手術就是這樣一種外科手術,其以針刀醫學理論和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為理論基礎,在非直視條件下進行手術,切口小,創傷小,不切除人體的任何解剖結構,術后無需縫合。本文通過了解針刀閉合性手術的基本概念和針刀操作過程,闡述針刀閉合性手術的特點與優勢,規范針刀臨床技術操作,保障針刀操作安全性,提高針刀療效,促進針刀技術操作的標準化、規范化進展。
1 閉合性手術的基本概念
1.1 定義
針刀閉合性手術是在針刀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應用針刀器械對骨關節周圍軟組織進行切割、分離、減壓,以解除患者痛苦、達到治療目的的外科手術方法[1]。
1.2 特點
]合性手術的特點有二:一是切口小,不切除人體任何組織器官,不需要縫合;二是非直視手術。首先,切口小是指針刀刀刃在1~3 mm,所以針刀刺入皮膚及各層次解剖結構,到達病變部位完成刀法操作后,拔出針刀所留下的創口很小,不需要縫合,針刀口可自行愈合。其次,針刀閉合性手術不切除任何人體組織器官,這與西醫手術的性質截然不同,針刀手術是通過切開病變部位的粘連、瘢痕,調節人體生物力學平衡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最后,非直視手術是指針刀閉合性手術相對于西醫開放性手術而言,由于針刀切口很小,針刀在人體內的操作過程不是在肉眼直視下進行,而是在非直視的條件下操作。非直視手術的基礎是針刀醫學理論和弓弦力學解剖系統。
2 閉合性手術與開放性手術之間的關系
西醫手術是指在西醫學理論指導下,應用各種器械和儀器,在直視條件下,對機體組織或器官進行切除、修補、重建或移植的方法。它需要切開人體正常的組織后到達病變部位,由于切口大,所以手術操作完成以后需要縫合才能閉合切口,故又稱為開放性手術、直視手術等。隨著新技術的運用,微小切口技術、腔鏡手術等也成為西醫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稱為微創手術。雖然微創手術的切口變小了,但是它的目的和開放性手術是一樣的。閉合性手術是在針刀醫學理論指導下,應用針刀對骨關節周圍軟組織進行切割、分離、減壓,達到治療目的的外科技術[2]。開放性手術和閉合性手術既有聯系又有分別,以下從兩個方面闡述它們的關系:
2.1 聯系
開放性手術和閉合性手術都是以診療疾病為目的,以解剖為基礎,進行嚴格的術前消毒、麻醉,以金屬器械對人體進行干預,都需要通過切開或者刺入人體組織,達到治療的目的。
2.2 區別
針刀閉合性手術與傳統西醫開放性手術在指導思想、理論基礎、操作部位、方法、切口、后遺癥及并發癥等方面均存在著本質的分別。
2.2.1 指導思想不同 開放性手術的指導思想是機械唯物主義,哪里有病變,就將哪里打開,將病變組織完全切除,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但是這種思想忽視了人體的生命性和自我修復潛能,也沒有認識到病變組織的出F是人體自我代償的自我修復的結果,是不能一味切除的。而針刀閉合性手術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重視人體的生命性和自我修復潛能,粘連瘢痕組織是人體對異常應力代償的結果,治療疾病不需要切除,只需要切開、分離一部分粘連瘢痕組織,達到調解異常應力、恢復人體力學平衡的目的。
2.2.2 理論基礎不同 開放性手術有其自身一整套的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術,如麻醉技術、止血技術、復蘇技術、無菌技術和比較完整的生理學、解剖學基礎理論。這些技術和基礎理論是適應于開放性手術的,而閉合性手術以這些理論和技術作為基礎則是不能實現的。
2.2.3 操作部位不同 西醫開放性手術重視局部,哪里有病變就針對那里進行治療,也就是臨床上常用的壓痛點治療方法。而針刀醫學研究認為疾病是人體弓弦力學系統力平衡失調所導致的軟組織粘連瘢痕所致,而且這些粘連瘢痕攣縮不是一個點的問題,而是以點成線、以線成面、以面成體的立體網絡狀病理構架,應用針刀對關鍵節點的粘連瘢痕進行松解,從而恢復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力平衡。
2.2.4 操作方法不同 西醫開放性手術強調切開,對病變組織完全切除。如椎間盤突出癥,就將突出的椎間盤摘除。而針刀閉合性手術根據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和網眼理論認為突出的椎間盤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原因,而不是結果,腰椎間盤突出癥可以治愈,但是不能被摘除。應用針刀松解腰段軟組織的粘連瘢痕,恢復腰段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力平衡,即可治愈該病。
2.2.5 對人體的創傷大小、并發癥和后遺癥不同 雖然兩者都是應用金屬器械對人體進行創傷性治療,都是治療疾病的手段,但兩者造成的人體創傷大小是完全不同的。西醫開放性手術是以切開方式進入人體,是長線切口,而且需要切除病變組織,造成術后瘢痕、再粘連等一系列并發癥,而針刀以刺入方式進入人體,針刀刃寬度只有1 mm,而且不需要切除病變組織,不遺留手術瘢痕,不會引起手術切口再粘連等并發癥。
3 閉合性手術的器械――針刀
3.1 針刀的形態結構
針刀由針刀柄、針刀體、針刀刃3部分組成。根據針刀體的直徑不同分為Ⅰ型針刀、Ⅱ型針刀和Ⅲ型針刀。根據針刀體的形狀不同分為直形針刀(圖1)和弧形針刀(圖2)。Ⅰ型直形針刀主要用于軟組織行經路線(如肌腹部)粘連、瘢痕和攣縮的松解,Ⅰ型弧形針刀主要用于軟組織起止點的松解;Ⅱ型直型針刀及Ⅱ型弧型針刀主要用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強直、腦癱等疑難疾病的針刀松解;Ⅲ型直型針刀及Ⅲ型弧型針刀主要用于股骨頭壞死的針刀松解。
3.2 針刀的作用原理
3.2.1 針刀機械原理 針刀作為一種金屬刀具,本身具備了刀的功能。針刀刀刃具有切、割、削和分離作用,而針刀體前部參與了針刀分離的功能。
3.2.2 針刀治療原理 針刀醫學研究發現,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及骨質增生是由于人體弓弦力學系統的力平衡失調引起的,人體失代償后產生粘連、瘢痕、攣縮和堵塞,形成立體網絡狀的病理構架。針刀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在非直視條件下進行閉合性松解術,應用針刀的切、割、削和分離功能,切開軟組織的瘢痕、分離粘連與攣縮、疏通堵塞,從而破壞疾病的病理構架,恢復軟組織和骨關節的力平衡,使疾病得以治愈。
4 閉合性手術的理論基礎
4.1 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
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是以骨骼為弓,以連接骨骼的關節囊、韌帶、肌肉、筋膜為弦,完成人體運動功能的力學解剖系統。它由5個部分組成,即單關節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四肢弓弦力學解剖系統、脊柱弓弦力學解剖系統、脊-肢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及內臟弓弦力學解剖系統[3]。針刀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的力平衡失調是導致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及骨質增生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其力平衡失調后,就會在弓弦結合部及弦的應力集中部位產生粘連、瘢痕和攣縮,形成立體網絡狀的病理構架,在解剖層面確定了病變部位,為針刀手術提供了準確的定位,即針刀的施術部位明確了。針刀閉合性手術不需要長形切口,是在非直視下松解粘連、瘢痕和攣縮,破壞疾病的病理構架,所以,掌握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結構是完成針刀閉合性手術的基礎,也是針刀閉合性手術安全和有效的根本保證。
4.2 人體表面解剖
人體表面解剖是指人體表面的各種體表標志以及體表投影。體表標志主要包括人體的骨性標志、肌性標志及皮膚標志,體表投影主要包括人體重要的神經、血管及臟器在人體表面的投影[4]。針刀閉合性手術是非直視手術,在針刀手術過程中,術者無法看到針刀在體內的操作步驟。所以,掌握了人體表面解剖對于針刀手術入路、針刀在體內的操作以及避開人體重要神經、血管及臟器均具有重要的作用[5]。
4.3 應用解剖
應用解剖是指人體因肢體畸形或處于某種強迫狀態下的非標準的解剖結構。當疾病造成患者的肢體畸形或處于某種強迫時,他們內部的解剖結構和體表定位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此時,標準下的體表定位則無法指導完成針刀閉合性手術。所以,掌握應用解剖就能有效避開在病理條件下重要的神經、血管及臟器,對保證在非標準下完成針刀閉合性手術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
5 閉合性手術基本操作的特點和要求
5.1 操作特點
針刀閉合性手術是在熟練掌握人體解剖結構的基礎上,在非直視條件下進行的閉合性軟組織松解術。避開人體重要的神經、血管組織,切開瘢痕、分離粘連與攣縮、疏通堵塞,破壞疾病的病理構架,恢復軟組織和骨關節的力平衡,使疾病得以治愈。
5.2 操作要求
針刀松解是閉合性手術,針刀多在組織的深部切割松解,有時甚至要深入關節腔、椎管進行操作,對病變部位局部內環境的破壞或影響比針灸針要大,所以對針刀操作的無菌要求比對針刺操作的要求要嚴格,一旦手術部位感染,會造成深部膿腫、關節腔膿腫等。因此,在施術過程中,必須符合外科手術的無菌要求。在關節腔內、椎管內治療時,須符合骨科手術的無菌要求[7]。
針刀操作必在麻醉基礎上進行操作。絕大部分針刀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大關節疾病的針刀松解需要在神經阻滯或者全麻下進行。
6 針刀手術入路
6.1 四步進針刀規程
四步進針刀規程包括以下四個步驟:定點、定向、加壓分離、刺入。
6.1.1 定點 在確定病變部位和精確掌握該處的解剖結構后,在進針刀部位用記號筆做標記,局部碘酒消毒后再用酒精脫碘,然后覆蓋無菌洞巾。
6.1.2 定向 使刀口線與大血管、神經及肌腱走向平行,將刀口壓在進針刀點上。
6.1.3 加壓分離 在完成第二步后,右手拇、示指捏住針刀柄,其余3指托住針刀體,稍加壓力不使刺破皮膚,使進針刀部位形成一個長形凹陷,刀口線和重要血管、神經以及肌腱走向平行,淺表細小的神經和血管就會被分離在刀刃兩側。
6.1.4 刺入 當繼續加壓,感到一種堅硬感時,說明刀口下皮膚已被推擠到接近骨質,再稍加壓即刺入皮膚。此時進針刀點處凹陷基本消失,淺表細小的神經和血管即可避開刀刃的切割,完成進針刀過程。
6.2 針刀手術入路
6.2.1 按骨性標志的手術入路(包括以骨突為標志的手術入路、以橫突為標志的手術入路) 骨性標志用手在人體體表可以精確觸知或者用針刀在體內精確觸知,如喙突、橈骨莖突、關節突、橫突、肋骨等。這些骨性標志,除了具有定位意義外,也是進針刀的重要參考。以骨性標志為依據,進針刀方法的原則是針刀刃不離骨面以保證安全操作。
6.2.2 以腱性標志為依據的手術入路 此種手術入路用于松解淺表的韌帶及筋膜,以直接減低其張力來達到治療目的。進針刀時根據治療目的,按照解剖部位,確定筋膜或韌帶的位置。進針刀時,刺入皮膚直達筋膜或韌帶表面,此時手下有堅韌的阻力感,然后按照治療目的進行針刀刀法操作。
6.2.3 以條索、硬節為依據的手術入路 此種手術入路用于局部的條索、硬結和壓痛點,通過直接對局部粘連瘢痕攣縮等高應力點進行松解,釋放局部異常應力達到治療的目的。進針刀時以局部條索、硬結和壓痛點為標志,嚴格按照四步進針刀規程,將針刀刺入局部條索硬結及壓痛點處,然后按照相應治療目的進行針刀刀法操作。
以上敘述了三種基本的手術入路,涵蓋了絕大多數疾病的針刀治療的手術入路。當然,隨著針刀技術的發展,將來還會有更多的針刀手術入路。
7 針刀刀法
針刀刀法是指針刀手術操作過程中,針刀的針刀刃和針刀體作用于病灶組織,根據不同的治療目的,采用不同的刀法進行治療。因此,它是針刀基本操作技術的核心部分,也是保證安全和取得療效的根本手段。常用的操作方法有:
7.1 縱行疏通法
針刀刀口線與重要神經血管肌腱走行方向一致,針刀體以皮膚為圓心,刀刃端在體內做縱向的弧形運動,主要以刀刃及接近刀鋒的部分刀體為作用部位,其運動距離以厘米為單位,范圍根據病情而定,一般為1~2 cm,主要用于肌肉粘連瘢痕的針刀松解。
7.2 橫行剝離法
橫行剝離法是在縱行疏通法的基礎上進行的,針刀刀口線與重要神經血管肌腱走行方向一致,針刀體以皮膚為圓心,刀刃端在體內做橫向的弧形運動。橫行剝離使粘連、瘢痕等組織在縱向松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其松解度,其運動距離以厘米為單位,范圍一般為1~2 cm。
縱行疏通法與橫行剝離法是針刀手術操作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刀法。臨床上常將縱行疏通法與橫行剝離法相結合使用,簡稱縱疏橫剝法,縱疏橫剝1次為1刀。
7.3 提插切割法
刀口線與重要神經血管肌腱行進方向一致,刀刃到達病變部位后,切割第1刀,然后退針刀至病變組織外,再向下切第2刀,一般提插3~5刀為宜。適用于筋膜、韌帶、關節囊病變的針刀松解。
7.4 骨面鏟剝法
針刀到達骨面,刀刃沿骨面或者骨嵴切開與分離骨面軟組織的方法稱為鏟剝法,鏟剝法適用于軟組織起止點病變的針刀松解,如肩周炎喙突點、肱骨外上髁炎、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等。
7.5 通透剝離法
針刀刀刃先刺穿一側囊壁,通過囊腔,再刺穿另一側囊壁,適用于囊腔性疾病的針刀松解,如腱鞘囊腫、滑囊積液、肩峰下滑囊炎等疾病。
8 針刀術后處理
取出針刀碘伏針刀孔再次消毒后,創可貼覆蓋創口。術后患者不能起立,必須由手術車推出,一般治療的患者平臥1 h,未見明顯不適方可起身。
9 小結
針刀醫學吸收西醫注重解剖和中醫注重整體觀念的優點,將西醫開放手術變為針刀閉合性手術。中醫針刺治療是用金屬做的針刺入人體進行治病,無需切開皮膚就可以達到人體的深層部位而不損傷人體的組織形態,但是它對人體內的病變組織不能進行切開、剝離、松解等手術治療;而西醫的外科手術雖然可以對人體內部病變組織進行切開、剝離、松解甚至摘除等治療,但同時也要切開正常皮膚及相關的組織才能進行,這是西醫開放性手術無法避免的,同時西醫外科手術給人體所帶來的后遺癥和并發癥也是較為嚴重的[21]。針刀治療既可達到切割、松解、剝離、切開病灶的目的,又無需大范圍切開皮膚和相關組織,也就避免了外科手術的后遺癥和并發癥的產生,而掌握人體解剖結構位置,熟悉重要神經、血管的體表投影,嚴格按照四步進針刀規程和針刀手術入路進針刀,是針刀閉合性手術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天民.針刀醫學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21-125.
[2] 張義,權伍成,尹萍,等.針刀療法的適應證和優勢病種分析[J].中國針灸,2010,6(30):525-528.
[3] 張天民,吳緒平.人體弓弦力學系統力平衡失調與疾病發生發展及針刀治療的關系[J].中國針灸,2010,S1(1):121-124.
[4] 張義,郭長青.針刀醫學:針灸學的復古與創新[J].中國針灸,2011,12(31):1111-1113.
[5] 張天民.慢性軟組織損傷的力學病理機制及針刀治療學原理[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10,3(4):46-47.
[6] 蔣菊娣.淺談實習生在手術室的帶教管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24(24):177-178.
[7] 王華,陳瑤,錢南萍.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的調查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8(36):90-93.
[8] 張東紅,吳芙,周如聰,等.優質服務干預在預防手術室患者感染的效果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4(24):1020-1026.
[9] 張永華,袁明艷.手術中護理道德要求的體會[J].內蒙古醫學雜志,1996,5(48):316.
[10] 李黎明,成華,孫嵐.手術麻醉信息系統的臨床應用[J].中國數字醫學,2008,2(3):51-53,71.
[11] 李戩,繼光.松解神經根管外口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機理的實驗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33(12):6-7.
[12] 莫彩鮮.老年人微創手術麻醉并發癥臨床分析[J].微創醫學,2010,5(5):475-477.
[13] 段玉婷,王超.暈針的處理及療效體會[J].上海針灸雜志,2015,10(34):1004-1005.
[14] 俞倩.暈針的原因預防及處理[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1,1(1):25-27.
[15] 丁榮珍.暈針的預防和處理[J].蚌埠醫藥,1995,2(13):21.
[16] 王晶,王令習.對針刀醫學安全問題的思考[J].世界中醫藥,2013,7(8):793-795.
[17] 范小濤.針刀治療股神經卡壓綜合征的安全徑路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0.
[18] 李飛,姜天鑫,楊駿.針刀結合隔三七餅灸治療血瘀型膝原發性骨關節炎: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6, 8(36):799-802.
[19] 王海松,任小珊,田井亮.針刀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5, 23(11):107-108.
[20] 朱中書,孫欽然,張麗瑾,等.針刀治療動靜力失衡性大鼠頸椎間盤退變模型的研究[J].河北中醫,2016,7(38):1034-1039.
[關鍵詞]遼寧省;醫藥衛生;專業介紹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14-00-02
健康是人類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必然要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而醫藥衛生類人才是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維護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顯著成就,醫藥衛生人才規模不斷擴大,人才質量不斷提高,人才結構得到改善,人才效能明顯提高。從《衛生部我國醫藥衛生人才發展十年規劃》獲悉:
國家醫藥衛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指標1單位12009年12015年12020年衛生人員總量1萬人1778195311255執業(助理)藥師1萬人135.8155185注冊護士1萬人1176.91232.31445中藥1萬人13.916.65113.3醫學檢驗1萬人15.7110.1117.5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1/千人口10.5310.6810.83
可見,面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我國醫藥衛生人才總量仍然不足,特別是基層衛生人才嚴重短缺,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我國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任務更加艱巨,加強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從而給求學者提出了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未來學習醫藥衛生類專業,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1護理專業
護理是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的學科。護理工作是整個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又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和特殊性。護理工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患者的醫療安全、治療效果和身體康復;護士的職業素質、服務態度、言談舉止也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心理感受和醫患關系的和諧、融洽,直接影響著醫療質量。因而護理專業培養目標是能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教育、衛生工作方針,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能、適應社會需求的中等護理人才。畢業后能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護理、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技能型、服務型的高素質勞動者。
課程設置:開設英語、計算機、物理、化學等公共基礎課和醫學基礎與臨床醫學的主要課程;專業課設有護理學基礎,內外婦兒科護理學、急救護理、社區護理、護理管理學、護理心理學等課程。
隨著人們對護理工作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護理人員不僅局限于對住院病人的疾病護理,還擔負著對病人、家屬以及社會大眾進行疾病護理咨詢、健康教育、家庭訪問,社區群體保健等;現有護理人員顯然難以滿足社區護理、專業護理等新型護理模式的要求。護理人才的培養日顯迫切。日前,在教育部等六部委推行的“職業院校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中,護理專業名列其中。勝任新時代要求的護理人才已經成為國家最為緊缺的人才之一。 護士緊缺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問題。這些都為學習護理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
開設學校:中國醫科大學附設衛校、遼寧中醫學院附設衛校、遼寧省人民醫院附設衛校、沈陽醫學院衛校 沈陽市中醫藥學校、遼寧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2醫學檢驗技術專業
醫學檢驗是對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或脫落細胞等標本,進行化驗檢查,以獲得病原、病理變化及臟器功能狀態等資料。其專業就是學習檢驗的方法、原理、結果分析等技術的專門學科。該專業培養具有掌握醫學檢驗專業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熟練掌握醫學檢驗專業的基本操作技能的醫學中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畢業后可以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從事臨床檢驗、衛生檢驗、病理檢驗技術、研究所、實驗室等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技能型、服務型的高素質勞動者。
課程設置:開設英語、計算機、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公共課程和醫學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主要有生物化學及檢驗技術,微生物學及檢驗技術、臨床檢驗技術、人體寄生蟲檢驗技術等。
隨著醫學檢驗事業的不斷發展,醫學檢驗技術在現代化醫院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對檢驗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不應停留在只要求學習檢驗技術而脫離臨床的學習方法,而應把臨床與檢驗密切結合起來,培養自己成為新一代的醫學檢驗人員。醫學檢驗將以獨特的高科技風貌,成為21世紀醫學界的主導力量,應該說醫學檢驗專業是求學者不錯的選擇。
開設學校:中國醫科大學附設衛校、沈陽市中醫藥學校。
3中藥專業
中藥即中醫用藥,主要起源于中國,少數中藥源于外國。中藥專業培養具有中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劑的基本理論及操作技能,并可以從事中藥經營管理的中等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畢業后能在各級醫療機構、藥品經營企業、中藥材生產企業從事中藥調劑、制劑、飲片加工、市場營銷、質檢、管理或中藥材生產工作。也有很多人從事藥品銷售。
課程設置:人體解剖生理學、中藥學、藥理學、藥用植物學、分析化學、中藥化學、方劑與中成藥、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藥事法規、中藥商品經營管理等。
中藥在世界各大經濟領域是發展最快的門類之一,中醫藥公司的年經濟效益增長率已經高于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們對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業對中藥學人才比較青睞,需求正在增加。我國的中藥學事業近幾年的發展非常迅猛,許多中藥品都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也與外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在專業人才方面有稀缺,這表明中藥學專業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
開設學校:沈陽市中醫藥學校。
4助產專業
助產是為使胎兒順利娩出母體產道,于產前和產時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照顧好產婦,認真觀察產程,并指導其正確配合產程進展以及接生(接產)。本專業培養具有人文社會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婦女保健知識、熟練掌握助產專業和護理基礎的理論、技能;能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助產工作中的問題;能在各級醫療機構從事臨床助產和婦幼保健護理工作的實用型技術人才。畢業生面向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婦幼保健機構,從事臨床助產、產科護理、婦幼保健、婦幼健康教育與咨詢、家政服務公司(母嬰保健)等工作。
課程設置:英語、計算機、物理、化學等公共基礎課和醫學基礎與臨床醫學的主要課程;專業課設有護理學基礎,內外婦兒科護理學、健康評估、護理心理學、產科護理學等課程(重點是婦科、產科、新生兒科專業)。
目前和今后幾年中我國人才緊缺專業,該專業畢業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開設學校:沈陽醫學院衛校、沈陽市中醫藥學校。
5口腔修復工藝專業
口腔修復工藝是以口腔醫學、物理學、化學、材料學、冶金學和美學的有關知識為理論基礎,用符合生理的方法制作義齒、各種修復體及矯治器的專門技術。該專業培養具有一定臨床醫學和口腔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夠接受口腔各種修復體的材料選擇、設計制作、設備使用等方面的訓練,具有口腔修復技術的獨立操作能力的口腔修復工藝學中等專門人才。畢業后可以到綜合性醫院口腔科、口腔醫院、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加工中心、醫學研究機構等單位工作。
課程設置:疾病學基礎、人體解剖生理學、口腔解剖生理學、口腔組織病理學、口腔預防保健、口腔內科學、眼耳鼻咽喉科學、口腔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醫學美容基礎、預防醫學、健康教育等。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口腔保健意識日益增強,對口腔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明顯增加。口腔專業人才在發達國家所占比例如日本為1∶600,德國為1∶1600,而在我國城鎮僅為 1∶50000,廣大農村差距更大。特別是近年來牙科診所及齒科加工技術中心快速增加,社會急需實用型口腔專業人才。
開設學校:沈陽醫學院衛校、沈陽市中醫藥學校。
6藥劑專業
藥劑是一門跨化學、藥學和生物學三大學科的綜合性應用學科。藥劑專業培養具備藥學、藥劑學和藥物制劑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能在藥物制劑和與制劑技術相關的領域從事研究、開發、工藝設計、生產技術改進和質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中級應用技術人才。畢業后從事各類醫療機構藥房、制藥廠和藥物營銷部門的工作,勝任藥物調劑、營銷、用藥指導、藥材養護與倉儲管理等工作。
課程設置:解剖、生物化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劑學基礎、藥理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藥事管理等。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藥劑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2009年,國內從事執業(助理)藥師工作的人員有35.8萬人,到2020年,藥劑專業人員需求量達到85萬人。總的來說,藥物制劑專業就業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開設學校:中國醫科大學附設衛校、沈陽醫學院衛校、沈陽市中醫藥學校。
[關鍵詞] 胃癌;保和湯;穴位貼敷;腸蠕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31-0107-04
Clinical study on th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peristalsis treated with Baohe decoction and acupoint sticking in postoperative patient with gastric cancer
XU Yingping LIU Hongqin SHENG Huaying YANG Fang
Department of Abdominal Surgery, Zhejiang Cancer Hospital, Hangzhou 3100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Baohe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acupoint on the recovery of intestinal peristalsis in patient with postoperative gastric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62 cases with gastric cancer with total gastrectomy in the department of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patient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in control group, and treated with Baohe decoction and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in the study group. Postoperative extubation time,exhaust time, defecation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in two groups. Results Extubation time in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2.74±0.69) d vs (3.61±1.07) d, t=-2.131, P=0.037]. Theexhaust time [(74.87±23.9) h vs (94.87±20.92) h, t=-3.502, P=0.001] and defecation time [(5.68±1.48) d vs (6.45±1.22) d, t=-2.241, P=0.029] in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abdominal pain in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16.12% vs 41.93%, χ2=5.010, P=0.025). Conclusion Baohe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acupoint application can promote intestinal peristalsis recovery in postoperative patient with gastric cancer.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Baohe decoction; Acupoint application; Intestinal peristalsis
全胃切除術后患者一般于術后12~24 h內腸蠕動完全消失[1],隨術后時間延長而漸恢復,開始出現排氣或排便。若超過72 h仍不能自主排氣排便,則會引起腹脹、腹痛[2]。如何有效安全地縮短術后腸道第一次排氣的時間、恢復腸蠕動是術后患者必須解決的難題,亦是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機體康復的重要環節[3]。曾有文獻報道保和湯對緩解粘連性腸梗阻及食滯胃脘痛具有積極作用。保和湯的功能為消食導滯,和胃止痛;行氣通腑,理氣消脹化瘀,可迅速加快腸道腸蠕動功能的恢復[4],減少腸腔內有害物質的產生,減少并消除腹脹、腹痛,同時瀉下作用可使細菌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質盡快排除體外,從而消除導致梗阻的病理因素[5]。因此,為促進胃癌患者術后排氣或排便功能的盡早恢復,預防術后腹痛腹脹的發生,我們在2014年8月~2015年2月期間對胃癌術后患者進行保和湯聯合穴位貼敷法促進術后腸蠕動恢復的研究,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8~10月在我院腹部二外科行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31例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治療方法;選擇2014年11月~2015年2月在我院腹部二外科行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31例為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加用鼻飼保和湯,聯合生大黃穴位貼敷的護理方法。對照組男24例,女7例,年齡30~76歲;觀察組男25例,女6例,年齡30~78歲。全部患者中 60例患者采用硬膜外全身麻醉,2例患者采用靜脈全麻,62例患者均采用止痛泵進行止痛。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部位及麻醉方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藥物制備
保和湯由本院中藥房制劑室配置提供,保和湯藥方主要含有炒青皮、炒山楂、陳皮、烏藥、瓜蔞皮、炒雞內金、大棗、炒枳殼各10 g,焦六神曲、大腹皮、佛手各12 g,制厚樸6 g,炒萊菔子30 g。中藥穴位貼敷主要含有生大黃3 g、適量凡士林,中藥由本院中藥房提供,再由科室自行調配。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在術后常規護理的基礎上,①術后第1天開始進行鼻飼管內注入保和湯,持續3 d,每天2次,每次滴注100 mL,緩慢滴注,每次約60 min,鼻飼前用恒溫加熱器加溫至37℃~38℃。②穴位貼敷由經過系統中醫理論及技能培訓并考核合格的護士進行操作。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臍部,用75%酒精消毒,將生大黃3 g與適量凡士林調成糊狀,均勻調在5 cm×5 cm大小的紗布上,揉成毛豆顆粒大小,于術后第1天開始外敷于臍部神厥穴,再用敷貼外貼固定,敷12~24 h,1次/d,外敷5 d為1個療程。
對照組:術后予以常規護理,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予以半臥位,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每2~4小時進行協助翻身活動,每4~6小時進行被動的床上四肢按摩活動,每次5~10 min,術后第2~3天進行主動的床上翻身活動及抬臀活動,病情許可下適當下床活動。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方法
①胃管拔除時間:以患者排氣后、主管醫生根據術中的具體情況及患者病情予拔除胃管的時間為基準;②首次排氣或排便:護士每4小時定時詢問患者排氣及排便情況;③腹痛腹脹情況術后第1天至排氣為止,通過觀察詢問及患者的主訴,護士每4小時進行評價1次以便知曉患者腹痛腹脹的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胃管拔除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2.74±0.69)d vs (3.61±1.07)d,t=-2.131,P=0.037)];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74.87±23.9)h vs (94.87±20.92)h,t=-3.502,P=0.001)]和首次排便時間[(5.68±1.48)d vs(6.45±1.22)d,t=-2.241,P=0.029)]也明顯早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比較(x±s)
2.2 兩組治療后腹痛、腹脹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31例患者在止痛泵使用完畢后發生腹痛腹脹共5例,后遵醫囑予特耐40 mg靜推,緩解。而對照組31例患者在止痛泵使用完畢后發生腹痛腹脹共13例,亦遵醫囑予特耐40 mg靜推后緩解。觀察組腹痛腹脹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16.12% vs 41.93%,χ2=5.010,P=0.025)。
2.3 不同年齡患者術后腸蠕動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3。對照組和觀察組內年齡>60歲者與≤60歲者的術后腸蠕動恢復功能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在年齡>60歲者,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較對照組早[(70.94±23.37)h vs (95.27±22.88)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66,P=0.006)。
3 討論
3.1 胃癌術后盡早恢復腸蠕動的意義
胃癌患者術后消化道自主神經麻痹或功能混亂,表現為胃腸蠕動減弱、消失或蠕動功能混亂,此乃中醫學脾胃之氣虧虛、腸腑瘀滯內結、氣機不利、通降失常所致[6]。正常情況下,術后48~72 h患者腸蠕動開始出現恢復,表現為排氣、排便;如果腸蠕動功能恢復延遲,即便出現腹脹、腹痛,甚至腸梗阻、腸粘連、腸穿孔。腹脹、腹痛不僅可引起患者的不適,從而影響其生活質量,而且對腸道吻合口的愈合具有不良的影響,嚴重腹脹可引起膈肌上抬、運動受限而引起呼吸困難,使下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的機體病理性改變[7]。而胃腸道蠕動功能提前恢復,患者即可提前進食,從而在營養上得到保證及供給;腸壁的血液供應可通過胃腸道收縮和舒張得到調節,從而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減少腸粘連、腸梗阻、腹腔膿腫等的并發癥發生[8]。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對患者的早日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幫助胃癌術后患者盡早恢復腸蠕動是術后護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盡早促進胃癌術后腸蠕動的恢復、縮短排氣排便的時間、盡早下床活動、減少腹脹腹痛的發生率,對患者早日康復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3.2 保和湯聯合穴位貼敷對促進腸蠕動恢復的原理
中醫理論認為,腹部胃癌術后腸麻痹、腸功能障礙的主要病因是氣機運行失常、升降功能失調、腑氣下行失常所致。臟腑以“通”為順,腑氣通而五臟安[9]。“通”則胃腸道功能恢復,腹痛腹脹癥狀消失。因此在治療上宜行氣止血,瀉下通腑。
保和湯的功效是停食積火,腹痛而瀉,瀉后痛減。而方中大黃為瀉下藥,其含有的番瀉葉對腸道有刺激作用,能增強腸道的張力和蠕動,減少水分的吸收,達到瀉熱通腑,破積健胃的目的[10];枳殼為蕓香科植物,具有理氣寬胸、消滯除脹的功能,可使胃腸消化期間復合肌電周期縮短,增強胃腸平滑肌張力和運動能力,增加腸蠕動[11];雞內金是家雞的砂囊內壁,具有消食健胃、澀精止遺的功效。雞內金含微量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服用后能使胃液的分泌量增加和胃運動增強[12];萊菔子為行氣藥,具有行氣止痛、破氣散結等功效,可用于治療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等[13];大腹皮具有促進胃排空的能力,并且可以降低血漿和胃竇組織中的胃腸肽[14]。厚樸為芳香化濕藥,可疏暢氣機,下氣降逐,行氣消脹,燥濕除滿;有促進胃腸道蠕動之功[15]。焦六神曲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調中。動物實驗證明其對回腸平滑肌具有收縮功能,對小腸具有推動能力,因此證明其具有促進腸道運動、達到加快腸蠕動恢復的功能[16]。
穴位貼敷于臍部神厥穴即為敷臍療法,又稱臍療,屬于中醫外治法的范疇,是WHO推薦的第三代給藥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和臟腑學說為理論基礎。神厥穴為臍部正中,它是任脈的重要腧穴,任脈與督脈相表里,內連經脈、臟腑、四肢百骸,有轉樞上下、調治百病的作用[17]。臍皮下組織薄,屏障弱,敏感性高,滲透性強,有利于藥物分子的滲透、吸收[18]。因此當穴位貼敷持續作用于臍部神厥穴,通過經絡傳導,激發全身的經氣,即改善各臟器功能并提高藥物的敏感性[19]。導入臟腑直達病患之處,達到溝通表里,調和營衛,調整陰陽平衡,從而達到調節機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促進各臟器功能的恢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20];臍部神經敏感,血液循環豐富,因此在臍部貼敷生大黃有利于藥物吸收和滲透,能使藥物分子透過臍部皮膚進入血液循環,且作用緩和[21]。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中腸蠕動恢復情況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P60歲者,對照組和觀察組間比較顯示,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較對照組早[(70.94±23.37)h vs (95.27±22.88)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66,P=0.006),可見對于年齡大的患者作用明顯。
綜上所述,保和湯聯合穴位貼敷對于胃癌術后腸蠕動的恢復具有良好的療效,為中醫治療術后腸蠕動恢復提供了可靠的治療途徑,且治療操作簡單,患者無痛苦,價格便宜,患者樂于接受,為我們以后的臨床護理開闊了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 紀海,王少輝. 腹部手術后應用通腸理氣膏穴位貼敷促進腸蠕動效果觀察90例[J]. 黑龍江中醫藥,2011,4(6):25-27.
[2] 江靜. 穴位貼敷聯合穴位按摩對術后腸蠕動恢復的促進作用[J]. 工企醫刊,2013,(5):422-423.
[3] 唐袁虹,呂敏. 中藥臍療對促進腹部手術后腸蠕動恢復的研究[J]. 上海針灸雜志,2013,32(11):921-922.
[4] 伏新順. 食滯胃脘痛,試試保和湯[J]. 中國中醫藥報,2014,8(27):5.
[5] 趙建麗. 加味保和湯治療粘連性腸梗阻31例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4,5(1):32.
[6] 李菊云,黃為君,吳艷紅. 胃癌術后患者中藥貼敷神闕穴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 護理學報,2014, 21(16):60-61.
[7] 張芳. 中藥敷臍療法促進肝膽脾術后腸蠕動恢復的護理研究[J].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2):99-100.
[8] 蔣旭華. 小承氣湯口服加穴位按摩促進腹部術后腸蠕動恢復的臨床護理[J]. 中國醫藥工程,2011,19(5):87-88.
[9] 蘭寶珍,肖黃玲,丁敏,等. 早期穴位按揉對膽囊切除術后腸蠕動恢復的影響[J]. 中國中醫急癥,2011,20(4):634-635.
[10] 阮美英,陶瑞萍. 重要穴位貼敷對胃腸術后腸道功能恢復的影響[J]. 護理與康復,2014,13(1):60-61.
[11] 張雅麗,陳方雷,蔡俊萍,等. 肝膽術后患者腸蠕動恢復的中醫護理研究進展[M]. 護理雜志,2010,27(9A):1314-1315.
[12] 王亞蓮,王惠紅,黃雅敏. 雞內金治療消化道手術后因飲食不節致腹部不適的效果觀察[J]. 護理與康復,2011, 10(12):1076-1077.
[13] 孫秀紅,周云慧,岳淑玲,等. 按摩足三里聯合萊菔子燙熨腹部治食道癌術后腸蠕動恢復的效果觀察[J]. 中國美容醫學,2012,13(9):185-186.
[14] 朱金照,張捷,冷恩仁,等. 中藥大腹皮提取液促進胃動力的機制探討[J]. 海峽藥學,2001,13(4):20-22.
[15] 龐凱. 厚樸排氣在機械通氣并發腹脹患者中的應用[J]. 實用醫學雜志,2012,28(8):1362-1363.
[16] 劉峰,劉言振,林魯霞,等. 六神曲對實驗動物腸道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臨床研究,2014,6(8):56-57.
[17] 呂昆. 臍療研究進展[J]. 江西中藥,2011,27(5):58-59.
[18] 陳興蓮,王晶心,劉楊,等. 中藥敷臍輔助治療胃寒證胃痛效果觀察[J]. 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11,26(5):32-33.
[19] 陳建飛,王嘉軒,陳炳,等. 中藥穴位貼敷神闕穴治療腦卒中后便秘的效果觀察[J]. 護理與康復,2012,11(10):991.
[20] 蘇軍輝,潘德強. 中藥穴位貼敷解除產后便秘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9):5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