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茶園的特點范文

    生態茶園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茶園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茶園的特點

    第1篇:生態茶園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生態養殖 ;茶園 ;雞飼養; 育雛

    茶園生態養雞技術是當今生態農業的典范,在茶園當中進行雞的生態養殖有著很多的裨益。一方面,散養的雞可以在茶園當中通過捕食蟲子和雜草滿足它們的生活和生長需要,而茶園中的茶樹有著比較適宜的高度,這樣茶園中的雞有著良好的生活環境可以免受風雨和暴曬,這里的雞也是未經過人工手段養殖的無公害的草雞。此外,不但用雞解決了茶園的雜草和蟲害的問題,雞的糞便同樣能夠獲得再利用,在茶樹的根部充當天然的肥料,這種肥料避免了來自人工化肥的環境問題,保證了茶園的生態環境,同時還能夠確保茶樹能夠茁壯的成長,茶葉的品質也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證。

    1 茶園區位的確定

    茶園位置的選擇比較重要,一般來說那些低齡的茶園有著比較適宜發展的條件,當然如果沒有低齡茶園,較為平緩的山坡和平坦地形之上種植的茶園也是可以作為選擇目標的。茶園的選擇中對于污染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避免存在于工廠的主要礦產周圍,和公路主干線周圍進行生態養雞。同時,茶園中最好擁有一些水源帶,例如說河溝,水塘和一些流過茶園的小溪流都是很不錯的。并且茶園中最好能夠防止外來動物進入茶園的防護措施,都可以為這個茶園增色不少。本文中的養雞試驗選取的地址是臨海市涌泉鎮蘭田茶場,就比較符合實驗的要求。

    2 茶園的管理和處置

    2.1 園地的前期規劃 在前期的規劃中控制合適的養殖面積十分重要,因地制宜是首要的原則,一般來說每15畝的茶園當中可以安置一個雞舍,這個雞舍的面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安排,但一般設置不少于40平方米也不能多于50平方米,這樣可以保證400只雞的正常生活需要,前期建設時還應配備雞的自動飲水裝置,可以從一開始就減少人力的投入。雞舍位置的選擇也很重要,一般選擇那些距離茶園比較近有利于雞的活動和收撿雞蛋能夠方便進行的位置。臨海市涌泉鎮蘭田茶場地形非常優越,是一個較為平緩的山坡,有利于雞群的活動和覓食,這樣對于整個生態農業的展開有很大的幫助。

    2.2 茶園的實際管理

    2.2.1 加強除草工作 茶園應當適時的安排人力進行除草工作,對于那些惡心的雜草要及時進行鏟除,將茶園病蟲害的發生從源頭處予以截斷。這個除草的過程一般安排在天氣較為寒冷的秋冬季進行,除草過程當中還可以安排對于茶園的施肥。雖然說雞的糞便可以作為肥料使用,茶園的施肥同樣重要,在選擇肥料時應當根據茶樹所需要的化學元素組成和雞的糞便當中已有的肥料進行選擇,生態茶園的施肥選擇也不應該和傳統的茶園一樣,需要靈活的進行。施肥的種類也應當盡可能的生態保護化,盡量選擇環保的農家肥,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考慮使用有機肥料。

    2.2.2 開展茶園病蟲害防治工作 茶園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應當切實有效地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做到防患于未然。根據無公害生產對于各個生產環節提出的要求,立足于整個茶園的生態體系,以農業防治作為基礎,并考慮將新興的農業防治技術帶入到茶園生態農業當中去,例如說生物防治技術和物理防治技術,最終目的是創造出一個不利于病蟲的滋生而有利于各種害蟲的天敵進行繁衍的環境,保證茶園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茶園的生態平衡也可以大大的加強。茶樹的修剪也有很深的學問,茶樹的下部枝葉最好都予以清除,這樣可以方便雞進行活動。同時,這種專門為生態養雞設計的修剪模式可以讓整個茶園的通風和透光的能力能夠大大的加強,整個茶園的生態環境得以大大的改善,更加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對于種植密度較大的茶園,應定期對茶樹的邊緣進行修剪,這樣可以保證茶樹之間有著20多厘米的間隙,雞的活動和工作人員對于茶樹的定期清理工作也能更加的方便。

    3 關鍵技術環節

    3.1 雞舍的建造這段可以刪

    3.1.1 育雛室和避雨棚的建造 育雛室的面積有著一定的限制,過大的面積和過小的面積都不利于幼雛的生長發育,育雛室的面積可以根據小雞的飼養量進行確定,一般來說每30只的幼雛可以設置一平方米的育雛室。育雛室的環境條件很苛刻,要求做到避風向陽,地形和地勢相對來說比較平緩的地方,地面應當保持干燥,還應有充足的水源供應。交通便利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因為良好的交通位置有利于幼雛成長之后的及時放養。避雨棚應當在育雛區的外部設立,防止雞群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風雨的侵害。

    3.1.2 雞舍的建設 根據不同茶園的不同的地形特點,應當建立不同的雞舍。盡量保證雞舍能夠坐北朝南有著很好的生態環境,此外和育雛室的生活環境要求相似,雞舍中一定要足夠的干燥,水電也應該保持通暢。另外需要特殊注意的是需要在雞舍的頂部懸掛幾盞白熾燈,有利于維持雞舍內的照明并且為雞舍提供照明和一些溫度上的保障。

    3.2 雞種類的選取

    茶園中的雞種選擇很關鍵,最好可以選取適應能力較強,抗病能力出眾的本地三黃雞種。

    3.3 飼養管理中的注意點

    3.3.1 雛雞的管理和監控 剛剛出殼的幼雞對于溫度的要求很高,第一周出生時由于幼雞身上的羽毛還未曾發育完全需要在雞棚中提供比較高的溫度,一般在35攝氏度為宜,這樣有助于保證雛雞的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熱量。隨著雛雞的生長,室溫可以逐步的降低。在雛雞的發育階段應當給予正規廠家生產的專業的雛雞飼料精心飼喂,雛雞的營養才能夠得到各種均衡的保證。雛雞生長到60天后可以完成從專業的飼料到自有飼料的過度。

    3.3.2 放養的規模控制 雛雞生長到45天時時放養的黃金時段,但必須根據天氣的情況制定合理的放養計劃。一般在晴天的中午,氣溫最高的時候進行放養的初始步驟,通過飼養人員的意向性喂食,可以誘導雛雞到棚外進行活動。本文中所選取的臨海市涌泉鎮蘭田茶場在山茶花快結束時放養有很好的氣候條件支持,可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夜晚熄燈之后可以講地上的雞捉放到用于雞休息的雞架之上,避免雞在室外受到寒氣的侵襲。

    4 總結

    茶園生態養雞技術對于生態農業的推廣有著重大的指示意義,這種生態農業模式有著很好的可操作性,能夠做到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兩者共同發展的強大優勢。同時生態環境的保護又能夠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很好的借鑒意義。在茶園生態技術當中對于茶樹的種植區的選擇和養雞技術的工作有著很高的要求,不能按照單一的茶樹生長條件和雞的生長環境進行單一的整合和統一,而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為兩者達成協調一致的和諧發展模式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蔣婷英,楊金梅,郭其中,戚厚蕓,朱訓永,葉玉霞. 茶園生態養雞技術[J]. 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24:208-209.

    第2篇:生態茶園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 茶園害蟲;為害特點;形勢;防治措施;福建福安

    中圖分類號 S435.7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21-0133-02

    福安市是中國茶葉之鄉,是久負盛名的閩紅“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紅茶的原產地,也是我國主要產茶市和最大的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市、全國茶葉標準化生產示范市、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市。近年來,福安市立足茶業資源優勢,推動茶產業健康發展。2008年現代茶業項目實施以來,全市完成2 474.13 hm2生態茶園建設,通過建立以茶樹為主的人工復合生態茶園,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使病蟲害得到有效防治而又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

    1 福安市茶葉安全建設情況

    1.1 實施茶園生態工程

    大力實施國家現代茶業項目,加快茶園水利設施與道路修建、茶園綠化樹種多樣化培育、茶園園地綜合改造,全面實施生物、物理等綠色防控技術,確保茶葉原料和產品的衛生質量安全,著力改善茶園生態環境。全市8 133.33 hm2茶園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茶園,28家茶葉企業的40個產品分別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茶認證,有新坦洋集團、南方佳木茶業、王家茶場等3家茶企開展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有效推動福安市茶葉質量躍上新臺階。歷年農業部、省農業廳茶葉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均達100%。

    1.2 加強檢測力量

    率先成立福安市茶葉質量檢測中心,并不斷擴大檢測項目,目前檢測項目共31項。

    1.3 組織茶葉抽檢

    每年組織人員深入各鄉鎮無償抽檢春、夏、秋季茶樣進行農殘檢測,年抽檢120多份茶樣,有力地監控茶葉農殘動態。

    1.4 開展物理防治

    組織測報人員深入福安市社口、松羅、溪柄等3個病蟲測報站開展病蟲預測預報,在社口、曉陽、潭頭、城陽、坂中、穆云、松羅等鄉鎮示范采取推廣黃板(粘蟲板)、太陽能誘蟲燈防治蟲害,面積306.67 hm2。

    2 現代茶園害蟲為害特點

    通過對福安市現代茶園的調查,發現盡管茶樹品種不同、茶園類型不同,害蟲種類稍有差異,但在現代茶園中常見害蟲主要有螨類、葉蟬類、蚧類、粉虱類、尺蠖類、毒蛾類、刺蛾、蓑蛾類、卷葉蛾、象甲類、鉆蛀害蟲(茶吉丁蟲、茶枝鐮蛾)、地下害蟲(大蟋蟀等)、茶蚜、茶蠶等14類。其中,以假眼小綠葉蟬、螨類(茶橙癭螨、短須螨、茶黃螨)發生最多且普遍,局部茶園黑刺粉虱、卷葉蛾等也較多。而害蟲的發展總的趨勢是大蟲向小蟲演變,食葉性向吸汁性害蟲演變,發生代數少的向發生代數多的演變,繁殖力低向繁殖力高的害蟲演變,棲息葉面的向棲息隱蔽的害蟲演變。

    3 茶葉農殘面臨的新形勢

    3.1 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2011年9月26日《人民日報》第10版上刊登“茶葉出口如何跨過新門檻”。2012年4月11日“綠色和平”組織在網上茶葉農藥調查報告,稱送檢的國內九大品牌茶葉企業的18種茶葉樣本全部含有農藥殘留,少的含有3種農殘,多的有17種,總共檢出29種,不少樣本檢測出違禁農藥殘留,引發公眾“還能不能喝茶”的爭議。

    3.2 國際社會對茶葉標準要求越來越高

    歐盟制定茶葉中農藥殘留MR標準有438個,還有規定停止生產、使用、銷售的農藥按0.01 g/kg執行,這樣總共有1 135個標準。從2011年10月1日起,歐盟對我國茶葉出口采取新規,要求所有中國進口茶葉必須從指定口岸入境;所有貨物必須有常規入境文件才被允許進入指定口岸;將對10%的貨物進行農藥檢測,如果該批貨物被抽中,則要實施100%抽樣檢測;主要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如噻嗪酮、吡蟲啉等都更加嚴格。

    3.3 國內茶園禁用農藥種類繁多

    我國2010年前禁用的農藥有42種之多,常見的有:六六六、滴滴涕、甲基對硫磷、對硫磷、甲胺磷、內吸磷、三氯殺螨醇、氰戊菊酯、殺滅菊酯、速滅殺丁、克百威、呋喃丹。其余還有毒殺芬、二溴氯丙烷、殺蟲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劑、狄氏劑、汞制劑、砷類、鉛類、敵枯雙、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強、氟乙酸鈉、毒鼠硅、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異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環磷、治螟磷、涕滅威、滅線磷、硫環磷、蠅毒磷、地蟲硫磷、氯唑磷、苯線磷、氟蟲腈。2011年6月15日起禁用滅多威和硫丹。44種禁用農藥中,有高達35種沒有規定最大殘留限量,如氰戊菊酯、三氯殺螨醇等,即使檢測出也無法作出判定。目前,我國在茶樹上登記的農藥共有28類96種農藥。

    4 現代茶園害蟲防治措施

    當前茶產業發展面臨著依靠大量消耗資源的生產方式難以為繼,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支撐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土地、淡水等資源的剛性約束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等問題。實踐證明,生態茶園建設是保障茶葉質量安全、實現高產優質、提升可持續能力的重要基礎。生產上應改善茶園及周邊生態環境,增加物種種類和數量,從根本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化肥的施用,從而提高茶葉質量安全水平。

    4.1 科學布點建站、做好預測預報

    福安市在海拔500 m以上的茶園面積0.29萬hm2,占茶園總面積的24.45%;在海拔300~500 m的茶園面積0.22萬hm2,占茶園總面積的18.61%,在海拔100~300 m的茶園面積0.33萬hm2,占茶園總面積的27.96%;在海拔100 m以下的茶園面積0.34萬hm2,占茶園總面積的28.98%。茶園集中分布在低山、高低丘陵地帶。依托現有的社口、松羅、溪柄病蟲害測報站,增加在100~300 m的測報點,從整體茶園生態系統的角度,研究分析茶園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通過定期、定點的田間調查,及時發現病蟲,并應用生物防治指標,使用選擇性農藥進行防治。如茶麗紋象甲可在成蟲出土初期用藥,茶毛蟲掌握在幼蟲3齡前幼蟲期用藥,茶小綠葉蟬在若蟲期防治。

    4.2 加強茶園管理、改善內部環境

    害蟲的發生與環境息息相關。根據茶樹生育特點和病蟲發生規律而采取的農藝措施,以提高茶樹自身抗性來減少病蟲發生與危害。如茶樹輕修剪,使樹冠通風透光,可以減少病蟲來源和病蟲發生數量[1-2];茶葉適當嫩采和及時分批多次采摘,可有效抑制茶小綠葉蟬、茶橙癭螨等。

    4.3 注重長效機制、實施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雖長效性好,但因見效慢,不大受茶農接受。它是利用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農用抗生素及生物制劑等控制茶樹病蟲發生與危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持茶園生態平衡。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EoNPV)是茶尺蠖幼蟲的優勢病原微生物,蘇云金桿菌和溴氰菊酯對其有增效作用,據此已研制出3種實用制劑,田間防治效果達95%,有效期達1~2年。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EpNVP)也有3種實用制劑(水劑、Bt混劑、敵殺死混劑),防治效果達95%以上。茶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IfNVP)有2種實用制劑(水劑、Bt混劑)田間防治效果達88%以上。

    4.4 針對害蟲特性、實施物理防治

    害蟲大多具有各自獨特的屬性,利用其特性可達到防治效果。如利用害蟲的趨性,可用白熾燈或黑光燈進行誘殺,此外還可采用糖醋液誘殺、性引誘劑誘殺等,但誘殺時必須避開益蟲高峰期。①信息素誘捕技術。一是利用人工合成害蟲的雌性激素,把專用性誘劑誘芯安裝在蟲板上,對雄性害蟲進行誘殺。目前,已開發出假眼小綠葉蟬、茶毛蟲、茶尺蠖性誘劑。二是外源信息物質誘導,如在茶園中采用緩解技術施用水楊酸甲酯對小綠葉蟬可產生明顯的趨避效應。而對瓢蟲類、蜘蛛和寄生蜂等天敵表現出誘集效應。②頻振燈誘殺技術。利用害蟲趨光性,主要對鞘翅目和鱗翅目害蟲進行誘殺,可結合、信息素誘殺、人工捕殺,效果更佳。③色板誘殺技術。利用害蟲對不同顏色的偏嗜性和自身生物特性進行誘殺,如假眼小綠葉蟬對綠色、茶黃薊馬對黃色和綠色、茶蚜對黃綠色、茶尺蠖幼蟲對黃色具有趨性。④植物誘殺技術。種植對害蟲具有誘集的植物,如菊科、草本花卉誘集害蟲,再集中殺滅;外源信息物質誘導,如在茶園中采用緩解技術施用水楊酸甲酯對小綠葉蟬可產生明顯的趨避效應,而對瓢蟲類、蜘蛛和寄生蜂等天敵表現出誘集效應[3-4]。

    4.5 化學農藥防治、注重科學規范

    在提倡有機、綠色食品的同時,化學農藥的使用是不得以的方法。當病蟲發生數量和茶樹遭受危害程度達到生物防治指標時,可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選擇性農藥進行藥物防治。但必須嚴格按照允許使用深度和農藥安全間隔期進行,不能采取多種農藥混用。還要注意農藥的輪流使用,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福建省現代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已開始對凱恩、阿立卡、艾法迪、飛電、畢飛等替代農藥進行篩選試驗,主要用于防治假眼小綠葉蟬、茶尺蠖、茶麗紋象甲等害蟲。

    5 參考文獻

    [1] 林瑾,高明清,王水金,等.福安三種茶園假眼小綠葉蟬及其主要天敵的種群消動態[J].福建茶葉,2008(3):29-30.

    [2] 章恩寬.信陽茶安全生產形勢及種植管理控制對策[J].中國茶葉,2008(8):23-24.

    第3篇:生態茶園的特點范文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推動生態旅游建設,而茶園景觀則是生態旅游中的重要內容。本文基于低影響開發模式分析了茶園景觀設計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了低影響開發模式下,茶園景觀設計目標和開發策略,并重點闡述了低影響開發在茶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

    低影響開發;原則;茶園景觀;設計理念

    引言

    低影響開發是可持續控制利用雨洪的新策略,其核心理念是從源頭上通過一系列分散的小型措施進行產流控制,以最大限度地維持開發前的場地水文功能,實現區域良性水循環。目前低影響開發技術體系已經在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而我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也應該借鑒其經驗,對低影響開發模式進行實踐探索。

    1低影響開發模式的基本內涵

    低影響開發模式是一種水資源管理的創新模式,這一模式開始于20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的馬里蘭州,其城市規劃者為了在城市景觀設計、施工、管理中,實現環境影響的最小化,尤其是實現對雨洪資源和分布格局影響的最小化,進而形成了新的理念,并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技術規劃,這一管理模式一出現就受到了現代城市管理者的青睞,并不斷在城市開發中應用、實踐、完善,而隨著國際交流的深入,低影響開發的模式也逐漸傳入到我國。在城市園林綠地等景觀建設中,對于水資源有著特殊的要求,因此低影響開發模式的主要應用方向就是城市園林綠,在城市建設中,合理采用低影響開發模式不僅可以減少地下輸水管道的鋪設,減少景觀建設成本,還能夠利用儲備的雨水灌溉園林植物,這樣一方面抑制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將城市的水資源構成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

    2基于低影響開發的茶園景觀設計意義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旅游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我國是茶葉之鄉,茶葉的種植不僅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了近幾年生態旅游的“寵兒”。近年來,一些南方的產茶區突破了茶葉單純種植的經濟模式,開始設計茶園景觀,即根據景觀設計的要求,將茶園構建成生態旅游區,這樣既能夠滿足茶農的經濟需求,又能夠滿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隨著生態旅游的不斷發展,如何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平衡一直是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著重考量的問題,一方面茶園作為一種農業資源,水資源在茶葉的種植、生長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單純依靠降水不僅會影響茶園的土壤保持,更存在著水資源結構性失衡的危險,此外,南方地區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在夏季的豐水期還存在著洪水危害,因此,如何利用合理的水源調蓄管理技術,對暴雨、洪水進行引導、調蓄則成了景觀建設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茶園既然作為一種景觀存在,其必然會對其觀賞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茶園景觀最美麗的景色就是清新的綠色資源,游客在漫山遍野的綠色茶園中穿梭能夠獲得心曠神怡的體驗,因此,茶園景觀在設計中也應該迎合游客的觀賞需求,在保證茶園種植態勢的同時,也要對道路以及其他配套設施進行具體的優化,以保證景觀設計中,能夠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低影響開發模式強調生態功能、經濟價值和環境品質的平衡,在茶園景觀設計中應用低影響開發模式,不僅能夠推動防洪排澇、水環境保護以及雨水徑流污染控制等措施的創新與優化,還能夠實現茶園景觀在空間上的連續性,提高雨水的滲透率,減少茶園土壤流失,提高灌溉效率,而這對于推動茶園景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基于低影響開發模式的茶園景觀設計原則

    景觀設計理念是一個景觀作品的核心指導,它不僅凸顯一個景觀作品的個性風格,更能賦予景觀深刻的文化內涵。茶園的景觀設計就是依托茶葉的種植,通過規劃布局,設計出兼具功能性和觀賞性的景觀形式,從而在實現經濟價值的同時,也能滿足一定的精神需求。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基于低影響開發模式的茶園景觀設計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就應該堅持一下幾點原則:

    3.1因地制宜的原則

    茶園,尤其是我國南方山區的一些茶園所在基址,地形復雜,地勢多變、山水縈繞,這在景觀設計中,應該盡量將不同地塊相連接,并通過綜合設計,構建一個整體茶園。在茶樹的栽種過程中,設計者應該配合地勢,合理規劃植密度和排列方式,以保證植株能夠有效地獲得水資源,保證正常生長。此外,在茶園景觀修剪的過程中,應該從整齊和諧的角度,根據地形地勢來提高景觀的層次感,讓景觀與地形相得益彰,構成一個完整藝術品。

    3.2完整性與一致性原則

    低影響開發模式注重的是水資源的管理,茶園景觀設計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因此,在規劃中,設計者應該充分考慮茶園整體布局,保證茶園景觀效果相對完整,避免各分區過度分割,保證輸水設施的建設,以解決好各分區的過渡與聯絡關系,同時增設景觀建筑及其他人工設施,力求茶園與周邊的結合和自身的整體性更趨向合理和完整。

    3.3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原則

    在低影響理念的指導下,設計者應該堅持茶樹的核心景觀地位,并根據茶樹的生長情況,對水資源的應用情況進行管理,保證水資源的灌溉效率,提高自然景觀的質量。另外,在茶園景觀設計中,設計者也不能忽略茶文化的價值,應該從當地鄉土植被、家禽農畜、人文歷史、民風民俗等方面展開有特色的景觀建設,增強茶園景觀的人文氛圍,并讓水資源的利用既能夠滿足自然景觀的建設,也能夠滿足人文景觀的發展。

    4基于低影響開發的茶園景觀設計實踐

    4.1基于低影響開發的茶園景觀設計流程

    雖然低影響開發在茶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依然處于探索階段,但是根據城市景觀建設的基本流程,其基本包括以下內容:確定茶園基本區域,并對集中保護和集中開發的地區進行劃分;明確茶園景觀設計目標,制定相應的規劃策略,根據低影響開發技術進行設施建設,關注景觀的后期運營與管理,保證茶園景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

    4.2基于低影響開發的茶園景觀開發策略

    基于低影響開發的茶園景觀設計中,對雨水、洪水的管理一般會采取以下幾種策略:一、利用存儲器將雨水就近儲備起來,并有計劃地排放到水資源運行系統中去,這不僅能夠避免造成茶園景觀內水量的短時間激增,也能夠緩解水資源排放系統的壓力;二、根據茶園土壤的含水和滲透能力,在源頭實現對暴雨的控制,從而實現對茶園景觀的及時灌溉;三、通過對茶園場地的系統規劃,對其地表徑流進行控制。對于茶園景觀設計而言,選擇哪一種低影響開發模式應該視情況而定,即通過對茶園主體的功能定位,明確景觀的綜合效益,同時對茶園的土壤、地勢、水文、植被類型及特點進行分析,強調低影響技術體系與茶園土地規劃的復合關系,進而實現對園區的全面管理與開發。

    4.3基于低影響開發的茶園景觀設計途徑

    在茶園景觀宏觀設計方面,設計者應該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強調景觀基礎設施建設與雨水管理基礎設施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還應該不斷優化開發模式,利用水資源的綜合管理,保護茶園的水體環境以及開放空間,從而實現保證茶園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從微觀設計角度看,茶園設計應該綜合分析景觀附近和景觀附近的生活設施,從而保證工程建設與合理的科學性。基于低影響的開發模式,茶園景觀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統可削弱地表徑流體積、延長地表水的匯流時間、以及雨水集蓄利用和雨水轉輸排放等,在對雨水的管理中,設計者應該結合茶園的基址以及空間條件,對不同階段進行有效控制,以實現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管理。

    5結束語

    總之,近年來茶園景觀設計在旅游發展中的地位逐漸重要,而如何開發茶園景觀,保護茶園的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搞好生態旅游開發,治理水體和河道,則成為設計者和管理者應該集中思考的問題,在低影響開發模式的目標下,茶園景觀設計兼顧各方面條件,不僅實現了對茶園的科學管理,也實現了對水資源的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劉朝陽,王樹棟.低影響開發模式在北京地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探析[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5,03:107-111.

    [2]王苗苗.福建休閑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茶葉,2015,06:117-119.

    [3]肖茜文.地域文化在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中的運用[J].福建茶葉,2016,04:151-152.

    第4篇:生態茶園的特點范文

    我們就去了。那個地方讓我非常吃驚。從外貌上看,它就是一片森林,但走進以后看,就會發現,整個森林的下層,幾乎一半以上都是古茶樹。高的有七八米,矮的也有三四米,采茶要爬到梯子上去。我們當時非常詫異:這里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原生狀態的熱帶山地雨林,但在喬木層下面卻有這么一個人工種植的茶園,是若干年前傣族在這個地方居住時經營的茶園。

    我們試圖了解它,就劃出樣地做調查。結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整個普洱地區的古茶園里,上層的喬木都以樟科、木蘭科和豆科樹種為主。為什么古茶民把茶樹種到樟科、木蘭科和漆樹科樹種比較多的山地雨林里,而不種到殼斗科植物比較多的季風常綠闊葉林里呢?

    憑植物學和林業實踐的經驗,經過簡單思考后,我們很快意識到樟科、木蘭科和漆樹科是植物界很特殊的樹種,它們都能夠分泌一些特殊的物質:樟科會分泌揮發性的香油精,也就是樟腦酊,木蘭科也可以分泌揮發性的芳香油脂,而漆樹科的樹種也能夠分泌漆脂。我們馬上聯想到,茶葉對香味比較敏感。

    樟科樹種可以分泌一些樟腦酊,減少病蟲的發生。木蘭科樹種分泌香油精—茶葉對味道的吸附性很強,木蘭科的香味可以提高茶葉的品質。我們的祖先或許不懂科學知識,但是他們知道,樟科和木蘭科植物都會分泌揮發性芳香油,可以驅蟲。他們也發現這種森林群落下出來的茶葉味道就比較香,比臺地茶要好,比其他樹木下的茶葉也好。顯然,我們的先民早就知道在樟科、木蘭科和漆樹科樹種比較多的山地雨林里種植茶樹,并保留這些樹種,對茶樹是有好處的。我們再沒有猶豫,將曼稿這片熱帶山地雨林下的古茶園規劃納入了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熱帶山地雨林下的天然古茶園。

    今天我們說到古茶園的生態價值,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談,一個是古茶園的物種組成較豐富,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另一個是古茶園的立體空間結構,形成了近自然群落結構。古茶園豐富的物種組成和多層的空間結構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古茶園生態系統,在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中達到了一種動態平衡,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第5篇:生態茶園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茶葉;無公害;栽培技術;園地環境質量;建園;良種選擇

    中圖分類號 S571.1.0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104-02

    隨著人們營養保健意識的增強和消費安全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市場要求生產無害化食品和飲料呼聲愈來愈高。茶葉是一種商品,又是食品,對衛生質量安全要求很高。因此,加快開發生產無害化茶葉,降低有害物質的污染,提高茶葉產品衛生質量,是保障人們消費安全、開拓市場營銷空間,增強茶葉銷售聲譽與出口競爭實力和國際茶葉貿易接軌的需要,也是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和建設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因此,要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周密安排,大力發展無公害茶葉,做大做強茶產業,推動新世紀閩北茶產業的提速發展。無公害茶葉是指不含農藥殘留、重金屬、細菌等公害污染物質的衛生質量指標控制在有關最大限量標準以內的茶葉。現將其無公害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園地環境質量要求

    一是選地。無公害茶園建設要求選擇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污染和周邊無污染源的山場作為茶葉無害化生產基地。二是檢測。要求進行大氣、水質、土壤等方面的環境質量檢測分析,組織評估論證,從而確定其能否作為生產園。三是隔離。無公害茶園要求遠離交通干線、工廠和城鎮5 km以上,與常規農業區之間至少要有50~100 m以上寬度的隔離帶。四是屏障。無公害茶園一般以上、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為宜,也可以選擇用果園、森林和作物為屏障[1]。

    2高標準化建園

    2.1新建茶園標準

    新建無公害茶園的土壤要求土層深達1 m以上,耕作層深50 cm以上,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1.5%,pH值4.5~6.5,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地或平緩山坡地;要根據茶園規模大小和地形地貌,做好園、林、水、路的科學規劃,合理設置茶園干道、支道、步行道和水溝、渠道路、蓄水池等排灌水利設施;在茶園山頂營造防護林、道路旁植樹、邊緣保留自然植被、園內留植樹空間、土埂和梯壁種草或套種綠肥,提高茶園植被覆蓋度,防止水土流失[2];按照高起點、高投入、高標準、高效益的要求,在坡度10~25°的山坡地建等高梯級茶園;在茶園開墾時要求梯層等高水平,大彎隨勢,小彎取直,全面掀開山皮,深翻50 cm左右,修筑土埂和梯壁,做到外高內低、外埂內溝、梯梯接路、溝溝相通、整齊協調、園貌美觀,同時還要注意利用好表土回溝,提高地力,以免造成浪費。

    2.2現有茶園技改標準

    對已投產茶園要通過園改、、樹改和種改等技術手段,按有機栽培模式逐步轉換為無公害茶園。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園改。對前無埂后無溝的、植被度低且水土流失嚴重的茶園要進行拉好等高線,修筑平臺和開溝排灌,在梯層內挖好15 cm深的“竹節溝”,梯層前沿構筑20 cm高的梯埂,使茶園能保持梯層外高內低,園面向內傾斜,做到小雨不出園、大雨不沖園、暴雨能排澇,減輕水土流失,變“三跑”為“三保”,提高茶園的防災抗災能力。二是。茶園土壤改良主要是通過深翻改土和增施有機肥的技術措施。一般要求茶園行間挖深寬各50 cm左右的施肥溝,深施重施有機肥料,一般以經過無害化處理后的農家肥、土木灰、綠肥、餅肥類等為好,施農家肥15.0~22.5 t/hm2、餅肥類2 250~3 000 kg/hm2、專用肥或有機肥975~1 200 kg/hm2即可。同時還可以利用稻草、雜草等資源進行茶園行間鋪蓋,為茶樹生長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三是樹改。樹冠改造一般有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臺刈4種方式。輕修剪和深修剪適宜于常規性效益好的投產茶園中進行,對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低效茶園要采取重修或臺刈技術處理,重修剪方法是剪去整株茶樹的1/3或1/2;臺刈方法是離地面25 cm處用利刀斜割或鋸子平鋸掉整株茶樹,不論是用刀或鋸均要求完整光滑,若有破損勢必影響新一輪茶芽萌發生長。以上2種技改時間從閩北茶區來說,比較適宜春茶后(5月20日前)進行較好。此時進入梅雨季節,雨量充沛,氣溫適中,晝夜溫差大,有利改造后茶樹萌發。四是種改。對品種混雜、品質差、無效益、樹齡長、樹勢嚴重衰退的茶園,要進行換代改種,選擇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優質高效的新品種,以提高種植效益。

    3茶樹良種選擇

    無公害茶園要根據當地的土壤性狀、氣候特點,選擇適宜種植的茶樹品種[2]。一般以選種無性系、抗逆性強的良種為宜,根據品種特性,盡可能做到早、中、遲芽品種之間的合理搭配。茶苗質量要求,苗高20 cm以上,莖粗達2.5 mm,植株粗壯、無病,有利提高成活率。烏龍茶區一般以選武夷肉桂、白芽奇蘭、丹桂、黃觀音、黃奇、茗科一號、春蘭、金萱、翠玉、紫龍袍等良種為宜;綠茶區可選福鼎大毫茶、九龍大白茶、元霄茶等綠茶良種[3]。

    4種植規格要求

    茶園在定植前要開好種植溝,施足基肥,無公害茶園施基肥一般以充分腐熟后的農家肥、茶樹專用肥、餅肥為好,不宜施無機肥,可施農家肥15.0~22.5 t/hm2或茶樹專用肥1.5 t/hm2或餅肥類2 250~3 000 kg/hm2;也可選用通過無害化處理后的垃圾、廄肥或雜草、草木本綠肥作基肥。施入基肥后用客土覆蓋,根據梯層茶園面寬度可采取單行雙株或雙行雙株條栽方式種植,一般以行距1.5 m左右,株距40~50 cm,植茶苗密度為3.75萬~4.50萬株/hm2為宜,嚴禁使用基因工程、輻射處理技術繁育的茶苗。

    5培育茶園植被

    無公害茶園植被度比自然茶園要高,要求在園內梯壁、土埂和園面空間上種草,可選種與茶爭肥力較低的百喜草、平托花生、圓葉決明等矮化的無副作用的草種,種植規格一般為30 cm×30 cm,采用種子直播法,每穴播種3~4粒,若土壤肥沃宜稀,土壤貧瘠宜密,種草的目的是提高植被、固土護坡和減輕水土流失;可在茶園山頂營造防護林帶,周邊保留自然植被,道路兩旁植樹,適宜在茶園種植的樹種一般以黃檀、合歡、苦楝、銀杏等抗病蟲害強和闊葉樹為好,園內種樹規格一般為15 m×15 cm,道路旁以株距40 m為宜,嚴禁油桐、錐粟、毛竹、桃、李、柰之類的經濟林入園,避免與茶爭肥和引發共性病蟲害;茶園中種草植樹能有效地調節微域氣候、改善生態環境、減輕和降解來自空氣塵埃中飄浮的有害物質的污染,提高茶園生態環境的質量和效益。同時,茶園要求生物多樣性,與多物種共生共存,按有機農業方式建立養殖場(如豬、羊、雞、鴨、兔、魚等),為茶園提供有機肥源。

    6科學經營管理

    無公害茶園的管理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培養地力。可通過種植豆科類綠肥、茶行間鋪草、放養蚯蚓等農藝措施來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狀,增強土壤生物活性。二是茶園施肥。以施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基肥可在冬季或春季施下,冬季一般宜于當年10月至11月中旬、春肥于翌年的2月上旬至3月上旬對茶園進行施肥,其施肥量給占全年總量的50%。在施肥過程中,要大力推廣應用專用肥、有機肥和生物肥,禁用硝態氮肥,以降低重金屬污染。三是病蟲害防治。無公害茶園要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茶葉質量和天敵安全的農藥品種,禁止使用國家規定不準在茶園上使用的藥劑,嚴格控制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力求達到安全有效、省工節本、降解農殘和保護天敵的效果。同時要推廣生物防治,讓害蟲、天敵及病菌三者,在不受人為干擾之下互相制約,達到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病的良好效應。目前在無公害茶園中可大力推廣應用天霸、阿克泰、871菌株、白僵菌等生物農藥,放養赤眼蜂、寄生蜂、瓢蟲、蜘蛛、病原菌等天敵,這些藥劑和天敵有益于保護茶樹,且有較長時間控制病蟲作用的優點。此外,積極推廣應用農業和物理防治,根據病蟲發生特點、生活習性,積極采取人工摘除、捕殺、誘殺等手段進行防治,也可在茶園中放養雞、鴨等禽類動物,消滅害蟲,減少蟲口密度,以促進茶園生態的良性循環[4]。

    7合理修剪采養

    無公害茶園修剪技術、時間、方法與常規茶園基本一致,在修剪中不論是采用修剪還是機剪,都應注意培育傘形樹冠蓬面,該種樹冠有利于機械化采茶。在修剪時間上,據試驗,烏龍茶在春茶采后進行修剪,更有利于夏茶早萌發、芽頭密、整齊快長,能提高采摘指數和產量。對已經投產的無公害茶園應以采為主、以養為輔,要適時地、分期分批地采摘,做到先采正茶、后采腳茶、能采則采、采凈而止,盡量不留或少留成熟新梢。對幼齡茶園或改造后的茶園應以養為主、以采為輔,實行打頂養蓬、采中養側、采密養稀、采大養小的措施,保持有一定量的嫩梢新葉,培育豐產高效的樹冠[4]。無公害茶園在鮮葉采摘中,應注意污染問題,特別是采茶機用油應選用無鉛汽油為好,以防止散發的氣體物質污染鮮味,影響茶葉衛生質量。此外,無公害茶園通過合理修剪與采摘后,還能減輕病蟲為害,縮小害蟲的繁殖生息空間,有效抑制害蟲的生存和蔓延,以促進茶樹生長,提高茶園的綜合效益[5-7]。

    8參考文獻

    [1] 吳新華.無公害茶葉高效益生產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8):146.

    [2] 陳良君.原生態無公害茶葉栽培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7(2):64.

    [3] 王榮民.廬江縣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73-374.

    [4] 郭桂義,胡孔峰,孫慕芳,等.無公害茶葉及其病蟲害防治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06,45(3):335-336.

    [5] 張景文,溫皓,劉環美.無公害茶葉優質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6):91-92.

    [6] 李帆羽,唐邦權.雷山縣茶園栽培管理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6, 9(5):20-22.

    第6篇:生態茶園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川西茶區;茶園病蟲害;發生規律;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S435.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2-0330-04

    The Rules of Outbreak an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the Primary Diseases and Pests in the Tea Garden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WANG Ying-chun,WANG Xiao-ping,LI Lan-ying,YAO Yu,LI Chun-hua,LUO F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d of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 610066,China)

    Abstracts: The way of picking sibgle bud during the whole year in tea garden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makes it more severe for the damage of pest and diseas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based on occurrence rule of the primary diseases and pests, combined with the prevention experience in the tea garde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ea production in tea garden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Key words: tea garden in west Sichuan; the main diseases and pests in tea garden; occurence regularity;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近年來,隨著以四川省峨眉山竹葉青茶業有限公司為典型的一批頗具規模的特色茶葉公司的崛起,四川傳統茶葉消費觀念被顛覆,以竹葉青扁型茶為代表的獨芽類高檔名優綠茶已成為四川省區的主銷高檔茶,并逐步推向全國。這類獨芽茶,尤其是春茶,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醇和,香氣清雅,外形美觀,極具觀賞性,且農藥殘留低,滿足了消費者綠色、安全、健康的消費心理,受到飲茶者的歡迎。再者,部分消費者茶葉知識欠缺,認為獨芽茶即為好茶,也沒有農藥殘留,這種消費誤區也使獨芽茶受到市場追捧,銷量大增。獨芽茶良好的市場銷售狀況,加之茶葉采摘勞動力成本高等因素,使得川西茶區茶農放棄了大宗茶的采摘,形成了全年以采摘獨芽為主的新的采摘模式,致使茶園內趨嫩性害蟲,如茶小綠葉蟬(Empoawa vitis)、茶跗線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茶蚜(Toxoptera aurantii)、茶細蛾(Caloptilia theivora)及茶餅病等病蟲害發生日趨嚴重。本研究根據近幾年在川西茶區進行調查的結果,總結了川西茶區茶園的主要病蟲害種類及其發生規律,并結合茶區現有的先進防控經驗,提出了相應的綠色防控措施,為川西茶區茶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 川西茶區主要蟲害及發生規律

    近年來川西茶區茶園蟲害以小蟲類害蟲為害為主,尤其是茶小綠葉蟬、茶跗線螨和茶蚜發生較重,2011~2012年部分茶園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嚴重發生,間或發生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茶細蛾、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茶網蝽(Stephanitis chinensis)等。

    1.1 茶跗線螨

    茶跗線螨屬蛛形綱(Arachnida)蜱螨目(Acarina) 跗線螨科(Tarsonemidae)。于2009、2010、2011年連續3年在蒲江縣清見鄉4~6年生以福鼎大白茶為主栽品種的無性系良種茶園內對茶跗線螨的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茶跗線螨是茶園春季的主要害蟲。4月中、下旬茶跗線螨開始大量產卵、孵化,尤其是2011年4月20日調查發現葉均螨口數已達41.5頭,其中成螨占23.2%、幼螨占2.8%、卵占74.0%,為害已很嚴重,必須施藥防治。只要春季防治恰當,就能將茶跗線螨夏、秋季棚面螨口數量壓到極低水平,只在棚下老葉上少量發生,夏、秋季不需再施藥防治。

    1.2 茶小綠葉蟬

    茶小綠葉蟬屬同翅目(Homoptera)葉蟬科(Cicadellidae),是川西茶園夏、秋季的主要害蟲,每年的5月至整個茶季結束都是茶園最重要的害蟲。茶小綠葉蟬全年發生10代左右,以成蟲在茶樹、冬作豆類、雜草或其他植物上越冬。越冬成蟲一般于氣溫10 ℃以上時開始活動、產卵, 4月中、下旬第一代若蟲盛發。此后每半個月至1個月發生1代,直至10月中旬停止繁殖。由于其代數多、成蟲陸續產卵,加之越冬成蟲產卵期長達1個月,致該蟲世代重疊嚴重。其成、若蟲均具有趨嫩性,多棲于芽、梢、嫩葉葉背為害,以芽下2、3葉葉背蟲口數量為多。卵分散產入茶樹細嫩組織,大多產于芽、梢、嫩莖內,且以芽下2、3葉嫩枝上下最多;葉柄次之,主脈和蕾柄內少;褐化老枝內不產卵。茶小綠葉蟬適宜在旬均氣溫15~26 ℃、時晴時雨、適溫高濕條件下發生。旬平均氣溫超過28 ℃、高溫干旱、久晴不雨,或雨期長、雨量大,均不利其繁殖。川西茶區多呈6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雙高峰型發生。

    1.3 茶蚜

    茶蚜屬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是川西茶區茶園春季主要害蟲之一,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發生嚴重,常聚集于芽、梢、嫩葉背面刺吸汁液,蟲口以芽下1、2葉最多,致芽、葉萎縮;其排泄物污染嫩梢,誘發茶煤病,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質量。

    1.4 尺蠖

    尺蠖為鱗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昆蟲。茶園內常見的有茶尺蠖和銀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多為局部發生,大面積成片暴發較少。2009年在峽江,2011、2012年在名山、蒲江、邛崍等地茶尺蠖都有嚴重發生。該蟲1、2、3齡時因蟲體小,取食量小不易發現,進入4齡后開始暴食,一旦發生,能將成片茶園葉片全部吃光,甚至連樹皮一并吃掉,嚴重影響茶葉產量。川西茶區茶尺蠖全年發生5~6代,該類害蟲3齡后抗藥性增強,不易防治[1]。

    1.5 茶黑刺粉虱

    茶黑刺粉虱屬同翅目粉虱科(Aleyrodidae),是川西茶區茶樹主要害蟲之一,呈間歇性猖獗發生為害,主要以若蟲棲息于茶樹葉背刺吸汁液,成、若蟲均排泄蜜露,誘發茶煤病,阻礙葉片光合作用,嚴重發生時茶樹一片烏黑,對茶葉的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黑刺粉虱蟲體小、危害隱蔽,常在比較郁閉陰濕的茶園里發生。該蟲大量蟲口集中于茶叢中、下層,僅下層蟲口就占總蟲口數量的近70%,世代重疊嚴重,其蟲體外又被有一層蠟質蛻皮殼,嚴重發生時很難控制。實地調查發現,四川低山或平原茶區4月上、中旬開始第一代成蟲羽化,4月下旬至5月初為羽化盛期,高山茶區羽化盛期隨海拔增高而推后。

    1.6 茶網蝽

    茶網蝽又名軍配蟲,屬半翅目(Hemiptera)網蝽科(Tingidae)。若蟲于葉背吸食茶樹汁液,且有黑色膠質排泄物,造成葉面出現許多白色細小斑點,遠看一片灰白。茶樹受害后,樹勢衰退,芽葉萌發力大為降低,造成芽葉細小、萌發緩慢,甚至大量落葉。茶網蝽在20 ℃、相對濕度75%以上條件下發生。川西茶區于1994年暴發后,2010、2011年在郫縣茶場再次暴發。該蟲在川西茶區1年發生2代,以卵在茶叢下部秋梢成葉背面中脈及其兩側越冬。在低山茶園也偶見越冬成蟲。一般第一代若蟲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始孵,成蟲期為5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若蟲于7月下旬始孵,成蟲期為8月中旬至12月,9月中旬盛發并開始產卵越冬。兩代害蟲中以第一生較整齊,蟲口數量較多,危害也較重。

    1.7 茶椰圓蚧

    茶椰圓蚧(Aspidiotus destructor)屬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為害茶樹、柑橘、葡萄等,川西茶區已有大面積發生,若不加強冬管,有暴發的趨勢。該蟲1年發生2代,第一代若蟲于4月中、下旬開始孵化,5月上旬盛孵。第二代若蟲7月中旬開始孵化,8月上旬盛孵。此蟲多喜群棲于葉片背面及枝梢上,葉片正面亦有。

    1.8 茶細蛾

    茶細蛾屬鱗翅目(Lepidoptera)細蛾科(Gracilariidae),近幾年已成為川西茶區發生較重的咀葉類害蟲,該蟲以幼蟲咀食嫩葉危害茶樹。初期幼蟲潛于葉背,隨后卷起葉緣,后期將葉片卷成三角形蟲苞,在苞內取食,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成都茶區1年發生6~7代, 4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蟲孵化,5月下旬6月初第二代幼蟲孵化,6月下旬7月上旬第三代孵化,開始世代重疊。7~9月發生最重,主要為害夏秋茶。成蟲羽化后2~3 d開始產卵,散產于嫩葉背面,以芽下第二葉為最多,第三葉次之,第一葉再次之。

    1.9 茶谷蛾

    茶谷蛾屬鱗翅目谷蛾科(Tineidae),主要為害成葉和老葉,部分初孵幼蟲蛀食嫩梢,大發生時可導致整片茶園葉片被吃光,且該蟲食枝皮,造成枝枯,嚴重影響茶園產量和樹勢。近年在川西茶區局部茶園發生,2010年田間調查發現成都茶區5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發生最重。

    1.10 毒蛾

    毒蛾為鱗翅目毒蛾科(Lymantridae)害蟲,為害川西茶園的毒蛾有茶毛蟲(Euproctis psedoconspersa)、茶黑毒蛾(Dasychira barbarana)、茶白毒蛾 (Arctornis alba)等,近年很少暴發,個別茶園零星發生。2010年9月蒲江有10余hm2成片茶園茶白毒蛾發生嚴重。

    1.11 蓑蛾

    蓑蛾為鱗翅目蓑蛾科(Psychidae)害蟲,川西茶園常見的蓑蛾有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和茶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主要為局部集中為害。成都茶區茶蓑蛾1年發生2代,以幼蟲越冬,第二年6月中、下旬化蛹。第二代幼蟲9月中、下旬化蛹。

    2 川西茶區主要病害及發生規律

    2.1 低溫高濕型病害

    川西茶區茶園主要低溫高濕型病害有茶餅病(病原Exobasidium vexans)、茶網餅病(病原Exobasidium reticulatumlto)和茶白星病(病原Phyllosticta theaefolia),它們是川西茶區常見的3類低溫高濕型病害。其病原菌生長發育的適宜環境為溫度20 ℃左右、相對濕度90%以上。病原孢子萌發對濕度要求更高,有的甚至需要在孢子外維持一定時間的水滴或水膜,孢子才能萌發。茶餅病和茶網餅病3~4月始發,7~11月為發病盛期。茶園長期保持高濕度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多霧的高山茶區或霧多露重、日照短、濕度大的茶園發病重。

    2.2 茶煤病

    茶煤病(病原Neocapnodium theae)為川西茶園常見病害,呈間歇性猖獗為害,嚴重發生時茶園一片烏黑,阻礙茶樹光合作用,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該菌以菌絲體、子囊和分生孢子等在植株病部越冬,第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孢子,借風吹雨打散落在蚧類、粉虱及蚜蟲等害蟲的排泄物上,從中吸取養料營腐生生活,并借助上述害蟲的遷移擴散傳播為害。上述害蟲的存在是茶煤病發生的先決條件,害蟲多,則發病重。

    3 茶園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措施

    依據川西茶區茶園常見病蟲害發生規律及茶區現有條件,制定以下相應的病蟲綠色防控措施。

    3.1 政府重視,企業參與,科研院所加強培訓及現場示范,幫助茶農樹立綠色防控意識

    茶農最欠缺的是對茶園常見病蟲的識別以及對農藥的正確選擇和正確施用技術。目前茶區的農藥施用普遍存在一些較大問題:①錯用農藥。將防治螨類、葉蟬類和鱗翅目類害蟲的農藥相混淆,造成盲目用藥,施用一種藥劑沒見效馬上換施另一種農藥,污染產品和環境。②超量使用農藥。因怕農藥的推薦劑量達不到防治效果,盲目提高用藥濃度。加量甚至加倍施用農藥是茶葉產區常見現象。③胡亂混施農藥。兩種不同機制的農藥合理復配,可增強防效。但是茶農多是盲目復配,認為兩種或多種農藥混合施用,總會有一種藥能防治正在發生的害蟲。因此,茶農每次施藥,至少混施兩種以上的農藥。④增加用藥次數。川西茶區4月中、下旬茶跗線螨可能會嚴重發生,5月中、下旬茶小綠葉蟬會達到年內首次防治指標,需施藥防治。近幾年隨著茶葉鮮葉價格的持續快速上漲,茶農為了保證產量,不管茶園害蟲種群密度,不管是否達到防治指標,都于3月底將殺螨劑和殺茶小綠葉蟬等的殺蟲劑農藥混施1次,此后每隔10~15 d施藥1次,用藥頻繁,污染嚴重。⑤使用禁用農藥。茶葉生產對所用農藥的種類有嚴格要求,但是在一些茶園施用禁用農藥常有發生。

    茶園濫用農藥造成天敵種群和數量下降、害蟲抗藥性增強、茶葉農藥殘留超標、環境污染嚴重[2]。要改變上述現狀,需政府高度重視、企業積極參與農殘控制,加強科研院所現場指導和示范,幫助農民樹立綠色防控意識。應主要做好:①制定嚴格的茶葉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政府職能部門和茶葉企業加強抽檢,從嚴格控制制茶原料農藥殘留方面倒逼茶園規范用藥。②加強農藥管理,建立茶園專用農藥銷售點,從銷售環節上加強茶園用藥的管理,從市場來源抓起,杜絕違禁農藥進入茶園。③對農藥銷售人員、茶農進行茶園病蟲害防治基礎知識及安全合理用藥培訓,讓售藥者清楚不同農藥的防治對象,讓茶農正確識別茶園內的主要病蟲害并掌握其發生規律。④結合現場試驗示范,幫助茶農樹立安全合理用藥的綠色防控意識。在此基礎上,指導茶農采用綜合防治措施,有針對性地科學施用化學農藥,盡量減少茶園施藥次數和施藥量。

    3.2 做好茶園病蟲測報,根據病蟲發生情況采用適當的防治方式

    隨著茶樹無性系良種面積的不斷增加,茶樹品種單一化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來早茶的價格優勢及川西茶區獨芽采摘模式對茶樹品種持嫩性的要求,使得川西新建茶園以福選9號、福鼎大白茶和名山131成為絕對優勢的主栽品種,造成茶園生態環境趨于簡單,生物多樣性下降;由于過量施用化肥,使茶園地力衰退、土壤生物活性下降,尤其是大量偏施氮肥,改變了茶樹體內的碳氮比例,導致刺吸性害蟲暴發成災;由于在茶園病蟲防治上只注重病蟲本身而忽視對茶園生態系統的利用,盲目依賴化學農藥而忽視綜合防治,致使茶園有益生物的數量和種群銳減、生態平衡破壞,危險性病蟲不斷發生且危害越來越嚴重,這種新型栽培和采摘模式要求加強茶園病蟲的預測預報工作,盡快完善茶園病蟲預警平臺,以指導茶農根據茶園病蟲發生情況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狠抓第一代蟲的防治,減少全年防治次數[3]。

    3.3 改善茶園生態環境,提高茶園生物多樣性

    川西茶區茶葉生產有茶-桂花、茶-梨、茶-桃、茶-松等幾種人工復合栽培模式,由此形成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比純茶園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和較穩定的昆蟲群落結構。正在探索的復合茶園經營模式,如放養雞和鵝(讓雞吃蟲、鵝吃草)的茶-間作樹種-鵝(雞)的立體種養模式,對茶園病蟲草害的控制有顯著的效果。因此,對周圍植被已遭到破壞的茶園,采取種植防護林、行道樹、遮陽樹等植樹造林措施,在幼齡茶園行間種豆科綠肥等,都可逐步修復被破壞的茶園生境,創造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而不利于病蟲孳生的生態環境,以提高茶園自我調控能力、減少茶園用藥[4-7]。對于新植茶園,還應注意不同抗性品種的搭配,盡量避免品種單一化,以提高茶園自身的調控能力。

    3.4 采用多種農業防治措施防治病蟲害

    3.4.1 及時采摘,合理修剪 采摘獨芽模式使一些趨嫩性害蟲如蚜蟲、茶小綠葉蟬、茶跗線螨、茶細蛾等的蟲口基數在園內不斷累積,由此帶來了茶園施藥次數和施藥量的增加。近年,部分川西茶區茶園于4月底5月初和6月底7月初在春茶末期及秋茶前期輪流進行輕修剪,去除了大量趨嫩性為害的蟲口,惡化了這些害蟲的營養條件,破壞其產卵和棲息場所,從而減輕了其危害。對于茶黑刺粉虱、蚧類發生嚴重的茶園,在春茶結束時進行重修剪,可有效控制其發生。

    3.4.2 適當中耕,合理施肥,提高茶樹抗性 中耕可使土壤通風透氣,促進茶樹根系生長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動,破壞地下害蟲的棲息場所,有利于天敵入土覓食。秋冬季茶園結合深耕挖蛹施基肥,可殺死部分害蟲,如多數的尺蠖蛹、茶麗紋象甲的卵和幼蟲等,可通過深耕挖蛹加以控制。

    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對茶園土壤的研究發現,因茶園施肥不合理而造成土壤酸化、板結,尤其是偏施氮肥造成土壤中氮含量嚴重超標已成普遍現象,這種由營養不勻衡引發的茶樹抗性下降導致了刺吸性害蟲及病害大量發生。因此,根據土壤營養配方施肥,既有利于降低種植成本,又有利于提高茶樹抗性。

    3.4.3 生物防治 茶園病蟲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較多[8-10],全國各地茶區有一些較為成熟的技術。例如,應用捕食螨控制茶跗線螨,應用蘇云金桿菌(Bt)和白僵菌制劑防治茶毛蟲、茶尺蠖、卷葉蛾、刺蛾、毒蛾等鱗翅目害蟲,應用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茶尺蠖、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茶毛蟲、油桐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油桐尺蠖,利用茶毛蟲和茶細蛾性引誘劑誘殺茶毛蟲和茶細蛾成蟲,均能起到不錯的防治效果。

    3.4.4 充分利用物理防治 利用昆蟲的趨光性和趨色性原理開發的殺蟲燈和粘蟲板已在茶區廣泛應用,蒲江、名山等茶區殺蟲燈的普及有效地控制了鱗翅目類害蟲的發生;利用茶尺蠖和茶谷蛾的假死性,在茶棚地面鋪上塑料布,振動茶棚,將掉下的幼蟲帶出茶園;蓑蛾類幼蟲可手工摘除護囊帶出茶園或銷毀[11-14]。

    3.4.5 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在預測預報的基礎上,當蟲口密度達到防治指標時,抓準防治適期,選用對癥農藥,按正確的施藥方式和用量施藥防治,能事半功倍,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例如,茶跗線螨是川西茶區的主要害蟲之一,在加強冬防的基礎上,全年只需春季噴施一次農藥就能控制其危害。

    推薦使用帕力特SC防治螨類、葉蟬和鱗翅目類害蟲,凱恩EC防治茶小綠葉蟬,其效果都很好,農藥殘留低,殘留符合歐盟限量標準。對于茶毛蟲、茶尺蠖、茶谷蛾等體型大的咀葉類害蟲,2齡前防治效果很好,蟲齡越大抗藥性越強,防治效果越差,因此必須抓準防治適期。

    3.4.6 保護和利用茶園天敵資源 茶園害蟲天敵資源十分豐富,有寄生性、捕食性天敵和病原微生物等100多種,是茶園生態系統中病蟲害的重要自然制約因子。重視并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能提高茶園自身的調控能力[15],達到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3.4.7 重視冬管,減少越冬病蟲基數 在冬季茶園封園時適時噴施石硫合劑,在介殼蟲類發生嚴重的茶園噴施松脂酸鈉,對防治螨類、粉虱、蚧類和茶樹病害效果顯著[16,17]。在川西蒲江佳竹的茶葉基地,于9月底10月初修剪后噴施石硫合劑,過1月后再施1次,對病蟲的防治效果尤為顯著,已多年不用施藥防治茶跗線螨和茶黑刺粉虱。此類冬管措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旭暉,宛曉春,楊云秋,等.茶尺蠖生物學習性研究[J].植物保護,2007,33(3):110-113.

    [2] 楊麗麗,鄭高云,梁麗云,等.茶樹抗病蟲機制研究進展[J].福建茶葉,2008(2):8-11.

    [3] 梁麗云,鄭高云,高旭暉.茶樹害蟲預測預報研究進展[J].蠶桑茶葉通訊,2007(4):33-34.

    [4] 余文權,張翠香.生態茶園的研究進展與思考[J].中國茶葉,2009(10):10-13.

    [5] 王慶森,吳光遠,曾明生,等.有機茶園害蟲持續控制[J].茶葉科學技術,2005(3):1-3.

    [6] 過婉珍,雷鵬法,王一民,等.茶畜草組合型生態茶園建設[J].茶葉,2004,30(3):134-136.

    [7] 張新兵,唐常銀.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24):97-99.

    [8] 韓寶瑜.應用昆蟲化學信息技術大面積防治茶園假眼小綠葉蟬獲得成功[J].中國茶葉,2006(4):30.

    [9] 胡義元,肖保國,段巧枝,等.化學素與色板的復合技術誘殺茶園害蟲試驗[J].湖北植保,2011(1):50-51.

    [10] 洪北邊,殷坤山.茶尺蠖核多角體病毒制劑的防治效果[J].茶葉科學,1991,11(1):39-44.

    [11] 唐 敏,彭 萍,候渝嘉,等.黃板誘殺茶園黑刺粉虱和假眼小綠葉蟬效果及特性研究[A].茶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杭州:中國茶葉學會,2009.

    [12] 劉豐靜,曾明森,王慶森,等.生態誘蟲板對茶假眼小綠葉蟬和黑刺粉虱的控制效果[J].茶葉科學技術,2010(2):4-6.

    [13] 郭建雄.假眼小綠葉蟬的農業和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茶葉科學技術,2008(1):10-12.

    [14] 商建農.西湖茶區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與示范[D].杭州:浙江大學,2010.

    [15] 彭 萍,蔣光藻,侯渝嘉,等.不同類型生態茶園昆蟲群落多樣性[J].西南農業學報,2004,17(2):197-199.

    第7篇:生態茶園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毛尖;生長條件;制作工藝;產品特色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 2015 )01-0032-03

    The newly created famous tea in Guangxi-- Guilin Maojian tea

    Liang Yue-chao et al

    (Guilin Tea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xi, Guilin 541004, China )

    Abstract: Guilin Maojian is a kind of newly created famous tea in Guangxi.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itsgrowth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quality features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also has analyzed the prod-uct-s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eting prospect.

    Key words: Guilin maojian tea; growth condi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桂林毛尖為綠茶類新創名茶,20世紀80年代初創制成功。1985年農業部首次在南京舉辦的名優茶展評會,獲部優產品獎,是廣西首個獲部優產品獎的茶產品;1989年獲廣西名茶產品稱號,并繼續保持農業部優質產品稱號;1993年在泰國曼谷舉辦的“1993年中國優質農產品及科技成果設備展覽會”上獲金獎;2001-2006年“桂茶杯”連續五屆特等獎;2009-2010年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現狀調研”項目中為第一批全國茶葉類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中的新創制名茶;2012年《中國茶葉》第四期“茶葉類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調查報告”中列入創新名茶。2013年立項申報并通過“桂林毛尖茶加工技術規范”地方標準。

    桂林毛尖茶生長生態條件

    產品地理位置優越

    茶園地處桂林市面積最大的森林區、桂林國家首批AAAA級文明風景旅游示范點的堯山區域內,與素有“桂林天然氧吧”之稱的堯山一脈相連,四周植被豐茂,屬丘陵山區,海拔300m左右,氣候溫和,年均溫度18.8C,年降雨量1873mm,無霜期長達309d。茶園面積約20hm2,春茶期間雨多霧濃,十分有利茶樹內含物的積累,這種特有的生態條件對桂林毛尖優良品質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且有標準茶葉加工廠lOOOm2,為生產名優茶提供加工場所。

    茶園生產標準化

    研究所于1984年在堯山建立毛尖茶生產基地,建園時在茶園主干道兩旁每相隔3m均栽植成年的桂花樹一株,部分支道栽植以酸棗樹為主的生態林,達到改善茶園生態環境的目的。并一直應用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管理茶園,配置噴灌、殺蟲燈、粘蟲色板、性誘劑等生態栽培物化技術,形成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生態栽培管理模式和高產優質低殘留的防控技術模式,以降低種植環節帶來的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為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植保、灌溉、修剪等作業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管理,對茶園進行相應的茶園升級換代,提高了茶樹栽培技術,適應生產力發展趨勢。

    產品品質特點

    桂林毛尖茶外形條索緊細彎曲,色澤翠綠,白毫明顯,栗香濃郁持久,湯色碧綠清澈,滋味醇和鮮爽,葉底嫩綠明亮。桂林毛尖茶分特種、特級、一級、二級四個等級,對茶葉品質提出的要求更高,產品種類嚴格分明,突出產品的高質量。桂林毛尖各等級的感官品質要求見表l。

    桂林毛尖茶制作工藝

    桂林毛尖茶原料要求

    根據桂林毛尖茶的質量要求,特種茶鮮葉選擇桂林茶科所自選國家級良種(桂綠l號、堯山秀綠)以及廣西地方良種(鳩坑種、凌云種、宛田種)為主,特級茶鮮葉選擇國家級適制綠茶茶樹良種(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云6號)。一般3月初開采,至清明前后結束,要求芽葉完整無病蟲害,葉色淡綠或深綠,葉質鮮嫩,均勻潔凈,無機械損傷,無魚葉鱗片,無紫紅芽葉。不同等級分開采摘,鮮葉不能損傷,堆漚,不能在陽光下暴曬,采后鮮葉要及時攤放。收青時要嚴格按等級歸類,及時攤放于干凈、通風、陰涼的地方,晾青后及時加工,以利于提高茶葉質量。

    精湛的加工工藝流程

    桂林毛尖的加工工藝為:鮮葉采摘一攤青(4-6h)-殺青一揉捻一解塊一毛火初烘一手工提毫一足火烘干一成品審評一定級包裝。

    鮮葉攤青鮮葉應攤放于清潔衛生的竹制簸箕上,室內溫度控制在18 -28。C,攤青厚度為2-3cm,攤放時間4-6h,攤放的程度以攤放葉含水量降至68%-72%,芽葉柔軟、色澤暗綠、清香顯露為適宜。

    滾筒殺青殺青是綠茶加工中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當桶內空氣溫度升至200-220。C左右開始投葉,并觀察出葉是否殺勻殺透。要求投葉量穩定,火溫均勻。殺青時間3-4min,含水量58%-63%,殺青葉色轉暗綠,葉質變軟,手拈成團,并有彈性,折梗不斷,無焦邊,清香顯露時即為殺青適度,殺青后及時攤涼。

    揉捻采用40-55型揉茶機,投葉量以自然裝滿桶為宜,空揉5-7min,加輕壓揉l0-15min,再空揉5-7miii。

    解塊人工或機械將揉捻葉解塊。

    毛火初烘烘干機進風溫度90-95℃,上烘干機攤葉厚度l-2cm,烘焙時間l0-15min,茶葉的水分含量降至35%-40%,葉色轉暗,條索收緊,及時攤涼。

    手工提毫用名茶烘干機提毫,當溫度達到70-75℃左右時投葉,每斗的投葉量150+20g,使茶條葉均勻受熱,用手以拉、搓為主,當茶條外形挺直,含水量150-18%時,起鍋攤涼。

    足火烘干烘干機進風溫度105 -110。C,攤葉厚度l-2cm,烘至茶葉的含水量4.5%-5%,出烘攤涼。

    審評定級按“桂林毛尖各等級的感官品質要求”審評定級,等候包裝。

    桂林毛尖凝聚的產品特色

    品種特色

    以桂林茶科所自選國家級良種一桂綠l號、堯山秀綠,廣西地方良種一鳩坑種、凌云種、宛田種,引進國家級良種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等優良茶樹品種為主要制作原料,產品栗香濃郁持久。另有選用引進良種金觀音、金牡丹、金萱等烏龍茶品種為原料,適當加入烏龍茶輕度搖青做青工藝,減少茶葉的苦澀度,創制出高香型特色名優綠茶,制作出來的綠茶產品,特殊花香濃郁、滋味醇厚,是桂林毛尖茶產品的另一別具風格的新茶類。

    技術依托

    運用“茶葉無公害生產技術”“低產茶園改造技術”“茶樹良種無性系繁育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先進技術管理茶同,有力地推動了桂林毛尖茶生產茶園的建設與發展,改善了茶葉的生產環境,進一步提高了毛尖茶生產的科技含量。

    富硒茶產品,豐富“桂林毛尖”種類

    2014年,從桂林茶科所茶園不同地塊隨機抽樣土壤送檢硒含量,結果顯示,土壤的硒元素高達0.866-1.16mg/kg,按大于0.4mg/kg的富硒標準,屬富硒土壤。未來桂林毛尖將充分依賴桂林茶科所的富硒土壤資源,在茶產品品質內涵中注入新的內容,開發出具有廣西特色的富硒茶產品,并將之形成規模性生產,提升其產品價值。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茶園土壤硒含量情況見表2。

    第8篇:生態茶園的特點范文

    1.1規范幼齡茶樹定型修剪

    針對全縣幼齡茶園面積大,修剪不到位、修剪不合實際,竹山縣分別在九里崗和大觀山茶區開展定型修剪技術示范,通過疏苗間苗和三次規范的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當苗高達到25~30cm,有1~2個分枝,在一塊茶園內達到標準的茶苗占75%時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方法:在離地面15cm處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次年,樹高達到35~40cm,剪口高度25~30cm。如茶苗達不到此高度,則推遲修剪。第三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高度上提高10cm,剪口高度35~40cm),加快了茶樹分枝和茶蓬形成,提高了茶園投產速度,使全縣投產茶園每年以一萬畝的速度遞增。

    1.2示范推廣重修剪和臺刈生產技術

    老茶園面積較大,是制約竹山茶葉產業效益的瓶頸問題。從2007年開始,竹山縣以大觀山茶區和九華山茶區為中心堅持開展茶園茶蓬標準化改造,在春茶采摘結束后對茶園茶蓬進行統一的的重修剪,修剪后的茶蓬高度控制在50cm、幅寬30cm。對衰老茶園實行臺刈和茶園土壤土質改造,臺刈后的茶園每畝投入餅肥75kg,茶葉專用配方肥每畝75kg(分兩次施入),同時將修剪下的茶樹枝條經過腐熟殺毒后施入茶園,以節省改造成本。通過實施茶園重修剪,使一部分低老茶園重換生機,茶葉產量和品質大幅度提高,茶園效益由原來的畝產值920元提高到3400元以上。

    1.3開展綠色防控生產技術示范推廣

    根據全縣茶園分布狀況與病蟲害發生特點,重點加強生物防控能力建設。一是利用農業防治技術,通過加強茶園管理,增施肥料,提高茶樹對病蟲害的抵抗力;二是利用物理防治技術,在大觀山、大泉山、九里崗等主要茶區安裝太陽能滅蟲燈、殺蟲黃板,控制蟲害的發生和蔓延;三是規范化學防治技術使用,按國家農藥使用規定,推廣應用高效、低殘留農藥。通過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大觀山、霍河、圣水、大泉山等茶園獲得了中農有機茶認證,認證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

    2開展平衡施肥生產技術示范推廣

    平衡施肥的前提是測土。竹山縣對全縣已建的18.5萬畝茶園和計劃興建的茶園進行了全面的土壤調查,取回土樣3000個,通過檢測,系統掌握土壤所缺營養元素,根據檢測結果實行配方施肥。其次是配方施肥。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氮、磷、鉀三要素配合施用,重視基肥,分期追肥。在肥料品種上,以速效氮肥和茶葉專用肥為主。嚴格把握追肥時間及次數,成齡茶園每年追肥2~3次,第一次在3月上中旬(又叫“催芽”肥),第二次在5月下旬,第三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追肥用量上掌握“前多后少”,第一次占全年追肥總量2/3,第二次占1/3。施肥方法:沿樹冠垂直向下開溝或打穴,深10~15cm,追肥時隨施隨蓋土。再者是套種綠肥。秋季在茶園套種紅花草籽,開花以后進行綠肥壓青,改良茶園土壤,增加茶園有機質,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通過平衡施肥技術的推廣,茶園偏施氮肥現象得到了有效糾正,茶葉產出率大幅度提高,由此竹山縣獲得了“中國高香型生態綠茶之鄉”、“中國產茶大縣”和“優質茶板塊建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3制定產品質量生產技術標準

    第9篇:生態茶園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 茶葉產業;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建議;云南巍山

    中圖分類號 S571.1;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1-0363-02

    1 巍山縣自然概況

    巍山縣位于云貴高原西側,大理州西南部,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北端邊緣以西,瀾滄江流域中游東面,東經99°55′~100°25′,北緯24°56′~25°32′。境內最高海拔3 037 m,最低海拔1 146 m,國土總面積22萬hm2,山區面積20.53萬hm2,占93.3%,森林覆蓋率為48.8%。年均溫度13.6~15.6 ℃,≥10 ℃積溫3 500~4 200 ℃,最冷月氣溫5.5~6.8 ℃,極端最低溫-4.6 ℃,年降雨量1 000~1 050 mm,集中在5—10月茶樹生長旺盛期。土壤為黃、紅壤和酸性紫色土類型,pH值 5.5~6.5,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2.0%~3.5%,自然肥力中等,能滿足茶樹喜溫喜濕特性和對光、熱、水、氣生態環境條件要求,氣候和土壤條件對茶葉生長極為有利。根據“巍山縣漾江流域茶葉資源開發考察論證”和“巍山縣茶葉區域規劃調查”,海拔1 900~2 300 m高山地區,適宜種茶的山地逾4 666.67 hm2,輪歇地2 666.67 hm2,共7 333.33 hm2;1 850~2 100 m的半山區,宜茶面積3 333.33 hm2,其中連片可用茶地2 666.67 hm2;全縣共計宜茶土地面積約1.07萬hm2,土地資源極為豐富。

    2 巍山縣茶葉產業發展現狀

    巍山縣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種茶,由于種種原因,幾十年間茶葉生產幾起幾落,直至1982年以后才得到比較順利、穩定的發展。經歷了新植茶園、低產茶園改造、密植高產茶園技術和優良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建設茶葉生產基地、創名牌產品等生產過程。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茶農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使茶葉生產成為了一項穩定、增加收入的經濟來源。2001年全縣茶園面積1 333.33 hm2,總產量500 t,總產值7 500萬元。到2010年全縣茶園面積增加到1 646.07 hm2,主要分布在永建鎮、大倉鎮、馬鞍山鄉、青華鄉等11個鄉鎮,其中永建鎮456.47 hm2,大倉鎮142.4 hm2,馬鞍山鄉66.87 hm2,青華鄉620.27 hm2,五印鄉60.27 hm2,牛街鄉25.8 hm2,其他各鄉鎮274 hm2。全年總產干茶427.25 t,其中春茶92.5 t,夏茶206 t,秋茶128.75 t,總產值982.68萬元。現有茶園面積1 646.07 hm2,品種大多為云南大葉種,面積1 361.87 hm2,占82.7%;2002年引進臺商種植名特優新烏龍茶284.2 hm2,占17.3%。現有茶葉初制所24個,精制廠1個,企業茶場3個,其中青華茶廠生產的“圭峰牌”綠茶系列產品曾獲大理州“金花獎”,2006年開發研制的“南詔王”沱茶,在省內外有一定的銷售市場。多數茶葉以加工青毛茶為主在市場上銷售,有一部分供下關茶廠作內銷和邊銷茶原料。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企業1個,巍山縣茶農業研發中心2008年12月通過了巍山縣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認證產量150 t,認證面積200 hm2。

    3 存在的問題

    3.1 單產低,加工工藝落后,品質差

    巍山縣的茶園大多為20世紀50年代種植的老茶園,茶樹的生理衰退,加之茶園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加工水平粗糙導致的產量低、品質差成為了當前制約茶葉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全縣新老茶園總面積為1 646.07 hm2,多年平均單產僅為375 kg/hm2,大多屬低產茶園。全縣有大小茶葉加工場25個,遠遠滿足不了逾1 333.33 hm2茶園的加工,且加工設備落后,加工水平粗糙,以生產綠毛茶為主,部分還有茶農自制的青毛茶,加工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致使該縣茶葉無法立足于競爭市場,市場上60%以上的茶葉靠外縣調入。

    3.2 茶園管理粗放,基礎設施不配套

    茶賤傷農,由于管理水平、加工水平等諸多因素導致的產量低、品質差,直接影響到茶農的經濟收入,嚴重挫傷了茶農的積極性,大多茶農紛紛外出打工,或者轉向經營經濟效益較好的烤煙、紅雪梨、核桃等產業,茶園普遍存在重采輕管,或者只采不管現象,甚至有些已荒蕪或改種其他作物。科技投入不足,茶園基礎設施不配套,與茶葉產業化發展不相適應。巍山縣是云南西部的一個貧困山區縣,水資源匱乏,干旱時常發生,由于茶園水利設施不配套,使得該縣茶園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減弱。如2009年巍山縣遭遇了10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縣80%茶園受災,10%茶園滅產,茶葉經濟損失嚴重。

    3.3 品種單一,品牌少

    巍山縣主要以生產綠毛茶為主,品種單一,品牌少,名、特、優新茶少,大宗傳統茶多。由于該縣茶葉內質好,先后創建了“圭峰牌”青華綠茶、“南詔王”坨茶、名特優新茶烏龍茶、鐵觀音等品牌。但卻沒有一個市場認同度高、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究其原因:一是名牌產品生產量小,銷量少,僅僅停留在“禮品茶”、“參評茶”的規模,對消費者影響極為有限。二是企業注重創品牌而不注重保品牌。企業創出品牌后,由于不注重宣傳和保持產品應有的質量,有的甚至為了短期效益以次充好,致使很多優質品牌成為曇花一現。三是企業各自為陣,難以形成體現地區特色的區域名牌。目前全縣有大小的茶葉初制所24家,生產銷售規模差異很大,質量、包裝參差不齊。

    3.4 缺乏強有力龍頭企業支撐

    巍山縣有大小茶葉加工廠共24家,有民營企業2家,臺商企業1家。其加工特點為:生產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加工設備落后、品種結構單一、產品質量不高、經營效益差。茶葉產業發展缺乏強有力龍頭企業支撐,更缺少行業內領軍企業。

    3.5 基地建設嚴重滯后,原料供應不足

    巍山縣是普洱茶原料生產基地縣之一,但由于近幾年對茶園的科技投入不足,基地建設嚴重滯后,原料供應缺口大,主要表現為:一是單產低,效益差。全縣逾1 600 hm2茶園,單產僅為375 kg/hm2左右,比全省平均單產750 kg/hm2低375 kg/hm2,茶農平均收入不足7 500元/hm2,茶葉收入比重小,嚴重挫傷了茶農種茶的積極性。二是基地建設與生產加工脫節,企業原料來源不穩定,價格波動很大。企業與茶農聯結松散,僅僅存在買賣關系,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同享的共同體。三是茶園標準化程度低,缺少供應該縣的優良茶苗基地。

    3.6 銷售網絡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場營銷手段

    巍山縣茶葉在省內外城市沒有完善的直銷網絡,企業少有或沒有專業推銷員,不注重產品宣傳,缺少專業的交易市場,市場占有率不高,縣內銷售的茶葉50%以上來自普洱、鳳慶、云縣、南澗、大理市、云龍等地。

    4 發展建議

    4.1 積極發展無公害茶園,進行低產茶園改造

    以中低產田地改造為契機,大力推進低產茶園改造[1-2]。茶葉是巍山縣傳統的優勢產業,在發展全縣農業農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該縣的茶園大多建于20世紀50—60年代,茶園基礎設施薄弱,規范化、標準化程度低,產品質量差、單產低成為了該縣茶葉產業發展的瓶頸。低產茶園改造與無公害、綠色有機生態茶園建設相結合,按標準改造后種植,新植無性系茶園密度不低于3萬株/hm2,通過低產茶園改造,完善茶園水利設施,實現茶園現代化生產。

    4.2 加強茶樹無性系良種引進和繁殖

    建設無性系云南大葉種茶樹良種引進、示范、繁殖基地1~2個。負責引進國內外茶樹優良品種并進行繁殖,建立茶樹良種母本園,滿足全縣茶園發展對無性系良種苗的需要。

    4.3 大力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生態茶種植技術

    新植茶園、生態茶園轉換和低產茶園的改造都要嚴格按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或原料)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無公害農產品(或原料)產地環境質量標準》和農業部《有機茶》《有機茶生產技術規程》《有機茶加工技術規程》《有機茶產地環境條件》選擇環境、地塊及農藥,合理地使用肥料。加強對茶葉中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的檢測,為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生態茶提供保障。

    4.4 擇優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擴大招商引資,實施品牌戰略和規模化經營

    按政府扶持企業、企業帶動農戶的方式,擇優扶持龍頭骨干企業,創立名牌,開拓市場,做強做大。按規模化發展的要求,以資產和利益為紐帶,在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則下,組建茶葉產銷聯合體或茶葉產銷合作社,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技術標準,共同開發市場營銷網絡,開發同一品牌系列產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增強市場競爭能力,解決分散經營、無品牌或品牌多、亂、雜,無序競爭、效益差的狀況[3]。

    4.5 加強宣傳,開拓市場,搞活茶葉流通

    一是發展特色茶葉產品開拓市場。主要發展無公害、綠色生態有機茶,藥用保健茶、高檔禮品茶、旅游特色茶。二是創造優質品牌開拓市場。加強巍山縣茶葉產品的宣傳力度,讓更多消費者認識,用名優品牌茶帶活該縣茶葉市場和茶葉產業。三是通過走出去開拓市場。走出去了解茶葉供求信息,參加各種展銷會,在外地尋找商,設立固定銷售點,建立銷售網絡,努力提高該縣茶葉的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以市場開拓帶動產業發展。四是推行茶葉產地標識制度和質量承諾制度。標明產地和生產、經營者,記錄茶葉生產、經營過程和情況,實行茶葉質量安全承諾,對達不到質量安全標準的茶葉退貨、召回、理賠。

    4.6 加強對茶葉產業發展的管理,健全機構,明確職責

    各有關鄉鎮要加強對茶葉生產的領導和管理。全縣茶葉生產規劃、種植管理、良種繁育、茶葉技術推廣和茶葉初制建設工作由農業局負責,茶葉精制加工和流通由經貿、鄉鎮企業和外貿主管部門負責,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茶葉產業發展的要求加強合作,密切配合。加強生產、加工、銷售之間的聯系和協調,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明確茶葉產業的管理部門,切實加強對茶葉的管理,促進茶葉的產業化發展。

    4.7 加強科技培訓,實現科技興茶戰略

    借助“陽光工程”、新型農民培訓、科技三下鄉等活動,充分整合縣內涉農部門培訓資源,舉辦茶葉種植、制作、評審、銷售等專業培訓班,培養一批種茶、做茶、評審、茶藝能手和營銷管理人員。通過派出去學習培訓、請進專家授課的方式提高茶葉專技人員、管理部門領導的指導水平,并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引進、推廣茶葉生產高新技術。編寫茶葉種植、修剪、病蟲害防治、生態有機茶園管理等科普手冊發放給茶農,實現科技到戶率100%。大力推廣茶藝師、茶技師、評茶師資格認證制度,提高茶葉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

    4.8 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制度,降低生產風險

    探索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方式建立農業防范風險制度,完善茶葉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4]。

    5 參考文獻

    [1] 朱俊成,鐘儒剛,楊益明,等.咸寧市茶產業發展及戰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27):15331-15336.

    [2] 侯彥雙.貴州省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5):377-37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福利视频app|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成人综合视频网| 成人在线免费看| 国产成人cao在线|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无遮挡裸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短视频完整版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三级k8经典网| a级成人毛片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综合558欧美成人永久网站| 四虎成人免费网址在线|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6 | 成人最新午夜免费视频|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吃奶 | 免费成人在线网站|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国产成人久久91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app|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天天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