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基礎研究范文

    中醫基礎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基礎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基礎研究

    第1篇:中醫基礎研究范文

    “證”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反應狀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已被視為實現中醫藥規范化,客觀化乃至科學化的重要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劉建勛研究員首先提出了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團隊以冠心病作為切入點,采用多因素、多靶點的方法干預模型動物的生理過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利用模型動物的特點和優勢,深入分析疾病證候的現代機制和生物學特征,進行治療相關病證中藥新藥的研究與評價。相關研究成果在本刊連續5期相繼發表系列研究論文,得到了廣泛的反響。以下是中醫藥學不同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分別表述個人觀點:

    王慶國(教育部“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證候與方劑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中醫疾病病機演化規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它隨著外界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傳統中醫病機的認識逐漸向微觀化方向發展;同時對病機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在微觀上、深層次上認識機體生物活動特點,更加準確的揭示病機演化的本質,促進達到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統一。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3期發表的“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痰、毒、瘀”病機演變規律的實驗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擬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將高脂飲食與冠狀動脈血管內皮損傷二者有機的結合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并進行病機規律的分析以指導臨床診療。通過對血脂代謝、炎癥反應、血液功能動態變化的分析提示,單純的痰證、瘀證或毒證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病機的發展規律。可以認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病機發展規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結,損傷心脈,氣血運行不暢,發為心痛”。擴展了中醫胸痹的病機認識。此研究采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從微觀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機制,并結合對中醫傳統致病因素的認識,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痰-毒-瘀”的病機演變規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鑒。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觀檢查指標的變化應與臨床相關病證密切相關,否則對病機的微觀分析將毫無意義和價值。

    史大卓(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轉化或轉換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出現的一個新的學科,即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dside to bench),實現“基礎-臨床”循環往復的研究模式,簡稱為“B-to-B”。B-to-B模式不僅應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機制研究中,同樣也運用于新藥研發過程。在轉化醫學過程中要求基礎實驗動物模型是有多個方面與臨床相關疾病相似的病理改變,相似度越高則由實驗室轉化臨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對實驗動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肌組織的保護作用”2篇論文,實驗不僅采用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作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評價過程中以臨床冠心病診斷的方法為中心,通過心肌酶譜、心臟超聲、無創血流動力學分析觀察實驗動物冠心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不僅為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載體,同時也使中藥新藥臨床前評價的數據和結論更有臨床參考價值,縮小實驗研究向臨床轉化的距離。因此模擬臨床的動物實驗研究,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中醫藥領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廣和廣泛應用。

    呂愛平(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講座教授):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中醫學對疾病診斷和處理的特點。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中醫臨床實踐的深入,如何將疾病證候的變化特征以更客觀的現代醫學實驗室指標來闡述,還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礎實驗研究中,通過建立與臨床相關疾病證候相似的動物模型,并以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分析證候發展過程中客觀實驗室指標的改變將有助于證候本質的認識,辨證與辨病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結合;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基于證候分類的疾病治療療效。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中醫證候評分的影響”一文中,實驗的設計和思路比較新穎、獨特,實驗采用模型臨床四診辨證的方法并結合現代醫學對中醫致病因素的認識,從體重指數、脂質代謝、血液流變學,心功能和心電圖改變等對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進行證候評價,并建立證候診斷標準,基本符合中醫痰瘀互結證的特點。因此以臨床病證特點為參照,根據實驗動物病理、生理情況,將臨床病證的表現通過適當的轉變以應用于動物模型中進行評價,將有助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發展。因此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的建立促進此方面的研究,而該模型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也進一步促進疾病過程中證候變化本質的研究。

    孫曉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將來的臨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而病證結合進行中藥臨床前有效性評價的方式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接納。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備現代醫學病理學模型和中醫證侯學模型兩方面的特點。但是由于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諸多不足導致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多采用西醫疾病,或者單純中醫證侯的模式進行。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2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的影響”2篇論著中,則克服了以上中醫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薦。通過高脂飼料喂養和冠狀動脈血管內壁球囊損傷雙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用于中藥新藥的臨床前評價。在評價方法中,一方面圍繞與中醫證候相關的因素如血脂代謝的異常、血液流變學的異常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過程為中心,評價中藥復方干預對心肌缺血過程的影響。通過以上兩部分的密切結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藥復方的作用特點。同時也與當前中醫臨床辨證與辨病結合的發展一致,更加密切聯系臨床。不失為一項高起點、高標準的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研究工作。

    第2篇:中醫基礎研究范文

    關鍵字:voc5 化學洗滌―生物濾床過濾

    Abstract: the garbage processing during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will produce the large amount of VOCS and toxic harmful material such as odorous gases, can lead to life and production equipment producing corrosion and damage staff's health.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iological filter bed filter washing-joint, the principle of the waste gas treatment craft devic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parameters.

    Key word: voc5 chemistry washing-biological filter bed filter

    中圖分類號: X7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VOCS及有毒惡臭氣體是一類揮發性的氣體,其分子在空氣中擴散,被吸入人體的嗅覺器官,引起不愉快的氣味,還會對人體產生危害。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VOCS及有毒惡臭氣體作為環境公害之一已越來越受到關注。

    目前對于惡臭控制技術分為惡臭源抑制技術和惡臭物質收集處理技術兩部分,重點將放在處理技術上。國內外主要的脫臭控制技術有活性炭吸附法、熱氧化法、脫臭溶液脫臭法、氧離子基團脫臭法、化學洗滌法和生物過濾法等。國內以往對工業上H2S臭氣的凈化主要采用的是物理法和化學法,這些方法雖然治理的效果較好,占地面積小,設備簡單,操作方便,但運行費用高,且存在二次污染等缺點。而生物法屬于環境友好技術:生物脫臭通常在常溫、常壓下進行,運行時僅需要風機的動力費和少量調整營養環境的藥劑費,用生物法處理惡臭氣體一般不會產生二次污染,因而,生物過濾脫臭技術當今在國際上被譽為治理惡臭氣體污染的綠色解決方案,近年在國內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同、接受和采納。

    鑒于廢氣組份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僅僅采用某一種單一的治理方法,要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是較困難的,所以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聯合處理廢氣的方法是必須的。化學洗滌―生物濾床過濾聯合除臭裝置,就是基于此開發出來的。它是一種既能治理某些特定的廢氣,又能靈活的僅通過變換洗滌吸收藥劑、生物過濾床填料和微生物菌種來治理復雜的混合廢氣的系統,該系統的串連運行,有機地將化學洗滌方法和生物方法結合為一體,能達到很好的脫臭效果,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經濟性得到了極大地提升。

    一、廢氣處理裝置構成:

    1) 化學洗滌―生物濾床過濾聯合除臭裝置,包括前級洗滌區和生物濾床過濾區。自前而后分別是:廢氣的導入區、前級洗滌區、生物濾床過濾區、凈化氣體排出區(該區域與外界相通)。在前級洗滌區與生物濾床過濾區之間、生物濾床過濾區與凈化氣體排出區分別裝有氣液分離裝置。在豎向前級洗滌區設置成1層,位于底部的是儲水槽。生物濾床過濾區設置成三層,自上而下分別是:位于上部的是進氣配氣系統與噴淋加濕系統;位于噴灑水系統下面的是生物填料層;位于底部的是儲水槽。

    2) 前級洗滌區充填層,充滿了高效氣、液相接觸的改良六角型鮑爾環填料。底部的儲水槽是經特殊設計的,具有排污功能,儲水槽內的水通過水泵可以循環使用。前級儲水槽及水泵循環系統各自獨立,并可單獨循環使用。

    3) 生物濾床過濾區;位于上部的每級生物濾池過濾層噴灑水系統由循環水泵、管道等組成,備用灑水系統由電磁閥、管道等組成,可分別單獨控制,以滿足不同生物濾床過濾層工藝要求即:每天噴灑水次數和每次噴灑水持續的時間;位于中部的生物填料具有比表面積大,有良好的布氣、布水性能等特性。生物填料上的生物膜易生易落;生物填料的主要材質是聚丙烯,具有耐酸堿腐蝕、耐生物降解,使用壽命長(可達8年)等特點。

    4) 位于下部的儲水槽是經特殊設計的,具有排污功能,儲水槽中的水通過水泵可以循環使用。

    二、廢氣處理裝置的除臭原理:

    廢氣經導入口先進入洗滌區,經水洗處理后,完成了對廢氣除塵、加濕的預處理,經過洗滌后的廢氣再進入生物濾床過濾區,通過過濾層時,污染物從氣相中轉移到生物膜表面:

    a)廢氣與濕潤狀態的生物填充材料的表面膜接觸并被吸附或吸收。

    b)進入生物膜的廢氣成分在生物填料中微生物的吸收分解下被清除。

    c)微生物把吸收的廢氣成分作為能量來源,用于進一步的繁殖。以上3個過程同時進行,達到除臭的目的。

    微生物分解有毒惡臭氣體及VOCS成分時的反應式:

    硫化氫:H2S+2O2H2SO4

    甲硫醇:2CH3SH+7O22H2SO4+2CO2+2H2O

    甲基化硫:(CH3)2S+5O2H2SO4+2CO2+2H2O

    二甲二硫:2(CH3)2S2+13O24H2SO4+4CO2+2H2O

    氨:NH3+2O2NHO3+H2O

    三甲胺:2(CH3)3N+13O22HNO3+6CO2+8H2O

    苯: C6H6+7.5O26CO2+3H2O

    甲苯:C7H8+9O27CO2+4H2O

    乙苯:C8H10+11.5O28CO2+5H2O

    三、工藝參數

    本廢氣處理裝置正確的工藝參數的制定是處理廢氣效率高和整套系統高效運行的保證。

    1.通氣速度

    氣體停留時間為16.85秒。

    通氣線速度控制在0.071米/秒左右。

    2.散水方式及時間

    前級洗滌區設計為連續循環散水,對進入的廢氣進行預處理,生物濾床過濾區設計為間隙式散水,散水量為塔體容量的八分之三至四分之三范圍。若處于干燥狀態,生物將失去活性,若濕度過高,載體表面水膜加厚,通氣的壓損增大,阻礙氣體流動,因此加濕程度應從保持生物活性和空氣溶解接觸效率兩方面考慮。

    在菌種馴育期間宜采用連續散水讓菌群盡快生長,早日掛膜。

    散水間隙即淋水周期視處理對象而定,其淋水周期為6~24次/天。

    3.溫度控制

    大部分脫臭微生物的生存溫度為10~50℃,最佳在35℃左右;在10℃以下生物活性大幅下降。

    4.PH值控制

    含硫系列臭氣被硫化細菌如排硫桿菌、氧化硫桿菌氧化分解成S、SO32-、SO42-。硫黃氧化菌的作用是清除硫化氫、甲硫醇、甲基化硫等硫黃化合物,其菌種大都為化能自養型。含氮系列臭氣則被氧化分解成NH4+、NO2-、NO3-,硝化菌等氮化菌的作用是清除惡臭成分中的氨。當惡臭氣體為H2S時,專性的自養型硫氧化菌會在一定的條件下將H2S氧化成硫酸根或將硫化氫還原成單質硫;當惡臭氣體為有機硫如甲硫醇時,則首先需要異養型微生物將有機硫轉化成H2S,然后H2S再由自養型微生物氧化成硫酸根或還原成單質硫。

    H2S+O2+自養硫化細菌+CO2合成細胞物質+SO42-+S+H+

    H2S+O2+自養硫化細菌合成細胞物質+S+H2O+H+

    CH3SHCH4+H2SCO2+H2O+SO42-

    當惡臭氣體為NH3時,氨先與水反應生成氨水,然后,在有氧條件下,經亞硝酸細菌和硝酸細菌的硝化作用轉為硝酸,在兼性厭氧條件下,硝酸鹽還原細菌將硝酸鹽還原為氮氣。

    硝化: NH3+O2HNO2+H2O

    HNO2+O2HNO3+H2O

    反硝化:HNO3HNO2HNON2ON2

    當惡臭氣體為VOCS時,在有氧條件通過微生物作用下,有機物質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VOCS+O2+微生物菌CO2+H2O

    故微生物系統循環水的PH一般維持在5~7范圍內,以保證有較好的脫臭效果,在系統呈酸性時,需要換水或加堿調整PH至中性。

    5.營養成分的添加

    從廢氣成分看,氮元素是過量的,磷則沒有,需根據情況隨時添加,而且磷酸鹽對去除氨類物質有利。Fe3+的添加則可促進含硫臭氣的氧化分解。

    第3篇:中醫基礎研究范文

    [關鍵詞]中水回用 給排水 設施

    中圖分類號:T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0-0014-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短缺問題將會日益突出,作為污水回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民用建筑物及建筑小區建設中水系統已經提上了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議事日程。另一方面,隨著市政自來水水價的不斷提高和相關政策法規的陸續出臺,使投資中水設施已具備了初步的經濟動力。因此,建設管理中水處理設施,將是房地產開發商及物業管理部門未來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城市中水回用既是節水治污的一項有效措施,同時又是水資源可持續性發展的朝陽產業。盡管中水回用的全面推廣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中水回用進入千家萬戶必將是大勢所趨。

    但目前我國中水利用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水價太低、設施不配套、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規以及我國城市中水利用的投融資渠道方面存在的問題等。要真正使這一工作更加深入和普及,筆者認為還應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利用優質雜排水

    現有中水設施大多建于賓館、高校,水源基本為浴室洗浴廢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淋浴和盥洗用水量不斷增加,而淋浴、盥洗和洗衣廢水均可回收作為中水的水源。經調查和試驗分析,我們認為盥洗廢水具有水量大、使用時間較均勻、水質和處理效果相對較好等優點,應作為中水水源,加以充分利用。表1是根據現有資料對居民小區中用水量的估算:(見表1)

    由表1可知,廁所用水約占各種用水量的20%以上,而沐浴、盥洗和洗衣等可作為中水水源的優質雜排水占總水量的60%左右。

    2.中水水質要求

    中水不同于生活飲用水,它只是在一定范圍內的雜用水。目前,在國內主要用于沖洗廁所、綠化、洗車、澆灑道路和冷卻用水等。為滿足不同用途的中水要求,應采用相應的檢測方法如物理方式、化學方式、微生物方式或生態方式等進行水處理及定時檢測的監督體系,同時注意以下幾點:

    (1)不同用途其水質要求亦不同,故要根據不同的用途,選用不同的水質;

    (2)中水在衛生上應安全可靠,無有害物質,并嚴格達標。控制的指標有大腸菌群數、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總余氯等;

    (3)中水要解除人們使用中的心理障礙,要符合人們的感官要求。衡量的指標有渾濁度、色(度)、嗅、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等;

    (4)不引起設備、管道等的腐蝕、結垢及不造成維修管理的困難等。控制的指標有pH、溶解性總固體、鐵、錳等。

    對于應用同一中水系統的不同用途,應按最高標準執行,如當中水既用于沖洗廁所便器,又用于洗車、掃除且各項用水量相當時,應按水質標準要求高的洗車、掃除的水質標準來確定中水站處理工藝。

    3.推廣新的中水處理工藝

    3.1 中水回用系統

    比較理想的居住區中水回用系統如圖1所示。

    3.2 中水處理工藝

    中水處理工藝一般分為前處理、主工藝及后處理。前處理主要有沉砂、除渣、隔油和調節水量;后處理主要是消毒;主工藝主要有混凝、沉淀、過濾、生物處理、活性炭吸附等單一技術或幾種組合而成。建筑中水處理技術不但要求處理效果穩定可靠、運行管理簡單方便,還應在經濟上具有一定優勢。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對于淋浴、洗衣及盥洗廢水,采用物化法+超濾有較好的處理效果。處理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雜排水的水質、水量變化較大,而物化法處理對水質變化較能適應,另外它還具有處理設備緊湊、污染物的分解效率高、污泥發生量少、維護管理容易、處理的水質穩定且品種優良等優點。

    4.完善中水設施建設的有關行政規章

    4.1 建立中水設施的質量監控體系

    為保證中水設施的質量,應建立一套質量監控體系,對中水設施建設各個環節進行監控。

    (1)設計審查不但要對中水設施的規模等相關問題進行把關,還應對中水設施的處理效果做出初步評價。即不但要保證中水設施的數量、規模,還要保證建成后的出水質量。

    (2)考慮到中水設施運轉的可能性,應對中水設施的啟用時間做出規定,如可回收水量達到處理規模的70%時開始啟用,這樣既可保證中水設施不被長期擱置,又可保證能夠達到中水設施運轉的水量要求。從中水設施開始啟用到出水符合要求,需要一個調試過程。有關規章應對調試時間做出規定,如不得超過2~3個月,這樣才可避免因設計和管理不負責任而導致的長期完不成調試、造成水量浪費等問題。

    4.2 逐步規范中水設施的設計規模

    現有標準中對需設置中水設施的建筑和小區規模全部有了量化要求,但并未對中水設施的規模進行限定,這樣就可能出現建筑面積相同而中水設施規模差異很大的現象。因此應逐步規范中水設施的設計規模,其大小應按照建筑或小區的優質雜排水量的百分數來確定,如不得小于優質雜排水量的50%等。

    5.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4篇:中醫基礎研究范文

    關鍵詞:摻配區除塵 濕式就地除塵 空氣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X7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c)-0001-01

    卷煙廠制絲車間摻配區主要進行煙絲的摻配、加香加料等工作,由于物料轉接點較多,易造成車間大量揚塵;而目前在卷煙廠制絲車間摻配區的設計中,很少關注環境揚塵的控制,造成摻配區空氣質量較差。不僅危害職工的身體健康,還易造成安全事故。

    由于摻配區設備密集,現場空間較小,轉接點多且分散,若使用傳統干法除塵技術對各個揚塵點進行環境除塵,除塵器需集中布置在除塵房內,此類系統應用在摻配區時,系統管道復雜,管道較長,造成系統能耗較高;另外除塵風需要外排,增加了車間空調系統負荷,進一步增加了系統能耗。而且一臺除塵器一般連接多個除塵點,造成各除塵點風量不易匹配和不能分工藝段啟停;有些點除塵風量較小,達不到有效控塵的目的;有些點除塵風量過大,造成抽煙絲現象,造成原料和能源的浪費[1]。

    針對以上問題,漯河卷煙廠聯合徐州眾凱機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等單位研發出適合摻配區環境除塵的濕式就地除塵系統。該系統選用節流式除塵器,就近放置在摻配區內,處理后的空氣車間內排放。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設備

    儀器:風速儀、溫濕度儀、防爆型粉塵采樣器(IFC-2)、電子天平(ESJ182-4)。

    1.2 節流式除塵器簡介

    區別于傳統的濕式除塵設備,節流式除塵器采用了節流交換的原理。利用節流板與液面之間窄小的縫隙對氣流形成節流,在節流板兩側形成壓差,液面出現自然扭曲。當氣流通過節流板與液面之間窄小的縫隙時,氣流通道急劇變小,氣流速度急劇升高,對節流板下方扭曲的液面形成強烈沖擊,并將一部分液體從液面剝離,形成水幕。在此過程中氣液之間形成強烈碰撞凝聚,完成熱質交換[2]。節流式除塵器具有除塵效率高、占地面積小、結構簡潔易維護等優點,其外形結構見圖1。

    1.3 方法

    系統經過安裝、調試及后期改造完畢后,組織專業機構進行實驗檢測。在相同條件下,分別檢測系統開機時和停機時車間的空氣質量情況和制品的工藝參數,并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研究,形成檢測報告。

    (1)漯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車間空氣質量進行檢測。

    (2)漯河卷煙廠質量管理部組織工藝檢測人員對除塵技術應用前后兩個月檢測數據的平均值和標準偏差進行對比分析。其中環境溫濕度由控制系統采集數據,葉(梗)絲含水率、結構、填充值由人工檢測。

    2 結果與討論

    2.1 系統運行前后車間空氣粉塵濃度對比

    由漯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車間空氣質量進行檢測數據顯示摻配區空氣粉塵濃度(總塵)為0.67 mg/m3,而根據漯河環保局的檢測數據,在未安裝該系統前摻配區的粉塵濃度達到5 mg/m3,車間空氣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2.2 系統運行前后車間空氣溫濕度對比

    由檢測數據分析得出系統應用前后溫度平均差值為0.03 ℃,標準偏差平均值為0.01 ℃;相對濕度平均差值0.05%,標準偏差平均差值為0.01%。溫濕度相差甚微,說明該系統應用前后對所在區域的環境溫濕度影響很小。

    2.3 系統運行前后制品工藝參數對比

    由檢測數據分析得出系統應用前后葉絲含水率平均值上升0.01%,梗絲含水率平均值下降了0.03%;葉絲和梗絲填充值平均值下降了0.03 cm3/g和0.02 cm3/g;葉絲和梗絲的整絲率和破碎率平均值和標準偏差均在0.05%內。由以上分析說明除塵技術應用前后對所在區域制品物理質量指標影響很小。

    2.4 經濟和社會效益分析

    (1)漯河卷煙廠摻配區采用濕式就地除塵系統后與干法集中除塵對比,年節約成本約33萬元。制絲車間摻配區除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共投入各項費用為44.5萬,一年多即可收回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漯河卷煙廠摻配區應用濕式就地除塵系統后有效改善了工作場所的空氣質量,保障了職工的身體健康;節約了能源,減低了物料損耗,為企業節能減排做出了貢獻。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了產品的美譽度,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3 結語

    通過本次研究驗證濕式就地除塵系統在煙草行業應用的可行性和優越性,濕式就地除塵系統不僅適應于制絲線摻配區除塵,在卷煙生產很多工藝或環境空氣質量控制過程中該技術都將有很好的應用,例如排潮尾氣處理、切絲機熄滅磨刀火花、絲束成型機絲束飛花處理等。該項技術的研發為卷煙廠提供了一種新型除塵模式,為其他行業環境空氣質量控制提供了一個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第5篇:中醫基礎研究范文

    關鍵詞:云存儲;存儲服務;存儲容器;REST;SOA

    中圖分類號:TP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5-0164-02

    0引言

    云計算模式滿足各類應用的需要,呈現出不同的應用場景,按需提供(On-demand)的個性化服務,將計算、網絡、存儲和資源管理能力多種技術融為一體,從此改變了以往IT工作和管理模式,存儲服務也因此備受關注。由于存儲環境的復雜導致了存儲服務生成技術的存在和繁榮。存儲技術的發展經歷多個不同的階級,目前儲存技術正在向云存儲服務階段的發展。

    1研究背景

    存儲服務技術的發展,在2009年,Open Gird Forum和SNIA(Storage Networking Industry Association)共同提出了Cloud Storage for Cloud Computing,建議聯合OCCI (The Open Cloud Computing Interface)和CDMI(Cloud Data Management Interface)兩項標準,解決云計算模式了的存儲服務問題。Micorsoft在其云計算平臺Azure中了Windows Azure Storage Services REST API Reference,其中提供的存儲服務包括Blob Service、Queue Service和Table Service等。而在Google的主從云架構Google GFS(Google File System)/BigTable/Chubby中,針對應用的少寫多讀問題,構建了專用的存儲服務,以Bigtable API的形式,為Google Analytics、Google Earth以及Personalized Search等應用提供調用接口,在Amazon去中心化云架構Dynamo/Cassandra中,為了保證購物車等“寫時間”敏感的服務效率,專門設計了基于零跳分布式哈希表技術(Zero-Hop DHT(Distributed Hash Table)的存儲服務、匯聚服務等,實現應用的always writeable目標。

    2支持存儲服務構建方法的總體框架設計

    當前,Microsoft的云存儲服務雖然比較成熟,但針對按需要提供存儲服務方法這一研究內容,尚未達成一致。目前僅有有限的API服務調用,SNIA的容器并未給出具體的容器構造方法,Google和Amazon所構建的存儲子系統具有很強的應用指向性,且其具體服務的實現方法局限于Windows平臺,不易推而廣之。為此,本文提出了一種適用于云計算體系架構下的通用存儲服務構建方法,將REST架構方法引入按需存儲服務設計當中,主要是借鑒SOA/ROA思想,結合云存儲體系框架和接口規范,研究存儲服務動態生成、研究存儲服務動態生成、演進適配機制等問題,其中還包括原子存儲服務劃分、基于DHT的Key-value對象調度策略等等。這項技術綜合存儲應用的靜態、動態需求、存儲子系統的應用能力,所設計的支持存儲服務構建方法的系統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目的是達成按需提供存儲服務能力的目標。

    圖1中的最上層,用于存儲服務和搜索應用需要,并對外提供API,這些存儲服務報括傳統的塊服務、支持POSIX的文件服務、對象服務、結構化數據庫類服務以及各種*aaS(Platform \\Infrastructure \\Software as a Service等各類云應用,*代表星),以URI9(Univeral Resource Identifier)方法對外提供唯一性資源描述,同時可提供CRUD(Create\Read\Update\ Delete)操作,對存儲服務的生命周期實施管理,另外,提供感知應用特征的參數收集通道,采用類似HTTP請求方法HEAD、OPTION的方法采集,為應用需求在定制存儲服務時傳遞元數數據信息,以綁定存儲服務,這些元數據包括:期望獲得的存儲類型、容量、災備需求,QoS(Quality of Service)等。

    3主要研究內容和技術

    用服務演講集成容器的軟硬件設計與實現方式,結合底層物理存儲子系統的構成特征,在云計算環境下,通過應用需求驅動,提供適應云計算架構的按需存儲服務,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3.1 存儲服務管理策略實現按需服務容器集成,管理新進、退出資源和應用需求調整。研究冰制訂支持CRDU(Create、Read、Update、Delete)方式的存儲服務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3.2 服務粒度分割與保障機制為滿足數據均勻存儲和快速定位的要求,研究并設計支持SQL查詢的DHT算法,封裝各類物理存儲子系統,設計原子服務資源對象(包括數據、存儲和信息原子服務等)及分切算法。

    3.3 服務動態生成與演進設計基于元數據(來自應用)+原子服務(感知自存儲子系統)的服務容器綁定方法,研究雙向驅動的存儲服務容器集成算法,包括“存儲子系統性能參數”和“應用需求元數據”。

    3.4 面向應用特征感知的服務聚類設計實現存儲服務器與存儲應用元數據之間的XML編碼方式和消息傳遞方法,參考REST架構,擴展HTTP協議的請求方法,將感知應用特征的存儲服務聚類成服務、文件服務、對象服務、結構化數據服務、流式數據服務和Star-aaS( * as a service 各類可能出現的動態存儲服務方式)運用于此。同時提供服務注冊和機制。

    4小結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REST架構搜索集應用數據,構建集成存儲服務容器的按需存儲服務構建方法。它運用“原子數據信息服務”感知存儲子系統資源,將SOA理念應用于儲存儲架構設計,該方法需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是:“雙向驅動的集成存儲器服務容器設計與實現方法,基于RESTful Services的存儲應用數據采集與編碼方法以及原子信息資源服務與存儲子系統的對象映射策略等。

    參考文獻:

    [1]Wang Min, Li Jing, fan Lei, Xu Lu; a virtual resource management service model and its realization; computer science; in 2005 05 issue.

    [2]Li Jin, Liu Xiaojie, Li Tao, Zhao Kui, Jiao Le. IP analysis; 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y; 2008’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Academic Forum ( 2008 two ).

    [3]Alex Rodringez,RESTful Web services:The basics,2008.

    [4]Fay Chang,Jeffrey Dean,el al.,Bigtable: A Distrbuted Storage System for Structured Data,In Proc. Of OSDI’06,205-218,2006.

    第6篇:中醫基礎研究范文

    [關鍵詞]超級水稻 育種 高產

    中圖分類號:S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5-0200-01

    1.超級稻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超級稻是通過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選育的單產大幅度提高、品質優良、抗性較強的新型水稻品種。超級稻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穗型變大、分蘗力較強、株高提高、光合能力強、株型優化、生產量

    大。第一,穗型較大。分析表現超級稻品種總體穗型較普通水稻品種大,秈型超級稻品種大多每穗粒數在

    150-200粒,超級稻增產因子分析表明超級稻比普通水稻增產主要因子是提高每穗粒數。第二,分蘗較強。

    近年來超級稻品種和組合特性觀察表現,超級稻品種和組合的分蘗力較強,低位分蘗多,分蘗速度快。第三,株高較高,雜交稻增產主要依靠生物產量的提高,大多數超級稻品種株高有所提高,同時葉面積密度下降,生物產量提高,收獲指數較高。第四,養分利用率較高,超級稻氮、磷、鉀的生理效率較高。第五,光合能力強,超級稻光合能力強,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的光合潛力大,積累的干物質多,后期普遍表現青稈黃熟,從而能制造更多的光合產物并及時向籽粒轉運而形成較高的產量。

    2.國內外水稻育種研究狀況

    面對日益嚴峻的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國際水稻研究所實施水稻超高產育種即超級稻育種計劃以后,中國于1996年正式啟動了水稻超高產育種項目。雖然我國的水稻超高產育種起步相對較晚,但是無論在理論基礎研究和育種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雜交水稻的研究尚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2.1 國外水稻育種研究狀況

    新世紀,由于生物工程技術應用與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育種業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快,發達國家育種

    業面臨全球化、產業化、高技術化的發展趨勢。美國基本上主宰了基因工程(轉基因技術)在育種上的應用,已經在轉基因玉米和大豆育種上打破了傳統的育種方法,基本上實現了高品質、特用專用、高產量、多用途的轉基因育種,實現了目標育種和定向育種。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際水稻所的育種、生理、栽培等學科的科學家合作研究聯合攻關,根據水稻形態、生理、物質生產等與產量的關系的研究結果,提出了培育“超級稻”后又稱新株型的超高產育種計劃。目前世界上美國、日本等國家在水稻育種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而我國在水稻育種方面的優勢在于雜交水稻育種研究。

    2.2 國內水稻育種研究狀況

    我國水稻育種業比歐美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在第三世界中處領先地位。1996年農業部決定開始組織立項為期l0年的“中國超級稻研究”的重大項目,攻關目標是通過各種途徑的品種改良和配套栽培技術體系的搭建和完善。

    中國常規稻的超高產育種。我國水稻育種專家黃耀祥院士提出的矮生早長或叢生早長育種計劃,主要方法是在矮化、叢化育種的基礎上實施“早長育種”思路,使穗數和穗重在更高的水平上協調統一。在這種理

    論中,認為矮生早長類型水稻的特點應是在營養生長前期就長出較長、較厚、較大的葉片和葉鞘,相應地提

    高了莖稈的粗壯度和葉面積指數,以利于營養物質的大量合成和貯存,為孕育穗大粒多提供物質保證,通過該理論成功培育出了一批理想品種。

    中國雜交水稻的超高產育種。我國國家雜交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三系、二系、一系育種法,把雜交水稻概括地劃分為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品種間雜種優勢”,“兩系法為主的亞種間雜種優勢”,“一系法邊緣雜種優勢”,并取得了明顯的育種效果,培育出新品種,在國內南方稻區大面積推廣達2億畝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我國三北地區(東北、華北、西北)主要以栽培粳稻為主,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區的科研優勢雄厚,培育出的粳稻品種更因受三北地區的自然、氣候、地理環境的制約,主攻方向是抗低溫、冷害、抗逆、抗倒、米質優并能達到一定的產量水平。

    3.超級稻高產栽培研究技術進展

    近年超級稻的栽培在全國不同稻區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超級稻示范推廣的同時各地根據區域生態特點結合當地主推品種特性,集成一批超級稻超高產栽培技術。湖南研究了“壯稈重穗超高產栽培法”,成功采用壯桿重穗栽培法,運用“穩前攻中促后”的水肥運籌原則,以壯桿大穗和高結實率而獲得高產超級水稻育種。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則針對三熟制雙季稻生長季節緊張的實際情況,研究出“高中壯”滿負荷超高產栽培技術。同時,中國水稻研究所以超級稻協優9308為核心材料,將培育壯秧、寬行稀植、精確施肥、定量控蘗、化學調節、好氣灌溉、病蟲草綜合防治等技術組裝配套為“后期功能型”超高產栽培,通過改善根系生長和活力,提高后期物質生產能力,取得了大面積均衡高產,而且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江蘇研究集成“超級稻精確定量超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即采用偏遲熟超級稻品種,通過“精苗穩前-控蘗攻中-大穗強后”的栽培途徑實現超級稻超高產。安徽研究提出采用生育期適中偏長超級稻品種,通過適當早播、合理稀播培育壯秧增加積溫;大田早期迅速創建一個較大的葉面積指數、促進水稻群體盡早進入光合適期,生育中期壯稈強根、延長有效葉面積高值期,生育后期補充營養、濕潤灌溉增強群體活力和抗逆性、減緩高效葉面積下降速率以補償群體光合勢的超級稻“補償超高產栽培”的技術思路。

    4.世界超級水稻育種技術展望

    我國雜交水稻的研制成功是當代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的重大進展,使得水稻單產獲得了大幅度提高,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實現我國糧食供需平衡作出重大貢獻,同時推動世界其它國家雜交水稻的研究。我國雜交秈稻,從不育系的胞質類型分為野敗型、矮敗型、岡-D型、K型和印尼水田谷型。目前世界上水稻育種的發展趨勢:國際水稻新的育種目標是提出培育“超級稻”即理想的新株型。目前世界上水稻育種實踐中仍主要采用雜交育種等常規手段,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國的育種學家愈來愈廣泛地采用基因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用于水稻育種的研究當中,試圖將一些控制優良性狀的外源基因導入水稻,從而培育出高產、優質、抗性強的水稻新品種。轉基因技術在水稻種植領域的成功運用,能夠將水稻自身不具有的外源基因導入水稻育種,彌補某些遺傳資源的不足之處,豐富水稻育種的基因庫,促進了水稻育種的發展。抗除草劑是基因工程最早涉及的利用領域之一,在水稻基因中成功獲得抗除草劑轉基

    第7篇:中醫基礎研究范文

    關鍵詞:距離 知識溢出 區域發展

    引言

    知識經濟是已經成為現代的主流經濟。知識經濟最大的特征是知識取代了傳統的生產要素,成為組織的關鍵性生產資源。因此知識管理成為當前管理學和經濟學研究的焦點,目的是使知識更好地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和創造價值。

    在區域經濟和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知識的作用日益增強,已經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因而區域間的知識與技術積累程度及其吸收能力的差異成為了各地區間經濟出現不同增長軌跡的原因。知識溢出作為區域經濟理論的重要概念之一,與空間聚集關聯緊密,重新受到關注。知識溢出是知識流出原有知識主體并被其他組織團體吸收利用的過程。它是知識擴散的一種方式,是知識的再造。知識溢出與經濟增長有密切的聯系。新經濟增長理論強調了知識溢出對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其影響作用表現為:先進技術知識一旦獲得應用,就會帶動本行業甚至相關行業的技術變化,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當地技術和生產力的提高,這是知識溢出的經濟外在性的一種表現形式。馬歇爾是較早關注到外部性這一經濟現象的學者,知識溢出效應帶來了整個社會新知識的擴散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現有的對知識溢出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區域集群中的溢出而言的。特別是在解釋集聚經濟的重要影響因素方面,這些因素包括人力資源的流動、吸收能力、知識存量、地理距離等。目前的研究大多側重于知識溢出的空間局限性及其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在對區域經濟中的知識溢出研究中,空間距離被認為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朱美光通過對區域知識存量側度、技術差距以及空間知識方面的研究,對空間知識溢出與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相關性進行歸納總結,構建了基于空間知識溢出的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研究框架(朱美光,2007)。梁琦也認為知識溢出具有空間局限性,知識溢出的地域性特征并不受產業之間研發差異的影響(梁琦,2004)。葉劍亮認為知識溢出是導致企業聚集的重要原因(葉建亮,2003)。

    但僅對溢出的空間距離進行研究已經不能完全解釋區域內知識溢出對于經濟的影響。由于知識經濟及其相關學科的飛速發展,其它一些因素對知識溢出的影響比重日益增加,這些影響因素都可以歸結為距離對知識溢出的影響。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溢出距離的概念進行擴展,解釋這些距離是如何作用于區域內的知識溢出,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知識溢出距離的構成

    在區域經濟學領域,空間相互作用是一個經典的主題,是區域之間的主要相互作用形式(陸大道,1988)。Helpman提出的知識溢出對區域經濟的共同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從而使人們認識到知識溢出是區域間相互作用的重要形式,與傳統的空間相互作用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作為知識經濟時代地理學的新問題,近年來區域間知識溢出成為經濟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問題。

    知識溢出是指知識和技術的自然外漏和輸出現象,知識溢出中的知識傳播是非自愿的被動的無意識的,這是由知識自身的屬性決定的,知識溢出也是一種知識的再造(等,2010)。知識溢出一般不會給知識的創造者以補償,或給予的補償小于研發成果的價值。結果,研發成果被越來越多的區域資本所利用。前人的研究只是單純的從空間地理距離的角度來研究距離對知識溢出效應的影響。

    本文在此基礎上將賦予距離新的含義,除了空間地理距離外,還包括社會距離和知識距離。三種距離對于溢出的影響效果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加和作用,其三者是相互作用共同起到影響知識溢出作用的。我們可以用公式將距離對溢出的影響形象的表示為:

    d=d1×d2×d3

    其中,d表示知識從新知識源到達知識的接受者或需求者所要克服的總的距離;d1指新知識源與知識接受者之間的實際空間地理距離;d2指新知識源和接受者之間包括文化背景以及價值觀之間的社會距離;d3指新知識源和知識接受者之間知識儲量和技術方面差距的知識距離。

    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受地理空間的限制,知識溢出對產業集聚的強化作用恰恰是表現在它的地方性特征上的(段會娟等,2009),知識溢出效應的大小與知識接受方同新知識源位置的鄰近程度有關。知識溢出存在明顯的距離衰減規律(王錚等,2003),知識溢出中心到的距離越大,受到的中間阻力越大,速度較距離近的地區也就越慢。當然由于信息技術的成熟應用使得知識溢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理距離的障礙,但地理距離對于溢出的影響仍然不可小覷。

    相比之下,社會文化與心理的障礙對知識溢出的影響就變得突出很多。社會距離指得是知識溢出過程中人們是否能夠把共享的理解目標內在化。文化是一個復雜的聯合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社會中成員所得到的能力和習慣(張雄林,2010)。相似的文化和價值觀系統使得主體能采取相似的思維方式、行為舉止、是非標準,雙方的社會距離小,有利于雙方工作關系的建立與維持,不需要過多的交流便可以向其他成員解釋他們的觀點,也有利于對溢出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知識溢出很大程度上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源動力,而存在知識溢出的前提是擁有較高的知識吸收能力。學習是一個漸進的積累過程,學習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知識背景,才能有效地學習相關知識域中的新知識。對組織學習而言,知識溢出雙方之間的知識距離或差距不能太大,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知識的結構和層次不同,掌握同一新知識所需要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成本的差距懸殊,也就構成了所謂的知識距離。知識接受方或需求方與領先方的知識距離相差越大,學習和模仿的難度越大,反之亦然。

    各距離因素對溢出的影響

    (一)地理距離對知識溢出的影響

    知識管理理論根據知識能否清晰的表達和轉移將知識分為兩大類: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指能被編碼化的知識,可以用符號或語言來溝通,它的擴散主要是通過大眾媒介,在空間交流。而隱性知識則是那些存在于個人的經驗與行動中的知識,無法用明確的符號語言表述,它的擴散必須通過面對面的交流。

    產業集群的地理接近特征有利于技術知識的生產、獲取和利用。原因是顯性知識的傳播應用距離短而效率高。韋伯早在1929年就提出過地方化區域內的知識、信息的流動比遠距離的流動要容易得多。這是因為首先信息傳遞的時間性是包含空間性的,距離越短傳播所用的時間越少,速度越快;另外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會有扭曲和失真現象,傳送路徑越長,扭曲和失真越多。

    在知識溢出過程中除了書面交流外,面對面的學習交流也就是隱性知識的擴散也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說有些知識是以人力資源為載體流動的,這些隱性知識的擴散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所得的經驗的擴散,往往不易用語言表達、傳播和學習,具有高度的情境性和歷史依賴性。人們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獲得并吸收這些隱性知識。因此,人們只有通過在相同的情境下反復揣摩、練習,或采用傳統的“師父帶徒弟”方式模仿學習。脫離親身經歷的學習成功難度要大得多,而距離則是影響經濟主體親身經歷的一個重要因素。舉個例子,一個遠離知識溢出中心的地區受時間、經費等因素影響,學者前去直接學習、交流的可能性相對要小一些。新概念需要從中心地區傳入這些地方,由于距離遠受到的中間阻力大,速度也就較距離近的地區慢一些。地理上的近鄰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知識溢出的程度,因為面對面的接觸能加快隱性知識的擴散,而對距離較遠的合作伙伴來說,隱性知識溢出的可能性則較小。

    因此區域內的相關行為主體之間由于地理上的臨近性,使得這些群體在進行非正式渠道的知識交流就變得容易的多,獲取溢出知識的成本也就相對較低, 從而降低企業獲取創新資源的成本與創新的不確定性, 提高企業的創新產出。

    另外從空間來講,面對面的接觸對郊區是重要的,對城市也是重要的;在區域層面是重要的,在國家層面也是重要的。面對面的交流是一項有效的交流技術,不僅有利于解決激勵問題,還有利于社會化和學習進程,是城市化和區域化的主要推動力量。OECD的國際經驗證據也表明:技術的擴散和研發的溢出具有很強的空間局限性,外國研發對本國生產率的影響隨著輸出國與輸入國的地理距離而衰減。這說明地理距離在決定技術知識的跨國傳遞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社會距離對于知識溢出的影響

    雖然信息技術的成熟應用使得知識溢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理距離的障礙,相比之下,社會文化與心理的障礙對知識溢出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它們存在于無形,我們將這種無形的障礙稱為社會距離。

    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知識溢出的主要載體,知識溢出的社會距離包括很多因素,它們存在于社會各階層之間、各種功能之間、各種對事物不同理解的文化約束之間,這種無形的障礙往往比時間和空間的障礙要大。知識溢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到社會文化、地方制度以及法律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知識溢出過程中重要的是人們是否能夠把共享的理解目標內在化,或者基于他們自身的隱性的非編碼化的理解方式進行翻譯的特殊行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聯合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社會中成員所得到的能力和習慣。相似的文化和價值觀系統使得主體能采取相似的思維方式、行為舉止、是非標準,有利于雙方工作關系的建立與維持,不需要過多的交流便可以向其他成員解釋他們的觀點,也有利于對溢出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知識溢出需要跨越社會文化和心理障礙,學習則是經濟主體的生存和發展之本,主體知識的增長需要單個成員的學習,更需要組織內成員知識的相互啟發、對接、碰撞、深化。組織學習的文化會影響到組織成員對知識的態度,不同的文化氛圍下成員間知識共享的意愿不一樣,認為知識是一種公共產品的組織,更愿意進行知識的共享和交流,容易嘗試知識的碰撞和對接。

    從區域層面講,地方政府如果重視當地的知識和技術的創新,鼓勵研發,并通過立法等方式保護研發成果。那么被政府資助或支持的研發項目就會增強其知識共享的意愿,知識溢出的主體得到擴充,距離就得到縮短。企業通過貿易往來,能夠吸收國外先進設備技術,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新的發展點,通過交流合作減小文化差異,也可以拉近溢出距離,并且在激烈的競爭中還會促進本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提高生產率。

    另外在對社會距離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社會網絡、分散決策的機制和高流動性也是影響知識溢出的重要因素。主要是通過影響組織或企業的結構、文化價值、和外部溝通等軟層面來影響溢出。企業與各種科研機構合作研發,知識和技術信息會通過科研機構在行業內溢出,企業在研發過程中不斷吸收和消化各種外部知識,并對知識進行整合,依此模式,各企業都大幅度提高了自身知識存量。如果企業是與同行業企業間結成知識聯盟進行研發,那么不僅共同研發的知識和技術會被雙方吸收,提高各自的生產能力,而且會形成聯盟間兩個企業快速的知識溢出(慕繼豐,2002)。因為有著相似的結構文化以及價值觀,這些企業或組織之間的社會距離被拉近,溢出速度相應變快,促使區域間的合作加強,生產效率得以提高。

    (三)知識距離對溢出的影響

    知識溢出很大程度上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源動力,而存在知識溢出的前提是擁有較高的知識吸收能力。因為如果知識溢出度很高,但知識接受方或需求方沒有能力通過學習和模仿進行技術的吸收和轉化,就不能形成有效的創新和經濟的增長。而吸收能力則依賴于主體的知識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基于區域內知識存量和知識吸收能力以及人力資本存量的空間知識溢出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經濟主體的發展與創新是建立在自身知識基礎之上的,知識基礎的完善可以通過研發活動和學習等自主知識創新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吸收外部知識實現。引進外部知識的時候要考慮自身具備的知識條件和學習能力及組織內外知識存量的差異。學習是一個漸進的積累過程,學習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知識背景,才能有效地學習相關知識域中的新知識。給小學生講授“相對論”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給歷史學家傳授超導技術也會遇到難題。嚴格地說,并不是小學生和歷史學家就一定掌握不了“相對論”和超導技術,而是知識存量不夠的問題。

    一般來說,具有相關特定知識基礎的人,學習效率高,所需克服的困難就少,所花費的時間也短;相反,不具有特定知識基礎的學習者,其學習的難度及其花費的學習時間則難以估量。因此,人力資本層次越低,吸收溢出知識的可能性就越小。Saxenian在研究歐洲電子工業時發現,參與者彼此之間的知識平臺越相似,知識接受企業吸收對方知識的能力就越強。

    人力資源流動尤其是科技人力資源的流動是影響知識溢出的重要因素,已經成為諸多學者關注的問題,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是肯定的。很明顯,優秀人力資源流動性的大小對傳播、交流知識,對其他區域知識存量增加和總體知識吸收能力都起到推動作用。歸根結底,企業的知識差距主要是體現在企業所擁有人力資本及其所體現的知識存量上的。

    建議與對策

    隨著地區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區域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如何促進區域的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各界關注的焦點。結合上文的分析,鑒于距離對知識溢出的三方面的影響,本文給出以下幾點意見:

    (一)引導對外開放,縮短所謂的地理距離

    當然,隨著現代通信與運輸技術發展,地理距離對顯性知識溢出的影響程度變小,而對于隱性知識,仍需要通過面對面的接觸來實現。因此要鼓勵企業走出去,親身感受高新知識技術,同時也鼓勵引進新技術。企業應該主動實地考察先進企業或發達地區的經濟運作狀況;了解更準確、先進的信息,并建立更通暢、更快捷的傳播渠道;注重組織成員的經歷經驗的培訓。政府也可以考慮在當地建立科技園,吸引高新技術產業進入本地,來帶動本地企業和經濟的發展。

    (二)培育有利于知識溢出和提高吸收能力的企業文化,縮小區域社會差距

    企業文化是企業知識管理成功的基礎,企業文化的形成本身就具有不可模仿性,有利于企業知識溢出和創造的文化本身就構成企業競爭優勢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培育有利于知識溢出和提高企業吸收能力的企業文化,就是要企業樹立將知識作為最重要資源的觀念,對新知識持歡迎態度,并且在一個持續的學習環境中,創造一種相互信任和知識共享的氛圍,重視與外部的知識交流,構建獲取外部知識的網絡關系。同時應建立起有效激勵機制來激勵員工在各種平臺上積極參與交流活動,加快知識的交流和共享。由于技術和環境的快速變化,企業的許多工作既需要團隊成員之間明確的分工,又需要團隊成員之間能夠彼此協調、溝通和交流,將各自所獲取的專業性知識貢獻出來,為企業創造價值。構建合適的企業文化可以促進企業持續學習,加速企業成員知識與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從而縮小區域間的社會文化差距。

    (三)提倡終生學習,提高自身的知識存量

    知識的增長,必定有與它相對應的知識根源,組織既有的知識存量決定了后續的知識增長及技術創新的方向和速度。在單薄的知識存量基礎之上,絕對構建不出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提高自身的知識存量是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對于知識存量低的區域,應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自身素質,同時鼓勵知識經驗豐富的員工多分享心得,充分利用知識溢出效應,縮小知識差距。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我們應該時刻意識到知識的匱乏,并迅速補充知識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除了鼓勵自身對外界知識的學習外,也要提倡通過引進人才來實現自身知識存量的增長。優秀人力資源的流動對傳播、交流知識,對區域知識存量增加和主體知識吸收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es (eighth)[M]. UK: Macmillan, 1925

    2.朱美光.基于區域知識能力的空間知識溢出模型研究[J].軟科學,2007.21(2)

    3.梁琦.知識溢出的空間局限性與集聚[J].科學學研究,2004(1)

    4.葉建亮.知識溢出與企業集群[J].經濟科學,2003(3)

    5.陸大道.區位論及區域研究方法[M].科學出版社,1988

    6.Grossman G.M, Helpman E. Trade,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1,35:517-526.

    7.,陳芳芳.知識溢出的途徑及對策分析[J].北方經濟,2010(1)

    8.段會娟,梁琦.地方化知識溢出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論壇,2009(20)

    9.王錚,馬翠芳,王瑩等.區域間知識溢出的空間認識[J].地理學報,2003.55(5)

    10.張雄林.知識集聚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11.Cohen W.M, Levinthal D.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

    12.Weber A.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9

    13.Hamel G.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12)

    14.Caniels M.C.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Economic Growth [J]. Edward Elgar, Cheltenham, 2000

    15.慕繼豐.企業網絡中的知識流動研究[D].西安交通大學,2002(9)

    16.Saxenian A,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e Valley and Route 128[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

    17.Lane P.J, Lubatkin M.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 Organization Learning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5)

    18.Romer P. 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作者簡介:

    第8篇:中醫基礎研究范文

    一、字母塊組塊記憶單詞的方法

    英語單詞的字母塊組塊記憶指的是劃歸固定規律讀音的字母集合與出現頻繁的單詞構成部分為整體的預制字母塊在腦海中儲存,在對新單詞進行記憶的時候,如果新單詞當中存在這一系列的字母塊,并且學生腦海當中儲存的字母塊跟所含字母塊的讀音大體相同或者是相同,學生就能夠把這一系列的字母塊當作整體在新單詞中嵌入,從而組塊記憶新單詞,從而使學生記憶單詞的負擔減輕。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記憶英語單詞“share”的時候,由于學生的腦海當中已存儲了兩個字母塊sh/∫/和are /ε?藜/,因此,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個單詞組塊成為sh-are進行記憶。如此一來,根據傳統記憶方法需要記憶單詞的五個字母,現在僅僅需要記憶sh-are這兩個熟悉的字母塊就可以了。教師指導學生這樣記憶英語單詞,不但使學生的記憶負擔減輕,而且還可以有效地統一單詞的書寫和讀音。

    二、構詞記憶單詞的方法

    合成、轉化、派生是很多英語單詞的形成來源,倘若學生可以學會這一系列的構詞技巧,那么就能夠大大地提升記憶單詞的效率。例如,在一些詞根的基礎上加后綴、前綴能夠形成一些新的單詞,而組合而成的新的單詞跟詞根的聯系非常密切,像表示否定的前綴unlike,unusual,unhappy等跟un的聯系密不可分。除此之外,還有些單詞的組成部分是兩個單詞,通過組合的兩個單詞表示新單詞的意義,針對如此的單詞,在記憶的時候,需要拆開記憶,像針對英語單詞“subway”,能夠指導學生劃分這個單詞為兩個組成部分,即way與sub,其中,subway的意思是地鐵,而way的意思是道路,而sub的意思是在……的底下,如此一來學生也更加容易理解和記憶這個單詞了。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記憶英語單詞的方法非常之多,筆者僅僅對一部分進行了分析,旨在體現觸類旁通的功能。像在教師的指導下,初中生在持續地總結和摸索之后一定可以大大地提升單詞的記憶效果。

    第9篇:中醫基礎研究范文

    【關鍵詞】環境污水處理;化學除磷藥劑;工藝

    隨著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大量含磷生活環境污水、工業廢水排入江河湖泊中,增加了水體營養物質的負荷,從而引起水體中藻類與水生植物異常繁殖,即水體的富營養化。研究表明。多數水體富營養化的限制因素是磷。因此控制水體中磷的濃度尤為重要。明確了城市環境污水處理中除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在普遍采用的生物除磷技術不能滿足出水磷的排放標準時可考慮采用化學除磷技術。

    一、環境污水處理中化學除磷工藝的概述

    化學除磷的反應機理是在環境污水處理工藝中投加金屬鹽類等,除磷藥劑形成不可溶性的磷酸鹽或多聚磷酸鹽沉淀產物,然后再通過沉淀分離或過濾分離等方法從環境污水中去除磷酸鹽。藥劑投加后,首先,金屬離子與磷酸鹽快速結合會形成低溶解度、極細小晶狀體的磷酸鹽化合物;然后,在流速梯度或混合擴散過程作用下互相接觸生成大顆粒絮凝體;最后,絮凝體通過沉淀分離或過濾分離等方法將水體分開,得到凈化的廢水和化學污泥,從而實現化學除磷的目的。因此,化學除磷過程包括沉析、凝聚、絮凝以及固液分離四個步驟,其本質就是磷酸鹽從液相轉移到固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沉析和凝聚反應發生的非常快,被認為是同時發生的,凝聚時形成的主粒子,在絮凝過程中相互結合形成更大的粒子――絮體,以利于沉淀或者固液分離,由上述分析 可知,化學除磷效率與沉析和絮凝過程直接相關,沉析、凝聚與磷酸鹽化合物種類與化學除磷藥劑的種類及pH等因素有關,絮凝過程與除磷工藝形式有關,因此,要提高化學除磷效率必須從化學除磷藥劑的種類、反應環境的pH及除磷工藝等因素考慮。

    二、環境污水處理中化學藥劑除磷工藝的分析

    目前用于環境污水化學輔助除磷的藥劑主要可分為鋁鹽、鐵鹽、鈣鹽、改性硅藻土及復合絮凝劑等。以下就常用的幾種進行研究分析,旨在提高對環境污水的處理。

    1、鋁鹽化學除磷藥劑。鋁鹽化學除磷藥劑主要有硫酸鋁、氯化鋁和聚合氯化鋁等。三價鋁鹽藥劑除磷的反應包括兩個反應過程:(1)三價鋁離子與環境污水中的磷酸根發生沉淀反應,生成沉淀化合物AlPO4;(2)三價鋁離子發生水解反應,生成具有較高的正電荷和較大的比表面積的單核羥基絡合物和多核羥基絡合物,然后,多核羥基絡合物之間發生范德華力、吸附架橋和網捕等作用獲得較好的沉淀效果,從而實現化學除磷。Al3+水解反應和金屬磷酸鹽的溶解性均受到pH的影響,同時金屬離子也會與OH-發生反應,從而與PO43-形成競爭反應不利于除磷,由此可見,鋁鹽化學除磷過程中控制合適的pH是非常重要的。鋁鹽除磷理想的pH=5.8~6.9。值得注意的是經用鋁鹽除磷藥劑處理后出水中的鋁含量大幅度增加,可能會造成排放水體中鋁鹽超標,引起微生物鋁中毒,因此需要控制投加量。

    2、鐵鹽除磷藥劑。鐵鹽除磷藥劑主要有硫酸亞鐵、聚合氯化硫酸鐵、氯化鐵及聚合氯化鐵等。鐵鹽與鋁鹽除磷反應機理類似,之外還會發生強烈水解并同時發生各種聚合反應吸附水中的磷。Fe2+除磷效率與pH相關,但有關Fe2+除磷最佳pH存在爭議:有人認為pH=8時,Fe2+除磷效果最好 ,但王文超等認為pH=7.5~8.5時不易生成沉淀,從而降低了除磷效率。Fe2+除磷需要較高pH 值,而環境污水廠處理中pH值往往低于7.5,另外,在水中Fe3(PO4)2-沒有FePO4穩定,這些都限制了二價鐵鹽在廢水除磷中的應用,實際過程中可利用好氧池曝氣的特點將Fe2+氧化成Fe3+來提高化學除磷效率。鐵鹽與磷酸鹽反應形成沉淀物相對于鋁鹽更加穩定,而具有沉降速度快的優點,因此實際應用比較多,但是具有出水濁度與色度高、對出水pH影響大、運輸和貯存麻煩、對設備腐蝕大等缺點,同時鐵也是刺激藻類生長和引發湖泊水華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些缺點限制其使用范圍。由于需要較高的pH,同時鈣鹽除磷藥劑還會引起池壁或渠、管壁上結垢及曝氣管堵塞等,因此鈣鹽除磷藥劑在城市環境污水處理廠中應用的比較少。磷酸氨鎂法是近幾年國際上非常流行的廢水除磷方法,但我國還未出現相關的報道。

    3、復合新型除磷藥劑。復合新型除磷藥劑主要有聚氯化鋁鐵(PAFC)、聚氯化鋁(PAC)、聚氯化鐵(PFC)、聚合硫酸鐵(PFS)、聚亞鐵、聚氯硫酸鐵(PFCS)、聚合硫酸氯化鋁鐵(PAFCS)、聚合硫酸鋁鐵(PFAS)以及改性硅藻土等。這些新型除磷藥劑基本上都有良好的電荷中和與吸附架橋功能,凝聚性能良好,絮凝體生成迅速,密集度高且質量大,沉降性能優越,沉降的污泥脫水性能好,無二次污染,適用水體pH值范圍廣,具有較強的去除效果,而且藥劑生產工藝簡單,原料易得,生產成本低。其中PAFC在環境污水廠中應用的比較多,原因在于PAFC結合了鋁鹽和鐵鹽的雙重優點,化學反應速度快、形成絮體大且重、沉降快和過濾性好等優點。因此,PAFC既能克服鋁鹽絮體生成慢、絮體輕、沉降慢的不足,同時又能克服鐵鹽除磷的出水渾濁、色度高的缺點。改性硅藻土是最近新使用的化學除磷藥劑,其組成包括硅藻土、PAC和石灰等,其中的PAC和石灰可與PO43+反應生成A1PO4和Ca5(PO4)3OH等沉淀物,同時硅藻土具有吸附、混凝、過濾、共沉等作用,能充分接觸并除去水中的PO43-。因此除磷效果較穩定,出水TP變化較小。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復合新型除磷藥劑,如聚氯化鋁鐵結合傳統鐵鹽鋁鹽除磷藥劑的優點,適用范圍和條件較廣,除磷效果好,而且對環境污水處理系統中微生物影響較小,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結束語

    一般生產環境污水僅僅采用單純的生物除磷,特別目前普遍采用的單級生物脫氮與除磷相結合的工藝,難以滿足目前國家環境污水排放標準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考慮采取化學除磷或化學輔助除磷。今后化學除磷的研究方向應是將化學法和生物法結合起來。降低化學藥劑的投加量和減少污泥量,從而促進環境污水工藝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媛. A2/O工藝化學除磷優化實驗及應用[J].環境. 2010.

    [2]蘇敬志.城市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的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

    [3]范華芳. 農林類高校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現代工程意識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 2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亚洲美女人黄网成人女| 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亚洲激情成人网|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2021|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8x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亚洲性色成人av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成人a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