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銀行發展歷程范文

    銀行發展歷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銀行發展歷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銀行發展歷程

    第1篇:銀行發展歷程范文

    金融發展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進,逐漸產生了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約束三個主要理論。金融發展理論關注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體系,而我國銀行業的發展也正是經歷了政府高度管制向金融自由化的發展過程。本文試圖基于金融發展理論來觀察我國銀行業的發展歷程,并以此對銀行業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二、改革開放前的銀行體系

    在這個階段,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在計劃經濟中,銀行體系呈現高度集中的特征,由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家唯一的銀行,既行使國家宏觀調控的中央銀行職能,也行使商業銀行的信貸、交易結算等功能。在銀行的運營方面,也是由總行下達指令,各分行嚴格按照指令進行操作。最初單獨成立的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也最后并入了中國人民銀行系統。原本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而產生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后來也成為中國人民銀行在基層農村的分支機構。我國這個階段的銀行體系對應著金融發展理論中的金融抑制理論。

    金融抑制理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也存在明顯的缺陷。政府實行金融抑制政策在保證銀行系統維持較高的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同時,以一個較低的風險水平獲得一定的收益。政府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對金融機構的市場進入和經營進行控制。金融抑制為銀行業的經營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市場環境,使銀行不必因為激烈的競爭壓力而產生較高的經營風險。這就使銀行可以在一個國家金融體系不完善的階段可以穩定的發展,在國家面臨世界經濟危機來襲時,也可以以很小的代價維持國家經濟的穩定,不會使一國的經濟劇烈波動。這對于一個金融體系稚嫩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非常重要。但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金融抑制政策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金融抑制政策使政府對匯率和利率實行嚴格的管制,這就意味著資金的價格是扭曲的,并不能反映市場上真實的資金供求關系。一方面,由于發展中國家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很可能就會出現實際利率為負的情況,這就會極大地損害人們的儲蓄傾向,導致銀行無法吸收到足夠的資金,市場上資金的供給被抑制;另一方面,實際利率為負意味著貸款人對借款人進行補貼,刺激了資金的需求,而資金的供給相對不足,造成了資金的供不應求。政府在此時通常實行資金配給制度,依據自己的偏好分配資金,導致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喪失,資金使用效率低下。此時極易產生麥金農所說的二元經濟結構,即現代化的金融體系與落后的金融體系同時并存。國有企業和政府扶持企業可以從銀行已較低的利率獲取資金,而大多數企業則很困難從銀行系統得到資金,于是產生了高利率的民間借貸組織,這對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和未來的發展制造了不穩定的因素。同時,由于金融系統的運行不是由市場進行調節,而是通過行政手段進行控制,這就需要支付大量的行政人力成本,同時降低了金融系統運行的效率。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融系統的改革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三、改革開放后的銀行體系

    計劃經濟時期的金融抑制政策在我國經濟建設的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已漸漸不適應于經濟增長的需要,反而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于是在上,國家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同時也對金融體制進行改革,使其適應于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大致可分為一下幾個階段:

    1979年至1993年:恢復并建立了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此同時,其他類型銀行也在不斷成立,相繼成立了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股份制銀行。這些商業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組成了我國的二級銀行體系,各個銀行間實現了分工協作的局面,同時為商業銀行的自由競爭創造了制度環境。此時的商業銀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經營管理權限,但在銀行內部依然是行政性質的管理方法。此時的商業銀行并未實現真正的市場化經營,主要職責仍是為大型國有企業和國家扶持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1993年至2003年:在1993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后,加強了金融體系的法治建設,相繼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等法律條例。《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規定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責是作為中央銀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以保持貨幣的穩定?!渡虡I銀行法》明確了性質和地位,為商業銀行的市場化經營提供了法律依據。在1994年,我國先后成立了三家政策性的銀行,對國有銀行的政策性職能進行剝離,完成了從國家專業銀行向國家商業銀行的轉變,為商業銀行的市場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1997年,爆發了東亞金融危機,引起了我國對金融系統安全性的重視。相繼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管理公司,用以剝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并成立了證監會以監管商業銀行。

    2003年至今:我國于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逐步放開了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限制,我國的商業銀行開始進行市場化競爭階段,并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這個階段的金融體系發展與金融發展理論中的金融約束政策相像。政府對金融系統進行選擇性的干預,這并不會抑制金融系統的發展,反而有助于金融深化的進程。金融約束是金融深化的一個過程,金融約束的條件是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和正的實際利率水平。實行金融約束政策要求政府制定嚴格的市場準入政策,在保證金融機構之間存在競爭的同時,避免發生過度競爭,浪費社會資源。同時將存、貸款利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保證存款者具有正的收益的同時,降低銀行的經營成本和企業的融資成本,用以促進金融系統和經濟的發展。實行金融約束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金融深化。我國改革的目標也就是金融深化,即金融自由化。實行金融深化政策可以大大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金融深化要求的條件是具備完善的金融體系,在不具備這個條件時進行金融深化不但無法促進經濟發展,反而會給經濟帶來波動和混亂。在向金融深化推進的過程中,運用金融約束理論,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對金融系統進行管制,有序的對金融體系進行改革,逐步推進金融自由化,是一個穩健的選擇。

    第2篇:銀行發展歷程范文

    隨著我國建設項目的范圍變廣,難度加深,工程監理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計劃的逐漸深入,我國的項目建設已走上世界性的大舞臺,與國際接軌成功。而工程監理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正確的分析建設工程監理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有效的提高工程監理的工作效率,保證建設項目高效且安全的進行施工,為今后的監理行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工程監理;施工過程;行業發展;影響因素

    近幾年,我國的工程監理行業不斷壯大,也變得越來越符合國家規范標準的要求,隨著一些跨國工程和大型項目工程的興建,工程監理行業的發展逐漸的邁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與此同時也為工程監理行業帶來一定的挑戰。因此,文章主要總結了工程監理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并對其展開分析和討論,隨之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為今后工程監理行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1建設工程監理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建設工程監理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有很多,總體上來說分為兩個大的部分,即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1.1外部因素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工程項目是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個產業,與之相關的工程監理行業的發展也必然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因此,影響工程監理行業發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就是國家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行業的技術發展這三個方面。(1)經濟方面。經濟全球化將世界經濟連成一體,在這種趨勢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來往和業務來往也逐漸加深,現在世界經濟都處在低迷的狀態,從而對各個行業都產生了影響。就工程監理行業而言,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商機的同時也加大了行業的競爭壓力。首先,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建設工程隊伍可以與其他各國開展技術交流,同時競爭國外項目,這無疑擴展了監理隊伍的工作范圍,另外,經濟全球化會推動國外工程建設公司進軍中國市場,從而導致國內工程監理行業面臨的競爭加劇,但是,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會推動國內工程監理行業的改革和發展,同時也會推動行業內部的交流與合作。(2)政治建設方面。從我國的政治建設層面來分析工程監理行業的發展主要是針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探討。自1997年頒布了《建筑法》開始,我國相繼又頒布了一系列的工程監理有關的質量管理和標準規定等法律條文,雖然與工程監理相關的法律體系已初步成型,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中還存在權利、義務劃分不明確以及執行力度不夠等問題,對于施工過程中工程監理所起的主要作用也沒有完全的顯示出來,最終造成現在的工程監理在施工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監督施工質量,而沒有完全參與到施工的一系列過程中。(3)行業技術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的工程項目逐漸的向大型化和復雜化發展,對技術條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應的材料、技術和工藝過程也不斷的更新和發展,這就導致了工程監理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也越來越多,對監理的工作任務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一些大型的復雜的或者跨國的項目中,所采用的技術水平高,工藝過程也較為復雜,如果工程監理對技術的了解不夠,勢必會對施工的質量和進度造成嚴重的影響。

    1.2內部因素

    除了上述的外部因素會對工程監理行業的發展產生影響外,行業內部的一些因素也會影響該行業的穩定發展。目前我國工程監理行業的內部印象因素主要包括了兩個部分,即行業內部市場的適應性以及行業內部針對各建立企業的有效管理機制。(1)市場的適應性。市場適應性反映了工程監理行業對工程建設市場的一種適應程度,也是衡量各個監理公司能力的關鍵所在。分析我國目前建立的監理公司,首先就是規模小,人數少,且對相應的資質審查不嚴,這些監理公司大都是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而建立,能在市場上生存,一旦市場競爭加劇,這些監理公司必然會受到市場的沖擊而無法繼續生存,另外監理行業對品牌效應不夠重視,繼續發展下去也很難將行業規模做好做大。最后一點就是市場機制不完善,各監理公司對自身的企業價值和企業規范把握不明確,在參與市場競爭后對市場的機制產生不好的影響。(2)行業管理機制。有效的管理機制是促進行業穩定發展的前提。目前的工程監理行業對任務的分配以及用人制度都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一些本該由監理起主導作用的施工過程往往都由建設單位或其他部門的領導取代,另外在一些決策方面需要工程監理共同參與的,工程監理在其中也形同虛設,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這些無疑都跟行業內部的管理體系不嚴有關系。

    2促進工程監理行業發展的有效措施

    2.1以人為本,充分吸引人才

    管理企業在競爭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監理工程師。作為監理企業,需落實尊重人才的方針,以人為本進行科學的管理,以提高監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標準,同時工程監理相關的企業應加強對人才吸引,提高工程監理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同時提升企業形象。

    2.2加強的工程監理的培訓和教育,增強其專業性

    監理服務是咨詢類的服務業,其知識更新速度快速,因此監理工程師需要大大的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加大自己知識覆蓋面。不但要對最新的工程知識有所了解,還要多有關工程方面的法律,以及工程有關經濟管理知識有所了解,并且對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有所掌控,提高自己管理的水平,使自己變成一個復合的人才。目前建立企業發展緩慢的其中的原因就是缺少重要的監理人才。這樣情況的產生,建立企業應該每個一段不定的時間對企業內的監理人員培訓,并且鼓勵低學歷的監理有關人員多多深造,加強專業知識學習。

    2.3強化施工行業的企業管理,促進監理行業的有效發展

    就目前國家對于監理企業的情況看來,在很多監理企業中監理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太低,人員流動性大,針對這種特點監理企業的制度需要合理化,企業的凝聚力需加強,具體的工作要從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建立激勵體制來入手。

    3結束語

    工程監理在建設工程施工項目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正確的分析影響工程監理行業發展的因素,有效采取措施促進行業的快速高效的發展對于提高該行業的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有著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朱玉華.關于完善建設工程監理制度若干問題的研究[D].重慶大學,2004.

    [2]劉貴文,鄧飛,劉程鵬.建設工程監理行業發展探討[J].建筑經濟.2010,(3).

    [3]黃健雄.建設工程監理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M].華南理工大學.2013,(11).

    第3篇:銀行發展歷程范文

    關鍵詞: 學校地理教育 顯性地理課程 隱性地理課程 地理素養發展

    目前,學校地理教育是地理教育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地理教育擔負著與其它學科相比獨特的重任,即公民地理素養的培養。地理素養是學生經過地理學習后所養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觀點、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態度、地理情感等構成要素[1]。地理素養由三部分構成:地理科學素養,地理人文素養,地理技術素養。

    地理學科的特點是綜合性,這就決定地理教育的信息來源非常廣泛,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也可以是社會各界。那么怎樣將更豐富、更有效的信息從廣泛的自然界和社會界中挖掘出來,從而提高學生地理素養?本文就對此加以探討。

    一、學校地理教學形式分析

    從地理課程理論的角度來分析,地理教學形式呈現方式可分為顯性地理課程和隱性地理課程[2]。

    (一)顯性地理課程。

    顯性地理課程,亦稱“正式地理課程”,指為實現地理教學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課程計劃并按照學科實施的地理課程。這是我國學校地理教學的主要形式,它的特點是:①保證有效時間內較大容量的教學內容;②便于形成統一的地理知識、技能和素養;③有利于加強教學管理,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④形成學生健康的個性品質。

    顯性地理課程的意義在于:是實施課堂教學計劃的重要保證,是提高學生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

    (二)隱性地理課程。

    隱性課程一詞是源于美國學者杰克遜(P.W.Jackson)1968年在其Life In Classroom一書中提出的。它也被稱為潛在課程、隱蔽課程、無形課程、自發課程等。它的特點是:①隱性地理課程是一種與顯性地理課程相對應的課程形式,并沒有統一的要求,是非強制性的;②隱性地理課程是存在我們物質的、文化的和社會當中的,來源非常廣泛,是具有開發性的;③隱性地理課程是學生個別零碎獲取的知識,因此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現象;④隱性地理課程是在良好的師生關系、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形成的,所以學生愉悅地、容易地接受知識,并持久保持。

    (三)隱性地理課程與顯性地理課程關系。

    隱性地理課程通過學?;顒訉W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地理知識,培養地理學習技能,養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從而形成優良的地理素養。如:學校開展“遠足活動”,學生在學校緊張的學習環境中感到壓抑,形成了對知識的抵觸情緒。這時有計劃地開展“遠足活動”,學生在大自然的和諧美好的環境中,極易接受知識,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肯動腦去思考大自然中與地理有關的問題。再者,學生必須跋山涉水、風吹日曬頂風冒雨地在野外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同學間相互合作形成團隊,有利于地理素養的形成。

    隱性地理課程有助于顯性地理課程的應用。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地理知識都是理論性的,而隱性地理課程作為特定的地理文化知識,是有利于學生實踐的。如:有些學校建起的科普氣象站。通過組織學生成立氣象科學小組,學生在每天的實地觀測中記錄有效數據并通過小廣播播報,這樣可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更扎實地掌握氣象氣候方面的知識,從而彌補教學中理論脫離實踐的問題。

    隱性地理課程可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隱性地理課程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會各界當中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廣闊的空間。隱性地理課程需學生親自對地理現象觀察、原理思考,否則對地理感性認識不深,也無法為地理理性知識打基礎。

    隱性地理課程與顯性地理課程是相互促進的、依賴共存的,也是互補的。顯性地理課程通過普遍的課本教會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思考方法與技能,同時使學生形成新的隱性地理課程。隱性地理課程的發展會不斷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網絡,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促進顯性地理課程的發展。

    二、地理素養發展

    現代公民素養基本包括認識和履行公民所在國家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在國際交流中的權利和義務?,F代公民既要有國家意識,又要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還要樹立國際意識、全球意識。地理教育有很強的公民素質教育,地理教育中有國情、國力、國策、國法教育,有我國自然條件的教育,又有我國社會狀況的教育,還有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教育,涉及面非常廣泛。所以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是迫不及待的事情。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必須先了解地理素養。

    (一)地理素養的層次構成。

    《地理教育國際》在“地理與個人教育”一節中從三個層次分析了公民應該具備的地理素養[3]。

    1.知識和理解方面

    認識位置和地方,以便在地理架構下審視國內外的事件,以及理解空間的相互關系。認識地球上的自然系統、社會系統、人文系統和形成區域概念,以及全球的機會和挑戰并存意識。

    2.技能方面

    學會利用文字、數據、符號等資料表達地理信息。練習怎樣進行實地考察、繪制地圖、分析二手資料,從而探究區域到全球不同規模的地理課題。

    3.態度和價值觀方面

    對周圍的環境,以及地球上各種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產生興趣,會欣賞自然世界的美和體會人類各種不同生活情況。關注后代的居住和環境質量與規劃,尊重別人的平等權利,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學生具備地理素養的意義。

    1.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觀

    地理科學知識是地理素養的基礎,是養成地理科學能力的載體。中學地理教材包括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從獨特的地理學視角,培養正確的人地觀念和思維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解決當今世界三大問題,即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并不是一味地強調經濟發展問題。

    2.保證人文素養的培養

    地理人文素養培養有助于了解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經濟旅游、人地關系等,形成人口道德意識、國家意識、全球意識。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資源分布十分不平衡、人均資源不足、東西發展不平衡,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需要在尊重自然環境的前提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推動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地理素養一旦形成,是比較穩定的心理品格,對個體終身發展具有意義。地理素養對學生的地理認知、地理技能及所有跨學科的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以此保障實現學生終身發展。

    三、學校隱性地理課程建設與地理素養發展關系

    (一)加強隱性地理課程建設,促進地理素養發展。

    隱性地理課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構成于地理活動課、校園文化中和社會各界。地理活動課是在課堂以外,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的有關地理知識的學習活動。學生在一個非正式的課堂中、和諧的氛圍中,通過團隊的合作形式愉悅地接受知識,而且是在本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接受的。這種知識的內在保留時間是長久的,慢慢地會在學生的認識世界中積累起來,對學生地理素養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學校通過校園文化師生共同創造精神財富、文化氛圍,校園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地理知識,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促進學生地理素養的形成,隨時發揮地理教育的作用。

    在社會各界中與地理相關的隱性地理課程很多,一些全國性、世界性的節日宣傳都能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如:3月12日中國植樹節,4月23日世界氣象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14日國際減災日,等等。這些廣泛存在社會各界中的零碎的隱性地理課程逐漸積累,會慢慢促進學生地理素養的形成。

    (二)加強地理素養建設,促進隱性地理課程發展。

    隱性地理課程包含在物質和文化當中,以及生活空間當中,是非系統的,零碎獲得的,這樣就決定了學生獲得的地理知識是有差異的。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不同,個人的學識、興趣、愛好不同,就接受不同程度的隱性地理課程。這就說明學生的地理素養的差異會形成對隱性地理課程的不同認識,甚至認識不到隱性地理課程的存在。

    地理素養的實踐性告訴我們,通過實踐活動,個體親身體驗各種地理問題,可以獲得豐富真實的經驗,加深個體對自然生態問題的感悟。個體的地理素養不同,得到的經驗不同,感悟也就不同。地理素養來源于實踐又付諸實踐,正像隱性地理課程隱藏于社會又實踐于社會。

    地理課程是一門綜合學科,在當今學校地理教育中,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利用隱性地理課程的教育作用,使之更好地為學生地理素養的發展服務。學生在地理素養發展的同時,在生活中能夠發現更多的隱性地理課程,使其充分發揮作用,使素養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向東,袁孝亭.地理素養的核心構成和主要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第4篇:銀行發展歷程范文

    關鍵詞:商業銀行 中間業務 業務轉變 轉型升級 策略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2-147-02

    一、中間業務在國內外商業銀行的地位和作用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在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的基礎上,利用技術、信息、機構網絡、資金和信譽等方面的優勢,不運用或較少運用銀行的資財,以中間人和人的身份替客戶辦理收費、咨詢、、擔保、租賃及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并收取一定費用的經營活動。它既滿足了經濟社會對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的需求,又能為商業銀行增加其經營利潤。

    中間業務已逐漸發展成為國外商業銀行的主業。當今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利潤的40%~70%來自中間業務。隨著市場和信用的發展,一方面產生了對中間業務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中間業務的大規模供給,這樣使得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有了中間業務的飛速發展。

    目前中間業務在我國商業銀行處于起步階段,中間業務只占商業銀行業務總量的10%~20%,有的國內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占業務總量的50%,這說明中間業務在國際上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已成為主業,而在我國商業銀行總的來看,還處在附屬地位。

    二、國內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主要差距

    雖然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國際上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的發展相比,我國仍有十分明顯的差距。

    1.經營理念與管理模式的差距。在經營理念上我國商業銀行主要從事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的運行和操作,銀行利潤主要來自存貸款利差收益和資產業務收益,普遍沒有樹立把中間業務收益作為銀行主業收益的理念。理念上的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中間業務的發展。在內部管理上,我國商業銀行大多還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來負責管理中間業務的發展,中間業務分散在各個部門之間,業務的拓展沒有領頭部門去規劃、組織、管理、協調。

    2.我國銀行受嚴格分業管理制度約束,中間業務產品同質化,服務趨同化問題突出,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普遍起步較晚,業務范圍較窄,金融產品較為單一、缺乏吸引力。而西方商業銀行經營的中間業務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已達2萬多種,形成了包括結算及其衍生類、避險類、信用類為主體的完整的業務體系,涵蓋了投資銀行業務、信托業務、基金業務、保險業務等幾乎所有的領域。

    我國商業銀行在產品、服務上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行業內存在許多同層面的低端競爭,極大地阻礙了中間業務的快速發展。作為未來銀行的業務發展方向,中間業務創利水平代表了銀行創造高附加值金融產品的能力,其收入水平更能反映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競爭實力。為此,我國商業銀行在發展中間業務的過程中,應著重加強金融創新,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借以拓寬中間業務收入渠道。

    3.中間業務的科技含量低,信息化建設相對落后。我國商業銀行所開展的中間業務大都依賴機構網點多,企事業單位在銀行開戶等硬件l件,且停留在一般的服務項目,如銀行卡業務、代收代付業務、保管業務等,很少能利用經濟金融信息、銀行技術和金融人才的軟件優勢開展高端服務。

    我國銀行對于計算機、網絡等先進技術的運用不充分,缺乏高效快捷的結算、支付系統,缺乏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計算機網絡基礎設施落后。如許多銀行的收費業務常常因為系統故障,而使顧客不能及時繳費;網上銀行也常常出現問題,技術服務水平不高制約中間業務發展。

    4.缺乏創新型人才是主要弊病。事業是人創造的,偉人創偉業,有什么樣人才,就有什么樣事業。中間業務是知識密集型業務,涉及經濟、金融、貿易、法律、科技等諸多領域,是金融業的高科技“板塊”。中間業務的發展需要大批知識面廣、實踐經驗豐富、懂技術、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備系統的銀行、保險、證券、外匯等金融專業知識,通曉各種金融商品和投資工具,了解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專門人才。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這種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較少。各行應盡快建立一支能將系統性、綜合性金融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相結合的專業人才隊伍,不斷提高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水平。

    三、實現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跨越式發展的策略建議

    1.以先進理念帶動業務轉型升級。商業銀行要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創新理念,高度認識發展銀行中間業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經營理念上從專業銀行向現代銀行轉變;在經營目標上從間接創收向直接和間接創收并重轉變;在經營意識上從“副業”向“主業轉變;經營模式上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在經營品種上從傳統產品向新產品轉變;在經營手段上從科技含量低向高技術轉變;在服務策略上從低效向高效轉變;在經營態度上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在經營機制上從僵化向靈活方式轉變;在經營作風上從“以自我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通過系列轉變,提高對發展中間業務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進而推動中間業務的健康快速發展。

    2.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使中間業務發展有法可依。中間業務作為近幾年商業銀行的創新型業務,和國外商業銀行相比,最為重要的是我國金融法律法規不健全,使得中間業務往往處于尷尬狀態,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處理中間業務的混業經營同目前我國金融業的分業管理的矛盾。實踐表明,任何新型業務的發展都離不開相應的法律法規的引導,目前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許多問題關系模糊,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導致中間業務存在界限不明,責任不清。因此,加快中間業務發展的首要條件之一,就是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制,把中間業務納入正常運行軌道。

    3.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中間業務的科技水平。我國商業銀行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和加快商業銀行以電子計算機為標志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信息化程度。根據中間業務范圍廣、操作技術性強的特點,尤其是創新類金融產品,是集人才、技術、信息、資金和信譽為一體的知識密集型業務,利用現代電子化技術是發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一個重要條件和強大的推動力量。因此,應花大力氣完善相關的軟硬件設施,實現銀行業務全國網絡化,使客戶享受到方便、快捷、完全、周到的全方位服務。

    4.招聘和培養復合型人才,為中間業務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是知識型產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中間業務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中間業務產品競爭力的有力保障。對于剛剛起步的國內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來說,掌握專業知識并擁有豐富經驗的專業復合型人才是必不可缺的。對于中間業務來說,是商業銀行追求利潤的嶄新渠道,和傳統的存貸業務有很大區別,沒有深厚專業底蘊的人才作為業務的驅動者,該項業務很難有長足的發展。

    商業銀行應建立富有吸引力的人才選聘和培養機制,全方位地做好吸納人才的工作,引進和培養一批熟悉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外匯市場運作和電子化建設等方面的優秀人才,銀行才能有競爭力。因為市場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

    參考文獻:

    [1] 于春紅.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分析[M].商業研究,2006(10)

    [2] 程飚.制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瓶頸對策.中國金融家網,2005.5.29

    第5篇:銀行發展歷程范文

    (一)經營發展現狀及差距

    1、增長方式的差距

    我國商業銀行在對待風險與發展問題上存在樹立正確的觀念難、堅持正確的觀念更難的現象,存在很多非理性的競爭行為,[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寫作無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不到銀行這個行業風險的滯后性、隱蔽性、長期性的特征。一些經營者不太容易正視風險,不愿意放棄隱含過高風險的市場機會,有的經營者也不習慣用長期穩定的利潤標準衡量業績,相反卻熱衷于對個別年度利潤的評價,不考慮對風險的撥備和對利潤的沖減,使表面上的高收益與實際經風險調整后的收益之前有很大差距。結果是長期以來在我國銀行發展史上形成業務規??焖贁U張與風險大量累計、資產質量下降不斷交替出現的怪圈。近年來,這類非理性的行為仍在不斷地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比較典型的是,規模擴張似乎成為某些銀行業績的唯一衡量尺度,而長期穩定的利潤卻不太被評價,作為以風險為基本經營特征的銀行,這些做法和評價客觀上對我國金融業的風險文化和正確的經營理念形成負面的引導。

    2、資產負債現狀的差距

    伴隨著商業銀行經營規模的迅速膨脹,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結構不匹配問題也運而生。銀行資產和負債不相匹配,存短貸長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旦市場利率發生反常翻轉,對利率敏感性強的資產和負債將帶來嚴重的利率風險,導致銀行遭受損失,嚴重時會危及銀行的生存。20世紀70年代美國儲備協會危機就是由于利率

    的變化引起的。

    從近幾年金融機構總體情況看,流動性總量仍然過剩,但短期流動性指標欠佳,

    流動性比例和流動性缺口率偏離監管要求較大。存款來源定期化勢頭減弱,但流

    動性管理風險增大。

    數據支持。流動比率:某行流動性比率指標11.37%,較年初增加1.74個百分點,

    短期流動性狀況較年初有所好轉,但該指標距銀監會風險監管(不小于25%)相

    差較大。流動性缺口率:

    流動性缺口率=(90天內到期的表內外資產-90天內到期的表內外負債)/90天

    內到期的表內外資產。某行流動性缺口率-582.73%,距銀監會風險監管(不小于

    -10%)相差較大。

    3、外部經營環境的差距

    我國的宏觀經濟的特殊環境加劇了信用風險向商業銀行集中。首先,信用風險受

    制于我國金融市場融資結構過于單一。在我國,直接融資的發展速度一直較慢,

    與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始終不相稱。我國企業債余額占GDP的比重僅為2左右,美

    國為36、日本25。而在間接融資中的銀行貸款卻一直在大規模高速擴張。相關

    數據顯示,20__年,在我國國內金融市場融資格局中,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

    資所占的比重為72.8,20__年前半年攀升至97.8。目前維持在95以上,遠高于

    發達國家金融市場融資格局中間接融資只占40以下的比例,這種融資結構使得企

    業融資嚴重依賴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而原本可以通過直接融資領域化解

    和分散的信用風險卻過大向商業銀行集中。其次,宏觀信用管理體系的薄弱導致

    了我國系統性信用風險環境,從而加劇了信用風險在商業銀行的不斷積聚。我國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果,但是宏觀信用體系沒有得到同

    步發展。

    在宏觀信用環境得不到改善、全社會的信用風險向商業銀行過度積累及風險管理

    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商業銀行自身對風險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來控制

    全社會90以上的信用風險,對銀行而言應該是勉為其難。而另一方面,目前我國

    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環是依賴于存貸款利差收入,不斷擴大貸款規模也是銀行降低

    不良貸款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的提高和不良貸款率的

    下降,客觀上都要求商業銀行還是要繼續擴大貸款規模。

    (二)業務流程自身問題剖析

    商業銀行的業務流程是指直接或間接為顧客創造價值的一系列相關邏輯活動的有

    序集合,不同的業務流程設計是商業銀行績效和組織結構的基礎。商業銀行的業

    務流程可以分為為直接創造價值的客戶服務流程和為直接創造價值活動服務的后

    臺支持流程。對國有商業銀行而言,客戶服務流程依據目前為客戶提供的產品和

    服務,可以分為信貸業務流程、零售業務流程、表外業務流程、咨詢業務流程、

    業務流程等;后臺支持流程可根據各項管理活動分為綜合管理流程、計劃財

    務流程、風險管理流程、產品開發流程、后勤服務流程等。

    隨著商業銀行規模機構日趨龐大,部門分工越來越細,部門考核目標分散,使得

    局部與總體經營目標出現偏離,在沒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目標追求的管理背景下

    ,為強化內部控制、防范風險而設立的各個控制環節,在現實中卻因受部門分工

    的影響,往往使部門的意志成為左右事物成敗的砝碼,造成了相對完整的工作分

    散得支離破碎,相應組織結構也越來越繁多復雜,使經營和協調管理成本不斷上

    升,有時運營支出費用占銀行收入的50左右,但是運營效益卻低下,對市場變化

    反應遲滯。根據流程診斷的一般方法,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流程主要存在以下

    問題:

    1、業務管理環節過多,流程周期太長。以信貸業務流程為例,一筆貸款從客戶提

    出申請到支用貸款需要經歷的大大小小的環節不下二十個,主要的流程環節是:

    客戶申請受理審查貸前調查項目評估風險審查貸款審批合同審查

    用款條件審查客戶用款,這里的受理審查、貸前調查、項目評估、風險審查、

    貸款審批、用款條件審查等環節基本上都是對客戶資信的審查,貸前調查要寫調

    查報告,項目評估要寫評估報告,風險審查要寫審查報告,貸款審批要準備審批

    報告,不僅重復

    勞動,效率低下,而且不易明確責任。不僅如此,一筆額度較大的貸款不僅要經過同級機構的多個環節,由多個部門的經辦人員和主管審查,而

    且還要層層上報,層層審核。據統計,國有商業銀行一筆信貸業務的平均處理時

    間(從客戶提出申請到用款)長達數月,根本無法滿足市場競爭的需要。因此,

    盡管有些審查是必要的,但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付出如此

    高昂的管理成本和效率代價卻是不可行的。

    2、業務流程的設計不是為客戶提供最方便的服務,缺乏差別化和多樣化的服務流

    程。國有商業銀行現有的業務流程是為適應既有的組織結構和滿足管理的需要設

    置的,“流程為組織而定”,籠統地按活動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將從事相同或相

    似活動的人合在一起,形成職能型群體,每一個職能性群體所從事的工作,對于

    一個完整的流程來說,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在這樣的組織中,從客戶的需要來

    看,完整的業務流程常常被割離開來。國有商業銀行盡管進行了很多改革,但往

    往熱衷于權力和資源的再分配,部門設計和部門職責劃分沒有打破傳統的思定式

    ,而且一般是在機構調整之后再去設計連接各部門的業務流程,或只是對業務流

    程進行一些修補性的工作,這樣形成的業務流程不可能是方便客戶的流程。另外

    ,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流程僵化單一,沒有根據不同客戶、不同業務的風險高低

    設計不同的業務流程,而是根據業務金額的大小劃分管理權限,往往造成越是優

    質客戶、越是大客戶的審批環節越多,業務流程越復雜。

    3、各業務流程彼此不協調,甚至存在沖突。國有商業銀行服務流程往往由各業務

    管理部門自行制定,彼此間缺少銜接和協調,存在重復和沖突。譬如,國有商業

    銀行雖然設有專門的信息部門,但沒有建立統一的信息流程,各業務經營和管理

    部門為了自身需要,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信息處理流程,前臺業務部門有業務

    信息系統,后臺風險部門有管理信息系統,會計部門有會計信息系統,各流程之

    間的信息資料不能共享,重復錄入,更重要的是各口徑的數據不一致,帶來管理

    上的混亂。而且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相當部分的信息依賴手工填報和匯總,給基層

    行的正常經營帶來了極大的工作壓力。實際上,銀行的各項流程都存在相互制約

    、相互影響的關系,所以銀行應該特別重視流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匹配。也就是

    說,不僅要對單項流程進行合理的整合,更應加強流程網絡的總體規劃,使流程

    之間彼此協調,減少磨擦和阻力,降低系統內耗。

    4、一些不必要的后臺支持流程占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有商業銀行機構龐大,

    部門林立,人員眾多,是功能齊全的“小社會”,在一些管理層后勤服務等非業

    務人員在數量上甚至超過了業務人員。一些非核心業務,如員工培訓、科技開發

    ,國有商業銀行也往往自我承擔,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不說,質量也難以保證

    ,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三)價值流程與業務流程的分離

    以利潤收入與成本資產負債業務為系統列的價值流和以市場金融產品資

    產負債業務為系列的業務流往上自成體系,雖然二者的交匯點為資產負債業務,

    但在現實的經營活動中,兩者的軌跡往往難以重合。

    1、銀行業務的產品越接近市場,單位產品的價值量(或成本收入比)就越模糊,

    利潤對產品的控制力也越差。極易形成為實現對利潤的追求,不是把著眼點放在

    單位產品價值量的提升上,而是通過增加單位產品數量來完成利潤計劃的趨向,

    粗放經營跡象難以避免。

    2、價值的正向流向過程利潤分解的過程與業務的正向流向過程即利潤的實現過程

    第6篇:銀行發展歷程范文

    【關鍵詞】 幼兒;家庭因素;情緒;社會能力;橫斷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0)004-0295-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4.014

    Relation of gender and family environment to social-abil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ged 30 ~ 36 months in urban China

    LIU Guo-Yan1,WANG Hui-Shan2,ZHANG Jian-Duan3,LIAN Guang-Li2,

    HUANG Xiao-Na2,SHI Shu-Hua3

    1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Teachers College of 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

    Guangdong Province,China

    2The National Center for Women' s and Children' s Health of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13,China

    3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Public Health Institute of Tongji Medical Colledge,Huazh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Wuhan 43003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s,LIU Guo-Yan,E-mail:lgy70@szu.省略;SHI Shu-Hua,E-mail: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gender and family environment to social-abil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ged 30~36 months in urban China,and to optimize the children education environment,promoting their healthy of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Methods:Totally 1437 children aged 30~36 months were involved by a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scheme from 14 large-media cities in China,and were surveyed with the Chinese 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al Assessment(CTSEA)and social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Thet-test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urveyed results.Result:There were 301(20.9%)ohildren who had the suspected positive social-emotional ability,including 60 boys(11.1%)and 141 girls(9.81%).There were no gender differences in suspected positive rates of social-emotional ability(χ2=2.220,P>0.05).But in the social-emotional ability,girls scored higher than boys in compliance [(8.00±2.59)vs.(7.67±2.50),P

    【Key words】 child;family factor;emotion;social-ability;cross-sectional study

    情緒是個體心理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建立、維持和改變個體與外界關系的功能[1]。情緒作為新生兒適應生存而先天具有的心理工具逐漸體現出情緒社會化。在幼兒情緒社會化過程中,社會能力反映著幼兒在社會情景中做出的有效和適當行為,影響幼兒的人際交往、學習以至于未來的社會適應[2]。幼兒情緒社會能力的發展不僅受其遺傳因素的影響,家庭因素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題對30~36月齡幼兒社會能力調查,了解性別及家庭因素與中國30~36月齡幼兒社會能力發展的關聯,以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按照全國行政區域的劃分及地理位置,選擇全國東、西、南、北、中(北京市朝陽區、西安、咸陽、南京、南通、成都、綿陽、哈爾濱、牡丹江、張家口、石家莊、武漢、宜昌及廣州)共14個大中城市作為調查現場,根據各城市所轄城區的經濟狀況,以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樣本城區后再從所抽各樣本城區中隨機抽取若干個街道作為樣本街道;在各樣本街道中,按照所轄居委會30~36個月的幼兒數排序,采用系統抽樣的方法抽取居委會,所抽居委會中所有符合條件的30~36個月正常健康幼兒1468名為研究對象(男女各占50%)。以入戶調查的方法,調查員通過詢問主要撫養人的方式填寫調查表。獲有效問卷1437份(男709份,女728份)。

    1.2工具

    1.2.1自編社會人口學問卷

    包括父母職業及受教育程度,幼兒一般情況,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家庭住房面積,幼兒撫養情況等。

    1.2.2 中國嬰幼兒社會性和情緒發展量表(Chinese 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al Assessment,CTSEA)[3]

    包括4個域:外顯域、內隱域、失調行為域及社會能力域。4個域重測信度為0.71~0.86,Cronbach系數為0.80~0.88。本研究采用其中的社會能力域對幼兒社會能力發展進行篩查。社會能力域包括35個條目,分為6個維度:依從性、注意力、模仿/游戲、掌握動機、移情及親社會的同伴關系。每個條目0(不符合)-2(非常符合)級評分。幼兒社會能力域分數T≥37分為正常, T

    1.3 統計方法

    建立EpiData數據庫錄入數據,并進行雙核查。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t檢驗及逐步多元回歸分析。

    2 結 果

    2.1 幼兒性別差異對社會能力發展的影響

    1437名幼兒中,疑似社會能力發展異常者301名,占總人數20.9%,其中男童160名(11.1%),女童141名(9.81%)( χ2=2.220,P>0.05);社會能力發展各維度中,女童的依從性及親社會同伴關系得分高于男童(表1)。

    2.2 影響幼兒社會能力發展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社會能力域中各維度為應變量(Y),分別賦值為Y1=依從性,Y2=注意,Y3=模仿/游戲,Y4=掌握動機,Y5=移情,Y6=親社會同伴關系。幼兒家庭各相關因素做為自變量(X),具體待分析的指標及其有關賦值見表2。

    幼兒社會能力發展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母親對孩子了解程度較高,可促進幼兒社會能力不同維度的發展(依從性、注意力、模仿力、移情能力、掌握動機能力、親社會同伴關系能力);母親職業為教師、醫生或公務員,對幼兒依從性或注意力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母親是下崗或在職工人,對幼兒依從性、親社會同伴關系能力或掌握動機能力發展起阻礙作用,另外,家庭結構、家庭月收入及父母年齡等均與幼兒社會能力不同維度有關,具體見表3。

    3 討 論

    3.1 性別與社會能力發展的關系

    本研究幼兒社會能力,主要分為情緒及社會能力兩方面。1437名幼兒中,疑似社會能力發展偏離的幼兒為301名,雖然總體上社會能力發展異常發生率無性別差異(χ2=2.220,P>0.05),但女童的依從性及親社會的同伴關系能力較男童好。在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情緒能力是兒童在引緒的社會情景中做出的有效和適當行為的能力;社會能力是兒童為了順利地適應社會而具備的社會、情緒和認知方面的技能和行為。情緒能力與社會能力相互影響。據已有資料表明的3歲幼兒在識別情緒表情方面不存在性別差異[4-5],推斷情緒理解能力的性別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因此,30~36月幼兒社會能力發展總體上表現不出明顯的性別差異性。另外,幼兒在從情緒能力到社會能力獲得的過程中,由于男女社會角色及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以及生理因素中性激素分泌的不同,導致男童較女童活動水平高,女童與男童相比更文靜、聽話,女童能更多地感受到父母及同伴的喜愛和關懷,進而女童依從能力及親社會的同伴關系能力較男童好。

    3.2 家庭因素對情緒社會性發展能力發展的影響

    幼兒對家庭的依賴不僅僅是物質,還需要父母的撫愛、支持及行為規范等社會適應機能的傳授,這些需要可使幼兒在獲得安全感和信心的基礎上面對新的環境,是形成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條件。兒童所處不良的家庭環境為兒童情緒與行為問題的產生因素[6],而在家庭環境中,家庭教養方式及由于教養方式不同在兒童早期形成的依戀類型的差異等與兒童心理發展密切相關,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受父母職業、受教育程度及育兒意識的影響。本研究根據相關資料自擬幼兒社會人口學調查問卷,其中包含父母職業、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結構等因素,以進一步了解與家庭環境與社會能力發展的關系。在選擇多元回歸統計分析方法時,排除以上條目作為自變量時是否存在較大的共線性。通過初步分析發現,結果中偏回歸系數的估計值大小、符號既沒有與常識不符的現象,方程的回歸系數值也無劇烈變化,且沒有在專業知識中認為可以肯定對應變量有影響的因素并不能納入方程的現象。因而推斷以上因素雖很難做到完全獨立,但在本研究中僅為一般程度的相關,亦可能由于樣本量較大,研究質量控制較好等原因,對模型的擬合沒帶來很嚴重的影響,因此最終選擇用多元回歸方法進行家庭環境與社會能力發展關系的研究。結果顯示,幼兒父母的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及父母對幼兒了解程度與其社會能力發展相關。其中,母親對幼兒了解越多、每天照看時間越長、母親職業以及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發展。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不良行為是通過學習得來的[7],幼兒是模仿能力較強的時期,家庭教育與嬰幼兒的認知發展、個性和社會性發展關系密切,父母文化素質不同給幼兒做出的行為規范及所傳授的社會適應機能亦不同。通過模仿學習而具有行為問題的幼兒不僅不受同伴喜愛,且這些行為問題是幼兒整個童年乃至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行為發展的危險因素[8]。因此,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而造成的消極教育方式有礙于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發展[9]。相反,幼兒如能根據父母良好的教育把同伴或自己的行為與行為規范相比較,可產生積極道德體驗及社會能力,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10]。

    另外,家庭結構是影響幼兒情緒社會性能力發展的因素。核心家庭的幼兒個性發展水平高于三代家庭的幼兒,其中獨立性、自制力、行為習慣的差異特別顯著[11]。本結果顯示直系家庭及聯合家庭不利于幼兒移情及親社會的同伴關系能力發展,但在核心家庭中,獨生子女有移情能力較差的現象,因此,獨生子女的家庭教養策略不容忽視。由此可見父母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即要與子女有積極的感情交流,還要以在對幼兒的愛、理解及尊重為前提的基礎上,對幼兒提出嚴格要求,并教育幼兒能在情緒及理智上處于別人的地位、立場來想問題,以提高幼兒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移情能力。

    參考文獻

    [1]Parkman JG,Gottman JM.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relational context[M]∥ Berndt TJ,Ladd GW.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New York:Wiley,1989:95-131.

    [2]Anthony LG,Anthony BJ,Glanville DN,et al.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ing stress,parenting behavior and preschooler' social competence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J].Infant Child Dev,2005,14(2):.134-154.

    [3]Zhang Jianduan,Wang Huishan,Shi Shuhua,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standardized Chinese version of urban Infant-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al Assessment [J].Early Hum Dev,2009,85(5):331-336.

    [4]Gross AL,Bailif B.Children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 from facial expressions and situation.A review[J].Dev Rev,l99l,11:368-398.

    [5]姚端維,陳英和,趙延芹.3~5歲兒童情緒能力的年齡特征、發展趨勢和性別差異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2:12-16.

    [6]Matsumolo D,Consolacion T,Yamada H,et al.Ameri-can-Japa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judgment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J].Cogn Emot,2002,16(6):721-747.

    [7]Lesile AM.Pretense and representation:The origins of"theory of mind"[J].Psychological Review,1987,94(4):411-413.

    [8]Dodge KA,Pettit GS.A 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conduct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J].Dev Psychol,2003,39(2):349-371.

    [9]Walling AD.Postnatal depression in fathers:Effects on children [J].Am Fam Phys,2006,73(1):158.

    [10]Drugli MB,Larsson B,Clifford G.Changes in social competence in young children treated because of conduct problems as viewed by multiple informants [J].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7,(16):370-378.

    第7篇:銀行發展歷程范文

    【關鍵詞】信托 信托業 發展 法制

    一、中外信托業發展歷程概述

    (一)國外信托業發展歷程概述

    1.英國信托業發展歷程概述。英國信托業是世界上信托業的發源地,最早出現的形式是以社會公益為主的非營利性民事信托。在1925年,《法人受托者》l例頒布后,由法人辦理的以盈利為目的的營業性信托才真正開始。隨著英國工業革命后生產的突飛猛進,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英國財產的 1/20 是信托財產。英國信托業務偏重于個人信托,這一點是英國信托與其他國家信托相比最顯著的特點。英國的法人受托信托業主要由銀行和保險公司兼營,英國信托有著極為廣闊的海外發展空間。

    2.美國信托業發展歷程概述。18 世紀末到 19 世紀初,美國開始從英國引進民事信托。不同于英國的是,美國一開始就把信托業作為一種事業經營,用公司組織的形式大范圍地經營起來。美國比英國早80多年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個人受托向法人受托的過渡,民事信托向營業信托的轉移,為現代信托制度奠定了基礎。19世紀末到20世紀80年代,現代信托在美國得到迅猛發展。

    3.日本信托業發展歷程概述。日本的信托業是從歐美引進的,起步晚但是發展迅速。日本法律意義上的“信托”始自1900年的《日本興業銀行法》,之后日本的信托公司和信托業隨著日本經濟的起飛而獲得迅速發展。二戰后,日本信托業務日漸衰落,信托專業公司只剩下7家,為了解除信托公司的經營困境,日本效仿美國讓信托公司兼營銀行業,信托公司在形式上轉化成了銀行,7家信托公司除1家轉化為證券公司外,其余全部更名為信托銀行。但信托銀行成立不久,日本又對信托業重新確立了分業經營的模式,規定信托銀行以信托業務為主,只是在與信托業務有關的范圍內可以經營銀行業務,而銀行兼營的信托業務則全部移交給信托銀行管理。

    (二)中國信托業發展歷程概述

    我國最早的近代信托業產生于1921年,但是并沒有像英國、日本、美國等國那樣發展成為國家金融、服務機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國的現代信托業發展雖然只有短短30幾年,但是呈現出了其非常有特點的一面:首先在監管部門的嚴格管控之下,目前在法律方面還是有很多缺失,但是中國現代信托業的外部發展環境卻是逐漸趨于完善。

    二、中外信托法制差異分析

    (一)信托的設立

    1.委托人的地位

    在是否將委托人視為信托當事人的問題上,英美法系與我國有著截然不同的結論。英美信托法由于出現在合同法之前,并未賦予委托人權利主體的地位而我國《信托法》認為,委托人作為信托的設定者,在信托法律關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受托人對信托財產的管理和運用直接關系著委托人意愿能否實現,肯定委托人的信托當事人的地位符合合同的基本法理。

    2.信托受益人的確定性

    信托制度作為一種為受益人的利益而進行財產管理的制度,受益人的確定性至關重要。沒有受益人,信托關系就不能成立,受托人不履行職責的,就沒有人要求強制實施信托。

    3.信托登記制度

    信托登記又稱為信托公示,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對有關財產已設立信托的事實向社會予以公布。信托登記的實質是信托財產的登記。英美法系國家的信托法沒有專門的信托登記制度。我國成立了專門的《信托法》,近年來,上海在對信托登記進行試點,并建立了專門的信托登記中心,并面向全國提供信托登記服務。

    (二)信托財產

    1.信托財產的所有權。英美法系中,信托財產有雙重所有權制度,即受托人享有普通法上的權利,受益人享有衡平法上的所有權。我國《物權法》奉行一物一權主義。財產權的法律構造方面包括物權和債權,有如下幾個特點:一、財產所有權是指對物全面的排他性的支配權利,實踐中一般是賦予受托人對信托財產物權性的實際控制權。受益人則取得受益權,并使之債權化。

    2.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信托財產獨立性是指信托一旦有效設立,信托財產即從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固有財產中分離出來而成為一項獨立的財產。信托財產的獨立性對于保護信托財產,實現信托目的具有重要意義。我國《信托法》對此都有明文規定,但在英美國家沒有成立信托法。我國的規定是將該項利益歸入信托財產。因此可以認為美國信托法的此項規定暗含著將受托人謀取的私利歸屬受益人。

    三、結語

    本文的研究是筆者在以往學者及信托從業者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結合當前的我國信托業發展形勢及自身在信托行業的工作經驗,分析中外信托制度的不同,從而得出對我國當前信托業結構優化的啟示與可操作性的建議,所得出的觀點難免因數據時滯或考慮欠周而不妥,或引用文獻出處有疏漏之處,在此敬請指點和諒解。謹以此文獻給初入信托行業的從業者,以供建立信托行業知識架構以及對信托業結構優化感興趣的同仁,以供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參考文獻:

    [1]周小明.中國信托業協會網站:2014年3季度中國信托業

    發展評析.

    [2]李雨潼.中日信托業發展歷程比較分析[J].現代日本經

    濟,2009(165).

    [3]曹芳.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英、美、日三國信托發展比

    較研究及啟示.

    第8篇:銀行發展歷程范文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自1989年10月15日第一張牡丹信用卡發行以來,中國工商銀行信用卡緊跟時代的步伐,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經歷了艱辛,創造了輝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了中華第一信用卡品牌??梢哉f,工行信用卡的發展,展現了我國信用卡產業乃至銀行卡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不平凡發展歷程。

    作為全球最大商業銀行,同時也是中國最大信用卡銀行,無論是從卡片種類、發卡量還是從消費額來看,工商銀行在國內同業中都具有絕對的優勢。工行信用卡合作發卡的卡組織最多,包括了中國銀聯、VISA、MasterCard和美國運通等銀行卡組織,擁有準貸記卡、人民幣貸記卡和雙幣種貸記卡的完整基礎卡種,形成了主題卡、功能卡、聯名卡三大系列多種卡片的豐富產品系列。截止到目前,工行信用卡發卡量超過了7000萬張,到8月底,累計消費額超過6000億元,發卡量和消費額兩項核心指標都接近我國信用卡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可以說“三人行,必用工行卡”。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都表明,工商銀行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最大發卡銀行,工行信用卡是名副其實的“卡中之冠”。

    辛勤耕耘,終將成果累累。2010年以來,工商銀行牡丹信用卡獲得了眾多的獎項和榮譽。這一項項榮譽有如一枚枚印記,凝結著工行人的心血和智慧,也記錄了工行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截至2010年末,工行牡丹信用卡榮膺知名媒體、國際組織等機構頒發的22項大獎,如《環球金融》雜志評選的“中國最佳信用卡銀行”、搜狐網評選的“最佳網友體驗信用卡”、騰訊網評選的“最具品牌價值信用卡”、金融界評選的“最受尊敬發卡銀行”、中國銀聯授予的“銀行卡業務杰出貢獻獎”、VISA授予的“最佳芯片卡產品獎”和“最佳收單業務進步獎”、美國運通授予的“最佳合作發卡獎”、“美國運通環球網絡業務最佳服務獎”等。

    蘇州分行自1990年發行第一張牡丹信用卡以來,風雨兼程,拼搏奮斗,從發卡初期的幾千張,到本世紀初的十幾萬張,再到2011年9月發卡一百多萬張,工行信用卡這一路走來,實現了大踏步的飛躍,實現了眾多丁行人的夢想?,F如今,工行信用卡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品牌。中國工商銀行始終堅持“一切為了持卡人”的服務理念,“創新無止境,服務更用心”,正因為如此,牡丹卡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無論是牡丹信用卡的發卡量,還是交易消費額,工行信用卡都牢同地確立了同業第一的地位。

    工行卡的品牌系列最為齊全:從尊尚的白金卡,到惠及市民的普通信用卡;從適合結算制度改革的公務卡,到符合各種行業需求的功能卡;從滿足企業層級管理要求的商務卡,到多領域特享消費優惠的聯名卡;林林總總。作為國內白金卡產品線最豐富的工行白金卡,除了常規白金卡外,還推出了芯片白金卡和聯名白金卡等。工行推出的具有多項適合特定單位需求功能的公務卡,覆蓋了中央預算單位、軍隊、武警部隊等眾多單位,滿足了單位工作人員公務消費、日常采購、差旅支出及相應的財務報銷等需求。工行根據企業客戶需求,推出了具備數據傳遞和報表管理功能的,將持卡人納入到企業與銀行統一管理的牡丹商務信用卡。

    工行卡的行業運用最為廣闊:蘇州工行率先推出適合多行業運用的芯片磁條合一信用卡,芯片技術指標符合銀聯機構PBOC2.0的要求,容量超大,并與蘇州公安局成功合作,可以為全市機動車駕駛員發行永久免年費的交通信息卡。卡片在提供具備強大金融服務功能的同時,還向社會各個公益行業開放信息載體和行業運用的多個服務平臺。牡丹交通信息卡還被廣大市民評選為“2011年市民最喜愛的信用卡”。工行卡與國內多家大型航空公司開展合作,信用卡的普通消費可換取免費航空里程;工行卡與全國200多家高爾夫球場合作,推出的1872主題信用卡,為持卡人提供專享統一280元的高爾夫服務和優惠。

    工行卡的便民功能最為實惠: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葉,蘇州工行發行了第一張完全意義的聯名信用卡。聯名卡持卡人憑聯名卡在合作商戶刷卡消費,可直接享受到不同比例的折扣優惠。如今,工行聯名卡已涉及百貨、電子產品、商會、社保、交通、書店、院校、企業等多個領域,給持卡人帶去了多行業、多級別的刷卡消費優惠。蘇州工行僅聯名卡的發卡量將近50萬張。牡丹聯名卡的發行,方便了消費者的使用,降低了社會交易成本,提高了合作單位的品牌效應。除此以外,蘇州工行還建立了100多家的牡丹信用卡特惠商戶圈,也讓廣大持卡人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消費實惠。

    第9篇:銀行發展歷程范文

    關鍵詞:商業銀行;租賃業務;合作模式

    上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租賃業發展剛開始起步,在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從初創到飛速發展再到后來的行業清理整頓,我國融資租賃行業的發展正逐步邁向規范化發展的道路。自從《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于2007年3月允許了符合規定的金融機構參股或者設立金融租賃公司以來,我國金融租賃行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金融租賃行業的租賃合同總額達到了17300億元,相比2014年合同總額增長了約33%,并且仍具有高速增長的趨勢。我國商業銀行憑借其獨特的行業競爭優勢,在設立金融租賃公司及發展金融租賃業務等方面具備很大的優勢。本文通過回顧我國金融租賃行業的發展歷程,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租賃業務的必要性以及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租賃業務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提出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租賃業務的對策,以期為我國商業銀行金融業務的發展提供相關建議。

    一、我國金融租賃行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縱觀我國金融租賃行業30多年的發展史,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第一個階段從1981年到1987年,在這一時期我國金融租賃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增長速度驚人。據有關數據的不完全統計,從1981年到1987年,我國金融租賃行業的企業從業數量超過了100家,租賃金額的規模也將近24億美元,在當時我國的金融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1988年到1998年則是我國金融租賃行業發展的第二階段,也是行業發展面臨問題最多的一個階段。這一時期金融租賃行業發展的明顯特征就是伴隨著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因為經歷了第一階段的飛速發展,金融租賃行業中的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并且得不到及時地解決導致現象不斷惡化。再加上當時一些租賃企業沉重的稅收負擔以及人民幣貶值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企業(承租方)不能及時返還租金,金融租賃行業整體進入蕭條時期,行業的發展遭到了重大的打擊。經歷了快速發展、整頓發展后,我國金融租賃行業進入到了恢復和穩定發展的一個階段。伴隨著商務部關于融資租賃行業法律的不斷修訂和完善,一系列促進金融租賃行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及法規的出臺等,金融租賃行業得到了穩定的發展,中國金融租賃行業的市場規模于2014年底達到了12900億元,同比增長51.2%,與此同時社會對金融租賃行業的認可度也在逐步提升。

    二、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業務的必要性分析

    (一)外部市場環境分析。

    1、租賃市場發展前景巨大。融資滲透率經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租賃業務的發達程度。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租賃業務總量占GDP的比重很高,有的甚至達到了30%,融資滲透率普遍高于25%,美國甚至高達30%。相比之下,我國的租賃滲透率僅不到5%,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商業銀行開展金融租賃業務的一般模式為銀行使用資金購置設備獲得設備的所有權,將設備轉租給企業(承租人),但是仍保留設備的所有權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風險。此外,金融租賃業務的收益相比貸款收益要高。因此,發展前景較大、相對高收益和低風險的融資租賃市場都為商業銀行開展租賃業務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2、融資租賃行業地位的提升。早在2007年,中國政府就修訂和頒布了《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這也是我國金融租賃行業發展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商業銀行憑借其強大的背景、雄厚的資金資本和先進的人才資本,在金融租賃市場上迅速崛起,從而帶動了我國租賃行業的發展。為了促進中國租賃行業的健康發展,中國政府于2015年了《關于促進金融租賃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關于加快融資租賃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成為中國融資租賃行業發展史中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事件。這兩份文件的出臺也意味著國家層面對租賃業務發展的支持,極大地提高了租賃行業在我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戰略性地位。

    (二)內部環境分析。

    1、有利于商業銀行發展新的業務,提高盈利能力。一般而言,銀行會面臨較大的流動性過剩壓力,一些銀行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導致大量資金處于閑置狀態,一方面增大了我國間接融資的比例,另一方面使得我國的融資結構失調。而銀行通過其廣泛的資金優勢、客戶網絡優勢以及品牌和人才優勢開展租賃業務,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與此同時,租賃行業還具備收益相對穩定的特點。雖然相比上市銀行公司12%到18%的利潤率,租賃公司的資本以及資產回報為平均利潤率的10%。但是租賃業務的收益相對穩定,能夠很大程度上實現對股東的回報。

    2、有利于分散銀行的經營風險。因為我國國內很多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是以傳統的借貸業務為主,使得銀行資產質量的提升極大程度上依賴與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由于自身缺乏穩定增長的盈利模式,銀行的普遍風險管理能力較弱。因此,隨著金融市場的國家化進程加快,外部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銀行經營的不確定性將會提升。開展租賃業務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銀行業務的集中度,通過從不同領域培養核心競爭力進而一定程度上分散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

    三、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租賃業務面臨的問題

    (一)外部問題分析。

    1、金融租賃市場的整體認知度不高。總體來說,我國目前金融租賃行業租賃滲透率低,市場總體規模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此外,我國目前缺乏統一的行業組織,金融租賃機構也沒有向社會廣泛地宣傳金融租賃業務的主要內容,給企業帶來的便捷再加上新聞媒體宣傳機構等對融資租賃業務宣傳的不足,導致社會對金融租賃行業的認識度遠遠不夠。很多企業甚至都沒有弄清楚金融租賃、分期付款以及抵押貸款等購置機器設備方式之間的差異,更不用說主動去接受融資租賃業務了。對比西方發達國家金融租賃業務的發展,金融租賃不僅是一種金融手段而且是一種促進經濟流通的營銷方式。

    2、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存在完善的空間。除了社會對金融租賃的認知不足以外,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國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可以從我國金融租賃業務的發展歷程中得到答案。我國的金融租賃業務是隨著經濟體制轉變以及改革開放的實施發展起來的,當時的經濟政策、信用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公司管理經驗的缺乏共同導致了我國租賃行業艱難的發展道路。而且從我國目前的租賃行業角度出發,信用問題仍是阻礙我國租賃行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由于缺乏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租賃公司不能夠全面、準確地評估承租人的信用等級,出現了很多承租人不能夠及時繳納租金等情況,從而使得租賃公司的資金周周轉面臨較大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金融租賃行業的發展。

    (二)內部問題分析。

    1、租賃機構的市場定位不夠準確。目前,在我國經濟市場大舞臺中,中小企業一直是社會經濟中最有活力以及發展潛力的組成部分。而且中小企業在實現技術創新、優化產業結構以及提供就業機會方面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一直以來,中小企業普遍沒有得到相應的扶持力度。以租賃行業為例,我國上世紀80年代初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期,當時國有大型和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政府允許國有企業通過租賃的方式并且采用法律規定的使用年限與租賃年限中較短的折扣原則來引進機器設備。當時租賃公司的主要服務內容就是為一些國有企業引進機器和設備,從而支持國有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但是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國有企業逐漸退出了市場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活力的眾多中小型民營企業。雖然租賃方式下,租賃公司仍然保留機器設備的所有權,但是很多中小型企業的經營存在很大的波動性,面臨較大的倒閉的風險。因此租賃公司往往傾向于瞄準大型機械設備比如船舶、飛機等租賃市場,而對中小型企業市場視而不見。

    2、金融市場的創新力度不夠。相比國外尤其是一些金融租賃行業較為發達的國家,租賃市場上存在著杠桿租賃、風險租賃以及收益百分比等形式多樣的租賃方式,不僅分散了租賃公司的金融風險,還能夠為承租人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反過來看我國金融租賃市場,仍然以直接租賃、轉租賃等簡單金融租賃方式為主體,而且租金及期限確定的這一類租賃業務還使得租賃公司和承租雙方都面臨著較大的利率以及匯率風險。

    四、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租賃業務的對策分析

    本文認為,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租賃業務的對策主要有1.加強風險預防及控制能力;2.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發展及管理經驗;3.通過業務創新實現租賃方式的多樣化;4.加快金融租賃的信息化進程及人才培養。下面,筆者結合每一個對策的實際情況詳細解讀。

    (一)加強風險預防及控制能力。資金量較大、租賃期限較長以及投資回收期中存在的眾多不可預測因素等是金融租賃業務的典型特點。所以對金融租賃公司來說,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這一點,首先銀行在提供融資服務前應當對承租人的信用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調查,避免給信用狀況較差的承租人提供租賃服務從而能夠有效地降低業務風險。其次,在租賃業務的期限內應當保持對承租人經濟狀況的監督,及時督促承租人按時交納租金,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業務風險。

    (二)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發展及管理經驗。相比中國金融租賃行業的發展現狀,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租賃行業有著較長的發展歷史,業務模式也相對較為成熟。很多外資金融租賃公司在產期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發展經驗,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廣泛的國內客戶資源、熟悉國內市場等優勢與一些外資金融租賃公司就租賃業務展開合作,學習其發展經驗及管理理念為自己所用。

    (三)通過業務創新實現租賃方式的多樣化。創新作為租賃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創新租賃方式對金融租賃公司、承租人以及設備生產廠商來說都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對于商業銀行投資的金融租賃公司來說,創新融資租賃可以成為其業務發展的一大契機。通過金融租賃機構業務的拓展,從而有機會進入一個發展前景較大的新興的市場,實現銀行的長遠發展。其次對于承租人來說,租賃方式的多樣化意味著他們的融資渠道將增加,而不僅僅限于銀行貸款這一途徑,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尤其是一些對技術創新有著較高要求卻很難申請到銀行貸款的中小型企業來應對資金困難的難題。從機器設備生產商的角度來看,租賃方式的多樣化是其由單純銷售轉變至推銷的有效途徑。此外,融資租賃公司一般掌握著較多的設備供求信息,其業務模式的創新及發展將有利于融資租賃市場整體規模的擴大,進而能夠促進機器廠商的資金周轉。

    (四)加快金融租賃的信息化進程及人才培養。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信息化平臺在各行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商業銀行有著雄厚的資金實力,可以通過建立租賃機構內部的信息化平臺為企業內部信息傳遞提供便捷的通道,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金融租賃公司還可以建立起電子商務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等管理信息系統,為客戶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簡化公司的業務流程。此外,人才的培養作為企業發展的基本要素及創新的源泉應當得到企業的充分重視。而且金融租賃行業作為一個涉及經濟、金融以及法律等學科知識,同時還要求對相關機器設備等租賃物較為了解的行業,需要大批復合型人才。金融租賃公司可以通過設定招聘人員的專業及能力背景、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等方式,努力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

    作者:鐘倩倩 單位:廈門大學

    參考文獻:

    [1]王衛東.我國融資租賃公司的融資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2]吳志堅.我國股份制銀行理財業務創新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 97久久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理伦片|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美国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福利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成人韩免费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青青热久免费精品| 欧美激情成人网| 久久www成人看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禁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视频网站| 免费看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va| 成人18网址在线观看| 在线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