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互聯網的優劣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海外市場 眾籌 推廣
一、眾籌及產品眾籌
眾籌,英文名字是crowdfunding,一般也稱為“大眾籌資”,主要是借助互聯網平臺依靠眾人力量,將群眾閑散的資源集中在一起為企業、新產品等提供資金上的幫助。眾籌網站首先是國外發展起來的,Kickstater、Crowdcube、Lucky Ant等是國外著名的眾籌網站。
產品眾籌,是指企業有新產品開發時利用互聯網平臺獲得投資人的資金幫助,當產品能夠對外銷售時籌款企業按照籌款時的約定,將所開發出來的產品提供給投資人,在提品時一般是無償或以低于成本價的形式提供的。產品眾籌的對象是還未開發出來的新產品,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實現的一種預售行為。
二、海外市場中醫療設備產品眾籌推廣的優劣勢分析
當前很多企業并不是因為缺少資金而進行產品眾籌的,是為了使用產品眾籌這種方式對產品進行宣傳推廣,擴大影響力,通過這種預售行為獲得第一批客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醫療設備營銷方式也與時俱進,特別是在海外市場推廣中,依靠互聯網平臺進行產品推廣,是必不可少的營銷方式。在海外市場中利用產品眾籌方式對醫療設備進行推廣,是互聯網推廣中的一種主要方式,且越來越多的朝海外發展的醫療設備企業都開始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推廣。產品推廣過程中需要用到各種資源,因此醫療設備在海外市場上可以選擇一家當地眾籌平臺與之合作進行推廣。醫療設備利用眾籌方式進行推廣可以建立順暢的信息溝通渠道,在擴大產品影響力的同時能及時獲得醫療產品反饋的建議,培養出第一批客戶。另外,參與醫療設備投資的人是當地各行各業的人,他們都擁有較為成熟且豐富的資源,有利于擴大產品的影響力。
但在產品眾籌推廣之前還需要進行優劣勢分析,充分了解海外市場產品眾籌推廣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分析:在海外進行產品眾籌推廣過程中,和當地眾籌平臺、媒介等進行合作,在語言、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優勢,當地眾籌平臺、媒介等更加了解產品推廣中的流程,使醫療設備推廣方式更加符合當地人群的需要。且當地的媒介都擁有較為豐富的資源,能夠加大推廣力度,擴大醫療設備的影響力。
劣勢分析:醫療設備在進軍海外市場時,由于語言文化不同,再加上醫療設備專業性較強,溝通上存在一定障礙;醫療設備推廣過程中需要和眾籌平臺、媒介等進行合作讓他們協助進行產品推廣,媒介推廣中增加一個客戶就會得到相應的提成,但有些媒介為利益所驅動會進行造假,因此推廣信息中數據真實性會受到一定的質疑。
三、海外市場中醫療設備產品眾籌推廣方式
(一)海外市場中醫療設備產品眾籌步驟
除了利用海外當地眾籌平臺進行產品推廣的優劣勢外,可以用產品眾籌推廣指定相應的推廣計劃,主要計劃步驟有選擇眾籌平臺、設定眾籌目標、醫療設備眾籌包裝、指定推廣策略等。
1.選擇眾籌平臺。海外市場推廣中眾籌平臺選擇十分重要,我國很多企業一般偏向于Kickstarter、Indiegogo等,因為這些平臺信譽度較高、項目審核嚴格、影響力大。
2.設定眾籌目標。是海外眾籌的第二步,如文章中醫療設備進行產品眾籌主要是為了進行推廣,擴大醫療設備的影響力。
3.包裝產品。比如拍攝醫療設備宣傳視頻、提煉出醫療設備優點和特色、設計出宣傳主題等。
4.信息。將相關產品信息在眾籌平臺上。
5.推廣信息。這是眾籌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影響到產品眾籌效果。
(二)眾籌推廣方式
眾籌推廣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提高流量和轉化率。
1.提高流量。流量分為兩種,一種是站內流量,另一種是站外流量。(1)站內流量提高方式。Kickstarter中環境較為公平、寬松,因此醫療設備獲得站內流量較為容易,只要產品有足夠的創意,依靠其產品良好的表現就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排名。另外,還可以和網站官方進行良好的溝通,獲得主動推薦的機會,增加產品的醫療設備的站內流量。(2)站外流量提高方式。站外流量則需要和媒體、社交網站等進行合作獲得較高的流量。如下是媒體和社交網站的選擇方式:新聞媒體的選擇:醫療設備的研發是為了給人們醫療保健提供一定的服務,因此可以選擇海外地區中影響力較大的新聞媒體如CNN、《TIME》(時代周刊),特別是目的地影響力較大的媒體,如印度的《The Times of India》(時代周刊)、意大利的《II Sole 24 Ore》(24小時太陽報)等,對醫療設備相關信息內容進行宣傳報道,提高其可信度,擴大影響范圍。社交媒體的選擇:Facebook、Twitter是影響力較大的社交網站,特別是Facebook,其影響力更大,且轉化率也較高,因此可以選擇Facebook,將醫療設備相關信息通過Facebook朋友圈轉發出去,當有人對此感興趣時就會進行點擊和轉發,在獲得流量的同時也能擴大其影響范圍。除了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外,也可以在視頻網站如YouTube上播放醫療設備的相關視頻,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讓人們更詳細地了解到醫療設備的特點。另外,還可以和搜索引擎如Google、Bing、醫療衛生門戶網站等進行合作,通過搜索引擎提高醫療設備的熱搜度,通過醫療衛生門戶網站等的宣傳提高醫療設備的公信度和權威性。需要注意的是國外和中國的生活節奏等有所不同,他們不會每天都刷朋友圈,即使刷也是選擇周末,但每天都會看郵件,因此醫療設備在眾籌期間進行宣傳推廣時切不可忘記郵件營銷。在利用郵件營銷時要做到:提前建立相關用戶數據庫;對潛在客戶群體進行定位;利用郵件營銷實現5%的精準的人群Email轉化率;維護客戶關系;轉化客戶習慣,這也是郵件營銷的最終目的,當客戶習慣朝著醫療產品規定的方向發展時,說明該產品營銷已取得成功。
2.提高轉化率。轉化率提高可通過一些優惠活動、客戶維護等手段實現。根據醫療設備產品的特點制定出相應的活動,吸引已有的客戶將醫療設備產品推廣到其親朋好友處,如打折、推薦、轉發/購買抽獎等活動等,當客戶向親朋好友推薦了產品后再次購買即可享受一定優惠,親朋好友轉發相關產品信息后購買產品時也能享受一定的優惠。這種方式是海外產品眾籌推廣中效果較好的方式,也是大家公認的推廣方式。在海外市場上購買過眾籌產品的客戶再次購買的概率非常大,因此通過這種活動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轉化率。
海外客戶十分注重產品功能和服務,因此一定要做好客戶維護工作。客戶咨詢就說明其對產品感興趣,因此客戶在咨詢相關產品信息時給予耐心的解答,盡早促進客戶購買行為。
四、結語
海外市場產品眾籌推廣方式和國內市場有所不同,因此在醫療設備進行產品眾籌推廣中一定要根據海外市場特點和地文化習慣等制定出推廣策略,滿足海外客戶需求的同時提高產品銷量和影響力。
(作者單位為無錫市海鷹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易觀國際分析師唐亦之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從終端層面來說,受推出時間晚、價位偏高等因素影響,互聯網電視市場發展的基礎條件——終端仍處推廣階段。正如互聯網產業發展中的PC與互聯網應用關系一樣,互聯網電視市場應用的蓬勃發展應建立在終端大面積推廣的基礎之上。但縱覽當前市場主流互聯網電視機,最低5000元動則上萬的價格普遍偏高;且2009年才初步被大眾消費者所了解的互聯網電視概念,其大規模的群眾推廣仍需時日,互聯網電視市場發展的終端基礎尚未構建成熟。
從用戶層面來說,用戶對電視機的使用習慣、互聯網電視的應用偏少致使用戶需求尚未激發。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用戶對PC和電視機的使用習慣已經養成、互聯網電視應用偏少的原因使得用戶對互聯網電視的網絡應用需求滲透較低。
終端的低滲透率、用戶需求度低決定了網絡視頻廠商在互聯網電視產業的盈利模式尚處探索階段。
在眾多盈利模式中,易觀國際分析認為有兩種可能性。可能性一,廣告盈利模式。向廣告主收費的基礎建立在大量的瀏覽用戶上,但當前互聯網電視機終端尚處普及階段,且通過互聯網電視機觀看網絡視頻的用戶與電視用戶有著較高的重合度,廣告主對互聯網電視應用的營銷價值的認可上有較大難度。
【關鍵詞】房地產 網絡營銷 優劣勢 手段
房地產網絡營銷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現代通訊技術以及數字交互式媒介平臺進行房地產網絡營銷活動。概括地說,房地產網絡營銷主要有四個特點。(1)雙向的交流與選擇。房地產網絡營銷與傳統營銷相比,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本質上是一種互動營銷,其信息流向是雙向而并非單向的。即樓盤的開發商利用互聯網,通過對采購平臺、廣告平臺、銷售平臺、信息平臺、交流平臺以及管理平臺的架設,分別與供應商、目標消費群、業主等群體發生相互的信息交流。互聯網幾乎無限的信息容量可以容納不同開發商針對不同消費者的差異化房地產信息,能夠較好地適應房地產消費者的選擇性。就單個開發商而言,其推出的房地產商品在網絡上可以即時獲得消費者的反饋,并針對消費者的口味加以改進。(2)實現了三維空間的溝通。借助于現代化的網絡信息平臺,克服了時空對房地產營銷相關各方制約性,拉近了營銷各方的距離,使超越時空的房地產營銷成為可能。(3)增強了市場信息的雙向透明度。利用房地產企業網站和專業網站,開發商將企業信息、產品信息、附加服務信息、價格信息、中介信息在網上,為房地產消費者及時獲得相關信息提供了保障,同時房地產消費者也可以把自己的支付能力、產品偏好、購買價格定位等信息掛在網上與開發商進行交流,便于開發商掌握真實的消費者需求。(4)以數據庫作為營銷工具。開發商把自己與潛在顧客發生的每一次聯系所獲得的信息包括潛在購買數量、價格、區位、時間、特定需求及家庭成員等記錄在案,建立顧客數據庫,根據數據庫進行市場調查與預測,選擇合適的營銷策略。
一、房地產網絡營銷優勢分析
基于網絡的自身特點以及與房地產業相互結合,同傳統的房地產營銷相比,房地產網絡營銷具有明顯的優勢。
1、真正做到以消費者為中心。就傳統營銷方式而言,真正做到以消費者為中心還有很大難度。而房地產網絡營銷始終以消費者為營銷的出發點與歸宿點,重點強調互動式信息交流,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主動查詢感興趣的房地產的價格、地理位置、品牌、咨詢有關信息。通過BBS提問并及時得到解答,房地產企業與消費者保持密集的雙向溝通和交流,大大提高了營銷過程中消費者的地位,給予消費者前所未有的參與和選擇自由,極大地強化了消費者的核心地位。
2、減少了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擴大了消費者的選擇空間。房地產是一種復雜商品,消費者購買時需要了解諸如價格、質量、結構、設計、合同、產權等大量信息,由于互聯網具有傳播范圍廣、速度快、無時空限制、無版面約束、雙向交流、反饋迅速的特點,對上述信息能夠做到全面快速準確的傳遞,減少了信息在供求雙方之間的不對稱。同時利用互聯網絡,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了解所需商品有關位置、戶型、結構、布局、環境、物業管理等微觀信息,還可以進一步查詢建設設計、城市規劃、能源利用、景觀布局等中觀信息,使房地產產品差異化特征更加直觀,更有利于不同偏好的消費者選擇。
3、目標消費群集中,可以實現高效營銷。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受眾雖多,但人群分布過于廣泛,年齡、收入等差距較大,導致房地產營銷的實際命中率很低。而房地產網絡營銷主要針對上網人群,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中國的互聯網用戶人數為1.2億人,在全球僅次于美國。他們的主力年齡是25-35歲。而在未來幾年內,這一人群也將是房地產的主力消費群。與傳統營銷相比,房地產網絡營銷有更為確定的目標消費群。
4、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效果易于測量。目前地產廣告主要依靠報紙,網絡廣告與其相比,成本只有報紙廣告的約二十分之一,而且,隨著房地產項目的不斷開發,報紙上房地產廣告正日漸增多,報紙廣告表現形式單一,人們對每個廣告的關注程度日益下降。網絡媒體則通過運用三維展示、電子地圖、語音解說等多媒體技術向購房者展示項目的所有信息,信息量大而翔實,不受時空限制,讓購房者的選購有更大的自主性。房地產網絡營銷采用網上采購、網上設計、網上銷售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包括采購費、場地租賃費、媒體廣告費、推銷人工費等在內的營銷成本,由于網絡信息傳播與制作的快捷性特點,從材料的提交到,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把信息出去,提高了營銷效率。傳統營銷效果很難測量,而在網絡營銷當中,只要在相關程序中插入流量統計和探測流量來源的代碼,多少人看過此廣告、多少人點擊詳細查看等數據都易于測出。
二、房地產網絡營銷劣勢分析
1、虛擬和現實存在矛盾,消費者對網絡營銷缺乏足夠信任。房地產是一件價值巨大的產品,每個購買者都是相當謹慎的。網絡雖然可以全方位展示房地產的外形及結構,向消費者提供購買依據,但它無法向消費者提供親身體驗。房地產作為一種高價值、差異性極大的特殊商品,現場感受對消費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況且我國的消費者與房地產商的互信度一直較差,所以目前消費者是無法充分信任網上信息,網上交易更是困難。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
基金項目:2016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金融時代下商業銀行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610378425)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0日
一、引言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人,穩居全球首位。其中,PC端網民7.2億人,移動端網民6.6億人。如此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同時,大數據、云計算及搜索引擎等新興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也使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更上一個臺階。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網民滲透率達到68.1%,國內已有過半的人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普及率還在繼續平穩上升。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商業銀行在金融領域的壟斷格局被打破。交易規模的減少、客戶資源的流失、對金融市場的前瞻性不足等問題,無不在提醒著銀行業:改革已勢在必行。
二、商業銀行的優劣勢
(一)優勢
1、資源豐富。商業銀行作為老牌金融機構,在長期穩定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客戶資源和雄厚的資金基礎,管理體系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健全。同時,銀行業作為國家經濟的支柱,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其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這些優勢是目前互聯網金融所無法比擬的。
2、風險較低。互聯網金融依賴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而技術的更新換代周期短,一旦作為支撐的互聯網技術被黑客襲擊,網上的資金安全就無法保障。而傳統商業銀行在長期的發展中早已形成了十分完善的安保系統,并始終將資金安全放在首位。同時,投資者長期以來對銀行業的信任和支持也是銀行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優勢。
(二)劣勢
1、操作復雜。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辦理需要本人到指定銀行進行,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很大,難以滿足客戶隨時隨地進行業務操作的需求。同時,部分業務審批程序繁瑣、過程漫長,一筆業務要跑上好幾次,大大影響了銀行的業務效率和客戶的用戶體驗。
2、成本較高。銀行的業務絕大部分是依賴于營業網點的,大到營業廳,小到ATM自動存取款機,這些都需要建設和維護成本。同時,為了便利顧客,很多銀行都將營業網點設置在主城區和鬧市區,地價昂貴。而互聯網金融自助式的服務,標準化的操作流程,不僅提高了業務效率,也大大減少了人工成本。
三、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沖擊
(一)對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沖擊。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辦理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用戶體驗也受到了業務人員素質、排隊時間長短、營業廳覆蓋率、上下班時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互聯網金融借助電子信息技術,全天候為客戶提供服務,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能夠憑借各類新興的互聯網技術,不斷為客戶提供各式各樣,與時俱進的金融服務。線上操作的快捷方便獲得了用戶的一致好評,人性化的服務設計又贏得了不少顧客的青睞,互聯網金融在短短幾年內就形成了較為牢固的用戶黏性。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還良好秉承了“顧客就是上帝”的原則,注重客戶體驗,并經常采用網絡問卷、客戶反饋等方式了解客戶需求、改進自身服務。例如,用戶界面的設計方面,始終站在客戶的角度,各項服務排列有序,簡單明了,力求讓每一位用戶都“會用”,并覺得“好用”。
(二)對商業銀行支付模式的沖擊。傳統的銀行支付手段依賴于銀行卡和POS機,但由于POS機的使用受到了消費地點的限制,使得刷卡消費并未深入大街小巷。而互聯網金融看到了這個支付結算領域的空白,迅速抓住這一商機,推出了成本低、效率高且方便快捷的第三方支付。很快,第三方支付便迅速入侵了支付市場。數據顯示,到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到達4.6萬億元,同比增長61.9%。目前,在我國的第三方支付市場已初步實現百家爭鳴的新格局。據2016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在第三方支付市場中,阿里巴巴的支付寶以43%的市場份額占據了近半壁江山,騰訊的財付通以20%的占比緊隨其后,銀聯商務以11%的占比位居第三。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穩健發展后,互聯網金融又重新站在了用戶的角度上思考如何借助這個平臺更好更廣地服務群眾,在此基礎之上,它們開始將手機充值、水電費以及交通罰單等生活繳費項目紛紛列入功能表。第三方支付的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延伸的拓展業務,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傳統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使銀行的客戶資源大量流失。(圖1、圖2)
(三)對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的沖擊。作為商業銀行主要收入來源的資產業務,也沒能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幸免于難。其中,P2P網貸、線上小額貸款等對銀行的沖擊尤橄災。以P2P網貸為例,據《2016中國P2P網貸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07年國內首家P2P網貸平臺“拍拍貸”成立,2012年平臺交易金額達30億元,2015年中國的P2P網貸市場交易金額達到了9,541億元。P2P平臺交易金額的爆發式增長,與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互聯網技術的支撐有著密切聯系。互聯網金融運用大數據積累用戶資料,同時依托云計算對數據進行信用分析,在貸款風險把控問題上比傳統商業銀行更加到位,同時減少人工,主要依賴標準化的計算機操作流程,大大提升了資金的配置效率。以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為例,螞蟻金服依托自身長期積累的用戶信息數據庫,經過大數據對比分析,同時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確立了其特有的“310”模式:“3”分鐘決定是否放貸以及放貸金額,“1”秒鐘到賬,“0”人工接觸。日均可以完成1萬筆交易。反觀傳統銀行的貸款流程,基于商業銀行對不良貸款和風險的嚴格把控,小微企業很難順利拿到銀行貸款,即使有望申請成功,其辦理貸款的手續嚴格、流程復雜,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資金的快速有效到位。相比之下,P2P網貸的優勢十分顯著,其高效率、低成本的運營模式是傳統商業銀行難以媲美的。
四、商業銀行的發展機會
(一)轉變經營模式,打造服務型銀行。如今,傳統商業銀行“一枝獨秀”的局面已經被打破。銀行業必須審時度勢,重新定位,轉變服務模式,不能被動地由市場推著向前,而要主動研究市場,以客戶為中心,主動發現客戶需求,打造服務型銀行。充分利用其豐富的客戶資源以及雄厚的資金基礎,揚長避短,積極與電子商務平臺尋求合作,與時俱進,積極開發互聯網技術,創新發展模式,順應時代潮流,贏取光明前景。
(二)IC卡與虛擬卡并存,實行賬卡號雙軌制。銀行卡是我國銀行業交到客戶手中的實體產品,然而這一產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正顯示出越來越弱的重要性。當前,網銀、手機銀行等銀行類電子產品已經脫離傳統的“一卡一密碼”單一賬號體系,身份證、手機號等身份驗證號碼開始都起到與銀行卡同等的效果,第三方支付正是借助了這一方式。受支付寶以手機號作為賬號的啟發,銀行也可以發行虛擬卡,借助身份證、手機號等身份驗證號碼建立賬號,起到與實體卡一樣的作用。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實體卡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弱,而虛擬卡的發行則能有效填補銀行實體卡逐漸減少的市場空缺。同時,由于當前第三方支付的虛擬卡號依賴于銀行實體卡進行現金存取,銀行業在這一領域的創新也能很大程度上影響第三方支付的市場份額,這將是銀行支付結算領域的一大創新。
(三)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信息化戰略管理。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今天,銀行業必須提高自身對互聯網技術的關注度。銀行業在我國幾十年的壟斷地位為其積累了龐大的用戶數據庫,且其中不乏“質量上乘”的大客戶。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大數據建立數據庫,運用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信息的分類整理和深度挖掘,按照信用等級、資產等級或者發展潛力等類別對用戶信息進行分類,然后為每一類客戶群量身打造適合其發展的金融服務。與此同時,也要合理利用信息數據,提高業務運作效率,開發新的用戶信用評價體系,并簡化信貸業務辦理流程,實現效率和風險控制的兼顧,完成信息化戰略管理的轉型。
目前,無論是第三方支付還是P2P網貸公司,其線上的實力和優勢都無法與老牌的傳統銀行相抗衡,且由于互聯網金融才興起不久,雖然發展迅猛,但在很多方面仍有不足,信用風險、資金安全隱患、監管不足等問題不容忽略,民眾對其仍持有保留或觀望態度。銀行更應該乘此機遇,抓牢線下客戶,開拓線上用戶,兩手齊抓,均衡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曹強,虞文美.人民幣匯率與貿易盈余――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5.9.
[2]杜洋.商I銀行互聯網金融發展策略淺析[J].時代金融,2013.7.
[3]陸岷峰,虞鵬飛.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金融業發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5.1.
從互聯網開放開始,互聯網的免費策略就開始奠定了。先從頂端說起,以雅虎為代表的第一代搜索引擎公司開始直接COPY互聯網上的內容,所以說互聯網免費的罪魁禍首就是搜索引擎,因為是它將網頁上的信息免費呈現給用戶使用。當然搜索引擎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了人們使用互聯網必不可少的工具了,它是用戶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時它也被谷歌變成了最賺錢的互聯網工具之一。
當互聯網用戶呈爆發式增長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在互聯網上貢獻信息,而這些信息的貢獻都是免費的,所以底層方向也決定著互聯網免費。再從底端說起,像病毒一般的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絡的興起,給予了更多用戶參與互聯網的機會,大量的用戶利用大量的時間來貢獻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有的是有用的,有的是無用的,有的是垃圾,形形,但是絲毫不影響用戶在互聯網上貢獻信息。用戶自身貢獻出來的內容就是免費的,又何來收費呢?
互聯網產品的頂端和底端交織著的都是免費,所以互聯網的免費策略在幾乎所有的互聯網產品中開始恣意的肆虐,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容易被免費策略給直接打擊死,報紙、地圖導航、圖書(部分圖書會受到影響)、電影等,都被互聯網碾壓過的車輪徹底壓死。
免費為王,用戶習慣了免費的使用互聯網產品,一聽說注冊某論壇要dollar立馬撤,下載個文件還需要積分,立刻換一個網站,免費是獲取用戶最好的“殺手锏”之一。免費究竟是好是壞呢?
互聯網產品免費的優劣勢分析
先分析它的優勢。互聯網產品免費最獲益的肯定是用戶,用戶會喜歡免費的使用各種產品,聽說某產品收費的,用戶還會認為該產品是在裝,免費以后就還是泛濫的使用,產品不好的還各種噴,即使是他在免費的使用它,照樣噴個熱火朝天。免費的用戶永遠比收費的用戶要簡單粗暴的多,因為用戶的屬性比較復雜,對產品的要求也會不同。
廠家也是很容易“獲益”的,不過它獲得的是海量的用戶,在它平臺上的用戶,你個人博客寫的再好,依靠的還是各個博客平臺,在論壇玩的再轉,論壇才是最終用戶的聚焦點。博客、微博、論壇、移動社交工具、地圖導航等免費提供給用戶使用的廠家,很輕易就獲得了海量的用戶,而在線下要想免費獲得這些用戶,所需要的成本是非常大的。
再分析它的劣勢。劣勢主要在頂端,廠家也許很容易通過免費策略獲取海量用戶,但是這些用戶該怎么處理,怎么把他們變現,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移動社交工具、地圖導航工具,他們的海量用戶和他們變現的成分來看,是微乎其微的。
免費策略確實打倒了不少付費的產品,但是免費的產品想要在技術上去突破,它自身除去運營的成本,在開發上,在維護上的成本是非常大的免費策略,會讓廠家在技術開發上有難度。一群人都要餓死了,還怎么去開發出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產品呢?
從用戶身上去看,免費的產品固然好,但是想要真正獲得有價值的東西,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是很難通過互聯網傳播出去的。也就是說,用戶永遠只會獲得“初級養料”,“高級養料”的獲取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無法獲取。
互聯網產品變現的途徑
免費會讓很多互聯網產品最終做死(比如輕博客),那么互聯網產品如何變現呢?
多級跳轉策略。搜狗曾經提出的“三級火箭”策略是一個非常好的策略,利用免費的輸入法帶動瀏覽器,利用瀏覽器來帶動搜索,利用搜索來變現,它最終變現的主要途徑就是是它的“第三級火箭”搜索。互聯網產品利用這種多級跳轉來變現的產品非常多,再比如論壇、博客,線下服務等,利用用戶免費獲取這些資源和信息后,通過多級轉化形成變現。
從最初就開始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電商是最成功的模式,從一開始就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買東西就是要付費的,也許有人會懷疑說,買東西肯定要付費呀。要知道,搜索引擎在最初也是向用戶收費的。互聯網發展初期,因為技術方面的限制,用戶對于搜索的技術非常欠缺,所以要想建立龐大的搜索庫,就必須向搜索引擎公司付費。從用戶使用該互聯網產品開始,就嘗試讓用戶付費,雖然這個過程很艱難,用戶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并不容易,走底端是變現最好的方式之一,只要你懂得如何“在雞身上拔毛”。
付費也是剛需
從2012年微信公眾平臺正式上線以來,微信的快速發展,因其方便便利,給我們的傳統的交流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變革,尤其是在年輕的一代――高校大學生校園中。本文在研究了微信公眾平臺優劣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校園微信服務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 大學校園 校園服務
1 引言
高校在校學生平均年齡在20周歲,這是一群具有活力的群體,對新事物的接受與推行要遠遠高于其它群體。在當今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傳統的純文字交流,越來越滿足不了這個特殊群體對彰顯個性的需求,他們一直在尋求新穎的表達方式。微信是一種可以發視頻、圖片、語音 、文字 、各種動畫表情的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平臺,微信一出現就迅速在大學生群體中走紅,受到極大的追捧,成為了這個群體智能機中必備的裝機軟件之一,走進了聊天軟件的前言。
2 校園公眾平臺的優劣勢分析
自2011年1月問世以來,在短短的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微信用戶突破4億大關,作為一種新型交流平臺及推廣平臺的微信,在年輕的一代走紅,受到越來來越多的人關注。建設高校微信公眾訂閱號,是在學生部門,社團及學生之間搭建了一座便捷橋梁,使各團體能進行方便的交流和資源的共享,是一種緊跟時代潮流的做法,進一步加速了微信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推廣。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校園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優劣勢分析。
2.1 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優勢
(1)微信平臺在大學校園里具有廣大的基數。伴隨著近年來各高校的不斷擴招,這一基數人群的數量還在不斷的擴大。以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為例,每年新生人數在2500人左右,且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2) 微信作為聊天軟件史中的一次變革,因其聊天新增便利的功能,對于追求個性的大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成為大學生智能機必備的軟件之一。
(3)發送語音消息的功能使得微信更加的貼近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聊天不在無音可尋,讓遠在異地求學的學子感受到家里親人的關懷,從而更進一步激發對學習的興趣。
(4)微信平臺的建立,讓貼近我們生活的消息,第一時間傳遞到我們的手中,極大程度的方便了的我們的生活,貼近我們的生活,讓我們隨時隨地的可以了解校園內外所發生的事情。
(5)微信公眾實訓消息一對多的傳送使信息的傳送更加方便便捷,使日常的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的交流更加的方便便利,也便于日常生活的管理。
2.2 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劣勢
(1)微信公眾平臺信息的接收只能在可以聯網的角落,且網絡信號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信息的接收。在有些網絡信號不好的地方,會使得消息的推送變得延遲,可能會導致一些重要消息不能及時的傳遞出去。
(2)微信公眾平臺信息閱讀的局限性,因受版面的限制,不能像報紙文字等那樣一覽無余,使得有些重要的信息不能及時的被閱讀,造成信息傳遞的時間差。
(3)微信公眾消息的發送數量每天有一定的限制,每天最多只能發送兩條信息。在實際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消息,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傳播。
(4)在日新月異的軟件互聯網的時代,無法預知微信這款聊天軟件的市場存活時間,會不會被其他軟件代替。因為群體每個階段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微信公眾平臺目前只能發文字,圖片,語音這幾種形式,不能保證在每個階段都能滿足個性需求,具有被取代的風險。
2.3 校園公眾平臺的機會
(1)伴隨著移動互聯網快速興起,3G、4G網絡業務的的深入發展及智能機在大學校園中流行,微信聊天軟件的被廣泛使用,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擁有龐大的使用人群基數,潛在的市場無窮。
(2)互聯網技術不斷改革,軟件的產品不斷升級,使得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趨向于多樣化和穩定,為校園微信公眾平臺提供了很大的技術支持。
2.4 校園公眾平臺的威脅
(1)因個人生活習慣有所差異,不能確保校園當中所有的人全部關注和使用微信,這有可能導致有些重要的消息不能及時的被接收。
(2)現如今,微信公眾號種目繁多,若校園微信公眾號不能體現自己的特色與風格,很難與其它的公眾號競爭抗衡及難以長時間的受到廣泛學生的青睞。
(3)飛信、QQ作為較傳統的校園信息傳送平臺,微信作為后起之秀,若沒有足夠的亮點,很難與之抗衡。
3 對策與建議
微信作為新時代信息消費的新載體,校園大學生是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特殊客戶群體,也是微信平臺的新寵兒,為了達到長期擁有忠誠粉絲且開發現在粉絲的目的,我們必須得注意以下的幾個方面:
3.1 明確定位,尋求亮點
定位及核心思想,一個平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決定著此平臺的未來走勢,很大的程度上決定著這個平臺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是否能夠長時間的存活下去。而定位可以從下面的三個方面進行探索考慮:我們要做什么的戰略目標,我們可以做什么的外部市場大環境的假設以及我們可以做什么的內部實力。能夠達到“三合一”的平臺定位,不斷能夠適應環境的需求,滿足廣大同學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校園交流服務這一塊讓其他的通信軟件無可比擬。
作為一個傳播校園服務的微信公眾平臺,肩負著服務廣大的同學以及引領新的校園文化潮流的使命。作為校園一種新型的主流媒體,能否受到廣大學子的追捧,能否得到廣泛的認可,必須在傳播的內容上有所突破,這樣才能立于校園文化傳播媒體上立于不敗之地,才能達到建立微信交流服務平臺的最終目的。
3.2 革新內容,打造品質
內容作為媒體的最主要的思想內涵展現,特別的校園媒體,在對內容的要求上尤其顯的苛刻與嚴格。如何在具有局限的傳統模塊思想下,挖掘與廣大學子產生共鳴的內容,尋覓出受歡迎的內容。對校園微信公眾平臺來說,既是一種挑戰難題也是一個發展機遇。
作為大學校園里傳播思想的媒體,我們必須得因地制宜,根據每個學校的歷史及校園文化,來打造相適宜的模塊,不能作為官方網站簡單的第二次傳播,應該開拓新的版面模塊,可以與現在大學生最關注的問題相結合,例如:星座、校園愛情、兼職、考試放假時間、社團活動以及空閑教師等,若想真正的走進大學生的生活,必須用大學生的眼光去解讀校園以及外面的社會,這樣讓大學生更加樂意的接受校園微信公眾平臺,進而達到預期的目的。
3.3 打破傳統,增強互動
傳統的信息平臺信息的,僅在于上級對下級,老師對學生之間進行,而“下級”與“上級”之間并沒有太多的交流,校園微信平臺可以通過設置相應的板塊,讓學生與學院領導建立聯系,讓下層管理者與上層管理者實時溝通反應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讓問題在第一時間被告知,被解決,提高效率。
其次,傳統的消息的推送并沒有和讀者進行一個相關的互動,僅僅是直白的一些消息,并沒有與讀者產生很好的互動,不容易建立起相應的歸屬感。要想校園微信平臺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可,必須得打破這一局限性。可以通過增加設置例如“校園消息你知道”的板塊,通過記名校園信息的方式,讓廣大的同學參與到互動中來。從而建立起校園微信公眾平臺與廣大學子的聯系。
4 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構建
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組成有四個部分:微信運行后臺,智能機為主體的移動接收終端,大學生為主的用戶以及內容提供者。這幾個部分組成當中,大學生用戶主體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是整個系統的心臟;運行后臺和移動接收終端具有一定的傳遞作用,可比喻成系統結構中的血管,而微信公眾平臺內容的提供者相當于新鮮血液制造者,將內容從血管中輸送給用戶,在從用戶中獲取內容的需求信息,起到搬運工的作用。
校園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校園新型的媒體,和其他的媒體一樣離不開優秀的編輯人員,他們不僅需要新聞記者敏銳的洞察力,視野的廣闊性,更重要的一點,必須對信息的受眾(大學生群體)足夠的了解以及必須具備各方面信息的整合以及分配能力,才能編輯出受大學生喜愛的內容信息,才可以發揮作為校園媒體的作用,積極的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和生活觀,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校園微信公眾交流服務平臺所代表的是未來校園交流方式的的發展趨向,顯而易見的是,以智能機為移動終端接收器為主的移動媒體在未來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以此為代表的互聯網不但作為一種新的載體傳播和繼承著校園的文化,并且也在逐漸的滲入每一個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學習。倘若良性的發展下去,不僅受到校園里大學生的追捧和青睞,還可以開辟校園服務交流傳媒的新紀元。
在科技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校園微信平臺作為校園信息服務交流的“后起之秀”,是在校園通訊方面一次勇敢的嘗試,不但可以優化校園通訊,還能成為一個創新的“榜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對于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廣泛應用,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網絡時代,2013(02).
[2]柳玉婷.微信公眾平臺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技術,2013(10).
[3]夏凌云,韓立峰,王長慶.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打造校園信息移動平臺[J].信息技術,2014(02).
作者簡介
張琰(1982-),女,碩士學位。現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
相信上網族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用Pad看一個視頻正到精彩處,臨時得外出,想在路上繼續觀看,只好把這段視頻緩存在同一App的手機客戶端里,在手機上繼續觀看;計劃和朋友在外聚餐,先在PC上查到一個不錯的餐館信息,下單訂位,餐館會發個確認短信,將這些信息“記”在手機里,等到餐館消費完結賬時,我們得出示手機短信、二維碼等中介信息才能享受到之前在PC端上訂餐的優惠。
現如今,人們使用的終端設備越來越多,而且未來會有更多有屏幕的設備連接到不同的網絡當中。如何橫向打通各個屏幕之間的屏障,實現跨屏互動――讓不同的場景從瀏覽能夠到決策,讓一個用戶在不同設備之間穿越,讓不同的用戶在不同的設備之間進行分享――這已然是用戶的痛點。
從這個角度,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只專注做手機瀏覽器的UC為何食言了。繼三年前推出Pad版瀏覽器后,今年UC正將瀏覽器推向更多有屏幕的端:TV版上線,PC版上線。
UC優視公司總裁何小鵬明確地講,當初UC瀏覽器的Pad版,是UC瀏覽器 “多屏戰略”的第一步,但當時僅僅是“分屏”而非“跨屏”,因為瀏覽器的手機版與Pad版的“交互很少”。現在UC瀏覽器的“多屏戰略”卻是希望實現多個屏幕之間的充分互動:手機跟電視,Pad跟電視,手機跟電腦等等。
打通多個屏幕之間障礙的,為什么會是瀏覽器?換句話說,瀏覽器為什么能成為多屏的重要入口?
“在更多設備可以聯網的時代,瀏覽器將會是互聯網中最重要的控制、交互和展示中心。因為瀏覽器作為最大的開放平臺,它擁有開放的標準(HTML)和協議(HTTP),以及海量的內容。”何小鵬如是說。他認為,這也是瀏覽器在跨屏解決方案上優勢于單個APP的。
沿著這個思路,瀏覽器“多屏互動”有兩條路徑可走:從手機端到包括PC端在內的多屏整合,代表如UC;PC上的強勢瀏覽器,現在力推移動端,完成跨屏布局,如360。
【關鍵詞】通信事業 新型營銷 綁定營銷 跨行營銷 政府監管
一、通信行業的新型營銷手段
(一)綁定營銷
經濟建設推動了時代進步,商家們不滿足于傳統的營銷模式,開始探討新的營銷手段,而綁定營銷作為通信行業的新型營銷手段之一,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綁定營銷主要是針對移動、聯通、電信三大客戶群,在最初基本業務時,往往會綁定相應的套餐或業務。以移動公司為例,為了滿足客戶群的精神享受需要,在推出月租費以保證日常業務的同時,還推出了彩鈴、游戲、音樂盒等相關業務,類似于每日一笑、新聞早晚報也是綁定營銷的主要呈現。
(二)節日營銷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節日逐步成為商家彼此間競爭的重頭戲。換言之,商家們逐漸加強了對節日的關注與重視,希望通過節日營銷來推進自身的營銷業務,最終保證實際利潤值在固有的基礎上穩步提升。一般而言,通信行業會選擇中國傳統的節日進行業務的推廣,無論是春節、元宵節還是中秋節,都會推出一定的特色業務,而近幾年來經濟全球化的強化,促進情人節等西方節日也成為通信行業展開新型營銷模式的重要途徑,為商家謀取了不容小覷的高額利潤。
(三)跨行營銷
跨行營銷作為通信行業新興的營銷手段,促成了通信行業的對外擴張和拓展,不僅使得通信行業涉及的業務范圍明顯增廣,更是讓通信行業的實際利潤提高了多個層次。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中國社會邁入了信息時代,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于傳統的溫飽而渴望著更高層次的小康,為了順應人們這一需求,通信行業聯合游戲行業推行了跨行營銷模式,使得游戲中虛擬幣的購買需要通過通信行業來予以實現,促成了兩大產業之間的良好溝通,也拓寬了我國國內貿易的范圍和深度。
二、新興營銷模式呈現的優劣勢
(一)拓寬了通信營銷范圍
新興營銷模式區別于傳統的營銷模式,充分應用了互聯網絡技術,使得營銷手段的落實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影響,進一步保證新興營銷模式在通信行業間的實行不受阻礙。一般來說,傳統的營銷模式受到時空限制,往往只能將營銷對象限定于周邊地區,而新興營銷模式尤其是跨行營銷直接采取了隨時隨地的網上支付方式,保證游戲玩家在無意中與通信行業展開貿易往來,促使通信行業的營銷范圍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深入的探索和拓寬,保證了通信行業能夠在市場上占據更為有利的地位。
(二)增長了通信業務種類
所謂通信行業,其業務目的在于人們的日常通訊,而電話和短信往往就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然而,隨著通信行業的不斷壯大,單一的電話短信營銷模式已經無法適應通信行業的發展規模,促使通信行業必須不斷改革創新,以最終提出優質化的營銷方案。現行的綁定營銷和跨行營銷突破了以往的基本業務,增加了彩鈴、每日一笑、游戲玩家虛擬幣等多筆業務,通信行業的業務種類明顯增長,而其背后的利潤值自然也有所擴大。
(三)加劇了通信合作風險
經濟全球化直接導致了風險全球化,在國內產業合作時,也存在著這個較為鮮明嚴峻的問題。跨行營銷使得通信行業和游戲行業等其他產業之間形成了較為密切的貿易往來關系,而合作伙伴之間不僅有了較高的利潤共享,也帶來了一定的通信合作風險。一方面,游戲行業等其他產業的敗落會給通信行業帶來直接影響;另一方面,通信公司的衰敗會造成連帶性的經濟損失。由此看來,隨著跨行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的推廣,通信合作的風險已經明顯加劇,有待相關部門提高關注和重視。
三、后階段通信事業營銷的優化措施
(一)加強政府部門的宏觀監管力度
市場經濟的增長直接助推政府部門的宏觀監管力度有所加強,而為了進一步穩定現有的市場秩序,促進通信事業營銷的深入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一方面,政府部門應該根據通信事業的市場地位出臺相關優惠性政策予以扶持;另一方面,通信事業也要積極順應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形成良好的雙方互動以促進后階段通信事業營銷的優化改革。
(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應該積極順應時展的基本潮流,倘若一個產業有著較為夯實的產業基礎卻沒有做出及時的優化升級,該產業最終將面臨衰敗、落亡的下場。因此,為了進一步推進通信事業的營銷方案升級,通常需要強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創新,使得公司內部不同部門的構成以及行業內部公司之間的聯系性,都能在現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鞏固和融合。
(三)健全和完善三網融合
三網融合作為現階段重點推出的營銷模式,真正實現了綁定營銷和跨行營銷。而在后期發展過程中,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三網融合,使得通信網絡、互聯網和數字媒體之間形成良好互動。一般來說,可以通過通信網絡與互聯網融合,將互聯網上的相關資訊通過額外業務的方式綁定在通信事業中,從而獲取額外的資費;也可以將通信網絡和數字媒體融會貫通,使得最新的視頻廣告為通信事業謀取額外利潤。
(四)更新通信事業的科學技術
社會發展的視線已經從物質角度上升為精神角度,因此,更新通信事業的科學技術已經成為通信行業優化發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通信公司內部應該強化人才的培養與調配,使得應用型人才能夠真正地作用于該工作崗位;另一方面,行業內的不同通信公司應該憑借暢通的網絡平臺展開交流互動,使得技術力量的創新能夠給同行業其他公司帶來一定幫助,并最終提升我國通信行業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鄧晨菲.眾籌網站:一種新型營銷模式[J].新聞世界,2014,11.
>> 運營商“圈地”智慧城市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及電信運營商的發展策略 流量經營困局下,運營商的發展策略 微博客的發展現狀及對電信運營商的策略建議 當前電信運營商市場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優化策略 OTT TV產業發展及廣電運營商的應對策略 電信運營商發展電子商務的優劣勢及策略 國內運營商針對移動終端的現有策略及未來走向分析 龍湖 做城市的運營商 運營商參與智慧園區規劃建設的策略淺析 北大資源掘金“城市運營商” 電信運營商大數據資源變現模式及策略研究 城市運營商 iPhone情結:中國運營商的智慧 運營商大數據業務發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HSPA+/LTE全球部署情況及運營商策略分析 電信運營商寬帶業務發展策略研究 大數據背景下運營商發展策略探討 淺析中國虛擬移動運營商發展策略 電信運營商互聯網發展策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張永民.智慧城市總體方案[J].中國信息界,2011(3):1617.
[3]王洪軍,黃宇芳.運營商信息化產品和服務提供的組合策略[J].廣東通信技術,2007(3):58.
[4]徐春燕.智慧城市的建設模式及對“智慧武漢”建設的構想[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5]張成良.運營商轉型與新技術的影響[EB/OL].(2011)[20140512].http://.
作者簡介:
鄒玉健(1980),男,山東煙臺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本地傳送網、IP城域網咨詢設計工作;劉冰(1984),男,山東聊城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本地傳送網、接入網咨詢設計工作。Analysis on the problem of telecom operators’
resources and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al strategy
ZOU Yujian,LIU Bing
(Shandong P&T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Co., Ltd,Jinan 250000,P. R. 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first introduces wisdom city’overall architecture,analyse the causes of wireless networks, MAN and pipelines,broach a difficult subject on network construction,expound telecom operators’resources,abundant market experience and overall strength. Finally explains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al strategy in this paper.
Key words:wisdom city, resources, strategy
《數字通信》中文刊變更為《數字通信與網絡(英)》
相關事宜說明根據重慶市文化委員會“關于同意《數字通信》更名為《數字通信與網絡(英文)》及變更文種和出版單位的批復”([2014]390號),《數字通信》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新廣出審(2014)1135號),同意《數字通信》更名為《數字通信與網絡(英文)》,文種由中文變更為英文,英文名稱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原刊號CN501105/TN作廢,新編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為CN501212/TN,刊期為季刊,訂閱單價25元/期,零售單價25元/期,半年價50元,全年價100元。由于期刊刊號、刊期及文種的變更,給廣大讀者和訂戶帶來的不便和損失,我們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關注并支持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的發展。關于訂閱方面的問題,請致電023-62471767,或發郵件至。對您的支持和理解我們表示深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