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范文

    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

    第1篇: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范文

    1.1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匱乏

    十多年來,各類中醫護理學基礎或中醫護理學教材發展迅速,通過搜索引擎及聯合書目查詢系統等方法可檢索出近60本教材,已經基本適合和滿足高職、本科等多個層次的教學需要。但由于中醫學及中醫護理學起源于中國,國外沒有相應的課程,無法像其他專業課程一樣直接引用原版教材,雙語教材編寫的難度較大,因此截止到2009年,國內尚無該課程的雙語教材出版。

    1.2中醫護理學雙語教學的需要

    為了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同時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高校更需要培養具有多方面知識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在2001年的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積極推進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或進行雙語教學的要求。近年來,高等中醫藥院校為促進中醫國際化開展了多種學科的中醫雙語教學,中醫護理學也緊跟中醫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國內一些高等中醫院校護理學院不僅開設了護理的涉外專業方向,而且也在中醫護理相關課程中設置了雙語教學,旨在培養既掌握現代護理理論與技能,又掌握中醫特色護理理論與方法,且能承擔中醫護理國際交流的人才。中醫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雙語教學,而雙語教材是實現雙語教學的基礎,因此編寫合適的雙語教材對有效實施雙語教學至關重要。

    1.3中醫護理學國際交流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當今世界范圍內中醫藥熱潮的涌動,中醫已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護理學科也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陸續有國外院校來國內中醫院校護理學院洽談并建立了長期的交流合作項目。以我學院為例,2011年以來我院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多所大學護理學院開始洽談中醫護理培訓的項目。雖然中醫護理學科的國際化交流逐漸增多,但東西方地域、文化和語言等差異還是嚴重的妨礙了中醫護理的國際交流和推廣。為了適應國內外對中醫護理人才和中醫護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需要,加快中醫護理國際化進程,培養出具有對外交流能力的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護理人才,編制一本既適合國內護理專業所用又同時兼顧涉外專業及國際交流的雙語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的編寫思路

    2.1編寫人員由多學科背景專家組成

    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的編寫不僅考慮了國內中醫護理學教學的需要,也考慮了外籍學生學習需求的特點,并借鑒了國內外現有中醫英文版教材編寫的經驗與教訓。一方面由國內中醫藥院校護理學、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和循證醫學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編者編寫中英文稿,以保證教材學術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并突出內容的實用性與適應性;另一方面又邀請母語是英語的外聘海外護理專家參與審譯,對國內醫學和中醫學英語專家的翻譯稿進行語言的潤色和修飾,確保英語的原味性和可讀性,盡可能做到學術水平與本土化兩方面的兼顧,以推出高質量的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

    2.2編寫內容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強化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據該課程自身的特色和國內外學生的學習特點,編寫者通過多次會議商討,確定教材的編寫大綱和編寫內容。編寫內容的組織、章節設置、字數分配、知識點的強弱程度、整本教材的系統層次等方面,在參考國內出版的同類優秀教材及《中醫護理學基礎》雙語教材的基礎上,同時結合了編寫者多年來對本課程教學經驗,最終確定了教材的編寫框架和內容。為了切實適合國內教學和針對國外學生的短期培訓班的教學需要,本教材在內容的取舍及深廣度的把握方面遵循如下原則:力求知識結構科學實用、整體優化、內容簡潔夠用、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和實用性。因此,本教材由中醫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3部分組成,具體內容涵蓋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護理學發展簡史、中醫基礎理論概述、經絡腧穴概述、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和原則、一般護理、傳統中醫護理技術、中醫自我調護以及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

    2.2.1精煉“中醫基礎理論”內容

    鑒于中醫基礎理論對國外學生而言,學習難度大,而國內學生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已學習該部分內容。因此,該部分內容的選擇以“必需、夠用”為度,僅介紹最能體現中醫理論特點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和藏象學說;在文字的編寫上刪繁就簡,盡量減少陳述,力求精煉。

    2.2.2增加“中醫自我調護”和“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內容

    中醫護理學科的中醫特色主要體現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中醫養生康復理念與方法和發揮中醫護理技術的“簡、便、廉、驗、效”的優勢。本教材充分體現了中醫護理未病先防、注重養生的思想,發揮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養生、康復、保健和防治中的優勢。因此,教材中加入了“中醫自我調護”和“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的內容。“中醫自我調護”涉及口腔、顏面、頭發、眼睛、耳部、鼻部、頸椎、手足、胸背腰腹等部位的調護。“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精選了國內外常見、且能體現中醫護理防治優勢的8種病癥,包括感冒、不寐、胃痛、便秘、痛經等。

    2.2.3加強“中醫護理常用技術”內容

    中醫護理有一套不同于現代護理的獨特護理技術,具有鮮明的特點與優勢。常用技術包括針刺、灸法、拔罐、刮痧、熏洗、貼藥、敷藥、熱熨、中藥保留灌腸、中藥離子導入、推拿、穴位按壓、穴位注射療法等內容。在以往的對外交流中,發現國外來訪者對中醫護理技術興趣濃厚,希望有機會學習并進行實踐操作。因此,加強傳統中醫護理技術內容的編寫對推動中醫護理的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考慮到國外來訪者對中醫護理技術的認可程度及技術自身的可操作性,本教材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的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包括穴位按壓、推拿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熱熨法和熏洗法。

    2.3創新版式,增加可讀性

    有研究發現,學生更樂于接受配有圖示,并附文字說明的教材。本教材借鑒原版教材多配以彩色圖片的特點,更注重圖文并茂,增加了插圖量、調整了教材頁面設計,使教材更加生動而直觀,增加教材的可讀性,以適應外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特點。

    2.4體現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第2篇: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范文

    明晰臨床中藥學科的學術核心,確定臨床中藥學的學術內涵,需要全面分析其形成的歷史背景與成長過程。臨床中藥學是在大中藥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藥學二級學科,具有其自身獨特的學術特色與科學內涵。筆者認為,臨床中藥學科具備以下三個學術特點:首先,臨床中藥學科是一門醫藥交叉的學科。大中藥學科經過分化,根據研究領域的不同,逐漸形成了臨床中藥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藥劑學等一系列二級學科。同時,隨著臨床用藥問題的大量涌現,病患呼吁安全用藥、合理用藥,促進了藥學服務理念逐步深入,要求臨床藥師直接面向患者、面向醫療機構、面向整個社會,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藥學服務。這種臨床藥學服務需求,同樣對實現中藥臨床合理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了醫藥交叉學科———臨床中藥學的建立。在中藥學一級學科中,臨床中藥學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研究內容既包括中藥基本理論等中藥學基礎知識,也包括臨床合理用藥和中藥藥物警戒等中藥臨床使用知識;它既為中藥研發提供理論和臨床支撐,同時更是指導中藥臨床應用的知識體系。第二,臨床中藥學科是一門專業基礎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的學科。臨床中藥學繼承發揚中藥學基本理論,強調醫藥交叉、基礎與臨床交叉的學術特色,具備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臨床中藥學的核心是研究中藥臨床合理應用,目的是實現中藥應用的安全、有效、經濟與適當性,主要任務是推動全程化藥學服務,主要內容包括中藥基礎理論與中藥應用理論兩大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僅面向患者,面向中西醫臨床醫師和藥師,而且還面向藥品生產及管理部門。第三,臨床中藥學是中醫中藥的紐帶學科。臨床中藥學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等臨床學科均有學術交叉,但臨床中藥學是以指導中藥臨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為根本目的的學科,具有鏈接中醫學和中藥學的紐帶特點,是中醫臨床與中藥應用的橋梁。

    2界定學科外延,促進學科分化與交叉

    隨著臨床中藥學科的成熟與發展,明晰其學術外延,推動學科的次級分化是必然趨勢。首先,臨床中藥學科具有醫藥交叉的學術特點,與中醫學、中藥學的學術聯系密切。應該明確的是,臨床中藥學以中藥學為基礎,以中醫學基本理論為指導。換言之,中藥性能理論與應用理論是臨床中藥學科的基礎理論,依靠這些理論辨識中藥性效特征;同時中醫學病生理觀、辨證論證是臨床中藥學認識人體、指導用藥的前提。第二,在學術外延上,臨床中藥學科與中藥藥理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以及臨床藥學有學術交叉,但又有顯著區別。如臨床中藥學與中藥藥理學相比,中藥藥理學側重于研究中藥和機體(包括人體、病原性生物及實驗動物)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但臨床中藥學立足于發展中藥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旨在闡明中藥及其配伍功效的現代藥理學含義,用以深化傳統認識并拓展臨床應用,并不刻意追求全面揭示藥物的全部藥理作用和機制。再如臨床中藥學與現代臨床藥學從內涵上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共同之處是都是以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與有效為核心,均以提高臨床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為目的,研究手段也有相通之處。不同之處在于臨床中藥學以中藥為研究對象,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而現代臨床藥學則以化學藥品為研究對象,以現代醫學理論為指導。第三,根據臨床中藥學科特點與研究任務,可逐漸次級分化為中藥基礎理論、中藥臨床監測與評價、中藥臨床治療學、中藥臨床信息學等三級學科。相關分支學科的形成與研究內容的不斷豐富拓展為臨床中藥學科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

    3明確臨床需求,確定研究方向

    臨床工作需要是確定臨床中藥學科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據。臨床工作對臨床中藥學的要求是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經濟和適當。鑒于學術特點與臨床需要,確定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對于發展臨床中藥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中藥藥性理論是中藥臨床應用的基礎與指導原則,是中藥理論體系的靈魂。開展中藥藥性理論的研究,將為臨床合理應用中藥提供科學依據。中藥藥性理論研究是臨床中藥學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的根本。具體研究內容包括開展中藥藥性理論繼承挖掘與科學實質研究,闡釋中藥藥性基本理論和中藥應用特點與實質。第二,中藥藥物警戒是現代藥物警戒理論與傳統中藥藥物警戒思想相互融合而成的中藥安全用藥理論體系,是與中藥安全相關的科學與活動,是臨床安全使用中藥的保障。作為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藥藥物警戒具體研究工作包括深入挖掘中藥傳統的安全用藥思想,探討中藥臨床安全用藥理論與中藥安全性實驗研究,開展中藥上市前與上市后安全性監測與評價,進行中藥安全用藥普及宣傳等。第三,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病和疑難雜癥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采用先進手段,闡釋某類中藥在臨床優勢領域的作用機制、相互作用,進行中藥療效評價是臨床中藥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將中藥防治相關優勢病種的基礎研究作為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之一,有利于促進中藥的臨床應用,促進中藥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第四,中藥的經濟學評價對于合理配置有限的中醫藥資源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中藥經濟學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即使是這些少量的研究也大多照搬傳統的西藥經濟學評價模式,沒有體現中藥的特色。中藥經濟學評價作為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任務是探討符合中藥特色的經濟學評價模式,全面衡量中藥的價值,促進中藥應用經濟性。

    4學科發展的思考與展望

    4.1完善臨床中藥學科學術思想

    關注人類健康是21世紀國際社會的共同主題,“全程化藥學服務”作為一種新的藥學觀念、理論、策略,將為人類帶來更多的健康和幸福。臨床中藥學關注中藥臨床應用的有效性、安全性、適用性,以“全程化藥學服務”為宗旨,指導臨床合理使用中藥。臨床中藥學在新形勢下中醫藥健康事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目前,臨床中藥學學科正處于一個方興未艾的好時機,臨床工作者應抓住這一機遇,抓好臨床中藥學學科建設與學術隊伍建設。完善與發展臨床中藥學學科體系和學術思想,加強學術對話與交流,繼續深入探討臨床中藥學科的學術內涵與外延,完善學科的次級分化,打造學科特色。

    4.2探索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探索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是臨床中藥學科立足和發展的關鍵。筆者認為,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可以參考國外臨床藥師標準化訓練模式,并結合中醫藥學特色,從以下四個方面建立新的課程體系:①設置醫學相關課程。適當增加醫學課程如病理學、生理學、診斷學基礎、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等課程,使學生獲得完整系統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具備較好地與患者和醫師交流溝通的知識結構和技能。②調整藥學相關課程。在中藥學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基礎上,開設醫藥交叉的實用性課程,如中藥治療學、臨床中藥學專論、中藥藥物警戒等。③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臨床藥學專業人才作為能夠解決臨床藥學實踐環節問題的應用型人才,需要接受大量具體的臨床實踐訓練。④增加法規、信息與溝通交流類課程。使學生熟悉藥物使用過程中的政策、法規和管理手段,培養學生評價臨床用藥的能力和制定臨床用藥方案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與患者溝通的能力。

    4.3加強多學科合作研究,提高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水平

    科學研究是學科發展的必然途徑和重要支撐。臨床中藥學科應積極與生物信息學、藥物流行病學、系統生物學、循證醫學等學科合作開展基于現代科學技術且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臨床藥學科學研究,是臨床中藥學科科學研究在多學科交融中綻放新的活力,推動臨床中藥的安全、有效、經濟、適當的應用研究,增強學科自主創新能力。具體而言,臨床中藥學科可以與信息學結合,應用數據挖掘方法開展臨床決策、處方挖掘、藥性探索等領域研究;可以與藥物流行病學結合,開展具有中藥臨床特色的藥物安全性評價研究;可以與循證醫學結合,開展體現中藥特色的循證藥學研究,對中藥有效性進行評價。

    4.4探索臨床中藥學研究新方法、新手段

    近年來,包括臨床中藥學在內的中藥學各二級學科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特色研究方法的形成是學科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就臨床中藥學科而言,探索形成突出中醫藥特色,凸顯臨床藥學特點的研究方法是進一步促進學科研究發展,完善學科研究手段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臨床中藥學應在服務臨床原則的指導下,借鑒現代臨床藥學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探索形成體現中醫藥理論內涵與特色的臨床中藥學研究新方法。如可以借鑒藥物流行病學中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等研究方法,循證醫學中系統評價、隨機對照研究方法,藥物經濟學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開展中藥臨床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探索這些研究方法與中醫藥特色元素的結合點,逐步形成中藥流行病學、中藥循證藥學研究新方法。換言之,欲真正形成體現臨床中藥學特色的研究方法,需要將中醫藥元素植入這些現代研究方法之中,充分考慮中醫藥“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等特點,探索形成中藥循證藥學、中藥流行病學等獨特的研究理念與方法,實現和推動臨床中藥學特色研究方法的完善與提升。

    4.5促進臨床中藥學研究成果的轉化與利用

    第3篇: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范文

     

    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80%分布在城市,只有20%分布在農村。為解決農村地區衛生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衛生部教育部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中增加了農村醫學專業,主要目的是為邊遠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培養執業助理醫師(鄉村)。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通過對本省基層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現狀的調查結果,制定該專業的招生計劃。我校在2011年增設農村醫學專業,并于同年秋季開始招生,三年來招生人數逐年增加。

     

    在農村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中,《中醫學基礎》是學習中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課程。該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在未來工作的職業能力和服務水平。而中醫學中的一些常用中草藥、臨床操作技能、急救技術等,在農村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因此,面向農村培養的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尤其需要掌握《中醫學基礎》課程。

     

    1 教材分析

     

    《中醫學基礎》教材涵蓋了基礎理論、養生防治、中藥方劑和臨床技能等知識,在內容上體現出深奧抽象的特點。整個中醫學體系的內容濃縮在一本教材,用幾十個學時完成教學,內容多而不精,加大了教師講解的難度;對學生而言,由于基礎較差,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很難理解抽象的知識,容易對學習感到失望,甚至厭學。

     

    2 學生素質分析

     

    從農村醫學專業三年來的招生情況分析,由于學校擴招幾乎不設置入學門檻,導致該專業的學生素質令人擔憂:大多數學生為“中考淘汰生”,文化基礎知識極為薄弱,學習能力低下;另一方面,大多數中職學生年齡較小,沒有主動學習的觀念,甚至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意愿來讀書,自控力、自律性不強,容易出現消極懈怠的情緒。此外,在入學后學生家庭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具有孤兒、單親、留守等背景的學生數量在50%以上。這部分學生中不乏聰明好學、接受能力強的孩子,但是由于家庭及社會的因素,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善與人溝通等因素也成為學習上的障礙。

     

    3 教學探索

     

    3.1 整合教材內容:

     

    目前所用的教材,只是大專、本科的縮略版,不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因此,勢必對教材進行整合,在基礎理論模塊以“必需,夠用”為原則,不追求面面俱到,較難的內容不必“深講,精講”;在臨床技能模塊,教學大綱參考的理論與實踐課時比例為4∶1,根據我校情況調整為3∶2,通過適當增加實踐課,促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得到工作過程的充分體驗,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

     

    3.2 運用信息化技術輔助教學:

     

    雖然多媒體教學在中職學校已廣泛使用,但在中醫學方面的精品課件還是比較少。這主要與中醫學內容深奧抽象,缺少視頻、圖像資料等因素有關。筆者堅持運用多媒體教學且不斷改進,通過視頻、圖片等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又能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此外,還可以整合教材內容,優化教學過程,例如:在“望診”中用大量臨床圖片展示舌診圖片,既解決了掛圖、模型失真的問題,又避免枯燥、乏味的講解,節約了時間;在“中藥”內容中將原藥材與飲片對比展示,使學生意識到身邊處處有中藥,激發了學習熱情;在針灸、推拿、拔罐等實踐教學中循環播放視頻,使學生查缺補漏,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獨立完成任務,突破重、難點。此外,針對學生經常用手機上網、QQ的情況,教師可以提供中醫課程網絡平臺,引導學生學習瀏覽,并在QQ上答疑解惑。

     

    3.3 運用案例教學法:

     

    案例是聯系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的紐帶。教師以案例為教學手段培養應用型人才,而學生通過對案例的主動探索,自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的選擇要適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通過典型案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采用案例教學要求教師有豐富的教學、臨床經驗,通過定期到醫院進修學習,收集有效病案,促使教師自我學習和提高,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4 運用興趣教學法:

     

    中醫學既是一門科學、一門技術,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中醫學應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需求,融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1]。農村醫學專業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農村,接觸了大量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中醫學知識,但這些知識是比較零亂的。因此,當學生接觸中醫學課程以后,會發現生活中的自然現象,長輩們處理疾病的方法,甚至日常的飲食保健等,都是中醫學理論的運用,進而對中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興趣教學法”,設置知識鏈接,將課本知識進行拓展,例如: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可以用“陰陽”歸類的自然現象;列舉自己家鄉常用的草藥及功效;平時的飲食中體現“藥食同源”的例子等等。

     

    3.5 強化技能培養:

     

    中職教育要培養的是符合就業崗位要求的技能型高素質勞動者。因此,在教學中要樹立“貼近崗位”的觀點,強化實踐技能訓練,重視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課時設置中加大實驗課的比重,臨床技能如針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則嘗試進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采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提升學習能力,培養職業情感。

     

    3.6 改革考核模式:

     

    傳統的考核模式,往往是期末考試定終身,過分強調了應試能力而忽略了操作技能的培養,這種考核模式不能適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師對成績的考核標準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向,所以不應該把期末理論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而要將實踐技能操作強化訓練和達標考核相結合[2]。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是學生學習的策劃者,在考評體系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制定相應的標準及評價指標,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

     

    4 結語

     

    中醫學是我國的傳統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而成的醫學體系,至今仍然有效地應用于臨床實踐,是防治疾病、維護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過在教學中的不斷探索與改革,使學生能更好掌握中醫學基礎知識與實用技能,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相對接的職業理念。

    第4篇: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范文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來源于古代哲學思想,并在長期醫學臨床實踐中,融合了中國古代富有特色的天文、歷學、農學等知識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來,這種理論體系一直指導著臨床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最終形成了2個極有特色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整體觀念

    所謂整體就是指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的整體觀念有2個內涵:一是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組織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二是重視人與自然界的統一,人體與自然界是密切相關的,是對立統一的整體。

    中醫學認為,人體各個部分是有機聯系的,這種聯系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把各臟腑、孔竅,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全身組織器官緊密地聯系成有機的整體,氣、血、津液、精為其活動的物質基礎,并共同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一方面要靠各臟腑組織發揮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臟腑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生化不息、相對的動態平衡。這就好比五臟六腑既要各司其職,又要相互協調制約,從而完成機體的各項任務,如消化食物,化生氣血,抵御外邪,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等等。

    中醫學在分析病癥的病理機制時也是首先著眼于整體,著眼于局部病變所引起的整體病理反映,人體某一局部區域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可以通過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變化,了解和判斷內臟病變,從而作出正確診斷和治療。比如,某人面色淡白,嘴唇和指甲顏色都比較淡,舌質顏色也是淡白的,脈象是虛而細,可以推斷此人因為血液虧虛導致了上述表現,治療方面可以通過養血補血(如赤芍、地黃、當歸、川芎等藥)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中醫學又認為人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關系,即“天人相應”的觀念。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四季氣候變化、晝夜陰陽消長、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居住條件、生活習慣等都會直接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一般情況下,人能適應自然界有規律的變化。如果氣候環境改變,開始可能不太適應,但經過一定時間,也能慢慢適應。如果自然條件變化,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或者由于人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外界變化作出適當反應時,就會發生疾病。

    在整體觀念指導下,中醫在診察疾病時,往往要考慮到疾病發生季節,患者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飲食嗜好等多種因素,不僅考慮患者局部病癥,還從各個臟腑器官內部之間的關系來分析。例如,肝開竅于目,眼的病常考慮到肝;腎開竅于耳,耳鳴、耳聾常考慮到腎;脾主肌肉,肌肉痿軟無力常考慮到脾等等。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精華所在。“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變部位、原因和性質,以及致病因素與抗病能力相互斗爭情況等,它深刻、全面、正確地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證所反映的是疾病某個階段的本質所在,是從屬于疾病的。比如我們常說的感冒,就是一個病,而在感冒不同階段或因為感受邪氣的不同,就會有風寒、風熱、風濕等證的不同。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證和論治是先后不同的兩個階段,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辨證和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辨證論治實際上涵蓋了從收集患者的臨床信息(如望、聞、問、切)到對患者加以診斷、治療的全過程。

    中醫認識與治療疾病,既辨病又辨證。根據癥狀表現、致病因素及機體反應性的不同,給予恰當的治療。辨證論治不同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見血止血等的“對癥治療”,以及現代醫學所說的“辨病治療”。證是階段性的、動態性的,疾病的不同階段可出現不同的證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同樣的證候。

    同一種疾病由于疾病發展階段不同或病人機體的反應性不同,其病理變化就會不同,即證不同,根據辨證論治原則,治法也就不同,這種情況稱為“同病異治”。例如:對于麻疹病,由于早期、中期和后期的證的不同,治療方法也就不同。早期宜透發為主,中期宜清熱解毒為主,后期宜養陰為主。

    證是內外因作用的綜合表現,即使同一疾病在同一階段,由于機體的反應性(內因)不同,不同個體亦會出現不同的證,治法也就不同。例如,感染同一感冒病毒,在不同的個體,會出現風寒或風熱表證、表虛證或表實證等,所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等的區別。自始至終使用一個方劑來治療一種疾病是不符合辨證施治要求的。不同疾病有時會出現相同的病機變化,即相同的證,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又可采用相同的治法,這種情況稱為“異病同治”。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法則,就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辨證論治的過程體現了整體性、個體性(以患者為主體)和靈活性的特點。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是中醫學所獨有的。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其內容也將會不斷地完善,并在防治疾病的實踐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1.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的哲學思想,中醫借鑒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

    比如人身體里的內臟,根據其不同的生理特點被劃分陰與陽的屬性。心、肝、脾、肺、腎這幾個內臟,主要功能是貯存精氣,屬于靜態,所以屬陰;胃、小腸、大腸、膽、膀胱這幾個器官,主要功能是傳導水谷代謝產物,屬動態活動,所以屬陽。人體的活動屬陽,物質基礎屬陰。一切活動都必須以物質為基礎;而基礎物質發揮作用,必須通過功能活動才能實現。中醫說:“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說的就是兩者互相

    依存的關系。

    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影響正常的生命活動。

    2.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同“陰陽學說”一樣,也是一種哲學概念,是一種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五”,即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這五類物質,“行”就是這五種物質的運動。五行學說在中醫理論中,主要用來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病變時的相互影響關系,并用以指導臨床實踐。

    比如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就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資生與抑制、制約的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臟通過相生相克的關系把人體連成一個整體,使人體具有相互資生、助長、促進、抑制、制約的作用,如脾(土)有病,對肺(金)的資生作用減弱,也就是常見的患脾胃病消化不好的病人,容易得肺病或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很多人都有氣得吃不下飯的經歷,其實就是肝(木)氣犯胃(土)、肝脾不合,如果肝氣不調達,首先影響的就是消化功能,出現食欲不振、腹瀉或胃疼等。

    3. 藏(音:zang)象學說

    藏象學說,主要研究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以及臟腑組織器官與外界環境相互關系的學說。藏,指居于體內的臟腑;象,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于體外的種種征象。藏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指導臨床各科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比如西醫所講的“肝”,就是指人體的肝臟,是具體概念,在人的代謝、膽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熱量產生及水與電解質的調節中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體內的一個巨大的“化工廠”;而中醫所講的“肝”,強調一種功能,肝主升發,與人體的氣血運行等有關。肝開竅于目,在體為筋,其華為爪甲,說的是人體眼睛、筋膜和指甲的健康與否是反映肝氣好壞的一面鏡子。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地方表現出來的疾病都與肝有關。如果把肝比喻為大型交通樞紐,人體所有的臟器都離不開肝的調節,如果肝氣郁結,那么脾、胃、腎等都會出問題,甚至可以說,所有的病都與氣機郁結有關,包括腫瘤。女性月經不調,男性精氣不足也與肝氣相關。

    4. 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與藏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可“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是人體溝通表里上下、聯絡臟腑組織器官,通行氣血的一個完整的組織系統。比如肝經從頭頂開始,經胸脅、小肚、小腿,貫穿全身。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一生氣就兩肋部脹痛,有時候肚子也跟著脹,其實就是因為生氣傷肝,在經絡上的表現。經絡學說是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同時對指導中醫臨床各科的診斷與治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關內容,以后有專文論之。

    5.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病因是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而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氣候異常、疫癘感染、精神刺激、飲食勞倦、跌仆損傷、蟲獸所傷等等,比如氣候變化過于急驟,在人體抵抗力下降時,風、寒、暑、濕、燥、火6種外感病邪就會侵犯人體發生疾病;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接受的程度,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飲食物靠脾胃消化,暴飲暴食、過飽或饑餓、進食不潔或飲食偏嗜都會損傷脾胃,或使胃腸生積熱或化生他病。病機是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和經絡、臟腑功能紊亂等病機變化的一般規律。

    6. 治則治法

    治療原則主要討論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理臟腑以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內容。

    7. 預防養生

    “治未病”強調預防為主,對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養生即保養生命,包括強身、防病、延壽3項內容。中醫養生的具體內容有順應自然規律、重視精神調攝、加強體能鍛煉、合理飲食調節、防止病邪侵害等。

    第5篇: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范文

    1以中醫之長補西醫之短

    中醫的基本理論受惠于中國古代“天人相應”思想,逐漸形成了整體觀、平衡論和“中和”的文化觀念。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既重視臟腑組織功能及其內在的聯系,也強調人體自身與環境的統一與和諧,并從自然界的變化過程中來探索生命活動和疾病發生發展與演變規律。因此,中醫學始終強調運用人體的整體和動態平衡思維,來認識生、長、壯、老、已及機體發生疾病后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從而掌控預測疾病的發展脈絡與演變趨勢,并確定相應的診治原則。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中醫的整體治療對腫瘤的影響,不僅可增強和調整人體免疫力,抑制癌細胞誘導分化,促進癌細胞凋亡和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相互變化與協調,而且更促使人體的整體功能恢復以抑制腫瘤的轉移與復發。中醫的整體觀正是西醫所忽略的,如西醫的腫瘤分期只考慮局部的變化,很少重視機體整體的評估;西醫的支柱療法也是只重“攻”,而很少考慮機體自身保護治療的“補”;微創手術仍停留于解剖層面上,很少見到以保護機體功能為目的的“生理微創”。中醫的“扶正”理念不能被西醫所接受,然而西醫的現代化手段也正是中醫能否早日進入醫學主流世界所必須的條件之一,所以中西醫結合必將使腫瘤防治產生革命性的突破與發展,對世界腫瘤的防治做出重大貢獻。中醫把握的是個性和整體,它通過辨證和用藥加減解決了個體間的差異,而西醫把握的是共性的整體,依靠的理論是抽象產物,是事物的共性和一般,但中西醫共同揭示的是個體生命的不同層次的規律,二者都把健康與疾病防治作為共同努力的終極目標。客觀地比較中西醫學,方能正確地認識中西兩種醫學在學術上的差異和統一,中醫應當學習和利用西醫現代科學技術完善自己的基礎理論和技能方法,而西醫在宏觀調控與整體觀和平衡論的認識方面也必須加強與中醫互補,從而開創一種中西醫結合的新醫學模式。

    2促進中西醫結合向轉化醫學聚焦

    轉化醫學是近年來國際健康領域出現的新概念,是一種臨床與基礎醫學互為動力的雙贏理念,對促進醫學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我們曾提出臨床與基礎醫學密切結合是腫瘤防治的重要舉措[2]48,之后有學者進一步闡述了轉化醫學的概念,認為應該從臨床工作中發現、提出問題并與基礎合作,并在臨床工作中驗收其成果,以提高醫學總體水平[4]。轉化醫學可以使臨床與基礎彼此直接聯系,相互快速轉化,推進醫學發展,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學技術的發展。

    2.1中醫“扶正祛邪”理念是抗腫瘤治療的雙重寶劍”

    癌癥的發生除細胞本身的基因突變外尚存在諸多外在因素,如免疫系統的監視效應不利可導致腫瘤持續生長,而應用中醫“扶正祛邪”理念施以攻補兼施則可抑制癌細胞生長。再如一類廣泛存在于人體免疫細胞上的具有生物學功能的蛋白分子,有一種蛋白可以與其存在于淋巴細胞表面的受體以“鎖陰結合”的方式相互配接,能激活殺傷腫瘤的淋巴細胞,削弱抑制殺傷腫瘤,二者協同可有效地發揮抗腫瘤作用,這一認識正是取自于中醫學扶正與祛邪的治療理念。

    2.2中西醫結合是向轉化醫學轉型的重要體現

    健脾法治療對荷瘤脾虛動物的效驗研究顯示,脾虛型鼠移植肝腹水癌模型(HAC)后,應用健脾類藥物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藥物組的腫瘤潛伏期延長,發展減慢,瘤體縮小,宿主全身狀態良好,生存期延長,癌細胞分裂像減少,細胞動力學的分期明顯下降,對宿主免疫反應可見T細胞活化、NK細胞數值升高;在與化療藥物環磷酰胺綜合應用后,可見瘤體加速縮小,NK細胞明顯激活[6]613。此外,活血化瘀治療的抗腫瘤作用也應立足于中西醫結合基點上,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明顯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的人工肺轉移;赤芍、丹參與小量化療藥物合用可明顯減少腫瘤肺轉移,但單用活血化瘀藥則有促進腫瘤轉移作用[6]619,如此更驗證了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的顯效性。

    2.3加大力度促進抗癌中藥發展

    第6篇: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范文

    關鍵詞:西醫師;中成藥;合理性;探討

    中成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飲片為原料,按規定的處方和標準制成具有一定規格的劑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劑。相對于中藥湯劑來說,中成藥無需煎煮,可直接使用,且體積小,有特定的包裝,存貯、攜帶方便等優點,但其使用必須依據中醫理論。為加強中成藥臨床應用管理,提高中成藥應用水平,保證臨床用藥安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0年7月制定下發了《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明確要求:"臨床醫師應遵循中醫基礎理論,辨證選藥,或辨病辨證結合選藥",我院為一所西醫綜合性醫院,絕大部分西醫沒有中醫基礎理論,現通過調查分析,探討西醫師使用中成藥的合理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使用金額統計分析 通過醫院的HIS系統,調取我院2012年門急診藥房中成藥(批準文號以H開頭的藥品)使用金額和門急診藥品銷售總金額、全院藥房中成藥使用金額和全院藥品銷售總金額、西醫師使用中成藥金額,利用Excel工作表統計分析我院中成藥使用占比和西醫師使用中成藥占比,進一步可推斷得出我院有多少比例的中成藥是沒有"遵循中醫基礎理論"使用的;

    1.2 門急診處方點評結果統計分析 從2012年門急診處方中,每月隨機抽取100張處方進行中成藥使用情況點評,可統計出使用中成藥的處方張數、使用個數,計算出比例,并對使用合理性進行評價。

    1.3 藥學工作質量管理分析 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概念、意識教育,加強醫德醫風和改革中的醫院所面臨的形勢教育,使全體職工充分認識到全面質量管理是等級醫院管理的核心,"上等達標"是關系到整個醫院發展沉浮和個人切身利益的大事,以形成共識,全員參與。組織全體職工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工作制度,了解全面質量管理的實質,熟悉、掌握工作質量管理內涵,使管理工作做到全員參與。使每個職工自覺、認真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站好自己的崗位。做到各項工作層層有人負責,處處有人把關。搞好事前控制:建立一整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規章制度和考核指標,把質量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使各種質量方面的問題和差錯事故盡可能消滅在發生之前。抓好事后控制:質控小組定期(每月)檢查各室組工作質量和管理情況考核指標完成情況,做好記錄,提出處理意見,發現問題,反饋信息,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并定期向上級匯報。質量管理與經濟掛鉤,按《藥劑科獎懲條例》獎懲兌現。

    2 結果

    2.1 中成藥使用金額占比 統計結果表明,2012年我院中成藥使用量呈逐月上升趨勢,全院中成藥使用占藥品收入比例為17.8%,特別是門診中成藥使用占藥品收入比例更是高達32.8%,說明我院中成藥使用比例較高,且大部分中成藥由門診醫生開出;全院西醫師使用中成藥占中成藥收入的93.6%,說明我院超過90%以上的中成藥是沒有"遵循中醫基礎理論"被使用出去的。見表1。

    2.2 中成藥處方比例 統計結果表明,我院門急診處方中成藥使用率為50.3%,中成藥的使用個數占總用藥個數比例為20.4%,處方點評發現,部分處方中成藥使用個數高達3個、4個,濫用情況明顯,重復現象較突出。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藥工業的迅猛發展,中成藥的品種和數量越來越多,醫院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大,中成藥使用占比不斷攀升。大量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中成藥的安全性是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確的辨證選藥、用法用量、使用療程、禁忌癥、合并用藥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環節有不合理使用問題,都可能引發藥物不良事件。

    中成藥的處方是根據中醫理論,針對某種病證或癥狀制定的,因此使用時要依據中醫理論辨證選藥,或辨病辨證結合選藥。然而,在西醫綜合醫院中,絕大部分醫師是西醫師,他們沒有掌握中醫理論,或沒有"遵循中醫基礎理論"開具中成藥的技能,他們用西醫治療理論來使用中成藥,存在很多的不合理因素和弊端。資料顯示,我國有七成的中成藥是由西醫師開出的,而我院高達90%以上,門急診處方中成藥使用率為50%,說明,西醫使用中成藥的現象已相當普遍,這必然導致諸多的中成藥不合理使用問題。

    3.1 不合理使用中成藥現象分析 ①用西醫理論來使用中成藥,如感冒癥狀,只簡單的選用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藥,未考慮中醫的陰陽五行學;②未考慮中成藥的成分與配伍,只認識其中的某一味或某幾味藥,就認為該藥是治療某方面的疾病。如某藥含有丹參成分,就片面的認為該是舒筋活血類藥物,大量用于跌打損傷;③聽藥名選藥。很多中成藥的藥名含有暗示或引導消費的作用,如消炎膠囊,其功能主治為清熱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熱,支氣管炎的咳嗽有痰及癤腫,而很多西醫師把它用到外傷預防感染。④重復使用藥物。存在西藥與中成藥和中成藥與中成藥重復聯合使用問題,如西藥就能解決的問題,而偏要聯合幾個中成藥治療,美其名曰"中西醫聯合";另一種情況是把所有治療該疾病的中成藥都用上的"堆砌療法"。⑤認為中成藥安全無毒,還能提高收入。部分西醫師認為加用中成藥可能會對疾病有好處,即使沒有,也無大礙;另外,從調查結果發現,使用量較大的中成藥多為一些價格相對較高的品種,而一些價格較低的老品種成藥則很少使用,說明部分醫師存在依照價格選藥的情況。

    3.2 分析西醫師選用中成藥現象的原因 ①西醫對多種慢性病缺乏有效你的治療手段,不得不借助中醫中藥;②西醫師存在中藥沒有毒副作用的誤區;③中醫藥確有相當的臨床療效;④近幾年來,中成藥價格一路攀升(高出湯劑的幾十倍),加上一些生產企業的不合理促銷,導致中成藥使用翻翻;⑤國家沒有規定西醫不能開具中成藥。

    由于西醫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從業人員數十倍于中醫,因此,大部分中成藥由西醫師開出也就不足為奇了。但藥物的兩重性是藥物作用的基本規律之一,中成藥也不例外,中成藥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應。

    3.3 分析西醫師開具中成藥存在的弊端 ①降低了使用中成藥的安全性。幾年來,發生了多起中成藥不良反應事件,如小柴胡湯事件、龍膽瀉肝丸事件、雙黃連注射液事件及魚腥草注射液事件,似乎都在證明中成藥有較大的毒副作用,然而,剖析這類毒副作用產生的原因就會發現,除了個別中醫的失誤治療外,其中大多為西醫師開中成藥時不辯證,不遵循中醫辯證用藥的規律所致。②導致患者或部分醫師喪失對中成藥治療的信心。西醫在開具中成藥時,基本上都是按照西醫的思維方式用藥,例如,遇到感冒,就開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藥,如板藍根沖劑,大青葉膠囊等,但中醫認為,感冒有風寒、風熱、風燥及體虛等癥候群,方藥也各有所宜,如不對癥用藥,則效果不明顯,甚至會加重病情,這樣,使患者埋怨中成藥的毒副作用大,沒有療效,久之,就會喪失對中成藥治療的信心。③浪費醫療資源,增加醫療費用。西醫開出大量的中成藥,使得中成藥應用人群不斷擴大,用量快速增加,這雖然為我國中藥市場帶來了暫時的繁榮,但是,由于西醫師大多沒有系統掌握中醫辨證用藥規律,以致中成藥不合理使用率較高,這不僅不能有效治療患者疾病,反而造成中藥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醫療負擔。

    4 結論

    西醫師使用中成藥存在亟需規范。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病的靈魂,是正確應用中成藥的首要條件,因此,建議西醫師不得隨意開具中成藥。筆者認為,當務之急,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西醫可參加中醫培訓。對愿意參加學習和應用中醫藥的西醫師進行中醫理論的培訓。②適時建立準入制度。西醫師要開中成藥,必須經過中醫藥知識培訓,經考核合格并注冊后才可具有中成藥處方權。③鼓勵對中成藥使用率高的醫院引進中醫藥人才,當患者需要中藥治療時,由中西醫生共同討論,辯證處方。這樣,既能不斷提高西醫師辯證用藥的水平,又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給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參考文獻:

    第7篇: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范文

    [關鍵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中醫藥; 腫瘤; 資助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funding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cology research project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from 1986―2016 was 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nded projects were summarized from funding amount, funding expenses, funding category, and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projects, etc.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jects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fund applicants.

    [Key word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umor; fund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自1986年成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中醫藥領域的研究發展,設立了專門的申請代碼用于支持該領域的基礎研究。截止到2016年底,NSFC已資助中醫藥領域各類項目12 400余項,資助經費逾45億元。

    腫瘤的防治一直是世界矚目的難題,中醫藥對腫瘤的防治作用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相關基礎研究也逐步發展起來。本文對NSFC 1986―2016年度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3個學科申請代碼下資助的腫瘤領域研究項目進行簡要分析,以期了解中醫藥腫瘤領域的資助概況,為該領域基金申請人提供參考。

    1 中醫藥腫瘤領域研究項目資助概況

    1.1 整體情況

    1986―2016年度中醫藥腫瘤領域的資助項目共計1 136項,資助總經費40 553.5萬元,其中中醫學科資助395項,資助經費15 223.4萬元;中藥學科資助453項,資助經費14 969.6萬元;中西醫結合學科資助288項,資助經費10 360.5萬元。30年來,中醫藥腫瘤領域獲得資助的項目無論項數還是費,都呈不斷增長趨勢,尤其是2000年后更加明顯。1987年度,中醫藥腫瘤領域獲資助項目僅為3項,資助經費8萬元,僅占該領域資助總經費的0.02%;2016年度,中醫藥腫瘤領域獲資助項目達161項,資助經費6 307萬元,占該領域資助總經費的15.55%,見圖1,2。

    2014年前經費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從2015年開始只包括直接費用(圖4同)。

    1.2 項目的資助類別分布

    在這些獲資助的項目中,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簡稱面青地項目)在資助項目數量及資助經費上所占比例較大,見圖3。1986―2016年度,中醫藥腫瘤領域獲資助的面青地項目共1 099項,占該領域資助項目總數的96.74%,資助經費38 825.2萬元,占該領域資助經費總額的95.74%。其中,面上項目605項,資助經費26 283.7萬元;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81項,資助經費7 765.5萬元;地區項目113項,資助經費4 646萬元,見圖4。

    重大研究計劃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前沿設立的資助類別,旨在提升我國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通過頂層設計,凝練科學目標,凝聚優勢力量,形成具有相對統一目標或方向的項目集群;重點項目支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人員針對已有較好基礎的研究方向或學科生長點開展深入、系統的創新性研究。目前中醫藥腫瘤領域已資助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5項和重點項目2項。

    人才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是學科建設的中堅力量,是推動學科發展的保障。NSFC已建立了青年科學基金、地區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等一系列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資助體系。其中,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旨在培養和造就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骨干和學術帶頭人。目前,中醫藥腫瘤領域已有2人分別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 中醫藥腫瘤領域資助項目的研究現狀

    2.1 項目的主要研究對象

    資助項目對腫瘤的研究多集中在肝癌、肺癌、胃癌、腸癌、乳腺癌等常見惡性腫瘤,約占中醫藥腫瘤領域資助項目總數的49.03%。也有部分項目關注了非常見腫瘤,如骨髓瘤、甲狀腺癌、白斑癌、腎癌等,見表1。

    2.2 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

    早期中醫藥腫瘤領域申請項目多以單純的中藥抗腫瘤活性研究為主,而目前項目的研究范圍已涵蓋腫瘤的中醫病因病機、證候基礎、治則治法、治未病等中醫特色內容以及腫瘤流行病學、腫瘤免疫學、腫瘤復發與轉移、腫瘤生物治療、腫瘤干細胞等多學科交叉的諸多方向。從資助項目的總體研究內容及思路上看,中醫藥腫瘤領域的基金項目總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2.2.1 中醫藥理論的現代研究 病因病機:中醫學者就癌毒、痰邪、瘀血、氣郁、正虛等闡釋腫瘤病因病機的中醫學術觀點進行深入的探討和機制研究,逐漸形成行業內共識。項目“基于腫瘤微環境的‘癌毒’病機的生物學基礎研究”從整體多維的角度觀察分析以腫瘤細胞和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免疫細胞、相關細胞因子為代表的腫瘤微環境的機制與“癌毒”病機的關系,探討“癌毒”病機的生物學基礎,詮釋“癌毒”病機理論的科學內涵,為運用“癌毒”病機理論指導中醫藥抗腫瘤提供科學依據[1]。

    辨證分型:辯證論治是中醫藥防治腫瘤的特色和精髓,NSFC一直鼓勵遵照循證醫學的原則,根據中醫藥現代研究的發展情況,完善中醫腫瘤的辯證分型等中醫臨床療效評價方法學的探討。項目“CHEK2基因功能區SNP與三陰性乳腺癌中醫體質、證型分布規律、鳳膏療效的關聯分析及其功能研究”將辨體質與辨證型相結合,探討CHEK2基因功

    能區SNP與中醫體質特性、證型分布規律及中醫藥臨床療效之間的關系,為探尋中國三陰性乳腺癌人群特有的遺傳易感性多態性位點開辟新的途徑[2]。

    治則治法:從血管生成、上皮間質轉化、免疫抑制、腫瘤微環境、自噬、基因表達等等多層次、多角度,運用多學科理念、方法、技術與手段進行跨學科協作研究,探討中醫扶正解毒、活血化瘀、消Y散結及針灸等不同治則治法對腫瘤的作用機制。項目“扶正解毒法對Ang-Tie2介導的TEMs在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下血管重塑的調控研究”采用帶瘤和術后復發轉移模型,觀察扶正解毒法對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酪氨酸激酶受體2介導的單核/巨噬細胞(Tie2 expressing monocyte/macrophages,TEMs)在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下血管重塑的影響,從調控免疫抑制細胞和腫瘤細胞非折疊蛋白反應抑制血管生成的新視角,進一步揭示扶正解毒法防治腫瘤復發轉移的分子機制[3]。

    中藥功效:此類項目在研究過程中以中藥單體或復方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中醫理論對中醫藥抗腫瘤的機制進行探討,以期闡明中醫藥抗腫瘤的機制。如項目“白花蛇舌草調控腸道腫瘤Wnt信號通路的研究”,考察了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中藥白花蛇舌草抗腸道腫瘤的作用,并發現該藥通過抑制Wnt信號通路活性從而抑制結腸腫瘤干細胞分化的作用機制,為白花蛇舌草治療腫瘤提供一定的依據[4]。

    2.2.2 中醫藥抗腫瘤機制研究 防治癌前病變:不典型增生性病變,并非必然發展成癌,其中多數可以被逆轉,只有小部分在一定的促癌因素作用下發展成癌。因此癌前病變的預防、阻斷、逆轉是預防惡性腫瘤的重要方式。項目“葛花解酲方對乙醇性HBV轉基因小鼠肝癌前病變相關基因的影響及對Wnt/β-catenin信號轉導通路的調控作用”驗證健脾法在腫瘤防治中的作用,闡明葛花解酲方對肝癌前病變癌基因表達的影響及對Bcl-7402肝癌細胞Wnt/β-catenin信號轉導通路的調控作用,探討了葛花解酲方阻斷和逆轉肝細胞癌變病理進程的機制[5]。

    抗腫瘤血管生成:腫瘤微環境下血管生成是腫瘤治療失敗和轉移復發的重要影響因素。項目“益氣化瘀解毒方藥配伍對人肝癌細胞雞胚移植瘤血管生成調節機制的研究”觀察細胞系促血管生成特點以及中藥復方不同功效中藥含藥血清對該模型血管生成的影響,揭示"益氣化瘀解毒"方藥對肝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機制[6]。項目“綠茶提取物EGCG抗肺癌血管生成潛在靶點HIF-1α的研究”探討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下游基因表達的影響是否具有低氧誘導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依賴性等問題,為EGCG的抗肺癌機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發現新的靶點[7]。

    調控腫瘤微環境:腫瘤微環境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項目“肺瘤平膏調控腫瘤微環境炎性網絡防止肺癌轉移的機制研究”以腫瘤微環境炎性信號網絡為切入點,系統探究肺瘤平膏調控炎性信號網絡的關鍵因子和關鍵通路對上皮細胞-間充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等的影響,進一步明確腫瘤炎性微環境對肺癌侵襲轉移的影響,揭示肺瘤平膏調控腫瘤炎性微環境防止肺癌轉移的可能靶點和機制[8]。項目“扶正消Y方重建免疫微環境抑制上皮性卵巢癌惡的機制研究” 分析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表型θ寺殉舶┫赴SKOV-3的EMT誘導作用及扶正消Y方的干預作用,明確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EOC)免疫微環境促進卵巢癌細胞侵襲、增殖、遷移的可能相關機制,以驗證“扶正消Y方抗腫瘤作用與重建EOC微環境有關”的假說。

    抗腫瘤轉移:項目“基于PTEN-PI3K-AKT/SGK1通路探討清熱解毒法中藥復方及其組分配伍治療肝癌的分子機制” 提出PTEN-PI3K-AKT/SGK1通路是黃連-大黃-肉桂有效組分配伍發揮抑癌作用的重要途徑的假說[9]。項目“益氣活血解毒中藥化瘀丸通過肝素酶途徑對血小板介導腫瘤細胞轉移的干預作用研究”從影響肝素酶含量和活性進而干預血小板介導的腫瘤轉移角度闡釋"益氣活血解毒法"抗腫瘤的科學原理[10]。項目“基于治未病理論探討葛根散通過SDF-1/CXCR4軸干預結直腸癌肝轉移的作用及機制”從調控肝臟微環境的角度探討中醫藥對腫瘤轉移的作用,并從SDF-1/CXCR4軸與Toll 樣受體信號通路的關系探討其作用機制[11]。

    2.2.3 中醫藥對腫瘤治療的增效減毒研究 逆轉耐藥:多藥耐藥是導致腫瘤化療失敗和復發的重要因素,逆轉化療耐藥為抗癌研究的熱點。項目“從調控miRNA及凋亡相關靶基因探討清胰化積方逆轉胰腺癌化療耐藥的機理”發現清胰化積方通過調控miRNA及凋亡相關靶基因/蛋白表達,誘導耐藥胰腺癌細胞的凋亡而實現逆轉化療耐藥[12]。項目“基于多藥耐藥性腫瘤細胞線粒體復合酶Ⅰ的ND2亞基為靶標的四氫呋喃型番荔枝內酯類化合物的研究”發現對多藥耐藥性腫瘤具高選擇性的番荔枝內酯結構類型,從中藥中獲得高活性的抗多藥耐藥性腫瘤藥物候選物[13]。

    減少放療副作用:中醫藥提高放療敏感性及減輕放療副作用的研究是貼近臨床的科學研究。項目“復方苦參注射液對進展期直腸癌放療患者Stat3/HIF-1α通路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復方苦參注射液可能通過抑制NF-κΒ,IL-8,C-myc,HIF-1α來干擾Stat3/HIF-1α信號通路來增強腫瘤射線敏感性,而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14]。項目“Nrf2/ARE通路:唐古特大黃多糖預防輻射腸損傷的可能靶點”發現唐古特大黃多糖組分1能夠誘發Nrf2活化轉位入核,推測Nrf2/ARE通路可能是放射性腸炎預防的新靶點[15]。

    減少化療副作用: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骨髓抑制發生率在80%以上,限制了化療的應用,影響了療效,并發癥多而且嚴重,目前西醫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項目“針灸抗CTX化療小鼠骨髓抑制的notch信號調控研究”利用生物芯片篩選、實時熒光定量PCR法驗證CTX化療荷瘤小鼠與非荷瘤小鼠骨髓造血細胞中Notch信號網絡相關差異基因,闡釋針灸對抗化療藥物不良反應綜合效應的微觀機制[16]。項目“生姜抗化療嘔吐作用機理研究”發現生姜能通過拮抗 5-HT3 受體,從而達到抑制化療嘔吐的作用[17]。

    2.2.4 中醫藥與新技術結合 納米技術:項目“整合素αvβ3靶向性人參皂苷Rg3納米微粒抑制肺癌血管新生及增殖的作用及機制研究”利用肺癌組織高表達與腫瘤血管新生及增殖有關的αvβ3基因的特點,運用cRGD-聚乙二醇-聚乳酸羥基乙酸載體物理包載20(R)-人參皂苷Rg3,形成納米緩釋微粒,增加藥物的被動靶向性,同時利用cRGD肽對αvβ3基因的特異性識別和結合作用,將藥物運送到高表達αvβ3基因的腫瘤局部,充分發揮藥物的主動靶向性,為新型、高效抗腫瘤中藥的設計、研制提供新思路[18]。

    新數字模型:項目“基于機器學習名老中醫診治肺癌認知模型構建研究”以樸炳奎診治肺癌大樣本醫案數據為切入點,借助WEKA機器學習軟件,通過不同學習方法,以“條件概率”等量化結果表示出中醫“病-證-癥-法-方-藥”整體思維在各自網絡關系中的貢獻度,構建樸炳奎診治肺癌核心學術思想、扶正培本治則、辨病、辨證、立法、處方、用藥經驗等具體認知模型,并引入測試集評價、主觀評價對認知模型開展仿真應用與優化研究,以期探索中醫“經驗”向“知識”轉化途徑和方法,為開發腫瘤防治名老中醫臨床決策系統提供基礎[19]。

    3 項目申請建議

    3.1 把握前沿、選題精準

    腫瘤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所以腫瘤領域的科研選題應當關注和把握當前腫瘤研究的前沿動態,將切入點與臨床上或實驗中遇到的科學問題相結合,精準選題,避免牽強附會,盲目追求熱點。

    3.2 理論指導、中西并重

    中醫中藥學科以突出中醫藥優勢、發展中醫藥學理論為宗旨,主要資助中t學、中藥學和中西醫結合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基礎研究。因此,中醫藥腫瘤領域的科學研究必須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重點關注以中醫藥或民族醫藥基礎理論為切入點的現代內涵研究,強調中醫特色、中西醫并重,避免無中醫藥或民族醫藥理論支撐的項目申請。

    3.3 鼓勵創新、避免生搬

    NSFC鼓勵以科學問題為導向,引進醫學科學及其他科學前沿領域的理論、方法與技術,不斷創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把中醫藥的基礎研究與相關新興學科的理論及研究思路有機結合,促進中醫藥基礎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注意有機結合,避免高精尖指標的盲目堆砌、生搬硬套。

    4 結語

    中醫藥腫瘤領域科學研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在重大項目領域布局、杰出人才培養等方面尚顯不足。同時,中醫藥治療腫瘤特色、理念及名老中醫經驗研究還較少。如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結合中醫理論,開拓中醫藥腫瘤領域的科研思路和方法,探索中醫藥防治腫瘤的規律,進一步證實中醫藥防治腫瘤的療效以及如何配伍有效抗癌中藥等都是未來應該關注的領域。

    [參考文獻]

    [1] 沈政潔,程海波,沈衛星,等.腫瘤炎性微環境與“癌毒”病機相關性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8(1):14.

    [2] 羅莉,王定雪,唐東昕,等.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及其與TOP2A基因表達關系調查[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5,37(6):78.

    [3] 宋卓,蘇春雨,徐競男,等.扶正解毒法防治胃癌的理論基礎及循證依據[J].中醫雜志, 2016,57(10):829.

    [4] 史玉榮,徐海波,石夢瑩,等.白花蛇舌草通過Wnt信號通路抑制結腸腫瘤干細胞分[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5,31(1):133.

    [5] 郭斌,唐東昕,龍奉璽,等.葛花解酲方對乙醇性 HBV 轉基因小鼠肝癌癌前病變細胞周期調控因子表達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8(11):745.

    [6] 曾普華,郜文輝,潘敏求,等.益氣化瘀解毒方及拆方對人肝癌HepG2裸鼠移植瘤和HIF1α、E-cad表達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 2014,41(9):2004.

    [7] Li X, Feng Y, Liu J,et al.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inhibits IGF-I-stimulated lung cancer angiogenesis through down regulation of HIF-1α and VEGF expression[J]. J Nutrigenet Nutrigenomics, 2013, 6(3):169.

    [8] 陳賜慧,李衛東,劉瑞,等.肺瘤平膏抑制肺癌A549細胞增殖及炎性腫瘤微環境下的遷移和侵襲[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8):576.

    [9] 劉小美,潘志強,方肇勤,等.黃連-大黃-肉桂復方對肝癌細胞增殖及 PTEN-PI3K-AKT/SGK1信號通路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0(109):50.

    [10] 馬雪曼,于明薇,張甘霖,等.化瘀丸通過血小板介導的肝素酶途徑對4T1乳腺癌的抑制作用[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6,30(10):1064.

    [11] 唐東昕,楊柱,龍奉璽.葛根散對結直腸癌小鼠模型肝臟微環境ICAM-1表達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9):2213.

    [12] Zhang J, Wang P, Ouyang H, et al.Targeting cancer-related inflammati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hibits epithelial-to-mesenchymaltransi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J].PLoS ONE, 2013, 8(7):e70334.

    [13] Yuan Fei, Bai Ganggang, Chen Yong, et al.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diverse ACGs against multidrug resistant human lung cancer cell line A549/Taxol[J].Bioorg Med Chem Lett, 2015, 25(4):787.

    [14] 尹衛華,盛建文,夏紅梅,等.復方苦參注射液對直腸癌放療患者外周血sIL-2R 和 IL-8水平影響的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3,6(2):100.

    [15] 劉琳娜,張甜,石磊,等.唐古特大黃多糖組分1對大鼠急性放射性腸損傷的保護作用[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5,24(4):414.

    [16] 路玫,于冬冬,曹大明,等.針灸對環磷酰胺小鼠骨髓細胞DNA切除修復蛋白DNA聚合酶β的調節作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2):527.

    [17] 胡許欣,張科衛,楚玉.生姜抗化療嘔吐有效部位篩選及其活性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 2016, 27(1):1.

    第8篇: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范文

    藥膳是中國傳統醫學和飲食文化共同孕育的一枝奇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治病之有效措施,故歷來受到人們的青睞。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齡化、疾病模式的改變以及受到“回歸大自然”思想的影響,藥膳這種藥食結合、養療一體的傳統醫療保健方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從而大大促進了中國藥膳學的發展。

    近年來,各種類型的藥膳研究培訓機構、藥膳餐廳紛紛建立,部分醫院、康復中心相繼成立了藥膳食療科,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日益增多。但繁榮的背后也隱藏著一系列的問題,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藥膳學的研究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復,其應用價值也遠未得到應有的體現。本文就藥膳事業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予以探討。

    1 加強基礎研究,深化藥膳理論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不能脫離基礎研究,藥膳也不例外。藥膳是以食物和中藥材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兼具藥物防病治病和食品營養保健雙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組方和運用均是在中醫藥基礎理論和防治原則指導下進行的,其加工制作過程則需要以烹飪理論為依據。所以,如果脫離了中醫理論和烹飪理論的指導,藥膳的發展就失去了源頭活水。

    目前,有關藥膳食療的專著較多,但大多偏重于介紹藥膳食品的加工制作技藝而疏于藥膳配伍組方理論的探討,即便是有所論述也缺乏系統性、完整性,難以適應藥膳教育和普及工作的需要,更無法滿足藥膳學科全面發展的需求。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專門從事藥膳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很少。在中醫界,藥膳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一種應用技藝,中醫理論或臨床學者一般只是在相關研究過程中因為對藥膳感興趣而間或有所涉獵,專門投入精力研究藥膳理論的并不多見。由于投入不足、人員分散等諸多原因,使中醫藥膳學的基礎研究相對薄弱,理論不能得以深入發展,藥膳學至今未能形成獨立發展的態勢。

    為了強化基礎研究,促進藥膳理論的發展,首要的問題是培養藥膳研究的專門人才,促進學科的獨立發展。

    2 提倡學科分化,培養專門人才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為世人嘆為觀止的飲食文化,也形成了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傳統醫學。藥食同源,藥膳學是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烹飪技藝相結合形成的專門學科,是中醫學和烹飪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有機結合、共同孕育的產物。藥膳學綜合了這兩門學科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其理論基礎源于中醫理論體系,其加工制作方法源于烹飪技藝,兩者缺一不可。

    藥膳學的淵源和特點決定了藥膳學科的從業人員必須既具有深厚的中醫理論造詣,又具備烹飪學、飲食營養學的專門知識。在高等中醫藥院校中,藥膳學作為選修課,其教學目的僅僅在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主要講授藥膳理論,對藥膳操作技能少有涉及。烹飪專業的學生一般只是學習某些藥膳的制作技藝,對藥膳配方理論幾乎全然不知。所以,培養兼具相關學科知識的專門人才是促進藥膳學科縱深發展的必由之路。藥膳學必須脫離中醫學或烹飪學單一學科的束縛,應該創造條件促進學科的分化和獨立發展。

    3 整理存世文獻,挖掘有效配方

    藥膳具有藥食結合、養療一體、風味獨特、療效確切等特點。應用藥膳的終極目的是充分利用藥物和食物的性能、功效,來調整身體各方面的生理功能,以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提高藥膳療效是促進藥膳學發展的重要環節。

    食療學是中醫學的分支學科。中醫學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難以計數的藥膳食療配方,這是藥膳學發展的不竭源泉。現在大量的藥膳學書籍主要是整理、轉載和引用歷代醫家的藥膳方劑,其中不乏盲目傳抄者。為了提高藥膳的療效,體現其實用價值,當務之急是系統整理古代藥膳文獻。首先要分類匯集藥膳方劑,從專業的角度篩選有代表性的養生治療方劑;之后要利用現代研究方法將篩選的處方進行觀察,從中挖掘出療效確定、適合推廣的有效配方。否則,藥膳只能淪為豪華宴席上的點綴或成為民眾的心理安慰,并最終失去生命活力。

    4 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眾認識

    藥膳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百姓喜聞樂見的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身健康的維護和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普遍追求安全有效的無傷害性保健治療措施,從而使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藥膳食療在養生保健及各種慢性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優越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然而,由于傳統文化的逐漸淡化,人們對中醫知識的了解越來越少,對中醫理論的認知越來越困難。所以,人們雖然有利用藥膳防治疾病、實現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但在運用藥膳的過程中卻存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誤補、蠻補造成的悲劇也不鮮見。目前藥膳普及工作尚屬空白,專業人才極其缺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現實的情況是:人們對藥膳要么缺乏了解,要么雖然有所了解卻不能正確合理地加以運用。

    所以,民眾不僅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藥膳常識,更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藥膳師對其飲食生活予以督導,通過一日三餐改善體質。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必須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眾的認識。應該用科普書籍、音像制品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藥膳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傳授藥膳制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具體使用方法。要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完整性、科學性、實用性和普及性。民眾廣泛參與藥膳實踐活動是推動學科發展的動力。

    5 規范藥膳市場,進行資質認證

    經濟的發展將藥膳推向市場,但現在的藥膳市場并不規范。由于利益的驅使,藥膳受到很多餐飲業的追捧,很多餐飲從業人員在不具備起碼的中醫常識的情況下從事藥膳制作工作,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地制作幾個所謂的藥膳菜品。

    在配伍完善的藥膳食療方中,要求其中的各種原料在寒熱性質上要一致,五味取舍要合理,歸經選藥要準確,功效主治要協同,使成品的整體作用遠優于每一種原料作用的總和,以取其最佳療效。若搭配不當,輕則藥力盡消,甚則傷害機體。所以,規范配伍、合理應用是藥膳實踐的基本要求,否則,不僅不能發揮藥膳的優勢,反而使人們對藥膳的作用產生懷疑、甚至形成抵觸情緒。

    藥膳市場的混亂是阻礙藥膳發展的原因之一。所以,應該對藥膳餐廳和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和資質認證才能上崗,這是藥膳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6 開展市場研究,開發藥膳產品

    藥膳食品不獨為國內民眾所習用,而且逐漸受到國際市場的歡迎。由于食療藥膳食品不但能防病治病,有利于人體健康,并能豐富人民生活,使飲食品種增加新的內容,所以廣大民眾對其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的要求均有很大的提高。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藥膳食品的制作加工應該突破傳統的方法,與時俱進,才能步入現代化工業生產的行列。傳統的藥膳食品可以通過創新劑型、改進加工方法、合理引進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組織大規模生產等方式適應社會需求。

    第9篇:中醫基礎理論防治原則范文

    【關鍵詞】

    冠心生脈丸;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

    冠心病心絞痛近十余年來發病率顯上升趨勢,我們隨訪觀察用冠心生脈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50例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期間留院觀察病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45~75歲,平均(58±2)歲;病程0.5~15年;病變程度輕度28例、中度20例、重度2例;穩定型心絞痛33例,不穩定型心絞痛17例。入選病例均符合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提出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1]”,中醫辨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屬胸痹之心脈瘀阻型。

    1.2 治療方法 采用自身對照方法。治療期間,服用冠心生脈丸,8 g/d,2次/d,療程4周。如原服用硝酸酯類藥、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者可繼續服用,劑量不變。如果有心絞痛發作,可含服硝酸甘油。

    1.3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1979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座談會修訂的《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3],均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加重。中醫癥候(胸痛、胸悶、心悸、氣短、乏力、舌質、脈象)療效按積分顯效、有效、無效、加重,根據療效指數判定。療效指數=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顯效:療效指數≤0.33;有效0.33

    1.4 觀察項目 冠心病心絞痛的總有效率,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心電圖變化,血液流變學的變化,硝酸甘油日消耗量,中醫征候及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x±s), 采用t檢驗、臨床療效百分率表示。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冠心病心絞痛總有效率88%,其中顯效12例(24%),有效32例(64%),無效6例(12%)。

    2.2 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 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8.3%,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減少37.5%(P

    2.3 心電圖 ST-T的影響 治療前心電圖的總有效率62%,治療后心電圖的總有效率78%(P

    2.4 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治療前后全血高切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均無顯著性變化(P>0.05);全血低切粘度、血漿粘度有顯著性差異(P

    2.5 對硝酸甘油日消耗量的影響 治療前硝酸甘油日消耗量為(4.32±1.8)片/d,治療后(2.24±0.4)片/d,硝酸甘油日消耗量減少48%,P

    2.6 中醫證候 治療前胸痹的總有效率67%,治療后胸痹的總有效率88%,治療前后有顯著差異(P

    2.7 口服冠心生脈丸治療后對血壓、心率、血糖等的影響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用藥期間未見任何不良反應。

    3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中醫學的“胸痹”、“厥心痛”、“心痛”、“心胃痛”等范疇。中醫學理論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血液在脈內運行是靠心氣推動,當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不能正常推動血液運行,則血液運行受阻,血脈痹阻不通,不通則痛,從而發生心痛。《內徑》:“邪在心則病心痛”,“心痹者,脈不通”,“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心痛與寒凝、氣滯、血瘀的關系,從中可看出心痛的主要病機是心脈瘀阻。“氣為血之帥”,氣旺則血行是治療本病的關鍵,在注重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同時,應注意益氣補虛。冠心生脈丸是古方“生脈飲”加味而成。組方合理,符合中醫藥學基礎理論。在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生津的基礎上加三七、丹參、赤芍、郁金。其中,人參補益心氣;麥冬清心生津;五味子益氣養心,以達到強心、擴冠、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又加三七、丹參增強其活血通脈之功;加郁金行氣清心,赤芍活血化瘀增強祛瘀止痛之功。諸藥合用,益心氣,活心血,通心絡,胸痹心痛自除。在臨床上對冠心病心絞痛之心血瘀阻,心悸氣短,胸悶作痛,自汗乏力,脈微結代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小,是預防和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較理想的中成藥。

    參 考 文 獻

    [1] 陶壽琪.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1,9(1):75-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色老头成人免费视频天天综合|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 成人h在线播放| 四虎www成人影院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色老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在线看欧美成人中文字幕视频| 成人美女黄网站视频大全|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四虎成人免费网站在线|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影院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