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安全評價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深基坑工程;安全評價;生命周期安全;設計施工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各個城市對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使基坑工程向更深、更大的方向發展。但在其建設過程中,由于施工技術難度加大、基坑開挖與支護工期長、現場施工條件復雜等原因,產生了很多安全事故和環境破壞的問題。由于巖土工程的不確定性,深基坑工程的風險相對于地面以上結構的風險要大的多,因此科學的針對深基坑工程的各項內容進行安全評價分析,得到一個基坑生命周期內的整體安全指數,已成為大型深基坑工程中必備的安全評價分析的手段。隨之而產生對深基坑工程安全評價方法進行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要。[1][2]
安全評價同時也叫危險度評價。它是以實現安全為目的,運用安全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對企事業單位的安全狀況進行預測、度量、評估和提出安全對策措施建議。國內外學者對工程安全評價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中很多研究與深基坑工程密切相關。Morgenstern(1995)研究了巖土工程中的安全問題,認為巖土工程的安全主要分為模型安全、參數安全和管理安全,并給出了常用的安全評估方法和安全接受準則。K.Ho(2000)研究了巖土工程中的定量安全評估的原理和應用,提出了定量安全評估發展方向。李惠強等用故障樹法(FTA)編寫了一基坑邊坡開挖的故障樹,用數學法計算了邊坡失效的概率。毛金萍等用故障樹對深基坑支護結構方案進行了安全分析,認為支護結構失效、整體失穩、基底管涌和流砂等失效模式是基坑支護系統失效的具體表現,并用可靠度方法計算出支護系統的失概率值。楊子勝等分析了基坑工程項目中不確定性的問題,闡述了基坑工程項目安全管理的概念、特點以及管理措施和方法黃宏偉分析了深基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危險因素,結合一個深基坑工程事例,對此深基坑工程施工期進行安全性評估。[3][4][5]
通過對深基坑工程的安全評價體系進行研究,目的為減少深基坑對環境的影響并提高深基坑工程的安全化程度,實現對深基坑工程勘探、設計、施工和使用監測過程的安全控制,建立安全和環保的最優方案,為決策提供最好的依據。
1深基坑事故類型及風險
基坑工程事故類型可分為:
1、周邊環境破壞;
2、支護體系破壞;
3、土體滲透破壞;
4、物體打擊傷害;
5、高處墜落傷害;
6、機械傷害;
7、觸電傷害;
8、坍塌;
9、車輛傷害。
上述基坑工程事故,只是從某一種形式上表現了基坑破壞,實際上基坑工程事故的事故的發生往往具有多發性,有一個連鎖效應,表現形式也呈現多樣性。
2深基坑工程安全評價
安全評價方法有許多種,在實際的安全評價中也會用到許多安全評價方法。常用到的安全評價方法有:1、安全檢查和安全檢查表法;2、預先危險性分析;3、故障假設分析與故障假設;4、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5、故障樹分析法;6、事件數;7 魚刺圖;8、ICI蒙德法;10 “六階段安全評價”方法。本論文針對深基坑工程中常用的安全檢查表法進行分析。[6][7]
2.1 安全檢查表法
安全檢查表分析是將一系列項目列出檢查表進行分析,以確定系統、場所的狀態,這些項目可以包括場地、周邊環境、設施、設備、操作、管理等各方面,目的為檢查某些系統的安全狀況而事先制定的問題清單。
表一 深基坑工程安全評價分析表
從設計和施工兩大方面對深基坑基坑工程的內容進行列表分析評價工程的安全,保證深基坑工程從設計到施工各個方面的安全,從根本上排除深基坑風險的來源,是深基坑工程中常用的方法。傳統的深基坑安全評價僅從施工單方面進行評價,是基于深基坑在設計過程中過于保守的情況下,將設計內容列入深基坑工程安全評價體系中,可以在保證深基坑安全的基礎上實現材料的節約,由于大部分深基坑都是一種臨時的圍護結構,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也是綠色施工的一部分。
3深基坑工程生命周期安全評價模型
建立深基坑工程生命周期安全評價的模型分為四步:一、確定深基坑工程生命周期安全評價指標的權重;二、用模糊綜合評價理論來建立深基坑工程生命周期安全評價的模型;三、對深基坑工程安全和環保得出綜合的評價。
3.1 深基坑工程生命周期安全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安全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是綜合安全評價中的關鍵的一步,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指標的權重是較為合理的一種方法。
3.2 深基坑工程生命周期安全評價方法和模型
采用模糊評價法對深基坑的生命周期安全進行評價,該方法數學模型簡單,因此容易深基坑的生命周期安全的模型,而且評價效果較好,有很強的應用性。由于深基坑工程安全與周邊復雜環境的各種因素相關,運用數學中的模糊變換原理和最大隸屬度的原則,此模型能對深基坑工程生命周期安全做出綜合評價。具體建立深基坑生命周期安全的數學模型過程有以下七個步驟。
1、確定生命周期安全評價因子的對象集合。
2、確定生命周期安全評價評價標準抉擇評語集合。
3、對每個因子,做出單因子評價,得單因子評價向量。
4、建立單因子評價矩陣。評價矩陣 R 實際上是表示 U 與 V 之間的隸屬模糊關系,即R: U×V[0,1]。
5、將各因子的權重值來構成權向量;;。
6、進行生命周期安全的綜合評判。評價向量 B=A。
其中
若評價結果為應將它歸一化計算。
7、得出安全評價的結論。若,則對所評價對象做出評語集。
3.3 深基坑工程生命周期安全評價基準的確定
評定等級基于國家頒布的建筑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法規和環境保護的法規等來進行評價。評分標準是文字描述,具體結合深基坑的實際情況。
4結語
本文總結分析了影響基坑安全的因素,將設計因素添加到安全檢查表方法中,完善了該方法對深基坑安全評價的內容。借鑒深基坑工程申明周期安全評價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做出一定的分析。建議將該方法應用于更多的深基坑工程的安全評價分析過程中,以實現深基坑工程更科學、安全、綠色的完成施工。
參考文獻
[1]劉國彬, 王衛東.基坑工程手冊[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2]高大釗;軟土深基坑支護技術中的若干土力學問題. [J]巖土力學, 1995, 9:16(3).
[3]Bastian A.GasosJ.Type I elstrueture identifieation approach using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A].Proeof the1994 IEE Int Conf on Neural Networks[C],New Jersey,1994:3256-3260.
[4]唐業清,李啟民,崔江余,基坑工程事故分析與處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5]杜顯洲,基坑支護工程的優化設計研究,土工基礎,2005年第3期.
關鍵詞 安全評價質量 因素 控制
一、前言
為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確保建設項目中的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保證建設項目建成后在安全生產方面符合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和規定。
二、前期準備
評價目的:第一,為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確保建設項目中的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保證建設項目建成后在安全生產方面符合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和規定。第二,為安全驗收把關,確保建設項目正式投產之后,系統能夠安全運行;保障作業人員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此外安全驗收評價還可作為今后企業持續改進、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的基準。第三,對未達到安全目標的系統或單元提出安全補償及補救措施,以利于提高建設項目本質安全程度,滿足安全生產要求;也通過檢查建設項目在系統上配套安全設施的狀況(完備性和運行有效性)來驗證系統安全,為安全驗收提供依據。為企業強化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為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實行安全監管提供參考和依據。第四,驗證安全設計專篇中安全措施和設施的落實和有效性。
三、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分析
(一)危險化學品理化性質指標
根據《危險化學品名錄》(2015年版)、《易制毒化學品目錄》和《監控化學品名錄》,項目涉及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蝕性的化學品的危險類別情況如表1所示,具體見附件危險化學品的理化性質表。其中,環氧丙烷、氯甲烷、甲苯為國家安監總局公布的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其危險化學品數據情況。
項目儲罐區建有乙醇儲罐,但項目一期工程生產工藝無使用乙醇工藝,已建成的乙醇儲罐未儲存乙醇,對此未對乙醇的理化性質進行辨識分析。
(二)易制毒化學品辨識分析
項目涉及的危險化學品有氫氧化鈉、氯甲烷、環氧丙烷、甲苯、異丙醇、乙酸、鹽酸。根據《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45號)項目所使用的鹽酸、甲苯為第三類易制毒化學品。
(三)項目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分析結論
根據項目生產原輔料、生產工藝、生產設施及設備等情況辨識分析,項目存在火災、爆炸、中毒、窒息、灼燙、高處墜落、車輛傷害、機械傷害等危險有害因素,主要分布在生產工藝設備及相關輔助作業環節和部位。項目所涉及的危險化學品環氧丙烷、氯甲烷、甲苯屬于國家首批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甲苯、鹽酸屬于第三類易制毒化學品。通過對項目儲存的危險化學品種類和數量統計,對照《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辨識得出,項目構成重大危險源,重大危險源等級為三級。通過對項目是否屬于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和危險化學品使用企業辨識分析得出,項目屬于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同時為危險化學品使用企業。
四、評價方法選擇及理由說明
項目為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安全驗收評價,評價的主要內容為項目建成后與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志規范符合性的定性評價,此次評價主要使用安全檢查表法開展安全評價。本次評價采用的評價方法說明見表3所示。
五、結論
第一,項目通過安全驗收評價進入正常生產階段后要按照《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財企〔2012〕16號)要求提取使用安全生產費用。第二,項目應當在通過安全驗收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按照《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辦法》(國家安監總局令第48號)規定對項目職業病危害進行申報。第三,項目中涉及多種特種設備,應嚴格按照國家對特種設備的檢測檢驗要求定期進行,對主要裝置、設備(設施)進行維護與保養。項目應嚴格按照國家防雷設施檢驗規定定期對防雷設施進行檢測檢驗。第四,項目應該按照《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安監總局令第40號)的規定每年開展一次重大危險源專項應急預案演練,每半年至少進行一次重大危險源現場處置方案演練。第五,項目生產原、輔料所涉及的甲苯、鹽酸為易制毒化學品,項目按照《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45條)的規定辦理了甲苯、鹽酸易制毒化學品購買備案證明,有效期至2015年7月9日,建議企業在易制毒化學品購買備案證明到期前及時延續購買備案證明。第六,通過提高企業安全評價認識,加強政府對評價機構的監督管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通過評價機構人員的培養、技術支撐能力的建設和內部管理制度的規范來加強評價機構自身能力建設,安全評價機構的工作質量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使安全評價真正為企業所用,并為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管理決策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從而達到減少安全事故的最終目的。第七,經辨識分析項目屬于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和危險化學品使用企業,項目應該在竣工驗收后按照《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安全生產許可證實施辦法》和《危險化學品安全使用許可證實施辦法》的規定申請辦理危險化學品生產許可證和危險化學使用許可證。
(作者單位為淮南永泰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李高東(1985―),男,山東棗莊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安全評價。]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力生產;安全評價;標準化;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33-0134-02
安全評價對于電廠安全生產至關重要,保證了電廠的安全生產。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電廠安全評價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電廠系統的安全評價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電廠 一線員工的經驗與知識。隨著經驗管理模型的引入,得出的專業知識經驗使得基于案例分析決策的安全評價體系得以引入到電廠中。基于案例分析,本文研究和完善了電廠客觀評價指標的標準化評價體系。
在電力生產中,安全運行直接影響著電廠員工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任何在安全上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因此,電廠的安全運行一直是各發電集團與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之一。作為電力生產的主要組成部分,電廠的生產過程包括許多工藝流程和設備設施,而在生產過程中電廠各部分的配合運作十分復雜。[2]員工的生命安全與工作環境永遠是首要考量的對象。根據中電聯統計,截至2011年底我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106253萬千瓦,發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二,而且我國的電能主要來源于火電機組。電廠火電機組的安全評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設備的評價、運行環境的評價和生產流程的管理。其中生產流程管理在研究中稱作生產管理體系。通過分析和改進以上三個部分,可以在電力生產過程中采取必要的糾正、補救和預防措施,從而做到預防電廠事故的發生。
電廠安全評價的推廣,全面評估了電廠的安全指標、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應急機制,從而有效地提高了電廠的安全性能,保障了電力生產的可靠性。
一、電廠安全評價體系現狀分析
作為現代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安全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診斷出安全隱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對安全生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許多實際生產運行中,電廠的安全評價還存在著不規律、不科學等問題,仍然不斷需要依靠專家來進行評價。[3]
目前,由于電廠安全評價決策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關鍵信息的缺失和必須依靠專家小組的專業知識技術支持等因素,現行的專家直接評價體系就顯得過于主觀。因此,其評價結果誤差范圍可能較大。所以減小現行評價系統中主觀因素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隨著安全評價規則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完善,可以應用于電站絕大部分設備的新評價技術得以應用,提高了電站的評價效率。這些新技術對電站具有科學和社會上的雙重意義,使其安全生產過程更加量化、科學化和自動化。管理系統的安全性在整個電站安全生產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無數案例表明,電站中的安全事故往往不是由于設備故障所導致,而是由于管理上的疏忽。
從火電廠管理系統安全評價的角度來說,要提高安全性,需要對電廠生產過程進行具體全面的安全評價,并在評價系統中加入基于案例知識庫的決策過程。
當前涉及電力生產的評價系統的研究十分廣泛。鑒于安全生產在電廠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出一種適應于電廠生產和管理特點的安全評價系統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基于電廠生產的安全評價研究卻屈指可數。目前關于評價系統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對運行效能、能量和火用效率的分析研究,電站選址的評價,空氣對運行影響的評價,以及電站的環境影響評價等。即便是對電廠安全評價體系的研究,也很少能夠為專家的決策提供強大和準確的專業信息支持。
電廠安全評價是由專家組經過調查、討論、協商后完成的。安全生產評價是電廠電力生產的重要基礎考核指標,是保證電廠安全、穩定和經濟性的重要手段。鑒于安全評價的重要性,電廠安全評價體系必須全面覆蓋評價整個電站的生產過程,主要由內部評價和外部專家評價兩個部分組成。內部評價由電廠自主完成。外部專家評價是由發電企業組織相關專家組對其自身安全性進行的評價,最終基于評價指標和規則提出安全生產的指導意見和評價報告。目前,外部專家評價過程中有嚴格的審計,因此這種評價方式成為各大發電企業主要采用的安全評價手段。外部專家評價主要包括以下步驟:一是召集進行評價的專家組。相關專家可來自電力公司、大學、政府的技術層、管理層。二是確定評價各項目的權重和測評的總分。三是組織專家到電廠進行實地考察,評價打分。四是整理評價得分,組織專家分組討論,最終得出評價結果。通常對評價最后結果可以進行小的修正和補充。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評價結果并不只是簡單的專家評分的整理,其真正結論是由專家組以開會討論的形式做出的集體判斷。對于如何判別評分項目的權重并沒有確定的規則。之所以采用這種方法得出評價結論,是因為單純靠分數來得出結論是不合理的。不同的電廠由不同的專家組進行評價,而專家們的評分又因他們各自的性格、情緒和知識背景而不盡相同。因此,發電公司得出安全評價結果要經過全面的專家組討論。在實踐中,過往的案例對專家評價結論的得出有著巨大的參考價值。
綜上,現行的評價體系主要存在以下的不足:
首先是評價方式過于主觀。這一評價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長時間的評價過程以及人力資源的消耗,但效率卻十分低下。在實踐中,安全評價過程往往由于評價時間過長反而導致了評價結果的質量和準確程度的降低。
其次,專家評價與決策的過程沒有足夠專業知識和豐富信息的支持,這一弊端在歷史數據和信息無法獲取的情況下更為突出。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各大發電集團收集了大量的電廠評價案例,無疑對專家評價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參考。然而,由于未對這些案例整理分析,往往沒有充分利用它們,也未進行標準化、電子化的保存。在對新建電廠評價時,就無法獲取相關參考信息。更為嚴重的是由于缺少信息系統的支持,能從案例庫中得到的發電企業的運行經驗和以往的專家結論往往不能運用到專家組的決策過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
第三是難以實現對電站的自主評價和24小時的時時評價。
因此,在專家組進行評價時提供充分的專業知識和信息就顯得格外的重要。本研究擬對當下普遍采用的專家信息支持系統進行改進和優化,使之能夠更有效率、更加準確地為專家組的評價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研究開發以歷史案例和專業知識庫為基礎的安全評價標準化體系成為提高當前電站安全評價效率的另一種有效手段。
二、電廠安全評價體系標準化研究
安全評價標準化體系以下面六個指標為評價標準,對電廠各部分設備、勞動安全、生產環境和安全管理進行評價:第一,安全規定或政策:包括安全目標的確立,建立等級分明的責任監督體系,以及預防可能出現的違反安全規程行為的機制。這一指標主要評價電站的安全生產規定和政策的健全程度。第二,安全生產責任制:考察是否明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從車間主任、生產員工、技術支持人員等的責任制全面覆蓋情況。這一指標評價電廠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執行效果。第三,監督機制:包括按時召開安全生產計劃會議,定期開展安全生產自查,以及其他涉及監督機制的行為。這一指標主要針對電站監督機制的落實情況給予評價。第四,安全生產基本行為準則:包括嚴格執行生產工序、主要設備管理、運行狀態的完善評價機制和管理體系、外包工程的安全管理以及不中斷的安全管理體系。這一指標檢驗電站行為的合規性。第五,安全生產培訓:考察員工安全生產培訓的完善程度,特別是對新進員工和安全監督崗員工的安全生產培訓落實情況。這一指標對安全生產培訓體系做出評價。第六,集成管理體系:主要包括安全生產的獎懲制度,用以建立良好的安全生產企業文化。
應用以上的評價標準,結合已有的歷史案例和專業知識庫,建立電廠安全生產評價表。評價表包括電廠中設備的運行管理、人力資源的管理、勞動環境的管控以及對安全生產體系自身的評價測評內容。表格需建立在對大量歷史案例的分析基礎之上,應用相應的專業知識庫,嚴謹地確定各部分測評分數和權重設置。得出的評價表格需交由數名專家組成的評價小組針對同一電廠進行試評。評價結果收集整理后,根據專家的打分測評對評價體系進行優化后,再次交給專家小組進行試評。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得出穩定的評價結果為止。
評價表格還需要加入針對不同電廠特點而設立的浮動權重系數體系,該體系的加入使本套評價適用于更多的電廠。建立浮動體系同樣需要專家組擬定的評價體系,并對已有案例進行反復的安全評價和反饋。評價的歷史案例越多、反復優化次數越多,評價體系就會更完善。評價體系的最終目標是要達到針對每個電廠的不同特點,都能細化制訂出適用的安全評價指標。
在以劣質煤種為燃料的燃煤電站中,由于鍋爐爐膛內的積灰較多,不及時清除容易誘發安全事故。對該電站的除灰系統評價指標設置較高的權重,就能在安全評價時更容易發現和重視除灰系統存在的問題與隱患,制訂相應的改進措施,有效減少由于積灰過多而引發安全事故的幾率。同樣,在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對電廠節能減排系統設備的評價權重也可適當上浮,以保證電廠周邊的環境安全。而我國南方的火電廠通常處于河岸或海岸,機組冷卻水源有充分保障,故可將其水循環利用系統的評價權重適當降低,以便在評價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其他設備安全問題。
進一步分析和研究浮動權重體系,對浮動權重進行標準化的規定,確定權重浮動的具體實施細則。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電廠安全評價標準化體系規定了不同特點的電站評價權重系數,限制了評價項目得分的浮動范圍,使評價得分有據可依、有據可查、有規可循,有效減少了專家組的主觀成分,為電廠安全生產評價建立了統一的標準。隨著歷史案例分析和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對評價指標的浮動范圍和權重確定進行持續改進,使整套評價體系的可靠性不斷提升、適用范圍不斷擴大,為日后建立脫離于專家評價組的電站自主評價和全天候評價體系建立了穩固基礎,推動了電廠安全評價體系的發展和進步。
三、結論
目前電廠安全評價體系普遍過于主觀,過分依賴專家組意見,使熱電廠安全評價存在著不規律、不科學等問題,安全評價過程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無法實現電站的自主實時評價。針對存在的問題,本文應用電廠安全評價標準化的方法,通過將浮動權重體系加入到評價體系中,使用歷史案例與專業知識庫的支持和專家組的反復評價修正,研究建立了電廠安全評價標準化體系。這套更為科學、規律的安全評價體系的應用,將有助于大幅提升電廠安全評價的效率和準確性,大大降低了專家組在評價中主觀因素的作用,為今后逐步實現電站自主的安全實時評價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啟迪,趙午瀅.電力安全評價與管理分析[J].電力建設,2014,
(1):172-173.
【關鍵詞】公路隧道; 運營安全; 交通事故特征; 熵權法; 安全評價
1 引言
高速公路安全性是交通管理的重心,我國的公路隧道交通起步晚但是發展較快,但公路隧道運營期安全評價工作還沒有展開。目前公路隧道安全主要集中于在修建期的安全評估與安全管理,而對建成后及營運階段的安全管理研究尤為不足,建立適合我國的公路隧道運營安全評價方法,是我國交通安全管理的迫在眉睫的課題。
2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點分析
(1)多發性。由于公路隧道內獨特的結構形式與行車環境,隧道路段事故明顯高于其他路段。以西北某高速公路為例,按照高速公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地點統計來看,在公路隧道內發生的事故占全線事故總數的26%,高于隧道里程與高速公路里程的比值。(2)時段性。根據高速公路隧道發生交通事故的時間統計來看,在白天發生交通事故的比例占76.41%,雨天發生事故的比例為57.65%,表明公路隧道內白天發生事故的概率更大。(3)長度性。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主要發生在長隧道及特長隧道內,發生交通事故的次數與公路隧道的長度呈正相關的關系。(4)區段性。將隧道路段分為四個區段,區段1為隧道口前50m,區段2為隧道內前50m,區段3為區段2的接下來100m,區段4為隧道的剩下區域。隧道事故率呈區段分布,其中前3個區段的的事故率為83.7%,為事故多發區段,是隧道事故的一大特點。(5)連鎖反應性。在公路隧道內發生交通一起交通事故后,因多米諾骨牌效應會在短時間內產生一系列影響,從而衍生出其他事故。比如在公路隧道內發生油罐車泄露燃燒,因隧道屬于單向行駛,后面駛入的車輛若沒有獲取前方發生交通事故的警告,會繼續駛入隧道內,在隧道內發生交通事故,容易造成人員恐慌及現場混亂,從而造成更大的事故。(6)事故的復雜性。隧道內封閉、空間狹小、車人相對比較密集、在發生火災產生煙霧時會降低隧道內的可視度、與外界聯通比較困難,使事故的應急救援產生較大的局限性有。同時隧道內發生交通事故后涉及多個行業管理部門,其應急救援體系不明朗,各管理部門各自為政,缺乏互通,容易導致群龍無首或多頭指揮,造成應急救援的失效。
3 熵權安全評價方法
信息熵表示系統的紊亂程度及無序狀態,定義為信息量的概率加權統計平均值,即:
(1)
式中:pi為事件的概率,E是事件的函數,為不確定性的表征式。
熵值法是突出局部差異性的權重計算方法,是根據某一指標的差異程度而反映其重要程度。熵值法引用了信息熵評價所獲系統的有序度與效用,盡量避免了各因子權重的主觀性,因而評價結果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在公路隧道安全運營評價體系中,通過對熵的計算確定權重,即根據各項觀測指標值的差異程度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當各評價對象的某項指標值相差較大時,熵值較小,說明該指標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較大,其權重也相應較大。熵值法確定權重的步驟為:建立評價體系、歸一化處理、熵值計算與熵權定義。
3.1 建立評價矩陣
一級指標中下若設4個二級指標{u1,u2,u3,u4},包含{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非常危險}的評語集合,評價小組對這4個二級指標給出的評價值構成矩陣式:
(2)
式中R為一級指標的評價矩陣,矩陣元rij=dij/N為評價小組中對i個二級指標評定為第j個等級的人數,N為評價小組的總人數。
3.2 歸一化處理
首先對直接獲取的評價矩陣R做進一步處理,令
(3)
式中:m,n為對應評價矩陣R的行數與列數,處理后得到評估矩陣RV。
再令 為第k行元素之和, 為第k種結果中第j個元素出現的概率,以綜合評價矩陣R作為研究系統,則有
(4)
3.3 計算熵值
在含m個指標、n個被評價對象的評估問題中,定義第i個指標的熵為EI:
(5)
式中:
3.4 定義熵權
定義第i個指標的熵值后,第i個指標的熵權可表示為:
(6)
式中:m為指標數,從而求得其余一級指標的模糊評價矩陣與矩陣熵值,評價指標權重向量為:
(7)
4 工程應用研究
以在役某公路隧道為例,采用專家評議法對評價指標重要性比較得到評語集,公路隧道運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是對公路隧道運營中的安全管理、隧道結構、交通環境、機電設施系統4個一級指標和19個二級評價指標進行評價。從而可根據評語集合數據建立安全管理、隧道結構、交通環境及機電設施的單因素評價矩陣:
圖1 公路隧道運營安全評價體系
由式(3)~式(6)計算可知安全管理因素中的交通管理設置、員工培訓、應急預案、防范措施與安全標志及宣傳的單因子權重集為{0.147,0.116,0.314,0.056,0.441,0.136},且安全管理、隧道結構、交通環境及機電設施的熵權評價結果為2.732、2.967、3.631、3.267。所有評價數據屬于2.732~3.631之間,表明該公路隧道各級評價指標均滿足安全運營要求,同時安全管理與隧道結構評價結果小于3,說明具有一定的欠缺,應該在安全管理及隧道結構方面補強。
5 結論
(1)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主要特點為多發性、時段性、與隧道長度正相關性、隧道區段性、連鎖反應性及應急救援的復雜性。(2)熵值法是突出局部差異性的權重計算方法,是根據某一指標的差異程度而反映其重要程度。熵值法引用了信息熵評價所獲系統的有序度與效用,其評價結果能更反映實際情況。(3)基于熵權及層次分析法對某公路隧道運營狀態進行安全評價,該公路隧道各級評價指標均滿足安全運營要求,同時安全管理與隧道結構評價結果小于3,說明具有一定的欠缺,應該在此兩方面補強。
參考文獻
[1]周正兵,孫璐, 李易峰等.基于AHP和模糊熵的高速公路隧道重要度評價[J]. 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 2012, (4):36-43.
[2] 陳紅, 周繼彪, 王建軍等. 公路隧道運行環境安全評價指標與方法[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33(4):54-61.
關鍵詞: 機械制造;生產安全;探究
中圖分類號:TD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在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還處于較低的水平, 安全生產管理體制和安全生產投人已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機械制造行業,全國各地的生產安全事故層出不窮。不僅對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而且還嚴重危害了企業員工的人身安全。因此,在現代機械制造企業中開展安全生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導致生產事故的主要原因
(一)企業和員工的安全意識不高
在生產經營中,有些企業管理者沒有很好的貫徹落實相應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企業員工也不了解設備和相關工序的安全操作規程。在這種情況下,操作者很容易產生不安全行為,從而導致生產事故。有些企業的安全生產意識不高,缺乏足夠的安全管理人員, 也沒有真正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如果員工的安全操作水平不高,技能培訓教育不夠,就很容易引發生產事故。此外,員工心理因素不高也是導致生產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如果員工在工作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或者易受某些干擾因素的影響, 也容易出現事故。同時,員工的判斷力和觀察力也與事故的發生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操作者的判斷力和觀察力較強,就能對工作中的突發事件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 從而最大限度的預防和控制事故的發生。
(二)生產裝置和設備的因素
在機械制造業的生產過程中,會使用到不同類型的機械設備和系統裝置,這些設備和裝置也是引發生產事故的重要因素。因為設備是需要人來進行控制的, 在控制過程中如果出現失誤就會造成生產事故。因此,為了降低因人為原因而導致的事故,就需要設備和生產裝置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和自動化水平。比如可以在一些危險性較高的場所配置連續監測裝置,對場所內的有害、有毒、易燃、易爆氣體、壓力、溫度、液位、流速等進行實時的監控,一旦超過了規定值, 監測裝置就可以自動驅動控制裝置或排風機進行及時的處理。目前,有些企業的設備老化嚴重,自動化水平較低, 加上沒有進行定期的調整或檢修, 在使用過程中系統裝置就容易發生故障。在機械加工過程中, 機器設備的性能、狀態及可操作性也直接影響著生產安全。特別是在交接班的時候,機床或機器經過長時間的運轉之后就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或沒有及時將機器設備的參數初始化,不了解機器的使用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就極易引發生產事故。此外,有些機器在設計方面存在著問題,導致機器的可操作性不高,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因誤操作而引發事故。有的企業為了節約成本,購置了一些質量較差的設備,從而導致生產事故的發生。
(三)生產環境因素
生產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兩個方面。自然環境主要是指溫度、濕度、光線、粉塵等因素, 生產環境發生變化時操作者的情緒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從而使機器狀態發生變化, 最終導致生產事故的發生。人為環境主要是指受企業管理者的態度或管理方法等人為因素的作用,操作者的情緒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從而使機器的狀態發生變化,最終引發事故。
(四)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主要包括對機器設備、人員、任務和環境等方面的管理。有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在工作任務量很大的時候卻沒有投入足夠的生產設備,這樣就會使機械設備出現超負荷運轉的情況,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此外,由于機械制造業的工作環境比較惡劣, 如果沒有對設備進行及時的保養和維護, 或者管理人員的素質不高,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機制,都有可能引發生產事故。
二、提高機械制造業生產安全水平的措施(一)為生產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要提高機械制造業的生產安全水平,必須要貫徹落實“ 科技興企” 的戰略, 為生產安全提供必要的技術保障。在工程項目或機械裝置的設計過程中,應防微杜漸,及時預測有可能發生的各種危險,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方面的優勢,最大程度的防止危險因素。企業要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技術過硬、管理和生產水平高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各單位還要結合實際,開展安全技術革新活動, 從根本上提高生產設施的安全水平。
(二)加強安全教育
要提高生產安全水平,加強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企業應積極開展安全訓練和安全教育,讓員工學會預防和預測各種危險。通過進行安全教育,使員工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 從根本上提高員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在企業還要營造一種安全氛圍,建設先進的安全文化, 提高員工的安全素質。此外,企業還要加強安全生產管理隊伍建設,通過安全教育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懂技術、懂法律、懂管理的安全管理人才,從整體上提高員工的安全操作水平。
(三)制定并落實相應的法律法規
政府部門應本著對社會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制定并落實《安全生產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安全管理機構,配備好安全管理人員,同時還要保證必要的安全經費投人。此外,除了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之外, 還要制定具體的工作標準、工業標準及安全指導方針等。事實證明,這些法律法規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和保障安全。
(四)健全安全管理體制
通過健全安全管理體制,可以進一步強化員工的安全意識,調動員工的生產積極性, 將法律行政措施與提高員工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有機結合起來,使群體和個體的行為更加安全、合理、高效。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提高企業的安全政策水平。
(五)加強設備管理
在機械加工過程中,機械傷害是較為常見的事故, 出現這類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未能及時修復已損壞的傳動裝置;第二,人機界面的設計不合理, 可操作性不高, 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失誤或疲勞;第三,在加工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突發事故或事物意外傷人等現象;第四,安全教育不夠或缺乏完善的安全技術規程。事實證明,要防護機械傷害,需要將機械的全部運動零件遮攔起來,盡可能消除身體與之接觸的可能性。
從設計方面來說,如果人機界面難以滿足人機工程學的要求,就會引發機械傷害。因此要預防機械事故的發生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如果是重要的機械,可使用聯鎖及故障安全裝置。設計時,應以“單純”為主要原則。第二,如果是緊急操作設防,在結構上應采取一觸即發的方式。第三,作業條件、機械配置和形狀一定要合理,操作裝置也要完備,還要具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和恰當的信息指令。第四,為了防止誤操作,也為了易于識別,可在緊急操縱部件上涂上醒目的色彩或熒光粉。第五,處理危險物時要給予必要的重視,應設有完善的保護裝置。
總結:
綜上所述,在機械制造企業中引發生產事故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在制造過程中, 要對操作者、管理、機器、環境等各個環節給予必要的重視, 因為任一環節出現失誤都有可能引發安全事故, 同時這四個環節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也會導致事故的發生。因此,在機械制造業中要對事故進行必要的預防和控制, 讓整個生產過程更加科學、安全和文明,從而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參考文獻:
[1]戴.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10.
關鍵詞:生態安全評價;格網;時空變化;東營市
中圖分類號:X8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5)12-0004-04
1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多,也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生態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1]。生態安全是指人類在生產、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等影響的保障程度,即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程度[2]。近年來,對區域性生態安全狀態進行評價已成為研究的熱點[3~7],其中格網GI方法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結果的精度。
2009年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將黃河三角洲生態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東營市作為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區,對其生態安全問題的研究更不容忽視。但目前對東營市生態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縣級尺度[8~10],尚未突破行政區的限制。本文采用生態安全指數法,結合格網GI技術,基于200 m×200 m格網,對東營市200年、2009年和2013年生態安全狀態進行評價,并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分析東營市生態安全狀態變化特征,探索生態安全變化成因,旨在為東營市生態環境保護與政府決策提供數據參考與理論支持。
2研究區概況與數據源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6°′~38°10′,東經118°07′~119°10′(圖1)。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相鄰,南部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研究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9 mm,多集中在夏季。整體地勢平坦,最高海拔與最低海拔相差27 m。全市土壤質量較差,以潮土與鹽土為主,約占總體土壤面積的94%。東營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等。海岸線全長412.67 km,易發生風暴潮災、土壤侵蝕和土壤鹽漬化等自然災害。
本文所涉及數據包括自然資源統計數據、社會經濟統計數據、遙感影像數據等。統計數據主要來源于2006年、2010年和2014年出版的《東營市統計年鑒》[11~13],東營市縣級市區統計年鑒與公報。遙感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共享平臺。
3研究方法
3.1生態安全指標體系構建
東營市屬石油工業型城市,通過調查東營市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結合東營市自身發展特點和前人研究成果[3-7,14]選用PR(壓力-狀態-響應)系統框架概念模型[1,16]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遴選基于科學性、代表性、整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具體指標詳見表1。其中,系統壓力指標6個,系統狀態指標12個,系統響應指標6個。
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較多,主要包括主觀方法與客觀方法,但各有利弊[17]。為提高指標權重的準確性與可信度,本文結合層次分析法和變異系數法,先分別求取指標主觀權重與客觀權重,再加權求和得最終權重(表1)。
5結語
(1)200年、2009年和2013年中,東營市生態安全狀態整體呈良性發展,生態安全狀態優于臨界安全土地面積不斷提高,低于臨界安全土地面積先增加后減少,這主要得益于東營市政府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經濟,使得生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從空間上看,東營市生態安全狀態由沿海向內陸安全性不斷降低,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區成陸時間較晚,生態環境較為脆弱。
(2)本文基于格網GI技術評價東營市生態安全情況,突破了行政區的界限限制,使研究尺度縮小到200m×200m網格,呈現了各行政區生態安全內部差異,可為東營市生態保護提供理論支持與參考。另外本文在參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研究區現狀制定的生態安全指標仍不盡完全,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賈艷紅.基于格網GI的生態安全評價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
[2]肖篤寧,陳文波,郭福良.論生態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內容[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3):34~38.
[3] 李佩武,李貴才,張金花,等.深圳城市生態安全評價與預測[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2):24~22.
[4]薛亮,任志遠.基于格網GI的關中地區生態安全研究[J].地理科學,2011,31(1):123~128.
[5]段錦,康慕誼,戴誠,等.基于格網的東江流域生態安全空間綜合評價[J].生態學雜志,2012,31(8):207~2081.
[6]朱衛紅,苗承玉,鄭小軍,等.基于3技術的圖們江流域濕地生態安全評價與預警研究[J].生態學報,2014,34(6):1379~1390.
[7]龔麗妍.基于格網GI的區域生態安全評價與時空演變趨勢分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
[8]韋仕川,吳次芳,楊楊,等.基于R和GI的黃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變化及生態安全研究――以東營市為例[J].水土保持學報,2008,22(1):18~189.
[9]謝興震.基于R與GI的東營市土地利用生態安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10]林珍銘,徐超平,夏斌,等.東營市土地生態安全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8):1119~11197,11212.
[11]東營市統計局.東營統計年鑒20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12]東營市統計局.東營統計年鑒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13]東營市統計局.東營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14]左偉,王橋,王文杰,等.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與標準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1):67~71.
[15]魏興萍.基于PR模型的三峽庫區重慶段生態安全動態評價[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9):109~1099.
[16]李中才,劉林德,孫玉峰,等.基于PR方法的區域生態安全評價[J].生態學報,2010,30(23):649~603.
[17]薛亮.基于格網GI的關中地區生態安全評價與格局變化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
[18]葉靖,楊小喚,江東.鄉鎮級人口統計數據空間化的格網尺度效應分析――以義烏市為例[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0,12(1):40~47.
[19]李軍,周成虎.基于柵格GI滑坡風險評價方法中格網大小選取分析[J].遙感學報,2003,7(2):86~92,161.
項水上交通事故統計指標為作基礎數據,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利用模糊層次分析法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
建立水上交通安全的評價模型,并得出最終比較合理的評價結果,通過實例分析表明方法可行。
關鍵詞:無量綱化 模糊層次分析法 水上交通 安全評價
目前,長江的安全狀況主要采用一般以上等級事故數、碰撞事故數、死亡人數、沉船數和直接經濟損失等四項事故指標法來表征,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著不足之處。例如:對安全形勢僅僅是諸如“三降二升”之類的定性描述,不能完全反映實際的安全狀況等。本文將對四項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用模糊層次分析法進行量化分析,綜合判斷水上交通安全形勢的變化趨勢。
無量綱化處理
在水上交通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中各指標均有不同的量綱,例如事故數單位為件,傷亡人數、沉船數和經濟損失單位分別為人、艘和萬元,給綜合評價帶來了許多的困難。為了盡可能地反映實際情況,排除因各項目指標單位不同以及數值和數量級間的懸殊差別所帶來的影響,需要對評價指標作無量綱化處理。常用方法有均值化法、標準化法和極值法等。
1、均值化處理法
4、評價結果分析
事故指標以取值小為優,評價值越小說明安全狀況越好。從計算結果來看, 三年的安全狀況基本處于平穩態勢,其中2007年的安全狀況要好于2008年和2009年,2008年和2009年基本持平。計算的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說明利用該方法對水上安全形勢及趨勢進行綜合評價是可行的。
結語
關鍵詞:層次分析;集對分析;水質;水量;經濟社會發展;水生態;水安全
中圖分類號:TV213.4;X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683(2014)01-0037-05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資源。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人口規模的增長,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水安全問題日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韓宇平[1]將水安全理解為,在現在或將來由于自然的水文循環波動或人類的不合理作用,使得區域水狀況對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產生不利的影響,這些影響表現為水質污染、干旱、水環境破壞、水量短缺等方面,并由此可能引發環境惡化、經濟下滑、社會動蕩以及地區沖突等等。水資源安全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生態環境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水安全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全[2]。目前,常見的水安全評價方法有人工神經網絡法、模糊理論法、灰色系統理論法等,但是人工神經網絡法比較復雜,模糊理論中對于隸屬度的確定比較主觀隨意,灰色系統理論法中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則存在評價值趨于均化、分辨率不高的缺點[3-4]。層次分析法(AHP)作為對問題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多層次決策方法,已經在許多領域有比較成熟的應用[5-6]。鑒于此,本文構建了安徽省水資源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了水安全綜合評價,并采用集對分析法對評價結果進行驗證。
評價結果對于改善安徽省水安全狀況具有指導意義。
1 安徽省水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1.1 安徽省概況
安徽省地處華東腹地,處于東經114.9°-119.8°與北緯29.4°-34.6°之間,屬于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多變,年平均降水量由北向南為 770~1 770 mm,主要集中在6 至 9月,且年際降水量懸殊較大,洪、澇、旱、漬等自然災害頻繁。在全國七大江河中,淮河、長江橫貫省境,天然地把全省分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區域。全省總面積13.9 萬km2,轄17個地級市,2011年的常住人口總數5 968 萬,其中農業人口占77%。按水系分屬淮河、長江及新安江三流域。
1.2 指標體系的構建
水資源系統是一個包括水資源、水生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復合系統,水資源評價具有典型的多層次、多指標特征。對水資源安全進行綜合評價,必然要考慮社會發展、生態以及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等因素的影響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7]。由于水安全評價指標的選取,至今沒有統一標準[8-9]。因此本文在對水安全進行評價時,綜合考慮水資源自身特點和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參考相關文獻[10-12],遵照科學性、協調性、整體性、可操作性和獨立性的原則,運用層次分析法,將研究水資源安全的評價因子分為水質、水量、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水生態四大類,作為屬性層。每一個屬性層中又包含了更為詳細的二級評價指標,見表1。
2 指標權重的確定及一致性檢驗
2.1 構造判斷矩陣
根據確定的水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來計算各指標的權重。采用專家咨詢的方法對同一層次的各元素關于上一層次中某一準則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并按照9位標度法給出判斷,將其數值按矩陣的形式表示出來,即可構成判斷矩陣。判斷矩陣中一個因素對另一個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分為同樣重要、稍微重要、比較重要等,以此類推。
3.4 結果分析
根據層次分析法得到的2005年-2010年安徽省水安全評價結果,可以得到水質、水量、經濟社會發展、水生態各屬性的變化特點,見圖1。2005年-2010年這6年中,安徽省水安全總體狀況自2006年起逐年改善,評價得分逐步上升,2010年得分最高。其中:水質方面,2006年得分最低,2005和2010年得分最高;水量方面,2006年得分最低,原因是年降水量、入境水量、地表水量等均低于多年平均值;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隨著政府的重視以及企業節水投入的增加,用水效益成果顯著,得分一直呈穩步上升趨勢;水生態方面,雖然生態用水量和森林覆蓋率等指標數據近年來有小幅度提升,但由于突發水污染次數較多且變數大,導致水生態總體得分較低而且波動較大。
(1) 倡導節約用水的社會風氣。借助網絡、電視、報紙等各種工具,加強節水宣傳力度,讓人們持續關注水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以及洪澇、旱災等各種水安全問題,積極引導全社會形成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風尚。
(2) 推廣節水技術與節水設施。在全國范圍來看,安徽省人均水資源量偏低,遠不能滿足全省用水總量,而且每年降水量波動較大,對水量的依賴較大。在提高全民節水意識的基礎上,應加大節水技術改造力度,大力推廣使用節水設施。
(3)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農業大省,安徽省的農業灌溉用水量較大。一方面要加大對水庫新建、續建、加固的力度,提高其蓄水能力,另一方面要對農業灌溉配套設施進行升級換代,做好“最后一公里”建設,提高灌溉能力,使灌溉用水效益最大化。同時,繼續深入推進“兩大民生水利工程”,切實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面推進水庫除險加固工作。
(4) 提高污水處理能力,控制污水排放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對水質均有很大影響,從歷年數據可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年入河污水排放量控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對于高耗水行業,加強市場干預,可以適當提高用水收費,同時積極研究開發和推廣中水回用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對于高污染企業的達標排放實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對于排污不達標的企業征收高額污水處理費,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加強法制管理,對于偷排不達標廢水的企業應予以嚴懲。
(5)加強生態建設。積極推進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穩步提高森林覆蓋率。使水資源安全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既要高效利用,科學管理,還要加大投入,未雨綢繆。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韓宇平,阮本清.區域水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初步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03,23(2):267-272.(HAN Yu-ping,RUAN Ben-qing.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Safety[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3,23(2):267-272.(in Chinese))
[2] 王小民.二十一世紀的水安全[J].社會科學,2001,(2):25-29.(WANG Xiao-min.Water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01,(2):25-29.(in Chinese))
[3] 尹志杰,管玉卉.南京市水資源安全綜合評價方法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10,28(6):16-18.(YIN Zhi-jie,GUAN Yu-hui.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Nanjing City[J].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10,28(6):16-18.(in Chinese))
[4] 許成娟,梁川.昆明市松華壩水源保護區水資源安全綜合評價[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2,12(1):161-165.(XU Cheng-juan,LIANG prehensive Water-quality Security Evaluation of Songhuaba Water-resource Protection Zone in Kunming[J].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2012,12(1):161-165.(in Chinese))
[5] 張臻,王龍昌,楊松,等.基于AHP法的四川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評價[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9,27(4):213-218.(ZHANG Zhen,WANG Long-chang,YANG Song,et al.Study on the AHP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J].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2009,27(4):213-218.(in Chinese))
[6] 曾現進,李天宏,溫曉玲.基于AHP和向量模法的宜昌市水環境承載力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3,36(6):200-205.(ZENG Xian-jin,LI Tian-hong,WEN Xiao-ling.Analysis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Yichang City Based on AHP and Vector Norm Method [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36(6):200-205.(in Chinese))
[7] 貢力.基于WPI的水安全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0,(9):4-7.(GONG Li.Evaluation System of Water Security Based on Water Poverty Index[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10,(9):4-7.(in Chinese))
[8] 孫毓蔓,夏樂天,王春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京市水資源承載力研究[J].人民黃河,2010,32(10):74-75.(SUN Yu-man,XIA Le-tian,WANG Chun-yan.Nanjing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Yellow River,2010,32(10):74-75.(in Chinese))
[9] 邵東國,楊豐順,劉玉龍,等.城市水安全指數及其評價標準[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3,11(1):122-126.(SHAO Dong-guo,YANG Feng-shun,LIU Yu-long,et al.Urban Water Security Index and Its Evaluation Criterion[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1(1):122-126.(in Chinese))
[10] 史正濤,劉新有.城市水安全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J].城市規劃,2008,32(7):82-87.(SHI Zheng-tao,LIU Xin-you.Progress and Trend in Urban Water Safety Study[J].City Planning Review,2008,32(7):82-87.(in Chinese))
[11] 王淑云,劉恒,耿雷華,等.水安全評價研究綜述[J].人民黃河,2009,31(7):11-13.(WANG Shu-yun,LIU Heng,GENG Lei-hua,et al.Research Review of Water Security Assessment[J].Yellow River,2009,31(7):11-13.(in Chinese))
[12] 史正濤,劉新有,黃英,等.基于邊際效益遞減原理的城市水安全評價方法[J].水利學報,2010,41(5):545-552.(SHI Zheng-tao,LIU Xin-you,HUANG Ying,et al.Evaluation Method for Urban Water Safety Based on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0,41(5):545-552.(in Chinese))
[13] 李祚泳,汪嘉楊,王文圣,等.基于廣義對比加權的水安全綜合指數評價[J].水資源保護,2009,25(4):5-11.(LI Zuo-yong,WANG Jia-yang,WANG Wen-sheng,et prehensive Index Assessment Method of Water Safety Based on Weighted Method with Generalized contrast[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09,25(4):5-11.(in Chinese))
[14] 劉昕.區域水安全評價模型及應用研究[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LIU Xin.Research on Regional Water Security Assessmen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D].Shanxi: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2011.(in Chinese))
[15] 丁恒康,李祚泳,汪嘉楊.基于熵變加權法的水安全綜合指數評價[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10,25(3):312-316.(DING Heng-kang,LI Zuo-yong,WANG prehensive Index Assessment of Water Safety Based on Entropy Weight Coefficient Method[J].Journal of Chendu Unive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0,25(3):312-316.(in Chinese))
[16] 黃英,劉新有,史正濤,等.復雜系統評價指標的評價方法研究——以城市水安全為例[J].水文,2009,29(2):45-49.(HUANG Ying,LIU Xin-you,SHI Zheng-tao,et al.Study on Assessment Methods of Evaluate Indexes for Complex System:Taking Urban Water Safety as Case[J].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2009,29(2):45-49.(in Chinese))
關鍵要:油庫;風險分析;安全度評價;結果分析
在石油化工產業發展的進程中,油庫作為重要的儲存場所,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不僅關系到石油產品的協調和運輸,也需要建立供給鏈條,確保整體石油產業呈現有序發展狀態。由于存儲石油具有較大的風險和安全隱患,需要相關部門給予其高度重視。在存儲過程中,由于石油產品具有易燃易爆的特點,若是儲油罐出現了問題,則會導致站庫發生火災甚至是爆炸等問題,而后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
一、安全度分析評價機制的研究背景
近幾年,隨著相關項目的不斷變化,風險評估機制也逐漸趨于成熟和進步。特別是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石油協會將風險檢驗技術進行了集中的改良,將風險檢驗技術進行細化后應用在石化產業中,并且相繼制定了石油協會581以及石油協會580等標準,以保證有效對其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
二、油庫風險分析評估研究
(一)油庫風險分析評估預先危險性分析
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相關項目負責人要從多角度進行項目分析,建構更加完整的系統化管理體系,不僅要提升整體運行維度的有效性,也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集中處理和綜合分析,確保相關組織結構貼合實際需求,在運維檢查的維護機制和管理項目周期中,保證組織綜合分析結構的最優化。預先危險性分析也被稱為PHA,主要是對初始危害進行全面分析和結構,能在提升整體項目安全性的同時,減少不良因素產生的影響。預先危險分析,是對整體系統存在的危險性類別進行集中標定,并且也能對出現危險狀態的項目運行條件以及相應后果進行全面預估,從而建構一項切實可行的管控模型,確保概略分析結構和分析方法真實有效。另外,在不同生產活動組織生產前,尤其是項目的設計初始階段,相關設計人員要對可能發現的危險元素和類別進行集中處理,并對其可能產生的后果和事故原因進行集中處理以及綜合分析,盡可能對相關潛在威脅進行預設,全面評估危險性。在危險預先評估機制中,主要分為四類基礎危險,第Ⅰ級風險可以被有效忽略,屬于常見型危險。第Ⅱ級危險處于臨界危險,相關管理人員要強化日常的規范化管理和監督。第Ⅲ級危險處于致命型危險,需要相關部門結合實際進行集中處理,綜合管控的同時,對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集中梳理確保相關項目不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和安全隱患,一定程度上提高在整體運行結構和運維系統的管控目標。第Ⅳ級是破壞性,也就是災難性的危險。
(二)油庫風險分析評估火災危險指數分析
火災危險指數評價機制,是近幾年較為實用的運行維度,能在針對潛在物料進行分析和能量解構的過程中,對油庫運行維度以及現場安全措施等進行全面評估和綜合處理,并且集中升級項目工藝流程和具體工藝設計裝置,建構更加完整的系統化火災分析以及爆炸危險性分析,切實維護整體項目的運維效果,也能在對爆炸、火災等反應危險性進行定量分析和綜合評價,只有從相關項目管理結構和危險評估機制中對其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建構合理化評價框架。其一,要對評價單元進行集中審核。對于整體評價結構和運行機制,要從確定評價單元開始,一定要保證獨立部分貼合實際運行情況,積極落實相應的管控距離,以保證防火間距符合實際需求。其二,要對危險度等參數進行初步判斷。要對火災爆炸等危險指數進行系統化分析和綜合管控,切實維護整體運維系數的完整度,也要保證物質系數和工藝危險系數等參數結構貼合實際,并對工藝單元為危險系數進行標定。對于工藝危險系數,主要分為一般工藝危險系數和特殊工藝危險系數。其三,要對單元內部危險度進行綜合評價。對于整體運輸項目和系統結構的管控效果而言,單元危險度最終評價指數較為重要,需要相關管理人員針對具體問題進行集中處理,主要是指在不考量任何防護機制和單元固有危險性的同時,針對危險度評價進行系統化分析,并對安全措施中的中補償數值進行監督,從而有效判定最終的補償危險系數。值得一提的是,在確定相關危險爆炸指數后,要對暴露面積以及暴露區域內財產更換價值進行有效評估,從而進一步判定最大可能財產的最大損失,需要借助危險系數對最終的損失項目進行處理,也能直觀判斷是否組織停產。
(三)油庫風險分析評估危險指數分析
在計量危險指數的過程中,要有效對照火災、爆炸危險等級表,按照數據對其進行集中判定。對于油庫而言,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主要分為儲罐區域、輸油泵房區域以及計量間區域,在對其進行指數核對的過程中,能對其危險程度和危險等級進行有效判定,利用化學公司火災爆炸指數判定,能結合風險評估系統,得出最終的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要素,確保整體運維效果和運行模式的有效性。
三、油庫風險安全度評價研究
(一)油庫風險安全度評估系統
技術人員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集中處理,保證相關參數結構和運行維度之間的契合度,也能對評估系統和安全度評價體系進行綜合處理和集中分析。相關管理人員要針對系統檢查單元和檢查項目進行綜合評定。在建立評估體系的過程中,要對油庫的整體功能進行系統化分析和綜合評定,主要是為了對其相關功能模塊進行評估子系統的安全度評估子系統進行優化,從而建構更加完整的系統化處理模型。具體分為儲油安全度評估子系統、裝卸油安全度評估子系統、輸油安全度評估子系統、輔助作業安全度評估子系統、消防安全度評估子系統儲油安全度評估子系統、防護安全度評估子系統以及安全管理項目安全度評估子系統。
(二)油庫風險安全度評測單元
在實際工作推廣和項目運行過程中,技術人員要針對油庫實際情況建構具體的評測單元,將其視為基本的評估對象,在結合子系統的評測單元對以上安全度評估子系統進行系統化分析處理,以保證相關運維操作和具體流程結構符合實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具體的系統運維結構中,油庫的基本設備以及設施都將被視為標準的獨立單元。
(三)油庫風險安全度級別判定
在進行相關測試和風險參數處理后,要對設施風險評價機制和風險辨識進行系統化分析,主要將風險進行集中處理好綜合維護,將基本風險按照不同的危險程度進行集中劃分,主要分為高級、中級以及低級,對不同規范程度也進行較為細化的處理,主要分為不符合要求、嚴重缺失、基本符合要求以及符合要求等。
四、油庫安全度評價結果研究分析
在油庫安全管理項目運行過程中,技術人員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系統化管控,確保整體油庫安全度分集標準符合統籌評價體系。主要是借助檢查表法,對不同單元進行逐項組織和安全檢查。例如,在對油庫安全度進行評價分析的過程中,要對儲油子系統、裝油子系統、卸油子系統等進行系統化分析,確保相關單元分分值和系統分值等參數貼合實際需求,從而建構油庫的綜合評估估值,以保證安全度等級結構的完整性。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對消防子系統進行評估的過程中,要對固定消防設施和移動設施進行系統化處理和綜合管控,以保證相關問題貼合實際需求。結束語總而言之,在對相關項目進行綜合分析的過程中,要結合油庫的實際水平和發展要求,確保相關問題能得到有效解決,從一定程度上對參數、安全系數、風險指數以及安全要求等進行細化處理,確保不會由于質量缺陷導致更大的問題和安全隱患,也為油庫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蘇琳,苑靜,劉奕等.灰色關聯分析法(GRAP)在油庫風險評價中的應用[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9,28(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