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外貿易的分類范文

    對外貿易的分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外貿易的分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外貿易的分類

    第1篇:對外貿易的分類范文

    【關鍵詞】綠色壁壘 貿易壁壘 對外貿易

    一、概念界定

    綠色壁壘是指以保護生物(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護生態或環境為理由而采取的直接或間接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法律、法規、政策與措施。

    二、綠色壁壘的主要形式

    (一)綠色關稅與市場準入。這是發達國家為保護環境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的進口商品征收高額的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產品的進口,甚至對其進行貿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國就對石油銷售征收環境進口附加稅, 使進口石油比國內同類產品每桶多繳納幾美分的附加稅。這種做法對保護國內環境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使生產商在控制成本的驅使下盡可能地少用進口產品。

    (二)綠色包裝和標簽規定。一些國家對在市場上銷售的商品的包裝進行規定,包括包裝材質、包裝方式、包裝上的名詞文字說明,另外還有綠色標簽條例。這些規定無疑增加了進口商品的成本,削弱其競爭力。而綠色標簽規定就像是進口商品的“綠色通行證”,它是一種在商品或其包裝上印刷的圖形或標志,是由進口國的有關管理部門按嚴格環境標準審批并發給制造商的,如果進口商品上無此標志則不予進口。

    (三)綠色技術標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水平較高,所以有時會利用自己的優勢制定一些苛刻的技術標準,貿易商品的生產過程沒有達到標準就會被限制進口或是禁止進口。而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達到這些技術標準比較難,有時會增加生產成本, 這就給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帶來一定的困難。

    (四)綠色衛生檢驗制度。近些年來,隨著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貿易戰的加劇,許多國家對商品的衛生檢驗越來越重視, 一些國家以衛生檢驗為借口來限制商品的進口。且要求進行檢驗的商品越來越多,標準也越來越嚴,這不僅增加了進口商品的檢驗成本,而且限制了某些國家的商品進入。

    (五)環境成本和綠色補貼。一些發達國家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借口, 認為有必要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在成本之內,這就是環境成本內在化。這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而言是不利的, 因為一些中小企業自身沒有承擔環境治理費用的能力, 進而形成高環境標準產品生產企業的不公平競爭。而一旦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給予這些企業環境補貼或優惠貸款的話,發達國家又會以此為名征收反補貼稅。

    三、綠色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一)產品出口的市場和銷路。我國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國、歐盟、東南亞、韓國等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多數是環保主義倡導者和擁護者,公眾環保意識強,環保技術位居世界前列,同時也是綠色貿易壁壘的發源地。我國出口商品的市場銷路易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由于我國的出口市場相對單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場銷路受到影響,出口的增長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發展。

    (二)企業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由于綠色貿易壁壘多數是以環境標準和標志的形式出現,要達到其環境標準、獲取環境標志,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技術改造,會使企業出口產品的成本上升,價格優勢削弱,喪失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如歐盟就提出進口的一次性打火機必須安裝安全閥來避免兒童不慎使用的時候的危險,這就給國內的廠家帶來了難題,涉及到了技術和成本的問題。

    (三)對我國產品出口增長速度的影響。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是我國躋身世界貿易強國之列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依托。如果某些國家在新的自由貿易體制中肆意實行綠色壁壘,以保護本國市場為目的而提高產品的環境標準,對我國實現加快出口的戰略目標將產生影響,我國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必將減緩。

    (四)從我國的對外貿易關系。由于遭遇的綠色貿易壁壘越來越多,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稍有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到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因此,必須恰當處理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的沖擊。

    四、我國應對綠色壁壘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環保法律、法規。制定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是減少污染的有效手段,也是應對綠色壁壘的有力武器。我國關于環保的法律雖然對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應對綠色壁壘還遠遠不夠,我國應完善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使企業節約資源,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推行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使之與國際接軌,更好地推動我國貿易的發展。

    (二)靈活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積極應對綠色壁壘。作為WTO成員國, 在面對綠色壁壘損害我國貿易利益的事件時,我國要依據WTO規則與有關方面進行磋商,向相關組織提出抗辯。我們要善于靈活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解決綠色壁壘糾紛案,在磋商、調停無效的情況下,我國也要根據WTO有關規定實施貿易報復措施,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和完善環境標志制度。環境標志已成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證,我國也應切實考察建立環境標志制度的可行性,盡快出臺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標志制度和具體實施細則,并逐步完善。使國內符合環境標準的產品能得到相關認證,同時對進口商品實施該制度又可以進一步保證進口商品的品質。

    總之,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并集中表現在國際貿易的綠色壁壘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 必然會受到一些國家的貿易限制。面對不利局面,我國要積極面對,努力提高自己的經濟水平和技術水平, 合理設置自己的綠色保護屏障,以保護和促進我國的貿易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颯.國際貿易中綠色貿易壁壘的應對策略[J].中國市場,2014,2.

    [2]朱曉芬,朱信貴.后危機時期綠色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市場經濟與價格,2013,10.

    第2篇:對外貿易的分類范文

    一、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

    二、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三、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為便于分析比較,世界各國和聯合國均以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公布的國際貿易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行分析比較。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和科技發展水平。

    四、對外貿易值與對外貿易量:

    (一)、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值是以貨幣表示的貿易金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進口貿易總額或進口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價值,稱為出口貿易總額或出口總額。兩者相加為進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出口總額,是反映一個國家對外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有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編制和發表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統計資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進口總額或出口總額用同一種貨幣換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進口總額或世界出口總額。就國際貿易來看,一國的出口就是另一國的進口,如果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總值就是重復計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國進出口值相加,作為國際貿易值。由于各國一般都是按離岸價格(fob即啟運港船上交貨價,只計成本,不包括運費和保險費)計算出口額,按到岸價格(cif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計算進口額。因此世界出口總額略小于世界進口總額。

    (二)、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貨幣所表示的對外貿易值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更不能使不同時期的對外貿易值直接比較。為了反映進出口貿易的實際規模,通常以貿易指數表示,其辦法是按一定期的不變價格為標準來計算各個時期的貿易值,用進出口價格指數除進出口值,得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貿易值,便剔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就是貿易量。然后,以一定時期為基期的貿易量指數同各個時期的貿易量指數相比較,就可以得出比較準確反映貿易實際規模變動的貿易量指數。

    五、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

    貿易條件又稱交換比價或貿易比價,即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一個單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換回多少進口商品。它是用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來計算的。計算的公式為: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 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并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后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務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服務貿易是指:“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服務部門包括如下內容: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

    七、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

    (一)直接貿易(direct trade)

    直接貿易是“間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行為。

    (二)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

    間接貿易是“直接貿易”的對稱,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其中,生產國是間接出口;消費國是間接進口;第三國是轉口。轉口貿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通過第三國所進行的貿易。即使商品直接從生產國運到消費國去,只要兩者之間并未直接發生交易關系,而是由第三國轉口商分別同生產國與消費國發生的交易關系,仍然屬于轉口貿易范疇。

    八、總貿易與專門貿易

    (一)總貿易(general trade)

    總貿易是“專門貿易”的對稱,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凡進入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進口;凡離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總出口。

    在總出口中又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和未經加工的進口商品的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就是一國的總貿易額。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原蘇聯、東歐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二)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

    專門貿易是“總貿易”的對稱,是指以關境為標準劃分的進出口貿易。只有從外國進入關境的商品以及從保稅倉庫存提出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為專門進口。當外國商品進入國境后,暫時存放在保稅倉庫,未進入關境,不列為專門進口。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以及進口后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口,則列為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稱為專門貿易額。德國、意大利等國采用這種劃分標準。

    九、有形貨物貿易

    這10類貨物分別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0);

    飲料及煙類(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3);

    動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5);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6);

    機械及運輸設備(7);

    雜項制品(8);

    沒有分類的其他貨物(9)。

    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一般把0到4類貨物稱為初級產品,把5到8類貨物稱為制成品。

    十、復出口與復進口

    (一)、復出口(re-export)

    復出口是指外國商口進口以后未經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稱再出口。復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經營轉口貿易有關。

    (二)、復進口(re-import)

    復進口是指本國商品輸往國外,未經加工又輸入國內,也稱再進口。復進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貨)所造成。

    十一、知識產權貿易

    根據關貿總協定烏拉土回合達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知識產權包括如下內容:版權、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工業設計、集成電路、外觀設計(分布圖)等,是一種受專門法律保護的重要的無形財產。

    十二、當代世界市場發展的特點

    (一)世界市場上國際類型的多樣化

    戰后,在世界市場上,出現了三種類型的國家,即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或 地區和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約占70%左右,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約占20%,而社會主義國家和原蘇聯、東歐國家約占10%左右。

    (二)國際貿易方式多樣化

    出現了一些新貿易形式,主要有:補償貿易、對外加工裝配貿易、租賃貿易等。

    (三)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四)世界市場上的壟斷與競爭更為劇烈

    戰后,世界市場由賣方轉向買方市場,壟斷進一步加強,使得市場上的競爭更為激烈。為了爭奪市場,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

    1、組織經濟貿易集團控制市場。

    2、通過跨國公司打進他國市場。

    3、國家積極參與世界市場的爭奪。

    4、從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產品質量、性能、改進產品設計、做好售前售后服務等。

    5、開拓新市場,使市場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場的概念

    世界市場是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領域。它包括由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商品和勞務交換的總和。可見,世界市場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內涵兩方面構成的。世界市場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圍。世界市場的內涵指的是與交換過程有關的全部條件和交換的結果,包括商品、技術轉讓、貨幣、運輸、保險等業務,其中商品是主體,其他業務是為商品和勞務交換服務的。

    十四、世界市場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單純的進出口貿易方式

    買賣雙方自由選擇交易對象,通過函電往來或當面談判,達成協議簽訂合同,進行交易活動,這是國際貿易最普遍的一種交易方式。

    (二)展覽交易方式

    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長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點或無固定地點的各種類型的展覽會、博覽會、貿易中心、為本國和其他國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場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場上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種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種有組織的商品市場。其經營活動是根據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規定的條例進行的。

    (四)國際拍賣

    國際拍賣是經過專門組織,在一定地點定期舉行的一種公開競爭的交易方式。

    (五)補償貿易

    補償貿易是與信貸相結合的一種商品購銷方式。買方用進口設備開發和生產的產品或用其他產品或勞務去償還進口設備的貸款。

    (六)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是把加工與擴大出口或收取勞務報酬相結合的一種購銷方式。

    (七)租賃貿易

    租賃貿易是把商品購銷與一定時間內出讓使用權相聯系的一種購銷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給承租人在一定時期內專用。承租人根據租賃時間長短付出一定的資金。

    十五、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第3篇:對外貿易的分類范文

    關鍵詞:貿易結構;競爭優勢;貿易戰略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894(2008)03-0001-06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改革開放開始的1978年,中國對外貿易額僅206億美元,在世界貿易格局中無足輕重;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到17 067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大國。從1978年至2006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了80多倍,年均增長17.1%,遠超過同期GDP年均增長幅度,在世界貿易中所處地位不斷上升。伴隨著對外貿易額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外貿易商品的競爭優勢也在不斷轉換。因此,深入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演進趨勢,把握其競爭優勢的變化特征與規律,對于今后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進而實現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現狀分析

    1 工業品成為主要對外貿易商品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高速的對外貿易增長,使得中國出口商品中工業品的比例顯著上升。上世紀80年代,初級產品的出口占整個出口的比率高達50%以上,而進入90年代,紡織、機械等工業制成品的份額迅速上升并占據著出口商品的主導地位。1990年工業制成品出口所占的比例已經達到74.8%,其中,高技術產品出口比例為20.18%。2006年,機電產品出口規模首次突破5 000億美元大關,達5494.3億美元,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56.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達2814.9億美元,占總出口的29%,全部工業品的出口已經占到整個商品出口的94.5%。

    另一方面,進口的商品結構相對比較穩定。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口產品中工業制品的比例一直維持在80%左右的水平。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國際市場上油價的大幅上升及國內投資過熱,使得一部分國內短缺的資源性商品進口大幅增加,進口產品中工業品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工業品占據主導地位的進口結構并沒有多大的改變,2006年進口商品中,工業品所占的比例仍然達到76.4%。

    2 美國,歐盟及東亞是中國的主要對外貿易市場 從中國貿易的地理方向來看,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今天的主要市場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從出口來看,改革開放初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香港地區一直是中國大陸的主要出口市場。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香港作為大陸出口市場的地位在不斷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美國和歐盟地位的上升。其中,美國市場的比重由1990年的8.3%上升到2006年的21%,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其次分別是歐盟18.8%、香港地區16.0%、日本9.5%。另外,從進口來看,盡管日本、歐盟仍然是中國的主要進口伙伴,但來自韓國、東盟、臺灣省的進口近年來出現了快速的增長,已經大有后來居上之勢。

    從貿易總額來看,2006年,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接下來依次為美國、日本、我國香港地區、東盟、韓國、我國臺灣省。上述7個國家和地區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4.4%。

    3 加工貿易的比例在不斷擴大 加工貿易發展是與中國改革開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自1978年廣東承接第一份來料加工合同至今,中國的加工貿易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1979年,中國加工貿易出口2.35億美元,只占當年出口總額的2.4%,至2006年,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增至5103.7億美元,是1979年的2140倍,占整個出口貿易的比例高達52.7%,中國已經名副其實地成了世界加工貿易大國。換句話說,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是從日本、歐盟、韓國等國家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然后在國內加工成制成品或者半制成品再出口到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拉動中國加工貿易高速增長的主力軍是外資企業。外資企業通過對中國的投資,一方面引發了中國大量從國外進口機械設備,同時也促進了中國商品的出口。加工貿易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外國企業來華投資,而外商投資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又進一步推動了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外商投資與加工貿易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不僅是加工貿易,事實上,伴隨著中國吸引外資的急劇增加,外資在中國對外貿易所占的比重也在迅速提高。1985年,外資企業所占貿易的比重尚且不過3.4%,而1990年則上升到17.4%,1995年達到39.1%,2006年則上升到47.9%,達到創紀錄的8435.5億美元。

    二、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的競爭優勢分析

    1 中國對外貿易商品國際競爭力的測算 衡量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有許多指標,本文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來測算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所謂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指某對外貿易商品的凈出口與進出口總額之比,即TC指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若指數為正值,表明該類商品為凈出口,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若指數為負值,表明該類商品為凈進口,不具國際競爭力,若指數為零,表明此類商品為產業內貿易,競爭力與國際水平相當。為了使分析的結果更具國際可比性,本文對貿易商品的分類采用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將我國的貿易商品分為九大類,即SITC中的0~8類,不考慮其中的9類商品“未分類的商品”。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商務部商務統計的有關資料,筆者對1980~2006年中國貿易商品的貿易競爭指數進行了計算,計算的結果如表1所示。

    2 中國對外貿易商品國際競爭力的基本狀況及變化趨勢 從以上對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現狀及九大類貿易商品TC指數的分析來看,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變化呈現出如下特點:

    (1)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競爭力的基礎是比較優勢。從上面中國Tc指數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除個別年份以外,中國在0類、1類、8類商品TC指數一直保持大于零,顯示比較強的競爭優勢,0類、1類、8類商品主要包括肉及肉制品、飲料、服裝、家具等商品,這些商品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尤其是8類商品,除了個別年份以外,其TC指數持續保持在0.5以上。這說明這類產業一直保持著相當強的國際競爭力,是我國的主要出口產業之一。在此類商品中,服裝、鞋靴、旅行用品、家具等我國具有世界一流的國際競爭力,但在科學儀器及攝影器材等技術含量稍高的商品中,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偏弱,其TC指數仍小于零。5類、6類、7類商品的TC指數除了少部分年份以外,基本上為負數,顯示中國在這類商品上缺乏國際競爭能力,而這類商品大多屬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占世界總量的26.3%,再加上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這種

    現狀決定了中國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勞動力成本低是中國吸引成本驅動型的國外投資、承接國外公司加工制造環節的海外轉移的一個重要的參數。中國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與中國勞動力成本低是分不開的。

    勞動密集型產業擁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表現為比較劣勢,這是我國目前對外貿易的基本現狀。這一點適合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資本與技術相對稀缺的要素稟賦特征,說明中國工業產品的對外貿易基本符合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原理。

    (2)原材料、燃料等資源短缺的狀況越來越嚴重。2類、3類、4類商品主要包括木材、紙漿、礦物燃料、動植物油脂等商品,這類商品大多屬資源密集型產品,TC指數大多小于零,且整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這表明中國原材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比較低,并有進一步下滑的趨勢。改革開放以前,包括木材、紙漿、礦物燃料在內的原材料、燃料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商品。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內的供應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國內的需求,中國已經成為原材料、燃料的純進口國,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完全喪失了競爭優勢。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展開,原材料、燃料等資源短缺狀況將不斷惡化,對外依賴程度的不斷加深將成為中國今后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

    (3)對外貿易商品的競爭優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優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世紀80~90年代中期,中國初級商品TC指數基本是正值,而工業品的TC指數基本上為負值,說明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是出口國內尚且不是十分充足的原材料、能源、食品等初級產品換取國內經濟發展急需的包括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在內的工業產品。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初級商品TC指數轉變為負值,而工業品的TC指數轉變為正值,說明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轉而從國外進口國內不足的原材料、能源,出口工業制成品。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第7類的機械及運輸設備的TC指數在2003年以前一直為負數,但一直呈現逐步上升趨勢,表明我國在機械及運輸設備國際商品市場上,盡管沒有競爭優勢,但總體競爭力呈現持續上升。進入2004年,第7類的機械及運輸設備的TC指數首次上升到0.03,表現為正值,而2006年更是達到0.12,顯示出一定的微弱競爭能力,表明機械及運輸設備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目前在國際貿易中已經處于產業內貿易狀態。鑒于機械及運輸設備行業的發展趨勢,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機械制造產業將成為中國未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個主要產業。

    三、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

    中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的最終目的是如何不斷提升整個中國的產業競爭力。而要促使整個中國的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必須將現階段的產業競爭力與將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行有機的結合。基于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產業競爭力提高可以滿足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及對外貿易方面的需要,但這種利益更多的是一種靜態的利益。而勞動生產率持續、快速地上升才會給中國帶來動態的利益,促使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但這種持續穩定的增長必須以產業競爭力作為支撐,否則就難以持續。基于以上的考慮及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競爭優勢的變動趨勢,今后一段時期內,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應該是在繼續實施比較優勢戰略的基礎上,大力扶持勞動生產率發展潛力很大的產業。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 繼續實施比較優勢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通過實施比較優勢發展戰略,中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隨著中國對外貿易地位的迅速上升,國內有關今后中國應該放棄實施比較優勢發展戰略,轉而實施趕超戰略的呼聲越來越高。從上面中國對外貿易商品國際競爭力的基本狀況及變化趨勢可以看出:中國在全球國際貿易分工中,仍然是以比較優勢、要素稟賦為基礎。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的競爭優勢仍以紡織服裝、玩具、雜品等勞動密集型為主。中國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分工合作,既是緩解中國就業壓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同時也是中國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取得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離開了這種基礎,中國的對外貿易將失去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

    2 積極扶持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工業的發展 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的競爭優勢是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這并不等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就只能局限于按照比較優勢來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由于經濟發展必然會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而產業的不斷升級反過來又會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過程就是一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的過程,離開了產業的升級,經濟發展遲早會走向停頓。改革開放以前,原材料、能源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商品。今天,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是進口原材料、能源,出口工業制成品。盡管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是中國現階段的比較優勢,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將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中國也不可能一直是一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人民幣的快速升值,勞動力工資的不斷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從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的比較優勢現狀來看,我國的機械、化學、金屬制品等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仍然不具備競爭優勢,但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國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在不斷增強,部分商品已經在全球的產業鏈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要成為經濟大國,僅僅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支撐是不現實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應該是中國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必須重點發展的行業。環顧世界經濟大國的現狀,其產業結構無不是以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為主。因此,我們必須動態地去把握和運用比較優勢戰略,在大力發展紡織服裝、雜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對于我國目前尚沒有絕對競爭優勢,但與國際上的差距不是太大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給予積極的扶持。

    從上面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競爭力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機械及運輸設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一直在持續上升,近年來的出口量已經占據了中國出口的半壁江山,相當一部分的機器設備制造、汽車制造等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商品的競爭力達到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已經初步具有參與全球國際分工的競爭能力。對于這樣一些新興產業,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該在政策上加以扶持與引導,促使這些行業加快科技進步的步伐,不斷改善工業產品的品質,提高國際競爭力水平,從而使我國的工業發展與對外貿易在不斷追求動態比較優勢中獲得更多的動態利益,促進我國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根據積極扶持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這樣一種對外貿易戰略,除了扶持機械及運輸設備產業以外,目前中國需要重點保護的國內工業部門還有:化工、飛機制造、計算機等產業。我們應當動用可能使用的一切關稅和非關稅貿易保護措施,將這些部門的國內生產保護好。

    為此必須對目前的關稅和其他各種對外貿易政策作重大調整。目前我國的關稅和對外貿易政策是鼓勵企業使用外國產的設備而不使用國產設備,鼓勵企業使用進口飛機而不使用國產飛機,這種狀況不應當再持續下去了。

    3 充分利用國外能源、原材料資源 中國雖然是一個人口與資源大國,但能源及相當一部分原材料的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括鐵礦砂、氧化鋁在內的40多種大宗礦產基本上都處于緊缺狀態。鐵礦砂、氧化鋁進口依賴度高達45%,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約占國內消費總量的40%,石油資源嚴重不足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和不穩定要因。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能源、原材料的短缺狀況將進一步加劇,高耗能、大量使用原材料的工業產品的比較優勢將進一步降低。在我國目前貿易順差比較大、外匯儲備比較充分的條件下,對能源、礦業產品等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基礎的工業產品,可適度減少國內生產,充分利用大量的外匯儲備,到國際市場去調劑供需缺口。在這一點上,中國應當借鑒美國的經驗,減少對本國領土上的石油及其他礦產資源的開采,適當地將本國的石油及其他礦產資源儲存起來作為應付重大國際危機的戰略儲備。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充分認識與把握我國在能源、原材料資源稟賦上的劣勢。通過不斷優化和調整能源的結構,提高能源、原材料資源的利用效益,促使中國的工業和對外貿易結構逐步從以大量消耗資源、原材料為主的粗放型加工工業,向節約能源與資源為主的機械裝備工業、高科技產業等效益型工業過渡。

    4 在全球范圍內積極開展產業內貿易 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更大范圍內推動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跨國公司的大發展,加速了資本的相互滲透,溫特主義(Wintelism)與跨國生產網絡(CPNs)的形成,促使各國圍繞著產品標準在全球有效配置資源,按照標準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分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各國在產業的不同階段、不同環節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產業內貿易比重迅速上升,已經成為當今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已經在機械及運輸設備方面參入到了全球的產業內貿易。盡管目前我國的產業貿易在全球產業分工中主要是以成本和相應人力優勢為基礎的,但由于產業內貿易可以形成產業集聚、充分享受規模效益,不僅如此,機電、運輸設備、IT等實行產業內貿易的產品大多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價值。因而以機電、運輸設備、IT為龍頭的部分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將在我國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應充分利用全球產業內貿易不斷擴展的條件,積極學習貿易伙伴在工藝創新、產品差異化等方面的優點,作好消化、吸收與創新工作;以此成為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競爭力不斷提升的動力。

    5 逐步實現從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向開放式的進口替代貿易戰略過渡 改革開放以來,在西方經濟學中的比較優勢學說和東亞一些國家(地區)憑借對外出口鼓勵使經濟獲得成功的誘導下,中國一改過去30多年采取的“進口替代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在20世紀70年代末實現了從進口替代向出口導向貿易戰略的轉換。作為對進口替代失敗的反思,中國對國外拉動本國經濟增長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自覺和不自覺地在全國統一地推行了出口導向貿易戰略。通過不遺余力地擴大出口和利用外國的投資,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外貿出口的迅速增長和外商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改變了中國長期閉關自守的封閉狀態,推動了國內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提高了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對平衡國際收支,獲取大量的國際分工比較利益,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增長,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第4篇:對外貿易的分類范文

    [關鍵詞] 數學模型 國際貿易 中部地區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學模型的應用范圍在不斷地擴大,早已突破了傳統的物理、力學、工程技術范圍,已經擴展到包括生物、化學、生態、經濟、管理等極其廣泛的領域。因此,數學建模的基本知識已成為經濟管理人員所必備的基礎知識,而專業的應用數學工作者和經濟理論研究者更需要具有熟練的數學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加快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的數學方法,努力做到學以致用。近年來,數學模型在國際貿易領域的應用迅速發展,主要包括回歸模型、時間序列模型、多元統計模型等等。本文以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為例,來探討聚類分析方法、因果檢驗分析方法和多變量回歸模型在國際貿易學中的運用,期望能對國際貿易領域的教師在數學模型方法的運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相關數學模型說明

    1.聚類分析方法

    聚類分析是根據研究對象的特征對其進行分類的多元分析技術的總稱。聚類分析方法的思想是通過定量測算各樣本之間的相似程度和親疏關系,將性質比較相似、綜合差異比較小的樣本分別聚合成類,而將性質相似性比較小、綜合差異比較大的樣本區分為不同的類,從而將整個研究對象聚合成若干類。聚類分析法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步驟完成:第一步選擇恰當的變量。本文根據變量必須和目標密切相關、反映分類對象特征、變量之間不應高度相關的原則選擇了對我國對外貿易水平影響最大的5個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商品貿易出口總額、商品貿易進口總額、國際旅游貿易總額和承包工程及勞務合作總額。第二步是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即數據的量綱標準化的處理。第三步距離測度。本文以歐式距離的最短距離法來進行測度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水平。第四步,對樣本進行分類與分析。

    2.協整檢驗和因果分析方法

    協整檢驗是指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時間序列變量是非平穩的,但它們的某種線性組合卻表現出平穩性,則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即協整關系。因此它有助于分析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的。由于協整分析從分析時間序列的非平穩性入手,探求非平穩變量間蘊含的長期均衡關系,既避免了傳統的線性回歸對非平穩的經濟時間序列進行簡單回歸時產生的“偽回歸”現象,又解決了對非平穩進行差分,往往使數據中包含的長期調整信息丟失的問題,把時間序列分析中的短期動態模型和長期均衡模型的優點結合起來,為非平穩時間序列的建模型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法。

    Granger因果檢驗是檢驗經濟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一種常用方法。因果檢驗認為,如果X是Y的Granger原因,但Y并不是X的Granger原因,則X的過去值應該能夠幫助預測Y的未來值,但Y的過去值不應該能夠幫助預測X的未來值。因此,Granger因果性檢驗一個變量在多大程度上可由一個變量自身的過去值來解釋以及加入其它解釋變量的過去值,能否增加解釋力度。

    3.多變量回歸模型

    多元回歸模型一般是指當有多個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起作用時,可以通過建立多元回歸模型來測量各個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方向和影響程度。本文以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的影響因素為例,選擇3個外部間接影響因素和4個自身直接影響因素為解釋變量,以對外貿易為被解釋變量,并為消除變量的不平穩性,對變量取對數,建立如下模型:

    LnTR=a0+a1LnWEI+a2LnEER+a3LnTOT+a4LnGDP+a5LnFDI+a6LnIN+a7LnHC+u

    其中a0為截距,u隨機擾動項。

    二、數學模型分析結果

    1.基于聚類分析方法的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現狀在全國的地位比較分析

    中部地區的對外貿易發展滯后,在全國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從1996年~2006年,中部地區對外貿易年均所占全國的比重僅為3.2%。中部六省在全國排名總體上偏后,但部分省份排名也較前。以2006年為例,中部地區安徽、江西、湖北、河南、湖南和山西在全國的排名分別是第12、22、13、15、18和20位。那么,中部地區各省對外貿易發展在全國的綜合地位究竟如何?聚類分析將使我們得出更為直觀的結論。

    本文以2006年全國31個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商品貿易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國際旅游總額和承包工程及勞務總額為指標,運用SAS軟件進行聚類分析得到的我國各地區對外貿易地區分類(如表1所示)。我國31個地區依據對外貿易發展水平分可以為分三類:第一類是發達地區;第二類較發達地區;第三類是欠發達地區。

    資料來源:原始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07)。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各地區對外貿易很不平衡,東部地區的對外貿易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而中西部地區的對外貿易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在全國31個地區中,真正能夠進入前二類的地區只有10個(分別是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天津、福建、遼寧、山東和河北),所占比重不到全國的三分之一,剩余的三分之二都是屬于第三類欠發達地區,可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的對外貿易還有待進一步發展。而且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進入前二類的10個地區除遼寧外全部為東部沿海地區(東部地區只有海南沒有進入前二類地區),中西部地區和遼寧以外的東北地區全部屬于第三類,對外貿易發展極為落后,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基于協整檢驗與因果檢驗方法的中部地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

    本文利用1986年~200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采用協整檢驗來考察中部地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和短期均衡關系,并通過因果檢驗方法來驗證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當然,在此之前,為保證變量的平穩性,要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使用最常用的擴充迪基-富勒檢驗即ADF檢驗方法來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認為原始序列變量國內生產總值(LnGDP)、出口(LnEX)和進口(LnIM)均為I(1)的,即一階單整的,而只有其1階差分序列變量才是I(0)的,故不能用簡單的回歸方程來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而要使用協整理論來進行定量分析。

    (1)協整(co-integration)檢驗。由協整檢驗結果表2可知,由于在5%和1%的顯著水平下,30.33分別大于24.31、29.75,7.35分別小于12.53、16.31,2.04分別小于3.84、6.51,因此變量LnGDP、LnEX、LnIM之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估計出的協整方程如下:

    LnGDP=2.4060+0.9317LnEX+0.5409LnIM

    t值:(40.8249) (10.0014) (13.9264)

    ad-R2=0.99151 F=193.95

    協整方程表明,從長期來看,中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與出口、進口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出口和進口都對GDP產生積極的影響。其中,出口對GDP的作用要大于進口對GDP的作用。出口的產出彈性為0.93,表明出口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GDP將增加0.93個百分點;進口的產出彈性為0.54,表明進口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GDP將增加0.54個百分點,其對GDP的作用要小于出口的作用。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6年~2006年);表中r代表協整向量個數,檢驗的滯后期為3期。

    (2)格蘭杰因果檢驗(Granger Test)。協整檢驗結果告訴我們中部地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這種均衡關系是否是因果關系,還需要進行因果關系檢驗。由于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的前提是序列必須是平穩的,因此我們用三個變量的平穩序列即一階差分序列通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法來進行檢驗。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6年~2006年)。

    根據檢驗結果表3所示,dLnGDP與dLnEX之間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說明盡管中部地區出口貿易能促進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但還不是其主要原因,同樣,中部地區的出口貿易主要還是體現勞動力優勢,國內生產總值不是其出口擴大的主要原因。d LnGDP與dLnIM之間只存在單方面的因果關系:dLnGDP在10%的顯著水平上是dLnIM的原因,而dLnIM不是dLnGDP的原因。說明中部地區國內需求的擴大導致了較大的進口需求,而進口貿易不是國內生產總值的主要原因。

    3.基于多變量回歸模型的中部地區對外貿易影響因素分析

    我們利用中部地區1986年~2006年的相關數據通過構建多變量回歸模型對中部地區對外貿易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大部分變量不顯著,因此逐步刪除不顯著變量LnGDP、LnEER和LnWEI,得到相對來說較為理想的回歸方程:

    LnTR=-15.8965+3.7091LnTOT-0.1867LnFDI+0.4517LnIN-

    0.3067LnHC

    t值:(40.8249) (2.3802) (-1.6046) (1.9498) (-1.5726)

    ad-R2=0.9551 F=59.6174

    回歸方程的可決系數較高,達到0.9551,說明模型的回歸擬合優度很好,F檢驗值為59.6174,F>F0.01,說明方程總體線性關系在99%水平下顯著成立;同時D.W值為1.9607,說明這個序列排除了自相關的干擾。具體考察各解釋變量的統計顯著性,發現有2個變量顯著性水平比較高,通過了10%的顯著水平檢驗,有2個變量通過了15%的顯著水平檢驗,有3個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對各解釋變量的分析如下:(1)貿易條件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中部地區對外貿易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貿易條件系數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系數分別為3.7091和0.4517,這2個變量都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且與對外貿易貿易呈正相關關系,這與我們一般結論相符。(2)外商直接投資和人力資本對中部地區對外貿易貿易作用非常微弱。這2個變量的系數分別為-0.1867和-0.3067,而且它們只通過了15%的顯著性檢驗,因此我們可以說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和人力資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這與一般的研究結論不符。(3)全球經濟指數、匯率和國內生產總值與中部地區的對外貿易貿易沒有直接關系。這3個變量被剔除在模型之外,對中部地區對外貿易沒有產生影響,這與一般的理論看法有些不同。

    三、結論與啟示

    通過以上數學模型對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現狀、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影響因素及其發展環境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結論:(1)聚類分析表明,中部地區各省的對外貿易發展在全國相對還比較落后,在三大類地區中,中部地區六省均處于第三類欠發達地區。(2)協整檢驗和因果分析顯示,中部地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對外貿易促進了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對進口有作用。同時,因果檢驗顯示,盡管出口貿易能促進經濟增長,但它們之間沒有因果關系;進口貿易同樣不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不過經濟增長卻是進口貿易的格蘭杰原因。(3)多變量回歸結果告訴我們,中部地區影響因素主要是貿易條件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而外商直接投資和人力資本對外貿的作用較小,全球經濟指數、匯率和國內生產總值與中部地區的對外貿易沒有直接關系。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數學模型可以廣泛運用于國際貿易領域的各個方面,較為精確的數學模型有利于我們得到更為直觀而準確的結論。當然,除了上述三種數學模型外,大多數的經濟計量模型都可以運用到國際貿易領域,包括因子分析、差分方程、脈沖反應模型、向量自回歸模型、預測誤差方差分解法等等。因此,要使這些數學模型到國際貿易領域得到充分利用,還需要我們的教師和學者不懈地努力和探討。

    參考文獻:

    [1]余 斌:經濟研究中的數學應用問題[J].當代經濟研究,2007(11),28~32

    [2]徐冬林:經濟學中的數學思維及其教學啟示[J].統計與決策,2006(4),130~132

    第5篇:對外貿易的分類范文

    【關鍵詞】 對策;貿易順差;經濟全球化

    一、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我國對外貿易獲得快速發展。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貿易順差規模不斷擴大,表現出如下特點:(1)從企業性質看,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于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據海關統計,無論是進出口額還是貿易差額,外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且呈逐年擴大趨勢。(2)從貿易方式看,總體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貿易。2001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對整體貿易順差的貢獻均達到100%以上。(3)從貿易國別(地區)結構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巨額順差與巨額逆差并存。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美國、香港和歐盟等國家或地區,并表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中國臺灣、韓國、東盟和日本則是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地。由于順差增幅遠高于逆差增幅,導致貿易順差總規模明顯擴大。(4)從商品分類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工業制成品,其對貿易順差的貢獻在160%以上。其中按原料分類商品、機械設備、雜項制品對總體貿易順差的貢獻較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順差增長迅速。

    二、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原因分析

    1.國家政策方面。加入WTO后,我國政府為了進一步發展經濟,在對外經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以推動凈出口這一拉動經濟發展的馬車加速前進。這些政策中最主要有:(1)鼓勵出口的政策。鼓勵出口是指出口國政府通過經濟、行政和組織等方面的措施,促進本國商品的出口,開拓和擴大國外市場的一種外貿發展策略,出口退稅是其主要手段。我國從1985年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出口退稅對我國貿易順差的影響主要通過增強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和優化升級出口商品結構表現出來。(2)吸引外資的政策。吸引外資是我國發展經濟的又一重要策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FDI的數量逐年上升,外資的引入主要通過外商直接投資的順差轉移效應、貿易順差中的貿易替代效應、貿易互補效應等機制形成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自加入WTO以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就占據了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的半壁江山,且FDI對出口的貢獻率也超過了50%。

    2.經濟因素方面。(1)匯率因素。匯率對我國貿易順差的影響學術界的看法并不一致,筆者贊同這種看法:匯率的變動對貿易順差形成有一定影響,其影響程度視匯率的傳導機制而異。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順差的影響是通過對改變貿易條件的改變而產生。(2)儲蓄-投資缺口。儲蓄-投資缺口是指投資率低于儲蓄率,在儲蓄與投資之間出現缺口,使儲蓄未能全部轉化為投資的一種現象。我國的儲蓄-投資缺口主要依靠外貿盈余彌合,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民儲蓄就一直大于投資,并呈逐年增長趨勢,這直接引致了貿易順差的擴大;長期持續的儲蓄―投資缺口也間接加劇了國內有效需求的不足,導致了出口的增加和進口的減少,助長了貿易順差。(3)資源稟賦。從資源稟賦角度來看:首先,我國貿易順差來源地主要是美國、歐盟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其資源稟賦是技術和資本,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資源豐富。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盡管我國出口行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同類行業,但是勞動力的低成本抵消了勞動生產率的這種不足,確立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構成了中國和發達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互補。由于國際貿易中的一些國家限制政策,在我國向這些發達國家大量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同時,這些國家卻限制向我國輸出其比較優勢產品,導致貿易失衡,中國貿易順差規模擴大。其次,受中國勞動力資源稟賦的影響,日本、韓國、臺灣、東盟等經濟體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屬于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工序轉移到中國,再將產成品經中國香港等地轉口到歐美等傳統市場。這種獨特的“三角貿易”使這些國家原來對歐美市場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中國依據自身的優勢和能力,承接了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的一些中低端產品,成為了“世界工廠”,加工貿易成為了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成因。

    參考文獻

    第6篇:對外貿易的分類范文

    (一)凈出口分析法

    該分析法緣于用支出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恒等式,GDP的增量為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部分增量之和,因而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用凈出口增長占GDP增量的比重(百分數)來表示,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則等于GDP增長速度與該比重的乘積(百分點)來表示。例如,按照凈出口分析法,1997年,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5•5%,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為3•1個百分點即1997年GDP的增長速度為8•8%,其中3•1個百分點是由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拉動的。

    但用該種方法計算的2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最快的2000年,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卻為負值,為-5•7%,對GDP的拉動度為-0•5個百分點。通俗說來,2000年,高速增長的對外貿易不僅沒有對我國經濟增長8•0%有所貢獻,反而拉了后腿,進而推論,如果去年我們閉關鎖國,我國的國民經濟會取得更快的增長。

    1•凈出口分析法將進口完全視作對國內經濟增長的負作用,將進口與出口對立起來,認為進口純粹是對國內需求的抵消,沒有反映進口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沒有考慮進口的目的和結構。從某種意義上看,進口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作用與意義相當重大。

    2•凈出口分析法只能從需求的角度考察即期靜態的經濟增長構成,無法說明供給方面的情況和中長期動態經濟發展的比例關系。按照該法,只有當貿易順差逐年遞增時,才能保證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否則,對外貿易就會阻礙國民經濟的發展。但長期保持逐年增加的外貿順差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實上,長期來看,對外貿易追求進出口基本平衡,而在此前提下用凈出口分析法得出的結論將是在較長的時期內,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為零,這很難解釋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

    3•從統計學的角度看,凈出口與GDP的相關關系相當微弱,用它來反映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很不可靠。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提供的數據,1950—1999年,全球GDP增長了6•3倍,年均增長3•8%,出口額增長19倍,年均增長6•2%,GDP增長率與出口增長率的相關系數為0•5,GDP規模與出口量的相關系數為0•97。而凈出口與GDP之間不存在類似的相關規律。在全球貿易中排名第一的美國和第三的日本是兩個極端的例子。盡管1978—1998年間美國的對外貿易和GDP都在正增長,但凈出口一直為負數,而日本的凈出口卻一直為正數。另外,從國別數據看,盡管各國的GDP與貿易規模相差懸殊,但凈出口額卻差別不大,基本在-250和500億美元之間。鑒于以上的第三點局限性,一些經濟學家考慮用出口總量指標來反映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即是出口總量分析法。

    (二)出口總量分析法

    該分析法只考慮出口總量增長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用出口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表示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用GDP的增長速度與該比重的乘積表示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度。按照該分析法,只要出口總量保持增長,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總為正值,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度也總為正值。如1997年我國外貿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9•4%,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度為3•5個百分點;2000年外貿出口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達59•9%,拉動度為4•8個百分點。出口總量分析法僅考慮出口與國民經濟的關系,不能全面反映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以上兩種分析方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前者完全將進口作為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負面因素來考慮,認為進口產品純粹是對國內需求的抵消,是國內可供商品的完全替代。后者則干脆就不考慮進口,認為進口產品全是國內供給不足的補充。兩者都有極端性,不能準確衡量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

    二、相對合理客觀的測定方法:進口分解分析法

    凈出口分析法和出口總量分析法的局限性都在于對進口的極端處理,為了比較準確地衡量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應該對進口以客觀的認識,它既不是國內可品的完全替代,也不全是國內供給不足的補充,而是替代和補充的組合,組合的比例取決于進口商品的結構。按照廣義經濟分類(BEC),進口品分為資本品、消費品和中間產品。資本品的進口是國內投資的實現,消費品的進口是國內消費的實現。在假定其為國內不可替代產品的前提下,其對國民經濟的作用應分別并入投資和消費部分來考量。

    而中間產品(半成品),在假定其為國內可替代產品的前提下,作為對國內需求的抵消,并入出口來考量。這樣,進口分為三部分,分別并入國民經濟恒等式的三項來考量:GDP=I+C+X-M=I+C+X-(Mi+Mc+Mm)=(I-Mi)+(C-Mc)+(X-Mm)式中:Mi、Mc、Mm分別表示投資品、消費品和中間產品的進口。于是,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可以通過出口與中間產品進口差額的變化反映出來,該差額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即為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該比重與GDP增長速度的乘積即為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度。按照這種分析方法,1993年以來,除了1996年和1999年外,我國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都有不同程度的拉動作用(圖1),其中1994、1997和2000年的拉動作用顯著,拉動度分別達3•0、2•3和1•3個百分點。這些年份的共同特點是對外貿易增長迅速,出口增長快于進口。

    第7篇:對外貿易的分類范文

    Abstract: Business English is the basic language tools of the world, so business English has played an integral role in foreign trade negotiations. If you want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 the negotiators need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expertise, as well as related strategies of business English.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flexible use of the negotiation strategy of the business English.

    關鍵詞: 貿易談判;商務英語;策略

    Key words: trade negotiations;Business English;strategy

    中圖分類號:H31;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4-0254-02

    0 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具有雄厚實力的公司開始在國際市場中打拼,促使中國對外貿易商務事業開始急速發展。企業在對外商務貿易中,運用的主要語言為英語,因此也催生了各式各樣的商務談判,由此,商務談判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想要與外商談判從而達到企業的預期目標就必須利用商務英語來明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在談判中與對方進行斡旋,最后達成共識,簽訂合作協議。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商務英語,在談判中通過合理的利用商務英語能夠營造良好的談判氛圍,確立雙方合作意向,體現出真誠、友好的合作關系。談判并不是通過直白的話語來提出企業的要求,而是需要應用一些技巧,在談判中合理地應用一些策略來表達自己的目的,最終完美地實現談判目標。談判時需要重視一個準則為“注重理解、注重策略”,在對外貿易交際中,英語談判的最重要的三個策略是禮貌策略、模糊策略和回絕策略。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正在快速發展,對外貿易談判中的常用策略需要被廣大企業充分研究和探討,它對于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際價值。

    1 對外貿易談判中的商務英語的作用

    商務英語在對外貿易談判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夠保證談判順利的進行。對外貿易中,談判是一個關鍵的步驟,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夠決定貿易活動能否獲得成功,不同的談判都需要使用到對外貿易英語。對外貿易英語是對外貿易談判的基礎,有了對外貿易英語才能夠使得談判繼續下去,從而使得企業體現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對外貿易談判中,商務英語需要在表述中運用得體的語言修飾,同時要注意一些談判技巧的運用,合理的在談判中將各種談判技巧融入語言中。這就要求談判方在商務英語的運用中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及交談的內容等,談判時所需要運用的一些促進合作的手段也應融入到商務英語中。在談判的過程中,對于雙方的文化背景差異以及滿足自身的利益問題應能夠有意識的避開,這些都是雙方比較敏感的問題,同時還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分析對方的感受,是否能夠滿意。談判時還應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優勢,在談判中體現出合作后能夠為雙方創造出更多的利益等。商務英語的談判需要準確地把握好一些技巧的應用。英語中有很多的俚語和俗話,在談判中適當的添加進交談中能夠增添一些語言的幽默感,使得談判的氛圍變的良好。如果運用不得當就可能造成對方的困惑甚至誤解,使得談判以失敗告終。因此商務英語的運用需要抱著一個嚴謹的態度去對待,語音語調以及句式詞匯都要詳細的去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談判前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對方的信仰以及工作特點都需要談判人員事前去詳細了解,如若對此方面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那么在言語中可能會在無意中冒犯對方,使得談判顯得尤為艱難。因此商務英語在對外貿易談判中是不可或缺的。

    2 外貿英語談判中禮貌策略

    不管在世界上的哪個地方,交往中的禮儀問題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省略的,交往中的禮儀通常能夠確立雙方的友好關系。這個禮儀問題放在對外貿易談判中也一樣適用,跨越文化的交流在對外貿易中是很常見的,想要使談判成功就必須尊重對方,這是最基本的禮儀,如果在某句話上出現了不恰當的言辭,那么可能會直接導致談判的不成功,因此,在談判中,各方應遵照對方的禮儀準則來表達談判目標,合理的運用禮貌策略。對外貿易交際是一個很復雜的程序,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場景和不同的地區都有著應對的禮儀對策。因此,在談判中不僅要尊重別人,同時還要利用商務語言在談判中展現出來,想要成功的實施禮儀對策就需要注意商務語言在表述中的聲調、語調,同時還應在談判前了解談判方的歷史及文化習俗,充分考慮對方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夠達成談判。

    第8篇:對外貿易的分類范文

    關鍵詞:對外貿易;存在問題;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7-000-02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形式

    (一)進口貿易

    進口貿易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提供多種商品供消費者選擇。近年來,我國進口貿易明顯增長,表明我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也在不斷增強。

    (二)出口貿易

    國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依靠傳統經濟即可滿足,但傳統經濟形式過于單一,銷售收益較低,不利于企業的經營和規劃。出口貿易極大的促進了整個國家的GDP增加。出口貿易可以將本國產品銷售國外,使商品市場擴大,創造更多的效益。

    二、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外貿易順差巨大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不斷增長,對外貿易順差也在不斷增大,造成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最主要因素是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1]。我國擁有大量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近年來,制造業不斷向我國轉移。加之加工貿易的保稅政策更加快了加工貿易的發展,使貿易順差不斷增大。其次,中國的內部經營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外資投資替代了一些進口,且我國國內需求有限,這就使貿易順差不斷加大[2]。

    (二)對外貿易非市場化問題嚴重

    1.出口非市場化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有了很大的變化,進行了較大改革,如將進出口自營權賦予某些企業,但僅有少數國有企業享有進出口自營權,且進出口自營權也存在多項約束,嚴格限制企業的經營范圍,因此,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并不能完全獨立的經營進出口業務[3]。此外,私有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門檻非常高,數量有限。故我國目前仍是由國家控制外貿經營權,政府指定了一些企業可獲得外貿經營權,進入國際市場。非市場化致使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競爭,沒有淘汰機制,這就造成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并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就導致對外貿易的低效率[4]。我國私營企業在未得到政府允許的情況下是不能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這非常不利于中國人均出口額的增長。限制私營企業的出口從根本上是限制了中國的出口擴張的能力。

    2.進口非市場化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我們對外貿易不斷降低關稅,意圖緩解較大的貿易順差,擴大技術設備的進口,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此項措施并不是真正的實現進口自由化,并沒有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對一些取消許可證管理和配額的進口商品仍然有一定數目限制,且進口產品時需得到政府的批準,且中國進口的程序也非常繁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進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國內企業得到了高成本的生產投入品,使生產效率升高。

    (三)商品的出口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阻礙

    “技術性貿易壁壘”又稱“技術性貿易措施”或“技術壁壘”,是以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法規、協議、標準和認證體系(合格評定程序)等形式出現,涉及的內容廣泛,涵蓋科學技術、衛生、檢疫、安全、環保、產品質量和認證等諸多技術性指標體系,運用于國際貿易當中,呈現出靈活多變、名目繁多的規定。由于這類壁壘大量的以技術面目出現,因此常常會披上合法外衣,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我國約有一半以上的企業遭受不同程度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總額已達450億美元[5]。涵蓋生產流通領域、生產加工領域等,不僅有貨物商品,還包括信息、金融等服務領域,對我國商品出口產生嚴重影響,使我國貿易成本增加,貿易爭端加深。

    (四)對外貿易摩擦增多

    中國對外貿增長速度不斷加快,正在逐步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對外貿易的增加也使貿易間的摩擦增多。有研究顯示,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2年成為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6]。隨著反傾銷金額的不斷增加,已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對外貿易中反傾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對外貿易遭受反傾銷嚴重打擊我國對外出口企業的積極性。我國之所有遭受如此多的反傾銷調查,一方面與我國政治、經濟有關,另一方面是西方敵對勢力不希望中國日益強大,借口制裁中國[7]。但對外貿易遭受反傾銷調查也有部分內部原因,如企業自身因素,價格策略相對單一;企業反傾銷意識不強;對反傾銷認識錯誤;缺乏此方面的法律人才,法制不健全。

    (五)服務貿易發展滯后

    我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出口比例為1:9,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出口比例世界平均水平為1:4.2,美國為1:2.6。造成我國對外貿易中服務貿易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如下:(1)我國服務產業結構不合理。對外貿易商品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傳統領域,此領域對勞動素質要求不高,而技術、資本密集型的新興產業仍發展滯后;(2)我國對外貿易中服務貿易規模較小,整體水平不高[8-9]。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例不高;(3)對外服務貿易的管理體制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且無同意的協調管理部門;(4)服務貿易缺乏晚上的法律法規,立法滯后,近年來才逐漸得到重視,此前服務貿易領域的相關法律仍是空白,或已頒布的法律操作性差,抽象不具體。

    三、我國對外貿易問題的對策

    (一)適當保持出口增長,矯正貿易順差

    平衡進出口貿易,并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環保含量,堅持出口綠色、科技型產品。對外貿易中要積極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同時對外商投資的獎勵應適量減少,與國民待遇相同。對國內需求適度刺激,內需擴大后,出口就相應降低。

    (二)對外貿易非市場化方面

    政府逐步放松對進出口自營權的控制,允許一部分優秀效率好的企業獲得外貿經營權經驗權。取消對擁有許可證管理和配額的進口商品的數量限制,簡化進口的相關程序。

    (三)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

    (1)政府方面:政府應加大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在企業的經營中導入環保概念,研制和生產更多的環保綠色產品,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提高對外貿易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對遇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企業提供不要的對策和幫助,積極與國外溝通,了解國際化標準,盡快是本國標準與國際化標準接軌,使科學技術含量升高。加強對認證市場的控制,規范認證行業,完善認證體系,幫助企業樹立產品質量認證意識,提高產品質量。(2)企業方面:①樹立標準化意識,并逐漸強化,采用國際化標準,并且嚴格執行,從根本上保證產品的各項品質,提高企業的國際地位;②企業適當增加研究開發費用,不斷提高自身環保意識,使產品成為國際認可的“綠色產品”,表面對外貿易爭端的出現。一旦出現貿易爭端,應積極尋求政府幫助,通過政府交涉,盡量使自身利益降至最低。

    (四)對外貿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①減少對經濟的控制,取消市場經濟標簽,逐漸得到其他國家認可,為對外貿易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②經過調研、討論后方可制定產品出口價格,避免惡性競爭,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使行業協會發揮積極作用;③建立完善的反傾銷訴訟機制;④發生貿易摩擦時,政府應積極與外國溝通,對其他國家提出的反傾銷進行嚴格調查,并提出異議,通過雙邊談判,將問題澄清,盡量使其取消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降低企業損失。

    (2)企業方面:①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不斷研發新產品,使產品科技含量增加,并增強品牌意識,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10];②熟悉掌握國際慣例,對待反傾銷可以依法應對,化被動為主動。

    (五)服務貿易發展滯后方面

    (1)完善服務貿易方面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培養相關法律人才,并加強對國際相關法律條款的研究,保障服務貿易養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11]。(2)優化服務貿易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技術、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3)增強與國際的交流,與世界各組織和政府間建立緊密聯系。(4)加大服務貿易的開放力度,利用國際資源發展我國服務業。

    四、小結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過程中問題也隨之增多,增多目前對外貿易中出現的問題,我國應加強重視,積極采取相關措施解決問題,使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真正轉變為世界強國。

    參考文獻:

    [1]胡曉穎.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現狀及影響分析[J].中國商貿,2011 (14):206-207.

    [2]張二震,馬野青.我國貿易順差的成因分析及對策建議[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2):50-55.

    [3]曾杰.我國高外貿依存度原因探析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貿,2008 (09):35-37.

    [4]王榮.金融危機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 2012(2):104-105.

    [5]杜永瀟.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商貿,2012 (5):201-202.

    [6]李文蕊.我國對外貿易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商貿,2013 (14):143-144.

    [7]徐曉勇,雷冬梅.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隱含生態服務逆差及其應對策略[J].中國科技論壇,2014(11):57-61.

    [8]楊利娟.中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 (2):169-171.

    [9]陳松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0,24(2):90-95.

    第9篇:對外貿易的分類范文

    一、引 言

    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得到了新制度經濟學的極力推崇,諾斯(1994)曾指出,以 產權制度為核心的制度因素是經濟增長的唯一動力,沒有良好的激勵機制,技術、資本、人 力資源等其他要素就很難對經濟增長起推動作用。國際經驗顯示,對外貿易不僅增加了產品 與要素的跨國界流動,而且加強了國與國之間文化和思想的碰撞,拓寬了制度學習的渠道, 加速了制度變遷的進程,從而有利于經濟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外貿發展非常迅速,年均增長率接近20%,但不同地區對外貿易卻 出現了極度的非均衡增長,如2007年,對外貿易量排名前5位的省市占全國對外貿易額的75% 以上,其中排名第一的廣東省進出口額達6340.66億美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自治區進 出口額僅為3.93億美元。各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不同是否對制度變遷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對外貿易發展――促進制度變遷――加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在中國不同地 區是否表現 出不同的特點?本文將從現實觀察和實證檢驗兩個方面對此展開論述。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科規劃辦項目“統籌城鄉發展問題研 究”(05BJY057)資助。 二、實證檢驗

    經驗事實證明,中國各地區對外貿易發展水平不同,對外貿易引致的制度變遷效果不同,從 而對經濟增長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東部沿海地區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市場化改革走在中西 部地區的前面,經濟增長績效也優于中西部地區。本文接下來將采用VAR模型以及協整誤差 修正模型(VECM),以省(市)為單位檢驗對外貿易、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整關系 、因果關系,并分析“對外貿易――制度變遷――經濟增長”作用機制在不同地區的表現差 異。

    (一)模型與方法

    VAR(Vector Auto-regression)模型不要求模型的確定形式,能夠避免聯立性的偏差問題 ,因而在實際工作中被廣泛運用。引入誤差修正機制的VAR模型稱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 M: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誤差修正模型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因果關系分析,它存在長期和短期兩個層次的因果關系: (1) 短期因果關系。時間序列矢量受其自身差分滯后項的影響,并將影響反饋到時間序列矢 量的取值中。短期因果關系以VECM估計結果中ΔYt從p-1到階滯后值系數的聯合分布顯著 性來判斷,表達了ΔYt受各滯后差分項影響的情況; (2) 長期因果關系。如果時間序列矢量內各分量間的協整關系是存在的,那么在長期,一旦 時間序列矢量反饋出對長期均衡狀態的偏離,誤差修正項就能使時間序列矢量以速度調整因 子所決定的偏離速度向均衡狀態調整。長期因果關系以誤差修正項系數的顯著性來判別,表 達了ΔYt受影響Yt-1的情況。[1]

    由于本文只關注對外貿易、制度變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不是對增長的全部影響 因子進行分析,所以借鑒Rodrik,Subramanian 和 Trebbi (2002)以及涂紅(2006)的方法 ,在回歸方程中省去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勞動力等其他因素,僅包含 對外貿易、制度因素和經濟增長變量,考察對外貿易通過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效果 。于是,本文的實證檢驗將建立在如下所示的對數三變量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基礎之上:

    其中,Y是產出,以各省勞動人均GDP來衡量;XM是對外貿易量,用各省勞動人均進出口總額 表示;I是制度變量,用各省制度因素主成分得分表示(具體計算方法后述)。

    由于經濟規模的不同,在實證分析中使用相對數據而不是總量數據具有更大的意義,加之我 國存在大量勞務流動問題,采用勞動人均數據能更好地反映產出效率。因此,文中的產出( Y)和對外貿易量(XM)都經過勞動人口單位化處理。

    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制度變遷。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的制度變遷主要表 現在四個方面:產權制度多元化、經濟運行市場化、利益分配格局的演變和對外開放(金玉 國,2000)。由于本文分析的主題是對外貿易、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為了避免 循環邏輯推理,僅選擇產權制度多元化、經濟運行市場化和利益分配格局的演變三個方面的 變量來衡量我國的制度變遷。

    借鑒金玉國(2000)等的研究,本文引入以下三個制度變量描述我國的制度變遷:

    1.產權制度多元化程度用非國有化率(FGYH)表示。 產權制度的多元化在宏觀層面主要表現為經濟成分的非國有化,從數據的可得性出發,選擇 工業總產值(或增加值)中非國有工業的總產值(或增加值)代表,計算公式為:

    FGYH=[SX(]非國有工業總產值(或增加值)全部工業總產值(2)

    2.經濟運行市場化用市場化程度(SCH)表示。 目前,我國衡量市場化程度的方法有多種,但是時期跨度都較短。本文使用投資的市場化代 表,它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投資”三項指標的比 重,因為這三項投資的規模基本是由市場決定的,投資者可以自主決策,其比重大小大致可 以反映投資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SCH=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其他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

    3.利益分配格局演變用市場化收入占GDP的比重(SCHSR)表示。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利益的分配是以國家為本位的。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 場經濟體制過渡,經濟利益的分配逐漸向企業本位和個人本位轉化。市場化收入占GDP的比 重(SCHSR),反映了經濟利益分配中市場化份額的大小,其計算公式為:

    SCHSR=當年GDP-財政收入當年GDP(4)

    根據上述計算公式可以測算出1979-2006年間各省市制度變量。之后,本文用多元統計分析 對反映制度變遷的三個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然后綜合成一個指標,再用這個主成份指標表 示制度變量。

    (二)實證檢驗結果

    對經濟時間序列的研究首先應該從平穩性檢驗(即單位根檢驗)開始,若所有序列都是平穩 的,因果檢驗將在VAR的框架下進行。若對象時間序列不平穩,在檢驗因果關系時就必須考 慮協整的VAR模型――VECM。因此,實證檢驗的步驟如下:首先檢驗各省市時間序列數據是 否一階平穩;第二步分省市對確認一階平穩的序列進行協整檢驗;最后,只有對外貿易、制 度變遷和產出數據均為一階平穩且協整的省市才能進行VECM估計,并進行基于VECM的因果關 系分析。

    1.單位根檢驗。 單位根檢驗的目的是考察時間序列的平穩性,以及是幾階平穩序列。本文采用了ADF(Augme nted Dickey-Fuller)檢驗。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所有省市勞均GDP(Y)、勞均進出口( XM)和制度變量(I)數據的水平值都含有單位根,是不平穩的;而一階差分之后都平穩, 因此,所有省市的勞均GDP(Y)、勞均進出口(XM)和制度變量(I)都是一階平穩序列, 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2.協整檢驗。 協整檢驗是通過Johansen檢驗來完成的,Johansen檢驗通過驗證矩陣∏的秩來判斷協整性。 協整檢驗的結果顯示,除湖南、貴州、寧夏、云南外,其余省市的Y、XM和I都是協整的,變 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3.因果關系檢驗。 將各省市因果關系檢驗得到的結論總結如表1所示,短期表示存在短期因果關系,長期則表 示存在長期因果關系。

    本文沿用Chirmay, Grabowski & Sharma(2001)[2]以及李建春(2005)的方法, 如果有 XMS且SY的因果關系存在,則認為對外貿易通過促進制度變遷而加速了經濟增長;如果X MS且SY的因果關系不成立,而XMY的因果關系成立,則認為對外貿易對制度變遷的作 用不明顯,其主要通過要素投 入等其他途徑促進了經濟增長。根據因果關系分析結果,可以將上表中的29個省市分為5大 類:

    (1)Y、XM和I之間不存在長期因果關系(不協整)的省市。此類省市包括:湖南、貴州、寧 夏、云南。序列協整的經濟學含義在于,受到共同因素影響的相關經濟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平 穩的線性關系。因此,可以認為,序列不協整的省市,意味著Y、XM和I之間不存在共同變化 趨勢 ,這些省市產出受到制度因素和進出口貿易因素的影響不顯著,同時貿易因素對制度變遷的 影響也不顯著。

    (2)XMS、SY,即對外貿易發展促進了制度變遷,且制度變遷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增長。 此類省市包括:上海、山東、廣西。

    (3)XMS、SY且XMY,即對外貿易發展一方面通過促進制度變遷而加速經濟增長,另 一方面通過要素 投入等其他途徑促進了經濟增長,此類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 、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廣東、海南、甘肅。

    (4)XMS,即對外貿易促進了制度變遷,但尚未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作用,此類省市包括 :山西、內蒙古、江西、湖北、福建、陜西。

    (5)XMY,即對外貿易對制度變遷的作用不明顯,其主要通過要素投入等其他途徑促進了 經濟增長,此類省市包括青海、新疆、四川。

    進一步,本文將各類因果關系省市1979―2006年間的勞均GDP平均值用圖1表示如下:

    1.由于對外貿易參與水平以及參與程度的不同,不同省市“對外貿易――制度變遷――經 濟增長”的作用機制表現不同。在大多數東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促進了制度變遷,且制度 變遷加速了經濟增長,存在XMS且SY的因果關系;而在大多數中西部地區,對外貿易促 進了制度變遷,但尚未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作用,或者對外貿易對制度變遷的作用不明顯。

    2.各類因果關系勞均GDP的比較結果是:(XMS、SY)>(XMS、SY且XMY)>(XM S)>(XMY)>(不協整)。這說明,具備對外貿易通過促進制度變遷而加速經濟增長( XMS、SY以及XMS、SY且XMY)因果關系的省份,經濟績效優于對外貿易僅促進了 制度變遷,但尚未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作用的省份(XMS),對外貿易對制度變遷的作用 不明顯(XMY)的省份經濟績效排在倒數第二,而不存在協整關系的省市經濟績效最差。

    3.各地區經濟增長出現較大差異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圖1顯示,1990年之前,各類因果 關系勞均GDP雖然存在差異,但是這種差異非常小;而1991年之后,不同因果關系省份勞均G DP增長的差異不斷擴大,尤其是2000年后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三、政策建議

    實證研究表明,對外貿易、制度變遷對地區經濟增長的效應在不同地區表現出極大的差異: 在大多數東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促進了制度變遷,且制度變遷加速了經濟增長,經濟增長 績效佳;而在大多數中西部地區,對外貿易促進了制度變遷,但尚未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作 用,或者對外貿易對制度變遷的作用不明顯,因而經濟增長績效不佳。

    “對外貿易發展――促進制度變遷――加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在中國不同地區表現出不 同特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對外貿易發展水平和層次的區別、經濟基礎不同、交通地理位 置的差異、市場化改革的先后有序以及在資源稟賦、人文環境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等。但是 ,地區經濟差距的長時間存在或擴大必然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協調發展帶來不利的后 果。而經濟增長差距的縮小與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都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經濟的必然要求。 因此,必須采取相應政策措施,在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同時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3]

    1.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對外貿易。縮小各地區對外貿易發展水平上的差異,是平衡地區經 濟差距,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應該積極采取切實措施支持中西部地 區發展對外貿易,如增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強中西部地區的交通、 電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彌補其在對外貿易中不利的地理位置缺陷;加大國家政策性銀行等金 融機構對中西部企業的支持,增強其參與對外貿易的能力;更多的將中西部地區納入雙邊和 多邊區域貿易、經濟協定之中,為中西部地區參與國際貿易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等。

    2.構建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宏微觀環境。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縮小對外貿易的地區 差異影響深遠,因此,當前,大力實施“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 地”等戰略可推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迎頭趕上,如中央財政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力 度,在稅收、人才引進等政策方面適當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大力加強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 建設,努力增強中西部地區科研創新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市場化進程等。

    3.為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適當的政策支持。改革開放初所確立的自東向西漸進式的對 外開放戰略給予東部沿海地區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措施,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 也擴大了中國的地區經濟增長差距。在地區經濟差距不斷擴大的今天,賦予中西部地區相關 的優惠政策,為不發達地區在土地使用、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優待,成為了必然 的選擇。

    4.優化投資環境,引導各項資本向中西部地區流動。由于中 西部地區資本要素非常缺乏,只有積極采取各項措施優化投資環境,才能夠吸引資本流向中 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大類,其中,硬環境主要包括交通、通訊等基礎 設施以及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而軟環境主要包括宏觀政策、中觀和微觀制度、 文化背景等。中西部地區尤其要注重軟環境的改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資的回報率,從 而吸引包括外商直接投資在內的各種投資,以改變東部和中、西部資本分布非均衡的局面, 最終達到縮小地區經濟差距的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建春,陳 瑤,張宗益.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效用的地區差異性研究[ J].財貿經濟2005(5).

    [2]Chirmay, T. Grabowski, R. & Sharma, S.C. 2001, Exports,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DC: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pplied

    Economics, vol.33: pp.689-700.

    [3] 趙 偉,何 莉.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地區差異的收斂性分析[J].財貿經濟,2006 (9).

    Foreign trade,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difference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He LiAbstract: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show that international tra de can promote in stitutional changes, thus accelerate economic growth. In view of the disequilibr i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 level and mode among the areas in China,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single province would be the best approach.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ovincial data, co-integrated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 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t is fo und that the mechanism of“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promoting institutional ch anges―accelerating economic growth" functions differently among areas.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encourag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 ade and economic growth.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c growth; Vector error co rrection model; Differen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最新69成人精品毛片|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亚洲高清成人欧美动作片| 欧美成人性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视频网站|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啪精品| 成人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福利网站|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免费网站| 香蕉久久成人网|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成人黄色在线网站|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亚洲成人第一页|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免费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