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學基礎診法范文

    中醫學基礎診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學基礎診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學基礎診法

    第1篇:中醫學基礎診法范文

    摘要:高等數學中的部分定義與定理具有高度抽象性,并且有很強的邏輯關系,教師不易教,學生不易學,以至于在教學中出現了教師對其進行大量的刪減,讓學生陷入了不明原理,只會“計算”的錯誤現象中。本文針對這種現象,對教學過程中抽象的定義與定理知識講解的處理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具體的方法與建議,讓學生體會真正數學。

    關鍵詞 :高等數學 定義與定理 教學 數學素養 數學能力

    在現今很多領域中,數學的身影無處不在,高等數學作為非數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地位。而在高職教育中,因為生源大多是來自技校或高考落榜的學生,其數學基礎比較薄弱,但高等數學中部分定義與定理內容較抽象,不好理解,這對于授課的教師來講,是一個不好處理的難點,以至于在高等數學教學中,出現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針對這一難點,很多數學教師在對這些抽象、不好理解內容的處理時,進行了刪減,把大量的抽象的理論知識一句話帶過,甚至直接刪除,而把教學的重心完全放在了高等數學的計算方法與計算技巧上,以直接教會學生數學的計算為目的。這樣一種教學方法承接了一些中學的“應試”教育,數學的潛在價值沒有真正體現出來,同時也違背了開設高等數學這門課程的初衷。

    一、學習定義定理的重要性

    1.教學大綱需要抽象的定義定理

    高職高專的高等數學教學大綱,明確地說明了學習高等數學的目的:培養學生運用數學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訓練他們用數學思想、概念、方法并結合自己的專業把所學理論和方法運用于實踐,為后續各課程的學習奠定較好的數學基礎,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

    從大綱可以看出,該課程除了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收獲能終生受益的數學素養和數學思維,從而提高應變能力與創新能力。由于很多數學思想都在這些抽象的定義與定理中有所體現,所以大量地刪減這些內容,只注重于學生的解題方法的教學,不能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使學數學成了應付期末考試的一種途徑。并且,高等數學的學習一旦結束,學生也將會把這門知識拋到九霄云外,這樣完全沒有形成教學大綱里提到的應有的數學思想,也就更談不上應變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高了。所以要滿足大綱的要求,學習抽象的定義定理必不可少。

    2.培養數學能力需要抽象的定義定理

    雖然定義與定理知識較為抽象,但它對于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和數學能力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無外乎是要把現實中的問題抽絲剝繭,轉化為數學問題,然后再用數學知識解決,也就是所謂的數學能力。關于抽象定義定理的學習,例如定理的證明,都有其具體的推理過程,對于這些推理過程的理解,可以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嚴謹性,進而形成思考問題時思維的縝密性,以利于在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時,能準確無誤地將其轉化為恰當的數學問題;而對于這些定義定理知識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是在分析問題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思維能力。正如一位大學老師所說:“學數學其真正目的是為了驅逐大腦中愚蠢的想法,讓我們的大腦真正地聰明起來。”

    3.實際生活需要抽象的定義定理

    很多抽象的定義定理知識,它的出發點就是實際生活的典型例子,例如常見的某一個變速物體的速度,學生覺得求這個隨時都在變化的速度成了一個不容易解決的難點,但從高等數學的角度來看,就是求變化率,也就是抽象的導數定義學習的切入點。所以對抽象定義定理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興趣,并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和過程進行合理的簡化和量化,建立數學模型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高等數學教學中定義定理知識的處理方法

    不少數學教師反映,不是不想授課時強調這些定義與定理,只是因為它們太過抽象,講解的過程花費的時間長、精力多,但學生理解的效果還是不好,典型的“吃力不討好”。筆者多年擔任高級班高等數學的教學工作,對于這些抽象的定義定理的處理有一些個人的看法,總的歸納為以下四個

    關鍵詞 :引—化—啟—控。

    1.“引”——引數學史,豐富內容

    高等數學中很多定義定理知識抽象,讓學習的人容易身陷迷津,而數學史卻如指引方向的“路標”,給人以啟迪。在課堂上教師適時適當地引用數學史的知識作為補充和指導,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課堂內容豐富起來。

    例如在學習解析幾何時,教師給學生介紹解析幾何之父笛卡爾,以及他的經典心形線的相關軼事,讓學生明白數學可以神奇地讓單調的式子變成美麗的圖形,并且體會到數學不是枯燥的,它也可以創造浪漫。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數學中的代數與幾何的緊密關系,為后續的解析幾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數學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邏輯源頭,體會數學家的創造思想,這為緊接著數學概念及定理的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準備。

    另一方面,數學史里記錄了很多數學家為了得出正確的定義與定理,如何排除萬難、歷盡艱辛的。學生學習數學史,除了了解定義與定理得出的過程,還會為數學家不畏艱辛、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感動,這將讓學生在精神層面上得到一次提升。

    我們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歷史,能使那些看似抽象的定義、定理變得豐富生動起來。

    2.“化”——化繁為簡,重視直觀

    對于抽象、繁瑣的定義定理知識,為了能讓學生易于接受,教師只有把知識直觀化、簡單化。

    如在講解微分這一概念時,可以從其字面意思上下工夫,舉例地球本是一個球體,其表面應該是曲面的,可為什么我們站在地球上看到的大多卻是平面呢?答案是人肉眼看到的范圍同地球的表面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微分概念中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認為是一平面,一條曲線微小的部分也可以認為是直線。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具體的想象的空間,使他們懂得用無數個簡單的平面代替復雜的曲面,利用微分這一數學概念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又如對數列、函數極限概念的處理,教師可改變教材中的定義方式,注重直觀,采用通過畫數列或函數的幾何圖形,利用圖形直觀性的特點來解釋定義,從圖形中得到極限定義的本質,讓學生對極限定義有了更準確的認識。

    此外,我們通過多觀察實際生活中與數學有聯系的例子,把數學概念盡量與周圍實事聯系起來,讓學生能感覺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也便于理解。比如在講解定積分定義時,介紹美國著名麻省理工學院的圓形大禮堂,從外形看它的屋頂是一個巨大的不規則的半球,但實際上仔細看是由一個個近似矩形(曲邊梯形)的小玻璃窗構成的,這個看似不容易求的表面面積,實際上就是定積分的基本概念——求曲線下面積的辦法,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極限”,同時也巧妙地表明了數學知識的應用無處不在。這樣使學生對抽象的定積分的定義,即求曲線下面積的方法加深了理解。

    3.“啟”——啟發引導,自主討論

    對于很多知識的掌握,學生自主探索要比教師一味灌輸要來得好。在教學時,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來安排討論課,通過合理有針對性的引導,啟發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例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內容抽象、內容理論性強,對初學的學生是一個不容易處理的難點,如果單憑教師的講授,教學效果一定不好,這時可以選取一些難度適當的典型習題,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按組自由討論。在思考討論過后,學生對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構造輔助函數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加深了對這一抽象定理的理解。同時,學生的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和創新的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又如,在學習洛必達法則時,很多學生都知道這個法則的作用是求無窮大比無窮大或無窮小比無窮小的極限,卻并不理解它為什么會與導數有關,是利用分別求導來解題的,但如果引導學生從無窮大增長的趨勢來進行分析,同時得到導數的定義其實就是與增長趨勢密切相關,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就是洛必達法則的本質所在。

    采用教師啟發引導和學生自主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討論探索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體會到發現的快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加了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

    4.“控”——掌控有度,注重嚴謹

    數學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其嚴謹性非常強,教師在支持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時,要注重掌控好想象的“度”。一些教師為了讓課堂更加活躍與生動,讓學生漫無邊際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一些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想怎樣解釋就怎樣解釋,這樣的結果必定是歪曲了知識的本意。所以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思考學習,首先教師要有正確的引導方向,并且要適時糾正一些學生錯誤的偏離事實軌跡的想法。

    比如學生在學習極限時,對于其中的一個零比零的極限類型,學生誤認為高等數學里的分式的分母是可以等于零的,這時應強調此時出現的零是在某一條件下一個趨于接近的結果,并非真正等于零,強調出極限的定義,突出語言表達上的嚴謹性。

    三、小結

    大量的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不能為了追求教學上的所謂教學效果而忽視了數學教育的本來意義。數學的影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高等數學的教學過程中,真正理解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和目的,注重各方面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把學生從做題、解題的“題海”中解放出來,讓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成為他們關注的對象,并且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增強自身的數學應用能力,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實際價值,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才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事。

    參考文獻:

    [1]張宏偉,淺析高等數學教學方法[J].科技經濟市場,2007(6).

    [2]尚仲平,高等數學教學中的學生數學素養培養的幾點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1).

    第2篇:中醫學基礎診法范文

    1.1培養目標與實際教學不統一

    國家明確了大專層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以培養面向農村、社區醫院的助理執業醫師為主要目標,即“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但在目前專科實際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是教材使用不一,教師各執其教。其次,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講解,忽視技能提高。目前各專科院校針灸部分安排少量的實驗或見習課外,基礎部分無實訓課,臨床部分無見習和實習機會。再次,重點難點不突出。許多院校教師對中醫學教學重視不夠,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了畢業生在今后的臨床應用。

    1.2教學目標與教學時數不匹配

    按照我國高職高專醫學教育改革和基層醫療衛生發展需要,專科層次中醫學強調“三基”、“五性”、“三特定”、“必需、夠用”原則。隨著各院校近年來教改工作的不斷深入,教學計劃不斷修改,臨床醫學專業的《中醫學》課時數多少不一,最多72學時,最少36學時。而中醫學包含中醫基礎、中藥、方劑、中醫診斷、針灸、中醫內科、其他臨床各科等7門主干課程為一體,要完成如此大量的教學內容,教學時數顯然不夠,篇幅與課時不相吻合,教師只能走馬觀花式教學,大大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完成。

    1.3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把握不一

    各院校擔任中醫學教學的教師基本由老中青三個梯隊組成。由于從教時間不同,教學經驗及職稱、學歷有所不同,尤其是青年教師的不斷補充,教學經驗不足,教法欠佳,對教材的著眼點和把握能力不同,在具體授課時對講授內容、重點難點、深度把握、技能突出上理解不一,教材內容取舍處理不當,由此產生了教學計劃與進度安排不一,教學內容不一,沒有起到真正培養技能的目標作用。

    1.4學生層次不同致掌握知識不一

    以平涼醫專為例,臨床醫學專業招生學生分高中起點普通大專和中職起點三校生兩類,前者沒有學習醫學專業知識,后者雖然經歷了中職醫學教育,但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參差不齊,加之使用教材不同,教師教學水平差異,最終導致學生對中醫學知識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提高出現偏差,對下一步進入臨床開展中醫診療造成差距。

    2.改革課程結構

    以注重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為先導,以注重提高學生應用技能為目標,按照“先進性、實用性、針對性”的原則安排教學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將中醫學教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即中醫學總論、中醫學基礎、中醫學臨床。按照1:2:3的比例安排計劃、學時及進度,是理論與技能教學基本保持1:1。通過總論部分學習,使學生了解中醫學的思維特點,中華醫藥的偉大淵源和杰出貢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通過中醫學基礎部分的學習,使學生熟悉中醫認知及思辨理論的核心,為下一步臨床技能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通過中醫學臨床部分的學習,使學生完全掌握中/!/醫基本技能,為臨床中西結合診療常見病、多發病做鋪墊。要求每部分內容依據教學時數精細編寫,詳略得當,達到學而致用的目的,為學生畢業后更好地開展臨床工作服務。

    3.改進教學模式

    3.1明確定位目標

    根據專科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統一規劃教材內容,明確層次目標、專業目標、技能目標,確定授課內容,以便更好的指導教師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3.2加大授課時數

    許多院校對中醫學重視不夠,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輕視中醫,偏頗中醫,安排學時時只是為了完成部頒大綱的教學任務,而忽視了畢業生在今后的臨床應用,對教學時數能減則減。按照我國高職高專醫學教育改革和基層醫療衛生發展需要,專科層次中醫學強調“三基”(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五性”(即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適用性)、“三特定”(即特定目標、特定對象、特定限制)、“必需、夠用”原則,臨床醫學專業的中醫學教學,應當至少安排96(理論60學時,實踐36學時)學時數來完成整個教學內容,方能達到學以致用的培養目標。

    3.3加強實踐教學

    3.3.1多種教學手段并用

    在中醫學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內容,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采取多媒體教學法(課件或影像資料)、病案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使抽象的中醫理論簡單化,轉化為學生易懂、易學、易記的實際技能訓練。對于緒論、中醫學發展史等章節的內容可采取多媒體教學法;對于中醫學基本特點、病因病機可采取問題教學法;對于治則可采取討論教學法;對于辯證、方藥知識可采取病案教學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相結合

    ;對于四診、針灸基本知識等可采取實驗實訓教學。 3.3.2多開展在校實訓

    在中醫學教學過程中,對于四診、針灸基本知識、毫針刺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手法可采取實驗實訓教學,利用中醫實體脈象儀、舌診模型、針灸模擬人等諸多實訓器材反復進行實訓,也可同學之間模擬四診診療。

    3.3.3加強臨床見習

    中醫的實踐性教學,只有通過早臨床、常臨床、多實踐,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加強中醫基本診療技能的臨床鍛煉和培養,才能對疾病有感性認識,并將感性認識與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對疾病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根據不同的臨床見習特點,采用參觀法、實踐法、病例討論法和精講復習法等不同教學方法,強化臨床實踐技能,不斷提升臨床見習效果。

    第3篇:中醫學基礎診法范文

    [關鍵詞]眼健康;現代中醫目診技術;理念優勢;臨床操作優勢

    1眼健康的診斷方法與現狀

    眼健康是一個全面的概念,不同年齡、職業、文化背景的人群對眼的具體要求不同,但大體均為沒有眼疾困擾、擁有完美的視覺質量、能舒適持久地獲取視覺體驗[3]。目前中醫學對眼健康的診斷方法,主要依靠傳統中醫目診法,包括傳統望目、問目、觸目和分區望診法。望目主要為望眼神、望眼各部(如雙胞瞼、大小眥、白睛、黑睛、瞳神、黃仁、晶珠及眼珠整體情況)的顏色和形態、眼部分泌物的多少和顏色。問目主要為詢問患者感覺最痛苦的癥狀或最明顯的體征及其性質、持續時間、部位,如視覺、眼痛、眼癢、目澀、羞明、眼眵、眼淚等。觸目主要為觸按胞瞼有無腫塊、硬結及壓痛,腫塊的軟硬及是否與皮膚粘連。分區望診法是根據中醫五輪八廓學說衍生出來的一種通過眼睛各分區內血管、顏色等的改變來診察臟腑疾病的方法。傳統中醫目診法歷經幾千年,無論是在理論支持還是臨床運用方面,都有著深厚的底蘊,在維護人類眼健康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傳統中醫目診法大都是依據醫者臨床經驗、視覺觀察做出判斷,帶有極大的主觀性、經驗性。同時其多運用于眼疾較嚴重時,對于眼睛局部輕微的改變、內在臟腑早期的病變,傳統中醫目診往往并不能收到“見微知著”的效果。

    2中醫學疾病觀的優勢

    中醫學主要是從整體、動態、個性化等方面來了解身體狀態,從而預防、診斷與治療疾病。中醫疾病觀是中醫學有別于現代醫學的顯著特征,它是中醫學認識疾病本質、研究病因、掌握發病規律的理論基礎,其以充滿辯證法的思想,尤其是對立統一觀、整體聯系觀、運動變化觀,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獨特的優勢[5-7]。眼是人體的一個外竅,與五臟六腑相通應。《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睛明以視萬物、映內臟,睛不明則萬物暗淡、臟腑衰敗,眼是人體自身統一性的最好反映。中醫藥在關注眼健康中的優勢可以總結為理念優勢和臨床操作優勢。1)理念優勢。一是“治未病”原則指導下的預防優勢。擁有眼健康,要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樹立健康的“養眼”觀念,掌握基本的護眼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對眼睛的保護,防患于未然。高血壓病、糖尿病患者要防止這些疾病累及視網膜的病變。各種眼疾治療恢復后,要注意防止復發。二是“整體觀”原則指導下的診斷優勢。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病變可以反映整體健康狀態,整體的調理可以作用于局部。眼睛的各個分區與臟腑相對應,觀察眼睛神、色、形、態的變化,可以了解內臟病變的情況,達到“司外揣內”的目的。臟腑的調節也可以有效改善眼部不適的情況。2)臨床操作優勢。中醫學在關注人類健康上有著多樣、靈活、切實可行的方式,天然藥物、針灸、膏摩、導引、藥膳等,既為民眾所知,又在日常生活中便于利用。這些針對調理“眼健康”的非藥物自然療法,更加迎合民眾日常“養眼”的需求,適用于個體的眼健康管理。

    第4篇:中醫學基礎診法范文

    【關鍵詞】 中醫診斷學;中西醫比較研究

    Comparison and think deeply of the current TCM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bstract】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gnostic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both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faults. We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hope to upgrade th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echnical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diagnostics of TCM; comparison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在科學技術處于革命性變革的今天,中醫診斷學面臨很大的困惑和矛盾。近現代以來,西醫的引入給中醫診斷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在中醫臨床工作中大量引進和運用現代診斷技術與設備,而另一方面在中醫診斷過程中又幾乎無需任何現代設備檢查得出的結果。中醫診斷具有明顯的優勢與特點,但也有落后不足之處,是中醫領域值得重點研究、急需現代化的方面。通過對中西醫診斷的比較,可以發現中醫診斷的缺點和長處,從而更好的繼承和發揚中醫的精華。

    1 中西醫診斷理論的差異

    1.1 中醫診斷學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中醫學所吸收的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文化,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必要的哲學思辨。其基礎理論是在傳統哲學思想指導下的元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中醫診斷的原理是司外揣內,以表知里,認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內臟病變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等方面反映出來。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診察外在的癥狀和體征,據此推測病因、病位、病機、病性,從而診斷病癥。

    1.2 西醫診斷學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西醫接受的是歐洲傳統的思想文化,以原子論和還原論為代表,其基礎理論則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解剖學和生物化學。西醫認為人的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和終極原因在于本原粒子,只有分解、還原到微觀的物質顆粒,才能說明疾病的本質和終極原因[1]。從歐洲科技革命開始,西醫走上應用近代科技革命成果的發展道路,對于疾病以實驗為依據,定量的做出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學的解釋和診斷。

    2 中西醫診斷方法的比較

    2.1 中醫診斷的方法與特色 中醫診斷是以病人自身癥狀和臨床體征為依據的綜合判斷與分類。依據所見病象,與體質、心理、社會、自然等方面一起綜合考察,從而區分出不同的疾病與證候。中醫診斷方法可以概括為四診合參,綜合判斷。研究的具體對象,是以整體狀態的人為中心而擴展的,用望、聞、問、切四診分別從不同角度來檢查和收集自然流露于外的機體反應狀態,最終得出對病和證的診斷[2]。

    2.2 西醫診斷的方法與特色 西醫學對疾病的診斷包括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等,并注意幾個方面的結合做出完整的診斷。西醫重視局部改變,強調實驗室指標變化。問診的內容除主訴外與中醫差異很大,其體格檢查中的內容大多是中醫沒有的。西醫把癥狀視為“診斷疾病的向導”,至于體征,則視為組織器官病變在體外的特異反應。

    3 中西醫診斷各自的優勢

    3.1 中醫診斷的優勢 中醫注重于整體恒動的觀察,研究自然、社會與身心一體化的人,從整體上把握生命與疾病的運動,又從運動中診察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的聯系[3]。中醫診斷還有超前診斷的特點,能根據自然氣候的變化預測疾病的發生演變規律和特點,對未發疾病進行預測。中醫察舌、切脈、望神、問診等診察內容,也是中醫學的長處和優勢。舌診、脈診簡便易行,無創獲取信息,舌象和脈象反映出整個人體生命活動中的生物信息,對病證的診斷具有肯定的價值。

    3.2 西醫診斷的優勢 西醫對人體的認識已進入到細胞分子結構的水平,對于疾病可以在細胞甚至分子的水平進行闡述。西醫診斷利用現代的先進儀器設備,探究無法被人類感官直接感受的深層次現象。對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以及局部結構和功能變化情況有精確的認識[4]。由于技術的先進和方法的嚴謹,西醫對疾病分類和對各種病理過程的觀察研究要比中醫精細、客觀的多。西醫的研究方法和過程都是看得到摸得著的,非常具有質感和實觀認識,因而易于接受,容易學習。

    4 中西醫診斷各自的不足

    4.1 中醫診斷的不足 中醫診斷學對疾病現象的認識面廣而不精深。中醫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等,但都沒有落實到具體的指標上,造成了現代的中醫沒有自己的客觀化、具體化的診斷體系和指標。診斷方法與現代科技脫節,有的疾病實驗室檢查異常,但臨床缺少主觀癥狀,導致無癥可辨,無法做出中醫診斷。傳統的四診雖簡便易用,但操作運用起來卻顯得模糊,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看法,不利于學術爭鳴。而且由于個體差異,感官靈敏度等限制,存在主觀性強、缺乏量化等缺陷。

    4.2 西醫診斷的不足 西醫在診斷上很少考慮環境氣候和情志等致病因素,而僅限于用實驗檢測的各類指標來判斷疾病和程度。其檢測結果常常忽視氣候及情緒變化等影響。同一個病體,其環境和情緒發生變化,其生化檢測的指數往往也會有較大幅度的變化,因此其檢測結果不能動態地、整體地反映疾病的本質,可能會造成誤診。如果遇到沒有明確檢測依據的功能性疾病,西醫則不知所措了[5]。

    5 思考與展望

    5.1 中西醫雙重診斷的必然性 中醫與西醫具有不同的診斷標準和方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找到共同的切入點,只能相互補充、相互輔助,不能相互取代。西醫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先進性在診斷疾病方面的作用不可缺少,因此中西醫雙重診斷有其重要意義。對于一些疑難、危重病癥,如果僅中醫辨證,不能滿足患者了解病情的基本要求。部分患者主動去西醫院就診,目的就是對病情的所以然和轉歸“討個明白”。辨證施治的體系有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需要與其他有效手段相互配合。

    5.2 中醫診斷的規范化與客觀化 規范化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志。研究并制定嚴密的規范化的中醫理論是中醫發展的關鍵。中醫診斷規范研究包括“證”、“癥”、“病”、“病案”的規范化研究,及明確證、型、期觀念,統一判斷標準[6]。但目前中醫學的證候標準主要由軟指標及定性指標組成,難以有像西醫如組織活檢之類的“金標準”,如何使中醫證候標準成為具有相對意義的“金標準”,是中醫學具有挑戰性的命題[7]。

    目前“四診”的客觀化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開發了脈診儀、舌診儀等量化診斷系統,但是這些僅能檢測和量化某些體征信息,不能實現對機體功能狀態的整體把握[5]。中醫的診斷客觀化存在很大難度,大多數客觀化研究未取得正常的生理標準,達不到理想的意義。因此,如何利用現代診斷技術與設備,以建立更精確、更具體的中醫診斷指標和模型,可能是解決中醫診斷學問題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祝世訥.從中西醫比較看中醫的文化特質.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4):268-269.

    2 郭小青,孫長清,韓麗萍.“癥”、“證”、“病”等中醫診斷基本概念的研究進展.現代中醫藥,2005,25(6):58.

    3 朱文峰,吳潤秋,瞿岳云.中醫診斷的特色和優勢.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20(3):41-42.

    4 張玉清,張飛馳.現代診斷技術與中醫診斷學.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7,17(1):4-6.

    5 朱平安.從思維方式論中醫較之西醫的優勢.南平師專學報,2006,25(4):148-150.

    第5篇:中醫學基礎診法范文

    關鍵詞:教學查房;臨床實習;中醫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5-0230-02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及新興學科的興起,中醫高等教學也迎來了良好的機遇,在傳統中醫教學的基礎上,現代學科的滲透和教學法的革新和拓展,大大提高了中醫的理論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臨床畢業實習是整個醫學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這一期間,不僅要進一步鞏固醫學基礎知識和提高臨床實踐能力,還要逐步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培養臨床能力又是整個實習過程中的核心任務。因此,學生中醫臨床能力的優劣直接關系到中醫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1]。回顧當今中醫實習生在臨床實習期間的現狀,不難發現,由于在競爭激烈的醫療環境下,他們面臨著考研、就業等問題的困惑和憂慮,部分實習生忽視臨床實習,把臨床實習當作走過場,認為在將來工作時可以彌補之;有的實習生把考研復習當成臨床實習階段的主要任務,還有部分實習生為畢業分配而奔波,使一些中醫學畢業生的實習質量呈現嚴重滑波趨勢,給學校、醫院的教學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2]。因此,如何調整中醫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提高中醫學生的臨床能力,是中醫臨床教學改革中十分值得研究和亟待解決的問題[3]。根據中醫學的特點,我科室進行了一些教學模式的探索,現將我科室的帶教模式匯報如下。

    一、教學查房流程

    1.查房前準備。帶教老師提前選擇典型病例,提前3天告知患者和學生,學生應以5人為宜;學生查房前溫習好相關的課本知識,并熟悉病例,查房前要洗手、準備查體器械、消毒液等。

    2.講解病史。站位:帶教老師站在患者的右側、頭側,被查的實習醫師站在患者的右側、足側。首先由帶教老師講解病人的病史及治療經過。例如:患者蘇××,女性,21歲,以“尿黃1周。身目黃染1天”為主訴,于由門診擬“黃疸”診斷收入院,今天是入院第2天。現匯報現病史如下:患者自訴1周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尿黃,無發熱,無食欲不振,無倦怠乏力,未予治療,2天前開始出現身目黃染,呈進行性加深。現為求進一步系統治療,于昨日來我院就診。入院診斷“急黃”入院癥見:身目黃染,倦怠乏力,無惡寒發熱,無咳嗽咳痰,口干口苦,無頭暈頭痛,無心慌胸悶,無腹痛腹瀉,納寐差,尿黃,尿量可,大便調。治療方案:患者入院后中醫治以清熱、利濕、退黃之法,輔助給予前列地爾注射液改善肝臟微循環、腺苷蛋氨酸注射液退黃、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以保肝降酶。

    3.查體。體格檢查,包括中醫的望、聞、問、切和西醫的望、觸、叩、聽。第一步先由帶教老師講解什么是中醫的四診和西醫的四診,在運用中醫的四診和西醫的四診時該注意什么,隨后由實習醫師逐個通過中醫的四診來重新獲取病史:(1)通過“望診”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對病人面目、口、鼻、齒、舌和苔、四肢、皮膚進行觀察,以了解病人的“神”。(2)通過“聞診”就是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病人的體味、口臭、痰涕、大小便發出的氣味。(3)通過“問診”就是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4)通過“切診”,就是通過切脈以感覺脈象和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癥部分,察看病人的體溫、硬軟、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診斷。并將四診合參得到的信息詳細記錄。如:望診神清,目黃,身黃如金,形體消瘦,舌紅,苔黃膩,邊有齒痕;聞診語聲清晰,氣息調勻;問診乏力,腹瀉,右脅肋部脹痛,口干、口苦,納寐差,小便色黃;切診脈浮數。第二部進行西醫四診即“視觸扣聽”,只需要學生做本專科的體格檢查及西醫的腹部查體。例如:腹部皮膚黃染,腹部平坦,未見胃型及腸型;聽診腸鳴音3~4次/min,未聽及異常血管雜音,無振水音。叩診全腹呈鼓音,右側鎖骨中線叩診肝區,肝上界位于右側鎖骨中線第六肋間,肝下界位于右側肋緣,肝區無叩擊痛,莫非氏征陽性,叩診全腹無移動性濁音;觸診逆時針觸診全腹,腹軟,全腹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雙手法觸診肝臟,無壓痛,觸診脾臟,未見異常。

    4.病例分析與討論。教師: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癥的一種病證,其中白睛黃染尤為本病重要特征的病癥。首先是必須有目黃、身黃、小便黃等主證,其次是常伴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脅痛腹脹等兼證;另外常有比較明確的病史。黃疸的病因學比較復雜,但是有規律可循。中醫方面:按黃疸的病因分:(1)外感時邪外感濕濁、濕熱、疫毒等時邪自口而人,蘊結于中焦,脾胃運化失常,濕熱熏蒸于脾胃,累及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液不循常道,隨血泛溢,外溢肌膚,上注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黃,而成黃疸。若疫毒較重者,則可傷及營血,內陷心包,發為急黃。(2)飲食所傷饑飽失常或嗜酒過度,皆能損傷脾胃,以致運化功能失職,濕濁內生,隨脾胃陰陽盛衰或從熱化或從寒化,熏蒸或阻滯于脾胃肝膽,致肝失疏泄,膽液不循常道,隨血泛溢,浸肌膚而發黃。如《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曰:“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身體盡黃,名曰谷疸。”(3)脾胃虛弱素體脾胃虛弱,或勞倦過度,脾傷失運,氣血虧虛,久之肝失所養,疏泄失職,而致膽液不循常道,隨血泛溢,浸肌膚,發為黃疸。若素體脾陽不足,病后脾陽受傷,濕由內生而從寒化,寒濕阻滯中焦,膽液受阻,致膽液不循常道,隨血泛溢,浸肌膚,也可發為黃疽。此外,肝膽結石、積塊瘀阻膽道,膽液不循常道,隨血泛溢,也可引起黃疽。黃疸的發病,從病邪來說,主要是濕濁之邪,故《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有“黃家所得,從濕得之”的論斷;從臟腑病位來看,不外脾胃肝膽,而且多是由脾胃累及肝膽。黃疸的發病是由于內外之濕阻滯于脾胃肝膽,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或結石、積塊瘀阻膽道,膽液不循常道,隨血泛溢而成。病理屬性與脾胃陽氣盛衰有關,中陽偏盛,濕從熱化,則致濕熱為患,發為陽黃;中陽不足,濕從寒化,則致寒濕為患,發為陰黃。至于急黃則為濕熱夾時邪疫毒所致,也與脾胃陽氣盛衰相關。不過,正如《丹溪心法·疸》所言:“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臨床以濕從熱化的陽黃居多。陽黃和陰黃之間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相互轉化,陽黃日久,熱泄濕留,或過用寒涼之劑,損傷脾陽,則濕從寒化而轉為陰黃;陰黃重感濕熱之邪,又可發為陽黃。西醫方面可分為:1.溶血性黃疸由于大量紅細胞破壞,致使血中非結合膽紅素生成增多,超過了肝臟的處理能力,同時,溶血性疾病削弱了肝細胞對膽紅素的代謝功能,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中滯留而出現黃疸。溶血性黃疸系由各種溶血性疾病所致,包括:(1)先天性溶血性貧血,如海洋性貧血;后天性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蠶豆病等。(2)肝細胞性黃疸由于肝細胞受損致肝臟處理膽紅素代謝的能力下降,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另一方面,因肝細胞壞死或膽汁排泄受阻,轉化成為結合膽紅素返流入血,血中結合膽紅素亦增加從而出現黃疸。常見病因有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癥等。(3)膽汁瘀積性黃疸由于膽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壓力升高,膽管擴張,最后導致小膽管與毛細膽管破裂,膽汁中的膽紅素返流入血。膽汁瘀積分為肝內性和肝外性。前者常見于肝內泥沙樣結石、癌栓、寄生蟲、原發性膽汁瘀積性肝硬化,藥物性膽汁瘀積等;后者常見于膽總管結石、狹窄、水腫、腫瘤、蛔蟲等。(4)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系由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黃疸。臨床上常與與萎黃進行鑒別。①病因上,黃疸的發病與感受外邪、飲食勞倦或病后有關;而萎黃的發病與饑飽勞倦、食滯蟲積或病后失血有關。②病機上,黃疸為濕滯脾胃,肝膽失疏,膽汁外溢;而萎黃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肌膚失養。③癥狀上,黃疸的主證為身黃、目黃、小便黃;而萎黃的主癥為肌膚萎黃不澤,目睛及小便不黃,常伴頭昏倦怠,心悸少寐,納少便溏等癥狀。該患者的病因為積證引起;病機為濕遏瘀阻、膽汁泛溢肌膚;有身黃、目黃、小便黃癥狀,故與萎黃可與鑒別。

    二、教師總結

    黃疸的病理因素有濕邪、熱邪、寒邪、疫毒、氣滯、瘀血6種,但其中以濕邪為主。由于黃疸起病急、傳變快、預后差等特點,辯證論治往往不易把握,給本病的治療帶來很多的困難且臨床療效不甚令人滿意。本科在總結前人治療經驗基礎上,提出辨病論治療黃疸,并首次完整提出黃疸“毒邪病因”新學說,認為本病基本病因病機為外感濕熱疫癘之毒邪(外因,始動因素),毒熱熾盛,痰毒內閉,痰火交攻,熱迫心營,脈絡瘀阻,清竅受蒙,三焦不利,正虛邪陷;其主病位在肝,橫連于膽,克伐脾胃,上行于腦及心包,下涉于腎,血脈受損,三焦俱病。提煉出有效方劑——解毒化瘀系列方,經多年臨床驗證該方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并根據中醫治未病思想,提出“截斷逆轉”法治療本病,預防疾病向腦、腎、脾、肺、心等臟腑傳變,阻止疾病的惡性進展。

    三、討論

    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學科,臨床上的大量經驗和知識,必須靠中醫專業學生自身在臨床實踐中獲得和掌握,因此學生必須參加大量的臨床實踐,在醫療工作實踐中不斷增長自己的才能,提高操作技能和臨床診治能力。中醫臨床教育多年來延續著基礎課—專業課—臨床實習三段分割的傳統模式,雖然強調“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但缺乏有中醫特色的實習和教學管理模式及質量監控體系,培養出的學生動手能力差,缺乏中醫臨床辯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院生存壓力的加大,學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畢業生就業難,臨床帶教工作中出現了重醫輕教、重西輕中,老師帶而不教、學生做而無用等問題。而學生從課堂教學到臨床實習不僅面臨大量中西醫基礎與臨床知識,還有繁多的理化檢查項目的適應癥及意義分析,病歷的書寫和各種記錄的完成,實習生無疑是緊張而慌亂的。

    “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廣泛而深入地分析國際國內社會經濟、科技發展趨勢以及世界醫療模式的發展趨勢的情況下適時提出的,這一模式已經得到許多中醫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人員和高等中醫院校教師的廣泛認同[4]。高等中醫教育的發展,關鍵是人才的質量,而人才質量的關鍵環節在于臨床能力培養[5]。畢業實習是醫學生跨入臨床醫療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臨床醫生生涯的起點。在這一年當中,不僅要進一步鞏固和掌握自身的中醫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臨床思維、增強自己的臨床技能操作能力、提高自己對疾病的診治能力,即臨床能力。因此,學校在畢業實習這段時間里對學生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在科技飛速發展、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采取多種手段和途徑來提高中醫學本科生臨床實踐的綜合能力,培養他們的臨床思維、提高他們的診療水平以及醫患溝通能力,增強他們更新醫學知識的能力,會有力地推動我國中醫學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因此,規范中醫專業學生臨床能力的培養模式,是培養優秀中醫人才的關鍵和保障。

    參考文獻:

    [1]朱錫光,孫梯業,顏偉,等.臨床實習教學模式發展趨勢探析[J].醫學教育,2005,(1):45-46.

    [2]楊劍明.中醫專業實習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1):166-167.

    [3]錢靜,朱虹,鄭陸驛.中醫專業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7(6):526-527.

    [4]凌昌全,王麗娜.關于中醫本科教育的幾點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9,8(10):1193-1195.

    第6篇:中醫學基礎診法范文

    1中醫兒科學發展現狀

        近50年來,在國家發展我國傳統醫學的政 策支持下,在現代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學術氛 圍中,通過以中醫兒科專業人員為主體、相關多 學科專業人員積極參與的共同努力,中醫兒科 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在中醫兒科學基礎醫學方面,整理出版了 歷代兒科學術名著,對著名中醫兒科醫家的學 術思想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取精擷要,發掘了 一大批對當今臨床具有理論和實踐應用價值的 可貴資料。就小兒生長發育、生理病理等方面 若干理論問題,如“純陽”、“稚陰稚陽”、“變蒸”、 五臟‘不足”與‘有余”等,進行了學術爭鳴,認識 上漸趨一致。兒科診法應用,在傳統突出望診 的基礎上,豐富了山根診、舌診、診等內容。 在四診客觀化方面,如色診定量、舌診微觀化、 聞診聲音分析等,都做了不少工作。并嘗試擴 大傳統四診手段,利用血液化學檢測、超聲影像 等技術搜集到的兒科疾病體內變化信息,將其 納入中醫兒科辨證體系,即宏觀辨證與微觀辨 證相結合,使中醫兒科辨證學的認識層次得到 深化。加上中醫兒科證的動物模型研制工作的 起步,為研究證的本質、研制兒科新藥創造了條 件。

    在中醫兒科學預防醫學方面,以中醫學‘治 未病’思想為指導,積極探索應用中醫兒科學防 治方法,增強兒童體質,降低發病率的有效措 施。胎養胎教學說的科學內涵在現代被逐一證 實,宣傳推廣我國傳統的養胎護胎經驗,對促進 優生發揮了積極作用。以“藥自母傳”為依據, 通過孕婦妊娠期服藥,作用于胎兒,預防新生兒 黃疸、胎怯,在現代診斷方法的配合下,證明了機體的優勢,通過對體弱兒童辨證給藥,調補 肺、脾、腎,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減少了呼吸 道復感兒、脾虛兒的發病率,延長了支氣管哮 喘、腎病綜合征等疾病的緩解期。在流行性感 冒、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流行時,用中藥內服、 藥液霧化吸入等方法,保護易感兒,預防發病, 取得良好效果。中藥保健藥品、保健食品、保健 用品的開發,更加拓寬了中醫兒科預防醫學的 應用領域。

    在中醫兒科學臨證醫學方面,借助于現代 臨床診斷技術的進步和科研方法的日益普及, 將傳統的臨床經驗用現代科學方法加以總結驗 證、比較甄別、提高創新,使臨床診療水平大為 提高。上世紀50年代,以中醫學“小兒暑溫”理 論指導流行性乙型腦炎辨證論治取得成功樹立 了一個范例,即對西醫學明確診斷的疾病,應用 中醫兒科學理論分析其病因病理,采用中醫藥 學方法進行治療。這樣,不僅提高了中醫兒科 學診療水平,而且使其能克服部分西醫難題的 優勢得到廣泛認同,也為中西醫結合、揚長避 短、提高療效掃除了思想障礙。中藥治療小兒 流行性感冒、肺炎、百日咳、細菌性痢疾、病毒性 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流行性出血熱等 感染性疾病,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而且通過 藥效學研究表明,不僅不少中藥具有抗菌、抗病 毒作用,更重要的是方藥整體效應,即調整機體 免疫,改善器官功能及組織代謝,減輕病理反應 等綜合作用。在因礦物元素、維生素等營養物 質缺乏所致疾病,如厭食癥、缺鐵性貧血、佝僂 病、營養不良(疳證)等中醫藥治療方面,更顯示 了自己的優勢,即:不僅不少中藥中含有一定量 的礦物元素和維生素,增加了攝入量,而且中藥 的調脾助運等作用,促進了機體對各種營養物 質的吸收和利用,這就比西醫兒科只補充所缺 營養物質的治法顯示出了長處。許多中藥新藥 的發明和劑型改革及其臨床應用,如清開靈注 射液、雙黃連注射液用于感染性疾病,青蒿素治 療瘧疾,雷公藤.昆明山海棠治療腎病綜合征,三尖杉酯堿、靛玉紅、砷制劑用于白血病等,都 提高了療效,方便了用藥。其它如小兒外感高 熱、急驚風等急癥,哮喘、肺癰等肺系病,泄瀉、 肥胖癥等脾胃病,病毒性心肌炎、兒童多動綜合 征等心系病,癲癇、肝癰等肝系病,五遲五軟、性 早熟等腎系病,新生兒黃疸、新生兒硬腫癥等新 生兒疾病,中醫藥臨床治療研究都取得了豐碩 的成果。

    2 回顧與反思

       自扁鵲“為小兒醫”以來的2 400年特別 是錢乙建立中醫兒科學體系以來的近900年, 中醫兒科學曾經創立了多項世界領先的記錄。 如唐代已在太醫署正規培養五年制少小科專科 醫生,隋唐時期已有多部兒科專著問世,宋代建 立了內容完備、水平較高的學科體系,16世紀 中葉推行了預防天花的種痘術等等。在相當長 的歷史時期中,中醫兒科學在世界兒科學術領 域都是處于領先地位的。

    歷史跨入20世紀以來,各門自然科學和社 會科學學科迅猛發展,新技術大量涌現,使古老 的中醫學包括中醫兒科學受到強烈的沖擊。但 是,不管情況如何變化,中醫兒科在保障兒童健 康事業中始終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20世 紀上半葉,以徐小圃、奚泳裳等為代表的中醫兒 科醫生,在麻疹、天花等傳染病肆瘧之時,辨證 運用寒、溫等治法,挽救了無數患兒的生命。不 管人們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引用,現代科學技 術在不斷地向中醫兒科學領域滲透。50年代 的“西學中”培養出了一批比較出色的中西醫結 合兒科專家,加速了應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發 展中醫兒科的步伐。80年代以來培養的中醫 兒科學博士、碩士,近年來在學術界已經嶄露頭 角。正是由于既熟諳傳統知識、又掌握現代科 技的人才的逐步涌現,推動了中醫兒科學術進 步,使20世紀下半葉中醫兒科學取得了前所未 有的發展。

    但是,若是橫向比較,我們可以看到,西醫 兒科學在本世紀的發展更為驚人。疫苗的發明 及預防接種,已經消滅了天花,并使鼠疫、黑熱 Pu■病、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發病率大幅度下降或接近消滅。自青霉素開始 的多種抗生素的發明,已在細菌感染性疾病的 治療中打破了中醫的優勢地位。現代西醫學是 在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 對西方傳統醫學已經作了完全脫胎換骨的改 造,與現代科技有很強的親和性。引進現代物 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先進技術使西醫兒科學 基礎研究、臨床診斷、新藥研制的成果呈幾何級 數增長,其勢咄咄逼人,不斷地擴展著它的臨床 陣地。

    因此,中醫兒科不能滿足于自己的發展速 度,在這新世紀之初,應當剖析自我,面向未來, 找到一條適應自身的更快的發展道路。

    中醫兒科學,作為中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 來的。中醫學理論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肉相 連,與現代科學技術則一時難以溝通,這是中醫 兒科學引進現代科學技術遠不如西醫兒科學的 基本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醫兒科界兼 具傳統醫學知識和現代科學知識,有較強科研 能力的人才匱乏,影響了學科的發展。中醫兒 科隊伍中部分人自我封閉、抱殘守缺,以及人員 數量質量、醫療設備、科研條件、經費投入等客 觀困難,也都制約了學科的發展。在未來社會 里,醫學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中醫兒科要求 得到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正視自身的不足, 找準學科發展方向,加快發展速度,才能使這門 古老的學科煥發青春,在兒童保健事業中發揮 更大的作用。

    3 21世紀學科發展趨勢

        中醫兒科學術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現代化, 這一點已經形成共識。現代化決不是“西醫 化”,少數中醫兒科人員丟棄了中醫去學習西 醫,是一種自丟優勢的危險傾向。前已提出:中 醫兒科學現代化,必須是對現有水平的超越,產 生在傳統中醫兒科學術基礎上的質的飛躍,形 成與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融會貫通,同步協 調發展的新格局。中醫兒科學現代化,包括其 理論、臨床、實驗、教育、管理、思維方式等的現 代化只有在整個中醫現代化的大氛圍中才f 實現。中醫兒科學自身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在今 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只能在繼承傳統中醫兒科 學的基礎上,充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 診療水平,揭示未被認識或未被充分認識的新 規律,為實現中醫兒科學現代化準備條件[1。

    中醫兒科學術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20 世紀下半葉,中醫兒科多層次、多形式人才培養 格局已經形成。今后,要根據學科發展需要,更 新教學內容,擴大知識面,提高動手能力,培養 更多的中醫兒科專業人才。首先是為數眾多的 臨床人才,能用中醫中藥為廣大兒童提供高質 量的服務,承擔起中醫兒科的社會責任。另外, 主要通過研究生教育,造就一批中醫基礎扎實, 掌握相關現代科學知識、科研能力強的智能結 構型人才,由他們創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產 生新一代中醫兒科學術帶頭人,承擔起推進中 醫兒科現代化的重任。

    21世紀中醫兒科學術發展,首先要做好基 礎工作。在思想認識上,要明確現代化不是西 醫化,而是指與西醫同步,直接引進最新科技成 果來充實和提高自己。在方法問題上,一要花 力氣做好規范化的工作,逐步統一中醫兒科學 病名、證候分類、診斷療效標準、臨床研究原則、 制劑質量標準等,由政府主管部門頒布實施;二 要加強信息管理與交換,避免科研中的低水平 重復,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廣。

    中醫兒科學基礎研究范圍廣泛。整體觀點 是中醫學優勢之一,要將兒童的孕育成長、保健 預防、病因病理等,放在天時、地理、環境的大自 然整體和臟腑經絡、四肢百骸、氣血津液的內環 境整體中加以認識。如孕育、出生、成長與自然 環境的關系,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與小兒哮喘、 肺炎等疾病發病率的關系,內病外治、外病內治 機理的研究等。對中醫兒科基本理論中的若干 問題要減少理論爭論,重視通過科研來辨析正 誤,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臨床,如借鑒美國 Gesell發現“樞紐齡(Keyage )”的連續觀察分析 方法,就可以驗證“變蒸”周期說的客觀性,進一 步還可以通過觀察資料分析中國古今兒童生長^合中國國情的小兒智能發育評估系統建立基礎。診斷學研究重 點在充分應用現代診斷手段,如生化檢測、影像 診斷、病理形態學檢查等,豐富四診內容,由宏 觀向微觀延伸,由司外揣內發展為內外合參。 對這些診斷信息按中醫學認識論加以處理后, 將為辨證論治提供更充實的依據。在辨證學研 究方面,臟腑辨證是研究重點,如錢乙五臟“所 主”實質的現代表達,五臟虛實證的動物模型研 制和客觀診斷指標,先天之本腎和后天之本脾 與小兒生長發育的關系,心“主神明”和腦為“神 明之腑’的臨床指導意義等。治療學研究的重 點,一是兒科常用治法的療效機理研究;二是兒 科藥物劑型改革及多種療法研究,要研究出更 多療效可靠、應用方便、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兒 科療法和藥劑。

    第7篇:中醫學基礎診法范文

    中醫學是發源于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中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防治疾病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

    中醫學傳播到世界各地,對當地民族醫學的誕生和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因而在世界傳統醫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醫學的某些理論和認識,如整體思想、體質理論等,正在影響著現代醫學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臨床與科研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從整體上看,中醫臨床與科研工作仍存在著許多問題,有些甚至較為嚴重,如一方統百病思想、以中醫中藥降低西醫客觀指標的現象、科技含量低和成果轉化率低的科研項目。指導思想的背離、功利性趨向及有關政策的禁錮,是中醫臨床與科研工作還沒有走上正路的癥結。

    1指導思想背離

    中醫學臨證過程的主要指導思想包括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和動態觀原則。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由多層次結構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部分之間,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人生活在自然、社會環境中,其病理變化,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的影響。人類在適應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生命活動。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體現,是同源異構及普遍聯系思維方法的具體表達,要求人們在觀察、分析、認識和處理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問題時,必須注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和聯系性。整體觀念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防治等各個方面,是中醫學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指導思想。當前中醫臨證過程中,有許多醫生并不重視人體的整體觀,而盲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還有的干脆不管人體的主觀感受一味地去尋求西醫學客觀指標的復原。

    中醫學在認識和處理疾病的過程中,既強調辨證論治,又講究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人體與人體之間是兩個不同的整體,雖說有著一定的共性,但是二者也存在著許多個體差異。中醫臨證過程中必須詳細對每一位病人進行辨證,不得一方統百病。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人類健康觀念的提升,在臨證中最好能做到“先辨中醫的病、再辨西醫的病,在此基礎上運用中醫學進行辨證治療”。

    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的有機整體,其體內的“心腎相交、肝膽相照、脾主運化”等均能說明人體的動態觀;人患病之后的病重與康復也能證明這一點。在臨證過程中,許多醫生不重視隨病情變化隨證加減,而是從發病到康復這一過程中均用固定的方進行治療;在臨證過程中,遇到氣血陰陽不足的只管補足氣血陰陽,很少有人能將藥物在體內“動起來”,使機體“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還有許多醫生在臨證過程中不重視五臟六腑之間的相互作用,不會“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而只會“郁者達之,虛者補之”等。在臨證過程中,必須重視疾病的轉變與預后、五臟之間的相互關系、開補藥時不忘加行氣之品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臨床療效、降低治療的不良反應。

    2方法不合理

    中醫學在漫長的發展歷程當中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并形成了“以病人為中心,不論患者的貴賤貧富一視同仁,不無緣無故的抬高藥價”等高尚的醫德。縱觀當今中醫臨床,有部分醫生“損人利己,趁火打劫”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中醫學在人民大眾心目中的地位,是阻礙中醫學繼續向前發展的主要原因。在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中,已經對醫者的學習方法、為人處事原則和懸壺濟世方法等有了正確的指導,是衡量醫生研究方法、臨證方法和醫德修養的最好標準。

    當今臨床上,有許多醫療機構和醫生打著中醫學的旗號來夸大宣傳,如中醫中藥根治乙肝大小三陽等,這樣不僅對醫學發展的方向不利,而且使一些接受過他們的治療而未能獲效的患者及其家屬對中醫學產生不好的看法,久而久之,即可使大部分的人民群眾失去對中醫治病的信心。

    在臨床過程中,每一位醫生都有自己用得比較得心應手的方劑,被某些人稱之為“祖傳秘方”而應之于臨床,并且極大程度的提高藥價,這不是“趁火打劫”又是什么呢?

    3經驗總結不及時

    中醫的生命力,在于臨床療效;醫生的臨證經驗,在于長期的不斷總結;中醫學的發展,在于一代代新人的“勤求古訓,融化心知”和“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在現實的中醫臨床過程中,有許多醫生“心不明了”的處方用藥、辨證不明確的“多靶點用藥”和根據藥理學研究加減用藥的現象,均不利于中醫臨證經驗的總結,雖說為病人擺脫了疾苦,但是不利于培養下一代,長此以往,只能導致“以現存中醫學文獻為基礎的重復性研究現象的出現,別說發展中醫了,還有可能不如當前的中醫醫療水平”。

    4解決方法

    4.1理念的轉變中醫學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與研究思維。臨證過程中必須溯求其源,遵循傳統理念與方法,以中醫學整體觀、辨證論治為指導。

    4.2重視中醫臨床方法論的指導作用中醫學的臨床方法,可以歸納為常規法、抓主證法、試診法、演繹法與辨病論治。中醫臨床方法論是在中醫學幾千年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對中醫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沒有中醫臨床的捷徑,只有正確的方法指導下去努力總結、體會,方可應用自如。

    4.3謹慎態度勤于總結臨床經驗,是長期實踐過程中探索、總結出來的取得療效的有效手段。臨床經驗的獲得來自平時的積累與總結、探究;而稀里糊涂的進行臨證,不講究好方法、好思想的總結與借鑒,永遠不會成為名醫。作為醫生,必須博覽群書,精勤不倦,乃成大醫。

    5總結

    第8篇:中醫學基礎診法范文

    【關鍵詞】 中醫學術 社會價值 臨床療效

    1997年,應稿約,我曾寫文“加深中醫功底,提高中醫療效”(見《何任醫學經驗集》第285頁),主要講的是“有人擔心中醫治病如果療效不高,將會影響中醫學術的聲譽。這一點,多數人有同感。至于如何提高療效,眾說紛壇……主要是要加深中醫本身的學術功底的力度;提高中醫本身的診治能力;而且還需經實踐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如此持之以恒,中醫臨床療效,必定會日益提高。”文章分“一、加深中醫功底,力爭達到精深的水平。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不斷創新。三、重視醫德,提高中醫療效”等三個方面來論述。其后,過了四、五年,我又寫了“再論加深中醫功底,提高臨床療效”(見《何任醫學經驗集》第392頁)。主要是從當時中醫臨床實踐的觀察中,覺得我們培養的中醫人才,應不斷注意中醫基本功功底的加深,才能使中醫臨床療效提高。并提到要發揚中醫特色,又著重介紹了當時首屆中醫藥文化節上老一輩中醫紛紛強調的“中醫藥是具有中醫特色的,是包含深厚文化底蘊的一門醫學科學,……探討、研究中醫藥文化的內涵,有利于激發愛國熱情,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對目前高等中醫教育過分強調實驗的問題,感到擔憂。認為一個中國文化底蘊不足的人,是不會成為高水平的中醫的。”

    轉眼,又七、八年過去了。前些日子,我讀了《人民日報》陳竺部長撰寫的“打破中西醫壁壘”文章。其中寫道:“事實上,中醫的基本概念與現代生命科學有很多相似之處;中醫強調‘陰陽平衡’與現代系統生物學有異曲同工之妙;中醫強調‘天人合一’與現代西方科學講的健康環境因素十分相似;中醫強調‘辨證施治’,類似西方醫學通過藥物遺傳學為每一個病人找到最適合的藥;中醫的復方理論,實際上就是現在的西方治療學越來越強調的各種療法的綜合使用。”

    近日,我又讀了《中國中醫藥報》2008年8月18日視點,作者吳勇的“中醫診療思維西醫化”的近憂遠慮。文章在“近憂”中提到“中醫學科,事實上已經發生了被邊緣化的危機。”中醫行業的市場,事實上已經發生了被“擠壓”與“壓縮”的危機。文章在“遠慮”中說:“中醫診療思維西醫化”的“遠慮”將是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科結構“崩解”,最終淪落為某種“民間技藝”。文章又說:“思維,是人的智力活動,具有規定和約束人們從事一切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作用。而具體某個學科的從業者,是該學科生存和發展的唯一載體。因此,當其已經偏離甚或放棄了自身學科的方法學與思維路徑來從業時,那么,這個學科的根基就已經不保了,支撐其存在與發展的‘學術支柱’也就‘坍塌’了。”該文所述,使人頗有啟發。

    要提高中醫臨床療效,除了加強我們中醫本身的基本功之外,還要不斷充實新知,為我所用。而在臨診時,首先是以中醫學術的思維來診視病人,用中醫學術的方法來觀察病人。以“四診”“八綱”來辨證,得出中醫對這個病人所患疾病的認識,然后用中醫學術思維來制定治療法則,處方用藥。當然,這是主要的。在現實的醫療活動中,不可避免地,一個病人求醫過程會有中醫的診治、也可能有西醫的診治過程。我們在用中醫思維中,不能排斥或否定其他科學的診治,而把它作為補我中醫之不足。在現實醫療活動中的全面思考,在診斷上、治療上,有參考,有主論。這將是提高療效所必需做到的。目的是一切為了病人。

    舉個例子來說明中醫思維診治病人。有一位男姓患者,41歲。初診時,他住在醫院里已很久,因為頭顱頂部畸胎瘤。瘤在顱外皮下,頭巔部。手術將瘤摘去后10余天后,即頭眩發作,昏蒙不已,甚則屋宇旋轉,胸脘泛泛然,口苦,咽干,目眩,小便色深黃為時已久。經CT、MRI及血管造影等檢查均無異常發現,大便正常若萍微黃,脈弦細。住院至今頭眩未瘥愈。根據病人病情,診為肝經濕熱、足厥陰實火。處方:龍膽草、焦山梔、黃芩、柴胡、車前子、澤瀉、當歸、生甘草、知母、白術、天麻各10g,生地黃20g。七劑。本方服后,頭眩漸止,再復診數次,其癥痊愈。由于診治全過程都用中醫思維。分析有如下考慮:一是從其人起病由于顱巔畸胎瘤手術所引發。按足厥陰肝經布脅肋與督脈會于巔,絡陰器。所見眩暈、小溲深黃,首先考慮是肝經疾病,辨證為肝經實熱。于是以龍膽瀉肝湯為最適應之方。本方以龍膽草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黃芩清熱利濕;梔子降三焦火,利尿除濕;澤瀉、車前子清熱利濕,使邪濁經下而出。生地滋陰,甘草補中,免苦寒之劑損傷肝陰,和胃氣。二是除肝經濕熱外,此病人還感到脘中泛泛如有水樣時,則其頭眩即作。《金匱要略·痰飲》有“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按澤瀉湯為澤瀉、白術兩味。故于龍膽瀉肝湯中加入白術,以解其飲。天麻為中醫治眩之常用藥,故每用之。當然,除此以外,當時也還聽了病人所述醫院對此病的治療情況,都將它結合參考。因為,我們中醫主要以中醫思維來診治疾病,但也必須參照了解并尊重西醫之診斷治療。無論中醫、西醫,目標一致,都是為了治好病。尤于學術內容不同,異途同歸而已。決不可相互排斥,這是我中醫從業者必須十分注意和遵守的。

    現在中醫教育,中醫高等教育,中醫大學,這是培養中醫的源頭。必須認真負責的將學習中醫專業的學生,真正教育他們,必須先入為主地將中醫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等中醫基本功打扎實。在臨床工作中,忠誠的、自覺的運用中醫思維去診治病人。社會上的各種中醫培訓班,提高班也不能忘記“溫故而知新”這一教導。使大批正從事臨床工作的中醫,重溫中醫基礎,結合臨床運用。找出臨床療效提不高的關鍵,加以改進。將中醫思維的各種有價值的文案、醫案,收集作為教學內容,培訓資料。作模擬及強化訓練,應該視為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的具體措施。只有把中醫隊伍的面貌根底打好,建設好,才能發揮預期效果。

    第9篇:中醫學基礎診法范文

    循證醫學,顧名思義是指在各種醫療行為和決策時都必須遵循最新的科學證據。也就是說,醫生對患者的診治應該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任何治療上的決策都應該有最佳的證據。循證醫學應包括3個部分:第一是患者,患者需找醫生治病;第二是醫生,醫生要正確地為患者作出診斷和治療;第三是發掘并掌握診斷和治療本病的最佳證據。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產生對患者的診治的最佳效果。循證醫學是近10年來在全世界醫學界備受關注的一門新興學科,已引起醫學界和各國衛生行政部門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重視。自從1992年以加拿大學者DavidSackett為首的一批臨床流行病學家正式提出循證醫學概念后,循證醫學如同雨后春筍般地迅速發展起來,首先英國成立了循證醫學中心,并以本國已故著名流行病學家、循證醫學奠基人ArchieCochrane的名字命名為科克倫(Cochrane)中心,之后又成立了Cochrane國際協作網。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3個國家相繼成立了國際協作網下屬的15個Cochrane中心,已經有64個國家(地區)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為Cochrane系統評價的用戶。為醫學臨床、科研、教學以及衛生管理決策提供著最新、最佳的科學依據,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眾多醫學專家認為循證醫學是“一項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的偉大工程;一場以人為本的醫學革命;一個讓全人類共享最新醫學成果的壯舉”。21世紀必將是循證醫學的天下(見《健康報》2002年4月4日第6版)。

    2循證醫學產生的背景

    循證醫學的中心思想是要求依證據辦事,要求的是最新的、公認的證據。循證醫學所以能夠興起并引起世界醫學界的矚目,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2.1信息的爆炸和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以醫學為例,新知識以每年6.7%的速率在遞增,臨床醫生掌握的水平直接影響著醫療水平。據統計,全世界已擁有生物醫學雜志約25000余種,每年發表的論著約200余萬篇,如此浩瀚的文獻,任何人要想都去閱讀是不大現實的。循證醫學就是將各種醫學信息資料通過專家的評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有價值的、公認的精華部分輸入計算機,作為能夠說明問題、解釋各種疾病的最佳的科學證據,去指導醫學實踐。使用者只要將問題輸入計算機進行檢索,便能從循證醫學中心的國際互聯網上(科克倫中心)得到最新、最佳的科學證據,使醫學工作者隨時隨地都能獲得最新的信息資料,始終站在醫療、科研、教學的最前沿。

    2.2不同地區對疾病治療方法有差異。研究發現,對同樣的病情,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采用的治療方法有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差異,不同的治療方法所產生的療效和所需的醫療費用懸殊也很大,使人們對這些治療方法的科學性產生了懷疑。不規范的治療方法使醫療費用急速地增長,加重了患者與政府的經濟負擔。因此,對醫療行為和措施進行科學的規范,是可以避免這種現象的。然而,這種規范化的過程需要有最新的科學證據,能夠讓醫學界都能公認的“金標準”。循證醫學的思路就是用計算機收集最新信息資料,經過相關專業的專家(如信息科學專家、統計學專家、各種醫學專家等)評價,作為科學證據對醫療行為和措施進行規范,使患者得到應有的合理的治療。同時政府根據其提供的科學證據制定醫療費用補償政策和保險范圍,能合理高效地使用衛生資源,抑制醫療費用的過度增長。

    2.3以人為本的觀念的轉變。循證醫學順應時代要求,將傳統醫學以“疾病”為中心轉移到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上。體現在對疾病療效的評價上,從以往只注重儀器檢查和化驗結果等“中間指標”轉移到患者的臨床指標,如病死率、生活自理能力、生命質量等“終點指標”上。在醫患關系上由過去單純醫生說了算轉變到患者具有知情權及選擇權,患者對治療方法具有選擇和決策的權利。

    3循證醫學的意義

    3.1對證據的要求能促進臨床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更加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避免亂醫亂治,一方、一藥和各種檢查的簡單重復,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3.2能促進醫務工作者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學術上自我更新,緊跟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時代腳步,永遠站在新知識的制高點上。

    3.3提供最佳的科學證據,有利于衛生管理部門決策的科學化,減少醫療糾紛。

    3.4提供的科學信息有利于患者自己檢索,從而參與醫療決策及選擇最佳治療方案,保障自身權益。

    4循證醫學與中醫辨證論治

    我們認為,循證醫學與中醫辨證論治是一致的,它們都來源于實踐,又應用到實踐中去。循證醫學要求用現有最好的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為每個患者作出最佳的治療選擇。而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正是這種最佳方案的實施和應用,它與循證醫學有著許多共同點。

    4.1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視在獲取臨床證據的基礎上,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所謂辨證是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就是運用四診(望、聞、問、切)去收集患者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按照中醫的理論及中醫的自身規律,確定中醫的病、癥、證進行辨證施治。中醫把人看成完整的整體,認為一切疾病的產生都是陰陽平衡的失調。調整陰陽,以平為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在辨證的基礎上確定治療方案,其思路和循證醫學完全吻合,即收集臨床資料(四診)評價(辨證)確定最佳證據(證型)指導臨床實踐(論治)。所以,中醫治病是有證、有法、有方、有藥,其靈活性是證變、法變、方變、藥變,可見證據對中醫醫療實踐的重要性。

    4.2中醫學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中醫工作者十分重視歷代醫家文獻著作、著名醫家的寶貴經驗及名老中醫的治療心得,對中醫臨床經驗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就是繼承,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去研究中醫中藥便是創新與發展。這與循證醫學強調從醫學研究文獻所獲取的系統信息指導臨床決策具有很大的相同之處。

    4.3循證醫學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與中醫學的整體觀的思維邏輯方式幾乎是一致的。中醫學對療效的評價依據是患者的臨床反應,這與循證醫學所用的“終點指標”是一致的。中醫學的發展史和循證醫學的興起,其目的均是在尋找證據,尋找科學的、最新的證據。其目的同樣在于提高診療水平,改善人民的健康狀況,延長人類壽命。

    5從循證醫學看中醫辨證論治的不足如前所述,循證醫學要求采用的證據是最新的、最佳的、科學的證據,是醫學科學研究中最新的成果。依此來看中醫的辨證論治,尚有許多不足之處,應當發展與深化。

    5.1中醫獲取臨床信息的方法是宏觀的,相對落后。中醫以“望、聞、問、切”四診獲取臨床信息資料,中醫的四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先進的,但是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四診所收集的病理信息,不再是簡單的神、圣、功、巧了。另外,由于患者的自我感覺和表述能力以及醫生的經驗不同,對同一種病情所獲取的這些原始資料常有所不同,從而影響到證據的建立(辨證)。如何將中醫的四診與現代醫學檢測與分析手段結合起來進行辨證,這是發展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內容。有人倡導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臨床檢驗指標與辨證相結合,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

    5.2中醫證型需要進一步豐富內涵。中醫從陰、陽、表、里、寒、熱、虛、實8個方面來分析疾病,即所謂八綱辨證,臟腑是辨證的核心,結合衛氣、營血、三焦、病因病機、氣血津液、經絡及六經等辨證方法確定中醫的病名及證型,來指導治療方法與用藥。雖然符合中醫的自身規律,但是由于四診缺少客觀化,辨證不夠規范化;還由于每個人的經驗與認識的差異,所得到的證型(證據)不同,則治療方法也不同,缺乏統一的標準,這是中醫發展和改革的重要內容。怎樣將現代檢測指標和實驗數據與中醫的辨證論治融為一體,西為中用,雖然任重而道遠,但是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發展的必然趨勢。

    5.3對證據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由于中醫對證據的采集和分析多是從宏觀入手,主觀因素較多,對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癥狀為依據,缺乏系統性,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缺乏嚴密的科學性,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的本質和全過程,從而影響療效的評價標準,這就是中醫療效重復性差的原因所在。

    6用循證醫學的模式發展中醫的辨證論治

    20世紀中期以后,人類疾病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多因素疾病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和惡性腫瘤為主,西醫的單病因、單環節的診療方式越來越顯示出局限性。中醫的整體觀在預防疾病,治療某些慢性病、老年病、功能性疾病、惡性腫瘤無手術指征時的獨特優勢越來越明顯。標準化中醫的成果要想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和認可,只有走中西醫結合之路。隨著循證醫學在全世界范圍的廣泛開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借助循證醫學為橋梁,實現中醫的現代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6.1建立科學的中醫證型信息庫。系統整理、挖掘古代醫家和現代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和理論,運用現代中西醫研究的最新成果,組織有關專家對中醫證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用先進的手段來闡述中醫證的本質,使中醫辨證更科學、更可靠,為國際醫學界所公認。通過對中醫的證型進行嚴格的評價,作為證據輸入計算機,建立中醫證型信息資料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欧美色成人tv在线播放| 亚洲依依成人精品|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在线激情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欧洲成人爽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成人国产mv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午夜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日本娇小xxxⅹhd成人用品| 成人毛片18岁女人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