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德育的本質屬性范文

    德育的本質屬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德育的本質屬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德育的本質屬性

    第1篇:德育的本質屬性范文

    關鍵詞:藝術本質,形象, 情感

    藝術的定義為:“人類以感情和想象作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互相對象化。”藝術是創作者通過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審美屬性,從而表現創作者對生活的思想感情、審美評價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藝術具有形象性、想象性、虛擬性、審美性、自由性、情感性等基本特征。

    所謂藝術的本質,就是藝術這種事物內部的一種規定性,這種規定性規定著藝術之所以是藝術,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從藝術史的視角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中、西方藝術家和美學家對藝術本質的探討和分析繁雜眾多,討論也一直不曾間斷, 他們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和角度探究了藝術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規律,無論是西方美學中的“模仿說”、“游戲說”、“表現說”、“有意味的形式說”、“符號說”、“潛意識說”等,還是中國美學中的“言志說”、“感物說”、“緣情說”、“暢神說”等,這些藝術本質觀都對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了作用,在藝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由于各自的理論出發點和切入視角不同,對藝術的本質探討可謂眾說紛紜。他們有的從藝術的“再現現實”出發, 來界定“藝術”的基本內涵;有的則從藝術的基本屬性或藝術的服務對象出發來說明藝術的本質。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辯證地看,任何一種藝術本質觀都受到過其他理論的質疑、挑戰,甚至被指責和批判為錯誤的、有偏見的理論。

    藝術的首要任務或其根本性質就是美。具體說,“藝術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藝術家知覺、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藝術主要是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要,從而在社會生活尤其是人類精神領域內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武漢理工大學張黔在《藝術原理》一書中提出“藝術從本質上說是以形象化的手段營造的讓欣賞者產生非功利心態并進而自我確證的虛擬世界。”在藝術本質的層次里,形象和情感是缺一不可的。藝術特有的性質是形象與情感的統一。

    一、藝術通過形象來傳情達意

    “形象說”認為,藝術與哲學、社會科學一樣,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它們的不同之處僅僅在于,藝術通過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而哲學、社會科學則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觀世界。任何藝術都需要一種形象化手段,這種形象化的手段包括外在的形態和內在的想象兩個方面。任何藝術必須首先是一個有形象的對象世界,沒有形象就沒有藝術。齊白石作畫的“經典”學說是:“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云云。”即使這種似與不似也都是有形象存在的。藝術形象是藝術家在實際生活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審美價值的具體情景。它是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客觀事物相結合的產物,凝結著藝術家對人生、社會和自然的體驗和認識,顯示著藝術家的審美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藝術形象是藝術的基本單位,是藝術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藝術品作為審美觀照的對象,其基本特點就在于它提供了藝術形象或由若干藝術形象所組成的形象體系。

    現藏湖北省博物館中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鹿角立鶴,器高143.5厘米,寬41.4厘米,重38.4公斤。整個器物造型由鶴身、鶴腿、鹿角、兩翅、座板等組成,有多處紋飾。鶴引頸昂首佇立,鉤形長嘴,兩翼展開作輕拍狀,拱背,垂尾,兩長腿粗壯有力,下各有三爪立于長方形座板上。鶴頭左右兩側鹿角向上呈圓弧狀,并分出數支分杈。鹿角立鶴是想象中的吉祥動物,寓意吉祥長壽,造型優美,風格獨特。中國古代把鶴、鹿看作是神鳥、瑞獸,是溝通人、鬼、神的靈媒。鹿角立鶴出土時放置在東室主棺的東邊,可能意在引領墓主人靈魂升天,或祈求神靈佑護。該作品主要采用夸張變形手法,鶴頭上呈圓弧形的兩只鹿角完全對稱,不同于自然形態的鹿角,立鶴頸部比例有所拉升。作品運用夸張變形手法,塑造出了造型優美的形體結構,表現出鹿角立鶴的神奇。修長的鶴頸,張開的鹿角,韻律的雙翅,精美的紋飾,有力的腿爪,這些局部和整體形象都突出強調運用流線造型,直線與弧線的穿插有序,呈現出音樂般的律動和美妙。這種造型美重點不在于要求色彩、紋樣等簡單地去摹擬事物,再現現實,而在于使其外部形式傳達和表現出一定的情緒、格調、風尚和趣味。采用的對稱手法可以表現出一種嚴肅完整的情調,依靠由外在的形式所烘托的氣氛情調在潛移默化中作用于人的情感和思想。

    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們從心理學的角度指出,想象總是“由某個欲念或意圖控制住的”。藝術是通過塑造具體生動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式,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依靠形象的美來反映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鹿角立鶴這件作品直接摹仿或再現鶴、鹿動物的局部形象特征,創作者以審美意象作為藝術品的主體,創造的不是物質世界的再現物,是創作者基于客觀現實世界而虛構摹擬的想象動物,具有一種脫離和超越現實的意象性。意象乃心中“營構之象”,是藝術家精心創造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言說的。意象既不拘于心,亦不拘于物,而是心物有機結合所呈現的一種狀態。鹿角立鶴顯現和傳達引領墓主人靈魂升天,或祈求神靈佑護這種感情,意在從中獲得一種自由感和超越感,達到了審美性質所要求的親切感和距離感的高度統一。

    二、藝術的根本特性在于表現情感

    情感問題是美學理論中關于審美意識的最基本的問題。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藝術是一種以情感為主的活動,情感的激蕩構成了藝術活動的基本意義。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大師托爾斯泰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表達情感。情感是藝術創作的原動力,情感活動是藝術表現的重要內容,情感貫穿在藝術創作與欣賞的整個過程之中。藝術家在創作藝術形象的過程中融注了情感因素,藝術形象是一種情感形象。情感對于藝術形象,猶如血液對于人體,缺乏情感的藝術形象是沒有生命力的。藝術創作所遵循的常常是情感邏輯,而藝術評價也是一種情感評價,它包括藝術創作者的情感評價和藝術欣賞者的情感評價。

    英國哲學家和美學家科林伍德認為:真正的藝術家是通過藝術活動表現情感。他認為藝術家在藝術中所表現的情感是公眾的或集體的情感,是大眾的心聲。從心理學看,藝術以情感為特質,為中介,但從認識論看它又不僅僅是情感。情感、想象諸心理形式,偏重于人的個體、經驗、類型的形態方面。藝術既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形式的特質,也要有深刻的理性內容,因而情感想象的形式又必須和認識的倫理的內容相結合。中國最早的美學文獻《樂論》(荀子)就強調藝術的一般日常情感的感染作用;劉勰的“情動于中,故形于聲”,“為情而造文,不為文而造情”,就揭示了藝術創作的本質規律,也指出了審美心理結構的中心是情感。《詩經?小雅?鶴鳴》中詞句:“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他山之石,可以為錯。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中以鶴比喻賢人。筆者認為“青銅鹿角立鶴”的創意來源于《詩經.小雅》中《鹿鳴》和《鶴鳴》這兩篇樂詩。是曾侯祈盼賢人政治理念的美好寄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唐代詩人崔顥這首傳頌千古的黃鶴樓詩,乃是我國詩人以鶴為題材的詩詞中最著名的一首。鶴自古就被視為吉祥鳥,是群禽之長,鶴除了吉祥之意外,也是人們心中吉祥長壽之象征,“松鶴延年”是中國人最愛用的祝壽詞。2007年11月由文化部主辦、湖北省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吉祥物是由湖北美術學院教師胡博飛創作的“鹿角立鶴”,取名為“楚楚”。該吉祥物是以湖北重點文物青銅器“鹿角立鶴”為原型,通過卡通變形而成的。鹿、鶴都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鶴的兩個翅膀,既象征湖北展翅高飛,又表示藝術節翩翩起舞。紅、黑、金黃是楚文化繪畫傳統色彩,脖子上的云紋也是楚文化漆器的經典文飾,亦可以看成阿拉伯數字“8”的變形。湖北省隨州市將鹿角立鶴作為市標,“鹿鶴同春”即“六合同春”,寓意經濟騰飛、吉祥如意等。這些藝術作品中注入了創作者的情感,才具有了藝術特殊功能的感染力,帶給欣賞者以共鳴,從而獲得的精神上的自由感。

    從前輩藝術家們的理論探討來看,從藝術創作實踐來看,藝術所特有的性質只能是形象與情感的統一。藝術反映人們對于社會生活的認識,離不開形象的塑造和注入情感,情感和形象才是藝術區別于哲學、科學、宗教、道德等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征。在藝術本質的層次里,形象和情感的融合,共同構成了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共同熔鑄為藝術的有機整體。

    參考文獻:

    [1] 張黔.《藝術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

    [2] [美]蘇珊?朗格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8.

    第2篇:德育的本質屬性范文

    關鍵詞:旅游產品本質屬與作用性組合整體性

    產品的涵義及種類特性分析

    (一)產品的涵義

    從原始意義上講,產品也稱勞動產品,它是“人們運用生產資料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所創造的物質資料。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由此可見,產品的原始意義是指人們勞動創造出來的有形物質產品。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在廣泛的意義上,產品還包括精神產品,即人們通過精神勞動而創造的產品,以滿足人們文化生活的需要。”

    但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精神勞動的產品,產品都具有是勞動產品這一本質屬性。關鍵是有形的物質產品一經生產出來,它就既可獨立于生產者,又可獨立于消費者而存在。只有當它被消費者購買并實際消費時,這一產品才逐次或一次消亡。與此相反,除了那些可以用物化形式承載的精神產品之外,還有很多精神產品,當不具備物化條件時,這種產品的生產是在生產者頭腦和身體中完成的,并且儲存在生產者的頭腦和身體中,沒有外化于生產者頭腦與身體之外。只有在受眾欣賞時,這種精神產品才能通過語言、動作、顏色、接觸等媒介渠道,獨自或與環境一起外化出來,讓受眾感知獲取,并內化成受眾的感受體驗。

    除了精神產品之外還有一種東西也是由勞動創造生產出來的,而其產生或存在方式也和缺少物化載體承載的精神產品一樣,以獨特的外化和被接受方式進行生產或消費。這種產品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服務產品。“服務產品(簡稱服務),是生產者通過由人力、物力和環境所組成的結構系統來銷售和實際生產及交付的,能被消費者購買和實際接收及消費的‘功能和作用’”。而從一般意義上說,精神產品也可歸為廣義的服務產品之中。

    (二)產品的種類特性

    我們把完全可以獨立于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有形物質產品叫做“獨立性產品”。而把廣義的服務產品叫做“非獨立性產品”,因為廣義的服務產品既不能獨立于生產者,也不能獨立于消費者而存在。并且在“非獨立性產品”中,又根據是以物還是以人為直接作用對象而分為兩類,即“對物非獨立性產品”和“對人非獨立性產品”。就“對物非獨立性產品”來說,它指的是那種“直接對物”的“功能和作用”。但這種服務的真正作用對象是人而不是物品,因為是消費者在購買和消費這種服務產品。這種服務是通過物品作用于消費者的,因此我們這里也可把它叫做“物媒非獨立性產品”。而就“對人非獨立化產品”來說,它指的是那種“直接面向消費者身心”(即直接對人)的服務產品,它的直接作用對象是人。

    “獨立性產品”在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存在可以截然劃分的三個階段,即生產階段、流通階段、消費階段,出現兩次交換(少數直銷的除外)即生產者與商家的交換;商家與消費者的交換。同一產品的生產過程與消費過程在時空上都是完全分離的,沒有重疊。而在“非獨立性產品”中,無論是“對物非獨立性產品”還是“對人非獨立性產品”,生產者提供的產品都不是一種有形物,而是人和物以及環境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種結構系統的“功能和作用”,即使用價值。而消費者消費的就是這種結構系統的“功能和作用”,即使用價值。而“非獨立性產品”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不存在可以截然劃分的三個階段,而且只有一次交換,即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交換。并且“非獨立性產品”的生產階段與消費階段在時空上是同一的、重疊的,“非獨立性產品”的特殊本質屬性正是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

    另外,“非獨立性產品“與“獨立性產品”的最大區別,在于二者的消費界面不同:“獨立性產品”的消費界面在消費者購買了產品后并實際使用商品時,而且是在與生產者脫離情況下。消費者的每次消費,都是自己主動和產品及消費環境相結合,以使產品功能得以發揮,然后消費者自己又實際消費這種功能發揮所產生的作用,形成對產品功能的體驗性(即作用感受性)消費。由此可見,在“獨立性產品”購買和使用過程中,消費者是一次性購買“獨立性產品”,一次或多次消費使用該“獨立性產品”。因為一般的“獨立性產品”都至少具有一次或以上的“功能和作用”。而“非獨立性產品”,則是生產者將人力、物力、環境相結合形成具有多次“功能和作用”的“結構系統”,即“大產品”,生產者出售的不是整個“大產品”,而是將這種“大產品”的一個或多個“功能和作用”作為可以出售的產品,分次或分時加以出售,而自己則保留對“大產品”的剩余“功能和作用”的產權。

    如果生產者將人力、物力和環境相結合,形成具有多次“功能和作用”的“結構系統”,而消費者不購買這種“結構系統”的“功能和作用”,則就會出現構成“結構系統”的各種人力、物力、環境的浪費。因此,“結構系統”的“功能和作用”是時間的函數,它被消費利用比率越高,生產者的效益就越好,反之則越差。這就像“獨立性產品”被生產出來后未銷售出去形成積壓一樣,積壓的“獨立性產品”雖然可以降價,甚至可以免費贈送,但對生產者來說必然是一種損失。

    而以“功能和作用”作為產出品的“結構系統”,其一旦出現,如果無人購買它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它的“功能和作用”就不能商品化,但構成它的人力、物力和環境卻是隨時間而消耗的,是有成本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結構系統”的“功能和作用”(即“非獨立性產品”)的價值(尤其是時間價值)就隨時間的流逝不但無法實現,而且還被浪費。在這一過程中,購買的人少也不能降低以“功能和作用”作為產出品的“結構系統”的固定生產成本。

    旅游產品的涵義及本質屬性

    (一)旅游產品的涵義

    旅游產品是一類特殊的產品,它的特殊性產生于它的消費者──旅游者的旅游消費的特殊性。旅游是由旅(旅行)和游(游覽)這兩個核心內容構成的。而且在這兩個核心內容中,游覽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為它反映了旅游活動的直接目的所在,而旅行則是實現游覽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在旅游活動中,如果把“游覽”活動去掉,那么,這項活動就只剩下旅行了,而旅行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因此,旅行并不等于旅游;如果要在旅游活動中把“旅行”活動抽掉,這也不叫旅游。可見,“旅行”和“游覽”是旅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二者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二者結合才能變成旅游活動。

    根據上面對旅游活動的分析,旅游作為一種消費,就是由“旅行消費”加上“游覽消費”而構成的“組合性消費”。為滿足這種“組合性消費”需求而整合出來的組合性整體產品。因此,旅游產品就其本質來說,就是由“旅行產品”加上“游覽產品”而構成的“組合性整體產品”。

    (二)旅游產品的本質屬性

    旅游不同于一般休閑活動的最突出的特點,是旅游消費的“組合性”。而這種“組合性”特點又使旅游產品成為“組合性整體產品”,呈現“珠鏈形”。并且構成“珠鏈”的每一個“珠子”都是傳統產業(主要是各種服務產品生產行業)的一種產品。但這些構成“珠鏈”的每一個“珠子”本身卻不能被稱為旅游產品。

    旅游產品主要是由各種傳統服務行業的服務產品組合起來的。旅游產品是由各種傳統服務行業生產的多種服務產品組合起來的“服務產品鏈”,而且由于這個“服務產品鏈”中的每個服務產品珠子都是某種“功能和作用”,所以,這個“服務產品鏈”又可以被稱為“功能和作用鏈”。

    綜上所述,旅游產品就是“珠鏈式”的由多種“功能和作用”串在一起的“組合性整體產品”。旅游產品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性”與“組合整體性”就是旅游產品的本質屬性。因為正是這兩個屬性使得旅游產品既不同于“獨立性產品”,也不同于一般的“非獨立性產品”。它是“服務產品鏈”,又可以被稱為“功能和作用鏈”,也即“非獨立性產品鏈”。

    參考文獻:

    第3篇:德育的本質屬性范文

    1、阿德勒幸運的人被童年治愈一生出自《兒童的人格教育》。

    2、《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是世界教育名著譯叢中的一本,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關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論。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德育的本質屬性范文

    [關鍵詞]知識檢索 檢索模型 呈現技術 本體

    [分類號]G250.73

    知識檢索的產生與發展一方面來源于用戶對知識檢索的需求;另一方面來源于信息檢索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與完善。知識檢索模型和知識檢索呈現方法是知識檢索的重要研究方面,以本體作為知識組織的方法,能實現基于語義的知識檢索。

    1 知識檢索技術的研究與發展

    在討論區中呈現了如下的關于知識檢索的介紹:①知識檢索的基本思想就是模擬擴展人類關于知識處理與利用的智能行為和認識思維方法;②知識檢索通過挖掘其深層含義,充分精確地表達知識資源和用戶需求,進而在各類異構的數據庫、數據倉庫、知識庫中進行檢索,返回最相關的結果的檢索機制;③基于Ontology的知識檢索可以闡述為:在領域專家幫助下建立領域Ontology,把收集來的數據按規定格式存儲在關系數據庫、知識庫等的元數據庫中;④查詢轉換器按照Ontology把查詢請求轉換成規定的格式,從元數據庫中匹配出符合條件的數據集合,檢索的結果經過定制處理后返回給用戶;⑤知識檢索的基本特征有:支持自然語言檢索;支持語詞、語義內容的處理,實現同義詞擴展檢索和關聯檢索;具有概念推理和學習功能;具有強大人機交互接口。

    知識檢索是一種全新的信息檢索方式,是在現有的信息檢索技術以及模型上發展而來的。搜索引擎是當前檢索信息的主要方式,它們能在短時間內反饋給用戶大量的信息,但反饋信息中的信息噪音過大,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無用信息;目錄分類的數據庫規模較小,以致某些主題下收錄的范圍不夠全面,檢索到的信息數量有限。可以看出,傳統的信息檢索缺點在于沒有從語義層次上對信息進行標引,不能夠滿足用戶在語義和知識上的需求。而知識檢索是綜合運用信息管理科學、人工智能、認知科學及語言學等多學科的先進理論與技術,基于知識和知識組織,融合知識處理與多媒體信息處理等多種方法與技術,充分表達和優化用戶需求,能高效存取文本、圖像、視頻、聲音等媒體類型的知識源,并能準確精選用戶需要的結果。知識檢索是將信息或知識按照一定的方式組織、存儲,并根據用戶的需求找出相關信息和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被檢索的對象是知識資源、知識庫。知識檢索就是采用一種從語義上標引文章的技術,形成知識庫,再從知識庫中查詢用戶所需的信息。

    知識檢索和信息檢索的不同,在于知識檢索強調了語義,它從文章的語義、概念出發,能夠揭示文章的內在含義,而不像信息檢索只是基于字面的機械匹配。知識檢索提高了查全率和查準率,減輕了用戶的負擔。表1從檢索語言、檢索模型、組織方式、搜索方式和檢索效率方面進行了歸納。

    與主題詞表或分類表不同的是,本體是領域知識規范的抽象和描述,可以構造豐富的概念間的語義關系,能夠準確描述概念含義以及概念之間的內在關聯;形式化能力最強,同時具有高度的知識推理能力,能通過邏輯推理獲取概念之間的蘊涵關系。因此,本體是一種知識組織體系。以本體作為知識組織的技術和方法,能實現基于語義的知識檢索。知識檢索是傳統信息檢索的發展,隨著人工智能、系統信息管理等相關高新技術的運用,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主動信息服務也將是知識檢索的發展方向。當前,圖書情報檔案的知識檢索系統更加注重文本挖掘的功能,如大規模實例描述的漢語分詞排歧知識庫,具有主題詞典和內容相似性檢索功能,自動分類、聚類和自動摘要功能,文本數字理解和新詞學習功能等。

    2 基于本體的知識檢索模型

    2.1 信息檢索模型的發展

    經典的信息檢索模型包括布爾檢索模型、向量空間模型和概率檢索模型,目前大多數檢索系統往往綜合上述各種模型,以達到認為最佳的檢索效果。這些檢索模型的不足是:在文獻的組織與描述上,采用詞切分和單漢字或兩者結合標引文獻,將關鍵詞作為描述文獻的基本元素,文獻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在檢索操作上,是基于關鍵詞的無結構查詢,難以反映詞語問各種語義聯系,查詢能力有限,誤檢率和漏檢率很高;在模型約束方面,索引項之間獨立性的要求不符合實際情況,計算查詢和文檔之間的相似度的方法也有局限;雖經不斷完善,也難以從根本上適應網絡巨量信息的檢索。

    由此,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基于知識的檢索模型,如分類檢索模型、多維認知檢索模型、分布式檢索模型、概念檢索模型等。特別是概念檢索模型克服了以往檢索模型中以詞及其權值為中心建立相關性而忽略了語義關聯的缺點,以概念詞典為輔助,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增強搜索引擎概念分析理解能力,從概念層面上來處理用戶的查詢請求,從而實現特定領域的概念檢索。上述檢索模型由于沒有知識組織體系的支撐,沒有實現對檢索對象的語義標注,也沒有對其語義進行解析,因此被解釋為基于知識的信息檢索模型。

    2.2 基于本體的知識檢索

    基于本體的知識檢索模型在資源對象的組織、描述、表示、檢索和模型約束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現為:

    在檢索對象的組織上,知識檢索模型利用領域本體作為組織資源的基礎。首先構建一個涵蓋相關領域概念及概念間關聯的領域本體庫作為資源描述和知識表示的工具與模型,如各學科領域的主題詞表、分類表,在此基礎上確定領域知識本體的主要概念和概念間的各種關系,構筑領域本體的概念模型。

    在檢索對象的描述上,知識檢索模型借助語義標引工具,按照領域本體的概念及關聯,對資源對象進行概念分析、分類、標引、描述和處理,形成機器可以理解的帶有語義信息的元數據。

    本體概念的優化檢索依賴于本體檢索語言的功能。在支持本體檢索的諸如RQL,DQL,0WL-QL,SquishQL,RDFQL,RDFPath和Versa等知識語言中,以RQL作為知識檢索模型的檢索語言可以滿足知識檢索的需要。

    知識檢索模型提供了特定領域可控的概念語義體系,并建立與概念體系相對應的具有層次結構的自然語言術語體系,能對自然語言提問和本體概念庫的術語進行語義的理解、分析和匹配,依據本體概念問的語義關系,實現知識檢索。

    在模型約束上,知識檢索模型的約束比較少,但要求概念和關系構成一個有向圖,關系必須是有方向的;另外,要求每一個概念/實例都需要有一個唯一的標識。

    2.3 Ont-KRM:基于本體的知識檢索模型

    基于上述約束和所建立的本體原型,筆者設計了的基于本體的知識檢索模型Ont-KRM(Knowledge Retrieval

    Model 0n Ontology)。Ont-KRM分為人機交互部分、知識源部分、檢索匹配和本體庫等部分,如圖1所示:

    人機交互部分主要是分析用戶提交的檢索請求,返回整理檢索結果。檢索請求的分析主要是依據本體知識,分析用戶的真實檢索意圖,形成規范、準確的檢索請求,提交給檢索匹配模塊。檢索請求的分析主要分為以下步驟:①對檢索請求進行預處理,提取需要檢索關鍵字(詞);②借助本體并在必要時通過和用戶再次交互,判斷檢索請求中關鍵字(詞)的領域、相關概念等等,確定用戶的真實意圖;③將用戶的真實意圖形成統一、規范的檢索請求提交給檢索匹配部分;④在對用戶意圖進行分析和交互的基礎上補充和完善本體庫中的相關知識;⑤對檢索匹配部分返回的檢索結果進行處理、合并后返回給用戶。

    知識源部分主要對知識源進行收集、并對收集的知識源根據本體庫中的知識進行標注和分析,對從知識源中抽取的知識進行轉換,對本體庫中的相關部分進行補充和完善,建立對應的索引信息,放入索引庫。

    檢索匹配部分主要是從人機交互部分收集統一的檢索請求,并依據本體庫中的相關知識對檢索請求和索引庫進行語義與語法層面的匹配,并將檢索結果返回給人機交互部分。

    本體庫部分應該說是整個模型的核心部分,從對檢索請求和檢索結果的處理,到對檢索請求和索引的匹配,再到對知識源的標注、索引的建立都基于本體庫中的相關知識。同時,上述各個過程又可以對本體庫中的知識進行補充和完善。當然,對本體庫中知識的任何修改都要經過領域專家和系統的雙重認定。

    3 基于本體的知識檢索呈現

    3.1 知識組織體系及本體的語義標注

    所謂知識組織體系,是對資源內容概念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描述與組織的機制。目前圖書情報界公認的知識組織體系是主題詞表和分類表,但本體是領域知識規范的抽象和描述,可以構造豐富的概念間的語義關系,能夠準確描述概念含義以及概念之間的內在關聯。本體是一種知識組織體系,以本體作為知識組織的方法,才能實現基于語義的知識檢索。因此,本文的知識檢索模型和方法都建立在本體基礎之上的。

    目前信息機構中采用的元數據方案大多源自于對館藏進行長期保存的目的,并不能夠完全滿足知識組織的要求。通過元數據的描述,可以充分揭示元數據的元素及元素揭示內容的語義含義,達到進行元數據互操作和對內容進行知識組織的目的,筆者重點研究以下問題:

    標注元數據元素的語義。元數據互操作常見的困難是元素問同名異義和異名同義,RDF的思路是如果不同元數據中的元素指向同一個資源,那么這些元素具有同一語義。根據信息機構數字資源的特點,選用DC元數據作為元素語義的最終解釋。也即如果說不同元數據中的元素都可以使用DC元數據中的同一個字段進行解釋,那么這兩個元素就認為在語義上相等。操作時將元數據與DC元數據元素之間的映射關系放在數據提供者方,當數據提供者在進行注冊或者使用的元數據發生變化時,由其管理人員對映射進行定義。

    標注元數據元素內容的語義。在解決了元數據元素的語義以后,采集回來的元數據應該用什么方法進行組織,與元數據元素內容的語義相關,因此還需要揭示元數據元素內容的語義。筆者通過RDF的描述方式來對元數據元素內容的語義進行揭示,框架中定義了一個關于元數據元素內容的ontology,并通過URI建立元素與ontology中的條目之間的關系,以此來標注元素的語義。

    標注知識組織的內容。在對數據源的元數據進行描述時,數據源的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元數據元素的功能對其進行區分,只提供標注內容的元素。這樣,既減少了進行元數據描述的工作量,也為知識組織能夠更有效的進行提供了方便。另外,對知識的組織還需要根據系統的實際需要有所選擇,在進行元數據采集時,可以通過定義對DC元數據的哪些元素內容進行組織,然后再反向定位到與其相關的元數據元素來確定知識組織的內容。

    3.2 知識檢索呈現

    知識檢索呈現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知識提供的形式和檢索結果顯示的形式。常見的知識呈現方式主要有概念圖(concept map)、思維導圖(mind map)、認知地圖(cognitivemap)、語義網絡(semantic network)、思維地圖(thinking map)等。信息檢索和知識檢索呈現之間雖在呈現方式上存在著相互借鑒,但它們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表2從呈現對象、呈現目的、呈現方式和交互類型等方面加以區別:

    從呈現對象看,信息檢索呈現的對象是信息,而知識檢索呈現的對象是知識,包括知識本身和檢索結果中的知識;從呈現目的看,信息檢索呈現一是從大量信息中發現新的信息;二是將檢索結果直觀的呈現給用戶以提高檢索效率。而知識檢索呈現則在于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創新,方便用戶更好的認識和獲取知識;從呈現方式看,信息檢索呈現的方式通常是圖形、圖像,而知識檢索呈現的方式包括知識圖表、視覺隱喻等;從交互類型看,信息檢索呈現的交互是人機交互,而知識檢索呈現的交互是人人交互。

    資源的顯示方式取決于資源的組織方式。信息組織線性的、無結構的方式,決定了信息的提供與獲取是以關鍵詞和分類目錄及索引等途徑來實現的,檢索結果顯示的是一組基于關鍵詞層面上的沒有語義的文獻集合。而知識組織基于領域本體,是對概念關聯的組織,所以知識檢索顯示的應是反映知識內容和概念關聯的知識網絡(或稱知識地圖)。簡單地說,知識網絡是對領域知識結構的展示,是對已獲取的知識以及知識之間的關系的可視化描述。

    3.3 基于本體的知識檢索呈現技術

    基于本體的知識檢索呈現,是指通過一定的知識表示技術,將領域知識按照一定方式,清晰有序地在一個統一的界面上展示出來,以供檢索者方便地查詢與獲取知識。基于領域本體的知識網絡具有三個特征:①定位知識,給出任何一個概念,都可以顯示該概念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②揭示知識關聯,知識網絡不僅要確定概念的位置,還要揭示此概念和其他概念間的語義聯系,描述知識網絡中各種關聯;③可視化展示,通過直觀、形象的模式、模型、圖形、圖像等方式,展現知識地圖。

    下面以筆者開發的知識集成原型系統中的“知識檢索系統”為例,來說明知識檢索的呈現方式。

    該系統是一個基于與魯迅相關資源知識的領域本體原型的知識檢索系統。這個領域本體原型的構建以分類/主題一體化詞表為基礎。由于分類和主題表達的對象都是主題概念,兩者之間存在著隱含的概念對應關系。與魯迅相關資源知識的領域本體概念網絡的顯示以及對知識的獲取,是通過概念瀏覽和概念檢索實現的。

    頁面布局。用戶界面分為概念導航區和概念檢索區兩個部分,概念導航區是領域本體中各類概念的分類導航,點擊具體的分類之后就可以在右側的知

    識導航區,顯示概念的網絡關系圖。概念檢索區在輸入需要檢索的概念,并進行進一步細化之后,就可以看到以相關的網絡概念圖和相關的概念實例。

    概念瀏覽。概念瀏覽主要實現經濟本體概念的分類導航和主題導航,可循著學科等級和概念間的語義關系進行瀏覽,起到知識導航作用。分類導航可對領域本體的分類知識樹進行逐次瀏覽,選擇一個分類概念,即可同時顯示與該分類概念對應的主題概念關系,包括等同關系、等級關系和相關關系。反之亦然,可通過音序對領域本體的主題概念樹進行層層瀏覽,選擇一個主題概念,即可同時顯示與之對應的學科類目(可以是一個類目或多個類目)。例如,在“分類導航”目錄樹中選擇“阿Q正傳”,主題概念瀏覽區便顯示“阿Q正傳”概念關系,點擊概念關系就可以顯示屬于“阿Q正傳”概念的文獻實例,如圖2所示:

    概念檢索。概念檢索可以通過自然語言檢索本體概念及關聯。如果檢索詞是本體概念,即顯示該概念及其概念間關系,同時顯示與之相關的學科分類類目,以實現語義的擴展檢索和關聯檢索。對于本體庫中沒有的檢索詞,由于系統建立了與本體概念對應的自然語言術語庫,在主題概念顯示區即顯示與該檢索詞對應的主題概念及關系,分類概念顯示區顯示與之對應的分類目錄。例如,在檢索框輸入“阿Q正傳”,主題概念顯示區顯示“阿Q正傳”的概念關系,“分類導航”目錄樹中顯示與之對應的類目(圖書資源中的《阿Q正傳》出版物,檔案資源中的《阿Q正傳》手稿,其他資源則是顯示討論阿Q精神的各類網絡文章和站點等);關鍵詞瀏覽區顯示與之對應的關鍵詞(阿Q正傳手稿、阿Q精神、阿Q話劇等);文獻概覽區顯示與“阿Q正傳”相關的資源(題名或關鍵詞含有“阿Q正傳”的資源)。

    第5篇:德育的本質屬性范文

    【摘要】本文首先研究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理論關系,再進一步將資本結構劃分為債務期限結構、股權所有者結構,分別研究其與企業價值的理論關系。

    【P鍵詞】資本結構;企業價值;債務期限結構;股權所有者結構

    一、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理論關系

    Modiglian和Miller(1958)提出的MM理論首次引出了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之間的理論研究,該理論認為如果資本市場完全有效,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之間沒有聯系,MM理論拉開了現代資本結構研究的序幕,之后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權衡理論、委托理論和信號傳遞理論等。Robichek、Myers(1966)在MM理論的基礎上考慮破產成本和成本的因素,提出了權衡理論,得出最優資本結構應該是債務稅盾現值增加值與破產成本現值增加值相等時的資產負債率。Miller(1978)提出信號傳遞理論,該理論認為投資者與管理層存在信息不對稱,企業管理者可以通過資本結構的選擇向投資產傳遞信號。Myers和Majluf(1984)基于權衡理論、委托理論和信號傳遞理論提出了融資優序理論,由于企業內部人員比外部人員更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因此內部籌資是對企業績效良好的一種信號傳遞,同時債務籌資具有稅盾效應,因此融資優序理論認為企業應該選擇先內后外、先債后股的融資方式。Titman(1985)以469家美國制藥業企業為樣本,對其1972到1982年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表明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綜合以上學者對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研究,大體分為兩種研究方法,一是僅僅研究資本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二是研究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的互動關系。

    二、債務期限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理論關系

    債務按照償債時間不同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負債籌資對企業價值影響的代表理論有成本理論和稅收假說理論。負債成本理論最早由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是造成成本的根本原因。當資產負債率較高的時候,股東對高收益高風險項目的投資動機就越強,一旦投資失敗,股東只對損失負有限責任,剩余損失將由債權人來承擔。學者根據成本理論得出債務期限結構與企業價值關系的結論如下:Victor M.Gonzale(2013)對銀行貸款率和企業負債結構的研究中發現,負債期限的增加將導致股東從事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對債權人的利益造成嚴重影響。InderK.Khurana(2015)在研究負債結構與會計穩健性的關系中發現,流動負債能夠降低成本進而提升企業價值。根據郭洪(2012)的研究結論:我國的稅負明顯高于其他國家,因此從獲取稅收效益的角度出發,應該更多的關注利率波動對企業債務籌資成本的影響,進而幫助企業提高績效。

    綜上所述,學者從成本理論的角度出發,均得出流動負債與企業價值正相關、長期負債與企業價值負相關的結論。稅收假說理論則需要關注負債籌資利率的變動對籌資成本的影響。

    三、股權所有者結構與企業價值的理論關系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按照股權所有者的不同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國家股的所有權屬于國家,但是國有資產在運行過程中均由政府、國家授權的組織或者機構來操作和運行,這些組織和機構均為國有資產的人,由于利益不一致將會出現委托成本,劉洋(2007)以前10批最先進行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股東屬性股和股權集中度與企業價值的相關關系,研究發現由于國有股在經濟上對企業的控制力度不高且委托風險較大,因此導致企業價值降低。

    法人通常對企業進行長期投資,它們往往希望通過對外投資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很少有投機行為,因此當企業出現經營問題時,法人股東通常能夠結合自身經驗參與企業治理而不是采取“以腳投票”的態度。李佳賓(2011)通過對2007年滬深兩市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企業價值進行研究,研究發現法人股持股比例與企業價值顯著正相關。楊曉(2015)對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盈余管理的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的個人收益與企業價值呈顯著正相關,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管理者在抑制盈余管理行為方面的態度就更加積極,因此會計信息披露更加真實,企業治理更加完善。

    社會公眾股即為流通股,在我國社會公眾股東對企業的投資通常為一種投機進行,往往以二級市場股票差作為收益的來源而經常忽視企業的長期價值,同時每個社會公眾股東的持股比例較低,因此很難像大股東那樣獲取企業最新信息并對企業發展提出建議,即使有意向參加企業決策,但往往由于持股比例太低沒有話語權,所以意見也很難被采納。相關研究成果如下:徐煒、胡道勇(2006)以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83家公司為樣本,以托賓Q值代表企業價值,得出社會公眾股持股比例越高,企業價值越差。李斌(2007)以我國技術行業企業為樣本,對股權所有者與企業資本支出進行研究,研究發現社會公眾持股比例越高,高管人員謀取私人利益的動機和能力就越大,企業價值受損害的程度就越高。邱文峰,唐睿明(2013)以創業板上市公司為樣本也得出社會公眾持股比例與企業價值負相關的結論。

    以上研究結論均表明,法人股與企業價值正相關,國家股和社會公眾股與企業價值負相關。

    參考文獻:

    [1]朱葉,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920

    [2]陳德萍、陳永圣,股權集中度、股權制衡度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2007~2009年中小企業板塊的實證檢驗[J].會計研究,2011,(1):3843

    [3]宋敏、張俊喜、李春濤,股權結構的陷阱[J].南開大學,2004,(1):923

    [4]Modigliani F、Miller M,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53):261297

    第6篇:德育的本質屬性范文

    關鍵詞:木本植物;組培技術;林業;應用;局限

    中圖分類號:S722 文獻標識碼:A

    1 植物組培技術的發展概況

    我們說的組培技術主要是從廣義范圍上解釋,是利用木本植物無菌技術進行植物離體物離體組培,離體組織主要包含植物的根、莖、葉的上層部分以及種子、果實等各類組織細胞物。至今已有百年研究歷史的我國木本組培技術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了一個國際性水平。最近數年來,我國在木本植物組培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對花藥、莖尖、嫩葉、幼胚及原生質體的培養方面、體細胞雜交和突變體篩選方面、去病毒及人工種子方面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 木本植物組培技術特點及在林業科研生產中的應用潛力

    木本植物組培技術與其他植物在林業發展以及科研中是相通的,利用快速繁殖以及脫毒技術進行新品種或優質種源保存。木本植物組培技術主要是建立在成熟植物的組培技術上,然后應用到科研以及生產程序中。

    2.1木本植物組培技術特點

    不同于花卉植物,木本植物離體培養技術時間在同類植物中較長,且推廣難度較大;孕育周期長,特別是改良以及篩選優良種子的無性系過程較耗時耗力。性狀不穩定是木本植物普遍存在的局限問題,且均時間周期較長,更棘手的是耗費時間周期均不一樣,多數都是異花授粉的特征,導致外植體材料過大,離體培養出現重復性較小,且無菌繁殖體情況較困難。多數草本植物進行離體培養基本可以適應MS基因培養,但是由于木本植物繼代培養成分不同于同一種樹種基因成分,主要由于基因培養代數大不相同。然而在木本植物組培技術中存在玻璃化問題,且相對問題難度較大;樹種進行常規無性繁殖組培技術異常困難,如今技術發展狀況來看,木本植物組培技術局限性直接制約著其發展速度,因此,現在組培技術仍處于一個初級階段,沒有規律可循。

    2.2木本植物組培技術在科研生產中的應用

    目前,在林業科研以及應用中組培技術的應用相對仍處于小范圍發展圈,與花卉植物應用截然相反,不利于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

    2.2.1在科研階段的應用

    科研階段需進行組培技術品種改良,從選育以及培養過程開始,選育植物首先須進行試管低溫處理,通過植物基因庫保持細胞雜交、次生代謝與人工種子發掘利用進行科研理論研究。但因組培技術要求較高且難度較大,相對資本投入較高,這一方面就極大地限制了很多科研機構的理論實踐研究發展,制約了林業科研以及應用的組培技術的發展速度。因此,在我國組培技術仍處于生產階段,具有較明顯的局限性。

    2.2.2在生產中的應用

    林業生產階段組培技術主要依賴于植物快速繁殖以及脫毒技術。但是目前技術培養新品種的時間周期較長,且更換過程也亦同,特別是進行異種雜交,保障選育種質的優良是相當困難的,但是種質優良性成功率較高的仍屬于那些珍稀品種以及瀕臨滅絕植物的壯苗快速繁殖,在生產以及植物科研理論研究項目中均能獲取不俗的經濟價值。

    3 木本植物組培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局限性

    木本植物依賴的生產階段采用的技術目前已經開始在國內各領域快速發展傳播,然而投入產業應用中卻舉步維艱,尤其是大規模的產業化推廣,主要因素是目前國內技術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掌握的難度系數較低。近年來對于木本植物組培技術的離體組培研究與外接因素調控理論研究不足,理論經驗總結力度不夠,在實踐過程中主要是由技術人員技術經驗來決定組培技術是否能夠成功,但是多數技術經驗都是難以完善總結,往往出現經驗難以重復,導致成本投入過高,技術若及時難以得到保障,尤其大規模推廣后,不利于各方面經濟效益的發展,局限性制約著木本植物組培技術發展。主要體現在3方面:

    3.1木本植物 組培技術耗費時間較長難以適應或提供于市場急需,兩者產生供求矛盾,主要因素是相對于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組培技術時間周期較長,且篩選成熟性的優良品質樹種也相對困難,目前仍沒有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

    3.2木本植物 的產業化劃分主要是有組培技術在林業生產以及應用中的成熟性、穩定性以及技術可靠性三者共同完成評定;3.3木本植物 組培中尤其是培苗組培,根據目前現狀發展以及產業化發展局限性制約,由于培苗組培成本投入過高,致使試管繁殖過度依賴于市場競爭空間發展。其中成本投入最高的就屬木本植物組培技術。

    參考文獻

    第7篇:德育的本質屬性范文

    Abstract: IEC 61850 adopts object-oriented modeling techniques to model business functions of the substation, and defines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 object model by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 Language (SCL). SCL which is based on XML Schema cannot description the knowledge semantic and achieve substation knowledge exchanging of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Knowledge semantic of substation was analyzed and substation knowledge was modeled based on ontology technology in this article,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s and constrains of substation knowledge semantic. By extending the label definition of SCL we build the semantic information model and improve the description ability of IEC 61850.

    關鍵詞: IEC 61850;SCL;XML Schema;知識本體;知識語義;形式化描述

    Key words: IEC 61850;SCL;XML Schema;Knowledge Ontology;Knowledge Semantic;Formal Description

    中圖分類號:TM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9-0084-03

    0 引言

    IEC 61850是國際電工委員會頒布的變電站自動化網絡通信系列標準,與我國DL/T 860變電站通信網絡和系統國家標準相對應[1][2]。IEC 61850采用面向對象技術,通過邏輯節點(Logical Node,LN)、邏輯設備(Logical Device,LD)等概念建立起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信息模型,并由基于XML格式和XML Schema構成的變電站配置語言SCL來完成模型的形式化描述工作。SCL的提出使系統設備的自描述、在線配置及即插即用功能得以方便地實現。在SCL 配置文件中,按照統一的方法對設備配置進行描述,可以保證設備之間互相識別,實現設備之間信息的無縫交換和操作[3]。

    本文通過分析XML Schema的基本構成和特點,總結基于XML Schema 的SCL 基本構件的關聯關系,基于本體技術對變電站相關知識語義進行建模,并通過擴展SCL實現變電站運行規范等知識語義的形式化描述能力。舉例說明擴展SCL知識語義描述能力的形式化描述方法,指出XML Schema在SCL語義表達方面的缺陷,提出基于本體建模技術的變電站自動化通信網絡知識語義交換模型的整體框架結構。

    1 基于XML Schema的SCL應用模式分析

    1.1 XML Schema組成和特點 XML Schema規范由W3C委員會于2001年頒布,主要用來描述XML文檔的合法結構、內容和限制,同時定義可共享的領域詞匯表和XML文檔的結構并提供它們之間的聯系手段。與XML 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相比,XML Schema增加了豐富的數據類型說明,內置多種數據類型,并通過value space、lexical space和facet三部分組成的三元組表達更復雜的數據語義,同時還支持用戶自定義類型,引入的名稱空間增強了XML的語義描述和擴展能力。

    1.1.1 XML Schema組成 XML Schema由類型定義和元素聲明組件構成,主要用來評價XML文檔格式的良構性和屬性信息的有效性。用于定義類型和聲明元素的結構組件分為3類,組件規定了抽象數據的語義,如表 1所示。XML Schema標準中還規范了數據類型定義的方法。內置幾十種簡單數據類型和多種引用數據類型,用于各種數據形式化語義描述的需要[4]。

    第8篇:德育的本質屬性范文

    2008年金融危機后,加強了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制度的改革進度。隨著2010年11月第三版巴塞爾協議》的誕生,銀行業建立了對于資本和流動性監管的新標準,將宏觀審慎監管的概念引入,在巴塞爾協議中,首次提出了逆周期資本緩沖框架。“資本緩沖”指的是銀行實際資本充足率和法定資本要求之間存在的差值,持有高于法定要求資本的必要性應當從不同角度去理解。

    對于資本充足管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歷史,其中對資本管制手段的研究也變得越來越分化和復雜。資本緩沖作為一種宏觀審慎監管工具近年來也受到國內國外學者的關注與研究。有的學者認為銀行資本緩沖具有逆周期性。例如Bikker,Metzemakers(2005)把1992-2001年的29個國家商業銀行的數據拿出來分析,力求研究銀行持有資金的決定性因素和經濟周期的相關性,發現銀行緩沖資本的額度與經濟指數呈負相關關系,與此同時銀行資產規模越大,資本緩沖額隨著經濟波動的效果越明顯;柯孔林等(2012)把2002-2009年的上市銀行的數據拿出來分析,發現銀行資本金和風險加權資產的周期性變化共同作用產生出了一種逆周期行為,得出我國上市銀行資本緩沖具有逆周期性的結論。有的學者研究得出銀行的實際資本充足率具有一定的順周期性的結論。例如李文泓、羅猛(2010)把1998-2008年的我國16家商業銀行的年度數據拿來研究,得出銀行的實際資本充足率具有一定順周期性的結論;張宗新和玉(2011)從預防動機的角度出發,認為銀行資本緩沖的變化在預防動機的驅使下會與宏觀經濟波動有密切的聯系,預防性動機較強的銀行會在經濟上行的周期建立更多的資本緩沖。此外還有一些學者站在其他的角度考慮,Chami and Cosimano(2001)從監管的角度出發,認為銀行持有比監管要求更多的資本是為應對資本監管的調整,以便在擴張貸款的同時避免以后受到資本約束。Bolton and Freixas(2006)從成本的角度出發,認為高杠桿的經營特征給銀行業造成了高風險,儲戶會認為那些持有較多自有資本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強,因此會較少的發生道德風險,這些人就不會向銀行索要較高的儲蓄風險溢價,從而降低了融資成本。

    二、資本緩存與風險行為

    研究銀行資本緩存和風險之間關系的現有文獻中沒有統一的結論。有的學者認為資本緩沖與風險行為存在負相關關系,例如黃憲,熊啟躍(2011)認為,因為存在約束,就會提高股東的出資額度,倘若銀行發生違約,股東的損失就會上升,在此情況下股東會阻止銀行從事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從而降低了銀行在提高資本金過程中的風險承受能力;Aggarwal和Jacques(2001)基于美國銀行業的數據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同樣也存在相反的結論,由于銀行持有資本金,從而降低了特許權價值,因此銀行會通過從事更高風險的活動來彌補這種持有高成本資本所帶來的損失。吳俊等(2011)基于中國銀行業的數據、Aigbe(2012)基于美國銀行業的數據都得出銀行資本金數量的提高會對其風險承擔行為產生正向刺激。但另一方面,Freixas和Gabillon(1999)認為資本充足率監管應該和其他審慎監管措施和市場工具一致,以創建一個最優的激勵措施。也有學者研究發現銀行資本的增加并不影響銀行風險行為,例如Aggarwal和Jacques(1998)考察了美國PCA(prompt corrective action)對銀行資產組合以及資本比率風險水平的影響,發現PCA有效地使銀行提高了資本比率,不論是資本不足還是資本充足的銀行,但資產組合風險并沒有升高。對英國銀行業的數據進行的實證研究的結果也表明,資本管制壓力增大使得銀行增加資本,但對風險并沒有影響。

    三、資本緩存、風險行為和效率之間的關系

    Hughes and Moon(1995)研究提出,銀行資本與風險的實證研究中必須要將效率的作用考慮減去,把效率與資本充足管制對銀行風險行為的影響結合起來進行實證分析。有的學者從監管的角度出發,例如Hughes and Mester(1998)的研究發現,銀行經營效率會對其資本和風險水平有所影響,因為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可能會允許那些經營狀況較好的銀行擁有更高比例的負債。有的從道德風險的角度出發,如Berger and De Young(1997)認為低效率的企業可能會從事更高的風險來彌補收益的損失,銀行風險水過來又影響效率。還有一些學者站在不同所有權結構角度來分析銀行資本、風險和效率之間關系。(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1]Bikker,J.A.Metzemakers,P.A.J.Bank Provisioning Behaviour and Procyclic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Money,2005,15(2):141-157.

    [2]柯孔林,馮宗憲,陳偉平.銀行資本緩沖的逆周期行為分析――來自中國上市銀行的經驗證據[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3):70-79.

    [3]李文泓,羅猛.關于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順周期性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0(2).

    [4]張宗新,玉.監管政策能否抑制商業銀行親周期行為D基于中國上市銀行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財貿經濟,2011(2).

    [5]Chami,R.and Cosimano,T,2001.Monetary Policy with a Touch of Basel.IMF Working.

    [6]Bolton,P.and X.Freixas,2006,“Corporate Finnace nad hte Monetary Transimssion Mechnaism”,Review of Financila Studies,19:829―870.

    [7]黃憲,熊啟躍,銀行資本約束下貨幣政策傳導機理的“扭曲”效應,經濟學動態,2011年第6期,119-124.

    [8]Aggarwal,R,and K.Jacques,The Impact of FDICIA and Prompt Corrective Action on Bank Capital andRisk:Estimates Using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Model,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1,25(6),1139-1160.

    [9]吳俊,張宗益,鄧宏輝.商業銀行資本、風險與效率的關系:中國經濟轉型期的經驗研究.財經論叢,2011年第1期,55-61.

    [10]Aigbe,A,et.al,Bank Capital and Exposur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2,64(5),377-392.

    [11]eixas,X.and Gabillon,E.Optimal regulation of a fully insured deposit banking system[J].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1999(16):111C134.

    [12]Aggarwal,R,K.Jacques.1998.A simultaneous equation estimation of the impact of prompt corrective action on bank capital and risk[Z].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the Future of Capital in New York,February.

    [13]Hughes,J.P,Moon,C.Measuring bank efficiency when managers trade return for reduced risk[Z].Department of Economics Rutgers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No.1995-20,1995.

    [14]Hughes,J.P,Mester,L.Bank capitalization and cost:evidenceof scale economies in risk management and signaling[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8,80,314C325.

    [15]Berger,A.N,De Young,R.Problem loans and cost efficiency in commercial banking[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7,21,849C870.

    [16]Jensen,M.C.and 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C360

    第9篇:德育的本質屬性范文

    論文摘要:課程建設中首要的環節是課程建設的內容選擇,其次是如何組織實施。分析技術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要求來選擇技術應用型本科的課程建設內容;以“理論基礎厚實、應用實踐導向、理論實踐融合、學會學習思考”來構建“拋錨式”課程組織實施模式。是技術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得以體現的基本要求和實現的有效途徑。

    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是最近幾年在我國新出現的一種教育形態,是為進入應用科學和現代技術領域就業的學生提供為期四年的學術和職業準備的教育。課程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開設的學科及其目的、內容、范圍、活動、進程等的總和,任何教育類型的獨特性都要在課程中有所體現,任何教學改革和建設歸根到底都要落實到課程的改革和建設上。

    一、技術應用本科課程建設的內容選擇

    (一)技術應用型本科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對課程建設的要求

    技術應用本科教育是以培養具有較強技術理論基礎、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并服務于生產、建設、管理第一線的高級技術人才(亦可稱之為“技術師”或“技術工程師”)為主要目標,簡單來講,技術應用本科教育就是培養高級技術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其培養目標有兩方面特征要求,一是人才培養要體現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達到本科層次高等教育的學業標準要求;二是必須符合技術應用本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即所培養的才必須是應用型的,具備較強的技術實踐能力。從培養目標轉化到課程建設的要求,是通過對培養目標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分析來實現的。

    技術應用本科的人才培養目標在知識方面,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并重,且注重理論知識為實踐能力的培養打基礎。此外,這種理論知識也不同于傳統的某種學科知識,它是指從各種技術活動中概括出的共同的理論知識原理、定律和經驗知識所組成的系統知識體系,對此,我們稱之為“技術學科”知識。

    在能力方面,技術應用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中除了要具備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創新精神、善于協作等基礎能力外,還應重點突出具備以下能力:①具有將技術創造原型進行具體化設計并組織實施于生產實踐的能力;②具有維護、監控實際技術系統,能夠發現、分析和解決綜合性復雜技術實踐問題的能力;③具有對基層技術員或業務員提供指導和咨詢的能力;④具有在服務領域運用專門知識與技術向特定顧客提供全面或綜合并承擔相應責任的能力等。

    而在素質方面,技術應用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基本要素,即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職業素養,包括合格的政治素養,良好的身心素質,基本的人文、科學素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內容。

    (二)技術應用型本科課程內容的基本建構

    根據以上對技術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對課程建設要求的分析,筆者認為技術應用型本科課程內容選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構。

    1.通識教育課程——合格公民應有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培養

    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分支,高等技術教育當然也需要具備高等教育所擁有的所有特征。大學作為一個培養現代社會公民的場所,應當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具備獨立健全人格的、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的、遵守現代社會法律和規范的社會人。通識教育課具有許多重要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功效,即經過良好組織的文化課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同時幫助他們更好的認識自己。通過這些課程,學生們能夠從不同的視角更加清楚的了解這個世界,并通過對一些重大問題的思考,比如人生的意義、什么是美,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人類精神文明所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好的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系,更好的理解自己將來所從事的工作對周圍世界所可能產生的影響,更好的理解這些工作所具有的文化意義以及它們在整個社會的物質文化生產中處于怎樣的位置。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得學生們更好的、以更加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式完成將來的工作,使得他們具備對自己工作的反思能力,成為工作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另一方面,這也有利于他們在日后的工作中走向管理的崗位,承擔領導的角色。

    2.復合性的專業基礎課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設置復合性的專業基礎課程,是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區別于高等職業技術專科教育的特點之一。這些專業基礎課的學習為將來解決專業領域內的問題提供科學原理方面的支持,幫助學生從更深的層面上理解專業領域內的技術問題。隨著知識經濟在社會經濟生產活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知識推進生產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中的作用顯著提升。技術師對問題的解決更加依賴對于技術問題背后的科學原理的理解,更加依賴其所掌握的科學知識的深度和水平,更加依賴在解決技術問題過程中創造性的應用基本科學原理的能力。但技術本科的專業基礎課是不同于工程本科和普通本科的專業基礎課。前者在理論的深度方面明顯不及后者,但并不是后者的簡單壓縮和改寫,而分別是各自獨立的兩種課程的組成部分。

    3.專業核心能力課程——回應學生的呼聲與滿足行業與企業人才需求

    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培養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這是它的主要辦學理念,應該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在專業基礎課較好的奠定了學生理解技術問題的科學原理方面的基礎之后,專業核心能力課程的作用就在于向學生提供能夠直接對技術現象和技術問題提出理論解釋的專業方向課。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技術問題的解決依賴于對于技術理論的理解,通過專業方向課傳授的技術理論與技術問題直接相關,對于問題的解決方式起著關鍵作用。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密集性和技術密集性對基層一線生產、管理人員提出的新要求。 轉貼于

    4.專業實踐課程——實際應用能力培養

    技術應用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核心就在于對于技術實踐能力的培養,而與此聯系最為緊密的無疑就是專業實踐課了。實踐課是各種課程類型中與未來的工作最為接近的一種,通過以上各種課程學習獲得的各種知識和能力要在此得到檢驗,學生也會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和聯系加深對于各種理論的理解(當然學生也完全有可能先接觸實踐,然后學習理論知識,然而經過學習之后人們還是要回到具體的實踐過程中)。

    其實,實踐課的意義絕不只是對于已經學習的知識的簡單應用,它也應當是學生真正充分理解和領會其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的主要場所之一。在這里,學生能夠通過親身參與實踐過程,切身感受現實工作情境,更進一步的理解其職業的內涵和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內所形成的理解能力并不能自然而然的轉化成實際工作場所中的實踐能力,這兩種能力屬于兩種不同的范疇,要真正形成在工作現場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則必須在實踐的環節中實現。

    二、技術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的組織實施

    (一)兩種課程論的比較

    目前在課程教學中占主導地位有以下兩種理論。第一種理論是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論。其理論邏輯是:學生可以先打下較為寬厚的基礎,為今后學生在不同方向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知識方面的支撐,也使學生在接觸實際工作之前對其所從事的領域的理論有足夠的認識。第二種理論是以活動項目為中心的課程論。其理論邏輯是:技術知識在人的大腦中的表征方式與科學知識不同,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必須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通過讓學生參與一定的時間獲得項目來掌握完成技術活動所需要的技能以及對于相應理論的理解。

    筆者認為以第一種課程建設理論構建課程模式,適用于研究型綜合性的大學和應用型專業性的大學,而對以培養主要適應特定行業并能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的高級技術能力人才為培養方向和以培養再創新能力為價值追求的應用型技術性的大學存在許多弊端。首先,目前在我國很多職校都存在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現象,學生對理論學習沒有興趣,也不擅長。其次,技術實踐能力的養成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之上。而以第二種課程建設理論構建課程模式,從技術知識本身的特性,按照特定專業范圍內實際的技術活動項目來組織課程的內容安排學與教的進程,始終讓學生參與實驗課和實訓課,將學生盡快帶入專業技術領域;同時向學生提供具有一定廣度的技術理論知識和一定的普通文化內容和數量更多、內容更為豐富的專業選修課,使得學生具有理解更加復雜的技術問題的能力。為他們將來選擇自己在工作領域的主攻方向提供便利。

    (二)按照以活動項目為中心的課程論,構建“拋錨式”課程教學模式

    技術學科課程與工程學科課程相比較,它們同樣是一種比技能教育更厚實的、具有較強應用性的基礎理論,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工程或技術能力;不同之處在于技術能力的形成更賴于理論與一線實際技術活動的結合,如此才能形成現場實用的技術能力。如何在理論教學中克服傳統傳遞知識型學科教學的弊端,必須首先從轉變學習理念開始。若能把“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結合起來,就可能發揮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各自的優勢。為此我們構建了“理論基礎厚實、應用實踐導向、理論實踐融合、學會學習思考”的“拋錨式”課程模式。

    技術本科課程建設探索的一個基本點是使學生基于一個真實的技術活動項目背景中,產生學習需要,自主學習技術知識、培養技術能力;通過學習者的主動學習、教師的指導學習以及學生探究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生親身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終生學習的能力。首先是以技術活動項目為主線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把學到的理論基礎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形成技術能力,為此,我們配合理論教學同步開設項目實驗,將學生的系統理論學習與系列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開展實驗,在實驗活動中檢驗、掌握和運用技術原理知識。其次是以學習者為主體的開放型、互動式課程活動方式,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帶著問題參與體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夏建國,劉文華.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6(14).

    [2]石偉平,徐國慶.試論當前中國發展技術本科的意義與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03(12).

    [3]楊金土.我國本科教育層次的職業教育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200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视频网址|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欧美成人午夜做受视频|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成人自拍视频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app|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天天摸夜夜摸成人免费视频 |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在线免费成人网|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成人无码观看56|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成人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青青青国产成人久久111网站|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频播放尤物| 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