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紀律教育感想范文

    紀律教育感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紀律教育感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紀律教育感想

    第1篇:紀律教育感想范文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焦慮情緒;護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90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831-02

    冠狀動脈病變發生冠狀動脈供血突然中斷,導致心肌嚴重并且長時間的急性缺血形成心肌梗死。其起病急,病情嚴重,嚴重可導致患者死亡。近些年由于生活壓力大,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也逐漸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可由于七情失節而引發,患者的不良情緒會導致病情加重[1]。本組研究通過護理干預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慮情緒,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5.7±5.1歲,合并高血壓有16例,糖尿病5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5例。觀察組40例,男性19例,女21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6.3±4.9歲,合并高血壓有15例,糖尿病6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5例。心功能分級按照紐約心臟協會進行分級,均在III級以下。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精神障礙,語言表達能力尚可。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合并癥以及心功能分級不同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綜合化護理,包括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緩解痛苦。

    1.2.1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多關心,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增加患者的信任。護理人員對待患者要和藹親切,對患者的疑難問題要耐心的解答,給予患者關愛,讓患者保持平靜心態,在病房要安靜,不要在病房大聲說話,護理人員動作要溫柔,盡量滿足患者合理要求。

    1.2.2健康教育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對心肌梗死病情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讓患者更容易理解,了解自己的疾病,讓患者了解本病是可以治愈的增加患者的自信心。

    1.2.3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時患者會發生胸部疼痛,患者會情緒不穩定,血壓升高,心跳過快,會增加耗氧量,護理人員要及時的向醫生進行報告,并給與患者止痛藥,在用藥的同時給與患者輕緩的音樂,轉移患者注意力,可以有效的減輕疼痛,穩定患者的情緒。

    1.3療效判定[2]對患者進行焦慮狀況評估,采用SAS量表,有20個項目組成,分為四個等級,總分20-80分,分數越高焦慮情緒越重。

    1.4統計學處理本實驗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兩組之間差異比較使用方差分析χ2檢驗,P

    2結果

    2.1焦慮情緒兩組患者均有明顯的改善,觀察組焦慮情況優于對照組,其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在發作時疼痛感使得患者緊張并有恐懼心理,患者很容易會出現焦慮等不良情緒[3],會導致患者引發多種并發癥,增加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中,給患者提供舒適的環境,有利于患者不安的焦慮情緒。護理人員的細心護理,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可以更好的促進患者配合治療。讓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明白急性心肌梗死是可以治愈的,增加患者痊愈的自信心,積極向上的態度,可以防止患者出現抑郁情緒,并且在患者家屬的配合下,能夠更好的為患者進行實行治療,并且增加治療效果。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時疼痛難忍,患者情緒不穩定,會增加耗氧量,會加重病情,使得患者的疼痛加劇,形成惡性循環,護理人員要及時了解患者的疼痛,給予相應對策,幫助患者緩解疼痛。良好的細心的護理可以給予患者心理的支持與情緒的疏導。本組研究結果與其他報道一樣顯示有效的護理能夠明顯的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改善預后,促進患者更好的康復。綜上所述,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很好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慮情緒,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讓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復。

    參考文獻

    [1]曾影紅,張曉璇.心理護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慮、抑郁情緒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03):609-611.

    第2篇:紀律教育感想范文

    從教材內容來看,楞次定律將學生知識范圍內有關“場”的概念從“靜態場”過渡到“動態場”,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關系復雜,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學習本課,需要注意的是引導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鼓勵學生總結物理規律;同時,培養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識。

    2.教學目標

    2.1知識與技能。

    2.1.1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感應電流與磁通量變化的關系,并會敘述楞次定律的內容。

    2.1.2通過實驗過程的回放分析,體會楞次定律內容中“阻礙”二字的含義,感受“磁通量變化”的方式和途徑。

    2.1.3通過實驗現象的直觀比較,進一步明確感應電流產生的過程仍能遵循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

    2.2過程與方法。

    2.2.1觀察實驗,體驗電磁感應現象中感應電流存在方向問題。

    2.2.2嘗試用所學的知識,設計感應電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動手實驗操作。

    2.2.3關注實驗現象的個性,找出實驗現象的共性,并總結出規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3.1在實驗設計、操作過程中逐步積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2.3.2養成主動參與科學研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2.3.3能夠用因果關系和矛盾論的辨正觀點認識楞次定律。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楞次定律的探究實驗設計和實驗結果的總結;感應電流激發的磁場與原來磁場之間的關系;定律內容表述中“阻礙”二字的理解。

    4.教學過程

    4.1創設情境,質疑搭橋。

    播放Flash課件(如圖1),再現情境,溫故知新。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問題1:在上述實驗中,我們已經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是什么?

    學生: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是穿過線圈的磁通量的變化。

    問題2:磁鐵插入與抽出時,指針偏轉的方向相同嗎?指針左偏與右偏意味著什么呢?

    學生:指針偏轉方向不同,表明電路中的電流方向不同。

    問題3:怎樣判斷線圈中產生的感應電流方向?

    學生:如果事先搞清楚電流表的指針偏轉方向與電流進入方向之間的關系,就可以進一步確定線圈中的電流方向了。

    (1)學生思考、討論:如何通過實驗來確定才針偏轉方向與電流進入方向之間的關系?

    (2)設計如圖2所示電路,探究指針偏轉方向與電流進入方向之間的關系,并完成表1。

    設計說明: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入手,讓學生觀察條形磁鐵插入與抽出時,線圈中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是不同的。

    4.2提出問題,猜想假設。

    提出問題:感應電流的方向由哪些因素決定?如何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學生分組討論并猜想: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磁場方向、穿過回路的磁通量的變化有關。

    設計說明: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感悟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3設計方案,實驗探究。

    學生結合探究問題和已準備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交流各小組的設計方案對不同的實驗方案,實驗探究并記錄填寫完整;訓練學生結合實驗目的和已有條件設計實驗方案的技能;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獲得實驗結論;培養學生的動手及觀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4.4總結物理規律。

    教師:引領學生歸納出楞次定律的簡潔表述,引領學生理解“阻礙”有什么含義?當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增大時,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場反向,“反抗”其增大;當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減小時,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場同向,“補償”其減小。即:從磁通量的角度,“阻礙”就是指增“反”減“同”。

    學生討論,歸納總結:楞次定律: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即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設計說明:學習如何科學分析問題,揭開現象看本質,得到科學結論。

    4.5鞏固應用。

    例1.如圖3所示,4根同樣光滑的細鋁桿a、b、c、d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其中a、c固定,b、d靜止地放在a、c桿上,接觸良好,O點為回路中心,當條形磁鐵一端從O點正上方向下插向回路時,b、d兩桿將( )。

    A.保持不動

    B.分別遠離O點

    C.分別向O點靠近

    D.因不知磁極極性故無法判定

    【解析】磁鐵插向abcd構成的回路時,回路中磁通量增加,產生感應電流。同時,b、d中的電流又受到安培力作用而發生運動。

    解法1:先假設N極插向回路,則原磁感線向下呈發散狀;因導線切割磁感線,由右手定則,可知感應電流方向俯視為逆時針;根據左手定則知b導線受到向右的安培力,d導線受到向左的安培力。再假設S極插向回路,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答案C正確。

    解法2:當磁鐵插向回路的過程中(無論哪極朝下),穿過回路的磁通量增加,金屬桿將向O靠近來阻礙磁通量增加。答案C正確。

    5.教學反思

    第3篇:紀律教育感想范文

    【關鍵詞】 孕婦;焦慮情緒;生活質量;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影響

    孕婦在妊娠期間,由于身體、對妊娠過程的陌生感、外界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而產生焦慮等負性情緒,不僅對孕婦圍產期的生活質量產生很大程度上的不利影響,而且不利于胎兒的正常發育。因此,加強對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對孕婦焦慮情緒及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有助于改善孕婦的焦慮情緒,提升她們的生存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本組所研究的100例具有焦慮情緒的孕婦是從到我院進行產前檢查的孕婦中選擇出來的,年齡20~30歲。隨機將這些孕婦劃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一組有50例,排除患有慢性疾病、服用過精神類藥物的孕婦。

    1.2 方法 對照組孕婦主要采取常規性健康教育的方法;觀察組孕婦則是在常規性健康教育的基礎上,給予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護理。利用統計學相關的理論知識與焦慮自評量表以及生活質量量表,對兩組孕婦的焦慮情緒恢復狀況與生活質量進行對比性分析。

    1.3 療效標準 本組所研究的評價標準內容包括:一是無效,即孕婦的焦慮情緒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生活質量較差;二是有效,即孕婦的焦慮情緒得到有效控制與改善,生活質量逐步提升;三是痊愈,即孕婦的焦慮情緒消失,生活質量高。

    2 結 果

    利用統計學相關理論對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對孕婦焦慮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研究與分析。

    從上圖表中可知:經過一段時間的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兩組孕婦的焦慮情緒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觀察組孕婦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而護理總有效率與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

    3 探 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醫學護理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婦產科的護理技術與護理質量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尤其是對孕產婦心理健康的護理。這是因為很多孕婦由于自己身體的因素,對妊娠知識的認識不足以及外界因素的影響,難免會出現焦慮等負性情緒,對母嬰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在新時期加強對健康教育與心理干預對孕婦焦慮情緒及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

    在臨床研究中,造成孕婦產生焦慮情緒的原因包括:一是對胎兒的健康過分擔心;二是孕婦對妊娠知識與妊娠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不甚了解,對于分娩中的疼痛具有緊張、恐懼的心理;三是很多孕婦對產后嬰兒的照顧護理缺乏自信;四是孕婦所處的生活環境較差,生活質量較低。

    針對孕婦在妊娠期所存在的焦慮情緒與生活質量差的問題,需要對孕婦進行健康教育與心理干預方面的護理。其中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孕婦的心理衛生、孕婦在孕期的生活保健知識、孕婦分娩前的準備與減輕分娩痛苦的措施、產前的健康篩查、新生兒安全護理以及孕婦產后的健康保健等。在對孕婦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健康教育的內容編寫成冊發放給到醫院進行產前檢查的孕婦,或者在定期邀請具有豐富臨床孕婦護理經驗的護理人員開展孕婦生活保健方面的講座時,鼓勵孕婦參與其中,又或者護理人員親自示范產后正確的哺乳姿勢與嬰兒護理的技能。

    對具有焦慮情緒的孕婦進行心理干預,需要與孕婦進行深入的交流溝通,充分了解并掌握孕婦產生焦慮情緒的原因與心理特點。運用認知行為的治療方法對孕婦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逐步糾正孕婦錯誤的認知,通過這種心理干預方式讓孕婦認識到焦慮等負性情緒對自身健康與胎兒成長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鼓勵孕婦積極地與錯誤的行為觀念與負性情緒作斗爭,以便調節自身焦慮的負面情緒。另外在對孕婦進行心理干預的過程中,可以將音樂治療的方法應用到其中,運用輕緩的音樂降低孕婦體內皮質醇的濃度,緩解孕婦在妊娠期內所具有的焦慮情緒,使得孕婦的心理、生理以及情緒得到科學的調節。

    因此,在孕婦妊娠期內運用健康教育與心理干預等手段對孕婦的焦慮情緒進行調節與干預,有助于提升孕婦的生活質量與促進自身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心理干預對妊娠早期孕婦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0,21:114-115.

    [2] 覃鈺純,范利軍,邱堅進.產前健康教育對孕婦焦慮情緒的干預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33:358-359.

    第4篇:紀律教育感想范文

    關鍵詞: 感恩教育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考核評價

    一般認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對于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促進個體的自身發展,增強社會的信譽等具有重要意義”[1]。

    高校應當如何有效地對當代大學生實施感恩教育呢?在沒有設置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的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成為實施感恩教育的重要載體。“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課程,將感恩教育滲透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可以達到相輔相成、一舉兩得的教育效果,對于大一新生來說,也是恰逢其時,對于他們順利、愉快地度過大學四年將有很大幫助。

    一、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中滲透感恩教育

    “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涵蓋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及法律觀教育等很多方面。可以說,引導大學生樹德和做人,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是“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重要目的和意義所在,而這一點也正是感恩教育所追求的。

    在現代社會,感恩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對黨和國家的熱愛與忠誠,對社會和人民的包容與奉獻;對組織的信任和感激,對工作的勤奮和盡責;對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對家人的理解和眷念;對生命的敬仰和珍惜,對自然的親近和呵護[2]。可以說,感恩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素質,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和責任觀,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中,是完全可以而且十分合適的。

    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中,有許多內容和感恩有直接聯系。比如在關于人生觀的教學內容中,如果單純從個人的角度談人生觀和人生價值的實現,眼界是比較狹隘的,而且不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果換一個角度,從人的社會性的角度來談人生觀的問題,則會有更寬的眼界,而且可以很自然地聯系到感恩問題,也就將感恩教育與教材內容融合到了一起,使學生更容易對人生觀有較深刻的理解和領悟。

    從談個人的人生觀,聯系到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尤其是與父母的關系、與朋友的關系等,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與周圍的人和事存在著客觀的聯系,所以,要感恩與自身生命相聯系的每一個對象。從談人生價值的實現,聯系到祖國和人民與自身的關系,讓學生體會到祖國和人民所提供給自己的一切,感恩自身從社會所得到的恩情,明確只有感恩社會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這樣,通過恰當的結合,潛移默化地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中,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本身,又將感恩教育落到了實處,并且二者相輔相成,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二、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方法上滲透感恩教育

    除了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中滲透感恩教育外,在教學方法上也需要滲透感恩教育。“因為道德現象與人的需要、情感緊密相連,真正的道德規范應是道德主體對之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如果僅僅以道德規范、原則的傳授,以認知能力的培養為目的,而沒有學生相應的道德情感參與其中的話,則此種道德教育注定是要失敗的”[3]。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讓這種傳遞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就需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

    比如在學習遵守道德規范的內容時,可以圍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等方面,讓學生談談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或者周圍發生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啟發學生領悟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需要每個人不斷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而個人道德修養的加強,實際上恰恰是個人感恩于社會、感恩于他人的自然結果,從而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認識到感恩意識的必要性和感恩品質的重要性,認識到懂得感恩是一個社會人的基本素質。

    如果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則正好是開展辯論的好機會。真理不辯不明,開展辯論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深入思考,而且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關于老人跌倒該不該扶之類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充分辯論。通過辯論,大家往往更容易形成較為一致的意見和看法。通過辯論諸如此類的道德問題,學生也可以領悟到感恩不僅是要感激幫助過我們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將這種感激之情轉化為一種樂于助人的品質,這種品質不僅是個體所必需的,而且是社會所必須的,作為大學生應當有這種社會責任感,引領良好的社會風氣。

    此外,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學生寫信、演講、歌舞、小品、繪畫、觀看影片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引導大學生課堂聯系生活、理論聯系實際。通過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原本抽象的理論化的教學內容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感性的生動活潑的課堂實踐,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強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并且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三、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考核評價體系中滲透感恩教育

    堅持教育培養與考核評價的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大學生將自律與他律有機地結合起來。目前,“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考核評價體系還是以書面考試為主,以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為考核重點。這種考核評價體系,雖然對學生掌握知識性的內容很有幫助,但對學生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因此,在考核評價體系中,除了考查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外,還要考查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際情況。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促進大學生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同時必然有助于大學生感恩品質的形成和感恩習慣的養成。

    首先,學校應當密切與大學生家庭的聯系,暢通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渠道,在家庭中建立教育監督反饋機制,并且將大學生在家里的表現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因為大學生的身份不僅僅是學生,更是一名家庭成員,在家庭里的表現優秀,才真正稱得上是名優秀的大學生。而且,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往往在家庭生活中才能真實地反映出來。通過考察大學生在家庭里的表現,實際上也給了大學生一個機會,可以使他們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與家庭的密切聯系和自己對家庭的責任,促進大學生將感恩情感轉化為感恩行動。

    其次,學校要組織相關活動,比如組織大學生在校內義務勞動、深入社區扶貧助困、到敬老院搞志愿活動等,將大學生參加這類活動的情況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大學生活應當是豐富多彩的,學校和各學院會經常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這些活動正是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好機會。“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本身就是很強調實踐性的課程,讓大學生廣泛參加此類活動,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感恩品質。而且,這些活動被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更能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廣泛性和積極性,久而久之,必然可以實現感恩教育的內化與外化。

    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主動深入社會實踐,比如參加義務獻血、擔當義務交通協管員、義務幫助中小學生輔導作業等,將參加這些義務活動的情況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其實,生活就是個大課堂,它會教給我們每個人各種各樣的知識,同時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也都要回歸到生活大課堂去檢驗和應用。年輕有為的大學生們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他們隨時隨地都在實踐著在書本上學到的各種知識和道理,其中許多優秀的大學生已經做得非常出色,應當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和表揚。

    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考核評價體系中滲透感恩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將感恩意識、感恩情感轉化為感恩行動、感恩品質。相信在這些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大學生們可以親身感受到自己對家庭、對集體、對社會的關愛所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這些生動愉快的體驗,會悄悄地沉淀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形成穩定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感恩品質。

    懂得感恩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中,是實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等幾個方面滲透感恩教育,可以使感恩教育和課程教學相互融合、相輔相成,達到事半功倍、一舉兩得的效果。

    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近年來一系列暴露感恩意識缺乏事件的發生,冷酷地說明感恩教育的缺失依然如舊。我們不能只有在某些事件發生時,才想起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才想到要加強感恩教育,事情過去了,又什么都不做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現在我們需要立刻行動起來,讓感恩代替冷漠,讓善良代替邪念,讓人與人的關系更加和諧,讓社會充滿關愛和溫暖。

    參考文獻:

    [1]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政治科學,2004(04).

    [2]肖池平,萬晴.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倡導感恩文化[N].中國民族報,2007-09-28.

    第5篇:紀律教育感想范文

    [關鍵詞]骨折;心理護理;抑郁;焦慮;住院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3-143-04

    在交通行業與建筑行業的發展之下,我國骨折發生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對于骨折患者,多使用手術治療方式,很多患者需要進行二次手術,恢復的時間較長,在這一段時期,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會喪失或者下降,因此,骨折手術患者心理壓力較大,患者常擔心手術費用、術后功能恢復等,產生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主要表現為焦慮、緊張、抑郁等。這些負性情緒可引起患者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疼痛感加劇、失眠等一系列生理變化,嚴重者甚至影響手術本身及術后康復。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在創傷患者中的應用日益受到重視。為探討心理干預對老年骨折患者心理狀態及術后恢復情況的影響,本研究對100例骨折手術治療的住院患者實行一對一的術前心理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資料來自于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入院的骨折患者200例,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年齡為62~84歲,平均(72.5±1.5)歲,所有患者均排除顱腦損傷及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無語言交流障礙、精神疾患,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50分、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53分。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0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患者施行術前心理干預,對照組100例患者中男61例、女39例;年齡61-81歲,平均(74.4±10.2)歲;車禍傷54例、嚴重摔傷30例、高空墜落傷16例;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73例、其他部位骨折3例。全身麻醉69例,腰麻31例;39例患者有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病等慢性病病史;觀察組100例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62~84歲,平均(71.7±11.4)歲;車禍傷50例、嚴重摔傷31例、高空墜落傷19例;上肢骨折22例、下肢骨折72例、其他部位骨折6例。全身麻醉58例,腰麻42例;35例患者有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病等慢性病病史;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治療措施、住院時間、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者告知研究目的后均自愿簽署同意書。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骨科常規護理,包括專科護理、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及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加強圍手術期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充分理解患者的負性情緒:骨折常突然意外發生,患者毫無思想準備,暫時喪失勞動能力。入院后,患者常因骨折后劇烈疼痛、擔心骨折能否順利康復、治療所需費用產生的經濟負擔等產生焦慮、緊張、抑郁等負性情緒,表現為煩躁不安、心悸、情緒激動、失眠、血壓升高等癥狀。骨折術后臥床時間相對較長,患者和外界接觸減少或家屬難以兼顧,產生強烈的孤獨感,患者易產生沮喪、不配合治療及護理等行為。因此,護理人員應充分理解并尊重患者心理、情緒變化,主動和患者交流,態度親切、溫和,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及時發現并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2)把心理干預落實到細節處:骨折患者的心理護理應貫穿于整個圍手術期。首先,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依據患者個體差異及負性心理嚴重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術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手術的目的和方法、術中配合技巧及注意事項等,用手術成功的范例激勵患者。多用正性的語言鼓勵患者,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礙,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教會患者釋放緊張、焦慮、抑郁情緒的方法,如聽輕音樂、看喜歡電視節目等,通過轉移注意力克服負性情緒。(3)通過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克服負性情緒:術前、術中正確擺放,減輕患者不適感。搬動患者時妥善固定患肢,避免加重疼痛引起患者心理不適。術后及時、正確使用止疼藥,減輕疼痛不良刺激導致的心理變化。早期進行康復指導,讓患者了解術后康復鍛煉的重要性,提前做好康復鍛煉的心理準備,以提高康復鍛煉的依從性。

    1.3觀察指標

    (1)心理評估:使用焦慮白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評測術前1d和術后第2天焦慮和抑郁程度。每個量表均含有20個項目,分1、2、3、4共4級評分。焦慮、抑郁評定的分界值分別為50分和53分,分數越高,提示焦慮、抑郁傾向越明顯。量表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護理人員以提問的方式指導患者填寫。(2)住院滿意度:出院前對兩組患者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滿分為100分,>95分為很滿意,85~94分為基本滿意,≤84分為不滿意;(3)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兩組病人術后1、7、14d的疼痛程度。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

    第6篇:紀律教育感想范文

    癌癥對于患者來說是痛苦的,對家庭更是一場災難。隨著晚期癌癥患者病情的逐漸加重,有許多家庭都籠罩在癌癥和死亡的陰影下,照顧者在身體上、精神上都承受著很大壓力,他們的需要和感受同樣應該是寧養療護人員關注的焦點,如何使晚期癌癥患者的照顧者在其親人患癌期間維持較高的生活質量,減輕其不良情緒反應,使其更好地照顧晚期癌癥的患者,是我們寧養療護人員努力的方向之一。我們根據128例晚期癌癥患者主要照顧者出現抑郁及焦慮的的特征采取認知行為療法、藝術欣賞放松療法以及引導照顧者傾訴困擾內心的苦惱、并設身處地的給予其相應的疏導和理解,使其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并鼓勵其堅強面對現實,肯定其為患者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過去所做的是有意義的,將來也是美好的),以輕松之心面對病人,全心全意的照顧好病人,真正實現寧養的意義:生死兩相安。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調查對象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寧養院2009年9月17日―2010年5月6日所服務的130例晚期癌癥患者的主要照顧者,平均年齡56±3.52歲,其中,男性68人,女性132人。發放問卷130份,收回130份,有效答卷128份(抑郁及焦慮者128人),回收率98.46%,其中焦慮者12人,焦慮-抑郁者89人,抑郁者27人;男性46人,女性82人。在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居住地、經濟收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研究工具與方法

    1.2.1測量工具: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問卷調查。

    1.2.2方法:干預前由130例晚期癌癥患者主要照顧者完成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篩選出主要照顧者存在焦慮、抑郁128例,干預后的焦慮、抑郁自評量表由128例存在抑郁及焦慮的主要照顧者完成。

    1.3干預方法(表1)

    表1受治者干預內容及形式

    干預項目 頻次和形式認知行為療法 每月1次 每次1小時 單個交流藝術療法 每月1次 每次1小時 集中培訓音樂放松療法 每月1次 每次1小時 集中培訓受治者座談會 每月1次 每次半小時 面對面交流《受治者日志》記錄手冊 干預開始時發放,隨訪時查看受治者熱線 干預期間開通每例受治者2周電話隨訪2干預效果

    見表2。

    表2128例主要照顧者焦慮抑郁干預前后效果比較(x±s)

    項目 n 干預前(分值) 干預后(分值)SAS評分 SDS評分 SAS評分 SDS評分焦慮癥 12 54.82±7.35 50.12±9.37 36.16±4.48# 39.17±6.42#焦慮-抑郁綜合癥 89 50.63±6.35 53.64±7.25 39.86±5.98# 38.75±6.23#抑郁癥 27 52.87±7.76 51.28±5.53 35.45±5.13# 38.93±6.73##P≤0.05

    3結果

    3.1采用SPSS13.0分析軟件,兩組一般資料比較:本研究晚期癌癥患者照顧者存在心理問題共有128例,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干預前后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干預前后兩組照顧者心理健康發生率的比較: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晚期癌癥患者照顧者的抑郁及焦慮指數明顯降低,心理健康指數明顯提高,P≤0.05。

    4討論

    對128例晚期癌癥患者照顧者存在焦慮、抑郁、焦慮-抑郁綜合癥的心理干預,試驗結果發現焦慮癥患者、焦慮-抑郁綜合癥、抑郁癥患者干預前與干預后均有顯著差異P≤0.05,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照顧者的抑郁及焦慮指數明顯降低,心理健康指數明顯提高,主要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干預。

    4.1認知行為療法:認知療法以集中講座的形式對認知行為方面進行干預,主要目的是改變晚期癌癥患者照顧者的認知、心理意象、觀點信念和思維方式,建立正確的認知,解決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方法[1]。實驗結果顯示干預前后晚期癌癥患者照顧者的抑郁、焦慮指數明顯降低,心理健康指數明顯提高。改療法有效地提高了照顧者對生活中不良事件的應激能力,把不良事件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

    4.2音樂放松療法:該療法采用以音樂為背景的語言誘導方式,將音樂治療與放松訓練相結合[2]。在節奏舒緩的音樂下,對音樂所表現的內涵和意境進行描述,幫助受治者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樣的放松訓練能夠抵消生理和心理應激的負面影響,使人的身體、心理和精神重新恢復平衡和協調,幫助晚期癌癥患者主要照顧者以更健康的方式對待生活的挑戰。實驗結果顯示音樂放松療法能減輕晚期癌癥患者主要照顧者的不良情緒。

    4.3藝術療法:林曉藝術治療師主張自由藝術創作表達,將藝術作品和藝術活動視為夢境的具體表現形式,認為藝術創作是來自潛意識的象征性語言,也是潛意識嘗試為心理建立秩序的方法之一。照顧者在藝術治療者的陪同下,透過藝術材料的運用創作,主要的目的是在協助當事者在安全的環境下達到有效的個人改變與成長;移情作用(情感轉移)在治療過程中受治者、治療者和作品之間扮演重要的角色。當今藝術創作被視為診斷與治療的工具,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了干預前后照顧者的心理改變有明顯好轉。

    4.4心理干預:本文調查顯示,約有69%的抑郁癥患者同時合并焦慮癥狀。二者在發病機理、病狀表現等方面具有很多相同之處。焦慮和抑郁情緒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感成分,當人們遇到精神壓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情況時,都會產生抑郁或焦慮情緒。心理干預對于焦慮癥、抑郁癥、焦慮-抑郁癥患者是必要的、有效的、有益的。通過此次干預與實驗,適時、適度地給予他們個體化的心理干預,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無論對家庭還是對社會都是有益的。

    綜上所述,實驗結果顯示了對焦慮及抑郁的照顧者采用認知療法、音樂放松療法、藝術療法及心理干預都是顯效的行為,可以達到讓主要照顧者建立正確的認知,建立對待疾病的正確態度,讓他們以最短的時間來接受親屬患癌的事實,是減輕他們的焦慮狀態的有效方法,值得在工作中推廣。

    參考文獻

    [1]王麗.李樂之.腸易激綜合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0, 45(1):89-91

    第7篇:紀律教育感想范文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1-0079-03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esarean section perioperative anxiety and stress reaction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ZHANG Aihu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Shenyang City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in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n perioperative anxiety and stress reaction inperioperative period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One hundred case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interven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t second days, 1 days before the operation, the changes of SAS third days after operation an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operation (T0), fetal childbirth time (T1), end of operation(T2) changes in MAP, HR, CORT level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operation third days , the SAS of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before operation 1 days, but SAS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operation third day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Perioperative period; Nursing; Anxiety; Stress response

    隨著醫療技術的日益進步及社會觀念的不斷改變,選擇剖宮產分娩的產婦逐年增多,同時剖宮產的分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母嬰成活率[1]。但剖宮產術作為強烈的應激源,易使產婦產生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加之手術應激,易使產婦圍術期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不利于配合手術,增加了手術并發癥的發生[2]。提高產科護理的質量,可以促進產婦的術后康復、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而保證母嬰安全。對剖宮產產婦圍術期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緩解產婦的焦慮狀態,降低圍術期應激反應,對于提高手術的效果、降低母嬰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剖宮產的100例產婦納入本研究。年齡最小21歲,最大33歲。其中初產婦79例,經產婦21例。學歷狀況: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23例,大專及以上58例。全部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學歷狀況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產婦的臨床資料比較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對癥護理,包括術前1天向其介紹手術時間、麻醉方法、術前準備及注意事項,術中觀察和記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圍術期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2.1 術前干預 術前1 d由巡回護士到病房對產婦進行訪視,收集產婦資料,告知術前準備的項目及意義、麻醉方式、麻醉及注意事項等。在交談中了解產婦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指導。

    1.2.2 術中干預 護理人員到病房接產婦時態度要熱情,囑家屬在手術室門口放心等待。行術前準備和操作時動作要輕柔,邊操作邊與孕婦輕聲交談、解釋,分散其注意力,征得產婦同意后再予妥善固定;麻醉手術過程中盡可能握著孕婦的手,提高產婦的安全感及心理承受能力。

    1.2.3 術后干預 產婦回到病房后,去枕平臥6 h以上,鼓勵并幫助產婦取其舒適的自由。產婦術后切口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疼痛,護理人員要告知產婦疼痛的性質,指導產婦減輕疼痛的方法,如在深呼吸或咳嗽時,用手捂住切口,防止牽扯到縫線疼痛。早期讓產婦接觸嬰兒,使其盡快建立感情;告知產婦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并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喂養方法。

    1.3 評價指標

    1.3.1 焦慮狀態評價[3] 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累計得分≥50分表示存在焦慮癥狀)進行評價,每名產婦分別于入院第2天、術前1天、術后第3天進行測試。

    1.3.2 應激反應指標評價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T0)、胎兒娩出時(T1)、術畢(T2)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血清皮質醇(CORT)水平的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同時點進行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兩組產婦從入院至產后SAS評分比較

    入院第2天,干預組與對照組的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1天,對照組的SAS評分較干預前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產婦從入院至產后SAS評分比較(x±s)

    2.2 兩組產婦應激反應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干預組與對照組產婦T0、T2時點的MAP、HR、COR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T1時點MAP、CORT 水平均較T0時點明顯上升,但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T1時點MAP、CORT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第8篇:紀律教育感想范文

    【關鍵詞】 下肢骨折 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5-281-02

    骨折多由強大暴力所造成,不僅給患者身體造成傷害,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因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疾病轉歸的不可預知性,心理問題較為突出。焦慮是緊張、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復雜的情緒反應,也是創傷、手術患者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狀態,為了解心理干預對下肢骨折患者焦慮程度的影響,特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12月在某院住院的下肢骨折患者40例,患者均為認知能力正常者,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18歲,40例患者均為單純骨折患者,無其他基礎疾病;其中股骨干骨折13例, 脛腓骨骨折8例,股骨頸骨折7例,股骨粗隆間骨折4例, 髕骨骨折3例,脛骨平臺骨折2例,其他3例。

    1.2 方法 入院后2小時內由護理人員采用焦慮量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系統(SAS))[1]對其進行焦慮評價。實驗組除進行常規護理外,并且在入院后一周內由護理人員持續進行心理干預。

    1.3 評價標準 采用Zung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分別于入院當天(2小時內)和入院后一周測量患者的焦慮程度。此表由20個條目構成,每個條目根據最近一周的感覺分1-4級評定,累積各條目得分為SAS總分,總分越高,提示焦慮程度越重[2]。焦慮程度判斷標準: 20分,完全鎮定;20-35分,適度焦慮;35-40分中度焦慮;40-80分,嚴重焦慮。

    1.4 統計學處理全部數據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各20例)患者入院兩小時內采用Zung的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焦慮程度測評結果見表1。

    表1 入院時2小時內焦慮程度比較表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的焦慮程度差異經統計學處理, t=0.057,P>0.05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入院一周后(干預后)采用Zung 的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焦慮程度測評結果見表2。

    表2 入院后一周焦慮程度比較表

    兩組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為(t=-3.147,P

    3 討論

    骨折患者多為意外創傷,再加上手術影響及對預后的擔心,使患者產生緊張、恐懼、焦慮等一系列心理變化,容易引起交感神經興奮[3]。國內對骨折患者的心理反應的研究也證實焦慮是最突出的心理問題[4]。骨科患者除受手術中及長期臥床活動少,牽引手術患者因不能自行翻身、消化功能降低等生理因素的影響外,還受臥床、環境突然變化、場合不適宜等環境因素影響。表1和2的結果顯示,對于骨折患者的心理焦慮問題,通過全面評估患者焦慮程度,為實驗組患者制定出系統的、科學的、個性化的心理干預計劃,并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的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增加了護患雙方的了解和信任,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潛在心理問題并給予處理,大大緩解了患者的焦慮程度。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首先要進行有效的溝通,為此選擇臨床經驗豐富、掌握溝通技巧、服務態度佳的護士負責與患者溝通,及時了解患者身心動態,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準確、及時地為患者解決問題,滿足需要,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干預方法: (一)心理安慰支持:(1)聆聽患者的痛苦感受。認同他們的痛苦并及時給予幫助。(2)當患者陷于情緒或身體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時,適時給予安慰,并表現出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3)尋求家庭成員的支持。家庭成員的不斷鼓勵和支持是患者擺脫焦慮的有力保證。(4)分散患者注意力。風趣幽默的談話或講笑話,討論患者感興趣的話題。(二)疾病知識支持:(1)用醫學常識來解答患者對病情的疑問。及時排解患者對身體疾患的擔憂和恐懼。(2)及時和患者就治療和預后的相關問題進行溝通。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讓患者充分了解診療過程中的常見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恐慌。(3)患者間溝通。患者之間更容易對疾病的痛苦產生共鳴,讓心態積極、治療效果好的患者對其他患者進行開導,讓患者看到康復的希望。

    護患關系是以解決患者在住院期間所遇到的生理、社會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問題,滿足患者需要為主要目的的一種專業性的人際關系[4]。通過心理干預,患者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提高,自信心增強,心理狀態相應改善,焦慮情緒逐漸減輕或消失。

    參考文獻

    [1]Zung W W K.A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Psyehosomatios,1971;12:371.

    [2]劉賢臣,唐茂芹,陳現等. 焦慮自評量表的因子分析[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1995,13(33):303-306.

    [3]李月梅,張麗. 護理程序在預防下肢骨折患者便秘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2) :100-101.

    [4]陳穎兒,崔秀梅.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康復干預[J],現代護理,2005,11 (6 ):461-462.

    [5]李小妹. 護理學導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2.

    第9篇:紀律教育感想范文

    關鍵詞:甲亢;護理干預;生活質量

    甲亢屬于一類臨床上非常多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該疾病會造成記憶障礙與情緒不穩,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甲亢疾病的恢復和患者的心理狀態密不可分,所以,改善甲亢患者的焦慮狀況對甲亢的康復具備關鍵作用。該研究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42例甲亢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效果顯著,以下為相關報道[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接收治的84例甲亢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成兩組,分別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患者。治療組中,男17例,女25例,年齡為21~65歲,平均年齡(35.8±2.9)歲,病程為6個月~2年,平均病程為(1.1±0.6)年;對照組中,男20例,女22例,年齡為22~68歲,平均年齡(36.2±3.1)歲,病程為5個月~2年,平均病程為(1.3±0.4)年。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對比沒有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藥物療法:口服丙硫氧嘧啶片(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839),飯后口服,50mg/次,6次/d,甲狀腺減輕之后,改為20mg/次,4次/d。

    1.2.2治療組患者的護理方法 治療組以常規護理為前提,進行護理干預:①有規律進行工作和休息,不應太晚休息和暴飲暴食,基于自身的耐受水平選擇合理的運動,甲亢病情相對嚴重的患者,需臥床調養;②保證情緒穩定,防止不良因素對患者形成精神方面的影響,知道患者放松焦慮狀況,提升患者甲亢疾病的認識,防止盲目服從治療;③嚴格掌握患者的攝碘量,盡可能少食或者不食含碘高的食品,也要少食有刺激性的食品;④應用抗菌素或者抗病毒類藥品,接種疫苗,防范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感染。

    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護理前后的KPS評分和SAS評分,綜合分析對患者生活質量與焦慮狀況的影響。

    1.3判斷標準[2] ①KPS可以判斷患者的生活質量,標準分的分界值70分為重度焦慮癥狀。

    1.4統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P

    2 結果

    治療組患者護理前后KPS評分和SAS評分比較存在差異(P

    3 討論

    護理干預屬于一類綜合護理方式,能夠指導護理人員工作的主動性和預見性。其有助于患者了解相關疾病診療與康復知識,提高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的認識,提升患者表達情感的可能性,對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有利,并能夠改善患者心態,緩解負面情緒,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另外,強化了對患者的觀測工作,可以實時、精準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改變情況,提供出精準且全面的臨床數據,保證療效,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3]。

    進行護理干預的階段,需著重分析多種因素,對患者應用對應的護理干預,以提升患者的適應能力,確保患者心理狀態的穩定,進而實現切實有效的輔助治療效果[4]。

    該研究中,選取我院收治的84例甲亢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應用常規藥品,治療組以應用常規藥品的前提下,進行護理干預。治療組患者采取護理干預之后KPS評分明顯大于對照組患者,SAS評分明顯小于對照組患者,對比結果存在差異(P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可以明顯提升甲亢患者生活質量,減輕焦慮狀況,可以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帆.甲亢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對自身生活質量和焦慮狀況的影響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05):207.

    [2]張惠萍,梁笑霞,廖旭嘉.專科護理干預對甲亢患者生活質量和焦慮狀況的影響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16):3832-38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自线拍|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欧美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国产成人精选视频69堂|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理伦片|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永久| 国外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国产综合成人久久大片91| 国产成人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