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分析小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The acoustic environment in a theatre classroom has an intensive relation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within a university campu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sound qualities in Guangxi university’s theatre classroom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approach of forming the favorable acoustics in the chamb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vestigation results, and,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or firsthand material for designing and rebuilding the theatre classrooms.
關鍵詞:階梯教室;聲環境;問卷調查
Key words: theatre classroom;acoustic environment;questionnaire survey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7-0008-02
0引言
目前各類教室是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是用以支持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行為模式。高校階梯教室可提供100人以上的教學活動,支持合班上大課、課堂討論和實驗演示等活動。這對教室的聽聞環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有較高的語言清晰度,要保證有適當的混響時間,圍護結構具有足夠的隔聲性能,較低的背景噪聲和環境噪聲。大教室還應有足夠的響度和聲場均勻度。同時還需要避免回聲、聲聚焦等聲學缺陷。
教室聲學問題是當前建筑聲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國內外對教室聲學進行了大量研究,在我國,王季卿等曾于20世紀80年代對上海、南京以及香港地區的室內外噪聲狀況進行過調查[1]。很多國家都對教室聲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如Hodgson等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S.Kurra等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Marco Losso等在巴西都對教室聲學環境進行過調查研究[2-6]。由于大學階梯教室的聲質量涉及到廣大師生能否有效地實施各類教學活動,隨著建筑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噪聲環境和噪聲源的變化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使階梯教室的聲環境狀況和師生對聲環境的認知發生了較大變化。本次調查與研究是在跟蹤國內外教室聲學的研究動態與前沿的基礎上,對廣西大學階梯教室聲環境進行了中等規模的調查研究,以期獲得第一手資料,掌握和了解階梯教室的現狀和師生的聲環境意象,為高校的校園規劃和階梯教室的聲學設計提供依據。
1問卷設計
從目前的研究動態來看,教室聲學研究的重點已經從室內外噪聲源種類及其影響的分析轉向教室室內聽聞環境的研究。根據廣西大學的南方教室特點:教室單側布置,開窗大,隔音差等,針對100人以上階梯教室和大教室,設計了教室聲環境的主觀調查問卷。問卷包括12個問題,其中學生回答前9個,教師回答12個。為了便于進行統計和數學分析,關鍵問題的選擇項采用語義差異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的形式,讓被調查者根據對教室聲學語義或概念的感受、理解,在量表上選定相應的位置。
調查問卷內容有總體印象、噪聲評價和改造意愿三部分。在總體印象方面是對教室清晰度作一般的了解,其主要問題為“您對本校階梯教室課堂聲學效果總體印象如何?”。噪聲評價是本次調查的主要部分,首先對在階梯教室中遇到的聲學問題進行了解,調查這些聲學問題的影響程度。然后為了有針對性地治理噪聲環境,對在教學過程中的噪聲源進行調查和分類,并要求指出這些噪聲源的影響程度。這部分的主要問題包括“您在教室里學習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以下問題?對您的影響如何?”和“在階梯教室里學習的過程中,您是否聽到以下的聲音?對您的影響如何?”。為了掌握師生對不滿意的教室環境的改造意愿,調查表給出了“您認為學校階梯教室的聲環境有改善的需要嗎?”、“您覺得學校在階梯教室語言清晰度上是否有必要改善?”和“如果有機會改善階梯教室的聲環境,您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改善?”。這些問題的調查結果將給決策者和設計人員提供教室使用者的主觀意愿。此外,從教師的角度,本調查表設計了三個教師回答的調查問題,“您在階梯教室講課教學過程中是否有因教室聲環境問題感到過吃力或費勁?”、“您在教學過程中會因為教室聲音環境不好而影響教學的質量嗎?”和“如果有教室聲環境不好的情況,您認為造成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問卷調查與分析
廣西大學絕大部分教室是矩形教室,縱向兩側開窗,對應于很多南方的高校教室的原型。在調查和分析的過程中,以廣西大學的各類教室作為調查對象。在校園內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隨機征詢175名學生和25名教師,總發放200份問卷,有效回收171份。不做任何暗示,請他們當場填寫問卷調查表,了解被調查對象對廣西大學教室聲環境的主觀感受。高校教室最主要的方面是清晰度。由于大教室,如階梯教室中存在一些聲缺陷,調查結果(見圖1)顯示,師生們對這類教室聲清晰度總體意象是“清晰度一般”。在師生對教室的噪聲狀況調查和評價上,有68.63%的人都同意存在噪聲干擾和聲質量欠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在階梯教室后排的座位聽不清老師講課和受到教室周圍的校園各種噪聲的影響,其影響程度的分布如圖2 所示。
調查中還要求受訪者根據階梯教室聲環境意象列出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噪聲,并進行分類,并指出這些噪聲的影響程度,如表1所示。
在交通噪聲方面,由于廣西大學校園的主干道較寬,并離教學區有較遠距離,在上課期間有一定的交通管制,一般不允許大型工程車輛駛入教學區。但仍有71.9%至85.6%左右的受訪者認為各類交通工具的噪聲對上課有干擾,其中大部分認為這種干擾可忍受。對上課干擾大的主要是汽車和摩托車突然打火的聲音、隆隆駛來的重型卡車。目前在廣西大學校園施工項目不多,但施工噪聲級較高,一旦校園有施工進行,有78.4%的受訪者認為對上課和自習有干擾。而在上課期間聽到突發噪聲時,有77.8%的受訪者認為對上課和自習有干擾,有15.7%的人強烈表示不能接受。對調查結果的分析表明,教室的環境噪聲和周圍干擾噪聲對教室的教與學的干擾較大。從對教學干擾程度來看,排在第一位的是認為走廊或樓梯間傳來的喧嘩聲音和高跟鞋走動敲擊地板發出的聲音,有91.5%的人認為它們對教學的干擾,其中有21.6%的人表示在上課時不能接受高跟鞋走動敲擊地板發出的聲音;其次是有86.9%的師生認為教室外人的交談聲對教學有干擾;最后有84.3%的人感覺到隔壁教室傳來的講課聲音對教學有干擾。總之,超過半數以上的受訪者都有認為這些噪聲對教室內的教學活動有干擾。在教室聲環境的改造意愿方面,有89.8%的受訪者認為要對階梯教室進行聲學改造,并有87.8%的受訪者主張改善室內音質和降低環境噪聲兩方面同時進行。
3結論
在對階梯教室聲環境調查和分析的過程,發現除了個別教室以外,大部分受訪者對所上過課的階梯教室中的語言清晰度感到尚可。這反映了在規劃上,校園在教學區、辦公區和宿舍區等到進行了較為合理的功能分區。在對階梯教室的噪聲狀況和評價方面上,大多數人都同意存在一定的噪聲干擾和聲缺陷,主要表現當坐在后排的座位,感覺講課音量過小而聽不清;教室容積過大混響時間過長,少數教室有回聲;過九成的受訪者提及環境噪聲對教學有過干擾。調查顯示,在干擾教學活動的噪聲種類中。以走廊或樓梯間傳來的喧嘩聲音、高跟鞋等走動敲擊硬質地面發出的聲音、教室外人的交談聲、汽車和摩托車突然打火的聲音和隔壁教室傳來的講課聲音最讓師生不能忍受。建議應加強對教學區的管理,在上課期間限制車輛進入教學區和禁止閑雜人員喧嘩,增加相鄰教室之間的隔聲,在教學樓的走廊和教室天花、后墻進行吸聲處理。將教室聲學改造重點應放在降低背景噪聲和混響時間,提高圍護結構、門窗隔聲的性能等方面。本次調查的各項主要指標采用按語義差異量表進行,分五個等級來評價階梯教室聲環境,這為今后應用數學工具作進一步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季卿,顧檣國.教室的聲學設計標準[R].國際噪聲控制會議Inter-noise 87論文集,北京:1987.1l4l―l144. WANG Jiqing, Gu Qiangguo, Classroom acoustic criteria in school building regulation [R]. Inter-noise 87. Beijing. China:1987.114l―l144.
[2]Hodgson M R.UBC-classroom acoustical survey [J].Can Acoust.,1994,22(4):3-10.
[3] Kurrra S.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about teacher’ s annoyance relative to noise exposure in 3 high schools in Istanbul[R].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ise Control and Acoustics for Educational Buildings,Istanbul,May 2000,Proceedings of the Turkish Acoustical Society.2000.47-56.
[4] Mareo Losso,Elvira Viveiros,Thais Figueiredo.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Acoustical Conditions in Educational Buildings in Brazil[R].ICA2004, Japan: 2004. 925-928.
[關鍵詞] 腎結石;經皮腎鏡取石術;腎鏡;微造瘺通道
[中圖分類號] R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b)-0026-02
目前,伴隨著腔內泌尿外科的快速發展,對于腎結石患者,經皮腎鏡取石術(PCNL)已經成為治療泌尿系上尿路結石治療的主要手段[1]。臨床上把穿刺通道擴張至Fr14-Fr16的經皮腎微造瘺,在1期就同時穿刺取石的微創經皮腎穿刺取石術(MPCNL),這樣大大克服了標準PCNL的創傷大、適應證窄和并發癥多的缺點,因此已經廣泛地應用于上尿路結石的治療。手術后的殘石再配合ESWL,則療效更好,屬于治療復雜性腎結石的最新方法[2],但是在手術治療時,需要準確的判斷,并要注重并發癥的發生。為了探討PCNL和MPCNL不同手術方法的效果和并發癥發生狀況,該院于2011年8月―2013年7月間的85例腎結石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研究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170例腎結石患者,從分類上劃分,左腎結石共98例,右腎結石共72例;單發結石共23例,多發結石共147例,其中部分鑄形或者鹿角形結石共101例,基本都伴隨有不同程度的腎積水癥狀。共有46例患者曾經進行過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全部患者均經過腎、輸尿管和膀胱X線平片檢查,并經靜脈腎孟造影或者CT檢查等予以確診。隨機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5例,對照組85例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28例,年齡在21~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6歲,結石的直徑在1.0~5.2 cm之間,平均的直徑為2.6 cm,平均直徑為觀察組85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9例,年齡在20~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7.5歲,結石的直徑在0.9~5.4 cm之間,平均的直徑為2.4 cm,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腎結石直徑等一般資料對比,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或者全身麻醉,采取截石位,在患側輸尿管內逆向插入輸尿管導管,轉為俯臥位,把腹部墊高。
對照組患者采PCNL術。在T12肋下或者T11肋間腋后線至肩腳線之間的區域,在C形臂X光機的定位后,選取合適的穿刺點,之后置入0.889 mm導絲,用筋膜擴張器沿著導絲將通道擴張到Fr20,留置Pee1- away鞘,以建立經皮腎通道,用氣壓彈道碎石探針或者鈦激光把結石擊碎。
觀察組患者采MPCNL術,直接使用筋膜擴張器擴張到F14或者F16,在留置Pee1- away后,鞘外留置了安全導絲后,取STO RZ輸尿管鏡,再使用60 W的鈦激光碎石系統把腎盂和腎盞的結石擊碎,之后使用高壓脈沖水流把碎石沖出。取石以后均留置雙J輸尿管導管,依據輸尿管內的結石殘余狀況保留4~12周。在腎造瘺口位置留置Fr14-Fr18的硅膠造瘺管一根,依據尿液狀況和是否需2期碎石來決定保留的時間.通常在3~7 d拔除。最長的保留時間為14 d。
1.3 觀察指標
在手術結束后,觀察和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腎結石清除率和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該項研究所獲得全部數據均運用SPSS 18.0的統計學軟件實施統計分析,全部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方式進行表示,并用t檢驗法。所有的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和χ2檢驗。
2 結果
在不同手術治療以后,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8.35±2.96)min,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6.70±3.42)min,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結石清除率分別為78.8%和81.2%,該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和解釋清除率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 但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5%,明顯少于觀察組患者,二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3 討論
復雜性腎結石臨床治療在目前是一個醫學難題,開放式手術仍然屬于主要的治療方法。但是開放手術的創傷較大,且術術中和術后常伴有大出血和腎盂狹窄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3]。特別是對于腎內型腎盂以及有過開放手術史的患者,進行手術則更加困難。而單純運用ESWL來治療復雜腎結石,很容易形成輸尿管石街,且排石時間比較長,導致結石難以排凈[4],此外,碎石本身對于腎功能產生較大的損害,而感染的出現還往往還會增加治療的困難。
經皮腎鏡取石屬于治療腎結石的有效方法,其主要的優點之一就是最接近腎臟并且便于取石,由于通道非常細小,所以不需要故意地避開血管,讓通道縮短,并且能上下大幅度和大范圍的擺動[5]。從而提高手術的效果,所以在基層醫院運用非常廣泛。近些年來,余兆雄等[6]相關學者研究結果顯示,對于腎結石患者運用經皮腎微造瘺取石術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可以明顯地降低大出血發生,并能減小穿刺通道的擴張,從而有效降低手術的風險,并減少手術過程中和手術后的出血狀況。該項研究中,在不同手術治療以后,該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和結石的清除率方面對比,沒有明顯的差異,但是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5%,明顯低于觀察組患者,經分析認為,導致MPCNL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的主原因,可能是伴隨著手術時間的不斷持續,由于高壓沖洗,并且伴發的沖洗液開始外滲,導致術后發熱等不良反應癥狀,從而使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PCNL組患者。
萬銀緒等研究[7]認為,在對患者實施經皮微造瘺腎鏡取石術時,發現該術式存在一定的缺點,即針對直徑>2.5 cm的巨大腎結石,則碎石的時間較長,并且增加了沖洗液外滲和手術風險增加的可能性。David等[8]通過臨床實踐和研究,針對平均直徑在大約3.25 cm的腎結石患者,運用低功率的鈦激光進行碎石,平均的手術時間為167 min。而孫穎浩等[9]研究采用大功率的鈦激光碎石,更是顯著低縮短了手術的時間,該研究組患者中,對于兩組患者均運用60 W的鈦激光進行碎石,手術時間在68 min左右,這也說明,運用60 W高功率的鈦激光進行碎石對于縮短手術時間效果較為明顯。
對于腎結石患者,運用經皮腎取石術和經皮腎微造瘺取石術進行治療,都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但經皮腎微造瘺取石術并發癥較經皮腎取石術高,在臨床應當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 李遜,曾國華.微創經皮腎穿刺取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3,18(9):516-518.
[2] 張捷,文偉,魯軍,等. 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治療上尿路結石穿刺定位技術的探討[J].中國臨床醫學,2010, 13(4):634-636.
[3] 郭應祿. 泌尿外科內鏡診斷治療學[J]. 北京:一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2.121-122.
[4] 陳合群,廖錦堂,齊范,等. 經皮腎鏡取石術處理腎結石[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1,27(6):374-376.
[5] 李遜,曾國華,吳開俊,等. 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治療上尿路疾病[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2,25(3):169- 171.
[6] 余兆雄,廖澤明,王超,等. 微創和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復雜性腎結石的療效比較[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0,2s(11):812-814.
[7] 萬銀緒,張永富,趙陽,等.彩超定位微造瘺在經皮腎鏡取石術中的臨床價值[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2):113-115.
[8] David CC, Timothy DA.Holmium laser percutaneous-nephroli thotomy using a unique suction device [J].J Endourol, 2012, 18(7):780-782.
長期以來,融資困難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融資研究和發展還不成熟,尤其是國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的認識和研究才剛剛開始,一些金融機構尚未樹立正確的中小企業融資系統觀、風險觀和效益觀,對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特點、信貸風險管理特點、銀企關系管理特點等關鍵問題的認識還流于表面,中小企業金融產品創新還是有所滯后。當前融資環境還遠未能滿足廣大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本文通過研究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困境,深入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困境的現狀、成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成因分析
造成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難的原因復雜,既有宏觀環境方面的原因,又有中小企業自身的問題和商業銀行經營的問題。
(一)外部環境因素
(1)金融機構因素。銀行金融機構的運作機制約束中小企業融資。為有效地避免金融風險,銀行金融機構采取了謹慎性原則,收縮信貸規模,尤其是對中小企業“惜貸”,使得中小企業貸款首先受到傷害。
(2)信用擔保體系因素。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還不完善,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的機構少,使用成本高,并且擔保基金的種類和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3)直接投資因素。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通過發行股票的股權融資和發行企業債券的債券融資,門檻太高,限制了中小企業獲得直接融資機會。
(4)法律體系因素。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一直缺乏比較有效的法律保護,盡管我國的《公司法》《合伙企業法》《中小企業促進法》等少數法律對中小企業有一定的規范,但是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擔保、上市等融資方面的保護甚少。
(二)中小企業自身因素
(1)中小企業信用狀況較差。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觀念差,財務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這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敢向其發放貸款。
(2)中小企業缺乏擔保物。中小企業僅有的抵押品就是其有限并且價值低廉的土地、房產和機器設備,其規模也就制約了這些抵押品的價值。
(3)中小企業人才匱乏。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領導者的素質不高,缺乏現代的管理理念和領導力,不具有先進的融資理念,不能以較低的融資成本來籌集資金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中小企業留住人才的能力弱,先進理念和技術難以運用于企業。
三、我國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對策及思路
(一)提高民營中小企業自身的素質
(1)提高管理水平。市場倒逼,政府搭橋,院校培訓,提高中小企業經營理念。使經營者敢于借鑒外界有效的管理模式,引進專門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從而使企業具有很好的融資人才條件。
(2)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產權明晰”為核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合理有效的內部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打造現代企業制度,以此獲得商業銀行的信賴和支持。
(3)減少信息不對稱。目前,銀行在我國擁有全國70%以上信貸資金,這決定了它們在與企業的雙向選擇中擁有更大的主導權。民營中小企業要想解決融資問題,最主要的是要不間斷地給銀行輸送各種各樣的信息,讓銀行了解你,盡量減少銀企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量。
(二)建立完善融資體系,強化金融支持
(1)完善銀行金融機構的中小企業信貸機制。根據中小企業信貸需求規模小、頻率高、時間急、風險高的特點,制定特定的信貸機制。銀行要積極響應銀監會的政策,完善各項機制,為中小企業信貸提供良好環境。
(2)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與中小企業相適應的中小融資機構,鼓勵和支持股份制銀行、城鄉合作金融機構,并盡量消除地區差異,提高中小企業的貸款比例。
(3)大膽嘗試股權和債券融資。完善我國證券市場體系,為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提供可能。創業板的推出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一個重要平臺。債券融資與股權融資相比具有風險小的優點,這對于實力較弱的小企業來說,是其融資的有利方式。可轉換債券更是一種集股票和債券優點于一身的融資工具,國家可以采取相應措施來鼓勵和支持其發展。
(4)規范民間資本融資。銀行貸款困難,民間借款手續簡便、利率相對較低,民間借貸市場十分活躍,在一定程度也取代了銀行的功能。但是,民間借貸體系的不規范,需要相關部門依法監管,降低金融風險,同時,有序地將民間存量資金釋放給中小企業,達到雙贏。
(三)加快信用體系建設
加快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從而使信用也成為一種無形資產,可以憑借良好信用獲得信貸或融資。建立信用擔保基金和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登記、信用征集、信用評估和信用公布為主要內容的信用評級制度,建立跨地區、全國性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信用擔保。
(四)完善法律體系
建立健全扶持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法規。《中小企業促進法》的條文過于原則性,所以應建立與之相配套的具體的法律、法規,以便規范中小企業融資主體的責任范圍、融資辦法和保障措施。
四、結論
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是我國政府、企業和學術界共同關心的議題。作者通過深入研讀國內外相關文獻,認為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原因復雜,但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及由它引起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信貸配給和金融缺口等;而我國宏觀環境不健全、中小企業自身的一些缺陷更加劇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構成問題的次要原因。
本文認為,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緩解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是關鍵;從人才培養入手,盡快打造中小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從征信制度、信用擔保體系、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小銀行等方面入手,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建立一套利于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體系,建設多種融資平臺。
【關鍵詞】 全髖關節置換術; 臨床路徑; 護理成效; 患者滿意度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30
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進步,關節置換手術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全髖關節置換術已成為治療髖關節疾病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對關節的功能障礙和畸形進行糾正,使關節的運動功能得到恢復及改觀[1]。而臨床路徑主要是依照患者的病情或手術方法而制定出的一種特定的治療模式,并依照臨床路徑表的流程安排進行標準化的治療和護理,形成統一的治療及護理模式[2]。本文將2010年1月-2011年7月本院共對40例全脆關節置換術患者采取臨床路徑的方式進行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總結其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1年7月在本院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共40例,對照組、實驗組的患者各20例。其中,女18例,男22例;年齡為32~78歲,平均年齡為56.21歲;股骨干陳舊性骨折12例、股骨頸骨折10例、骨性關節炎8例、無菌性股骨頭壞死4例、類風濕性關節炎6例。術前均有明顯的臨床病癥,如:腕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跛行、腫脹、甚至難以行走等,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采取了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圍手術期護理辦法,即疾病知識的宣教,對肢體活動功能進行指導,囑咐家屬協助護理等。實驗組采取科室統一制訂安排的護理路徑表進行護理,以時間安排為橫軸,以入院后的檢查、診斷、治療、用藥、護理、功能康復、活動、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出院指導等為縱軸,展開針對性的護理,并制訂出護理的日程流程安排表,以時間作為主要標準,定時的執行護理任務安排,并詳細準確的進行記錄。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臨床路徑對住院天數及住院費用的影響 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例患者,實驗組平均住院天數為(12.43±0.18)d,平均住院費用為(2986.20±468.39)元;而對照組平均住院天數為(15.64±4.36)d,平均住院費用為(3898.64±589.23)元;兩組相比較可以看出,實驗組整體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2.2 臨床路徑對護理質量的影響 實驗組與對照組護理質量相比較,實驗組術后首次功能鍛煉的時間為8.45 h,只有1例患者產生并發癥;而對照組術后首次功能鍛煉的時間為13.65 h,有5例患者有并發癥產生。由此,看出實驗組的護理質量大大高于對照組,臨床效果顯著。
2.3 臨床路徑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 實驗組20例患者對臨床路徑的滿意度調查為:滿意者14例,較滿意者5例,不滿意者1例,患者滿意率95%;對照組對臨床路徑的滿意度調查為:滿意者12例,較滿意者6例,不滿意者2例,患者滿意率90%;實驗組比對照組滿意率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 臨床路徑有效控制了住院時間,減少了住院費用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臨床路徑具有較為嚴格的時間安排和工作程序,貫穿于患者從入院至出院的每個環節[3-5],臨床路徑可以使患者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各項治療、檢查及護理,大大減少了術前的等待時間,對無用的住院時間進行了控制,在節約醫療資源的同時,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得到了減輕。
3.2 臨床路徑提高了護理質量 通過對患者展開臨床路徑的護理,定時的對實驗組的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心理輔導、生理準備、康復訓練、術后康復訓練等,這樣有利于患者早日下床活動,使術后的臥床時間明顯得到縮短,同時還采取了適當的藥物護理措施[6]。結果表明,采取臨床路徑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護理,可以有效減少便秘、尿潴留、肺部感染、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等各種并發癥。
3.3 臨床路徑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采用臨床路徑進行護理,使護理服務趨于一致性,加強了醫護人員的溝通,明確了每一位護士的職責,也明確了醫生與護士的合作分工,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專業協調能力,合理引導護理人員根據路徑表的時間和內容進行工作安排,實現人性化的服務,患者也更容易接受,并對其產生信任感,有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在保證患者早日康復的同時,其滿意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可以實現護理的程序化、規范化、流程化、合理化,讓主要的病種都可以依照特定的流程進行具體化的護理,可以對有關的護理行為進行規范、干預和控制,減少了醫療護理工作的隨意性,有效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降低了醫療成本,還可以使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表現的更為專業,使醫療護理工作更貼近患者的心理,使護理服務的品質不斷得到提高,進一步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有效提高護理工作的工作效率[7]。
參考文獻
[1] 唐永利,張國惠,陳潔,等.臨床路徑護理對全膝關節置換術療效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1,8(8):1584-1585.
[2] 林燕,彭凌,陳建芬.臨床路徑在全髖關節置換患者圍手術期整體護理中的應用[J].中醫正骨,2009,21(1):70-71.
[3] 王文閣.臨床護理路徑在髖關節置換圍術期中健康教育的評價[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0(17):4069-4070.
[4] 羅曉梅,張映芬,陳爾.個性化健康教育對改善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病人生活質量的效果觀察[J]. 護理研究,2010,23(33):3032-3033.
[5] 杜桂珍,劉雁,張劼,等.臨床路徑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09,7(9):40-42.
[6] 張曉雨.全骨寬關節置換術后50例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1,6(9):115-116.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4-0431-02
中圖分類號:R 697+.23
文獻標識碼:B
鞘膜積液是小兒最常見的疾患之一,我院2004年5月~2007年1月開展腹腔鏡內環結扎治療小兒鞘膜積液65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65例,均為男性患兒。年齡2~10歲,平均3.5歲。病史最短13個月,最長5年。右側23例,左側34例,雙側8例;精索鞘膜積液20例,交通性精索鞘膜積液7例,鞘膜積液15例,交通性鞘膜積液20例,精索鞘膜積液3例;14例合并對側隱匿性疝。術前均常規體檢、B超等檢查,排除外傷性鞘膜積液和內出血。排除由腎病、腹腔巨大淋巴瘤和重度腹水患兒繼發的鞘膜積液。
2.方法 氣管插管全麻。在臍上緣皺折處做弧形皮膚切口5.5 mm,建立氣腹,壓力8~10 mmHg,置入5 mm trocar及30°腹腔鏡。探查內環口孔的大小,再了解對側有無隱匿性疝。探查清楚后,在恥骨聯合與臍孔的中點做5.5 mm皮膚切口,置入5 mm trocar和分離鉗,在患側內環口體表投影點作1.5 mm皮膚切口,應用帶線針和針鉤(Endoclose)配合,越過輸精管和血管,荷包縫扎內環,線結埋在皮下。如對側有隱匿性疝,則同時行對側內環高位結扎術。體外穿刺抽出鞘膜囊內積液。
結果
65例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15~30 min,平均22 min。術中出血量0.5~3 ml,平均1 ml。術后住院1~3 d,平均2.2 d。術后無腹痛、出血、陰囊血腫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1例術后48 h復發,此例病人術中未發現有漏孔而未結扎,單純鞘膜囊穿刺抽液。后行傳統術式見內環處有一鉛筆芯徑大小的管孔,予以結扎后無復發。64例隨診3~32個月,平均23個月,無復發。
討論
小兒鞘膜積液是小兒外科的常見病癥。小兒鞘膜積液與成人在發病機制上不同,前者是先天性鞘狀突未閉,后者是因炎癥、結核、梅毒、腫瘤及絲蟲病等所致繼發,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可不急于手術治療,但是如果積液過多引起張力較高,可能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萎縮,應行手術治療[1]。小兒鞘膜積液傳統手術方法需要在腹股溝區切開,解剖腹股溝管,在精索旁找到鞘膜管行高位結扎。由于在腹外斜肌腱深面有2條平行的腹膜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位于腹內斜肌上,二者纖維可互相交叉相連,有時成為1條神經,小兒由于發育不完全,解剖層次不很清楚,術中容易被誤傷。另外,精索旁有蔓狀血管絲在前外側,輸精管和動脈亦在其中,提睪肌在其四周,且鞘狀管細小,管壁很薄,有時難以尋找,術中容易損傷精索、血管、輸精管、神經和提睪肌,造成局部水腫,疤痕粘連,有的還會導致萎縮。如誤切斷輸精管,更會降低患兒成年后生育能力。采用腹腔鏡內環結扎治療小兒鞘膜積液最大優點是縫扎內環口鞘狀突管時,操作簡單,不破壞腹股溝區的解剖結構,不需要游離精索,不損傷提睪肌,因此可以避免損傷血管、神經導致缺血性炎的發生。同時,由于腹腔鏡具有放大作用,可以清晰顯示內環口周圍的精索血管和輸精管,更加容易避免精索、血管和輸精管等損傷的發生。腹腔鏡下手術另一個優勢是可以同時發現并處理對側隱匿性疝。由于存在38.6%對側內環未閉合,這些未閉合的內環有一半可以發展成顯性疝/鞘膜積液,探查并閉合對側內環是必需的[2]。本組65例患兒術中發現14例對側有隱匿性疝,占21.5%(14/65)。這些隱匿性疝臨床上沒有表現,傳統手術方法無法同時進行探查和發現,但腹腔鏡可以清楚地顯示雙側內環口情況,并同時處理,避免患兒再次手術,同時也減輕了經濟負擔。
近年對鞘膜積液的認識有新進展,認為鞘膜積液非鞘膜囊壁自行分泌產生,而均是來自于腹腔,腹腔內液體通過細小的未閉的鞘狀突流向腹股溝區或陰囊形成鞘膜積液的觀點得到公認,臨床手術以高位結扎鞘突管為根本,本方法可以高位結扎內環,阻斷腹內液體流向鞘膜囊形成鞘膜積液,不需要修補腹股溝,因此適用于所有的小兒鞘膜積液。本組中有1例術后48小時復發,是由于術中未發現明顯的未閉內環口而漏扎。后行傳統手術發現有鉛筆芯徑大小的鞘突管。由于有些患兒未閉內環口不明顯,大小僅如針孔,有些位于腹膜皺折處,更加難以發現。因此要認真、耐心尋找未閉內環口,必要時可擠壓鞘膜囊協助判斷,一般都可以找到,如果確實不能找到的也要內環口以常規縫扎。本組除1例復發外,余均經過隨診觀察,最長達32個月,均未出現復發,無術后血腫、切口感染等并發癥,手術療效可靠,并發癥少,具有微創優點,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徐為軍,潘乃柱,許 莉,等.微型腹腔鏡治療小兒鞘膜積液臨床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05,5(6):1263-1264.
關鍵詞:靜脈輸液;安全隱患;防范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afety hidden danger of intravenous infusion,and to summariz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Methods Safety hazards in 40 patients in intravenous infusion,the patient's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analysis of security risks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Results After effective nursing,the quality of transfusion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the safety of transfusion was guaranteed,and the disput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accidents were reduced.Conclusion In venous transfusion,nursing staff to deal with the possible problems accomplish know fairly well,strictly grasp the patient's indications to the maximum security of transfusion.
Key words:Intravenous infusion; Safety hidden trouble; Preventive measures
靜脈輸液是一種直接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中應用的較為廣泛。靜脈輸液給藥方便且藥效快,在臨床的應用頻率越來越高,同時也是護理人員應該掌握的基礎護理技巧[1]。而在具體的操作中,靜脈輸液也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存在各方面的安全隱患,影響患者的輸液質量。現結合在靜脈輸液中發生安全隱患的40例患者,就發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進行分析與總結。
1 臨床資料
選取在靜脈輸液中出現安全隱患的4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5歲。40例患者中輸錯液的患者有5例,藥物過敏性休克15例,發熱反應的有12例,發生穿刺部位滲漏的有6例,滴速過快引起心衰的有2例。對40例患者的發生原因進行詳細的分析。
2 影響輸液安全的因素
2.1醫囑因素 用于輸液的藥物有多種,且每種藥物又有不同的規格及制劑,同一藥物不同生產廠家對藥品的使用劑量及規定有所不同。醫務人員對新型的藥物掌握得不清楚,下達醫囑時不準確,造成護理人員在給藥過程中出現錯誤。
2.2藥物配伍方面 在治療過程中進行藥物配伍是常用的手段,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但護理人員不能掌握好各藥物間的配伍原則,從而導致藥物配伍不正確。
2.3護理人員職業素質不高 在整個輸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均應具備較高的素質及責任心。而在實際的操作中,護理人員未按照三查七對制度進行核對檢查,在執行醫囑方面也較為粗心,對于醫囑上的錯誤未及時發現與處理,在配藥過程中不仔細,造成用藥錯誤,為患者帶來安全隱患,增加了醫療糾紛的發生。
2.4健康教育宣傳不到位 在為患者進行輸液前健康教育宣傳不到位,護理人員自身也未對該問題引起特別的重視,在輸液時未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滴速的調節,使得患者自行調節引發不良反應。
2.5其他方面 輸液時未注意治療室的環境及空氣潔凈問題,為患者穿刺時未進行有效的消毒處理,或是處理不到位,導致發生細菌感染。連接輸液裝置時未將輸液管內的空氣排盡,導致輸液過程中進行二次穿刺。未對輸液裝置的嚴密性進行檢查,導致藥液滲漏、皮膚腫脹的出現。
3 有效的防范護理措施
3.1強化輸液安全意識,規范操作行為。護理人員應意識到輸液安全的重要性,應不斷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熟練地進行操作,并規范自身的行為。同時在輸液前應進行有效的核對,核對無誤后方可執行,一旦發現醫囑有問題應及時提出來并聯系開具醫囑的醫生。在輸液的每一個環節中應認真查對,且在執行后應進行簽名,并互相監督,以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對于常用藥物的配伍,在常用藥物配伍禁忌表中就能查到,但由于有些新藥還沒有列入在配伍禁忌表中,沒有理論指導,故須特別注意,最好不要隨意和其他藥物配伍,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3.2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為患者提供一個干凈整潔的治療環境,在為患者注射前后應清洗雙手,盡量使用消毒液,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技術進行,加強消毒觀念。嚴格執行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使用及管理制度,把好操作及一次性物品使用關,保證輸液安全。
3.3根據患者病情合理安排輸液順序及調整輸液速度 在輸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輸液方案,并告知患者及家屬不能自行調節輸液速度,以免發生不良反應。一旦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后應進行耐心的解釋,并加強巡視,根據病情的變化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傾聽患者主訴,觀察有無輸液反應,輸液部位有無疼痛、腫脹,及時排除輸液故障。出現輸液反應或藥物過敏反應時,根據患者情況立即減慢或停止輸液,并迅速通知醫生處理。
4 小結
在靜脈輸液中,護理人員應嚴格掌握好安全隱患的因素,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強化靜脈輸液知識的學習,掌握穿刺技巧,盡量做到一針見血。同時,護理人員要對靜脈輸液有風險意識,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進行有效的處理,以保證輸液的安全有效[2]。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益活通絡湯;針刺注射治療;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6(b)-0128-02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edicine on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LIANG Xi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Zhe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45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Practic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peripheral nerve lesions. Methods 2014 March to 2015 during March to 86 cases of patients of our hospital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43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ontrolled blood glucose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control blood sugar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i live Tongluo Decoction 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effect. 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treatment of acral anesthesia, pain in the extremities,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electromyography curative effect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synergistic,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tonifying the liver and kidney,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Yi Huo Huo Luo Decoction; Acupuncture injection treatment; D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末梢神經病變,也稱為血痹,一種最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研究顯示,末梢神經病變的根源為消渴,患者一般是由于肝脾腎氣血不足,從而使得絡脈功能失調[1]。它的癥狀表現為手腳痛覺溫覺感覺減退、頭部麻木以及肢體無力等,尤其是在寒冷的季節,如果不及時治療,患者后期可能會出現肌肉萎縮甚至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2]。該文對86例患者進行常規控血糖治療和常規控血糖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藥益活通絡湯與針灸治療,分析針藥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病變的實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間,該院接受的2型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患者有86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45~56歲,平均年齡為(49.2±5.3)歲;糖尿病病歷5~14年,平均病歷(10.4±4.1)年;患者均符合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癥狀表現為肢體無力、肢體末端發涼等;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3例:實驗組中,24例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19例患者使用降糖藥治療,對照組中,23例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20例患者使用降糖藥治療;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以及臨床癥狀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控血糖治療 對患者進行血糖控制,改善患者血液循環等。
1.2.2 實驗組患者采用常規控血糖結合中藥益活通絡湯與針灸治療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中藥益活通絡湯與針灸,中藥益活通絡湯的配方如下:藥方如下:丹參20 g,地龍10 g,雞血藤30 g,葛根15 g,黨參15 g,生甘草6 g,何首烏30 g,川穹15 g、半夏10 g,白術10 g,紅花5 g,加水200 mL煎煮,1劑1 d,3次/d,服用時間為飯后0.5 h服用,連續服用20 d為一療程。針灸方法:對患者的穴位進行針刺和注射治療,穴位有關元穴、天溝、曲池、足三里、脾俞、太沖、太溪、胰俞等穴位,針進入穴道后,留針約0.5 h,同時采用TDP照射,向穴位注射復方丹參注射和黃芪注射液,各 2 mL。
1.3 療效評價
將該次治療療效分為四個等級: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治愈是經過治療,患者的癥狀全部消失,且不會出現復發;顯效是經過治療之后,癥狀基本上消失或者有大的改善;有效是經過治療之后,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是患者治療后,癥狀沒有變化、甚至加重。療效評定使用總有效率計算:總有效率 = (治愈例數+顯效例數)/該組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本實驗的數據使用軟件SPSS 15.0統計分析,其中采用 t 檢驗進行計量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進行計數資料對比。P
2 結果
86例患者經過20 d治療后,如表1所示,實驗組43例患者的治療總效率為67.4%,對照組總效率為46.5%,實驗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比較如下表所示:實驗組在治療肢端麻醉、肢端疼痛等臨床癥狀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兩組患者的肌電圖治療效果比較如下表所示:實驗組的肌電圖治療改善率為67.5%,對照組改善率為39.5%,實驗組肌電圖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DPN),一種最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出現于糖尿病各個時期,根據文獻,有1年病歷的糖尿病患者發生末梢神經病變的概率約為6%~8%,20年以上病歷的糖尿病患者發生末梢神經病變的概率可達50%[3]。它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手腳痛覺溫覺感覺減退、頭部麻木以及肢體無力等,尤其是在寒冷的季節,如果不及時治療,患者后期可能會出現肌肉萎縮甚至癱瘓,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4]。末梢神經病變的根源為消渴,患者一般是由于肝脾腎氣血不足,從而使得絡脈功能失調,也稱為“消渴痹”等[5]。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與患者原發病和患者體質皆有關系,糖尿病患者中體質較弱、氣血不足者更容易發生末梢神經病變[6-7]。因此,可以采用常規控血糖結合中藥益活通絡湯與針灸治療,中藥益活通絡湯中當歸、黃芪可以補充氣血,丹參、地龍可以活絡化瘀,山萸肉、枸杞等可用于補腎,何首烏可用于補肝,半夏、白術、澤瀉可用于祛濕祛痰,川穹、雞血藤可用于活血行氣,中藥益活通絡湯可以起到活血化瘀和補充肝腎氣血的作用[8]。針灸治療可以起到去除淤血、活絡經脈的作用,關針刺元穴、天溝、曲池、足三里、脾俞、太沖、太溪、胰俞等穴位助于補益肝腎,針進入穴道后注射復方丹參注射和黃芪注射液可以活血化瘀[9-10]。中藥與針灸合用,可以實現臟腑和經絡同時治療。在該研究中,實驗組經過常規控血糖結合中藥益活通絡湯與針灸治療后,治療效果、減緩肢端麻醉、肢端疼痛等臨床癥狀以及肌電圖療效明顯優于只進行常規治療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中藥針灸結合治療協同增效,實現優勢互補,從而補益肝腎、活血化瘀,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潤山.中西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6例臨床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 (11):867-868.
[2] 毛雪蓮,金榮疆,蘭發惠,等.現代康復理論在腦卒中偏癱針灸取穴中的運用[J].按摩與 康復醫學,2011,2(6):5-6.
[3]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手術治療糖尿病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5):367-370.
[4] 鄭成竹. 2型糖尿病外科治療標準化臨床路徑―2型糖尿病內外科診療流程[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1):17-18.
[5] 馮玉琳,吳覺敏.糖尿病患者足部護理知識與行為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3(5):571-575.
[6] 師林,柯斌. 從脾虛痰濕角度探討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中醫研究思路[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0(13):1-4.
[7] 白雪松,蔡光先,尹天雷.經方補陽還五湯對神經功能缺失影響的一種藥理學評價方法[J].世界中醫藥,2011,6(5):260-262.
[8] 李太紅.步長腦心通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1,19(8):1324.
[9] 王芮.依帕司他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8):2237-2238.
關鍵詞:護理干預;關節置換術;深靜脈血栓形成
關節置換是用人工制造的關節代替疼痛且喪失關節功能的關節的一種方法,常用于膝關節或髖關節[1]。關節置換適用于粉碎性骨折脫位不能復位者、骨壞死、活動障礙或疼痛的骨關節病、骨腫瘤、活動困難或僵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臨床應用比較廣泛。然而關節置換術后極易形成深靜脈血栓。預防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關鍵在于改善靜脈血流瘀滯狀態,促進患者下肢靜脈血流,而護理干預在這一環節顯得非常重要[2]。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120例行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護理干預對預防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詳見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行關節置換術患者126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9例;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57.4±2.3)歲;置換關節分為43例膝關節,59例髖關節,24例踝關節;其中有44例并發高血壓,25例并發糖尿病,17例并發冠心病。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病情穩定,能夠配合早期系統功能鍛煉,排除術前已發生或懷疑有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重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具有較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增加系統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詳細操作如下:①術前的宣教與評估,手術前對患者全身狀況和凝血狀況進行評估,針對有高危因素患者進行宣傳教育,包括手術基本知識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與處理;②引流護理,通過加強巡視,防治引流管出現堵塞、彎折、擠壓而影響流速,嚴格對引流管進行消毒處理,同時認真觀察和記錄引流管內液體的性狀、顏色、量,如有異常應立即告知責任醫師;③舒適度護理,患者取舒適,并將患肢抬高15°,以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和加快關節功能的恢復,并幫助患者改變;④疼痛護理,通過熱敷或聊天等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緩解患者軀體疼痛,對于痛閾值較低或無法忍受疼痛的患者應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⑤心理護理,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并展開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樹立信心;⑥功能訓練:手術當天抬高患肢30°,指導患者主動進行深呼吸練習,每個小時做5次深呼吸;進行踝關節的被動內翻、外翻、跖屈、背伸練習,每個動作每組做10次,每2h做一組;進行肌肉的被動按摩,包括股四頭肌、股二頭肌和腓腸肌,按摩的方向由遠至近,按摩1次/h,5min/次。以上操作均由統一培訓的護士完成。術后第1d在專業護士指導下開始進行主動練習,包括踝關節的主動跖屈、背屈、內翻、外翻運動,以及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臀大肌和腓腸肌的等長收縮練習,每個動作每組10次,2h做一組。
1.3統計學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軟件,計數資料之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統計結果以P
2 結果
不同護理干預措施下,兩組臨床效果不同,觀察組出現2例深靜脈血栓形成,對照組有12例,觀察組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3.1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生物工程、生物力學和現代生物材料的發展,關節外科也逐步完善,關節置換術在臨床應用中越來越廣泛。然而關節置換術常常會發生假體松動、深部感染、折斷或磨損、異物反應等并發癥,其中以深靜脈血栓形成較為常見[3]。在關節置換術過程中,靜脈壁極易受損,在手術刺激下機體處于高凝狀態,加上患者長時間的臥床狀態使得機體血流滯緩,機體纖溶功能下降,血小板粘附功能提高,從而極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在髂股靜脈和小腿肌肉靜脈叢中發生率較高。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靜脈瓣膜損傷、血液高凝狀態和血液在靜脈中阻滯,因此臨床常用抗凝藥物、促進下肢靜脈血流和降低靜脈內膜損傷來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影響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認為年齡越大,血管壁老化越嚴重;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深靜脈血栓;肥胖會導致血流推進減少;左側肢體比右側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更大[4];糖尿病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此外麻醉方式、吸煙、血栓病史等也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僅出現2例深靜脈血栓形成,對照組有12例,觀察組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3.1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系統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預防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加快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春敏,張金慶,崔亞南.不同長度梯度壓力襪對預防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3:2200-2201.
[2]馬秀林.護理干預對預防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08:292.
[3]滕居贊,蘇波,顏松鶴.活絡效靈丹加味預防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觀察[J].黑龍江中醫藥,2014,01:14-15.
【關鍵詞】 節育環;絕經;米索前列醇;療效;比較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2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972-01
宮內節育器IUD作為一種安全、簡便、經濟與有效的避孕工具,成為很多育齡期婦女的最佳避孕措施,也是我國計劃生育中,使用最廣泛的避孕方法。這也使得絕經后取節育環成為婦科臨床上所關注的問題,節育環能否順利取出,對廣大取環婦女的身心健康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在2011年2月――2012年8月期間,我院接收了絕經后取出節育環的婦女240例,并對其實施了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取環,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1年2月――2012年8月期間,我院接收了絕經后取出節育環的婦女240例,其年齡為44歲-66歲,均齡為(51.5±1.5)歲,節育器的植入時間為(21.3±1.7)年,絕經年限為(2.4±1.3)年。所有婦女在手術前均實施婦科檢查,并用B超對節育環的位置進行定位,將生殖器病變患者、出血疾病的患者與對解熱鎮痛、前列腺素等藥物存在禁忌患者給予排除,肝腎功能具有障礙的患者也排除在外。將240例取環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即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2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節育器的植入時間與絕經時間等方面沒有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對象在取環前1周,均實施B超檢查,以確定IUD的位置、子宮的形態與大小等。對照組在就診之后,就直接實施取節育環手術;觀察組口服600ug米索前列醇,服藥2h之后,再實施取節育環手術。并且兩組手術之后均給予常規的抗炎治療,時間為3d-7d。
1.3 療效判定標準 ①宮頸松弛程度:顯效,宮頸松弛,4號之上的宮頸擴張器能無阻力進到宮頸;有效,探針能順利進入,但取環鉤進入存在阻力;無效,探針不能進入宮頸中,用宮頸擴張器方能對宮頸實施擴張。②取環療效:順利,宮頸口不用擴張就能順利取出節育環,并且沒有宮頸與陰道創傷。困難,患者宮頸口較緊,無法順利取出,不過通過擴宮之后,或者其他方法之后,節育環能被取出。失敗,通過上述方法之后,依然沒有取出節育環。
1.4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以(χ±s)表示,本身比較方法為t檢驗,計數資料為X2檢驗,差異有統計性,且P
2 結 果
2.1 宮頸擴張狀況的比較 對照組宮頸擴張的總有效率是74.17%,觀察組宮頸擴張的總有效率是87.5%,在宮頸擴張的總有效率上看,兩組存在統計意義,即P
2.2 術中術后的出血量與出血時間比較 對照組的出血量為(14.42±1.15)ml,取環手術之后,陰道平均的出血時間為(5.4±1.2)d;觀察組的手術出血量為(8.25±0.98)ml,手術之后,患者陰道的平均出血時間為(3.4±0.9)d。觀察組與對比組比較,術中出血量與術后出血時間均有統計意義,即P
2.3 取環療效比較 對照組順利取環35例,比例為29.17%;觀察組順利取出節育環患者87例,比例為72.5%。兩組在取環順利療效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觀察組比對照組的順利發生率更高,具有統計意義,P
3 討 論
取IUD的手術比較簡單,但因婦女進入絕經期之后,卵巢的功能會逐步衰退,雌激素的水平會逐漸下降,穹窿消失,陰道粘膜會變薄,并且宮頸萎縮,缺少彈性,對取節育環增加了一定難度,絕經后取節育環較為困難的原因主要為:①宮頸萎縮,使得器械進到宮腔較為困難。②婦女絕經之后,宮體萎縮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節育環嵌頓。通常出現節育環嵌頓的情況不多,而出現取環困難的較普遍。盡管一些絕經患者,不用藥也能取出節育環,但很多患者絕經之后,宮頸的彈性變差,甚至出現宮口閉合的情況,特別是絕經時間比較長的婦女,器械根本不能進入,采取一定措施,讓宮頸松弛,改善宮頸的條件,是很有必要的。米索前列醇作為前列腺素的E1衍生物,能引起患者子宮的平滑肌收縮,使得宮縮具有加強作用,可有效減少子宮的出血,并且米索前列醇還具有讓宮頸的結締組織釋放蛋白酶的功能,對膠原纖維起到降解作用,以軟化宮頸。我院的240例絕經取環婦女中,服用米索前列醇的120例患者中,順利取出節育環患者87例,比例為72.5%,手術出血量為(8.25±0.98)ml,宮頸擴張率是87.5%,手術之后,患者陰道的平均出血時間為(3.4±0.9)d;而直接取環的對照組中,順利取環35例,比例為29.17%,手術出血量為(14.42±1.15)ml,宮頸擴張率是74.17%,取環手術之后,陰道平均的出血時間為(5.4±1.2)d。通過比較,用藥方法的觀察組比直接取環的對照組,取環療效更好,并且絕經婦女的取環手術成功率更高,因此,使用米索前列醇的藥物方法是有效的,可減輕取環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手術操作也簡便,成功率還高,并發癥較少,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素琴,韓麗,沈國梅.倍美力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絕經患者取環的觀察及護理[J].海峽藥學,2011(04):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