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情報學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題】理論縱橫
【正文】
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數字化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綜合而成的現代信息技術,引發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人類業已邁入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社會環境使包括情報學在內的學科研究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們需要新的理論和方法來加以研究和利用,情報學的傳統方法在面對新的問題時,就要進行自身的轉化。如面對浩瀚的網絡信息資源,傳統的文獻計量學方法就顯得力不從心,相應地網絡信息計量學(WebmetricsorCybermetrics)就應運而生,用新的研究方法如鏈接分析法來描述和組織網絡信息世界。
1網絡信息計量學
網絡信息計量學是在網絡信息環境下迅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作為信息計量學的一個新的發展和重要的研究領域,它的出現使傳統的基于文獻和信息的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面臨著新的變革。關于其定義主要有:網絡計量學是一門計算機科學,是一門研究互聯網上數據相互引用的科學,是一門對網絡文獻規律進行統計分析的科學,基于Web和軟件計量分析工具,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計量學方法、統計學方法于一體,其應用范圍覆蓋了所有基于網絡通信技術的信息測度。網絡計量學是綜合采用文獻計量、信息計量、統計學方法、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對網絡文獻規律進行統計分析的一門科學。網絡信息計量學是采用數學、統計學的各種定量方法,對網絡信息的組織、存儲、分布、傳遞、相互引證和開發利用進行定量描述和統計分析,借以揭示網絡信息的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一門新興學科。它主要是由網絡技術、網絡管理、信息資源管理與信息計量學等相互結合、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門交叉性邊緣學科。
2鏈接分析法研究現狀
2.1鏈接分析法的內容
鏈接分析法是網絡信息計量學中一個重要方法,它可以看成是文獻計量學中引文分析法在網絡環境中的應用。網絡超文本通過鏈可以將結點鏈接起來,一般使用兩種方法——索引鏈和結構鏈進行鏈接,它既可以表示信息之間的關系,又是構成網絡的手段。在將網絡相關信息資源內容鏈接起來形成新的信息鏈或信息集合的基礎上,融合了參考文獻鏈接功能,并通過引文關系來分析鏈接網絡信息資源的方法。可以按照引用程度和引用權威信息源來分析,在網絡信息組織、檢索、評價、服務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2.1.1鏈接分析法在網絡信息組織方面的作用
網絡信息資源生產者如網頁創作者使用鏈接分析,創建一些對訪問者有用的鏈接,可以鏈接到不同主題或相同主題質量更優秀的網頁。一般來說鏈接類型大致有:合作鏈接(被鏈接網站和鏈接網站之間存在合作關系)、友情鏈接(網站之間可能由于在資源或其它相關方面有關系,相當于影視術語中的友情客串)、推薦鏈接(被推薦網站由于質量好、人氣旺、訪問用戶多或是熱門網站等原因鏈接)、內容鏈接(被鏈接網站和鏈接網站在內容上存在著互補或相通關系等),可以起到網絡導航的作用,大大方便用戶在網上沖浪。Google還通過鏈接分析來確定網絡上的權威信息源來進行相關的排名。Google認為網頁制作者僅創建他們認為重要的網頁的鏈接,鏈接到另外的網頁就像一本書的引文,網頁之間的這種引文關系“像是對網頁進行評論的過程”。例如,網頁的制作者們創造了幾千個Yahoo的鏈接,困此Yahoo被當作一個重要程度點;如果許多重要的網頁都指向Yahoo,則其重要程度會更高。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網頁制作者不可能誤導網站的排序,并且擴展性極好——當網絡增長時,產生更多的重要網頁的鏈接,自然更能確定該網頁是否是權威的信息源。
2.1.2鏈接分析法在網絡信息檢索方面的作用
鏈接分析主要應用于網絡信息檢索方面,如搜索引擎收集信息、檢索結果的排序等。網絡信息檢索為用戶提供海量信息多媒體數據庫,采用超文本技術使檢索空間比傳統的信息檢索范圍更廣泛,以結點為單位組織,以超鏈接的方式鏈接相關內容,更加符合人們的思維方式,打破了線性存儲的限制,真正實現多維檢索。Web信息檢索系統可以利用鏈接信息來優化對相關文獻的查詢,能夠極大地提高檢索結果的相關性。在搜索引擎收集信息的過程中,J.Kleinberg認為搜索引擎的Robots直接訪問Web提取出權威頁(AuthorityPage)。但是如何提取出權威頁,這需要一個原始積累和評價過程。先給出一批起始網頁,Robot從這些源網頁開始收集,可以按照深度優先或廣度優先的算法進行。當網頁提取回來后,采用鏈接分析技術(具體用遞歸算法)來計算出權威頁。有了權威網頁,Robot在收集Web信息時,就有針對性地、高效率地訪問Web網頁。搜索引擎檢索結果排序方面也運用了鏈接分析技術,由于索引數據庫容量大,若用戶輸入一個關鍵詞,有可能會有成千上萬條記錄相匹配,搜索引擎對如此龐大的結果如何排序,如何把最相關的幾十條記錄顯示出來?搜索引擎按記錄號的順序提取結果集中的前幾十條記錄,再按鄰近圖(NeighborGraph)算法對這幾十條記錄排序,最先顯示給用戶。這種檢索結果排序就是利用鏈接分析技術,大大減輕了搜索引擎的負擔,Yahoo、Google等搜索引擎就采用了超鏈接分析技術來對檢索結果排序。2.1.3鏈接分析法在網絡信息資源評價方面的作用
傳統的引文分析法在學術方面衡量學術期刊重要性的指標之一是“影響因子”(IF),哪家期刊和論文被引用次數多,影響因子就高,誰就被認為是權威,論文也就是優秀論文。在互聯網上IF對應于統計指向某一網頁的鏈接數目后對該網頁作出的排序,網站引用分析對應的是某個站點網頁被其它站點引用的情況的統計分析,也就是網頁可能被其它網站搜索提問命中的結果數的多少,采用計分法和線性代數方法對中心網頁和權威網頁分數進行迭代求和,以確定權威網頁和中心網頁。這與百度搜索引擎的創始人李彥宏1996年提出的搜索引擎的第二定律:“人氣質量定律”相一致。根據這一定律,用鏈接分析法進行統計網站被鏈接和訪問次數,可以作為評價網站和網絡信息資源質量的一個指標。再加上相應的鏈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結果的排序上了,對搜索結果進行的按相關性排序,不完全依賴于詞頻統計,而是更多地依賴于超鏈分析。在Internet上鏈接關系反映的是網頁在全世界范圍內、同一學科類屬的影響力,評價范圍是很廣的、甚至全球性的。目前主要利用搜索引擎工具在網絡上檢索網站和網頁的鏈接情況,并按相關性對檢索結果進行排序,大大方便了用戶在浩
翰的信息海洋中迅速準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易于操作、實用且可以節省用戶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同行評議等定性方法的缺陷。
2.2鏈接分析法對情報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蘇聯科學家巴甫洛夫說過:“科學是隨著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向前的。研究方法每前進一步,隨之我們面前也就開拓了一個充滿種種新鮮事物的更遼闊的遠景。”情報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是一個開放的綜合性知識體系,它善于吸收其它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上世紀60年代后,隨著科學的日益發展,科學研究中應用研究、實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比重逐漸增大,情報學研究方法體系取得了長足進步,表現在:一是情報研究的領域、對象、內容等的擴大和深化;二是現代科學學科與方法的創立和發展。情報學研究方法體系是動態的、發展的。情報學科要想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學科研究模式的更新、學科結構的變革和學科體系的拓展,就必須研究和采用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研究方法,及時反映最新的學科學術動態和最新的理論學說,移植、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如哲學方法、數學方法、社會學方法、經濟學方法、信息技術方法等來豐富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創造和大膽創新,不僅引起自身學科結構的變革和深化學科前沿的研究,而且不斷發展新的分支學科,促使學科研究充滿時代氣息。
鏈接分析法大大拓展了信息計量學在網絡環境下的應用,充實了網絡信息計量學的內容,是情報學研究的新領域,完善了情報學方法論體系。它是情報學逐漸成熟的一個重要歷程碑,標志著情報學理論方法的一個新的飛躍。
2.3鏈接分析法目前存在的問題
在文獻計量學中,傳統的引文分析法只要統計參考文獻數據就可完成引文分析的任務,但是在互聯網上,鏈接分析法的研究對象是網絡信息資源,網絡信息資源覆蓋范圍廣、動態性強,具的信息量巨大、不確定性、缺乏合理組織、難以預測等特點,且信息過載(InformationOverload)和信息污染(InformationPollution)現象嚴重;引用與被引用關系也變得十分復雜;鏈接分析法的適用范圍也是有限的;Internet是在一個商業化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一個網站的被鏈接數量還與它的商業推廣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這種評價體制在某種程度上缺乏客觀性。因此,在使用鏈接分析法時要充分考慮以上問題,盡大可能保證其結果的可靠性。
3結束語
由于鏈接分析法借鑒了引文分析法的方法和思路,是情報學研究方法在網絡環境下新應用,目前鏈接分析法主要實驗工具是搜索引擎,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如人工智能、網絡信息檢索、計算機網絡、知識挖掘、自然語言處理等的發展,必將為鏈接分析法的研究和開發應用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持。情報學也必將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吸收其它學科的先進方法來深化、完善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建立起更為完善的體系結構,從而改變情報學學科的面貌。
【參考文獻】
1徐久齡等.網絡計量學的研究.情報學進展1998-1999年度評論,第三卷.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9:78-105
2夏旭等.網絡計量學研究:現狀、問題與發展.圖書館論壇,2001,(12):44-47
3鄒志仁.論情報研究方法體系.江蘇圖書館學報,1990,(2):18-23
4楊濤.鏈接分析法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圖書情報知識,2002,(3):62-63
5劉雁書,方平.Web網站站外鏈接類型與特征調查-鏈接分析法可行性研究.大學圖書館學報,2001,(5):65-68
6鄒菲.試論網絡信息計量學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圖書情報知識,2001,(1):16-17,20
7邱均平.信息計量學(一).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1)
首先,知識管理是產生新知識的高智力創造性活動。知識管理它是一種創新的勞動,它反映了現在知識經濟的發展的要求,體現了目前社會發展對知識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要求,并且還可以體現知識發展的新特點。相關人員進行仔細挑選和識別的顯性知識,除此之外,這還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具有很大的要求,這要求工作者具有完整、嚴謹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還要求工作人員擁有豐富的相關的工作經驗;還要求工作人員的工作素養要較高,對一件事情的認真態度足夠好。然而,信息管理的特點和知識管理的特點存在很大的區別,在這個過程中并不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信息管理較為需要的是對物的管理,并不需要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投入。其次,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的核心,是知識經濟的原動力。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知識經濟的不斷進步和深化,我國對知識管理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的提高。一般來說,知識管理主要包含三個主要方面:第一方面是,人是社會發展的核心,所以,在知識管理的過程總知識管理的核心也是人;第二方面是,知識管理的具體內容和具體的形式是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的,因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是不斷的發展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知識管理的相關內容也會隨之發生改變;第三方面是,我國的知識管理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因為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由于我國的知識管理又是受到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以,知識管理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總之,根據現在社會發展的基本態勢,對知識管理的重視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必須要從多方面來對其進行研究,并且要更多的根據其發展趨勢,結合實際作出相關的調整,實現更好地促進其發展的目的。最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決定了我國知識管理的進步和發展。通常來說,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我國社會的發展,以及知識經濟的不斷深化,這已經促使我國的知識管理有了很大的轉變。知識管理的發展可以更好地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促進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并且,從更為微觀的角度來說,知識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促進社會相關文化和信息的搜集、分類、整理和總結,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可以更好的豐富我國的文化信息的,甚至,我們也可以從經濟發展的主體企業這一角度來說,企業更好的運用知識管理可以為其發展積累經驗和促使其不斷地創新、改進。總之,知識管理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重要意義。
2.圖書情報學的發展狀態和趨勢
第一,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深化,圖書情報學的研究不斷向知識方面深化發展。圖書情報學的研究慢慢的向“信息”以及“知識”這兩方面不斷的深入和發展,現在已經逐漸演變成對知識資源的組織、建設和開發,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識管理。也就是說,現在的圖書情報學的研究已經越來越注重對知識管理的研究。
第二,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知識管理在圖書情報學的研究中作用越來越重要。在信息網絡的發展下,圖書情報學當中所說的知識管理更加注重的是怎樣更加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不斷的推動我國的知識管理體系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且,要促使我國的知識管理與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相符合。這樣是為了可以實現我國圖書情報學不斷進步和發展,實現其價值,從而可以更好的為社會發展服務。
3.圖書情報學的變革研究
第一,圖書情報學更加注重知識管理的變化和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知識體系也在不斷地擴充和完善,并且由于新社會的新情況出現,我國對圖書知識管理方面也有了新的認識和整理,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知識管理已經有了新的結構和體系,還必須要更加的適合社會的發展。也正是由于我國知識管理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所以我國的圖書情報學也應該更加與時俱進,綜合利用知識管理的相關知識,積極引用新的觀念和看法,不斷地推動圖書情報學的進步和改革。從而可以更好的推動我國圖書情報學的不斷革新,從而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進而可以更好的推進社會的進步。圖書情報學只有在更好的應用相關知識,才可以最終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推動自身的發展。新的觀念以及思想會不斷涌現。所以,圖書情報學的發展也是不斷的、持續的、進步的。在對圖書情報學進行研究時要更加注重對知識的創新,從而實現圖書情報管理的與時俱進。
第二,要加強對知識的管理和創新,促進各國之間的信息交流。在我們對知識進行管理時,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在對知識進行搜集、管理、和對相關信息進行處理時,要注重這個過程的完整性以及其針對性、相關性。不斷對相關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和處理。在對知識進行管理時,相關人員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要知道這些知識的產生、來源和發展,以及這些知識具有哪些特定的含義,它產生的背景有什么獨特的地方。對知識進行管理時,這些知識價值的實現主要體現對知識的評價上。
第三,圖書情報學要不斷地引進新的知識和加強對自身的革新,不斷地將其與社會相結合,促使其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圖書情報學的變革已經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和重視,并且因為圖書情報學的變革是和知識管理的發展息息相關的,在對圖書情報學的體系和結構進行創新和發展的時候,我們不但要關注社會發展的最新變化、最新情況,還要積極引進國外的相關知識和技術,從而可以更好地推動我國圖書情報學的相關體系和內容的革新,進步與發展。圖書情報學的發展狀況對于當今社會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當前我國應該據其發展的一般規律,再結合社會具體實際,以及相關知識管理的知識不斷地推動其革新和發展。
4.結論
〔關鍵詞〕極端天氣;科學文獻;共引;情報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0.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9-0009-07
對于特定的地點和時間,極端天氣事件是指發生概率極小的天氣氣候現象,通常發生概率只占該類天氣現象的10%或者更低[1-2]。近幾十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不斷增多增強的趨勢,例如:北半球中高緯度陸地地區極端強降水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增加[2-3],多數陸地的異常暖夜頻率顯著增多[4-6],全球陸地的副熱帶地區干旱現象變得更強、更持續[7]等等。而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07年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預計,今后這種極端事件的出現將更加頻繁[2]。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使人類健康、居住、工業、農業、旅游、保險等方面都受到影響,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各類極端天氣發生頻繁,災害損失和影響也不斷加重[8]。面對日益增多的極端天氣,找出災害頻發的根源,避免極端天氣發生,對極端天氣加以防御,構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從而給人類營造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變得至關重要,因此,近年來,極端天氣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學者們從各個方面對極端天氣氣候展開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9]。
本研究統計和分析了1993-2012年間Web of Science(WoS)收錄的極端天氣專題研究文獻的數量增長情況、文獻類型、國家分布、發文機構、著者、來源分布和學科類別,并確定了高被引作者、高被引出版物和高被引文獻,同時對高被引文獻進行了共引聚類分析,旨在了解極端天氣研究的發展歷程,客觀反映當前該領域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現狀,并為今后更好的開展極端天氣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開發的Web of Science三大引文數據庫——SCI-EXPANDED、SSCI、A&HCI獲取文獻數據,檢索的時間跨度為1993-2012年,檢索日期為2012年2月9日。多次試檢后,確定檢索策略為:TI=(extreme* weather) OR TI=(extreme* climate) OR TS=“extreme weather”OR TS=“extreme climate”。
1.2 來源文獻與被引文獻分析
執行檢索后,利用WoS的“分析檢索結果”功能,對來源文獻的年代、文獻類型、國家、機構、期刊、學科類別、高被引作者和高被引出版物進行統計分析。下載這些文獻記錄及其引文,利用書目信息共現挖掘系統(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atrix Builder,BICOMB)統計來源文獻的第一作者、引文出現頻次并抽取高被引文獻。
1.3 聚類分析
利用BICOMB軟件統計高被引文獻在檢出文獻中的同被引次數,形成被引用——引用矩陣,將該矩陣輸入到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1.5中,采用系統聚類的方法,類間相似系數計算采用Ochiia系數和組間距離方法,最后得到這些文獻的同被引聚類分析結果。分析這些高被引文獻的題目和內容,得出各個類別所研究的主題。
2 結果與分析
2.1 來源文獻分析
2.1.1 文獻數量增長情況
文獻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科的研究水平和發展速度,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其初期在研究論文上都呈現快速增長的現象[10]。本研究共檢出1 509篇極端天氣的相關文獻,其中2012年有18篇,因檢索時還不能獲得2012年全年的數據,故根據1993-2011年的文獻數據繪制的圖1可直觀的展示該領域文獻數量的增長情況以及該主題年文獻增長曲線與指數曲線的擬合情況(擬合度為0.9364)。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極端天氣的相關文獻年發表量幾乎是以指數型方式在增加,說明世界各國科學家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興趣在逐步加大,該領域的研究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
2.1.2 文獻類型
Web of Science收錄的極端天氣研究的文獻類型見表1,其中研究論文的數量為1 324篇(87.74%),是該領域學術交流最主要的形式,同時也說明對極端天氣的研究非常活躍。此外,會議論文有126篇(6.9%)、綜述有88篇(5.83%),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文獻,這說明極端天氣的研究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關注,并且一些學者開始總結極端天氣的研究成果。
2.1.3 國家分布
根據WoS數據庫的國家字段,統計了極端天氣研究的國家的分布情況,以考察該領域各個國家的科研狀況和影響。WoS數據庫中關于極端天氣的文獻涉及了大約70個國家,表2列出了在前10位的國家,我們可以看到這10個國家大多為發達國家,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其中美國發文最多,有458篇,占文獻總數的近1/3;英國其次,有219篇,占14.51%。中國大陸發文量排在第6位,共102篇,占6.76%,說明中國對極端氣候的研究也相當重視,處于科研的前列。
>> 《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最新理論與實踐研究》前言 圖書館學情報學發展趨勢與展望 圖書館與情報學(LIS)的使命與視域 圖書館學、情報學核心期刊載文量與學術影響力關系分析 《圖書情報工作》雜志社、《圖書情報工作》研究會第21次圖書館學情報學學術研討會“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建設與知識組織”預通知 圖書館學與閱讀研究 圖書館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圖書館學語言的嚴謹與浪漫 關于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比較與思考 圖書情報學研究的歷史與發展 論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中的模型方法 淺議圖書館學教育與圖書館人才需求的思考 論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的整合 圖書館學情報學發展的一座里程碑 部分圖書館學情報學譯作中的瑕疵 SSCI收錄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研究 西方圖書館學情報學前沿研究的真實展示 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質量標準的比較研究 淺談圖書館學與檔案學的共性與差異 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的同質化競爭及其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張瑜.2011年度《新華文摘》對圖書館事業的關注點及啟示.[J].新世紀圖書館.2012,(3).
[4]李朱.你可能不了解的《新華文摘》.[N].中國青年報.2011,(8):30.
[5]陳業奎.書:圖書館學永遠的DNA.[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2).
[6]張瑜.圖書館學精英化研究路徑的缺陷.[J].圖書館學研究,2012,(3).
[7]陳吟月.《人大復印資料全文數據庫》(2003-2005)收錄我國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論文的統計分析.圖書館學刊,2007(6):57.
摘 要: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從項目類型、地域分布、單位分布、立項主題等方面對十二五期間“圖書情報文獻學”學科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的統計和分析,揭示我國圖書情報學研究力量分布狀況,探討十二五期間圖情學科的新趨勢。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3-1588(2014)01-0084-04
作者簡介:栗霞(1968-),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館員;王美芳(1977-),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館員。
獲得經費的多少往往是衡量一個研究人員研究水平和研究實力的最重要的指標。在我國,則可以是否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衡量依據。因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的哲學社會科學類的基金項目,代表著全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而該基金的立項課題,往往代表著某一學科研究的新動向、新趨勢,對該學科的發展發揮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進行量化分析,就可以較為準確地把握學科研究熱點領域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筆者選擇十二五期間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為研究對象,通過對2011、2012、2013年立項項目的統計和分析,揭示十二五期間圖情領域的新變化。
1 研究方法
關于數據來源,筆者依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辦公室網站所公開的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學科2011、2012、2013年年度項目立項情況(由于西部項目公布時沒有注明學科類型,故此處數據不包括西部項目情況),以一級單位為統計對象,以Excel為統計分析工具。
查閱時間為2013年7月18日,以此為數據源,對項目的地域分布、主題內容等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立項項目的數量和類型分析
十二五期間,即已經公布的2011年、2012年、2013年來看,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學科立項數分別為96項、114項、130項(見表1),平均每年立項113.3項,比十一五期間的平均數60.4項,增加了近一倍。
從項目類型上看,十二五期間重點項目21項,所占比例為6.2%,比十一五期間的比例3.3%增加幅度較大,涉及內容有維護安全與發展戰略的情報理論與體系研究、面向泛在信息社會的國家戰略及圖書館對策研究、數字圖書館信息安全管理標準規范研究、檔案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等。一般項目立項數量為176項,所占比例為51.77%,比十一五期間的比例64.6%,下降了13個百分點;青年項目立項數量為143項,所占比例為42.06%,比十一五期間的比例32.3%,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總體來看,與十一五相比,國家十二五期間在各類型項目比例上有所調整,重點項目略有增加,說明國家還是比較重視新時期圖情領域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一般項目比例持續下降,青年項目增幅甚快,說明國家高度重視后備隊伍的建設和培養,采取了切實措施以更快促進青年學者的成長。特別是2012、2013申報指南均規定:“申報課題的平均資助額度為:重點項目25萬元,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15萬元。”青年項目和一般項目的經費相同,均為15萬元,切實體現了國家對青年學者的傾斜政策。
至于自籌經費項目的消失,除了有學者認為的原因外,自籌經費由一定難度,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面越來越廣,申請立項機會相對增多;自籌項目不如其他三種類型的項目影響大。另外的原因亦不容忽視,很多高校在職稱評定中不認可“沒有經費”的項目有很大關系,如某某師范大學就在《某某師范大學關于申請高一級教師崗位的條件》中規定:“上述所有項目均指經費進入學校財務的科研項目。”該校在職稱評審中對沒有經費資助的項目一律不予認可。再有,不少高校對研究人員所獲得的國家項目都有配套經費支出,你所獲得的項目沒有經費,自然也就無法配套了。這些都讓研究者不再感興趣申請自籌經費項目。
再有,有學者在論文中斷定圖情學科“未得到國家的足夠重視”,依據理由是“圖書情報學的立項數總是低于22個學科的平均立項水平,在22個學科中立項數的總排位始終處于12~13位。”此說頗有可商榷之處。立項的多少,自然與學科是否得到重視有關,但其實更加相關的是與該學科的研究力量總數有關,也與申報總數有關。就全國而言,圖書情報學還是個小學科,立項數處于平均水平是正常的。
2.2 立項項目的省際分布(見表2)
注釋:2011年軍隊(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所立3項,因地處上海,便歸于上海;同理,2012年軍隊(南京政治學院)所立3項歸于江蘇;武警學院所立1項歸于河北;2013年軍隊(第二軍醫大學)所立2項歸于上海,國防科技大學所立1項歸于湖南;2013年兵團(石河子大學)所立1項歸于新疆。
表2反映出,十二五期間,31個省(市、區)皆獲得了立項,但省際差異較大。
2.2.1 北京仍保持領先地位,但優勢在不斷縮小。三個時間段,北京皆排名第一,但這種領先優勢有隨時間的推移不斷縮小的趨勢。這種趨勢表現在:其一,北京立項的比例在不斷降低,三個時間段分別為:19.79%、17.54%、13.85%;其二,北京與后面省份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十五期間,北京的立項數(49項)為二至五位省份(湖北19項、上海16項、湖南8項、天津8項)的總和(51項)幾乎相當,而在十一五期間,北京的立項數(63項、57項)僅為二至三位(湖北35項、上海30項)的總和,十二五期間,排名二至三位的上海37項、江蘇36項的總和63項超過了排名第一的北京的立項數57項。
2.2.2 第二層次(二至五位)難分伯仲,廣東和江蘇躋身第二方陣。十五期間,江蘇僅為第六位,廣東更是只排在第八位。而在十一五期間,江蘇升至第四,廣東升至第五。十二五期間,江蘇更是超越老牌強省――湖北,名列三甲。廣東雖仍位列第五,但與排名第四位的湖北差距只有4項。其他研究者對十一五期間的統計與此類似,“北京地區一枝獨秀,湖北、上海、江蘇、廣東地區立項差距在縮小,顯示這四個地區研究實力逐漸平衡。”十二五期間的立項數愈加證明了這一點,上海、江蘇差距只有一項,湖北、廣東之間的差距也只有4項目。
2.2.3 區域分布差距有所縮小,但仍較為明顯。大陸31個省(市、區)皆獲得了立項,這與十一五開端2006年云南、青海還沒有獲得,有了較大改變。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有國家指導思想的轉變,有照顧的成分在內。而且各省之間的差距還是相當之大的。立項最多的前5個省份(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廣東)170項占有全國立項數量的正好一半,與其他26個省份的立項數相同,但就北京市的立項數量(57)就比排名后16個省份的立項總和(56)還要多一項。
2.3 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的機構(見表3)
由表3可知,承擔項目最多的8個機構共承擔項目76項,占項目總數340項的22.35%,接近四分之一,其中承擔項目最多的是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武漢大學和南京大學。值得指出的是,中山大學由十一五期間的第7位躍升為第四位,傳統強校北京大學退居第六位,說明其他學校在奮力追趕,國家圖書館一躍而為第六位,反映了在行使公共服務職能的同時,近年來特別重視科研工作,2013年更是獲得了9項重點項目中的2項,表現頗為引人注目。原來分列第三位和第七位的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未能位列前八名,而黑龍江大學從原來的籍籍無名到此次的金榜題名,顯示了新生力量的崛起。
2.4 預期成果類型
從項目的成果形式看,目前,申報人選擇了4種類型:研究報告、專著、專題論文集、電腦軟件,工具書不再作為成果類型,這是因為申報指南中明確指出,“不支持以工具書為目的的研究”。作為提供對策研究的研究報告居第一位,有218項,占總數的64.12%,這反映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智庫性質,專著的比例減少,原因可能有三:一則說明專著的系統性較強,需要深厚的學術實力;二則可能是專著多系個人獨力撰寫,而現在非常強調科研團隊的協同作戰;再者,專著需要的周期較長,不利于快出成果。
2.5 項目研究周期按照國家社科基金的規定,“項目一般以二至三年為宜”,十二五期間立項項目預計的研究周期統計(見表4)。
注釋:“項目數”欄括號外是2011、2012、2013年的總計,括號內三個數依次是2011年的項目數、2012年的項目數;2013年的項目數;“百分比”欄括號外是2011、2012、2013年三年之和的百分比數值,括號內三個數依次是2011年的百分比數值、2012年的百分比數值、2013年的百分比數值。
項目研究周期的計算應該以項目正式之日算起,與研究者預期完成項目的時間相比,立項項目的研究周期多集中在2.5~3年,與劉文云等的統計1994年到2006年間預期1.5年以內的占42%相比[3],預期1年、1.5年的項目2011、2012再無出現,2013年也只有區區7項,2012年預期2年完成的沒有,而在上述劉文云等的研究中,3.5年之上的只有1%,而十二五期間預期3.5年以上的占到了11.48%,增加了10個百分點,反映了人們的研究態度更為慎重,同時也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辦公室加強了對項目的管理、監督有關。表明了管理越來越規范。
2.6 立項項目的研究內容分析(見表5)
2.6.1 研究內容的范圍。十二五期間立項項目的研究內容依然延續了過去范圍廣泛的特點,既包括基礎理論研究課題,如“類序研究”、圖書館資源組織語義化理論及方法研究,也涵蓋了對策咨詢性較強的應用性研究課題,如基于我國文化發展新戰略的公共圖書館政策建設研究、面向泛在信息社會的國家戰略及圖書館對策研究等,體現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包容性,圖書館學、情報學、文獻學等各個分支學科,涉及基礎學科理論、現代信息技術、歷史發展、專業教育等不同的方面。
2.6.2 研究內容的頻度。在立項的340項課題中,“信息服務與用戶研究”類46項,位居第一位,是學界關注的首要熱點,其他20項以上的課題類型有:圖書情報檔案事業24項、信息資源建設與管理23項、知識管理29項,信息技術研究32項,理論研究與學科調查27項,法規政策與標準研究24項,信息檢索26項,上述內容可以說都是本領域最為重要的研究主題,也代表了學科前沿,是為本學科的核心領域。知識管理、信息檢索都是本學科新的學術增長點。
2.6.3 重視社會服務研究。特別注重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立項的重點項目此類傾向就更為明顯,如“維護安全與發展戰略的情報理論與體系研究”、“基于信息共享的網絡輿情信息工作機制建構與服務內容研究”、“圖書館面向殘疾人的服務模式與規范研究”。
2.6.4 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研究。近年來,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本領域所依托的機構圖書館、情報所、檔案館等都是信息技術大有用武之地的場所,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的應用已經成為圖書情報工作的重要技術基礎。這方面的研究皆為研究者所重視。
2.6.5 進一步面對圖情領域新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國家社科基金強調面對新問題,要跟進研究,提出有價值的可操作性方案。比如公共圖書館(含檔案館)的發展與變革是當前亟待研究的新問題,2012年就有立項,分別為: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政策與保障研究、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生存環境與功能定位的變革研究、我國公共圖書館社會形象的定位研究。2013年又有立項,分別為:公共圖書館為閱讀障礙人群服務的理論、方法與對策研究、公共圖書館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與建設學習型社會研究、中外公共檔案館發展路徑比較及對策研究。
3 結語
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是當前我國研究者獲取縱向項目的最重要來源,在支持學術研究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從以上分析來看,十二五期間,圖書館學、情報學、文獻學資助項目的數量呈現大幅度增長趨勢,在區域分布方面,雖然北京等五大地區仍處領先地位,但領先的優勢有逐步縮小之勢,進一步走向平衡,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有立項,也體現了國家的導向作用。從學校分布來看,亦有此趨勢。研究領域也是兼顧歷史與現實、理論與應用。從立項周期來看,研究者的研究態度更為嚴肅,也更加慎重。
參考文獻:
[1][2][3][4]張曉陽,曹曼.我國“十一五”期間圖書情報學研究力量分布―― 基于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分析[J]. 圖書情報研究, 2011(3):41-45.
【摘要】 目的:研究牛膝藥理血清對血管內皮細胞(VEC)增殖的影響和對脂多糖(LPS)所致血管內皮損傷的預防和修復作用。方法:給Wistar大鼠灌服牛膝醇提物后取其血清加至單層培養的VEC細胞中觀察VEC的形態及功能變化。結果:牛膝藥理血清能夠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能夠對細胞起到保護作用,有效預防脂多糖對其的損傷。結論:本課題為牛膝對高血壓病預防作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高血壓病;血清學;藥理學;牛膝;大鼠
基金項目:吉林省科技廳、吉林省杰出青年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編號5-28-219)
近年來研究表明[1],牛膝有免疫調節、抗腫瘤、抗病毒、抗衰老、鎮痛抗炎、子宮興奮及抗生育和抗凝血的作用。在已證明牛膝煎液有降低原發性高血壓大鼠血壓作用的基礎上,為進一步研究牛膝的降壓機理,筆者給大鼠灌服牛膝提取液一定時間后,收集其血清進行實驗,觀察單味中藥牛膝在體外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影響,報告如下。
1 材料
1.1 實驗動物 Wistar大鼠,均為雄性,體重220-280 g,由吉林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2 實驗藥物 牛膝醇提物,由長春中醫藥大學新藥藥理實驗室制作,每毫升含生藥4.8 g。牛膝購自北京同仁堂藥材有限公司,由長春中醫藥大學鄧明魯教授鑒定。
1.3 主要試劑 1640培養液(GIBCO公司)、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Ⅰ型膠原酶(Sigma公司);兔抗鼠Ⅷ因子、免疫組化染色試劑盒、DAB染色試劑盒(北京博奧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LPS(Si gma公司);MTT(Genview公司)。
2 方法
2.1 內皮細胞的培養與鑒定[2-3] 以組織貼壁法分離內皮細胞,實驗用第3-5代(培養基為1640,含10%胎牛血清)。用第Ⅷ因子相關抗原檢測鑒定。
2.2 含藥血清的制備選擇 Wistar大鼠7只,6只分別每日給予牛膝提取液3 mL(參照標準為10 mL/kg)灌胃,另1只每日給予3 mL生理鹽水作為對照。7 d后,于最后1次灌藥后1 h(灌藥前禁食不禁水12 h)經腹主動脈采血,無菌分離血清,經液氮冷凍后,-20℃保存備用。
2.3 MTT法觀察不同濃度的牛膝藥理血清對細胞增殖的影響 取對數生長期的內皮細胞進行細胞計數,接種于96孔培養板中,使每孔細胞數為5×103個,分為空白組、胎牛血清組(對照組)和牛膝血清組,空白組加入1640培養液(1孔),胎牛血清組(2孔)加入含10%胎牛血清培養液,牛膝血清組(4-9孔)加入總血清濃度為10%的混合血清,其中牛膝藥理血清濃度分別為1.25%、2.5%、3.75%、5%、7.5%、10%,余為胎牛血清,第10、11孔為15%、20%的牛膝藥理血清。每組4個平行孔,每孔總反應體系200 μL,在37℃,5%CO2飽和濕度條件下培養24h后每孔加入5 mg/mL MTT 20 μL,繼續培養4 h,棄液,每孔加入二甲基亞砜(DMSO)100 μL,震蕩10 min使混勻,選擇490 nm波長,于自動酶標儀上測定各標本吸光度A(OD)值,取各組均數進行統計。
2.4 MTT法觀察牛膝血清對體外培養的血管內皮細胞脂多糖(LPS)導致的損傷的防護和修護作用 取對數生長期的VEC進行計數,接種于96孔培養板中,使每孔細胞數為5×103個,將VEC分為正常對照組、損傷組、保護組、修護組,每組設4個樣本,每孔總反應體系200 μL,加入10%胎牛血清后放入37 ℃,5% CO2培養箱培養24 h后棄液,并用PBS輕輕洗3次,保證板上沒有血清殘留。正常對照組加入2%胎牛血清;保護組分別加入0.5%、1%、1.5%、2%的含藥血清,用胎牛血清補足至血清濃度為2%,置入培養箱24h后棄液并加入LPS,使其終濃度為25 mg/mL,繼續培養48 h;修護組先加入LPS,使其終濃度為25 mg/mL,置入培養箱中作用48h后加入牛膝中藥血清0.5%、1%、1.5%、2%,并用胎牛血清補足至血清濃度為2%,繼續培養24 h;最后將所有孔內液體棄之,加入DMSO(二甲基亞砜)100 μL,震蕩10 min使混勻,選擇490 nm波長,于自動酶標儀上測定各標本吸光度A(OD)值,取各組均數進行統計。
2.5 數據統計 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處理,數據以(±s)表示。
3 結果
3.1 大鼠胸主動脈內皮細胞的培養與鑒定
3.1.1 到置相差顯微鏡觀察 將大鼠胸主動脈切開后緊貼六孔板底,經過3-4 d的貼壁培養后將內皮棄之,細胞生長成為多數單層小多角形集落,培養7-14 d后,細胞生長迅速,逐漸融合形成排列緊密的單層細胞。細胞呈鋪路石樣鑲嵌排列,無重疊生長現象,細胞為多角形,細胞核為圓形或橢圓形,可見核仁1-2個,隨傳代次數增多,細胞分裂旺盛,可見多個雙核細胞。
3.1.2 第Ⅷ因子相關抗原檢測 取已平鋪成單層的2-3代血管內皮細胞,應用免疫組化染色試劑盒染色,鏡下見胞漿中呈現棕黃色顆粒,表明第Ⅷ因子相關抗原存在。
3.2 VEC生長與功能變化
3.2.1 對細胞增值的影響 見圖1(橫軸為分組,縱軸為OD值)。
圖1 MTT法觀察不同濃度的含藥血清對細胞增殖的影響(略)
3.2.2 對細胞損傷的預防和保護作用 見表1。
表1 MTT法觀察含藥血清對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防護和修護作用(略)
注:與損傷組比較P<0.05
4 討論
MTT法是檢測活細胞中線粒體脫氫酶的一種簡便、高靈敏度的方法,可反映細胞活力的高低,從而間接地反應了細胞的增殖情況。實驗1表明,隨著中藥血清比例的增加,內皮細胞的數量也成上升趨勢,說明牛膝藥物血清對正常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有促進作用。實驗2的結果表明:防護組細胞的數量隨著藥理血清比重的增加而增加,均顯著區別于損傷組,說明牛膝中藥血清對血管內皮細胞有較好的保護作用。而修護組的細胞數量卻隨著中藥血清比重的增加而減少,這與預期的實驗結果有所差異,我們在實際中培養液的血清濃度采用的是兩種量,維持濃度(2%)和生長濃度(10%),MTT結果一致,都呈遞減趨勢。這并不能說明牛膝中藥血清對內皮細胞沒有保護作用,分析此種現象出現的理由可能有3種,一是損傷后細胞數量過少,降到了對數生長期以下;二是相對于損傷后的細胞數量,中藥血清的濃度偏大,對細胞產生毒性作用;三是中藥血清修復時間不夠。建議在今后的實驗中將傳入96孔板的細胞濃度增大,使損傷最大組細胞數量維持在每孔1×104個左右再進行實驗研究,并延長中藥血清的作用時間。
本組實驗說明了牛膝藥理血清能夠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能夠對細胞起到保護作用,有效預防脂多糖對其的損傷。為今后牛膝對高血壓病預防作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趙興梅,徐光忠.川牛膝和懷牛膝的現代藥理研究概況[J].華西藥學雜志,2004,19(3):205-207.
[2]張進華,丁彥青,周 軍.人主動脈內皮細胞培養方法[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1997,13(1):55-56.
??? 在蘇州市,我們幼兒園的縱橫碼教學與研究的起步是最晚的,今年暑期剛剛被總課題組吸納進入研究行列,我們幼兒園從每個教師不知道縱橫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直至現在能綜合運用并與孩子共同探討、學習、研究,進步是相當快的 。
我們在實施和研究過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更新教師教育理念,努力學習縱橫碼理論:我們結合幼兒園以幼兒學習為中心,建構體驗性課程的辦園特色為先導,抓住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建設課程的新理念,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和認識。
首先,大家認識到新世紀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給全球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創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信息化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關系到現代社會經濟能否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能否迅速提高的一項重要舉措。為滿足人們對新知識和新環境挑戰的需要,應創設快捷便利的傳播信息的條件,開放互動的學習機制,實現充分的信息流動,從而使人們在不斷的學習和培訓中提升自身能力。而這方面,先進的信息科技手段的普及尤為關鍵。與計算機教育應用諸多方面相比,輸入法或許不起眼部分。然而中文輸入法的革新,它是計算機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及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關鍵。推廣應用優秀的漢字輸入法,讓更多人民大眾掌握先進信息技術手段,是中國走向世界不可缺少的一步。縱橫碼把數碼與形碼有機結合,是一種具有創新特點的數字化漢字編碼法。縱橫漢字輸入法具有“易學好用、輸入快捷,繁簡通用、詞匯豐富,適用性強”等優點。它主要利用0-9十個數字作為碼元,基本上以漢字四角位“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為取碼規則,以詞組輸入為主,個性化特設功能強大,包括簡碼輸入,自定義編碼等等。
另外.周忠繼先生本著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振興民族科技教育的理念,將發明創造的縱橫碼和縱橫漢字輸入法,無私地奉獻給社會。縱橫輸入法問世十多年來,已在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廣東、廣西、福建、貴州、西藏、新疆、香港等省市地區推廣應用,其應用群體是多元化的(老年群體、大中小學生群體、幼兒群體、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學生、外國人、聾啞殘障人士)。在周忠繼先生無私奉獻精神的感召和特殊人格魅力的感染下,全國各地集結了一支具有“益民利眾”共同理念的龐大的縱橫碼推廣公益隊伍,涌現出一大批為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創建信息化學習型社會的有識之士。大家群策群力,積極探索,積累了許多具有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成功經驗。
2、加強教師和家長的培訓,學習縱橫碼的運用
暑假過后,當我們幼兒園接到研究通知后,加強了與相關單位的聯系,組織教師與部分家長進行了縱橫碼的實際操作。為了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實際研究能力、教學能力。我們分別對教師和家長進行了縱橫碼表演技巧活動,激發了教師和家長的學習熱情和運用能力。
3、教師、家長實行與幼兒一對一的學習與嘗試
我們在八個中、大班選取了30名幼兒,其中有16名幼兒 是其父母參與了幼兒園縱橫碼的學習培訓與研究后的學習幫助對象 ,另外, 課題組教師每人選擇兩名幼兒參與學習幫助的對象。
時間保證:每周五下午4:00——4:30
資料提供:光盤和書籍以及有關自編的教具等。
集體備課:每周一下午4:00——4:30。
今后工作打算:
??根據子課題計劃加強家園親子操作游戲的練習和教育。
??加強幼兒對縱橫碼的體驗操作展示活動。
??邀請兄弟單位對四個子課題的進行審議工作。
蘇州工業園區新馨花園幼兒園縱橫碼課題組階段小結
2007年12月
[關鍵詞] 間充質干細胞;臍帶;無血清培養液;細胞培養
[中圖分類號] R44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7-0085-03
hUCMSCs因來源豐富、體外擴增能力強、免疫原性低、無倫理問題等受到干細胞研究者的重視。無血清培養基因組分較明確,減少了異種血清臨床應用的潛在危險。本實驗應用無血清培養體系分離培養hUCMSCs,解決其臨床應用的生物安全性問題。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間充質干細胞無血清條件培養基(杭州百通)、0.25%胰酶(吉諾生物),Ⅰ型膠原酶(Sigma),anti-CD29、anti-CD45、anti-CD90、anti-CD105 (BD Biosciences),anti-CD34(Santa Cruz Biotechnology),anti-CD44(Abcam),細胞周期即時檢測試劑盒(凱基生物),成骨及成脂誘導分化培養液、茜素紅、油紅O (Cyagen)。臍帶取自剖腹產足月胎兒,由117醫院婦產科提供,產婦及家屬對實驗均知情同意,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實驗方法
1.2.1 hUCMSCs的分離培養及傳代 無菌PBS漂洗新生兒臍帶,剪成3 cm的小段,剝離血管,用PBS洗滌干凈,剪碎后放入離心管中。加入10 mL 0.2%Ⅰ型膠原酶及5 mL PBS置于37℃孵箱中消化過夜。加入10 mL 0.25%胰酶-0.02%EDTA,37℃消化45min后,200目濾網過濾掉較大團塊,用PBS充分稀釋,反復混勻后分裝入離心管中,室溫3 000 rmp離心20 min。棄上清,加入適量培養基混勻。細胞計數,接種密度為106個/cm2,置于37℃、飽和濕度、5%CO2孵箱中培養。3~5 d后換液,洗去懸浮的組織和細胞。待細胞生長至80%融合時,PBS清洗2次,加入1 mL預熱的0.05%胰酶,待顯微鏡下細胞變圓后,用舊培養液終止消化,輕輕吹打,吸取細胞懸液于離心管中,室溫300 g離心10 min。收集細胞,并計數,以5×103/cm2的接種密度進行傳代。
1.2.2 CCK-8法檢測細胞活性 取生長狀態良好的第3代細胞,調整細胞濃度至2×107/L加入96孔板,每孔100 μL,放在37℃、5% CO2的培養箱中培養,7d內在特定時間點,取出96孔細胞培養板每孔分別加入10 μL CCK-8溶液,繼續孵育1 h。用酶標儀(波長450 nm)測定各孔吸光度值(OD值),以OD值代表細胞的相對數量,繪制細胞生長曲線。
1.2.3 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周期 取對數生長期的細胞,常規消化,1500r/min離心5min,取細胞懸液100 μL(含有2×105個細胞)。加入200 μL預冷乙醇固定,室溫孵育10 min,加入RnaseA 200 μL,盡量避免產生氣泡,室溫孵育10 min,加入碘化丙啶300 μL,室溫避光孵育15 min,上機檢測。
1.2.4 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表面抗原 取生長狀態良好的細胞,消化并計數,以每管含1×106個細胞,分別加入10 μL單克隆抗體CD29、CD34、CD44、CD45、CD90及CD105,同型對照10 μL作為陰性對照,室溫避光孵育30 min,PBS洗滌2次,室溫300 g離心5 min,PBS重懸后,上流式細胞儀檢測。
1.2.5 成脂、成骨誘導分化 待第3代細胞達80%融合,常規消化,以5×104/孔密度接種于6孔培養板(成骨誘導培養皿底部包被明膠),常規培養,待細胞達80%融合時,成脂、成骨誘導組分別加入2 mL成脂、成骨誘導分化液,對照組加入等量基礎培養液,一周換液2~3次,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與生長情況,3周后分別進行油紅O、茜素紅染色。
2 結果
2.1細胞基本生物學特征
酶消化法獲得的細胞4d后有大量細胞貼壁,部分細胞伸出偽足,形態不一,見封三圖4A。經過約8d培養后細胞匯合成片,呈均一的成纖維細胞形態。傳代后細胞較快貼壁伸展,增殖較快,培養3d細胞可達80%融合,見封三圖4B。CCK-8法檢測細胞生長曲線呈S型,細胞接種后1~2 d為適應期,第2~5天為快速增長期,隨后進入平臺期,符合正常細胞的生長特性,見圖1。
2.2 細胞生長周期
流式細胞儀檢測結果顯示,第3代hUCMSCs中G0/G1期細胞為78.87%,G2期細胞為3.96%,S期細胞為5.46%,見圖2。
2.3 hUCMSCs表面標記物的表達
流式細胞儀檢測結果顯示,細胞CD29、CD44、CD90、CD105陽性率分別為99.9%、96.4%、98.5%、94.1%,而CD34、CD45陽性率分別為0.262%、0.125%,驗證此細胞為間充質干細胞,而非造血干細胞來源,純度較高,見圖3。
2.4 成脂、成骨誘導分化鑒定
成脂誘導組細胞形態逐漸由梭形變為圓形,3周后有成串的脂滴形成,油紅O染色后呈現橙紅色,見封三圖5A。成骨誘導組細胞外基質分泌逐漸增多,3周后運用茜素紅進行鈣化結節染色,可見大量橘紅色致密結節形成,見封三圖5B。對照組染色均未見陽性結果。
3 討論
目前基礎與臨床研究中應用的間充質干細胞主要來源于成人骨髓,但在衰老和疾病情況下其數量和擴增、分化能力顯著下降,取材過程會給患者帶來創傷,面臨醫學倫理學的困擾,使其在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臍帶是孕婦與胎兒之間的物質交通支,是分娩后的廢棄物,來源豐富,收集臍帶對產婦和胎兒均不造成傷害。與骨髓MSCs相比,hUCMSCs增殖潛能、活性更高,免疫原性相對較低[1]。Ma等[2]研究發現人臍帶沃頓膠中的MSCs不表達移植物抗宿主病相關的抗原MHC-II,在免疫抑制治療方面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前景[3],有望代替骨髓干細胞成為一種新的MSCs來源。
已有多篇文獻報道成功分離培養UCMSCs[4],但培養體系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血清如胎牛血清、臍血血清、正常人的AB血清等。血清含豐富的營養成分、細胞因子、微量元素以及貼壁因子等,有利于細胞的生長。添加胎牛血清的培養基被認為是體外擴增MSCs最有效的培養基。但是,血清中的成分尚不明確,可能攜帶病原體、異種蛋白抗原,在生產臨床級別的細胞產品時,理論上會導致病原體的傳播及臨床排斥反應。基于能夠提供應用于臨床的MSCs為目標,本實驗選擇了無血清的MSCs專用培養基培養體系,避免以往使用任何人與動物血清培養體系,為MSCs臨床應用安全性、有效性的標準化提供有益的依據。
目前分離hUCMSCs主要有組織塊貼壁法[5]及酶消化法[6]兩種。前一種方法費時較長,很難徹底分離臍帶組織中的干細胞,傳代后純化時間長,很難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種子細胞滿足臨床細胞移植的需要。采用膠原酶消化法可快速獲得大量貼壁生長的原代細胞,操作簡便易行,凍存復蘇后免疫表型無顯著變化,保持較好的細胞活力[7]。吳偉等[8]利用化學成分明確的無血清培養基在體外培養擴增骨髓MSCs,可以維持干細胞特性,用于細胞治療以及生物醫學研究。方彥艷等[9]利用無血清的人MSCs專用培養基培養體系,臍帶組織培養法能夠分離培養出大量MSCs,避免了培養中異種蛋白的混入而降低臨床排異反應。
應用該培養體系,hUCMSCs傳代后3d就可達到80%~90%融合,CCK-8法檢測細胞增殖率發現,細胞體外擴增和自我更新能力很強。流式細胞術分析顯示無血清培養條件下78%細胞處于細胞周期的G0/G1期,符合干細胞的慢周期特性。體外培養的細胞經流式細胞儀檢測均一性好,CD29、CD44、CD90、CD105均呈強陽性表達,但不表達CD34(造血前體細胞表面標志) 和CD45(白細胞抗原),證明此細胞非造血干細胞來源。經成骨、成脂誘導液體外培養后,hUCMSCs具有良好的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細胞貼壁能力很強,呈漩渦狀的集落形態特征,具有強大的增殖能力。以上特征與Bruyn等[10]報道的結果一致,符合國際細胞治療委員會規定的間充質干細胞的三條鑒定標準。研究表明,應用無血清培養基體系酶消化法可快速獲得足夠應用于臨床治療級細胞數量,為下一步體外定向誘導hUCMSCs向肝樣細胞分化,為肝組織工程提供種子細胞來源。
[參考文獻]
[1] Weiss ML,Anderson C,Medicetty S,et al. Immune properties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Wharton's jelly-derived cells[J]. Stem Cells,2008, 26(2):2865-2874.
[2] Ma L,Feng XY,Cui BL,et al. Human umbilical cord 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on into nerve-like cells[J]. Chin Med J(Engl),2005,118(23):1987-1993.
[3] 張顥,龔偉,孟磊,等.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對T細胞的免疫調控作用[J]. 中國免疫學雜志,2007,23(12):1102-1105.
[4] Baksh D,Yao R,Tuan RS. Comparison of proliferative and 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umbilical cord and bone marrow[J]. Stem Cells,2007,25(6):1384-1392.
[5] 徐燕,李長虹,孟恒星,等. 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分離培養條件的優化及其生物學特性[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32):6289-6294.
[6] 張寧坤,陳宇,高連如,等. 不同消化方式對臍帶華通膠間充質干細胞提取的影響[J]. 臨床軍醫雜志,2011,39(2):342-345.
[7] 侯克東,盧世璧,張莉,等. 人臍帶Wharton膠中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培養與鑒定[J]. 醫學雜志,2008,33(4):375-378.
[8] 吳偉,周燕,譚文松,等.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無血清培養[J]. 生物工程學報,2009,25(1):121-128.
[9] 方彥艷,馬健. 血清培養基分離培養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1(5):21-24.
1 現代中醫對熱毒致中風病機的認識
近年來,“熱毒致中風”理論在中風發病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中醫腦病研究所所長王永炎院士指出:毒邪致病是中風病情險惡,難以治愈的關鍵。
中風病的發生,因氣候驟變,煩勞過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因素引起,其中情志因素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中風病的發生,可因氣候驟變、煩勞過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因素引起,其中情志因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朱丹溪說:“五臟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隨起”即不良的情志刺激,可導致臟腑功能失常,火熱內生。如情志內傷,肝郁化火;勞心太過,暗耗心陰,日久使心陽相對亢盛而發為心火。肝火、心火相激相助,加之中風患者多為年老體衰,肝腎陰虧之人,火無所制,導致火熱內熾。火熱煎熬熏蒸,煉血為瘀;與血相搏,結而留絡為瘀;傷津耗液,陰傷血滯為瘀;損絡迫血,血妄離經為瘀。火熱一樣可煉液為痰,津液為之痰聚。形成痰、瘀、熱同病。龔居中在《紅爐點雪》中說:“火為痰之本,痰為火之標。”王清任亦說:“血得熱則煎熬成塊。”
火熱、痰瘀膠結,伏于體內,若不能及時、不斷地清除于體外,即可成熱毒。火熱、痰濁、瘀血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熱毒犯腦的病理基礎,形成腦絡損傷的惡性循環狀態。可見,熱毒是中風病發病中的關鍵因素之一。
現代不少醫家通過廣泛實踐,對中風病因病機發病機制,中醫證候特點等都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和認識。劉衛紅認為,中風病雖與外來毒邪無明顯關系,但其發病后所形成的內毒卻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病理變化,預后和轉歸。內生毒邪具有毒性火熱,毒性猛烈,依附性以及敗壞形體,易攻臟腑等特點。毒邪致病力強,給機體造成危害重,且內毒一旦形成,便迅速加重病情,是產生變證及危害癥狀的重要原因。毒邪致病的癥狀多屬火熱,火可生毒,毒具火性,毒與火密切相關。內毒的最大特點就是敗壞形體,損傷臟腑經絡。中風病毒邪除損傷腦絡外,同時侵犯其它多個臟腑,如毒人于心則致昏迷,人于腸腑則大便干結。因此,內毒在中風病急性期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2 清熱解毒法在臨床的應用
以清熱解毒法治療中風臨床報道較多,如鮑益銘用黃連解毒湯治療腦血管病45例,總有效率62.2%。其作用機理重在祛除熱毒病邪。黃連解毒湯集苦寒于一方,正是針對熱毒病邪而設,療效顯著,反證了中風病中毒邪的存在。張建平,王心光亦將黃連解毒湯用于中風急性期的搶救,臨床取得滿意的療效。林亞明更強調了出血性中風的內毒致病因素,他認為出血性中風病發后,瘀血、痰濁、熱邪偏盛,雍滯體內不得外泄,則化毒邪。內毒具有毒性猛烈,善變,易攻臟腑而多屬火熱之特點。能導致臟腑功能失常或損害臟腑器官,尤其是損壞腦質,甚至導致死亡。林亞明在臨床上用解毒法治療出血性中風,取得良好的療效。
現代醫學在對腦血管的研究中,尤其是近年來分子基因技術的發展,逐漸認識到出血性中風病發生與免疫炎癥機制息息相關,存在著自由基,興奮性氨基酸,一氧化氮,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物質過度產生,直接或間接轉化為毒性物質,損傷組織細胞。上述諸方面的變化,具體反映了熱毒內生,引起腦受損的生物學基礎,表現出類似中醫“熱毒”癥候,可歸于中醫“毒邪”范疇。
目前,中風的“內生毒邪”的論斷,臨床病案報道較多,但實驗研究不多,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3 高血壓腦出血與白細胞趨化相關性研究
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均有明顯變化,如腦出血后血漿和腦脊液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增高,病變局部白細胞浸潤。近年來,特別隨著對腦出血損傷機理的研究深入,白細胞的損傷作用倍受關注。出血后白細胞在腦組織中聚集并釋放出某些炎性物質,導致出血周圍組織產生缺血和炎癥反應,參與水腫形成和發展。這種繼發于腦出血的炎性過程是出血性腦損傷的重要部分,對損傷的最終范圍和程度有很大影響。深入了解這種炎癥反應的發病機理,時間過程,影響因素和病理作用,有助于為治療急性腦出血損傷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